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纺织品调研报告范文

纺织品调研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纺织品调研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纺织品调研报告

第1篇

摘 要:分析当前染织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针对市场对染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结合市场要求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让染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关键词:染织艺术设计 实践教学 改革 创新

染织设计专业堪称国内最早的设计专业之一,但染织艺术设计教育的体系还很不完备。从这个角度来看,染织艺术设计又是一个新兴的、亟待发展的学科。一个老专业,如果不能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与时俱进,就很可能失去生存的空间。怎样培养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并尽快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是我国染织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对现有染织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为了解决这个重大课题的重中之重。

染织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外出写生、传统图案临摹、毕业实习,同时包括几个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等。

一、染织专业外出写生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外出写生作为染织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在前几年写生过程中都是按照大的写生方向要求学生,写生的要求、内容和其他专业没有根本的区别,没有切实的考虑染织专业的发展方向。写生课程应该根据所学专业的差异,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应该有所区别,应该更加注重装饰色彩的教学。

针对染织专业的发展方向,染织专业写生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植物的写生

染织专业的写生教学应与其他专业的写生教学区别开,针对染织专业的发展方向应该要求学生对植物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了解以及对如何表现不同植物进行训练,在传统的染织教学中植物的写生特别是花卉的写生是染织专业学生的必须课。只有对植物有了充分的认识、充分的了解,才能在以后的设计中更好的表现植物图案。如在花卉写生中要注重花卉的内在结构、明暗关系等方面的了解,只有了解了花卉的内在结构,才能更好地对其变型,只有了解了花卉的明暗关系,才能在以后的色彩归纳中更好的提炼其中的色彩。

(二)、培养提炼元素的能力

在原有植物写生的基础上,要注重学生对元素提炼的训练。在设计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一头扎到传统图案里面,总是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进行再设计。虽说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大家应该学习与借鉴。但在怎样才能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出现代感、时尚感十足的图案,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元素的提炼。

大自然中的元素千千万万,传统图案也是从这些元素中提炼加工出来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发现元素,提炼元素,然后在此元素基础上运用现代的创新思维方法,设计出现代感、时代感十足的图案。学生要表现出原创的、时尚的、真实的作品来,必须加强元素的提炼能力。

(三)、注重各种肌理效果的表现

染织专业在设计纺织品、地毯、纤维艺术等作品的时候,要考虑不同技法的运用,因此在写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各种事物固有肌理的能力,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表现各种各样肌理效果的能力。纤维艺术是染织专业一个很重要的必修课,他就强调有些肌理的制作,在注重了各种肌理效果的表现以后,很多内容都可以轻松表现。

(四)、要注重装饰色彩的训练

在整个写生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装饰色彩的表现能力。

很多染织的学生在作业联系的时候,不重视色彩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往往是在书上抄下来一套现有的色彩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基本上没有色彩概括的能力。因此在写生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色彩的能力,更多的训练装饰色彩的表现。装饰色彩比起一般的色彩更加注重色彩的表现力,更加注重色彩概括归纳能力,以及色彩的情感因素。

二、重要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课内的实践教学对染织专业学生了解市场,针对市场进行设计是很重要的训练过程。如《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为例。

《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是染织专业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在这个课程中如何让学生全面的进行设计,如何让学生针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设计,设计出来的作品怎样去实现生产,如何去销售等问题都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

整个课程的安排与过程是课程成功的保障。《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并根据市场的情况状态进行有效的设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郑州市场的基础上,分析郑州市场缺少怎样的纺织品,或者说哪一部分的纺织品配额不足,然后设计出自己品牌的纺织品。为了达到更好的训练目的,我把学生分成组,一组10人左右。

课程的安排是:

1、市场调研

考察郑州市主要的纺织品市场,调研不同品牌纺织品的风格,出一份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调研时间、地点、调研的品牌、品牌的主要风格、品牌的市场定位、人群定位、纹样、色彩、尺寸、价格、制作工艺、产品特点、店面结构与风格等。让学生充分了解郑州纺织品市场。

2、分析市场调研的内容,确定郑州市场上缺少那一部分的纺织品。如:一组学生分析完之后,确定在整个纺织品配套设计中缺少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原文化。

3、新品牌的研发

确定缺少那一部分纺织品设计后,针对这一部分纺织品进行新品牌的研发。如:上文所说的缺少中原传统文化,就运用中原传统文化的元素设计一套纺织品。

这一步不光设计这么简单,同时包括:新品牌研发的战略思路,研发策略,产品开发、新品牌的主要风格、品牌的市场定位、人群定位、纹样、色彩、尺寸、价格、制作工艺、产品特点、店面结构与风格等。

4、营销策略

联合市场营销的学生共同制定新品牌的营销方案、营销策略。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充分了解新品牌诞生的过程。让学生站在纺织品设计公司老总的高度去全面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充分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通过染织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创新,让染织专业的学生摆脱了只能“纸上谈兵”的单一能力,锻炼了学生了解市场,针对市场进行设计的能力,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染织学生的发展空间会更大,更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梅、梁军,《新编装饰图案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

第2篇

4月9日,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环友科技、南京绿石等5家环保组织联合讯绿色频道在京共同了《为时尚清污――绿色选择纺织品牌供应链污染》调研报告,指出一批大型纺织品牌和服装零售商的在华供应链存在严重环境违规,对中国的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环保组织呼吁大型品牌能够与政府和公众组织合作,共同推动纺织产业的节能减排。

报告直接将调研的48家品牌企业名称公诸于众。当调研机构通过调研指出品牌企业供应链存在违规污染情况后,品牌企业表现出非常大的不同。此次会明确描述了这些品牌企业的不同表现。

这样一份报告对于中国纺织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不仅是指公众对于48家品牌消费的影响,更体现在对纺织品牌前端的影响。简单说,它可能导致很多依靠订单的印染企业消失。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品牌企业对供应链企业展开深度调查,进行深度整改后依然不能达标的企业,品牌当然会考虑更换订单企业,而且他们此举具有非常大的可操作性――毕竟目前中国纺织产业的加工能力是过剩的。

进行调研的机构已经认识到了此举对于纺织行业的影响。在新闻会的现场提问中,有记者开玩笑说,调研人员应该雇保镖,因为接下来的调研会充满危险。调研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也回应说他们在调研中将非常谨慎。

主办方强调,其调研报告的目的是为纺织行业的清污行动提供动力,并且一再说明,中国纺织行业污染治理不缺资金、不缺技术,就是缺少动力。但此举对于纺织行业的负面影响仍然不可低估。目前,中国纺织行业整体处于低迷状态,纺织服装的出口增速依然出现下滑,内销拓展也没有取得明显效果,这一行动显然是在其压力最大的时刻又加上了一块砖头,甚至给部分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切中的是要害

NGO对于一个行业的调查如果仅仅是一个面上的污染调查并没有多大意义,事实上,这两年,从中央到地方,中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已经被纳入了日程。无论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审核,还是在企业上市申请中,都实行的是环境污染一票否决制。

问题的关键是本次调查的切入点是品牌产业链。品牌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又对其前端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展开品牌产业链污染调查要比别的调查更有影响力。当然,这些问题的前提是纺织行业对于环境的污染确实存在。

调查显示,中国纺织业的纤维加工量约占世界一半,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的34%。纺织业“世界工厂”的地位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中国制造的价廉物美的时尚服装也装点了世界。然而,纺织业每年产生的近25亿吨废水和其他污染物,却污染了河流、湖泊、天空、海洋,甚至土壤和地下水。

调研中环保组织发现,中国的纺织业排污量大,用水效率低下。其中印染废水的排放量占整个纺织业废水排放总量的80%,成分复杂,可能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同时,纺织业在循环用水方面远远落后于多数其他产业,造成用水效率极低。

调研显示,大量纺织企业存在环境违规记录,不能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仅在中国污染地图数据库中收录的纺织企业就超过6000家,其中部分企业因私设暗管、污水直排、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设施、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等,受到处罚或被限期治理。而这些企业中,不乏大型国际、国内品牌的供应商。

纺织行业是中国最大的水污染源之一。其废水排放强度高,重复用水率很低。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比例达30%以上 ,纺织行业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纺织行业废水中染整废水约占80%,化纤生产废水约占12%,另外8%是其他纺织废水(2004 年行业估算数据)。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5 省的染整废水总量约占全国染整废水排放总量的90%。

但是,水污染的罪魁祸首显然不是纺织。即使在工业废水排放领域,其中的大头也不是纺织。之所以选择纺织作为切入点,大概是看中了纺织中的供应链的特殊性。纺织行业是完全竞争性行业,品牌对于前端企业的影响力巨大。“品牌企业非常重视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揭示其产业链存在污染,品牌企业对于产业链前端企业污染改造的推力很大,而纺织污染治理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动力。”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品牌反应有差别

据调查者介绍,他们的调研方法是:初步梳理出超标违规的纺织产品制造商与知名品牌间的供货关系后,环保组织于2012年3月22日、26日和29日向46家企业的CEO发出信件。接下来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品牌企业对于提示信的反应非常不一样。

提示信发出后,部分品牌已经作出了答复。其中耐克、溢达、沃尔玛、H&M、Levi's、阿迪达斯、Burberry等已经开始采取积极行动,进行查询并推动解决。部分品牌除了对环保组织信中提到的具体问题作出回复外,还对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和环保组织的参与表达了支持。

耐克在回复中写道:“作为绿色选择联盟的长期成员,我们(耐克公司)支持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相关中国环保组织推动中国企业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工作。”“耐克公司不仅仅自己在使用IPE所收集的公共信息数据库,还要求在华供应链伙伴关注自己的环境行为,在需要的情况下,还要求公布整改计划。”

Levi's公司在回复中写道:“我们相信,该数据库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以确定我们中国供应商的合规情况。它揭示了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并有助于将注意力集中在亟须整治和参与的供应商上。”

阿迪达斯写道:“我们欢迎近年来绿色选择联盟在促进中国企业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努力,也赞扬IPE在推动关于污染和环境违法信息公开方面所起到的领导力的作用。”“如果供应商违反法律,包括环境和污染控制法规,我们要求供应商采取纠正措施。如果违法行为不能得到整改,我们会写警告信进行跟进,该情况(在最坏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终止业务关系。”

而C&A、Tesco、Gap、李宁、Target、Next、Uniqlo等品牌,之前虽然未有过交流,但此次依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展沟通,并有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深度调研供应商违规情况,考虑建立供应商检索体系,也值得肯定。

但是,在48个品牌中,依然有32家没有作出答复。这其中既包括Marks & Spencer、Esprit、Calvin Klein、Armani、家乐福等国际品牌,也包括361˚、安踏、雅戈尔等国内知名品牌。调研机构对于未回复企业也作了某些正面的推断,他们说:“诚然,品牌未能回应也可能是缘于客观因素,例如回复时间有限、内部信息传递流程多、语言和供应商名称的迷惑。”

在对于品牌的评价中,调研机构对于ZARA的评价最差。报告说:“一些品牌(ZARA)未予回应,是由于其对社会监督的抵触。”

对于ZARA的差评缘于ZARA的回信。调研机构看到ZARA的部分疑似供应商存在环境违规问题,包括被当地群众投诉,部分生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被评为当地典型环境违法案件之一,以及因清理废水池事故导致多人伤亡等。此番发信之后,调研机构收到了来自ZARA的回复,其中写道:“很遗憾我们不能回答来自学校、大学和专业人士等个体对于我们业务模式问题的回应。”

调研机构认为,“显然,ZARA的部分疑似供应商存在的问题是严重的。”同时,他们还认为ZARA违背了其公开承诺。因为ZARA作为全球最大的时装零售公司之一,在其网站宣称“真诚地与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建立联系;持续地与前面提到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组织进行对话;最后,整体业务活动要透明性,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透明。”调研机构呼吁ZARA停止以“业务模式”为借口,尽快对环保组织的质疑作出回应,推动其供应链解决污染问题。

对于ZARA的反应是否是因为其对社会监督的抵触,笔者不下定论。因为中间是否存在误会我们也不能得知。列举这些,笔者的目的仅仅是展示一下调研情况,至于其中的对错判断则由读者来作出。

是契机的几率有多大

对于这样一份报告,对于公众来说,可能会对其品牌消费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可能发生的,不好量化的。对于一部分品牌企业来说,有可能推动他们更加关注其供应链的环保问题,并有可能采取一些措施推动其前端产业链的污染治理。而对于印染企业来说,有些影响是立竿见影的。因为他们非常可能因此而失去订单。这种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印染企业来说是非常棘手的。

首先是印染企业的污染治理在技术上并没有完全成熟。发达国家的纺织业污染治理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但也不能说从根本上解决了这项难题。

面对一个没有现成解决方案的难题,印染企业显然非常困难。但调查方的一位负责人马军认为,这种活动恰恰为推动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动力。“当他们发现造成环境污染而生产的产品无法卖出时,环境污染的成本已经超过了企业的承受极限,置之死地而后生,接下来他们才会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创新。既然利益可以驱动他们进行技术创新,那么生死存亡的威胁更加可以驱动他们进行环保方面的创新。”

暂时或许是一个灾难,未来或许是一个契机

纺织产业链环保确实是一个趋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污染困境需要多方参与解决。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公众需要予以更多关注,同时从中国纺织工厂采购商品的零售商和品牌商也需要采取行动,从确保供应商遵守环境法规开始,进而为供应商创造商业激励,鼓励他们不断改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能源的消耗和有毒化学品的使用。跨国买家不应利用监管漏洞,从中国工厂购买廉价但缺乏可持续性的产品。

近年来,基于对社会责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和品牌商认为,辨识其供应链中的相关工厂,并以遵守环境法律法规作为与工厂进行商业交易的一个必须条件是极其重要的。

第3篇

“三无”服装有健康风险,而品牌服装居然也不安全。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了一项调研报告,称其在阿迪达斯、李宁、鳄鱼等14个品牌的服装样品中检测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NPE(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在自然环境中可分解为NP(壬基酚),NP具有模仿天然雌激素的能力,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可能导致一些生物体的性发育发生改变。

“现在吃的东西问题多,穿的怎么也出问题了?”一时间,服装的健康安全问题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

纺织业使用的化学品是元凶

实际上,服装“染毒”,主要源于纺织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大量使用化学品。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王晓宁表示,纺织印染助剂和纺织染料是纺织品制造过程中使用最多的化学品,有害物质集中出现在染色和后整理等工序中。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纺织印染助剂年消耗量近320万吨,共有近100个类别,1.5万个品种。纺织染料也有近万个品种,年消耗量在90万吨左右。“在这些纺织化学品中,不少品种含有或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王晓宁还指出,从纺织品原料来看,天然纤维会有种植过程中的农药残留,而化学纤维则会出现合成过程中的化学助剂残留。

专家指出,与服装有关的主要有害物质包括:甲醛、防霉防蛀剂、杀菌剂、干洗剂和染料。其中,偶氮类染料在人体内所产生的致癌芳香胺化合物可引发膀胱癌、输尿管癌、肾盂癌等恶性肿瘤,它的中间产物苯系可引发白血病。此外,残留在服装染料中的重金属离子,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积聚在肝脏、骨骼、肾、脑等部位,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纺织品出厂化学检测缺位

事实上,我国于2005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T18401-2003)中,已经对服装pH值、甲醛、色牢度和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有严格限量规定。一般而言,最终进入市场销售的纺织品,其有害物质残留不应超标。

然而,在一些服装批发市场可以看到,很多服装吊牌并没有标明其执行了安全技术规范,甚至有些都没有基本的材料成分标识。相较于实体店铺售卖的服装,网购服装存在更高的健康风险。淘宝店铺大部分服装没有正规吊牌,也没有标明是否符合技术安全要求。而选择网购服装的消费者,也很少在购买时向店家咨询服装是否经过化学品检测。

王晓宁表示,因纺织品有害物质的检测需要光度计、色谱仪等专业设备,消费者很难凭借个人能力鉴别出其残留含量。而纺织品出厂时,一般商家只重视尺寸、规格、瑕疵、缝纫针码、染差等直观物理性能的检测,很少进行化学检测。

纺织品毒理学有待深入研究

实际上,不少国家和组织对各种纺织化学品进行了细致的生态学和毒理学研究,颁布了许多禁用、限用纺织印染助剂和纺织染料的法律法规。

如1998年,《保护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公约》将NP和NPE列入首批优先清除的化学物质。今年,我国政府也将NP和NPE加入了《中国严格限制进出口的有毒化学品目录》中。

在实际购物时,专家建议,不要购买有异味的纺织品,贴身衣物须避免红色、黑色等色牢度容易不符规定的产品,如有掉色现象则不能贴身穿着。

为保证纺织品的安全,王晓宁建议,纺织相关研究院所要重视开发无毒或低毒的绿色化学助剂;纺织企业要关注并遵守相应法律法规,避免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有毒有害助剂;最重要的是,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大对纺织品安全的宣传和监管力度,提高检查水平和能力,做到出口纺织品和国内纺织品质量同等。

第4篇

1、广东纺织业的出口现状

1.1纺织品出口占全国出口量的比例较大

据统计,中国纺织行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10%左右,从业人员占14%,而中国纺织行业的海外依存度在30%以上,并且外贸顺差的最大来源也在于纺织业出口。对美国而言,他们认为,只要能压制中国的纺织品行业,就可能压制住整个中国经济。

1.2纺织品用工成本较高,“订单转移”日趋明显

在巨量出口背后,我们获取的只是少得可怜的利润,纺织工人的微薄工资仅仅只能维持生存。目前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用工成本只相当于中国的38%,原料成本相当于70%,纺织出口报价比我国低约10%。在这种情况下,欧美采购商开始在印度、孟加拉、越南、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寻找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供货商。据海关信息网统计,2012年我国出口纺织原料及制品2460.7亿美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2.3%,较前一年同期20.6%的增长速度大幅回落18.3个百分点,与2012年同期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8.6%的增长速度相比也低6.3个百分点。

2、广东纺织业的发展机遇

2.1纺织品贸易环境更加公平自由

配额制的取消为纺织品服装贸易创造一个更加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各国的市场更加开放,各国的纺织品服装企业获得一个平等的贸易机会,这更能体现出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制下确立的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地位。也有利于各国之间开展平等对话、合作交流、公平竞争,维护正当权益,共同建立与维护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秩序。

2.2有了吸引外资的平台,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配额制的取消,促使全球纺织品服装企业激烈重组,形成相互依存、彼此互补的新型跨国产业链,广东纺织企业借机寻求外资合作。借助外商品牌及其完善的销售网络,通过合作吸引国外资本、先进技术纺织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要素,增强自身竞争的能力。

2.3抓住行业重新洗牌的机会实行转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省纺织服装企业3万多家,包涵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其中中小民营企业是主体。即使是一些大型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很少有一体化综合型龙头企业,整个产业出现总量大、规模少的特点。因此,广东省的纺织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机会。

3、广东省纺织业出口面临的困难 本文由收集整理

3.1 国际反倾销、知识产权等贸易保护措施所造成的困难

3.1.2国际反倾销措施的困扰

根据wto的全球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情况报告,2008年7至12月,15个世贸组织成员启动120起反倾销新调查,而2007年同期为14个成员启动103起调查,同比增长17%。2008年,全球反倾销新立案数为208起,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案件数为138起。

3.1.3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困扰

国内服装纺织生产出口企业是以oem生产为主,大多数企业都不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相关法律的认识。这时,容易导致了自己的专利在国外遭到恶意的抢注,然后再遭受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制裁。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在国外订单的模板原有基础上加以修改,铤而走险卖给其他买家,在版权拥有者发现后边被起诉,遭受制裁。

3.1.4其他贸易保护措施的困扰

由于我国对纺织品服装的毒理检测和环保污染保护检测鉴定起步较晚,技术落后,一直以来对环境标志的认证不够重视。因此新一轮“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广东服装纺织品出口的新的制约因素。

3.2成本压力造成的困难

由于国内外生产紧缺导致货源不足,棉花的价格飙升至17000元/吨,羽绒从10万元/吨升至26万元/吨。国际原油市场波动,以及国内燃油需求的影响,各种标号的燃油都有接近1倍的升幅,提高了纺织企业的物流成本和生产成本。同时,新《劳动法》的颁布,使得纺织企业在完善用工保障制度后,大幅度提高用工成本。

3.3人民币升值压力

根据《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影响调研报告》指出,在人民币快速升值和外部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我国出口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不到30%的出口企业能忍受的人民币升值幅度在4%以上。其中,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所能忍受人民币升值幅度在2%(包含2%)以下的高达44.5%,而所能忍受6%以上的企业占比为零。

3.4出口退税率波动

由于纺织服装行业的特殊性,纺织服装贸易对税收的高低非常敏感。由于广东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财政负担超基数部分出口退税的财政能力差异较大,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不鼓励异地收购出口、对流通类出口企业的设立进行限制的现象,不利于广东纺织业统一市场的形成和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3.5贷款利率提升

银行六个月商业贷款利率从2008年的3.53%提升到了2012年的5.85%,由于国内通胀的持续,国家为了抑制通胀,采取了增加银行存款准备金以及提升利率等措施,增加了企业的运转成本,甚至直接导致了大批纺织企业倒闭。

3.6纺织企业风险抵御能力脆弱

广东本地并不盛产棉花等原料和原煤、电能等重要能源,依赖外地采购或者进口,并且远离原材料和能源主产地。另一方面,企业主要是oem厂商,加工贸易出口占54.98%,自主品牌和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低。尽管部分企业的产品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没有建立或控制销售渠道,丧失市场议价主动权。

4、广东纺织业的应对措施

4.1纺织企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创新自主品牌

广东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居多,很多企业从事单环节生产,应该利用集群这一生产体系特征,化劣势为优势,通过扶持若干骨干企业创建产业龙头,形成拓扑型或轴承型的核心企业领导型企业网络结构,在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配套协作的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实现柔性生产和外部经济。

随着全球范围内纺织业的竞争与日俱增,广东省纺织业只有通过品牌和创新增加产品的竞争力,才能把比较优势转变为长远的竞争优势。纺织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型产品市场的比重日益增大,而初级产品、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将逐步淘汰。

4.2积极开发终端市场

随着对外贸易的日益频繁,我国商品正以物美价廉的特性在新兴经济体中抢占市场份额。根据2009年1月到4月的统计数据,香港、美国和欧盟仍然是广东省服装出口的头号阵地,对以上三个传统市场的出口合计占据广东省服装出口总额的61.8%。同时,广东服装出口对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增大。新兴市场中,对中东、东盟、拉丁美洲出口额分别为6亿美元、3.9亿美元、3.6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5.3%、6.2%和6%,对非洲出口2.3亿美元。

4.3政府立法并引导企业转型发展

广东省政府于2010年5月出台《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表示: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扩大出口。加快建设广州、深圳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支持佛山、珠海建设成为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力争服务贸易每年增长20%左右;创新招商机制和方式,推进主题招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全面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制定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有利于原本从事低附加值oem生产的纺织企业积极地向odm生产转型。

第5篇

欧洲生物塑料协会主席弗朗索瓦・比耶指出:“大力发展生物基纤维,未来纺织化纤工业的相关技术、工艺、设备、人才、经营模式等方面都要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生物基纤维产业将带给纺织行业欣欣向荣的前景与潜力无穷的提升空间。”。

依据欧洲生物塑料协会的研究报告,生物基纤维是指原料来源于可再生物质的一类纤维,包括天然动植物纤维、再生纤维及来源于生物质的合成纤维,被视为工业时代下天然纤维的延续。生物基纤维具有绿色、环境友好、原料可再生以及生物降解等优良特性,有助于解决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的资源和能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因为生物基纤维采用农、林、海洋废弃物、副产物加工而成,是来源于可再生生物质的一类纤维,体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现代纤维加工技术完美融合,其纤维纺织品及其他产品亲和人体,环境友好,并有特有的多方面功能,引领全球纺织品及其他产品新一轮的消费趋势。而各国丰富的生物质原料资源储量, 也为生物基纤维的开发开了绿灯。其中,再生生物基纤维以针叶树、木材下脚料、毛竹、麻类、藻类、虾、蟹等水产品和昆虫等节肢动物的外壳为原料,原料广且环保自然。合成生物基纤维采用农林副产物为原材料,经发酵制得生物基原料,制得生物基聚酯类、生物基聚酰胺类等,它们都是极具发展前景的纺织材料。

生物基纤维的发展历程

自古以来,人类的生活就与纤维密切相关。公元前就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应用的麻、棉、丝、毛等,实际上均是生物基纤维。所谓生物基纤维(Bio based fiber),是指利用生物体或生物提取物制成的纤维,即来源于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可再生生物基的一类纤维。生物基纤维的品种很多,为了研究和使用上的方便,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根据原料来源和生产过程,生物基纤维可分为三大类:生物基原生纤维,即用自然界的天然动植物纤维经物理方法处理加工成的纤维;生物基再生纤维,即以天然动植物为原料制备的化学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即来源于生物基的合成纤维。

与生物基原生纤维悠久的历史相比,生物基再生纤维的历史还较短。最早问世的生物基再生纤维是硝酸纤维素纤维,1883年由J.W.Swan和Chardonnet分别获得专利,1891年规模化生产。随后,各种形式的生物基再生纤维(包括铜氨纤维、粘胶纤维和醋酯纤维)相继问世。从20世纪初期起,还出现了各种再生蛋白基纤维,其中日本东洋纺公司的酪素蛋白基纤维“Chinon”1968年成为世界化学纤维的十大发明之一。可以说,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生物基化学纤维的创新与起步阶段。但随着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一些以煤化工和石油工业为基础的矿物源合成纤维品种的陆续问世,生物基化学纤维的产量虽然仍在增加,但从60年代中期起增加的速率趋于平稳。由于石油化工为合成纤维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原料,从而促进了合成纤维的大发展,其产量于1968年首次超过生物基化学纤维。

由于合成纤维以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为基础,其大部分废弃物不可降解,因此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于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开始重视对生物基化学纤维的研究。1962年,美国Cyanamid公司用聚乳酸制成了性能优异的可吸收缝合线。1969年,美国Eastmann Kodak取得了纤维素新溶剂甲基吗啉氧化物(NM-IVIO)的专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有一批新型生物基化学纤维实现了工业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莱赛尔(Lyocell)纤维和聚乳酸纤维。此外甲壳素和壳聚糖纤维、胶原纤维、海藻酸纤维等虽然在服装领域的用量不大,但在医疗领域已经取得重要地位。而曾经在三四十年代昙花一现的大豆蛋白基纤维等再生蛋白基纤维,也因为具有生态纤维的特征而重新受到重视。

本世纪以来,以植物/农作物为原料,运用生物技术制备成纤聚合物的单体,是生物基纤维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而传统合成纤维的成纤聚合物单体一般采用化学方法合成。近年来,纤维科学研究者十分重视运用生物技术合成成纤聚合物的单体的研究。例如日本富士通与本田公司从蓖麻秸秆中研发出新的生物基纤维聚合体用于汽车内饰用织物。法国罗地亚公司采用蓖麻秸秆原料制成了聚酰胺610纤维。其中最重要的生物基化学纤维聚乳酸,其成纤聚合物的单体L-乳酸则是以玉米、山芋等为原料,采用发酵法生产的。美国杜邦公司已在用玉米淀粉制备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单体丙二醇(PDO)的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国农业集团卡吉尔(CargiⅡ)公司组建了一家新公司,利用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甘油来生产丙二醇。杜邦公司还开展了用生物技术合成己二腈,再转化为尼龙6和尼龙66的单体己内酰胺和己二酸的研究。

政策导向战略发展

据美国儒士咨询公司最近报告指出,20世纪形成了石油经济和技术体系,2l世纪将会出现生物基经济产业。以生物基工程技术为核心的新型生物基纤维的快速发展,将成为引领化纤工业发展的新潮流。该报告认为,在生物基产业发展初期,社会、环境和战略价值要大于经济价值,国家目标、政府的引导和联盟组织等的支持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强度越来越大。现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恢复经济的长远规划中,均把发展生物产业作为走出困境、争夺高新技术制高点、重新走向繁荣的国家战略。另一方面,重新定义生物基纤维材料不仅是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的原料,而且是重要的基础材料和工程材料。他们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把纤维产业转向利润更高、受资源或环境影响更小的高性能生物基纤维的研发和生产。

另据欧洲生物塑料协会的调查资料显示,生物基纤维作为有助于解决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的资源和能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鼓励开发与使用生物基纤维。如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农业部赞助的“2020年植物/农作物可再生性资源技术发展计划”,提出了2020年从可再生的植物衍生物中获得10%的基本化学原材料。为支持生物基纤维材料的研发应用,美国能源署(DOE)最近向两个大型研究项目拨款1130万美元。据悉,这两个项目旨在以农业废弃物或木质生物质为原料,研制出造价低廉、性能优异的再生碳纤维材料。据悉,该种材料一旦成功问世,将会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前,为鼓励生产企业用生物基TPU代替传统的聚丙烯腈为原料生产生物基纤维,DOE还向陶氏化学公司、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长期提供研究经费援助。

一向以功能性纤维见长的日本化纤制造商正全力聚焦于个人健康、卫生与舒适性的生物基纤维与纺织品方面的发展。2002年6月,日本政府统合了“纤维制品新机能评价协议(JAFET)”。JAFET针对经过生物基技术生产、加工、纺织的化学纤维及成纤聚合物制品的表示用语、评价方法、评定基准等进行了统一,并确立了标志的认证制度,以通过“新机能生物基纤维产品”改善国民生活为最终目的。统合后的新组织具备评定标准部门、试验检查部门、标志推进部门、制品认证部门4个主要部门进行工作推进,以满足生物基市场新需求的高性能、新功能,并且兼顾与环境相协调的新型生物基纤维及其制品日益受到工业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

在欧洲,意大利政府颁布的《环境保护和减排规划》规定:到2025年服装鞋帽产业与纺织业必须全面使用天然纤维与生物基纤维。而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家也纷纷效仿并制定税收上的优惠政策鼓励生物基纤维的应用,大大促进了生物基纤维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前景一片大好。2011年欧洲共同体就生物聚合物及其纤维的潜在市场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生物纺织(Biotext)研究计划。组织了德国的ITA、ITCF和Dechema,比利时的Centxbel以及西班牙的Aitex等5家知名的公司与研究所,选择生物聚合物PLA、PHB和淀粉基聚合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单丝、扁丝、复丝(BCF、FDY和POY)以及生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将开展共混聚合物的性能界定,实验室规模的验证,探索与确定生物聚合物的改进目标以及确定产品的最适宜使用领域等。Biotext研究计划的目的是为生物高分子材料在高端纺织品上的使用提供技术支持。

另外,雀巢、可口可乐、达能集团、福特、亨氏食品公司、耐克、P&G和 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已携手联合创立“生物基纤维开发产业联盟”。联盟成立的目标是引导负责任地挑选和收割农作物材料,如甘蔗、玉米、芦苇和柳枝等用于制造生物基纤维,并将呼吁行业、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专家共同帮助推进工作的实施。旨在鉴定生物基纤维行业的潜在影响及促进这些影响的可能性措施,使生物基纤维行业新兴供应链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生物基纤维开发应用动向

据德国创恒斯泰技术咨询公司的调研报告,当前在国际利用生物基技术的开发中,最热门也最有市场应用潜力的生物基纤维材料包括纤维素聚合物、生物基聚酯类(PLA、PHB、PTT、PBT、PET等)、生物基聚酰胺类(PAll、PA6、PA66、PA69、PA610)、生物基聚乙烯类、生物基聚丙烯类、生物基PVC类、生物基TPU类以及淀粉基聚合物等。该报告还阐述了这些生物基纤维在环保、节能、康健、亲肤与安全应用领域的无限效益与功能。

例如Regenerated biological basis纤维(RBB-再生生物基),具有优良的人体亲和性,可广泛应用于贴身内衣、家纺、衬衫、袜类、服装、休闲等领域。在RBB纤维开发的纺织品中,以Chitosan纤维(壳聚糖纤维)为例,目前海斯摩尔纯壳聚糖纤维等生物基纤维已突破关键技术并具备工业化产能基础,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Chitosan纤维除了用于医用纺织品与劳动防护用品外,在纺织服装领域,Chitosan纤维吸湿排汗、抗静电、抑菌防霉等功能性,使其特别适合做床上用品、内衣、袜子、毛巾等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

又如Elastic biological basis纤维(EBB-弹性生物基),特殊的花生壳截面使EBB纤维具有优良的吸湿排汗功能,具有抗氯性能,能经受一般弹力牛仔布所不能采用的漂白和洗涤环境。EBB纤维用来生产四面弹力织物,高档针织面料,高弹牛仔面料,在牛仔服装、运动服装、衬衣、休闲装、女性套装、裤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Poly lactic acid纤维(PLA-聚乳酸),这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热塑性脂肪族聚酯,它来源于可再生资源如玉米淀粉、甘蔗等。它最大的优点还在于它的环保性,兼有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特点, 吸湿排汗均匀、快干、阻燃性低、烟尘小、热散发小、无毒性、熔点低、回弹性好、折射指数低、色彩鲜艳、不滋长细菌和气味保留指数低等。德国亚琛大学纺织研 究所选择生物聚酯为原料进行了系统的纺丝成型试验。在共混纺丝试验中,使用PLA(80%)和PHB(20%)两种组分,制得的长丝纱单丝直径达20?m,其纺织品展现了十分好的使用性能,如优良的渗透性,高吸湿性和良好的水汽穿透性能。

生物基聚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基聚酯产品,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综合性能:它有尼龙(PA)的柔软性,且有更好的色泽度;也有腈纶(PAN)的蓬松性,且避免了磨损倾向;还有涤纶(PET)的抗污性,更有很好的手感;加上本身固有的回弹性和抗静电性,它不仅可以广泛应用于服装和其他纺织品,在医疗非织造领域也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据了解,目前,杜邦公司是PDO产品的最大生产商,其PDO产品主要用于生产PTT纤维材料。杜邦已经掌握了PTT纤维产业链的顶端技术――PTT聚酯切片的生产技术。中国盛虹控股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用粗淀粉或生物柴油的副产品――甘油,分别采用两步法和一步法来发酵生产PDO和BDO(1.4丁二醇),开发的新工艺已经提高了克雷伯氏菌的生物量和乙二醇的总产量,并通过添加适量的反丁烯二酸,可增加PDO的生产力度。

在动物基成纤聚合物的生物技术制备方面,蜘蛛丝是力学性能十分优异的天然纤维。近年来,美国杜邦公司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首先建立蜘蛛丝蛋白基各种成分的分子模型,然后运用遗传学基因合成技术,把遗传基因植入Escherichia coli细菌和P.pastoris酵母菌,可分泌出高分子量的蜘蛛丝蛋白,从而仿制出长度可达1000个氨基酸的蜘蛛拉索丝。

加拿大Nexia公司则使用生物反应器技术,在蜘蛛体外获得了蛛丝蛋白。方法是将能复制蜘蛛丝蛋白的合成基因移植到山羊,山羊生产的羊奶中就含有类似于蜘蛛丝蛋白的蛋白质,这种羊奶中含有经基因重组的蛋白质2g/L~15g/L,用这种蛋白质生产的纤维取名生物钢(Biosteel),其强度比芳纶大3.5倍。该公司正研究如何将羊奶中的蛋白质进行纺丝的问题。他们已和加拿大国防部签署了用这种纤维生产防弹材料的协议,还和美国军队及美国航天局(NASA)达成了有关合作。

为了蜘蛛丝的生产量,一些科研项目已经利用植物来生产蜘蛛丝蛋白。这种方法是将能生产蜘蛛丝蛋白的合成基因移植给植物,如花生、烟草和土豆等作物,使这些植物能大量生产类似于蜘蛛丝蛋白的蛋白质,然后将蛋白质提取出来作为生产仿蜘蛛丝的原料。如德国植物遗传与栽培研究所将能复制Nephila clavipes蜘蛛拉索丝的蜘蛛丝蛋白的合成基因移植给土豆,所培植出的转基因土豆含有可观数量的蜘蛛丝蛋白质,90%以上的蛋白质含有420~3600个碱基对,其基因编码与蜘蛛丝蛋白相似。由于这种经基因重组的蛋白质有极好的耐热性,使其提纯与精制手续简单而有效。

通过仿生纺丝技术开发高性能纤维和智能纤维,也是令人瞩目的开发应用方向。日本科学家研究了蚕吐蜘蛛丝的机理。东华大学胡学超等进行了以蚕丝为原料,模仿蜘 蛛的吐丝,通过干法丝制备人造蜘蛛丝的研究。日本科学家还研究模仿酶、神经、肌肉等生物体分子纤维的功能,开发功能更高纤维的技术。例如,通过人工酶加工技术开发消臭+杀菌、止痒+消炎+抗过敏纤维;通过模仿神经开发合成高分子或天然高分子人工肌肉,并应用在调节器等功能设备中。将天然高分子与其他材料复合制备新型复合纤维,例如,丝纤朊/纤维素复合纤维、明胶/纤维素复合纤维、壳聚糖/究兰等天然离子复合纤维等的开发和应用,在日本也是开发的热点。

在纺丝技术的革新应用方面,以植物纤维素为原料的粘胶纤维采用湿法纺丝工艺,不但生产流程长、能源消耗大,而且污染环境。如果采用新型溶剂如NMMO得到的Lyocell纤维,该纤维具有较高的干强、湿强和湿模量,优良的尺寸稳定性,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纤维”。日本东丽公司和京都大学共同研究开发的纤维素纤维“熔融纺丝法”,在维持纤维素特性的条件下能够自由控制分子间氢的结合强度。由于是通过熔融丝进行纤维化,可得到异形截面纤维,并可与异种聚合物生成复合纤维,应用复合纺丝技术,可生产出比天然纤维中最细的海岛棉纤维(1.3dtex)更细的纤维,最细可达0.1dtex。 该公司还通过在纤维素中加入第三成分,缓解氢键结合强度并赋予其热塑性,纺丝后,再除去第三成分,从而维持纤维素所具有的吸湿性、放湿性、显色性及柔软的手感。他们还成功生产出由天然高分子组成的纤维素类纤维丝,利用该技术不仅能够轻松地得到异形剖面等任意剖面形状的纤维丝,而且还能简单地生产出与异种聚合物复合而成的混纺纤维丝等材料。因此,将纤维素改性后所得到的纤维素衍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熔融纺丝,可最大程度地降低环境负荷,提高纺丝效率,省去溶剂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步骤,缩短流程。因此,再生纤维素熔融纺丝法是最具长远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加工方法。

生物基纤维市场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生物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生物基纤维材料在常规和高性能产品的日益拓展,将会不断进入更多新的应用领域。

据欧洲生物塑料协会的调研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生物基塑料产能约160万吨,而今后生物塑料将在此基础上逐年攀升,尤其是未来4年,全球生物塑料产能将实现剧增,生物基塑料2018年的年产量将达到670万吨,是2013年产量的4倍左右。该调研报告指出,目前生物基聚合物占世界塑料市场的份额不足2%,但生物技术吸引了全球众多企业的浓厚兴趣,它们争相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在数十种已商业化使用的PA材料中,取之于可再生资源的生物基纤维系列产品,包括PA6、PA66、PA69、PA11、PA610、PA1010及其制品的研究与开发均已相继展开。从美国Rennovia公司基于全球葡萄糖类原料的供给现状以及通过化学催化技术制备生物基己二胺及己二酸技术的商业化现实判断,2022年全球生物基PA66纤维产量将突破100万吨大关。

另据世界著名IHS咨询公司的最新研究报告称,日益增加的消费者压力和日趋严格的法规,将刺激北美、欧洲和亚洲市场对再生纤维素纤维的需求,而再生纤维素纤维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每年木材的循环量达到1.5 亿吨,可用于再生纤维素加工的材料达到1500万吨以上;竹材循环量达到4000万吨,可用于再生纤维素纤维加工的约500万吨;棉纤维产量达到2400 万吨左右,可用于再生纤维素加工的棉短绒等100万吨左右;麻类纤维材料产量达到300万吨以上,难以直接纺织利用的麻类以及麻秆等都可用作再生纤维资源。

又据美国儒士咨询公司的最新预测报告指出,生物基纤维材料研究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发展紧密相关,所以新的生长点和交叉点不断涌现,并不断向其他相关学科延伸和渗透,这既促进了生物基纤维的发展又丰富了新材料科学的内涵。其发展趋势有:

一是研发对象不断发展。从传统的木材扩展到竹藤、秸秆、草本植物和藻类植物;从天然纤维材料扩展到蛋白基材料以及生物矿物材料;从可再生材料的利用扩展到可 再生能源的利用;从宏观材料的简单初级利用到微观化学成分的提纯、分离的再加工利用:从低价值利用到高附加值的利用。所以近年来生物基产业在主要原料定位上的发展趋势是:由以玉米淀粉、大豆油脂等农产品为主要原料来源向着非食物性木基纤维素等植物残体(Residues)和农林废弃有机物基为主要原料来源的方向发展,以减少对农田的压力和降低原料成本。

二是研发范围不断扩大。未来生物基纤维材料研究与相关学科不断交叉、渗透,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出现,从传统的生物学科及其相关的物理、化学学科渗透到材料学科、能源学科、复合材料学等领域。

三是更加注重材料的环保性能。自然界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利用最简单的成分、最普通的条件获得了最稳定的材料结构,人们可以从这种分级结构中得到启发,通 过生物拟态或者仿生设计制备出性能优越的复合材料,充分发挥生物基材料可再生、可降解利用的优势,特别是节约、降耗、降能是未来材料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是更加重视材料基本性基的设计要求。未来的生物基材料研究不但注重其基本性基的改进,还注重赋予其新的功能,注重复合化、高性能化、功能化。

五是构筑生物基经济产业。未来将会出现生物基经济产业,生物基产业必将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指出的是,在生物基产业发展初期,社会、环境和战略价值要 大于经济价值,国家目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适时制定符合生物基纤维发展的战略,保证生物基产业的发展从量增长到基的提高。

最近欧洲生物塑料协会指出,亚洲作为生物塑料主要生产中心的地位更受重视,因为当前规划的项目大多将在泰国、印度和中国实施。尽管从中国或全世界看,天然生 物材料的开发利用都处于刚起步阶段,生物基纤维在整个材料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但是,生物基材料产业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化纤产量和纤维消费市场,目前中国的化纤总产量已占世界55%,是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5~10倍。因此,从国民经济发展与产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中国化学纤维的品种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第6篇

策划书

承办部门: 志愿者管理部 负责人:

纺织材料检测服务部创建于2009年四月份。至今,我们利用自己所学的有关纺织检测的相关知识和以及一些仪器设备,通过开展“纺织让生活更美好”世纪新城进社区活动,“回顾纺织历史,铸就纺织辉煌”纺织博物馆参观活动,“宝宝健康”等项目活动,结合纺织相关国内外纺织行业发展与形势的讲座活动以及在居民中进行问卷调查、调研,进而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对居民平时使用的纺织品性能、材料成分进行检测,形成和居民纺织材料使用情况调研报告,同时指导市民使用新颖、环保的纺织面料,指导社区居民进行简易纺织面料鉴别,真正的服务于居民。作为另外一种形式的大学生与社会交流沟通的形式,科学商店真正发挥了大学生服务于社会的作用。

2010年9月,秋风送爽,我们即将迎来一批年轻、有活力、富有朝气的学生,他们是我们志愿者队伍的新鲜血液,他们将成为我们科学商店的中坚力量。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队伍必将更加壮大;我们的成果,也必将更丰富、更充实!

活动意义

 向广大新生介绍科学商店,使同学们充分了解科学商店的理念,并产生认同。  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这次活动,有意愿成为我们的志愿者。

 在新的学期,发展新生力量,充实我们纺织学院科学商店的志愿者队伍。

一、宣传

1.海报、横幅(详见“日程安排”) 2.扫楼宣传

 有意愿成为普通志愿者、参加常规活动的,或有意愿成为干事,从事活动服务工作的志愿者,请向负责人领取《志愿者申请表》。

 申请人填写完毕后,于面试当天自行递交给面试人员。若没有领取到,现场也会发放。

二、面试会(其他安排详见“活动日程”)  各部门相关人员准备提问的问题和人员选拔标准

第7篇

本世纪初以来,我市经编产业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通过几年的积累和发展,经编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生产领域不断扩展,产业结构日趋完善,目前已经形成服饰、广告、工业用布等三大类经编产品,整个产业的经济总量以年均30%左右的幅度增长。2xxx年我市经编自营出口额已经达到 19125万美元,自营出口企业112家,产品主要出口印度、美国、墨西哥、香港、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一、我市经编产业特点 (1)经编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2xx2xx年,我市经编产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及利润的增长速度均高于纺织品产业的平均水平,经编产品的出口保持了较大增幅。2xxx--2xxx年间我市经编自营出口额年均增幅达到35%,其中2xxx年经编出口达到1.9亿美元,同比增幅60%。

海宁2xxx1-2xx年经编产品自营出口情况

(2)产业集群优势突出

我市经编产业集群化优势在于配套完整、产品丰富、规格齐全,生产成本较低,具有竞争优势。我市的经编企业主要集中在马桥经编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经编产品生产、加工、研发和销售基地,产值约占全国经编产业集群地总量的20%,在行业内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3)科技含量较高,发展潜力巨大

经编以其较高的科技含量、卓越的生产效率、独特的产品性能,在纺织工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市经编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产业链趋于完善,服装用、装饰用、产业用三大类产品协调发展,适应不同消费需求的各种档次的经编产品的竞争力正稳步增强,为经编产品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我市经编产业的优势与劣势 (1)产业的优势

1、技术装备基础良好

我市经编产业技术装备总体水平和研发水平在针织行业处于领先地位,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我市经编生产设备三分之二以上是来自德国卡尔迈耶、利巴公司生产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ks高速经编机和双轴向经编机。目前我市有高档ks、双轴向、多轴向等经编机及相关设备1500多台(套),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双轴向经编机约占全国拥有量的70%。

2、经编产业集群优势凸现

据调研,海宁经编产业集群地区经济运行明显好于针织产业平均水平。截止2xxx年底我市共有规模以上经编企业186余家,其中出口超过500万美元的有 12家。经编产业人均利润、销售产值、产品附加值均保持较高水平。产业链上下游的化纤、印染、服装等产业也正在得到相应发展,形成了结合紧密的经编产业链,产业链上下游间的互动效应正在逐步形成。三大类产品的开发都拥有较成熟的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较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各种档次产品的竞争力稳步增强,在一定时期保持较高的销售利润水平。

(2)产业的劣势

1、设计能力弱,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

经编产业目前仍呈现 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即低档产品加工能力已出现剩余,而产品设计研发能力仍然不足,营销环节薄弱。从国际价值链角度来看,我市经编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小,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较为明显。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知识产权。在材料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而设备的雷同与产品的复制,造成低档产品供过于求。一些企业原材料与生产成本的提高,产品开发的资金投入减少,为获取有限的市场份额,竞相压价,最终造成效益下降。由于竞争加剧,许多企业常规品种单价下降,利润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2、人才缺乏制约产业发展

人才培养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设计人才、操作人才、营销人才、国际贸易人才日趋缺乏。不少企业缺少技术人才的长期积淀,对先进的生产装备认知度不高,无法进行充分消化吸收,对新产品、新工艺难以形成有效的研发。设计是提高经编产品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经编产业的薄弱环节。

4、品牌意识淡薄,营销手段单一

经编产业中普遍存在重视产品生产忽视品牌建设的现象。经编产业的先进装备使产品的档次与质量有所提升,部分产品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但是品牌和市场仍被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所掌握着。目前我市较多中小经编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是自产自销、以内销为主,出口绝大多数以加工和间接出口为主,销售渠道相对窄小。经编产业产品信息获取渠道狭窄,主要信息来源于客户和同行,这是造成经编产品同质化的主要原因。品牌缺失,很难在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出口退税降低以及环保成本提高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压力下获取较高的利润。

三、我市经编产业面临的挑战 (1)潜在的贸易摩擦风险

我市纺织品质量与档次的逐步提升,为世界各国的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优质产品的同时,也使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日益明显。部分中高档次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逐步增大,引起失去优势的发达国家的企业的恐慌,容易产生贸易摩擦。过去靠低价竞争国际市场的时代将宣告结束,那些产品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

(2)劳动力成本提高

我市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减弱,随着社会保险、劳动聘用等制度的完善,产业集群内劳动力成本正在逐年上升。我国纺织行业劳动力成本比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高出近一倍。虽然一些企业从加强内部管理入手,降低生产成本,仍难以消化劳动力费用支出的增加。

(3)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基础上的长期积累而具备的潜在能力。我市经编产业中多数企业偏重新设备的投资,忽视技术开发的投入,缺少日常的技术积累,先进设备的生产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产业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受到企业创新能力的制约,创新能力的不足已成为经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四、经编产业的发展措施 (1)加大技术投入,推动产业升级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对新型优质原料在经编产业生产中的试制与应用。加速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推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经编复合材料、服饰面料的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品,使经编产业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

(2) 壮大龙头,扶持中小企业

我市经编产业中一批龙头企业的产销率、利润率等各方面指标均处于产业中的前列,企业极具竞争实力。但是从产业整体来看,龙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略显不足。要提高龙头企业品牌意识,加大在研发的投入,提升龙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整体提升产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技术与产品在某一领域有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企业和企业群体。中小规模的企业产品专业化较强,往往具有较大活力,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企业在信息收集、市场推广、研发投入上往往不遗余力,是最具潜力的团体,要对之加强引导,找准市场定位,不求大求全,要向专、精、特方向发展,成为支撑经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3)向上下游延伸,完善经编产业链

充分利用产业迅速崛起的优势,加大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向成品延伸,满足市场要求,确保使用性能,使得经编产业步入上下游配套良性发展的轨道,壮大产业链优势。重点发展产业用纺织品的后整理及其终端产品。在后整理方面,引进贴合、压延、涂层等先进工艺和设备,掌控产业用纺织品开发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的终端产品。在现有产业用经编设备基础上适当增加系列、配套设备,丰富产品结构,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和使用功能性化纤原料,开发功能性产品。

(4)加快专业市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专业市场是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有力支撑。加快产业专业市场的建立,为企业搭建展示、洽谈、销售、物流、结算等服务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与推介活动,吸引国内外的采购商在这里采购,提升产业集群的品牌效应,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对经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8篇

1、《能源法》将公开征求意见

10月20日,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确认,《能源法》正式稿最后的起草工作已完成,即将向全国公布并征求社会各方的意见,其中也包括民营企业。根据原定计划,《能源法》将在今年年底前形成送审稿,报至国务院。

2、中国证监会出台意见加强基金销售监管

10月18日,中国证监会同时颁布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内部控制指导意见》和《证券投资基金销售适用性指导意见》两个文件,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反映了监管层加强基金销售监管的决心。《意见》有利于现在不同的销售机构建立起统一的规范制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保护基金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关于养老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10月15日,保监会颁布了《关于养老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企业年金业务。养老保险公司开展企业年金业务时将不再有地域之困。新规定将降低养老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的成本,有助于改善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竞争中的环境。

4、《关于加强出口企业环境监管的通知》

10月14日,商务部表示,日前和环保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出口企业环境监管的通知》,将视情况中止环保违法违规企业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期限内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这是继"绿色信贷"、"绿色证券"之后,又一项环保重拳―"绿色外贸"正式出台。

5、《电石行业准入条件(2007年修订)》

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电石行业准入条件(2007年修订)》。《条件》的修改旨在规范电石行业发展,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趋势,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确保安全生产,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VOICE声音

1、楼价上升何害之有?

“如果北京不希望中国的人口集中于珠三角与长三角,那么让这两区的楼价上升是有效的阻吓,比任何其它方法高明。可惜目前我们见到的,是这些地区一方面压制楼价,另一方面不多放土地建造楼宇,使我们无从猜测政府要的是些什么。”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香港大学教授张五常10月12日在他的博客中表示

2、政府保留对股市进行干预的权力

“投资者应该进行自我教育,对投资股市的风险要有充分认识。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发挥作用是证监会的基本原则,但是也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无论市场成熟与否,一旦市场行为扭曲导致市场失灵时,政府的宏观调控都不可避免。"

---十七大代表、 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10月17日表示

3、股市已具泡沫特征

"中国繁荣的股票市场从各方面看都已经具有泡沫的特征。如果你要寻找泡沫的定义,那么这就是了。"

―格林斯潘在10月1日对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师生发表演讲时作上述表示

4、营商环境急速恶化 推高股市楼市泡沫

"最近,媒体很多报道,包括央行、专家学者都提出来,泡沫是由于流动性过剩造成的。我根本不同意……虚拟资金最重大的来源就是我国投资营商环境急速恶化,挤压出大量虚拟资金进入股市楼市。所以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就是进一步地打击已经变坏的投资环境。因而挤压出更多的虚拟资金进入股市、楼市。这就是为什么上午宏调下午股价大涨的原因。”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在首届(2007)中国成长型企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

DATA数字

1、920万人

据新华社报道,劳动保障部10月22日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20万人,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2、30万

据《信息时报》报道,从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获悉从,10月18日起,在广州路见不平,见义勇为而牺牲或伤残的勇士们将可获得大幅加码的奖励慰问金,其中牺牲者最高奖励金由5万元提至30万元。

3、1.2万亿元

财政部10月19日公布,今年前三季度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万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国有企业发展形势良好。

4、25.7%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10月20日在华盛顿表示,前三季度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7%,比上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她表示,中国政府当前主要任务不是控制汇率,而是调整经济结构,外界应该有耐心。

5、3.36万亿

据《华夏时报》10月20日报道,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9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净发放3.36万亿,这一数字比去年全年还要高出一成。银行正面临无钱可贷窘境。

6、280亿元

财政部10月19日公告,将从10月22日起发行2007年记账式(十七期)国债,计划发行280亿元,实际发行面值金额为280亿元。此次国债期限5年,票面年利率为4.00%。

7、1万亿

据《中国证券报》10月22日报道,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秋季分析会议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今年的财政增收1万亿已成定局,但财政赤字不会一下抹平。

8、第九位

据人民网10月21日报道,中国保监会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近5年,是我国保险业发展势头最好、变化最快的时期。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亿元,是2002年的1.8倍,在世界排名第九位。

9、430万户

新华网10月20日报道,目前,中国各地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430万户。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8.5%。目前缴纳的税金占全国的50.2%;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10、4%

国家发改委10月17日报告称,今年以来,全国汽车市场价格持续走低,预计后期平稳下行趋势仍会延续,全年降幅预计在4%左右。报告表示,汽车行业产能过剩需求走弱是造成今年汽车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

11、12亿元

据《广州日报》报道,10月19日,中国民用机场协会首次公布各航空公司拖欠机场费的排名,国内30家主要机场被欠费逾12亿元。据悉,这30家机场中,北京、上海和广州作为国内的主要枢纽机场,旅客吞吐量占了国内全部机场的九成以上,而航空公司拖欠机场费的绝大部分也来自以上几大机场。

12、5624亿元

据海关总署网站消息,今年1至9月,全国海关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净入库562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前三季度海关税收增收1004亿元,同比增加22%,是近年来海关税收增长最快的时期。

13、3%-5%

据《京华时报》报道,商务部相关负责人10月21日表示,由于我国纺织品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品牌少;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一些发展中国家正逐渐成为中国在低附加值大众化产品上的强劲对手等原因,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到5%。

14、1.5亿吨

据海关总署10月12日的海关统计快讯,今年1-9月中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超过1.5亿吨,其中进口原油12407万吨,同比增长13.6%,进口成品油2684万吨,同比下降8%。

15、2000亿

据《证券时报》10月19日报道,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在最新公布的报告中表示,在未来五年内,中国的汽车保险业务预计将大约翻一倍,到2012年,中国汽车保险保费规模有望激增至大约2000亿元人民币。

16、3438亿元

《北京商报》10月22日讯,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到今年8月,中国软件产业收入增长了22.9%,达到3438亿元人民币(457亿美元)。

17、300亿美元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建设部相关负责人10月18日表示,今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总额将突破300亿美元,预计有4家建筑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目前,我国对外工程承包总额市场范围、专业领域不断扩大,业务已遍及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18、6家

据《上海证券报》9月19日报道,由美国世界钢动态公司今年评选的"世界级钢铁公司"名单有23家钢铁企业列入,其中包括我国6家钢铁企业。据悉,这6家钢铁企业包括宝钢公司、鞍本钢铁公司、马鞍山钢铁公司、沙钢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台湾中钢公司。

19、40%-50%

据《中国证券报》10月22日报道,消费调研中心近日的洗衣机市场报告显示,洗衣机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品牌淘汰成为2007年洗衣机市场竞争的主旋律,预计品牌淘汰率将达到40%-50%。同时,滚筒式洗衣机日渐受到一二级市场消费者的青睐,但价格高昂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目前波轮式洗衣机仍然占据市场主流地位。

Keyword关键词

1、世界输电第一

新华网10月22日报道,截至目前,中国直流输电线路总长度达7085公里,输送容量达1856万千瓦,线路总长度和输送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和设备制造水平也已达到国际领先地位。

2、胡润百富榜

房地产行业仍是胡润百富榜的最大赢家。"2007胡润百富榜"10月10日公布,今年上市的广东房地产开发商碧桂园大股东杨惠妍以1300亿元位居第一。

3、以房养老

据报道,我国首个主营"以房养老"的保险公司"幸福人寿"10月正式挂牌营业。"以房养老"是指老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保险公司,然后按月从保险公司领取现金直到身故,过世后房子由保险公司接收。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10月17日表示,我国"以房养老"需相关制度配套,未来可能不失为一种选择。

4、投资"外热内冷"

新华网10月17日报道,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院长日前指出,当前,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有一个显著特征--"外热内冷",即外资风险投资机构越来越多的进入到中国,而内资机构相对萎缩。据该研究院2007年初完成的《2006年度中国风险投资调研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新募集的风险资本中,有68.7%的资本为海外资本,中国内地资本仅占31.3%。

5、休眠账户

证监会介绍,截止到10月8日,已有2023万个休眠账户(是指证券账户余额为0、资金账户余额不超过100元且最近连续3年以上无交易的投资A股账户及对应的资金账户)按期实施另库存放。证监会方面表示,休眠账户管理工作今后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对长期不使用、资金少于最低交易数额的账户将定期进行休眠处理。休眠账户以2007年7月31日为截止时间进行统计。

6、首条海底直达光缆

新浪科技10月22日报道,世界首条海底高速直达光缆--中美直达国际海缆(TPE)当日在青岛正式开始海上施工,这意味着中美间首个兆级海底光缆系统将在奥运会前建成,带宽容量将达5.12T(5242G),为奥运通信提供可靠保证。

7、首个纺织品指数

商务部10月21日了中国首个纺织品指数――“中国・柯桥纺织指数”,以指导纺织品市场和纺织产业健康发展。该指数包括纺织品价格指数、纺织品景气指数、纺织品出口指数和纺织品订单指数。其中价格指数每周一一次,景气指数每月1日一次,出口指数每月一次。

8、奥运财富效应

据《羊城晚报》10月15日报道,国际会计师行普华永道日前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2007年-2011年展望报告《报告》指出, 随着可口可乐,联想、强生、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及中国移动等实力强劲的企业加入奥运会赞助商行列,预计奥运会将为赞助、商品销售及其他体育相关收入带来19%的增长。奥运会效应将影响内地娱乐和媒体行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电视网路、广播以及杂志广告上的增长,都将在2008年超过20%。未来四年国际娱乐及媒体行业将聚焦中国。

9、首例洗钱罪

新华网报道,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10月22日一审判决4名被告人犯有洗钱罪,。此案是上海地区首例以洗钱罪定罪判决的案件,也是《反洗钱法》今年1月1日施行以来中国法院宣判的第一例洗钱罪案件。经查,去年上半年,该犯罪团伙通过网上银行、ATM机及银行柜面取款、转账等方式清洗非法资金上百万元。

10、首家责任保险公司

据《证券时报》报道,我国首家责任保险公司长安责任险公司10月18日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开业,注册资本3.6亿元。保监会批准该公司主要经营责任保险和法定责任保险(含交强险、机动车商业三者险),并要求这两个主要险种的保费收入要占全部保费收入不少于60%。

11、外资戒烟产品

据《经济参考报》10月22日报道,10月底,诺华戒烟产品--处方药尼派即尼古丁透皮贴剂正式进入我国市场。今年年底,强生公司的戒烟口香糖也将亮相国内市场。我国现有吸烟人数已达3.5亿,并且吸烟人数还在以每年300万的速度增加,戒烟市场潜力巨大,此次两大外资巨头大举进入,我国千亿元的戒烟市场将有一番大较量。

12、进军厨卫业

据《第一财经日报》10月22日报道,长虹目前已在中山南头建设了一个300万台/年的厨卫电器生产基地,并且计划两年内做到2亿元的销售规模,这标志着正式进军厨卫业。据长虹相关负责人介绍,厨卫是电器领域中第四大产业,且目前尚未形成几家企业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而且毛利率较高,所以长虹要切入厨卫产业。

13、柯达绝唱

世界商业报道消息:美国时间10月13日凌晨,柯达公司正式宣布,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停止和国际奥委会签署的TOP赞助商协议,这将结束与奥林匹克运动逾百年的赞助关系。北京奥运会成为柯达绝唱。尽管宣布不再续约奥运会TOP赞助计划,但在北京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上,柯达仍将作为全球12家顶级TOP赞助商,进行相关市场推广。

14、肯德基也“蒙牛”

据《京华时报》10月23日消息,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与蒙牛乳业(集团)在京联合宣布,双方结成战略联盟,从明年开始,人们将可以在百胜餐饮旗下的全国近2000家肯德基餐厅里,品尝到蒙牛牛奶。

In &Out升迁

1、张瑞敏挖角成功 卢铿转掌海尔地产

10月10日,上实发展公告,称原上实发展总裁卢铿已由于"个人原因"辞职;同时,海尔地产在公司网页上昭告天下,称卢铿已出任青岛海尔地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一职。风传已久的张瑞敏"挖角"一事,终于尘埃落定。

2、 杨伟强被免去TCL集团副总裁职务

TCL在近几个月来可谓人动风波不断,10月16日,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TCL集团")董事会决议公告称,聘任梁耀荣为TCL集团高级副总裁;免去杨伟强TCL集团副总裁职务;严勇辞去TCL集团副总裁职务。TCL电脑业务发展受挫之后,杨伟强辞去TCL电脑总经理职务,此次,TCL集团副总裁职务又离他而去,这意味着,多年来在TCL电脑业务上"极具抱负"的杨伟强,终于彻底地离开了TCL集团。

3、中石油高层人动

人民网10月18日报道,王福成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不再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纪检组组长职务;陈明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党组纪检组组长。

4、王军淡出"中信系",转身入疆掘金

世界商业报道消息: 10月16日,保利(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公告称,王军(原中信董事长)因希望重新调整其本身业务而辞任董事会主席。据悉,王军目前是中国天然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公司以煤炭、金属矿山等资源性项目为投资重点,并扩展到电力、化工等相关上下游行业。其辞任保利香港董事长,进一步淡出"中信系",未来可能将专注于自己的投资业务。

5、姚地启任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副总

人民网10月17日消息, 10月9日,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召开全系统电视电话会议,宣布了国资委对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领导班子的调整决定:任命姚地启为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副总经理;免去赵传学、胡滨的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聘任冉昶为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副总经理,试用期一年。

6、上海汽车高层人局

世界商业报道10月15日消息:一场涉及该上市公司和其控股股东上汽集团(持有上海汽车83.83%股权)的人动正悄然拉开帷幕。上汽集团副总裁、上海大众总经理陈志鑫日前已经正式递交离职报告,极有可能接任目前仍然空缺的上海汽车执行副总裁。而消息指,上海通用总经理丁磊则可能调任上汽集团副总裁一职。

第9篇

没有人愿意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成为“弱势群体”,在这场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大战中成批地败下阵来。7月,随着政府高层屡屡调研出口企业,外贸政策将有所放宽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很快,随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一纸通知,8月1日纺织品服装行业成为政策“援助”的首个对象,其出口退税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由此,谁会成为下一个受惠者,下一步外贸政策会做出多大程度的调整,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只是,在政策制定这一博弈的过程中,各方利益的均衡永远是唯一的考量。目前看来,为了缓解部分出口企业的阵痛,就全面回调现行的外贸政策,是不太现实的。对部分产业和领域施以适度的援助,已经是政府层面能做出的最大让步。

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

在日前汇丰银行主办的经济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对中国经济走势做出了这样的判断:2001―2007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顶峰,而从2 0 0 8年开始,经济的下行通道也将持续一个相当长(至少是3年)的时期。或许他的论断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但对广大出口型企业而言,0 7―0 8年度确实是一个“分水岭”。分化的标准之一,即是出口退税率大范围的调整。

大面积退税率下调带来冲击

根据外贸出口形势的变化,近几年来,中国的出口退税率一直处于不断的下调过程中,而2007年7月1日起进行的调整,力度更是明显加大。根据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在当年6月19日的《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此次调整共涉及2 8 3 1项商品,占到海关税则商品总数的3 7%。其中,服装、鞋帽、箱包、玩具、纸制品、植物油、塑料和橡胶及其制品等2 2 6 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都进一步降低了出口退税率;溶剂油、水泥、液化石油气、肥料等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更干脆被取消了。

从相关部门的初衷来看,集中调整“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旨在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刹住贸易顺差“快车”。同时,也可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减轻货币政策压力并降低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尽管有关方面已经预计到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会冲击一部分盘桓在低端加工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但无论从解决外部贸易摩擦、扭转贸易失衡,或在内部防范经济过热、减少由顺差高增长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两方面,主动调整出口退税率都被视为有效的、更具可控性的策略。申银万国研究所2007年7月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认为,所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每降低1%,市场总体的税前利润降低约58亿元,降低幅度为0.99%,出口退税调整对上市公司直接利润影响并不是很大。

可是,受调整影响的并不只有近600家直接经营出口业务的上市公司,在退税率趋降面前,更多的中小企业显得那么“势单力孤”,而他们承受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国际市场需求的放缓、国内货币政策的紧缩、原材料的上涨,“组合拳”效应的加倍放大,造成了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在2008年面临成本上升和资金链断裂的困难。

行业之痛:中小企业面临大面积亏损

分行业来看,出口退税的下调,受冲击最大的行业莫过于那些出口依存度高、毛利率低的行业,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化工行业、有色金属。从2007年7月1日开始,部分化工产品的出口退税被取消,或被下调到了9%或5%。以化工品聚合MDI(PMDI)为例,出口退税率从13%降至5%,这就表示相关企业在该项产品出口上要直接损失8%的收益。以每吨2000美元的出口价格、年出口量2万吨计算,企业每年的损失就高达320万美元。为了赶上原定税率的“末班车”,7月1日之前进出口企业集中突击报关的现象很是突出。据上海浦江海关驻航运交易所的统计,在当年5月8日至6月20日期间,该报关点集中受理出口报关单就近78万份,同比增长了26%。但事实上,谁都明白,这样的抢关对弥补企业损失而言,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所以,提高出口价格成为抢关之后更多企业采取的措施。这种提价措施,在出口退税率下调直接推动出口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是合情合理的。例如化学制药工业,近年来能源、原料的提价,已经使原料药的成本提高,加上人民币升值的因素,相当于使原料药出口价格提高了6%;而随着一批原料药的出口退税率由13%调整到5%,原料药厂商又要面临8%的损失。“现在很多药企是通过出口退税来盈利的,现在出口退税率一下子降低了8%,企业都要亏本了。”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听到风声的原料药企业在第一时间已开始酝酿提价来减轻成本压力,不过提价会影响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流失国外客户,一些中小企业势必会出现亏损。

在轮胎橡胶行业,其出口退税率和塑料制品一同下调到了5%。根据上市公司风神股份的判断,该公司的出口成本由此将增加约4%。对退税调整早有预期的风神股份,早已开始采取应对,2007年第2季度,风神的轮胎出口价格就提高了5%,而在此基础上再有5%的涨幅,就可弥补此次出口退税率下调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由于出口额大小不一及成本控制的能力不同,并非所有或大部分的橡胶轮胎出口企业都能侥幸规避风险。此前,国内轮胎市场竞争激烈,不少小厂都是依靠较高的出口退税率趁机向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而出口退税率下调后,大厂商面对的是高端客户,适度提价是可行的,而主要面对低端客户的小厂家,想要涨价,势必会导致出口业务的大量压缩,直接危及企业的生存。

相似的情境还发生在众多毛利率不高的出口型行业,如建材、轻工等等。有数据显示,部分机电产品、服装和棉纺织品退税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出口成本将增加1%。这样一来,行业内那些没有议价能力或者成本过高的企业,都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据报道,曾经占据全球节能灯90%分额的中国照明企业,目前全行业的利润率不足1%,已经有3成OEM小企业退出市场;而2007年上半年,家电产品中出口数量最多的电风扇,在出口退税率从1 3%降到9%之后,原本具有价格优势开展出口的电风扇企业也顿时失去了依靠。据称,由于抬高了产品价格,2 0 0 7年下半年电风扇出口订单的数量明显减少,如美的电器2 0 0 6年出口的美的

电风扇总量约有1800万台,而2007年差不多减少了500万台。而对中小出口企业来说,就更无力承受因税率下调带来的利润损失了,被淘汰几乎是其唯一的命运。

高层调研:减压措施初现

受困的绝不仅仅是单一行业和小部分的低端企业。广东统计局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前5个月,广东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仅4.3%,远低于全国20.9%的水平。同期,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数量达11006家,增长1 2 . 7 %;企业亏损额增长49.3%,增幅同比提高了25%。而在《福布斯》中文版揭晓的“2008年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榜”上,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由于过高的对外依存度,表现欠缺。其中,大连首次跌出了前10名,天津和青岛也有不同层次的退步。

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出现的情况,当然不能完全以一个简单的“出口退税率下调”来解释。事实上,以出口退税率下调为代表的外贸政策转型,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一定是有益于出口数量与质量的协调,有利于贸易的均衡和结构的改善。但没有人会预料到,外贸政策的较大转型,会与包括人民币持续升值、银根紧缩、原材料价格普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等一起产生“1+1〉2”的作用,这是广大出口企业猝不及防的。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境下,呼吁外贸政策作出调整、特别是希望出口退税政策回调的声音逐渐响了起来,而政府部门对于出口企业的集体利益诉求也做出了反应。从6月底到7月,中央高层连续走访了多个省份以了解企业困境。而在部分企业看来,调研是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的先兆。他们相信,随着调研的深入,政府部门掌握到的信息越多,对当前出口企业承受的经营压力以及衍生出的就业、乃至社会问题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就很有希望针对服装等不污染、低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台新的扶持政策。

退税率提高2%企业盼来及时雨

部分企业的希望,很快得到了初步印证。7月30日,财政部、国税总局通知,自2008年8 月1 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对于处于困境中的纺织服装行业而言,这2个百分点的增加,确实是一场期盼已久的“及时雨”。

2%可带来近26亿美元利润

按中国第一纺织网的总编汪前进的估算,出口退税率回调1个百分点,相当于将企业出口总额的1%直接加到企业利润中去。2007年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总额为1679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占7成,以年出口增长10%计,2008年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可达到1847亿,其中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总额可达到1300亿美元左右。若出口退税率回调2个百分点,则纺织行业利润总额将增加约26亿美元。而证券界人士做出的效益分析也大致相同。平安证券分析师区志航认为,此次上调将会使2008年纺织服装行业利润总额增加25.86亿美元,利润总额将增加15%,净利润将增加11.25%,以汇率6.8 计算,约合人民币181亿元;东方证券行业分析师施红梅的测算数据也与之相仿,其认为行业利润将增加184亿元人民币。

由此可见,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目前面临困难的纺织服装行业来说不失为一场“及时雨”。退税率调整翌日,孚日股份(002083)即公告称,以上半年出口额为基数,出口退税率上调2个百分点,该公司将增加1500万元的税前利润;产品100%出口的金飞达(002239),则称下半年的净利润将增加400―500万元。不仅仅是上述2家企业,受此利好消息的刺激,股市中的纺织服装板块也犹如被打了一剂强心针,政策一出台,纺织服装板块指数就上涨了2.95%,位列板块指数涨幅榜第3 名, 板块5 8家上市公司中,有2 5家涨幅超过3%,天山纺织(000813)、凤竹纺织(600493)、海欣股份(600851)、中银绒业(000982)4只个股甚至都以涨停价收盘。

解一时之痛而非长久之计

但出口退税率上调2个百分点的真正效果,或许不如想象中那么乐观。短期看,此次上调对于行业利润和出口的影响将是直接正面的,特别对于濒临倒闭的出口型中小企业,可能是一次难得的喘息机会。不过,纺织服装类企业的出口特征之一便是议价能力较弱,这决定了因退税率回调带来的利润增加,并不能完全由出口企业独享。通常情况下,外商总是会根据政策调整的力度,适当提高或压低产品价格,因此,海外进口商很快就会以杀价的形式,分享一部分退税的好处,从而在整体上降低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均价。这也就意味着,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从政策调整中享受到的仅26亿美元利润,要打上一个折扣。至于这个折扣的大小,有专业人士测算约在50%-80%间,即外商至多会分去一半的利益。

单纯利益的划分还是小事。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质疑出口退税率的上调能否对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起到帮助。他认为,这些措施本意是挽救纺织业,虽然可以缓解一时之痛,但他个人担心这也可能会令纺织业升级止步,海外客户肯定会以此为由压低价格,结果一批低效率企业没有被淘汰而可能留下后患。多名证券分析师的观点也大致相仿。东方证券分析师施红梅认为,从长期看,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并不利于行业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只有通过自然的优胜劣汰,才能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另一家分析机构也认为,上调措施无法改变行业调整的趋势。只有劣质企业被淘汰,行业整体竞争力才会得到加强,产品附加值才会提高。

相对于上述专家的言辞缓和,业界甚至还出现了颇为激烈的批评。纺织资源网主编李军表示,出口退税率的上调会保护一大部分盈利水平低下的企业,从长远来看,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他认为,出口退税政策使我国外贸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仅限于数量和金额,并不涉及“质变”:单价没有根本性提高,国际知名品牌也寥寥无几。目前,我国纺织业面临的形势确实严峻,但这提供了让国内企业与周边国家企业展开比拼的“战场”。“因为企业出现困难,就要上调出口退税,这是错误的。”在李军看来,此举改变了政策一贯性和连续性,也使部分不思进取的企业停留在“等、靠、要”的层次,对那些锐意进取的企业则是一种打击。“要逐渐淘汰一部分落后企业,以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抬高退税率不是长效之举

尽管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上调2%的举措在业界反响不小,但在受益于政策的企业一方看来,该项政策的调整力度还没有达到他们的心理预期。而随着纺织品服装被照到第一轮曙光,其他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也对政府的“救市”充满了期盼。但无论对

于宏观经济,或是微观的行业发展,大面积地回调退税率都不是长效之举。

退税率降低是大势所趋

有专家表示,退税率调整的方法虽然很及时有力,但从长远来看,可能存在一些负面作用。首先,退税率调低的趋势是存在的,国际上与我国相关的贸易摩擦,大量纠结于我国的退税政策,因为国内增值税征收的不完整性,在退税阶段完整的退税有补贴的嫌疑,降低比率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改变这一趋势,将来若政策反弹会给企业带来更大风险;其次,将税收作为调控手段重复使用,是我国税收万能论的重要表现,这种政策的局限性和危害性,会大大地抵消其调控效果,税收淡出调控手段是大势所趋。对于这一政策最好的办法,还是选择合适的税率长期固定下来。同样,国际舆论也不看好回调论。高盛在评价中国出口退税调整的报告中认为,上调关键出口产品的退税率,对中国经济并不必然构成长期利好,因为这延长了中国过渡到一个更平衡的增长途径的时间,并且频繁的税率调整增加了监管风险。

事实上,从有关部门出台的这个退税率调整政策来看,也并非呈现出完全的回调之势。因为此次调整并非大面积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如制鞋制革、家具、玩具等都不在优惠之列,家具出口退税还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全部取消。由此可见,退税率的调整基本上遵循了有保有压、提升产业升级的思路。

人民币升值速度更关键

专家认为,“出口退税率上调,是创建产业结构调整期相对稳定环境的开始。”这就是说,出口退税率上调只是政策调整的第一步,相当于给企业一个积极的信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目前的出口压力,选择跟进的政策才重要,而在这些备选项中,汇率和信贷政策是更可信赖的。

对于此轮调控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沿海出口型企业来说,最希望的就是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和人民币升值止步。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各种综合因素影响中,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冲击最大。虽然各种成本大幅增长,但一般对客户只能提价3%―5%,3个月后收汇时,利润已基本被人民币升值抵消甚至变成负利润。出口退税率上调只是相对缓冲了汇率浮动的压力,可以让企业暂时喘口气。但要按照上半年的升值速度,大约一个月时间就能将此次退税上调的好处抹掉。因此,未来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才是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课题组的《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影响调研报告》,将近57%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税后利润率集中在5%以内,利润率在5%―10%的占28%,1 0 %―1 5 %的则只占9 . 5 7 %,高于15%的只有5.45%。尤其是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有84.07%的出口企业利润率集中在5%以内。在人民币快速升值的背景下,我国出口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据《报告》对出口企业的调查,在“关于政府应该通过哪些措施来扶持中小型出口企业”的问答中,“利用政策引导大型金融机构更多地向中小企业贷款”选项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建立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以及“减缓人民币升值幅度”。评论认为,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这部分出口企业的积极态度适时给予政策支持,并给出足够的时间让企业提高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最终化解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出口压力。

下调双率释放松动信号

该项调研课题组认为,货币政策作为总量政策在实施从紧过程当中发生伤及中小型企业的情况也是难以避免的。但央行可以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机制,比如给予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同时,还可通过窗口指导作用引导国内金融机构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有资金缺口的出口企业,为后者在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提供资金。

近日出台的货币政策已经和上述建议有了初步的契合,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宣布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双降“两率”,给处于困境中的中小企业带来了两项利好:即融资成本的下降和可供信贷资金的增加。华东师范大学余南平研究员分析认为,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跟此前央行宣布新增面向中小企业信贷额度的政策有着明显的承接关系,是一个配套的政策体系。“宣布批准新增额度相当于给了中小企业贷款粮票,虽然凭票可购买东西,但如果信贷资金供应不足,也无济于事。而这次的政策相当于在给了粮票之后,又给了金融机构用来兑现粮票的钱,让一系列的政策开始产生现实价值”。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表示,下调贷款利率带来一个信息,从整个货币政策的角度来说,希望能够看到经济活动趋于活跃。

当然,仅从刚出台的政策来看,贷款基准利率下调,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即时帮助还是有限的。温州市经营师协会会长郑明楠表示:“总的说来,目前需求量是超过信贷资金增量的。”据悉,温州等地制造型中小企业目前的融资渠道还相对单一,在银行信贷实际发放增量还不够的情况下,民间借贷仍然是融资主流。其建议加大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力度。

两率降低的更大意义,在于带给中小企业熬过“寒冬”,步入“春天”的希望。不少专家认为,这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一个信号,意味着政府开始打出“组合拳”了。甚至有专家表示,到明年春天,政府将会出台包括财政、货币等一系列的政策,“说调整也好,救市也好,力度肯定要比现在大得多”。

产业升级才是硬道理

期望以各种利好政策改善外部环境是广大中小企业的合理思维,但事实上,就当下所面临的各种矛盾而言,产业升级是最好的办法。也就是说,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才是拯救自身命运的关键所在。

有经济学家指出,中国制造业中员工70%的工作属无效动作,现今出现的这轮高通胀中,是不是也给予了我们企业一个机会,去改善自身的运营机制?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尽管有着能源和重型装备缺乏的先天缺陷,日企对其强大的竞争对手欧美企业仍然保持了近20年的竞争优势,其秘诀就在于日企自身的运营管理。

事实上,在国内,也已经有明智的城市或地方政府提早调整产业发展方向或开拓新市场,将转型阵痛降到最低。2008年《福布斯》中文版的中国最佳商业城市评选,除了有前100的排位外,特别针对当前经济环境下的民营企业生存状况实施了调研。而作为长三角三线城市的浙江上虞,虽然排名不过46位,但《福布斯》发现,这个极具代表性的以纺织和建筑材料为核心产业的城市,通过企业联合和做大龙头企业的方式,让传统产业发挥出了令人惊讶的想象力。上半年,上虞投资、消费、自营出口的三大需求增长强劲,分别达19.9%、16.8%和42.7%。

第10篇

今年下半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发出《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纺织品服装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xx]111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xx]138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商品增值税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xx]144号),分别从20xx年8月1日、11月1日和12月1日起,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三次出口退税率的上调,通过财税政策的适当调整,对于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防止出现因出口大幅下滑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减轻出口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三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出口退税率调整的内容为:一是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将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二是取消红松子仁、部分农药产品、部分有机胂产品、紫衫醇及其制品、松香、白银、零号锌、部分涂料产品、部分电池产品、碳素阳极的出口退税。第二次出口退税率调整一共涉及3486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具体为:一是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二将日用及艺术陶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三将部分塑料制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到9%;四是将部分家具出口退税率分别提高到11%、13%;五是将艾滋病药物、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冻干粉、黄胶原、钢化安全玻璃、电容器用钽丝、船用锚链、缝纫机、风扇、数控机床硬质合金刀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分别提高到9%、11%、13%。第三次出口退税率调整一共涉及3770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7.9%。具体为:一是将部分橡胶制品、林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9%;二是将部分模具、玻璃器皿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1%;三是将部分水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3%;四是将箱包、鞋、帽、伞、家具、寝具、灯具、钟表等商品的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五是将部分化工产品、石材、有色金属加工材等商品的退税率分别由5%、9%提高到11%、13%;六是将部分机电产品的退税率分别由9%提高到11%,11%提高到13%,13%提高到14%。

二、三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市出口退税的影响

(一)三次退税率调整对**市出口产品的总体影响

从20xx年1-9月**市出口企业申报的退税来看,全市外贸企业出口商品共有444个编码,涉及退税率上调的商品编码有237个,占全市外贸企业出口商品编码的53.38%;从出口总量看,涉及金额13.35亿元;从企业数量看,涉及74户。生产企业出口商品共有502个编码,涉及退税率上调的商品编码有225个,占全市生产企业出口商品编码的44.82%;从出口总量看,涉及金额达61.32亿元;从企业数量看,涉及144户。

前两次退税率调整影响不大,第三次对**市的影响很大。全市上调出口退税率的主要产品依次为胶合板、橡胶轮胎、农药、农用工程机械、塑料手套等。

(二)退税率调整对全市出口退税的影响分析

1、根据前三季度全市申报的出口额测算退税率上调对出口退税的影响数。按照商品海关代码对20xx年度1-9月份全市全部审核通过、申报区、未通过区的出口额(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计算了此次退税率上调对**市出口退税的影响数。

20xx年度1-9月份计算表

单位:万元

企业类型

涉及出口额

退(免)税增加数

生产企业

650084

6982

外贸企业

133494

2196

合 计

783578

9178

以20xx年1-9月出口数据分析此次退税率上调对全市出口退税的影响:退税率上调共增加全市退(免)税9178万元(其中生产企业6982万元,外贸企业2196万元)。一、退税额增加超百万的货物有:1:胶合板增加约4739万元,占总额51.63%;2、机电产品增加约924万元,占总额的10.07%;3、轮胎、化工等产品增加约799万元,占总额的8.71%;4、农药增加约564万元,占总额的6.15%。这四类货物占总增加额的76.56%。二、从地区看,对邳州、铜山、**经济开发区三个地区影响较大。

2、根据前三季度全市申报的出口额测算退税率上调对20xx年出口退税的影响数。按照商品海关代码对20xx年度1-9月份全市申报的出口额(除出口按照20%的增长率外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考虑到申报区、历史库、审核未通过等因素折算为年测算出20xx年的影响数:

20xx年度测算计算表

单位: 亿元

企业类型

涉及出口额

退(免)税增加数

生产企业

104.01

1.12

外贸企业

21.36

0.35

合 计

125.37

1.47

由于政策的调整,预计20xx年度退(免)税将增加1.47亿元,其中:退库将增加9100万元、调库资源将增加5600万元(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和免抵资源按照50:50的比例计算)。

三、三次出口退税政策上调对全市税收收入的影响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值税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上。由于目前我国对生产性自营出口企业增值税实行“免、抵、退”税政策,出口货物享受的税收优惠首先从内销货物中直接抵减,然后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申报的免抵发生额进行审定后,在国家下达的免抵调库指标范围内办理调库,因此,出口企业的增值税税源包括企业直接申报收入和免抵调库资源两个部分。从静态层面看,假设企业的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和贸易方式均不受退税率调整的影响,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或者上调,对增值税总体税源(包括直接收入和免抵资源)均不会产生影响,只会使直接收入和免抵资源的结构发生变化。出口退税率上调,企业的不予抵扣税额减少,进项税额转出相应减少,企业的增值税直接收入随之减少;同时,企业的免抵退税总额增加,其中免抵资源增加的部分与直接收入减少的部分也始终相等,因此对增值税总体税源也不会产生影响。按照我市20xx年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和免抵资源50:50的比例计算,预计20xx年全市增加的1.47亿元退(免)税总额中退库为9100万元,免抵资源为5600万元。增值税直接收入预计将减少5600万元,同时相应增加免抵调库资源为5600万元,对增值税的总体税源不会产生影响。但与此同时,由于1.47亿元退(免)税总额的增加将直接减少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即对提高出口退税率的企业由于征退税率减少而少结转进入主营业务成本1.47亿元,20xx年全市所得税理论上预计将增收14700*25%=3675万元。

四、面对政策调整,出口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全市出口企业应该准确把握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正确认识这次出口退税率上调的目的、意义,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出口,为全国经济宏观调控由“双防”、“一保一控”向“全面保增长”的转变贡献力量。

1、正确把握政策调整的正面影响。一是地方经济增速受到拉动。出口作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此次调整相对加速出口的增长速度,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经济增长有所加快,创造国内需求。二是增强部分企业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力提升。不少出口企业长期依赖出口退税创利润,把出口退税作为盈利的重要部分,上调退税率将直接增加退税额,增加其利润。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此次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国家通过财税政策的适当调整,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防止出现因出口大幅下滑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减轻出口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为广大中小型出口企业树立了进一步发展的信心。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最优实践 素质培养

在高职院校试行基于最优实践理念的高职学生素质培养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如何在优秀中培育优秀,打造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满足社会、企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是本文要研究的内容。

一、最优实践培育的时代背景

1?郾新时期生源的特点决定了要实施最优实践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形式的多元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些变化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成型的大学生们造成更显著的影响。尤其是部分“90后”大学生,感觉到价值取向扭曲、就业困难。但高职学生成才需求的紧迫性与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客观性,要求高职教育要满足社会需要。

2?郾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注定了要实施最优实践素质教育。

根据教高16号文件精神,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双高人才,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他们从事的是应用领域内的技术、管理和技能性工作,具体到岗位应该是专业岗位群,完成的任务是成熟技术的转换,应具备的能力是工艺能力、操作能力、管理能力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今后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3?郾纺织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确定了要实施最优实践素质教育。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服装业,提高创新、技术和品牌在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是提升纺织产业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要想实现迎来中国纺织产业新的发展高峰、由纺织大国向强国迈进的目标,高素质人才是基本保障。

由此可见,提升高职学生的个人素质是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而最优实践素质教育可以实现培育学生成才的目标。

二、最优实践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设计

学生素质体现在多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以点带面,设计目标,通过最优实践来实施。现在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化学工程系为例,其最优实践的具体操作如下。

1?郾以技能实训为抓手,以技能大赛引领,实施专业技能能力素质的提升。

(1)实施课堂技能实训。

每年该系均开设各类技能实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例如2010年,该系开设了染料分析工、针纺织品检验工、纺织面料设计师、污水处理工、纺部试验工等工种的考工。

同时,该系还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实训基地,实施了开放实验室制度,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及市级重点实验室,以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为龙头,启动了省、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开展了多项活动。

(2)实施课外技能实训。

技能培养不仅体现在课堂技能实训中,而且可以通过举办学生技能大赛、社团活动等来进行。该系连续四年举办学子风采学生技能大赛,参加人数前后达八百多人。此类活动搭建了纺织科技交流平台,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热爱,促进了学风建设,实现了高素质培养目标。

(3)专业技能大赛引领。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级技能大赛,如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纺织面料检测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染整专业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高专环保类专业环境监测技能大赛等专业类大赛、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学生纺织面料设计大赛等,不断加强学生技能训练。

2?郾以社团活动为依托,以志愿服务为主体,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据统计,2010年度该系在校总人数为1217人,社团参与总人数达到580人。各社团展开丰富的活动,例如创业社团的《实践创造经验,技能汇报社会》活动成为院暑期社会实践重点资助项目,并且获得了媒体的关注。

而以专业特色组建社团来开展活动,更能够强化专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良好学习态度,将德育和智育结合起来进行,以严格的纪律和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最优实践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成效

1?郾技能实训为抓手,技能大赛结硕果。

该学院组织承办了第三届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学生纺织面料设计大赛,来自全国各地17所纺织服装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参赛,该系5名学生积极参加大赛,均获得奖项,其中获金奖2名,银奖3名,并获得团体一等奖的佳绩。

该系学生还参加了“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一届纺织面料检测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三届染整专业技能大赛”、“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环保类专业环境监测技能大赛”等,均获多个个人奖和团体奖。

目前该系约有17%的学生报名参与导师科研项目,2010年该系有4个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参与学生13人,学生一直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增强了动手能力。17人参加6个第二届市科技创新大赛,最终2个项目获二等奖,3个项目获三等奖.《网眼布的防水防油设计与应用》项目参加省里的大赛,公布为第一名一等奖。

2?郾综合素质为核心,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就业。

(1)每年就业率指标超额完成。

2009年毕业总人数839,未就业3人,就业率99.6%;2010年毕业总人数713,就业率100%,其中专转本3人,专接本22人。

(2)百名教师下百企,积极调研促就业。

由中层干部、教授、全体党员和骨干教师等共计56名教师组成一支队伍,分成28个小组,走访了52家企事业单位,分别采访了100多名企业领导和校外指导老师,会见了175名应届顶岗实习学生和43名往届毕业生。并且把走访调研得来的宝贵数据与2009年首次“百名教师下百企”活动进行比较,通过系统梳理,汇编了“百名教师下百企2009―2010调研报告”专题手册,为专业建设、学生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四、最优实践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

最优实践提升学生素质的教育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郾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较普遍地存在着重客观知识轻内在品质,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等现象,使职业素质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于职业技能教育。

当前的高职教育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够用就行了,压缩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深度。这不仅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水平,而且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发展,难以适应就业岗位和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2?郾高职学生本身对素质教育的不重视。

第12篇

上篇:创业艰难百战多

198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文件,明确建立浙江省纤维检验所作为全省专业的纤维检验机构。

一纸文件,事业起步:一腔热血,白手起家。

为了尽快开展工作,当时的浙江省纤维检验所筹建小组因陋就简,利用原浙江省标准计量局的食堂改建了6间工作实验室,订购了一批常规仪器,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工作。

“小荷才露尖尖角,已有蜻蜓立上头”。脚踏实地,探索创新,浙江省纤维检验所履行职责,拓展检验。组织棉花实物标准的仿制,深入棉花产区蹲点,探索创造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切实可行的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模式;贯彻“监帮结合、以帮为主”的工作方针,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配合省政府推广组合售茧、缫丝计价工作,以点带面,促进浙江省茧丝质量提升:制、修订近20个纤维质量方面的标准;组织企业按标准生产,充分发挥专业纤检机构监检合一的特点,严厉查处纤维生产企业及纤维流通领域质量违法行为,维护了农,工、商三者的合法利益;在促进浙江省经济尤其是纺织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强化了自身建设,推进了事业发展。

纤检所从建所初期一无场地、二缺设备,三少人才的状况,经过6年的发展,初步建成了能履行职责、有检验能力,具备相应技术人员的省级专业纤检机构。

然而,正当浙江省纤维检验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时,不恰当的“三所合一”模式(即将当时的计量、质检、纤检合为一个单位),将纤检事业的发展拖入低谷。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纤检机构的任务也日益繁重。1995年,经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恢复了浙江省纤维检验所原有建制。

恢复后的纤维检验所当时面临的情况是:浙江省已从化纤产品进口大省逐步演变成生产大省,原来占纤维检验所主要业务量的进口化纤检验风光不再,而随着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纤维制品中的纺织服装企业如雨后春笋,快速增长,浙江省已初显纺织服装生产大省雄姿。

然而,民营经济发展初期,假冒伪劣和质量问题也日益严重。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根据国家质量监督局及中国纤维检验局相关文件要求,由省局牵头,以浙江省纤维检验所为主成立了专项“打假”工作小组。浙江省纤维检验所抓住机遇,配置了必要的执法器材,从1995年9月开始,先后出动了上百人次,首先对杭百,杭州大厦、解百等当时杭州市六大商场进行执法检查,有效地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保护了名牌产品的信誉和消费者利益。同时,以此为切入口,迅速在社会上扩大浙江省纤维检验所的知名度和声誉,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开了通道。

浙江纤维检验局的领导班子抓住机遇,认真总结此前纤维制品质量监督及纤维含量专项“打假”工作,决定将纤检工作扩展到纤维制品质量检验领域中去。为此增设了纤维制品检验科,依据有关标准对各类纤维制品进行质量委托检验,同时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在浙江省质量技术系统内第一个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的现场评审。从此,浙江省纤维检验局走上了再次发展的道路。

中篇:高歌进入新世纪

进入新世纪后,浙江省经济建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高速发展的浙江省经济建设,为纤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这就要求纤检机构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

世纪之初,浙江省纤维检验局新一届班子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统一认识,明确方向,决心抓住机遇,团结奋进,带领全局干部职工“优服务、严监管、强素质、上水平、争一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浙江省纤维检验局建设成省内实力最强的专业纤检机构。

新班子制订发展规划,提出了“两个平台建设”:一是切实履行职能,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纤维执法管理队伍,同时在体制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二是根据浙江省是纺织服装大省的实际,努力建设好国家级的纤维制品检验中心,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壮大纤检事业。

“优服务、严监管、强素质、上水平、争一流”是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党委提出的工作方针,也是浙江省纤维检验局的整体工作的指导思想。

在棉花质量监督方面,他们对取得棉花收购加工资格的企业加强监督检查,并对这些企业逐一建立了质量跟踪档案,实行分类管理。

在茧丝质量监督方面,他们组织力量对浙江省湖州、德清、嘉兴等十一个市(县)茧站的蚕茧收烘质量进行了执法检查,同时配合省经贸委对鲜茧收烘企业进行质量保证能力审核,并在做好生丝国家公检的同时,积极协助中国纤维检验局在浙江开展干茧国家公检试点。

在毛绒纤维质量监督方面,他们以山羊绒国家公检为抓手,深化浙江省羊绒制品企业用绒质量监督,促进羊绒制品质量稳定。

在集团采购纤维制品质量监督方面,他们对关系到广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学生用纤维制品质量坚持进行专项检查,严厉打击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质量违法行为,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学生的合法利益。通过专项整治,与省级教育部门一起,以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名义,先后两次联合发文,明确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对学生用纤维制品的质量监督,分别在生产和使用环节建立起严密的质量监管措施。在生产环节,对生产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定期质量抽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跟进,严肃查处质量违法行为。

再加工纤维和絮用纤维制品监督管理是浙江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浙江省是纺织大省,必然长期存在大量纤维性边脚料,下脚料的实际,该局初步确立了立法管理、有效监督、疏堵结合、合理利用的工作思路。主要措施有:配合省局政策法规处积极开展相关立法工作的调研,完成了相关立法的调研报告,为今后依法管理奠定基础;为有效监管寻出路,闯新路,通过创新工作机制,破解系统内此项工作监督体系不健全,力量不足的困境。为此,建立了四大工作平台,即情况侦查通报,风险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保障和政策法规宣传。

纤维制品检验服务是浙江省纤维检验局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重要平台。近年来,该局着力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和以质量为中心的技术保障体系,提升国家中心的社会知名度和客服信任度,并按照无界限组织理论,对国家中心内部服务资源进行了整合,将原分属于质量保证部、事业发展部和检测分析部的客户服务职能统一划归客服中心,从而实现了从样品受理到信息录入再到报告审核打印的“一站式”服务,加快了接样、收费、校审、出证的进度,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继续优化委托检验三天承诺制、检测业务实时监控制、检验延时差错责任追究制,想方设法为客户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始终把服务企业放在突出位置,始终在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能力上下功夫。为此,建立了AB岗工作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等内部管理制度,并通过对业务系统软件的升级,实现了检验工作量的自动统计和检测进度的在线监控。通过留样制度,审核制度的改革和彩纸识别制度的创新,优化了工作质量。面对日益增加的业务工作量,检验部门和客服部门的干部职工克服人手少、时间紧等困难,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检验分析部还实行了定性定量双人试验制度,有效地控制了质量风险。

该局还建立了以事业发展部为核心的点对点大客户服务制度,通过提供技术服务、跟踪服务质量。举办座谈会和标准宣贯会及协调处理质量纠纷等方法,不断扩大国家检验中心延伸服务的内涵。随着国家中心服务+技术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家中心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也不断提升,服务面日益拓宽、服务量不断上升。初步建立了以电子化、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为平台的检测体系,确立了技术+服务的品牌运营风格。经过不懈的努力,以前名不见经传的纤维制品检测站已成为浙江省实力最强、业务量最大、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专业纤维制品检验服务机构。

“中国纤检”标志是服务市场、服务企业的又一重要平台。在日常工作中,该局注重加强与毛衫企业的日常沟通交流,及时掌握企业动向和需求,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他们还根据不同企业需求,推出了羽绒,真丝标志等新品种,努力扩大“中国纤检”标志的使用量。

浙江省纤维检验局始终将工作重心放在能力提升和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致力于国家中心的能力提升,努力增强国家中心的竞争实力。在检测硬件设备上,连续多年保持较大的投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先后购买了电子显微镜、阻燃测试仪、抗紫外测试仪、万能强力机、棉花全自动质量测试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USTER条干仪,摩擦静电仪、全自动干洗机、水洗实验机等国外先进检测设备。在设备选型上,着眼于国外技术壁垒的破解和纺织服装业发展的趋势性需求,着眼于浙江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着眼于检测数据的国际互认,从而使国家中心的硬件设施在国内同行中继续处于领先水平,很多检测项目已达到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了同型号多台组不间断运行。目前国家中心已成为国内检测项目最多,涵盖领域最广的纺织服装专业检测机构之一。

该局狠抓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开展了检验技术岗位能力评估和计算机文字录入能力评估工作。通过能力评估,促进了检验人员学习技能,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职工的业务水平,对实验室提高运行效率,防范和控制质量风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技术交流方面,积极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验证活动,先后参加了中国标准化协会纤维分会组织的棉花HVI,手扯长度、含杂率、断裂强度等项目的比对活动;参加了CNAS组织的羊绒含量、织物断裂强力等项目的能力验证活动和华东地区纤检实验室PH值、禁用偶氮染料等3个样品6个项目的比对活动。通过能力验证和交流培训,提高了检验人员的水平,扩大了检验人员的视野,促进了实验室整体水平的提高。

检验技术是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检测机构形成核心竞争力、提升检测能力的根本所在。多年来,浙江省纤维检验局重视科研开发、技术改造和科技投入。2008年完成了再加工纤维制品安全性研究重点科研项目,并将此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承担了《安哥拉兔(长毛兔)兔毛》和《兔毛纤维试验方法》等10个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申报、立项了“竹炭纤维及其混纺织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再加工纤维安全技术规范研究”、“絮用纤维制品余氯测试方法(水萃取法)的研究”和“染色棉质量标准研究”、“纺织品中全氟辛基磺酸(PFOS)检测技术研究”。“再加工纤维气流纺纱”等六个标准科研项目。

在提升检验技术水平上,研发了“定量分析数据自动采集系统”。该系统的运用,不仅确保了数据的原始性,减少了人工输入的差错,而且使每批次定量计算时间从原来的几分钟、几十分钟减少到现在的一秒钟,几秒钟,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纺织服装行业是浙江省的传统产业之一。多年来,浙江省纤维检验局从转变服务理念和加强行业管理,规范行业发展入手,摈弃“就标准论标准,就检验论检验”的传统思维方式,通过抓行业管理和行业规范,带动行业质量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召开全省棉花质量工作会议、学生服装生产企业检验技术交流会、纺织服装新标准宣贯会、学生床上用品和学生服装质量工作会议等,及时分析行业质量形势,提出质量管理措施和集中宣贯国家标准,加强对行业的管理,较好地促进了行业质量意识的提高,初步在学生服装,学生床上用品和棉花、生丝(绢丝)等行业管理中取得了话语权。为了加强对市、县级技术机构的指导和帮助,组织省内所有从事纺织服装检测实验室进行能力验证比对活动,对纺织品检测的主要检测指标――安排了验证,并对验证后的结果进行系统分析,查找原因,提出解决对策。这些思路和做法极大地提升了本省内纺织服装实验室的能力水平和检测结果的统一性。

下篇: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1986年当时浙江省纤维检验所成立,到如今浙江省纤维检验局的“参公管理”。浙江省纤维检验局走过了不同寻常的23年!一路走来,留下了一串弥足珍贵的脚印。

1986年,浙江雀人民政府发文设立浙江省纤维检验所。

1998年,浙江省技术监督局同意浙江省纤维检验所加挂浙江省纤维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开展纤维制品质量检测,浙江省纤维检验所从纤维检验迈入纤维与纤维制品检验。

2000年,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复同意将原纤检所加挂的“浙江省纤维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上升为“浙江省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国家中心的设立打下了基础。

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下文批准在浙江省纤维检验所的“浙江省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基础上筹建“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

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下文批准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正式成立。

2006年,经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浙江省纤维检验所更名为浙江省纤维检验局。

2007年,浙江省人事厅发文同意浙江省纤维检验局实行参照公务 员法管理。

23年前,浙江省纤维检验所仅有食堂改建的6间工作房;如今的浙江省纤维检验局拥有近30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其中按国家二级大气标准建造的恒温恒湿实验室230平方米;物理检测、化学分析、生态纺织品、棉花检测、功能性纺织品等多个实验区域。更为可喜的是,3年后一幢投资6000万、占地20亩、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检测大楼将在钱塘江畔拔地而起。

23年前,浙江省纤维检验所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台简陋设备,实力不足,人才短缺,在众多的检测机构中默默无闻;如今,浙江省检验局拥有上百台一流的设备,多数设备都是产自国际著名纺织服装检测设备制造商。主要仪器设备达380多台(套),检测车辆11辆,设备固定资产1500多万元,是一个装备精良的现代化检验检测机构。他们可以自豪地说,在浙江省内,浙江纤检局是最强、最专业的纤维和纤维制品检验机构。

23年前,浙江省纤维检验所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检测项目;如今,浙江省纤维检验局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的检验检测项目参数多达2000余个。目前的检测能力涵盖了纺织业从原料到制品的整个产业链,其中不少参数可采用ISO、AATCC、ASTM、EN等国际标准,是国内检测项目最多,涵盖领域最广的纤维制品检测机构之一。

23年前,浙江省纤维检验所鲜为人知,年检测量不过数百批;如今,浙江省纤维检验局和旗下的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深受纺织服装企业欢迎,年检测业务量近3万批次。

第13篇

关键词:中美 贸易顺差 问题 对策

中美贸易顺差现状

2011年,我国进出品总额超过3.6万亿美元,再创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一大新高,对美贸易顺差也由2010年的1845亿美元变为1551亿美元。虽然呈现出下降态势,但是顺差依然很大,且随着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动态变化。一方面,从中美贸易顺差的走向来看,表现为我国单边走高的格局,除2001年有5.57%的下降和2008年、2011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顺差有所降低之外,其余年份都是呈逐年升高的态势。另一方面,从中美顺差规模来看,贸易总额由改革开放初1979年的25亿美元,到2011年的3.6万亿美元,增长了千倍,并且在1993年到2011年这一区间段内,中美贸易顺差连续18年,累计顺差已超过15000亿美元。以2002年我国入世后为重要拐点,当年最大升幅为55.74%,并于2005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第三方面,从变动趋势来看,起落较为频繁,间隔较短,表现为五落四起,间隔小,变动频繁,有时3年一个起落。

中美贸易顺差引发的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美国与中国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猛。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双边贸易额不断扩大,中美贸易盈余规模的扩大,中国长期持续对美国的单边贸易盈余,也引发了美国高度的敏感,并增加了许多贸易壁垒对中国产品进行限制。从表面上看,中美顺差,美国是受害者,中国是受益者,美国当局更加以此为借口宣扬“中国”。但是,从本质上看,我国对美顺差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巨大的贸易顺差相对是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使我国虽然对美顺差,但是收益并不如预期之大。

(一)美国对华投资额度的增加

近年美国逐步通过自身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把一些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然后再从我国进口,在美国消费。由于我国在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国家招商引资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使得美国在华投资不断增加。根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额约为29000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占48.55%,对美国的出口占加工贸易总额的53.21%。200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为900亿美元,而美国资金已超过400亿美元,美国FDI投资企业的涌入,成为加大中美贸易顺差的有力推手。但是从客观角度看,美国对华投资额度的增加,也大大刺激了我国国内的市场需求。中美的对华投资强度的增加主要归因于自净出口的增长,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净出口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二)产业分工不均衡的结果

经济学家戴维·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中提出:“两国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是在生产产品的一方,因为该国出口产品的大量增加将促进该国的就业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产业分工格局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我国在对美贸易中所处的优势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由此决定了对美国出口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以资源为基础、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目前,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为价格相对低廉的服装、鞋类、纺织品、玩具、电器、五金制品等,主要面向美国大众消费。由于美国人均收入较中国高,而服装、鞋类、玩具、电器等产品均属于生活必须品,我国低廉的价格使之在美国具有绝对市场竞争优势。例如:从我国的纺织产品出口看,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2011年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纺织业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附加值较低的服装用纺织品所占比重最大,而高技术类的产业用纺织品所占比例偏小,服用、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出口比例大约为52:33:15。目前,美国对我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为电子产品、飞机、高端制造业装备,大多属于附加值高的产品,主要面向企业和政府部门。而对于电子产品、飞机、高端制造业装备等产品,我国除了向美国进口,还向日本、欧盟进口,从而最终形成了中美贸易的顺差。

(三) 美国对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限制

美国通过贸易保护壁垒限制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是造成中美贸易顺差的重要推手。根据美国的《出口管理法》的规定,我国属于美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控制政策的重点国家。根据国家商务部门统计,2006年我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10538项,合同总金额220.2亿美元,其中美国仅位列第三位,引进金额为仅为42.3亿美元,金额占比为19.2%。一方面,美国对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出口进行限制,另一方面,在美国对我国高科技产品和技术进行限制的背后,美国又设置了一系列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使我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根据国际收支理论,如果一个国家贸易逆差,那么赤字的作用增加,对外贸易乘数效应将导致国民失业增加。而近年来,由于美国自身经济衰退,美国制造业就业率下降,美国更加剧了通过技术性贸易壁垒或进口配额打击 “中国制造”的步伐,尤其是欧债危机发生以来,对我国的进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迫切需求。

(四)外汇储备风险成本的提高

中美的贸易顺差提升了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成本,加剧了人民币的大量流出和外汇的流入的增加。增强了全社会的货币量,而这些资金大部分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汇市、股市、楼市等虚体经济,加剧了实体经济的“利空”,导致社会资源的低效利用,无法形成有效投资,与这些闲置资金相对应的是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闲置,从而导致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使我国出现了经济增长缓慢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采取固定的汇率与美元进行衔接,在固定汇率和外汇结算系统中,中央银行以人民币购买外汇。当前在美国即将实施QE3的背景下,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将大幅贬值,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缩水。中美贸易顺差造成的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也使得我国国内的M2增加,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面临的严重的通胀压力,CPI高居不下。例如:我国与美国的巨大贸易顺差虽然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于2011年达到了3.181万亿美元,但是进入2012年以来,受国际政治()、经济(欧债危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美国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迫使人民币升值,巩固美元的霸权地位,降低我国企业的利润率,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我国应对中美贸易顺差问题的建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首先,要转变出口方式。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较低,在对美出口中,我国依托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出口的产品以比其它国家较低的价格占领美国市场。把自己的产品定位为中、低消费的商品。因此,要改变中美贸易顺差中我国的被动地位,必须实施战略转型,从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贸易战略,转变为资源节约型、利益导向型出口。其次,要提高利用外资门槛。针对美国对我国投资的方向大多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的特点,要通过政策强制性手段,促使其投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改造,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产业层次,增强产业弹性。第三,要实施出口的多样化。针对中美贸易顺差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我国要积极拓展出口渠道,寻找更多发展中国家及欧盟等战略伙伴,分散出口总量,减少对美国市场的过分依赖。当前我国的出口产品均属于中、低端消费品,将产品的低价格作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应在美国、欧盟、日本等贸易伙伴外,积极拓展非洲、中东、南洋这部分外贸市场,拓宽出口的半径。实施出口的多样化,探索使用非美元货币进行外贸交易,将是我国未来对外贸易发展中势在必行的手段。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在对美贸易中的“顺差”现状与被动地位,终其原因就是因为我国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品结构、结构、区域发展还不均衡,使得外贸出口形成了新的瓶颈,我国成为美国高污染、高耗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集散地,为美国生产初级产品。因此,必须从产业结构方面着手。一要调整产品结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高附加值为产业发展的基点,适当压缩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产业构成中的比例,提高高技术类产业出口的市场份额。加强新产品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拓展下游应用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国内需求为基准,以国际需求为拉动,敢于创造需求、引领全球市场。加快对资源依赖程度小、附加值较大的出口产品生产。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例如:对我国浙江、福建等现有的服装出口基地进行转型升级,要积极改变其“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加强自主产品的研发,重新进行国际产业分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二要调整资本结构。在稳定目前资本结构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民间资本,适当调整国有、民营、外资比例。大力推进国企改革、重组,摒弃陈旧的运行机制,建立适应新时期对美贸易要求的生产经营制度。尤其是对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使国有及国有控股逐步转化为集体和民营。优化调整企业产权结构,大力发展混合型经济,取长补短,因地制宜,通过加强并购重组、推动优秀企业上市,增强外贸出口企业的整体素质。三要调整区域结构。根据产业布局、市场、环保的需求,顺应产业向海外和中西部转移的趋势,适度调整产业的区域结构。把重点企业逐步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转移,为出口产品的生产提供更广阔的地理空间和环境。以布局合理化和效率最大化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发挥各地区在能源、资源、人力、市场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发挥产业链配套作用,最大限度实现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形成东部和西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区和弱的地区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

(三)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和自主科技创新

缺少品牌创新,没有高科技产业作为支撑,是导致我国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应大力加强自主品牌创新,一方面要适当在税收和资金、土地等方面予以技术创新企业优惠待遇,扶植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针对外贸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给予产业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倾斜。例如:当前我国各省市为了招商引资,都在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对入驻园区的所有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土地政策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提高入园门槛,对现有政策进行改变,只对有科技带动力的外资企业给予优惠。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技术产品代替劳动密集型、高污染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要建立和完善保障安全立法,对那些使用落后生产技术、产能过剩和高污染生产企业进行严格整治和监督,建立严厉的违法处罚制度加强行政措施。第三是针对美国通过贸易保护壁垒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这一现状,政府部门要增强与美国双边贸易谈判的筹码,使这一现象得以改观,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美国的高新技术,提高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分工的产业层次。

总之,在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中美贸易总额不断增长,美国日益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国,对美国的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美贸易顺差的“光环”背后,却是由于美国对华投资额度的增加、产业分工不均衡、美国对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限制的结果。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只有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和自主科技创新才能更好的化解对美顺差中的不利因素,使对美贸易“总量”的顺差真正转化为“质量”的顺差。

参考文献:

1.方凯,林荣芳.中美贸易失衡对中国影响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9(6)

2.付强,朱竹颖.美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8(7)

第14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050

1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概述

最早提出产业集群理论的是迈克・波特(1990年),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相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国内外对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研究比较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是指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或业务上有关联性,将互联网作为销售产品、提供服务的平台,以实现机构或个人商务目标的企业和机构所组成的聚集体(蒋定福、岳焱,2012)。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主要包括网店企业、平台服务商、软件服务商、媒体服务商、会展服务商、支付与金融服务商、人才服务商、广告服务商、诚信评估服务商、搜索服务商、物流服务商以及咨询服务商等(刘跃、陈强敏,2010)。

2“绍兴市网上轻纺城网商聚集区”发展概况

在“电商换市”的背景下,绍兴市政府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要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建设。在此意见的指导下,绍兴市电商园区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已建立了“绍兴市网上轻纺城网商聚集区”(以下简称“网商聚集区”)等9个电商园区,另外还将建设绍兴市高新区网络经济科技园等4个电子商务园区。

“网商聚集区”于2013年9月成立,是绍兴市建立的第一家电子商务园区,也是全国纺织业首个网商孵化园区。该园区是由以打造“全球最大的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为目标的B2B电子商务平台――“网上轻纺城”推动建立的。入驻园区的纺织企业,不但可以享受统一的办公场所、营销渠道建设、网销培训及一对一客服等专业化服务,还可以获得 “网上轻纺城”的增值服务,即在其网站中开辟专栏,强势推广入驻园区的企业。截至目前,园区共入驻了包括浙江永利经编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51家纺织企业。

3“绍兴市网上轻纺城网商聚集区”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园区未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

园区选址柯北纺都大厦,即“网上轻纺城”办公所在地。因受到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园区没有集聚电子商务产业的相关资源,园区仅一家“网上轻纺城”TP公司为园区内51家生产型纺织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无法获得如物流、金融等方面的服务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园区内企业继续发展电子商务经营之道的积极性。

32园区纺织企业理念落后,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存在误区

入驻园区的企业对电子商务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网上销售。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企业加入园区是希望网络纺织品交易的订单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但是由于纺织面料的特殊属性,采购商往往对纺织面料的视觉、触觉有一定的要求,这限制了纺织品的网络交易,线上交易额增加较为有限。这使得部分企业萌生了退出园区的想法。

33园区纺织企业缺乏既懂纺织服装面料又懂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网上轻纺城”虽然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专业化服务,但是具体的操作还是由企业内部的人员完成。由于企业内部缺乏既懂纺织服装面料又懂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这就使得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经营之道显得异常艰难。

4“绍兴市网上轻纺城网商聚集区” 发展对策

41优化园区环境,做好配套工作

实现园区建设的初衷,园区需要媒体、社交、营销、软件、物流仓储、客服等支撑平台,从服务于企业来看,涉及软件研发、创意设计、网络营销、国际贸易、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物流配送等商务服务相关领域;从服务于企业内部来看,涉及生产管理、客户关系、供应链管理等管理应用相关领域。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来实现,仅仅依托“网上轻纺城”一家力量很难实现。因此,“网商聚集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优惠措施吸引相关配套服务行业入驻园区,完善电子商务产业链,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整合园区内各类企业的资源,打造功能完善的专业园区。

42引进咨询服务商,促使企业转变观念

“网上轻纺城”建设园区是希望企业能将电子商务应用于融资、信息交流、信用体系、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为企业解决资金困难、上下游产业链的对接、与供应商和渠道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供解决之道。但是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还停留在网上销售的初级阶段。

企业加入园区的目的与“网上轻纺城”建设园区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园区需引入咨询服务商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沙龙、论坛、讲座等,向企业进一步宣传电子商务,推广电子商务,提高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

43引入人才服务商,破解人才难题

从目前来看,不仅入驻园区的纺织企业需要人才以突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同时园区内配套行业也需要人才以满足配套行业的发展。当务之急,园区需要引进人才服务商以解决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与人才储备不足的矛盾,人才服务商可首选与当地的高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鼓励在校学生到园区企业实习,一方面可以为园区发展选拔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到园区就业和创业。

44积极发展现货交易,凸显园区特色

园区只有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才能避免园区陷入同质化发展的困境。由于服装行业库存压力逐年增加造成企业不太敢进行大批量生产;同时受到快时尚品牌的影响以及消费者对服装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服装企业现货交易的比例在逐渐加大。依据服装市场的变化,园区可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现货交易,如依托“网上轻纺城”帮助入驻园区的企业建立网上样布展示厅,方便服装设计师选择面料企业上传的众多新款样布,以改变以往设计师需要亲自线下去批发市场挑选样布的局面。这一举措不仅可以提高现货交易份额;同时也可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吸引全国各地有现货交易需求的纺织企业入驻园区。

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的重点不是实现企业在区域范围内的简单集聚,而是实现园区内各类企业上下游之间的有机组合,产生 “1+1>2”的效应。当前,对于绍兴市网上轻纺城网商聚集区而言,应该想方设法引进相关的配套服务行业,完善园区的生态系统,实现电子商务产业的有效聚集,促使园区内纺织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实现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蒋定福,岳焱上海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推进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2(16):129-130

[2]刘跃,陈强敏基于电子商务的集群式供应链发展浅析[J].改革与战略,2010(3):133

[3]绍兴市统计局课题组以“电商换市”推动绍兴经济转型升级――绍兴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4(7):40-42

[4]徐金刚从产业集聚视角看电子商务创业园[J].浙江经济,2015(7):54-55

[5]陈德刚我国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12(10):75-77

[6]姚国章,陈菲,赵刚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4(7):116-117

第15篇

一、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进出口规模持续增长,贸易顺差继续增加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延续了2002年以来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422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长了2倍。由于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出口额7620亿美元,增长28.4%。随着宏观调控措施效果的逐步显现,国内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抑制,进口增速明显放缓,全年进口额6601.2亿美元,增长17.6%,增幅低于上年18.4个百分点。虽然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不高,为7.2%,但顺差规模仍然达到1018.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98亿美元。

(二)加工贸易增速继续保持强劲,一般贸易进口增速下滑

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6905.1亿美元,增长25.6%。其中出口4164.8亿美元,增长27.0%,进口2740.3亿美元,增长23.6%。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达到52%,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额5948.1亿美元,增长21%。其中,出口3150.9亿美元,增长29.3%,自2001年以来首次高于出口总体增幅;进口2797.2亿美元,增长12.7%,增幅比上年回落19.5个百分点。由于进口增长放缓,一般贸易在连续两年的逆差后,出现了353.7亿美元的顺差。

(三)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继续上升,外资企业进出口平稳增长

2005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2243.9亿美元,增长38.9%,占进出口总额的15.8%。其中出口1489.8亿美元,增长47.3%,占总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17%上升到19.6%;进口754.1亿美元,增长24.8%。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达到8317.2亿美元,增长25.4%,占进出口总额的58.5%。其中出口4442.1亿美元,增长31.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57.1%提高到58.3%;进口3875.1亿美元,增长19.4%,增幅比上年回落20.6个百分点。

(四)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回落

2005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机电产品进出口额达到7771.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4159.6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54.6%和29.2%,比2000年分别提高10.7和10.3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出口4267.5亿美元,增长32%,进口3503.8亿美元,增长1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182.5亿美元,增长31.8%,进口1977.1亿美元,增长22.5%,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0%。通过采取禁止加工贸易、下调出口退税率、征收出口关税等措施,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其中,未锻轧铝出口量由上半年的增长21.5%转为下降21.7%;钢坯及粗锻件出口量增幅由上半年的2.6倍回落到16.7%;钢材出口量增幅由1.5倍回落到44.2%。中欧、中美分别达成纺织品贸易协议,改善了纺织品贸易环境,全年纺织品出口1150.1亿美元,增长20.9%。

(五)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全面增长,中日贸易增幅回落较大

2005年,中欧、中美贸易额双双突破2000亿美元,分别达到2173.1亿美元和2116.3亿美元,分别增长22.6%和24.8%。其中对欧美出口分别增长34.1%和30.4%,自欧美进口分别增长5%和9.1%,对欧美贸易顺差分别达到701.2亿美元和1141.7亿美元。中日贸易额1844.1亿美元,仅增长9.9%,比上年回落了15.8个百分点,与中欧、中美双边贸易的差距拉大。中国与俄罗斯、韩国、东盟等周边地区的贸易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37.1%、24.3%和23.1%。中国与非洲、拉美贸易发展迅速,中非贸易额增长34.9%,增幅居各大洲之首;中国与拉美贸易额增长26.1%,高于进出口总体增幅2.9个百分点。

二、2006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2006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进出口总额达到37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8%。进出口结构有所改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保持较快增长,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进一步下降。

(一)出口增速有所回落,进口增速有所回升

一季度,出口额达到1973亿美元,同比增长26.6%,增幅回落8.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4.4%,增幅回落17.9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增长27.3%,增幅回落2.3个百分点。进口额1740亿美元,增长24.8%,增幅回升12.6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进口增长22.3%,回升18.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口增长26.5%,回升4.5个百分点。

(二)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加快,“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进一步下降

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1145.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92.7亿美元,分别增长34.2%和35.8%,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58.1%和30%,同比提高3.3和2个百分点。集成电路、手持无线电话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出口均实现了较快增长。机电产品进口937.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口537.3亿美元,分别增长30.8%和33.2%,分别加快21和12.8个百分点。汽车和飞机进口额分别增长1.1倍和2.1倍。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进一步下降,钢坯及粗锻件出口量下降68.6%,未锻轧铝下降23.9%,焦炭下降23.4%,煤下降16.4%,成品油下降6%。

(三)对日出口回落较大,自欧美日进口全面回升。

一季度,中欧、中美、中日双边贸易额分别达到571.1亿美元、556.2亿美元和459.7亿美元,分别增长21.1%、27.6%和11.6%。中国对欧美出口稳定增长,增幅分别达到20.8%和29.5%;对日本出口仅增长9.2%,低于去年同期13.6个百分点。中国自欧盟、日本进口分别增长21.5%和13.6%,增幅分别比去年提高18.1和9.6个百分点;中国自美国进口则由上年同期的下降2.1%转为增长21.8%。中国与韩国、东盟、台湾地区、俄罗斯等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增幅均超过20%,增幅分别为20.2%、25.7%、24.2%和(四)国有企业出口增速持续回落,外资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

一季度国有企业进出口920.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其中出口增长8.4%,增速低于上年同期13.6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全年1.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191.7亿美元,增长28.3%;其中出口增长30.5%,进口增长25.8%。民营企业进出口600.9亿美元,增长35%,其中出口增长37.9%,进口增长29.7%。

三、当前中国对外贸易运行中需要关注问题

(一)贸易平衡的压力较大

2006年一季度,尽管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回升,出口增速仍然高于进口增速1.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达到233.1亿美元,同比增长41.4%。其中,对美国顺差达286亿美元,对欧盟顺差达181.5亿美元。由于外汇收支仍然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中国的外汇储备继续大幅增加,3月末已达8751亿美元,比上年年底增加562亿美元。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美欧消费、亚洲加工”的全球贸易格局,短期内迅速调整、实现贸易平衡的难度很大。

(二)主要经济体相继提高利率

2006年一季度,主要经济体相继提高利率,全球货币政策趋于收缩。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强劲,能源和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加大了通胀压力,3月28日,美联储连续第15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4.75%,并暗示会进一步加息。欧洲中央银行在3月2日再次加息,欧元区主导利率由2.25%提高到2.5%。3月9日,日本银行宣布结束超宽松利率政策,引发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提高。主要经济体提高利率一方面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防止全球经济过热;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全球资金低成本时代即将结束,国际资本将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美欧等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可能因利率提高而减弱,我国出口增幅可能回落。资金向发达国家回流也可能对我国吸收外资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长远增长。

(三)国际市场石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2006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曾一度趋稳但最近受伊朗核计划和尼日利亚武装袭击等事件影响,国际油价再次大幅攀升,连创历史新高。据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石油市场指标,2006年一季度,国际市场一篮子石油均价比2005年全年均价高出13.9%。从需求方来看,石油需求增长的势头仍将延续,据国际能源署最新预测,2006年世界石油需求将增长1.7%,高于2005年增幅,将加剧国际原油市场紧张状况。从供给方来看,目前世界石油供给已难以满足需求,OPEC数据表明一季度世界石油供给缺口为每天20万桶,地缘政治和突发事件的冲击可能进一步对市场造成重大影响。尼日利亚的动乱使其石油产量明显下降,伊朗核计划前景不明,这两国原油产量占OPEC总产量的20%左右,若尼日利亚局势和伊朗与美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则难免对世界石油供给形成大冲击。

由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强劲,除石油外,其他资源性产品价格也继续上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一季度非能源初级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4.4%,其中食物类商品价格指数上涨4.4%,工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上涨22.2%。据世界银行对商品价格的统计,一季度铝均价同比上涨27.5%,铜均价上涨51.2%,锌均价上涨70.5%。石油和其他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会加大我国企业进口和生产成本,挤压企业利润,降低部分对能源资源依赖较重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对外贸易收益,影响对外贸易发展。

四、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

展望2006年全年,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存在很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贸易仍然处于新一轮扩张周期,将延续2005年的较快增长势头。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4.9%。美国消费需求旺盛,就业稳定,全年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3.3%;欧元区经济有望恢复活力,经济增长率有望从上年的1.3%升至2%;日本企业赢利增加,个人消费上升,经济景气复苏加快,全年增长率有望达到2.8%。跨国公司赢利能力提高将促进跨国并购的发展,全球直接投资有望进一步回升。世界贸易有望继续较快增长,IMF预计全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8%,世界贸易组织预计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均高于2005年的实际增长水平。从国内环境看,煤电油运供应增加较快、瓶颈约束有所缓解,设备投资和利用外资持续增长,主要产品产能和出口供给能力充裕,出口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国内投资增长较快,消费平稳增长,对能源、原材料、机械设备的进口需求将稳步上升。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所需的先进技术和重大装备进口有望继续增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