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四年级学生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分化:学习适应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4-0041-06
引言
2011年12月24日,首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建设工作会议在无锡召开,会议以精心选题、精细设计、精当操作、精彩呈现、精致管理为要求共评选出24个江苏省首届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江阴市实验小学选送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以全票通过的优异成绩成为省首届精品课题,笔者被评为精品课题主持人。
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是小学教育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同时又是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为何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是一种普遍而典型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典型的分化现象?面对分化现象我们该怎么办……一连串疑问萦绕相伴,而与此相应的,却又是相关理论的贫瘠与实践的不足,以致于对分化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只能浅尝即止,深入者甚少。为此,我们针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展开了为期五年的调查与研究。2006年12月“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2011年5月课题通过了结题鉴定。
一、课题界定与价值定位
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伴随着经验的获得、行为的产生、能力的训练、潜能的激发和心理倾向的变化而发生的。学习成绩指在校学生一定阶段内,在特定的情境之下,通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中,学生所完成相应的学习课业的数量和质量。分化,是指性质相同的事物变成性质不同的事物;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是指原来学习成绩相对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成绩的差异加剧,呈现出十分明显的两极分布或多极分布。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状的剖析,对比三年级与其它年级在学习成绩分化上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小学三年级的特点,运用系统论、教学论以及哲学原理,从教与学的和谐性、适配性等方面,探究影响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成因,构建有关分化理论。根据分化理论,建构有效解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中的不利影响,减小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差异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把握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特征,明晰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影响作用,梳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相关因素,探究并归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成因:根据主要成因构建并实施解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策略,积累相关实践案例。在实施解决策略中,逐步形成解决分化问题的基本主张。最终,通过改造三年级教学的实践行动,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和谐适配,缩小分化的差异,减缓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消除三年级学习成绩分化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
根据研究目标,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相关调查与分析;二是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比较研究:三是建构并实施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解决策略。
三、研究过程与实践举措
(一)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研究
1.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特点的调查研究
我们针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重点开展了有关成绩分化的普遍性调查研究,主要包括对不同时期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三年级不同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以及三年级学习成绩各层面学生的分化现象的调查:典型性调查研究,主要包括低年段的代表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部分4―6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的调查,并从分化的层次性、差异度等方面,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数据与其它年级的数据进行了对比:持续性调查研究,主要包括对一个班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成绩分化的结构与变化、个体在学习成绩分化中的一些变化的跟踪调查。最后,我们结合相关调查数据,进行了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地位与影响作用的分析研究。
2.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我们运用教学论原理、教育心理学原理、系统论方法、哲学原理等科学理论,从客观必然性和主观偶然性两个角度,调查了影响学习成绩分化的诸多因素,涉及了教育体制、教学系统、组织形式、个体差异等客观因素,还有学习个体的主观意志与努力、教师的教学观念与素养等主观因素。既有质量观、效益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学目标定位、内容整合、学习评价等实践行为层面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基本定位: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根本原因,是教学刺激、学习反应以及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组成的这一有机整体的不和谐、不适配矛盾所导致的。教学刺激、学习反应是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因素,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是学习成绩分化的核心问题。
(二)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比较研究
1.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适配性调查
首先,是对三年级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反应的适配性调查,包括目标要求的定位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内容设置体系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综合应用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等;其次,是对三年级学生特点的调查研究,包括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个性发展特点等;第三,是对三年级教学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调查研究,包括全面性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衔接性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等;最后,是对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适配性调查研究。
2.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分析研究
首先,我们对教学刺激的预期目标进行了分析解读,并描绘出了一般教学刺激(主要指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所期望的目标与结果的结构图;然后,我们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适应力”进行了案例式的剖析,并描绘出了不同类学生“学习适应力”(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智力、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学习技能、学习调控等)的结构图;接着,我们将两类数据及图统一后,计算出两者的比值,并将比值数据进行分类
汇总;最后,我们根据汇总的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教学刺激与“学习适应力”的适配程度,从而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改造三年级的实施策略,
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和谐法则、适配原理,调配教与学的关系:一方面,从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配三年级学生的基础与现状:另一方面,加强对三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技能、学习动力、学习调控等方面的训练,以提高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力”。在“教”与“学”相向趋近式的互动沟通中,寻求教与学的和谐均衡发展。
所谓交叉型(cmssing)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在原有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基础上,通过融入走班制、分组教学、学习共同体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以课程引领走班制为基本方法,以适配三年级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指导思想,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切入点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方式和结构。使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能最大限度地适配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原有教学组织形式的弊端,使教学组织形式更丰富,结构组织更合理,不同组织形式互补双赢,最终实现三年级教学组织形式的适配最优化。
三年级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指教师在使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时,在充分理解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心理与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建设立体化的教学内容,选择与学生需求相适配的整合策略,实施教学内容的灵活调配机制,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相适配的整合目标。
三年级个性化本初生成的教学适配性策略,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捕捉学生在学习中自然流露的、真实的、纯粹的意识、思考与行为等课堂生成的本源面貌、自然源泉。在此基础上开展本初生成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分析,一方面,要对本初生成可能达成的生成目标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开展交流互通,使其价值得以体现,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在价值。
三年级动态化观察解析的评价适配性策略,是通过开展学习性评价,调控引领学习,提高认知目标的达成度,在动态化的过程中,捕捉课堂信息,关注学生的生成状况,深度解析课堂生成的一切,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评价与三年级学生发展需求相适配。
三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均衡发展策略,主要指通过加强原块刺激、采取干扰式训练、活用变式、匹配式剖析、知识的系统化强化训练、应试方法的指导等策略,训练学生的关注力、理解力、决策力、应试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均衡发展。
三年级学生学习动力的驱动激活策略,主要指通过预设教学的不确定性,多种模式刺激多种感官,加强价值认识提高学习的持久性,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等策略,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外动力的刺激,从而为学习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三年级学生学习调控的优化调配策略,主要指通过对学生有计划的合理安排学习,择优学习方法,调整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指导与培训,发展学生自我调整和控制学习的能力,形成能与三年级教学的内容与要求相适配的学习调控能力。
三年级学生学习技能的专项训练策略,主要指针对三年级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以组织学习技能、信息学习技能和整合学习技能为三大训练内容,保障学习任务的落实和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信息辨析、运用的技能,以及对新旧知识的整合与应用技能。
三年级学生学习环境的和谐营造策略,主要指通过拓展适度的学习时空、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创设适宜的班级氛围、培育积极的班级气场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人际关系和谐、学习氛围良好、心理体验舒适的学习环境。
四、研究的结论与成效
(一)理性认识
1.系统论:三年级学生的成绩分化问题是一个由诸因素组成的系统问题
导致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有主观偶然性,涉及了制度层面、实践层面、主体因素、系统内部等诸多方面因素。多样复杂的分化成因,说明了剖析、破解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远不是就某一因素、或几个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所能达成的,需要综合诸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实际是解读、审视整个三年级教育机理的一个过程。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因此,我们认为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问题,实质上是三年级教学的一个系统问题。只有当三年级教学系统的诸因素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诸因素的效能和系统的整体功能。这一系统不仅包括与学生认知相适配的信息刺激方式、教学组织方式、认知加工模式、目标评价管理等,还包括学生个体的感知理解、思维想象、判断决策等一系列信息加工过程,是一个由诸多因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如图)。
2.关系论: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生学习反应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核心问题
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主要在于教学刺激与学生学习反应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由教学刺激、学习反应以及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即教学系统的不和谐、不适配矛盾所导致的。教学刺激、学习反应是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因素,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是学习成绩分化的核心问题,这是我们研究与思考的基点。因此,无论是破解i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或是寻求解决之道,三年级教与学的和谐问题、适配关系始终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在研究中,我们将这一核心问题演绎成了“6L分化指数”的理论构想(如图)。
图中白色圆形代表“教学刺激”,黑色部分代表“学习适应力”,由于每一个体之间的参差不齐、类型迥异,同一个体的各方面也各有长短、优良不一,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适应结构面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图形。“学习适应力”的不同结构面(黑色部分),与整齐划一、相对固定的“教学刺激”结构面(圆形)的比例关系也就复杂多样,它们之间的关系值,我们就称之为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指数,即“6L”分化指数。当分化指数越接近“1”时,学与教的适配程度越佳,说明两者的相融程度越高;反之,当分化指数越偏离“1”时,学与教的适配程度越差,说明两者的排斥程度越高。一个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分化指数相对集中于同一数值段时,出现较大差异分化的可能性较小,反之,当分化指数集中于多个数值段时,就可能产生较大差异的分化。
3.改造论:改造三年级的教育主张
根据对分化现象的主要成因与核心问题的分析,我们感到有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潜在问题、关联问题之丰富性、复杂性,远远超出了分化问题本身,就问题论问题、零散的研究已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需要基于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教育主张,才能深度解读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把握诸因素的特点和规律,控制、管理并改造三年级的教育教学,使三年级的教育教学更趋和谐,更合乎学生的发展需求。这
就是改造三年级的教育主张。改造三年级的主张是指导探究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问题的纲领主张、理论指导,从整体上对三年级教育教学的建构行动、系统调整,是一种整体改造而非局部修缮。
改造三年级教育主张的理性思考是,改造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学的价值定位,消除或减少与三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之间不适配的矛盾反应,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和谐法则、适配原理,调配教与学的关系:一方面,尽可能地改造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学,以适配学生的个性差异;另一方面,不断夯实学生的“学习适应力”。以适应教学的共性目标与要求,在相向趋近式的互动沟通中,寻求教与学的和谐均衡发展。
(二)实践成效
1.文本汇编
编著出版《改造三年级――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主编:徐健湖)、汇编《基于改造三年级教育主张下的实践研究案例》、《学习成绩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与思考》、《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教学设计》、《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与研究成果资料》、《课题研究中期研究成果专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充盈与释放中的激活――江阴市实验小学科研掠影》等。
2.实施效果
根据改造三年级的理论与指导思想,我们实施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解决策略,主要成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了班级学习共同体,形成了与三年级学生相适配的教学内容体系,开展了整体解读式教学研究、本真教学研究,以课堂观察与解析弥补了传统教学评价的不足;另一方面,探索实践了三年级时期有效“学习适应力”的训练,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适应力”。
通过观察、检测三年级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与三年级学生个性差异的适配性变化,三年级学生学习反应力的变化,实验研究前后教与学关系的变化。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变化等,显示出在改造三年级标准化教学、学生的学习反应力、教与学的和谐程度、适配程度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在相关积极因素的影响下,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出现了明显的缓减迹象(如图)。
(三)课题影响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组成的课题鉴定专家组认为:课题选题以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分化这个切口人手,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改造三年级”的教育主张,立意深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阴市实验小学对小学三年级学业成绩分化问题作了专题研究。他们的研究是极其认真的,是很深入的,成果是相当吸引人的。这是一项真研究,表现了江阴实小人的研究品质和研究特点。改造三年级。一个重大命题!”(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对本课题的评价)
五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不仅提升了研究品质、扩大了课题影响,同时,也推动了科研管理、三年级教育教学、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三年级为核心与起点,构建了个性化学科课程、创造性实践课程、主题教育课程、修身养心课程等四大类校本课程;由科研积分管理制度、科研首席制、实小课题研究规范细则等形成的“一线三体系”科研管理模式……近几年,学校的无锡市、江阴市级教师专项课题立项达120余项,其中获一等奖12项,二等奖22项。连续多年被评为江阴市教师专项课题优秀组织学校。先后培养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科研先进个人、江阴市科研带头人等数十名科研型、学术型的教师,学校名特优教师人数占到了全校教师人数的40%左右。2011年本课题获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12月本课题被评为首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
五年多的研究与实践,让我们更加坚信: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研究,要立足于三年级整体改造之上,才能形成全面而有深度的研究。同时,我们也感到仅通过一轮课题研究,效果还不是太满意,需要在课题的后研究时代进一步验证假设、推广应用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夏正红,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王秀芳,学习检测学[M],太原:新华出版社,1996.
[4]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批判性思考[J]北京:人民教育,2010(23).
[5]莫景祺,教师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8(11).
[6]丁邦平从“形成性评价”到“学习型评价”课堂评论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7]屠莉娅,以“主体间互动”为焦点的课堂观察与评价[J],教育科学研究,2007(7).
[8]卢敏玲,李树英,课堂学习研究――种优化教与学的评估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07(9).
[9]康廷虎,黎进萍,影响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07(2).
[10]徐岩,丁朝蓬,建立学业评价标准促进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9(12).
[11]杨鸿,全,论教学知识的统整[J],课程・教材・教法,2009(1).
[12]常学勤,有效教学的要义:贴近学情动态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9(5).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兴趣;趣味实验
九年级是初中教育阶段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化学这门课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入门课程,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情感由刚接触时的陌生,到慢慢熟悉并逐渐喜欢上化学学科,再到最后新鲜感消失殆尽时,学生就会对化学学科的学习产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的心理感受,尤其是化学中的元素符号以及化学式的记忆理解部分。本文中主要讲述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从而真正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成效。
一、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进行课堂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风格迥异的化学实验现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给学生带来刺激新鲜的视觉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小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视频内容讲的是在深山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中有一个屠狗妖,人进入洞内安然无恙,狗却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去探个究竟。一天,他打着火把牵着狗走入洞内。他发现火把飘忽不定,狗却晕倒。他于是蹲下看个究竟,感到呼吸困难。他抱起狗走出洞外,哈哈大笑:这屠狗妖就是――教师此时需要反问学生:“你们能猜出屠狗妖是谁吗?”在学生迷惑不解的时候教师需要正式引入课题实验教学,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燃着的木条将其分别放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口、瓶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讲述其发生什么样的具体变化,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总结出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接着教师将紫色石蕊溶液倒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盖好玻璃片摇晃后倒立,石蕊渐渐变成红色玻璃片被吸住,这样趣味的教学方法能够十分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操作学习的热情,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通过教师的辅导以及亲自的实验操作大大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不断丰富课余学习生活
依据初中教育阶段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得知学生群体普遍喜欢化学学科实验这一活动,为此,教师需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安排一系列的实践操作活动,经常性开展课外学习活动,从而使得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开发出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性质活泼的氧气这一课程”时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亲自动手实践做一次家庭小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利用学生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更加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开展化学相关类的知识游戏问答等。通过不断地开展课外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充分使学生了解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
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的步骤,即预习知识、阅读教材、独立解题等。如学生记忆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比较有难度的知识采用一些口诀记下来。例如,把元素周期表、化合价等编成一系列顺口溜,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变得越来越浓厚,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及掌握学习方法后,学生再学习知识就会比较容易,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定期开展化学探究活动
定期开展化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际技能,还可以收获科学实践探究技能的训练,从中深入体会到探究钻研的乐趣,养成一个爱好钻研实践的好习惯。化学探究自身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参与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教师在进行选题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有知识经验基础出发,贴近社会生活,使学生深刻意识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及经济的进步和化学这门学科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探究活动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反复考证等方法获取信息,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技能。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科学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非常享受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激励评价;关注性;全面性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研究激励性学习评价在小学四年级跳绳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一、应用榜样的力量,尽量照顾全体学生实现全面性
有一点我们不可以否认就是我们上课只有一位教师,而学生却是比较多的,所以,教师很难做到对每一位学生都能全方位地照顾。虽然全面评价是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激发、鼓励学生,但是这种效果也是暂时的,学生也只是在当时或是一段时间内可以得到刺激,不能达到长久的作用。而且,如果我们只是采用一些简单的评价,可能会影响突出学生的学习激情,使部分懒散的学生更加投机取巧。
所以,我们要采取一种好的解决方法,既可以影响到所有人,又能够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首先要给予全班学生好的肯定,然后找出个别比较突出和优秀的学生来做表率和榜样。在跳绳中我就可以如此,首先肯定大家的努力和表现,然后可以找出表现突出的学生做表率来刺激和鼓励其他学生学习,也可以为防止学生犯错,做错误的动作。我们通过点评那些优秀的和做得不到位的学生,可以使大家都意识到如何能够做到位,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动作,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做一个正确的跳绳示范;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发现自己的跳绳缺陷,并进行及时纠正。
二、学会正确应用激励性评价
由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他们在家里都是被宠着、惯着,受不得批评和逆耳的忠言。这些学生很难接受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或错误。为了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错误,在跳绳教学中我们就需要适当给予他们一些肯定的激励评价,并且能够很好地指引他们改正错误,接受他人的指导和意见,从而能够很好地进行跳绳。
我们在跳绳教学中,虽然是要多应用激励性评价,但是对于学生的错误和问题我们也不能忽视。我们不能光表扬不批评,不能使学生骄傲自满,只有在不断地激励刺激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总而言之,我们要把激励评价的全面性和关注性结合在一起使用,充分激励鞭笞学生,使他们既不骄傲自满,也不放弃。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动机 学习行为 学习心理
大学生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等。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学习行为是学生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系统、动态的过程,具有开放性、互促性、创造性、自主性等特征。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1.调查对象
选择上海商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 980份,回收 952份,回收率97.14%,有效问卷为930份,有效率97.69%,符合调查要求,结果有效。样本的具体构成见表1。
2.调查内容
问卷由 19道客观选择题以及涉及被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的附加问题组成。客观选择题中,多选题 8题,单选题11题,其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学习动机:共有 3 题,旨在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涉及对学习本身的态度、学习的目的;第二,学习需求:有4题,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了解课堂课外学习状况、课外时间安排,以及学生乐意参与的活动;第三,学习行为特点:共有 6题,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调查大学生对本专业的态度、对自身学习状况的认识,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学习计划以及存在的旷课情况;第四,校园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共有 6题,涉及本校教学质量、校园班级学习风气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
二、数据统计和分析
1.学习动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学习动机比较复杂,除“其他”项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个人、为家庭、为国家。而在学习动机排序中,前三项主要反映在个人方面:“找一份好工作”(93.80%),“对知识的追求”(68.01%),“证明自己的价值”(62.92%),说明,大学生上大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在家庭和国家方面,占比则比较小,选择“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选项的调查对象占比46.33%,而因“报效祖国”进入大学的更是仅有23.27%。可见,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性色彩,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找一份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也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据表2数据,纵向比较不同年级发现,虽然四个年级同学的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个人方面,但不同年级的选择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相对于其他年级,四年级同学在“找一份好工作”方面占比偏高,而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报销祖国”方面占比较低,由此说明,不同年级的同学学习动机是不同的,相比其他年级,四年级的同学学习动机体现了更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
2.学习需求
(1)大学生花费精力的方面
根据表3可以看出,总体上,四个年级的学生花费精力最多的方面为“老师安排的课堂学习内容”以及“自学感兴趣的专业”,有些同学也会花费较多的精力“博览群书”。可见,在学习方面,大学生并不仅仅满足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他们会根据兴趣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具体分析表3可看出,在老师安排的课堂学习内容方面,四个年级比例呈抛物线形状,然而,在博览群书方面,虽然四个年级的比例都在20%以下,但却呈上升趋势,由12.44%上升到19.13%。以上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学习需求逐渐改变,对学习的认识也产生了变化,从课堂转到了课外,学生从“跟着老师走”逐渐转变为“跟着知识走”。
(2)大学生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
表4显示,一年级同学课余时间投入中选择在图书馆看书或寝室学习是排在第一位的。排在第二位的参加社团活动所占比例与前者接近。说明了大一学生对于学习和参加校园活动很热衷,而且在纵向对比中,对于校园活动,大一同学是积极性最高的,相对二、三、四年级的12%左右,投入了接近四分之一的课余时间量。
二、三、四年级同学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同样多种多样,上网看视频或游戏的同学比例持续增加并排在了首位,选择在图书馆或寝室看书学习的同学比例下降,但是上网浏览学习视频的比例却持续快速上升,与此同时,一到四年级逛街聚会时间的投入也逐步地在增加,四年级的比例近五分之一。
综合上述分析看出,虽然同学们安排课余时间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游戏看视频以及逛街聚会的同学的比例却是较高的,甚至超过了学习的同学的比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还不够深入,对自主学习的自我约束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学习态度
(1)大学生学习计划执行度
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大学生需要制定合乎自身的恰当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质量。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四个年级的大学生都有近30%的同学没有制定学习计划,随意的进行学习,说明,大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较大,学习的计划性不强。在制定学习计划的同学中,每个年级有仅只有部分同学能够按照学习计划执行,每个年级会有40%以上的同学无法按时完成学习计划,这显示了大学生具有较差的自主学习约束力。
根据表5,具体来说,一年级制定学习计划的同学比例最高,达到73.06%,有学习计划但很少能完成的比例达到了49.68%。可见,一年级同学虽然有较强的学习计划性,但自控能力却不高,无法按时完成计划。而四年级数据显示,没有学习计划且随意学习的同学在四个年级中占比最高,为13.33%,反映了四年级同学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高。
(2)大学生缺课原因
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除了体现在学习的计划性方面,还体现在对待上课的积极性上。表格显示,大学生缺课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因其他事情耽搁、缺乏兴趣、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影响学生不去上课的三大主要因素,即大部分学生缺课是出于自身的主观意识,而不是客观环境的影响。
根据一年级调查结果显示,因其他事情耽搁和身体不舒服缺课的同学占比最高,分别为34.67%和27.25%,二三年级则由于对课程不感兴趣和想自学课程,21.79%的四年级同学认为对课程不感兴趣。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喜欢老师的上课方式上,四个年级同学所占比例是呈上升趋势的,由一年级的6.01%上升到四年级的18.97%。由此说明,随着年级的变化,大学生缺课的原因跟着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迫不得已”变为“主动放弃”,一年级时是由于事情耽搁等迫不得已的原因,二三年级则因不感兴趣放弃上课,四年级则由于不喜欢老师的方式。可见,不同的年级在对待上课的态度是不同的。
4.校园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与学生所在的年级具有相关关系。为了更好地了解校园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本文将对大学生的评价进行分级并赋予一定的分数:很好4分;还不错3分;一般2分;差1分。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出各个选项的得分,如表6所示。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和学生所在的年级成负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逐渐降低。一年级得分最高,为3.1688,说明总体上,一年级班风处于“还不错”水平,但二、三、四年级班风评价得分却在3分以下,即三个年级的同学对本班级的班风评价介于“还不错”和“一般”之间,且四年级更偏向于“一般”。以上反映出,一年级班风较好,拥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四年级时同学们对班风评价则降低,学习环境逐渐变差。
在班风对同学们的影响方面,70%左右的同学表示有影响,但影响度却因年级的不同存在些差异,一年级感到有影响的同学比例达到80.84%,高于四年级的75.56%。由此说明,虽然一年级班风较好,但由于同学们刚刚接触大学生活,更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班风对一年级同学们的影响很大,学校应提高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调查结果及思考
1.学习动机从理想向现实转化
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动机也存在差异。随着年级的变化,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生了改变,学习动机也逐渐由理想化转变为现实型,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表现更为明显。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动机普遍带有功利性色彩,学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进入大学的原因也主要是从自身的长远发展方面考虑。
2.学习需求从课堂转到了课外
学习需求方面,学生并不仅仅满足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他们会根据兴趣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其次,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还不够深入,调查反映多数学生对于生活娱乐需求超过学习需求,学生课余时间利用也存在着不科学性,对自主学习的自我约束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学生因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而缺课成上升趋势
大学生具有较差的自主学习约束力。大学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成了很多心理不太稳定成熟的大学生滋生懒惰放纵心理的温床。随着年级增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不断发生着改变,由重视学习转变为随意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不断下降。
在缺课方面,不仅是出于自身的主观意识,更多的是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因其他事情耽搁、缺乏兴趣、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成为影响学生不去上课的三大主要因素。
4.信息技术带来的知识共享对学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成长的重要外部因素。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班级学习风气对学生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和学生所在的年级成负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本班班风的评价逐渐降低。
此外,学习环境对不同年级的影响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低年级同学抗诱惑力较差,受学习环境影响较大,相反,高年级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呈递减趋势。同学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学校目前的教育体制、方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越来越不具有吸引力。
但仔细想想,这种现象各个学校也普遍存在,也存在其合理性。从社会环境的变化方面来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教育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更多的希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但是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获取知识的方式的变化方面来说,从传统的纸质化学习到现代的电子网络教学,科技的发展使得电子书籍得到广泛的推广,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世界名校的公开课,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知识的即时获取,但是绝大数高校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师大班面授的阶段,无法满足现代化学生的需要。教育体制等方面,中国的大学教育更多地是“批量化生产”,缺乏个性的塑造,师生的教与学是剥离开的,老师进行的是灌输式教学,而不是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这些都需要广大社会和相关教育部门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刘晓华.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2]姚利民.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104-108
[3]朱丽姣,王贝贝.大学生学习行为结构现状分析——基于对南京农业大学社科学生的调查[J].文教资料,2009(11)
通过整理分析258名小学中、高年级段流动儿童的AAT测验结果,得出其学习适应性水平总体分布如下:优、中上、中、中下、差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5%、23.6%、43.8%、26.0%、3.1%。对被测流动儿童等级水平分布与常模总体分布比较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58名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有较大差异。优等水平流动儿童所占百分比(3.5%)明显低于全国常模(7%),处在中等(43.8%)及中下等(26.0%)流动儿童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中等(38%)及中下等学生(24%)。
2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年级差异
通过整理分析258名小学中、高年级段学生的AAT测验结果,得出各年级的学习适应不良率如下:三、四、五、六年级学习适应不良率分别占调查人数的19.2%、27.5%、36.1%、38.6%。小学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问题较严重,其中三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问题的检出率最低,也就是学习适应性最好,四年级次之,高段五六年级问题检出率最高。此结果高于徐速研究的温州市区4所小学的小学生18.5%的学习适应不良的检出率。[6]
3学习适应性因素的不良检出率
3.1小学三年级流动儿童的不良检出率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小学三年级73名流动儿童的AAT测验结果,得出影响其学习适应性各因素的不良检出率如下:学习态度(15.1%)、听课方法(21.9%)、学习技术(12.3%)、家庭环境(32.9%)、学校环境(30.1%)、独立性与毅力(37.0%)和心身健康(23.3%)。各因素不良检出率的排序见表2。由表3可以看出,小学三年级流动儿童在AAT测验7个内容量表上的不良率由高到低的排位是:独性和毅力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心身健康听课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可见,小学三年级流动儿童除“学习态度”和“学习技术”发展较好外,其他5个维度上均有近30%的流动儿童存在程度不同的适应困难。其中“独立性与毅力”“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三方面的适应性问题比较严重。可见,缺乏独立性以及对环境的不适应是小学三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困难的较为严重问题。
3.2小学四年级流动儿童的不良检出率
通过统计分析80名小学四年级流动儿童的AAT测验结果,得出影响四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各因素的不良检出率如下:学习态度(11%)、听课方法(16.3%)、学习技术(15.0%)、家庭环境(38.8%)、学校环境(28.8%)、独立性与毅力(20.0%)和心身健康(31.3%)。各因素不良检出率的排序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小学四年级流动儿童在AAT测验7个内容量表上的不良率由高到低的排位是:家庭环境心身健康学校环境独立性和毅力听课方法学习技术学习态度。可见,小学四年级流动儿童除“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和“听课方法”发展较好外,其他4个维度上均存在程度不同的适应困难。其中“家庭环境”、“心身健康”和“学校环境”三方面的适应性问题比较严重。
3.3小学五年级流动儿童的不良检出率
通过统计分析61名小学五年级流动儿童的AAT测验结果,得出影响其学习适应性各因素的不良检出率如下:学习热情(26.2%)、学习计划(27.9%)、听课方法(14.8%)、学习技术(18.0%)、家庭环境(32.8%)、学校环境(24.6%)、独立性(34.4%)、毅力(26.2%)和心身健康(21.3%)。各因素不良检出率的排序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小学五年级流动儿童在AAT测验9个内容量表上的不良率由高到低的排位是:独立性家庭环境学习计划学习热情毅力学校环境心身健康学习技术听课方法。可见,小学五年级流动儿童除“听课方法”、“学习技术”和“心身健康”发展较好外,其他5个维度上均有近30%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适应困难。其中“独立性”、“家庭环境”、“学习计划”等因素影响较大。
3.4小学六年级流动儿童的不良检出率
通过统计分析44名小学六年级流动儿童的AAT测验结果,得出影响其学习适应性各因素的不良检出率如下:学习热情(18.2%)、学习计划(29.5%)、听课方法(13.6%)、学习技术(15.9%)、家庭环境(43.2%)、学校环境(20.5%)、独立性(36.4%)、毅力(27.3%)和心身健康(38.6%)。各因素不良检出率的排序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小学六年级流动儿童在AAT测验9个内容量表上的不良率由高到低的排位是:家庭环境心身健康独立性学习计划毅力学校环境学习热情学习技术听课方法。可见,小学六年级流动儿童除“学习技术”、“听课方法”和“学习热情”发展较好外,其他6个维度上均有近30%的流动儿童存在程度不同的适应困难。其中“家庭环境”、“心身健康”“独立性”、等方面较为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通过表3—6可以看出,家庭环境、独立性、心身健康、学校环境等因素对小学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影响最大。
4学习适应性发展的性别差异比较
4.1小学三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通过整理分析小学三年级的24名女生和49名男生的AAT测验结果,得出三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存在性别差异,见表6。由表6可知,三年级男、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有显著的差异。三年级女生在“听课方法”、“独立性和毅力”、“身心健康”三个方面均显著高于男生(P>0.01),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四个方面与男生无显著差异。
4.2小学四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通过整理分析小学四年级的36名女生和44名男生的AAT测验结果,得出四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存在性别差异,见表7。由表7可知,四年级男、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无显著差异。四年级女生在七个方面与男生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
4.3小学五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小学五年级的33名女生和28名男生的AAT测验结果,得出五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存在性别差异,见表8。由表8可知,五年级男、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无显著差异。五年级女生虽在“学习热情”方面显著高于男生(P>0.01),但是在其他八个方面与男生无显著差异。
4.4小学六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小学六年级的22名女生和22名男生的AAT测验结果,得出六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性别差异,见表9。由表9可知,六年级男、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有显著差异。六年级女生在“家庭环境”和“独立性”方面与男生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在“听课方法”、“学习技术”、“心身健康”三个方面均显著高于男生(P>0.01),在“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学校环境”、“毅力”四个方面与男生无显著差异。白晋荣、刘桂文等人研究认为,学习适应性不良的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学习适应优良的学生性别之间虽无显著差异,但从各内容量表得分看,女生优良率明显高于男生。[7]本文通过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小学流动儿童中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整体水平显著高于男生;流动儿童中男生的学习适应性较差,相对于女生而言其更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5结语
关键词:自主学习 大学生 问卷调查 学习主动性
一、前言
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根据自己的哲学观,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思想。自主学习在我国也有着悠久历史,先贤们很早就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1]。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认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2]。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律越来越短,知识时代的到来已经使人类不得不迈入“学习化”社会。著名心理学家赫伯特?杰乔(Herbent Geijo)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自主学习的人”[3]。由此可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是时代性产物。学生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要靠自己坚持的意志力和不懈的努力才能不断的积累知识。
1.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时间,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的学习过程[4]。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教授的观点,他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构建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景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5]。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2.自主学习必要性
国内外研究表明,21世纪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是:具有进取,创新精神;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适应性;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具有对国家、社会和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具有优良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具有被人领导和领导别人的团队精神;具有个人特长[6]。其中,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排在首位,这就说明终身学习的社会已经到来。现在创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思潮。随着各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也应提高重视。要创建全面终身学习型社会一定要具有全面的学习观,自主学习观和创新观。美国心理学家巴斯Bass指出:半个世纪以前,人们从大学毕业后,大约有70%的所学知识一直可以在其退休前运用;而在当今时代,这个数字缩减为2%[7]。这意味着,当今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事某项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有98%需要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来获得[8]。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习得,将有利于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与能力,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有利于他们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
对外汉语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注重汉语英语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往方面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在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9]。
为了进行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本课题对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作为样本进行的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共264人,其中大学一年级81人,大学二年级67人,大学三年级66人,大学四年级50人。
2.测试手段
本论文采用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徐小涵等编制的大学生自主学习问卷,该问卷由15题组成,问卷中的问题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控制力、学习监督能力、学习意义、学习评价等共5种调查因子。此问卷经过样本分析具有可信度,适合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评定。
本课题研究小组以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所有本科生为对象,分别针对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等不同年级的共264个学生分别设计并且进行了四种不同的问卷调查。共发放了280份问卷,收回264份,回收率为94%。调查结束后统一用统计软件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以图表的形式特别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于课后时间能否有效的进行自主学习进行了对比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调查结果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目标十分模糊,对学习的意义也知之甚少,他们在学习主动性方面明显偏低,学习时间安排也很少。但是很多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外的实习经历;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习意义的理解和实习经历方面没有明显变化,但是他们对学习目标的认识明显清晰了很多,多数人开始逐渐增加安排学习时间;大三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规划有明显的改善,在对待时间安排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在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后能够按照自己的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可见目标对学生学习有很强的指引;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各个指标都提升至最高,就连学习主动性也有巨大提升,对于课余时间,大四学生也有自己明确的安排,在除了论文与工作之外,多数大四学生也选择学习一门中国古典文化,如,剪纸,笛子等。
2.讨论
从此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逐年增加的,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目标十分模糊,这是由于刚从高中的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转变,他们缺少了高中老师的那种引导,所以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改学什么,怎么学 。大二学生在时间安排上面有了巨大进步,由于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缘故很多人开始主动安排学习时间,去图书馆或者电子阅览室等地方。大三年级学生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大部分学生都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也大致有了规划并为此努力。大学四年级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他们安排大量的学习时间,这些学习不仅仅限于课本,还有课外实践。大学四年级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实习,在实习期中间,他们获得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社会经验,这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调查问卷结果给当代大学生的启发:
2.1树立明确的目标。目标是指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实现的成果。人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既定的目标。目标的确立一定要越早越好,最好在大学刚开始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后,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目标来安排时间并主动进行自主学习。只有目标明确才能跨越学习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坚定不移的朝着目标努力,前进。对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来说,尽早确立自己是否喜欢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喜欢则多所了解留意与对外汉语教师职业相关的内容。
2.2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要想通过自主学习达到自己的目标,除了尽快确定目标之外,还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期初就应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规划,或者可以根据就业指导课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步一步有计划,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自己的目标。
2.3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自主学习,它要求学生有很强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以及自我监督能力。在大学一年级期间定下自己的目标后,要有目的有方法的培养自己学习兴趣。因此,最好在确立目标后采用多种方法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并一直努力坚持不懈,锻炼自己的学习毅力。一旦有了学习兴趣,以后的学习生活就不会枯燥无味,而学习毅力更是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品质。最好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无论是中国古典书籍还是国外名著,都应有所了解,做到包容文化差异,实现跨文化交际。
2.4学习至少一门技能。大学三四年级的同学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由于专业的需要,除了在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多了解中国文化知识和一些民俗文化。由于对外汉语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也应有所了解。最好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门中国古典乐器等。因为大学三四年级年级社会实践机会也比大学一二年级时要多,所以在实践过程中,也要多多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陈习杰,深造以自得自得则逢源――孟子生态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11,(5).
[2]常颖.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10):54-55.
[3]陈景荣.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价值探析[J].群文天地.2010,(2):135.
您好!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值此端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向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致敬!
流光溢彩的五月,承载了为明人的梦想,孕育了为明人的智慧,成就了为明人的精彩——
国际文化节拓宽学子视野。国际文化大讲堂,家校同携手,全球来旅游;年级风采秀,班班有特色,个个都精彩;英语戏剧表演,中外教联手执教,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广场文化节展示学子风采。走进社区,筑梦为明,快乐成长。“三团两队”齐亮相,以文化的视角,载歌载舞,唱响美好的明天,共筑伟大的中国梦,充分展示了为明学子的风采。
家校共育搭建成长平台。“最美为明,与爱同行”期中家长会成功举行,展学生特色作业,观学生特长表演,听学校工作汇报,研学生成长个案,商家校共育大计,家校合力,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教学开放日赢得社会口碑。相约520,告诉自己——我能行!5月20日,小一大型面试活动如期举行,优质学位现场预订,牛津班、业主班学位当天预订完毕,培生班还有少量优质学位正在陆续报名中。
遵照相关文件要求,端午节放假三天(5月28日—5月30日),我们期待每一个学生都能合理规划自己的假期,每一个家庭都能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一、重视安全,共享平安假期。
假期中,请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注重交通安全,食堂安全,不允许学生进入网吧等场所,防溺水,防电,防火,防止学生与不正当人员来往。
二、按时作息,共享健康假期。
假期中,请家长配合学生做好教育工作,每个学生都应该拟订假期活动安排表,具体落实到每天的作息时间,保障健康饮食,保障睡眠,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认真学习,共享成长假期。
1、拟订学习计划表,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制订学习计划,根据计划完成作业。
2、每天坚持半小时阅读,每天至少背诵一首古诗词。
四、积极实践,共享文化假期。
学校制订了《小学部端午节活动方案》,从知“端午”,明特色内涵;品“端午”,懂节日文化;过“端午”,展实践精彩三个维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端午节活动。在假期中,学校要求低年级学生(一二年级)学习关于端午的诗词,家长参与进行亲子诵读,制作诗词清单,抄写诗词;三四年级学生学习包棕子,了解端午习俗;五年级学生学做香囊,在过节时送给自己的父母,送去祝福表达感恩之情!
祝各位家长朋友节日快乐,阖家幸福!
[关键词]口腔医学生;学习方法;调查;学习习惯
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基于医学教育的特点,口腔医学生的学习教学方法被越来越多地阐述。本文通过对本校口腔医学院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调查研究,了解口腔医学生学习方法的现状和特点,为教育教学中对口腔医学生学习方法的辅导和训练提供指导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调研对象为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一至四年级的全部学生(低年级:一至二年级,高年级:三至四年级),发放问卷292份,收回问卷236份,共获得有效数据236份,其中一年级71份(女42份,男29份),二年级77份(女55份,男22份),三年级47份(女33份,男14份),四年级41份(女30份,男11份),最后总计女生有效数据160份,男生有效数据76份。
(二)内容和方法1.内容依据常规学习方法、深层学习方法、综合性的学习及知识关联、运用证据、害怕失败、开放性学习方法、是否依赖外部指导7个方面设计24个描述性问题,每一个问题有“是”和“否”两种选择。采用团体问卷法,针对口腔医学专业一至四年级学生发放问卷。根据每一类问题两种选项所占的百分比,通过年级和性别两个方向分析当前口腔医学生学习方法的现状和问题,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解决,包括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学习过程中的生理心理情况变化记录,以及遇到的问题和合适的解决方法,从而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和训练。2.方法由25名不同年级本科生和3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副高职称教师共同讨论,然后形成问卷,试点调查后,修改形成最终问卷。
(三)统计学分析本次调研结果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c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5。
二、结果
(一)年级分析结果年级分析结果(见表一)1.常规学习方法:不同年级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低年级为“是”多于“否”,高年级为“是”少于“否”,且二年级选择“是”占56.28%,一年级选择“是”占52.11%,而高年级中三年级选择“是”占35.46%,四年级选择“是”占41.46%。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低年级学生较高年级学生更注意运用常规学习方法,通过新课预习、课堂笔记以及当天复习记忆的方法学习。2.深层学习方法:各年级间的选择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表现为“是”多于“否”,各年级70%以上的同学会选用深层学习法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注重以理解知识、激发兴趣的方式进行学习。3.综合性的学习及知识关联:各年级选择“是”或“否”的差异不大,各自占比约50%,年级间的选择无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见各年级近一半的学生无法提炼教师授课重点,不会将所学知识点进行逻辑联系,不会联系实际病例。4.运用证据:各年级间的选择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数值比较发现,各年级选择“是”的同学远多于选择“否”的同学,尤以二年级、三年级为重,由此分析得出,绝大多数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认同专业课以外大医学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5.害怕失败:各年级间的选择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由数据可见,各年级均表现为害怕失败者多于不害怕失败者,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害怕失败者比例明显高于二、三年级,推测原因,可能系一年级初入大学尚不适应大学生活,四年级即将面临考研与工作压力所致。6.开放性学习方法:各年级在选择中出现了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数据发现,低年级学生(一年级59%、二年级53%)较高年级学生(三年级为:40%,四年级为39%)更愿意利用课外资料拓宽视野,制订课外学习计划,利用科研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但是这部分学生也仅仅约占到全体同学的一半。7.是否依赖外部指导:各年级学生在选择中出现了统计学差异(p0.05),各年级选择“是”的比例均高于选择“否”的比例,其中一年级选择“是”的比例为73.24%,二年级选择“是”的比例为62.66%,三年级选择“是”的比例为62.36%,四年级选择“是”的比例为54.27%,由数据对比发现,随着年级增高,学生学习对外界的依赖性逐渐降低,独立自主性逐渐加强。
(二)性别分析结果性别分析结果(见表二)1.常规学习方法:本次问卷调查中常规的学习方法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记笔记情况和课后预习,分析发现,男女生之间的选择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显示,男女生在本类题目中选择“是”的比例均低于50%,且占比相近,其中男生选择“是”的比例达47.39%,女生选择“是”的比例达48.75%,可以推断,学生在常规学习方法的使用上无性别差异。2.深层学习方法:数据分析发现,男女生的选择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67.89%的男生选择“是”,而有75.75%的女生选择“是”,在深层学习方法中,男女生均存在较高的使用比例,但女生的使用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讨论得出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使用深层学习方法。3.综合性的学习及知识关联:数据分析发现,男女生之间的选择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生各有将近一半的选择为“是”,其中男生选择“是”的比例为51.36%,女生选择“是”的比例为50.93%,结果分析可见,男女生在综合学习方法及知识关联中没有性别差异。4.运用证据:数据分析发现,男女生之间的选择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生中均有大部分人选择“是”,其中男生中选择“是”的比例为66.45%,女生中选择“是”的占比为70.63%,两者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5.害怕失败(学习心理):数据分析发现,男女生之间的选择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显示男女生中均有超过一半的人害怕失败,其中男生占比为65.35%,女生占比为66.88%,二者差别很近,在害怕失败方面并无性别差异。6.开放性学习方法:数据分析发现,男女生之间的选择无统计学差异,有53.07%的男生选择使用开放性学习方法,48.63%的女生选择使用开放性学习方法,二者虽有差异,但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7.是否依赖外部指导:数据分析发现,男女生之间的选择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64.80%的男生过分依赖外部指导,有64.13%的女生过分依赖外部指导,两者的比例几乎无差别,因此男女生都存在过分依赖外部指导的现象,并无统计学差异。
三、分析与讨论
一、班集体建设
1.班干部培养工作计划,使他们有责任心,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
2.制订更加利于班级建设的规章制度,确立一定的奖惩条例,并有比较合理的评价体制,有专门的同学进行考核和鉴定。
3.实行卫生包干制度,一人一岗,包干到人,中午,傍晚都要有例行的检查。
4.各个班委有明确的分工,并且有督促的机制,有荣誉加分本和减分本记录、考核,且与期末的各项先进评比挂钩,力求公正、严格,使学生明确这些考核的目标,达到管理和促动先进的目的。
5.小干部会议有目标,2周一次,职责分明。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二、班级日常建设活动
1计划与班干部一起制定班级工作计划,使班级管理、考评机制有量化依据。
2卫生岗位包干到人,由负责的同学互相监督执行。
3制定个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计划地落实措施。
4计划在学习园地中经常将好的作业以及班级近期活动开展情况。
5 拟将考评成绩与期末评选先进结合。主要考察学科成绩,而着重考察学生日常与班集体活动的情况。
三、班队主题活动
1六月,搞一个班会。请几位任课老师前来共庆。用板报作宣传,赞美敬爱的老师,同学们自己组织文艺表演.
2 在班级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
每个同学自己找出身上的缺点与不足,同时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与闪光点,互相督促、指正,争取共同提高。
3开展学科竞赛,让每个同学找自己的竞争对手,在班级队报上公布,拟在期中及以后评选进步明星,以作表彰。
四、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工作方面:
1.在班中开展多种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2.强调集体精神,加强集体互助精神,增强我为集体添荣耀的意识。
3.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坚定的意志。
4.培养责任心和对学习、工作的热情乐观态度。
五、学习计划
1.抓好辅优补差工作,对学习困难学生要多鼓励和帮助,采用多种形式,补缺补漏。
2.努力抓抄袭作业的情况,做好早读与晚辅导的安排。
3.与家长积极沟通,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鼓励进取,争做先进。
4.多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讲究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并且经常用事实和道理指导学生。
5.培养坚韧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努力在这一学期有大的进步。
六、其他。做好两课两操活动,完成学校各项的任务,努力提高本班全体学生的各项素质,使本班在这一学期有更大进步。
发现二 小班化教学条件下女生的学习适应性从整体上好于男生,但六年级没有性别差异。男生的学习适应性随年级升高而提高,女生的年级变化趋势不明显。
发现三 小班化教学条件下高年级小学生对影响其学习适应性的听课方法、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适应均较好,但中年级小学生表现出来的不适应源于家庭环境。
发现四 小班化学习适应良好的小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均高于学习适应不良的小学生。
一、问题与方法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倾向,包含学生、学习环境与改变三个要素[1]。它可揭示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2]。小班化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是实施素质教育、追求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带来教育观念、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课程设置、师生关系、学生发展目标等因素的变化[3],改变的是学生的整体学习环境。小班化教学正契合了学习适应性的三个要素。因此,很有必要对小班化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进行全面调研,以了解其整体水平、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和改进策略。
2012年11月,本研究开始实施。被试来自浙江省宁波市四所小班化教学改革试点小学。调查对象选取三~六年级学生共389名,其中三年级76名,四年级90名,五年级113名,六年级110名。剔除回答前后不一致问卷,所得有效问卷共298份。
测验工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人1991年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4]。测验分小学三~四年级用和小学五~六年级用两个版本。小学三~四年级版测验由七个内容量表构成,包括学习态度、听课方法、学习技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独立性和毅力、心身健康;小学五~六年级版测验由四个分量表与九个内容量表构成:学习态度分量表包括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三个内容量表,学习技术分量表只有一个内容量表,学习环境分量表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两个内容量表,心身健康分量表包括独立性、毅力、心身健康三个内容量表。此外,该测验还设有效度量表,用于检查回答的一惯性,以剔除无效问卷。该测验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在统计时,先将每个学生的原始分按《AAT使用手册》转换成标准分,并据此确定其学习适应性等级:优等、中上、中等、中下和差等。分数越高,等级越高,适应水平越好。处于中下和差等的都可归入学习适应不良。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整体正常且随年级升高而提高
被调查对象的等级水平分布、检出率与常模总体的比较见表1。从整体上看,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呈正态分布。单样本卡方检验表明,学习适应性总体等级分布与全国常模理论分布无显著差异(χ2=3.923,P>0.05),学习适应不良整体检出率(30.6%)与按常模理论检出率(31.0%)也没有显著差异(χ2=0.030,P>0.05)。这表明小班化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等级分布情况、检出率均与全国常模一致,学习适应性整体发展水平正常。
在年级发展方面,对三~六年级小学生学习适应不良检出率进行多样本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级检出率差异非常显著(χ2=17.166,P
为比较各年级检出率与常模检出率是否一致,分别对三~六年级的检出率进行单样本卡方检验,结果发现,三年级检出率显著高于常模(χ2=6.571,P
(二)女生学习适应性好于男生且男生学习适应性随年级升高而提高
被调查对象中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检出率见图1“全部样本”。独立样本卡方检验发现,男生和女生的检出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χ2=10.377,P
分别对三~六年级不同性别小学生的检出率进行独立样本卡方检验,结果发现,除六年级外,其他年级学习适应不良检出率的性别差异均显著(P
分别对三~六年级男生、女生的检出率进行多样本卡方检验,结果发现:对于男生,不同年级的检出率差异非常显著(χ2=14.792,P0.05),表明女生的学习适应性年级变化趋势不明显。
(三)高年级小学生各维度适应性偏高而中年级小学生家庭环境适应性偏低
为探讨可能造成小班化小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各种因素,有必要进一步对AAT各内容量表和分量表的检出率进行分析。由于中年级和高年级学习适应性量表的构成维度不同,因而只能分别对中年级和高年级的AAT各因素进行描述。
图1为小班化小学中年级学生在AAT测验七个内容量表上的适应不良率。与常模检出率(31.0%)比较,只有家庭环境维度检出率显著高于常模水平(χ2=27.442,P
图2为小班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在AAT测验九个内容量表和四个分量表上的适应不良率。与常模检出率(31.0%)比较,内容量表和分量表各维度的检出率均显著低于常模检出率(P
(四)学习适应良好小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均高于学习适应不良小学生
按照学习适应性等级判断标准,将学习适应性等级为中下和差等的学生划为学习适应不良组,其他学生为学习适应良好组。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对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学生在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上都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学习适应不良组的各科成绩均低于学习适应良好组。这些结果说明,学习适应性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三、讨论与建议
(一)合理利用小班化教学优势,整体提高小学生学习适应性
本调查结果发现,小班化教学条件下小学生基本能适应学校生活。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提高。
学校应充分挖掘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整体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第一,充分利用小班学生人数少,师生交往频度高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均衡地得到老师的心灵关怀和个性化辅导;第二,进一步引导老师探索小组合作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形式,使教育的同步化和标准化优势与教育的个别化和个性化要求相结合;第三,利用小班化教学空间广和上课形式多样性和灵活性,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亲身体验,让学生主动发展[6]。
(二)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适应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类个别化辅导
本调查结果发现,从整体上看,小班化中年级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比高年级小学生差,男生学习适应性比女生差,中年级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尤其明显。
学校应在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年级、性别等差异,针对每类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个别化辅导,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具体来说,一要加强对中年级尤其是三年级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全方位辅导与干预;二要将提高男生各方面学习适应性作为提高学生整体学习适应性的重要突破口,对男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心身健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辅导与干预。
(三)紧紧把握影响学习适应性因素,对小学生分年级段有针对性辅导
本调查结果发现,无论是对中年级还是高年级小学生,家庭环境都是影响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学校要高度重视家庭环境的影响,了解学生家庭环境适应不良的原因,给予有针对性指导;加强家校沟通,指导家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环境。
对于中年级小学生,还要关注其学校环境和听课方法。要重视学校环境建设,构建体现学科特殊需求、满足教学形式多样化功能的小班化教学环境,以改变教学形式、影响学习方式。同时,还要引导小学生掌握正确、高效的听课方法,引导其充分做好课前知识和身心上的准备,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课堂,积极认真思考所学内容的来龙去脉、与旧知识的联系以及在实际中的运用。
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还要重视其心身健康,与家长一道加强其独立性的培养,在实践中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做事、自主管理;培养其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自信心,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四)高度重视学习适应性对小学生成绩的影响,改善学习适应性提高小学生整体成绩
本调查结果发现,学习适应不良组学生的各科成绩均低于学习适应良好组学生,说明学习适应性可能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以往教育研究也表明,学习适应不良在相当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学习困难是因果关系[7]。
学校应充分重视通过改善学习适应性来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成绩,并将学习适应不良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和帮助辅导的对象。第一,对于全体学生,开设专门的学习适应能力辅导课程,开展以提高学习适应性为主要目标的主题活动;第二,对于学习适应不良学生(其中多数为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个别化指导,提供专门针对其学习适应问题进行的单项辅导和训练。
参考文献:
[1]徐浙宁,郑妙晨.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0(5):51-53.
[2]聂衍刚,刘毅.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65-68.
[3]王畅,韩玉琦.推行“小班化教育”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1(19):14-15.
[4]一帆.学习适应性测验[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1):60.
[5]戴育红.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教育导刊,1997(1):15-17.
[6]王铁群.小班化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J].教育探索,2002(5):56-58.
[7]王书荃.小学生学习障碍诊断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3(8):91-94.
课堂内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工程知识和工程能力的主战场,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却忽视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且大部分课堂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学双边活动的学生方。虽然新型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开展课前自主学习,拓展了课堂内教育,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效果,但课堂外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尚不显著,还需进一步扩展。目前,大部分高校通过课堂内工程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罗代忠、王存文、吕迎春等从人才培养体系、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教学等诸多方面探索和践行了课堂内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而课堂外的工程教育活动研究较少,如孙素静和张新科构建与实践以导师制为主体的课堂外工程教育活动尝试,但缺乏较为完备的体系。因此,需要我们系统构建工程教育导师制体系。
二、目前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制欠完备,组织实施虚化
导师制是学校开展课堂外育人的一种有效模式,其概念由来已久,但尚未形成贯穿本科四年的完备实施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一是覆盖面狭窄,未能覆盖一年级到四年级所有层次学生。二是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集专业教育引导、工程能力提升、工程素养训练于一体的实施体系。三是实施过程断线。目前导师制主要在大一或大二大三实施,大四学生在外实习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四是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定量考核,可信度差。
(二)支撑条件不够,师生动力不足
一个完备的教学体系必须具有相应实施过程的保障措施。目前大多数高校导师制的支撑条件不够以及师生动力不足,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学生课外创新创业平台。大多数高校建设了完善的实验实训平台,但课外科技创新平台还是短板。二是缺乏导师研究工作场所。因高校扩招造成教师研究场所等资源紧张,教师没有固定研究、实验和指导学生的工作场所,落实导师制大打折扣。三是缺乏配套政策支持,师生内生动力不足。导师制是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自由式教育学习活动,如何让导师主动参与、学生积极参加是关键,目前主要是教师靠奉献、学生凭热情,缺乏激励教师和学生的配套措施。
三、基于工程教育的导师制体系模型
(一)理论基础
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的结合,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社会、规范、生理和心理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规律的科学。教育生态学从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人、教育活动及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入手,进一步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从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合作教育学”提倡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合作,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基于工程教育的渐进式导师制体系模型
根据合作教育学和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思想,工程教育必须重视课堂内外教育活动和外部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倡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合作,创造适合学生个体成长的生态学习环境,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二课堂导师制属于课堂外的工程教育活动,是课堂内的补充和延伸,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我们依据认识理论设计基于工程教育的渐进式导师制体系模型。(1)大学启蒙导航(教育引导型)。引导大学一年级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平稳过渡,培养新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逐步形成专业认同和归属感。(2)专业能力提升导航(项目实训辅导型)。提升二、三年级学生的专业工程技术能力,特别是项目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确保导师制工作效果。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个性需要,创设未来卓越工程师(精英人才)的成长环境。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专业俱乐部群(简称俱乐部群),加强项目实训辅导,为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导航。(3)就业能力提升导航(工程实践指导型)。提升大学四年级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质量,实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指导的融合,进行捆绑指导和训练,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战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具体实施途径
导师以专业咨询、指导为核心,兼具管理引领职能,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要务。导师制贯穿大学四年,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工作定位为三个阶段三种类别(“1+2+1”模式):一年级为大学启蒙导航(教育引导型),二、三年级为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导航(项目实训辅导型),四年级为就业能力提升导航(工程实践指导型)。基于工程教育的渐进式导师制实施,主要体现在学生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培养不断线。一方面是工程素养。一年级导师制是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了解入职岗位能力等,二三年级通过项目研训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代码规范等,四年级是了解职场岗需、入职面试指导、职场素养指导等。另一方面是工程能力。一年级导师制面向个体因材施教、训练学生基本技能,二三年级开展项目研训和课外科技等,四年级是工程训练与实习融合。
(一)一年级导师制,大学启蒙导航(教育引导型)办法
1.导师工作。
一是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主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发展、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困难,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办法,成为学生可信赖的师长。二是认知行业产业前景。通过认识产业行业前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认同专业而激发专业学习热情,提升学风。三是解读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课程链关系,帮助学生优化重难点课程、核心课程的学习方法。四是了解入职岗位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入职岗位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要求,帮助学生制定职业和学业生涯规划,为其成长目标导航。五是面向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定制个性化指导方案,帮助学生制订年度和学期学习计划。六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开展部分公共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非课程学习或训练内容),如演讲与口才训练、PPT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软硬件组装等训练。七是推荐学生入俱乐部。大学一年级结束时,导师根据学生个人特长推荐学生参加相应俱乐部的遴选。
2.考核评价。
由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定量评价指标,主要从上交材料、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学生巩固率以及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测试等方面按一定的权重综合考评。
(二)专业能力提升导航(俱乐部、项目实训辅导型)办法
1.组建俱乐部。
依据工程化人才培养目标,有资格的学院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根据本人技术方向和专长,申请成立俱乐部,经考核认定后成立,并聘任该俱乐部负责人,全权负责俱乐部工作。每个俱乐部导师限定在3~5人,俱乐部之间导师不交叉。
2.俱乐部成员选拔。
一年级新生导师制工作结束前,导师向其学生宣讲各俱乐部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填写申报表并签署推荐意见,各俱乐部自行组织选拔工作。
3.导师制工作任务。
一是指导学生研修。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按小组开展自主学习研修班,实行研修汇报制,研修内容包括专业技术前沿、专业认证知识等。二是辅导学生研训。辅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实训,引领学生参与商用工程项目研发。三是指导学生申报课题。要求学生积极申报科研课题或承接商用项目,训练学生撰写工程项目书,鼓励公开正式发表技术性论文(专利)。四是指导学生参赛。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专业大赛等。五是指导学生认证。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和行业认可度高的高水平专业、行业认证(如计算机水平考试、华为认证等)。六是开展专题讲座。每个俱乐部为全院学生至少举办1次/学期的专题讲座。八是毕业设计替代。导师推荐有相应成果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替代。
4.考核评价。
对俱乐部工作按年级两年周期结束时进行考核和奖励,考核主要从开展相关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竞赛、认证、项目、(专利),被辅导学生的学业情况及学生对导师的评价等方面按相应权重综合考评。
(三)就业能力提升导航(工程实践指导型)办法
1.工作职责。
一是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就业打算;掌握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困难,指导学生解决。二是毕业设计指导。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工作任务,产生研究设计课题,真题真做,提升毕业设计质量。三是毕业实习指导。进行学生专业对口实习动员和推荐实习单位,加强与企业工程师的沟通交流,协助学生实习中的专业技术指导。四是了解就业职场岗位需求。帮助学生了解就业职场的岗位需求,进行求职指导和培训,指导学生撰写个性化求职自荐书。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指导和鼓励报考研究生。
2.考核评价。
由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于第八学期期末进行一次性考核。考核主要从指导学生的工作态度、指导方法的科学可行性、被指导学生的实际效果等方面综合评价导师履行职责的情况。主要从上交材料、毕业设计成绩、毕业实习成绩以及首次就业率等方面按相应权重综合考评。
(四)配套奖励政策
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一是教师方面。设立导师制专项运行经费,主要用于导师劳务和奖励。二是学生方面。学生获得的高质量成果者,可替换指定专业技术课程学分,也可按学院要求替换毕业设计(论文)。
五、结论
【摘要】英语学习策略对小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制定应注重学生的年级性差异,对每个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以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为目标。本文总结了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存在的差异,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希望对小学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年级差异;探讨
我国教育界的相关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学习策略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然而,总结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涉及小学英语学习策略的差异性研究少之又少,这是因为小学不同年级英语学习策略的差异性没有得到教育界的重视,因此,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小学英语学习差异性的现状
1.差异性体现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针对每个年级段的学生制定出对其有效的学习策略,这对提升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策略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体现在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文章通过四个方面的内容总结了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存在的差异性,第一部分为小学生英语情感的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师生关系等;第二部分为英语认识的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记忆、资源、评价等学习策略;第三部分为元认知的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第四部分为英语交际的学习策略,包括问答交际、对话交际和体势交际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2.差异性总结
(1)情感学习策略的差异性
通过对现实中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差异性进行总结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英语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而高年级的学生相比低年级的学生,则认为英语学习更不容易;在师生关系问题上,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随着年级的提高,小学生对英语教师的好感度逐级下降;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小学生也是随着年级的提高而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在与他人进行英语交流时,过半学生会有害羞、害怕心理。
(2)认知学习策略的差异性
在联想、记忆学习方式上,三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在英语词汇上学习的策略要差于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喜欢利用汉语注音去记忆单词;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自己是否会心里默答,是否会讲究问答学习策略上,高年级学生差于低年级学生;是否会看英语方面的课外书籍、影像资料等,高年级学生则表现较好;在是否会用电脑、网络等工具帮助英语学习方面,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表现的较为积极。
在是否会让父母陪自己做英语游戏来提升学习的问题上,高年级学生表现较差,且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表现则更差;而是否会认真听取他人的上课发言,高年级学生则表现较好。
在课后复习上,高年级学生在课后会比较主动去复习,完成家庭作业的效果也较好,而且善于参加课外英语学习活动;在英语写作习惯上,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更加善于写作日记和周记。
(3)元知学习策略的差异性
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上,小学生整体表现均较差,而且年级越高,表现越差,三年级和六年学生在课前预习上表现也较差;在对英语题型的难度看法上,低年级学生认为选择填空较难,而高年级学生则认为补全对话较难;在学习较差的原因寻找上,五年级学生更善于认识自己,三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则认识不足。
(4)交际学习策略的差异性
在英语体势交际上,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更善于利用表情、手势等进行交际;在课堂问题回答上,低年级学生则表现的较为积极,而且低年级学生更乐于向老师主动提问;在生活中使用英语的问题上,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更善于用英语交流,而且他们更乐于向外国人打招呼;在利用英语和教师进行交流上,六年级学生表现的最差。
二、小学英语学习差异性的原因
通过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差异性的总结和分析,可以将造成小学各年级学生在英语学习策略上产生的差异性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会遇到许多方面的困难,比如,对单词和课文的记忆,考试成绩的不理想等,这些均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从而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
(2)一般情况下,低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抱有较强的好奇心,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困难的增多,学生较难在很长时间里对英语学习保持着兴趣。
(3)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不当,许多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重了其学习负担;另外,中国式英语教学使得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教师没有为学生创造充分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环境氛围。
三、小学英语学习差异性策略的制定
1.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小学生在不同年级段中,其好奇心和兴趣重点也不尽相同,教师应摸索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重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另外,养成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对高年级学生注重其学习兴趣的稳定,而对毕业班的学生,应强调其英语知识与初中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2.培养学生高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注重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性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喜好来制定具体措施。在知识点的记忆上,切忌死记硬背,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英英联想、英物联想等方法提高记忆的高效性与长久性;另外,在作业的布置上,教师应切实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接受能力,在作业难度、作业侧重点上合理把握,以求得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3.综合评价学习成果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年级段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学习效果等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不能对学生进行统一标准的评价,而应采取综合评价模式。比如,对学生学习的初期计划和总体计划应合理安排,另外,对低年级学生尤其要注重多鼓励、少批评,对高年级学生要注重引导,将学习信心作为重点评价内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智力、思维等方面都会逐步提升,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小学的英语教学应注重年级性的差异,针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夏侯富生,吕菲.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年级差异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9)
关键词: 综合性学习 现状 实践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共同列入语文课程,充分说明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1]。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剖析现状,状态百出
(一)置之不理。
受传统教学观念和现今不完善的教育体制影响,一些语文老师还是固执地认为教学最终是为考试服务的,认为综合性学习板块可有可无。
(二)茫然不知。
一部分老师通过学习已经了解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他们也想通过这个板块的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但是苦于没有教学方法,不知道如何有效开展。
(三)纸上谈兵。
部分老师教授这个板块时无计划,无针对性,无目标,既不要求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又不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更不让学生请教相关专业人士,而是关上门来,直接教给学生写活动方案的方法,架空分析,闭门造车。有的老师过分追求外在形式的热闹,忽略了对学生必要的指导和调控,以致光有热闹的场面而无实在收获。
二、围绕目标,有序开展
如何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呢?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过程和收获。
(一)分析教材,准确定位。
人教版一到四年级“综合性学习”都是以小篇幅、小板块的形式出现的,随着年级的变化,难度也有所增加。到了五、六年级,“综合性学习”就以专题方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且不同的年级有不同要求。《轻叩诗歌的大门》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的内容,这一单元包含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儿童诗等各种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发展规律,再加上《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诗歌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各类诗歌不同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特点;5通过课本内诗歌的学习,扩展到一类诗歌的学习。本班学生平时比较活跃,喜欢这一类开放性学习,因此笔者组织了一次全开放的“自编自导自演式”学习。
(二)观察学生,合理分组。
“综合性学习”除了自主,更重合作,因此如何分组事关重大。根据平时的观察与了解,笔者将班级同学分成8组,组内分工明确。组长负责统筹,一般由学习成绩好、管理能力强的同学担任;调查员主要负责收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等;记录员负责记录,操作员负责其他相关事宜。一个小组里的成员中,组长由老师任命,其余由小组内自主讨论产生。组内成员各司其职,既需独立解决问题又需互相联系,合作探究。这样分组关注到每个学生,让小组里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分组定标,完善计划。
本组课文涉及的内容过于广泛,既有宋词又有唐诗,既有元曲又有现代诗,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笔者要求各小组充分阅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组织组内讨论,确定一个学习内容,并根据内容制定各组的学习目标。
各组确定好学习目标后,拟订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任务,此时,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并提出建议。在小组讨论及老师的引导下,各小组基本上制订了合理的学习计划。最后,各小组上交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教师阅读,若有不合理之处则及时与小组联系商榷,进行修改。
(四)收集资料,各显神通。
根据学习计划,组长分配任务。这一阶段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搜集资料。本班大部分学生为住宿生,因此笔者以一个星期为期限,在此期间,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
(五)整合重组,完善资料。
组员搜集的资料在组长处汇总。组长组织组内讨论,对资料进行筛选,随后组间讨论,对资料进行修改与补充。通过组内讨论与组间互查,既确保了资料的正确率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讨论结束后,上交资料,教师对整合的资料进行适当修改。
(六)全班展示,小组互评。
所有准备工作均已就绪,每个小组自由上台展示。各小组按照之前准备的内容上台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自己收集到的重要信息。台上的小组滔滔不绝,台下的小组圈圈记记,场面十分和谐。展示结束后,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自主投票,对本次活动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加以鼓励,教师对本次活动加以总结。
(七)加深巩固,总结延伸。
展示结束后,全班同学合作出一期《轻叩诗歌的大门》手抄报。这一期的手抄报较以往内容更丰富,版面设计更合理,插图更精美。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及整理归纳的能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让综合性学习越来越常态化,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原因;分析;矫正
一、案例背景
邬××,女,10岁,四年级转入南村中心小学入读,智力正常,单亲。父亲在七岁时发生车祸去世,母亲一人带着三个孩子艰辛度日。学习无人管,成绩落后,经常上课迟到,厌学现象严重。在读书学习上不能专心,效率低,易健忘,成绩差。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没耐心,尤其是对书写、计算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难以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虽经教育难以改变,严重时出现说谎、逃学、出走等现象。
二、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我在她读四年级时,任她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查阅三年级学生成绩表,得知她考试成绩一般为20~40分间,平时作文不动笔,错别字连篇,别的学生已能写400字的文章了,而她写的文章不超过100字。对学习无兴趣。第一周,我特别留意她,发现她一周迟到两次以上,而每次见到我,都很愧疚,且没洗脸刷牙;上课从不举手发言,但对老师有礼貌;女孩子身体瘦弱,经常感冒。这样一个女孩,如何激发她的求知欲,如何增强她的体质,如何坚持不迟到呢?
三、诊断与措施
对她的身世及她那有意无意的犯错,我既同情又可气,但我不能放弃她。这样的后进生,老师更有义务把她扶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是学习成绩差,自控能力强,毅力不够坚强,但心地善良,有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可是家中无人教育,身体素质不好,造成今天的局面。她感受不到亲情,破罐子破摔,但内心却又十分渴望有人关心她,对于这样的学生,我觉得只要老师真诚地待她,多付出关心、爱心、少点责骂,结合学校的正心教育,帮她制定生活、学习计划,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于是,我为她定下了一个“关心+激励+正心”的方案。
四、实施过程
1.生活上付出真诚,给予关心――帮教的开始
记得古罗马的昆体良这位教育理论家曾非常重视家庭、学校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学校里,紧张的智力活动与游戏、休息应交替进行,对自卑、脆弱、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教师应多加鼓励,避免体罚孩子,充分考虑孩子身心健康。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温暖,才会乐学。确实,通过我的观察,发现后进生在学校长期受人冷落,是不受老师欢迎的人,他们这个群体,更渴望关心。实际上,教了十几年书后,老师们就会发现,后进生比优生更懂得感谢师恩。在他长期受冷落之时,老师若给予一点关怀,后进生往往会感激涕零,所以,从第一次接触她开始,我就加大对其的情感投入,从一个朋友的角度出发,多问候少指责,尽量站在她的角度去想问题。当她三次迟到时,我并没有责备她,而是带她去洗脸、刷牙、梳头。关切地问她迟到的原因,才知道她母亲7:00前就已上班,剩下她和弟弟在家无人看管。对此,我深表同情,便安慰她:“这次迟到不要紧,争取下次不迟到就是好孩子。”并教她给闹钟定时的方法。当时她听了之后没做声。但她眼中闪着光。接下去,她连续4次没有迟到。第五次,她又迟到了,这次,我仍没有发火,只是静静地看着她。如此几次,我发现她迟到的次数越来越少,一个学期后,她再没有迟到过。
2.学习上降低起点,勤于矫正,及时反馈,及时奖励
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学会学习。学生只有既“会学”,又“爱学”,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因此,我一方面针对她厌学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她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教她学会学习,使她愿意学、乐意学。
3.把好考试关,维护她的自尊,增强她的自信
第一次考试,我特意考简单题,她考到了50多分,当她拿到有史以来的高分时,她激动不已。我趁机告诉她,她行的。同时,我又针对她的薄弱点,考前考后辅导。每考一次,让她都觉得自己有进步,并大力表扬她,激励她努力向上。本学期,她考试次次及格。
五、教育启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困生也一样,问题是老师如何从正心的角度去转化他们,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不断获得成功。现实表明,爱心+激励+正心是不错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首先对学生进行先期的培训,主要是掌握如何搜集下载网上的信息、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网页的制作等。四年级学生已开设信息技术课,但只会一些基本的操作,要掌握以上的技巧有点难度,我们可安排语文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共同手把手的辅导。
2.把课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收集,来完成颐和园一些景点的介绍和名称的由来,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对某一专题深入研究。
3.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学生将根据自己的爱好,结成不同的小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计划。这里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在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工作中将是特别重要的。
4.小组学习情况。
在这次活动中,全班共48名学生,分成4个小组。
第一小组:以颐和园的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到网上和图书馆去收集材料,并写出简短的介绍。
第二小组:主要研究颐和园的各个景点介绍。
第三小组:主要研究参观颐和园的路线布置。
第四小组:主要负责研究颐和园的典故和人物传说。
二、设计思路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的选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这有利于使学生在网络时代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但是,网络信息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师生需要对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及应用。本单元的学习计划,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关于颐和园的内容,教材有新的表述,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培养创新能力。
三、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的介入给学生们的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带来可能,学生以研究小组的形式,将共同完成的关于颐和园的论文,并在课堂上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自己的多媒体作品,但限于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文字和图片的下载,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研究,来一步一步来讲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我们教师则应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作为学生的参考。学生的演示文稿应以评价量规为参考。在这4个小组中,最后又遴选了8位对颐和园特别感兴趣的同学组成核心小组,来进行多媒体的演示文稿的制作,并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全班展示并到校园网。
第一小组;他们收集了大量有关颐和园的历史资料,特别是找到许多有关颐和园的网站。学生能从上面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要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特别是要区分网上信息的真伪。如对颐和园的建成时间在网上就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是建于1750年;另一种是建于1764年。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学生就对此到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在《世界遗产名录》一书中找到了答案“乾隆于1750年为其母后助寿而建”。
第二小组:通过上网查阅,找出不少书本上末列出的景点,并下载了文本对此景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学生在浏览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积极性,发现了“原来我也行”。
第三小组:主要研究颐和园的游览路线,虽然在网上也有不少的网站介绍了游览的路线,但学生不照搬照抄,而是另外找到了一条更加合理的路线。“东宫门仁寿殿大戏楼玉澜堂宜云馆乐寿堂长廊看万寿山排云殿佛香阁宝云阁石舫南湖岛(乘船)十七孔桥铜牛昆明湖西堤玉带桥苏州街北宫门”。
第四小组:主要研究颐和园的典故和一些相关人物。同学们不但在网上查阅到与颐和园直接间接有关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还了解到有不少诗文对颐和园及其前身清漪园进行了描述,诗文之间,既有对颐园建设的记录,也有对此旷世之作的赞叹;有对它所受摧残的哀戚描述,也有对它青春再现的欢欣赞颂。读来如临其境,掩卷良久,其情其景依然历历在目,令人魂牵梦萦,神游不归。更有不少有关于颐和园的故事传说流传至今。
最后,由遴选出的8位同学根据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制作了Powerpoint演示文稿。虽然在技术和画面上有所欠缺,但仍基本符合教学要求,达到了学习目的,在课堂的操作及与同学的交流共享中,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了以“创造”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更多地从教的角度来考虑与之相应的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良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也才能使中小学教育不断适应新世纪激烈竞争的需要。通过这次研究性课程尝试,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职能在发生着转变,他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向导与顾问。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不再只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它更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一切开始改变我们长期以来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一场新的教学革命正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