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职文化论文范文

高职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职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职文化论文

第1篇

1.1未能适应时代要求新时期,网络、新媒体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的多元化价值观要求班级文化的多元性,也就是班级文化的成长性,班级文化需要一种动态的变化来适应学生思想的成熟,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变化,这样才能发挥班级文化的集体趋同性、学生主体性、独特性、动态性等特点,实现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制约功能、心理调节等功能。然而,新时期,高职院校面对变革显得“应对不足”。

1.2未能符合学生心理大学生心理的成熟发展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首先,远离家庭关怀的大学生,归属和依存需要得到满足;其次,向往丰富的专业知识,强烈的求知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第三,面对未来的人生,不断需求自身社会能力发展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而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则往往需要通过学生所在班级所承载的优良班级文化来实现。当前,传统单一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未能将个性突出的大学生很好的凝聚在一起,学生的归属感差,面对学习未能形成合力,与个人职业能力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相应深层次的班级文化也未能有效的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当中,未能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

1.3未能体现高职特点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职业能力,这样的高职教育特点要求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要具有相应的特点。目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一般是模仿和沿袭其他普通高校创建模式,呈现“泛校园文化”特征,缺乏“职业”特色,未能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调查显示,只有7.8%的同学认为“班级文化对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这能够从一定侧面说明职业教育没有融合到班级文化建设当中,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育理念没有在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贯彻始终。

1.4未能突出职教定位高职教育的职教定位是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班级文化应该围绕这一定位,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着力建设。然而,当前的班级文化建设却未能突出这一定位要求。班级职业文化氛围营造不够浓郁,对培养学生树立理想抱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影响力较小;班级文化建设创新能力差,围绕职业能力提升搭建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平台不足;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班级文化建设针对性不强,社会生存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引导较差。

1.5未能满足企业需求新时期,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止局限于要求具备较高的职业工作能力上,对人才是否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以及自身发展能力即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要求日渐增强。由此,班级文化和企业需求的融合,特别是有指向性的企业文化的融合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但当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内涵与企业需求脱节,不能及时把企业需求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对学生的教育就是“闭门造车”,所培养的人才往往与企业的需求有差距。

2提升班级文化建设有效性的意见措施

2.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重视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注意地位。首先,提升学生对班级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载体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抓住当前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学生对“归属感、进取心、求发展”的心理需求,改变现行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增强班级文化的实效性;第三,迎合当前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将网络教育等新型的教育形式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让学生感兴趣,不断增强动手参与、驾驭能力,发挥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2.2加强班级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力度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班级精神文化不是一种制度,而是高于制度的一种班级精神层面的集合,需要在长时间的建设中逐渐形成,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要持续正确、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和培养,拒绝班级文化建设“形聚神散”的现象,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层次,用良性的精神力量更好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第2篇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线索,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面向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功能表现为: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实践:优化课程内容、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认识,丰富课堂形式,融入地方元素等;建立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体系和内在,使学生准确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修养。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性、深刻性、传承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可以从多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本文期望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展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分析。

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分析

2.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要改变之前只将传统文化课作为现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补充模式,要将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到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仅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理论课程,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选择其中某些内容深入讲授,开设更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西北大学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就形成了一套自己成熟的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课程是民族性教育的直接体现。哈佛大学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推理和社会分析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俄罗斯也将祖国史、俄语与言语文化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这表明俄罗斯大学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课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原因就是“重科技轻人文”的影响,认为只有理工课程才能生产实际效益,人文课程没有实用价值。但是,我们发现,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2.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两种结构模式构成:一是以基础课与专业课为主的“实质构成”;二是以必修课与选修课为主的“形式构成”。本文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的“形式构成”进行分析与探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优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可以设置专业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课程。高职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等特点,但是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与耐力,因此,结合高职教育对象等特点,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公共选修课,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文在参考现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为主,以特色鲜明的选修课为辅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依据高职教育特色,应重点关注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2.2.1专业必修课为主。

专业必修课是教育人才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保证,可以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比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应该能够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儒、佛、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宗教、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中国民俗文化等内容。无论是高等本科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理论知识。尤其针对高职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的特点,更要制定详实、系统的教学计划,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增强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兴趣。

2.2.2重视公共选修课建设。

公共选修课是为满足学生个人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个性需求发展而自主选择的课程。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比重,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课课程改革与优化的趋势。选修课是围绕专业必修课进行的有效延伸,可以扩展知识面,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高职学生兴趣广泛的特点,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尤为重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虽然选修课起着对专业课程的辅助作用,但是并不能随意设置,不能只追求课程的热点与新奇。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对传统文化课程理论知识感到枯燥,发展特色鲜明的公共选修课尤为必要。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符合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由此,高职院校设置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要求如下:①强调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内在联系。公共选修课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基础上,通过拓展新的知识内容,完善巩固专业知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基础上,开设了《文学欣赏》、《美学与艺术鉴赏》及《古代文学专题》等课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文学知识内涵与表现形式的融合。②选修课设置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地域是孕育传统文化的摇篮,不同的地域延续着不一样的文化传统。赣南师范学院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开设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客家音乐”及“客家民俗研究”等课程,实现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传承。③选修课设置应该注重专业背景。高职院校一般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强调专业技能。比如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人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可以通过设置具有人文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本院工科背景,开设了《中西方文化比较》、《茶与茶文化》及《诗词之美》等课程。

3结语

第3篇

随着文化旅游的强劲发展,传统的生态旅游人才已难以适应旅游市场的这种变化,高职教育应该主动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市场规律,按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改革,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付诸实践。高职的生源决定了学生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因此,在进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时,不能以枯燥的理论为主,应该通过形象、生动的实践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将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可能将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2高职旅游文化课程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以完成技能培训为目标的实践性

教学需要的旅游文化教材当前高职旅游文化教材存在两种问题:一是成为本科专业的“压缩饼干”。混淆了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性,仍然片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只是在本科旅游文化教材总体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化的删减。没有一套符合高职培养要求的,体现实践性教学需要的旅游文化教材。二是成为“拼盘菜”。没有构建起具有内在关联的逻辑体例,其内容抽自各个文化领域,这些内容并列在一起缺少内在关联,不成体系。没有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材建设,缺乏针对性。

2.2缺乏体现实践性教学特点的评价体系

很多教师在观念上仍然认为旅游文化课是一门纯理论课,只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进行学业评价时,仍然沿用纯理论课的评价方法,形式上以书面出卷笔试为主,内容上以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实践性教学考核。这种评价体系也影响了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程的认识,认为旅游文化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枯燥的课程。

2.3缺乏与实践性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讲授的内容也只是从概念到原理,很少使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师生间很少互动。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原理,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在教学手段上,只满足传统的纸质教材和板书,很少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不能被激发出来。无法实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的目标。

2.4缺少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场所

近几年高职院校虽然不断加大了对校内实训场所的投入,但往往只注重硬件的投入,软件开发严重滞后。如何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旅游文化用现代化的手段生动地展示出来,形象地介绍给学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此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浮于表面,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不稳定,使得实习实训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为缺少实习实训场所,目前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完全成了一门理论课,严重影响了该门课程功能的发挥。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未来从业也没有帮助,从而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评价。旅游文化课程在实践性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应用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必须要探索如何增强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性。

3强化高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性的路径

3.1开发“旅游文化”课程立体化教材

所谓立体化教材,是指“旅游文化”课程的教材包,既有该课程的主教材,又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编写的辅助教材;既有纸质教材,又有音像制品。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资源。[3]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教学过程的体现,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根据旅游文化课实践性教学的要求,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基本框架是:首先,确定立体化教材的形式。旅游文化课立体化教材应包括:主教材、学习辅导、练习题、实训指导、案例选编、音像资料、地方旅游文化汇编等。其中主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学习辅导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该门课的性质、学习方法、重点和难点等;练习题是提供给学生用来检测学习效果的;实训指导、案例选编和音像资料都是用来提高教学实践性的辅助手段;地方旅游文化就存在于学生身边,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亲切感,对提高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次,应按照岗位设置,根据业务流程,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要改变传统教材“压缩饼干”和“拼盘菜”的模式,从传统的以理论学科本位转变为职业能力本位。课程内容设计应按照旅游企业岗位设置的特点,根据旅游业务流程,以完成旅游工作任务为目标来安排,要把旅游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有关要求渗透到课程内容之中[4]。此外,课程内容的设计还应注意“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3.2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在设计教学体系时,以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为核心,形成“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实训为重点,以实习为延伸,以毕业设计和创新实践活动提升能力”的教学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打好理论知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手段,通过影像、图片、声音使抽象的、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印象,使知识的掌握更加快捷和牢固。实训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开放、模拟、仿真的实训情境中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可以充分利用旅游情景展示厅,结合动态展示,让学生把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的旅游文化知识进行现场的运用和演示,体验导游的实际工作过程,老师和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在讲解结束后,指出他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文化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教学:采取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认知能力。校内模拟实习方面,运用旅游情景展示厅、模拟客房、餐厅等实训场所开展旅游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及情景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一是通过多种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实习基地。二是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旅游技能大赛、导游比赛、酒店服务技能比赛等,并积极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毕业设计与创新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列入学校管理体系的竞赛以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等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以及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这一环节是对前三个环节实习实训教学成果的验证与提升。

3.3运用与实践性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根据旅游文化课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加强研究与探索,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以案例分析、情境教学、实践体验、团队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视频演示、旅游情景展示、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如讲授“园林文化”可采用实践体验法:在向学生介绍完基本的园林文化理论知识后,将学生带到风景区,实地欣赏各式园林,之后分小组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各自的特点”进行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然后由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而且在讨论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加强学生的之间的协作,从而不断发展职业技能,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旅游文化课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以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方式替代单一的书面闭卷考试。要做到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尽量减少死记硬背,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考核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实践考核关键是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工作现场的能力。要做到书面考核与口头考核相结合。书面考核可以使用调查报告、论文、导游词设计、游览图绘制等多种方式进行,口头考核可以讲述历史故事或就某个景点进行现场解说等。

3.4完善“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当然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要鼓励学生到旅游企业实践,验证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训练和提高技能,以解决所学的文化理论与旅游实践之间脱节的问题,通过实践发现课堂上所学知识的不足[5]。作为旅游文化课程,“校企合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4.1校内教学环节方面

在教材的开发上,与旅游企业共同开发立体化教材。从立体化教材的编写提纲到内容的确定,都有旅游企业的人员全程参与。案例选编和情景展示都来自于旅游企业一线。在课堂教学的执行上,与旅游企业共同完成校内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分别有校内教师和旅游一线人员共同完成,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在学生校内学业考核评价上,理论考核以校内教师为主,实践性考核以旅游一线人员为主。

3.4.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现在高校里的旅游文化课教师,一般都是年轻教师,他们学历都比较高,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但不足之处是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无法将旅游文化理论转化为职业应用能力。因此,他们要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以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旅游企业一线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由于工作繁忙,无法对旅游文化进行深度的梳理,往往只关注一些孤立的故事或传说,缺乏系统性和文化深度。因此,他们也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重返校园再次进行“充电”。通过这样的双向互动,可以逐步培养出既有深度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的文化旅游课程师资。

3.4.3顶岗实习方面

由于旅游企业一线人员全程参加了教材开发,课堂教学执行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的全过程,他们对学校、学生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顶岗实习的指导应该以企业一线人员为主,学校教师辅助。

3.4.4校企深度合作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