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档案学发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广大档案学理论工作者、档案教育工作者和档案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现代中国档案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档案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档案学的研究内容逐步深化,档案学的学科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毋庸讳言,现代中国档案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认为,要想保持档案学的繁荣局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档案学的理论与学科体系,必须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建立档案学术规范。学术规范问题的核心是学风问题,而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科的生死存亡。总的来说,档案界的学风是比较好的,大多数档案学者都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勤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并自觉抵制学术腐败,这是我国档案学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不竭动力。然而,当前档案学研究中的确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学风,如抄袭剽窃、自我吹嘘、互相吹捧、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我们不能像对一般商品那样对档案学术研究设计出一套可以量化的、方便操作的标准,但在科学精神、文风文德、术语概念、学术评论等方面为档案学者制定出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规范学术精神。鉴于档案学的学科特点,每一位档案学者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与档案部门合作,紧密联系档案工作实际,善于从鲜活的档案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透过纷繁复杂的档案工作表象抓住档案工作发展规律。力戒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尤其要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文字游戏和空洞说教。即使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我们也不能脱离档案工作实际,因为任何一项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都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应用目的。更何况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档案学应用理论与技术研究之间本来就互相渗透、互相交叉,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将其非常清楚地区分开来。研究档案史、评价历史上的档案工作现象、档案学思想和档案学理论,也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事实,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实事求是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科学方法,彼此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二)规范文风文德。档案学理论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且被档案实际工作者所接受,才能发挥其对现实的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档案学研究者应努力培养严谨、严肃、严格的科学工作作风,不盲从、不迷信、不附和、不武断,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善于提出新问题,勇于开拓新领域,探求新知识,并大力提倡运用清新质朴、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档案工作现状,揭示档案工作规律,预测档案工作发展趋势。切忌人云亦云,因循守旧,故弄玄虚,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档案学研究者还应加强文德修养,自尊、自信、自强、自律,淡泊名利,谦虚好学,不抄袭剽窃,不,把做人与做学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规范档案术语概念。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对现有的档案术语概念进行审查清理,在词形、语义、专指性、配套性等方面严格把关,剔除那些内涵模糊、外延过大、语义陈旧、专业化程度较低的所谓术语概念,重新建立一套符合档案专业特色的、符合档案学发展需要的术语概念,使档案学者们在统一的术语概念基础上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
二、健全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研究档案学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档案学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档案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而造成的。因此,适应社会和档案学发展需要,改革档案科研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与我国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及档案工作改革的精神相一致,抓大放小,充分调动各级档案科研机构和档案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国家档案学发展战略,确立档案科研布局,协调各档案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组织全国性档案学优秀成果的鉴定、转让、评奖工作。在此前提下,有计划地逐步改变我国档案学会条块分割的分布状态,使之完成社会化的转变,成为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的非官方机构,并注重促进学术民主。
与此同时,要逐步改变目前的档案学研究方式,重建档案科研系统结构,实行档案学研究集约化,优化配置档案科研资源。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微观主体是以档案学研究者为最小单位的,档案学研究者的创新性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物质载体,其提高和改进的途径主要在于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档案科研人才的素质。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宏观主体是以国家为最大规模的,国家的档案学发展战略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核心力量,档案学的整体水平能否提高,关键在于国家的档案科研政策是否正确。而要实现二者的结合,就必须建立档案科研共同体,即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档案科研小组(课题组)或档案科研开发群体。通过档案科研共同体,将不同部门、行业、地区的档案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将从事理论工作的研究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研究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资源,取长补短,高质量地完成档案科研课题,并可避免或减少低水平重复研究。档案科研共同体的大量出现是实现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基础和基本任务。
另外,要研究档案学学科发展政策,制定档案学发展战略。档案学发展政策研究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总体上对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考察,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档案学理论体系的合理发展,才能使其同档案工作实践相适应、相协调:二是针对档案学的具体领域或具体方面的发展,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该领域或该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活力。具体来讲,就是要研究各类档案学研究机构的协调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研究经费的划拨政策,档案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政策等。档案学的发展战略是档案学发展的长远性、全局性蓝图,是对档案学未来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规定和谋划。它以长远的战略目标来规划当前的行动方案,要求既要重视对事关档案学发展大局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的研究,又要注意档案学理论的整体发展。制定档案学的发展战略一定要结合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规律,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尤其要与我国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总体规划相适应。三、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近20多年来,我国档案学术评论有了一定的发展,不少杂志都先后刊发了篇数不等的述评文章,其中不乏上乘之作。这自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档案学术评论所受到的重视与应受到的重视,还有不小的差距;档案学术评论所发挥的作用与应发挥的作用,也有不小的距离。也就是说,档案学术评论还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研究水平还比较后,远远不能适应档案学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当前我们应下大力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提高对档案学术评论重要性的认识。首先,档案学理论研究者要正确认识档案学术评论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和范围,进而明确开展档案学术评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加以重视。中国档案学会及地方各级档案学会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列入各自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包括档案学术评论在内的专题座谈会和学术讨论会。档案学会会员及其他档案工作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积极撰写档案学术评论文章,藉此交流经验,逐步完善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分支学科来建设。第二,开辟档案学术评论园地。目前我国既没有档案学术评论刊物,也没有哪一种档案杂志设置档案学术评论专栏,这显然不利于档案学术评论活动的开展。从长远来看,创办一种以档案学术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杂志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各级各类档案杂志应开辟学术评论专栏,增加理论研究的比重,这对提高刊物的质量,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是不无益处的。第三,建立档案学术评论队伍。这支队伍应以档案专业教师为主体,因为这部分研究者为了教学的需要,大都对档案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理论造诣相对较深。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档案实际工作者也要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参与档案学术评论,对档案理论界的一些观点和现象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档案专业学生是档案研究的后备军,应重点加以培养。各档案专业教学点应在课程设置时安排档案学术评论的教学内容。攻读档案学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更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专业主干课来学习、研究。
四、努力改善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泛指档案学研究系统之外的与档案学研究系统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的一切要素和条件,主要有:向档案学研究系统给予政策支持的政策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入科研人才的教育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划拨科研经费的经济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提供有用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知识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送组织与管理技术的实践环境,接受与检验档案学理论的档案工作实践环境,以及普及与推广档案学研究成果的中介机制等。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以后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较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档案意识逐步增强,档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已为不少人所接受。但是,不利于档案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例如,档案学的学科地位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档案科研经费一直缺乏稳定的来源,许多带有规律性的档案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宣传,深化研究,努力提高档案学的学科地位。不仅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工作基本知识,而且要宣传档案学及其知识体系,使大家明白建立与完善档案学研究系统、优化其外部环境既是档案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产力整体发展的需要;档案学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社会各项工作的发展也需要档案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档案服务;档案学只有与经济、科技、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以此唤起社会各界对档案学的理解、重视与支持。各级档案学会要积极鼓励、动员广大会员参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以扩大档案学的社会影响。档案学研究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不断深化档案学研究内容,努力提高档案学的科学水平,使档案学在现代科学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多方筹措科研经费,增强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活力。建议国家档案局在“科技三项费用”之外设立一种档案科研专向基金,或向国家科技部申请增加“科技三项费用”的额度,以资助重大或具有典型意义的档案学课题研究。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专业主管机关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划拨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档案科研工作。各级档案学会也要通过各种方式筹集科研经费。此外,档案学研究者要认真组织力量,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社科、教委及其他基金项目,也可利用自己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展档案学理论研究,以缓解档案科研经费紧张的矛盾。
中国档案学界对档案学的体系进行的研讨,代表性的观点把档案学分为理论档案学、应用档案学和档案管理技术三个部分:
理论档案学是从整体上把握档案学各门分支学科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在应用档案学基础上进行高层次的理论概括,揭示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和档案学自身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为档案工作实践和国家档案事业建设提供一般性理论依据。
应用档案学是档案事业管理、档案资源管理与开发、档案工作应用技术研究的总称。所属学科有:档案事业管理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统计学、档案目录学、档案保护技术学、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档案缩微复制技术等。
应用档案学的特点:一是实践性强,它所阐明的理论、制度、原则与方法,直接应用于档案事业管理实践和档案业务工作实践,具体原则和方法在学科知识中占很大比重。二是技术性强,它研究现代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解决档案保护技术现代化、档案管理自动化、档案复制缩微化、档案信息传递网络化等问题。
当代档案管理和国家档案事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因此要求档案学也必须进行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理论档案学是应用档案学的高层次理论概括,对应用档案学起直到作用;应用档案学的研究成果或提出的问题将推动理论档案学的发展。两者相互协调,同步发展,有利于提高档案学的整体水平。
档案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或者说基本上属于社会科学,这是由档案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的。档案工作是管理档案和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一项社会活动。档案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即研究档案、档案工作运动规律及其与人们社会实践关系的学科,因此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总之,由于档案、图书、情报工作有许多共同之处,决定了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密切关系,这三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互相借鉴和参考,相互从对方吸取适合本学科需要的知识。
1.档案工作人员综合水平较低在很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加强了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但仍然该存在档案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的现象,这些档案人员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同时,单位的领导对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忽视了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的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的时候不能按时完成档案的整理、归档等工作。比如当前公主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只是对人事信息进行简单的搜集,并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归纳,也没有进行详细的划分,使得单位建设过程中对各种人事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够。
2.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当前我国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的各个部门与档案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加上企业内部对于档案部门的管理制度制定的不是特别完善,没有一套相对明确的管理制度,不能对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分工,这些都对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产生了影响,比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因此不能及时掌握其他部门在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需求,也不能及时招聘更多的人员进行人员队伍的补充。第二,很多单位没有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导致单位的人事资源的管理工作中在制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各种信息不够完善,使得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会出现相应的漏洞,最终导致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效率不高,甚至会出现档案泄露的问题,使得单位的发展遭受影响。
3.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责任体系不够健全人事档案管理责任体系不健全是影响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原因,责任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举措,由于责任体系不健全,一旦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找到相应责任人,最终导致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解决,严重时还会导致单位的综合管理系统和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出现瘫痪,最终导致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严重滞后现象,对单位今后的发展带来影响。
二、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改革
1.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原因,工作人员不但是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参与人员,同样也是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监督人员,在单位发展中需要一支合格的档案人员队伍,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掌握专业的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知识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能够具有忠实的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将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纳入到单位管理的机制中,突出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地位。作为单位的管理人员,要经常组织开展档案人员专业化方面知识的培训,学习新型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把学到的知识和理念结合单位的实际进行灵活应用。同时,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学习,不仅要具备各种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知识,职业道德,还应该要具备法律意识,在复杂的业务中保持操作的谨慎性和规范性。
2.加强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单位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单位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不断完善和健全单位的档案制度,对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改革,是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从单位的管理者到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人员,都应该具备新的管理理念,在单位内部营造一种规范的、科学的管理氛围,为单位增加市场竞争力提供一定的保障和支持。比如,在公主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项目建设部门、质监部门等方面的联系,不断充实并且调动各个部门的人力资源。
3.创新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责任体系首先,要明确领导责任。单位领导者需要对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负责,对单位的档案部门、档案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实施管理行为的监督,保证单位内部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单位的各种人力资源资料的真实性。其次,要明确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本着责任心对单位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各种人力资源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并且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资料的管理。第三,加强责任体系的创新。在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加强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责任体系进行创新,需要对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结构设置进行分析,引入正确的体系设置方法、整改体制、对中间环节进行精简等,将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责任落到具体的人身上,保证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畅,一旦出现档案问题时能够及时找到责任人,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处理。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责任体系不够严谨是当前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遇到各种问题时不能将具体的责任落到实处,不利于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在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体制过程中,还需要对具体的责任进行确定,一旦遇到档案泄露、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可以及时找到相应的责任人,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处理。
三、结语
2、学术交流活跃。州档案学会充分发挥学会的学术性团体的作用,积极开展了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在省档案学会的号召下,积极组织会员撰写理论文章,全年向省档案学会推荐论文16篇,向《云南档案》等报刊投稿10余篇,刊载3篇,其中马关县档案局局长带头撰写论文并在全省学术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
3、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学会根据各单位档案人员变动情况,及时吸纳新人员加入档案学会,全年共发展会员3人。
4、档案宣传成效明显。州档案学会利用文山档案信息网,及时上传学会相关文件,使会员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学会最新信息和动态,了解档案工作现状和研究成果。同时,利用档案工作简报向各级各单位宣传档案工作。
二、**年学会工作安排
**年,州档案学会将围绕档案工作重点,与时俱进,积极工作,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加强学术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使学会充满活力,将学会建设成为“理论研究的摇蓝,档案干部的家园”。为此,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加强学会组织建设。搞好学会的自身建设,是学会工作的重要保证,鉴于档案工作人员变动频繁的情况,**年将对新从事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普查,以吸收更多的档案工作人员成为学会会员;
2、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同其它兄弟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借鉴和吸取他们先进工作方式和开展活动的方法,有计划地组织会员到外省、外地州学习考察,组织会员参加省的学术论文研讨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档案工作人员学术水平的提高;
3、扎实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按照国家档案局建立“两个体系”的要求,即:“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加强档案资源收集,做好提供利用工作,为人民群众服务。
2009年,××档案学会在省档案学会、州社科联和州民政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团结广大会员,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紧紧围绕全州经济建设和档案工作实际,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1、多形式开展学会活动。坚持活动是学会的生命力所在,为丰富广大会员学习生活,州档案学会一是在广南县开展了全州档案系统知识竞赛、篮球、拔河、歌舞比赛和书画、摄影、根雕展活动,加强会员间的交流与了解;二是在州社科联、州党史征集研究室老师的指导下,组织会员到丘北县马者龙村学习石刻档案拓印技术,印下了明正德14年(1519)的《新刻地藏碑记》等一批拓片,锻炼了学员的动手能力,丰富了馆藏档案资料;三是组织会员到西藏、东三省等地参观学习,组织11人参加省档案学会在保山举办的档案学术研讨会,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促进了交流。
2、学术交流活跃。州档案学会充分发挥学会的学术性团体的作用,积极开展了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在省档案学会的号召下,积极组织会员撰写理论文章,全年向省档案学会推荐论文16篇,向《云南档案》等报刊投稿10余篇,刊载3篇,其中马关县档案局局长带头撰写论文并在全省学术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
3、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学会根据各单位档案人员变动情况,及时吸纳新人员加入档案学会,全年共发展会员3人。
4、档案宣传成效明显。州档案学会利用文山档案信息网,及时上传学会相关文件,使会员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学会最新信息和动态,了解档案工作现状和研究成果。同时,利用档案工作简报向各级各单位宣传档案工作。
二、2012年学会工作安排
2012年,州档案学会将围绕档案工作重点,与时俱进,积极工作,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加强学术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使学会充满活力,将学会建设成为“理论研究的摇蓝,档案干部的家园”。为此,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加强学会组织建设。搞好学会的自身建设,是学会工作的重要保证,鉴于档案工作人员变动频繁的情况,2012年将对新从事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普查,以吸收更多的档案工作人员成为学会会员;
2、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同其它兄弟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借鉴和吸取他们先进工作方式和开展活动的方法,有计划地组织会员到外省、外地州学习考察,组织会员参加省的学术论文研讨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档案工作人员学术水平的提高;
2009年,××州档案学会在省档案学会、州社科联和州民政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团结广大会员,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紧紧围绕全州经济建设和档案工作实际,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1、多形式开展学会活动。坚持活动是学会的生命力所在,为丰富广大会员学习生活,州档案学会一是在广南县开展了全州档案系统知识竞赛、篮球、拔河、歌舞比赛和书画、摄影、根雕展活动,加强会员间的交流与了解;二是在州社科联、州党史征集研究室老师的指导下,组织会员到丘北县马者龙村学习石刻档案拓印技术,印下了明正德14年(1519)的《新刻地藏碑记》等一批拓片,锻炼了学员的动手能力,丰富了馆藏档案资料;三是组织会员到、东三省等地参观学习,组织11人参加省档案学会在保山举办的档案学术研讨会,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促进了交流。
2、学术交流活跃。州档案学会充分发挥学会的学术性团体的作用,积极开展了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在省档案学会的号召下,积极组织会员撰写理论文章,全年向省档案学会推荐论文16篇,向《××档案》等报刊投稿10余篇,刊载3篇,其中马关县档案局局长带头撰写论文并在全省学术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
3、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学会根据各单位档案人员变动情况,及时吸纳新人员加入档案学会,全年共发展会员3人。
4、档案宣传成效明显。州档案学会利用××档案信息网,及时上传学会相关文件,使会员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学会最新信息和动态,了解档案工作现状和研究成果。同时,利用档案工作简报向各级各单位宣传档案工作。
二、**年学会工作安排
**年,州档案学会将围绕档案工作重点,与时俱进,积极工作,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加强学术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使学会充满活力,将学会建设成为“理论研究的摇蓝,档案干部的家园”。为此,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加强学会组织建设。搞好学会的自身建设,是学会工作的重要保证,鉴于档案工作人员变动频繁的情况,**年将对新从事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普查,以吸收更多的档案工作人员成为学会会员;
2、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同其它兄弟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借鉴和吸取他们先进工作方式和开展活动的方法,有计划地组织会员到外省、外地州学习考察,组织会员参加省的学术论文研讨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档案工作人员学术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档案学;期刊;功能定位;学术性
1 核心期刊
对于学术期刊,依据其办刊质量以及学术影响力的高低,又有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之分。“所谓核心期刊,指的是刊载某学科文献密度大,定载率、引文率及利用率相对较高,代表该学科现有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期刊。”核心期刊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集中性,指少量的一组核心期刊集中了某学科大部分高质量论文:二是代表性。指某一学科的一组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代表着这一学科的当代水平和发展方向:三是学科性,指的是核心期刊总与某一学科联系在一起:四是权威性。指核心期刊的确定必须得到公认:五是相对性,指核心期刊相对于非核心期刊,仅具有相对意义,不是绝对的。尽管如今已经有许多学者对这一说法及这种学术评价方式提出了质疑,但笔者认为,就目前而言,“核心期刊论”是最客观、最科学、最有效的一种学术评价方式,或者说是最不坏的一种。
2 档案学期刊的主要功能
期刊学术水平的评价可以由多方面因素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办刊的宗旨,即期刊功能定位;二是期刊所载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三是期刊的规范性。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功能定位是灵魂,所载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生命线,期刊规范是形象。本文中,笔者将仅从期刊功能定位的角度,对档案学核心期刊的学术性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
3.2 文化功能倾向性
近年来,由于受到档案行政体制的制约和市场化竞争的影响,许多档案学者都认为档案学期刊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陷入了困境,并认为,要走出困境必须改变档案学期刊的功能定位。于是,学者们对绝大多数档案期刊的这种工具功能倾向性提出了质疑:“目前,不少档案学期刊以机关刊物的面貌出现。翻开一看,某某首长的会议讲话、某某文件批示等赫然醒目,占据相当多的版面……”“遗憾的是,此间诞生的档案专业期刊,大多以效法为选择,以《档案工作》的特点为特点,以《档案工作》的模式为模式,不约而同地踏上了一条‘集中统一’的办刊之路……绝大多数的办刊宗旨保持一律。成为《档案工作》在各地的翻版。”为了走出困境,少数几种核心期刊率先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新的办刊理念和功能定位,即立足档案,找到档案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传播档案文化,尽量使档案期刊通俗化、大众化,应该说这种办刊理念与功能定位是富有创意的,使得档案期刊从“以官为本”走向了“以民为本”,这是符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发展趋势的。但笔者认为,这种转变只能说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社会转型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被动回应,也就是说,这一新的功能定位也不能使档案学核心期刊从根本上走出目前的困境,而且,若稍有不慎,甚至会误入歧途。要使档案期刊走向民众,被民众所接受,就必须迎合大众的品味和需求,即大众想看什么,档案期刊就登什么。毋庸置疑,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档案的确与社会生活之间有许多契合点,但同样是从档案中挖掘出的引人入胜的历史轶事与深奥难懂的档案学理论相比,一般大众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看前者。那么,以大众需求为导向而办出的期刊的学术水平必然会大打折扣。目前,在一些核心期刊中,由档案 引出的历史故事或名人轶事占了相当多的版面。更有甚者,极少数居然将与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毫不相干的散文、杂文、诗歌搬上档案学期刊,还美其名曰加强档案学期刊的文化休闲功能。要知道,任何期刊所载内容都有其底线,档案学期刊的底线就是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出版方针的前提下,刊登与档案现象相关的内容!
其实,笔者并无意苛求所有的档案期刊都将办刊宗旨定位于学术交流,都像《档案学通讯》和《档案学研究》一样,整本期刊全是严肃的理论探讨,一些期刊定位于展示地方文化、传播档案文化是无可厚非的,这也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但要讲求一个度。作为核心期刊而言,将文化休闲功能作为主要的期刊功能定位肯定是不足取的。作为专业学术期刊,学术性是本身地位的体现,尤其作为专业核心期刊,其代表着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更应该坚持学术本位,档案核心期刊不仅是传播档案知识、进行档案学学术交流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肩负着振兴档案学这门学科的重任!因此,笔者认为,档案学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应以学术交流和学术评价为主要办刊宗旨和理念,这才是使其走向真正繁荣的正途。
4 一点感想
学术期刊是文化媒介中独特的一类,其研究学说理论的深度与探讨方法技术的精度,使它在媒介星群中,常常成为远离热点的“冷”媒介。大多数读者不参与,极少数读者却高度参与。可以说在品种繁多的期刊方阵中,学术性刊物发挥特殊的媒介功能,它能引入深思,是“小众刊物”,伹又是精英刊物,承担的责任重大。核心期刊更是如此。档案学期刊的读者主要来自四个层面:有关领导、档案人员、档案院系师生以及关心档案工作的有关人员。乐观地看,档案学期刊有着唯我独有、他人所无的有利空间;有着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但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的限制,档案学期刊的受众面十分有限,与其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去做如此收效甚微的事,还不如老老实实坚持自己的学术本位,做一些档案学核心期刊该做的事。
参考文献:
[1]叶继元,核心期刊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54.
关键词:中国档案学;范式理论;范式;科学共同体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he paradigm of Chinese archival scienc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The achievement of resear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new perspective, new criteria and new research contex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existence of factual errors, lack of theoretical depth of excavation and tunnel vision. The research of the paradigm of Archival Science in China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ritical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paradigm and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in order to make the research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Keywords:Chinese archival science; Paradigm theory; Paradigm; Scientific community
得益于档案学者们的孜孜追求和学术探索,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已成为档案学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尤为重要的是形成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使笔者可以站在前辈们的肩上远眺,更有了可以评说得失的基础。
1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分别以“范式”“范型”“库恩”“科学革命”“常规科学”“不可通约性”“科学(家)共同体”“共同体”等为篇名,并含“档案”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间为2016年8月2日。共获得相关文献103篇,经过仔细分析鉴别,剔除其中一稿多发和内容重复的6篇,得到97篇有效文献。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最早研究档案学范式论的文章发表于1991年。经过十几年的沉寂之后,终于在2004年又出现相关研究成果,并一发不可收拾,从2005年开始受到档案学者们的关注并延续至今。
从论文数量来看,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的研究虽处于较为稳定的态势,但是一直属于小众研究,而且相对集中,四位主要作者共计24篇(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占总数的24.74%。
其中丁华东和陈祖芬不仅研究成果数量多,关注时间长,而且研究内容较为深入、系统,主要表现就是各自博士学位论文的完成及在此基础上出版的专著,即《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和《档案学范式的历史演进及未来发展》。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仅有的两本专著。
其余91位作者(包括第二、第三作者及译者)共计73篇,平均每位作者0.8篇,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入度,蜻蜓点水式的文章较多。
从以上文献计量统计结果可以窥见,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的四位主要作者研究较为深入和系统,观点也较为集中,而其余作者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和概括,其中还是有其内在联系性的。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档案学范式论的价值、档案学范式及其转换、档案学的范式演进、档案学(学术)共同体等四个方面。
2 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的得
2.1 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库恩的范式理论一经产生就引起了巨大反响,甚至引发了科学战。虽然他的理论主要是依据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历史形成的,但是却在社会科学领域广为传播和利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档案学的部分学者也加入其中,从范式理论的视角审视档案学,形成了许多新观点、新领域,为中国的档案学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诸多档案学范式概念的提出及转换过程的梳理。尤其要指出的是丁华东的工作。从整体来看,丁华东实际上是在范式理论的视域下,构建了自己系统完整的档案学理论体系。他提出的档案学范式转换过程,不仅是一条明晰的档案学术发展的线路,更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档案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看做是档案学历史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完整图景,从而为后来者进一步探索档案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提供了一种视角和宝贵线索。
2.2 提供了新的评价标准。学术评价标准的确定和选择是学术评价首要和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到学术评价结论的科学与否。科学与非科学乃至科学发展程度的区分和评价标准已有许多先贤提出过自己的观点,比如与库恩同时代的、同被誉为西方后现代主义主要科学哲学家之一的波普尔就将证伪原则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以此为基础建构了自己的科学发展模式:P1TTEEP2(问题1试探性理论排除错误新的问题2),以及著名的“世界1、2、3”理论。[1]而库恩则提出以有无范式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与波普尔相比,库恩的标准韧性更大,更符合档案学的具体情况。因为在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准绳下,诸如形而上学、数学、逻辑学等重言式命题,都无法用经验证伪,因此是非科学的。而在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中,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时期都可以作为科学发展成熟度的标志,相比于波普尔无明显标志词的科学发展模式而言更适合档案学。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主要有胡鸿杰和陈祖芬两位学者。胡鸿杰只是将之作为中国档案学评价机制研究的一部分,得出的结论也较为粗略。相比而言,陈祖芬的专题研究就显得更加深入、系统。从结论上看,她的研究不仅对档案学的发展程度给予了恰当的定位和评价,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她的研究启示我们,范式理论可以作为一种理论评价标准,科学深入地审视档案学发展的历史和未来。
2.3 提供了新的研究语境。范式理论在各种学科尤其是社会学科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范式”一词成为科学研究中的时髦用语,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语境。笔者以“范式”为篇名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数据中进行精确检索,竟得到17469 篇文献,涉及到40个学科(检索时间为2016年10月5日)。从目前来看,中国档案学范式理论的研究主要借鉴的是社会学、哲学、管理学、科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但是,笔者认为,依托如此广阔的一个语境平台,档案学与更多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必然会随着档案学范式理论研究的深入而得以实现。
3 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的失
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虽然硕果累累,但是毕竟属于小众研究范畴,而且发展历史不是很长,严格从持续关注开始的2004年算起,只有不到10年时间,历史积淀还不是很深厚,还存在很多不足甚至是错误之处。
3.1 存在事实性错误。对库恩范式理论的概括和介绍是档案学范式论研究的起点。经过仔细分析这部分内容发现,我国部分档案学者对“范式”一词的出处问题认识存在误差,而且犯此类错误的文献不在少数,包括两本专著和多达8篇论文。
关于“范式”一词的出处问题,我国学者李醒民做过专门研究。在他的《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了“范式”(paradigm)术语吗?》一文中,谈到范式的词源问题时说道:“不用说,英语中的“范式”(paradigm)一词源远流长。”而在“范式”一词的使用上,“在库恩之前,就有人在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意义上使用paradigm术语或与之相近的术语。”“马赫至少在1905年(很可能在1895年或1896年)、迪昂至少在1906年(或者在1893年)就在科学哲学的意义上使用paradigm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而威纳在1954年、默顿在1941年或1945年就在科学哲学或科学社会学的意义上直接使用paradigm术语了。”[2]此外,早在1956年6月,库恩出席在犹他州大学召开的主体为“科学才能的鉴定”的研讨会议上所作的题为“必要的张力――科学研究中的传统与创新”的讲演中,“初次公开提出了‘范式’以及‘常规科学’的概念”。[3]
综上不难得出以下结论:(1)“范式”一词不是库恩最早提出的;(2)在科学哲学的意义上最早使用“范式”的不是库恩;(3)库恩的“范式”一词最早不是出现于《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因此笔者认为,对此较为科学的描述应该是:范式是库恩科学观的核心概念,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赋予了它新颖、丰富的含义。
3.2 理论深度挖掘不够。
3.2.1 对具体的概念挖掘不够,集中体现在“范式”和“科学共同体”上。从“范式”的使用来看,首先,中国档案界的学者们存在使用泛化的现象。库恩的“范式”概念是争议较大的地方,主要原因在于其多义性和暖昧性,而正由于此使得许多档案学者在使用“范式”一词时不加任何区别,甚至只是在文章题目中出现,而文意却完全跟档案学范式论无关,如果将题目中的“范式”一词换成“理论、模式、方式、方法”等词眼似乎更准确,这类文献称其为“伪有效文献”也不为过。据笔者在仔细研读文章内容基础上进行的统计,这类论文共计有26篇之多,占总论文数的26.80%。正如倪代川所说:“在有些论文中,如果将‘范式’二字去掉后,似乎也能独立成文,这就会给读者一个直观感觉,好像这些研究停留在概念直接套用的基础上,很难给人以狭义上跨学科研究的印象。”[4]
其次,从对待库恩“范式”一词的发展上来看,中国的档案学者们缺乏全面的把握。不可否认,《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赋予了“范式”一词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连库恩本人也没有想到。也正是该书的广泛传播,使得该书中包括“范式”“科学共同体”“不可通约性”等概念饱受争议。“为了澄清‘范式这个概念’,为了回答对‘不可通约性’的批评,库恩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据说,库恩在晚年就着手写一部取代《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书,在他逝世前,他已完成大部分手稿。”[5]从“专业基体” (disciplinary matrix)到“分类学”(taxonomy)、“词典”(lexicon)等替代术语的使用,“范式”一词的含义其实在库恩那里是愈加明晰的,“正是在典型实例的意义上,我最初才选用了“范式”这个词。但不幸,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的大多数读者都没有看出这个词的主要作用以及我是怎样在接近于现在的‘专业基体’意义上使用‘范式’一词的。我知道现在已不大可能恢复这个词原来的用法了,只有完全从哲学上理解它才合适。”[6]而从中国的档案学范式论研究文献中,只能看到学者们对《科学革命的结构》的拘泥甚至在此基础上的个人发挥,而看不到对库恩的范式概念乃至科学发展观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这就造成一些较为严谨的学者不敢放手使用“范式”一词而代之以“范型”,结果是为了规避一个极端,而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在“科学共同体”的使用上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首先,中国的档案学者们对科学共同体的地位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笔者在档案知网的检索过程中,以“科学(家)共同体”为篇名并含“档案”为检索词,结果竟然为 0,即便在丁华东和陈祖芬的专著里面对此也着墨不多;而与科学共同紧密相关的研究档案学术共同体的论文也只有6篇。在库恩的科学发展观中,“科学共同体”甚至比“范式”更具战略价值,“范式只有在科学共同体这一社会基础的支撑下,才能发挥其推动科学史的力量。”[7]“如果我现在重写我那本书,那么我要从论述共同体的科学结构开始。”[8]而在库恩眼中,科学共同体在本质上才是社会学的内容[9]。因此,在档案学范式论研究中,应更加重视对科学共同体的研究,希望借助库恩的范式理论建设和发展档案社会学的学者们尤为如此。
其次,对“科学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甚至有误差。(1)库恩的“科学共同体”是有层次的。“从这一方面说,共同体显然可以分许多级。全体自然科学家可成为一个共同体。低一级是各个主要科学专业群体这样重要的共同体,如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动物学家等的共同体。这些重要的共同体的成员,除边缘上的外,都很容易确定。只要根据它的最高学位成员的研究课题、专业学会的会员情况和所读期刊,一般就够了。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抽出一些重要的子群体:有机化学家或者其中的蛋白质化学家、固态物理学家和高能物理学家、射电天文学家等等。再分下去才会出现实际困难。”[10]就档案学范式论研究而言,撇开高一级的全体科学家共同体不谈,至少在档案学领域之内,按库恩的观点还是可以抽出一些重要的子群体的。(2)库恩的“科学共同体”是由严格的准入条件的。“科学家共同体是具有自律性的专家集团,要参加这个团体的成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特别是在对科学的业绩进行评价的时候,除了由共同体成员进行的‘同行评价’以外,不承认其他任何权威。”[11]我国的档案学者们基本上将档案学术共同等同于档案学研究者甚至是有能力开展档案学研究的人的集合。如丁华东按职业背景将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主体划分为实践群体、高校群体和业外群体。实践群体是在“档案行政与实际业务部门结合中,档案局、档案馆、档案室努力做研究工作的工作人员,其研究的结果是起草管理办法、制定制度,或撰写理论文章、出版专著等”。[12]高校群体包括档案学教师和学生,业外群体是体制外从事档案学术研究与创作、不定期地发表学术成果的一部分人员。显然是大大降低了科学共同体的准入门槛。而且其在分析档案学学术共同体概括时引述了陈兆在2000年做过的大致的统计数据,指出“档案学专兼职人员约在5000人以上。”[13]值得指出的是,陈兆在文中使用的是“专职研究人员和广大的兼职研究人员”[14],丁华东在此有偷换概念之嫌。此外,单就数量而言,5000人的规模让人很难相信它的意义所指跟库恩眼中的科学共同体是同一件事物。库恩在论述共同体成员身份确定的问题时举过噬菌体专家团体的例子:“它会产生典型的百人左右的共同体,有时人数更少,也更重要。”[15]
3.2.2 对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缺乏全面的研究和实质性认识。从量的方面来看,仅以“范式”为篇名并含“档案”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能得到84篇有效文献,占总数的86.60%,而其中又有26篇伪文献,占30.95%。首先,正如笔者在前面指出的,“范式”一词虽是库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概念,但并非全部,甚至不占绝对的战略地位。对“范式”一词的集中关注个中原因除了追风、赶时髦外,恐怕与我国档案学者对库恩科学发展观的整体研究不够也有关系。
从质的方面来看,中国档案学范式论研究成果更多体现出的是照搬和移植,没有触及库恩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以丁华东和陈祖芬两位代表人物为例。从研究内容来看,两位作者走得是不同的道路。丁华东是以范式论为研究视域,梳理和概括档案学范式演进的历史,一定程度上也对档案学未来发展方向做了有益的探索。这种模式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对档案学发展现象的研究,抽象出的范式演进路径,虽可以清晰地展现出档案学发展的脉络,但是却看不出其内在发展规律,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当我开始反思档案学的构成的时候,我试图用丁华东《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中的档案学范式去解释一切档案学研究现象,但最终我发现,很多时候这种解释都不能非常令自己信服。”[16]陈祖芬则是直接借用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型来考查档案学的历史和现状,虽然有对未来的一些展望,但是依然看不出档案学发展的内在线索和动力机制。
3.3 研究视野不够开阔。从范式理论所属的范围层次来看,它属于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思潮的一种,与科学证伪主义、科学实在论等都属于“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阵营。这些观点都是在批判现代逻辑实证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理论,虽各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又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是可以通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方式融合的。在档案学范式论研究过程中,如果以库恩的范式论为基础,科学吸收科学证伪主义和科学实在论的理论营养,就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档案学范式论的研究,提高其理论深度和科学性,还有助于克服思维和视野的局限,跳出“范式”的藩篱。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广大档案学理论工作者、档案教育工作者和档案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现代中国档案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档案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档案学的研究内容逐步深化,档案学的学科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毋庸讳言,现代中国档案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认为,要想保持档案学的繁荣局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档案学的理论与学科体系,必须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建立档案学术规范。学术规范问题的核心是学风问题,而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科的生死存亡。总的来说,档案界的学风是比较好的,大多数档案学者都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勤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并自觉抵制学术腐败,这是我国档案学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不竭动力。然而,当前档案学研究中的确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学风,如抄袭剽窃、自我吹嘘、互相吹捧、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我们不能像对一般商品那样对档案学术研究设计出一套可以量化的、方便操作的标准,但在科学精神、文风文德、术语概念、学术评论等方面为档案学者制定出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规范学术精神。鉴于档案学的学科特点,每一位档案学者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与档案部门合作,紧密联系档案工作实际,善于从鲜活的档案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透过纷繁复杂的档案工作表象抓住档案工作发展规律。力戒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尤其要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文字游戏和空洞说教。即使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我们也不能脱离档案工作实际,因为任何一项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都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应用目的。更何况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档案学应用理论与技术研究之间本来就互相渗透、互相交叉,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将其非常清楚地区分开来。研究档案史、评价历史上的档案工作现象、档案学思想和档案学理论,也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事实,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实事求是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科学方法,彼此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二)规范文风文德。档案学理论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且被档案实际工作者所接受,才能发挥其对现实的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档案学研究者应努力培养严谨、严肃、严格的科学工作作风,不盲从、不迷信、不附和、不武断,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善于提出新问题,勇于开拓新领域,探求新知识,并大力提倡运用清新质朴、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剖析档案工作现状,揭示档案工作规律,预测档案工作发展趋势。切忌人云亦云,因循守旧,故弄玄虚,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档案学研究者还应加强文德修养,自尊、自信、自强、自律,淡泊名利,谦虚好学,不抄袭剽窃,不,把做人与做学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规范档案术语概念。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对现有的档案术语概念进行审查清理,在词形、语义、专指性、配套性等方面严格把关,剔除那些内涵模糊、外延过大、语义陈旧、专业化程度较低的所谓术语概念,重新建立一套符合档案专业特色的、符合档案学发展需要的术语概念,使档案学者们在统一的术语概念基础上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
二、健全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研究档案学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档案学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档案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而造成的。因此,适应社会和档案学发展需要,改革档案科研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档案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与我国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及档案工作改革的精神相一致,抓大放小,充分调动各级档案科研机构和档案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国家档案学发展战略,确立档案科研布局,协调各档案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组织全国性档案学优秀成果的鉴定、转让、评奖工作。在此前提下,有计划地逐步改变我国档案学会条块分割的分布状态,使之完成社会化的转变,成为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的非官方机构,并注重促进学术民主。
与此同时,要逐步改变目前的档案学研究方式,重建档案科研系统结构,实行档案学研究集约化,优化配置档案科研资源。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微观主体是以档案学研究者为最小单位的,档案学研究者的创新性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物质载体,其提高和改进的途径主要在于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档案科研人才的素质。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宏观主体是以国家为最大规模的,国家的档案学发展战略是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核心力量,档案学的整体水平能否提高,关键在于国家的档案科研政策是否正确。而要实现二者的结合,就必须建立档案科研共同体,即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档案科研小组(课题组)或档案科研开发群体。通过档案科研共同体,将不同部门、行业、地区的档案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将从事理论工作的研究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研究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资源,取长补短,高质量地完成档案科研课题,并可避免或减少低水平重复研究。档案科研共同体的大量出现是实现档案学研究集约化的基础和基本任务。
另外,要研究档案学学科发展政策,制定档案学发展战略。档案学发展政策研究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总体上对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考察,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档案学理论体系的合理发展,才能使其同档案工作实践相适应、相协调:二是针对档案学的具体领域或具体方面的发展,研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保证该领域或该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活力。具体来讲,就是要研究各类档案学研究机构的协调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研究经费的划拨政策,档案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档案学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政策等。档案学的发展战略是档案学发展的长远性、全局性蓝图,是对档案学未来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规定和谋划。它以长远的战略目标来规划当前的行动方案,要求既要重视对事关档案学发展大局的热点问题和重要领域的研究,又要注意档案学理论的整体发展。制定档案学的发展战略一定要结合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规律,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尤其要与我国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总体规划相适应。
三、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近20多年来,我国档案学术评论有了一定的发展,不少杂志都先后刊发了篇数不等的述评文章,其中不乏上乘之作。这自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档案学术评论所受到的重视与应受到的重视,还有不小的差距;档案学术评论所发挥的作用与应发挥的作用,也有不小的距离。也就是说,档案学术评论还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研究水平还比较后,远远不能适应档案学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档案学术评论工作,当前我们应下大力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提高对档案学术评论重要性的认识。首先,档案学理论研究者要正确认识档案学术评论在档案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和范围,进而明确开展档案学术评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加以重视。中国档案学会及地方各级档案学会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列入各自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包括档案学术评论在内的专题座谈会和学术讨论会。档案学会会员及其他档案工作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积极撰写档案学术评论文章,藉此交流经验,逐步完善档案学术评论的内容,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分支学科来建设。第二,开辟档案学术评论园地。目前我国既没有档案学术评论刊物,也没有哪一种档案杂志设置档案学术评论专栏,这显然不利于档案学术评论活动的开展。从长远来看,创办一种以档案学术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杂志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各级各类档案杂志应开辟学术评论专栏,增加理论研究的比重,这对提高刊物的质量,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是不无益处的。第三,建立档案学术评论队伍。这支队伍应以档案专业教师为主体,因为这部分研究者为了教学的需要,大都对档案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理论造诣相对较深。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档案实际工作者也要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参与档案学术评论,对档案理论界的一些观点和现象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档案专业学生是档案研究的后备军,应重点加以培养。各档案专业教学点应在课程设置时安排档案学术评论的教学内容。攻读档案学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更要把档案学术评论当作一门专业主干课来学习、研究。
四、努力改善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泛指档案学研究系统之外的与档案学研究系统直接或间接发生联系的一切要素和条件,主要有:向档案学研究系统给予政策支持的政策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入科研人才的教育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划拨科研经费的经济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提供有用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知识环境,向档案学研究系统输送组织与管理技术的实践环境,接受与检验档案学理论的档案工作实践环境,以及普及与推广档案学研究成果的中介机制等。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以后档案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较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档案意识逐步增强,档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已为不少人所接受。但是,不利于档案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例如,档案学的学科地位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档案科研经费一直缺乏稳定的来源,许多带有规律性的档案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宣传,深化研究,努力提高档案学的学科地位。不仅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工作基本知识,而且要宣传档案学及其知识体系,使大家明白建立与完善档案学研究系统、优化其外部环境既是档案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产力整体发展的需要;档案学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社会各项工作的发展也需要档案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档案服务;档案学只有与经济、科技、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以此唤起社会各界对档案学的理解、重视与支持。各级档案学会要积极鼓励、动员广大会员参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以扩大档案学的社会影响。档案学研究者要刻苦钻研档案学理论,不断深化档案学研究内容,努力提高档案学的科学水平,使档案学在现代科学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多方筹措科研经费,增强档案学研究系统的活力。建议国家档案局在“科技三项费用”之外设立一种档案科研专向基金,或向国家科技部申请增加“科技三项费用”的额度,以资助重大或具有典型意义的档案学课题研究。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专业主管机关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划拨一定的经费,专门用于档案科研工作。各级档案学会也要通过各种方式筹集科研经费。此外,档案学研究者要认真组织力量,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社科、教委及其他基金项目,也可利用自己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展档案学理论研究,以缓解档案科研经费紧张的矛盾。
自从中国人民大学1982招收首届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以来,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截止于2010年底,在全国开设有档案学专业的32所高校中,共有24所高校招收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占70.5%。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大量非档案学专业背景的学生成为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众多跨专业学生的涌入在给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带来充足生源及多学科知识的交汇对档案专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其档案学知识背景的缺失也使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尚未引起充分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本文不揣浅薄,旨在抛砖引玉。
2我国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概况
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是指非档案学专业考生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成为档案学专业的研究生。为了解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客观情况,笔者选择四川大学、上海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辽宁大学、苏州大学、湘潭大学等10所高校作为样本,通过阅览网站的信息、电子邮箱联系等方式,获取了10所高校2009-2011年的招生总人数、跨专业人数等情况。
2.1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人数状况10所高校2009级、2010级、2011级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人数与总人数的具体情况见表1。
在表1的基础上,笔者分别统计了10所高校2009级、2010级、2011级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所占总人数的比例见表2。
由表1和表2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从总体上看,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占总人数的比例较高,三年均超过了50%。2009年、2010年、2011年10所高校的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分别是80人、73人、74人,总人数分别为137人、143人、126人,所占比例则分别是 58.39%、51.05%、58.73%。
二是从个体上看,各个高校之间存表3
在较大差异。三年平均比例最高的达75.38%(安黴大学),最低的则为30%
(武汉大学),相差45.38%。其中,南京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武汉大学的比例分别为42.11%、32.08%、31.03%、30%,均低于50%;安黴大学、山东大学、湘潭大学、辽宁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的比例分别是75.38%、72.97%、71.79%、71.67%、64.52%、56.52%,均高于50%。究其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所办专业水平、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招生规模等。如南京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的比例均低于50%,可能与它们地处我国最发达经济区域,就业前景看好,能较好留住自身本科生的同时,还较能吸引外校档案学专业本科生报考有很大关系;武汉大学为享有很好社会声誉的著名高校,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多年在全国排名第一,档案学专业水平也仅次于中国人民大学而位居第二,虽然位居中部地区,但仍能吸引大量档案学专业本科生报考,故比例较低。与此相对照的是,安黴大学、湘潭大学、辽宁大学均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档案学专业又具较高水准和较大影响,故比例较高。
2.2专业背景来源状况
经不全面了解,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十分广泛,横跨多个学科门类,如以安黴大学为例(见表3),其学科背景涉及管理学、法学、经济
学、工学、文学等5大门类,不过管理学背景的学生人数占跨专业总人数的58.82%,属大多数,与档案学属同一学科门类。
2.3跨专业报考动机分析
经调查分析发现,跨专业考生报考档案学的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因素。内部因素来源于考生自身,主要有:一是档案学专业属冷门学科,学科内涵不高;报考人数较少,竞争程度较低,考取难度较小;就业不差,“性价比”较高。二是为了改变本科阶段所学专业,这源自于一些考生高中阶段对大学专业不甚了解,所学本科专业或者没有报好,或者不感兴趣,希望通过考研找到自己认为更适合的专业。[3]三是部分考生结合档案学专业的特性,想通过档案学专业考取公务员。四是少部分考生喜欢档案学专业。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有:一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学历是提高竞争力的渠道之一,考生将档案专业作为跳板获得硕士学历;二是就业压力,为逃避就业而选择读档案专业研究生。档案学考研的难度相对较小可能是最主要的因素。
3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析
3.1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
从培养现状来看,多数跨专业硕士生应当体现的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应有的潜力也没有被真正的激发出来,个别研究生在三年的专业训练中甚至一直处于困惑、迷茫状态。[4]各高校对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的是“一视同仁”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在导师的选择上没有考虑跨专业因素,由于大部分导师只有单一学科背景,这就导致导师不能很好地帮助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发挥其原有知识结构的优势,更不能做好其他专业知识与档案知识的连接以及重组。不具差异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当前的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令人担忧。
3.2跨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为档案学科队伍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亦对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提出挑战。针对跨专业生源这一特殊群体的培养问题应采取的对应措施是几乎为零。下面从跨专业学生自身、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导师制度等方面讨论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3.2.1跨专业学生自身
从报考动机方面看,多数跨专业考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少数属跨专业调剂生,他们对档案学专业并不了解,使得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存在诸多障碍。档案学专业基础知识、思维能力以及档案实践能力的缺乏,使得这些跨学科背景的学生容易陷入迷茫状态。他们在课程学习上跟不上教学节奏,在学术交流讨论上无法与老师沟通,这些使得部分跨专业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自卑,并产生了消极的学习态度,对研究有畏难情绪,甚至个别学生从心里抵触档案学科。
3.2.2培养目标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目前各高校将培养档案学学术型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如武汉大学就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教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档案学基础知识薄弱,要想建立完整而又科学的档案知识体系尚需多年的学习积累,他们较少有机会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就算参与,也只是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在当前的形势下,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要想成为档案学学术型人才困难相当大,脱离实际的培养目标使得他们陷入尴尬境地。
3.2.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档案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各高校课程基本模块大致包含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个别高校(如辽宁大学)针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立专业补修课,总体上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缺乏实践教学课程或者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导致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欠缺档案工作的基本技能,不利于个人未来职业发展。各高校档案学专业课不尽相同,均带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总的来说,档案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并不多'而跨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开放性要求程度更高,没有足够的选择空间,无法满足个性化培养的需求及发挥跨学科优势。3.2.4导师制度
如今高校教师资源紧张使得一个档案学的硕士生导师一届带4?6个学生是较正常的事,精力所限,无法给跨专业研究生“开小灶”,以致面对跨专业研究生,许多导师在培养过程中表现得“力不从心”。同时,由于每一个导师不可能涉猎所有学科,只能在其专业领域内具有较深学术造诣,这样就无法帮助跨专业学生做好知识的连接与融合,甚至由于跨专业学生缺乏档案学基础知识,和导师之间的交流都存在障碍。
4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策4.1正确自我定位、注重自主学习由于缺乏基本的档案学专业基础知识,缺乏专业思维能力,跨专业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跟不上,吃不下”的情况常常发生,对此,跨专业研究生一方面要积极调整学习心态,认清差距,科学地分析自我优势与劣势,克服消极、悲观的情绪,做好自我定位工作;另_方面就是注重自主学习,激发对档案学专业的学习热情,确定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比如在研究生刚入学阶段就自觉补习档案学专业基础知识。总之,在正确自我定位、注重自主学习的帮助下,跨专业研究生可以通过对专业基础知识的不断学习,结合跨专业优势,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研究能力,成为档案学专业优秀人才。
4.2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针对跨专业研究生应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大部分在毕业后实际从事的不是教学科研型工作,而是应用性工作,因此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上。差异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是指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就业或者读博),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方案,最终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或者学术型人才。既然是不同的培养目标,那他们的课程设置、导师培养方式、实践活动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对于应用型学生,应设置较多的实践性课程,以来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走学术之路的学生就侧重培养其研究能力。如此的分流方案才有助于提高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4.3优化课程设置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是培养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重中之重,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金波认为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呈金字塔形状,[8]这种金字塔式的课程体系更适合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笔者认为:金字塔课程体系中“塔底”是工具类、方法论课程,这类课程目前开设的很少[9]。档案学研究方法课程体系可以由以下课程组成:(1)管理研究方法,(2)信息检索技术与方法,(3)文献计量分析,(4)社会调查方法,(5)应用统计学;[1°]第二层开设一级学科相关的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的形式开设有关课程如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信息咨询等;第三层是档案学的专业课程,可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档案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的丰富化非常重要,这有利于学科研究多方向性;“塔顶”就是前沿性和跨学科性选修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可以了解各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热点、专业研究新动向,帮助跨专业研究生拓展非档案专业领域的知识,帮助他们延伸自己本科专业领域知识。
在金字塔课程体系中还要补充的是教学实践环节,加强档案技能培训,才能更好地培养档案应用型人才。考虑到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在金字塔的第三层专门可以为跨专业学生开设专业补修课,如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文书学等课程。
4.4建立导师组
单凭一个导师的力量不足以帮助跨专业学生发挥他们的优势,不足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在档案学科中的定位,建立导师组是解决问题的较好办法。导师组可由2名高校老师和1~2名档案实践部门的专家组成,高校老师由一名档案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加上一名其他专业老师组成,其他专业老师是根据跨专业研究生自身特点而安排的,比如本科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生配备一名研究信息管理的老师。小组内指导老师分工负责,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各自发挥自己的学术特长,互相配合,对研究生的学习进行集体指导。
4.5搭建学术交流、社会实践平台
要想培养高质量的跨专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必须有好的学术氛围、足够的实习平台。参加学术活动是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产生创新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生学习的生活不能仅仅是课程学习、课程论文,加上几场学术报告会。学校应积极搭建供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平台,以便广泛展开各种学术交流,鼓励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多多参与档案领域及其他领域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术交流平台可以是不同学科的专题讲座或者师生学术交流沙龙,也可以是供各专业研究生交流的网络论坛等。对于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不能仅限于本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应多参与跨学科学术论坛,寻找本专业与其他专业切合点。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使用学科,社会实践平台主要是为培养跨专业档案学研究生的档案工作技能服务的。高校应充分发挥研究生创新基地的作用,让研究生带着研究课题到档案工作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铺垫。
关键词:档案学专业;课外专业阅读;问卷调查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档案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档案学专业学生课外专业阅读情况调查分析,了解课外专业阅读现状,提升其学科热情和专业素质,以期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档案学人。
1 总体情况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分析法和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条形图、统计表等统计形式,对档案学专业学生课外专业阅读的总体特征和情况进行分析和描述,使结果更直观。此次调查采用结构性问卷,以电子问卷为主要形式,通过QQ、微信等自媒体进行分发。问卷题数为16题,填写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态度、阅读时间、阅读方式、影响阅读的因素、阅读的技能5个方面。本次调研时间从2016年5月7号到7月9号,涉及18个省,26所学校,总问卷数138份,有效问卷数137份,问卷实际完成率99.2%。样本分布情况如下表:
由表2知,东部地区样本数量为60,占比43.80%;中部地区样本数量为67,占比48.91%;西部地区样本数量为8,占比5.84%;国外样本数量为2,占比1.46%。此次调查涉及26所学校,东中西均有分布,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均有涉及。调查符合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原理,基本能反映实际情况。
2 档案学专业学生课外专业阅读情况分析
2.1 阅读时间与已阅读著作、论文数量分析。调查表明,档案学专业学生每天进行课外专业阅读的平均时间为1小时及以上的人数占比18.25%;30分钟至1小时的人数占比23.36%;30分钟以内的人数占比26.28%;而每天几乎不进行课外专业阅读的人数最多,占比32.12%。受调查者中已阅读的本专业著作(除本专业教材外)数量在0~4本、5~10本、11~13本、30本以上的人数分别占比65.69%、21.17%、10.22%和2.92%。被调查者已阅读本专业相关论文0~9篇的人数占比43.07%,10~49篇的占比28.47%,50~100篇的占比8.03%,100篇以上的占比20.44%。大部分受调查者每天进行课外专业阅读的时间不足30分钟,已阅读的专业著作(除专业教材外)不超过4本,已阅读与专业相关的论文不超过9篇,这不能不让人警醒。
2.2 阅读媒介分析。由表3知,83.94%的被调查者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相关数据库进行档案学课外专业阅读,中国知网、万方等相关数据库因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性、资源丰富性、便捷性等特点成为选择人数最多的媒介。
“传统媒介的阅读时长呈缓慢下降趋势,新兴媒介的阅读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1],调查发现,70.8%的被调查者经常运用自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来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信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档案学专业相关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日后其在课外专业阅读中必然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阅读文献种类分析。调查表明,在课外专业阅读文献种类的选择上,63.5%的受调查者选择学术研究类,28.47%选择档案故事杂谈类,8.03%选择其他类。这一方面是因为档案学相关课外阅读材料学术研究类居多,故事杂谈类的阅读材料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档案学专业学生进行课外专业阅读主要是为了学习研究(仅有15.33%的被调查者进行专业文献阅读是为了休闲娱乐(见表4)),所以在阅读材料的种类选择上较侧重学术研究类而非故事杂谈类。
2.4 阅读方式与阅读技能分析。调查表明,在进行课外专业阅读时,45.26%的被调查者经常略读,35.77%经常选读,精读的人数最少,仅有18.98%。17.52%的被调查者写读书笔记,22.63%不做任何标记。阅读方式和阅读技能影响阅读效果。11.68%的被调查者不能正确理解档案学课外专业阅读内容,28.47%能理解阅读文本并触发新的思想方法,59.85%能理解并接受文本中的内容。有针对性的选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阅读效率,但阅读时也不能忽略上下文的联系和文章的整体结构,否则容易断章取义、曲解误解文章内容。
2.5 阅读态度分析。档案学专业学生对课外专业阅读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点由进行课外专业阅读时经常精读的人数仅占比18.98%可以表明。许多大学生在阅读中存在浮躁心理,常因过于注重阅读量而忽视了对质的追求。另外,16.6%的被调查者在阅读时会摘抄文中的经典好句,17.52%会写读书笔记,43.8%只做读书批注和标记,这表明77.92%的被调查者对待课外专业阅读比较认真。但仍有22.63%在课外专业阅读时不作任何标记,因此笔者建议,在进行档案学课外专业阅读时要提高重视程度、端正阅读态度。
2.6 影响阅读的因素分析。被调查者选择课外专业阅读材料时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及专业老师的推荐(见图1),而阻碍其阅读的主要因素是忙于学习或实践活动以及不知道阅读哪些专业书籍(见图2)。由此可见,培养阅读兴趣是促进学生进行课外专业阅读的有效措施。此外,学生在进行课外专业阅读时要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培养自主选择课外专业阅读材料的能力,教师也要发挥引导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第一,从阅读态度和阅读技能上看,虽然档案学专业学生在进行课外专业阅读时的阅读态度会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本科阶段的阅读态度和阅读技能对学生日后的专业学习无疑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档案专业本科生多因志愿调剂而学习档案学,专业兴趣不高。喜欢阅读和经常阅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习惯,而是通过后天培养的。[2]因此,学校方面应加强对本科生的专业要求,督促其进行更广、更深层次的阅读,端正其阅读态度。
第二,从阅读媒介上看,在新媒体时代下,自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占据主流地位,以网络为媒介的阅读通过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活泼多样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基于网络平台的阅读不仅实现了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而且打破了阅读的时空限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因此,要鼓励档案学专业的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与新媒体,激发其创新性思维。但网络上的专业知识呈零散状态,笔者认为学生应多阅读经典著作,进行系统化、整体化的阅读,以提高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中国;加拿大;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提出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档案学高等教育要真正达到此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打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隔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也大都依托历史学或图书馆学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我们过多地关注削弱甚至消除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有关课程,今后,我们应该适当增加这些相关课程的内容,达到“厚基础”的人才要求。此外,为了适应学科、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如英语、计算机能力。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论文摘要:该文首反思了中国档案学理论建设和发腱的深层}欠历史和现实问题,提…21世纪应大力加强中围档案学理论原创性的研究一
一
纵观中外档案学理论的发展,档案学理论的产生都与社会变革而引起的档案工作变革戚戚相关,这对熟悉档案工作和档案学历史的人来说都不是什么新观点然而,近现代西方科学思想是以重视自然科学理论、重视技术实践为传统的:自然科学及科学方法的主导地位使其成为知识的唯一典范。在这种以自然科学形成的科学标准作为衡量一切学科的科学标准的科学主义思潮的统治下,人文科学的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档案学当然也不例外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档案学理论研究者中的许多人,很自然地用这样的眼光去追求提高档案学理论的“科学性”,努力探索档案学理论的发展力一向二许多档案学研究者都很执著地期望有一种具有像自然科学一样严密的档案学理论体系;许多档案学研究者也都期望档案学理论研究能有效地移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不论是从观察、定量研究、统计分析,还是研究结论的可检验性、操作性,研究成果的可证实或证伪等等,都可以成为档案学科学性的最重要的指标……为此,许多档案学研究者不懈追求,痴心不改,但还是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远离了时代和实践,形成了“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相对封闭的状态。自然,也有一些跻身于档案学研究队伍的人员以档案学无需强化科学性和专业性为信仰表现出对上述科学主义的叛逆但是,在这些人的眼里,他们看中的只是个人的既得利益,至于档案学的学科一发展的责任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在科学的百花园中,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等被认为具有硬性“科学形态”的社会科学中的专业人员,也常常用上述科学主义的眼光看待档案学理沦,不承认档案学的科学性。在他们看来,把自己从事的学科的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应用到档案学研究中来,就可以解决档案学理论
中相关问题,档案学理论的整体就是各类相关学科应用研究结果的集合,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档案学理论可言。在社会上,许多人对档案学知识的了解少得可J冷,普遍认为有关档案学的知识非常简单,档案工作不过是简单的保管和供有关人员查阅,无需进行专业学习,通过实践就可以获得和掌握
20世纪20年代,时代和档案实践的发展使档案学在华夏神州大地上诞生了但是,档案学却没能像其他学科发展的那样迅猛和顺利,在科学的百花园中始终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更得不到来自社会的应有尊重与支持,甚至还遭受来自业内人士的冷落和轻视,档案学的发展真是步履维艰,这就是世纪之交档案学理论的深层生存困境二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档案学有了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档案学理论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档案学为什么没有首先在近代中国产生?为什么会在中国形成西方档案学东渐的现象?为什么档案学的引进、移植和创新关系的处理一直是20世纪以来我国档案学发展面临的主题?这个关系我们为什么至今还没处理好?为什么我国的档案学始终未能向西方档案学那样建立独立的、客观的和抽象系统的理论体系等等还没有引起档案学界足够的重视,至今还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正确的答案。当前我们已经进人了21世纪,是对这样一个关系档案学理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做出思考和回答的时候了。
二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这不仅靠科学、技术的显性变革及发展,也需要来自人类在更广泛和深刻意义上对自身命运与发展和“生活世界”的关注。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冲破了前面所述的科学主义的禁锢,对新的复杂事物的研究逻辑的探究正在蓬勃兴起,这就预示着可能出现科学百花园的重建。而对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和挑战的新世纪,我们档案界难道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吗?可以这样讲,21世纪档案学理论的发展肯定不是20世纪档案学理论的简单延续。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我国档案学理论的发展将与社会的改革开放、档案卜作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同步,需要完成由传统的档案学理论向现代档案学理论的转型,也就是说实现档案学理论形态上的整体转换,发生一次质的变化,要实现这一伟大历史性转变,需要档案界的理论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业已形成的传统的档案学理论的观念,去呼吸新时代的新鲜空气、汲取新时代的新思想、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感受新时代的新需要、学习新时代的新观点新方法、发现新时代的新问题、以形成新的眼光和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档案工作和档案学,找准新世纪档案学理论发展的新起点。我国的档案学理论需要又一次飞跃和突破,时机.已经到来,而且,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只有这样,档案学才有可能在科学的百花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有可能为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
整个20世纪的中国档案学理论建设都是在通过“借鉴”的方式在维系着自己的延续性,这是发展型理论建设无法回避的,也是最简便的一条路径。但是,这种借鉴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对象,先是20世纪初的欧美,继而是20世纪中期的前苏联,再是20世纪后期突如其来的又一次与欧美的“遭遇”。正是这最后一次的遭遇,西方“历时性的话语系统”以“共时性”的特征在我们的土地上传播甚至泛滥,几十年的话语仅用几年的工夫就进入我国。一个时期内,外来话语方式风靡无阻,甚至逐渐内化为进行档案学理论研究的一种习惯。对于一个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的国家来讲,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是正常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那可就要出问题了。其实,这里不仅有我们自己的特殊心态问题,而且,还有我们认识上的问题,即我们相信不论时空变化与否都存在着不变的档案学理论。因而,当我们看到国外的档案学新理论时,不知不觉地就把它引了进来。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档案学学科和理论建设,对这种思潮有了一定的察觉和认识,意识到改变这种做法的重要性,并着手付诸于研究中,有很多的档案学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我国档案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并把自己的档案学理论研究融入到这一伟大的实践之中。这就是笔者认为可以提出档案学理论原创性问题的理由之一。新世纪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在档案学理论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和努力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世纪我国档案学理论的原创性会有一定的发展,成为世界档案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关键词:档案学 课程建设 民族院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C-0024-03
一、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档案学课程现状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前身为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从2005年开始招收档案学专业大专班,开启了内蒙古地区的档案学专业教育。8年间,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以下简称民院)探索出了适合民族地区档案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在此基础上,民院从2013年开始招收档案学专业本科班。这是档案学专业在民院逐步受到重视的表现。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档案学专业的特征如下:
(一)创建较晚,相对年轻
根据2011年的统计,全国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高校共有34所。相比中国人民大学与武汉大学这些顶尖的高校,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档案学专业开设时间较晚,在规模、经验、学科层次、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相对不足,但是它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档案专业人才的重大任务。
(二)全国唯一采用蒙古语授课的档案专业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创建了内蒙古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唯一的蒙古语授课的档案学专业。其师资队伍和学生都是蒙古族。教科书大多是引用其他院校编著的汉文教材,极个别课程由本院专业教师编写蒙文教材。
民院的档案专业教育是适合内蒙古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展现民族院校特点的专业教学。但是,民院的档案专业教育起步晚,加上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和文化差异,与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档案专业相比差距很大,需要更新与完善。
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档案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档案专业教育开始重视和突出信息化管理,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民院档案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
(一)师资力量欠缺
南京大学的《全国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中显示,截至 2011年,我国设有档案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共有34 所,教师 311 名。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各院校的档案学专业教师平均11人。这个数字比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专业的教师平均数少得多。加之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条件艰苦,当地政府不重视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学校对档案学专业的认识不够,民院档案学专业教师出现巨大缺口。
首先,缺乏学习档案专业的教师。民院的档案学专业教学人员几乎都不是出自档案学专业,只是通过自学教授档案学课程,这样“边学边教”达不到科研高度。专业化程度较低,导致教师只能是“专门教师”,而不是有需求的“专业教师”。
其次,专门教师人数仍然不够。民院的档案专业教师共4名,相比前文提到的全国此专业平均的11人少很多。4个人的师资队伍,却要承担本科教育中多达40门的专业课,每个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都非常沉重。
总之,民院的档案学专业教师不仅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合理,人数、专业层次上也达不到标准,这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巨大挑战。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民院的档案学专业建设一直在摸索、更新、完善。由于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因人设课”的现象愈加明显,导致课程设置混乱。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不考虑档案学的专业特点、无视民族地区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完全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这些课程有的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也不符合民族院校的特点。因师资队伍较弱和信息化管理意识缺失,民院至今仍没有设置适应时代的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等课程。另外,课程安排不合理。专业课教师忙不过来,从档案机构聘请的教师时间又有限,只能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找出合适的人选开设课程,这就导致课程安排的连贯性和科学性较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因档案学专业特点和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目前高校档案学专业比较重视实践环节。但是因为资金不足、思想保守,民院的档案学专业教学还停留在注重理论及原理的讲授上,基本没有辅的教学手段。实践性较强的档案整理和档案保护技术类课程,既没有校内的实验室,也没有校外的实习基地。在这种相对单一、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下,想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
民院的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存在很多弊端,需要在今后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加以克服,学习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同时发挥自身的优势。
三、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档案学专业课程改进的建议
有学者指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完成根本任务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核心是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趋势是多向培养模式,教学手段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目的是提高就业率,为社会需要服务。”借鉴该学者的观点,对民院的档案学专业课程的改进,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建设高素质、高水平、数量充足的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
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是实现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民院档案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民院的档案学专业是相对年轻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相对较弱。所以加强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十分迫切。要建设高水平的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让现任档案学专业教师学习、深造、进修的机会。三是聘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档案工作者担任专业教师。这样能够提高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使他们成为高层次的教学、科研人员,为自治区档案学专业教育的发展,为高层次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
(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课程体系必须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建构。时代在变化,不同用人单位对于人才有不同要求。信息时代的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有了较大的拓展,可以由原来单纯的档案馆辐射到社会各个行业。就业市场延展,对档案人才的要求提高。
现代化的档案馆不仅要做好传统纸质档案的保管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等工作,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因此,需要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多元的知识结构,包括掌握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信息社会“无纸化”办公成为潮流,因此,在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室,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工作的重点。这就需要档案人才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需要精通专业业务、“一专多能”。在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建设成为主流。因此,档案学专业毕业生除了需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更应注重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宏观管控、管理信息系统等能力。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满足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优化课程体系
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是为培养档案学专业人才建立的,通过课程的设计与配置,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全面的发展。档案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针对目前民院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 可以尝试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体系大概由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毕业论文五大板块组成。以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的课程体系为例,包括了公共基础课(必修,占总学分的30%)、专业基础课(必修,占总学分的20%)、专业选修课(选修,占总学分的30%)、任意选修课(在全校跨学科选修,占总学分的10%)、实践课(必修,占总学分的8%)、毕业论文写作(必修,占总学分的2%)。这样的体系建设层次分明、重点明确,值得借鉴。民院可以选择性、批判性地应用以上课程内容,还可以根据当地的需求进行增减。需要注意的是重复的内容尽量省略,比如关于立卷归档的内容在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教材中都已详细介绍,可以先讲细致,后讲简略。
(四)加强实践教学
从档案学未来发展的趋势看,文档一体化,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档案、信息一体化是大势所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现代化通信设备、文印设备、光学设备等已进入办公场所和档案工作领域。对这些技术的应用需要进行实践教学。
档案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先接受理论知识,然后进入实际工作,通过操作深入理解领会专业知识。关于如何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上海大学文学院档案学系潘玉民教授、玄月教授在《短学期制背景下的档案实践教学》中,以上海大学为例提出了校局馆联合办学模式、与社会联合办学等较具创新性的办学思路。
借鉴上海大学的思路,针对民院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完善实践教学。一是与档案管理机构合作建设档案学专业。民院可以同内蒙古档案局(馆)或呼和浩特市档案局等机构签署共建档案学专业的协议,设立奖学金与学科建设基金,共同经营档案学专业。这可以减轻民院的资金投入,档案管理机构也可以通过教学培养更有针对性的人才。二是与档案管理机构形成良性的互动。例如聘请内蒙古档案局(馆)或呼和浩特市档案局的专家为兼职教授,档案学专业的教师也可以积极参加档案局(馆)的教育培训、科研立项、学术研究等活动。专业教师提供理论指导,档案机构提供实践平台,符合民院的实际情况,能够加强实践教学。三是在档案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档案实践教学是长期性的,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程度和专业实践的动手能力,可以在档案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只有学生有了实际认知,才能达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对于深化教学改革与发展当地档案事业都有益处。
四、注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档案学专业的民族特色
民院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档案学专业强化优化的根本途径。民院的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内蒙古本地就业,所以学科的建设必须彰显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一)建立民族档案系统的必要性
是蒙古族为主的多民族区域,蒙古族档案文献资料极其丰富,其内容涉及蒙古族文学、历史、地理、经济、语言、文字、艺术、医学、方志、谱牒、民俗等。对这些档案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价值评估,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信息资源的发掘利用同时并进,充分发挥蒙古族档案在民族历史研究、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旅游文化开发、传统工艺发展等方面的利用价值,展现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这就需要建立具有鲜明民族地方特色的民族档案学专业。所以民院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还应增加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外语、蒙古族文化历史等课程,也可以开设口述史课。这对于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快民族文化大区的建设,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高就业率,拓宽档案学专业课程内容
档案专业教育的职能是培养各层次的档案专业人才,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民院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档案专业教育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需求,增加文秘学、管理学、信息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内容。如今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高效已成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追求的共同目标。加上内蒙古地区普遍存在着文档合一,甚至文秘档合一或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实物档案综合管理的问题,从档案学未来发展的趋势看,文档一体化,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档案、信息一体化也是大势所趋。为了提高就业率和毕业生的竞争能力,民院的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应该考虑培养多学科融合复合型人才,使毕业生可以多方向就业。
(三)拓展培养目标
根据自身的优势,民院可以将蒙古族历史档案的特点和文化研究相结合,培养个性化的人才。所以,民院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分层次。首先应满足本地区需要,重点培养适合内蒙古地区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档案专业人才。这是民院档案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够满足蒙古语档案管理需求的少数特殊人才。因为元朝、清朝历史档案中有蒙文档案,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也需要蒙汉兼通的档案专业人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很多满文历史档案,满文的起源与蒙文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民院可以利用民族优势针对特殊需要培养专门人才。特殊培养的对象需要认真选择,专业知识扎实,各种技术、设备的应用能力强,对民族档案有兴趣又能刻苦钻研的学生才能成为培养对象。这是民院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二个层次。第三是民院的培养目标应该面向世界。蒙古族无论对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有很大的影响,全世界有六十多个国家从多方面研究蒙古族历史,他们需要蒙古族历史档案资料。所以民院可以对英语基础好、历史学了解深入、档案专业扎实的具有特殊潜能的学生进行深化培养,从写作能力、科研能力、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信息加工、数据化处理、档案保护技术、外语等多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
作为全国唯一以蒙古语教授档案学专业课程的院校,民院探索的民族档案教学特色可以为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地区的民族类院校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 孟世恩.对档案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J]. 档案学通讯, 2006,(4).
[2] 王向明,顾倩倩. 论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定位[J] . 档案学通讯, 2008,(4).
关键词:合著网络;社会网络;科研合作;信息计量;ucinet
1 引 言
随着档案学的发展。学科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者通过科研合作共同完成,日益增多的科研合作,反映到上便是合著现象的增多,而学者间科研合作的发展,则体现为合著网络参数的变化。为了对档案学科研现状、科研合作规律进行揭示,研究档案学合著网络无疑便有了必要。
合著网络是因学者合著论文而形成的社会网络,本质上它考虑的是学者间的关系,反映到图形上则表现为由多个节点及节点间连线组成的网络图。作为社会网络的一种,合著网络可以被理解为合著者及其合著关系的集合。国外对合著网络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g.melin、o.pebsson、m.e.j.newman、yasminh.said、edward j.wegman、a.l.barabasia等基于不同的学科数据对科研合著网络进行了研究。国内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朱庆华在他的文章中对合著网络分析的一般方法进行了介绍,梁立明等则基于cscd的数据论述了省际合著网络中的马太效应现象和地域趋向,另外,刘蓓、刘则渊、尹丽春等也对科研合著网络做了一定的探讨。综观已有的研究,研究点集中于图书情报领域。且所做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理论方法的探讨上。对于档案学科合著网络的研究,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出现相关的研究文章,为了揭示档案学科研合作的现状、分析档案学科研团体的分布情况、总结档案学者的合著规律,本文拟对我国档案学合著网络进行研究。
2 数据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关系定义。笔者获取了cnki(
可以看出,中间中心度高的学者分为三种类型:何嘉荪、陈智为等老学者构成第一种类型,他们有着较高的学术地位,联系着较多的学者,其中间中心度值相对高:郭莉珠、荆秀昆等人构成第二种类型,这些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文献保护等技术性课题,由于研究内容专业性较强,学者间科研合作较为密切,这说明技术性研究课题需要较多的合著联系,其可替代性和逃逸性要低于理论研究课题。黄霄羽等青年学者属于第三种类型,他们在档案学科研领域表现活跃,也联系着较多的合作者,有着较高的中间中心度。
中间中心度反映的是学者在网络中的连接作用,分析显示:近86%的档案学者中间中心度为0,同时,高中间中心度学者数量也很少,这说明在档案学科研领域,科研网络是由少数核心学者连接起来的。
3.2 档案学合著网络的子群研究及研究团队分析。学者进行科研合作,会组成各种科研团队。档案学研究领域有着多个科研合作团队。如按一般的理解,中 国人民大学的学者与武汉大学的学者会归为不同的研究团队。档案学科研领域存在着多少科研合作团队?各科研团队的凝聚力怎样?这些都可以通过分析档案学合著网络数据得到解答。
3.2.1 档案学合著网络中的k-丛分析。k-丛是社会计量学中的概念,由赛德曼提出。k-丛是一个最大联通子图,其中每个点都与其他k个点连接,k-丛是整个网络中一个凝聚力相对较高的区域,通过k-丛分析,可以发现具有较高凝聚力的子群(如果存在这样的群)。
利用ucinet软件对档案学合著网络数据进行计算,设定k为2,对档案学合著网络进行2k-丛分析,共得到2450个2k-丛。
根据2k-丛的定义,如果2k-丛规模为n,丛中每一个节点与其他n-k个节点都有着直接连接关系,如果一个2k-丛规模为3,则其中每个节点都要与至少一个其他节点相连。计算结果显示,档案学合著网络2450个2k-丛中,规模为3的丛有2217个,规模为4的丛有232个。规模在4以上的仅31个(见表4)。档案学合著网络中大部分2k-丛规模都很小,说明多数档案学者的合作广泛度都很低,仅与很少的学者有过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