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四学习计划范文

高四学习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四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四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习题课;思考

化学是高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化学习题课在化学教学中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也逐渐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所以作为化学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进步的步伐,不断地深化教学方式和内容,使高中化学习题课的开展卓有成效。

一、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习题课教学目标不明确

无论哪一门学科的开展,首先一点就要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会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引导和支持的作用。但是,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现在高中的化学习题课中明显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老师对学生应该注重哪些知识的学习巩固,学习什么样的技能,习题教学所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都没有给出正确的指示以及有效的引导。这样就导致学生在习题课中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存在极大的盲目性,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更会给学生带来额外的学习负担和压力。所以要想使得化学习题课的开展行之有效,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

2.习题课内容脱离课本知识

目前,在社会中与高中化学相关的习题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化学习题课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涉猎范围。但是,其中也包含一些非正规的、不够完善的材料。这样就导致了老师在选择这些习题内容时显得比较盲目,一些习题集涉及的内容更是脱离课本内容,一味地追求高、新的内容,而忽视对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在练习这些习题时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无法达到实际的效果,这样就使习题课的教学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和效果。

3.习题课教学忽视了知识实践性

在一些高中的化学习题课教学中,老师总是习惯性一味地让学生埋头于题海当中,逐渐地使学生习惯于在纸面上解决问题,而忽视了对知识学习的实践方面。而往往我们学习化学知识都是依靠大量的试验和社会经验总结而来的结果,所以习题课的开展不应该是大量的题目的堆积,而应该包括足够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避免使化学学习变得单调而乏味。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方面,我们更要注重其实践性,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对知识的实践探究中去。

二、化学习题课的改进策略和措施

1.增强习题课的针对性、目的性

所谓加强习题课的针对性、目的性,实际上就是要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习题课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的具体情况,不能超越学生的能力范畴,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化学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加强对知识性内容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专业技能操作的培养,让学生通过习题学会的不仅仅是对现有结果、结论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逐渐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求知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化学习题课的教学目的。

2.习题课内容的选择要优化

由于化学知识的特殊性,使得我们的化学学习必须要依靠习题来完成对知识内容的巩固和加强,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围绕着习题为中心来展开。所以说习题的内容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化学教学工作的效果。我们的习题内容的选择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题目的立意一定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脱离课本的知识体系和涵盖范围。题目中的信息一定要紧随科学前沿的内容,并且能够与社会实践内容相结合。(2)习题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研究价值,问题的答案要力求准确。通过对这些优化的、精良的习题的学习和练习才能有效地改善化学习题课的教学现状。

3.习题课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习题课的教学中除了要实现对现有知识的巩固和加强之外,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完善。我们的任教老师可以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多选择一些有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题目来让学生练习。通过这些题目,老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来思考问题,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化学习题课更加具有活力,也更将有利于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化学;合作学习;设计

教育理论认为:“人的创造性或称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它由个体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创造能力(思维的敏感力、流畅力、灵活力等)、创造人格(好奇心、挑战心、冒险心、独立性、坚韧性、求异性等)等多方面心理因素构成,是主体最本质、最能动的身心力量。”中学化学的课堂教学如何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造人格,是我们中学化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在课堂上由谁提出问题

当前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学生参与的各项教学活动出于教师的精心设计,预先设计好活动的方式和结果,尤其是活动的环节。例如,目前多见的“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模式,一般都是“问题讨论课”。

我们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多提问,多回答,等于多思考?这关键在于课堂上由谁提出问题,问题意识,应当是创新意识的基础,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却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强调“自主学习原则”,将传统讲授教学为主的课堂设计改革为以小组活动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要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教学设计始于学生个体的鉴别需求――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距。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中,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准备进行信息的收集、鉴别、分类、处理的,组员之间存在知识意义建构思维角度的差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定义不良问题或定义不精确问题,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成员之间就会产生“对话”,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学生得以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直接经验,在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从事问题领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态度探究的思维定势。

二、课外作业内容是什么

在当今教学中,课外作业的内容似乎已成为固定的套路,即做习题。作业的目的定位在知识的巩固与应用训练,大量的重复的训练题,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教学环节――预习课堂教学练习复习训练中,学生在练习和复习训练当中时间分配所占的比例最大,一般达到学科学习时间的50%以上,而预习所占的时间最少,甚至不花时间。就化学学科而言,新课前只需要花上十几分钟就算完成预习任务了,而且不少的学生认为已经“看懂了”。可是为什么会出现很多学生“看懂了”、上课又“听懂了”却在“练习”和“复习”当中,很多习题不会做呢?遗憾的是,教师们普遍对这个问题的实质没有去做认真的分析,就试图去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结果是普遍选择了“题海战术”。

合作学习教学设计力求解决这样的问题:“预习”的作业也编成常规选择题填空题等习题?我认为,教师需要对作业题的类型及功能进行研究,尤其是对能有效引导学生预习的作业设计。

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基本过程是:阅读――摘记――质疑――求解。从信息学角度看这个问题,我认为吸收信息和加工信息两个步骤如果没有很好完成,就不能很好地应用信息。在教学的“预习”和“课堂教学”两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吸收和信息加工能力有着广阔的空间,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预习”时进行知识重组,所达到的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预习是让学生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新信息的吸纳会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新旧知识的碰撞、融合、重组,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把预习这一教学环节作为课外作业进行设计,目的是改变现行教学训练习题的单一性,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知识网络由谁做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为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任务,所以教师的课堂设计都是以“线形结构”、“阶梯式递进”对知识进行陈述,力求对知识内容作详尽的分析,尤其重视将问题细化,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只能将知识堆砌,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而章节复习课中,教师又代替学生做知识网络,形式上看,学生接受了“一张网”,但实际上,并不能摸清“脉络”关系。例如,碳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换关系。

这样的结构在书市上出售的众多参考书中都可以看到,学生在大脑中先入为主地接受了这张“网”以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很难再激起学生从其他角度设计知识网络的思维热情。学生会觉得有现成的,拿来即用,产生一种依赖性,阻碍了创新意识的形成,学生使用这张“网”的功能亦开发不够。很多学生只利用了其知识有序记忆的功能,却忽略了其网络形成的综合思维训练。

我们是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自己是否已经对“网络”功能有所研究。

在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设计中,提倡“创造性学习原则”,对传统教学的“小跨步”知识分解教学形式改革为“单元整体输入”教学形式,学生在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的联系,敢于除旧布新,敢于自我发现。知识网络的建构,首先需要学生敢于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出来,对知识进行重组,才能体现人的独立性、求异性和综合思维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知识网络进行设计,追求的是“知识网络”功能的开发利用,通过学科知识建构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四、测验的功能如何应用

测验是一种常用的教学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手段,在目前的教学中,其最常用的功能就是教师用以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就教师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存在着这样的三种评价水平:①以分数的高低论学生知识的掌握水平,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思维定势;②以试题中不同类型题目的正确率判定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这是大部分教师的思维定势;③从学生试题解析的过程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水平和思维状态,这是少部分教师能达到的评价水平。但是,测验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却很少有人开发利用。

合作学习教学设计将教师测试结果讲评改变为学生在测试后的小组自评讨论,要求学生从知识理解记忆、知识综合应用、思维水平、方法技巧等方面进行反省评价,引导学生善于倾听,积极评价、正确选择自我矫正。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但要培养他们愿学、乐学,还要培养他们会学。会不会学,不是定义在老师教给什么方法,学生就会用什么方法,而是学生自己能选择学习方法,具有学习策略。具有学习策略的学生,具有条件选择的能力,何时何地使用何种知识,自觉地运用认知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就能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合作学习的教学特征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为教学过程的归宿,而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能创造性进行学习的学生,习得的知识归结为“四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和条件化。合作学习教学设计的以上四点思考,正是期望实现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第3篇

[关键词]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092-02

高血压病亦称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除了高血压本身有关的症状以外,长期高血压还可成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脏、脑、肾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高血压的病因主要为全身细小动脉痉挛、硬化,继之大动脉硬化肥厚、管壁狭窄,治疗高血压必须从改善血管的生理状态入手,而目前临床应用的降压药往往忽略病因,只对症治疗,致使其成为百病之源、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我们自拟方制成“寄屑思仙花生醯”,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现分析如下:

1 寄屑思仙花生醯

处方组成:桑寄生 100 g,(炒)杜仲 100 g,花生 500 g,米醋 1 000 g。制法:将米醋泡桑寄生、杜仲24 h后捞出药渣,在药液中泡入花生米,浸泡24 h后即可服用。用法用量:早晚各10粒花生米嚼碎服用。功能主治: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

2 组方依据

高血压病属祖国医学的“头痛”、“头风”、“眩晕”范畴,其病的发生多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有关,属于虚证者居多。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人主要以肝肾两虚为基本病变,病变在肝,而根源在肾。

2.1 桑寄生

《本经》称其为“寄屑”。《本草求真》:“桑寄生,号为补肾补血要剂。”其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桑寄生或毛叶桑寄生的枝叶,含有槲皮素、蓄苷、黄酮类等物质。据文献记载,桑寄生能扩张冠状动脉,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并有对抗垂体后叶素收缩冠状动脉的作用,可扩张血管,具有降压、镇静、利尿作用。

2.2 杜仲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思仙”,列为药中上品,性温、味甘、微辛,入肝、肾二经,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1],其主要功能为补肝肾、强筋骨、降压、安胎等。杜仲在Ⅰ、Ⅱ期高血压病的疗效较显著,主要表现在降低血压和主观症状的改善,连续使用较长时间未发现副作用及毒性反应,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对血管平滑肌直接舒张[2]。杜仲、利血平、利血平合并肼苯哒嗪三组进行疗效对照,结果降压效果有效率分别为50%,90%,95%;但自觉症状的减轻杜仲组最佳,占82.5%,其他两组分别为65.1%,61.3%[3]。

2.3 落花生

《酉阳杂俎》称其为“花生”,为豆科植物落花生的种子,含脂肪油、含氮物质、氨基酸、卵磷脂、嘌呤和生物碱、维生素B1、泛酸、生育酚、三萜皂苷,种皮含有脂质、甾醇等。甘温无毒、润肺和胃、补脾润肺。醋泡花生米是民间用以降压的一验方。

2.4 米醋

《别录》称其为醯,是以米、麦、高粱米或酒、酒糟等酿成的含有乙醇的液体。醋含有高级醇类、3-羟基丁酮、乙酸、琥珀酸、草酸、山犁糖等。其味酸、温、无毒,入肝、胃经,尤走肝脏,引药入肝,散瘀血,助诸药力。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醋具有降脂、降压、软化血管、促进钙质吸收的作用。一般健康成人每天摄入6 g食盐就能满足身体的生理需要,但我国居民平均每天摄入量却高达12 g左右,盐摄入过量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但醋的酸味能强化咸味。因此,醋能在较少食盐用量的情况下得到同等的咸味,从而有益于降低血压。

3 典型病例

病人,男,65岁,2000年被确诊为Ⅱ期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从发病起每天服用卡托普利、复方丹参片、救心丸、脂必妥等药物,时常眩晕、心烦易燥、心悸气短、记忆力减退,2003年9月25日加用“寄屑思仙花生醯”前测BP 163/110 mmHg,CHO 6.92 mmol/L,TG 2.53 mmol/L;心电图示有心肌缺血改变。2003年9月26日开始加用“寄屑思仙花生醯”,服用1剂后,上述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BP 152/85 mmHg,CHO 4.32 mmol/L,TG 2.15 mmol/L。服用2剂“寄屑思仙花生醯”后,BP 138/80 mmHg,CHO 3.25 mmol/L,TG 1.82 mmol/L,直到现在一切均在正常范围内,该病人在被确诊为高血压病时曾口服过醋泡花生米,未收到理想效果。在服用“寄屑思仙花生醯”后疗效满意,可见本品疗效优于传统醋泡花生米。

4 总结

高血压常导致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结构性的改变包括管壁中层肥厚、胶原增生、壁/腔比值增加;功能性的损害包括血管壁平滑肌对舒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变化。故扩张性和顺应性降低是高血压大动脉损害的普遍特征。我国不少中草药制剂其降压作用温和、价格低廉,受到病人的欢迎,作为基本医疗需要仍在一定范围内广泛使用,但有关药理代谢及靶器官保护等尚缺乏深入研究,且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未被推荐为一线用药[4]。“寄屑思仙花生醯”从高血压病根源入手,活血化瘀,调解血脂,软化血管,恢复机体调控血压的机能,针对并发症选药,能起到降压和对人体受损机能及并发症整体调治的双重功能,临床应用未见副作用,并能减轻或消除西药毒副作用对机体的损害,有效消除头痛、头昏、头胀、失眠健忘、眼花、烦闷、乏力、四肢麻木、心悸等症状。另外,许多高血压病人伴有高血脂和高血黏,本品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降低血脂、血黏,防止高血压病向血管硬化期发展,从而防止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尉芹.杜仲化学成分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5,10(4):88.

[2]王裕生.中药药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483.

[3]江苏新医学院.中医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033.

第4篇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国家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个体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个体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首先给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来环境。他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攻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大声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他指出:“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和类型

(一)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体现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问题性等诸多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辐射到联系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研究性专题的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是单学科,又可以跨学科;既可以是科技的,又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偏重于实践活动,又可以偏重于思辩性的;既可以是社会的现实问题,又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又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

2.综合性:环境系统是复杂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多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社会性:研究性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社会性特点。

4.实践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取专题内容要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要提供学生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愉悦的途径与机会。

5.问题性: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选取的研究专题必须具有问题性,一定要体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研究性学习的类型若根据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分为文献研究型、实验研究型、调查研究型、讨论研究型,等等。

1.所谓文献研究型一般是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者网上资料,可以是对某一对象的描述、判断与解释;有关反应规律的探究;有机反应机理的探究或反应条件的确定研究,等等。

2.所谓实验研究型主要是研究化学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现,实验装置的设计、制作和改进,实验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实验设计方案的研究,等等。

第5篇

一、高中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建构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之上.从内容上看,九年级化学出现了煤和石油、天然气、乙醇、蛋白质、糖类、油脂和有机合成材料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知道一些基本的常识,了解有机化合物特点,为高中《化学2》中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基础》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符合认知规律,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的要求.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有机物的结构、分类和命名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时,教材介绍了科学家及现代化学中常用的一些方法.有机物结构的介绍并没有涉及具体的有机化合物,重点放在系统的、较抽象、具有规律性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上,如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同分异构体的识别等.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结构决定性质,有机化学中,官能团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类别和化学性质.教材中介绍有机物的性质和反应时,均是通过典型物质的性质来归纳、演绎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一类别的物质的性质和反应.也是在学习有机物性质的同时认识了基本的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加成、氧化、加聚、缩聚等.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教材在介绍完有机物的性质之后,紧接着出现了有机物的合成.从简单的由乙烯合成乙酸乙酯,再到稍微复杂的有机物的合成.对学生而言,合成时要考虑到选料的选择,经历的过程,还要综合考虑需要的条件.当然学生学习有机物的合成和应用还能更直接的体会到有机化学的价值,可以更好的服务和造福人类.

二、高中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的特点

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和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数目众多,其原因是:①有机物组成丰富.不同的有机物中,碳原子数量可以是1、2个,也可以是几千、几万个.很多有机物不仅含有碳、氢元素,还含有S、O、N、P、Cl、Br等元素.②有机物结构多样性.首先,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多样;其次,有机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分类与表征的困难性有机化合物的反应主要是官能团发生变化,官能团是对有机物分类的依据之一.然而,很多有机物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官能团,此时,对它们进行分类就显得比较复杂.此外,描述有机物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有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等.有机物还可以直接用分子式、最简式、电子式表示,也用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表示其空间构型.性质与反应的丰富性有机物在发生反应时,分子的各部分可能都受影响,使得有机反应就变得非常复杂.具体体现为:①副反应很多.由于有机物的分子中各部分相互影响,就使得反应并不限定在分子某一特定部位发生,往往并不是按照某一个反应定量进行,常常会多种反应同时进行.②反应条件影响大.反应条件的变更往往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产物,有机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③不同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很多有机物往往含有多个官能团,而官能团的不同决定了性质的不同,所以很多有机物在与另一种物质反应时往往会发生多重反应.合成与应用的多样性不同的官能团性质不同,转化的方式也不同,有机物的合成有时就会出现多种选择.比如:由乙烯合成乙酸乙酯,最终是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得到,乙醇来自乙烯先与水的加成,乙酸则可以有多种路线合成:可以先由乙醇催化氧化到乙醛,乙醛再氧化到乙酸;也可以由乙烯氧化到乙醛,乙醛再氧化到乙酸;还可以乙烯直接氧化到乙酸.

三、高中生学习有机化学的能力要求

第6篇

【关键词】学科特点 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68-02

教化学的老师心中总有一个疑问,高中化学并不难学,可总有一些学生在化学学习上产生困惑。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也存在共性,化学差生除具有一般差生特点之外,在教学中发现,首先他们没有真正认清化学学科的本质特点,而只是盲目记忆。其次,他们不善于运用化学思想解决问题。第三,在学习中重学不重思,重做而不善想,心理上因困难而产生畏惧,因畏惧而失去信心。从而使化学学习困难重重,直到放弃。

一、展示学科特点,辅导学习方法

差生在化学学科学习中困惑之一是他们没有真正明白化学学科特点,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不仅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更要把本节中的隐蔽的线索展示给学生。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本节内容安排情况,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各部分章节特点。在化学用语学习时要讲究规范。

(一)关于定律、原理的学习方法

在定律、原理学习中,一定要认清定律原理使用的范围和运用条件,切不可张冠李戴,胡乱套用。以化学平衡原理为例: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可逆反应体系,不管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在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任何相同组分的含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等效平衡。首先,要提醒学生注意的这个特定条件是恒温、恒容;恒温、恒压。其次,“等效平衡”不同于“完全相同的平衡状态”,是要求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对应相同,反应的速率可以不同。明确了什么是等效平衡,在运用具体的解题方法――极端假设法,此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学习方法

在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中要抓住“位置――结构――性质”进行研究。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让差生明白单质及化合物的学习是根据“结构――性质――用途――制法”的线索进行。位构性三者是紧密联系的。

(三)关于化学概念的学习方法

在概念学习中要准确把握概念内涵,外延不可随意扩大,要注意概念的准确性。在化学计算时要注意化学原理的理解,过程的分析,由始至终,而不是单纯的数据处理。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质推现象;由定量关系推结论;基本操作的关键要点要注意等。我在这些方面给他们指导,使他们找出化学学科的特点,这样,差生们也就会学习化学了。

二、运用化学思想,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

高中化学中体现化学思想的地方很多,在学习这些地方的时候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化学思想,如在每个主族学习中,不仅要抓住各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更要理解他们的递变性。掌握一些元素之间的差别所在。如Cl2,Br2可把铁氧化成+3价铁,而I2却不行,它只把铁氧化成+2价铁。在溶液的酸碱性学习中,要抓主要矛盾。如在碱性溶液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OH-,虽然H+也存在,但由于量少不影响溶液性质。在求值时对碱性溶液必从OH-入手,再由水的离子积常数求浓度,这样就不会错了。在化学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量变引起质变的关系。如化合价的高低不同,物质所具有的氧化性还原性就不同。S的-2,0,+4,+6等。这些S的价态不同体现的性质不同,一定让学生搞清楚。

在化学学习中要充分认识微观粒子的关系,注重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如1molH2SO4中含2molH原子,1molS原子和4molO原子这些都是学生糊涂的地方。差生的学习往往只注重宏观感受,不注重微观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逐渐地引导他们走进化学的微观领域。学了物质的量之后,学生总是不习惯用它进行计算,而总是抓住质量计算不放,这时我们就应该引导他们弄清物质的量概念的桥梁作用,由宏观关系推导出微观关系,而使一些计算简化,从而实现思想上的观念转变。在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的多变,会是他们兴奋不已,但兴奋过后,却对此实验忘记脑后。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引导他们从宏观现象进行微观分析,掌握其本质,并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并使他们养成习惯。告诉他们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研究化学学科的基本方法之一。

三、助差生反思,提高学习成绩

帮助差生反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在反思中找到学习困难的根源,找准改正的核心和关键,引导他们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引导他们反思听课,提高学习成绩。差生大多数在听课时开小差。但表面上老师很难发现,这就要求他们在反思中找出开小差的原因。进行针对改正,集中精力,提高听课效果。第二,引导他们反思作业,提高解题能力。差生在做作业时,只是做题,甚至抄别的同学的题,完成任务,很少去反思解题过程。其实对解题过程的反思,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提高解题能力。第三,引导他们反思学习态度,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差生成绩低,其实就是学习态度造成的,有句话说的好“态度决定一切。”如果态度改变,积极和老师配合,在配合中提高兴趣,增强自信。第四,引导他们反思学习效果,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一旦能做到这点,往往会有奇迹出现。

四、进行心理辅导,打消危难情绪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 学习倦怠 成因 化解

毫无疑问,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面前,高中生是学习压力最大,同时也是学习倦怠感最为突出的一个群体,由此导致的很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高中生正在以其稚嫩的肩膀以及尚不坚强的心智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这种情况下出现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也是难免的,但是学习倦怠作为一种负面心理情绪,处理不当则会给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学习倦怠的体会方面比较深刻,本文就结合自身的体会和理解,总结了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化解策略。

一、高中生学习倦怠表现与危害

正确的认识学习倦怠的表现以及危害,可以帮助高中生判定自己是否存在学习倦怠,并以一个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处理这一问题,减少学习倦怠带来的危害。

(一)高中生学习倦怠表现

学习倦怠是指由于学习压力或者心理因素导致的对于学业失去兴趣,但是又不得不学习,从而出现的身心俱疲状态。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倦怠的具体表现就是缺少学习兴趣、学习热忱消失,同时对待教师、朋友疏远冷漠,个人成就感缺失等等。学习倦怠作为高中生学习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负面心理情绪,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化解,避免学习倦怠危害的不断放大。

(二)高中生学习倦怠危害

学习倦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学习层面、身体层面、心理层面,具体阐述如下:学习层面,学习倦怠会导致高中生学习兴趣、积极性下降,学习成就感、自信不足,直接后果就是学习成绩滑坡;身体层面,学习倦怠会导致高中生出现失眠、头疼、体质下降、内分泌紊乱等问题,学生身体健康亮红灯;心理层面,学习倦怠会让高中生焦躁不安、情绪消极、心情低落等等,负面情绪不断积累。

二、高中生学习倦怠成因

高中生学习倦怠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家庭的压力,同时也有来自于学习的压力,还有自身调节的不力,本文将主要的成因归纳如下:

(一)来自家庭的压力大

高中生学习倦怠的主要成因就是来自于家庭的过大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期望,在这种期望的驱使下,家长给高中生施加了太大的压力,天天叮嘱好好学习,学习成绩一旦下降就会受到很多的苛责。家L给高中生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学生没有一点娱乐时间,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枯燥的日复一日的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学习倦怠。

(二)学习任务过于繁重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学习任务的繁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作业多、练习多、考试多,高中生每天都有大量的学习任务,需要熬夜写作业,正常的休息时间被侵占;另一方面则是学习任务难度大为了能够让高中生在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学校对学习任务的难度会有一个拔高,从而让不少的高中生都感到学习吃力,学不会成为了很多学生的感慨。从上述分析可知,繁重的学习任务带来了学生心理压力的加大,身体精力的透支,很容易使学生出现学习倦怠。

(三)没有做到劳逸结合、松弛有度

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出现与其在学习中没有做到劳逸结合、松弛有度也有很大的关系,任何一个人的精力、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因此需要一定的休闲娱乐来恢复。很多高中生在家庭、老师、高考的压力下,一刻都不敢放松,精神始终高度紧张,这种长时间的精神高度紧张,学生没有娱乐休闲来放松一下,极有可能就会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倦怠。

三、高中生学习倦怠化解方法

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化解方法需要做到多管齐下,针对学习倦怠不同的成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化解策略,本文对学习倦怠的化解方法具体论述如下:

(一)家庭给予支持

家庭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的愿望可以理解,希望孩子在高考中获得好的成绩,上一个好大学是所有家长的期望,但是家庭不能够施加过大的压力给孩子,而是要合理界定期望。家庭要给孩子更多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压力以及任务,多多观察孩子、关心孩子,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

(二)学校减轻学习负担

学校也需要尽量减轻高中生的学习负担,在保证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完成的情况下,减少作业、考试和辅导,多给高中生一些自由的空间。学校要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完善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升教学质量,而不是依靠大量练习、考试来让高中生更好地提升成绩。

(三)注重自我调节,做到劳逸结合

对于高中生自己来说,一定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能够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在繁重的学习中努力做到张弛有度,该学习的时候努力学习,学习累了之后也要适度娱乐,这样才能够放松自己一直紧张的精神状态,才能够通过娱乐积极地排解学习中产生的各种负面情绪。实践证明,这种劳逸结合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学习倦怠带来的危害。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生目前学习倦怠问题比较突出,不同的学生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在学习倦怠表现方面有所差异,这也意味着学习倦怠的解决和疏导,需要根据高中生个体的不同来制定差异化方案。同时考虑到高中生学习倦怠成因的复杂性,需要家庭、学校以及高中生自己在学习倦怠的解决方面共同发挥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高中生的学习倦怠,帮助高中生在高中阶段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维,赵守盈.高中生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02).

[2]李颖.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01).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整合

在时展的带动下,将信息技术融入化学教学中,可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对一些比较深奥难懂的化学概念进行掌握。对于化学规律的形成过程可以直观地体会到;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将复杂的化学反应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这些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协助老师更好地把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而实现课堂的教学效率的高效性。与此同时,对于学习方式的改善,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化学与其他学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化学知识的学习升华为化学现象的研究,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几点方案以增进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合,以实现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的渗透,在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激发方面有积极意义

信息技术的使用,可将那些比较抽象的化学定义、化学现象变得直观化、形象化,可促进复杂的、静态的化学反应环境向动态转化,将化学过程由无声转化成有声,这不仅仅使化学的表现力得以提升,同时对于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激发有一定的作用,进而推进学生对化学知识更好的理解与掌握。一般情况下,在对化学知识进行讲解之前,老师可在备课环节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或是视频、图片,尽可能为化学知识的形象直观、生动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也可以在学生实验操作之前,将实验的标准操作流程、仪器的使用知识以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来参考。比如,在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教学,老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将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再如,在“金属材料”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视频播放古代青铜器、铁器、现代新型金属材料的图片。

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重视。在开展化学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协调好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生创新精神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受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于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化学常识、庞大的化学反应进程,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也许有助于学生对化学常识更好地掌握。比如,在对《乙酸》这章实施学习的时候,老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分子结构对乙酸的化学性质实施掌握。在备课环节,老师可借助信息结束制作一个Flash课件,对球棍模型实施模拟,将键的极性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突显出δ键与π键的键能的不同,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机理进行理解。

三、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优秀的教学资源实施整合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优秀的教学资源实施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成功地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化教学,单凭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他们只是制作一些课件,要想在教学全过程中实施信息化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先进的、丰富的资源库,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借鉴优秀的教学资源,协助老师构成一个有特色的教学体系,进而推动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实现整合。

四、高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事项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实现整合,我们需要从以下三点进行把握:1.增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实行整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是借助教具、实验、黑板、操作等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可使其更好地发挥其教学功能。2.信息技术融合下的课题选择要适当在信息环境中教学不是全部的课题都适合,有些需要学生对手的实验课,如溶液的配制、酸碱中和滴定等就不合适。一些用不用信息技术都可以的课题,我们最好不要用。教学成效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要综合其效益进行考虑。另外,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老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很有必要性的。老师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如计算机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充分发挥其教学效果。但是,老师要清楚意识到,以往的那种教学模式下的媒体是不容忽视的,更是任何先进技术都取代不了的,如板书、板画等。所以,媒体选择,首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学生的掌握情况,要将媒体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其次,在教学效果一样的情况下,还要综合考虑,选择的媒体可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可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师红民.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思考[J].理化教育,2013.

第9篇

一、紧紧抓住课本,牢牢围绕“两纲”。

高考试题追根溯源在于课本,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课本。课本的知识点、能力考查点都是高考试题的根据,也就是说高考试题由此衍生而来。而高考命题是围绕《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进行的。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课本,认真分析研究落实“两纲”,牢牢把握高考的“脉”。要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找到各个考点在课本中的着落点,并做到――落实,使课本知识灵活运用,达到课本与“两纲”的融会贯通,使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而升华到两纲要求必备的能力。要依托“《大纲》这个依据、抓住课本这个根本、重视资料这个补充。”在复习过程中,切忌猜题,浪费精力和时间;切忌盲目搜集不确切的高考信息。教师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避免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教师在复习中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

二、重视实验操作,提升实验能力。

实验题是高考化学试题难点出现的集中区,对此,对化学实验的复习教师要给予高度关注。笔者对近几年来高考实验试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有七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素材的选取呈回归课本的态势;二是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的考查;三是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四是试题考点是考查学生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五是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六是试题设置渗透或含有学科间综合内容(如与压强相关的气压装置);七是实验仪器、装置、现象、操作、设计均在考查范围之中。针对上述特点,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应努力做到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对实验的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必须弄清弄懂,而且要做到举一反三。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做实验的情境中,做好实验题。强化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以适应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遇到新的实验情境时,能学会联想到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在应考中从容作答。

三、注重精讲精练,提高复习效益。

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往往由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等问题,会产生急躁情绪,满堂灌、满堂压,欲“以量取胜”的现象时有发生,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两耳生茧,但收效甚微,学生对老师讲的本质、精髓和精彩之处理解和掌握得很少。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要精要、精到。讲述精要是指讲清重点、难点、易混点,讲清知识体系。讲述精到就是要讲授到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前联后展。但讲要注意尺度,过分细致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形成坐享其成的陋习。

在高三化学复习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练习,因为这是复习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题目,提高解题速度和巩固基础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让学生每题都做,就势必会淹没于题海中。众所周知,题海战术非但不能让学生提高,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消化不良。因此教师要科学筛选习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优、优中求精。教师选题时既要重视知识深度和知识体系,又要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选择的试题既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有启发性、时代性,符合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

四、强化反思纠错,提高复习效率。

教师在高三化学复习中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刻的反思,深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和思考。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弄清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进而产生新的发现。进行有效化学复习,获取有效化学知识必须借助反思,因此在高三化学总复习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以一系列严格规范的措施要求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第一,基础概念的积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这些概念和原理有许多,如果在复习中基本概念和原理不过关,那后面的复习就会障碍重重。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一问题,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对众多的知识点,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通过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进行反思,明确其共性,认清差异,真正掌握其实质。

第二,养成解题后思考的习惯。在每次完成解题后,要求学生要形成回顾解题过程的良好习惯,努力使自己的解题方案、方法及过程正确、合理,达到最优化,语言表述规范,合乎逻辑。要在代表性习题和典型习题上下足功夫、用足脑筋,既要“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使知识得到不断的弥补、更新和完善。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只要长期坚持这种习惯,就能驾驭化学问题的全貌,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存规律和联系。

第三,及时归纳总结。在复习完每个单元或章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反思这些单元或章节主要讲了哪些问题,其重点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与以前的知识有哪些联系等。通过反思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有序化,零碎的知识整体化、系统化,从而融汇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学生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

第四,认真做好考后分析。每次考试结束后,学生要仔细研究试卷,找出失分的原因并填写好失分统计表,要认真反思自己的复习是否有实质性的效果,知识以及技能是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自己还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在之后的复习中加强针对性。要把做题和重视考后纠错作为复习的重要工作。复习中常用的纠错方法,一是把错题做上标记,写上评析;二是专备错题笔记本,摘录错题,以防再错;三是还原纠错到课本上,标出纠错点及纠错题目位置、出处、错因和简易分析等内容。在做好记载的同时对出现的差错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不断地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和顽症。

五、优化考试心态,杜绝失分隐患。

第10篇

一、转变观念,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练习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新课程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学生发展,练习又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科书中的练习就应该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道理。但是,这个浅显的道理却受到了“应试”的很大冲击,对新教材的一些忧虑、困惑根源即在于此。其实,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行,升学考试一定会作出相应的变革,只不过其渐进性特别重要,不能急剧转型。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探索包括练习改革在内的课程改革之路,不能墨守成规,依旧把练习作为应试、升学的“敲门砖”。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实在是舍本求末、太可惜了。

二、积极探索,搞好练习系统的设计

就促进学生发展而言,教材中的练习系统比单个的零散的例题、习题更加全面、系统,更加有效,这是不言而喻的。对练习进行科学、系统的设计,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练习的功能。

在进行练习系统设计和练习教学时需要注意处理好练习与课文、练习与练习间的关系,注意形成练习的系统结构,使练习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课文”与练习的关系实质上是“学”和“习”的关系,两者之间应该密切联系、相辅相成,而非相互分离;练习是辅助学生理解、巩固、深化“课文”的工具;“课文”则是练习设计的源头。对练习提供基础和指导。在处理“学”和“习”时。要从实际效果出发,可以先“学”后“习”,或者边“学”边“习”,或者“学”中有“习”,“习”中有“学”,互相促进。

例题具有很强的示范与引导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是练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科书中不应当出现例题“缺位”或者“不到位”的情况。

要处理好教科书中练习与配套练习册中练习之间的关系。教科书中的练习应该注重基础性,使其成为配套练习册中练习的基础。配套练习册的编制一方面有助于保证教科书的“简洁性”,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的练习活动提供一个较大的选择和拓展空间。

传统练习的结构大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知识和技能训练题分量很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练习题太少(有的几近于没有),很难适应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2)记忆性的“知道”水平题太多,令学生感到困难、厌烦的计算题太多,而学生比较喜欢的实验题很少:(3)实践性的练习题太少,几乎全部是书面练习,反映化学学科特点不够;(4)提供生动情境的题目很少,绝大多数是抽象的“纯粹化学”问题;(5)综合性练习题很少,制约学习水平的提高。针对这些问题,一定要重视做好整体的规划、设计。

三、变“照书教”为“用书教”

要做到变“照书教”为“用书教”,需要以校为本开展研究。练习教学的校本研究可以就下列问题展开:

1 要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现”

练习的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往往不是一步就可以实现的。技能、能力、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等方面的目标。需要多次练习才能学会或初步形成,需要反复学习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加强练习的计划性,做好整体的设计和安排。这里所说的计划和整体安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加强练习设计的计划性和整体安排,各章、各节练习各有侧重,各种内容、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相互配合;(2)加强练习教学的计划性和整体安排,逐步提高要求,又能及时地做恰当的机动调整。

2 要做到“既全面,又有重点”,加强练习的针对性

所谓“全面”,就是要全面地理解、落实练习的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光注意全面是不行的,还必须把握重点。为此,要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深入地研究教材,深入地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要乔清各章、各节练习的主要任务是哪些,学生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练习,加强练习的针对性。

教学时间有限,练习一定要少而精,必须选择覆盖重点内容、代表各种类型的最典型的练习,通过练习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即便是对于知识技能的练习,也要全面地予以考虑,并且有所侧重。

3 要培养、激发、保护、发展学生的练习兴趣

练习兴趣跟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兴趣等联系在一起,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探索。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一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掌握一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简单的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新型的、适应新课标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更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核心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已经不是单纯地以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技能为主了,而应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上。首先要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个人具有很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没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危害更大。信息伦理道德在信息时代更应加强,这是因为传统社会条件下的人c人面对面的交往已变成了虚拟的、隐形的交往,要教育学生在网上使用文明语言,不做黑客,不发放病毒,预防网络犯罪等,了解并遵守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要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要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具有较好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把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像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身受用的基础能力来培养。让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具有自我探索信息的意识,主动高效及时地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具有信息的通讯能力。使信息技术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乃至以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素养

计算机的很多操作不是唯一的,而且也有很大的开放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常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任务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比如讲文件的“复制”与“移动”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也是很难掌握的。我就设置了一连串的任务,利用菜单栏操作,把文件从一个盘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盘,通过操作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与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菜单栏与工具栏的关系,自己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又如在讲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我让学生观看许多获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去感知制作优美小报的方法,先剖析每个小报精美处的制作去模仿,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创新、探索,制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

三、照顾差异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高一学生现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上电脑课,有的同学家中有电脑,俨然一个计算机小专家;有的同学平时很少摸电脑。针对这种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我们要因材施教,不能借口差异,整班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让走在前面的同学感觉吃不饱,也不能对后面的学生放松要求,导致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在学习内容上,要采取“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多层次教学。在学习方式上,对于前面的学生提出任务后,可以让他们以自学为主;对于一般的学生,通过自学加以教师适当的点拨;对于后面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较多的关注与耐心指导。或者采取小组学习的方法,让前面的学生帮助、带动后面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高的可能。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的基础有较大的差距,为调动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四、联系生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计算机教学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学习Excel软件时,我用到了数据搜集的方法。在学生有了两节课的学习的基础上,我动员同学们制作一份《个人消费统计表》,分析自己的生活费都花在了什么方面,哪些方面是可取的,哪些方面是不应该花费的,然后计算出总开支。在这个数据的搜集过程中,同学们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关注自身的生活消费支出,认真制作了《每周个人消费统计表》。完成了表格的数据计算,并且有的同学主动算出各个方面所占的比例。这样不仅使教材上的知识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同学还给表格加上了生动的图片或者是美丽的背景图片,从而结合了前面所学的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知识,完成了表格中图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设置,完美了表格的界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五、注重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第12篇

在高三的复习课堂上最值得选用、最严谨、全面、真实的也就是历年的高考题,但是高考命题者的命题目的、价值定位和我们上课的教学目的与价值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显然,一味地照搬高考题作为例题必然出现尴尬的境地。例如,以高考题和我校第一轮复习的范例试题比较如下:(2007年全国Ⅱ理综,第11题)11.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水作为氧化剂的是()A.CO+H2O=CO2+H2B.3NO2+H2O=2HNO3+NOC.2Na2O2+2H2O=4NaOH+O2D.2F2+2H2O=4HF+O2(我校高三一轮复习范例题)【范例】在一块下有白纸的玻璃片的不同位置分别滴加浓度为0.1mol/L的KBr,KI(含淀粉溶液),NaOH(含酚酞),FeCl2(含KSCN)溶液各1滴,每种液滴彼此分开,圆心处放置2粒芝麻粒大小的KMnO4晶体,向KMnO4晶体滴加1滴浓盐酸,再立即用表面皿盖好。

(1)e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2)b处的实验现象是______,d处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3)c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标准状况下,当有22.4LCl2被NaOH溶液吸收后,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mol。

(4)通过该实验比较Cl2,FeCl3,KMnO4的氧化性强弱。

显然,直接用高考11题作为复习氧化还原是不能起多大作用的,因为涉及的知识太单一。但作为高考题它体现了高考要求与新课程接轨的痕迹,且试题有一定的区分度。同样拿我校用的范例作为高考题也是不合适的。面对高三学生,他们对氧化还原概念是非常熟悉的,如果教学中重复这些东西,毫无效果,所以我们精心编制了如上的图像题,把所有能涉及的氧化还原的知识点都蕴藏在里面,使学生在乐学的前提下更全面地复习知识,同时提升能力。由此,通过选用、整合、改编试题,以提升复习题的针对性和使用价值,对高三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各复习阶段范例题的价值回归,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实效

1.高三一轮复习中课堂范例题的价值定位和开发

一轮复习主要解决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即解决“懂不懂”的问题,通过第一轮全面的复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模块化,使教师避免很多学生会的还在讲,不会的又匆匆而过,缺少让学生内化的过程。以复习硝酸为例,在学生自主整理硝酸的知识并构建自我的知识结构之后,展现了如下精心设计的范例题组。[范例题组展示:有关硝酸的化学性质]题组(1):①向浓硝酸,稀硝酸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学生活动:模型对比———稀盐酸中滴加石蕊试液。设计目的:证明硝酸具有酸性,但浓、稀不同。题组(1):②将少量的铁分别加入到足量的稀硝酸,足量的稀盐酸中,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学生活动:如何证明与稀硝酸反应的产物。

设计目的:检测学生对硝酸主要性质的掌握程度。题组(2):某一金矿发生硝酸泄漏事故。发生时,有大量黄色,有刺激性气味的烟雾产生。消防官兵立即抛洒大量白色粉末。a.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烟雾呈黄色的原因。b.消防官兵向泄漏的硝酸抛洒的白色粉末是()①生石灰②烧碱③食盐④石膏学生活动:辨析、判断、理解反应实质。设计目的:智能重复训练,小结硝酸的主要化学性质。题组(3):下图表示从固体混合物中分离x的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x应该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残留物应该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学生活动:与Ag和Cu作用硝酸是氧化性酸,主要是+5价氮原子的氧化作用。(体会与盐酸区别)设计目的:理解硝酸氧化性本质,测试学生思维完整性。题组(4):①右图可用于制备N2O5,则N2O5在_______区生成。②写出电极反应式。学生活动:寻找书本原型:电解饱和食盐水,理解电解池的本质。设计目的: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能达到触类旁通。

2.高三二轮复习中课堂范例题的价值定位和开发

二轮复习中我们的做法是:已分类好的相关高考试题和学生错题集统计、分析命题点与命题方式选择合适的组题方式(按命题角度分类)编成题组、课堂展示欣赏、评价、小结,提高解题实战水平[范例]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总结命题规律和常见的低级错误(以下从命题的不同角度分别举例)(1)氧化—还原反应类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NO3-、NH4+、Fe2+、Cl-B.Na+、ClO-、Cl-、CO32-C.H+、I-、ClO-、Na+D.MnO4-、H+、Cl-、SO42-突破方法:易错处体会,总结规律。

A.认为Fe2+有还原性,NO3-有氧化性,易错误选择。B.认为ClO-有氧化性,Cl-有还原性,易错误选择。总结归类:Fe3+与I-、S2-;MnO4-(H+)与I-、Br-、Cl-、S2-、SO32-、Fe2+等;NO3-(H+)与上述阴离子;S2-、SO32-、H+易反应。(2)双水解反应类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因发生双水解反应不能大量共存的是()A.在含有大量[A(lOH)4]-溶液中NH4+、Na+、Cl-、H+B.Al3+、NO3-、Na+、Cl-C.K+、Na+、AlO2-、Cl-D.AlO2-、HCO3-、K+、Cl-突破方法:易错处体会,总结规律。

A.易错,不知道[A(lOH)4]-即为AlO2-与NH4+会双水解B.C选项易错,有些同学认为只要有Al3+或AlO2-存在就会双水解D.选项易错,认为AlO2-、HCO3-双水解。总结归类:双水解反应Al3+与HCO3-、CO32-、HS-、S2-、AlO2-、ClO-、SiO32-等;水解电离相互促进,AlO2-与HCO3-、HSO3-、HS-、H2PO4-等不共存。(3)复分解反应类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A.K+、Cl-、Ba2+、HSO3-B.Ca2+、HCO3-、NH4+、Mg2+C.K+、AlO2-、OH-、Cl-D.Al3+、H+、NO3-、Cl-突破方法:易错处体会,总结规律。A、B选项易错,弄不清Ba2+、HSO3-、Ca2+、HCO3-到底能否共存;C,D易错,不知道AlO2-在碱性环境存在,Al3+在酸性环境存在。

总结归类:复分解反应类①生成难溶物Ba2+、Ca2+与CO32-、SO32-、PO43-、SO42-等;Ag+与Cl-、Br-、I-等;Ca2+与F-,C2O42-等。②生成易挥发性物质③生成难电离物质CH3COO-、F-、CO32-、SO32-、S2-、PO43-、AlO2-均不能与H+大量共存(4)络合反应或其他原因而不能大量共存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能够大量共存的是()A.pH=7的溶液中:Na+、SO32-、CO32-、Cl-B.在c(H+)=姨KW的溶液中:Na+、Fe3+、NO3-、Cl-C.在c(H+)/c(OH-)=1/1013的溶液中:Mg2+、Cl-、K+、NH4+D.与Al粉反应放出H2的溶液中:Na+、Cl-、Mg2+、Br-突破方法:易错处体会,总结规律。A.选项易错。不正确将Na+、SO32-、CO32-、Cl-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的pH相联系。B.选项易错。

用c(H+)=姨KW表示溶液的酸碱性的题目较新颖。C.选项易错。考查c(H+)=姨KW、c(H+)/c(OH-)=1/1013与溶液的酸碱性的相互转化。总结归类:络合反应类Fe3+与F-、CN-、SCN-等;H2PO4-与PO43-会生成HPO42-,故两者不共存。说明:显然在考试中不可能按照这样的模式去编辑组合式选择题,否则难度太大,这里只要求学生分别判断各个命题的正确与否。①高考试题一般都有区分功能,以上几个点都是容易区分学生能力的选材点,四个选项中只要放1~2个这一类点,试题就有较好的区分功能。②这些点本身都是高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难点问题,同时选用它们作为特定选项没有偏怪和刁难学生的嫌疑。

3.各种题型高考优秀综合题的价值重构,全面、综合地发挥其最大功效

高考题中有大量值得我们广大教师研究的好题。如:2009年江苏高考化学卷第18题涉及如何测定该饮用水样中的ClO2-的浓度,该题最大的亮点和区分点就是最后一小题有一个综合性的计算。我们经过分析发现该题如能恰当使用就能将高中涉及的几种计算方法做很好的系统复习。我们在第二轮复习计算时采用改编后的题组做范例,具体做法如下:(1)弄清计算复习的思维层次、步骤,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具体如下:计算方法:①极值法;②差量法;③守恒法(电荷得失电子守恒);④关系式法;⑤估算法;⑥讨论法;⑦图像分析法。第一层面审:审题就是要读懂题目给出什么条件,要求的量是什么。第二层面解: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求出最后的结果。第三层面析:就是分析解题途径。析题的方法归纳为两个字:质和量。“质”指的是找出题目中涉及的物质是什么?它们有什么性质?可能或已经发生什么变化?“量”指的是找出与计算有关的物质在组成和变化中的数量关系,且以物质的量之比的形式表示出来。(2)第一、二层面最好在课外布置,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规范化的计算联系,教师批改后,针对性的课堂讨论、小结。(3)第三层面根据我们按照以上的思维层次,再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出相关范例题组,让学生能综合进行运用。

第13篇

【关键词】新课标;对策;学习方法

新课改后初、高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层次不同。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初中化W作为学生的启蒙学科,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生产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而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趋向系统化、理论化,要求学生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一、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

初中化学较好的高一学生也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初中化学考90多分,为什么高中化学学习越来越吃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化学概念模糊和未建立微粒观

概念教学是很多老师都会采用的教学方式,但是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不会理解化学的概念。例如化学计量是很多同学在学习高一化学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特别很多学生对“物质的量”理解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把单位mol和物质的量混淆,不能理解“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概念,把其处理为“一堆”,而是认为是“一个一个”。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概念,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作用。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计算这部分,很多同学在初中化学中未形成“微粒观”,不知道物质微观下还有哪些粒子,不能准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的实质,以至于在后面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出现很大的问题。

2.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差

高一化学经常会有大量综合性的理解性的考题,不再是初中化学那种更多只要记住就会的题。例如有些的图示计算题、实验综合题中实验流程图的考查等,就需要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审题能力,还需要综合分析能力、快速发现题眼的能力。而初中化学更侧重于知识的识记,对解题能力要求不高。由此可见,进入高一化学学习的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解题能力。

二、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的成因

通过分析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究其原因很多。比如有的是初中化学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难度不大,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学习,掌握不牢。对于一些经过系统有步骤方法的学习的学生对化学学习还是不适应。其主要原因如下:

1.学生的基础知识欠缺

初中化学课程主要安排在初三一学年,加上中考,学业紧张,所以很多老师更多的是针对考点进行讲解练习,以至于很多学生初三化学没有入门,更多的是记忆。特别是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更多的是微观上研究物质,这对于初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仅仅是宏观上,不能很好的从微观上进行理解性的掌握。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

高一新生的化学知识零散,没有系统,表面化,不知道“为什么”,也缺乏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应具有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这就要求了学生要有课前预习,课后总结归纳知识点和规律的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化学学习的进度安排不合理

初高中教师因为教学内容的难易和课时安排等各方面的问题,在化学教学上还是存在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课时少,内容多,所以教学进度快。这样很大一部分学生前面知识都没有弄清楚,再学习新内容,很容易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改善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的策略

高一化学的学习对于以后化学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而且高一学生化学的低效的问题应该结合其综合特征进行处理。其策略如下:

1.提高教师个人专业素养

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大多数学校的教师,彼此对对方教学要求了解甚少,造成初、高中教师各自为政,互不交流的尴尬局面。使得教师在教材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方面先天缺失。这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对初中教材进行学习,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上能够有利于衔接。这样在后面的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建立相关化学概念。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解自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小结巩固的习惯,能够将零碎的、知识量多的知识进行总结。学生认为化学难学的原因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受初中化学学习方法的影响,还是以记背为主,很少去分析思考知识的实质。很多学生还未形成微粒观,不能去理解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实质。所以教师可以将微粒观设计在教学中,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加深对微粒观的理解。化学的实验是许多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些化学史,激励学生去探索化学的魅力。

四、结语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将初中知识更好地过渡到高中知识中,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地提高学习水平,并为今后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问题;对策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指导各地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作为必修课列入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能力的过程。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和现有的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它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因此,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传统的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是教学的基本目标。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学模式就形成了以课堂教学、教师讲授、教科书为中心[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中学化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当然也对中学化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学科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其教学模式一般为:提出课题――设计方案(设计实验)――收集信息(实施实验)--处理信息――应用、创新――成果展示、评价。

2 当前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教育文化历史的国家。这种历史,一方面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不得不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这种文化以考试为中轴来组织教育活动,所有的学习内容以考试内容是否涉及为取舍标准,以能够以高分通过考试为最高的教育追求;这种文化重记忆和背诵,强调统一规范,不能有个人独立见解,用知识的拥有量和熟练程度来衡量人的聪明与才干;这种文化只推崇读书、动口、动脑,而对动手实践则贬之又贬等等。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仍旧认为只有课堂上的纸笔学习才是名副其实的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辅助活动。尽管教师自己也知道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受"高考指挥棒"的指挥,教师们还是不敢放开手脚来大干一场,这对研究性学习的推广形成了强大的阻力。

2.2 教师对研究性学习适应性不强

一个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由他所教的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决定,教师普遍只关心和高考有关系的内容,基本上不关心他所教的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不关心学校以外还有哪些教育教学资源,时间一长,他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小,但对教材却越来越熟悉,不用继续学习,有的甚至不用备课,都可以安然无事,缺乏继续教育的愿望和动力,如果他本人没有继续学习、改变自己的愿望,他拒绝参加研究性学习的课改实验,至少在目前学校对他也无可奈何。再加上学校课时安排一般是高中三年的课两年讲完,最后一年备战高考,这样教师由于工作任务较重,没有时间去进行教研活动,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日常的常规教学工作上。

2.3 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积极性不高

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受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制约,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少,以致于学生形成的能力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出现了眼高手低的局面。如近两年化学中考试

题中的知识运用、实验设计题,不少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去分析说明设计实验;在收集了最新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的报道后,不少学生无法进行信息的处理,导致半途而废。再加上高考仍然是我国目前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化学是为了应付高考,多数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理解不深刻,为升学考试而学习的现象还很严重。这必将使很多学生动力只是停留在较低层次上,缺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及研究性学习的内驱力。

2.4 全社会支持教育、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氛围和条件不足

研究性学习要求具备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学资源,也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因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具有社会性、综合性等特点,研究课题大多是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际,资料的收集、课题的实施也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大力支持,没有学校以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参与,研究性学习难以进行。在一些开展研究性学习实验的学校,经常发生学生外出访问、调查受到冷遇、甚至冷嘲热讽的事情。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是一些成人或认为学生去访问调查是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或认为学生的举措是不务正业,或者对学生这种学习方式充满了怀疑。这反映出:一方面主观上还没有形成全社会支持教育,热心接纳学生、为学生提供锻炼实践场所的习惯和氛围;另一方面客观上由于社会文化事业经费有限,各地图书馆、少科站、博物馆等青少年活动场所数量极少,图书设备有限,接纳人数也有限,加上有的还要经营创收,学生更无法进入。学生走向社会,这是他们学习的另一个课堂,但是社会如果不以满腔热情来接纳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场所来服务于学生,那么这种学习活动设计得再好,也是空中楼阁。

3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对策思考

3.1 学校要鼓励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

学校的教学工作应宏观地把握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它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人才"更是为了培养"人",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其根本任务是遵循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地发展,为每位学生的今后生活及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2]因此,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基层学校一定要鼓励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化学教师应尽快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校具体情况,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比如引导学生调查当地液化气使用情况;调查当地矿产资源情况;调查垃圾种类及回收利用的价值等等,让学生开拓视野,了解社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2 化学教师要加强指导,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3.2.1 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坚持面向现实,围绕教学重点、突出事例,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如在进行高中化学有关"原电池"的学习时,组织学生完成"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放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的实验,由于Fe丝和Cu丝放置的位置问题,可能有些学生观察到Fe丝上产生气泡,Cu丝上没有气泡产生;有些同学观察Fe丝和Cu丝上都有气泡产生。而从观察到Fe丝和Cu丝上都有气泡产生,到产生"为什么Cu丝上也有气泡产生的问题"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维能力。

3.2.2 切实加强研究方法指导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如在明确了某一学习内容后,如何围绕问题收集材料,如何识别资料的价值,对现有资料如何分析与综合,对于学生来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困难。此时,教师应因题而异,因人而异,切实加强"入门"指导、"过程"指导,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角色和状态,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将主动权彻底下放给学生,要做到"启而不发,引而不达",可向学生提供书籍或参考资料,指导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去伪存真,设置程序和方案,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发现知识。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点拨学生于思维的中断之处,采用类比、迁移等形象化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

3.3.3 注重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shi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敢放(让学生自主学习),还要会收(对学习过程的全面把握),要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善于运用表扬的工具对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能力、思想觉悟等多方面进行及时评价,要努力探索一种重过程、兼顾结果的多元化、激励性、民主、开放、动态的评价方式。[3]研究性学习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参与活动、达成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一般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某一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要使认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数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既要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作用及进步的幅度。

3.3 培养全社会支持教育、支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良好氛围

研究性学习落实的主阵地虽是在学校,但是,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科研条件很不成熟,活动空间十分有限,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必需的师资培训和科研活动资金,调整评价学校的方案,对学校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加以排解和指导;二是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一是在资金、环境、资源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便利,如增加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等的开放时间并完善使用和管理制度;增加实验仪器、设备和必需的活动资金;三是各类公共图书馆、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社区等都应该为学生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给予支持、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第1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各大高职院校也相继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常用的微机操作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1]。

1.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教育水平不同,各高职院校学生在入校时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有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接受了计算机的基础教育,或参加过有关计算机的培训班,因此,这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然而,有些学生在入校之前没有进行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学习,基础操作能力差。面对这种差异,高职院校若使用相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教授,必然会导致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上课听不懂,从而影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整体教学。

同时,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总是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对一些必要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缺乏必要的实用性,从而无法激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最终影响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再加上教学手段陈旧,即使普遍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往往只是将所教授的内容做成教学课件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对相关的概念进行熟记,在这里,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无法有效地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计算机的学习比较重视操作能力的学习,然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虽加强了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和实验设备的投资,但是,学生真正进行计算机知识操作的机会还是很少,大多是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促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

2.教学思路的改革

第一,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的时候,就要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如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必须将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文化水平和不同生源之间计算机水平的差距考虑进去,尽量避免选择那些过于深奥的知识,从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必须选择那些与实际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来实现该课程的有效学习。

第二,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任务驱动”是指学生在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时,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并带着问题,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的驱动下,能够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巩固枯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其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师在利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实际教学时,就可以充分收集实际应用中各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然后通过任务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主探索其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制作的技巧,真正实现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2]。

第三,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置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在课堂上,利用“任务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实践技能,而在每章学习结束后,又可安排综合实训任务,让学生在利用本章知识的基础上自主选题,制作出相关作品,提高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在课程全部结束后,教师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让学生利用所学技能去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充分地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注重的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不断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对该课程的教学思路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最终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张 伟.关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1(4):97―9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