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品德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在思想品德课上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相对于教师只以课本理论知识作为讲解内容的课堂来说,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大大改善了学生对于死知识不理解而导致记住了也容易忘的状况。案例教学法的一个好处就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得学生易于接受。
2.当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会随着案例的思路一起思考讨论,这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评价剖析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描述能力,更重要是的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极有好处的。
3.实际教学中,总是会出现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正是一种减小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案例是社会问题的具体体现,它可以将课堂与现实接轨,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思考,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4.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而且很难调动起其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就不同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5.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尤其是案例教学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即使与原方案相违背,也应该予以肯定。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约束得过死,教师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教材、参考书及标准答案成了学术权威而不可怀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不敢也没有信心和意识对教师的讲解和教材中的问题提出质疑,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有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就必须采用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法
1.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使用的案例要经过仔细的筛选,这些案例一定是与当堂所学的知识是相对应、相联系的较为典型的案例,因为这些案例是为了教学目标而选定的。
2.教师在上课时候,要用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些案例,运用正确的方式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对于事件的关注,这样所要学的知识才可以融会贯通被学生吸收而达到教学目的。
3.当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后,一定会进行深层次的思索,一旦他们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其第一反应会是找寻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解惑。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条理的列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接受与思考,如果还是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进行进一步讲解。这是理论知识最好的导入时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会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产生抵触情绪。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再将疑问反馈给老师进行解决。
4.在案例教学法的实际运用当中,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是预习得到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这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当讨论过程中出现状况时候教师要以正确及时的方式解决问题,使得讨论活动顺利进行。
5.在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课堂上,最后教师一定要对所讲内容进行总结。教师对讨论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收集,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剖析,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运用广阔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得知识内化。
三、结语
1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1.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2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3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3.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3.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1.重视教学手段的新颖,课件内容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为了方便会在互联网随意下载关于品德教学的课件,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表现,即使与所学内容相关,但是效果却不怎么好。在课堂上,有些时候教师将下载的课件直接利用,完全没有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屏幕上不断闪过的课件显得非常死板,没有任何生机,虽然画面很绚丽多彩,但是最终的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只会去看而不能思考,这样也就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2.信息技术引入,代替学生实践体验。品德教学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如果不按照事先的设计教学,只是按照课件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很好。然而,在实际的小学品德教学中,参与人员较少,呆板的教学模式达不到教学目的,也不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学生只是去完成任务,而不是去学习知识。3.授课内容较少,只注重信息技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考虑到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见解,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处境,因而达不到教学目的,所以出现了一种很不好的场景就是,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授内容,学生却不知道教师在讲什么,学生看完课件时不知道从中学习到了什么,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只是看着屏幕不停地闪烁,这样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因而,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处境与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领他们进入教学情境中。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策略
1.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引入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是为品德教学服务的,信息技术不是单纯出现的,它让教学更加绘声绘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信息技术引入一定要以品德教育为前提,不要注重数量,而要注重质量。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一些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使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具体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合适的课件进行教学,最终达到教学目的。2.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在品德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结合现实生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技术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加强学习新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教学内容也会变得生动有趣。3.将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内容、品德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整合起来。在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内容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丰富,而且更新比较及时,所以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互联网的时候应对其内容进行修改,使其符合自己的教学目的,有利于品德学科的教学。其次,信息技术与品德教学方式的整合,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方式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们应该适应现如今的潮流,与时俱进,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注重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对于课件的制作要结合现实教学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教师就要寻求新颖的教学模式,搭建合理的教学情境与平台,将难以讲授的内容简单化。最后一点就是,不要单纯地引用信息技术,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爱好以及接受的方式,不要盲目地引入不恰当的方法。在学习中,信息技术就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式,它起到了促进教学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让他们想学习,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兴趣。
作者:夏献红 单位:浙江省瑞安市仙降中心小
参考文献:
在《试析<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一文中曾经强调:“对《品德与生活》课堂教育的深入实践,通过安排实践性活动以突出目的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边玩边实践。”这一论述充分表明,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角色的转变中去学习知识的便捷性和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课本上的角色移植到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体会这种角色的变化和意义,在体验中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内容和意义,成了我们驾驭《品德与生活》课的重要手段。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我的角色与责任”,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我是谁”“我的角色”“我能做好”。这一单元相关的内容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接触的,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很多小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就是简单的一句话“我就是我,我就是一个名小学生。”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直接地理清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我们就通过设置各种生活场景或者直接到生活场景中去体验。很多学生在体验中就会意识到:在家里,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在学校里,我是一名学生;在商场购物的过程中,我是一名顾客;在法律知识宣传的过程中,我是一名宣传志愿者……还有一些角色是学生所不能意识到的,如“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国歌响起的时候,我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通过制作PPT,设置个性场景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不同场景中的角色定义。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的快乐与烦恼”,这一单元主要告诉学生要积极乐观应对挫折和困难。而实际上,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少有能称得上是挫折的问题,他们所谓的“挫折”不过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烦恼,自己解决不了的一些小问题而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采用班级讨论会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教育。这一堂课主要围绕“我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这个主题,让学生通过讲故事,讲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然后其他同学进行谈论,寻找解决这些小问题的策略,化解心中郁结的手段等等。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即兴演讲的形式,告诉大家,面对成长中遇到的小烦恼,我们应该怎么积极勇敢地去面对等等。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谈论热烈,学到了该学的知识,树立了一种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态度,并且从此喜欢上了这种学习的形式。
二、将课本中的理论实践化小学《品德与生活》
更多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实例来明白一些小道理,学到一些小知识。但这并非课本的全部内容,还有一些内容相对来说理论化比较强,那么,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处理,我们采用了情景模拟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为自己所用。例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寻路与行路”,在学习这一单元的时候,我们通过场景设置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带到凤凰公园中去,首先跟他们讲明白这一堂课这样学习的目标和规则,然后借助公园里的迷宫,进行一个分组小游戏,学生通过走迷宫的过程,就逐渐掌握了寻找路线的要领和方法———会看路线平面图,识记东、西、南、北的方向,注意路线上的标志物,在行路的过程中注意做好标记,并且要注意避开路上的危险地等等。一堂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可,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和实践中收获了很多。另外,在讲授“做一个诚信的小公民”的时候,让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并且还通过现场情境模拟的方式:如一次课堂小测验结束了,有的孩子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有的孩子成绩不是太理想,老师要求将检测结果回家反馈给家长,有一些检测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碍于自尊心的表现,不想告诉家长真实的检测成绩,面对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选择结果统计出来之后,老师进行点评,学生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思想教育的升华。
三、将课本中的活动课外化让学生更好地内化品德课的内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最为直接开展品德教育的最佳手段。教师要善于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教学活动与实践教育充分地结合起来。要善于在教学与生活中挖掘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将那些与品德教育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转化成为品德教育的资源,要将鲜活的生活实例带到课堂中来,还可以邀请社会道德模范和榜样先进人物到校与学生亲密互动,让学生真正地倾听道德楷模的心声,使孩子们对于道德品质拥有最初的良好认知。此外,“教师应设法在生活中增强专业执行力。”要充分利用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品德培育搭建平台,教师要精心制作教育专题,为学生讲述那些动人的道德故事,例如为救学生而被汽车撞倒造成高位截瘫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坚守岗位保全乘客安全而牺牲的“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最后毅然捐献器官拯救他人生命的12岁女孩何玥等等,使小学生从小了解真、善、美。学校要为学生的品德教育争取校外平台的支持,包括图书馆、少年宫、烈士陵园、人文纪念馆等等,教师要带领学生走上街头,使学生成为积极宣传生态环保的小卫士,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养老院、福利院,去慰问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从而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情感,用健康向上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
课堂是开展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小学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品德教育素材,教师则是将这些素材转化成品德教育资源的重要媒介。教师要利用学科知识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品德习惯,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志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中重点强调:“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品德教育并不是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灌输大道理,并不是批评、指责与责骂,而是要巧妙的利用教材资源,因势利导地通过情景教学、问答教学以及游戏教学等多种方法,融入品德教育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与学生一同分享。可以为学生布置小小的品德任务,阶段性的开展“妈妈小帮手”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制作“劳动卡片”,记录帮助妈妈分担家务时的心理触动,教师要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孩子们能够相互肯定、相互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自省,学会自己“找缺点”,从而使学生将品德教育内容内化成为一种自律、自强、自谦的品质。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浇灌祖国人才秧苗的辛勤园丁。教师拥有怎样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要从整体上改变德育低效的现状,就必须优化德育生态,切实改善德育自身。”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率先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拥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教师是孩子们最崇拜的偶像,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情操对于小学生的身心会产生深入的影响,这些影响甚至会作用孩子们的终生。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仅有高水平的教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深刻了解自身作为学生道德标杆的角色定位,积极研究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待工作要兢兢业业,对待教育事业要恪尽职守,对待学生要关爱备至,对待生活要脚踏实地。教师要始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要在教学的小细节上突出坚定的道德立场。教师可以经常性地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动态,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刻付出爱与关怀,用强烈的道德情感来润泽学生们的小小心灵,从而真正成为学生们积极学习的榜样。
以趣激情,导入新课。
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下面简要介绍三种方法。
(1)、设疑布障,以趣激情。如教《金银盾的启示》一文,教师可采用幻灯直观演示的办法,设置诱引学生判断错误的羽毛球拍、脸盆和头梳的局部图。通过正误对比,使学生初步认识片面性造成的危害,从而激发起探求这类问题的学习兴趣,形成喜爱学习的积极情感。
(2)、创设情景,触景生情。如教《脱贫致富的“领头雁”》一文,利用挂图把“明星村”一派欣欣向荣的小康景象展现出来,告诉学生这是福建省永春县西北部一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村庄,让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佩服“领头雁”的思想感情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3)、比较对照,情趣交融。如教《学习做事讲效率》一文,教师采用竞赛导入,借例释题的办法,让三位学生当堂竞算数学题。学生兴致勃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形象有趣的比较对照中,理解了什么叫“效率”,并产生了学习课文的良好情绪。
知中生情,学文明理。
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1)渲染课堂气氛,产生情感共鸣。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教师要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干巴的数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敬慕道德榜样行为的情感。例如教《焦裕禄一心为人民》一课时,录制电影《焦裕禄》万民泣送书记的场面,再配上断断续续的画外音:“请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把我埋在沙丘上,我活着不能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你们把沙丘治好。”这些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弦。一个清廉爱民,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牢牢扎根在学生心坎上,激发起学生的敬仰学习之情。
(2)精心设计问题,增强心理体验。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道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比、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教《真正的友谊》一课,提出问题:王刚想到魏坚会告发他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设想王刚的心态和被告发后的境地,联想他的思想波动,合理想象放学后的情景。道德认识:魏坚的“告发”是善意的,态度是诚恳的,这正是维护友谊的表现。角色互换:如果你是魏坚,根据当时的情况,你会怎么处理?发散思维:你能不能想出更妥当的办法?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和师生课堂间的真情交流,学生不仅获得道德知识,而且获得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
情理交融,辨析导行。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1)要注重感情的评价标准。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导行阶段的教学首先要借助于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感情的评价标准。通过介绍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李润五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应该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备什么样的高尚品质,而且要让学生记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一些感人的细节。让学生从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伟大,从而产生热爱英雄人物之情。
思想品德教学,要从现实生活中选材,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体验生活的快乐。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突破以往的教学思路,以新的教学方式呈现学习资源。例如,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进了生活的“困惑碰碰车的游戏”:(1)下课了,同学们迅速走出教室做游戏,而成绩优秀的你也是如此,却发现你的好朋友正为一道难题愁眉不展,此刻你怎么办?(2)放学了,雨下得正大,你打着一把雨伞跑出校门,却想起未带雨具的同学,此刻你又怎么办呢?(3)学校里,你突然生病,想一想同学们又是怎么做的?(把你的想法、做法通过表演做出答案)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教室里回荡着热烈的掌声,阵阵的喝彩,课上活了,学生的积极性高了,兴趣也浓了,答案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落实了,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以人为主,引导儿童健康、愉快地生活、负责友爱地生活,动脑创新地生活,感受快乐和童趣。并通过榜样和群体来影响行为,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主探究实现了教育的目的性,体现了德育价值的追求。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现实生活
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以道德知识及其学科为载体,通过说教形式让小学生理解并牢记道德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道德条目具有权威性,不允许学生去怀疑、去思考。上课就是通过教师说服、规劝或奖惩,使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这些内容,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主动做家务》时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首先我深挖教材,把握重点,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班级就是我们的家,我就是妈妈,用你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去观察一下我们的家,用行动告诉“妈妈”怎样令她满意。马上看到同学们眼睛亮了,头脑灵活了,不多时全行动起来,整理自己的书桌,排放自己的桌凳,捡起地下的垃圾,擦门窗玻璃,就连图书角的、工具处的扫帚、水桶、脸盆都各就各位。于是我相机点拨:“作为妈妈,我好幸福,有这么一帮懂事的孩子,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家,大家有话要说吗?”就连平时最不爱讲话的程阵(化名)也讲话了“:我觉得我们的家真清洁,真让人舒服。”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对笑了。每个同学的脸上都绽放着幸福的花朵。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基础;意义
一、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现状
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和过渡,拼音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但是因为拼音字母本身抽象、枯燥,而教学对象又是刚迈入学校、认知能力弱、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就导致拼音教学变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大难题,不仅老师整天烦恼该使用何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学生也在刚刚为迈入学校而斗志昂扬时遭遇了第一次逆境,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都受到打击。尽管如此,鉴于拼音学习的重要性,拼音教学仍是值得深入探索和发展的领域。
二、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地位
1.发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拼音教学的意义从来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识字和认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让他们对语言敏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并且能够进行运用。学生借助拼音开始识字,逐步学会写字,之后可以自主地阅读、汲取知识,然后他们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去书写自己的所见所感,这就是语言能力发展进步的过程。拼音教学则是整个过程的源头,它为语言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工具,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加直观和容易。
拼音教学所带来的对语言能力的影响,最初可能仅仅反映在汉语的学习上,让拼音和汉字之间形成流畅的过渡和转折。但是当学生开始学习英语或者其他语言学习时,拼音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的对语言的敏感性、接受性以及领悟力就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因为拼音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语言从来都不是生硬的笔画、字母,当它从作为声音发出来时,自有它的一种流畅、美感以及规律性,小学生在使用拼音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这种感觉并且受益匪浅,所以他们在学习其他语言时,也会自然地运用这种语言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笔者在拼音教学过程中发现,尽管小学生在最初学习拼音时,被26个拼音字母和复杂的韵母、声母、发音折磨得垂头丧气、斗志全无,但是当他们真正通过我们的拼音教学掌握拼音之后,开始能够借助拼音去阅读、认字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热情反而更加高涨了。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阅读课本上的注音课文,而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借助拼音去读更多的故事。所以我们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带来自己的有注音的少儿故事书,在教室里读得津津有味而且争相传阅。这一方面说明拼音教学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言能力后,他们开始对语文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始自主地想要去学习更多、了解更多;另一方面也说明拼音的教学让他们树立了对语文乃至学习本身的自信心,让他们坚信自己的能力已达到能够独立探索更多知识领域的程度,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有裨益。
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拼音教学中应该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充分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借助小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形象、游戏等进行课件制作,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也能让他们很快地通过自己喜欢的动画进行对比记忆,掌握所学的知识。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会占用课堂太多的时间,但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和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传授学生学习思维和学习技巧
拼音教学一直被视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由于其不可替代性,老师和教育学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通过创新拼音教学方式、改变拼音教学策略来提升拼音教学效率、质量和效果,这些方法策略在运用到教学实践之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方面让学生学得更加容易、更加能够保持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让老师开始享受到科学教学方式的福利,变得更加轻松。然而在笔者看来,“教学方式的创新潮”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拼音的学习上,它在运用到课堂上时,对于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有益。
例如,如今的拼音教学中,我们已经打破原先完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经常会运用到游戏教学法、儿歌口诀教学法、象形记忆法、图画故事教学法、表演学习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整个拼音学习过程都能保持着新鲜感和好奇心。学生在运用这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之后,也会意识到它们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自然地就会将之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据笔者了解,当学生开始学习小学英语时,就会不自觉地用拼音标注英文发音,或者使用拼音学习运用的儿歌、口诀等方式提高学习、记忆的效率,这就是拼音教学所教会的学习技巧的延伸运用。
在当前的教育要求下,小学生需要在一年级的时候便要全面掌握对拼音的认识,而只有学好了拼音,才能够为将来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虽然很多小学生在经过了幼儿园的学习后,已经对拼音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基础相对仍然薄弱,学习的困难依然存在,从而很难对拼音的学习提起足够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小学生的拼音学习兴趣,以打造出高效的趣味课堂,因此,本文即是结合该种背景和自身教学实践,分别从“学”、“写”、“读”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将趣味教学法应用到小学拼音教学中。
一、小学语文拼音的趣味“学”教学法
(一)引导小学生在观察中学习。一年级的学生处于身心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待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记忆力很强,但是对不熟悉的事物或者不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就很短。根据有关的数据显示,学生在一节课堂中能够集中精力听课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要想有效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就务必需要有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事物存在。基于该种现象,就可以在拼音教学中多插入生活中常见的相关图片,使学生通过与自我生活相关联进行主动学习,由此对汉语拼音的字母进行识记,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继而提升其学习效率。
因此,我通常会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图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单韵a的四声时,可以借助配图进行教学,配图显示出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平地上出示第一声ā,爬坡时为第二声á,下山又上山为第三声ǎ,下山为第四声à,通过观察图片上四声的位置,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四种声调的发音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他们的音形,此外,读的时候还可以把小手当作小汽车,让学生能够活动起来,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能使课堂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情境学习模式。伴随着教育的改革,我们发现,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们对教育的需求,更不能调动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拼音的兴趣,因此,应该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以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情境教学法,以故事导入,与生活相连,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发挥其固有的特长,提升其学习小学语文拼音的效率。比如,在学习复韵母ai ei ui时,先讲一个故事:在一座美丽的城堡里住着几个单韵母宝宝,他们分别是a o e i u ü,他们虽然都住在同一座城堡里,但是他们互相都还不熟,还不是好朋友。他们中的小i(出示i)觉得非常孤单,很想找到几个好朋友。正当这个时候,她看到了前方不远处的小a(出示a)。于是她就走上前去跟小a说:“小a,我想和你做好朋友,我想和你‘ai’一起!”当小a和小i挨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了复韵母ai。接着教授儿歌:“小a小i ai一起”。学生被这样的故事吸引,仿佛身临其境,进入了拼音王国,在教授书写的时候,我继续讲故事:小i对小a说:“我想和你ai一起。”说着就跟小a挨得很近,小a轻轻地将小i推开说道:“我们是好朋友,但是就算是好朋友也不能挨太近,不然就不舒服了。由此提醒同学们,书写复韵母ai的时候要注意两个字母之间的距离要适当。低年级儿童喜欢听故事,将故事融入到课堂中,更能使课堂变得有趣、有效。
(三)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小学生由于其生理特征使然,在一年级的时候往往都是处于好动以及好玩的性格,而且上文中也提过,在这个阶段中他们的注意力也相对不够集中,若向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也可以考虑在课堂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活动,通过“学讲计划”来加深他们对小学语文拼音的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出示一组拼音字母,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照字母,模仿出相应的动作,在这种带有游戏化的教学形式下,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能够被吸引过来,并做出字母拼音的表演,从而让小学生对课堂的拼音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提升学习语文的自主性。
二、小学语文拼音的趣味“写”教学法
让小学生具备拼音写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为日后更加复杂汉字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目前的很多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都习惯于让小学生对拼音进行抄写,虽然该种方式短时间内会加强学生的记忆,但是在抄写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很容易烦躁,注意力也难以集中,整体来说,抄写的效果仍然是不够理想的。当然,如果能够将这种模式进行改进,便能够收到不一样的效果。比如,可以让学生先观察拼音字母的形,然后用橡皮泥或者是软陶泥等工具捏出所观察字母的形状,这样不仅能够使得低年级的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三、小学语文拼音的趣味“读”教学法
(一)多学习拼音歌曲。教师在将拼音的各个部分单独教学完成之后,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拼音之间的联系,同时为了保证他们能够学好普通话,就应该掌握拼音学习的所有内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习汉语拼音歌是非常好的决定。小学生的记忆力很好的,通过优美的旋律,更能够让他们“深陷其中”,从而进一步加快对拼音记忆的速度。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够大大增强小学生对拼音学习的兴趣,兴趣提高了,拼音的学习效果也会显著提升。同时,也为日后的汉字、阅读和写作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拼音诗歌的编写。一年级的学生喜欢有趣的课堂,他们较难接受枯燥无味的讲解性知识,基于他们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更好方便他们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会找到拼音之间的相关点,并将它们编制成为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进行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记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明显提升自己对拼音的发音,而且也能够加深对这些拼音之间联系的认知。举例来说,比如,教师在教授声母与韵母之间存在的联系时,最为常用的诗歌便是“小ü见到j、q、x,擦掉眼泪笑嘻嘻”。类似这种儿歌形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快速掌握需要学习的内容,还能够在学习中进一步加强对拼音字母组合的规律形成一定的认识,从而在口诀的学习中对拼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A-0047-02
众所周知,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构成了一个人的四项主要智力因素。而思维又是智能的核心。小学生在生理上处于儿童阶段,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情感性的特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对于为什么作文、如何作文产生自己的理解。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谈几点体会。
一、即景训练。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
所谓即景,就是就眼前的景物进行赋诗写文。具体到小学作文教学,就是对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或者教师选取的课外对话材料等,让学生就此进行简单的作文情景训练。作文不能凭空杜撰,要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因此,对学生进行即景训练,有利于他们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加深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即景训练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即景训练以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为主
教材所准备的材料都是经过编者科学论证之后精挑细选的,符合教学进度和学生认知特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周密的逻辑性。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事先了解了写作的目标材料,那么就会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做好充分的准备。这远比课堂上教师临时提供话题,学生在有限而紧张的时间里思索更有效果。
(二)联系课本知识选取一定的课外材料
与教材划定的材料相比,课外材料有更大的优势。因为教材中提供的训练材料虽然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但是它所面向的是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学生,但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学生来说,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教师根据本地具体情况选取富有地方特色的例子,往往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亲切感人,让学生有话可说。所以,教师必须在紧扣大纲、依据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学生熟悉的说话材料。这样,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作文生活化”的意识,在作文教学中导人生活的灵性,引导学生学习人生之道,在生活中找作文,让学生“说真话”,让作文回归生活。
(三)关注逻辑,及时纠偏问题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不受成人世界一些现有规则的侵染,有很多想象跨度很大的想法,可也容易出现一些明显不符合要求的答案。比如作业要求用“天真”造句,出现诸如“今天真热”这样啼笑皆非的句子。教师要及时进行监督矫正,避免不合要求的作文,在起步阶段就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和不正确的思考方式,帮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生接触作文还没有多长时间,还不能熟练地将生活中的材料转变成融合自己观点的作文。在简简单单的二三百字中,有的只是他们对生活的简单描述,而不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也不是需要寻找论点、构建论据的议论文,而是简单的记叙文。因此,我们需要选取的是生活中学生都见过、接触过、经历过的平常小事,一眼就能看到事情的本质。这样,在即景训练中,学生才能在第一时间回忆起自己当时的感受,感同身受,才会有话说、能下笔、言之有物。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身边的简单小事,触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达到即景训练的目的。
例如,《学写留言条》这一课,笔者是这样导人的:“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习了留言条的一般格式,那么大家想不想也亲手给别人写张留言条呀?”“想!”“想!”“那么,第一组给老师写张留言条,第二组给妈妈写张留言条。最后看看哪个同学写的最好。”通过这种方式,既帮学生复习了所学知识,又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一举两得。
二、多向训练。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材料中寻找不同于他人,符合自身特征的一些新想法、新见解。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就是指由同一则材料或同一个话题,学生根据自身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表达属于自己的观点、寻找源于自己生活的话题材料等。
新课标指出,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对同一目标进行多向训练、发散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自由思考,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生活经验去束缚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创新思维方式,勇于在生活中寻找目标事物,开拓思维空间,善于多向思索、发散思维。
(一)围绕话题,有效引导发散思维
教师要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材料、话题的内涵,以免学生写作文时理解发牛偏差,从而导致走题现象。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话题材料的理解,结合本身的生活体验,寻找合适的切人点。但是切忌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否定学生的一些大胆想法。
在《我给照片起个名》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拿出全家人的合影,笔者就让学生给这张照片起个名字,有人说叫“我们一家人”;有人给起名“爸爸、妈妈和我”;有个学牛说:“老师,我叫它‘宝宝的家’好么?因为爸爸妈妈叫我‘宝宝’。”这么一个有浓郁家庭温馨气息的名字当然也得剑了大家的赞赏。
(二)想象训练,精心呵护创造性思维
小学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牛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师要充分准备,结合现有教材和本地实际,积极创设情景,鼓励学牛大胆想象,为学牛提供广阔的空间,放飞儿童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儿童在自由、广袤的天地中健康成长。“假如你是你崇拜的那个人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办?假如让你去办这件事你会怎么做?”……这些都是很好的导人作文的引子,通过引导学牛大胆思考,激发学牛的想象力。
如《凡卡》一课,笔者启发学牛大胆想象:“假如你是儿卡,你的信能被爷爷收到么?”鼓励学生想象故事的不同结局。学生自由创作《儿卡的信寄出后……》。善良的孩子们都希望凡卡有个好的归宿,于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奇思妙想帮儿卡寄到了信并过上了幸福生活。虽然用的方法匪夷所思,但他们用大胆的想象锻炼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进行想象训练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要求太高。毕竟小学生生活经历不多,大脑中存储的表象也并不丰富,思维还不是非常严密,仍停留在感性阶段。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牛有话敢说,有话可说,达到活跃学生思维,锻炼学牛想象力的日的。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
一、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以“趣”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3、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3)、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2)、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场所,中职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才的重要任务。中职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让学生具有社会谋生的本领。更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健康完善的人格,在思想与物质上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当前,中职学校的思想教育方式比较单一,教学重视度不足。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互动环节明显缺少,教师仍然利用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正确思想品德观点的传递,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
二、中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发展方法
1.加强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制的完善
要促进中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健全开始做起。国家应当关注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试图与中职思想品德教育相协调,从而帮助中职学校建立起有利于中职学生全面成长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制的完善,需要从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思想品德教育规范以及学生的在校以及社会行为准则等多个方面的健全做起。只有思想品德教育体制完善了,才能让教师关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点。除此之外,教育局以及财政局、中职学校本身,应当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经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预算,从而让各项活动可以得到有效地实施。
2.开发更多科学的中职思想品德教育载体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是随意开展的,要让更多的中职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品德观点,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教学需求开发更多的思想品德教育载体。只有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载体明确了,才能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观念得到有效的培养。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很有可能会出现法制观念不健全、是非观不明确的问题,教师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具有正确的善恶观,明确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在中职学校中,学校可以利用校园氛围作为一个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从而促进学生业余生活的丰富,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品格与个性。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社团开展一些思想品德类的活动,加强正确思想品德观念的宣传,从而促进学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管理,让学生的心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美化。寻找科学有效的载体,能够让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效率更高。
3.从学生特点出发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方法
中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具有针对性。从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以及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够让学生认可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中职学校更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学校的实践活动中,加强思想品德实践培训与学习。中职学生,对于新的社会思潮比较感兴趣,也正是因为如此,会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教师要紧追时代的步伐,接触新的社会思潮,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这些思想内容,教师需要去学习,找到教育的突破点,引导学生一起发现这些思想的不合理性。另外,学校更要组织老师定期与学生进行互动,发现有价值的思想品德教学主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需求,从而让教学内容更加科学,让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像讨论活动、实践调研活动都可以成为中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学习需求的满足。
三、结语
针对目前大学生求知欲普遍下降的问题,笔者曾经跟一些教师专门探讨过。多数教师的观点是:在现在的大学课堂上,即使是易中天来了也不好使,易中天讲三、四堂课或许还能让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听下去,32学时、48学时、64学时,周而复始,学生们还能这样吗?答案多半是否定的。但是,在课堂上,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视频案例绝对赛得过单凭语言取胜的易中天。事实胜于雄辩。话说回来。为了讲好《品牌管理》下一次课的内容:品牌形象,笔者精心地挑选了视频案例。这次课上,笔者首先介绍了品牌形象的相关知识,随后进入案例讨论阶段。与以往不同的是,笔者在口述《李宁品牌形象的塑造》这个文本案例之前,率先播放了之前精心挑选的视频案例(包括:李宁的电视广告、李宁的奥运营销等),时间虽然长达十几分钟,但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看得很过瘾。比以往干巴巴的文本案例/口述案例的教学效果好多了。此后,笔者便一发而不可收,开始在自己所讲的课程中全面引入了视频案例这种教学手段。下面,笔者结合近四年的教学经验,探讨一下视频案例这种教学手段的主要特性及其在营销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1、视频案例的主要特性视频案例缘何超过文本案例/口述案例备受学生们的青睐?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有必要将视频案例与文本案例/口述案例进行比较,以便深入探析视频案例的主要特性。视频案例的第一个特性就是它独特的工具特性:文本案例使用的是文字,口述案例使用的是语言,而视频案例使用的是影像、动画、图片、语言和文字等多种工具。视频案例的其他特性都是从它的工具特性派生出来的。视频案例的第二个特性就是具象性:文本案例/口述案例付诸的是文字/语言,对其的处理靠的是(负责逻辑思维的)人的左半脑。视频案例付诸的是影像、动画、图片等,对其的处理靠的是(负责形象思维的)人的右半脑。因此,视频案例具有更多具象的特性。视频案例的第三个特性就是直观性:针对一个文本案例/口述案例,因其抽象性,信息量小,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针对一个视频案例,因其具象性,信息量大,故不同的人会有大同小异的理解。因此,视频案例具有更多直观的特性。视频案例的第四个特性就是感性。文本案例/口述案例对应的是抽象的文字/语言。而视频案例对应的是具象的影像、动画、图片等,文字、语言给人情感上的冲击,远不如影像、动画、图片等来得大。因此,视频案例具有更多感性的特性。
2、视频案例在营销教学中的主要作用由上可知,视频案例具有区别于文本案例/口述案例的四大特性。因此,在营销教学中,视频案例具有文本案例/口述案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概括起来讲,视频案例在营销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1)刺激视听感官,令人的印象更加深刻。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人们所接受的外部信息当中,83%的印象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以视觉见长的)视频案例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在营销教学中,视频案例带给学生的感官刺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视觉刺激,如动感的图像、绚丽的色彩、精美的图片、鲜活的人物等;二是听觉刺激,如美妙的音乐、婉转的歌声、动听的语言等。从学生的听课效果看,将视听两种感官刺激叠加在一起(视频案例),其给人的印象要比单纯的视觉刺激/听觉刺激(文本案例/口述案例)给人的印象深刻的多。这一点已得到了相关研究的支持。相关研究发现,视频案例的音频、视频格式使得观看者能够同时从视觉和语言上进行双重编码;双重编码能够强化对案例事件在语言上的理解。[2](2)再现真实场景,足不出户遍知企业事。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幸运的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电视和网络的出现,人们不用行万路就可知晓天下事。在营销教学中,学生不用深入现场,借由教师所播放的视频案例就可看到企业的真实场景,足不出户就可广泛地了解企业的大事小情。中央电视台的《商道》栏目(现已停办)曾经是笔者所授营销课程最重要的视频案例库之一:从最早的《论道迪斯尼》到最后《新航之“新”》。在营销课堂上,这个栏目的视频案例拓宽了笔者和学生的视野,见证了笔者与学生在营销领域共同成长。(3)诠释营销问题,不仅深入而且浅出。目前,在营销教学中,笔者所运用的视频案例大多出自电视栏目,如早先的《商道》到如今的《中国经营者》。在营销问题的诠释上,一般存在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浅入浅出,第二种境界是深入深出,第三种境界是深入浅出。视频案例凭借其自身特性,可以轻松地达到第三种境界:将营销问题诠释得深入浅出。具体而言,视频案例能将抽象的原理具象化,将主观的事物直观化,将理性的文字感性化,让学生于有声有色之中轻松地认识和了解企业的营销问题。
二、送生猛海鲜,还是陈仓烂谷:论营销视频案例的“常变常新”问题
市场营销类课程包括市场营销学、服务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品牌管理、公共关系学、推销学、零售管理、广告策划与管理、创业实训、市场调查等。与理工科的课程相比,市场营销类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变化太快:从理论到案例。作为营销教师,在课堂之上,面对众多的学生是“送生猛海鲜,还是陈仓烂谷”是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下面,本文探讨一下营销视频案例的“常变常新”问题。
1、营销视频案例“常变常新”的原因“变是唯一不变的法则”。这个道理在市场营销类课程中变得尤为明显。市场环境在变,营销理论也在变,视频案例也要随之调整。在这里,本文以《市场营销学》这一门课为例加以说明。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市场营销学》(第四版)[3]与《市场营销学》(第三版)[4]在理论体系上就有些许变化。第十一章从第三版的“品牌与包装策略”:第一节品牌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品牌策略,第三节包装策略,调整为第四版的“品牌策略”:第一节品牌与品牌资产,第二节品牌计、组合与扩展,第三节品牌保护与品牌管理;第十八章从第三版的“市场营销的新领域与新概念”:第一节绿色营销,第二节整合营销,第三节关系营销,第四节网络营销,第五节营销道德,第六节水平营销,调整为第四版的“市场营销的新领域与新概念”:第一节绿色营销,第二节整合营销,第三节关系营销,第四节网络营销,第五节体验营销,第六节营销道德。从理论体系上看,第四版突出了品牌资产和体验营销这两个概念。以上的这些调整是由变化的市场环境导致的。概言之,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营销理论的变化;为了诠释变化了的营销理论和问题,营销教师自然要引用鲜活的营销视频案例。
从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来看,初中思品要吻合广大初中学生在身心方面的发展特点,贴近他们的真实生活,注重学生的切实体验、观察以及感受,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以及行为方式。因此,亟需初中思品教师步出传统思品教学的误区,尽可能地使得本课程以鲜活的时政热点以及大量的名人轶事来吸引学生。这就要将思品教学放在更加宽广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学习,从而使得他们变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参与创新求得课程教学的体验以及发展,以科学态度开展创造性教学。比如,在开展活动课《可持续发展的选择》的过程中,可以有意地和国家所开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极大地扩展了本课内容,课程内容变成了“关注西部的发展”。而且,在课前还要求学生查找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资料。不仅要自学书本内容,而且还要在小组内和组员交流自学心得,之后选出代表在课堂做相应的发言。这样,就能够得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结论,很好地联系两大战略,不但达到了学习本课的相关目标,而且还掌握了相关的时政热点,将广大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体验和感受社会现实。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陶知行认为“生活即教育”,而且提出了“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恰是如此,人们的思想品德就是在不断地认识生活以及实践的过程中才慢慢地形成和完善的,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来看,要以学生慢慢累积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确实使得学生科学地认识自我,能够准确地协调自身与国家、集体以及他人的关系,这样才能为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所以,从思想品德课教学来看,教师要确实摆脱传统的空洞说教方式,立足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尽可能地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开发以及利用起来。选择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或热点,尽可能地把握好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碰到的相关问题。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社会生活所要求的相关规范和准则,能够利用他们观察自我、他人以及多种社会现象。如有可能,还要尽可能处理相关实际问题,这样就能够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探索、获取以及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这样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和素质,让他们真正地学会学习、学会实践以及学会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开展思品教学的关键目标之一。从农村初中的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存在着厌学情绪,他们在思品方面和社会今后的发展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也不知道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因此,为了更好地增强初中思品教学中的有效性,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自学意识以及能力。我提出了以下若干方面的设想。
(一)用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也是他们掌握知识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学生对外部事物充满了兴趣,就会持续地进行探索以及自学。他们的学习兴趣来自于对新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然而,它持续的时间通常非常短暂,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以及强化学生的此种好奇心。通常是学好了某门功课才会喜欢,喜欢了就会学得更好,被看成是良性循环的过程。对教师而言,要善于运用它,使得学生从最初的喜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进而更加喜欢这门功课,从而学得更好。从大量的教学实践来看,假如学生对自身所学的相关内容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就会以强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努力学习,而且还会不断地提升学习效率。
(二)在争论中解决问题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触发观点分岐,从而形成相应的理论交锋,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激化和碰撞,在比较和辨别的过程中把握正确与错误,让学生知道真理与谬误是在相互斗争而持续发展的。引领学生出现观点分岐的方式主要是逆向提问。学生在争论以及辩论的过程中,使得自身的思维处在最佳状态,从而表现出敏捷的思维,越争越明,从而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从教学实践来看,此种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它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的能动性,不但动手动脑,而且还会动口动笔,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会培养他们的记忆力、观察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
一、以学校主阵地,宣传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理念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是最强的,学校中的一切事物,如人,包括教师,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同伴的各种表现;教育环境,美丽整洁的校园,各种标语牌,黑板报,宣传栏中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是对的,又是该学习的,模仿的,因此,作为学校,在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方面,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一)让学校中的第一教育资源———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古人说得好:其身正,不令则行。比如说:学校为了禁止一小部分学生吸烟,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学校就规定,教师在校内外,公共场所,走在校园的路上不准抽烟,这样既创建了无烟学校,又让学生明白老师说得是对的,老师做得更对。言教不如身教,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从学生心理上起到教育示范作用。(二)让学校处处育人,处处感化人,校园内充满人性化的标语,充满寓意的壁画,张贴正气的宣传栏,宣扬好人好事的广播站,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该做的,什么是不对的,该抵制的。
二、通过课堂教学,让正确的理念得到实践的检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总是与社会,家庭中的一些陋习,不良因素相抵触的,而部分学生就会产生学校与社会家庭中的两种不同现象孰是孰非产生徘徊心理,而这时正需要学校平时的宣传教育回归到生机勃勃的生活实践中去,教育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去求证,去体会。还是以我校禁止个别学生吸烟为例;吸烟有害健康学生理解太抽象,觉得没有什么危害,反而觉得在同学面前高人一等,很自豪。于是学校就组织教师利用“科学”课时间,以实验的形式分解烟的主要成分,使学生直观的发现烟中确实存在大量地有害物质和气体,如二氧化碳,焦油等,真正明白吸烟有百害而无一益。
三、在自我教育中升华思想品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