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日语系毕业论文范文

日语系毕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日语系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日语系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国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121-02

一、序言

《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会等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文件的精神而制定的。新版《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出台,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掌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国际形势相关知识,具备坚实的中国语言文化基础,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跨文化知识

结构。因此,解读国家标准的总体框架下的课程体系,建设适合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二、解读《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总体框架下的课程体系

新“国标”对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体系都有明确的规定。新“国标”的出台,对日语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解读新“国标”,探讨新形势下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愈显其意义的重大和深远。

新“国标”下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部分,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环节组成。

(一)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训练、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第二外语等方面的课程设置。

(二)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三方面。专业核心课程又包括外语技能课程(听、说、读、写、译等)和专业知识课程(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技能课程有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日语演讲与辩论、日语阅读、日语基础写作、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等。专业知识课程有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有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概论、日本概况、跨文化交际、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要拓展学习领域,提高对所学专业的整体把握能力。有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译文赏析、日本文学选读、日本文学史、比较文学、日本文学研究与实践、日本社会与文化、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由各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根据办学优势及特色、师资力量等灵活设置。有商务日语系列、旅游日语系列、科技日语系列、信息日语系列、翻译系列、区域研究系列、管理学日语系列、影视动漫日语系列等课程。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见习与实习、课外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国际交流等。

(四)毕业论文环节

毕业论文环节是培养学生研究并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与翻译实践报告、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可以用日文或中文撰写,使用中文撰写时,字数不少于6000字,同时须有不少于2000字的日文摘要;使用日文撰写时,字数不少于8000字,同时须有不少于800字的中文摘要。

通过新“国标”分析可以发现,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中要求有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而专业选修课程突出了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比较文学、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实践环节增加了国际交流。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三、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与新“国标”相匹配,但是仍有部分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一)日语专业核心课程

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新“国标”匹配。分为外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外语技能课程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完成。听的技能由日语视听A(一)~(五)、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说的技能由日语会话A(一)~(三)、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读的技能由日语阅读(一)~(二)、高级日语(一)~(二)、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写的技能由日语写作、日语论文写作、日语语法(一)~(三)支撑;译的技能由日语笔译(一)~(二)、日语口译(一)~(二)、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

(二)专业知识课程

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语言、文学与文化的课程。主要通过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专业选修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完成,开设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日本概况、市场营销c、国际商务谈判等。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由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开设日文录入实践、日语专业行业模拟实践、日语翻译实践等实践课程。

(四)毕业论文环节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设计要求单一,要求学生用日文写出6000字的毕业论文。

通过与新“国标”的对比可以发现,我校日语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新“国标”匹配。而专业知识课程中的课程名称与新“国标”不完全匹配。例如现开设有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日汉笔译实务;日汉口译实务课程。但新“国标”中的名称为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同时日语专业知识课程中没有设置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另外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中缺少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比较文学、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

另外,日语专业的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的改革创新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完善课程体系才能达到新“国标”人才培养的要求,真正实施全人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Form "Order" training model as a new mechanism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 employment,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practice-oriented,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local businesses will be able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resources, both cultivate enterprise need talent,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elivery of human resources, but also to promote student employment,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Liaoning Foreign Trad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regional advantages to my school which, geopolitical advantages, combined with Japanese professional features, to explore how to actively take "Order" training model to promot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ptimize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better serve the local economy, promot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Keywords: Orde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

一、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等地方本科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校企合作办学能够优化教育资源,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经济开发区,2013年11月,旅顺经济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战略地位显著提升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成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产业集聚区,在招商引资上成绩卓越,一大批日资和中日合资大中型船舶制造业企业进驻到园区内,而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园区内省级重点民办本科院校,不断为园区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做为园区的教育支撑,助力于全区的经济发展,因此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与园区内日资或者中日合资船舶企业以“订单”模式合作的话,可以把企业对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整合到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体系当中,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又为企业培养了合适的人才。

二、日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面向行业制定方案

以行业为导向,对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修订教学大纲,使人才培养从源头上实现科学合理。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日语系为例,学校、专业带头人、企业三方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以专业培养为核心,以理论培养为基础,培养方案确定后,及时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校企共育人才,在实践中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不断修正和增补内容。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与某某船厂的校企合作“订单班”项目,而并不是简单围绕现场翻译或者船厂某个相关日语人才岗位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是通过“订单班”的学习培养日语专业及其相关领域“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以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用人需求。

(二)按“订单”进行课程设置

“订单式”课程体系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岗位针对性,促进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日语“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教育包括两方面,课堂教学和顶岗实习两部分。课堂教学部分的课程结构包括未来日语系人才宽口径就业的专业基础课和针对企业“订单”的专业选修课。具体来说,专业基础课程要培养学生广泛的职业适应性,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除专业基础课之外,在应用型培养方案指导下通过提高选修课比例,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增加船舶日语、工业日语、日语口译等选修课,在已有的商务日语会话中增加现场对应翻译训练,毕业论文写作可以与船舶行业相关,实现日语专业与船舶专业的对接与融合。另外日语专业的学生由于是外语专业背景,学习船舶工业相关课程会遇到困难,学院和公司就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增加课程中的部分船舶相关专业知识,同时不仅提升未来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帮助企业大大降低了前期培训员工的人力成本,深化了本科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作用。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校同公司协商好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实习地点实习,企业为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与实习岗位,在现场实际与日方工作人员进行合作,既可以亲身感受、融入日企文化,又能提高学生在生产实践当中日语的运用能力。同时企业还要协助学校实践小学期教学的基础上,把部分业务实战内容融入各个学期,真正实现生产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无缝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产销链接,对口培养,不断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

此外为了选修课的顺利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编写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材,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日语系教师与某某船厂日本高管、高级工程师联合编写船舶行业科技日语等选修课所需的教学教材。

(三)“六步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措施

第一步,职业规划初级阶段。

新生入学后,就邀请学校周边的中远川崎等企业日本高管、人事主管和学生的班指导教师给学生做学业、就业等专业规划报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前景,并对未来的发展有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以行业为导向的理论技能知识学习。

专业基础课上学生进行常规的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选修课要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进行课时安排,同时选用校企合作共同编写的教材,同时学校聘请企业专家到校授课,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热情,及时了解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之处,又为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实习奠定职业技能知识基础,又巩固了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三段,企业实习阶段I。

大三下学期小学期阶段提前进入企业实习两周,订单班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到校企合作基地进行实习培训2周,实习内容主要是进入到企业当中,考勤制度同公司员工一致,熟悉企业整个工作流程,了解未来进入企业后的工作的节奏,实习主要目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学习专业课的紧迫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最后期末考试的考核由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负责,由平时在企业表现与笔试各占50%组成。

第四段,深化专业基础课与技能知识的学习。

小学期实习结束返回学校后继续专业基础课和技能知识的学习,研究学生实习的考核结果,针对学生不足的专业知识进行侧重教授,可以让学生在专业基础课和职业综合技能课之间进行自由选课,确保一部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宽口径,另一部分学生掌握较为复杂的专项技能培训。

第五段,实习阶段II。

大四下学期再次进入到企业,由校内双师型教师带队到企业实习,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毕业实习结束后,毕业论文写作要围绕企业发展进行选题,由企业专家和学校双师型教师对学生进行答辩。

总结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所探讨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优势互换,协同合作,既能保证学生学有所用,又能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实现产学双赢,切实保障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为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构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终身教育为核心,以“订单式”教育为突破口的整体优化教育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晓.基于校企合作订单式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科技与教育. 2010(05)

[2]彭翔.我校本科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效益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03)

[3]蔡志奇.应用型本科教育“类订单式”培养模式探析 [J]实践技术与管理.2014(05)

[4]王冬.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

[5]詹世景.本科院校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探讨 [J].专家教育.2005(03)

第3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它既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也是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过程,同时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检验。为了进一步做好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加强毕业论文管理,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章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和时间安排

第二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实行学院教务处和教学系(二级学院)两级管理的制度。各教学系(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负责本二级单位各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计划的审定、开题指导、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的配备、中期检查、评阅教师的安排,成绩考核、答辩、推荐优秀论文等工作。

第三条各教学单位应在第7学期结束前1个月,将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姓名、指导范围、指导学生数张榜公布,可以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也可以由教研室根据学生所报的论文选题,统一安排指导老师,确定指导关系,并指导学生借阅参考书目。

第四条指导教师应在第8学期第3周前向学生下达的毕业论文任务书,任务书包括就选题的意义、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对研究的内容及要求提出建议,安排学生的写作进度,提供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条学生应根据指导教师所下任务,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并于第8学期第3周前向指导教师递交书面的开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后确定论文撰写提纲。

第六条各教学系(二级学院)办公室负责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后勤保障、成绩登记及存档工作。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成绩不及格者作结业论处,在结业一年之后、四年之内回校申请,补写毕业论文,成绩及格者可申请换发毕业证书。

第七条为确保毕业论文的顺利组织,确保学生具有毕业论文撰写能力,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各教学系(二级学院)最迟应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相应的写作课程,同时根据各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照本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增开大纲中明确规定、目前尚未开设的课程。

第八条学院教务处负责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进度检查、质量抽查、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和汇编等工作。学校其它各有关单位、部门对毕业论文工作也应积极支持、主动配合。

第九条各二级学院可在第8学期为学生安排2至3周时间专门撰写毕业论

文,毕业论文工作须在6月初全部结束。

第十条各二级学院应在第8学期结束前,将优秀毕业论文(占各专业毕业生总数的5%)光盘交教务处,以便编辑出版《优秀毕业论文集》。

第三章毕业论文的选题

第十一条毕业论文课题的选择,必须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与所授学位一致;选题要有新意,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自选题目,但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提倡有一定开拓性,鼓励有学术价值的题目。

第十二条选题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选题不宜过于宽泛,应是学生在短期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或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做出阶段性成果的课题。

第十三条外文翻译不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对象。

第十四条各教学系(二级学院)可以自行确定选题范围,公布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与兴趣选定,课题也可由学生自己提出。应鼓励和支持少数优秀学生选做创新性强或与学校的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的课题。

第十五条毕业论文一般为一人一题。如课题需要有两人或以上合作完成,须由指导教师提出,经院(系)领导批准,但每个学生必须独立承担合作论文相关部分的撰写工作。

第四章毕业论文的指导

第十六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般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含副高)、有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的教师或者讲师(要求至少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2篇论文)担任。

第十七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职责如下:

1.根据自身的教学与科研实际,结合学生的专业、专业方向和学习兴趣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指导学生选题,向学生讲清课题的意义,提出明确要求。

2.向学生介绍相关参考书目,进行文献检索指导;审阅学生的社会调查计划和实验设计方案;指导学生书写开题报告、拟订并审查论文写作提纲及论文设计工作日程安排。

3.对学生撰写论文进行指导,一般不少于4次,并要有指导记录,每次指导的具体情况须及时记录在“毕业论文工作情况记载表”的相应栏目,并由指导教师和学生签字;在指导过程中重视教书育人,注重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4.对所指导的论文提出评阅意见,写出评语初稿,给出评定分数,推荐优秀论文。

第十八条每名教师同时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数不得超过10篇。

第十九条如确有需要,经所在教学系(二级学院)负责人审核批准,学生到校外科研单位做毕业论文,可聘请该单位相当于讲师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进行指导,教研室应派专人联系,定期了解情况。

第五章毕业论文的开题、撰写、评阅和答辩

第二十条毕业论文的开题

1.学生必须首先进行毕业论文开题,方能进入论文的正式撰写阶段。

2.论文开题由各教学单位自行组织,一般由指导教师把关。

3.学生在开题报告中应阐明选题的原因、该选题的意义、题目来源、相关资料的收集情况及论文提纲。

4.题目来源包括学生自选题目和教学系(二级学院)备选题目两种。

5.学生须向指导教师递交书面的开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后将开题报告填写在《四川外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情况记载表》的第3页。

第二十一条毕业论文的格式

1.第一页为论文封面,采用学院统一的封面格式,内容包括毕业论文题目(中外文)、系别、专业、年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及毕业论文结稿日期。

2.第二页为论文题目页,包括论文题目、论文摘要(200宇左右)和关键词(3—5个)。

3.第三页为论文目录页。

4.第四页起为论文正文。正文内容一般包括前言、论文主体、结论;正文后应附注释(引语、必要的专用名等)和参考书目(一般应不少于4本),参考书目应详细列明书名、作者、出版地点、出版社和出版日期。

5.论文的具体撰写与装订格式见《四川外语学院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四川外语学院非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日语专业及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分别遵照《东方语学院日语系关于毕业论文写作的补充规定》和《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执行)。

第二十二条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

1.思想内容健康,观点明确。一般按科研论文体例撰写。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也可有专题调查、读书报告等体例。

2.论据充实,数据可靠,对所论述的问题有归纳总结,有分析批评,有个人观点和见解。

3.行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准确、简练、流畅,字迹工整。

4.非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正文以6000字左右为宜;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须用外语撰写,正文不少于4000单词(日语为6000字左右)。

5.毕业论文一般要求用A4纸宋体(日语为“明朝体”,英语等外语用“Times New Roman”体)小四号字打印,标题用四号加粗,并由各教学系(二级学院)

汇总磁盘存入光盘,并将纸质材料装订成册。

第二十三条毕业论文的评阅

1.评阅教师资格:毕业论文的评阅教师一般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含副高)、有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的教师或者讲师(要求至少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2篇论文)担任,由各教学系(二级学院)统一安排,每篇论文至少要有1名评阅教师。

2.评阅标准:评阅教师应根据我院《本科毕业论文评分参考标准》写出评阅意见和评阅得分。

3.评阅时间:论文评阅应在毕业论文答辩前一周结束。

4.每名教师同时评阅的毕业论文数不得超过12篇。

第二十四条毕业论文的答辩

1.所有毕业论文必须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论文答辩由各教学系(二级学院)自行组织,各教学系(二级学院)应提前两周通知参加论文答辩的老师与学生。

2.论文答辩小组至少应由3位教师组成。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不超过3 0分钟。

3.答辩小组应在论文答辩结束以后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书写评语,并给出论文答辩分数。

第六章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

第二十五条毕业论文的成绩由指导教师成绩、评阅教师成绩和论文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指导教师成绩占总分的40%,评阅教师成绩占20%,论文答辩成绩占40%。

第二十六条各指导教师应按照我院《本科毕业论文评分参考标准》写出评语和分数,把好毕业论文质量关。

第二十七条各教学系(二级学院)至少应组织1名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阅。评阅教师也应根据我院《本科毕业论文评分参考标准》写出评阅意见和评阅得分。

第二十八条毕业论文评分统一采用百分制(百分制与等级制对应换算如下: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各单项小分以及论文的总成绩填入《四川外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情况记载表》的最后一页。

第4篇

1.“90后”学生的特点使模式改革成为必要。

现在的大学主要以“90后”学生为主,他们个性鲜明、思想前卫。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断刷新着信息更新的频率,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讲,网络的发展为有条件的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但同时也不可小觑网络游戏等良莠不齐软件对他们的诱惑。面对“90后”,如何让专业课的学习在与网络游戏之间的魅力抗争中获胜,使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开展课后学习,这必须依靠教师主观努力“与时俱进”,通过整合网络资源,提高课堂趣味性,培养学习兴趣。

2.日语教学的基础内容要求使然。

日语能力考试(JLPT)作为衡量学习者学习水平的权威考试之一,其内容由“文字、词汇;语法、阅读;听力”三部分组成。以笔者所见,若想将这几块内容逐一攻克,基础在于词汇学习。文字、词汇涵盖于词汇学习中;日语的语法究其源头即为词汇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固定用法,而阅读是语法的汇集;听力选择时最让人头疼的往往是纠结于某个词汇的含义。因此,立足词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发散到各区块内容的学习,养成主动记忆单词的好习惯,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3.外语学习中“三心”培养的需要。

语言学习本身枯燥,需要学生具备“三心”———“决心、信心、恒心”。日语专业学生已有了学习专业的“决心”,因此需要引导其发现日汉语同为汉字文化圈的学习优势,帮助其树立“信心”,而基于词汇教学的“创意课堂”能从一个小小的词汇追本逐源,帮助他们做到触类旁通,于是便可培养努力思考、坚持钻研的“恒心”。简言之,“三心”兼具,是外语学习的内部动力所在,而教学模式改革则是实现的途径之一。

二、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及具体教学模式的尝试

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依托教学理念的创新。在笔者尝试打造趣味课堂时,主要针对两个方面进行思路的转变。第一,是教学内容,即切入点的寻找。与以往以语法为主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同,笔者将词汇教学作为课堂讲授的重点,从音、形、义角度对日语中的汉字词汇与汉语边比较边教学。抓住两国语言中微妙的关系,呈现给学生,以活跃课堂气氛。举例而言,日汉语中有同形同义词,如“料理(りょうり)”,这个词的日语发音甚至与汉语谐音;又如有日汉同形同义的,如“生活(せいかつ)”,此类发音日汉不同,但有规律可循;当然还有含义完全不同者,如“心中(しんじゅう)”一词,日语中念此发音时无中文“心中”之意,多指男女为情自杀,此类词语须督促学生切不可望文生义。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古汉语知识来帮助记忆,例如日语中的汉字“走”是汉语“跑”之意,日语“妻子”是“妻子和孩子”的意思。第二,笔者结合当下的流行元素,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改革。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互补的角度展开互动。

1.教师为主导的“我爱记单词”环节。

模仿某卫视的“我爱记歌词”节目,由教师主导,以学过的内容或者当堂布置的新内容为出题范围,在短时间的记忆过程后,教师出题,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参与“抢答”,挑战记忆力,加深其对单词的印象。

2.学生为主导的“每日一词”任务。

这是教师提前布置给学生的深度查阅作业,让其在范围内自由选择一词,通过课下各种途径查找后完成词汇作业,并在课堂上发表。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组织归纳及表达能力,第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站在讲堂上的胆量。

3.师生互补的“每周一歌”板块。

所谓师生互补,主要体现在所学歌曲的选择上,由教师介绍经典,学生推介流行,利用好每周专门安排的15分钟课堂时间学歌词并唱歌曲。好听的歌,学生课下都会主动练习,这就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词汇量,也可以巩固语法。不妨鼓励学生期末去KTV试试身手。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词汇学习“大爱”,才能爱屋及乌,爱上学日语,打好扎实的学习基础,进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取得的实效

笔者所在学校日语专业2012级有2个平行班,笔者担任了12(2)班的基础课。通过两年教学实践,单从成绩来看,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学校的转专业和选课制度,学生存在个别流动,但从各学期期末成绩来看,笔者执教的班级其平均分均高于另一个班。这与课堂上重视词汇教学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并且,词汇的学习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综合成绩也有所提高。如果说期末试卷出卷、改卷等可能存在教师个人主观因素影响比较时的客观性,不妨来看2014年7月的日语能力考试成绩。从日语能力考试通过人数来看,笔者执教班级高于另一班,且已有2人通过更高水平的N1考试;平均分后者高出6.62分;语言知识中的词汇参考获得A等级的人数高于另一个班,但语法参考获得A等级者少1人,这说明词汇和语法讲解时的授课时间比例还有待调整。除了上述成绩中可以看到的成效之外,为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还进行过两次问卷调查,在2012-2013-1学期的问卷中,针对“你认为在现阶段的基础日语教学过程中,哪部分的内容最吸引你,最让你觉得有兴趣?”的提问,笔者执教班级25名学生中有18人选择了“词汇”。可见,注重词汇的课堂教学获得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日本文学史;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创新思维

日本文学史是高校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各学校都很重视。但很少有学者归纳总结教学方法,绝大多数学校采取的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的机会少,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

笔者在大学教授日本文学史,一直以来运用的也是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少参与其中。笔者把自己准备的讲义教案和平时积累的知识拷贝进学生的脑海里,学生只顾做笔记,没有人提出异议。然而,期末考试的结果并不理想,面对需要自由发挥的小论文题型,学生不知从何处下笔,很多人仅能列举文学事件,个别学生能够围绕题目展开论述评价,但基本上都是在默写课堂笔记,缺乏独特的见解,更不用说创新思维了。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通过给1990年后出生的学生上课,笔者深感必须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而且时间非常紧迫。

90后大学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沉迷电脑网络,关心新事物,热衷于挑战新领域,有常人看来另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不愿意走寻常路,并且极力表现自己的个性。因此他们在学术领域的创新是极有可能的,也是值得期待的。作为任课教师就应该尽快帮助学生启动创新思维,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此外,未来在日企工作决定了学生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现阶段以及未来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在日企长期从事专职翻译的越来越少,多数人被要求兼做行政、企划、人事、总务等工作。这就要求毕业生成为一名既懂外语又具备创新思维且能单独负责一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根据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能够独立策划,关键时刻还能充当翻译的职员会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企业的领导层会及时放权,给职员施展才能的空间。课堂教学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不能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日本文学史正是这样一门可以自由发挥的课程,学生可以充分展示想象力,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

日本大学的国语系同样开设日本文学史课程,其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由导师带领研究生按照研讨会的方式授课,或将讲义内容分为若干章节,由学生讲解评述,导师补充点评。这就需要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如查找资料,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撰写提纲等。导师的职责是推荐参考文献,主持研讨会,对学生发表的内容进行指导和评价。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由课堂教学的“配角”变身为“主角”,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分析能力以及口才。

笔者所在的廊坊师范学院日语系是一支重视教学并且能兼顾科研的优秀青年团队,包括笔者在内,专门研究日本文学的教师有两名,其他教师对日本文学也很精通。所以由笔者担任项目负责人,同几位同事组成课题组来进行日本文学史课程的教改。首先课题组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然后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专题分类,接下来分配各自的工作:项目负责人承担每一章概况部分的讲授任务,并负责课堂录像,主持研讨会和总结评价,课题组成员每人负责指导几名学生,纠正他们的发音,指导他们查阅资料,组织小规模的发表讨论练习,让学生找感觉,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近代文学以小说创作为核心,出现了夏目漱石、森鸥外、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享誉世界的文学家,所以小说部分的专题讲解是日本近代文学史课程的主要任务。把讲台交给学生是本次教改的关键,按学生学号顺序分配工作,每位学生负责一两位作家的讲解。这种做法可以避免发生误会,有的教师总是给成绩好的学生更多机会,而成绩差的学生常被边缘化,时间久了他们会自暴自弃,对该课程和任课教师产生排斥心理。笔者只是建议学生要擅于运用自己的强项,展示出自己的特色,对讲解方式不做要求和限制。笔者对日本近代文学的概况进行了讲解和论述后,正式开始以学生为主讲人的专题课程,并为他们录像(录像既为了保存教改资料,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看回放来纠正自己的仪态和发音)。第一位学生的表现就超出了笔者预想:她负责讲解两位写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坪内逍遥和二叶亭四迷,幻灯片制作的非常精致,还从网上找到了作家的照片(插入图片可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内容很丰富且有条理,主次分明,将重点放在了对二叶亭四迷的介绍上(二叶亭四迷的《浮云》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出发点),分为简介、生活经历、作品介绍等几部分来讲解,然后着重介绍了《浮云》。讲解结束后其他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一些学生还指出了主讲人的优点和缺点。接下来笔者提出一个问题:“浮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她回答说,女主人公阿势思想左右摇摆,就像游弋在其他人物之间的一朵浮云。这是她通过精读作品得出的结论。笔者提示说,如果再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在明治初期的社会背景下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都像是浮云,只是存在程度上的差异。随后笔者从《浮云》中选出一些精彩的篇章段落给学生朗读,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品味日本文学的特色,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是有意尝试将日本文学史课和日本文学选读课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研究不脱离作品,有助于将来毕业论文的撰写。几位学生还谈了对《浮云》的看法,有的人欣赏二叶亭四迷的创作风格,觉得写实性强,但也有人表示作品读起来很压抑,不如中国小说看起来爽快。学生们讨论得很热烈,可见大家课前都做了准备,最后笔者对整堂课进行了总结。之后的几位学生发言各具特色,而且在笔者的引导下,他们越来越重视对作家代表作的分析。其中一个学生在讲解尾崎红叶的《金色夜叉》时,播放了一段视频:一个美少女伴随着动听的音乐讲述小说的精彩片段。由此可见90后学生对新媒体的热衷,这种创新式的做法值得发扬和推广。学生在论述作家作品时,能够不循规蹈矩,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有些想法与传统认识大相径庭。虽然一些观点缺乏足够的依据,但是这种创新思维应该受到鼓励。该学期的日本文学史课程进行得非常成功,学生普遍认可这种教学模式,评教成绩很高。

课题组将这种教学模式命名为“TJXT”,即T团队合作、J教师主讲、X学生课堂发表、T讨论及总结。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利于整合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展现团队精神,培育创新思维。授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由于时间有限,名作赏析内容所占比例较少;学院图书馆日文版日本近代文学图书资料偏少;多媒体教室电脑病毒多;学生的词汇量、语法水平以及阅读能力有待提高。另外“TJXT”教学模式简单可行,实用性强,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可以作为今后全校公选课的授课模式。日本的文学作品是我们了解日本人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学包罗万象,学习日本文学不仅可以了解日本的文化,而且可以了解日本的政治、经济、历史、国民的心理和性格,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6篇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20-02

一、导师制的内涵与意义

1.导师制的内涵

《中国百科大辞典》对导师制的解释是:“英国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制度。14世纪开始采用。导师对学生负有教学和辅导的责任。一般每一导师负责指导一名或数名学生。亦有专门负责学生生活、行为指导和咨询的导师。”[1]而在我国,导师制一般都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的。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一般涉及到的课程不多,学生大都把时间花在科研工作上,这就要求导师要专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研究、论文撰写等工作。而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学生素质的不断进步,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对这种制度的应用和延展,是按照一定的师生比例由一个老师对这些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直接的、全面的综合辅指导,是全面提高本科生素质的一种互动式教育教学制度,是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尝试性改革,使每个本科生都能在导师的详细指导下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毕业生。

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有以下几种形式:

(1)全程本科生导师制:一般高校在大一新生开学前都设有专业指导课,即在课上详细介绍本专业以及它的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前景等等。在此基础上介绍不同研究方向的指导老师,学生可根据此挑选心仪的导师,但同时导师也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即为“双向选择”。一旦双方选定以后,根据学校安排导师一般会针对学生制订成长方案,让学生从大一开始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知识,便于在高年级阶段顺利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同时导师还会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课题研究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大学最后时期面临的是就业或考研,全程导师这就需要积极参与就业指导或者考研辅导,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阶段。

(2)高年级导师制:相比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仅仅针对的是大三以后的学生。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也就是说给这阶段的学生配备的是科研实践型导师。这种情况一般采取学院统一规划与双选相结合的方式配备导师。通过导师的指导使得学生在课题研究、创新能力、论文撰写等方面不断进步。

(3)低年级导师制:相反,低年级导师制的服务对象为大一和大二学生。这阶段的学生主要还处在从高中阶段往大学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而这时候也往往会出现学习方法掌握不好、学习态度不太端正、学习缺乏激情、对专业产生迷茫等现象。而该导师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通过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及前景,让他们对专业产生兴趣,对学习充满激情,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过了这个阶段以后,随着他们逐步走上轨道,导师就不需要再配备了。

(4)英才导师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也需要为社会提供多元化人才,往往这些人才需要更强的创新能力。因此,有些高校专门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制订了英才导师制。该导师制旨在针对一些成绩优秀,各方面能力突出的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修专业,自主安排科研活动,实行个性化培养。

2.导师制存在的意义

经过一些学校的实践证明,不论以上哪种形式的导师制,都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重要的意义。由于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高校扩招一方面造成了本科生源的下降;另一方面造成师生比不合理,育人质量下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而实施导师制是学分制条件下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措施。因此,提倡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实行全程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的主要职责有: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激励学生立志成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自我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按照培养计划和教学规律,选修课程、制订学习计划及安排学习过程;协助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团队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时刻跟踪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各项心理疏导工作;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进行成才设计和职业规划,指导学生择业、求职和考研;采取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每学期开学、期中、期末对学生进行一次集中指导,每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不少于11次,期末要对每一个学生写出学习、学业评语,并指出学生的努力方向,及时调整指导计划。

我国目前的中学生都是在家长、老师的严格管理下遵循着统一的作息时间,甚至有高中老师以“高考前辛苦,进了大学就解放了”的论调来误导学生。进了大学校园,每周平均30节课,老师留的课后作业也减少了很多,平时也没有那么多的考试来鞭策自己,大部分的课表空白让学生无所适从,他们不懂得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给予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及时指导,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对完成学业非常重要。近几年,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因一进大学校园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很快转变学习方式荒废了学业,而学生们也普遍要求在学习、生活上能够得到更多的指导。

本科生导师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在导师制条件下,导师与学生的距离与关系都有了变化,导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等,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导师,并从他们身上学到本领;在此基础上为每个学生制订相宜的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指导,引导学生逐步完善知识结构。

二、江苏某高校外国语学院导师制实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学院的基本情况

该校外国语学院现有英语系和日语系。英语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6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38名,高职比近80%。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硕士学位30人。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都较为合理,设有基础英语、高级英语、研究生英语等3个教研室。英语专业分为本一、师范、外贸和翻译4个方向,平均每个年级学生185人左右,目前在校人数为734人。日语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名,其中副教授5名,讲师15名,高职比达25%。专任教师中,博士在读的教师3人,硕士学位8人。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在小语种学科中处于中等水平,都较为合理,设日语教研室,平均每个年级学生人数在50人左右,目前在校人数为207人。所有的老师都可以担任导师,总体师生比在1:10左右。

2.导师制实施现状

为进一步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探索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将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从考研、就业和出国留学等方面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和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等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与科研工作,突出加强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帮助。外国语学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科研意识和学术研究能力,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际运用相联系,发挥学院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我院已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导师制工作。由导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专业方向、讲授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和发展要求选择导师,导师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学生;未能通过双向选择达成意向的导师或学生由教育科学系大学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安排。由相关教师课内外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并帮助拟报考研究生者选择报考学校及考前准备。导师制为期1年左右,一个老师带2~3名同学,从2010年10月开始,已开始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以来,外国语学院已获得省重点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2项、省重点指导项目1项、省一般项目5、校级15项。今年另有两项已申报了国家级同类项目,考研录取率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日语专业尚未开始实施导师制。

3.推行导师制所取得的效果

(1)影响了办学思想。大学里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宽松,教师的课外时间也较多,好多教师往往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自己的科研上,这就导致了学生与教师沟通见面的机会减少,势必弱化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就是要让学校的办学思想彻底转变成“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在这种办学思想指导下,所有的教师都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他们也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学生的教育和辅导上。

(2)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可以对学生因材施教。导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并指导他们提前做毕业设计课题研究,同时本科生也参与了导师的课题,提高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存在的问题

(1)涉及面小。目前的导师制是在高年级的部分英语专业同学中实行。绝大多数同学都不包含在其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从高中的全面管理模式走进大学校园,还不能适应没有固定教室和固定上课时间,以及有课上课、没课的时间自由支配,没课的时间见不到老师的大学模式。

(2)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包括从师生的互选、指导过程以及对整个过程的评价都缺少相应的管理,从而导致师生双方积极性不高,导师不知道要从什么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也不知道哪些内容该问导师,职责与工作内容不够明确,激励和保障措施不完善。

三、健全导师制的相关对策

1.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通常选择导师要考虑的因素有:职称与学历、责任心、品德与为人、学术水平与科研成果、研究方向等。目前师生比在1:10左右,完全有条件实行全面导师制。大一新生刚进校还不能明确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因此“双向选择”无法顺利贯彻。可以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将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职称的几个导师组成一个小组,从熟悉高校教学规律,有关专业培养计划、课程结构体系开始,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等到将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纳入导师队伍,充当导师的助手,对低年级本科生进行指导。等到进入高年级后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更换指导老师。

2.加强本科生导师的学习和培训

导师要从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高度充分认识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认真履行导师的职责和义务,加强与学生在思想、学习、科研、生活、考研、就业等方面的交流和指导,力求做出成效,做出成果,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高度担负起导师的责任。进一步明确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责人才培养模式, 导师自身要对学科、专业及课程的设置有相当的了解;对导师的培训要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切实提高本科生导师引导学生的水平。在过程管理中,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导师制的相关条例,避免出现导师不负责任的现象。

3.构建一种灵活探索学习机制

每位导师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接触科研、爱上科研,即可以从以前的被动接受信息转变成在开放自由的科研氛围中探索学习并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这种新的探索学习机制不只对学生很有帮助,确保了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导师课题中区,同时还可以让导师从学生中得到新的思路和启发,实现师生互惠。

4.建立相对合理的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机制

如何考核和计量导师的工作量,以及评价导师制执行的效果。由于每个导师所带学生具体情况不同,导师付出的心血和收获的成果也会不一样。这些工作应在教师的年度考核、晋升职称方面得到合理体现。鉴于目前该学院的情况,可从两方面建立导师评价体制。

(1)导师的工作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知识结构、性格爱好、家庭经济状况等;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指导工作,每学期应有指导计划和指导总结;以座谈、讲座等具体形式,开展经常性、不定期的、有计划性的教育活动,规定每学期集体指导至少三次,在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交谈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被激发;将先进的媒介平台融合到指导工作中,如微信、博客等等,以方便导师与学生的远程交流。

(2)导师考核与奖惩。每学期都要对导师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导师的工作态度、人格影响、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工作效果等等;考核可从导师自评、学生测评、学院审核三个步骤来完成,等级可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对于优秀的指导老师,学院每年组织推荐参加校级优秀指导老师评选,对于不合格的老师,学院可首先取消其导师资格,并将结果纳入教师工作年度考核体系中。

5.要加强学生对导师制的认识

通过学生的加强认识,全力配合,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受到教育和激励,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另一方面更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培养和再教育,有利于教师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充实,其实质就是教学相长和师资队伍的自我优化,使得导师制并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能切实达到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

6.坚持推进学分制改革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学分制为主体,但是都是以学分、绩点为标准的,而学生所学课程中大多数以必修课为主、专业选修课为辅,这就导致学生被动学习,不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多样性。所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坚持学分制改革创新,探索适合现代化人才培养的新方法,让学生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也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的新动力。目前,很多高校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健全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更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改革,从而更好地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发挥,努力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