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交互式电子论文范文

交互式电子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交互式电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交互式电子论文

第1篇

数字电视中的交互业务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传统的数学电视交互业务局限于互联网供给,而当下广播媒介的诞生拓展了数字电视信号的采集渠道,使得数字电视播出内容更加丰富,多类型业务形式在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电视媒体的推动下不断实现突破。

1.1数字电视交互业务客户的划分数字电视交互业务的划分主要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行业内的大型客户,另一种是家庭用户。家庭用户中又有高低收入之分,高收入群体又可细化为足够时间观看电视和无时间观看电视两种群体,有充足时间的用户一般收入较稳定,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主要是为缓解单调的业余生活而来,对电视业务具有大众化,种类多的普遍要求。而时间紧张的群体一般在可支撑的消费能力下,要求电视业务的信息质量高,更具个性特征,最大化的实现用户视频点播功能,丰富自身综合专业素养。低收入群体体现的一般是消费量不足,业余生活情调相对单一,主要以年纪大的人为主体客户,这部分群体对电视业务的要求一般是保持基础频道就好,对核心业务的需求不高,主要停留在电视免费点播的消费层面。另外,行业内的大型客户主要有企事业单位和娱乐酒店等场所,娱乐酒店场所是数字电视交互业务推行的焦点,因为这种业务不仅提升了用户的消费体验和场所档次,而且针对的高消费人群容易获取企业效益。大型企事业单位对于数字交互业务的购买也是对管理者提升执行效率,员工提升工作积极性的一大有益举措。

1.2数字电视产品的营销传统广播和当代交互数字电视业务在出发点上存在巨大差异,不同的用户群体获得的用户体验不同,如何让更多的用户适应和接受数字电视交互业务,并树立群众口碑是一项重要的营销工作。其中,在导视节目中周期性的播放数字交互节目和相关业务,甚至应用方式等都具有不错的宣传营销效果。据相关资料显示:百分之八十的数字电视用户中有百分之三十的消费行为属于无意消费,因此,印制相关的宣传手册对客户进行定期发放也是推广新业务的一种营销方式,优化电视交互式目录菜单,周期播放有吸引力的点播内容等等,对于VIP等固定的节目点播客户,也可以进行类似于“体育套餐”、“娱乐套餐”、“家庭套餐”等批量服务包的营销形式。待到对电视用户进行分类划分后,就需要针对产品和客户群特点进行产品包装,以更好的契合各个受众的实际需求,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产品的稳定性,既要具备及时修改性,也要符合营销的实际状况。

2结论

第2篇

1.“1循环互辅”实践教学方法

“循环互辅”实践教学方法建立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的基础上,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协作等学习方式,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因此,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循环互辅”即老师分项目分别辅导N个学生,然后由学生分项目相互循环辅导。“循环互辅”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分以下步骤进行:

1)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前对教学内容要认真筛选,注意课程体系的前后衔接,理论够用原则,降低理论的难度,以应用为主线,精心选择N个教学项目。

2)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基础,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负责的项目,选择同一项目的同学为一组,把全班同学分成N组。针对每个项目,教师辅导负责该项目的一组学生。

3)经教师培训后的项目负责人指导其他同学完成该项目,教师监控各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及时解决项目负责人无法解决的问题,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启发式进行指导,主要是多引导,多启发,提出分析问题的方法,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为了保证“循环互辅”实践教学方法顺利进行,需要改革原有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课程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应多元化,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可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在学生考核评价中,应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重点考核与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进行全面考察。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日常表现等各方面情况进行的评价,结果性评价是学生学习完成后对学生整体技能情况的评价。

1.2“循环互辅”实践教学方法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下面从教学项目的选取和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两个方面探讨“循环互辅”实践教学方法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1)随着电力电子新器件的不断涌现以及各种变流电路的不断发展,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日益增长,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以电力电子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实际案例为载体,设计了以下六个项目作为教学内容:

(1)单相半波整流调光灯电路;

(2)单相桥式全控整流调光灯电路;

(3)单相交流调压调光灯电路;

(4)同步电机励磁电源电路;

(5)开关电源电路;

(6)中频感应加热电源电路。

2)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基础,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负责的项目,选择同一项目的同学为一组,把全班同学分成6组。以单相半波整流调光灯电路为例,教师负责辅导选择该项目的7-8个学生。再由这些学生负责指导班上其余同学完成该项目。教师监控各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3)循环互辅实践教学方法,不仅要求学生自己学会,还要教会别人。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己选择的项目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利用大学城空间,建设电力电子技术空间资源课程,包括多媒体课件、参考教材、各种变换电路的仿真模型及仿真参数设置实例,实验指导、各章习题及其学习指导等。学生进入教师空间后,可自主开展学习,通过发表评论在线分享学习心得,通过电力电子技术交流群组与教师、同学进行在线交流。“循环互辅”实践教学方法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实践表明:

(1)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位同学都得到了充分有效指导,因此故障率、仪器设备损坏率降低了。

(2)该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结束语

第3篇

(一)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设计改革

首先,交互式电子白板远程教育应用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以及不同专业课的特性进行教学设计。中国汉字学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多采用flash的形式,把汉字更加灵活的进行解读;古代汉语则可采用ppt、Flash等综合方法把古代汉语进行现代语言环境的纵向剖析。其次,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但是这需要解决交互式点在白板的软件难点,使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最后,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评量系统,像是随堂测验和考试。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难点的解决,进行随教、随学、随考的教学模式。并进一步建立客观、自动化的网络评量系统,让学生对教师的讲授进行评价。

(二)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改革

学习方法,传统的远程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网络随时进行知识学习,记录学习笔记等方法学习。只要学生能够在学期时间内完成课程听取,达到学校的课时要求,并交付学习作业以及心得体会,最终通过学校各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便意味着完成学业。学习内容,与传统的远程教育形式相比较,在交互式点在白板的教学使用过程中,庞大的资源库可以随时补充、复习、联想到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的丰富、知识面更加广阔、更加全面。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远程教学中的优缺点

(一)交互式电子白班在远程教学中的优点

与传统远程教育形式相比,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更为方便灵活的教学演示方式,可以与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减少了传统远程教育方式的呆板性,提高了“教”的效率;同时由于资源库的存在,不但可以随时保存和再利用教学资源,还可以扩充教学内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最终实现知识的基础分类、归纳,使“面”的知识得以横向总结。另一方面还为学生与教师的知识讨论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咋远程教学中的缺点

在具体的教学应用过程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还存在着种种弊端:

1.硬件方面

(1)价格昂贵。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高端的新兴的教育技术手段,它由计算机、投影仪、交互设备以及相关软件组成。无论是从硬件购买还是软件的研发角度,一般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就动辄上万元的成本,如此昂贵的价格严重阻碍了电子白板的应用普及。

(2)普及面积较小、利用率低。由于交互式点在白板的价格昂贵等种种不利条件的限制,现在只有在部分中小学校中有所应用。就中国当前的远程教育而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普及面小,使用率较低。且由于这种教学形式主要以固定安装位置为主,对于远程教育而言,有效利用率也还是有限的。

2.软件缺点

(1)演示功能欠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核心功能室交互功能,而这个功能的实现往往是通过notebook这一软件实现的,但是这款软件现阶段并不具像powerpoint软件的演示功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要想达到交互与演示的全部教学效果,需要在两个之间进行切换使用。

(2)资源库有待改进。由于当前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我国当前教育规模中应用的“小众性”,导致其资源库存在相当的资源不足的现象,使其在实践应用中往往难以成为教师资料整理和累计的平台。

第4篇

关键词:交互技术;数字电视;功能

一、交互式数字电视的功能特点

数字电视,是从电视节目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数字电视。其最大优点在于其交互功能,即交互式数字电视或互动电视(ITV),它是利用宽带网的基础设施,以家用电视机作为主要终端设备,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通过互联网络协议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的新技术。

目前,数字电视的功能集中表现在“广播”和“交互”上,即可将数字电视分为广播式和交互式数字电视。广播式数字电视主要提供传统意义上以电视频道为概念的数字电视,是以电视台的单向节目传送为基础的,用户在整个观看过程中只能选择观看某个频道的节目,但是对于频道的具体内容、播出时间等是无法选择的。而交互式数字电视,由于采用互联网IP网络协议,用户可以主动发送请求,完成节目内容、节目时间的选择。这种交互式数字电视改变了以往用户只能被动接收的局面,用户可以主动点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真正满足每个用户娱乐生活的个性化需求。交互数字电视最迷人的功能就在于其互动功能:

1.1视频点播

视频点播(VOD)是可对视频节目内容进行自由选择的交互式电视点播系统,实现了按用户需要播放视音频节目的功能。目前,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和应用场景,主要有3种VOD客户端系统:

(1)NVOD:准点播电视,是指每个视频节目按一定的时间间隔,重复发送有限个信息流供用户点播,用户发出点播请求后,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方能观看到点播的节目,这个时间间隔可以是几秒钟甚至几十分钟。目前,我国开通的数字电视基本上采用准视频点播,时间间隔为15~20分钟,可以随时调节,精彩的片段可以反复收看,还可以预先收看故事的结局。

(2)TVOD:真点播电视,每个用户各自占有一套节目,每个人都要得到及时响应,对存储在信息中心和电视台视频服务器中的节目可以随意控制。真正支持即点播放。

(3)IVOD:交互式点播电视,是指电视网络根据用户的点播指令,向用户提供单独的信息流,点播的视频节目可以对用户实现如同影碟机提供的功能。它较前两种方式有很大程度的改进,不仅支持即点即放,而且可让用户对视频流进行交互式控制,实现快进、暂停等控制。

1.2电子节目指南

电子节目指南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容易使用的、界面友好的、可以快速访问节目的方式,用户还可以通过该功能收看一个或多个频道,甚至所有频道上近期将要播放的节目。同时,EPG可提供分类功能,帮助用户浏览和选择各种类型的节目。

1.3宽带接入和电子邮件

有线电视数字机顶盒可以通过内置的电缆调制解调器方便地实现Internet接入功能,并可以提供以太网接口,用来连接PC。

1.4IP电话

通过电缆调制解调器,还可以实现IP电话功能。

1.5互动教室,电子游戏

互动电视的功能还不止这些,随着交互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和电视的界限进一步模糊。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电视机的功能日渐强大,可像电脑一样进行文字录入、上网浏览、收发邮件、电视购物、远程教学、远程医疗、股票交易、信息咨询等。

二、交互式数字电视的技术实现

2.1数字电视的交互传输实现过程

数字电视交互传输的典型形态就是交互电视。交互数字电视是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数字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集电视传播方式与信息技术于一身,可以视为“二合一”的新媒体形态,是电视广播与交互式技术的融合。

数字化的视频信号通过通信卫星、有线电视、光缆等多种宽带接入方式进入用户家庭的接收机,用户利用遥控器、红外遥控键盘等手段进行操作。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能上传有关要求信息,选择与节目相关的内容和服务。与模拟电视的单向传输相比,关键是多了一个信号回传通道。

数字电视信号和数据信息通过卫星、有线网络或地面传播采用的屋顶天线从广播机构发送到千家万户,家庭用机顶盒将接收的视频信号解码,并显示在电视屏幕上。用户利用标准的电话或电缆线路与广播机构建立双向连接,借助数字电视界面向前端系统发出各种请求,通过系统的反馈完成视频点播、电视购物、游戏、Web冲浪和IP可视电话等。可见,和人-计算机的交互相比较,数字电视系统就好像是计算机和网络,在系统内部可以对视音频信号和数据进行存储、检索和浏览。交互电视采用一种不对称的双向传输网络,在业务提供商和终端用户间建立了两个信道,一个是广播信道,一个是交互信道:

由于用户和业务提供商是双向交互的,所以交互式数字机顶盒必须有对应的数据回传通道来实现用户数据上传,回传通道可以采用CABLE、ADSL和LAN等多种接入方式。

2.2交互式数字电视界面功能优势

(1)大屏幕化、平板化、高清晰度。

①大屏幕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CRT电视机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人收看大尺寸、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的需要,新一代电视产品的主力军——等离子(PDP)、液晶(LCD)和背投电视,则完全满足了这种需要。等离子电视具有亮度高、色彩还原性好、灰度丰富、对迅速变化的画面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另外,视野开阔,观赏视角高160度,令视角只有40度左右的液晶显示屏望尘莫及。在支持高清晰数字电视信号方面,液晶电视可以说是最佳的数字电视收看设备,其高解像度优势可以很好地支持1080P格式的高清图像,将高清晰度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②平板化。有别于传统的CRT电视,由于液晶技术或等离子技术的运用,所以体积非常薄。屏幕越平,图像就越接近人类视觉的外观比率;就像人们可以向注意力集中点的旁边看得更远,而上下却不行。③高清晰度。模拟电视较低的分辨率严重限制了信息和图形用户界面显示细节的可用空间。目前,数字电视的清晰度可以达到DVD水平,可达到500线,需要中等分辨率的电视机配合显示。HDTV和标清电视相比,具有大约2倍于后者的水平和垂直亮度清晰度,图像像素是后者的4倍,同时更广阔的宽高比增加了更高的视觉信息。分辨率为1920×1080的高清晰度电视已经相当于35mm电影胶片的清晰度。

(2)信息的非线性展示,超文本链接。

数字电视的非线性、超文本方式对电视节目和增值服务信息的展示,使观众获得了除了互联网外前所未有的交互体验。超文本是在屏幕上以点击的方式把一个文本集相互关联起来的动态参照系统。当点击屏幕上的一个超链接词或图标时,你就会被送到另一个超链接词或图标上去,接着你可以再点击那个超链接词或图标,它又会把你带到更远的地方。通过超文本链接,观众可以借助遥控器访问由节点、链接点或图标链接点组成的数据库,以文字、图像、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显示交互、动态界面。

(3)交互操作简单,控制灵活。

目前数字电视的操作方式沿用了传统模拟电视的操作方式,即一般通过按动遥控器按钮进行互动交流,所不同的是以前遥控的是电视机,而现在主要是遥控机顶盒;以前遥控器的使用频率低,而现在遥控器不但功能更多,而且使用频率更高。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是人的延伸。书是眼睛的延伸,电话、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眼睛和耳朵的延伸。遥控器作为一种信号输入设备,的确延伸了人的手臂,将在数字电视和机顶盒上实现的功能在几米外即可轻松实现,极大地改善了电视机的易用性和方便性。对于伴随着遥控器长大的一代人来说,手持遥控器从一个频道换到另一个频道正是电视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之一。

三、交互式数字电视对受众的传播影响

美国著名的学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和归属上的需求、尊严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互联网,媒介手段的更新不仅大大扩展了现代人的生存和思维空间,而且在满足传统媒介手段无法满足的人们求知欲望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受众的新的认知需求。随着遥控装置的发明、频道与栏目设置的多元化、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感觉值的日渐疲劳以及由此引起的心态的浮躁,人们已经很难完整地观看一个节目,这样,形式、内容、风格迥然相异的节目可以此起彼伏地交替出现在观者的面前。表1是数字化前后带宽、互动、技术等方面的特点比较:

近年来单向传播方式和受众被动接收,线性叙事方式和滞后的信息反馈不再能够满足观众交流的需要。当代的大众对口耳相传而又节奏缓慢的线性叙事已不再感兴趣,他们希望的是满足感官需要的,全部的感官沉浸于其中的叙事。电视的发展终于从计算机互联网非线性、超链接的文本展示和多媒体、多感官的即时交互体验中获得了灵感。可以说,受众需求催生了交互数字电视,互联网为交互数字电视提供了发展思路。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主动的信息探索者,并不是消极地等待着环境刺激而产生反应的被动个体。个体内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其结构对其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人的行为、动作的产生以及言语活动等都受到个体内部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数字电视视听觉信息传达的意义在于促进传者和接受者的相互了解,而不仅仅是通过电视节目中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姿态等单方面地传递各自的想法和感受。信息传播最终所期待的结果,就是必须在所传播的话题上产生共鸣,以此增进双方更深层次交流的愿望。

总之,电视传播的真正含义应当是传达者与用户通过交互信息传递的方式实现相互沟通,进而引起互动的行为,使双方都能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方一兵,范旭.界面与高校技术创新中的界面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1):68.

[2]陈月华.传播:从身体的界面到界面的身体[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3):25.

第5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来创造教学的丰富情境,再配以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唯美的画面,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发散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时,我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北大的图片,整理了有关北大的名人轶事,学生们在看着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图片、听着一个个励志感人的故事,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对大学生活无尽的神往,相信这一刻他们心中已播下了理想的种子。这样的教学设计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调动了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兴趣,也大大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形象生动,突破重、难点,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中,突破重、难点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环节。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形象生动地展示功能和非线性扩展延伸,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重、难点问题,而且能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在学习文言文时,通常都是在串讲完之后和学生一起梳理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对于教师而言,如果将这些重、难点一笔一画在黑板上写出来,既费时间又费精力,而利用电子白板作为一项课堂检测展示出来,便可收举一反三之效。又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通过展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图,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何烛之武能轻易进入秦营并成功说退秦师,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明显作用。

三、巧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情景,巧妙运用,可以帮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例如,在教授《斑羚飞渡》一课时,通过播放一段斑羚飞渡的动画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当看到斑羚在逃难时飞渡过崖的凄惨画面时,学生们都被斑羚的勇敢和献身精神感动了,以此为契机,达到了感恩教育的目的,而这种效果只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或口头表达是难以达到的。

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主动学习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实现让学生摆脱“井底之蛙”式枯燥学习,利用丰富的资源,走出课本,走出校园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授《小团圆媳妇之死》时,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对小说主题的探究,为此,我设计了“小团圆媳妇之死谁之过?”的问题,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侦查组”,根据相关问题分别对四个“嫌疑人”展开调查,让各组学生将调查的经过、证据、结论分别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出来。这样一来,学生既充分主动参与了教学活动,也对小说主题的探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五、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丰富教学活动

第6篇

首先,容量大且环保,不同于普通黑板。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设置多个页面,如屏幕页、白板页等,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黑板容量限制,能够为学生展现更多内容。另外,电子白板使用电子笔,比传统粉笔更环保,且教学内容能够更为直观。其次,交互性较强。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是在课前准备课件,难以在课堂上即时更改,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实现全方位、多角度互动,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及学生与白板之间等,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再次,灵活度较高。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具有多项功能,如书写、批注、聚光灯等,利用聚光灯将教学重点突出出来,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并加深学生印象。不仅如此,交互式电子白板还具有回放等功能,便于教师课后总结,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生物中的应用对策

1.合理利用批注,简化生物知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白板的书写和绘画功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批注,分解生物知识,简化知识难度,帮助学生消化和理解。例如:在进行“双受精过程”内容教学时,教师先为学生播放过程,再让学生在白板上填写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评价和批注,强化学生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培养综合能力。

2.关注数据库,丰富课堂内容电子白板资源库中包含大量资源,且具有开放性,能够满足不同教学需求。教师在备课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收集的资料保存到资源库中,在课堂中给学生展示出来,丰富学生知识面。例如:在进行“植物光合作用”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介绍蒙特实验和恩吉尔曼实验,利用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由于光合作用过程涉及大量图标、公式等内容,交互式电子白板便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整合教学资源,如在播放PPT的同时,需要一段视频,这时便可以利用资源库中的资料。

3.注重回放和强调,巩固学生知识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利用回放功能,对课堂某一重要环节,如实验操作、知识难点等进行回放,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另外,强调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可以利用聚光灯突出重点。例如:在学习“蝗虫结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聚光灯,轮流照亮某一区域,吸引学生目光。回放一般在课后总结环节中使用,不仅能够重复教学重难点,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生物教学知识体系。

4.适当增加模拟实验,突出实验重点初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但由于一些实验受到条件及课时的影响,难以在课堂上完成。而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为初中生物教学构建新实验平台。例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中涉及的暗处理和光照处理耗时较长,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印象,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现实验过程,突出实验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5.灵活使用遮屏和抓屏,强化学生记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将知识按照顺序传授给学生,以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电子白板中具备的遮屏功能,能够辅助教师授课,将知识循序渐进展现出来。另外,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想将图片细节放大,可以使用抓屏功能,将图片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不仅能够加深学生记忆,还能够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252-01

一、电子期刊的特点电子期刊之所以会在短期内发展起来,主要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1.传递速度快,时效性强。电子期刊的时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出版到提供利用周期短;二是体现在它的审查制度和出版周期上。电子期刊以篇为最小单元出版,减少了编辑出版的积压时间,

2.信息存储量大、密度高,便于携带和保存。电子期刊可拷贝到磁盘、光盘上,由于密度高、体积小,可以解决印刷型期刊过多占用馆藏空间的问题,而且也为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带来了方便。

3.直观性强。电子期刊最大优点是能够在电子版本中保留印刷版本的所有版面格式和外观特点,并且支持超级链接和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效果。阅读起来能产生动态与声音效果,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

4.网上资源共享,用户利用方便。电子期刊不受时间与地区的限制,可以同时为很多读者提供服务、互不影响,所以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对电子期刊而言读者无须借阅与购买,只要有一网终端就可以随时阅读有关刊物,查阅有关信息。

二、高校图书馆使用电子期刊。增加了读者对电子期刊的亲切感

1.电子期刊发行中的问题设计一个网上版面编排来充分发挥电子功效,建立健全电子过刊的使用。由于电子论文在Inter-net网上容易查找,应制定相应的防侵权措施。也应使用出版商保证电子期刊存取的可靠性,特别是在高峰期的使用。

2.宣传、培训不到位。图书馆没有将电子阅览室作详细地宣传和推介。培训不到位,大多数学生缺乏网络信息查询,检索等基本技能。电子资源开发不到位。对于不熟悉检索技术的学生读者若想获取网络上的资源比较困难。   3.重藏轻用电子期刊导航系统建设应在引导读者获取有用信息、掌握学科前沿研究动态、把握学科研究的方向上下大工夫,用“知识挖掘”、“信息推送”等技术为读者利用电子资源提供最大的方便,但是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电子期刊导航系统更重视的是对期刊表层的揭示,而不是深层的开发。

三、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对策

1.改变观念,重视和加强电子期刊的收藏和利用图书馆应加强对电子期刊的管理与服务,其工作重心由“拥有电子资源”向“整合电子资源”转移,应优化期刊收藏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期刊信息的需求。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服务 信息互动 信息交流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5-0075-04

互联网创造了人与人相互联系的环境,因而人们在新的层面上提出互相联系的信息需求。据2012年1月16日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8.3%,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7个小时”[1]。由此可见,上互联网已是人们的日常活动,已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基本渠道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交流开始由现实“面对面”交流走向虚拟的网络交流。网络对图书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从实体馆藏向实体与虚拟馆藏相结合转变,服务方式从文献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读者的行为方式从到馆借阅为主向网络获取为主转变。这一系列变化,驱使图书馆必须开拓新的服务模式,加强利用网络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和提供服务,于是产生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互动服务。

1 信息互动服务概述

“互动”(interactive)一词来自1908年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Georg Simmel)所著的《社会学》,认为互动就是交互式的操作、访问、推动,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和促进[2]。目前,对相关“互动”概念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G.H.米德,H.G.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 其描述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并以“符号互动”为主要形式。社会互动的沟通过程,主要依靠包括暗示、语言、文字等在内的“符号”。实质上,互动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是它们之间的一种沟通,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和促进[3]。而在网络环境下,互动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是处在信息传递两端的行为主体(个人或组织)、借助网络符号及其意义实现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信息交流过程和方式[4]。

图书馆学中,基于网络的信息互动服务是指图书馆与读者借助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媒介,所实现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动态信息交换和行为交往过程和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导致的相互之间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最终馆员依据需求特点和反馈意见给读者提供恰当的信息服务。互动服务强调图书馆与读者的双向交流,注重用户的体验和参与,并具有专业性和智能化的特点。所以信息互动服务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互动的双方,即图书馆与读者;二是作用的内容和机制,即信息交换和行为影响;三是作为互动结果的图书馆服务及读者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四是作用的情境,即主客观条件与环境[3]。

由此可见,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是一个过程,更注重结果。过程是信息与行为的交换,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结果是在通过网络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实现双方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实现图书馆服务最优化。

依据图书馆与读者互动渠道,信息互动服务可以划分为“面对面”实体互动和基于网络的虚拟互动。“面对面”实体互动可以在动作举止、语言、情感等方面给读者很强的感染力,易于图书馆员与读者产生心灵共鸣,产生思想火花。但是实体互动要求读者必须到图书馆才能与馆员交流,受到地点、时间的限制。另外,网络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和读者的互动环境开始走向网络化和虚拟化,网络空间成为两者的虚拟互动基础。按照图书馆学五定律的第四定律节约读者的时间,图书馆需要开展基于网络的虚拟互动,以拓展实体互动空间,延伸图书馆和读者实体性的关系,节约读者的时间。

2 信息互动服务的方式

2.1 互动交流

基于丰富的增长规律表明,共享程度越高的产品越有价值[5]。因而信息互动服务把共享资源、开展以读者为中心的互动交流作为它的指导思想。共享资源就是要将图书馆及其读者的信息资源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为其他读者或图书馆所共同分享,从而利于读者获取与利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交流的模式按照交流介质或载体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口头交流、书面(文献)交流和电子交流这3种基本方式及其组合[6]。而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互动服务交流方式主要采用电子交流以及与其它两种基本方式的组合:①电子交流。图书馆通过E-mail、BBS、Blog、Microblog等工具与读者进行实时在线互动交流,获知读者的信息需求,了解读者的需求行为与爱好,搜集读者对图书馆的评价与建议。②口头-电子交流。通过即时通讯软件(QQ、MSN、UC、GoogleTalk、ICQ等)、视频会议、网络电话(IP-Telephony)等工具,解决读者在获取信息资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③文献-电子交流。通过电子期刊、电子论文、电子图书以及新型的电子印本(E-prints)等形式与读者交流,协助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进行资料搜集,针对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开展定题跟踪服务。④文献-口头-电子交流。通过虚拟实验室(virtual laboratories)、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等形式,为全校师生的学习、讨论、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培育他们的信息素养,促进他们学习、交流、协作、研究等能力。

图书馆与读者进行电子交流或口头-电子交流时,能够在思想、情感上相互影响与互动。任一方的人生观或价值观都有可能无形地传染给对方,从而对对方产生一定的影响。每种互动交流方式的主旨皆是读者将自己的需求表达给图书馆,图书馆则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和其它馆外共享资源做出相应的回应。这样最终能够实现信息互动服务的目标,即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达成一种和谐与平衡,共同促进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的为读者服务[7]。

2.2 参与服务

用户作为体验主体,是图书馆互动服务的参与者、合作者,对最终体验价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用户通过直接参与服务价值链上的基本活动,与图书馆共同创造价值。信息互动服务综合了图书馆和用户双方的知识优势,有效地利用了用户知识资源,并通过双方密切的协作设计用户需要的服务。用户能动地参与服务过程,不仅可以保证服务质量,还可以建立有效的反馈系统,使服务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8]。

2.3 个性化服务

网络时代,信息资源的快速增长造成信息超载和信息迷航这两种现象的出现,读者信息需求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这一情况促使图书馆要针对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信息互动服务的个性化要求通过与读者互动交流,针对具体读者的具体需求和过程提供针对,保障对读者的了解和联系,保障对读者决策过程的跟踪和全面信息服务。也就是说主要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获取并分析各个用户的信息使用习惯、爱好、背景和要求,从而为用户提供充分并满足其个体信息需要的一种集成性信息服务[9]。

2.4 主题资源导航

为支持学校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图书馆要依据本校重点学科、专业设置情况,利用自动采集技术建立专题资源数据库,即通过定制相关领域的种子站点、搜索策略、专题特征及相关描述信息,利用专题搜索引擎,主动从Web空间或网络数据库中搜索各种类型的相关信息,并从网络上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专题或行业信息,通过智能网页分析机器人,自动及时对相关网站或网页进行分析,将结果放入本地专题资料库,并实时监控和跟踪互联网站的特定资源更新,以保证采集和存储最新的内容信息[10]。

在专题数据库的基础上,把与某一或某些主题相关的网址进行集中、分类、整理,按照方便读者检索使用的原则,采用XML语言以主题树的形式组织起来,从逻辑上将国内外某一或某些主题的研究机构、实验室、学术期刊、电子图书、专家学者、博客、微博、会议论坛等信息资源联系起来,向读者提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并且通过一些常用导航手段,为读者方便的定位、快速获取所需信息资源提供指导,指引读者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信息。

2.5 数字资源整合

信息互动服务依据与读者互动交流而获知的读者信息需求类型和特点,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整体化资源配置。它的资源整合方式主要采用四种类型:基于资源导航的整合、基于链接系统的资源整合、基于跨库检索的资源整合和基于OPAC的资源整合[11]。导航的整合主要表现为学科导航、电子期刊导航和数据库导航。链接整合是指将图书馆文献资源通过参考引文知识点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系统。跨库检索整合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检索平台,读者可以在统一的界面下同时检索多个异构数据库的系统,一次检索可以得到全部结果,为读者省去重复登录系统、重复检索、重复筛选结果的麻烦,节约读者的时间与精力,提高读者的检索效率。

OPAC整合就是把随书光盘、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资源整合到OPAC系统中,使读者在使用OPAC检索时,可以浏览到随书光盘、相应电子图书以及相关电子期刊论文等,以提高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图书馆需要对MARC元数据格式进行适当改造,加入一些新的字段,尤其是856字段(电子资源定位与检索),使MARC也能揭示数字信息资源,从而在OPAC系统中可以整合数字信息资源[12]。

2.6 信息资源再生

信息资源再生不仅表现在图书馆数据信息资源随时间变化呈现出单方面资源增加,更表现在借助信息互动服务的各个功能模块实现读者与图书馆之间交互协同、及时反馈性的资源再生,还表现在读者之间共享、参与建设的信息资源。互动服务可以借助Microblog、Blog、Wiki等Web2.0技术很好的实现。

3 信息互动服务模型

根据信息互动服务的服务方式,我们可以构建信息互动服务的实现模型(见图1)。

信息互动服务模型由读者、馆员、信息资源、服务、流程、技术、平台等要素构成。读者既是服务的接受者,又是服务参与者、资源建设参与者和潜在信息生产者,是互动服务系统的中心。馆员是服务提供者,不仅需要有超前的服务理念和精神,还要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按照读者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筛选与整合,进而提供能够解决读者问题的个性化、知识化服务。信息资源主要包括馆藏纸质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网络资源、其它信息服务机构资源、再生信息资源等。馆藏资源是基础,网络资源和其它信息机构资源是补充,再生信息资源是对前两种资源的优化和升级。

信息互动服务主要由技术平台、互动交流、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四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信息资源利用与共享的有机体。技术平台是图书馆与读者进行网络互动交流的媒介,是实现服务个性化、资源整合的技术保障;互动交流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的前提;资源建设需要互动交流来提供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建议,需要通过互动交流让读者参与资源建设,是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信息服务需要互动交流来调整服务策略和服务模式,需要通过互动交流让读者参与信息服务,其具体服务形式是信息推送、定制、导航、检索和参考咨询。所以,信息互动服务主要包含六大服务方式,即信息互动、信息推送、信息定制、信息导航、信息检索和参考咨询。这六种服务方式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以读者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互动为重要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个性化、人性化的信息互动服务。

信息互动服务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导向,互动存在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它的服务流程是图书馆通过与读者的信息互动交流,来获取读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和服务,获知图书馆管理存在哪些弊端,然后对图书馆资源进行相应的资源整合,提供知识导航、个性化服务、推送服务、定制服务等服务形式,形成图书馆、信息互动服务平台、读者三者之间的知识生产、共享与推送,信息处理、组织及沟通链接的动态平衡环境,让读者由被动接受信息的从属角色转变成信息资源创建与共享的主体地位。

信息互动服务平台是信息技术与互动服务结合的产物,是综合运用信息检索、信息抽取、信息呈现、Ontology、Data、Web2.0等技术与工具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能够节约读者使用成本和时间。信息互动服务利用Middleware、Adapter、P2P、神经网络、网格等技术对异构信息资源系统进行挖掘与整合;依据读者信息需求的特征、内容与类型,建立特色数据库和资源导航库;依据读者信息需求的偏好、特点,利用RSS、Push、Alert等技术把各个读者所需求的信息,及时、精准地推送给他们;加入智能化、数字化的控制,通过在线展示、虚拟实景、虚拟物体等影像技术,给读者带来全新的交互式的感受与体验,通过Blog、IM、Chat等Web2.0技术与工具,让读者参与信息资源建设,并与读者进行实时互动。

信息互动服务平台通过双向交流,将信息处理与知识生产及沟通链接之间形成反馈回路。因此平台设计应采用主要描述“读者-馆员-服务内容”关系链的“交互-增值”模型。这样,一方面可以观察交互行为过程中的设计要求,考察读者对不同信息交互层次的反应,进行服务创新与探索服务效应;另一方面,以“事件”为对象展开平台设计分析。具体分析读者与馆员、读者与信息、读者与服务环境之间等“事件”过程中的“显性关系”和“隐性逻辑”,进而分析、归纳、判断问题的本质,以提出解决读者信息需求的方法、形式、策略及机制。

4 结语

信息互动服务体现了“读者参与、互动与共享”的服务理念,开创了图书馆与读者的全新交往方式和交往结构,形成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一种长期协调、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并表现出强烈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开展信息互动服务关键是与读者互动和让读者参与。如果要激发读者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就要建立读者激励机制、信息安全机制和系统动态管理机制。激励机制是提升读者参与服务、参与资源建设的重要手段,信息安全机制是解决读者隐私、信息垃圾、病毒类信息的重要措施,系统动态管理机制是挖掘读者信息需求、动态维护信息资源、系统稳定运行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2-01-30].

[2]张蓉,农俊华.网络个性化定制服务的用户管理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7,(2):62-63.

[3]彭玲玲.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互动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孟威.网络互动意义全是与规则探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7.

[5]李佳华.信息服务设计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3.

[6]Nurlan Djenchuraev2004. Toward a New Polic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the Case of Kyrgyz Repulic[EB/OL].[2012-01-30]..

[7]迟玉华.大学图书馆知识导航体系的构建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37.

[8]孙玉玲等.基于IC的图书馆读者互动服务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IC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0,(11):63-66.

[9]曹树金等.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几个基本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33-39.

[10]孟广均等.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最新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66-170.

[11]夏明春,强切云.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的现状:调查与建议[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39-44.

第9篇

【论文摘要】本文围绕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从十个方面重点阐述了网络营销怎样挑战传统营销。同时强调网络营销要想挑战传统营销成功所依赖支撑环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网络营销是为适应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网络时代社会变革的需要?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所进行的各项商业贸易活动。网络营销的产生是对传统营销的挑战?是在流通领域内掀起的一场革命。随着企业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业实现全面、高速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电子化?网络营销这一新生事物必将逐步取代传统营销方式?成为世纪的主要商业模式。

一、网络营销的概念

网络营销就是借助因特网、计算机技术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的功能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促销方式。它具有?利用因特网、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手段?跨越时空的局限?使企业直接面对全球性、无间歇的市场和减少中间环节及交互式、个性化促销的特点。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在营销理念、个性化产品提供、营销渠道、消费者需求、传播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均有区别。

二、网络营销挑战传统营销

网络营销的产生和发展?使营销本身及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网络营销以其强大的竞争优势挑战着传统营销?前景十分广阔。网络营销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由于因特网打破了时空的樊篱?在网络上的“商店”不仅可以实现全天候“营业”?而且“商店”不必局限在一隅?而是可以提供低成本的全球性的服务。这使得全球扩张不再是跨国公司和一些大公司的专利?一些小公司也有机会进入全球市场。大量的中小企业在无需众多的行销人员的条件下?就可以接触世界范围内的广大客户?为企业打开了一个极为广阔的营销空间。

2.网络营销在减少营销成本上很具有优势。它是通过剔除原有的连接生产商与消费者的中间商这一环节而取得的。传统营销模式中?中间商一直起着连接生产与消费间桥梁的作用。在有些营销渠道中?甚至存在着多层中间商?从而导致产品价格远远高于生产商预期的零售价?并因此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由此而有损于产品的竞争力。而在因特网上?客户用本地区域通话的费用即可享受全球通讯的服务?通讯成本非常低?这就是网络营销的一大优势。与传统市场交易相比?在网上交易中的产品是明码标价的?而且产品可供选择范围广?交易也基本上是透明的。网上营销实现了“无店面化”销售?这在降低营销成本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3.微库存生产

由于网络营销使生产商和顾客可以直接在网上交易?这就使得生产商不仅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数据以及目前的消费动向等预测来决定生产量?而且是根据实际的需求量进行生产。通过减少库存?企业可以实现在材料处理、库房和一般性管理费用方面实质性的节省?这对企业减少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4.个性化服务

在传统营销方式下?若想获得那些分散的、陌生的广大消费者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因特网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可谓信手拈来。网络运营商只是需要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电子信箱”“、自由论坛区”等服务项目?上网者在申请信箱或参加讨论时根据要求输入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将会被网络公司存入数据库?有的还要进一步处理。网络营销商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注意力资源?用以满足不同顾客的特殊需要。网络营销策略正是根据这些信息拟定的?充分考虑每个潜在消费者的个性?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使每一个消费者都得到充分的满意。

5.服务的延伸

在实体产品外?再提供更多的服务与利益便组成延伸产品?它强调整体商品带给顾客的感受。在价格弹性空间逐渐缩小的形势下?价格战将越来越失去效力。企业开始把竞争的重点转向提供延伸产品的服务上?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由于因特网具有通信成本低、全天候服务等特点?再加上关联性数据库的支持?在提供延伸产品的服务上具有很强的优势。

6.从到的飞跃

在传统营销策略中?以产品??、价格??、地点??和宣传??为内容的“组合是营销的基本策略。这种理论的出发点是企业的利润?而没有将顾客的需求放到与企业利润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而网络营销是以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来调整其营销策略的?这就是以消费者??、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成本??、方便消费者购买??、便于与消费者沟通??为核心内容的“”的营销策略。从产品策略到满足需求策略?从按成本定价到满足需求定价?从被动接受服务到实时沟通?最终实现的是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满足和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这都体现了以顾客价值为核心的原则。

7.交互性沟通

因特网集传统媒体优势于一身?还可实现双向交流?并能将信息封装保存?进行再处理?这些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网络营销上的应用就是交互营销?从而实现消费者由被动接受营销转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消费者可以把自己对商品的看法?以及使用的感受通过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传递给生产商?也可以在电子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评论。生产商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来改进产品与服务?让消费者更满意。网络交互式营销让顾客变被动为主动?能够随时随地的对产品、服务提出自己独特的品位要求?使企业从大规模无差异营销转向个性化营销。

8.海量信息服务

没有海量信息的支持?网络营销将失去方向?信息优势是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生存和立足之本。在传统的市场交易中?信息之所以价值较高?是因为信息本身具有稀少性?信息的获得成本很高。而网络营销中获得信息的成本就非常低?这主要是因为因特网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传输通道并具有无数的数据库?信息的生成和复制都非常容易?传递成本也低。网络营销就是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出所需的部分为己所用。

9.促销手段丰富

在进行网络营销时?促销手段的丰富是基于网络自身的诸多优势。这些优势使得网上促销既经济而又形式多样。如?具有成本低、全球性和全天候特点的网络广告?网上抽奖?通过宣传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以增强消费者信心?利用网上聊天室或开办话题论坛等方式召开情感交流会的网络公关活动?网上虚拟社区等等。

10.广告影响广泛

网上广告的优越性体现在持续时间长、全球传播和形式多样等方面。它不仅可以通过惟妙惟肖的动画制作?图文并茂地反映企业整体形象?而且甚至可以根据消费者个人的喜好、品位、购买习惯等变量来选择适当的“一对一”的广告方式。

三、网络营销挑战传统营销的前提

网络营销发展速度虽然惊人?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又极不平衡。在我国网络营销虽然潜力很大?但是若想普及应用成功?与国外同步发展?还需要依赖以下支撑环境的发展?

1.网络信息基础设施

网络营销要想得到应用和普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要真正实现网上交易?要有非常快速的网络速度和带宽?就必须在硬件、软件上提供对高速网络的支持。而我国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够先进。另一方面?由于上网用户少、利用率低等因素影响?同时银行、税务等部门的联网还没有完全实现?这都阻碍了网络营销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还要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因此在宏观上?就整个社会来说?要建设一个能够支撑网络营销的市场环境?微观上?具体到每个企业要实现自身的信息化?这样才有能力接入网络营销的环境中去。超级秘书网

2.实施企业信息化

网络营销是商业领域里的一场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企业就必须实施信息化?这是网络营销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和网络支持平台建设等的基础层面?机构设置与职责和流程建设等的组织层面?办公自动化与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等的应用层面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企业信息化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适应市场竞争的外部环境?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运作?实现企业信息流横向、纵向的顺利流动。

3.实现金融电子化

第10篇

[关健词]网络环境;信息资源;图书馆;发展

云南大理学院是一所综合大学,在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中,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学校的重点扶持,特别是近几年,学校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我馆得到了迅速发展,无论是在基础设施、馆藏建设、技术设备、读者工作以及队伍素质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逐步具备了一定规模。随着学校条件的好转,图书馆建起电子阅览室,相应的问题也出来了,师生们使用电脑打字,做课件,玩游戏,但是作为互联网的最重要功能,网络信息的利用,绝大部分师生都不会运用,或者未充分利用。图书馆作为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对配合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全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之际,大学图书馆又该如何面对此网络环境?

1.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已突破了传统文献资源范畴,扩展、延伸为一个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的新型图书馆馆藏体系,信息资源已从单一的传统文献资源扩展到包括传统文献资源、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等多种媒体在内的、涵盖范围较广的各类信息资源。

1.1广泛性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不仅拥有传统文献资源,包括印刷型的图书、期刊、报纸、档案、标准、图谱、研究报告、会议资料、学位论文、专利说明书、产品说明书等;缩微型胶卷、缩微平片、缩微卡片等;视听型的录音带、录像带、胶片、唱片、幻灯片、电影胶卷等,而且还拥有电子出版物,如磁带、磁盘、光盘、芯片型出版物(CD. LD} CD一ROM),更有虚拟馆藏的网络信息资源,包括一次文献型的联机/网络全文库、电子期刊、电子书报等;二次文献型的图书馆馆藏目录数据库(OPAC)、商业联机/网络书目数据库等、三次文献型的各类型网上电子参考工具书等以及零次文献型的电子论坛及各种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企/商业部门等单位在网上的信息等。这些物理/现实和虚拟馆藏的信息资源涵盖范围极广。

1.2特色性

网络信息资源类型繁多、时效性强、检素便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多语种、分布式储存、超国界传输、成本低、交互式反馈机制便于信息交流、完善;但是,其信息无序、分散,检索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深度、广度较低,导致检索结果难以控制。

1.3不可替代性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资源由于其各具特色,它们在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中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因特网上所提供的各种有关学科信息、会议信息、政府及公司信息以及电子论坛、电子邮件、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等等非正式出版的网络信息资源,它们可以提供给用户具有很强时效性的一些事实和数据以及某些信息的线索,是用户及时的、快速查找相关专业信息、了解政府政策法规,掌握市场信息,以及阅读新闻、娱乐等的有效途径。这是图书馆传统信息资源,甚至电子出版物难以做到及做好的。但这类离散的、高度变动的网上信息,图书馆必须对此加以有效的开发和有序化组织,才能使之真正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供用户使用。

1.4共享性

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图书馆只是网络整体的一个部分或一个节点,这时网络对信息资源整体协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享性必须得以强化,当一个图书馆收藏的信息资源转化为一个个数据库并提供网上信息服务时,其它图书馆完全可以拿来直接使用,不必再把相同的资源进行加工上网,共享避免了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

2.开展网络知识教育,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21世纪是信息网络的世界,在网络世界,用户不受时空限制和围墙障碍,却拥有一个全球性的网上图书馆,使资源共享成为现实;网络改变了学生围绕着老师、教材和课堂转的传统教学模式,利于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个性潜能,网络融文字、声像、动画于一体,使用户在获得所需信息的同时能得到美的享受;借助网络,学生们可在瞬息之间领略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情,其交流与沟通也不再受时间异步障碍的影响,既开拓了视野,又扩大了生存和发展空间;网络还将教学由课堂扩展到图书馆以至宿舍,由校园延伸至社会,学习者可永不毕业,从而促进了教育的社会化和终身化。网络的这些作用强烈地吸引着当代的青年学生,使得校园的“网络热”不断升温,上网正逐渐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趋同行为。

但目前我国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网上活动多为娱乐、消遣及通讯聊天,而较少用于学习和研究,有的甚至不会上网。即使是学习与研究,许多用户缺乏必要的信息网络环境,不了解数据库,不会制定检索策略,不能正确地选取检索网点、路径、方法和标识,不知道对信息如何分类、筛选,加之网上信息数量庞大、类型多样、重复交叉,代谢频繁以及网上信息的无序性和不规则性,无疑增加了信息获取和利用的难度。解决用户使用中的上述问题,正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新发展。为此,图书馆应通过授课、讲座、印发使用指南、举办知识竞赛、组织网友沙龙、开展网上导航等活动对在线用户进行宣传和培训,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激发学生的上网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3.重视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上网能力

所谓信息素质是指人们获取、评价、利用和创造信息资源的能力。这一概念由美国人波耳(Paul)于1974年提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如日本已将信息素质教育纳人教学体制,并注重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美国制定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也明确要求学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及信息的检索、收集、组织、处理都应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在我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图书馆是为读者服务的,可以说,没有读者.图书馆就没有生存的价值,没有高素质的用户,图书馆就缺少发展的动力,况且,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学术环境、信息人员及信息技术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堪称学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最佳场所,因此,在学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职责和义务。信息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除了资深的教授以外,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首先,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读书时,应尽量多读一些英文原版教材。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在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也已成为他们进入社会的必备基础之一。虽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懂得计算机原理和编程知识,但所有大学生都应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办公软件和搜索引擎,都应能熟练地在网上浏览信息和查找专业知识。

虽然我鼓励大家追寻自己的兴趣,但仍需强调,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便不感兴趣也是必须要做的。打好基础,学好数学、英语和计算机就是这一类必须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刘向红.试论图书情报机构核心能力的定位——基于知识服务的资源建设创新构想[J].情报资料工作,2005(1).

第11篇

关键词:导读;网络信息;网络导读;合作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化的普及,图书馆进行了很大的变革,图书馆除了纸制的馆藏之外,又建立了数字图书、电子期刊、图书馆网站等,在这种环境下导读工作也发生了变化,为了做好导读工作,需要了解导读的含义、做好这项工作的意义、导读工作需要的条件以及导读工作方法。

1 导读工作的含义

关于导读的含义笔者比较倾向于“图书馆导读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主动吸引和诱导读者产生阅读行为,并积极地干预和影响其阅读行为,以提高读者的阅读意识、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益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导读意在揭示馆藏和网络信息,引领读者进行科学的阅读,将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同时导读应当符合社会要求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2 导读工作的意义

在网络环境下,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人们对知识与情报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与迫切,而世界纸质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网络信息等信息资源,从形式到数量,都呈“爆炸式”增长态势,面对海量的信息,读者往往感到茫然。为了解决这种信息需求与信息增长的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服务方式,就要大力开展导读工作,积极引导读者的正确阅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图书馆界和读者越来越意识到了导读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付之于实践,1982 年,上海成立“读书指导委员会导读机构”,1987年北京大学图书馆成立“导读室”。标志着我国导读工作研究的开始。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与普及,导读工作也赋予了新的特点,以福州大学成立“导读中心”为标志,体现了导读手段的现代化。

3 做好导读工作所需要的条件

3.1 保证馆藏的丰富与更新、方便读者做好标示工作

做好导读工作,首先要做好馆藏书籍和电子数据的更新工作。读者的需求是多样的,知识是日新月异的,为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要,从图书、期刊、到电子数据库,更新速度要符合需求,从采购到读者能够阅读浏览,其中环节的工作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协调配合提高效率,仔细认真地做好每项工作。以便图书尽快上架流通。

方便读者做好标示工作: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一走进图书馆,应当有醒目的标示。如《馆藏分布图》和《图书分类表》等,让读者对图书馆有所了解,对图书类目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入书库前和在书库中找书时,应当有详细明确的“图书类目指示标引”,这样读者就能按照指示标引寻找到图书的正确位置。图书的电子查询系统可以放在书库旁边,以方便读者随时查找。同时注重一些细节,方便读者。可为读者提供复印服务,方便读者“足不出馆”就可把资料复印带走。还可以设有咖啡室、超市、视听室、读者研究室等,让读者有家一般的感觉,满足他们的多种需求。

3.2 电子数据资源库的建立

除了纸制图书外,图书馆为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还需进行电子数据资源库的建设。图书馆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建馆藏书目数据库、电子期刊数据库,也可引进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数据库等资源,目前比较成熟通用的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科技期刊科技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等。

建立了电子图书数据库和电子期刊数据库、电子论文数据库之后,是为了读者能够方便或足不出户的上网阅读浏览,现代化图书馆普遍采用小型计算机和PC服务器等计算机设备,如小型馆员用的计算机、读者PAC检索机、电子阅览室机、PC服务器提供不间断的网络信息服务,利用现代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等诸多技术形成现代化图书馆网站。

3.3 加强网站资源建设,开展网络导读

“网络导读就是以网络为平台,以馆藏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等为基础,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形成系统的导读资源,通过计算机、广播电视、手机、手持阅读器等媒介设备,为读者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供指导。”

图书馆开展网络导读需要建立图书馆主页,可以利用 Dreamweaver、JavaScript、CSS、Flash、Oracle 等网站开发技术,设计开发图书馆网站,可以将本馆概况、读者指南、读者服务、馆藏检索、数据库检索、在线培训、FAQ、读者留言、BBS、网上书评等功能块进行链接,从而实现网络导读功能。根据读者需求,有目的、有步骤地收集、筛选、组织各类网络信息资源,形成一个各学科导引系统。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一个具有 Blog 功能、Tag 功能、RSS 订阅功能等的交互式导读平台,成立网上导读中心。

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数据库技术等,采用液晶显示触摸屏定制柜式专用一体机, 实现计算机化的人机交互式触摸导读。

3.4 加强馆员业务培养

列宁曾说:“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可见,馆员是图书馆最先进的生产力,最宝贵的人力资源。目前,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在学历、年龄、性别、知识结构等方面都趋于科学合理,馆员自身素质明显提高。不断地有本科、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补充到图书馆队伍,已经成为图书馆的主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专业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专业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及良好的信息素养,他们善于组织信息,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不断改善工作流程和服务方式;既有很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又有广博的知识和专业的学科背景,为高校图书馆学科建设和完善提供了人才保障。他们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工作不断推陈出新,从而满足读者变化多样的需求。

3.5 加强环境建设

图书馆馆舍外观应该是优美的,既要能使人产生视觉效应,使读者向往,激发学习乐趣,又能体现建筑的实用性。同时高校图书馆最好建在学校的中心,这样离生活区和学习区都比较近,节省读者时间,而且周围环境安静、优美,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适合读书

学习。

图书馆的内部要求采光、温度、色彩、绿化、空气质量、空间布局等方面体现人文关怀,使读者感到阅读环境安静、舒适、方便与快乐,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激发读者阅读情趣。

3.6 建立科学、规范的图书馆管理机制

针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一)现代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领导决策机制、馆员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学习培训机制等;(二)转变管理观念,实行科学管理、人文管理;(三)改变管理模式,即“以资源建设和技术应用为基础,以用户服务为最高目标”的管理模式;(四)自动化管理,采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设备,对工作流程实行自动化管理。这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发挥图书馆管理功能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

4 导读方法

有了上述条件开展导读工作就会顺利进行,经过人们的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一些导读方法。

4.1 常用方法

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编制导读书目、出版书评板报等;做好宣传工作、新书通报、书刊展览、书评活动、报告会等;定期开展专题书刊导读,并邀请权威教授等知名学者来图书馆,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等;推荐好书、图示馆藏、接待咨询、板报剪报、复制目次、专题索引、读者报告、读者研究、个别指导、重点辅导、课堂教育、表彰优秀图书、成立读者协会等。

4.2 建立馆员业务培训目标

首先,熟练掌握网络、数据库、多媒体设备等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能够高效的搜集、组织、加工、存储和传递信息;其次,良好的加工信息能力,善于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提供给读者;第三,高度负责的服务态度,随时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阅读心理、阅读兴趣等,满足他们的真实所需;第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网络导读必将成为传统导读的补充,要求馆员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等,不断更新现有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等,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新要求。

4.3 收集反馈信息

图书馆开展导读服务时,要时常与读者交流,及时收集读者对导读服务的反馈信息。通过分析反馈信息,随时掌握导读服务的效果,来不断调整导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收集读者反馈信息的方式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建立网络论坛和发电子邮件等。

4.4 网络信息导读加强本馆的特色化

高校图书馆网站的服务对象多是在校大学生和专业教师,需求广泛和专业。如何使网站简洁明了,又十分实用,还能切实地满足读者各方面的需求,是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信息导读可以开展多种多样活动:(一)动态信息,如最新动态、政治理论学习、读书节成果展览等;(二)网上论坛,如文化沙龙、聊天室栏目、导读中心 BBS 等;(三)导读书、刊、影片,如书目推荐、新刊目录介绍、名片介绍、影片推荐等;(四)可以展示名人风采引领大家学习;(五)可以在线办公等;(六)网上图书工作,如图书查询、图书续借、读者咨询及新书推荐等,查找电子资源库等等。可将更多馆内活动情况、图片等展示在网站上,通过网站投票、信息反馈等有趣的活动,加强与读者的联系与沟通。

同时网络环境下,要注意本馆的特色化建设,各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重点学科建设形成的特色馆藏,充分发挥分类、编目、标引、文摘、检索等技术优势,有计划、有目的的加强书目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和全文特色数据库的开发与利用,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特

色化。

4.5 建立社会合作导读体系

仅凭自己的力量起不到良好的导读效果,只有把各高校图书馆所建设的特色馆藏联合起来,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读者的多种信息需求。同时积极引进知名学者、教授、成功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参与,把他们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建立的成果吸收近来,共同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社会导读体系。

4.6 加强读者研究工作

读者研究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读者类型研究,主要根据本馆服务对象划分读者群,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二)读者调查,根据纸质文献流通情况,随时掌握读者阅读规律,调整阅读倾向;(三)读者需求研究,对不同读者群的需求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四)读者心理研究,了解读者的阅读行为、阅读兴趣、阅读动机等心理行为,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5 结束语

总之,导读工作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导读工作的开展是社会发展对图书馆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应当引起领导的重视,引起图书馆员的重视,加大投资力度,加大精力做好这项工作,回报社会,回报读者,使我们国家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爱读书、读好书的阅读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曹焕燕《浅谈公共图书馆导读机制的建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4)

[2]褚孝强《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研究》2011年5月

[3]吴秀臾 张玉玲《近十年图书馆导读工作研究概述》江苏图书馆学报1996(3)

[4]于鸣镝 《导读论》大学图书馆学报,1991(3)

[5]巍书娟《大学生个性化网络阅读及导读探究》图书馆论坛,2011(10)

[6]郭淑艳《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再思考》科技资讯,2011(24)

[7]王德金《走出图书馆导读的误区》图书馆论坛,1995(1)

[8]龚玉平《就业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导读机制的建立》图书馆2009(5)

[9]李希孔《图书馆读者学概论》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教学;混合式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55-05

一、 引言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以下简称《课程要求》)确定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教学目标。

利用现代化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支持语言教学中更加丰富的教学活动的输入,使学生愿意进行更多阅读,促进词汇习得,促进写作学习,促进学生对真实语料的接触,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2][3]因此,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应该逐步向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资源共享、即时通讯、个性学习等目标,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使英语学习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文献研究

加拿大拉瓦勒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技术项目部主任迈克尔・鲍尔(Michale Power),首创了“混合在线学习设计”理论,开展了高等教育同步和异步学习技术的研究。[4]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认为,网络教学平台实际上就是在建构一个“学习群体”相互交往的“场景”,这个场景必须要对学习者和教师的行为提供支持。目前国际上WebCT和Blackboard是功能最为完善、最广为使用的两大在线教学平台。[5]席卷全球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现象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网络教学的革命。

在国内,基于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既有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为理论依托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理论分析,[6-9]又有以教学网络平台开发实践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大学英语的综合课程、写作课程以及听说课程)。[10-13]杨峰从情感过渡假说入手,分析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使用中的情感因素。[14]刘艺的研究强调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多元互动功能,有效地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生与平台、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效率。[15]广西师范大学以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自主研发和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平台;[16] 宁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也相继建立了网络英语教学自主学习平台。[17] [18]

虽然中外学者对于基于网络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视角有所不同,基于网络的数字多媒体交互式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已初具规模。但正如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教学结构理论”[19] 提出的,要在教学结构变革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的整体改革,才有可能真正触动教育思想、观念、理论等深层次问题,才有可能取得教学深化改革的重大效果。

三、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进入21世纪,为应对国际化发展,日本政府决定进行英语教育改革,制定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行动计划》,其主要内容是:提高全体国民的英语能力,即要使全体国民具备用英语进行日常会话和简单信息交流的能力;要提高专业人士的英语能力,即要使大学毕业生具备在工作中使用英语的能力。[20]日本文部省制定的英语指导要领明确提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强调培养听说能力的重要性。[21]

从长远来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该是:在基本解决听说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尤其是专业领域内的英语读写能力。因为“广泛阅读是学好外语不可或缺的条件”。[22]而我们现在强调阅读是具有社会性的,是从国家的需要出发,是为专业学习和科技发展服务的,是为了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现在重提读写能力培养不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否定,而是在充分认知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应逐步过渡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上。因此本研究结合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校园网语言学习平台、交互英语平台等,对学习环境、教学中的交互和反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评价模式、听说读写课程设计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本土化综合研究,探索建构基于网络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重心在转移(有的调整为选修课,有的改变了授课内容)、课时在减少(有的每周不足4学时),而学生们距离能够听懂、看懂专业文献的要求越来越远。比如,《课程要求》规定的大学英语阅读的“一般要求”是每分钟70词,快速阅读要求为每分钟100词。而语言学家们对母语为非英语学生划定的阅读评估标准是:每分钟60词为非常慢,每分钟80词为慢,每分钟120词为一般,每分钟150词为快,每分钟180词为非常快。[23]可见,每分钟70个单词的阅读速度是处在国际公认的慢的档次里。即便如此,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不能达到这一要求。根据蒋妙瑞的统计,“历年单次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人数平均也就在20%左右,多数人是不及格的。”即使通过了,阅读能力还是相当低。[24]

在我国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全球化背景下,针对我国大学生听说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的状况,提出改变原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从阅读为主转到突出听说,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大学里主要解决大学生的听说、培养学生的一般交际能力应该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是暂时性目标,而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随着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加大听说训练力度,大学新生的英语听说水平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适时进行再次转变,从突出听说转移到以听说为基础,着力培养国家所需要的、适合参与国际竞争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上来。

《课程要求》指出,基于网络和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达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所设计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并充分发挥网络和课堂结合的优势,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较快地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见图1)。

四、基于网络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

所谓基于网络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改革教学模式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应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这一原则,本研究强调在基于网络与课堂的教学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注重培养学生有效掌握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所构建的教学模式还强调包含学习策略的教学内容。本研究已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多媒体交互式大学英语教学,全面改进大学英语学习环境

基于网络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强调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和辅导,使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较快地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参加网上的英语学习电子论坛、网上阅读英语报刊,进入虚拟的英语教学课堂,在网络空间享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原汁原味的学习氛围中,培养语感形成语言习惯。

2008年秋天,本研究团队在一所省属本科院校针对艺体类大学英语进行了教学改革,从原来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按照期末测评成绩作为课程成绩)转变为:平时教学及评价占50%,期末测评占50%。几年来,这种注重培养过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肯定。负责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的这支团队一直潜心研究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培养艺体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师们把教学中的思考和体验总结升华成校级以上教学教研课题,发表相关教改论文,并在校级、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011年初,经过多次研讨,本研究团队尝试调整艺体类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并依托一套基于网络和课堂的英语综合教程《朗文交互英语》(Longman English Interactive,简称LEI)。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朗文交互英语》(LEI)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互联网的结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实现了学习者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无论从教学内容上,还是从教学目标、检测手段及教学反馈上,《朗文交互英语》(LEI)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大学英语教材资源的不足。

2.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改进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交互和反馈,发挥网络交流动态性、多样性的优势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者可以方便地对交互的速度、时间、地点和方式做出个性化的选择,动态地支持自主学习过程。《朗文交互英语》(LEI)的核心价值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即以海外真实场景为核心的交互式富媒体表现形式(视频+动画+声音+图片等),确保自主学习过程的互动、有趣,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进入到情景之中与视频中的人物进行对话练习。此外,《朗文交互英语》(LEI)提供了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工具,支持灵活的评价策略,提供即时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教学过程的量化数据。

3.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利用网络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其次,网络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智能化、跨越时空、有效互动的学习环境。第三,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自我监控手段,并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利用《朗文交互英语》(LEI)网络教学平台,师生可以将学习时间、进度、成绩、作业等相关信息及时上传,也可利用平台进行分班、分级、答疑、布置作业、信息、上传作业等。教师可便捷地调用、存储和分析各方面数据,在平台上真正实现“交互式”教学和管理。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班级的教学特点上传不同的教学资源,个性化地定制教学内容。

4.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改革外语教学评价模式,有效地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手段丰富

在网络学习平台的帮助下,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数据得到积累,并能有效地反映到统计报表中,因此在这些数据基础上,可以开展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更加客观便捷,而且内容更加多样化。我校对使用混合式模式学习的学生,从原来按照期末测评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转变为平时学习的过程成绩与期末测评成绩分别占50%的课程成绩构成。比如,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习的时间长短、贡献多少等,都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依据。另外,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有效地革新测试手段,它使得大规模计算机测试成为可能,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也使得评估过程和手段更为科学合理。

《朗文交互英语》(LEI)使教师和学生本人均可随时了解学生每一部分的学习质量和在线学习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监控,也对学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根据学生每个环节的成绩与在线学习时间以及课堂表现相结合的评价手段,给每个学生公平合理的分数,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这使得平时考核的50%的成绩有据可依、合理量化(见表1)。

经过几个学期的应用实践,从学生的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测试分数上都能看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了,英语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例如,根据平台进度查看的记时部分,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每学期在线学习时间大约为25-35小时,平均一个星期用时1.5-2.5小时学习LEI课程。其中平均每周网上学习listening为25分钟,grammar为10分钟,reading为10分钟,speaking约8分钟,剩余时间做单元、模块和级别的测试。

5.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改革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课程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挥了网络优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之中,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

基于网络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对于改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单纯事物的演示和知识呈现上,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优势,更忽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有些教师难以从讲授式向探究式、启发式转变,其客观原因:一是教师面对的学生太多;二是对教师的要求过多、过高;三是教师缺少教学手段、工具和实施载体。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是一种探究式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与鼓励下,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去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网络探究的目的在于架设从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过渡的桥梁,通过“脚手架”策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知识的内化,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五、基于网络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深化

教学模式的效果还需要学生的成绩进行验证,在应用《朗文交互英语》的过程中,也积累了较多数据,学生从最基础的第一级别(对应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标准A1级别),经过两个学年的学习,到第四级别(对应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标准B2级别),学生的成绩和英语水平也得到逐步提高。

上述学习内变化曲线中五组数据分别来自单个学期内均参与四次测试的同学(部分班级有选择参加测试,未进行统计)。在试卷难度逐步提升(level 1 从A1到A2,Level 2从A2 到B1)的情况下,学生成绩依然稳步提升。

同时,为了验证网上学习的效果,我们对部分个案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例如一名学生,平均单周内有5小时以上时间在网上学习,其中大部分时间练习听力、口语、语法,其英语成绩经过一个学年的时间,从测试67分增长为99分,学年成绩增量为32分。

任何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这对教学主体,同时,还要依托于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建设。在这种认知下,本研究适时研发基于网络和课堂的大学英语视听系列教程。该系列视听教程充分体现了《课程要求》的精神,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彰显听说能力为前提,以视听说促阅读,以视听说促写作,从而实现学习者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全面提高。该系列视听教程将比传统纸质教材提供更为接近真实语境的学习材料,结合视听输入和传统阅读输入两种形式,既保证了语料输入的地道性、真实性、多样性、完整性和丰富性,又体现出对学习者基于视听说策略建构上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六、结束语

建构基于网络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和素养,使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建设适合校本环境的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质量,促进英语学习;借助网络学习平台,改革大学英语评估的方式方法。

经过几年的思考和实践,笔者团队已完成了对校本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整体设计和开发。与此同时,研发团队继续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前期成果,将其应用到当下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建设方面。在教学内容的创意和设计上,将接受技能和产出技能有机结合,注意输入为基础,输出为驱动的辩证关系,注意语言知识和语言交际能力的辩证关系,全面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可供其他具有相似度的院校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C.Candlin & D. Hall, Applied Linguistics in Action Seri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Shrum, J. L., and E. W. Glisan. Teacher’s Handbook: Contextualized Language Instruc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陈斌,李晓华.教学设计:从远程教育到第二代在线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11(2):1-5.

[5]杨现航.基于Web的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09.

[6]蔡基刚,武士兴.引进多媒体网络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3(6):2-7.

[7]陈坚林.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J].外语电化教学,2005(4):9-12.

[8]郭巍.网络学习行为监控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9]刘艺,李波.北部湾区域经济下广西高校复合型外语创新人才培养与实施[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科版),2011(6):115-116.

[10]王忠奎.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上的应用:一个新模式和一项实证研究[D].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11]刘荣君,王娜,邹妍洵.基于网络学堂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8):81-86.

[12]严华,秦旭.网络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比分析――一项关于大学英语听力学习的实证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3):88-90.

[13]邢宏.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导学+自主学习”的口语教学设计实证研究[J].中国外语,2007(6):71-75.

[14]杨峰.情感过滤假说与英语网络教学平台情感交互[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61-63.

[15]刘艺,李波.大学英语教学平台多元化互动功能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英语教师,2012(3):19-29.

[16]周晓玲.模块化、个性化、动态化和协作化:基于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平台[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3(5):51-54.

[17]陶玉凤,高志军.大学网络英语教学自主学习平台应用调查分析――以宁夏大学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46-48.

[18]李永乐.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9]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20]李天鹰.日本英语教育改革的行动计划[J].外国教育研究,2003(11):61-63.

[21]张文友.日本英语教育的改革动向[J].外语界,2001(5):33-39.

[22]董亚芬.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J].外语界,2003(1):2-6.

第13篇

研究取向对比

从宏观研究视角看,国外研究主要有两个取向:一是探讨信息技术对口译职业的影响,二是研究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对于前者,“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在2000年就与德国翻译协会、欧洲法院、世界海关组织、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口译司等五大机构联合制订了“会议口译中新技术使用的规范”,对电话会议、多语种视频会议和电话口译等技术标准要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Moser-Mercer[9]从资料准备、背景知识、信息分类、多元信息输入、现场气氛感受、传输质量等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对口译职业的影响。

对于后者,国外研究涵盖的主题涉及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流程、教学要素等。口译教学环境与工具的变化势必会带来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导入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任务式学习等模式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模式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至关重要,Lobo[10]既分析了新技术给教师带来的挑战,又阐述了新技术给笔译和口译教学革新带来的机遇。教学流程与教学要素是口译教学的微观领域,研究者对它们的探讨也非常深入,如Sandrelli[11]指出,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至少发挥着以下作用:有助于构建数字化口译资源库,为学生创建个性化练习素材,构建真实口译场景以及为师生同步与非同步的交流提供便利。

我国的研究取向相对单一,主要关注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影响与应用。国内多数研究者都认同信息技术给口译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如教学资源的多样化,素材内容的真实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口译训练的情景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便捷化,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化。同时,陈亚敏[12]等人也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内容的适当选取问题、学习资源的甄别问题提出了质疑。此外,教师在新技术环境下的适应性、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等问题也引起了部分研究者的关注。在教学应用方面,国内研究者除探讨应用的原则、模式与策略外,蒋铁海[13]、刘进等[14]还从实用工具的角度研究了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实现形式与效果评估。

从研究方法的取向看,国内思辨类研究占据主导,实证类研究较为缺乏,宏观视角研究远多于微观视角的研究。经过对上述105篇国内文献的统计,我们发现实证类文章仅占13%。比较而言,国外实证研究占同类研究的近一半。值得关注的是,国外一些研究者坚持对同一主题实施长期实证研究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例如,LeongKo自2004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完成“远程模式下的口译教学”的博士论文后,至今连续八年对远程口译教学进行了不间断的实证研究。

教学法因素对比

纵观国内文献,教学模式、教学原则与方法占据了研究总量的近七成。这表明研究者更倾向于从宏观上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口译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界定上,主要有三个维度:从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二者关系的维度进行界定,如秦勉[15]的“人机结合课堂新模式”、侯阗[16]的“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应用模式”;从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系统性构建的维度界定,如刘进等[14]的“立体式口译教学模式”、王建华[17]的“交互式口译教学模式”;从口译教学设计的维度界定,如王静[18]的“网络环境下任务型口译教学模式”。在教学原则与方法上,主要涉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口译技能训练的中心化与情景化、素材资源的多模态与真实性、教学内容与设计的体系性等。教学策略主要集中在五个“结合”上,即教师精讲与学生勤练结合、课堂集中学习与课外自主学习结合、课程经典教材与实时性素材结合、面授式情景教学与机辅虚拟式教学结合、技能强化与口译实践结合。国内对教学资源的关注多停留在音视频资料、在线词典、网络素材、语料库等在口译教学的局部应用上,没有上升到系统化的口译教学资源库构建层面,对于资源的分类、检索、编辑、更新等精细加工缺少研究。自主学习虽在目前的总数中所占份额有限,但近几年研究者对其关注度呈明显升温态势,如刘梦莲[19]结合实际案例,总结了面向学习者的口译自主学习网站建设的设计理念与操作的技术细节。刘建军[20]则从实用性软件的角度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学习工具在口译自主学习中的应用特点、功能与效果。最后,教学评价和教师是国内研究关注最少的问题,只有少数研究者提到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口译教学过程评价体系,以及信息技术下口译教师的资质、能力、信息素养等问题。

从国外来看,教学模式也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但国外的教学模式更为具体,并且更多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例如,Ko[21]将远程口译教学模式进一步细分为纯粹自学、自学加辅导、互动教学三种模式,并在“合作型网络社区学习平台”验证互动教学模式的比较优势;Lobo[10]领导的教师团队设计并实践了将信息技术融入常规性口笔译课程教学的PATT模式。在教学资源方面,国外的关注热度与深入程度均高于国内。Carabelli[22]提倡建立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给译员提供结构化、易检索、易扩容的资源数据库,同时还要给原文信息提供二级参数,如背景知识、上下文介绍等。Mayor[23]则提出要将学生练习过的录音文件用数字化格式进行存储以方便检索和进行过程性评价。自主学习在国外研究中也较受重视。Pchhacker[24]建议在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中使用数字化教学网站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原文档案。Sandrelli[25]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应包括:背景知识阅读、各种信息资源的使用、技术术语与专业词汇的准备等。她同时指出了自主学习中暴露的问题,如学习内容不系统、过程缺乏监控以及学员选择材料时感到迷失。国外对教学评价的讨论范围比较广泛,除常规关注的学生学习评价与教师教学评价外,还涉及对信息技术工具的评价与基于信息技术的口译教学设计的评价。此外,国外在教学管理、教师的角色与挑战等方面也有专门讨论,如提倡用Moodle课程与学习管理系统优化口译教学管理流程,口译教师应及时熟知各种新型职业口译形式、加强同行信息交流与提升自我信息技术素养等。#p#分页标题#e#

技术工具对比

Berber区分了两种用于口译的信息技术工具:用于职业口译的工具与用于译员培训的工具。前者包括商业性术语数据库、数字电视频道、视频会议系统与远程口译系统等;后者包括口译训练专用软件、口译训练资源库(如日内瓦大学的SIMON资源库)、远程教学平台与电话/视频会议教学模拟系统、即时交流工具(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DIY自建语料库、语音识别程序、因特网、在线词典与百科全书等。若将用于口译教学的信息技术工具进一步细分,又可分为通用型与专业型工具。两种工具在国内外均有使用,但国外在专业工具的开发上更为成熟和持续。以英国为例,最早用于口译教学的专用软件是1995年由TellConsortium开发的Interpr-It。之后,1999年至2002年英国赫尔大学在欧盟委员会资助下又研发了Interpretations。该软件由课程、模块和练习三大部分组成,功能包括教师素材编辑、导入性练习、文字处理器、影子练习、视译练习、个性化反馈等。继而,第三代口译教学专用软件BlackBox又将音视频交传练习、音视频同传练习、视译练习等进行流线化设计,而且加入了更为复杂精细的文本编辑与注解功能,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目前第四代的VirtualInterpreterSuite则致力于开发多频道功能和会议口译教学的仿真功能。

从文献反映的数据看,国内用于口译教学的工具以通用型居多,如播客(Podcast)、流媒体播放程序(FMS)、博客或微博、QQ群、多媒体、音像资料、音视频剪辑工具、Moodle与Blackboard课程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电子论坛等。国内专业型口译教学工具的开发主要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数字训练与多语种口译训练系统、“普特网”推出的“口译专能培训习得机制”(IPTAM)、口译自主学习网站、口译教学语料库、口译实训平台等。

在技术工具的使用原则与应用标准上,国内外研究者的看法较为一致:技术工具应当为口译教学服务而不是凌驾于教学之上;使用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口译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技术工具价值的关键,而教学设计应以课程目标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结合学习者和口译学习资源的特点,将系统性、可行性、程序性与反馈性有机统一;技术的采用应综合考虑经济成本、教师工作量、技术使用障碍、技术稳定性与维护等因素。

不足之处对比

国内外研究的最大不足在于,多数研究者仅从口译教学的某个侧面出发,以单一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局部的问题,缺乏整体宏观的课程理论视角。其次,对口译教学模式的探讨缺乏跨学科的视角,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口译教学设计必然涉及教育学理论、课程理论、教育技术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多学科的指导,而这些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在现有的文献中并不多见。

从研究范式看,国内研究的最大不足是宏观视角的理论探讨多,实践尝试操作较少,众多研究者对信息技术给口译教学带来的影响、教学模式与原则之类的讨论乐此不疲,而真正深入到工具的实际开发与应用、教学效果评估等微观层面的研究则相对匮乏。国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较为均衡,但在口译形式上却偏重于同声传译教学,对交替传译、联络口译、视译等研究相对欠缺。

在教学法因素方面,国外对教师、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评估等还缺乏深入研究,而国内对口译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与教师信息素养等话题的研究较薄弱,同时对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评价的研究也有待深入。此外,国内对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应用中的实效性研究缺乏全面的评价机制,更多停留在经验介绍层面,且无长期实证研究数据的支持。

结语

第14篇

[关键词]地方文献结构模式 资源共享 海南

[分类号]G258.2

1 引言

2005年7月,《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以下称《宣言》)问世,使国内图书馆界资源共享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宣言》提出:“在现阶段,我们应该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要建立不同类型的图书馆联盟。不仅要建立系统内的图书馆联盟,而且要促进同一地区跨系统图书馆联盟的建立”…。无庸置疑,《宣言》的上述理念明确了21世纪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走向与轨迹。然而,海南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基础条件十分薄弱,迫切需要有效整合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公共图书馆、信息研究机构等各类文献资源,建立多层级文献资源共享体系。有鉴如此,本文拟以海南省为例,就图书馆开展地方特色文献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多层级的共建共享问题进行简要的讨论。

2 海南省高校馆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基本思路

地方文献资源实体广泛分布在不同载体、不同所有者之间,这对地方文献的集中、存贮、整合、多元信息的一体化的管理极为不利。因此,建立数字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共享模式非常重要,对于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来说尤为如此。从2002年开始,海南省高校图书馆进人数字化建设阶段,地方文献建设也同步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教育厅的组织与领导下,高校馆共同制定出全省高校地方文献资源整合的总体目标,逐步建立职责明确的有效的组织保障系统;同时,确定了网络环境下开展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海南省总体上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方面的投入甚少。省图书馆开馆仅一年多,其他公共图书馆维持生计还困难重重。因此,海南地方特色文献建设多年来一直主要由高校图书馆承担。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以及省市博物馆、档案馆、地方史志办等各种不同机构也从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出发,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建设工作。由于这些机构行政隶属不同,缺乏必要的协调和合作,资源共享基本无从谈起。海南省因而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地方文献保障服务的共建共享平台,来实现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服务效益的目标。海南省高校图书馆经过长期考察和探讨,确定了地方文献建设的基本思路:以高校馆的共建共享为基点,不断拓展合作空间,逐步建立一个多层级的资源共享协作体系来开展这项工作。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省教育厅高教处、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建立一个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以此为基点,以多层面拓展与提升地方文献建设的共建共享总体水平为宗旨,寻求与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地方史志办等各种不同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广泛合作,探索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合作共建模式,为建立一个区域性的地方文献保障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3 海南省高校馆地方文献建设的进展

2002年以来,在教育厅高教处、省高校图工委组织协调下,全省高校馆在地方文献的联合共建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首先,各馆以自愿参加、互助互利的形式参与共建工作,明确各成员馆的权利和义务,初步形成了一种协调有序的共建共享模式。在这样一种模式中,充分利用各馆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根据地方文献资源的整体布局要求,制定地方文献的整体建设规划,开展广泛合作;其次,以联合收藏、联合建库、联合服务为宗旨,初步建立了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共建共享体系,有效地推动资源共享,为促进海南地方文献工作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3.1联合收藏

根据上述构想,海南省高校图书馆通过充分讨论与协商,确定各主要高校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重心:

海南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它的馆藏内容丰富,藏书量较大,但其馆藏中较大部分为新近出版的图书,地方史志方面的书较少。为了节省经费,因此确立海南大学图书馆以收藏1949年以后的海南地方文献为主;同时,利用其在热带农学上的优势学科,加大投入,在原先丰富馆藏的基础上,形成特色与品牌。

海南师范学院是海南省建校历史最长的高等院校,地方史志及古籍藏书是其馆藏亮点,故将其收藏侧重于1949年以前的文献资源建设。

海南医学院是专科院校,其图书馆馆藏主要为医学方面的图书。故该馆主要侧重于海南热带医学方面资料的收藏。

琼州学院图书馆馆藏中,少数民族的藏书较有优势,故该馆对少数民族文献进行全方位的收集。

明确各馆收藏重点及收藏特色,通过馆际协调与合作,最终形成一个分工明确、重点突出、协调互补的地方文献保障体系。既保证了地方文献收集渠道的畅通,减少了文献收集的盲区,又避免了重复建设。与此同时,各馆之间加强了协作,力求做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以求实现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使用效益。

3.2联合建库,联合服务

各高校馆在“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标准、分布加工、集中”的建设原则的指引下,在联合构建综合性、多媒体海南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库过程中取得了成效。2002年以来,各高校馆联合开发建设了“海南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库”。目前,该数字资源库在统一技术规范与制作、平台基础上已建成5个子库。其中,海南大学图书馆承担“海南旅游数字资源库”、“海南热带农业数字资源库”的开发建设;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海南医学院图书馆和琼州学院图书馆分别承担“海南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海南热带医学文献数字资源库”、“海南少数民族文献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工作。这五个子库按计划已完成两个阶段的建设任务,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2009年,该数字资源库建设开始进入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将以进一步强化和凸现共建共享的“分布建设、集中管理、统一、拓展服务”为基本原则,整体推进海南地方特色文献数字资源库建设。

4 多层级地方文献共建共享模式的选择

海南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仅仅只有高校图书馆参与和推动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诸多机构的积极参与。与其他地方一样,海南地方文献建设也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协调。能否在这些机构之间开展有效合作是将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共建共享工作引向纵深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同一地区跨系统的协作共建,需要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模式来推进地方文献的共建共享。

一般来讲,区域性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合作共建模式有三种形式可以考虑:

4.1基于行政管理方式自上而下推动

设置统一管理各类型地方文献机构的行政职能部门,集中管理地方文献建设工作。在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各类相关机构各司其职,推进地方文献建设。在政府专项资金投入充分,文献资源建设基础雄厚的经济发达地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

4.2建立稳定的协作共建联盟

借鉴与参照国内外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方法,以建立地方文献建设联盟的方式与途径整体推进该项建设工作。应该说,地方文献建设联盟是各相关机构开展合作共建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也是网络时代合作最有活力和最具可行性的形式之一。

4.3以项目合作为起点,为建立稳定的协作共建联盟奠定基础

在地方文献建设相对薄弱的地区,各类机构开展地方文献建设的起点较低,尚不具备建立稳定的共建联盟的条件。因此,前期应以拟建项目为主导,由相关机构建立相对松散、灵活的项目合作关系。在此过程中,不断拓展合作空间,为建立稳定的协作共建联盟奠定基础。

笔者认为:第一种模式是政府主导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多采取这种机制,内地各省市推进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建设通常采取第二或第三两种形式。后两者之间差别主要在于:第二种形式首先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盟,成员单位根据议定的合作协议全面推进共建共享工作。第三种形式就是以项目合作推进为主导,建立相对松散的合作关系,然后逐步拓宽合作领域。一旦各单位之间项目合作的覆盖面以及合作领域扩大以后,势必需要一种类似行业协会型的组织机构来规约相互协作的行为方式,之后再组成地方文献建设联盟。就海南省的状况而言,由于地方政府投入极为有限,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无暇顾及地方文献建设。因而,其地方文献建设基础十分薄弱,故现阶段高校图书馆更宜于以第三种模式来推进地方文献的合作共建。

5 多元化的项目合作

能否拓宽共享空间,与公共馆、博物馆、地方志等机构之间开展有效合作是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共建共享工作引向纵深发展的核心问题,现阶段海南省高校馆地方文献建设主要通过项目合作方式推进多层级的共建共享体系的建设。

5.1与公共馆的合作

海南省高校馆与公共馆的合作主要是文献收集的交换与馈赠,如: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与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合作,互相提供地方史志的资料;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积极开展与各级政协的合作与服务,承担三亚市政协委托的定题检索服务,并获得好评;海南大学图书馆与三亚市图书馆建立了资源共享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定期互相交换地方文献。海南大学图书馆向三亚市图书馆赠送有关三亚市的地方文献,三亚市图书馆向海大图书馆赠送创刊以来的《三亚晨报》等地方文献。

5.2多层次的合作共建

目前,由于海南省公共图书馆基础条件薄弱,因而高校馆地方文献建设开拓多层级共享与合作更多地是通过跨系统、跨地区合作的途径来推进。具体如下:

在省委宣传部、省文体厅的支持与领导下,海南大学图书馆与省博物馆合作,开展了海南现存碑、碣、匾、铭、额的搜集、整理、出版和保护工作。

在省民政厅的支持与组织下,海南大学图书馆、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琼州学院图书馆与各高校专家学者合作,承担了旨在汇集和抢救黎族历史文献材料大型丛书――《黎族藏书》的资料搜集与编撰工作。

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琼州学院图书馆与省作家协会合作开设了以收藏海南省现当代作家作品以及反映以海南题材为主的文献资料馆――海南现代文学馆。

海南大学图书馆与广东中山图书馆合作,编辑出版了《海南地方文献书目提要》,已由海南出版社出版。

海南师范学院图书馆与广东中山图书馆合作,承担了《中国家谱总目》中海南省家谱的编撰工作,它填补了海南省家谱在《中国家谱总目》中的空白,使中国文化部主持的《中国家谱总目》获得完整和统一。

海南大学图书馆馆员参与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编撰的丛书――《海南文化大系》的编撰工作。2008年,该馆馆员编写的《海南当代社会问题》、《海南体制创新》、《华侨与海南社会发展》等著作都已出版。

5.3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

2007年,海南省社科联与海南大学共同组建了海南省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该基地主要从事海南历史文化研究、南海海洋文化研究、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黎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研究、海南族谱家世研究等。为了给该上述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定向文献保障服务,海南大学图书馆与海南省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合作先后设置了海南地方文献室、中国海疆研究文献信息中心、海南旅游信息中心、海南华侨与东南亚文献室、宋氏家族文献室、海南大学学者文库等专题文献室。上述文献室致力于各个专题纸质文献和数字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其建设与发展使海南大学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总体水平跨入了一个新的层面。

6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区域性地方文献保障服务体系的基础

通过若干年的建设与发展,海南省高校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具有了一定基础。不仅初步形成了共建共享运行机制,积累了各种资源,并初步建立了一支专业技术队伍。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为了在更高层面整体推进海南地方文献保障体系建设,海南大学图书馆与海南历史文化基地于2008年启动了一个以彰显海南地方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的大型地方特色文献数字资源库――“海南记忆网”。其宗旨是通过这一项目的建设,从整体上拓展了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空间,为建立高水准的区域性地方文献保障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建设内容。现阶段,“海南记忆网”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地方历史文化、南海海洋文化与资源、民族文化等专题。后者具体由海南文献、琼崖图典、碑碣匾铭、姓氏与族谱、历史照片、海南风物、历代名人、南海资源、方言民俗、地方文艺、黎族文化、日本占领下的海南、史料导航、学者长廊、文史论坛等15个栏目构成,其文献类型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电子图书、电子论文、电子课件等多种多媒体资料,后续建设工作将逐步拓展到其他领域。

海南记忆网――从区域性共建共享到全球共享。“海南记忆网”由海南大学图书馆、海南历史文化基地与省内其他高校图书馆联合共建,并广泛吸纳海南省公共图书馆系统、省博物馆、省档案馆等单位以及省内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参与共建、共享。所有参与者既是特色文献数据库的建设者,又是主要用户群;参与各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通过一个交互式的信息资源建设与系统,不断更新、维护数据库,以确保该数字资源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样一个项目的实施,探索区域性地方文献共建共享体系建设路径,为建立一个完善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方文献保障服务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方努力,“海南记忆网”已纳入美国著名学者、信息管理科学领域资深专家陈钦智教授创导与推动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开展的、国际数字图书馆项目――“全球记忆网”在中国的合作项目之中。利用“全球记忆网”这样一个平台,可使“海南记忆网”与全球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连接起来,最终使海南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从区域性的共建共享提升到全球共享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