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学生工作思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事务管理
自我意识包括主体在思维的过程中领悟到自我的存在,自我与周围的人们和事物关系,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自我的评价,自我看待事物的立场、观点、方法和自我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急剧增强并趋于稳定的时期,他们开始把自己当作思考、认识的主体,越来越把注意力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新的环境、新的知识、新的远景激发他们对自己本身进行探索,对未来生活进行思考和设想,探索自我的社会本质,如自我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归属、社会义务、社会价值等。他们有着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崇尚自由、自主、自强、自我设计、自我完善,并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但有些大学生把理想自我看得过高,现实自我估得过好,甚至从自我出发,搞脱离社会的自我设计;有的同学用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对待历史和现实,当事物不是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发展时,强烈的希望会一下子变成强烈的失望,产生消极悲观的心态;有的同学希望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但又不愿意接受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和纪律的约束,不愿接受各方面与自己主观愿望不符的正确意见。总之,大学生由于所处的学校特殊环境和较少参与社会活动,自我意识的发展还带有较强的理想化色彩,学生事务管理者在工作中应注意到这一点。
时代在进步,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探索实践,创新机制,加强学生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伦理与道德化建设,充分发挥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盲人的功能,调动学生工作者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形成高效和谐的局面,促进高校教育稳定、跨越式的发展。
二、构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新思路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现
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以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前提。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高校的可持续性培养。一方面,保持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本身的可持续性发展。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要有预见性和先进性,进一步推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技化的管理水平。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要有整体观和全局性,要与社会发展、大学生的变化和学校整体工作相协调,构成职责明晰,管理协调,工作有序,保障有力的组织网络。强调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功能,达到教育、管理、服务相统一的学生工作目标。
另一方面,培养可持续性发展人才。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应该是在发展中能较好地处理各种关系,富于个性、人格健全、知识能力结构合理,又富于人文、科学和创新精神的人。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态度,不能把学生定型化,也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的发展,通过教育培养,把多种潜在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形成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建立与完善人文关怀新制度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主要以严格的管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由于管理规范过多过滥,有的地方还不科学,严重地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着力营造一个让学生快乐健康的人文环境,着力营造一个让教育者愉快、和谐的工作氛围,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教育和管理模式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主体性教育原则,以教育为根本,突出管理的育人功能,努力建立一套充分体现科学的伦理教育管理理念和人文关怀、法制原则的管理体系。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觉理性的教育主体,注重对他们内在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情感的启迪,促进他们不断追求自身认识和理性的升华,使教育和管理工作更贴近现实,更反映需要,更有利于每一个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幸福愉快地工作。在高校这个精神家园里能快乐从容地生活,从而使教育活动更加符合教育的规律和伦理道德的要求,更有实效性。
(三)辅导员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辅导员工作既是一项常规、传统的工作,也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辅导员工作面临环境改变、工作对象特点变化以及自我发展的三重挑战。要具备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格的素质和能力,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自我完善和发展。辅导员自我完善与发展是整个社会形势发展变化以及大学生群体特点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基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与顺应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趋势而提出的必然要求。
1、通过实践养成健康的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养成。辅导员良好的人格特质表现为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诚实守信的人格操守等方面,还包括性格、爱好、学识、智慧、风度、魄力等。辅导员良好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学生还会以优秀的辅导员作为自己的人格榜样。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130-02
当今,经济体制的变革,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思想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尤其“90后”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而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基层人员,其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种种在高校中发生的学生思想问题也要求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索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通过长期调查和研究,从高校辅导员工作三要素、高等教育规律与辅导员素质的提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问题等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辅导员面对“90后”大学生的各种“个性”和特征,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如何更好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三要素
现阶段,辅导员工作三要素分别是调查研究问题、整合工作思路、重在躬行实践。2008年9月起,“90后”首次成为大一新生的主力军,到现在,大一新生已经基本都是“90后”。而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客观问题,一是家庭经济困难,二是就业困难。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有50%以上选择“自信”、“和平、和解、和谐”、“开放”;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则是:思想独特、抉择艰难、活动方式独特、面临诸多诱惑。
作为辅导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高等教育是学生教育生涯重要的一部分,必须要与之前的基础教育,以及之后的职业生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环节”,竭力做好本环节工作,衔接好下一环节。在做好本环节工作中,为大学生构建三大支撑:物质支撑(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精神支撑(坚定信仰、完善个人)、社会支撑(制度认同、沟通合作)。同时明确做学生工作的四个背景:社会意识多样化;社会的实用、物质化;社会传播的大众化、草根化;社会组织影响力的变化。明确这四个背景后,要创新学生工作的工作机制、工作价值、评价体系、组织形式、常规教育这五个方面的转化,最后确立大学生基本价值的六个方面:祖国利益至上、坚持人民利益、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爱劳动、和谐与包容。
针对“90后”的大学生,辅导员如果依然以管理者的姿态面对他们,将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叛逆的抵抗以及多种不配合表现。因此,应用“爱”搭起师生的心桥,把双方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不断沟通、交流、循循善诱,努力做到相互尊重(尊重人格和权力)、理性接纳(真心至诚防偏见)、注重个性(师生性格不强求)、追求一致(目标和谐求发展)、爱有层次(爱学生要至理至性)。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坚持学习,明辨是非,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同时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对于辅导员自身,要提高现代教学管理能力。第一,辅导员要具备很好的协调能力。第二,要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很多时候工作并不一定很到位、很成功,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换位反思,推己及人,自反为贤,持之以恒。第三,要具备一定的制度管理能力,俗话说,事要做好,更要做对,一件事只有纳入程序,才能持久,如果只是随心去做,即便做的再好,也可能让后续者无力传承。第四,要具备紧急应变能力,作为辅导员,我们处理突发事件时应该本着这样的程序:生命健康——教学秩序——其他问题;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要做到适时介入、平息事态、程序完整、防患未然。第五,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二、高校教育规律和辅导员素质的提高
首先,对于当代大学生,我们需要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二是分析他们的思想特点:自信、独立、选择性、观点多样性,当代大学生能够拥护改革开放,各种能力得到提升,追求成功和富贵,他们的政治需求更加现实、成功需求更加强烈、凸显个性转变,三是正确看待他们的优缺点,四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主流与支流、显流与浅流、常流与变流。
其次,要认真总结大学生成长教育的规律,值得肯定的是当代青年学生是一个健康成长的群体,是一个需要加强理论教育的群体,是一个需要引导、发展的群体,是一个需要自我教育的群体。
最后,辅导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作为辅导员,首先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第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第三,要创新教育观念,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第四,要提高人文素质,这是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如果自己的人文素质跟不上,就无法与学生有效沟通交流。第五,要加强人格修养,奉献、尊严、尊重、真诚。第六,要善于团结合作,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个团队,一个群体,因此,必须善于沟通交流、欣赏别人、高看别人、帮助别人、包容别人。
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1.必须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90后”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多种压力的承受者,更是美好小康社会的创造者。他们具有以下特点:政治认同感强,理国;善于思考,理智务实;思想乐观自信,自立自强;注重团结协作,网络为伴;个性特征鲜明,活力四射。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体系
高校的和谐发展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高校安全与稳定工作形势出现了很多新特点,要求我们及时转变工作理念,构建一体化、快速、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进一步防范和处置高校安全稳定风险。
1
当前高校安全稳定形势的新特点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形势的不断好转,高校逐渐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以及深入细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安全稳定工作形势整体较前几年有所好转。但是,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影响,随着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集中出现,以及高校的内外部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并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特点。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化事业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络和手机短信为代表的新型传媒在社会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影响越来越广泛,这些新型传媒手段也日益成为各种势力对高等学校进行思想渗透、策划和组织捣乱破坏活动的重要渠道,日益成为一些群体乃至个人宣泄不满情绪、散布不实信息、挑拨师生群体的重要方式。因互联网造成的侵犯财产的违法犯罪(银行信用卡犯罪及财务诈骗活动)以及人身伤害(网恋、网络依赖等)事件逐年增多。几乎所有的学生(罢餐、罢课等)都源于谣言通过新型传媒快速传播,很多安全风险的苗头也都是最先通过新型传媒得以发现。总体看来,高校对新传媒的认识、掌控与应对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师生对新传媒舆论与信息的认识也逐渐趋于理性和客观。但与新传媒手段的快速变化及作用影响的复杂性相比,高等学校系统在实时跟踪、快速响应、合理应对、积极引导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情况与问题。
2
高校学生安全稳定体系建设的新思路
在这种新的安全稳定工作形势下,适应封闭式办学和精英教育模式的高效安全稳定工作体制已经很难再有效发挥作用。必须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反应、细化措施的综合工作体系。具体而言,应重点建设工作体系。
2.1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涉及校园管理、公寓管理、公共设施管理、大型文化活动管理、学生集体外出、实验室及危险品安全管理、交通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饮食安全管理等一系列全面、系统的安全操作和安全管理制度,实现安全稳定工作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二是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制度,并进行实战性演练,提高可操作性。三是要建立与家长进行信息沟通、和当地政府公安机关进行联合治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共同应对高校学生安全事件的合力。四是要建立安全考核制度,在注重“结果考核”和“例外考核”的同时,注重过程考核,将安全稳定工作的过程管理纳入考核体系,考核其开展的日常安全稳定工作及应急处理情况。五是要建立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酿成安全稳定事件者给予明确的制度化要求和责任追究机制。
2.2
建立全员覆盖的安全教育工作体系
统计结果表明,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70%~80%。因此,在各种既定客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加强教育和引导,建立覆盖学生思想各层面、生活各时点和区域的安全教育工作体系是减少学生个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高校安全稳定事件的前提和基础。一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筑牢理想信念防线和思想道德防线。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的法纪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与纪律观念,增强首发意识。三是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自身抗挫折能力。四是加强大学生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培训,结合安全理论教学、现场实践、模拟训练等形式,积极开展以应急处置、逃生、救护、防灾避险、防火、防盗、防骗、防抢、防敲诈、防洪、防电、防震、防流性病、防溺水、防中毒、防交通事故等为主要内容的安全防护训练和各种安全自救训练,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救自护和互救互助的能力。
2.3
建立周密细致的安全稳定事件预警体系
一是要建立安全信息反馈体系。要建立以学生宿舍舍长、班长为基层信息员,以学校分管学生安全工作的校领导——学生工作处以及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班长——宿舍舍长——宿舍成员为主线的信息畅通体制,建立安全隐患举报制度,及时搜集内部性、预警性情报,掌握工作主动权。二是要建立人防、物放、技防一体化的安全防范监控体系。加强高校安全保卫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现代的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电子监控设施。三是要建立网络安全信息监控体系,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四是要建立高校内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五是建立和完善学生意愿表达机制。学校在出台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和改革措施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通过各种方式,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参与决策,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并吸纳学生提出的正确意见。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生来信来访工作,努力从制度上寻求解决学生问题的新途径、新办法,使学生的疾苦有地方诉,意见有地方提,怒气有地方发,使之成为化解学校安全稳定问题的安全阀。
2.4 建立快速反应、科学处置的安全事件处理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运行体系。安全事件处置原则要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总体原则,同时还应做到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对应分工、各级负责、快速反应、措施果断、运转高效、加强协作。学校应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从发现、报告、指挥到处置做到环环相扣,密切协作,正确应对,力争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应做到预防为本,开展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在处置事件过程中,要坚持从保护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出发,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做到合情合理、依法办事。二是要建立健全安全事件宣传通报体系。必须高度重视宣传通报体系建设,尤其是要正确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与司法机关的关系,做到依法处置。二是处理好与上级机关的关系。及时听取领导意见,寻求政策支持。三是处理好与新闻媒体的关系,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四是处理好与安全事件当事人或其亲属的关系,稳定不满情绪,避免事态扩大化。五是处理好校内师生员工之间的关系,要调动和利用一切力量,形成事件处置的合力而不是阻力。
参考文献
[1]吕晨飞.当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
[2]皮祖训等,影响大学生安全因素评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6).
[3]田毅等,当代大学生的安全困扰因素和安全发展趋势[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党报(社会科学版),2007,6(4).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路径
作者简介:李 峻(1968—),男,安徽蚌埠人,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院校的政治思想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是新时期为了加快为国家输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弥补复合型人才短缺局面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类型,其规模在逐步的扩大。统计显示,2010年高职毕业生已经超过当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50%,达400多万人,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一方面是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日趋扩大,教育背景的转变、社会环境的转变,高职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观、价值观都在不断的转变,很多学生的政治信仰开始模糊,价值观扭曲,道德水平下滑严重,集体荣誉感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也日趋凸显。
1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必要性
其实,有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提高实效性的理念,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已经说了很多年了,而且,各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也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通过调查发现,我们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这种思想政治工作效率低的反应有很多方面共同造成,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属于新兴学校,办学时间比较短,缺乏办学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所,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队伍建设跟不上也是重要问题。另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过于流于形式,不能以人为本的开展工作等等问题,都是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新时期,我们除了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高职院校专业知识课程的讲授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其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不断强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真正为社会培养更多业务知识过硬、思想政治坚定的人才。
2 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2.1 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学习
目前,随着高校扩招,很多高职院校也是应运而生。但相对而言,新兴的高职院校基本上在管理学生方面经验都不足,这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管理高职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时,其经验更是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开展校际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交流,以此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目的性,减少很多盲目开展的工作。比如,定期召开高职院校之间,或者高职院校与历史悠久的本科院校之间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经验交流,通过学习和观摩思想政治工作材料来提升和积累经验;另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聘请有丰富学生管理经验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来校担任思想政治工作指导人员也是一条不错的途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把自己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缺点让对方发现,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快速成长。最后,网络化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网络的出现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2 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考核体系
充分肯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必须要从给于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工作人员以公平合理的工作考评机制开始,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成绩最终都是润物无声的体现在了所管理的班级与学生身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队伍的工作才是对人民教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精神的最佳诠释[2]。但实际上,我们目前的高校绩效考评中,更多的还是依靠论文、奖励等,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与专职的教学科研人员同台竞技,这必然就是不公平。所以,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评职称都是难上加难。为此,各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更为合理的考评机制,让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工作更有动力。比如,通过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管理学生过程中的敬业程度、奉献精神方面来评价,由学生打分;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所管理的班级中学生的思想境界、学业成绩、个人修养、就业率及其它方面的表现来考核,由领导打分;并最终通过同事之间互评,自我测评与学生测评、领导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给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打分,避免让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与专职的教学或科研人员“同台竞技”,或者用统一的标准要求这几类不同工作性质的人员。
2.3 转变思想政治工作形式
以往我们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开大会,作报告,学生们不愿意听,甚至开会的自己都感觉没意思。于是就形成了“上面大讲,下面小讲”、“台上热烈,台下沉闷”、“堂上唾沫横飞,堂下短信连连”、“台上激情昂扬,台下不以为然”等,更有甚至,台上做着思想工作,下面睡觉的、谈恋爱的现象屡见不鲜[2]。新时期,面对新的教育背景和学生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用更加新颖有效的方式来为学生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工作最终要开进学生的心里。比如,通过树立典型,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典型案例的教育之中。以河北农业大学果树9301班为例,河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专门把该班成员聘请到该院作报告,通过情真意切的演讲,把什么是“大爱”,什么是“无私”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同时该院还组织学生观看以河北农业大学果树9301班先进事迹为基础创作的大型话剧“约定无期限”,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再比如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向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中国好人候选人何飞同学学习,邀请何飞来校作报告。由于报告人和听报告的人都是学生,彼此之间的思想意识相似,因此,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2.4 加强学生自身管理作用的发挥
长久以来,我们的高校思想工作主要还是围绕改变学生,而且这种改变往往都是表面上的,很少有教师能真正有效的去发动学生自身的约束或者让学生来管理学生、影响学生,尤其是那些思想意识坚定,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党员,如果可以给他们一些机会,这必然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比较有威望的个体,而且学生之间沟通比较多,互相都能够比较容易的了解对方的实际困难。因此,利用这种“亲密”的关系开展思想工作,更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笑傲过。在具体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开展各种特色活动,支持学生党支部的“立项工程”,发挥他们在大学生中的骨干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3]。再比如,部分高校开展的“新老生同寝”活动,在促进学生思想工作实效性也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性。该活动是每年在安排新生寝室的时候,由学院在高年级的相同专业中挑选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党员,安排到新生寝室同吃同住,以5+1的模式(即:每个新生宿舍中安排5名新生和一名老生)安排到新生寝室与新生同住的一种学生管理创新制度。
3 结语
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但是我们党团结、教育、宣传、鼓动、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和党一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作,而且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用更加饱满的热情来对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要不断的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当然,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还是要看实效。这就要求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切实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对待,充分提高自身素质,塑造良好的形象,强化人格的力量,去感召、影响、推动、凝聚、征服工作对象,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春雷,赵冰.信息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与对策来源[J].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2007(02).
[2]冯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1(14).
[3]王剑,喻瑶.切实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J].学习月刊,2011(01).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
党的十报告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是关乎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作为大学生更应该以实际行动维护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此外,大学生作为接受不同理论知识、思想观念的成长体,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意识,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和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发展及其教育培养目标来看,高校需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培养道德高尚、知识过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性人才,这一过程,理应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列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生态科学普及、价值观念教育、伦理道德规范的动态教育过程,是发挥及完善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应该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生态德育需要提高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与行为规则意识
据相关研究指出,当前高校一部分学生存在生态道德教育缺失及生态道德意识不高的情况,归纳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自然缺乏敬畏和爱心,缺乏对自然应有的敬畏和尊重,对生物缺乏应有的爱心和同情。2、奢侈浪费现象严重,水浪费、电浪费、食物浪费、纸张浪费、一次性物品浪费、塑料浪费、电池浪费、用笔浪费等等。3、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或口香糖残渣,乱扔废旧物品、有害物品,随地乱丢塑料袋或垃圾污染环境等等。①从以上情况来看,当前我国许多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确实亟待提高,许多大学生仍然没有树立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道德规范,对于高校来说,将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积极纳入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需要挖掘大学生的道德资源,当前生态环境的退化虽然有种种缘由,但究其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生态价值认知、日常规则意识不合理而导致的生态道德缺失所致。
如何让大学生更加文明地对待自然,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好生态环境,首先需要提高其生态价值观念。当前大学生在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获取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接受德育培养,在接受德育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意识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价值观念中,不断地挖掘自身的道德资源,积极扩大高校德育功能。另外,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层面来看,生态价值观念的培养要求大学生善待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身边的物质条件,积极树立生态价值平等意识,在遵守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善待生物,不断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合理消费的价值观念。与具体知识的完善不同,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的提高及完善,需要调动大学生心灵深处的道德信念与约束机制,并使之形成由内而发的日常行为规范。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去看,诸如对于各种浪费、随地丢弃垃圾等行为,许多大学生对此并非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但是究其以上种种不良行为的产生,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日常规则意识。许多大学生不乏完备的生态科学知识储备,只是无法使生态知识与自身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统一协调,达成指导及规范自身活动的正确的日常规则意识。当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需要结合大学生生态知识储备,除了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社会公德观念的宣传指导以外,还需要进行大学生“养成教育”,对大学生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作风进行指导教育。
生态价值观念与日常规则意识的教育应该作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出发,高校应结合当前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相应理论,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发展作为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将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与日常规则意识的提高作为大学生的成长性需求。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德育的教学构思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 《21 世纪议程》,其中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的教育培养是我们进行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同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是,“生态道德教育不是一般的公德教育,而是公民德性人格养成的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教育。”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避免在高校公德教育中被边缘化,并且保证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实现常态化的推进,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需要为此提供一系列的教学管理保障。
1、生态德育的课程教学
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教书育人,进行理论的教学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必要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需要通过理论教学不断加强大学生自然生态理论知识,以树立学生良好的自然观和生态观。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生态德育还需要结合大学生的自然生态知识,进行生态伦理、生态法律法规等理论教学。高校德育理论教学需要不断地完善自然知识及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当前急需解决的就是不断完善教学课程设置。目前我国许多理工科院校都设有环境工程专业,其中有大气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学等课程,此类学校可以利用学科优势向本校学习不同专业及学科的大学生进行生态知识的普及,对于其他文科类的院校则可以开设类似以上的选修课程或是开设环保教学课程,并结合自然观、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教学,不断完善高校德育理论的教学。
2、生态德育的舆论教学
生态德育环境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完善的理论教学作为重要基础,完善的理论教学可以为高校德育环境的改善和大学生生态观念的提高提供必要的成长条件。除此之外,良好的社会舆论也可为高校从事生态德育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高校生态德育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需要通过整个社会的宣传将生态价值观念及生态道德观念延伸为社会的整体知觉和道德意志,利用良好的环保舆论教学不断地影响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及其具体行为,为高校的生态德育建设提供重要的社会指导。在教学方法上,生态德育的舆论教学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等的宣传及教育,及时了解动态化的社会环保宣传信息,将一些重大环保事件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把大学生生态德育教育与现实社会的环境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生态德育的教学延伸
良好的家庭环保氛围也会为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节水节电、绿色消费等具体环保细节可以为大学生环保行为提供具体的操作示范。然而,当前许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过分宠溺孩子,往往造成孩子吃苦能力欠缺,生活上铺张浪费严重,奢侈思想严重,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针对这样的大学生,学校需要在生态德育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延伸,除了积极进行家庭生态道德的理论教学以外,还要积极寻求必要的教学载体,诸如以校园寝室、团学组织为依托,通过创建校园文明寝室、党员文明寝室、生态文明寝室,组织社团等活动进行生态德育宣传与教学,通过“社会家庭”的“正能量”影响及规范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具体行为。此外,通过组织群体性的校内外社会实习实践、社会调研、社会服务等活动扩展大学生生态德育的教学范围及内容。
三、提高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生态德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内容,是否需要解决或如何解决所谓的“德育实效性问题”,诸如某些教育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一个让人困惑的现实是,青少年在调查和问卷中所表现出的较高水平的道德意识与觉悟和现实中的道德价值模糊乃至行为失范的强烈反差和冲突,以至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我们还不得不进行基础性的道德知识教育和基本的道德行为训练。”③就生态德育的状况来看,高校显然应该重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既让大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生态忧患意识、生命体关怀意识等生态价值观念,又需要他们切实保证其科学的生态观念用于指导自身的日常生活,这其中自然离不开“基础性的道德知识教育”,但如何避免说教式的、呆板的、机械的知识灌输,乃至让科学生态观念真正成为且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性需求,这不仅仅是德育认识问题,同时还是德育工作的具体操作问题。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在积极提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社会的重要系统,高校其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生态道德文明的建设无疑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可以说大学生生态德育的质量与社会生态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当前的实际来看,诸多高校往往专注于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同时,虽然也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来抓,但是涉及大学生的生态德育状况却差强人意,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学不重视自身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建设,具体表现为校园生态的人为破坏、教师人员的不良示范、教学楼及图书馆等校园场所水电浪费严重、奢侈风尚盛行等等。更为遗憾的是,当前众多大学在积极寻求建立“绿色校园”的同时,以上种种问题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善。所以说,提高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仅仅通过生态知识的教授、生态道德意识的宣传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高校生态道德意识的行为示范,须知高校师生共同的生态道德践履是维护良好校园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生态道德实践是生态意识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生态道德实践要求高校师生遵守生态法则和社会公德,不随便吐痰、不乱丢垃圾、不浪费水电等资源,杜绝奢侈之风,同时,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更需要加强生态道德修养,在理论教学及生活实践中,努力争做生态德育的道德楷模,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不断地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道德资源,以提高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建立一系列生态德育考评及奖惩制度,将教工生态道德考评与绩效工资相挂钩,将学生生态道德考评纳入学分管理,以制度化的规范保证大学生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蕴丽 卢忠萍.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213.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自由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14-02
在培养创新人才、杰出人才的时代要求下,我国高等教育却遭遇“钱学森之问”,难以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杰出人才”,传统的功利化、任务型、被动式的学习模式备受诟病。同志2011年指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1]作为大学生成长领路人的高校辅导员,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使命赋予其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角色要求。
一、自由学习:实现学习内在价值,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卡尔・罗杰斯的“自由学习”理论为高校辅导员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可能,启迪开辟高校辅导员工作新路向。自由学习的价值一方面表征为学生对学习与否,以及学习内容、方式等外在权利的获得,另一方面则表征为学习者获得学习的精神状态或精神境界,即学习者对学习的向往、主动性、积极性、掌握学习内容时展现出的游刃有余、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和享受的快乐[2]。罗杰斯认为理想的学校教育是为学生创造自由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自由学习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价值和情感;以内心自然渴求为动力,具有去权威的性质。雅斯贝尔斯亦指出:教育诉诸自由……教育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其内容,假如学校里游荡着教育权威的幽灵,对此学生也不反抗的话……将来这样的学生在下意识里只知道服从与固执,却不懂得怎样自由地去生活。[3]在实际的工作中,笔者时常听到:“是上课而不是被上课”、“我就是我”、“我渴望自由”、“我是一个人,我需要的是对我这个人的关爱,而非仅对我学业前途的关心”。也许这其中有不负责任的抱怨,但也能体会到当前大学教育带给学生的压迫感,及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被尊重、理解、关心的愿望。可见,自由学习是必要的大学学习方式,促进自由学习是辅导员迫切的角色使命。
二、辅导员促进自由学习的可能路径
辅导员的工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联,具有促进自由学习的有利条件:其年龄结构年轻化,思想较先进开放,减少交流代沟及师长所代表的外在权威影响;了解现代交流学习工具及方式,能为学生搭建自由学习平台;掌握教师及教学资源信息,能协调提供自由学习同伴、教师及其他支持资源等。基于这些有利条件,促进自由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力。
1.建构促进自由学习的人际关系。传统教育系统中,教师是权威和主导者,甚至是某种标准的代言人,辅导员要成为自由学习的促进者,首先要打破原有的人际关系,形成自尊、民主,充满温暖和爱的人际氛围。①以真实的自己面对真实的学生,“真实性可以说是学习促进者最基本的态度。如果促进者以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自己的身份和学习者互动,不带任何面具、没有任何隔阂地与学习者产生联系,她更有可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4]辅导员要以真诚的姿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其中懂得自尊和负责任,使其自觉学习、愉快成长。辅导员要面对自己的真实情感,在学生面前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会增加相互的信任和理解;辅导员要面对真实的学生,不能成为某种官方立场或标准的代言人,也不可因事累人,因为某一方面而否定学生的一切。②珍视、接纳并信任学生,珍视学生的感受、观点及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接纳他们的一切:他们的成就荣耀,抑或失败沮丧;积极上进,抑或颓废虚度;明晰执着,抑或迷惘气馁;他们所有的顽皮、冲动、理想化、不成熟甚至各种坏习惯……他们有时会让你气急败坏,有时又让你发自内心地感动和快乐。辅导员作为兼具管理工作的教师,要珍视、接纳并信任学生,给予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最大的机会,提供适合的平台,激发他们无限的潜能。③同感理解,当老师能够真正了解学生反应的内在含义,并且能够敏感地意识到对这样的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教育方式时,有意义学习发生的可能性才会增加。辅导员尤其要深入体会学生微妙的情感及情绪反应,并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基于自己的标准或者官方的标准做出批判或评价。面对个性、习惯、兴趣各异,已具有较成熟人格、思想的大学生,这种基于同感理解的教育引导会更加有效。
2.帮助学习主体明确其独特性并确立目标。自由学习的一大特性是它是一种内心导向的动力源,要促进学生的自由学习,必须首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独特性并确立目标:①以学生个体独特性为导向的专业方向引导。首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独特性。独特性主要可以通过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四个维度来表征。可以通过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测评工具来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兴趣、能力等,如,霍兰德兴趣类型理论、MBTI性格测评工具及九型人格理论等;也可通过体验帮助学生认识能力特点和澄清价值倾向,如心灵游戏,图画投射,自我叙述等方式。其次,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辅导员要了解并分析学生的专业及专业方向,明确学生未来发展的领域和方向。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及专业方向特点,明确未来的专业方向。②以行业需求为参照的职业定位引导。学生所学专业或专业方向所对应的行业需求直接影响学生求职及就业岗位的选择。辅导员要引导学生以行业需求为直接参照定位职业发展。在学生比较了解自己的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未来自己所从事行业的需求情况:行业领头企业,行业信息获取渠道,职位需求,职位知识和能力要求等。③阅读明“志”,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拓展视野,明晰心志,对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有很好的帮助。辅导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和了解,为大学生提供经典或前沿阅读书目,如果对专业书目不甚了解,可以求助于专业老师;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分享信息,激发阅读兴趣。
3.搭建自由学习多元互动平台。给学生搭建多元系统的交流、探究、展示、提高的平台,虚拟的网络平台,实体的讨论室平台,激励性的竞赛平台,自主性的兴趣小组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多元互动的自由学习平台。①网络平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网络平台能够直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由学习。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需求为导向的学习机制充分体现了自由学习的核心思想。现代互动交流平台非常多元,如贴吧、论坛、聊天群、讨论组、博客、空间、微博、微信,以及专业开发的网络学习软件或系统,可以提供文字或视频资源共享,情境模拟、提问、答疑、作业批阅,等等。辅导员可以有效借助学生的智慧和力量,建立多样的互动交流平台,让具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自主交流互动。②讨论室平台。讨论室或活动室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进行全面准确的信息交流。辅导员可以配合专业学习任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自由组合或优化组合讨论小组,小组成员可以自主开展活动,讨论学习主题,沟通情感,促进学习过程的愉悦性。此外,辅导员可为学生提供各类资源信息,方便图书馆讨论室、实验室或活动室申请。③竞赛平台。竞赛平台能够有效激励学习并检验学习结果,对自由学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辅导员可以为学生或学生团队提供各类比赛信息,鼓励学生参与比赛,甚至可以协调各类资源搭建以赛促学的平台。④专业兴趣团队平台。在良好的专业兴趣氛围影响下,专业兴趣团队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便于展开自由自主的探究。在学生有一定专业认识后,辅导员可以协助学生组建专业兴趣团队,帮助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队友;还可以配合专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或项目研发。
除以上路径外,为保障学生从被动的学习逐步过渡到基于自我意识的主动的、创造性的自由学习中,辅导员可以利用契约的形式,针对具体的学习主题或研究项目,订立能够说明学习内容及方式,评价方式,双方的责任等问题的规范约定。罗杰斯认为使用契约的学习是一种过渡经验,在自由学习的过程中,它可以减少教师的不确定性,而增加教师及学习者本身的安全感和责任感。这种过渡经验对于我国一直以来习惯被动式、接受式学习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适用,能够很好地解决学习习惯不太好,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的学习问题。有效使用契约可以有效规避学者提到的可能,即“如果破坏学习自由和学习制度之间的张力和平衡,就可能导致学习自由失落和学习制度低效。”
罗杰斯自由学习理论自引入我国教育改革以来,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比较积极的实践和发展,但在高等教育中的研究和应用不足。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创新工作模式,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自由学习的相关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还需要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石毓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
[2]学习自由:学习权利和学习价值的双重实现[J].当代教育科学,2011,(5):12-13.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5-56.
关键词:社团建设;辅导员;新思路
在中国,高校学生社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学生社团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行组织的学生团体。在校大学生通过参加感兴趣的社团活动,既可以学习知识又能拓展自己的交友圈,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有效利于自己的课余时间。据数据显示,在大学的校园中,很多学生都是学校某个或多个学生社团的成员,参加社团人数占到学校总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工作在学生管理最前沿的辅导员,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一、学生社团及其特点、作用
(一)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学生经过学校的审核、批准后允许成立,按照一定的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学生组织。参加的人员必须是正式在校大学生。成立社团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活动必须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和不影响学生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开展。学生社团不仅仅是学生锻炼自我的组织,也是展示当代大学生风貌的舞台。每年大一新生入学时的纳新活动,也是学生社团向广大学生展示自我、推广自我的一个重要机会。
(二)学生社团特点
1、学生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社团成立的目的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学生社团的成立是学生自发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是学生会员一同完成,学生社团的成员是在校学生,学生社团活动从形式到次数都有学生独立计划开展。独立性、自发性、一切为了学生,充分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社团活动形式丰富。按照社团开展活动内容的种类,可以划分为包括演讲、辩论、新闻写作等方面个人素质提升类,包括书法、绘画、乐器、武术等特长养成类,包括手语、家教、创业等社会实践类等等。不同种类的学生社团,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产生比赛、演出、展会、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
3、学生社团成员构成多样。学生社团的成员都是在校学生,但是对成员的院系、专业、班级、年纪、性别都没有要求,只要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大家就可以在一起共同学习。通过学生社团,可以促进不多院系不同专业学生的沟通交流,既拓展了学生的交际范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三)参与社团建设对高职辅导员工作的帮助作用
1、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工作。社团活动是学生课余时间的小规模集体活动,也是学生课堂状态以外私下里最放松的样子。在参与社团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通过帮助学生指导社团制定活动计划、活动规章等宜、参与学生社团活动,能够更多的了解学生的精神风貌和个人素质,对于选拔学生干部、贫困生认定、了解学生真实个人信息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
2、消除辅导员工作盲区。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办公室或者教室中与学生打交道,看到的都是学生愿意展现给辅导员的一面。虽然检查学生宿舍过程中,也会对学生的在校生活状态有一些了解,但总体来说还是缺乏日常沟通交流机会,致使工作出现盲区。利用参与社团活动时间,为自己的工作开辟新渠道,可以更全面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二、高职辅导员在社团建设中的作用
(一)把握社团活动发展方向
学生社团的进步与发展,正确的前进方向是首要条件。要让思想政治、党团组织进社团,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党性党风,引导学生坚持正确政治立场,不要被那些居心不良的人和组织的不实言论所迷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加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目标明确,共同前进。还要充分明确学生社团的发展目标是锻炼学生自己的多项能力,辅导员要鼓励学生在社团活动内容上大胆设想努力实现,在保证学生成员安全和活动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前提下,对学生社团给予支持。
(二)健全学生社团管理体制
1、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毕竟还没有过多的人生经历,尚未成熟的三观认识还不足以指导他们做出一定正确的决策。辅导员帮助学生社团把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起来,可以确保学生社团工作是开展在高效科学、安全稳定的路线之上。学生社团管理制度中,对学生社团的成立流程、社团成员权利和义务、社团考核、纳新细则、换届选举、社团活动管理、社团经费管理等都可以做出清晰直接的要求,确保学生社团活动做到有章可循,有秩序、有目的的开展。
2、制定合理有效的奖惩方法。为了促进学生社团的发展所制定的一系列奖惩办法,辅导员需要确保他们的合理有效性。一方面要建立对学生社团的奖惩办法,制定出具体的评估和考核办法,到一学期活动完成的时候,要评定出优秀社团加以鼓励,对没有达到活动效果或者违反制度的社团提出警告、整改或者取消社团的处分。另一方面,要建立社团学生干部奖励办法。学生社团干部是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主要力量。社团活动的有效顺利开展,离不开社团学生干部的指挥和带领。而且在学生社团中担任干部的学生,除了在社团中学习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外,也是想对自己的领导和协调能力加以锻炼。在社团工作中,辅导员要借助奖励办法,充分鼓励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潜能。
三、辅导员开展社团建设的工作途径
(一)将组织建设融入社团
在部分高校,校学生社团联合会与校学生会属于同级部门。都属于青年自治组织,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辅导员参与社团建设,一方面可以覆盖自己的工作盲区,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展开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学生社团的自主管理模式,也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两者可以形成携手先进、互相帮助的的合作模式。辅导员通过积极参与社团建设,努力创建组织引领模式,着眼于从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学习技能水平建设等方面,引导组建知识型学习型社团,从理论到知识促进社团发展,配合做好学生工作。
(二)将文化建设融入社团
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当代高职学校大学生风采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能否建设好高校的社团已经成为一个高校是否具有活力和文化氛围的重要标志之一。校园文化是需要师生共同创造的,学生社团是重点养成阵地。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过硬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养成都有着促进作用。高职辅导员在参与社团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养成教育,致力于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形成有内涵有活力的校园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在校园中传承下去。
(三)将心理建设融入社团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长久以来的社会关注问题。社会新闻中涉及高校学生作案的刑事犯罪事件时有发生。高职学校基本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但一是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围太小,二是一些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不佳。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高职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社团建设这一有效途径。可以采取开展心理讲座、创立心理健康类社团等方法,将平日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和社团活动中的心理辅导工作相结合,双管齐下,扩大工作范围,潜移默化作用于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作者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魏信平等.高校辅导员工作新视野:闲暇教育[J].价值工程.2011(11)
关键词 高职 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A
高职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辅导员首先应该是指导者,其次是咨询员,然后是服务和管理者。高职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
1明确工作定位
辅导员是教师、行政管理人员,还是并列的两种身份?在实践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并不清晰,甚至错位,辅导员往往就成了“代职”者。有些涉及学生缴费,教务,甚至课堂、宿舍安全保卫管理等事务,都需要辅导员的组织和参与,这些大量的日常管理事务时常成为困扰辅导员进步的最大阻力。辅导员的工作杂而多,甚至超出其职责范围。为此,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应该明确和细分。必须明确高职治辅导员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其次是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者、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者,是协助就业指导的工作者,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
2辅导员的工作思路
2.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学生处的指导,在系领导的指导下,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出现了一些新状况、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握好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及时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加以正确的指导,从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出发来寻找思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2完善高职学生干部管理体制
学生的日常管理、校园的秩序的稳定有赖于学生干部的参与,需要全体学生共同维护。辅导员在教育学生以参与学院和系的建设为荣。干部培养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围绕专业特色来开展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完善学生团总支、学生会、班团组织的管理体制,使其更好地发挥骨干作用。
建立由学生党总支指导学院团委的架构,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带学生管理。明确党员在学生中所起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团总支学生开展工作,呈“网状”发展,一个党员应该是网里的一个结点,下面的团总支、学生会是网线,班级和团支部在网中。这样构筑整个学生管理的体制。充分发挥我院各级党团组织优势,培养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开展各种活动和讲座。让学生参与各种健康积极的公益活动,使他们从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学风、院风建设。通过辅导员们和学生党员干部、团总支和学生会干部,共同策划组织文艺活动,使活动能够秩序井然,节目高质,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圆满成功。通过这个平台使得学生和辅导员在活动中展现自我和实现自我,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爱校情感。
2.3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就业推荐与追踪工作
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就业推荐与追踪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具有计划性、长期性等特点必需循序渐进,规范就业指导工作所涉及的范围,总结工作的经验,把就业指导所涉及的工作形成一种有规律性、有步骤的工作日程表。全面了解学生就业意向,学习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就业相关的课程,进行就业前夕的辅导,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巧。也可通过个别谈话、集体讲座等形式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明确就业定位等。通过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如建立完善的联系网络,就业单位信息库等资料。
2.4规范学生的日常管理
规范学生的日常管理,面对新生,应从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提倡一站式教育,讲授关于入学须知、考试规定、日常事务、宿舍管理、学分制、为人处事等方面的信息。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校园路标》、《高职事务办理指南》之类的小册子,为学生提供周到的服务。优化新生入学教育的程序。有利于学生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为今后的管理铺平道路。面对大二大三学生,在《学生手册》的基础上,针对日常出现的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日常管理细则,规范日常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帮助学生能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3辅导员工作案例
关键词:需求分析;学生管理;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63-02
一、引言
大学生活对于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因为进入大学校园的他们不仅仅要面对陌生的校园环境、不熟悉的面孔,甚至还要面对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个人发展等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面对全新的变化,如果缺乏必要的心理调整、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有的大学生会显得无所适从,无法及时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环境,这不但影响他们大学四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严重的还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发展。
为帮助大学生及时调整自我,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现自我,正确定位四年大学发展目标,实现自我,努力成为社会有用人才,高校学生管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通过正确的引导、必要的教育和有效的管理,高校学生管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正确的生活观、学习观、法制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圆满完成大学学业和顺利实现社会就业。
二、需求分析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类需求是促使社会发展的动因。基于不同的视角、对象和背景,研究者对需求的定义、分类不完全相同。普遍意义上的需求指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缺失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人的生物机体本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需要在头脑中的反映。需求表现为个体的主观状态和个性倾向性,常以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价值观等为主要表现形式。需求是个体行为的直接源泉,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需求越强烈,由它所引起的个体活动也就越有力。需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当个体通过有效活动使原有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又会产生新的需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大学教育也正由公益事业逐步向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为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同时促进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大学发展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即既积极研讨社会职场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又努力满足不同学生成才就业的发展需求。大学生是大学的主体,高校学生管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根据大学生对社会就业、专业学习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客观需求和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期望和态度,制订科学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引导学生形成和发展积极和合理的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学业成才和职业规划,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高校学生管理以相应的科学管理制度和具体措施为依据,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帮助学生圆满完成专业学习后顺利就业。为此,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是市场经济大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
(一)以职业规划为目标的管理思想
职业规划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方式,是正确引导学生职业发展,帮助学生选择正确实践活动的重要步骤。伴随着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的态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统计,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2009年至2011年每年均超过600万,到2011年,社会未就业的高校大学毕业生有近800万。空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必须贯彻以职业规划为目标的管理思想。
接受高等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实现顺利就业,为此合理的职业规划理所当然是在校大学生最普遍的需求。职业规划包括理论设计和实践操作两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讲,职业规划就是帮助学生做好个性化职业生涯设计,从实践的角度上讲,职业规划就是有计划地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实现规划目标。鉴于实现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发展动力,高校学生管理一方面应帮助学生尽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业能力、专业方向、社会需求等客观实际,精心设计、适时调整、不断完善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包括总体目标、实现途径、具体步骤等;高校学生管理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组建功能各异的学校社团组织,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团组织活动中,不断自我管理、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培养协调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陶冶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每当大学毕业之季,我们总会看到校园里有那么一帮忙碌而焦急的人群,他们要么忙于重修、补考,以修完足够的学分而顺利毕业,要么忙于散发各式求职简历,以求找到一份工作。这样的情况与学生本人大学四年期间求学目标不明等当然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果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能将满足学生合理需求视为工作重点,尽早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职业规划,以便学生能在近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积极创造学业成绩、工作能力、组织发展等方面的条件以实现职业规划目标,以上情况即使不能完全杜绝,但至少也可以极大地降低。
(二)以专业学习为重点的管理内容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意义;开展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党和政府加大了对民办高校的重视程度以及经济支持力度,所以民办高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招生范围越来越广,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前景。但是众所周知,民办高校相对于我国的传统高校来说,其发展的时间较短,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完善的现象,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民办高校学生自身存在的特殊性情况,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为民办高校,所以在心理上、思想意识上以及行为等方面完全将自己与其他高校学生相区别,由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有其自身存在的使命,所以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不但能够真正督促其成长,还能为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提供前提基础。
一、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意义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主体,主要是那些高考失意学生,迫于家庭以及自身大学梦想的实现,所以最终选择了费用相对较高的民办大学。据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的生源相对较差,所以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差以及学习风气差等薄弱局面,而且在他们自身的观念认识存在着局限性意识,就是自己相对于统招大学生来说明显是弱者、是失败者,所以直接造成了其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心理素质建设相对较差的情况。就具体结果看,民办高校大学生处于明显的两极表现,其一是民本大学生想要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所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也变得越发节俭;另一种学生则明显与之不同,对于学习存在强迫性或是受到家长的逼迫带有逆反性情绪,所以出现了厌学情况,再加上大学期间缺少父母的全面监督,开始频频出现问题,例如打架、漠视课堂秩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直接造成了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薄弱局面。从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态势:社会发展角度、高校改革发展状态以及家长的期望状态,所以强化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状态下的主要工作。
二、如何有效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1、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对于任何一个高校来说,想要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这一点对于逐渐兴起的民办高校更为重要。作为民办高校的相关管理工作人员想要真正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的发展情况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首先做好学生的内在需求调查工作,单纯的依靠自身对于大学生的设想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械灌输,根本无法与学生的实际状态相符,所以可以采用开展教育活动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最大程度的激发,也可以主动参与到学生集体中,了解于他们主要关心的问题、热议的话题,以便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工作,尽量多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例如班会、集体娱乐活动等,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活动的自主组织,在不断的探究以及体验中来达到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
对于任何一个管理部门来说,想要保证工作的良好实现。必须强化管理机制的建设工作,所以民办高校想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实现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机制的创新情况。要在校党委领导下建立民办高校的团组织,通过团组织的建立来最大限度的实现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作为团组织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结合现阶段每一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特点、兴趣以及具体的爱好情况来组建团组织下面的相关社团以及学习兴趣小组,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参与性意识;实现校家的有机联系,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所以可以通过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及时联系来了解学生的思想波动情况,也可以将学生在学校的具体表现情况及时向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具体情况,也可以增加家长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最终真正实现校家相结合的教育效果;开展服务管理工作的全民建设,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家庭经济上的困难、工作实习上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困难情况,而服务管理的开展就可以对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3、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良好的教育文化环境是其开展的前提基础,所以要做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任何内容都可能成为推动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几个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思想教育的良好氛围:第一,强化校园文化物质建设环境。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文化环境、教学设备的完善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所以作为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做好各个环节的环境建设工作;第二,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影响其思想行为的主体,所以师德建设的良好与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能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只重视学习成绩过于片面,对于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还会直接打击自信心,更要注重对学生的认可,在不断的鼓励交流中来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师德魅力来最大限度的感染学生。
4、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载体的创新
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途径主要是以讲座、讨论、报纸以及具体的上下级传达形式,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一代媒体模式,现对于传统的常规形式,网络媒体更加适合现代学生的思想接受范围,受到了各个阶段学生的广泛欢迎,所以作为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员要充分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网络媒体中,强化学校的网络管理工作,为了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关注度,要将多媒体课件进行及时的更新制作,对于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相关事件以及政治教育信息进行网络传输,可以让学生对于热点问题进行参与讨论,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反映情况来展开具体的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情况。
【关键词】柔性管理 学生 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巨大的难度,是一个普遍现象。原因有很多:生源素质的相对低下,导致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上投入的比例要更多,并且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当今日益变化的社会情况;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学生缴费上学, 自主择业, 在一定意义上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同关系,伴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高职院校在招生的自主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劣势;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现有的许多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信息的发展对学生管理的冲击,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使学生成为现代科技成果的最大受益者和使用者。学生在通过网络快捷的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扩展眼界、更好的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事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如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交友及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网络中未被及时过滤掉的不健康信息也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几大难题
1.1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不稳定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都是采用本校毕业的优秀学生留校担任或外招本科类院校的毕业生来担任。高职专科生和本科生可以在暂时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短缺的现象,但是也留有一定的隐患。高职专科生和本科生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管理的程度、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确实有待提高。极少部分高职院校任用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但是在辅导员职业发展前途、薪资待遇等方面又无法给予相应的职业归属感,很多人没有把学生管理工作当做一个终身岗位,很多人在做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又准备转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人员流动变化大,学生管理队伍不稳定,队伍自身的建设困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1.2学生素质相对较低
高职院校生源的招生情况一直不乐观。近年来,大学的扩招以及生源的减少使得高职类院校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发展,在招生方面不得以做出了一些让步。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对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教育等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可以说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的便捷更好的学习,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但如果应用不当则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处在转型期,叛逆心里非常重,网络对他们的吸引力非常大,在课余时间甚至在上课时间有一部分同学都会泡在网吧,并且大多不是出于学习的目的,可以说网络带坏了很多学生,如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仍旧用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来管理学生,无疑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并且这种管理方式与新形势下所需要的管理方式有着很大的矛盾,因此柔性管理手段的运用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方式相结合已经成为必然。
1.3就业形势的严峻带给学生极大的心理焦虑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难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极大进步,整个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水平要求是越来越高。虽然高等院校已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升到了教育的最高目标。但无论是本科类院校或是高职类院校始终没有使学生达到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的很完美的程度,这也是所有高等学校一直所努力追求的。三年的学习时间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课程压力大、实习又要占去他们很多的时间、高职院校类的应届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又相对较弱。所以,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最初踏入校门之时,就面临着将来工作的巨大压力。这就不可避免的使他们的心态产生变化,以至于焦虑。因此,柔性管理方法的采用也有了其出现的必要性。
2.柔性管理视角下学生管理方式的新理念、新思路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这些变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把握时机,勇于创新。
2.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核心, 就是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最重要的内涵就是是发现学生的价值。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尽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2建立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学生不仅是接受学校管理的对象, 而且也是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校的培养目标, 都要求高职院校在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系的同时, 必须加强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在自我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总之,学生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重要前提,如何能采用更科学、更理性、更人性的管理手段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指导,是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顺利有序进行的前提保障,也是使学生达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完美结合的必要手段,更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徐柏才.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意义与措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1)
【关键词】高校 90后大学生 指导工作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90后大学生人格特征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对世界心理学和精神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这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当下,我国的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年龄是90后,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其正处于青春期与成年早期以及二者衔接过渡的阶段。总结当下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饱受赞美,却没有学会感恩
由于90后大学生处在开放的社会和时代环境中,享受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成果,他们普遍生活条件优越,社会和家庭给予的关爱较多,许多家长只会一味地付出,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结果孩子不懂得感恩,缺乏感恩意识,得到的越多,回报父母、他人、社会的越少。
(二)懂得分享,却未必真正慷慨
由于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受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许多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缺少团结友爱的精神,互相协作的意识差,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即将面临的是工作是步入社会,需要的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只有懂得团结协作,才会懂得与人和谐相处。
(三)收到鼓励,却没有收获自信
在教育产业化的政策下,学校加压,各种各样的培优如雨后春笋,于是90后孩子自小即被大量的家教、教育辅导书进行专业培训,过早的竞争压力使90后普遍聪慧多才、爱好广泛,能力突出,受到家人朋友及社会的鼓励自然就多,但是同时,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抗挫能力较差。
(四)活的精彩,却没有树立目标
由于90后孩子的父母,正是社会的中坚阶层,而孩子更生活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两代人的庇护下,所以他们从一出生就带着优越性,在花销上家庭一般会尽力满足其所需,活得都相对洒脱和精彩,但是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样衣食无忧的生活使得他们很难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制定比较完善的人生规划。
(五)外表独立,却没有摆脱依赖
90后被称为思想独立,生活依赖的一代,他们多数拥有比较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但是由于自小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使得他们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同时,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这些号称时尚的90后们不甘人后,相对独立的思想和较差的社交能力导致他们更加依赖于父母和虚拟的网络。
二、既往大学生指导工作的不足与反思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高速发展的时期,教育也同样如此。而这种高速的发展,同时又使我们的教育没有及时地总结规律,及时地根据当下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指导方面,既往的工作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重视学业与纪律约束,忽略人格培育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句在广大学生中流传的话语,深刻地揭示了广大学生对于成长发展的取向——考试成绩是学习的唯一动力!而对于学习之外的教育,学校更多的是重视的是纪律约束,告知学生“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培育。这种取向是我国的教育体系所引导的结果,广大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无法尽快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影响了个人的发展。
(二)重视指导工作的整体化,缺乏个性化的指导
长久以来,学校对于学生的指导更多的停留在整体指导的层面,从大方向上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灌输性的指导工作。这种工作模式忽视了大学生对个性化指导的需求,根本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于指导工作的要求和解决个人问题的方法,从而导致广大学生无法真正得到指导工作的效果,也影响了学校开展学生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指导方式单一,缺乏体系性与科学性
过去的学生指导工作,往往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会、作报告、写感受等方式开展,没有进行合理化的归整。指导的方式单一,没有新颖性和创新性,更谈不上体系和科学。这导致学生往往对于指导工作不够重视,认为“解决不了自身的问题”“有没有都一样”,这从根本上对指导工作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三、结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构建科学完善的学生指导体系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从根本上来说是分析人在每个阶段的特定发展任务和特有的心理危机,而整个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磨合的过程。人格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而指导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发展积极地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高校在指导90大学生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即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制定完善合理的指导内容、体系、方式、方法,以期达到育人的目标。
(一)丰富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格培育体系
1.合理分类,确定内容。
根据90后大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诚实和爱是这一时期人格发展中最重要的人格特征。而高校指导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和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要达成这项任务,首先应该从十种能力的培养上入手,具备这十种能力之后,就可以很容易的达成我们的指导目标。这十种能力是:自我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表达表现能力、团队精神与沟通合作能力、实践与操作实施能力、终身学习与开拓创新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
2.重视指导的合理性与针对性
确立好整体的培养内容之后,就要分门别类,对于不同的团体,有侧重点有针对性的确立指导内容。对于学生骨干,着重培养其团队精神与沟通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对于其他大部分学生,根据年级,利用团体辅导等方式,综合培养其全方位的能力;对于心理、学业、家庭经济等方面有困难的同学,根据其需要和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几种能力,尽可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创新思路,采用科学合理的指导方式和方法
同一性理论是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核心部分,90后大学生正好处于容易产生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危机的阶段。?Marcia等心理学家(Marcia, 1987; Penuel & Wertsch, 1995)是这样界定同一性的概念的:同一性是指个体将自身动力、能力、信仰和历史进行组织,纳入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形象中。它包括对各种选择和最后决定的深思熟虑,特别是关于工作、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承诺等方面的内容。如果青少年无法将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整合起来,或者说他们感到根本没有能力选择,那么角色混乱就发生了。
为了防止危机的发生和已经产生的解决危机,使大学生最终达到“同一性达成”,学校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指导方式与方法。
1.团体指导
团体指导是指导工作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在既有的工作的基础上,学校还应注重团体指导的系统性构建。如主题教育活动,针对一个主题要从多个方面充分考虑活动的形式,防止内容单一化。还应考虑广大学生的不同的接受度,在一个系列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能够接受的方式,从而达到指导所有人的目标。
2.个体指导
个体指导主要要突出针对性。可以采取问卷,做测验,谈心谈话等方式,尽可能的列出每个学生的同一性问题,指导人员再利用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对学生的同一性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角色混乱,达到“同一性达成”。
3.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我们不能忽视课堂的重要作用,学校要对学生的人格培育内容加大重视、投入力度,将学涯规划、职涯规划、就业指导、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纳入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中,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增强指导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四、小结
90后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由于其鲜明的自身特点,高校必须将学生指导工作提升高度,利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时的发现问题,结合自身情况,建立科学系统的学生指导体系,注重团体与个体的结合,课程与训练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从而培养新世纪优秀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 高校;学生会;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097-1
学生会组织作为高校学生组织中重要的组成环节,扮演着学校与学生交流的重要角色,是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宗旨的群众性组织,是全体学生权益和意见的忠实代表,也是组织团结广大学生参与各项文体活动、增进彼此交流和连接学校、社会与学生的核心桥梁,是以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活跃校园生活为目标,服务同学为己任的组织。因此积极探索学生会组织的发展新模式是高校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学生会是各大高校重要的部门,在校党委团委的领导和指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十报告对干部提高了要求,同时对于当代大学生干部队伍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总结过去,优良的学生会队伍对于高校团学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作用,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学生会,有效地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学生会制度建设是高校学生会工作的基础
制度建设是高校学生会组织的前提,任何工作和活动的开展都要在规范的标准下有序的开展,所以制定完善的学生会成员考核制度势在必行。笔者所在学院结合校团委制定的规章制度,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制定出我院《学生会工作条例》、《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制度的建设旨在保证学生会工作正常顺利地开展,加强学生会的内部管理,提高学生会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强化学生会组织建设,实施并严格执行,取得一定成效。
二、提高学生会干部素养是高校学生会工作的关键
学生会干部是高校学生会组织中的最重要因素,学生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做好学生会干部“三个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树立和提高。
严把学生会干部的选拔任用关是保证学生干部素质的首要前提。根据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认真履行自愿申请、择优录取、院务公开的竞聘程序,每学年初定期召开学生会干部聘任大会,由各后候选人阐述各自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思路,并进行聘任答辩,分团委老师组成考评小组现场打分,对参聘员的专业成绩、工作思路、举止谈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拟定出主席团干部人选,真正把那些作风正派,能力突出,素质过硬,群众基础扎实的同学推向前台,充分发挥优秀学生会干部责任意识强、工作本领硬、服务精神足的良好品质。
三、加强学生会业务能力是高校学生会工作的保障
学生干部的培养历经学生会部门干事、部长和主席团成员三个完整的阶段,我院结合实际情况,在传统学生会工作的基础上大胆探索,逐渐创新出独具学院特色的工作新模式,探讨如下。
(一)活动分工独树新,讲求特色立典型。学生会常规活动比较固定,每个部门在特定的时间段按照计划会完成系列主题活动和工作,同时,学院和学生会在纪念日、节假日和重大的节点会做出与时俱进的策划安排,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生会工作,特色工作的开展不仅响应相关政策的号召和学习,同时旨在宣传学院特色,为深入开展团学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以我院学生会工作模式为例,我院学生会划分为常规工作组和特色工作组,分别由主席团成员领导工作的分工和开展,学生会主席负责和指导全部工作。常规工作组按照成立之初各部门制定的详细计划工作,并严格履行学生会各项规章制度,严把考核关,切实引导学生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相反,特色工作组不拘一格,努力创新,在传统活动的基础上计划求变,稳中求新,大胆开拓学生会成员新思路,形成独特的工作模式和品牌效应,为团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再立新功。
(二)部门分工不分家,自律委会严把关。以制度化为基础,辅以友情化、温情化等管理模式,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同时防止小集团产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定目标,包括明确学生会年度、学期发展目标,确定实现总体目标的路线和阶段,以及在实施中如何调整。带队伍,即制定部门议事方法、工作流程、实施岗位责任制,建立绩效考评与激励制度,同时加强成员培训。针对上述情况,我院学生会严格规范秘书处的各项职能,同时成立学生会自律委员会,自律委对学生会各部门监督和指导,如考核活动的开展、出勤情况、活动的影响等方面,此外,自律委对学生会全体成员具有客观的监管效力,保障学生会有序的开展各项工作。
四、宣传分工做到位,微博效应促人心
海报、网站等宣传阵地作为学院学生会工作的媒介,所以窗口尤为重要,任何活动的通知、宣传、活动内容的新闻报道会在第一时间。因此,学生活动要做大做精做好,适时的宣传报道尤为重要。
我院学生会在传统宣传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新元素,将微博应用到日常工作和宣传上来,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均设立微博帐号,专人负责管理、维护并且及时通知、新闻,形成一套完整的多媒体信息化办公网络,时代元素的注入,更加突出了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符合90后大学生青年个性的培养和展示。总之,高校学生会工作的创新应以充实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为切入点,以建立健全学生会规章制度和监管机制为保障,以提高学生会干部素养为核心,以加强学生会业务能力为导向,多种创新形式齐头并举,与时俱进,努力开创高校学生会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志浩,宋亚飞.论高校学生会工作创新[J].文教资料,2007,(1).
[2]徐晖,王丽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5)
关键词:社会工作;高校;学生管理;可行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呈现普及化的发展态势,高校学生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接收的外界信息更加复杂化,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实践应该变革传统观念、创新管理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管理水平,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笔者针对“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及路径分析”一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可行性分析
(一)基于共同目标方面的可行性
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的社会服务,通过特定的方法体系实现对学生社会性培养的目标,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实践能够跟随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紧握时代脉搏,规范有序的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通过系列管理措施,使学生的思维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培养,使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的得到提高。二者在工作目标上是不谋而合的,相同目标的两项实践必然能够实现完美合作。所以,基于目标相似的视角下,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可行性。
(二)基于相同理念方面的可行性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充满人性化和自主能够性的特征。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落实。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在理念上具有一致性,说明将二者有机结合具有可行性。
(三)基于相辅相成方面的可行性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能够发挥服务职能的工作形式,在实践中不需要行政手段的过分干预,根据现阶段学校社会工作的要求,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一般需要学校进行行政化的干预,在实践活动中具有明显的行政色彩。所以将二者相整合,能够充分的实现“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整合,使得二者能够资源互补,取长补短。由此可见,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能够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学校社会工作认知
若想实现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完美整合,必须强化学校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使得其能够在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首先,需要全面完善和提高社会工作兴业人员业务技能,使得学校社会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其次,需要在全校范围内提高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认知能力,保证学校社会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良性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社会工作的关注力度,使得其能够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创新学生管理理念
第一,需要在学生管理工作的机构设置中增添社会工作岗位。第二,需要在高校中设立专门的社会工作机构,对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养和培训,使其能够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第三,将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目标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与目标进行统一化处理,使得二者在同样的意识形态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促使二者合作根据紧密性。
关键词: 人文关怀 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是育人的场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是一项兼具教育艺术性和管理艺术性的系统工程。目前,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管理方式机械化、管理手段单一化的问题,导致管理工作非常被动甚至不被学生接受。在这种情形下,人文关怀作为一种对人高度重视的理念受到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并被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这一理念不仅丰富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内容,还拓展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思路。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解读
人文关怀,被认为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等。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就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理解、关心、帮助、服务学生为出发点,塑造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愉快、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并成长成才。[2]同时,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学生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理解并支持学校的管理工作,以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果最优。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第二,树立科学管理理念,摒弃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强制因素;第三,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者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引导。可以说,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能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真正理解和关心学生的高校学生管理思路。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受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在校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加之当今大学生都是“90后”,个性独立且张扬,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缺乏人文精神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通常是使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但由于规章制度在设计时并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只是把学生看做机械的管理对象,忽视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心理关注和情感引导,导致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消极应对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同时,由于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有时会出现应急性的通知,且朝令夕改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制度的连续性和严肃性得不到保证,[3]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造成影响。
(二)高校学生管理环境缺乏人文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由上至下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形成管理合力。一般认为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由学生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组成。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工作,自己只要上好课就行了,所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不关心,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举步维艰,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文环境难以形成。同时,在教学层面也存在压抑学生创新性的问题。[4]一是在教学模式上专业必修课设置过多,对人文教育选修课的重视不够,课程安排过少。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传统应试教学为主,忽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
(三)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缺乏人文素养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生力军。高校近年来在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注重数量的发展,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第一,辅导员多毕业于思想政治类专业,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第二,辅导员大都是刚走出校园的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和人文知识不够丰富;第三,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管理培训,其组织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由于人文素养不高,许多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很难做到以生为本,他们通常使用命令和强制的行政手段来管理学生,取得的效果不理想,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不良影响。
三、高校学生管理实现人文关怀的路径选择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高校学生管理者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高校学生管理环境和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最终实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关怀的目标。
(一)彰显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
由于大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学校需要通过规章制度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与引导。在学校规章制度的设定上应把人文理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尽可能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因此,在设计学校的规章制度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制度的设计要人性化,应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第二,制度的设计要民主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知情权和参与权;第三,制度的设计要个性化,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制度的灵活全面。这样的高校规章制度既对学生有统一要求,又能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能体现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
(二)营造高校学生管理环境的人文氛围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学工、教学、后勤等多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实现效果最优。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营造自由和谐的人文关怀氛围,一是要加强管理者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情感是沟通的基础,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管理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摒弃“重管理,轻引导”的陈旧观念,转变工作思路,增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沟通中对学生进行管理。二是要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管理意识。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课教师可以寓管理于教学,用自己渊博的专业知识与深厚的人文素养影响学生,达到管理目的。同时,在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将人文教育纳入其中,提高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比例,确保人文教育的地位。三是要培养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大局意识。增强解决学生问题的服务能力,做到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寓管理于服务,形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谐的人文环境。
(三)提高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人文修养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是管理学生的最直接实施者,提高人文素养,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是高校学生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第一,要加强高校学生管理者自身的理论学习。一线学生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学生在校的个人发展情况。高校学生管理者不仅要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这就需要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综合知识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第二,要将高校学生管理者的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高校学生管理者应广泛涉猎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积累丰富的人文知识,用人文知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质量。第三,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在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管理者选拔机制的基础上,可以组织旨在提升管理水平的短期培训,通过培训强化高校学生管理者的管理学基础知识,提高其管理学生的业务水平。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关乎在校学生人格和价值观的塑造。要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就应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思想,构建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高校只有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才能达到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孙辉.人文关怀与实践概念[N].光明日报,2002-12-26(C1).
[2]孔昭艳.试论高校对大学生的人性化管理[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