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范文

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

第1篇

作为学校的一名中层管理人员,是连接学校上下级之间的一条纽带,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工作,今天,利用这个“述职”的机会,我愿意和大家做一次真诚的交流。

一、工作经历

我于年6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后,在一中工作。

我曾担任过班主任、英语备课组长、07年冬季高三年级副组长、10年冬季高三年级组长兼政教处副主任。

二、工作情况

1.年级组工作

(1)配合校领导、党政办、教导处、政教处、团委开展工作,包括卫生大扫除、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各种会议、检查等。

(2)坚持早操从不迟到、缺勤。坚持早晚办公,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组里设立举报电话。我们组长可通过学生打电话或发短信来发现问题,如打架、抽烟、过生日、破坏公物等。

(4)课间操,我们提倡班主任走教学楼道去操场,方便班主任发现问题,能及时的解决。

(5)执行冬季作息时间以后,取消晨锻炼。为了能让学生按时到班,我们利用每天值班人员在6:50准时进班查缺勤人数和班长记缺勤对应学生的名单,并下早自习后交班主任相结合的方法,然后班主任对缺勤学生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这样既避免了有些学生在宿舍或家里偷懒而不到班的情况,也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学生也不由自主地按时到班学习。

(6)认真组织好每一次月考。及时召开教师的试卷分析会、优秀及进步学生表彰会、不同层次的学生座谈会。差距大的学科和班主任,及时组织好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碰头会议,大家一起来分析原因,找到对策。

(7)每次考试前后的安排,包括监考表、学生的考号、座号和门牌,成绩分析表等。认真组织好每一次月考。及时召开教师的试卷分析会、优秀及进步学生动员会、不同层次的学生座谈会。及时组织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碰头会议,大家一起来分析原因,找到对策。

(8)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倡导集体备课,学科教研,向每节课要质量,狠抓教学过程“五关”:即备课关、上课关、作业关、考试关、质量关。确保年级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9)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从班级形象入手规范学生仪容仪表,细化到男女生的头发,集体活动队列要求,放学后路上的仪表等。

(10)抓好班主任工作。每周班主任碰一次头,对上周工作进行小结,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对下一周工作进行布置。面对存在的问题,班主任们共同探讨班级管理方法。他们逐渐成长起来,工作各具特色。

(11)负责请假老师的调课和调自习。这个工作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基本上每天要做而且随时要做。

(12)周六日补课表的安排。我本着尽量做到公平、公证、合理。

(13)自习表、值班表的公平合理的编排。我本着尽量做到公平、公证、合理。

(14)开学初年级组的工作计划和学期末年级组的工作总结。

(15)主持每周年级组例会,布置工作和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16)年级资料的发放工作。保证按时的把资料发放到学生的手中。

(17)负责本年级每月教师津贴的汇总和解说工作。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学校的津贴标准,按时准确的将津贴按月发放。

(18)为了让学生在周三下午最后一节课能有效地利用起来,而且对近一周所学知识的巩固,安排各科轮流考试,时间45分钟。由备课组长指定专人精心制作试卷。由班长、学习委员和课代表共同组织本班学生考试,考试结束后将试卷交回老师,老师要阅卷并抽时间讲解。

2.教学工作------抓好教学,提高教学成绩

我虽然事多,繁忙,但坚持上好课,不耽误教学,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本人现担任高一两个班的英语课教学工作,我始终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就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热爱学生包括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只要是我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给予热情帮助。人的感觉是相互的,教师的真诚学生是感受到的。坚持与学生平等相处,鼓励他们谈自己的想法,尽量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交流的习惯。我坚信:只有当学生接受了你这个人,才可能以主动的态度接受你的教育。

尽到教育人的职责,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勤奋钻研,科学施教。教育活动有其客观规律,正确运用教学规律,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我不管工作有多忙,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想,作为教师,知识面越广,自己的感觉也好,学生对你的感觉也好。

在工作学习中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正视自己的不足。在教学英语实行新教材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和组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巩固练习,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教材教学内容在加工,扬新教材之长,避其由于新而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等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效果,进行针对性地施教,如何进一步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习惯,是我常常思考和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加强知识形成和获得的过程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育和年级工作中,认真组织学生各次学习能力诊断测试和期中、期末测试,及时进行反馈和各种表彰,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上进心,做好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一年来,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创建了一个团结、和谐、向上的集体。大家在合作的前提下勤奋工作,甘于奉献。都能顾全大局,服从领导分配,积极为年级组工作献计献策。老教师以身作则,做好新教师的带头人;年轻老师谦虚好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成长。我们这个年级组,可以说是最和谐最团结的年级组。我在其中,只是做好他们的服务工作。每当有老师来向我提出问题时,我都能耐心倾听,能当场答复的马上就去解决;不能解决的也向他们做好解释工作,并向上级反映情况,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

三、不足之处,加以改正。

第2篇

关键词:低年级;激发;兴趣

一、引用故事,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用故事或故事喻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中明理,达到愉快学习的目的,实施愉快教学。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学生解答“同学们排队做操时,芳芳的前面有10个人,后面有5个人,这一队共有多少人?”这一题时,考虑到学生容易粗心,于是在他们解题之前,我讲述了王二小放牛的故事。王二小赶着12条牛山上吃草,走着走着他累了便骑着一头牛走,过了一会他数了数,前面有6头,后面有5头。数来数去就11头牛,王二小吓哭了。怎么少了一头牛呀,那头牛到哪里去了呢?请同学们帮王二小找回来可以吗?学生听完,都笑起来了,王二小真粗心,他自己还骑着一头牛呢,没有加上。这样同学们再来解答类似的问题不会犯王二小的错了。

二、动手实践,培养兴趣

小学一年级教材里就有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立体几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是容易和平面几何混淆,另一方面不能正确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和其他形体。因此,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强烈的动手欲望,我就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产生浓厚兴趣,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时,我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看一看,数一数,摸一摸,找一找。

看一看: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及长方形、正方形模型,这些模型你们都认识吗?学生很快就认出了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而不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叫什么名字。这时教师及时指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名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只有一个平平的面,而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几个面组成的。

数一数: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按照一定的顺序边标出记号边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学生很快都能数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摸一摸:用手摸一摸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每个面的特征,看看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边摸边汇报,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形状。通过数、摸,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初步的认知。

找一找:我把若干个长方体、正方体及容易和长方体混淆的三棱柱、五棱柱、球体等几种几何形体实物,放进一个大盒子里,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组找长方体,一组找正方体。看哪一组找得又对又快。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动手完成自己的任务。有个学生拿起了三棱柱,说是长方体。这时有的学生赞成,有的学生否定,有的模模糊糊,既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我故意先不表态,找一名赞同的学生说明理由,那个学生说:“我看这个物体,有几个面是长方形的啊。”我又找一个否定的学生说明理由。这个学生说:“长方体有6个面,而这个形体有5个面。而且有两个面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通过这两名学生汇报,我及时做出总结,要看一个形体是否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要看它是否有6个面,二要看6个面是否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学生掌握了知识要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正确的认识。对这部分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学得自如,教师教得轻松,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能使每个学生愉快的学习、愉快的进行思维活动,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

目前,我国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人也在"高分低能"的事实面前

认识到提高孩子全方面素质的重要性。在基础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下教育发展

的需要,信息技术却在各个领域展露锋芒。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将多媒体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必

定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发挥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的使用一定要切合教学的实际,必须做到按需使用,即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要做到合理的使用多媒

体必须符合以下四个原则:形象性、趣味性、丰富性、拓展性

1、形象性

对于一些抽象又难以理解的知识,特别是认识时间,找规律,几何图形等在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多种

方式的形象加深理解,最终突破难点重点。数学教学时难重点的突破对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起至关重要

的作用。对于比较抽象、不易用言语讲清的难重点使用多媒体就能很好地解决。如一年级《二十以内进位

加法》这一节课,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凑十"与"拆分"的方法是难重点,教学时让学生(同桌合作)利用

小棒动手操作尝试解决3+9,接着让学生汇报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用多媒体演示摆小棒,引导学生比较几

种方法的优劣。最终得出利用"凑十"的方法计算不但简单而且节省时间,再引导学生探究算理。又如,圆

面积的计算,是小学六年级数学中的难点。不利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只是通过折纸,这种误差较大的手工

操作很难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将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也不容易引导学生去想象,教师就很难向学生渗透

极限的思想。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课件演示:先将圆分成两个半圆分别涂上

红色和绿色,然后将每个半圆平均成四分之一个圆,并将其镶嵌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时候,这一图形

并不显示什么特征,随着将圆分成8份、16份、32份和64份,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这样自

然而然就把极限的思想直观地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想象,如果把圆按照这一方法无限细分的话,将会

变成一个十分精确的长方形。这样学生在形象的学习中轻松地懂得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如,"认识

钟表"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难点,然而,一个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通过时钟"三针联

动"形象展示秒针走完一圈是一分钟,分针走完一小格是一小时。接着,出示半点和整点的表面,帮助学生

记忆整点和半点的指针位置。然后以动画片的形势展示"懒羊羊的一天",帮助学生记忆时间的两种表示方

法:文字表示法和电子表示法就这样,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多样的呈现变成了孩子们很容

易掌握的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完成了教学任务,突破重难点,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

实现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2、 趣味性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也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例如:一年级数学书中对于《认识钟表》这部分知识呈现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抽象的。所以我在

教学中采用有声谜语的方式进行导入。通过学生积极的抢答过程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引起同学们对钟表的

浓厚兴趣,接着让学生围绕钟表提出问题。同学们提了很多关于钟表的问题,其中就有"钟表是干什么的?

""不同形状的钟表表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吗?"这样很有价值的问题。又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导入

时可以通过展示花坛、天桥、钟表、纽扣等生活中存在的丰富多彩的圆形图案,不但节省了时间,还让学

生体会到几何图形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让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产生新的兴趣。

3、 丰富性

虽然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可是并不是任何数学内容的教学都要使用多媒

体,除了以上谈到的几点,在学习内容含量较大,板书较多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多媒体用来节省时间。比

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单元复习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计算题。复习完毕后又可以做到概括知识点

,总结算法。同样,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在讲授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及讲解应用题的时候就可以使用

课件出示图形和题目,既方便又快捷。既可以避免教师过多板书途中教师的过度辛苦和学生无聊等待,又

可以节约时间,同时又增加了拓展学习的机会,拓宽了课堂教学知识的广度。但是要注意,在小学高年级

数学教学中使用的课件一定要简洁明了,不要为了做课件去做课件,弄很多花哨的东西,却没有任何意义

4、 拓展性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学习现有的知识去思考更多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在进行计算教学中

,我们强调一题多解,从人帮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究以后可能学习到的新知识。例如,在进行《20以

内数的认识》教学中可以在练习巩固的基础上通过课件出示20以上加几或者减几的练习,为以后学习《100

以内数的认识》做好铺垫。又如,在小学低年级《认识钟表》的教学中,在突破重难点的基础上,最后我

通过一段从酷六网链接的MTV——《时间像小马车》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使学生在学习知

识的同时增强时间意识,培养他们珍惜时间好习惯。像这样学生既能准确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又能在潜移

默化中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正在成长中的花朵给予温和的人文关怀。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多媒体的使用一定要合理,做到"当用则用,按需使用"。要做到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必须符合以上四

第4篇

关键词:情境 激发 创设 探究 故事 感知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利用学生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激发,学生会更喜欢数学,喜欢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老师要多与生活联系,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学的主动,在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去探索,适时地引导,就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笔者结合多年的低年级教学,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一、巧设挑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老师要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挑战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挑战的游戏情境中,认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学习时激情高涨。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苏教一年级数学《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时,老师创设做相反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的求知兴趣。老师利用课件出示“算一算”的挑战题目。()-60=4,()-48=10,()-50=40,()-26=30,()-12=40,()-66=2。学生在试着算一算的过程中,发现要求原来的数是多少,可以用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来计算。其中的一个数是差,另一个数是减数。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被减数=减数+差。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会把算出的原来的数和已知的两个数进行比较,就能迅速地发现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依据自己的发现,快速地算出剩下的括号里面应该填写的数。学生很高兴帮老师解决问题,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上课时老师设计的挑战练习,大部分学生利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计算出来。在汇报交流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计算的方法。

二、创设生活情境,有效探究新知

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老师可以积极创设情境,利用经验引领,提升思考水平。低年级的数学老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机会。巧设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已有的经验有效地探索所学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苏教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时,老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老师利用课件出示一幅情境图,其中左边有三个盘子,每个盘子中放有10个桃,右边放有4个桃子,接着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思考时,老师提示这个问题中哪个词语最重要?学生会找出关键词“一共”。问题应该怎样解答呢?学生能很快地想到用加法来计算。学生列出算式30+4,结果是多少呢?学生从情境图上可以看出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一共有34个桃。这时也有学生会想到另一道加法算式4+30=34(个)。依据得出的两道加法算式,学生会很快地想出另外两道减法算式。34―30=4(个),34-4=30(个)。学生观察得出的四道算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出示的同一幅图片,要让学生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相应的两道减法算式。一图四式的练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借助故事情境,动手操作感知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于童话故事形式比较喜欢。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动手摆一摆、捆一捆、数一数等,在操作活动中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的全过程。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能想出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比中会发现最简便的方法。

第5篇

现在一年级的学生,见识广,天真浪漫,爱说爱动,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视之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或者认为患了“多动症”,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于是上课时像是被捆了手脚,束了思维,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我们上一年级数学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将收益匪浅。那么该如何让他们喜欢学数学,爱上数学课,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六、七岁的孩子,刚开始学习,还沉浸在童话故事里,脑袋里想象着动物们的活动。每次上新课,创设一种情境,再以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的小动物解决困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的“分类”时,通过描述这样的小故事,再配上媒体动画:秋天到了,小猴子种的花生丰收了,瞧,它正在晒花生呢!忽然起了一阵大风,把树叶和一些脏东西也卷进花生里,小猴子着急了,该怎么办呢?……孩子们跃跃欲试,都想帮忙,分别说了自己的想法,这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明白了“分类”的意义。

二、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由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他们的理解、记忆大多还建立在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因此“动手”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的“有几瓶牛奶”(表内进位加法)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9根小棒,第二行摆6根小棒,合起来一共有几根小棒,有了一捆是10根的基础,再加以引导,老师讲解“凑十法”学生很快明白,并学以致用,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

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游戏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到学习活动的转化过程,游戏让他们的注意力更持久,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学中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游戏中来,在游戏中乐学,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设计游戏要因势利导,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的“采松果”[两位数学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练习中,我设计了“小鸽子送信”的游戏,把头饰分给小朋友当鸽子,手中拿着算式卡片,送到相应的得数的信箱里,孩子们个个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戏行列,当中我还设计了几张得数与信箱不符的算式卡片,让学生想办法,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学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体,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是课改下不断追求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的“认识厘米”时,通过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想出许多办法,有的学生用尺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手量……当学生汇报结果时发现量的结果不一样,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学生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测量,验验它们的发现。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五、让学生在视听中学习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问题;感悟;思维交流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课往往存在刻意追求形式之风,使数学教学极具“观赏性”,显示出一派“喜人”的景象。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课,执教的教师几乎都使出浑身解数,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环节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得淋漓尽致、兴致盎然,学生的参与热情被调动得兴致勃勃,表面上看似乎已经把数学课程标准理念落到实处了。其实形式的背后露出浮华,同时也折射出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数学问题少了,同时思考感悟少了,思维交流少了,能力的提高少了。当务之急是要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实实在在,课堂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一、少一些华丽情境,多一些数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确,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意。因此,情境创设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然而结果却引发了不少问题。

案例 一:小学五年级课本中《通分》一课时的教学片断

师:小红的一家对自家小果园的设计方案如下:

爸爸:这块地的3 5种桃树, 1 5种葡萄。

妈妈:这块地的1 2种苹果树,1 3种橘子树。

小红:这块地的3 15种月季草莓, 4 10种梨树。

师:根据他们一家人的不同设计方案,你知道他们各人最喜欢吃什么水果?为什么?

生1:爸爸最喜欢吃桃子。因为1 5 和 3 5相比,它们的分母相同,就比分子,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所以“ 3 5>1 5”这就说说明爸爸最喜欢吃桃子。

生2:妈妈最喜欢吃苹果了。因为1 2和1 3相比,它们的分子相同,就比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就大,所以 “1 2>1 3 ,”这就说明了妈妈最喜欢吃苹果。

师:那小明最喜欢吃什么水果?谁知道呢?说说看?

[没有学生举手]

师:看来大家不能做出判断了?是吗?

生3:因为 3 15和4 10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所以无法进行比较。

师:看来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都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通分”。好吗?

这样创设的情境,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调动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复习了同分母、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旧知。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

二、少一些低效活动,多一些思考感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讨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现实很多的课堂活动中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悟少了。其实,只有沉下心来,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学,才能还数学教学本应有的特色。

案例 二: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的教学练习课片段

师:明明要买38元钱物品,他手中有一张50元、四张10元、2张5元、5张一元的钱,怎样付钱给售货员?请你帮帮忙,好吗?

(老师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

生1:可以付一张50元,再找回12元。

生2:也可以付4张10元,再找回2元。

生3:还可以付3张10元、2张5元,再找回2元。

师:真聪明!还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吗?

生4:直接付 3张10元,一张5元和3张一元。

师:真不错!明明该好好谢谢你们了。

这时课堂上掌声不由自主地响来了。学生在老师的大力表扬、热情鼓励下,创造性思维得到迸发,体验到了成功的满足与喜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少一些空泛提问,多一些思维交流

“思维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科学的问题,是师生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师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提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越好。

案例 三: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拓展思维练习课的教学片段

师:“把10、20、30、40、50这几个数填入下面的圆圈里,使每条直线上的三个数的和相等。”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再把你们的想法进行汇报,好吗?

生1:我们小组这样填: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填的:

师:真棒!你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3:我们小组是这样填的:

师:今天,你们各小组的同学都很棒!

案例中教师设计了师生智慧型的探究对话活动,使学生在老师的表扬、鼓励中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通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很快在对话交流中发现了规律:数字10、20、30这三个数都可以填入中间的圆圈里,再选择其他的四个数字分别组合到上下、左右的圆圈中。

这时,学生们都纷纷举起了小手,争先要把自己的新发现与同学分享,向老师汇报 。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提的问题看似简单却能揭示规律。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与学生进行思维交流,既能让学生经历规律的生成过程,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概括性。其实,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揭示数学的本质。在学中玩,又在玩中学,既轻松,又开心,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同时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规律,使思维更加灵活、敏捷。

四、少一些过程铺设,多一些能力提升

特级教师朱乐平说的好:不要对一节课求全责备。课堂教学中,不要给本节课定太多的目标,要从课堂整体入手,考虑每节课的特点,或注重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过程体验,或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落实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新课程》目标注重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强调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充分、数学思考、又不能放松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想做到面面俱到,每个过程的铺设都尽可能 “齐”和“全”,其结果往往是重了形式而少了实质,少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数学?它应该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时刻反思自己,应该做到有自己的思想,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让我们还它那份质朴与宁静,让它生命的本色重见阳光!

参考文献:

[1]《新课程》

[2]《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

第7篇

【关键词】激发低年级数学;学习兴趣;有效方法

低年段的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学生的感知与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因此,兴趣对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决定性作用,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本文认为,应当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规划出具体可行的兴趣教学实现路径,以求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实效,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学得好.

一、以爱激趣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热爱、赞扬与鼓励.教师应该相信自己所教的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独特个体,并且每一个个体都有获得发展的可能性,这样才能热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投入.学生正是从教师这种积极的情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发生积极而有效的学习行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那么容易被察觉,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它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尊敬,同时,更能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他们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不再感到枯燥乏味.相反,他们会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变死学为活学,变会学为善学.因此,我热爱每一名学生,对每一名学生都抱有希望,我甚至利用整节课去了解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特别是那些接受知识较慢的学生,我从一年级就经常在课堂上说出他们各自的优点或者长处,不让其他学生小瞧他们,让他们体验、感受到我的关爱,从而不惧怕我这个数学教师,不惧怕我的数学课堂.

二、艺术用语,提升兴趣

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授知识、启迪学生智慧的最基本的工具,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一)教师语言应童趣化

童趣化的语言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的特点,使学生听起来有亲切感,能钩住学生的心弦,激起情感上的共鸣并通过情感迁移产生内源性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认识8、9”时,可以以小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今天,数字王国里非常热闹,数字娃娃们在做游戏呢!数字娃娃0觉得自己太胖了,它想减肥,于是在腰间系了一根腰带,结果,它变成了几?数字娃娃6看见了直笑,于是对它说:你怎么变成8了呀?要减肥得多做运动,我来做个倒立给你看(将数字6倒过来),数字娃娃0一看也笑了:你也变了!同学们,你们看看6变成了几?……那我们今天就来和8、9交朋友.”

(二)利用课堂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授课语言的启发性和鼓动性是激发、鼓舞、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最常用、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曾经我在新教师汇报课中,教师们指出我对于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用了不下20个“你真棒”来评价,这样的评价太过平凡,甚至是无效的.于是我开始在W上查找“教师评价语”,观看网上优质课堂中那些特级教师是如何评价学生的,收集实用、有效的评价语记下来,适时用于课堂.另外,当学生思维受阻、解题遇到困难时,我总是用“你是这样想的,再换个方法试试看”“你们看,如果把学过的哪个知识用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容易了”等启发语启迪学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门扉.

三、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人生阅历较浅,他们的认识往往只限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他们周边的现实活动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投身到所创设的情境中去,从而使学生在眼看、耳听、口说、手做、脑想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所在,开阔他们的知识面,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元、角、分”这一课后,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去商店买东西或者在市场中买菜等,使之能够切身地投入活动情境中去学习数学,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还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四、以游戏活动,激发乐趣

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把游戏引入课堂,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组织找朋友、开火车比赛、数学医院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

第8篇

数学思考 理想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14-01

数学思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并自觉应用数学知识、方法和观念去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和规律,运用数学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过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可以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应积极追寻基于“数学思考”的理想课堂。

一、利用教材功能,挖掘“数学思考”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载体,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数与形只是数学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隐藏在数形背后更多的还是数学思考。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寻找与数学思考有关的内容,促使数学课堂随时可以围绕学生的数学思考展开,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9加几”时,教材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形:有9个红苹果,再加上4个青苹果,一共是几个?为了便于学生的数学思考,教材出现了多方面的提示:①数一数。②把盒子凑成10个,然后再计算。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提示,让学生读一读、数一数、做一做,然后再让学生选择出最简便的算法。这样,学生会依据教材的提示展开对比分析,用数学的眼光去总结规律,自然明白了用“凑十法”计算比较简便的道理。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在教学“9加几”时,教师主要让学生紧扣教材,挖掘其中隐含的数学思考,这样一来,教材的提示功能就不再是摆设,而是成为了引领学生积极进行数学思考的“风向标”。

二、关注学习过程,凸显“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主要存在于数学知识之间,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鼓励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让学生真正地展开数学思考,进而使数学思考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大助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4的乘法口诀》时,由于前面已经学过了2、3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具备了总结乘法口诀的经验,因此,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总结4的乘法口诀。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笔者着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总结出来的。有学生说,是用学具盒里的圆片通过1个4、2个4、3个4、4个4摆一摆得出来的;有学生说是用画一画的方法来解决的,在练习本上画上1个4、2个4……还有的学生说因为正方形有四条边,自己是通过画正方形来解决的。就这样,学生在交流汇报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收获了不一样的数学精彩。

本案例中,学生用数学知识自行总结乘法口诀运用的正是数学思考中的一种,而且,这种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想推陈出新,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三、提升教学理念,深化“数学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教师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有的教师以应试为目的,他就会把教学重心放在题海战术上;有的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感兴趣,他的教学重心也就落在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同样,当教师以数学思考为目的时,他的教学重心自然也就转向了引领学生展开数学思考上。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理念,深化“数学思考”。

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考进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教师愿意接近它、内化它、提升它,进而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呢?

一是认真分析教材中编者的思路。也就是教学每节内容之前,教师都要认真分析编者的意图,这部分内容为什么放在前,那些内容为什么后学等,做到心中有数,为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数学思考上奠定基础。

二是广泛阅读先进的教学理论。也就是说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教参以及手中仅有的几套资料,而应持续进行多方面的阅读思考,这样,教师的见解就会不断得以深化,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时也必定更加深入。

三是经常进行反思。对数学教师而言,反思的主要内容还是围绕着数学思考来进行:比如对于同一课内容,这位专家这样教,那位专家那样讲,哪种教学方法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呢?经常进行这样的反思,必定会让我们的数学思考更加深入。

教师数学思考的深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思考的深度。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让先进的理念充斥自己的头脑,进而深化自己的数学思考,不断通过自己的数学思考感染学生,进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第9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注重生活,创新才能得以实现,生活才能得以新发展[4]。生活永远是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生活,创新就没有了生命,学习便失去了本应有的乐趣与生趣[1]。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让他们觉得我们所学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学好数学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时,设计了如下生活情境:教师:(课件出示),这是小明的家(比较凌乱)。你看!小明正在找自己的袜子,可怎么也找不到,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教师:我们帮他整理一下房间吧。教师随学生回答利用课件帮助小明逐一归类,整理成整洁的房间。教师:小明再找袜子能很快找到吗?怎么找?为什么这次很快就找到袜子了?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整理房间),感到亲切,所以一下子就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数学课能以学生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将会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使抽象的数学有了丰富的实际内容。

二、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数学语言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4]。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程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如在教学大月、小月时,我就教孩子们背诵“一、三、五、、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天加。“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儿歌方式学习数学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三、巧设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3]。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时,我先让每个同学带了一些积木来,再按照我的教学要求分发给每个组。开始上课了,我首先让同学们“分一分”,再交流汇报,让他们初步感受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然后再让他们摸一摸、推一推、滚一滚手中的积木,再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形成各种物品的表象。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原来我们玩的积木中也有数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培养生活化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3]。如在教学了认识立体图形时,通过找教室里的立体图形,让学生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在学习了“找规律”后,同学们通过找生活中有规律的实物,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创造出规律的美。

在一年级教学了“分类与整理”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回家整理自己的书包,第二天我检查了他们的书包,整理的非常好,我借机表扬了他们数学学得好,书包分类整理的很好。下午的时候,我又布置他们回家整理房间,学生们一听兴趣盎然,感受到原来学好数学可以有这么多用处。一年级的小孩子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摆多少双筷子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书包里的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我的孩子现在都会自己看钟去上学了”。可见,数学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学周刊》2012年第8期

第10篇

一、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儿童普遍具有好奇、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心理特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热情,寓教于乐,寓学于趣,使他们在玩中学,趣中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发散学生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有机组合,图、文、声、形、像并茂,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具有丰富的感受性和新颖性,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自制的动画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图形,不同样的颜色、形状等一系列的直观的东西,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许多的学生平时在家显而易见的数学情境。然后让学生在屏幕上产生对物体最直观的视觉认识,从而在自己心中有一个初步的分类方法:长的、短的、高的、矮的;黄色的、绿色的、蓝色的、红色的;吃的、玩的、看的……让学生在这些生活情境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之后,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问:“现在有这么多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图形,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甲: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乙:摆整齐。生丙: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生丁: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甲:我们把长的分一组,短的分一组,高的分一组,矮的分一组。生乙:我们把黄色的分一组,绿色的分一组,蓝色的分一组,红色的分一组。生丙:我们把吃的分一组,玩的分一组,看的分一组……(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最后教师在按学生们自己从教学情境中感悟出来的分一分的方法总结归纳出来:可以按形状分,可以按颜色分,可以按用途分……

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运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提供实践体验机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应注意,形式要灵活,效率要高,在教学中使用哪些信息技术,到底是用传统的小黑板,还是网络化教室,在什么环节上使用,都应该由我们的教学目标来决定,而不是赶时髦,搞“花架子”。比如,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如,教学二年级“千克、克的认识”,运用模拟教学课件,创设一个“虚拟公园”的情境。“公园”里动物们正在比体重。这让学生非常激动,刺激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迫不及待地想在网络中做“裁判”。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点击到合适的秤上去称,再说一说谁重谁轻。在一年级下册(西南师大版)学习《钟表的认识》中“大约几时”这个内容时,学生往往容易把“快到几时”和“刚过几时”混淆不清。主要是不能分清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两者的区别,我设计一个时针和分针能联动的特大的钟面,用不同颜色和长短来区分时针和分针,让学生通过时针和分针的联动,理解“快到几时”的时针还未到“几时”,同时分针未到“12”的位置;而“刚过几时”的时针过了“几时”,分针也已经过了“12”的位置。如果采用教师自制的或者买的钟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因为钟面的相对扩大,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会看得比较清楚,这样学生就容易区分开“快到几时”和“刚过几时”。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也得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生活经验走进了教材内容,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优化练习,深化学生思维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可以达到优化练习,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手段,它需要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地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练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省时、容量大、拓宽思路的特点来强化练习效果,提高练习效率。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我们就利用计算机创设“虚拟商店”让学生当售货员与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由于信息技术演示具有“应变”“重复”的功能,因而这种练习可不断重复,使练习效果不断强化。而这仅仅靠老师一张嘴,一支粉笔是很难达到这个效果的。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审美化;对话教学

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培养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从心理上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及看法尤为重要。本篇将从三个方面对数学课堂审美化对话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进行阐述。这里所说的“美”是指审美活动。

一、挖掘素材,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

(1)以教材为平台,让学生体验美。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是以儿童生活为主要背景,以插图的形式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例如,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的第一节课就是儿童游乐园的场景,这是刚从幼儿园踏进小学校门,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这一课,让学生自己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在游戏的愉悦中获得了数学知识。

(2)以生活为辅料,让学生感受美。我先让学生在校园里捡来了树叶,学生每四人一小组,让小组长把小组成员的树叶收集起来进行比较和分类,然后用学过的方式记录下来,即用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比较和分类”的知识。最后,各小组进行汇报。最后在比较中,让学生感悟:是用数学符号记录在纸上来得方便,还是呈现一堆树叶美观呢?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3)用对话的形式,让学生表达美。学习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对于一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交流、去表达。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口诀求商(一)》开始呈现的主题图,由学生来观察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和收集信息能力。同时,让他们互相交流,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科综合的理念,让学生能用数学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一幅画里的数学信息。

二、实现对话,体现数学美的魅力

(1)生生对话。在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空间和自己的“交际”圈。同龄人的话语在很多时候能激发儿童的思考,让儿童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有时,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同伴的语言方式更容易被彼此理解,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在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儿童自身也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因此,小组活动在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做到了课堂学习的形式美。

(2)生本对话。学生的学习是以教材为载体的,生本对话在数学课堂上体现为学生对一幅图、一个例题、一句话的理解与解读。由于低年级数学教材多是以图画的方式呈现,让学生积极观察,充分地理解主题图,发现并解决问题,让这个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自发参与学习的过程,尤为重要。因此,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找一些关于数学知识的读物,以增加其数学素养,还特别强调,要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考虑到学生会产生学习惰性,在每节课伊始,会适当地提一些上节课的知识点和与新课有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言,以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展开,在选材上做到内容美。

(3)师生对话。师生对话是实现以上两个对话的前提,而教学的本质是师生间一种特殊的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话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为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给他们竖几次大拇指;多说几次“你真棒”。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做到数学教学的语言美。

三、展_实践,体味数学美的价值

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数学美,我在上完苏教版二年级(上)《认识图形》之后,设计了一个“用数学画我的 …… ”活动,要求学生用所学过的数学符号和数学图形画出美丽的图画,说说“你画的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自发的、审美的心理过程。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运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托尔斯泰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游戏情境,让孩子快乐学习

学生喜欢做游戏,这也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实践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益处。笔者经常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字6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6名学生围着5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5比6少1,6比5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5”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更使学生产生竞争感,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笔者设计了小组接力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苹果图片的学生,认真计算填写一道式子,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摘苹果接力赛,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计算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孩子走进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模拟购物。其中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一学生拿着5元钱购物,如果他想去买7元钱的小汽车,够不够?如果不够怎么办呢?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回去拿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问其他小朋友借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钱不够的话,不是正好有5元钱的一本书吗,让他改变主意就买5元钱的一本书吧,这样还可以从书中多学点本领呢;有的甚至说你可以去跟卖东西的人讨价还价,叫他打一下折,7元钱的文具盒就5元钱卖给我吧,我下次还会到你这儿来买东西的。听到这里,笔者不仅为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有这样随机应变的想法而高兴,更为他们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自豪。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三、创设故事情境,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把数学问题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笔者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加法和减法(一)”时,笔者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天,小象过生日,她邀请了几位好朋友到她家玩。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3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象。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象,小象,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象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兔子也来了,送给小象一束鲜花和20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8个桃给她。小花猫也来了,她送给小象一个漂亮的花环。小猪最后一个到,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象可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象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剩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20+8=28,20-3=17教后,笔者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

四、创设活动情境,促进孩子思维发展

第13篇

关键词 低年级 数学教学 无声语言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要想达到这个要求,非常不容易。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自控力差,注意力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事物吸引。所以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有声教学固然重要,但教师的无声教学也必不可少。教者巧妙地运用微笑的表情、会说话的目光、恰当的动作,有时可以表达出用语言不能表达出来的信息,在实际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微笑的表情

在二年级“确定位置”公开教学中,前半部分的教学非常顺利,学生也学得较轻松。巩固练习时,我站在两大组学生的中间,问:“现在老师在你们的哪个方向?”由于教室辨认方向,要根据实际方向再辨认,而现在学生所在的位置与方向板的方向不符合,再加之每个学生与我的位置又有所不同,学生都呆呆地看着我,显得“一筹莫展”,无法回答。这时,我微微一笑,示意学生转转身体,再想一想。学生的情绪都放松了下来,开始积极思考,不一会儿多数学生豁然开朗,争着:“我说!我说!”“老师在我的西北面。”“老师在我的东面。”……这时的课堂达到了。课后,听课老师都说,课上的一笑成为今天的最大亮点。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教师的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平抚、温暖着学生的紧张和不安,易与学生产生“心灵的接触”。这样的课堂是快乐的、和谐的。走进这样的课堂,总能听到学生的欢声笑语。这种快乐源于教师精心的设计、诙谐的语言、生动的表情。

二、会说话的目光

爱默生曾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可见,在人的面部表情中,眼睛最能传神、会说话,最能表达细腻的情感。课上提问时,教师用饱含期待的目光,会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用眼神加以告诫,既能照顾到犯错学生的情面,又会使绝大多数学生浑然不知,更不影响全班学生的教学进度。

在教学小学第二册数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口算)”时,33-8该怎样算?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汇报。学生的想法多种多样。生1说:“把33分成20和13,先算13-8=5,再算20+5=25。”生2说:“把33分成23和10,先算10-8=2,再算23+2=25。”生3说:“把8分成3和5,先算33-3=30,再算30-5=25。”生4说:“33分成30和3,先算30- 8=22,再算22+3=25。”正当我要继续讲课时,一只小手举了起来,原来是平时很少发言的王杰。我请他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见他慢慢吞吞地,似乎有点害怕,这时我充满期待地看着他的眼睛,让他有了“我能行!”的勇气,于是他开始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是这样想的,33分成30和3,3减8不够减,就用33-3=30,8-3=5,再算30-5=25。”其他同学对他的想法很怀疑,不敢肯定。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呢?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下,完全可以。王杰的想法实际是将33-8转化成30-5后再计算。课后,细细想想,如果没有当时那信任、赞许、期待的目光,怎能消除这位学生因可能回答错误而产生的害羞和畏惧心理?哪会引起他的思考呢?

三、恰当的动作

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且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一般为8至10分钟。如果教师一节课始终站在讲台上讲课,课堂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会神游。而教师若能适当地在教室内走动,课堂气氛就会变得轻松了,还会促进师生双边教学活动。例如,解决问题时,教师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则会使学生感受到老师也想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对做得较好的学生,用手轻拍他的肩膀,以示表扬和鼓励。

曾有这样一名学生,上课时眼睛虽然看着黑板,但他的眼神告诉我:他已神游了。此时,我有点生气,转念一想:若使用生硬粗暴的言语进行制止,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会不同程度地伤害其自尊心。于是我边讲课边走到他旁边,用手轻轻往他肩上拍了一下。就是这样轻轻一拍,结果一节课下来,他的思维一直跟着老师走。其实只要老师肯多做一个动作,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第14篇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和热闹场面吸引住,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我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我提出要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学生的兴趣被引到数学上,带着问题观察,注意力也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我的要求观察,我再适时地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他们很快就找到了从数量“1”到数量“10”所表示的物体,如“1位老师”、“1面红旗”、“2位小朋友跳绳”、“3位同学踢足球”、“4个垃圾桶”等。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我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教学内容。

例如:在一年级数学课本P17的“比大小”时,我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观察了一下,很快就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有的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肯定。然后我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我问:“谁多谁少?”学生齐声说:“一样多。”我问:“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学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我又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说:“猴子多,香蕉少。”最后我出示3个猴子和4个梨,学生马上说:“猴子少,梨多。”这时,我问:“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你们同桌讨论一下。”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学生发言很热烈,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很高。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提出了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我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我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师:“你有几种分法?你是怎样分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就得出不同种分法,有的说:“我把7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了智慧的火花,进行了发现和创造。

四、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1.按铅笔的颜色分;2.按铅笔的长短分;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有棱分;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出乎我的意料,也确实让我惊叹。

第15篇

一、创设情境,领会算理

在一年级上册中,有关计算的问题只要学生理解了数的组成就应该能正确的算出来,不会算说明对数的组成的理解不够透彻或学生缺乏灵活变通的能力。再而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例如,“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法”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法”的算理。例如“9加4”,出示共有10个格的学具盒,其中已经装了9个正方体,盒子的外面还有4个正方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计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体,只要把盒子外面的4个正方体,拿出一个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一整盒即10个,盒子外面的正方体由于拿出来1个,还剩下3个,即把4分成1和3。进而说出9个和1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剩下的3个就是13个,接着列出算式:9 + 4 = 13 (9+1=10 10+3=13)同样,教学“9+7”“9+8”,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画一画,凑成十,再相加。“9+3” “9+5”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摆铅笔,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二、多种感官,强化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它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形式活的特点。因此,通过口算训练,可以促使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口算的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同的课型,口算的内容不一样。新授前的练习,要发挥其启导功能。如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8加几”之前,口算题可设计成:

8+2+3 8+2+5 8+2+6

8+2+4 8+2+8 8+2+7

这组题的作用在于诱发思维,将“算理”融于练习之中,为用“凑十法”算“8加几”奠定了基础。另外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如教学“十几减8”的巩固练习,可以这样设计:

8+( )=12 8+( )=16

12-8= 16-8=

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掌握“想加做减法”的思考方法,接着出示下一组题:

13-8 16-8 15-8

14-8 11-8 12-8

要求学生看式子直接算得数,待算出得数后再整理成:

11-8=3

12-8=4

13-8=5

14-8=6

15-8=7

16-8=8

要求学生看以上一组算式找规律,这六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多秘密大?老师的话音刚落,情绪高涨的各组同学已围在一起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等到大组交流时,小组长们都争着第一个发言,有的组长说组里的小朋友们发现了三个秘密,有的组长说发现了四个秘密,还有一个组长说发现了五个秘密。于是我从发现秘密少的组开始汇报:我们组发现的第一个秘密是减号前面的数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大1;第二个秘密是减号后面都是8;第三个秘密是算出来的得数从上往下看也是一个比一个大1.接着我请发现四个秘密的小组补充:有的说,我们发现减号后面的数和等于号后面的数合起来正好是减号前面的数;有的说我们发现当减号后面的数都是8时,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大,得数也就越来越大,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小,得数也越来越小。最后发现五个秘密的小组还补充道:我们发现把减号前面这个数的个位上加上2,就是得数。交流结束,我先肯定了各组的积极思维,更突出表扬了发现当减号后面的数都是8时,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大,得数也越来越大,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小,得数也越来越小这一秘密的小组。竞争的诱惑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活力,通过合作探秘,同学们从中了解了有趣的规律,同时也促进了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

在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中”探究多种计算方法,运用多种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想加做减法”、“破十减”、“连续减”等。“破十减”的方法对于加法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易学,容易想出来。而“相加做减”一旦理解了,熟练了,算得快,还可以用一道加法算式计算两道减法算式。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并且可以熟练计算。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时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思路思考,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理解其算理,达到计算熟练的程度。对于用加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要认真读题,认真分析题中提供的信息,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联系加、减法的意义列式计算。

三、开展比赛,巩固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一年级学生喜欢表扬,好胜、不甘落后的年龄特点,在竞赛中,通过比赛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常见的竞赛形式有:数学接力计算、夺红旗、抢答等。“数学接力计算”比赛,分组进行,每组人数相等,各组竞赛题相同,开始各组由第一个计算,接着交给第二、第三……,直到做完为止,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这样,让学生在“玩”中练,既能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集体主义观念。

学期结束前,还可以出示这一样一组口算抢答题:

9+2+1 8+6+2 5+7+3

5+4+5 7+4+6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