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学实验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绿色化学是世界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自1995年,由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的院士咨询课题以来,我国的绿色化学也逐渐活跃起来。近几年,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污染问题,绿色化学观点的提出,让许多与化学息息相关的行业都积极响应。面对学术界绿色环保的方兴未艾,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应将环境污染、保护、治理等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将绿色化学的理念根植于心,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正确处理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关系,将绿色化学的十二条原则始终贯穿于化学教学实验全过程之中,从一点一滴入手,培养并传播绿色化学的理念,绿色化学强调的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原料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既充分利用资源,又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排放问题,让这种理念时刻伴随学生,随着知识的积累而得到传承和发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技发展的负面性:若保护不好环境,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制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关注较为广泛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40年代初期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市的“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是大量碳氢化合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阳光作用下,与空气中其他成分起化学作用而产生的。这种烟雾中含有臭氧、氧化氮、乙醛和其他氧化剂。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洛杉矶市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由此引出我国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问题——雾霾的成因。光化学烟雾主要为气态污染物,而雾霾则是大气颗粒物,然而光化学烟雾最终生成大量的臭氧,增加大气的氧化性,这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被氧化并逐渐凝结成颗粒物,从而增加PM2.5的浓度。也就是说,光化学烟雾可能成为雾霾的来源之一。因为这种讨论与我们每个人生活都息息相关,积极指导学生开展与化学相关的绿色环保行动,这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处处需要保护环境。
二、尝试探索创新,推广绿色实验
众所周知,很多化学知识都是以化学实验引入并且加以验证的,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如果能在基层教学过程中,大力推广绿色实验,势必会将绿色化学贯穿整个教学。传统化学实验所使用的实验药品,以及伴随实验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不但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师生的健康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影响。因此,在教学实验中,教师应严格把关,Anastas和Warner提出了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这些原则可作为实验化学家开发和评估一条合成路线、一个生产过程、一个化合物是不是绿色的指导方针和标准。
1.防止废弃物的产生,比先产生后治理要重要;
2.合成方法应设计尽可能将所有起始物嵌入到最终产物中去;
3.只要可能,合成反应应设计成反应中使用和生产的物质对人体和环境无毒或毒性很小;
4.设计的化学产品应在保证其应有功能的同时尽量使其无毒或毒性很小;
5.尽量不用辅物质(如溶剂、分离试剂等),当不得已使用时,也应使用无毒物质;
6.能量消耗应是越少越好,应能为环境和经济方面所认可,合成方法应在常温、常压下实施;
7.只要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尽量选择可再生的原料;
8.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派生过程;
9.尽量使用具有催化选择性的试剂;
10.化学产品中的设计应保留其功能,减少其毒性,当完成自身功能后不再滞留于环境中,使之降解为无毒的物质;
11.需要开发实时、跟踪监控的分析方法,预先监控有毒物质的形成;
12.化学物质及其在化工过程使用中的物态,应选择潜在化学随机事故(包括气体泄露、爆炸和着火)最小的,等等。从以上论点可以总结出,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内容包括:化学试剂、溶剂和催化剂的绿色化,尽量选择低毒和可再生资源,溶剂尽量选择水溶剂,避免采用有毒有害和挥发性溶剂,催化剂应首选采用无毒害、无腐蚀的物质;实验剂量绿色化,在保证完成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最小剂量的试剂、溶剂和催化剂;对实验产生的“三废”进行无毒无害化处理,确保污染程度降到最低。
三、激发探究精神,完善绿色化学
(一)开展微型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虽然它的化学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但其效果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等目的。近年来,在我国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领域中,微型化学实验蓬勃发展,引起国内化学教育界极大关注。目前微型化学实验开展到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医用化学和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微型化探索,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型化学实验特点:微型仪器价格低廉且配套比较完整,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此外,微型化学实验与传统实验相比,具有明显的绿色环保、节约药品和节省时间的特点。微型化学实验的优势已经在教学中呈现出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目前,国内已有800余所大、中院校开始采用微型化学实验。
(二)探究精神在绿色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一)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缺少兴趣
当前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模式:填鸭式。教师在实验前先对学生讲明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随后进行演示操作,把实验的整个过程都展示给学生看,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严格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执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掌控学生实验的整个过程,随后通过学生总结的实验数据和报告,进行评分。如此按部就班的实验过程,既没有启发性,又没有兴趣的切入点,学生只是被动完成教师的要求,甚至不做实验,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实验教学,就成为走过场,可有可无。学生会逐渐失去对化学的兴趣。
(二)没有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特别的实验教学方法
中职生与普通高中生毕竟有区别,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基本操作技能也差。化学实验教学却没有针对他们的特点调整,如加强基础操作训练等。课堂上会出现教师反复讲解示范,学生仍无法领悟,不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不规范等现象。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愈加降低,陷入化学学习的恶性循环。结合上文对中职生的学习基础和化学实验的特点分析,如何改进和创新化学实验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提出合理化建议之前,应先考虑以下几个目标:(1)中职学生应掌握哪些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又该达到怎样的程度?(2)针对理论知识,需要配合怎样的操作技能?(3)学生在实验中的心理是怎样的?如何针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启发和引导,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
二、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几点举措
(一)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化学本是从生活中来,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当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和探究精神。例如,人人都要接触到衣物干洗,但是很少有学生知道,干洗的历史和化学原理是什么。于是我先拿来一杯清水,一杯四氯乙烯,然后将餐巾纸沾上油污,分别放入清水和四氯乙烯中,用玻璃棒搅动后,再取出。学生发现,放入清水中的餐巾纸已经皱成了一团,而上面的油污并没有去除掉;而放入四氯乙烯中的餐巾纸展开依然平整,上面的油污已经没有了。学生发出惊讶的叫声,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先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一百多年前,法国巴黎的一家油脂小工厂里,一名身穿污染油垢的工人不慎将一桶煤油打翻在身上,因工作忙碌他无暇更换衣服,待到收工换衣时,他诧异地发现,衣服上的油污竟然不见了。由此,他悟出一个道理,原来,化学溶剂是能够把衣服上的污垢去除的,这就是现在所谓的衣物干洗法。后来科学家在化学溶剂的世界里筛选,最终选中了四氯乙烯,因为用它洗涤衣物,不仅洗得干净,而且洗后衣物柔软不变形、不褪色,更不会损伤衣服,且无异味,因而四氯乙烯已成为世界上各国洗衣店公认的标准干洗剂。正因为化学实验可以解答学生生活的各种问题,使他们深深感受到化学的神奇与魅力,从而不仅爱上化学实验,更会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究生活,这就是化学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应大胆革新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
中职化学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论,而非单一地让学生传承前人的理论知识,因此,中职化学教师必须革新观念,明确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不仅要促进学生的认知,更要促进学生自身能力、心智与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传统的化学实验依附于书本,与时代和生活的结合都不够,很多内容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已经陈旧落后,教师应大胆删改和调整教学内容,使之不断推陈出新,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根据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与成绩的高低,根据教学目标,按照重点与非重点,打破原有固定的化学实验模式,将之细分成基础型、提高型和创新型三大板块,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和教学侧重点。这才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精神。
(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当前的中职化学实验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重复教师的实验步骤,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都没有体现,甚至连基本的动手能力都被束缚。因此,教师应当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首先在实验之前,不要直接把实验的目的告诉学生,不妨卖个关子,先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入手,例如,霓虹灯为什么有不同的色彩?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他们会主动去弄明白实验的原理与方法,同时迫切想知道实验的结果到底是什么。然后教师请他们自己把实验的用具、步骤和过程,通过书本的学习和自己的思考,列在纸上,这样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不再懵懂,自然胸有成竹。教师还可以请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结论。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他们可以主动地去分析解决问题,自主获取知识。比如,他们将玻璃管弯曲制成所需要的文字或花纹图案后,再装上电极,并把玻璃管内的空气抽干净,放进氖气,就成了红色的霓虹灯了。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就实验的过程进行点评打分,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还想要其他颜色的霓虹灯,又该怎么办呢?原来可以请绿色、黄色、蓝色和白色的荧光粉来帮忙。例如,在涂了蓝色的荧光粉的灯管中,放入了氩气和水银,就成了鲜蓝色的霓虹灯了。学生会有发散性的思维,巩固了他们的书本知识,同时又增加了新的认识。
(四)消除安全隐患,真正解除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
化学实验的药品制剂种类繁多,其中有许多易燃、易爆、有毒和强腐蚀性的试剂。加上在实验的过程中,稍不留神,一些玻璃仪器就容易破碎,引发伤害,不但学生有心理上的恐惧,就连教师也容易紧张,因此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相对保守,宁可学生学得比较“死”,也要将他们牢牢纳入教师的掌控之中。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恐慌,只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并严格执行。例如,针对易燃的化学品,只要积极避免燃烧的三个条件,便可将危险化于无形;同样,易爆的化学品,只要避免爆炸极限,也是安全的;面对易腐蚀的化学品,装备好防范的保护用品,完全可以避免伤害。教师通过这些安全知识的普及,能够消除学生的心理恐惧,从而使他们大胆快乐地实验。
(五)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实验教学评价
微型化学实验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由于它尽可能地使用较少的化学试剂,而且仪器设备比较小型,方便在课堂上进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探究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对于化学教学而言,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是两大基本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加入微型化学实验,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次数,能够强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指导学生,收集家里或是某些公共场所的各种废弃物品,自己动手制作微型的化学试验箱。例如收集废旧的输液管来代替导管,部分难以收集的仪器替代品和化学试剂等可以由老师提供。对于化学课程中占据相当大比例的实验,都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对于演示实验,将其转变为使用微型化学实验之后,更容易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利用微型化学实验比一般的化学实验使用更少的化学试剂、更安全、更环保的特点,将节省下来的试剂用来让学生做更多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讲授关于硫酸所具有的性质这一节课时,就可以将之前的多试管实验用微型九板孔来代替,这样就可以将课堂上的实验时间减少,让更多的同学来亲自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规范学生的操作,及时地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的能力
化学学习中有很多现象是需要观察得出的,在以往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都是采用教师一人在讲台上进行实验,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进行观察的模式。但是由于许多化学反应过程很迅速,反应现象是很微妙的,学生根本无法做到仔细、细致、全面的观察。微型化学实验的引用,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微型试验箱,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此时,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最合适的距离和方向来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总结。老师只需要提前告诉同学们所要特殊注意的事项和重点观测的现象以及有效的观察方法即可。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来进行实验、观察,结合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分析研究,老师帮助同学解决其难以思考出来的难点。这样一来,不仅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了对实验现象的记忆,也很愉快地掌握了知识。
3.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学生通过对实验进行观察所能得到的感官感受只能作为感性的认识,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结合课本上的知识,认识到事物内在的联系,才能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的认识。在化学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微型化学实验箱,更能够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促进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得学生只要看见自己做的实验设备,思维就可以立马活跃起来,自己先思考怎样进行实验,可以得到想要的信息。这样在每节课之前,学生就会主动地去预习所要学习的内容,上课时则会更加专注地听讲,认真地进行实验,并观察所发生的反应现象是否同自己之前的设想一样。然后结合自己的疑问,学生可以积极思考其中的原理,也可以咨询老师。老师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和思考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对本节课的核心要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学生都不太感兴趣的复习课来说,可以通过增加微型实验这一项目来缓解课堂的枯燥、沉闷的气氛。教师可以将所学过的知识合理地进行串并,通过一系列的微型实验来使学生将其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结合在一起,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加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总结能力,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加快了思维的活跃程度,可以获得更好的复习效果。在课下的业余时间,则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对微型实验仪器进行创新和改善,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同学进行实验竞赛等活动,自己设计课题和研究过程,经过老师的把关后开始实施,然后进行讨论,总结分析,得出结论。这种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4.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也是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必不可少的要素。在课堂上学生自主进行微型化学实验,学生可以在其中发现自我的价值,从而更加激发学习的动力和愿望。同时,从实验中得出自己所期望知道的科学知识的乐趣,使得学生在课下也愿意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这样不仅学生学会了课前预习、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还在和同学讨论研究的过程中掌握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为了解决自己迫切想知道的难题,在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书的同时,也提高了阅读能力,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微型化学实验的引用,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总结
作为化学教师要善于设计创新性实验,与教材中的既定实验相比,学生更加喜欢教师或学生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教师要摒弃传统“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采取循循善诱、逐步引导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对实验进行深思,以达到顺利完成实验的目的。例如,在测试“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时,实验过程会占据很多时间,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可以讲课本中的实验改为一个并联电路,对几种物质的导电性同时进行实验,既省时又省力,还有助于对比和比较。又如,“氢气与空气混合爆炸”的实验难免会给人一种恐惧感,如果采用电点火式,对实验进行远距离操作,不但克服了危险问题,而且提高了实验的科技含量,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对教师产生了由衷的敬佩,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此外,对于一些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实验,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并自主验证实验结论,例如:如何捕捉空气,实验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开展多种课外实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兴趣小组是拓展课外教学活动的有效方式,除了可以在课外活动中扩展基础知识之外,还可以进行化学趣味实验,例如:制作相应的实验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活动、进行社会实验调查等。在小学合作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促使他们经常动手、动脑、参与实验。作为学校,应每年都举办科技文化节,将化学晚会作为其中的专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在晚会上表演趣味魔术、化学实验、小游戏等各种节目,当学生们兴致盎然的观看各种化学节目时,不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化学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把握,提高了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当学生听到爆竹声声时,自然会想到不纯氢气被点燃时发出的爆鸣声;当看到清水变色时,自然会主动思考其中的原理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例如,在教学“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要求学生调查家乡水资源的变化;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指导学生对加油站、粮库等场所观察“严禁烟火”的标志;还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家中的厨房为实验场所,观察家庭厨房中的现有物品,如:菜刀表面的锈迹、热水瓶内的水垢等。通过以上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实验的安全性,保证实验成功有效
安全第一,这是任何实验的首要保证,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谈及实验的改进和效果的追求,因为如果实验给师生带来了身心上的伤害,不但无法完成预期的实验目标,更严重的是会给学生带来心理阴影,让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无论是什么实验,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实验的安全性。首先,要及时消除实验中的不安全因素,比如如果将H2、O2的混合气体放到铁皮罐内或玻璃瓶中会发生爆炸的危险;第二,操作一定要规范、正确,避免意外的发生,对师生身心健康造成伤害。比如给试管加热时不能将试管口对准人,再比如,如果制取的气体有度一定要保证装置的气密性避免气体发生泄露;第三,实验的内容一定要科学合理,方法可靠,避免发生误解或造成事故。另外教师一定要充分预备实验,思考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实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把握成功的关键,从而保证实验过程顺利安全。
四、结语
指导老师要监督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如检查是否填写预习报告。实验结束后监督学生把仪器及试剂等放回原处并且收拾好自己的实验台,以备下一组同学使用。最后是在学生的实验报告上签字,以备分数的评定。
完善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实验室有一个完备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实验工作得以高效、安全、顺利进行的必须保障。首先,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应保持安静,各自找到老师已安排的位置准备进行实验;其次,仔细阅读实验室墙壁宣传栏上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严格遵守;再次,严格按照指导老师的指导进行实验,不懂的地方及时提问;最后,做好实验记录并且写在实验报告上。
实验室的安全防护
化学实验室要使用易燃、易爆、有毒的物质,因此实验室的安全防护工作也是实验室的一项重要内容。
1)消防知识。要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实验指导老师进行消防知识培训;经过培训的老师对即将进行实验的学生进行培训,只有成绩合格的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模拟火灾现场,并且进行灭火处理。
2)用电安全。离开实验室要确保所用电器都已关闭,切断总电源。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的螺丝、绝缘线、接头等的状况,做好记录并及时报修。
3)用水安全。实验结束后确保水龙头已关闭。
4)实验事故的应急处理。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事故。要求每位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的老师和学生都要熟记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的方法。如强酸、强碱溅到皮肤或者不慎进入眼中的处理方法;吸入氨气、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的处理方法;对重金属的处理方法等。
实验室药品的管理
大学化学实验内容多,所用的药品种类繁多,对药品应分类管理。其原则是在储存过程中易燃、易爆、有毒物质要单独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要放在低温阴凉处,且剧毒药品、易燃易爆物品要有专人管理;氧化性物质不能和还原性物质一起放置,酸和碱不能一起放置。在实验过程中,药品在实验台上的排放一般按照一边是酸,另一边是碱,中间是盐的总体原则;而盐一般是按金属离子的活动性顺序摆放。
实验室仪器的管理
1精密仪器的管理
安放仪器的房间应符合该仪器的要求,以确保仪器的精度及其使用寿命。同时做好仪器的防震、防尘、防腐蚀、稳压工作。对精密仪器应建立专人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应接受相应的培训才能上岗操作。仪器的所有信息(名称、规格、数量、单价、厂家、购买日期等)都要记录在案。每台精密仪器还应当建立相应的工作档案,包括:仪器说明书、配件清单等;安装、调试、鉴定、验收验证、维修记录等;使用规程、保养规程等;使用记录。
2非精密仪器的管理
安放仪器的房间应能基本符合该仪器的要求,以确保该仪器的使用能达到要求。仪器应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建立相应的工作档案(可参考精密仪器的相关管理规定);仪器应该有专人进行保养维护;管理仪器的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实验室损坏仪器赔偿制度
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对学生进行爱护公共财产、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合理使用仪器设备的教育,加强设备管理,避免损坏和丢失。因个人责任事故造成仪器设备损坏、丢失,均要负责赔偿。
1赔偿原则
凡在教学实验、科研中,因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仪器设备、工具等物品损坏,一律按规定赔偿。情节严重者,还应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经批准个人借用的工具、表类等丢失者,均应按原价赔偿。
2赔偿依据
被损坏的仪器设备经修复仍能使用的,以修理费作为赔偿依据。被损坏的仪器设备如无法修复的,则以该仪器设备的原价作赔偿依据。学生损坏仪器设备和丢失仪器设备要及时填写仪器损坏清单,由指导实验的教师或实验员签署意见,作为赔偿的依据。赔偿额由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实验室主任审核。
实验室废液的处理
大学化学实验室每天消耗的化学试剂都会产生废液,其特点是:数量多、种类多、组成变化大,难于集中有效处理。排放这些废物,如不加处理将直接污染环境,危害人们的健康,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对实验室废液进行处理,达到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好生态环境。由于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组成经常变化,在处理前必须充分了解废液的性质,分别处理。
物理化学实验中涉及热力学、动力学、表面化学及结构化学,知识面广,实验项目多,都是由一个任课教师进行全面指导,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精通所有实验项目的内容、详细操作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在实验前准备各实验项目所需的实验仪器及试剂。这样的上课方式,不利于实验项目的更好进行,毕竟每个老师都不是全才,严重增加了教师的准备工作。要求任课教师完全弄懂每个实验项目,对实验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不利于教师的发展。
2学生实验积极性不高
一般在实验的第一节课已经向学生说明实验前要预习,进实验室时要有预习报告。但是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不高,预习报告完全是为了应付检查才写的,这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教师进行原理、实验内容讲授时,少部分学生属于游离状态,教师在演示实验操作时,学生没有认真注意细节内容,真正到他们进行实验时,问题出现了,不懂得如何解决,而一味的在书本上找答案,还是没能最终解决问题。遇到此类情况,甚至有些学生干脆就不思考,任由错误的发生。由于需要分组进行实验,小组中有个别学生基本都没有亲自动手操作过,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得很不积极。
3学生抱“应付”心理进行实验数据处理
物理化学实验中测定数据多,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这也是探究实验机理、剖析实验内容的必需步骤。有部分学生完全不理会实验数据处理是否正确,只是一味凭感觉简单处理;有一部分学生是没有真正明白原理,引起处理数据不完整;还有一部分学生查阅后采用软件进行处理,但是由于不知所云,所以很多也都只是给出了图形。比如在三液系组分相图的绘制中,很多采用了某些理论课提供的软件画图,只是纯粹的画图,当问到三角坐标中每个点具体代表什么,学生没法回答。基于以上的情况,主要的根源还是学生要完成实验报告的任务,只能这样的应付了事。这对培养学生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基于现状,有些事情无法完善。因此,某些时候,针对这些好学又不是很明白处理原理的学生,需要更加耐心指导,注重不同类型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3]。
4简单的考核方式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一般都是考查课,通常采用平时实验报告及平时表现进行综合给分。但是实验报告都是组员之间相互讨论给出,甚至有些都是抄袭过来的,并且对于平时的表现也不好衡量,该课程考核结果不是很满意,所以应该思考下能否改变现有的考核方式。
5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性的应对方案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化学家提出微型实验(Micro-scaleExperiment或Micro-scaleLaborato-ry)概念,并在大学和中小学推广微型实验,美国的化学教育杂志(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为此还开设了微型实验专栏,报道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微型化学实验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与常规实验相比,微型化学实验的优点在于节省实验药品用量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而随着药品用量的减少,实验产生的废液和废气也将降低80%以上[1]。作为一种新型实验手段,微型化学实验具有绿色环保、操作便捷等特点,并且它在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符合新课程倡导的绿色化学思想和科学探究理念。经过在国内20余年的研究和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已经有了大量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涉及微型实验教学功能的理论和实践分析,化学实验的微型化设计和创新,运用微型实验设计探究活动等方面。广西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入微型化学实验,并在化学师范生培养和教师职后培训等方面做了相关的探索,在中学领域,微型实验作为化学实验改革的举措之一,在解决实验条件不足,提高实验开设率,推进实验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在昆明召开的第五届微型化学实验研讨会,激发了中学化学教师的研究兴趣,也加速推进了微型化学实验在广西、云南等西部省份的实施。总体上看,微型化学实验在我国已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但是在中学的推广应用依然不够理想,仍然存在着“研制者热,使用者冷”的局面[2]。影响微型化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应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对它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行为是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发现微型化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以更好地应对、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从中学教师的角度开展调查研究。
2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来自广西全区14个地市的化学教师,包括各地区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的初、高中教师,以及部分在职研修班的学员,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对部分教师的访谈,调查问卷共发放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有效率为91.1%。调查对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集中在30~45岁之间,该年龄段的教师也是化学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从学历层次来看,大多数是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含研究生班和硕士)毕业的占9.2%。从教师的职称上看,中级和高级职称分别占64%和31.1%。此外,初、高中化学教师各占43.9%和56.1%。
3调查的内容
问卷的内容包括5个方面:(1)对微型化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2)微型化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3)微型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4)教学实践中微型化学实验的困境;(5)对微型化学实验发展的期望。另外,结合教师回答问题的情况设计并实施了非结构性访谈,以便全面深入地了解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的认识观念、应用现状和前景期待。
4调查结果分析
4.1对微型化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从表2可以看出,化学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其中大多数教师对微型实验了解较多,说明微型实验通过多年宣传推广,已经被广大中学化学教师所熟悉。教师接触和学习微型实验的渠道比较广,其中最主要途径是参加相关培训和阅读期刊杂志,这说明在很多教师培训中,微型化学实验已成为培训内容的一部分,许多教师从期刊杂志上学习,与同行的相互交流中了解微型实验,特别是近年来化学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如《化学教育》、《化学教学》等在新课程实施以来每年都刊发了一定数量的关于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论文[3],在宣传报道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成果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4.2微型化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微型化学实验在当前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统计如表4、表5所示。调查中发现,在化学教学中经常或有时运用到微型实验的学校和教师个人约占40%,还有近60%的学校或个人在教学中较少运用,这说明微型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使用率总体偏少。笔者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有些学校和教师个人还处在实验教学的尝试和探索中,考虑到其他外界因素影响,目前很少在日常教学中使用。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研讨和教学比赛中使用微型化学实验,这说明在教学研讨课上,微型实验作为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和手段受到普遍欢迎,并值得同行们交流和学习。我们通过分析当前的优质课、比赛课等一些高水平的教学活动,可以看到微型化学实验经常会成为实验活动设计的亮点得到专家和老师们的好评,说明微型实验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实验手段已被大家认可,这也是对推广微型化学实验的一种积极引导。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既然微型化学实验已经得到化学教师的认同,为何日常教学中却并不多见?通过访谈发现,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惰性仍然是主要制约因素,要让教师由观念上的理解认同转化为行为上自觉实施仍有很长路要走。微型实验不同于常规实验的特点实际已蕴含了创新元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创造性运用。在调查中发现,能自行设计制作微型实验装置的教师非常少,只有3.7%,能对课本中常规实验进行微型化改进的也只有9.8%,大多数教师还处于对已有实验仪器装置上改进操作和借鉴他人经验进行实验的水平,这说明中学化学教师在微型化学实验的创新运用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4.3微型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
在调查中可看出,认为微型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实验创新能力的教师占了90%左右。这也说明了微型实验由于器材微型化、生活化,便于操作和携带,药品耗费少,适合学生实验等特点,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微型实验器材来源广泛、装置灵活多变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精神和创新实验设计能力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4.4教学实践中微型化学实验的困境
微型实验在国内推广实施已20多年,但一直进展缓慢,从总体上说明了微型实验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从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这些困难主要为:实验器材、参考资料、实验技术的缺乏;相关培训不够;教学时间有限;考试评价不够重视等,特别是多数教师反映了教学时间有限和考试评价不重视是当前推广微型实验最主要的困难。这说明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任务太重而将教师的教学时间限制在教材中已有的实验上。另一方面现行的化学考试评价对微型化学实验不够关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微型实验的推广应用。
4.5微型化学实验应用前景及个人期望
尽管当前存在一些困难,但大多数化学教师对微型实验的前景依然看好,并充满着个人期待。调查中有38.4%的教师对微型实验的前景非常看好,48.2%的教师比较看好它的前景,众多化学教师已意识到微型实验必将成为化学实验发展方向之一,对微型实验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在调查教师个人期望时有37.2%的人表示会多学习微型实验技术,并在教学中尽可能多运用,45.7%的人表示会关注微型实验的发展,较多地应用于教学。这说明大多数教师愿意参与微型实验的推广和应用,以此推动微型实验的发展。
4.6教师的建议
调查中我们设置了“教师对微型实验推广应用的个人建议”开放性问题,许多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主要概括为:课程中增加微型化学实验内容;增加微型化学实验软硬件设施的配备;增加实验教学的时间;加强对教师应用微型实验教学的指导和培训;改变现行的纸笔测验考查实验能力的方式等。
5结论
通过调查与分析可知,微型化学实验通过在国内20余年的发展,中学教师通过不同渠道熟悉或了解了微型化学实验,其功能与作用已被大多数化学教师认同;在实践层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微型化学实验偏少,多数人只是在教学比赛和教研活动中运用,教师应用微型化学实验还未上升为自觉;教师在教学中对微型化学实验的创新运用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微型化学实验在教学推广实施中的困难较多,主要在于教师得到的指导和培训不足,教学时间限制和考试评价导向等因素影响;尽管当前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是中学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的前景普遍看好,大多数教师表示将会更多地关注并学习微型实验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6讨论及建议近20年来,我国微型化学实验虽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运用比较缓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为推动它在中学化学教学领域的发展,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1)开展中学微型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研究
微型化学实验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教学实施的操作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怎样将微型实验用于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适合课程内容的微型实验等,这些问题需要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去解决。各级教研部门都应鼓励化学教师作为主要参与者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包括实验设计创新,如实验过程的改进、实验装置的微型化、生活化创新等;也包括教学应用研究,如运用微型化学实验开展实验的认知性研究[4],以及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2)加强对中学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目前中学教师缺乏微型化学实验的相关技术及应用经验,特别新技术赋予微型化学实验新的内涵。如现代传感技术、显微技术与传统微型实验的结合,已经与传统微型实验理念中的“简、易”有所不同[5]。因而,组织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十分必要。现在国内一些高校如杭州师大、南京师大、广西师大等师范院校多年来在微型化学实验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师范院校可利用自身的研究优势与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结合起来,将微型化学实验成果融入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中,提高中学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和教学应用能力。
(3)开发与利用微型化学实验资源
实验教学资源是实施微型化学实验的重要载体,开发适当的教学资源可以解决中学教师困惑于对实验内容选择的难题。新课程3个版本的化学教材都已开设了实验探究活动栏目,增加了开放性的实验内容,化学教师可以围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这一主旨,在教学中开发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实验课程资源,设计实验探究的主题、内容、活动方式,这些微型实验资源的开发将促进中学微型化学实验的实施。
(4)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和促进功能
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教师设置的实验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趣味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性质时,我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烧杯底部,然后将一杯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同时我提醒学生要注意蜡烛火焰的变化,奇妙的实验表演,一片哗然欣喜,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通过创设的这个趣味实验,通过现象学生增强了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
二、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实验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各种现象的发生是化学知识的验证,只有学生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才能进行大脑思维,才能够对课本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教师的实验教学才能起到作用,因此教师要通过每个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进行氧气的制作演示实验时我是这样做的。我把实验装置装备好后提示让学生注意试管的倾斜角度为何向试管口一方倾斜,注意观察实验产生了什么新的物质。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我让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在试管口处生成了水珠,在集气瓶内收集到了气体。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学生能够很快解释原因,试管向试管口倾斜式为了防止试管口的水珠倒流,集气瓶内收集带了气体是因为观察到了导气管口有气泡产生。实践证明,借助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体现。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每次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我都让每个小组的成员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个操作我边观察边指导,比如酒精灯如何点燃、具有腐蚀性的液体怎么倾倒、滴管如何滴液、气体怎么收集、如何解释实验产生的现象等等。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动手人人操作,在此过程中他们还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等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互相合作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四、布置家庭小实验,培养创造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课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组成,也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创造。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从取材、安装到操作步骤、观察顺序、记录要点等各方面去考虑,家庭小实验的用品应该是家居生活中较常用、常见的。例如,父母蒸馒头和面为什么要用碱面水、洗刷厕所时用草酸清洗、清除水垢要加酸水、洗衣服用洗衣粉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都可以作为家庭小实验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家庭实验明白课本里的知识,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这样也大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例如,让学生在家里亲自操作一下蒸馒头的全部过程。让他们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根据实验原理,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这些小小的实验,可以大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营造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营造想象实验情境,大胆创造。如学“分子”一节时,可以在教室内喷一些香水,让学生感受一下扑面而来的香气,然后让学生解释这一现象。对尚未认识微观世界,不知分子为何物的学生来说,确实不好自通。但教师只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假设,并给予正确引导,学生从“粒子”和“粒子运动”的角度还是能作出解释的。无疑,这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再比如,教师在讲授碳酸钙和水的反应时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家里盖房之前买来了生石灰放在大锅里然后加上水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很快会回答上来,紧接着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此时学生们对碳酸钙和水的反应会完全明白。这些实验情景的创设为教师的讲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的探究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在创设的实验情景中得到培养。
六、结语
多方面资源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讲课时若仅限于课本,往往难以将课程内容讲得新颖生动,更做不到深入浅出,最终必然枯燥乏味,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究其根源,教师在实验课的讲授中,如果自己都没有一种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又谈何培养学生。教师的教学不仅在于知识的讲解,更在于优良素养的言传身教。实验课本中选用的内容虽然是经典可靠的实验项目,但方法固定单一,不利于学生对实验项目的全面了解,导致学生做完实验后不懂得方法、原理和试验手段的拓展应用。相反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多引用课外资料(参考教材、网络及文献资源等)对实验项目内容进行适当扩展,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而且无形中将影响并促进学生形成查阅资料、全面细致的习惯和跳出定式思维、敢于思考否定的品质,这也是科研创新的最基本素质。
2培养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的教学途径
2.1增加开放性兴趣实验
在分析化学实验原有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开放性兴趣实验内容,由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题、自定方案并自行完成实验,由实验教师对试验方案、过程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成了多项综合实验,包括多种蔬菜水果及饮料中维生素C的提取与含量测定、易拉罐中铁铝含量的综合测定、油条中铝含量的测定、牙膏中钙含量的测定等扩展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大部分不同于前期实验课的项目,但所运用的分析原理与方法都是前面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既保证了学生能够有所创新,达到了科研教育的作用,又避免了盲目开放,收到了良好的反馈效果。在开放性实验活动中,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方案中对原材料的处理、试剂的配制、试验的原理及结果的处理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最后进行实际的试验测定并完成小结论文。可以说开放实验与基础实验形成了教学中理论与应用的互补关系。
2.2引入科研课题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验综合能力,我系积极开展教学科研试验工作,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分拆出若干小型试验项目,让本科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去,并由相关教师针对性地对实验小组的学生进行辅导教学。学生在试验中得到了较为系统的科研训练,并掌握了更为复杂和科学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同时表现出了积极研究探索的浓厚兴趣,并在实验技能及专业素质上获得了切实的提高。在组织开展的数十项教学科研创新试验项目中,其中“向日葵籽壳绿原酸的提取分离及功能研究”项目在第六届广东省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部分科研创新试验项目被应用于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或列入开放性兴趣实验项目中。
2.3设计对比实验
将实验中的即定因素科研化,通过重新设计,形成变量对比,是在基础实验课程中引入科研创新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针对原料、试剂、方法或步骤等因素设计两组或多组对比试验,由学生在实验课中分组完成,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在“大豆中钙、镁、铁含量的测定”实验中,设计另一组试验测定某市售加锌铁钙豆奶粉中锌、铁、钙的含量,通过对比试验,拓展了学生对实验方法的应用能力。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实验中,设计另一组试验采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或者采用pH计指示终点的方法。通过对指示剂的替换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指示剂的选用原则以及方法误差,同时通过对pH计的使用,让学生深刻理解酸碱滴定分析的原理,了解试验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研思维与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3培养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的保障
3.1必须形成科研创新的基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只有实验教师自身具备了科研创新的基础教育理念,在基础实验教学中采用科研创新的教学方法,并通过言传身教,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我国过去的教育体制长期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在基础实验教学阶段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掌握基础的实验手段与数据处理方法,而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再进行培养和训练。这种理念最大的问题在于忽略了思维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的培养训练,特别是潜移默化的熏陶。
3.2必须建立适当的教学途径及教学体制
以往限于实验教学安排及教学模式等原因,教师通常不愿意在原有基础实验课程中引入科研途径及创新方法。我们在教学安排中专门设置了开放性实验环节,从教学体制上提供了相关教学内容所需的场所、时间、人员和物资的保证,从而确保开放创新实验教学的落实。同时鼓励及协调实验教师与实验室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学生科研实验工作,建立科研创新教学途径,形成良好的体制氛围,最终不但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学生更是踊跃报名实验,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各方获益良多。
3.3改变考核方式和增加配套奖励机制
在建立必要途径和教学体制的基础上,同时也需要改变对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我们明确了开放性实验单个项目考核成绩在实验课总成绩中占有固定比例,考查开放性实验中学生对所选项目的资料准备、试验设计、实际完成情况及论文撰写情况等,最后进行综合评分,并将这一评分结果按20%比例计入到该门实验课程的期末总评中。此外,在学生科研创新实验项目中,每年进行优秀创新实验项目及实验小组评选活动,并对优胜小组给予适当奖励。此外,推荐部分优秀项目参加大学生实验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从创新实验中得到收获与荣誉。这种考核与奖励的双重机制完善了基础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科研创新的培养制度,促进了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4结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也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验经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借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验探究的过程,在做中学,在对现象分析的过程中突破对难点的理解,从而实现释疑解惑提升的目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唯有如此,学生的收获才会更多,新课程才能实现知识、技能、情感和科学素养的多维提升,这恰恰就是新课程的要求.
二、强化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操作最简便,占用课堂时间最少,调节课堂情绪功能最强的一种实验教学方式.不过千万不能上成只有教师表演没有学生思维的费环节,我们的演示实验力求做到操作到位,可视度高,思维提炼度高.图1例如,在讲“对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时,笔者如图1进行演示实验,按照图1标识进行了介绍,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实验现象.演示完毕后,让学生提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结果发现学生是可以提出与核心规律相关的问题的.问题1:为什么都是放置在铜片上,白磷能燃烧,而红磷不能?问题2:为什么都是白磷,放在铜片上能燃烧,而放置于水中不能?问题3:是不是红磷不能燃烧?对于问题1和问题2引导学生讨论,对于问题3可以让学生猜测不能燃烧的原因,并思考怎样让其燃烧,接着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再补做实验,观察到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再讨论总结燃烧的条件.
三、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
对于学生而言,其最熟悉的情境莫过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出发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来的教学要求,化学学科与生活密切联系,教材中的实验设置也有很多与生活有关,实验教学生活化不仅仅能够减少学生化学学习的枯燥感和陌生感,还能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化学知识学习的实用性和价值性.例如,在学生学习化学前,都知道吸进去的是氧气,而呼出的是二氧化碳,那么是不是呢?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通过探究深化理解“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化学实验生活化除了教授知识,还能给学生渗透一种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意识,提升改善生活质量和保护生活环境的情感.
四、将实验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一)实验室不足
地处农村的乡镇初中,远远比不上城里的初中,无论从校容校貌,还是从学校的各项配套设施,两者相差甚远。很多乡镇学校只有一间实验室,所有的实验课都只能在那间实验室进行。因为场所不够,因而极少安排实验课,又因为不是专用的化学实验室,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基础设施配套不充分
这里所说的设施配套不充分,不是前面所说的化学仪器短缺或化学药品稀少,而是一些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就笔者所在学校来说,学校的用水是靠镇里的自来水厂来供水的,如遇到停电、水厂设备出现故障等,就会出现无法供水,甚至连续几天停水的问题。短时停水的情况,有时一天也出现好几次。如果遇上供水不畅的那天同时几个班级上实验课,那简直就是大灾难。一个班级实验完了,遇到停水时仪器不能及时清洗,势必造成对下一个实验的影响,直接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无法按计划完成教学工作。
(三)学生缺乏实验兴趣
对农村学生来说,做不做实验,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又因为学生平时动手操作少,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教师往往不是很愿意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方案和途径,而是把实验步骤定好,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验证课本中的结论而已。这样的学生实验,少了探究的乐趣,也没有太大的价值,实验效果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学生对实验也就提不起兴趣来。在笔者学校,发现有教师在讲解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时,许多学生在下面闹腾,如任意摆弄仪器、药品,同学之间聊天、打闹嬉戏,用手机听歌、玩游戏等。出现这些情况,均因为学生对化学实验不感兴趣所致。
(四)教师重视不够
现在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自认为绩效工资分配不公平和不合理、评选优秀不透明等,因而产生抵触情绪和怠工行为。现在很多乡镇初中的化学教师基本不安排学生实验,有条件的不安排,没条件的就更不用说了。更为严重的是,在初中化学教科书里有50多个演示实验,大部分乡镇初中的任课教师只做几个与中考有关的演示实验而已。
(五)领导监督不力
做任何事情,只要上下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化学教师不上学生实验课,若是校长过问,教导处督促,相信怠课情况会有改观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有的学校最近几年从来没有上过学生实验课,学校领导却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笔者认为,领导监督不力是实验课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改进乡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一)领导重视,配齐教师及设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只要上级领导重视,教学质量就必然得到提高。对实验员、化学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各校的情况配足配齐。对于化学仪器短缺、化学药品稀少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要求各级学校每个学期结束时,实行列册汇报,由主管部门统一统计,统一汇总,统一采购,统一配发。领导重视,供给保障,就能顺利开展实验课的教学工作。
(二)启发教学,培养兴趣
针对学生对实验课不感兴趣,不愿做化学实验的情况,首先,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其次,教师要严格要求,对不做实验的学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力求从评价上促使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再次,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验开始,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如制取汽水的实验等。
(三)教师主动,尽心尽职
都说教师“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一支燃烧自己的蜡烛”。要让这些灵魂工程师充分燃烧自己,体现神圣职业的人生价值,领导就得多关心教师,设法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工作主动了,就会尽心尽职,努力搞好教学工作。
(四)创造条件,社会支持
一些化学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难以将化学实验搬进课堂,为学生演练整个实验过程。然而,如果使用多媒体手段,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比如针对“铁生锈”这个实验,做完整个实验流程一般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教师可以利用电视录像记录整个实验过程,然后再加以一定的技术处理,将整个实验过程中有明显现象变化的部分剪辑出来,再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就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知晓铁生锈的过程,不仅节约了课堂时间,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增强认知感。另外,还有一部分化学实验是在瞬间完成的,整个过程很难分步观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虚拟实验,采用“重放”“定格”和“慢放”的技术功能帮助学生观察。比如可以设计Flas模拟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过程,帮助学生清晰观察整个实验反应过程。
二、扼杀危险因子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许多实验现象是无法直接感知的,而且不乏一些危险系数较大的实验,教师不能为了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而冒险用危险实验去直接验证结论。但是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这些实验,可以将危险因子扼杀在摇篮之内,让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比如演练“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这个实验,实验结束前的最后一个步骤是熄灭酒精灯并撤走水槽。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这个过程的留心之处在于先撤走水槽,然后再熄灭酒精灯。如果顺序颠倒,有可能导致水倒流,进而导致试管炸裂,伤害人体。对于这样一个错误的操作过程,教师不能用实验直接演示给学生看,而是可以通过Flas来模拟水的倒流与试管炸裂的过程,加强学生的印象,促使他们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诸如此类的实验还有很多,比如将水倒入浓硫酸中,稀释浓硫酸;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先加热后通一氧化碳。这类危险性实验都可借助多媒体演练。
三、化抽象为具体
化学概念基本都是繁杂、抽象的,诸多概念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和理解。比如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内容,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很难让学生充分把握这些化学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基本借助挂图和模型,再加以一定的语言讲解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有些许成效,但是对于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利用挂图与模型充分展示,这样的教学方式固定、僵化,因而难以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以将微观抽象的化学内容进行二维或三维模拟,利用图形、图像、文字、动画或视频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将难以演练的实验具体化,将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突破化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方式将“原子”的内容宏观化,让学生通过氧化汞分子的分解实验理解原子改变,这种变小为大的演练流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在不同的章节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对概念原理的解释,有的是对条件的探讨,有的则是练习掌握一些简单的基本操作,更多的是一些验证性实验。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除了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实验现象外,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具体操作上起到示范的作用,所以必须要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以及语言表述精准。另外,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要对学生的观察给予适当的指导,指导学生在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并且要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中的观察记录。比如,在实验前,指导学生观察所用的药品的名称、状态,所用仪器的形状,各种仪器的连接方式和连接顺序,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的各种现象,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最后再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自己的猜测,对产生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些可以为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探究实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里的学习能力包括:动手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科学实验探究的学习活动获得新的知识,逐步形成善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问题、勤于动手解决问题以及努力求知的科学态度,这种态度将一直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化学理论学习,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新的知识。课本安排的探究实验很多时候可能无法满足我们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或者感到很困惑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所谓的难题,用什么方法进行突破,是常摆在笔者面前的问题。经过实践发现,将这些问题尽可能的转化成实验进行探究,在探究实验中层层推进,从而使学生在实验中将问题的本质弄清楚,这种方法在酸碱盐知识的教学中尤其突出。例如,在讲授碱的化学性质时,我们都会做这样一个实验,将CO2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很快变浑浊了,但氢氧化钠的溶液却无任何明显的现象。此时,若教师直接告知学生,CO2与NaOH反应生成了Na2CO3和H2O,那么学生必然是在心存困惑的基础上进行死记,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是,如果教师大胆的说出学生心中的疑问:“请问,大家觉得CO2与NaOH真的发生了反应吗?如何证明你的观点?”这样必然会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只要稍加铺垫,提醒学生该从哪个角度去分析解决这个问题,下面的实验过程学生自然会想到。对于学生设计的方案,教师要做一定的点评,指出其中不全面的地方。比如,在这,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盛满CO2的塑料瓶中,通过观察瓶子是否变瘪来证明反应是否发生。学生在设计这一方案时忽略了CO2能溶于水的这一性质。教师在点评时则应该指出,让学生在这一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最后学生也顺其自然地想到了对比实验。当得出比较完整的实验方案后再请学生从提供的实验试剂及器材中选择一些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自己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所得到的结论,在学生脑中留下的印象肯定非常深刻。一个简单的性质实验,稍加设计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探究实验,既学了新知识又巩固了旧知识,还强化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何乐而不为呢?
三、家庭小实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力量源泉,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进而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能力。在沪教版化学教材中,拓展视野里的家庭小实验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正是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在学习溶液酸碱性时,当教师将无色溶液酚酞滴入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瞬间变成了红色,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给学生的视觉冲击是非常强烈的。在此,课本安排了一个自制酸碱指示剂的家庭实验,绝大多数同学都跃跃欲试。通过搜集资料获悉,课本实验中没有涉及到的紫甘蓝也可以做成指示剂,并且颜色变化非常明显。所以在布置时,笔者就加上了紫甘蓝,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完成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很多同学都带来了自己亲手做的指示剂。由于学生家中呈一定酸碱性的溶液不是很多,所以我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利用自己做的指示剂进行检验一定酸碱性的溶液,并且要求学生设计表格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一直非常高,而且对酸碱的内容也充满了好奇心。
分析化学实验内容既要强调分析化学实验技术本身的基础,又要关注分析化学方法的前沿发展。目前分析化学的传统实验较单一,新颖性较差。比如配位滴定法测定的自来水的硬度这个实验,虽然实验教授了蒙药学专业学生配位滴定分析的原理,但是跟蒙药学这门专业没有有机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将实验内容改为EDTA配位滴定法测定蒙药寒水石中硫酸钙的含量,就可以将配位滴定分析方法应用到蒙药学研究领域中,更能直观教授学生分析化学在蒙药中的应用,亦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能力和兴趣,减少专业基础实验的单调性。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和掌握各种分析方法、仪器的操作和技能。一方面强调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因为这些“传统”知识如滴定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的理论和实验技能是分析工作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蒙药学从传统的配方药研究发展为新药的研究如剂型研究、提取有效成分及含量测定研究等,实验课程的内容也尽量满足这些研究的发展,使蒙药学专业学生了解这些分析技术发展的前沿。
二、考核机制改革
分析化学实验分两个学期,共80学时,5学分,是单独于理论课记成绩的。所以只记录学生实验报告的成绩,并不能体现学生们完成实验的水平和能力。考核机制改革后,学生的实验成绩是由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情况(主要查看预习报告)和实验课程表现(操作是否规范,考勤等)。实验报告成绩主要包括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实验结束时,指导老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报告、原始数据的记录及仪器使用情况进行逐一量化评分。其中,预习报告为20分,课程表现(操作是不是规范,实验数据是否正确,所用仪器是否整理清洗)为40分,实验报告为40分(标题,原理,使用仪器试剂等是否完整正确,有无附原始数据和图,实验结果计算是否正确)。通过考核机制的改革,可以全面体现学生了解掌握一个实验的水平。
三、重视能力培养,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比重
分析化学实验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分析化学针对四大滴定的10个实验基本操作重复度比较高,仪器较简单,实验内容固定等易让学生感到简单枯燥,导致学生对实验课失去兴趣,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也基本如此。这种“照单抓药”的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为了改变现状,我们设计减少一些传统实验,加入了一些设计性实验。由老师根据学生所学知识,拟定实验题目,通过查阅文献和讨论设定实验原理、方法。当然这是在现有仪器和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和科研交叉的实验。比如我们给学生拟定的题目有“滴定法测定蒙药筋骨风痛膏中二硫化二砷的含量”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蒙药红花中红花黄色素含量”等,就结合了滴定分析法中氧化还原滴定或现代化分析仪器知识和学生的蒙药学专业知识,可以激发蒙药学专业学生的兴趣。因前期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规范化操作和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使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交流讨论基本能解决问题。这就大大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学生的自信,使原本枯燥的实验过程变得相对生动活泼,锻炼蒙药学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设计性的实验不是一成不变,不局限于一两种实验,可以根据蒙药研究的发展前沿和目前的实验条件,更改设计性实验题目。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未来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我们已经对药学专业学生采用分析化学开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大二进入研究室,自由选择导师,随指导老师进行简单的科研活动,但目前未对蒙药学专业学生开放。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开放式实验室和指导教师的不足,设备维护保养和如何解决实验经费不足的问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导师的要求很高。需要老师不仅有分析化学知识功底,也必须了解和掌握蒙药研究方面的知识。
四、教师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思维过程的灵活程度。具备了这种灵活性的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并得到多样化的思维结果。课堂上,学生能否迅速地引发联想,建立联系,能否进行自我调节,迅速地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是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关键所在。换言之,联想能力的强弱关系到思维的灵活程度。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典型的化学实验进行多角度的“变式”,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进而促使学生领悟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加强演绎推理能力、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最终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1以问题指引探究,训练正向联想
正向联想是有预定目的的,并以完成某项任务为方向的联想。按问题所属,执因索果,沿着隶属关系、因果关系的途径探索方法,进而推断出问题的结论。案例2一次“试管版”气体制取装置的“展示会”在案例1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新的“疑惑点”,明确提问:“在你所组装的实验装置中,哪些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气体?”学生们以“气体制取装置”为方向,迅速展开正向联想,回忆学过的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典型的气体制取装置,对不同的气体制取装置进行研究,总结关键要素,进而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以及气体的性质等因素确定试管口的朝向,并从组合好的装置中筛选或改装适合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如图2)。
1.2由结果领悟方法,训练逆向联想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问题的相反面进行深入的探索。案例3一套试管简易装置的功能“开发”如果把案例2中由“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装置”的思维方法看作正向思维,那么由“实验装置”分析“装置功能”则可视为逆向思维。在学生们展示完如图2所示等实验装置后,教师适时向学生展示了另一套装置(图3)并提问:“这套装置能否代替上述的气体收集装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不要停留在该装置的形态分析上,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将这套装置连接到气体发生装置中进行探究。学生在组装过程中发现了导管口的多种连接方法(图4),进而通过对各套实验装置的探究验证,终于得出结论:该装置具有多项功能,可以用来收集气体,即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集气法,还有洗涤气体的功能。
1.3迁移实验情景,训练相类联想
相类联想,即从性质接近、形状相似的同类内容入手。案例3中,教师将相同的装置(图3)倒过来组合到气体发生装置中成为新的两套气体制取装置(图5),将其与学生的实验装置(图4)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再次仔细对比导管的连接方式,通过探究得出对该装置功能的新认识。上述的联想方法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化学实验转换问题情境和条件,因时制宜地对实验问题进行“变式”、“类化”,以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2拓展学生实验过程的宽度,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多于讨论研究,抑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所谓思维的批判性,就是思维活动中的独立分析和批判程度。化学实验思维的批判性表现为:敢于质疑实验结果或有关结论的错误;敢于改进和优化实验的操作和装置;敢于对实验思维过程或方法作出评价,并根据问题及时调整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善于对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反思,并从中筛选最佳的方案。案例4一套“用试管制取气体”实验方案的优化过程在前例中,教师选取了如图6方案1的实验装置,让一组学生向全班演示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实验。演示结束后,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套装置用于制取气体的优点和缺点。”学生回答:“该装置优点是操作简便,缺点是不便添加药品和气体收集。”教师提问:“鉴于该装置的缺点,你们能否将其进行改进?”学生们经过进一步讨论分析后,各小组纷纷展示其改进的实验方案。学生展示1:“我们的方案(图6方案2)不仅便于添加液体药品和气体收集,还能控制反应速率。”学生质疑1:“该装置收集到的气体会混有空气,不纯净。”学生展示2:“我们的方案(图6方案3)通过多功能装置,采用排水集气法即可避免空气的混入。”学生质疑2:“双氧水分解反应后的水蒸气也会混在收集的气体中,该装置收集到气体仍会混有水分。”学生展示3:“我们的方案(图6方案4)通过使用干燥剂来解决水蒸气的问题。”……上述实验方案的优化过程,实质就是学生锻炼和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拓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思维宽度,并非是增加实验内容和学习难度,而是通过抓住要领、质疑辨析、严格推断等思维过程,找出已知知识与未知问题之间的联系,实现思维结果的丰富和完善。
3突破教材实验素材的限度,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反映了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化学实验思维的深刻性是培养和发展化学实验思维品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切实掌握有关知识的重要条件。案例5一个由“装置气密性检查”衍变出的“化学多米诺实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常规的方法如教材介绍(图7①),如果只靠机械背诵和记忆,难以深刻理解气密性检查的原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辅助仪器(图7②)、变换辅助仪器(图7③)、改变装置形态(图7④)等方式呈现实验问题,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各种形式的化学问题中,真正掌握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原理:先让装置密封,再通过改变温度达到产生压强差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化学多米诺趣味实验”(图8)帮助学生加深对压强与实验装置关系的认识。总之,化学实验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的“形”养成深刻的思维,以实现能力跨越的“实”。
4立足实验探究能力的高度,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初中生的知识建构水平相对较低,不可能脱离教师的指导独立探究,但是独创性思维必须从入门阶段就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向学生传授各种实验方法、规范学生探究程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训练,实施诱导型探究实验教学。在探究的过程中既扶又放,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设计能力,促使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发展。例如:根据前面五个案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问题“试管在固体反应体系是否也有各种不同的应用呢”,或者“将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中的试管口由略向下倾斜改为试管口朝上(图9)是否可行呢”,或者“改装后的装置具有什么优点”。图9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是教材中的典型反应,但按照教材的操作方法,这一实验并不容易做成功。与其牵强地对学生解释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和“本应该有而事实上却没看到的现象”,不如以此来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究这些问题。在本例中,学生的思维定势主要源于已学的“固固加热”装置中,试管口必须略向下倾斜,以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而使其炸裂,据此,改装的“木炭还原氧化铜”装置似乎是“不可行的”,但通过实际操作却又能顺利地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学生由此而产生认知冲突,继而转变为对装置改装后的优点与注意事项等衍生问题的独立思考,获取更高层次的认知,包括:直立式装置比平卧式装置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持续稳定的高温,反应更快、现象更明显;直立式装置需要注意反应物的混合与用量;实验前需必要的预热操作等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类问题的剖析过程中,开始养成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再唯课本而论,这不仅能使学生避免进入思维定势的误区,更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对优化学生的探究思路和实验作风,尤其是思维独创性的发展大有帮助。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认为: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