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循环小数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区分。
2、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相关概念并建立联系。
教学难点:对循环小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0.666…3.27676…301415926…40.03666…100.7878
0.06262…3.203203…0.2142857142857…70.2641
2、上面这些小数可以分为几类?哪几类?这几类小数有怎样的关系?
有限小数
小数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三、综合练习,运用提高:
1、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P30第3题
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2、P30第6题
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方法: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师小结:先观察需要还原的小数位数,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第4、5题。
课后小记:
循环论证是指用来证明论题的论据本身的真实性要依靠论题来证明的逻辑错误,简单说,就是用假设证假设。本文通过两个典型课例,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循环论证的不妥之处,期望引起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教学中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课例一: 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算定律这一类课的教学一共有以下内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以及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分数。
从教材编排(人教版)可以看出,这一类课教学的思路基本一致,即:情境引出具体算式――计算得出两组算式结果相等――观察算式,初步感知规律――学生自己举例并分别计算――观察所有算式,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计算得出两组算式结果相等”以及“学生自己举例并分别计算”两个环节中出现逻辑错误。下面以乘法分配律(图1)为例具体说明。
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
1. 通过情境,分别引出算式:(4+2)×25、 4×25+2×25
2. 分别计算,发现结果相等,板书(4+2)×25?茔 4×25+2×25
3.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及结构。
4. 学生自由举例。
……
进行到此环节,乘法分配律还没有形成,要求学生举例,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及数学结构表达式有更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以便下一环节学生能初步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及正确表达;二是增加更多的实例,让规律的得出更合理、更有说服力(至少对于学生而言更有说服力)。在此,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规律这类课(包括找规律、运算律)的教学,所采用的基本都是不完全归纳法。所谓不完全归纳法,即以某类对象中个别的或特殊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为前提,推出该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该属性的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在乘法分配律这一课中,(4+2)×25 = 4×25+2×25以及学生所举的例子(算式)都是个别对象,一般结论是指(a+b)×c = a×c+b×c。由于不完全归纳法没有穷举考察对象的全体,因此它的结论属于似真推理,严格来说,其结论的正确性需要进一步证明。但是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教材并没有作此要求。只是用不同形式表达了让学生举出更多实例的要求(图2),因为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时,一类对象被考察的个别对象越多,范围越广,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教材没有安排让学生举例,但是《教师教学用书》却特别说明:学生完成“想一想”后,可以让他们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
回到刚才所说的让学生举例的环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明白:让学生举例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具体算式(个别对象),让学生能从较多的算式中找到共同点(某种属性),即乘法分配律。也就是说,在此环节,乘法分配律并没有得出(还只是一个假设),更不能运用。更具体地说,学生举例的时候,思维顺序应该是:分别写出(a+b)×c和a×c+b×c这样结构的两道算式,然后通过计算,得出两个算式结果相等,才能在两道算式中间添上“=”;或者先写上“=”,然后分别计算,确认其结果相等,或者用其他方式说明其结果相等,例如:用乘法的意义。与此同时,教师在听学生汇报并板书学生的例子时,也应该按以上思维顺序进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多次听这节课,多次都发现以下现象。
现象一:学生“用结论证结论”
举例环节,部分学生所写算式通常从左写到右,如:(6+8)×9 = 6×9+8×9 ……。学生之所以这样写,说明他们已经把“(a+b)×c = a×c+b×c”当成正确的结论,即已经默认它是正确的,是可以运用的。也就是说,学生这样做,其实质已不是举例来进一步证明结论,而是在运用结论,已经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笔者每次听这一类课,到此环节,一定会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思维过程,每次都会发现班上有部分孩子不计算,直接从左写到右。
现象二:教师“默认”“用结论证结论”
如果说,学生犯循环论证的错误是“情有可原”――想偷懒(不计算)、逻辑思维不成熟等。那么,教师会怎样处理呢?部分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1. 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或学生说,教师板书);
2. 学生从左至右依次板书(或教师按照学生说的过程从左至右依次板书);
3. 观察所有算式,找相同点;
4. 总结规律,形成结论。
不难看出,以上教学,教师默认了学生的思维错误。课后,本人找执教教师访谈,或者与所有听课教师交流,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师自身根本没有意识到逻辑错误所在,即自身本体性知识的缺失;二是部分教师只重知识的教学,忽略思维方法的引导。部分教师表示,当时感觉似乎有点不妥,但是急于想得出结论,也就没太在意,一带而过了。
也许以上教师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以及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远比得到一个结论、记住一个知识点重要。不说长远,仅就小学数学而言,此类课占有一定课时数和学习量,其学习方式和思路也基本一致,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应该在这一类课的起始课,即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时,做好充分的研究和设计,注意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渗透和培养,为学生学习这一类课打好基础。
课例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通常都会安排数方格(图3)环节。
数方格计算面积,其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是可以直观计量,且基于学生原有认知和经验(学生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已经使用过);二是暗示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者之间的联系;三是通过数据,可以为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提供依据(或者为证明猜想提供例证)。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数方格的教学,是为探索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所进行的必要的铺垫,但无论如何:此环节没有得出公式,更不可能运用公式。然而,听课中,笔者多次在此环节遇到以下问题:
教师布置数方格任务,学生开始独立或小组合作数方格,完成表格填写。
此时,笔者观察到:学生填写表格时,通常只数“底(长)”和“高(宽)”的数据,面积的数据则通过计算得出。以下是笔者和学生的对话:
笔者:××同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你怎么知道的?
生:算的,6×4=24。
笔者:为什么用6×4呢?
生:6是底,4是高,底乘高。
笔者:你认为用底乘高就可以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嗯!
以上是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的思维逻辑。形成这种认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学生已经先学,明确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乘高;二是受前面环节“猜想”的影响,把“猜想”当成了结论;三是受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影响,直接进行迁移!不管是哪种情况,在这里,学生始终没有明白的思维逻辑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需要通过自我探索、证明才能形成结论。对于学生的这一思维逻辑,教师又是如何处理的呢?以下是汇报环节的教学片断(学生数方格之后,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数的结果?
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师:长方形呢?
生: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数的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对的,非常好!那你们观察一下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
经过教研组全体成员研讨,最终确定了利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近一年的研究实验中,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农村小学学生的发展。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数学学科更为适用。在我们的“学案导学”设计中,注重了学生的学、教师的导、学生的练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备课就是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参考书编写教学方案。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编写教案就是抄写教材上的例题或是参考书、课外资料中的内容。编写这样的教案费时费力,实用性也很差,真可谓劳民伤财。
目前,我们编制的“学案导学”是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案。学案中有学生课前自学的内容目标和自学的重点、难点,有学生自学方法指导,有适当适量的练习题。学案编制好后,一般提前一天发给学生。根据情况,教师可以检查一部分学生或全部学生的“学案”,以便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学习的难点和疑点。
如“循环小数”这一章节,在学案中确定了这样的自学目标:
①初步认识并能用简便法表示循环小数。
②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第一个目标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重点,第二个目标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难点。
学习方法:阅读教材,独立思考,练习检测、巩固等。
为了检测、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们出了如下几道难易适中的练习:
①下面哪些是循环小数?0.71818……,1.529529……,6.66666,0.3333……,3.5423423……,1.676767。
②计算下面各题,请用简便法写出是循环小数的商。7.9÷3.3=?O.5÷0.12=?38.2÷2.7=?
③……
学生在课前必须认真研讨导学案,领会导学案的要旨。在此基础上,明确自学目标,按照导学案要求认真学习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利用“学案导学”组织教学,其中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提高了备课的质量,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用“学案导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自学数学的能力。我们利用导学案组织教学,注重学生自己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给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进行自学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大大增强。
“学案导学”所关注的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效益。有效的课堂教学效益是教学效益提高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则要通过课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学能力的人。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是基础,是立足点。要求学生在本单元、本章节、本课时内掌握什么知识点、学会什么定理公式、行成何种能力和技巧,教师必须十分精准定位。
另一方面,“学”还更要体现在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真正的“温故而知新”,学会知故而创新。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导”是手段,是学的方向。这里“导”可以分为两部分理解,一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引导、导疑,指在课堂上教师围绕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并以此为契机养成质疑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每一个教学步骤,去设计每一个教学时段,去安排课堂40分钟的分分秒秒,目的还是一个,追求最佳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牢记:活跃的课堂,互动的师生,互动的学生,互动的课本与人体现了“导”的成功。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练习,能够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同时练习还要顾及及时弥补、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拓展知识应用。
利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教学,并不是说完全取消了教师的作用。实际上,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导者。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如上课伊始,教师仍要导入新课,出示目标:简洁、有效地导入新课,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设置提纲,温故知新:教师根据课前对学生自学情况的检查,让学生独自阅读和思考。另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进行指导点拨,设计练习巩固所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
一、抓住“问题”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要解决的不只是教师给予的问题,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真真切切遇到的问题,往往这些问题最能吸引学生去自主探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有联系的问题。如我在教学《循环小数》的时候,在学生自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后,要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吗?无限小数都是循环小数吗?这个问题虽然有一些难度,但很核心,于是我就抓住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兴趣高,讨论激烈,汇报的时候思路相当清晰,很好地辨析了这两个概念。
二、捕捉思维火花,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闪现出智慧火花和灵感,课上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刹那间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进行简便计算练习,有这一习题:104×25,由于这题贴近刚教过的“会把一个数与接近整百、整千的数相乘,改写成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或差)相乘的形式,使计算简便”的内容,所以学生们大多数采用了把104改写成(100+4)再乘以25,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教师给予了肯定,但有一生举手:“老师,我没有这样做。”,引来教室里一阵哄笑,对他有点儿不屑一顾,因为平时他数学学得不是最好,经常数字抄错,计算错误。我就请他到黑板前板演:104×25=(26×4)×25=26×(4×25)之后,学生们用惊讶的目光注视他,我也摸着他的头说:“很好!很有创意,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望你以后多给大家一些机会听你的高见。”学生们情不自禁的鼓掌为他喝彩。此时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闪亮。
三、挖掘“错误”资源,点化学生困惑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大量的错误出现,如果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如我在教学四年级《计算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 2345-39×21。学生中的1526。和48426两种答案,我要大家讨论,为什么会有两种答案呢,到底谁对?在讨论结束之后,我趁机介绍科学型计算器和普通型计算器,同时还渗透用估算来初步估计计算结果。正是在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学生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课堂就显得更实在、生动、精彩了!
四、把握“分歧”资源,引发学生辩论
在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分歧时,老师可以巧妙地采用让学生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正确引导了价值观,还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有效地落实了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6.4÷0.9的商是7余数是几,有学生说是1,有学生说是0.1,学生争执不下,我就让这两方的同学展开辩论,各自陈述理由,其中一方用三种方法说明其正确性,还总结出求余数的方法,最后越辩越明。这样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关注了学生的心理现实性和儿童认知兴趣,才是教学艺术。
五、活用“尴尬”资源,挽回学生尊严
课堂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视而不见或是简单处理,还是追随儿童的兴趣意识,抓住教学中的“机遇”灵活调控教学?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有这样一则教学案例: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教材是用“量”和“折“的方法加以说明。教学时学生质疑:量角有误差,把量得的角相加,等于179度、181度……。把三个内角折拼成平角,拼凑有缝隙,也并不能说明拼成的一定是平角。甚至有人提出:“量”和“折”都有局限性,仅能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是个猜想!这时你对学生的质疑全盘否定吗。不,肯定不能。面对学生的大胆发问,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将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能得到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与长方形内角和的关系,可以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受直角三角形的的启发,学生很快发现了证明锐角、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的新方法。在这个例子中,面对意外生成的信息,我采用活用策略,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这样巧妙地挽回了质疑孩子的尴尬局面,课堂教学因此显得更精彩!
总之,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这样的课堂才会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江苏教育出版社
四年级是小学生涯的重要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年级。经过前面三年半的教学与学生习惯的培养,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和智能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上都有一定的提高。下面是我本期的教学计划:
一、情感与态度
1、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
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
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4、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
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5、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本单元是在3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并能比较小数的大小;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计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会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能根据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通过游戏活动,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动手操作,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及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会画以上三种图形的高;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特点;通过操作,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
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相应照片的先后顺序;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物体,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
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简单的游戏规则,使游戏对双方公平。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ji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措施
(一)教学改革
1.在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下,从实际出发,从书写着手,以鼓励为主,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有效学习。
2.善用课余时间,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使用好中微家校通,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不在量多,而在拓展思维.
5.多听同年级教师的课,多听专家分析,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计划教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多加强实际操作,只管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多加强实际操作,直观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念能力,判断、推理、迁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使他们自发性创造性地学习。
(二)培优辅差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导优辅差。
培优措施:
1、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2、推荐课外资料,利用课余时间释疑解难。
3、多提问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
辅导后进生措施:
1、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2、利用课堂时间相机辅导多提问一些基础知识,促使他们不断进步。作业出现较多错误时,当面批改,指出错误,耐心指导。我采取系统辅导的方法,以新带旧,以旧促新,帮助后进生弥补知识上的缺陷,发展他们的智力,增强他们的信心。另外,在课堂发现他们的优点和成绩就及时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3、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对后进生进行辅导,对当天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对掌握特别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平时,在后进生之间让他们开展一些比赛。比如:看谁进步快、看谁作业得满分多、看谁成绩好等。
4、加强家校联系。我打算布置适当、适量的学习内容,让家长在家里对后进生进行协助辅导,定期摸清他们在家的学习情况和作业情况。定期让优等生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让后进生总结自己的进步.
(三)作业改革
1、把握每节课重难点,精心设计练习,使练习有针对性。
2、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3、作业的选择上针对性强,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有困难的问题、模糊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出作业题,有的放矢。
如今的数学课堂虽然“走教案”的现象渐已销声匿迹,但“课上的顺畅,没有磕碰”倒也冠冕堂皇地登上了课堂评价舞台,一度成为颇受欢迎的公开课评议开场白。于是为了“顺畅”,许多教师可以作秀甚至作弊;为了“没有磕碰”,许多教师往往可以使本该曲折、复杂并富有挑战性的探索过程简化为通向问题答案的“捷径”。
真正的数学课,教师就应该及时捕捉各种即时产生的教学信息,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互动生成、深层开掘动态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跌宕起伏感,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如此的课堂上将体现得“原汁原味”,教师和学生都将为能在这般诗意的课堂栖居而怦然心动、悠然神会!
一“错误”动态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教学始终,它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记得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老师是合格老师,教3+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教3+2=6的老师才是优秀老师!”显然,这位教师的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学中随时可能发生的“错误”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它可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自然不失为课堂上可充分挖掘的重要动态资源。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我把长方形(如图1)稍稍一拉成平行四边形(如图2)后,问学生:“你知道现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图1图2图3
为什么?”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几乎快全班都肯定仍是“7=35”,数学科代表还慷慨陈词了……因为两条邻边还是7和5,没变!无疑,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认知基础局限了孩子们的视野,这的确就是孩子们的看起来似乎有些糟糕的“思维实际”,不过从中我们不也正能窥见孩子们数学建模的一斑吗?孩子们潜意识里已试图运用已有的“邻边相乘”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了呀,不正说明“转化”的数学思想已深入孩子们的小心灵了吗?可,课得继续啊!……“怎么办?”真是急中生智:我一声不吭,微笑着一拉、再拉,拉至几乎上下邻边挨近时(如图3)故意提高嗓门问,“那照你们的想法一定还是五七三十五喽?”孩子们或搔头挠耳或面面相觑,还窃窃私语……不对呀!明明接近0了呀!
学生错误“错”得顺其自然,而在操作中感到困惑,困惑后产生的探究欲望是强烈的,这就是“错误”带来的附加值。建构主义也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过程。课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失误”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当我们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学生的“错误”时,“节外生枝”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定是孩子们的共同兴奋点,课堂更是呈现出风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二、“差异”动态资源――因势利导,原汁原味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造成个体间的智力差异。面对差异,我们与其消极观望,抱怨其是造成学生学习成就差异的罪魁祸首;还不如积极应对,把它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教育家说,当一个教者能把差异看作一笔财富、一种资源时,他便认识到了其可贵。
《圆的认识》一课,老师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在纸上画圆,一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居然用圆规画得有模有样,稍逊一筹的则圆规不动捏着纸转动,而一些后劲生却还只能找来圆形物体沿着轮廓边缘画。教师见此不动声色地问:这两种方法画出的圆有什么不同?一部分学生说“一种有圆心、一种没有圆心”话音刚落,马上有异议者倏地站起来说:“怎么会没有圆心?”并大显身手了一番:把没有圆心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打开……嘿!不由分说,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继而又找出了半径、直径,还自发地不要老师讲解、自个到书上找到它们的定义以及联系呢,进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
无庸置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一年级的差异甚至可能达到7岁”。这种差异,不但体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等心理品质和他们未来发展趋势上,还体现在每个学生因所处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与文化感受有着很大不同,他们所获得的数学感受和经验积累也就存在着天然的差异,会形成他们“自己的活动经验”,这种经验正是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和重要资源。而它在课堂中的现身,由于是来自于朝夕相处的学习伙伴,比较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有利于学生间进行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初具“经验”的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先前经验”进行解释、说明和共同论证,可以使得自己的经验进一步清晰、丰富、完善和科学;“先前经验”稍缺的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式、参与研究的思维过程,共享学习的集体成果,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不同的智力强项在合作中发挥,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这样的课堂才是不加修饰的“原汁原味”!
三、歧路动态资源――进入佳境,别有洞天
我揣着教学“必备品”开始《循环小数的意义》一课,按照课前的预设施教:1.拍节奏,悟规律;2.找规律,猜图形。“这些图形是有规律的,下面的除法竖式呢?”我话锋一转,“请动手计算1=,58.61=这两道竖式题。”随后,我把同学求的商0.33……5.32727……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第1题的商从小数第几位开始循环的?第2题的商呢?”……一切都按原先规划的那样推进,我感到满意。
“老师,我们学循环小数有什么用啊?”吴格同学这突然一问,班上哗然了。孩子们都来劲了,纷纷举起小手:“学习像循环小数这样的知识,没多大用处”;“我认为,刚才的竖式计算完全可以用计算器,免得浪费那么多的时间”;“我不同意,如果学习确实需要,该花时间还是要的”;“用计算器多好!何必花这么多时间去算”;“可我们都没带啊!这就是老师的责任了”……出人意料之外的问题,打乱原本正常的教学步骤。一向自信的我有些发慌,但我马上镇静下来,竖起大拇指对着同学说:“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真是好样的!”随即,我调整了教学设计:把原先要在课堂上做的竖式题放到课外,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器完成;把课后的作业“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移到课堂。孩子们又投入到对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的探索――春夏秋冬、日落日出、周一至周日、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还有学生站起来说“人都是从出生到死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可马上有人异议“这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因为人死了不能再复生”,“人死了虽然不能复生,可他还有儿子、孙子……”瞧,唇枪舌战了!
课堂上,面对孩子们在思路上旁逸斜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这些“歧路动态资源”,是把他们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选择前者是会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但牵着孩子们走,无疑置“动态生成资源”不顾,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孩子们敢于提出“这个阶段学习循环小数没多大用处”震撼了我,而我也正是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一“问”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以学定教,才会使课堂折射出师生、生生互动的流光溢彩,才会让课堂进入佳境,让教学别有洞天!
四、偶发动态资源――绝处逢生,化险为夷
一、设计数学教学方案首先把内容定位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并且有计划地做好教材分析以及学期初中数学学习目标分析,这样有计划的教学才可以快速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了解无理数、实数、平方根的概念,学会看图形会解几何图形,学习在根号下表示出数的算术平方根,而且会运算平方根和立方根,实数简单的四则运算化简等知识。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设计思路
初中数学教师要精心地设计,首先要注重知识的具体落实,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细致入微地把每一个知识点合理地安排好。比如,在学习以上提出的知识点的时候,首先引入无理数的概念,举例子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无理数的概念,分析无理数的表示方法、实数以及平方根的具体概念,把知识点贯穿的连接起来。让学生了解学习的对象之后,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要通过拼图或者多媒体教学工具的结合下引入无理数,引出简单的图形,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说明表示图形的性质,进而建立学生对图形的立体感。通过类比,以分类探索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设计具体的学习过程
首先通过看图和运用计算机探索知识,教师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入类似的知识,做成一个知识链,通过多媒体技术拼图,引入无理数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计算机运算无理数,可以得出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规律。教师要创设情景体验,根据现实生活中和生产实际,通过估算比较无理数之间的大小,通过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考查学生对图形的推理能力。
四、设计数学教学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林少华,小学高级教师,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副主任,福州市鼓楼区第二届名师。曾获“福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华罗庚杯数学邀请赛优秀教练员”等称号。执教的《找规律》被评为国家新课程优秀课例,撰写的多篇论文分获全国、省、市、区一等奖,部分在CN刊物上发表。曾为福州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开设《例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化问题》讲座,指导年轻教师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省“问题解决”等教学比武荣获一等奖。
到达固然重要,但探索比到达更可贵。
——题记
“1”:一句留言的力量
“教自己擅长的数学,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26年前,数学老师在我的师范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喜欢理科,数学更是我的强项,师范的数学老师知道这一点,我也明白老师的祝愿。于是,它在我的内心深处,潜“生”着,暗“长”着。师者的一句留言竟生长出这样的理想——当一名数学老师,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把孩子们引进思考王国的数学老师。那时的师范生是“万金油”,小学的什么学科都得会教,都可能教,因此,毕业后我教什么学科,一切皆有可能!
1987年8月,我被分配到了福州市鼓楼区琼河小学。报到那天,前脚进了校长室,后脚出来,果真当上了数学老师。天遂人愿,一阵欣喜,自己真与数学心有灵犀?我爱数学,数学也选择了我。离人很远的理想,是梦想,庆幸的是,我的梦想与现实只有一步之遥。就在这一刻,我的梦想成真了,内心怎能不激动!
开学了,我接手的是三年(2)班的数学,时任教导主任告诉我,这个班的孩子语文学习能力很强,你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看着这群可爱的孩子,我开始担心,生怕他们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加上我是个新手,如果他们不喜欢学数学,那我的责任可就大了。担心的事果然出现了,班上一部分孩子反应出对数学的“淡漠”,课堂气氛沉闷,孩子不动脑不举手不发言。怎么办呢?我内心开始不安了。“数学的灵魂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孩子从小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充满个性,如果都不思考,还怎么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绞尽脑汁,我还是束手无策,校长知道情况后,给我支了一招。第二天我来到班上,告诉孩子们以后在课堂上,大家要积极举手发言,老师会有奖励的,并且约定了一个秘密:我提问题的时候,如果你会就举左手,不会就举右手,不论你们是举右手还是左手,老师都算你们积极发言了,都有奖励的,而且老师也知道该提问谁了。这样一来,我的课堂活跃了,我体验到了那种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后的幸福感觉。
很快地,通过努力,学生喜欢上了我的数学课。更令人欣喜的是,我所任教的班级在每一次测试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还多次得到校长、教导主任的表扬。成绩、肯定,让我更加自信,也更有教学热情,内心深处,也不断蓄积起了向前的动力。
“2”:两次经历的启示
数学曾被人誉为“思维的体操”,不难想象当“思维之花”开始随着课堂教学的节奏不断“舞动”之时,那灵性的绽放、智慧的生成是多么令人振奋。但我的第一次数学公开课教学却不是从数学的灵动之美开始,而是在“冷场”中结束的。“失败”有时是最好的老师,因为你离失败的那一面——成功,已不远。
那一次,我执教的公开课教案是特级教师林天从老师一字一句改过的,在认真钻研、深入领会师傅的意图之后,我手捧感觉“近乎完美”的教案,想象着那“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学流程,开始了试教,可谁知,结果却是不那么让人满意——课堂上学生认真,但并不那么积极;有人举手,但缺少创意;目标达成,但课堂却不见得精彩!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个问题我都仔细推敲过,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没有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呢?我说不出所以然。
课后,林天从老师帮我解开了谜底:“今天你上课的时候太急了,每提完一个问题,就立刻请学生回答,很多学生来不及思考,有时连我也没有反应过来,学生思考得不深,当然就不会有出彩的回答,也不可能会有积极的参与啦。很多环节,你稍作等待就会更精彩!”天从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这梦中人:课堂上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了,花自然会开,只是时间长短而已!但是不等待,花永远都是在开放前夭折,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教学何尝不是这样呢!我记住了——教学是慢的艺术,是等待的艺术。从此,我学会了等待,经过等待之后的课堂节奏慢了,但学生思考的质量却高了。我的数学课堂成了学生尝试思考、诞生智慧的地方。
还有一次,省里的一位数学专家来听我的课,我上的是《圆的面积》,课堂上,学生有思考、有交流、有动手,但课堂的教学气氛,总没有我预想的那么活跃。课算是四平八稳地上下来了,但我自己总觉得并没有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思考兴趣。问题出在哪呢?年长的数学专家说:“数学是理性的,是严谨的学科,这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弱点,用理性的教学手段,演绎理性的数学教学,因为过于理性,让数学之美,跌落在了感性的世界里。”是啊,数学是理性的,一旦走向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消失殆尽。只有让数学一头通向理性,另一头联结着生活,将理性的数学与感性的生活世界相融通,数学的理性之美才会绽放光彩。
于是,在我的数学课上,生活数学有了一席之地;解决生活问题,成了课堂教学的发动机、催化剂。学生爱上我的数学课了,我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做数学课堂的设计者,做生活的有心人。
“3”:三次挑战“蹦极”的收获
“蹦极”是一种勇敢者的挑战性“游戏”。教学中面对挑战,亦如“蹦极”,是一种精神探险,是冲破惯性思维的游戏。三次教学中的挑战,三次挑战常规教学的“蹦极”,至今还历历在目——
第一次“蹦极”——那是一次省级研讨课《小数的初步认识》。如何让老课出新?备课的那几天,我一直在琢磨。主意有了,我创设了“龟兔赛跑”的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用美丽的动画场景和可爱的龟兔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让学生随着白兔的跳跃和乌龟的爬行猜测它们到达的地点,自然地出示了0.1米、0.3米等小数,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认识零点几米和几点几米小数的任务。在白兔跳到1.8米处,我还故意创设了白兔摔跤受伤、乌龟不顾胜负背着白兔共同到达终点的结果,这个比赛结果不但不同于故事的一般结果,而且产生了一种团结友爱和谐的气氛,整堂课让学生在心情舒畅的情境中仔细观察,自由地思考表达,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第二次“蹦极”——受敦煌壁画“反弹琵琶”舞蹈造型的启示,我开始让学生玩转逆向思维: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在我们的数学教材里存在着大量的顺逆运算、顺逆公式、顺逆关系,例如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空间里的上下、前后等等,许多数学知识也正是通过这种可逆转换来发展和深化的,这些都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极好内容。而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了很多顺向叙述后,往往会形成许多“形而上”的想法,如“比……多”用加法、“比……少”用减法计算的错误思维。只有把教学中的相关逆向思维训练的问题落实到位,才能使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为了做好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转换,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按需要自由地离开一种思路而转移到另一种思路,从而形成思维方向的多面化,我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逆向思维素材,制定了逆向思维教学策略——当学生学会了用循环节简写循环小数后,可及时让他们将简写的循环小数还原成没有简写的形式;当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后,可要求学生思考哪些数经四舍五入后可得到某个近似值;当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学生能求长方形的周长后,要求他们考虑已知周长和宽如何求长……这些逆向的心理过程的顺利完成,有赖于对顺向的原发过程的鲜明感知和深刻理解,在这些由顺而倒的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仅从顺逆回环中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身全面深刻的理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其他思维素质的提高。
第三次“蹦极”——上“数学广角”,我尝试《找次品》的教学。在试教的过程中,我发现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面对不同时间的教学,面对从不同层面上对教材的理解,每一次课上的生成资源也都是不同的,教学效果也各不相同。我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集体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梳理操作活动中的收获与体验,并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图示法板书,引导学生对问题、结论进行思考,在复述思维的过程中,使知识内化,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在得出“平均分3份能够保证找出次品且称的次数最少”这一结论后,引导学生思考要证明“这个结论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是否具有普遍性”应该怎么办,就要再去实验,看看是不是最少,从而发现12均分3份次数也是最少。学生在猜想、探究、发现、验证、反思等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体会学习数学的魅力,实现具体动作思维逐步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飞跃,使课堂教学因有学生缜密的思维而精彩,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把新课程标准融入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学改革的引路灯。我们如何去实施数学课堂教学,要科学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变化都要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尤其是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多方面更要恰当准确,做到科学施教,依法施教,实现最终教育目标。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是我们每位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参加校内外业务培训,攻破业务上的道道难关,学透具有本校特色的先进教学理念,研究出全新的教学模式,清晰的教学思路,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再上新的台阶。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实现同步发展
课堂是落实新课标的最直接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阵地作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课上尽可能让多数学生发言,增大信息量,增加知识深度,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交流机会,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科学素养。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主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客观的培养,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科学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各种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在自主研究、自我发展的轨道上良性发展。例如:在讲五年级《循环小数》一节课时,课前安排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自学有关循环小数的相关知识,理解其概念、特点、规律,掌握识别方法,学会自我总结。课上讲解时让学生回答相关知识点,让学生自己说出新学知识,这样教学体现新课标自主学习理念。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上时间,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个研究主题,确定小组发言人,进行集中交流讨论。使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辨别观点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实践证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变备课方式,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还应该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变独立备课、分散备课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群策群力。统一集体备课时间,一起讨论,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形成科学性、适用性强的集体备课教案,这种备课方式既考虑到每位教师的优势作用,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做到查漏补缺。但在集体备课中,不能强求划一,教学模式固定,正所谓教无定法,每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学生特点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彰显个性,实现集体与个人的同步发展。课后,安排一定时间集体讨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课后回顾与反思,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写下自己教学时的切身体会,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可以是经验,也可以是教训,还可以是今后教学上的建议。
四、巧设题型,科学训练,做到学能并进
巧设题型包括例题、练习题、考试题、课外技能训练题等。通过精心设计的习题,培养学生数据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等,力求达到概念复习习题化,习题设计题组化,题组安排层次化,题目注重变式化,解题方法规律化等。在例题、习题的设计上要体现一题多变。在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发挥例题、习题的潜在功能,使学生在做习题中得到相应的方法指导。教师通过设计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训练,从中揭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使知识系统化,克服某些思维定势,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变的能力。如:在六年级《圆的周长》的教学中,通过给出不同的变量,求另外一个量的训练中,题型涉及面广,有层次性、关联性,最终让学生通过习题得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另外,精选易错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在学生作业、考试中,常会出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反映出了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一般来说,也都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之处,或是教学中出现漏洞的地方。因此我们编选一些相应的练习题,针对学生的错误加以纠正,补漏补缺,达到充实提高的目的。尤其是在复习课上,对这种题型特殊设计,力求达到学生会学、学会的目的。
提供优质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能更好地教育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将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高瞻远瞩,重视课堂实际的深入调查,全面关注农村教师的成长,努力创建高素质的农村名校。本文从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际出发,提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对策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一直走老路,无法适应教育新环境,为了转变这个现状,本文从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际出发,提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要深入教学实际
1.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走进课堂。
农村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深入教学实际,从教学实际之中发现具体的管理工作的问题。具体来讲要做到:第一,从课堂教学之中发现农村小学管理工作存在的制度问题。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走进课堂,能够发现教师是否做好了教学准备,备课效果是否理想,能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让学生发挥出主动性。例如:农村小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领导推门进去听课,发现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于“小学数学循环小数、无限小数等数学概念关系的讲解”,通过这个内容的发现就能够明白当前学校对于“教案”的检查过于简单,要加强监督。让教师能够合理安排课时,按课时提前两天备课,教案节数达到课标规定,书写规范、详细,既要背出教师活动,也要背出学生活动,还要有设计意图。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学校的特点和学校的方向。学校的特点就是学校的窗口,如果一个学校在外面世界上似乎没有特色和明确的方向,那么学校不是一个成功的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要使自己的特色和办学理念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是很难的。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可以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上找到校长问题。
2.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要研究业务。
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教育教学管理要重视对教学业务的研究。首先,农村小学的校长及管理工作人员要做一个教学的行家里手。好校长首先应该是教育家,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要了解教育和教学规律,并了解教学业务,并熟悉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总是把自己当教师,始终保持教师的身份,经常深入教学的一线班,讲座,评估,掌握第一手材料;坚持和教师和学生学习的问题,教育,参与教学和研究工作,使教师在实践和竞争中不断增长的人才,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好校长还应该是优秀的管理者,治学治校,既要带好班子,管好教师队伍,还要管理好学生。引导师生确立并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管理观、质量观的教学质量愿景,进一步发挥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作用,引领和促使广大教师朝着这个被广泛认同的、期望的目标,主动地逐步接近。其次,农村小学的校长及管理工作人员要带头搞教研,以此带动教风。始终坚持走“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路子,在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检查、督导,领导要经常亲临课堂听课,及时与老师沟通与探讨课堂教学改革试验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二、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要关注成长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差,很多教师因此丧失工作热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教师积极性的培养更需要进一步的受到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视。首先,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对教师队伍进行整体塑造。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明确每个教师工作的“点”,明确责任,准确把握权利,让每个教师都明白“什么时候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其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对教学活动工作的“线”的发展与塑造,规范加工,科学管理,做好“线”。把岗位分成四个层次的领导、团队成员、部门、重要岗位,按规定,上级和发展岗位、独立风险防范管理流程图、各岗位规范、分层工作流程、职能更加明确、操作风险进一步下降、相互制衡、相互制衡。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学习的速度务必大于教育变革的速度。教师要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的理念。其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走入教师的心灵,体现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看到每一名教师的闪光点,然后重点培养教师的个人能力。
三、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敢于创建名校
当前,农村小学面临的问题就是不受重视、家长不认可,更多的家长会将孩子送到城市里去念书。这样的现实问题,要求农村小学能够勇于面对问题,敢于创建名校。农村小学名校不同于城市的明星小学,更多的是要脚踏实地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想家长之所想,想学生的长远发展,让更多的人信任农村学校、感激农村学校。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善于宣传自己的教学优势。其次,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展示,要在农闲时节召开家长,让家长看到我们农村教师进行的教育教学探索,看到自己的孩子多方面展现出来的才华,进而放心地让孩子在农村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提供优质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能更好地教育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将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如果农村学校不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一流的教育,我们将无法履行机会均等的国家承诺。正因为如此,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高瞻远瞩,重视课堂实际的深入调查,全面关注农村教师的成长,努力创建高素质的农村名校。
作者:刘永胜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白山乡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提供优质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能更好地教育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将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高瞻远瞩,重视课堂实际的深入调查,全面关注农村教师的成长,努力创建高素质的农村名校。本文从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际出发,提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对策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一直走老路,无法适应教育新环境,为了转变这个现状,本文从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际出发,提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要深入教学实际
1.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走进课堂。
农村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深入教学实际,从教学实际之中发现具体的管理工作的问题。具体来讲要做到:第一,从课堂教学之中发现农村小学管理工作存在的制度问题。教学管理工作人员走进课堂,能够发现教师是否做好了教学准备,备课效果是否理想,能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让学生发挥出主动性。例如:农村小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领导推门进去听课,发现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于“小学数学循环小数、无限小数等数学概念关系的讲解”,通过这个内容的发现就能够明白当前学校对于“教案”的检查过于简单,要加强监督。让教师能够合理安排课时,按课时提前两天备课,教案节数达到课标规定,书写规范、详细,既要背出教师活动,也要背出学生活动,还要有设计意图。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学校的特点和学校的方向。学校的特点就是学校的窗口,如果一个学校在外面世界上似乎没有特色和明确的方向,那么学校不是一个成功的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要使自己的特色和办学理念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是很难的。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可以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上找到校长问题。
2.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要研究业务。
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教育教学管理要重视对教学业务的研究。首先,农村小学的校长及管理工作人员要做一个教学的行家里手。好校长首先应该是教育家,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要了解教育和教学规律,并了解教学业务,并熟悉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总是把自己当教师,始终保持教师的身份,经常深入教学的一线班,讲座,评估,掌握第一手材料;坚持和教师和学生学习的问题,教育,参与教学和研究工作,使教师在实践和竞争中不断增长的人才,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好校长还应该是优秀的管理者,治学治校,既要带好班子,管好教师队伍,还要管理好学生。引导师生确立并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管理观、质量观的教学质量愿景,进一步发挥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作用,引领和促使广大教师朝着这个被广泛认同的、期望的目标,主动地逐步接近。其次,农村小学的校长及管理工作人员要带头搞教研,以此带动教风。始终坚持走“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路子,在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检查、督导,领导要经常亲临课堂听课,及时与老师沟通与探讨课堂教学改革试验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二、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要关注成长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差,很多教师因此丧失工作热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教师积极性的培养更需要进一步的受到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视。首先,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对教师队伍进行整体塑造。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明确每个教师工作的“点”,明确责任,准确把握权利,让每个教师都明白“什么时候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其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对教学活动工作的“线”的发展与塑造,规范加工,科学管理,做好“线”。把岗位分成四个层次的领导、团队成员、部门、重要岗位,按规定,上级和发展岗位、独立风险防范管理流程图、各岗位规范、分层工作流程、职能更加明确、操作风险进一步下降、相互制衡、相互制衡。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学习的速度务必大于教育变革的速度。教师要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的理念。其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走入教师的心灵,体现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重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看到每一名教师的闪光点,然后重点培养教师的个人能力。
三、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敢于创建名校
当前,农村小学面临的问题就是不受重视、家长不认可,更多的家长会将孩子送到城市里去念书。这样的现实问题,要求农村小学能够勇于面对问题,敢于创建名校。农村小学名校不同于城市的明星小学,更多的是要脚踏实地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想家长之所想,想学生的长远发展,让更多的人信任农村学校、感激农村学校。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善于宣传自己的教学优势。其次,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展示,要在农闲时节召开家长,让家长看到我们农村教师进行的教育教学探索,看到自己的孩子多方面展现出来的才华,进而放心地让孩子在农村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提供优质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能更好地教育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将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如果农村学校不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一流的教育,我们将无法履行机会均等的国家承诺。正因为如此,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高瞻远瞩,重视课堂实际的深入调查,全面关注农村教师的成长,努力创建高素质的农村名校。
作者:刘永胜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白山乡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魅力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哪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语言作为师生间交流的工具,它是教师魅力的源泉,更是教师思维的载体。好的语言表达,能激发学生的灵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展现教师睿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师所授的内容。
1.生动的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美术家朱光潜曾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产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教师语言应具有生动性、趣味性,才会增加语言的吸引力。有时可以穿插小故事、水口溜、歌谣、谜语,从而使数学教学妙趣横生,欲罢不能。
如一位教师上《循环小数》时利用故事,引入情境:“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同学们听着这个故事,不由自主地笑了,教师问:“这个故事说得完吗?”“说不完。”“为什么?”“因为这个故事总是在不断的重复说这几句话。”“说得很好,在数学王国里,就有这样一种小数,它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同学们想认识它吗?”出示课题,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初步感知了“无限”、“不断”、“重复”等概念中重点词的含义,为学生学好以下内容做了充分的准备。
2.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剂,把幽默的语言运用到课堂上,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如有位教师教圆这个概念时,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
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
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吗?比如说: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说:“不能!他们无法滚动。”
教师又说:“那就做成这个形状吧!(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
同学们大笑:“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了!”
“那做什么形状才不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呢?”
同学们愉快地讨论着,最后找到了答案:“圆形,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
事实表明,数学教师应采用具有启发性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对学生最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二、此处无声胜有声:演的技巧
演既是态势语言,又称行为语言或无声语言,是指手势、动作、表情、眼神、姿态、实物、板书等无声语言。最好的处理态势语的方法就是使其成为课堂常规,只要教师一出示这个动作,学生就会明白是什么意思,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当学生表现出色时,以“竖起大拇指”来表示夸奖,起到激励功能;当学生过于活跃,扰乱课堂气氛时,一个表示暂停的手势或一个表示安静的手势可以起到很好的调控功能。
如教“约数与倍数”的概念之后,设计联想训练。教师讲一句话,学生说出意思相同的另一句话。教师说:“24能被2整除。”一个学生说:“24是2的倍数。”此时教师用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做出认知与情感上的反溃“还可以怎么说?”另一个学生抢着发言:“还可以说‘2是24的约数’”,教师又给学生一个赞许的点头。又如:教学“认识加法”时,合理运用手势语(将双手慢慢合拢),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了加法的含义,起到了强化的功能。
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能够利用有声语言来吸引学生,用语言的抑扬顿挫启发思维,点拨疑难,还善于抓住动作运用技巧、教具运用技巧、表情运用技巧、板书运用技巧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掘学生的最大潜能。
三、不是图画胜似图画:写的功能
同济大学陆敬严教授深刻指出:“教师的工作,一靠说,二靠写。”说,就是讲解;写就是板书。一堂数学课上得成功与否,讲解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板书也是至关重要的。精美的板书好似一首诗,犹如一幅画,和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尝试一起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1.形象直观
形象直观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因此,教师应把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板书提纲契领地呈现给学生,使之成为引发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思维的强烈诱因。如教“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为了有效地强化和完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可边提问、讲解,边作如下的板书。
2.化难为易
数学教学常常离不开图形,特别对小学生更是这样,巧妙的配图,引起兴趣,激发思维,化难为易,大大有益于文字阐述。只有这样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才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例如,我们在讲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当我们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旧知识)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新知识),边提问,边讲解,边板书以下内容(见图):
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高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三角形的面积相当于与三角形同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这样,通过正确的讲解与清晰的板书,就能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3.一目了然
在小数与复名数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集中反映教材的精华,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将事物的本质揭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明确重点,把握要领。不仅简洁明了,使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而且要准确无误。
有人赞誉数学板书为“微型教案”,的确如此。板书设计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让我们的课堂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
教学艺术的魅力来自教师丰富的创造能力,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一切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都应该长期不懈的和实践,把一些艺术形式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艺术本身独有的魅力,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
福建省安溪县城厢中心学校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思考与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当前我们的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工作是低效或是无效的。因此,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课改热点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性教学呢? 笔者结合数学教学实际,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与实践。
一、思考与实践――积极做到备课有效性
如何做到有效备课是每个在一线工作的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有效备课是在备课中拥有自我支配、主动工作的空间,教案要具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到哪种类型的学生应采取何种方法,个体学习与整体学习哪种效果最好。还要考虑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评价等问题。新的备课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必须把课中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和内容弄明白,说清楚。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课堂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需要我们进行教学反思,补充备课,写出体会,找出不足,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二、思考与实践――努力实施提问有效性
1、直截了当的问。所谓直截了当的问,是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许多教学环节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常用这种问法。如在数学课中,教师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开门见山的问。
2、善于创设情境的问。创设情境的问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前,教师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学生愿学,自然的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三、思考与实践――重视问题解决有效性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应用过程,是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技能与方法用于训练和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果子”之感;而且要使问题有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做数学与思考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畅所欲言的机会。例如在教学“实数”一节时,教师安排了一道思考题:两个无理数的和是否一定是无理数,教师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要求他们先各自独立思考再发言。大多数学生列举了互为相反数的数来说明问题,如π与-π等。在教师将要为这个问题画上句号继续教学时有学生举手,在那一瞬间教师犹豫了,要让这位学生再发言吗?时间很宝贵啊。但最终还是让这位学生发言了。
如果以x=0.101001000100001…,
y=0.010110111011110…,x与y都是无理数,但x+y=0.111111111…却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学生举出了一个成功的反例,巧妙地从另一角度解释了这一问题。此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空间、发言的机会,才使得学生有了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一种比一种巧妙,最终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生成。
四、思考与实践――练习优化促成效果有效性
练习是检验学习效果,巩固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而优化练习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做到优化练习?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练习有“方”、“对症下药”总比“滥施药方”有用得多。每一次练习就好比一张方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值得提出的是,现在我们很多的老师对练习的精化和优化理解很不够,以为练的越多效果就好,于是题海战术,把学生压得透不过气来,这样,学生又累又苦,整天埋在作业堆里。久而久之,学生的智力麻木了,对学习不要说是兴趣,简直是害怕或厌恶,这难道是有效教学吗?
2、练习有“层”。学生因个体的不同总存在着接受能力、思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练习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层次”,能够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优生“吃得好”。如:学习《平方差公式》这一课时,讲完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公式中所出现的数字特征及所得的结果之后,笔者出示题组让学生完成:
(1)(x+y)(x-y),(a+b)(a-b),(m+n)(m-n),(c+d)(c-d).
(口答)
(2)(-x+y)(-x-y),(-a+b)(-a-b),(-a+1)(-a-1),(c-d)(-c-d).(口答)
(3)(3n+2m)(3n-2m),(-3m+1)(-3m-1),(xy+2)(xy-2),(3ab+1)(3ab-1).
(4)(m2-n2)(m2+n2),(x2+1)(x2-1),(12a2b+3c)(12a2b-3c).
(5)(a+b)(a-b)(a2+b2),(x+1)(x-1)(x2+1), (-2x+3y)(-3y-2x)(4x2+9y2).
这些题组无论在难度上还是模式上,都有所提高、有所深化,一组一个“台阶”,使学生每完成一组题后,都能有所提高,做到“更上一层楼”。
3、练习有“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遗忘。遗忘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常常因遗忘而出现思想干扰或障碍。因此,练习要把握“时机”。教师应抢在知识遗忘前,组织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练习。
总之,有效性教学需要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探索、总结,不懈追求。为了每个孩子的进步和发展,为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思索,要实践,也要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有理数;概念教学;策略思考
概念教学与探究教学相呼应,是培养学生能力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经过试验证明,与探究教学共同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的概念,构建出清晰的理论知识系统,不仅在学习上,还在生活上培养学生们处理事情的能力.
一、概念教学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所学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尊重教材调整,使教学有一个稳定的系统构架.将知识教给学生,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知识迁移,突出其概念,强调其联系,进行适当的渗透,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要在教学中突出概念,一些基本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自己的操作练习,使概念在脑中形成具体形象,这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才能进行接下来的课程学习.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复习和不断的训练,形成一个网络系统.概念是反映其中内在联系的,概念越基本,所形容的事物就越广泛,以最基本的概念为知识中心,在不断的理解深化中将所有有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前后的概念联系并不大,有一定的知识跨度,造成学生理解起来困难.教师可以转变教学的顺序或者在学生能够理解的程度进行渗透,将知识串联起来,但是也不可涉及太深,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产生偏差,重点偏移.
二、概念教学在有理数应用中的思考
数学概念是一种通过数量与形式,表达出的一种特有的属性,在人们脑海中形成反映,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基础,是人们开始逻辑思维的第一表象.人们通过数学概念来进行数学方面的思考,没有了数学概念,一切的结果都没有了判断依据.
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通过对其进行推理保证学生能够清楚的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如果对数学概念不明确,就不能进行接下来的学习,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无法知晓“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就没有办法理解接下来要学的“实数”的概念,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方法
有理数,是整数与分数的统称,有理数都可以化成分数的形式,分为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0.也可以说,除去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外的实数都是有理数.如何使学生透彻理解有理数的相关概念,要采用概念教学法.
1.直接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尤其是在有理数学习时,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在新环境中开始新的学习,又因为年龄与生活经验的局限,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开始一个新的概念的学习时,教师更要明白这一点,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有耐心的引入,从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与概念开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旧知识带动新知识理解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很多都是循序渐进的,一些很难理解的概念在学习之前都会与曾经学过的概念有联系,通过找到其中的关联引出新的数学概念.教师在准备教案时,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分析出在新概念中有什么知识点是曾经学过的,心理学中表示,人们对于已知内容的学习可以消除恐惧,使思维更加活跃,增强记忆力.例如有理数的概念中,整数与分数就是曾经学过的知识点,而有理数是整数与分数的统称,这样通过对旧知识点的回顾与深层讲解就能够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3.通过实践得出概念
通过实践来了解事物的本质.学生通过对数的识别巩固和对概念的理解,做有关概念的习题,使学生全面的掌握知识点,避免与其他概念混淆,深化理解.在实践时,要有一定的层次,循序渐进,多种类多方法的进行,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理解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有理数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是否存在不能用分数表示的有理数,而不能用分数表示的数又真的存在吗.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实际生活观察,将会发现这一知识点的实践证明方法.
(二)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第一,要重视学生所掌握的、所认可的概念,可能是错误的,但是这是生活中所积累下来的,可以帮助之后的概念学习.第二,要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理解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从实践中找到概念的真正内涵,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可以通过模型法、观察实验法、动态图法教学.第三,要避免思维定式带来的消极作用,避免盲目推广和狭窄化思维.通过将所认知的内容而形成正确的概念,理清思维逻辑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第四,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明确概念所反映的抽象形象;第五,要学会建立概念网络,概念所表示的全体对象找到联系,运用数学思维形成完整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开学初组织攻关教师和教研组长参加处组织的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学习,并参加处研究性学习培训。在各年级组织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全体数学教师集中由黄丽娜陈艳红两位教师二次分学段培训,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各年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组织了第六届同组共研一课活动,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五年级教研组《循环小数》一课成功的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领导和老师的肯定。实践表明,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近三年的改革收获?多,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十一月中旬我们举办了为期一周第六届 教学节,七位教师分别代表各组讲了课,三节评为优质课,这次公开教学,呈现开放性,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六年纪《圆的周长》的设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学生通过量、饶、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数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由“是——也是——还是——总是”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周长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四年纪 《乘法的简算》一组连乘计算题计算,学生发现了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然后观察数字特征,变序、加括号达到简算。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五年纪《相遇应用题》以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老师导演,学生表演,设计了从“相距——缩短——交叉——相背”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感受相向运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路程逐渐缩短的规律。得出两物体相向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一段小小的表演,犹如吃了一盆八宝菜,各种营养成分都有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乳jiao融,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综合起来看这次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提高文化水平与做人境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非常有价值的努力过程。研讨 反思 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 李巧莲老师以《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获市教学能手; 在11月30日进行的处第5批“推门好课”教师的复查验收中,梁爱英 黄丽娜 王桂荣三位教师的《乘法的简》课被评为特优课;阳泉市陶行知研讨会作课《乘法的简》受到与会的教师好评。12月22日山西省示范小学验收时王桂荣的《认识一位小数》受到验收老师和领导的好评。12月中旬,4位教师参加了山西省《教与爱》名师授徒研修部的学习培训,聆听名师杨少波的专题讲座,观摩其示范教学,领悟名师的高尚师德,探究名师精湛的课堂教艺,并在全校公开教学,受到名师认可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一月十二日王桂荣赴盂县作课,作为一个契机,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这我们的许多问题,有个在认识。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引一个三年级评语例子:“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石晨杰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较远的路程,知道如何推测、估计较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本学期我们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
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老师评、学生评、小组评,、家长评一条龙,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学生自查后对评价结果登记在作业情况扉页栏中,周五下午学生以小组评定等级后带回家,有时把班里同学好的作业带回家,双休日家长对孩子一周的学习、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对比后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要求,周始老师综合激励换星,(2个优A换1枚章)学生每周都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又转化为每天的学习行为,使他们日复一日,周复一周,不断地吸取经验,经常进行弥补,月末进行争星活动,学生在一个月内品尝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或向他人学习,每一个月是一个新起点,学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将学生的学习距离缩短,(9、10、11、12、1)五星级作业评定,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既看到学习的进步,又《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出自:
有了学习的动力,并树立起学习的目标,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四: 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五环节的考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个:
1、自检——管理上,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所有的职业表现是否规范、得体。
2、互观——由组长牵头,组员间互观交流,取长补短,加强随机教研。
3、校查——A随机查:管理人员进课堂(通知听课、推门听课、跟踪听课),听课、看教案、查作业、查学生学习习惯、态度、效果等一条龙式的检查。B集中查:每月对不同年级、不同常规项目集中抽查。
坚持每月一次的大教研组活动,矫正疏漏,抛砖引玉,反馈考核情况,并将常规五环节量化在校园网,增大考核透明度,把常规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促进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
全体数学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一得”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班里抓单元验收的段段清,并跟踪五名好差生进行调查。为了使新课程标准落实进一步落实,引到老师走进新课程,抛砖引玉,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体现,分了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统计与概率四个领域来命题,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优化笔试题目的设计,设计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试题,设计开发性试题,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试题,在11月12日进行了期中质量检测,全校学生全都参加,及格率为97%,优秀率为78%。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并对本班前后5名学生跟踪调研,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