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一年级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 “组成”与“构成”
从宏观的角度去分析物质时用“组成”,它一般用于描述混合物的成分或纯净物中的元素种类。例如:“空气是由哪几种物质组成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等,这些说法中都用“组成”而不能用“构成”。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时用“构成”,它一般用于描述物质是由哪些微观粒子构成的或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构成。例如: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如:氧气是由氧分子(O2)直接构成,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氢气是由氢分子(H2)直接构成,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是由铁原子(Fe)直接构成,铜是由铜原子(Cu)直接构成;还有些物质是由离子直接构成,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直接构成。这些说法中都用“构成”而不能用“组成”。
简言之,宏观上说组成,微观上说构成。物质、元素是宏观概念;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微观概念。
巩固练习一认真阅读图中的内容,弄清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在括号内填写“组成”或“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① 镁由镁元素();镁由镁原子直接()。
② 氧气由氧元素();氧气由氧分子()。
③ 水由氢、氧两种元素();水由水分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答案① 组成构成 ② 组成构成 ③ 组成构成构成
分析描述纯净物镁、氧气和水等物质中的元素种类时用“组成”,属于宏观;而描述纯净物镁、氧气和水等物质是由哪些微观粒子构成的及分子的构成时用“构成”,属于微观。
二、 玻璃和玻璃钢
普通玻璃:简称玻璃,是一种透明度高,不透气的固体物质。在熔融时形成连续网络结构,冷却过程中逐渐增大并硬化而不结晶的硅酸盐类无机非金属材料。普通玻璃化学的组成(Na2O•CaO•6SiO2),主要成份是(SiO2)。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用来隔风透光,属于混合物。
玻璃钢:指在塑料中嵌入制成的,称为玻璃钢,属于复合材料。玻璃钢材料因其质轻而坚硬,不导电,机械强度高,耐腐蚀等这些独特的性能优势,已在航空航天、铁道、装饰建筑、家居、广告展示、工艺礼品、建材卫浴、游艇泊船、体育用材、环卫工程等等相关十多个行业中广泛应用,并深受赞誉,成为材料行业中新时代商家的需求宠儿。
小结玻璃是无机,而玻璃钢是复合材料。
巩固练下列各物质中,属于复合材料的是()
A. 玻璃 B. 聚乙烯塑料
C. 生铁 D. 玻璃钢
答案:D
分析A. 玻璃是无机; B. 聚乙烯塑料是有机合成材料; C. 生铁属于金属材料复合材料除了玻璃钢还有钢筋混凝土等。
三、 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悬浊液: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悬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悬浊液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不能透过滤纸,静置后会出现分层(即固体小颗粒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降下来)。例如:面粉、泥浆、氢氧化铜、碳酸钙等物质分散到水中都形成悬浊液。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乳浊液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不能透过滤纸。静置后会出现液体上下分层的现象。如油水混合物、油漆等是乳浊液。其中经洗涤剂乳化后的水和植物油的乳浊液除外,因为洗涤剂使乳浊液变得相对稳定,液体不会再分为两层。溶液: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属于混合物,但物质的分散形式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性质也不同,其中悬浊液、乳浊液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不能透过滤纸。静置后会出现分层的现象,而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巩固练习三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中,不是溶液的是()
A. 糖水 B. 碘酒
C. 汽水 D. 墙体涂料
答案:D
四、 溶解性和溶解度
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是,一般来说,依据20℃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可将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分为如下:
溶解性一方面决定于溶质和溶剂本身性质;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等有关.利用溶解性可有以下应用:
A. 判断气体收集方法
可溶(或能溶)、易溶于水的气体不能用排水集气法,如:CO2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集气法,而H2难溶、O2 不易溶,都可以用排水集气法。
B. 判断混合物分离方法
两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明显不同时,可用过滤法分离。
如:KNO3(易溶)与CaCO3(难溶)可用过滤法分离;而C与MnO2二者均不溶,NaCl和KNO3均易溶,都不能用过滤法分离。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符号:S,单位:g。人们常用溶解度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20℃时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
查表可知,在20℃时,在水中食盐比碳酸钠的溶解能力强。
溶解度一方面决定于溶质和溶剂本身性质;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等有关。
小结溶解性是定性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巩固练习四在3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5g A物质,在6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0g物质,则A和B的溶解度比较是()
A. A的溶解度大 B. B的溶解度大
C. 二者溶解度相等 D. 无法比较
答案:D
分析由于溶解度定义可知30℃时A的溶解度为10g,60℃时B的溶解度为20g,但是由于所给的温度不同,故无法比较。
发光是固体物质微粒被烧灼产生的现象。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火焰是可燃性气体燃烧产生的现象。受热时能够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固体或液体燃烧时一般都产生火焰。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实际是硫磺受热时变成的硫蒸气在燃烧。
火星一般是沸点很高的固体燃烧产生的现象。火星实际是炽热的固体或固体熔化物。如,固态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这些火星实际是炽热的四氧化三铁的熔化物。
2.烟、雾、烟雾
烟是大量细小固体颗粒分散在空气中产生的现象。如,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大量白烟,是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雾是大量细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产生的现象。如,打开浓盐酸的瓶盖看到的大量白雾,是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形成的大量盐酸小液滴。
烟雾是大量细小固体颗粒与大量细小液滴同时分散在空气中产生的现象。如,磷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的是三氯化磷与五氯化磷的混合物,三氯化磷在常温下呈液态,五氯化磷在常温下呈固态,所以当磷在氯气中燃烧时就会出现白色的烟雾。
3.点燃、燃烧
点燃是一种反应条件,点燃的目的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点燃的结果是可燃物发生燃烧。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是一种反应现象,而不是反应条件。
如,2Mg+O2点燃2MgO,反应条件是点燃,反应现象是镁在空气中燃烧。
4.加热、高温
加热是一种反应条件,是化学实验中一种常见的操作,一般是指用酒精灯的火焰(温度在500℃以下)加热。
高温也是一种反应条件,一般是指温度高于500℃的加热。初中阶段学习的化学反应中,需要在高温条件下才能发生的并不多,主要有木炭还原氧化物、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煅烧石灰石等。
5.鉴定、鉴别
鉴定是根据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来确定物质中是否含有某种成分;如果是鉴定混合物的成分,则必须确定混合物中所含的所有成分。
鉴别是根据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通过实验的方法,将物质区别开来,而不必一一确定物质中所含的成分。
如,鉴定某无色溶液是盐酸,则必须确定该溶液中只含有H+和Cl-;而鉴别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则只需用实验将它们区别开即可。
6.分离、提纯
分离是指根据混合物中各种成分的不同性质,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开,得到各自的纯净物,而且还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提纯是指根据不纯物中所含杂质与所需物质的性质不同,将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至于杂质通过什么方式转化以及转化成什么样的物质,则不需要考虑。
如,用结晶法分离硝酸钠和氯化钠,不仅要得到纯净的硝酸钠,而且要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同时还必须使他们最终成为晶体。如果是除去硝酸钠中混有的氯化钠,则只需得到纯净的硝酸钠即可,至于使用什么方法,氯化钠最终转化成什么物质、呈什么状态,均不需考虑。
7.爆炸、炸裂
爆炸一般是指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剧烈燃烧时,气体体积急剧膨胀,导致容器猛烈破碎,碎片飞溅。
一、初中化学概念的学习意义
1.初中阶段的概念学习是化学启蒙教育.学生到了九年级才开始学习化学,虽说南通的中考化学与物理合卷只有60分的权重,但是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之旅而言,初中化学学习是启蒙阶段.注重初中化学概念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初中化学是一门学生新接触的自然科学类学科,初中学生处于好奇心特别强烈的阶段,对于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教师应从可视化、生活化的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出发,促使学生自主探究,逐步接近事物的化学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概念是学科学习的基础.化学学习不可缺失概念学习,概念是学科学习的基础,概念是学科学习的核心,是人们通过化学实验的观察和研究抽象出来的变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本质的属性,基础性体现在是学生化学学习的知识基础、思维基础.正因为是基础,所以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化学概念学习的准确性、直观性和思辨性.
3.概念的掌握,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化学学习离不开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而观察什么?分析的切入口在哪里?实验的设计方案如何?都需要一定的基础性知识作为支撑,这就是基本概念的作用.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实验的设计与观察,在探究或验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4.促进化学的系统化建构.知识是系统化的.这种系统化在概念间的逻辑顺序和关系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初中化学概念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起到前后联系和迁移的作用.从整个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来看,概念繁多而且琐碎,学生只有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并以此为生长点找到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借助于概念在大脑中形成有效的知识图式,才是有意义和长久的记忆.
二、基于意义学习理论的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1.基于“图式标识”的课堂教学策略.从化学概念的构成来看,其图式往往涉及几个相关的子图式.这些子图式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化学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单质”和“化合物”时,笔者引导学生抓子图式,从“单质”定义的图式上看涉及两个重要的子图式(即概念的关键词)有两个:“同种元素”和“纯净物”,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学生对“单质”概念的整体把握就到位了;“化合物”的概念,抓住定义中的“不同种元素”和“纯净物”这两个关键词,学生对“化合物”概念的整体把握就到位了,然后从两个概念的子图式出发,对比两者,学生对概念之间的联系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再用PPT展示例题,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检测.
2.基于“样例”的归纳式学习的策略.例题的讲解,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还具有效仿功能.通过例题,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其中的规则和经验,促使学生反思构建概念应用的图式.例如,在讲“化合反应”时,笔者提供一些常见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点燃2H2O;3Fe+2O2点燃Fe3O4;CO2+H2OH2CO3;2CO+O2点燃2CO2.引导学生对这些反应方程式进行观察和分析,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等式前后的物质的数量关系,促使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化合反应的概念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