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故宫博物院教案范文

故宫博物院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故宫博物院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故宫博物院教案

第1篇

工作后,北京是课本里的课文,教案上的故宫博物院,找来很多幻灯片,给学生在教室里放映凝固的电影,从那些多彩的图画里,我分明看到了他们对故宫对北京的向往,那向往纯净的好像清澈的初恋。

恋爱了,北京是一个站台,你跨越千里而来,我们一起在故宫里流连,在公园里缱眷,在花开花落中缠绵,在春去冬来后别离。北京是一个逗点,我从这里向北,你向南,暮霭里我深深俯首,为我珍重,尽管不能共同走过剩下的人生,但同样感谢你曾经走进我的生命。

后来呢,北京是放飞自己的天空,厌倦了为人师表的重复,企望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展翅翱翔,义无反顾选择了北京,因为这里有秦时城墙汉时瓦,唐时明月宋时风,厚积的从前让他从骨子里透着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

第2篇

工作后,北京是课本里的课文,教案上的故宫博物院,找来很多幻灯片,给学生在教室里放映凝固的电影,从那些多彩的图画里,我分明看到了他们对故宫对北京的向往,那向往纯净的好像清澈的初恋。

恋爱了,北京是一个站台,你跨越千里而来,我们一起在故宫里流连,在公园里缱眷,在花开花落中缠绵,在春去冬来后别离。北京是一个逗点,我从这里向北,你向南,暮霭里我深深俯首,为我珍重,尽管不能共同走过剩下的人生,但同样感谢你曾经走进我的生命。

后来呢,北京是放飞自己的天空,厌倦了为人师表的重复,企望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展翅翱翔,义无反顾选择了北京,因为这里有秦时城墙汉时瓦,唐时明月宋时风,厚积的从前让他从骨子里透着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

第3篇

工作后,北京是课本里的课文,教案上的故宫博物院,找来很多幻灯片,给学生在教室里放映凝固的电影,从那些多彩的图画里,我分明看到了他们对故宫对北京的向往,那向往纯净的好像清澈的初恋。

恋爱了,北京是一个站台,你跨越千里而来,我们一起在故宫里流连,在公园里缱眷,在花开花落中缠绵,在春去冬来后别离。北京是一个逗点,我从这里向北,你向南,暮霭里我深深俯首,为我珍重,尽管不能共同走过剩下的人生,但同样感谢你曾经走进我的生命。

后来呢,北京是放飞自己的天空,厌倦了为人师表的重复,企望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展翅翱翔,义无反顾选择了北京,因为这里有秦时城墙汉时瓦,唐时明月宋时风,厚积的从前让他从骨子里透着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质资源;白板教学;在线教育

信息时代,许多学生成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应用互联网的能力,因之生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移民”往往难以理解,农村教师唯有追赶乃至超越他们,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缩小城乡教育的鸿沟。

一、整合优质资源

(一)网上寻宝。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资源库建设与维护始终是一项基础工作。我与同事努力学习信息资源搜集、制作、加工整理的方法,掌握浏览、收藏、下载网上资料方法后,我和其他语文老师、信息技术老师一起研究课程标准、教材等方面的内容,对网上找到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如使用photoshop软件编辑图片,利用iCan3、会声会影等工具处理音视频文件。我们分类整理出各年级单元教案、单元课件、相关背景资料、章节测试、期末试题以及名师微课视频,我校师生均可打开校园网任意地调用这些资源。

(二)自主研发。以前我们拍摄、扫描一些图片,保存了大量的图片素材。还在校园网开辟“学生佳作”专栏,专门发表学生的作品,孩子们积极写作投稿,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与发展。随着班班通、录播室的陆续建成,大多数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研究,晒出不少优质课,教研组在集体备课环节讨论确定上传适合我校情况的课例。

二、巧用电子白板

电子白板形成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意书写勾画,对显示内容进行拖拽、放大、擦除等等,它为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创造了条件。

比如我在执教《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课时,请学生到讲台前解释“怒而触不周之山……地维绝”中触、绝等词语的含义,我和其余学生在白板上修改评议,锻炼思辨能力。翻译句子时我运用拉幕功能,学生兴趣大增,真正理解了共工的挑战精神。随后结合课后练“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对言之有理的给予肯定、鼓励,活跃了学生的思想。

又如《故宫博物院》一课,在研读关于“太和殿”一段时,我将太和殿图片放大,用探照灯照亮“正中、上面、背后”等文字,这样突出了重点,使学生对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在本课教学目标达成后,我播放了多媒体库中法国凡尔赛宫、的音像资料,拓宽了学生视野。

三、拥抱在线教育

2015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通过的《青岛宣言》,提出信息技术可用于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和培训上。信息技术可以改善学习途径并使之多元化,提高学习质量,并进一步触及弱势群体,包括农村青年、成人、妇女等。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基于学科结构和学生认知特点,投入更多精力钻研课程,主动地去寻找、重组教育资源,主动地探索教育、学习方式,给学生集体与个别辅导,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结束语

有人认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将以学生为核心,走向云智能。乡村教师得有时代感,切实提升综合素质,用烛光点燃学子人生的火把。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公开课初探“快乐学习”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2003年5月在县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我幸运地取得了决赛的资格。接到教研室的通知后,我非常高兴,立即着手编写教案《故宫博物院》。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在备课上我很下功夫。首先吃透教材,把课文内容通读好几遍,查阅有关资料,并向同行虚心请教,然后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为了能激发全体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我在设计教案时,就尽量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绝不冷落他们,而是多创设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发现闪光点就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的潜能苏醒过来,使他们感到“我要参加,我能完成”。

在教案编好以后,我反复阅读,熟记于心。为了便于学生感受故宫的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便于学生直观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增加课堂的感染力,我还制作了不算精美的课件,使抽象的说明生动化、形象化。

准备工作做好以后,我决定先借班试讲,并邀请领导和语文组的骨干成员前来听课,请他们给我找缺点、提意见。

由于准备充分,各个细节处理得都不错,因此在开课时,面对众多的评委和老师,我基本不紧张。首先是故事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很大兴趣;其次是四人小组讨论(找出说明参观路线的词语,并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示意图),学生讨论得很热烈;接着分组活动:学生推荐景点,找出他们最喜欢的景点并以“我喜欢?摇?摇?摇?摇句,因为它使用了?摇 ?摇?摇(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表现?摇?摇 ?摇(说明对象)?摇?摇 ?摇?摇特征”的形式介绍,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效果非常好。针对课堂作文《介绍我的学校》,学生们能够运用当堂所学的知识,按照空间顺序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学校,而且说明方法使用得很精当,活学活用,博得满堂喝彩。

此次比赛我荣获一等奖,当然荣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领悟到了――语文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都能积极地参与,都能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二、观摩课精心打造“快乐学习”

2007年4月,我很幸运地被安排面向全县开一节观摩课《芦花荡》。在接到任务后,我既兴奋又紧张。回到学校后,立即潜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反复研读教材,查阅各种资料,设计草案。草案成稿后,我反复阅读,把不满意的地方认真修改,直至满意为止。经过两个不眠之夜,我苦心经营的教案和课件,终于出炉了。

在教案编写好后,我又反复演练,不断修改,切实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夜已深了,但我还在一遍一遍地讲给自己听:如何导入?重点、难点如何突破?如何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快乐学习,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反复的修改,终于字句顺畅,条理清晰,各个教学环节环衔接紧凑,过渡自然。并做好了应急处理,对于哪些地方可能出现的状况,如何处理,都做到精心准备。思前想后,觉得一切都满意之后,才放心去睡。

由于准备充分,进入课堂后虽然面对台下近百名前来探讨语文教学的教师们,我倒也不觉得紧张,按照自己既定的思路,娓娓道来。由于导入设计精妙(看一段“荷花淀战斗”的视频后,让学生自由谈感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无拘无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当我问道:“通过预习,你们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学生们踊跃发言,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分角色朗读把课堂气氛推到,小品表演寓教于乐,台下掌声一片。看到学生精彩的小品表演,我随机设置了“现场采访”活动,让学生结合小品,当回小记者,共同探讨小品中“老头子”的人物性格。学生们非常投入,问答非常精彩,博得满堂喝彩。看到学生神采飞扬、快快乐乐的样子,听到领导和老师们的啧啧赞叹,我体验到成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懂得:教学是一门艺术,轻松快乐的课堂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起学生想表达的欲望。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领学生智慧地学习,教师就必须讲究教学的艺术方法。

三、送课下乡共享“快乐学习”

前不久,为了配合县委县政府的送文化下乡活动,教育局安排一批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既然是送课下乡,就要努力把课上好,要真正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因此要注重实效,给人亲切感、真实感,不能让人感到形式主义,是在作秀。

在编写《桃花源记》教案时,我费尽了心思。首先,我认真分析了农村学生的情况:农村教学条件不太好,学生的生活环境淳朴简单,那里有田野、小溪,有鲜花有青草。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注意一贴近他们的生活,二除了设计好“教”和“学”之外,对于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了设想,如果遇到与实际教学环节不一致的情况,我要怎样取舍?怎样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

在开课那天,由于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原定教学环节“读”、“说”、“写”三大板块的教学内容,最后被迫作出调整。原因是在“读”时,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对于重音、节奏和停顿都有自己的看法;在“说”时,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谈情感、谈体验非常踊跃。尤其是在探讨本文的思想意义时,大家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并逐渐形成两大派。一派认为:作品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反映了人民希望摆脱剥削压迫的愿望,对推进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另一派认为:这只是一种幻想,有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双方各执一词,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改变计划,引导学生举行一次小型辩论赛。要求:1.发言要有观点;2.要有依据;3.要有评价。一石激起千层浪,双方引经据典,辩论气氛异常热烈。虽然“写”的环节尚未完成,但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第6篇

就语文教学来说,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一种生活方式,21世纪是网络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青少年学生处于以高社会化、高信息化、高效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网络是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网络的最佳使用问题。而且网络的发展已经让我们不得不考虑他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对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 网络环境为教师拓展课堂空间,提高课堂效率插上了翅膀

网络教学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互联网上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库存,为广大教师从查阅教学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从网上选取名师课件和教案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了互联网上的资源共享。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故宫博物院》时,我从网络上搜索了其课件,该课件直观地展示了故宫的全貌。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又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免费旅游,岂不是双倍丰收吗?

二、 网络教学有利于师生互动,合作探索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更是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利用网络教学既能开拓师生的视野,又利于师生互动、合作探索;利用网络教学,使语文课中那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生动。师生尽情地驰骋在网络世界里,大胆尝试、合作探索、共同求知。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苏州园林》时,对于从未见过苏州园林的同学来讲,不管怎样去欣赏阅读,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基于此,师生分组进行网上搜索,通过查找苏州园林的相关图片、视频、文字介绍等内容,自主查询,对比阅读,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展了师生的视野,为学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构建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网络提供“情景交融,多感官感知”的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集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内容于一体,网络提供了大量与语文相关的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资料,恰当地避免了阅读教学的单调性、枯燥性。如“中学语文资源站(ht88.com)”教学资源网(ruiwen.com)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活力,增强了语文教师教改的信心和勇气。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从网络上搜索了《星空》这一乐曲做背景音乐,这种恬静、美好、惬意的氛围,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配乐朗诵,再现语言文字的本色。又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一文时,因其介绍的对象学生极为不熟悉,我们借助网络资源了解云南的当地风俗以及云南风光,通过视频欣赏云南歌会的盛大场面,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语之准确、生动。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对作品的领悟和再创造。又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播放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学生听着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语句,通过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景效果。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转贴于

四、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第7篇

笔者和几个初中学生交谈,谈及“语文书中的插图对学习有没有作用”,有的学生说“插图看不看有什么关系”,有的说“老师没让我们看”,有的说“有几次上课盯着插图看,还被老师批评”。显然,教师和学生都没把插图当回事。

语文课本设置了插图,却没有起到该有的辅助作用,甚至形同虚设,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新课标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对于课文插图的使用仅是点到即止。大量的教参、教案、教学辅助用书没有涉及教学插图的使用,甚至语文课本也没有设置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充分利用插图。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下,插图犹如未开垦的荒地,陷入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窘境。

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致力于光影声色的多方展现,认为课件中的图片足以替代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课文中插图的作用,由此忽略了插图。学生忙于备战大考小考:注音释义要考,背诵默写要考,阅读理解要考……但是,不考插图!而且和有声有色的课件图片相比,插图显得呆板沉闷,在急功近利而又追求新鲜多样化的学生面前,插图就只能被省略了。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图片固然丰富多彩,但又何必舍近求远将课本插图抛弃呢?仔细研读课文插图,一样能读的风生水起。

统计六册语文书(以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有200来幅插图:目录前有彩页插图,平均每册约13幅;每单元课文中有黑白插图,平均每册约18幅;课外古诗词共4幅;名著导读共10幅;甚至附录中也有大大小小共12幅字做插图。

这是多么巨大的一个教学资源库,这里有作者肖像、手迹、故居、作品、生活事件;有文物古迹;有历史遗迹……更多的插图是和课文内容直接相关的:有的真实再现了所介绍事物,有的形象再现了课文所介绍的景物,有的形象地概括了故事情节……这些插图补充了文字描绘的不足,直接作用于视觉感官,能使学生的文本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插图,是特殊的艺术语言,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插图在课堂上闪亮登场,利用插图进行多样的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工作;师生应一起读图、用图,使课堂天地更加宽广起来。

一、读图:观察、理解、发现,利用插图完成多种教学目标

要让学生看懂图,先引导学生学会看图。有的插图是课文内容的形象再现,这样的插图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如《湖心亭看雪》,全图左下角是一舟子撑篙缓行,左上角是隐约的群山宝塔下长堤一痕,右上方白雪覆盖的湖心亭上人两三粒而已,其他所有地方全都留给了空白: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雪中景物的隐约模糊、雪中人物的孤独无奈都在观察理解插图中得到了真切感受,那一片空白也成为了“留白”艺术的形象表现。

有的插图内容比较庞杂,如果面面俱到地观察,就会在细枝末节上花费大量时间,须教学生删繁就简。如学习《杨修之死》插图,教师只需指导学生发现杨修被押送出去时的懊丧表情,及曹操出了一口恶气时的如释重负的表情,对前景中刀斧手威武的装束、狰狞的表情和背景中壮丽的廊宇、气派的帷幕则完全不必费时去探究。

学会了读图,就可以利用插图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利用插图,认识作者,了解背景。利用照片、画像及手迹、故居等来介绍作者,会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会激发学生对作者了解的欲望,从而对课文产生阅读期待。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丁肇中先生,细看插图,丁肇中一手抚着下巴、双目凝望前方,正深思着……这样的智者形象拉近了学生和他的距离,也使课文变得更有吸引力。

2.利用插图理解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个个鲜活,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会有不少差距,这时插图就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如学习《老王》时,对于老王的“青光眼”、“滞笨”、“直僵僵”等外形和动作特点,学生难以感同身受。而插图中老王眼白空洞、眼睑沟壑纵横、腰身伛偻下弯、拳头僵硬捏紧……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空间一下子扩大,对老王因病痛折磨而变得干瘦、衰弱的外形及死前送鸡蛋香油时金子般的心会有深一层的理解。

3.利用插图快速理清课文主要内容,突出学习要点。遇到繁杂的说明文,学生容易被众多内容牵绊得无暇抓住顺序方位等重点,适时利用插图,能使学生迅速披沙拣金。如《故宫博物院》选择了全景俯视图作为插图,借助这幅插图,学生能迅速理清说明顺序和方位,抓住学习重点。

4.利用插图培养美感。优美的风景插图,既表现了景物之美,也诠释了语言文字之美。如《紫藤萝瀑布》中描绘紫藤萝:“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而插图中美丽的藤萝花串,有着大大小小的花苞,深深浅浅的紫色,像极了一个个的风帆,插图之美印证了课文语言文字之美,共同培养了学生的美感。

二、用图:想象、扩展、创造,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创造性地利用插图,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给插图取名字,给画面加“旁注”,锻炼概括能力、写作能力。让学生试着给插图取个名字,能锻炼学生对画面、课文的理解概括能力。如给《秋》的插图命名,“霜晨捕鱼图”“渔民戏渔图”“秋在渔船图”,每一个精巧的题目都是对课文的独特理解。

加旁注也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插图运用方法,它能使课文学习轻松有趣起来。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如果能根据外貌和方位介绍给插图中的四位大文豪注上名字,再在旁边注上外貌、动作、语言特征,学生在提高概括能力的同时,还能快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区分人物特点,体会到课文叙事条理清楚、方位介绍的明确,从而准确抓住人物外貌特征的写法。

2.利用插图复述或补对白,锻炼记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行看插图复述课文的教学活动,可锻炼记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我的第一本书》中“爸爸愁苦地看着我的破烂课本,我怯怯地等着父亲发落”的插图和课文情节基本一致,看图复述,能更加准确地记住课文,并使同学记忆深刻。

给插图补对白比复述更加有创造力,也更能锻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可以给《风筝》中的“我”和“小弟弟”补上对白,表现“我”的专制自负、“小弟弟”的天真可爱,也可给《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补上他和孩子的对白,表现他的善良和迂腐。

3.给插图接画、添画,锻炼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给插图接画添画,可借以概括课文情节的内容。如《狼》中的插图是“屠夫御狼”情节的形象再现,这个情节之前还有哪些画面(情节)呢?学生可以创造出“屠夫遇狼”“屠夫惧狼”“屠夫避狼”等画面高度概括情节。

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效果

我们学校在最近二年已全面实施“班班通”工程,即校园内实现网络教学,各班级全部配置了电脑,显示屏等,完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功能。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实施,其方便与好处也极其鲜明和显而易见,其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所起的作用已无可置疑。其优势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形式新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时间的传统教学模式曾一统天下,使中国教学模式前后于西方几十甚至更多年。学生也对这样的教法产生厌倦和麻木,教学与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而多媒体技术的推广与运用,无疑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当然,这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结果和国家教育理念转变的体现,多媒体较传统教学以其丰富的表观力、强大的交互性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由于学生生活在电脑世界里,平时在家看惯甚至于用惯了电脑,对离开电脑会不适应,而学校教学用电脑却相对还是新生事物他们充满好奇,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地大为提高。

我在教《竹影》这一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我首先展示几十篇有关竹子的图片和有关竹子的园林景致,直观地展示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纷纷赞叹与感慨。这样,一下子就把他们的心拉到了对课文的学习上。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凡是有关的描写,能通过形象直观展示的,我都会配合课文加以展示,并让学生看看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加以描绘,有的学生甚至看着画面把作者的原文给背下来了,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教《现代诗二首》时,我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加以渲染。首先通过相关内容的画面引出原文来,接下来又播放了网络配音、配画面朗读,其情其境其声之美深深打动了所有学生,不少学生沉浸、陶醉在这无与伦比的美的享受之中,学生的心情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而起起落落。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可想而知了,几乎一遍课文朗读听下来,内容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不仅理解了,甚至于又联想到很多,得到升华了,待老师去分析课文时,学生已能深深地了解并能很好地配合,课文掌握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同时,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最大限度地被发挥出来,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二、形象生动,能增进学生的理解能力

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将静止的、抽像的文字内容变成生动形像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原理,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直观形像地揭示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讲《故宫博物院》时,对于未曾到过实地的人来说,并不是能很容易就理解,即便看得懂也几乎还是说不出所以然来。当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以后,形像感油然而生,学生仿佛在画中游,自然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不再多述。

三、内容丰富,提高课堂效率

目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在我校普遍推广开来,几乎人人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人人会制作课件,这就为广大教师开展现代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对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关键性作用。首先,利用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料,可以方便教师备课,教师足不出户就能查阅各种资料,欣赏名家教案,使备课质量和效率都大为提高。其次,可有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节约了教学时间,第二,利用多媒体方便灵活的特点,可以使过程安排紧凑有序,有效利用有效的教学时间,增大教学的信息含量。第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提高学生积极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思想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第9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 ;学生主体性;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82-01

众所周知,学习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活动,而兴趣则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是发展思维的前提。对学生来说,兴趣的浓淡,心情的好坏,产生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欢乐愉快的气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人精神振奋,学习效果倍增。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习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一、学习兴趣的定义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的专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根本动力,它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中的运用。 1943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从个体心理结构的角度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通过对杰出人物的研究得出人类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主要观点是:人们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其行为的原因和动力,这五种需要的次序是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小。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

2.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所以,应从学生对学习态度着手,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一定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培养:一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悉力。二是教师要有民主平等的思想。三是教师要有良好的自制力。

2.3换位思考,保持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三、学生的学习方法

3.1全面分析,正确认识自己。

3.2结合实际,确定目标。

3.3长计划,短安排。

3.4突出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3.5计划要全面,还要与班级计划相配合。

3.6安排好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

3.7脑体结合,学习和其他活动应合理安排。

3.8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四、教师的教学方法

1.课前精心设计教案,趣味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法: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在学生产生兴奋之时导入课文。例如:教《出师表》前,简述“六出祁山”、“五丈原陨星”的故事。

2)、名句导入法:引用名人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的方法。例如:教《谈骨气》时,引用徐悲鸿的“人不可无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导入。从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导入《纪念白求恩》。

3)、影视导入法:利用影视、录像、影碟等放映精彩片断,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例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

4)、诗词导入法:讲授新课前,朗诵或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诗词歌曲等,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图示导入法:利用挂图、幻灯片、网上下载的图片等,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导入所学内容。如:故宫博物院图、人民大会堂图、苏州园林图、人物图等。

6)、游戏导入法:利用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休息中吸引到课堂中来,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

创设问题情境,还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及知识的内在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五、课外活动的重要性

在课外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一些饶有趣味的活动,也是增强学生兴趣,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1. 游戏法。 游戏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感召力,是学生特别喜爱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游戏,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新鲜感,而且能使学生在游戏中找到学习的乐趣,真正使语文成为“寓教于乐”的学习乐园.

2. 表演竞赛法。 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善模仿,好胜心强,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采用表演竞赛法,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扮演文中出现的不同角色。

3. 直观情景教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直观教具、录音机、投影仪和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形声并茂.

4. 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凡是符合学生兴趣的活动就容易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愉快地去从事这些活动.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努力求知,勤奋钻研,乐而不倦,专心致志地学习。它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是学生成才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培养和教育。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2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版。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3] 王松泉《语文教育研究》海南出版社 1994年。

第10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 人文危机 教育

中图分类号:J5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09-03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工作中,由于抢救性为主导保护原则的影响,对非遗的技艺形态以及传承状况关注较多,而对技艺的人文因素关注相对较少。但是,这并不影响人文成为传统技艺的重要文化构成,它是非遗的文化精神;是非遗“活”的价值;是传统艺人伦理道德的光辉;是非遗文化性的彰显。所以,从文化的精神价值角度而言,对传统技艺中的人文因素应该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当下存续的人文危机,应该深入地思考与研究。

一、传统技艺的人文危机

(一)传统技艺的“人文”形态

关于“人文”,我们首先就会想到“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核心主题是人的潜能与创造力。但人文主义其概念的归属是一种思潮,或者说是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属于一种世界观,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绝对的“神权”,提倡人性的可贵和重要性。它的意义与“人文”非常的相近,但“人文”的范畴却更加的广泛,《辞海》中是这样解释“人文”的:

① 旧指诗书礼乐等。《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指人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② 指人事。《后汉书・公孙瓒传论》:“舍诸天运,征乎人文”。人文,是人类社会中的诸多文化现象的总称,和自然物质世界相对,其中就包含了人文主义的范畴,而“诗书礼乐”恰恰是人文的一种表现形式,都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所独家掌握的。人文的范畴大体包括了法律、教育、道德、伦理、哲学、美学等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无论从人类社会的现实状况,还是从定义范畴的逻辑角度而言,包含了人类所掌握的各种技艺为载体的人文形态,那么具体来说传统技艺的人文形态是什么呢?

辽宁抚顺锔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振海,经常提到他的“八字箴言”――“缝补生命,修复艺术”,以及“三句规则”――“接活儿如同父母到,做活儿如抚养婴儿,出活如同儿女行”,这是“医、美、孝、爱、诚”的大爱;“同仁堂”药店的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百年传承的“训条”保证了产品品质百年不衰;“江南药王”胡庆余堂,始终坚持“戒欺”和“真不二价”,为古往今来的消费者提供信誉上的原则保障;台湾响仁和鼓传承人王锡坤,坚持精益求精,细心打磨木质鼓身,即便是鼓皮遮盖之处也绝不怠慢;故宫博物院钟表修复技艺传承人王津师傅,几十年如一日面对无限重复的文物修复工作,克服内在焦虑;台湾优人神鼓的阿丹师傅,坚持带领队员每天静坐三个小时,禅艺双修。

以上所提到的远远不能涵盖传统技艺的人文因素,诸如做工原则,经营信条,传承规则,职业道德,心理状态,文化特质,伦理规范,等等。人文的延续,是非遗技艺的重要文化构成,这是传统技艺的精神所在,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匠人”精神最为质朴而现实的形态,渗透着工匠的智慧,稳定的职业心理,高尚的人格修养,执拗的性格,规范的道德伦理,等等,正因为有它们的存在,非遗传统技艺才会有文化的“味道”,文化的规格,文化的尊严。

(二)传统技艺人文危机的表现形态

传统技艺的人文危机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无知,缺乏继承者,无视艺人的社会地位与尊严,伦理道德的没落。

1.文化的无知

文化的无知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传承人对自身技艺的文化内里、精神意志领会有限,将注意力更多地关注到纯技艺层面,可以说“学手艺赚钱”或是类似的功利性心理普遍存在。一种则是消费大众对技艺的无知,这主要源于一方面是大众对传统技艺产品的消费较少,另一方面快餐化的使用功能至上的消费心理的影响,使大众对传统技艺的产品和相关文化关注较少。

2.缺乏继承者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必须依赖物质形态的承载,核心是人对于技艺的掌握,几乎所有的传统技艺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现实,有的无人求学,有的后继之人难担大任,有的传承者健康堪忧无法传艺,有的则是人已去艺已绝,还有的技艺是独门绝学其他人几乎无法掌握。不管哪种情况,如果技艺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那么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就难以发扬光大。

3.无视艺人的社会地位与尊严

由于传统技艺在大众消费中的比重减少,使大众对传统技艺的生活依赖降低,从而导致对传统技艺消费心理的弱化和转移,进而对艺人的关注减少,艺人在社会生活中被边缘化。在以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为评判成功标准的当下,部分手艺人的经济基础贫弱,生存状况拮据,更加剧了手艺人社会地位堪忧的现状,这种危机其内里依然反映出社会对传统技艺及其背后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的忽视。

电影《剃头匠》中就真实反映了现实传统剃头匠人的状况,其中老剃头匠到新城区老主顾儿子家里,就遭到了其儿媳的嫌弃。电影《百鸟朝凤》中的吹打艺人在婚礼上受到雇主的轻视,虽工钱不少但轻视艺人的技艺、职业操守和人格尊严。山西已故世界级剪纸大师库淑兰,一生贫困,贫病交加,这和她色彩缤纷、充满乐观、洋溢童趣的剪纸作品形成了反差,也与众多文化组织授予她的种种世界级最高荣誉不相符。

4.伦理道德的没落

伦理道德的没落主要表现为:(1)对于手艺传承规矩的打破;(2)经济利益与自身技艺坚守的矛盾;(3)传统师徒关系的瓦解;(4)自身道德修养的缺失。

首先,传统技艺的师承形态有多种,比如: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内外皆传,等等。但总结起来基本就是技艺传承的性别区分和是否血缘关系之间的传承,现如今年轻一代观念转变,对传统技艺的关注日减。无论哪种传承形态都面临少有人问津的窘境,这种代际关系的传承对其文化的延续非常脆弱,很多技艺的传承者大多面临“人死艺绝”的境地。所以,目前传承的紧迫与责任要远大于传承的对象选择,很多传承者就必须打破旧有的传承规矩,然而对于坚守历代师承规矩的传统艺人来说,打破祖训是对家族和祖师的背叛,他们需要承受内心巨大的谴责。

其次,在以经济发展为先导的社会环境下,部分技艺由于是传统古法或手工制作而具有耗时长、产量低、价格高的特点,而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所换取经济价值有限,一些技艺承载者会寻求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改变原有的技艺,使得其原有技艺形态和内在精神被改变,降低了手艺的品质,破坏了文化的原真性。但面对现实生活需求,艺人的生活处境也不能被忽视,两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矛盾。

再次,传统师徒之间所坚守的至高道德准则忠、孝、礼、义,在当下受到冲击,以往“师徒如父子”的人文伦理越来越淡化,甚至在道德上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某位食品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身体重病之时,曾经的徒弟少有人前去探望,茕茕孑立,更妄谈床前尽孝;某位传统修造技艺的传承人,在他的弟子中出现“欺师灭祖”的现象,技艺出于师门而否定师门和师徒关系,用学来的技术胡作非为,甚至还有的学艺者对师父进行诽谤和欺诈,可以说这种师徒关系的道德内里与情感内里已土崩瓦解。按照传统,旧时的艺人在选择技艺继任者的时候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对其弟子进行文化修养、道德品行上的考量,以确保技艺传承无恙。而在当下,面对技艺的衰微和大多数艺人的年事已高,他们内心也希望尽快将技术传承下去,但学艺者这种在人性和道德上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技艺本身存续的不安全因素。

最后,有相当一部分的传承人,虽然技艺精湛,身担真传,然而其自身对于这门技艺的人文内涵理解有限,丧失对技艺的传承和呈现过程中的道德坚守与伦理把持,意志模糊、随波逐流,缺乏传统艺人的朴实精神特质,利用自己的技艺进行虚假夸大宣传、谋取暴利。

二、人文危机的应对

传统技艺人文危机的形态具有复杂性,其表现也存在于各个文化层面和社会意识层面,从传承人的思想意识上来说应当树立“坚守”的理念。坚守什么?坚守历代传承的技艺文化、技艺精神、技艺传统、技艺的伦理道德、技艺的规矩;从现实的技术层面来说,笔者认为还是要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应对危机,这就必须运用最强有力的传播方式――教育,以教育为媒介和手段,具有稳定性、规模性、持久性,对文化受众具有强制性作用。

(一)坚守

解决危机的根本还是在于技艺的自强,技艺自身相对稳定且完整的文化形态的存续,成为一切突破和创新的前提,因为只有存在,才可能被认识,才可能提出相应的方法。而此时坚持技艺的原真性形态和自我内部一切文化形态尤其是规矩的坚守,成为文化上、技术上、意识上的必然要求。而这些坚守,又构成了有别于现代技术的突出的文化精神样式。

坚守,是艺人执拗的人文性格,是技艺自身的内壮之举,这种坚守摆脱了世俗潮流的影响,克服了自身的内在焦虑和惰性心理,出离了只为利益和金钱“做活儿”的事业追求,使得艺人散发着朴实坚韧的人格魅力。锔瓷技艺传承人王振海常说“艺人要守住艺的传承,守住艺的本真,守住人的德行”。那么如何坚守?根源还是在艺人的意识中。

首先,艺人应当具有“安贫乐道”的人生观。这里不是指必须贫困才能从艺,而是指要以安贫乐道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手艺,出离物欲的束缚,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其次,艺人要明了当下自身在文化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进入到现实文化存续的角色中来,清楚自己是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增强对自身技的文化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尤其是被认定为传承人的,更要意识到自身在文化传承上的历史重要性。

(二)充分发挥教育的传播作用

这里所指的教育分为两种,一是以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从政府层面而言,发挥教育的作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实施保护的业务指南》和我国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都有相关的要求和说明,要求教育部门要将优秀的文化遗产编入教材,加入学校的课程中。比如,2011年11月,香港慧因中学,就在正规的学校课程中开设了“以区为本――长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涉及八个训练范围,18个学科,课程周期为三年,由老师们自编教案、教材。通过三年的熏习,使学生对非遗项目及其相关的文化有了了解,这就已经达到了文化传播的基础性目的,完成了认知阶段的任务。这种教育形式,可能在能否激发学生学习传统非遗文化的兴趣方面还有待商榷,但对于普及传统技艺和培养树立民族文化责任感十分有利。

二是以传授技艺为主的教育方式,包括了文化普及型和专业技艺传承型,前者比如“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活动,以培养大众传统文化接受与传统文化氛围为主;后者主要指艺人的“收徒”传艺行为,这是培养技艺传承者的教育,也是核心形态的教育,更是最难把握的一个环节。传承人在选择继任者的时候,除了在技艺上的考量以外,还应该尽可能地对学艺者进行传统文化素养、道德人品上的考量,并在传艺的过程中既要传艺,也要将本门手艺的规矩、礼法、道德、伦理、文化、历史等一并严格灌输,务必形成稳定可靠的文化技艺心理。尤其是在伦理道德上,既关乎传统技艺自身文化形态的原真性传承,又涉及技艺传播过程中所影响的大众文化认同。进一步讲就是文化安全问题。文化安全问题最需要道德和伦理的保驾护航。至少要传承者学会遵从“祖训”,学艺、学做人。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层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多地显露出问题,而坚守传统和发展现代特色的传承教育是解决传统技艺人文性危机问题的关键。坚守,提供的是技艺自身内壮的道路,教育是文化向外部环境辐射传播的渠道,为内在“坚守”注入强大的现实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343.

第11篇

(一)主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赢得职业教育的发展先机

1.专业设置与陶瓷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职业学校逐渐进入“买方市场”。市场的人才需求是职业学校存在的必要前提。我校主动适应和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专业设置切合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陶瓷业发展需要哪一方面的人才,我校就设置相应的专业。我校从1981年创办开始就设置陶瓷工艺专业,随后相继开设了幼教、建筑、家电维修、财会、水电、服装裁剪、公关与文秘、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但这些专业都相继停办。20世纪90年代后,我校意识到开设专业不能盲目向别人学习,应该了解人才市场的发展态势,科学预测人才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要切实把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办学宗旨。根据德化乃至泉州市陶瓷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先后开设了陶瓷雕塑、陶瓷装饰、陶瓷电脑美术设计、陶瓷营销、工艺美术和职业经理、财会电算化等专业,今年将开设陶瓷外贸与英语、陶瓷配方等新专业。专业设置保持适度超前,如陶瓷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培养运用计算机设计陶瓷样品三维图片与国内、外客商进行网上交易的专业人才,为德化陶瓷业未来进行网上交易培养人才。由于专业设置与陶瓷业发展相配套,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对口就业率高达95%。

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围绕陶瓷市场的变化与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专业课程设置,不断更新学科教学内容。以拳头专业----陶瓷雕塑专业为例,80年代初期,由于陶瓷业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传统瓷塑为辅,该专业开设素描、国画、色彩、书法、陶瓷工艺学、传统瓷塑(佛像塑造)、日用陶瓷造型、瓷彩、打模、烧成等主干课程;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陶瓷业逐渐以生产销往欧美的小工艺品为主,该专业开设素描、速写、陶瓷工艺学、西洋人物雕塑、动物雕塑、浮雕、创作设计等主干课程;90年代中期开始,陶瓷企业逐渐增加树脂工艺和蜡工艺,且比重连年提高,该专业适时增加树脂雕塑与创作等主干课程。同样是素描,早期是为传统瓷塑服务,故强调明暗;后期是为西洋人物塑造服务,故注重结构。同样是陶瓷工艺学,早期策重为日用陶瓷服务;后期则策重为工艺陶瓷服务。总之,每一课程的开设与停开,每一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变化,都是以不同时期陶瓷企业对具体岗位技术人才的规格要求为依据,并保持适度超前。

3.与陶瓷企业联合办学。所有专业均与陶瓷企业联办,建立契约关系。陶瓷企业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现状与预测,提供学生见习、实习和假期勤工俭学的方便,择优录用毕业生。如泉州冠福陶瓷集团,委托学校开办职业经理和财会电算化二个专业,为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培养分公司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企业在招生前以契约形式承诺录用全部毕业生,参与整个教学计划的制订,监督教学计划的实施。学校开学时就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企业有重大活动就邀请学生参加,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还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客座教师,莅校介绍企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为适应企业对高层次陶瓷雕塑人才的需求,从1998年起,我校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联办陶瓷雕塑研修班,从毕业生中择优入学,由清华美院的教授、博士到校授课,该班已为企业培养120余名高级样品设计人才,深受陶瓷企业的欢迎。

(二)特色经济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丰厚的陶瓷文化积淀。德化是中国陶瓷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三大瓷都。德化陶瓷有三大特色:一是瓷质洁白纯净。据科学测定,明代的德化白瓷白度已达到84.54-92.5℃,被欧洲人誉为“中国白”。其釉面纯净无瑕,光泽莹润无比,使我国白瓷制作工艺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二是瓷塑技艺高超。明代德化瓷塑艺术大师何朝宗享誉国际瓷坛,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他的作品共49件。数百年来,德化瓷塑一直代表中国瓷塑的最高水平。三是陶瓷远销全球。德化瓷外销历史之久、品种之多、数量之大位居全国首位。宋代以来,德化瓷大量从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附舶远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品。2000年10月从南中国海清代沉船“的星号”打捞出来的35万件瓷器,绝大部分为德化青花瓷,当年的盛况可见一斑。

2.陶瓷成为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德化的陶瓷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德化陶瓷大举进军欧美市场,成为福建省的出口创汇大户。德化因此被国务院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全县现有陶瓷企业1200多家,其中自营进出口的集团公司就有20余家。2001年全县陶瓷产值38.02亿元,80%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1996年起,德化陶瓷生产总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陶瓷业已成为德化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德化县也因为陶瓷经济的迅猛发展,连续四年跻身“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县(市、区)第十三名。

3.陶瓷业发展呼唤智力和人才支持。陶瓷产业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瓷土的配方、样品的设计、坯体的制作、产品的装饰、产品的烧成、产品的包装,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的外贸营销,长长的产业链上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全县共有陶瓷从业人员80000余人,仅福建佳美集团一家企业,便有8000多名员工。作为外向型企业,如何提高产品的艺术含量、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始终是一个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开发人力资源,而开发人力资源的最佳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此,县委、县政府在陶瓷企业家的强烈呼吁下,投资5000余万元为我校建设占地面积252亩、建筑面积42000余平方米的现代气息浓郁的新校园。陶瓷企业家与社会各界捐资达648万元。

二、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

(一)以人为本,通过竞争培育高素质师资队伍

要把学校办成名牌学校,就要有名牌专业;要有名牌专业,就要有名牌教师。名牌教师必须在竞争产生。为了培养名牌教师,我校多管齐下,努力营造产生名牌教师的竞争氛围。

1.全面实行教职工竞争上岗制度。具体做法是:①公开岗位设置。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和上级编制、教师工作量的有关规定,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按需设岗,因事设岗。②公开岗位条件。学校按照教育教学的总目标,确定每个岗位的条件,包括学历、年龄、教龄、品德、能力和身体健康状况等。③公开报名情况。制定竞争上岗的程序和操作方法,教师填报岗位的结果全部公开。④公开发表演说。学校对参加竞争上岗的教师进行资格认定,确认符合条件后,由竞争者在竞岗大会上公开发表竞岗演说,提出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目标及措施。⑤公开进行民主测评。竞岗演说结束后,评议组或全体教师,根据竞争者德才表现和竞岗职位的工作设想,进行公开测评、民主推荐。⑥公开课堂教学。学校抽调骨干教师成立课堂教学评审机构,制定课堂教学评比办法和评分标准,评定教师课堂教学的成绩。⑦公开择优聘任。以竞争者的工作设想、课堂教学和民主测评结果及德能勤绩为主要依据,以学历、资历、教师职务任职资格为参考,优秀者优先聘任,不合格者不予聘任。⑧实行上岗前公示。对拟由学校聘用的竞岗者在校务公开栏进行公布,允许教职工提意见,反映情况,对公布对象在规定的期间内,教职工没有异议的,由校长正式聘任。2.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①公布机构设置和领导职数、岗位职责、任职资格及报名期限。②公开报名竞聘岗位。竞聘者向学校提交书面申请,填写竞聘岗位,也可由教职工民主推荐,每个岗位至少应有2人以上竞聘。③公开发表竞聘演讲。根据报名情况,经过民主推荐产生岗位候选人,参加竞聘演讲。通过抽签确定竞聘演讲的顺序,在全体教职工会议或教代会上对竞聘条件、理由及任职设想等进行竞聘演讲,进行现场答辩和民意测评,并公布测评结果。④严格进行考核。由学校组成的中层干部聘任领导小组组织对竞聘者进行综合素质审查考核,根据任职要求可进行相关知识的考试,依据考核的综合成绩进行排列,确定初步候选人。⑤上岗前的公示。学校确定聘任人选,向全体教职工公布,接受教职工的咨询,时间至少7天以上。公示期满后,召开全体教职工或教代会,公布公示期间内收集的意见,进行审议和表决,确定聘任对象。⑥正式聘任。校长向受聘者颁发聘书,并签订聘任合同,确定任职期。1999年首次实施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原有的10名中层干部有4名落选。

3.职称评定与各项评比全面量化。凡是符合职称晋升条件的均可申报。学校制订了量化考核标准,包括师德、学历、任职年限、教案、作业批改、教学成果、公开教学、教研教改成果、指导学生、论文、受表彰、继续教育等。申报者由学校推荐小组给予评定分数,公示一周后,由高分到低分推荐。学校优秀班主任评比、优秀教研组长评比、教学能手评选、先进教育工作者评选等,均按学校制订的量化评分标准评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4.全面启动名师工程。邀请全国知名的陶瓷雕塑家莅校讲学,从1998至2001年有十几位教授、副教授、博士到校作专题讲座20余场;推行专业教师"下水"制度,每个专业教师课前必须自制范作方可进入课堂,每个星期举行一次专业教师范作展览,进行师生同展;大力支持专业教师面向社会举办个人作品展,场租、布置、媒体宣传、请柬等费用全部由学校负责,学校还给予2000元奖励;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每人至少挂钩一家企业,主动为企业提供有偿服务,既让教师了解市场、服务教学,又提高教师知名度;充分利用《泉州晚报》、《德化报》、《德化文艺》报纸以及自办报纸《摇篮》,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介绍有一定成果的专业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参评工艺美术系列职称,现我校已有中高级工艺美术师以上职称48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高级工艺美术师3人;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陶瓷艺术作品展览与评奖,已有100余件作品在全国、省、市、县陶瓷艺术展评会上获奖或报刊发表;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团体与学术交流,学校已成为德化县陶瓷文化研究会、书法美术协会、现代陶艺协会的大本营。

(二)全面推行后勤管理社会化。

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校是封闭的。各所学校内部都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而全”或“大而全”的“小社会”,存在一个规模不小的后勤服务系统。学校包办后勤时代,校长要是多面手,常常“不务正业”。为了改变这种学校办社会的状况,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把有限的人力和财力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刀刃上,我校大刀阔斧地进行后勤管理改革,把后勤工作全面推向社会。为确保后勤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我校聘请德化戴云律师事务所二名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为改革保驾护航。

1.后勤服务机构面向社会承包经营。学校后勤工作市场化、社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学校后勤工作的必然要求。我校顺应这种要求和变化趋势,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大变革,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超级市场、食堂、文印中心、休闲阅览厅、理发厅、乒乓球厅、摄影部、医疗室等后勤服务工作全部面向社会招标,由社会行家承包经营,每年可增加收入近25万元,节约人员经费支出约50万元。校办陶瓷工艺厂和陶瓷研究所也面向社会招标,实行经营承包。

2.物品采购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学校的教学、办公、生活用品采购,数额3000元以下的一般面向社会询价购买;3000元以上的,有的通过政府采购,有的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或竞争性谈判,有的面向社会询价购买。所有采购,均事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分发采购须知,邀请监察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派人参加,严格按招标程序进行,物品聘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验收。从1996年秋季至2001年秋季,通过公开招标采购石膏教具、课桌椅、雕塑架、画架、电脑、多媒体、铁床、图书与课本、办公家俱、书架、厨房用具等等,至少节约100万元资金。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我校致力于树立学生“求新求异、开拓开放”的观念,并将此作为校训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之中。不因循守旧,不雷同抄习,不停滞不前,不自我封闭,这是一个职专生应有的基本素质。

(一)构建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我校教学内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而不断改进,从技能的传授过渡到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陶瓷雕塑专业文化课以“够用”为原则,根据该专业技能操作性强的特点和学生文化素质低的现状,只开设政治、应用文、英语等课程;基础课以“服务”为原则,只学习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以“实用”为原则,学习陶瓷样品设计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全部为技能操作课,企业样品设计人员做什么,学生就学什么。97年开始推行“两证”制度,即学生须取得职业资格鉴定中级证书,方发给毕业证书。学校先后建立了“福建省陶瓷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专门为陶瓷类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资格鉴定,确保毕业生与人才市场接轨。

(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德化的外向型陶瓷企业,都是通过春季、秋季广州国际商品交易会,与外商签订购销合同,以销定产。企业提供的样品是否得到外商的认可,是关系到企业是否能生存与发展。因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陶瓷样品设计人员必备的素质与能力。我校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外,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校外各种专业展览和参加各级专业制作竞赛;以“创新”为主题,经常举行全校性专业技能现场大比武,并对创新能力强的学生给予重奖。在校期间现场大比武总成绩居年段前30名的陶瓷雕塑专业学生(每个年段共11个班近500人),除授予"优秀毕业生"称号外,免试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德化陶瓷雕塑研修班学习,学费上给予至少1300元以上的优惠;每学期举办一次全校性陶瓷艺术设计创新展评会,并在德化县图书馆一楼大厅面向社会展出。

(三)实行开放式实习

第12篇

(一)特色经济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丰厚的陶瓷文化积淀。德化是中国陶瓷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三大瓷都。德化陶瓷有三大特色:一是瓷质洁白纯净。据科学测定,明代的德化白瓷白度已达到84.54-92.5℃,被欧洲人誉为“中国白”。其釉面纯净无瑕,光泽莹润无比,使我国白瓷制作工艺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二是瓷塑技艺高超。明代德化瓷塑艺术大师何朝宗享誉国际瓷坛,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他的作品共49件。数百年来,德化瓷塑一直代表中国瓷塑的最高水平。三是陶瓷远销全球。德化瓷外销历史之久、品种之多、数量之大位居全国首位。宋代以来,德化瓷大量从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附舶远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品。2000年10月从南中国海清代沉船“的星号”打捞出来的35万件瓷器,绝大部分为德化青花瓷,当年的盛况可见一斑。

2.陶瓷成为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德化的陶瓷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德化陶瓷大举进军欧美市场,成为福建省的出口创汇大户。德化因此被国务院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全县现有陶瓷企业1200多家,其中自营进出口的集团公司就有20余家。2001年全县陶瓷产值38.02亿元,80%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1996年起,德化陶瓷生产总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陶瓷业已成为德化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德化县也因为陶瓷经济的迅猛发展,连续四年跻身“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县(市、区)第十三名。

3.陶瓷业发展呼唤智力和人才支持。陶瓷产业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瓷土的配方、样品的设计、坯体的制作、产品的装饰、产品的烧成、产品的包装,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的外贸营销,长长的产业链上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全县共有陶瓷从业人员80000余人,仅福建佳美集团一家企业,便有8000多名员工。作为外向型企业,如何提高产品的艺术含量、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始终是一个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开发人力资源,而开发人力资源的最佳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此,县委、县政府在陶瓷企业家的强烈呼吁下,投资5000余万元为我校建设占地面积252亩、建筑面积42000余平方米的现代气息浓郁的新校园。陶瓷企业家与社会各界捐资达648万元。

(二)主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赢得职业教育的发展先机

1.专业设置与陶瓷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职业学校逐渐进入“买方市场”。市场的人才需求是职业学校存在的必要前提。我校主动适应和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专业设置切合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陶瓷业发展需要哪一方面的人才,我校就设置相应的专业。我校从1981年创办开始就设置陶瓷工艺专业,随后相继开设了幼教、建筑、家电维修、财会、水电、服装裁剪、公关与文秘、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但这些专业都相继停办。20世纪90年代后,我校意识到开设专业不能盲目向别人学习,应该了解人才市场的发展态势,科学预测人才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要切实把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办学宗旨。根据德化乃至泉州市陶瓷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先后开设了陶瓷雕塑、陶瓷装饰、陶瓷电脑美术设计、陶瓷营销、工艺美术和职业经理、财会电算化等专业,今年将开设陶瓷外贸与英语、陶瓷配方等新专业。专业设置保持适度超前,如陶瓷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培养运用计算机设计陶瓷样品三维图片与国内、外客商进行网上交易的专业人才,为德化陶瓷业未来进行网上交易培养人才。由于专业设置与陶瓷业发展相配套,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对口就业率高达95%。

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围绕陶瓷市场的变化与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专业课程设置,不断更新学科教学内容。以拳头专业----陶瓷雕塑专业为例,80年代初期,由于陶瓷业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传统瓷塑为辅,该专业开设素描、国画、色彩、书法、陶瓷工艺学、传统瓷塑(佛像塑造)、日用陶瓷造型、瓷彩、打模、烧成等主干课程;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陶瓷业逐渐以生产销往欧美的小工艺品为主,该专业开设素描、速写、陶瓷工艺学、西洋人物雕塑、动物雕塑、浮雕、创作设计等主干课程;90年代中期开始,陶瓷企业逐渐增加树脂工艺和蜡工艺,且比重连年提高,该专业适时增加树脂雕塑与创作等主干课程。同样是素描,早期是为传统瓷塑服务,故强调明暗;后期是为西洋人物塑造服务,故注重结构。同样是陶瓷工艺学,早期策重为日用陶瓷服务;后期则策重为工艺陶瓷服务。总之,每一课程的开设与停开,每一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变化,都是以不同时期陶瓷企业对具体岗位技术人才的规格要求为依据,并保持适度超前。

3.与陶瓷企业联合办学。所有专业均与陶瓷企业联办,建立契约关系。陶瓷企业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现状与预测,提供学生见习、实习和假期勤工俭学的方便,择优录用毕业生。如泉州冠福陶瓷集团,委托学校开办职业经理和财会电算化二个专业,为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培养分公司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企业在招生前以契约形式承诺录用全部毕业生,参与整个教学计划的制订,监督教学计划的实施。学校开学时就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企业有重大活动就邀请学生参加,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还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客座教师,莅校介绍企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为适应企业对高层次陶瓷雕塑人才的需求,从1998年起,我校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联办陶瓷雕塑研修班,从毕业生中择优入学,由清华美院的教授、博士到校授课,该班已为企业培养120余名高级样品设计人才,深受陶瓷企业的欢迎。

二、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

(一)以人为本,通过竞争培育高素质师资队伍

要把学校办成名牌学校,就要有名牌专业;要有名牌专业,就要有名牌教师。名牌教师必须在竞争产生。为了培养名牌教师,我校多管齐下,努力营造产生名牌教师的竞争氛围。

1.全面实行教职工竞争上岗制度。具体做法是:①公开岗位设置。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和上级编制、教师工作量的有关规定,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按需设岗,因事设岗。②公开岗位条件。学校按照教育教学的总目标,确定每个岗位的条件,包括学历、年龄、教龄、品德、能力和身体健康状况等。③公开报名情况。制定竞争上岗的程序和操作方法,教师填报岗位的结果全部公开。④公开发表演说。学校对参加竞争上岗的教师进行资格认定,确认符合条件后,由竞争者在竞岗大会上公开发表竞岗演说,提出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目标及措施。⑤公开进行民主测评。竞岗演说结束后,评议组或全体教师,根据竞争者德才表现和竞岗职位的工作设想,进行公开测评、民主推荐。⑥公开课堂教学。学校抽调骨干教师成立课堂教学评审机构,制定课堂教学评比办法和评分标准,评定教师课堂教学的成绩。⑦公开择优聘任。以竞争者的工作设想、课堂教学和民主测评结果及德能勤绩为主要依据,以学历、资历、教师职务任职资格为参考,优秀者优先聘任,不合格者不予聘任。⑧实行上岗前公示。对拟由学校聘用的竞岗者在校务公开栏进行公布,允许教职工提意见,反映情况,对公布对象在规定的期间内,教职工没有异议的,由校长正式聘任。2.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①公布机构设置和领导职数、岗位职责、任职资格及报名期限。②公开报名竞聘岗位。竞聘者向学校提交书面申请,填写竞聘岗位,也可由教职工民主推荐,每个岗位至少应有2人以上竞聘。③公开发表竞聘演讲。根据报名情况,经过民主推荐产生岗位候选人,参加竞聘演讲。通过抽签确定竞聘演讲的顺序,在全体教职工会议或教代会上对竞聘条件、理由及任职设想等进行竞聘演讲,进行现场答辩和民意测评,并公布测评结果。④严格进行考核。由学校组成的中层干部聘任领导小组组织对竞聘者进行综合素质审查考核,根据任职要求可进行相关知识的考试,依据考核的综合成绩进行排列,确定初步候选人。⑤上岗前的公示。学校确定聘任人选,向全体教职工公布,接受教职工的咨询,时间至少7天以上。公示期满后,召开全体教职工或教代会,公布公示期间内收集的意见,进行审议和表决,确定聘任对象。⑥正式聘任。校长向受聘者颁发聘书,并签订聘任合同,确定任职期。1999年首次实施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原有的10名中层干部有4名落选。

3.职称评定与各项评比全面量化。凡是符合职称晋升条件的均可申报。学校制订了量化考核标准,包括师德、学历、任职年限、教案、作业批改、教学成果、公开教学、教研教改成果、指导学生、论文、受表彰、继续教育等。申报者由学校推荐小组给予评定分数,公示一周后,由高分到低分推荐。学校优秀班主任评比、优秀教研组长评比、教学能手评选、先进教育工作者评选等,均按学校制订的量化评分标准评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4.全面启动名师工程。邀请全国知名的陶瓷雕塑家莅校讲学,从1998至2001年有十几位教授、副教授、博士到校作专题讲座20余场;推行专业教师"下水"制度,每个专业教师课前必须自制范作方可进入课堂,每个星期举行一次专业教师范作展览,进行师生同展;大力支持专业教师面向社会举办个人作品展,场租、布置、媒体宣传、请柬等费用全部由学校负责,学校还给予2000元奖励;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每人至少挂钩一家企业,主动为企业提供有偿服务,既让教师了解市场、服务教学,又提高教师知名度;充分利用《泉州晚报》、《德化报》、《德化文艺》报纸以及自办报纸《摇篮》,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介绍有一定成果的专业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参评工艺美术系列职称,现我校已有中高级工艺美术师以上职称48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高级工艺美术师3人;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陶瓷艺术作品展览与评奖,已有100余件作品在全国、省、市、县陶瓷艺术展评会上获奖或报刊发表;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团体与学术交流,学校已成为德化县陶瓷文化研究会、书法美术协会、现代陶艺协会的大本营。

(二)全面推行后勤管理社会化。

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校是封闭的。各所学校内部都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而全”或“大而全”的“小社会”,存在一个规模不小的后勤服务系统。学校包办后勤时代,校长要是多面手,常常“不务正业”。为了改变这种学校办社会的状况,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把有限的人力和财力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刀刃上,我校大刀阔斧地进行后勤管理改革,把后勤工作全面推向社会。为确保后勤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我校聘请德化戴云律师事务所二名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为改革保驾护航。

1.后勤服务机构面向社会承包经营。学校后勤工作市场化、社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学校后勤工作的必然要求。我校顺应这种要求和变化趋势,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大变革,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超级市场、食堂、文印中心、休闲阅览厅、理发厅、乒乓球厅、摄影部、医疗室等后勤服务工作全部面向社会招标,由社会行家承包经营,每年可增加收入近25万元,节约人员经费支出约50万元。校办陶瓷工艺厂和陶瓷研究所也面向社会招标,实行经营承包。

2.物品采购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学校的教学、办公、生活用品采购,数额3000元以下的一般面向社会询价购买;3000元以上的,有的通过政府采购,有的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或竞争性谈判,有的面向社会询价购买。所有采购,均事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分发采购须知,邀请监察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派人参加,严格按招标程序进行,物品聘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验收。从1996年秋季至2001年秋季,通过公开招标采购石膏教具、课桌椅、雕塑架、画架、电脑、多媒体、铁床、图书与课本、办公家俱、书架、厨房用具等等,至少节约100万元资金。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我校致力于树立学生“求新求异、开拓开放”的观念,并将此作为校训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之中。不因循守旧,不雷同抄习,不停滞不前,不自我封闭,这是一个职专生应有的基本素质。

(一)构建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我校教学内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而不断改进,从技能的传授过渡到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陶瓷雕塑专业文化课以“够用”为原则,根据该专业技能操作性强的特点和学生文化素质低的现状,只开设政治、应用文、英语等课程;基础课以“服务”为原则,只学习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以“实用”为原则,学习陶瓷样品设计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全部为技能操作课,企业样品设计人员做什么,学生就学什么。97年开始推行“两证”制度,即学生须取得职业资格鉴定中级证书,方发给毕业证书。学校先后建立了“福建省陶瓷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专门为陶瓷类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资格鉴定,确保毕业生与人才市场接轨。

(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德化的外向型陶瓷企业,都是通过春季、秋季广州国际商品交易会,与外商签订购销合同,以销定产。企业提供的样品是否得到外商的认可,是关系到企业是否能生存与发展。因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陶瓷样品设计人员必备的素质与能力。我校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外,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校外各种专业展览和参加各级专业制作竞赛;以“创新”为主题,经常举行全校性专业技能现场大比武,并对创新能力强的学生给予重奖。在校期间现场大比武总成绩居年段前30名的陶瓷雕塑专业学生(每个年段共11个班近500人),除授予"优秀毕业生"称号外,免试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德化陶瓷雕塑研修班学习,学费上给予至少1300元以上的优惠;每学期举办一次全校性陶瓷艺术设计创新展评会,并在德化县图书馆一楼大厅面向社会展出。

(三)实行开放式实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