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城乡规划设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本科生大学期间最重要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平台,是大学生创造性完成科研或工程问题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如何提高对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概况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其目标是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过严格科学思维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能够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在我国处于资源环境问题空前严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应发挥本专业的强大优势和积极作用,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论文(设计)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而且可以针对社会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为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提供专业实战训练的平台,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以重庆工商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虽然历年毕业论文(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但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
1.面对就业压力和专业技能的欠缺,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自我要求
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在时间安排上与学生求职时间冲突,加之当前颇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毕业论文(设计)的准备中。同时,由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具有较高的制图软件使用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部分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技能而降低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自我要求。
2.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不够重视
由于高校教师具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没有太多精力关注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一些具有博导、硕导资格的教师,更是由于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过程以及较多的科研课题,完全淡化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工作中的地位;个别专业教师由于专业水平有限,不能够有效地进行指导。同时,由于毕业论文(设计)没有与教师的职称晋级、评奖评优等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
3.由于选题的问题,毕业论文(设计)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具有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问题,但在选题中,部分题目与实践相脱节,使得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大打折扣。
4.管理上存在漏洞,机制上不够健全
学校及学院虽然制订了诸多规章制度,但大都是对阅读文献、格式等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了对毕业论文(设计)起关键作用的指标和标准,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新形势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途径
1.加强师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高度认识
思想上的高度认识和统一是毕业论文(设计)顺利完成的前提。应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培训会、宣讲会等方式,使师生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学四年所学理论与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即将走入社会、与行业对接前的重要实战训练。因此,指导教师不但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对于应用性极强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而且也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是专业培养当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不但是顺利毕业的重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专业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要认识到,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作品可以作为求职材料中的亮点,是反映一个毕业生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缩影。
2.夯实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基础性工作
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大学四年积累的一个过程。(1)在大一新生入学阶段,要对学生深入开展专业认识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让学生知道如何学好本专业,树立对专业的信心;(2)大二、大三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思维,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等理论课程,同时,要加强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和规划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以及专业技术手段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诸如,3S技术、规划制图以及3D技术的教学实践;(3)大三、大四阶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查阅文献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只有大学各个阶段不断地积累,才能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3.提高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尤其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要结合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新型城镇化以及乡村发展等问题进行选题,这样不但问题针对性强,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综合的专业思维能力。在选题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求教师能够认真负责,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2)在选题的支撑上,要尽可能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校学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规划策划大赛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3)在研究尺度上,以小尺度为主,一方面要通过大量调查问卷的一手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找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另一方面收集研究区域的基础数据,对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制订研究区域的发展规划方案。总之,通过对选题质量的把关,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4.制订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制度
规范科学的制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基础。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制度存在空白或漏洞的问题,应该积极完善各项有利于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制度或机制。(1)适当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生求职时间严重冲突的问题,建议对论文写作的时间期限进行适当地调整,可以考虑在大四上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题目选定、开题等工作,寒假前完成初稿;(2)组织专家对选题进行把关。在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征集后,邀请学院内部专家进行题目筛选,方可允许学生进行选题;(3)严格实施二辩制度。对于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必须实施严格的二辩制度;(4)实施指导教师奖惩制度。建立指导教师评价标准和指标,评价结果作为指导教师的晋级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欣.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3):99-101.
1.1矿山开拓现状
1号竖井位于27线东32m处,井口标高1034m,单层单罐笼提升,井深196m,为矿山目前主要人行、材料、通风井;2号竖井位于15线矿体上盘,井口标高982m,开拓了888m、848m两个中段,为主提升井,提升量250t/t左右;3号竖井位于5线,目前只为848中段进风井;6号井(一斜井)为提升斜井,服务于848m中段;7号井(二斜井)为提升斜井,服务于808m中段,斜井提升为串车提升,日提升量1000t/d左右,848m中段与808m中段通过斜坡道(净规格3.4×3.1m2)行人、运送材料。8号竖井(东探井)为矿床东部探矿竖井,井口地表标高+974m,井深174m,井筒净径Φ4.0m;采用双层双罐提升。目前提升量为560t/d左右(单罐提升),8号井的主要服务范围是39~75线间,808m中段以上部分的矿体。现承担着范围内888m中段、848m中段、808m中段的上下人及开拓探矿出渣工作。副井初设位于27线西30m位置,井口地表标高+976m,井深350m,井筒净径Φ4.2m,目前已施工到678m水平。
1.2开拓方案选择及简述
箕斗竖井(主井)布置在35号勘探线矿体的上盘,选厂原矿仓附近。最低服务中段标高568m,井深582m(包括井底装矿),井筒掘进断面24.62m2(φ掘=5.6m),净断面19.64m2(φ净=5.0m),采用砼支护,支护厚度300mm,采用双箕斗提升,箕斗容积为8.0m3,提升设备选用JKMD-3.25×4(1)型多绳摩擦轮提升机,配套电机功率1250kW,该井担负井下采出矿石的提升。与箕斗井配套,井下采用溜井集中出矿,根据回采中段的布置,采用两套溜井出矿系统,东部溜井系统担负27线以东采出矿石的下放,西部溜井系统担负27线以西采出矿石的下放,两条主溜井长度均为240m(808~568m中段),808m水平以上采出矿石的下放,通过三条短溜井下放到808m水平。主溜井断面φ=2.5m。各中段采出的矿石通过主溜井下放到568m主运水平,集中运到箕斗井附近的缓冲矿仓。矿石经过底部的振动放矿机给入皮带输送机,再由皮带输送机将矿石送入计量漏斗后装入箕斗,由箕斗竖井集中提升至地表,通过皮带直接卸入原矿仓。副井利用原有罐笼井,该井位于矿体的中央下盘23~27号勘探线之间,最低服务中段标高568m,井深432m(包括井底水窝部分),井筒掘进断面18.09m2(φ掘=4.8m),净断面13.85m2(φ净=4.2m),采用砼支护,支护厚度300mm,采用4号双层单罐提升,提升设备选用JKMD-2.8×4型多绳摩擦轮提升机,配套电机功率527kW。由于扩建后生产规模增大,废石量增加,该井主要担负井下部分废石、人员、材料的提升和下放。开采39号勘探线以东808m水平以上的矿体,利用矿山已施工完成的探矿井作为副井。目前,矿山已施工了部分斜坡道,斜坡道开口位于39线附近,坡度14%,采用喷砼支护,支护厚度100mm,净断面11.19m2。地表至848m水平,斜坡道全长1141m。该斜坡道主要用于大型无轨设备进入井下,部分人员的进出,并兼做安全出口。
2井巷工程
主井为明竖井,用于提升矿石、废石。设计主井井筒直径5m,净断面19.64m2,掘进断面24.62m2。设计以混凝土支护为主,局部可以用钢筋混凝土加强支护。副井净直径4.2m,井深432m。其中,井颈长度20m,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护。井颈开口(上部)直径6.2m,长度6m,支护厚度1m;井颈下部开凿直径5.2m,长度14m,支护厚度0.5m。壁座采用双楔形,素混凝土支护,长度1.543m;井筒长度326m,掘进直径4.8m,井筒部分含20m井底水窝,断面与井筒正常部位相同,采用素混凝土支护,支护厚度300mm。
3结语
1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下的城市设计方法,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1.1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初步认识
城市精细化管理是要运用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科学化的手段,使管理的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及持续运行,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能;需要对常规系统进行细化、改进、提升、优化,改变过去审批项目,特别是详细规划项目中凭经验、感觉、判断进行粗放式的管理模式。
1.2核心内容与总体思路
在所有的人类需要中,对聚居来说最重要的是人类对空间的需求,因为这类需求是形成聚居的最主要的“力”。
1.2.1核心内容
空间形态方面:在用地性质与建筑限高的刚性控制下,如何塑造优美的天际轮廓线、具有个性的街道风貌与建筑形态。土地使用方面:城市设计层面如何引导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建设,体现土地的有效混合利用。开放空间方面:在20世纪初,城市美化运动宣称,美国城市的绿化是城市居民身心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城市环境中的开放空间是城市营造中最明确的独立设计元素,如何创建或重建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设计的重点内容。交通系统方面:在控规确定了交通结构前提下,如何构建对行人友善的绿色出行系统。
1.2.2总体思路
采用“系统规划—空间设计—图则控制”的规划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剖析项目,对规划对象提出“整体—分区—地块”的导控体系,做好上位规划和相关规划的衔接,并通过城市设计导则指导层次规划和地块设计。首先是进行系统规划,将项目置于更大区域内分析,扩大研究范围,落实上位与相关规划,统筹梳理各系统结构。其次是进行空间设计,这是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目的是营造出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内涵,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创造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从用地功能、交通、空间、景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将规划片区的整体空间意向归结至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大要素。同时提出对视觉与主要界面的天际线控制要求,在整体空间设计确定的框架内进一步完善分区设计与重要节点设计。最后针对系统规划与空间设计的要求,通过图则进行管控与落实,作为设计条件的有力补充,直接有效地指导下一步建设,突出城市个性,体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
2项目实践
2.1项目概况
五象大道两侧区域不仅承载着南宁现有中心城区向五象新区的空间拓展过渡功能,同时也是五象新区乃至整个南宁城市景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立足于大量已批用地的现状,协调周边山水环境、优化用地功能、塑造空间特色、协调周边重大项目与交通设施,是本次城市设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规划研究范围,以统筹和协调周边重大项目为目的,将研究范围适当向外扩展,总面积约50km2;第二层次为规划设计范围,具体为五象大道两侧各一个街区,总面积约842.54hm2。
2.2项目定位
五象大道沿线片区定位为五象新区“现代、生态、便利、特色”的示范地;广西文化产业聚集区、体育产业创新区、生态科技试验区与人居最佳特色区。
2.3规划策略
(1)环境策略。通过对环境格局的分析,梳理影响基地设计的生态控制点,保证区域建设显山露水;在区域开敞空间体系基础上,加密末层绿道水网,优化节点利用,构成富有趣味的开场空间;针对地块开发提出场地布置、绿色建材、建筑节能、水环境系统、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控制指引。(2)功能策略。强调用地功能混合,提升区域城市活力,由单一居住功能向居住、商业、文化、休闲综合功能转变;借力轨道交通,选择合适站点设置综合体,积极利用地下空间,倡导站点及周边地块综合开发;打造体育产业、文化产业、健康产业等重点项目产业集群,强化规模集聚效应,凸显片区特色。(3)交通策略。用地开发强度与道路交通支撑系统相协调,倡导公交出行,同时保证多种交通方式的可达性;构筑完整的慢行系统,创造舒适宜人的交往空间,建立灵活的立体步行系统,缝合道路两侧功能区块。(4)空间策略。通过三维模型对主要视线通廊进行推演,确定地块塔楼位置、通廊控制、对景要求等空间要素;合理有序地布局地域性标志的建筑及景观,突出重要节点及门户空间,优化滨水及大道沿线天际线。(5)景观策略。针对性地提出商业街、广场、滨水、休闲地带等场所景观的设计导控要点;对片区内建筑提出生态绿色应用原则及要求;将体育、文化特色主题元素引入雕塑、坐椅、广告、灯具等街具小品,塑造特色街道景观。
2.4系统规划
(1)打造特色街道景观风貌。提出不同的街道主题特色,并对环境要素提出控制要求,突出生活、运动、户外康体、商业、民俗文化等街道景观风貌,为片区带来人气和活力。(见图1)(2)优化建筑室外环境。综合考虑绿地可达性、通风廊道、河岸缓冲带、缓解热岛效应等多项要素,引导各类绿地的合理布局,保障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对温度、通风等要素的影响进行分析,科学设置通风廊道;利用垂直于邕江的城市道路与开敞绿地,打开通向邕江的通风廊道。(3)完善开敞空间控制体系。制定严格控制、指图1街道景观风貌分析导控制与协调控制等不同类别的开敞空间控制要求,通过精细化设计,将原控规确定的网状绿地景观结构演变为棋盘式结构,丰富城市开敞空间的内涵。严格控制的开敞空间即控规确定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街旁绿地等;指导控制的开敞空间即地块内绿化庭院与开敞空间景观通廊,关注通过控制节点、通廊位置,强化规划片区开敞空间系统性、序列性。具体包括居住、公共建筑地块内的庭院节点、景观通廊;协调控制的开敞空间即处于规划区范围外,但与规划区具有一定联系的山水环境,应与其建立生态逻辑关系。具体包括五象岭、青秀山、滨江公园。(4)构建绿色出行系统。倡导绿色出行方式,以公交优先为原则,结合轨道交通方案,以地铁站点为依托布置城市综合体。整合常规公交、自行车、慢行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形成集快速、便利于一体的公交体系。
2.5空间设计
2.5.1空间意向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规划认为,可从“九条路径、五条边界、四片区域、六大节点、十大标志物”结构中感知五象大道沿线片区的空间意向。九条路径:平乐大道、五象大道、龙堤路、龙岗大道、博艺路、彩凤路、体强路、良庆大道和丰庆路;五条边界:邕江、青秀山、五象岭和两条铁路;四片区域:金融与现代居住区、体育与滨水居住区、文化与休闲娱乐区、商务与生态居住区;六大节点:东部门户、北部门户、西部门户、金融广场、湿地公园和良庆坊;十大标志物:龙象塔、凤凰阁、南宁大桥、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南宁艺术博物馆、广西体育中心、金融街双塔、五星级酒店、摩天轮和龙象立交。
2.5.2主题演绎规划以五象大道和邕江为空间轴,以现代都市的繁华及自然山水为主律,以建筑、景观为音符,在五象大道上谱出一曲富于魅力、充满活力的绿色乐章,塑造一片文化繁荣、和谐宜居的城市新区。
2.5.3分区设计导控(1)开敞空间。57号路西侧、国粮公司地块东侧50m范围内由居住用地调整为带状绿地(绿地1与绿地2),形成体育中心—邕江—青秀山绿轴,带状绿地可参与开发地块的指标计算,但必须向公众开放。(见图4)(2)底层公共建筑。重要节点地块、广场、公园、林荫道的沿线布置休闲型商业设施及大型商业综合体、公共文化建筑。区域内主要形成了南宁大桥桥头区域的公共建筑界面,五象大道公共建筑界面,平乐大道公共建筑界面,以及龙德街、龙村路、平江路、金龙路居住生活商业圈。(3)塔楼位置及高度。为保证邕江水岸良好的视线效果,滨江一侧建筑高度控制在60m以下,以邕江为起点,由北向南,呈现出逐渐升高的高度面;沿五象大道界面,重点控制150m、120m和70m三种高度层次的建筑,沿平乐大道,重点控制110m、80m和60m三种高度层次的建筑。
2.6图则管控规划
区内的地块大部分已出让,因此该次设计的图则管控主要是加强了交通组织、空间形态及环境要素等方面的控制,其中部分内容定为刚性控制。(见图6)
3结语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