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乡村振兴实施意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我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从今年的1月1日正式实施,到目前已经运转近一年的时间,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就是全面部署明年的各项工作。刚才小江镇长传达了卢龙县2006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和报销办法,张贺生同志讲解了相关的业务知识,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年以来,各村各有关部门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精心组织,扎实工作,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有所提高、医疗负担有所减轻,部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有所缓解。这些成效,为我们巩固扩大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全镇上下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大力推进这项事业。
(一)要充分认识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加强“三农”工作内在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和举措,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根本出发点是解决农民就医难问题,保障群众健康,保护农村生产力。这项制度实施以来,国务院、省政府高度重视,期望很高,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文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各级财政都在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这项制度在我县的继续实施,完全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完全符合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二)要充分认识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引导并资助,实现农民看病“风险共担,互助共济”,让农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这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更是一项现实的政治任务。
(三)要充分认识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可以说,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没有农民的健康也就没有全面的小康。不建立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农民就难以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但从目前我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来看,还不具备把农民医疗保障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条件,还难以实现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互助共济的方式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和看病难问题,关系到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是稳定农村、关爱农民的重要举措。同时,随着乡镇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政府的职能将由发展经济逐步转变为服务群众。因此,我们必须加大行政推动力度,让这项惠民利民政策走进千家万户,惠及每一个农民。
二、广泛宣传发动,增强农民参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通过一年的运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突出表现为:农民的受益面还不大,宣传工作不到位,医疗补助报销手续较为繁杂,一些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设施和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和降低了广大参合群众的满意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群众既是推动力量,也是最终的受益者。要把这件好事办好,关键在于群众的认识是否到位、政策宣传是否到位、发动工作是否到位。所以各村要把宣传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了解不深不透、存在疑虑和担忧的问题,在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和宣传提纲,广泛宣传,大造舆论,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结合受益群众的典型事例,有针对性地宣传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使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参加合作医疗后自己的权益、义务,明白看病报销的办法、程序和比例,消除农民的疑虑和担心,促使他们进一步增强互助共济和共同抗御疾病风险的意识。最近中央决定从明年开始将补助标准由每人10元增加到20元,省里补助标准由每人元增加到元,这一点,尤其要向群众宣传到位,从而增强他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抓筹资,确保合作医疗资金按时到位。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资金筹措既是基础又是难点。基础在于中央、省、市都明确规定,只有农民自筹资金筹集到位,并达到规定的覆盖面,上级才会拨付配套资金;难点在于参合资金每年都要征缴。各片、各村、各有关部门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把资金筹措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深入到村到户,本着先易后难、先党员干部后一般群众、先富裕家庭后一般家庭的程序,认真细致地做好资金筹集工作。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在筹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群众自觉自愿的原则,既不能踩政策红线,也不能消极畏难,无所作为,要通过做大量、细致地说服和宣传动员工作,将行政推动与群众自觉自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群众为主体推动这项改革的深入实施。总之,要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确保群众参合率达60%以上,这个任务必须完成。同时,要按照有关规定,继续做好农村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等农村弱势群体的参合工作。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既要看到主流,坚定工作的信心;又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工作的艰巨性,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懈怠,切实把这件好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我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从今年的1月1日正式实施,到目前已经运转近一年的时间,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就是全面部署明年的各项工作。刚才小江镇长传达了卢龙县20__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和报销办法,张贺生同志讲解了相关的业务知识,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今年以来,各村各有关部门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精心组织,扎实工作,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有所提高、医疗负担有所减轻,部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有所缓解。这些成效,为我们巩固扩大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全镇上下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大力推进这项事业。
(一)要充分认识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加强“三农”工作内在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和举措,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根本出发点是解决农民就医难问题,保障群众健康,保护农村生产力。这项制度实施以来,国务院、省政府高度重视,期望很高,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文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各级财政都在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这项制度在我县的继续实施,完全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完全符合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文秘站网-
(二)要充分认识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引导并资助,实现农民看病“风险共担,互助共济”,让农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这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更是一项现实的政治任务。
(三)要充分认识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可以说,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没有农民的健康也就没有全面的小康。不建立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农民就难以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但从目前我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来看,还不具备把农民医疗保障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条件,还难以实现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互助共济的方式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和看病难问题,关系到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是稳定农村、关爱农民的重要举措。同时,随着乡镇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政府的职能将由发展经济逐步转变为服务群众。因此,我们必须加大行政推动力度,让这项惠民利民政策走进千家万户,惠及每一个农民。
二、广泛宣传发动,增强农民参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通过一年的运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突出表现为:农民的受益面还不大,宣传工作不到位,医疗补助报销手续较为繁杂,一些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设施和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和降低了广大参合群众的满意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群众既是推动力量,也是最终的受益者。要把这件好事办好,关键在于群众的认识是否到位、政策宣传是否到位、发动工作是否到位。所以各村要把宣传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了解不深不透、存在疑虑和担忧的问题,在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和宣传提纲,广泛宣传,大造舆论,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结合受益群众的典型事例,有针对性地宣传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使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参加合作医疗后自己的权益、义务,明白看病报销的办法、程序和比例,消除农民的疑虑和担心,促使他们进一步增强互助共济和共同抗御疾病风险的意识。最近中央决定从明年开始将补助标准由每人10元增加到20元,省里补助标准由每人
元增加到
元,这一点,尤其要向群众宣传到位,从而增强他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抓筹资,确保合作医疗资金按时到位。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资金筹措既是基础又是难点。基础在于中央、省、市都明确规定,只有农民自筹资金筹集到位,并达到规定的覆盖面,上级才会拨付配套资金;难点在于参合资金每年都要征缴。各片、各村、各有关部门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把资金筹措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深入到村到户,本着先易后难、先党员干部后一般群众、先富裕家庭后一般家庭的程序,认真细致地做好资金筹集工作。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在筹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群众自觉自愿的原则,既不能踩政策红线,也不能消极畏难,无所作为,要通过做大量、细致地说服和宣传动员工作,将行政推动与群众自觉自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群众为主体推动这项改革的深入实施。总之,要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确保群众参合率达60以上,这个任务必须完成。同时,要按照有关规定,继续做好农村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等农村弱势群体的参合工作。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既要看到主流,坚定工作的信心;又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工作的艰巨性,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懈怠,切实把这件好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农村牧区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体局高度重视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认真贯彻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健全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了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快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工作举措
一是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和引进项目,以项目为支撑,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三·五”期间,认真筛选、规划、编制、论证和储备一批重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力争建设阴山岩刻主题公园和戈壁红驼文化产业园区,完善乌兰牧骑、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苏木镇文化站建设,实现旗、苏木镇(社区)、嘎查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加快数字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步伐,努力提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组织实施草原书屋送书下乡、争取配备流动服务车等惠民设备,不断提升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加大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完善设施设备,提升服务功能。
二是加大艺术精品创作,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完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划,制定中长期和年度创作计划。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建立重点文艺项目库,组织艺术创作生产。完善演出设施设备,提高乌兰牧骑自我发展、自主经营的能力。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扶持社会民间文艺团体发展,推进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每年举办一届新农村新牧区文艺汇演和文化“三下乡”活动,每年组织一次民间艺人专业培训。提高品位,扩大影响,力争打造1-2个影响较大、特色浓郁、效益显著的品牌活动。深入发掘民族草原文化的内涵,加强文化产业化开发,围绕草原自然风光、特产和民族非物质文化等,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影响深远的民族文化品牌。
三是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争取人社组织部门每年能给文化部门调配文艺人才,以缓解乌后旗专业文艺人才匮乏的现状。充分发挥乡土文艺人才作用,建立乡土文艺人才库,聘用一批有一技之长、热心于基层文化工作的乡土文艺人才,担任乡镇(社区)和嘎查村专兼职文化辅导员,着力解决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积极培养文化经营队伍,制定落实优惠政策,扶持、培养、造就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家。
二、农民牧区文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活动经费投入不足与群众文化活动需求不相适应。由于苏木镇财力薄弱,对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文化站和嘎查村文化室活动经费少,不能经常性的开展文化活动。
二是图书室未充分发挥作用。原因是书籍更新缓慢,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广大读者对知识的渴求。
三是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文化专干配备差;文化专干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苏木文化专干职称普遍偏低。
四是个别地方对文化事业发展认识不足。文化发展的水平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苏木镇对文化发展普遍重视不够,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要切实把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完善考评体系,要将苏木镇文化事业的发展列入实绩考核指标体系中,使各级领导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责任感、紧迫感,从而自觉地加强领导,使文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二)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项目实施
1.加大政府投入。管好用好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不挪用、不挤占,搞好硬件建设。
2.加大向上争取投入的力度。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对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投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3.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通过村企共建、城乡共建等方式,引进资金改善文化活动环境,为农村牧区文化活动的正常运行提供经费保障。
4.依托自身优势创建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1.健全队伍。按照上级要求,配齐配强苏木文化专干,要确保每个苏木镇综合文化站至少有2-3个专兼职人员。
2.加强培训。建立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机制,采取集中培训和基层指导相结合的办法,经常开展业务学习、培训、辅导、调演、交流等活动,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水平。
3.完善管理机制。强化文化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规范文化站管理和业务活动,加强督查指导。
4.建立激励机制。研究建立体现基层工作特点的文化人才评价标准,培养更适合文化发展繁荣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
(四)完善设施设备,满足群众需求
1.加大农村牧区综合文化站配套设备的多样化,满足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需要。
2.制订完善苏木镇和嘎查村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管理制度,落实专人负责管理,提高运用效率,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
(五)创新文化载体,延伸服务功能
1.注重培育亮点,把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在保持其民俗特色风格不变的同时,注重充实内容,创新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
2017年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将制定《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展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推进中考改革。
据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介绍,截至2016年底,全省有教育强镇1574个、教育强县(市、区)132个、教育强市20个,同比增加92个、14个和8个,覆盖率分别为99%、99%和95%,同比提高4.8个、10.3个和38个百分点。在学前教育上,全省去年毛入园率达100.97%,公益普惠园达73%以上。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则继续保持在95%以上,中职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
记者了解到,省教育厅与9个地市、11所本科院校签订共建协议,省财政未来5年将安排30亿元资金支持省市共建本科高校。2017年,广东要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按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等4种类型分类建设。
广东副省长蓝佛安指出,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等六方面是今年教育工作的重点。如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将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师人才工程,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体系,建立聘用优秀人才到乡村小学任教的“绿色通道”,扩大农村紧缺学科教师补充渠道。
会议透露,今年广东将制定《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展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推进中考改革;研制广东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有序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创新思路,扎实“育”才。围绕加强全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双百工程”,印发了《X区“百名社区社工人才”培育工程实施意见》和《X区“百名乡土人才”培育工程实施意见》,建立社工人才、乡土人才动态信息库,为推动城市基层党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各类人才在X区干事创业搭建发展平台。建设功能齐全、总面积达X.X万平方米的北梁失业人员创业实训基地和总面积X.X万平方米、创业容量X户的双创示范园区,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足够的空间,实现项目发展和人才培育“双丰收”。
广开门路,诚恳“引”才。全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紧盯全区重点工作和发展大局,结合岗位实际需求,研究制定《X区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实施方案》,设立区属事业单位人才专项编制,有计划、分批次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
目前,已完成X年度X名人才引进工作,并着手开展X年度人才引进工作,计划于年底引进X名人才,进一步夯实全区人才队伍。同时,积极做好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考申报工作,在加强刚性引才的基础上,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新理念,在编制允许范围内尽可能扩大招考数量。
开辟新路,踏实“用”才。坚持量才而用、任人唯贤的原则,找好用人点,着眼长远用好人才。按照全市“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安排部署,跟进与市相关部门单位对接工作,及时反馈基层单位专家需求,切实解决基层单位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截止目前,共有X家基层单位接受市相关部门的专家服务。
同时,坚持做好区级“万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分期分批派出农牧业、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金融等领域专家X批次X人,深入大街小巷、深入田间地头,切实解决了群众在文化、医疗、教育、农业生产登记方面遇到的困难。
一、抢抓苏区振兴发展机遇,积极开展苏区旅游发展工作
为做好全县旅游发展工作,我县紧紧抓住苏区振兴发展机遇积极开展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全县旅游工作的目标。全县旅游工作紧紧围绕打造“全国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并在认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打造城市旅游名片、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发展工作的突破口。
二是进一步梳理完善全县苏区振兴旅游项目库。切实把握《国务院关于支持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的历史契机,认真对全县《边三年游击战争旧址景区》等13个重大旅游项目进行梳理,争取在原有《边三年游击战争旧址景区》、《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脐橙观光体验园》等项目列入全市苏区振兴重大项目库的基础上,能够有更多项目挤入全市苏区振兴重大项目库。
三是做好了全县涉旅的重大规划和方案等工作。所委托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县红色旅游专项规划》于今年年初编制完成并通过评审;制定并在逐步实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工作方案;协助宣传部门编制红色文化传承区规划工作。
四是逐步实施《县红色旅游专项规划》。抢抓国家旅游局《关于支持等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机遇,并根据新近编制的《县红色旅游专项规划》,在新田、古陂、油山、西牛等地,以“第一仗”主战场、“边三年游击战争”核心区等作为苏区旅游振兴的支撑点,积极开展红色旅游扶贫示范区建设工作。
二、赶超进度、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全县旅游接待水平,改变旅游落后面貌,我局积极开展旅游基础旅游建设工作。以打造全县第一个四星级酒店为目标的国际大酒店项目进展顺利,酒店到目前为止累计投资约1.57亿元人民币,除主楼、附楼、裙楼等于去年11月份封顶外,新建了酒店休闲会所。酒店建设工作现已开展11层—22层的室内装修工作,主楼、附楼外墙已基本贴完,目前正在拆卸框架。酒店预计今年年底可投入使用。
三、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向上争资工作
一是我局通过不断完善更新旅游项目库,精心策划包装《佛教养生度假区》、《水库绿色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项目,多批次接待客商来我县实地考察。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各种方式,加快推进项目的开发建设。接待上海齐圣健身服务有限公司来我县考察水上乐园项目,现正在洽谈之中。该项目预计投资1.2亿元人民币,并在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范围内进行选址。二是围绕红色旅游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部门争资争项资源优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三是进一步拓宽旅游融资、引资渠道,将旅游招商作为全县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配合市旅游局、县政府开展以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的招商引资工作,强力策划、组织旅游招商引资活动,力争吸引社会资本发展旅游产业。
四、精心谋划、积极造势,全面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
全县上半年旅游宣传推介工作重点以畲族“三月三”乌饭节活动为突破口。我局通过精心谋划、积极造势,与县民宗局、安西镇人民政府一道,成功举办了畲族“三月三”乌饭节。通过以节促旅这一模式,为推介宣传好我县的乡村旅游资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积极配合广播电视台都市频率开展的“发现-2013中国最美村镇”评选活动,并选取了一批有代表的作品作为我县最美村镇的代表参与此次评选活动,以此来宣传我县的旅游资源。
五、加强旅游市场秩序规范管理
加大对旅游企业的管理和市场整治工作,清除非法旅行社的同时对已有旅游社与门市部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假日效应,组织协调好“春节”、“五一”黄金周旅游前期协调工作,尤其是认真开展好了今年高速免费通行政策将带来的自驾游的相关准备工作,确保零事故、零投诉。严格按照市旅游局要求部署开展好并配合好对旅行社分社、门市部专项检查工作,组织旅游行业开展好消防安全保卫战工作、道德领域专项规范教育和治理活动。突出重点,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升行业服务质量。
当前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兄弟县市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前旅游发展存在的以下主要困难: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全面保护乡村绿化成果,持续增加乡村绿化总量,着力提升乡村绿化美化质量,努力建设“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二)基本原则
1.以村为主、多方参与。以村为单位组织实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山下造林绿化,动员村民自己动手投工投劳,自觉投身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推动乡村山下造林绿化工作健康稳步开展。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禀赋、生态环境状况、产业发展需求等不同情况,瞄准绿化美化短板,因地制宜,缺什么补什么。开展各具特色的山下造林绿化工作,既要大力提高乡村绿化覆盖率,又要促进乡村林业特色产业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23年,全乡的森林覆盖率稳定在28.1%以上。建成一批美丽宜居的森林乡村,乡村绿化效果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主要任务
1.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全面保护好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原有地形地貌、山水田园、古村古建和人文遗迹等。对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对濒危和长势衰弱的古树名木,及时开展抢救复壮。保护好乡村水口林、景观林、护村护路林、护渠护岸林、农田防护林和其他原生林草植被以及小微湿地,促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2.增加乡村生态绿量。一是开展村庄“四旁”(路旁、渠旁、村旁、宅旁)造林绿化。在村庄“四旁”闲置地营造和补植补造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片林、带林,做到见缝插绿,消除缺株断档,“四旁”地等全部绿化,无地,路旁、渠旁提倡栽植枫香、水杉等彩色树种,村旁、屋旁提倡栽植樟树、楠木、枳壳等乡土珍贵树种;二是开展村庄公共区域造林绿化。在村庄公共区域、空心房屋拆违地,以乡村绿道、乡村森林公园等方式,营造风景林、游憩林、康养林,打造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微森林公园、公共绿地等绿化美化精品,每个行政村建设有1处以上以乔木为主的乡村森林公园、休闲绿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托地形地貌,将农田、果园、山地、森林、湿地、古村、遗址等特色景观联成一体,构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人文丰富、景观多样的乡村绿道网;三是开展农田林网建设。在建设高标准粮田工程的同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道路、沟渠、山脚建设农田林网;四是开展山体生态修复。对乡村周围可视范围内的宜林荒地、采石取土场、废弃矿山等实施复绿增绿,做到应绿尽绿,无地。五是开展乡村公路绿化。每个村要结合义务植树,每年打造一条高标准的乡村公路绿化示范带,以栽植乔灌景观大苗为主,年前打好穴,年后清明前完成。
3.提升乡村绿化质量。做好乡村山下造林绿化规划设计,加强乡土、珍贵、彩色乔木树种的应用和配置,做到以珍贵乡土乔木树种为主,经济林树种相结合。村庄“四旁”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片林、带林营造楠木、樟树、女贞、枫香、木荷、水杉、池杉、马褂木、油茶、柑桔、蜜柚、枳壳等用材、经济树种,乡村风景林营造楠木、樟树、女贞、银杏、含笑、广玉兰、枫香、木荷、桂花、红豆杉、无患子、茶花、红叶石楠等景观乔灌树种;农田林网营造水杉、池杉等彩色落叶乔木树种,山体生态修复营造枫香、木荷、湿地松、杉木、泡桐、油茶等耐土壤脊薄树种。
4.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关注广大乡村农民需求,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造林绿化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调整绿化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既要大力推广栽植楠木、樟树、枫香、木荷等珍贵乡土乔木树种,也要积极组织农民大力种植高产油茶、商洲枳壳、井冈柑橘等特色果药林。依托乡村绿色生态资源,用好古村落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古迹、古树名木、乡村绿道等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森林观光、林果采摘、森林康养、森林人家、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项目,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三、保障措施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村要高度重视,大力实施好山下造林工作,切实加强山下造林工作的组织领导,把乡村造林绿化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是要注重科学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开展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风景林、游憩林、乡村森林公园等建设,重点规划美化彩化珍贵化乡土阔叶乔木树种,提倡栽植两年生以上的容器苗,慎用外来树种集中连片造林,杜绝盲目追求名贵花木和贪大求洋,禁止大树移植进村。
三是要确保造林绿化质量。严格按照“大穴大肥良种壮苗”要求,确保造林绿化质量,乔木树种要求地径在3公分以上,高2.0米以上,经济林树种要求地径1公分以上,高0.5米以上。要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多种形式,引导和支持市场参与山下造林绿化管护工作,全面落实山下造林绿化的产权、管护权,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破坏造林绿化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山下造林绿化成果。
一、总体思路
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县残联拟定的“全县一主业,乡(镇)一特色”帮助我镇农村贫困残疾人增加收入,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道路,结合镇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前景及残疾人的意愿,原则上在和片区,发展“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两项特色产业,采取以点带面撬动和引领更多残疾人稳定增收。
二、实施对象
(1)具有新镇户籍,持有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残疾人(2015年5月12日以后办理的残疾证);(2)具有强烈致富愿望,残疾人家庭中必须有一名以上正常行为能力和独立劳动操作能力的非残障人,具备一定茶叶种植或生猪养殖经验;(3)残疾人年龄在16-59周岁范围内;(4)2020年新种植茶叶苗木或购买生猪(2019年及以前种植(养殖)的不属于补助对象)。
三、任务要求
重点在、片区,共实施300户。残疾人家庭采取自愿意选择“茶叶种植”和“生猪养殖”两项中的其中一项。“茶叶种植”按每户新种植2亩以上、“生猪养殖”按每户新购2头以上为合格达标。
四、补助标准
总资金30万元,覆盖300名残疾人家庭,户均按1000元予以补助。经验收合格后发放到户。
五、实施时间
2020年3月—2020年10月。
六、程序要求
由各村组织实施,经过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对扶持对象严格把关,具体程序如下:
(一)由残疾人提交以下资料:
1.残疾人提交书面申请。
2.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或户口本复印件。
3.本人第二代残疾人证复印件。
A股公司中,万邦达(300055)拥有生物酶处理等黑臭水体治理的核心技术,近日被中信国安(000839)集团举牌;博天环境(603603)的最大客户为北京城市排水集团。
发改委:印发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的指导意见,提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领域开放力度。
发改委透露,本轮成品油调价周期内(11月17日-11月30日),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国际油价在当前水平维持震荡格局,因此本轮成品油调价迎来年内第七次搁浅.
统计局:中国11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1.8,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制造业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11月官方非制造业PMI54.8,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持续位于扩张区间,非制造业延续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增速有所加快。
央行周四进行1500亿7天、1200亿14天和100亿63天逆回购操作,当日有2800亿逆回购到期,连续四日完全对冲当日到期量。此外,央行就7、14、28和63天期逆回购操作需求询量。Shibor全线上涨,隔夜Shibor涨10.5bp报2.7880%。
一、基本工作
1、按照中发[2015]11号文件和吉发[2015]8号文件精神和、要求,对标对表延州发[2017]2号文件和各县(市)出台的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我社重新梳理改革工作开展情况,做好自查。
2、今年组织企业参加第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第三届供销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和州地产品低价(消费券)促销展(第二期)暨第二届农产品博览会,销售商品有大米、蜂蜜、俄罗斯特产等产品,销售额为108.45万元 ,展销会期间向参展商和消费者宣传推广了吉字号商品供应链云服务平台和虎豹之乡小程序,发放宣传单3000张,通过虎豹之乡小程序销售俄罗斯面粉,化妆品等产品 总销售额为1180元。
3、利用供销农资物流配送中心继续做好农资的储备和物流配送工作,做好农药、化肥供应工作,全年销售化肥9000吨、农药 ,确保各乡镇农资全覆盖,为农民生产服务提供保障。
二、重点工作
(一)品牌建设:
“虎豹之乡”是2018年我社注册的商标,体现我市农产品生态,环保,绿色。适用于大米、蜂蜜、中草药材、菌类等5大类52小项商品。商标使用主体为农户,合作社,企业等。现已有8家企业在大米、黑果花楸、木耳等商品上使用。
(二)平台建设:
1、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B2B)共入驻51家企业 ,其中 10家扶贫企业、州内企业8家、湖北省企业2家,为扶贫企业销售大米88000斤,木耳70斤。
2、跨境保税进口B2C业务:12月末可开发完成。
3、市供销合作社社属企业德融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东北亚商品集散中心,面积1400多平米,主要作用于整合本地特色产品及所有扶贫企业产品,通过线下展示零售,线上平台直播带货等销售方式让企业快速实现销售目标。也让更多已经在线上实现销售的企业和网红方便抓货。现已入驻17家企业,121种产品。
4、依托省供销集团积极谋划农产品(海产品)冷连仓储物流基地项目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企业品牌意识不高,定位不准、品质不优,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途径是把“虎豹之乡”打造成我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努力营造浓厚氛围,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平台建设中存在供货企业意识不高,产品单一,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销售企业存在销售渠道不宽,销售方式单一等问题。解决途径是引进第三方提升平台综合服务功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和风险,支持其发展壮大,鼓励各企业搭建B2C销售平台,引导群众借助电商平台实现创业致富。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2021年将继续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借助农博会等各种展示展销活动,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助推我市农产品销售;
3、完善供应链服务体系。依托综合服务平台,为品牌产品提供物流,金融,商标等服务,强化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尽快丰富平台产品;鼓励各企业入驻B2B销售平台,引导群众借助电商平台实现创业致富;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以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加快推进“一减四增”,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强特色产业,扩大发展规模,提高质量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带贫防贫机制,不断提升农业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扶贫特色产业综合效益
(一)优化调整特色种植业。制定实施特色种植业(含水果)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落实“一减四增”要求,在全区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和良种繁育基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要求,对紫山怀小米、博远、秋景、喆兴、现海5个产业扶贫园搞好扶贫带贫示范作用;对32个蔬菜产业扶贫项目149个蔬菜大棚加强技术指导,搞好风险防控预警,实现产销衔接,发挥好效益引领作用;对51个产业扶贫基地加强指导,加大贫困户从业就业示范引导作用;指导各乡镇、村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强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水果等特色高效种植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发展。
(二)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业。制定实施特色养殖业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在乡发展肉鸡、肉驴等养殖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在其他乡镇重点发展家禽、肉牛和肉羊养殖,支持各乡镇、村发展特色养殖。
(三)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各乡镇积极扶持、、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设施,提升产后处理能力,使产品更适宜进入精深加工。
(四)培育壮大农业新业态。指导各乡镇、村依托特色农业、农事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多元业态。一是对名关镇南石口食用菌加强技术扶持指导,打造成我区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加强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培育工作,开发广府、王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做好宣传推介;三是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抓好西部以博坤家庭农场、博远智慧农业园区、刘窑核桃基地、永合会万亩油菜花基地和东部以耐思、科瀚、相知农场、垂钓中心等节点为主的两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提升我区农业生产附加值。
三、加强产业带贫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一)培强新型经营主体。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全链条需求,聚焦重点领域,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成长性为标准,积极开展农业大招商,主动对接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培育能够支持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做好招商项目跟踪指导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
(二)发展高效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协调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鼓励中小型服务组织通过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加强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引导大型服务组织通过参股控股、特许加盟等形式,与中小型服务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各有分工、互有侧重、共同发展格局。全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0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责任单位:农经科、植保站、农机管理科、农机推广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完善扶贫资金、长期订单、股份合作、资产收益、产销衔接、土地流转托管、公益岗位和就业帮扶模式。推行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的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新兴合作经营模式,实行企业统一流转土地、基础设施、种养品种、技术指导、品牌打造、加工销售和农户分户经营管理“六统一分”,把大多数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引导带贫主体和贫困户依法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贫困户与企业、金融、科技的有效联结。建立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通过产业项目和引导就业实现增收。(责任单位:农业科、经作站、农经科、产业化办,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成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增加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比重,全面提升试点工作质量。巩固“消零”成果,防止反弹。继续实施“消薄”工程,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进行资源开发、产业化经营。盘活政府投资和社会帮扶到村形成的资产,多举措、多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服务型经济,通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以及旅游、商贸流通与市场管理服务,增加服务性收入。(责任单位:农经科,各乡镇农经站)
四、深化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一)加快农业创新驿站建设。认真落实《农业创新驿站建设管理办法》,每个驿站辐射带动5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帮扶10个以上贫困或普通农户脱贫增收,使驿站成为县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孵化器。深化“十个一”模式,帮助科研教学单位研究制定科技人员参与驿站建设和科技下乡的扶持政策,建立创新驿站长效机制。(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水平。落实《省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扶贫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帮扶重点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方向转移,组织开展“十项服务”。继续实施《区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实施方案》,建立一支指导到位、服务精准、帮扶全覆盖的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培训力度,培训产业扶贫干部、产业扶贫带头人、实用人才带头人、经营主体负责人和贫困户200人。(责任单位:科教站,人事科,各乡镇)
(三)健全农业科技信息化网络。发展智慧农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特色农业中的推广应用。积极参加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农技推广云平台,通过配备终端、网络书屋、微信公众号、手机APP、12316等及时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解答技术咨询、推送科技信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平台上、展示、交易。(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加强风险防范。做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工作,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制定完善防控预案应对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加强监测预警。依托区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建立农业扶贫产业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定期价格、供求信息,指导贫困地区防范市场风险。科学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评估,对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市场等风险和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带贫能力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应对措施,防止产业项目盲目跟风、一刀切导致失败造成损失。加强扶贫资金、资产资本监督管理,防止出现产业扶贫失败风险。(责任单位:农业科、技术站、科教站、财务科、蔬菜科、植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农经站)
五、推动农产品营销,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一)严格质量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县乡村农产品监管追溯体系,做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应用,做到专网专人负责。(责任单位:农产品监管科、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强化品牌培树。制定特色优质农产品目录,强化品牌设计、品牌提升、品牌宣传,培育1-2个区域公用品牌,集中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各乡镇在中央、省市媒体、高铁站平台等进行产品宣传,支持鼓励品牌农产品创新创意设计、讲好区农产品品牌故事,扩大品牌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农产品监管科,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强化产销衔接。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组织参加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活动和品牌万里行活动。鼓励各乡镇建立营销体系,加强与一线城市农贸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对接合作,拓展区品牌农产品展销窗口。组织各乡镇企业和产品,入驻北京新发地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组织实施品牌农产品“六进工程”,开展爱心购买农产品公益行动。支持举办品牌电商促销宣传活动,支持建立农产品电商特色馆,打通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渠道。(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环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六、抓好定点帮扶工作,确保帮扶政策落实
搞好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做好区农业农村局在柳村、榆林东、榆林一、东睢宁、赵刘营、杜屯等6个村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组织局“一帮一”帮扶责任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及时了解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实施情况。(责任单位:局办公室、局相关科室)
七、强化组织保障,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行“一全一直一最一中心”工作机制,将农业产业扶贫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各科室站所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专项谋划,科室站所负责人要具体抓、深入抓,安排得力人员负责产业扶贫工作。要保持产业扶贫人员队伍的稳定,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产业扶贫专班中来,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产业扶贫队伍。(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建立清单台账。要结合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按照“一项任务、一个清单、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健全产业扶贫任务清单,对所有乡村的产业情况,逐村逐项建立产业情况清单。认真落实扶贫产业各项政策措施,以村为单元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户为单元加快落实特色种养扶贫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产业项目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方案制定、组织实施、成果验收等工作,实时了解执行情况,并进行监督和指导。(责任单位:产业扶贫办、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加强调研督导。在狠抓中央巡视、国家考核、督查巡查和省级、市级考核反馈问题整改的基础上,结合扶贫产业问题困难大排查和产业扶贫“回头看”工作,围绕重点工作,针对薄弱环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督导检查和调研指导活动,分析问题与趋向,研究提出前瞻性意见建议,通过强弱项、补短板、促提升,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农业扶贫产业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一、2019年工作情况
(一)持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1.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018年开工的3.5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2600亩土地治理项目;开工建设5.2万亩高标准农田,比去年新增1.64万亩;推进2000亩绿色田园乡村项目建设,预计明年三月份完工。
2.粮食生产稳中有升。今年全县粮食播面59.09万亩,粮食总产29.02万吨,比2018年增长400吨。其中:水稻面积56.64万亩,总产27.71万吨(早稻面积18.84万亩,总产8.21万吨;中稻面积17.46万亩,总产9.29万吨;晚稻面积20.34万亩,总产10.21万吨)。
3.主导特色产业发展良好。①绿色有机产业。“蜂蜜”成功入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现“零的突破”;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1个,达到126个;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是全市唯一获此荣誉的县市。②富硒产业。出台了《全县富硒产业发展实施意见(2019-2021三年规划)》,目前全县共发展富硒农产品基地面积5.22万亩,“姚勉状元粮富硒大米”在第四届中国富硒农业发展大会上被授予“中国富硒好米”称号。③中药材产业。全县目前有中药材面积约1.7万亩,其中今年新增1.01万亩,1000亩以上的基地有3个,500亩以上的基地有3个。
4.产业扶贫精准发力。出台了《县产业扶贫奖补政策实施办法(试行)》,对全县自主发展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产业奖补。规范提升特色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125家,发展绿色有机水稻、果蔬、油茶、中蜂、清水养鱼、花卉等产业,辐射带动1615户贫困户增收受益。利用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9个,为37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第一桶金”。
5.农业招商引资取得质的突破。成功引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蔬菜产业基地,总投资2.8亿元,项目一期投资1亿元,建设蔬菜产业基地423亩,工程进展顺利;引进正宜农业发展蔬菜、中药材产业,已落实50亩蔬菜育苗基地和1500亩种植基地;引进客商发展中药材种植、红糖加工项目,已初步落实基地面积2000亩。
(二)着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大美生态建设。
6.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行政村规划和自然村村庄调查和村庄分类;以“三清二改一管护”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在春节、清明、国庆、中秋等节点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的习惯;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新开工建设12个集镇生活污水治理和26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预计年底完成厕所改造任务的90%以上,改厕数18561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出台《县加快建立“五定包干”村庄环境常态化长效管护机制实施方案》,着眼“有人看护、有钱维护、有制度管护”,探索建立全域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五定包干”机制,落实长效管护资金。
7.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2019年,实际开工建设376个新农村建设点,较上年新增179个。全县新农村已拆“三房”12.31万平方米;改路114.4公里(主干道、内主干道、入户便道);改水9892户;改厕9205户;改沟42.17公里。全县新农村建设点规划第一批设计已完成100%,第二批正在规划中;启动2020年新农村建设点的申报、建设。
8.秀美乡村建设再添荣誉。先后打造了10个秀美乡村示范点,累计创建了省4A级乡村旅游点1个、省3A级乡村旅游点3个。、成功入围第二届“十大秀美乡村之锦绣村”。启动新一轮秀美乡村建设,安排秀美乡村建设点8个,总资金2525万元。
9.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管控良好。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行动,通过推广测土配方等多项节肥技术和统防统治综合应用,全县农药、化肥施用量继续呈下降趋势,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目标。严禁秸秆焚烧,强化秸秆综合利用。
(三)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10.推进土地流转。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落实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认登记颁证面积40.7万亩,加大了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的宣传力度,放活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19.02万亩,流转率达46%。
11.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全县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已经结束,并通过了市级验收,共有1974个单位开展清产核资,核实农村集体资产6.87亿元。农村集体清产核资数据全部录入了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管理系统。出台《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12.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鼓励村集体流转或利用机动地、荒地、水面和村庄整治、宅基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结余土地及其它可利用的集体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多种集体经济形式,实现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空壳村”全部“破壳”,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的村有175个,占全县比例81.39%。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导产业小而全,缺乏龙头带动。稻、竹、油茶、中药材、富硒、果蔬、休闲农业等主导产业都有一些,“三品一标”产品也累计认证了117个,绿色(有机)原料林基地面积达26万亩,富硒土壤面积有85万亩,一些产品的品牌和品质在行业内也比较认可,且有一定的美誉度,但缺乏重量级的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较成熟的产业和市场。
(二)工作任务重,统筹协调事项多。统筹协调的“国字号”工作任务有两项,即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省字号”工作任务有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工作。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6类123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工作任务7类24项,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重点工作任务8类10项。三项共计重点工作任务21类157项,涉及的单位和部门有70多个。
汝南县是农业大县,素有“豫南粮油鱼米之乡”之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水稻等。近年来,汝南县以“三项建设”为载体,以特色经济和资源优势为突破,狠抓农业产业化生产。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县级龙头企业129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0多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83个。
2 推进农业产业化主要做法
2.1 领导高度重视,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的组织领导。汝南县委、县政府把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平安崛起的主抓手,放在突出位置,强力推进。
2.1.1 强化组织保证。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蔬菜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畜牧产业工作领导小组、林业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工业企业领导小组等4个专业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相关产业发展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安排部署工作。
2.1.2 提供政策支持。该县先后出台了《汝南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汝南县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汝南县关于开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等16个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的重要文件。这些政策出台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2.2 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布局,加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打造生产集中,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区,逐渐形成“南经北粮东西菜”的农业块状经济发展格局,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引导禾丰牧业、常兴振兴面粉、豫中食品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品牌优化,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争取打造为豫南有影响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同时,鼓励村办、私办或联户办等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龙头企业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使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3 突出重点。
2.3.1 突出发展重点产业。汝南县结合自己独特地理位置和区域资源优势,把蔬菜、畜牧、林业作为重点,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以此作为支柱产业,聚积吸纳启动内外资金,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2.3.2 突出发展专业乡村。为尽快形成特色优势,汝南县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根据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从资金投入、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技术服务、改善生产条件等方面,支持专业乡村发展。目前,汝南县三里店、官庄等5个乡镇已被确定为河南省特色乡镇,老君庙孙屯、方庄等16个行政村被确定为特色村,三里店乡十里铺、老君庙镇方庄被推荐为农业部“一村一品”示范村。
2.3.3 突出发展龙头企业。产业化关键是龙头企业。汝南县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全县经济工作重点,放在重中之重。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重点引进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把发展龙头企业与发展乡镇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商品率。把龙头企业建设与老企业挖潜改造相结合。对影响面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重点保护,使其能够在较好的环境条件下发展。
3 继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1 围绕优势产业,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在产业化推进年活动中,继续围绕优质小麦、蔬菜、畜产品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以无公害为标准,以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户为发展方向,以高产高效为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
3.2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积极引导农民在志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3 积极服务于龙头企业,开展考核评审工作。积极服务于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尽快制定出台培育扶持县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并采取措施坚决落实,从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以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加快推进“一减四增”,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强特色产业,扩大发展规模,提高质量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带贫防贫机制,不断提升农业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扶贫特色产业综合效益
(一)优化调整特色种植业。制定实施特色种植业(含水果)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落实“一减四增”要求,在全区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和良种繁育基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要求,对紫山怀小米、博远、秋景、喆兴、现海5个产业扶贫园搞好扶贫带贫示范作用;对32个蔬菜产业扶贫项目149个蔬菜大棚加强技术指导,搞好风险防控预警,实现产销衔接,发挥好效益引领作用;对51个产业扶贫基地加强指导,加大贫困户从业就业示范引导作用;指导各乡镇、村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强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水果等特色高效种植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发展。(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经作站、种子管理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业。制定实施特色养殖业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在乡发展肉鸡、肉驴等养殖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在其他乡镇重点发展家禽、肉牛和肉羊养殖,支持各乡镇、村发展特色养殖。(责任单位:畜牧科、各基层动检站)
(三)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各乡镇积极扶持孟德、广兴、可利尔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设施,提升产后处理能力,使产品更适宜进入精深加工。(责任单位:产业化办,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培育壮大农业新业态。指导各乡镇、村依托特色农业、农事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多元业态。一是对名关镇南石口食用菌加强技术扶持指导,打造成我区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加强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培育工作,开发广府、王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做好宣传推介;三是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抓好西部以博坤家庭农场、博远智慧农业园区、刘窑核桃基地、永合会万亩油菜花基地和东部以耐思、科瀚、相知农场、垂钓中心等节点为主的两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提升我区农业生产附加值。(责任单位:环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加强产业带贫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一)培强新型经营主体。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全链条需求,聚焦重点领域,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成长性为标准,积极开展农业大招商,主动对接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培育能够支持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做好招商项目跟踪指导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责任单位:产业化办、项目办)
(二)发展高效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协调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鼓励中小型服务组织通过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加强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引导大型服务组织通过参股控股、特许加盟等形式,与中小型服务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各有分工、互有侧重、共同发展格局。全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0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责任单位:农经科、植保站、农机管理科、农机推广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完善扶贫资金、长期订单、股份合作、资产收益、产销衔接、土地流转托管、公益岗位和就业帮扶模式。推行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的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新兴合作经营模式,实行企业统一流转土地、基础设施、种养品种、技术指导、品牌打造、加工销售和农户分户经营管理“六统一分”,把大多数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引导带贫主体和贫困户依法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贫困户与企业、金融、科技的有效联结。建立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通过产业项目和引导就业实现增收。(责任单位:农业科、经作站、农经科、产业化办,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成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增加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比重,全面提升试点工作质量。巩固“消零”成果,防止反弹。继续实施“消薄”工程,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进行资源开发、产业化经营。盘活政府投资和社会帮扶到村形成的资产,多举措、多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服务型经济,通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以及旅游、商贸流通与市场管理服务,增加服务性收入。(责任单位:农经科,各乡镇农经站)
四、深化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一)加快农业创新驿站建设。认真落实《农业创新驿站建设管理办法》,每个驿站辐射带动5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帮扶10个以上贫困或普通农户脱贫增收,使驿站成为县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孵化器。深化“十个一”模式,帮助科研教学单位研究制定科技人员参与驿站建设和科技下乡的扶持政策,建立创新驿站长效机制。(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水平。落实《省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扶贫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帮扶重点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方向转移,组织开展“十项服务”。继续实施《区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实施方案》,建立一支指导到位、服务精准、帮扶全覆盖的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培训力度,培训产业扶贫干部、产业扶贫带头人、实用人才带头人、经营主体负责人和贫困户200人。(责任单位:科教站,人事科,各乡镇)
(三)健全农业科技信息化网络。发展智慧农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特色农业中的推广应用。积极参加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农技推广云平台,通过配备终端、网络书屋、微信公众号、手机APP、12316等及时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解答技术咨询、推送科技信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平台上、展示、交易。(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加强风险防范。做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工作,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制定完善防控预案应对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加强监测预警。依托区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建立农业扶贫产业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定期价格、供求信息,指导贫困地区防范市场风险。科学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评估,对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市场等风险和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带贫能力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应对措施,防止产业项目盲目跟风、一刀切导致失败造成损失。加强扶贫资金、资产资本监督管理,防止出现产业扶贫失败风险。(责任单位:农业科、技术站、科教站、财务科、蔬菜科、植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农经站)
五、推动农产品营销,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一)严格质量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县乡村农产品监管追溯体系,做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应用,做到专网专人负责。(责任单位:农产品监管科、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强化品牌培树。制定特色优质农产品目录,强化品牌设计、品牌提升、品牌宣传,培育1-2个区域公用品牌,集中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各乡镇在中央、省市媒体、高铁站平台等进行产品宣传,支持鼓励品牌农产品创新创意设计、讲好区农产品品牌故事,扩大品牌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农产品监管科,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强化产销衔接。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组织参加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活动和品牌万里行活动。鼓励各乡镇建立营销体系,加强与一线城市农贸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对接合作,拓展区品牌农产品展销窗口。组织各乡镇企业和产品,入驻北京新发地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组织实施品牌农产品“六进工程”,开展爱心购买农产品公益行动。支持举办品牌电商促销宣传活动,支持建立农产品电商特色馆,打通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渠道。(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环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六、抓好定点帮扶工作,确保帮扶政策落实
搞好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做好区农业农村局在柳村、榆林东、榆林一、东睢宁、赵刘营、杜屯等6个村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组织局“一帮一”帮扶责任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及时了解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实施情况。(责任单位:局办公室、局相关科室)
七、强化组织保障,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行“一全一直一最一中心”工作机制,将农业产业扶贫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各科室站所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专项谋划,科室站所负责人要具体抓、深入抓,安排得力人员负责产业扶贫工作。要保持产业扶贫人员队伍的稳定,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产业扶贫专班中来,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产业扶贫队伍。(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建立清单台账。要结合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按照“一项任务、一个清单、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健全产业扶贫任务清单,对所有乡村的产业情况,逐村逐项建立产业情况清单。认真落实扶贫产业各项政策措施,以村为单元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户为单元加快落实特色种养扶贫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产业项目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方案制定、组织实施、成果验收等工作,实时了解执行情况,并进行监督和指导。(责任单位:产业扶贫办、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加强调研督导。在狠抓中央巡视、国家考核、督查巡查和省级、市级考核反馈问题整改的基础上,结合扶贫产业问题困难大排查和产业扶贫“回头看”工作,围绕重点工作,针对薄弱环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督导检查和调研指导活动,分析问题与趋向,研究提出前瞻性意见建议,通过强弱项、补短板、促提升,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农业扶贫产业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全市创建全国文化旅游养生第一地和陇东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全市突出一个中心,打造三大景区,培育六条精品旅游线路的发展格局,创新工作思路,广泛宣传推介,突出项目建设,开发特色商品,多基点发展乡村旅游,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全力打造“商周文化名城·针灸养生圣地”品牌,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明确定位,旅游业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把发展旅游产业纳入全县十三五规划“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积极响应国家省市旅游产业发展要求,把旅游业作为县域首位产业,形成以一大园区为主体、四个景区为核心、多个景点为辐射的全域文化旅游布局,使全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
(二)优化环境,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1处,开发人文旅游景点17处,融入市内外旅游线路3条,注册旅游有限公司2家,成功创建四星级宾馆1家,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游客创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
(三)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扶贫开发建设相结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农、林、牧、水等自然资源,指导什字中永、中台康家沟、邵寨干槐树、百里古城、朝那三里5个村编制了乡村旅游规划,按照3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成了中台水泉、康家沟旅游示范村,抓建完成邵寨镇干槐树、什字镇中永、朝那镇三里、百里镇古城一期建设任务,旅游示范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把建办农家乐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突破口来抓,以特色景区景点和旅游专业村为支撑,以发展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为目标,以地方特色农家小吃为重点,新建农家客栈,培育精品农家乐。止目前,全县以特色餐饮、采摘体验、田园观光为主的正常经营性农家乐达到18户,其中三星级2家(东郭人家、曹家大院),二星级1家,一星级4家。形成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文王画卦山—东郭人家民俗美食游;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疙瘩庙—水泉旅游示范村—古密须文化广场乡村休闲怀古游;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皇甫谧文化园—朝那皇甫湾乡村民俗养生游三条乡村游线路。
(四)加大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近十年来,投资3亿多元,建设旅游项目和配套服务工程37个,修建了皇甫谧文化园,创建了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首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灵台宾馆四星级旅游饭店,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服务功能,旅游要素日趋完善。
(五)广泛宣传,旅游市场层面不断得到拓展。围绕“商周文化名城·针灸养生圣地”品牌,着力开发皇甫谧文化、古商周文化、民俗文化资源,皇甫谧文化园作为特色景区被列入全省百个重点景区之列重点推介,成功举办各种大型节会活动10多次,通过参会参展、媒体网站、旅游推介、赛事促销、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宣传,进一步提升了灵台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六)提升内涵,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渐趋丰富。编印特色书画9类,开发西周文物仿制品5种5000多件,皇甫谧针灸、保健等系列新产品7类13种;着力加大对传统工艺品的包装推介,灵台牛心杏、刺绣、剪纸、皇甫谧养生药枕及手工面、皇甫养生宴、中医针灸等特色中医文化、饮食文化先后在中央省市电视台专题栏目播出,取得较好的声誉,深受多方游客青睐。
二、典型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调整优化了景区管理体制,对涉及景区管理的相关单位进行了整合,进一步明晰了景区所有权和管理权,完善了景区服务体系,规范了景区管理运行;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推进专项小组负责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政策制定等工作,谋划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为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保障。
(二)加强调查研究,科学编制规划。按照规划先行的要求,把编制旅游规划当作重中之重,先后编制完成《灵台县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十三五规划”和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总体规划,近来年,多次组织县上“四大家”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各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组团赴外考察学习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同时,邀请文化旅游专业团队来我县考察,对我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和挖掘,利用新农村建设成果,选择交通便利、有一定客源市场、资源禀赋相对较好、有文化可挖掘可传承的中台水泉、邵寨干槐树、什字中永、朝那三里、百里古城、独店告王等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建设规划,集中人财物抓好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
(三)强化政策引领,优化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抢抓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家、省、市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了《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大景区建设实施意见》,确定了十三五期间全县旅游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目标任务。
(四)强化宣传推介,拓展客源市场。整合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资源和各类宣传营销力量,围绕打响“商周文化名城,针灸养生圣地”旅游品牌,以大媒体、大节会、大场合宣传为抓手,持续抓好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制作旅游形象宣传片和宣传册,举办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等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型旅游节会,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文化旅游节会,向外推介宣传我县的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不断拓展旅游市场。
(五)强化项目带动,积极招商引资。立足资源优势,挖掘潜在优势,通过积极谋划项目,内引外联,主动出击,使旅游项目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启动实施了国医养生馆、皇甫谧运动养生休闲公园、皇甫谧养老服务中心、6个旅游示范村建设等项目,并通过节会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亲友招商等方式,积极推荐旅游项目,招引客商投资开发。
三、下步打算
(一)扩大宣传推介效应。拍摄制作高质量的灵台旅游形象宣传片,精心策划制作宣传资料,形成一个旅游宣传片、一本旅游画册、一批精美旅游宣传品等“三个一”系列宣传资料,在国内重点客源城市持续开展形象宣传。高频次举办乡村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和乡村旅游苹果采摘体验活动,积极组团参加西北旅游营销大会等大型节会,进行主题宣传和专场推介。围绕“智慧旅游”全面大力开展旅游市场营销工作,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创新“电商+旅游发展”模式,实现吃住网上预定,促进旅游产品销售。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变”改革机遇,坚持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扶贫开发相结合,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大水、电、路、网及厕所、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标识(指示)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探索创新开发经营体制机制,盘活优势资源和存量资产,推动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旅游渠道销售,充分发挥旅游助推精准扶贫作用。鼓励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提供特色农产品等方式增收致富。启动星火王家庄红色旅游示范村建设,抓好独店告王、百里古城、邵寨干槐树等专业旅游村基础建设,按照3A级以上标准对中台水泉、康家沟等有具有发展优势、独具特色的专业旅游村不断完善旅游要素、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开展AA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