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测绘工作论文范文

测绘工作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测绘工作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测绘工作论文

第1篇

GIS规范化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随着各种系统的应用,GIS逐渐趋于成熟,在测绘领域的作用也逐渐的凸显出来。GIS工作原理主要是对不同来源的多元化形式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确定测绘的准确坐标。如利用经纬度、海拔等对变量位置实施标注。然后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形成能够直接方位的数据库,并通过不同系统运营商将地图形式的数字信息,通过一定的转换手段,转换成可以供系统直接识别的信息或图像。

2GIS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

测绘工程中,GIS应用流程为:数据采集——数据转换与处理——空间分析,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数据采集

在测绘工程实施初期,可以利用GIS系统对实际客观存在的测量对象进行抽象、离散等处理,并将连续对象实体以矢量、栅格两种形式存储在系统数据库中。其中栅格数据组成部分包括唯一值存储单元、列,其数据集分辨率大小主要根据地面单位网格的规格大小;矢量存储方式就是利用几何图形中的基础点线面,将客观对象表示出来。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一般的做法是利用纸上现有数据或者聚酯薄膜地图中现实的数据,通过扫描等方式产生数字式数据。采用GIS系统,借助与GPS的定位技术,确定测量对象的地理位置坐标,然后将位置坐标输入到系统中进行相关的处理,同时也能够利用遥感技术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在数据采集平台中,附带了很多诸如激光雷达、摄像机、数字扫描仪等传感装置,与卫星、航空器共同完成数据平台,将主要来源于航空照片以及图片判读的数字数据进行特征选择,然后以二维或者三维的形式对数据进行捕捉,进一步将数据传输到相应的软拷贝系统。遥感则是利用不同的传感器包被动地测量由主动传感器发射出去的电磁波或者无线电波的反射系数,进而将属性数据输入到GIS系统中。

2.2数据转换与处理

GIS对数据的处理主要是通过专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将相关数据上传到系统中,进行编辑以及数据预处理,然后对数据进行拓扑建模,最后通过将相应的测量图形以及系统中相关土层进行叠加分析。GIS中软件能够分析采集到的数据属性之间的空间关系。如果采集到的数据为复杂的实体,临近数据存在包含关系,需要通过建模分析。在数据转换与处理过程中,需要重视对数据的重构,将其转换为GIS系统能够识别的数据形式,保证各个数据源之间的兼容问题。在测绘工程中,对于不同的需求侧,其数据属性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在数据分析之前,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转标转换以及投影,建立差异性的数学分析模型,满足GIS系统对数据空间分析的具体需求。

2.3GIS空间分析

经过数据采集、预处理、处理等工作后,GIS系统就能够通过相应的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并通过相关的数据计算,对研究对性空间位置进行那个定性以及定量的描述。GIS系统主要的功能包括空间分析,而空间分析是相对繁杂的过程,涉及到经济学、地理学、物理学、区域学等学科知识。对空间物置的定量描述主要借助于空间统计学、拓扑结构学、图论等,这样才能实现对研究对象的空间数据描述效果,从而对空间过程实施进一步的预测分析。

3GIS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优势与发展前景

GIS管理就是将地理空间实体数据之间的关系,经过一定的转换与处理,将复杂的地理规划、管理、决策问题转换为简单的定量分析,并利用一系列的设备、软件等,实现对数据的模拟分析、传输、评价等。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得到传统测绘方式难以获取的地理信息,还能够实现对研究对象的空间定量分析。该系统通过定量、定性等形式,实现了GIS应用于分析的有效结合,为整体规划提供有效地便利,获取的数据也更为精确。另外,GIS系统具有快速分析、查询等功能,能够从大量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为重大地理决策提供便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GIS系统应用的范围会更加的广阔,可能会与CI、SDA等技术相结合,实现时空一体化的地理信息数据分析。另外,GIS系统的应用会逐渐的渗透到各个领域,并且将不同领域空间模型整合到一个标准的框架中,实现通信、调度、执行为一体的智能化系统。

4结语

第2篇

需要考虑电子平板和全站仪是否联机顺畅、操作人员的技术是否合格和其他的条件要求。尽管目前研发出遥感控制电子平板,绘图员操作棱镜进行现场绘图,但是在设备投资和数据采集速度等方面却在很大缺陷,因此,为提高测绘速度和时间,现在普遍通过电子手簿与草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复杂地形的测绘作业。

测绘技术数字化的发展前景。从现今的工程测量中的测绘技术数字化发展来看,数据测绘的标准、GIS要求和规格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为改进这种局限,应建立完整、标准的数据测绘格式,提高地形图与GIS系统数据交互的可行性,促进测绘技术数字化更好的发展。

工程测量的数字摄影技术

首先,数字摄影技术的应用和特点。这种测绘技术是在数字摄影和影像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影像的数字处理和匹配。它与视觉和信息学科的联系较为密切,利用影像进行三维表面模型的创建,然后根据模型进行图形测量和绘制。目前我国利用数字摄影机在空中作业获取数字影像,在内业处理时,利用专项航测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从而获得大比例尺的地籍图、地形图;这种方法可降低外业测量的压力,将测量作业转移到室内。因此,这种技术具有采集数据精确度高、不受气候环境影响、花费成本低和绘图成图的速度较快等特点。

其次,数字摄影技术的其他应用和发展前景。目前这种技术适合在城市范围较为密集的地区应用,应为范围较小的测区,花费的成本较高。除上述介绍的应用之外,数字摄影技术采集数据还可通过立体坐标测量仪,实现自动绘图,而且随着GPS技术在摄影测量的应用,可减少航测的连测作业,提高测绘的效率,实现工程测量摄影技术的自动化、数字化发展。

工程测量的3S技术

首先,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随着GPS技术日趋成熟,在各个领域都被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针对工程测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它具有非常高效、精准度的特点,传统的工程测量需布置、检测控制网,进行桩位放样,经纬仪、全站仪和测距仪的使用频率较高。GPS技术则几乎不考虑气候、地形环境因素的影响,保证工程测量的高效率、高精确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桩位放样实时和动态分析,可控制桩位的精确度误差达厘米级;其二,建立放样平台。通过GPS技术建立的放样平台,可布置钢管桩放样于施工平台,缩短外业时间;其三,偏心检查。在保证精确度的前提下,实现一物两用,偏心检查桩位,提高工程测量的效率。另外,GPS技术应注意的问题是:无法直接获取工程测量的部分数据,GPS需结合其他测绘仪器或方法,才能完成测绘工作,尤其在水利工程测量行业。另外,GPS能结合传统的测绘仪器,实现定时、定点的测量。

其次,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相关地理信息储存和记录,建立系统化数据库。通过转化地理要素,计算出相关数据,然后进行数字分析和处理。地形测量人员根据需求,利用GIS快速获取数据,通过数字、图形的方式显示结果。该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城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工程,利用标准化矢量化扫描、数字摄影测量对地球表面物进行测绘,提供准确、标准、及时的数字信息;工程测量中的GIS技术具有庞大数据库和显示、输出图形的能力。数据库中所存储的信息,根据测量的需求通过软件进行绘图。通过计算运算完成内业数据处理和成图的工作,降低了外业测量的难度和工作量。因此,GIS技术具有高精确度、小劳动强度、实时更新与管理的优点,从而在工程测量中被广泛应用。

第三,遥感系统(RS)技术。遥感系统技术能进行同步观测,提供实时的数据信息,且综合性较高,因此很快在工程测量工作中普及。RS技术也是目前地形观测的有力技术手段。RS技术通过多光谱的分辨率,从遥感影像中获取比例尺较小和适中的图形数据,为城市规划工程测量提供了较为直观、准确、时效的地籍图、地形图数据信息。

第3篇

关键词:区域性现代测绘现状基准体系

1 区域性测绘基准体系建设的现状

1. 1 平面基准

1.1.1 CORS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

CORS 是将空间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测绘技术等多种技术集成的实用性系统,是城市和地区不可或缺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可以定义为一个或若干个固定的、连续运行的GPS 参考站,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通信和互联网(LAN/ WAN) 技术组成的网络,实时地向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用户自动地提供经过检验的不同类型的GPS 观测值(载波相位,伪距) ,各种改正数、状态信息,以及其他有关GPS 服务项目的系统。

CORS 改变了传统测量中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分离的作业模式,集控制测量、细部测量、水准测量于一体,且在系统有效覆盖范围内,测量精度平均、可靠性高,全面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效率。满足了不同行业、不同用户的定位需求,为城市规划、国土管理、城乡建设、基础测绘、交通管理、气象预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等提供了空间定位服务,是区域性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构建“数字城市”必要的技术支撑。

1.1.2 高精度平面控制网

(1) 省级C 级GPS 网:省级C 级GPS 网形成了与全国高精度三维地心坐标框架相一致的大地控制网。大地基准: 1980 西安坐标系; 高程基准:1985 国家高程基准; 重力基准: 2000 国家重力基准。C 级GPS 网的平均基线10―16 km。目前浙江、福建、江西、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和陕西等省(直辖市)都完成了C 级GPS 网的建设工作。

(2) 城市GPS 控制网:多数城市GPS 控制网都是采用分级建设的,首级控制网为一般为框架网,按国家GPS A 级网的要求联测国际IGS 连续运行站。框架网平均基线30 ―50 km。平差后相邻基线点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的测定精度一般优于5mm。在GPS 框架网的基础上布设GPS 基本网,按国家GPS C 级网的要求施测,具有WGS ―84 、西安80 、北京54 和地方坐标系。基本网的平均基线约15 km。平差后相邻基线点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的测定精度一般优于2 cm 。

1.2 高程基准

1.2.1 省级高程基准

基本水准网一般为二等,局部加密三等,1985国家高程基准,按国家水准测量规范施测。

1.2. 2 城市高程基准

基本水准网一般按二等水准,部分城市开展了地面沉降监测工作,一般按一、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

1.3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部分省市借助于重力数据进行了区域性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工作。

1.3.1 省级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目前已完成的省(直辖市) 有近20 个: 2003 ―2004 年,浙江、福建和江西省开展了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试点工作,2004 ―2006 年,华北4 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 和华东、华中8 省市(上海、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和山东) 等也相继进行了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工作,其精度一般达到了:城市:3 ―5 cm ; 平地和丘岭地区: 5 ―6 cm ;山地:6 ―8 cm。

1.3.2 城市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武汉大学李建成教授与合作者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已攻克了局部大地水准面的多项难题和关键技术,似大地水准面严密的陆海统一算法和具有原创性的球冠谐理论和方法,既保证了陆海地区似大地水准面的高精度,又能反映高分辨率局域大地水准面的特征。他们近两年在东莞市、广州市和武汉市进行的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达到了1 cm ,这一成果将改变传统高程测量作业模式,可取代长距离二等水准测量。

2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构建

2.1 整体推进、区域先行

国家测绘局“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 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确保全国测绘基准的完整统一。要实现这一目标,难度是很大的。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是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和城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是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城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建设更为重要。目前在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建设的进程中,由于地区差异和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不平衡,出现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份和城市较中西部地区的进展快,城市比省(区) 精度高等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要按照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的要求,在内容、精度、进度上确保与国家的一致性,有条件的省(市) ,尤其是城市要率先推进本区域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如江苏省、广州、武汉和东莞等城市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为全国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2 政府投入、共建共享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长期合作和共同推进。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一般多采取“政府投入、测绘牵头、部门参与、服务社会”的模式,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科学管理、务实高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相关方共同研究开发和建设,大力推动共建共享,不断提高应用和服务水平。如江苏省CORS 的建设由江苏省政府投入,江苏省测绘局牵头,省气象局等部门参与,系统实现了高精度、连续、动态、实时三维定位服务,在共建共享原则下,与省气象、地震等部门共同搭建了省级区域性的GPS 气象应用实时共享服务平台,并为与邻省市CORS 系统互联形成跨省份、跨行业的综合服务系统奠定了基础。

目前,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系统自动化管理、数据采集与分发等方面,从已建成系统的共享服务模式看,还局限于原始数据共享,与实现在线服务的全面共享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实现在线服务的全面共享,必须强化系统在用户数据上传和在线处理、运行状况、参考站信息检索、观测数据下载、系统管理与监视、用户注册与管理等功能,还要扩展坐标系统间的转换功能。

2.3 建立高精度的测绘基准

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立高精度、三维、动态、多功能的测绘基准体系,其关键技术是建立高精度的测绘基准,实现高精度和实时性的统一。区域性测绘基准建设的重点是平面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建设中既要有高精度的平面和高程基准,又要借助于重力数据进行区域性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并建立严密的转换关系,还要有实时的CORS。

2.3.1 平面基准

平面基准一般采用CORS 和高等级GPS 控制网来建立和维护一个统一的高精度、动态、实时、三维的地心坐标系及其由地面基准网点构成的参考框架。

1. CORS系统精度:动态参考基准:地心坐标的坐标分量,绝对精度优于0.1 m ;基线方向的坐标分量,相对精度优于 ;实时动态定位精度,水平优于3 cm ,垂直优于5 cm ;事后定位精度:水平优于5 mm ,垂直优于10 mm ;

可用性:不低于95 %;

完好性: 报警时间小于6 秒, 误报概率小于0.3 %等。

2. 省级C 级GPS 网应采用空间定位技术,建立覆盖省级的与全国高精度三维地心坐标框架相一致的空间大地控制网。其空间定位应采用1980 西安坐标系为大地基准;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为高程基准;采用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为重力基准。数据处理应采用IGS精密星历,地心坐标系和ITRF97 参考框架。

3. 城市高精度GPS 控制网:城市GPS 控制网采用分级建设,首级控制网为框架网,按国家GPSA (或B) 级网的要求实施,联测国际IGS 连续运行站, 采用精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获取精确的WGS84 坐标。在GPS 框架网的基础上,布设GPS基本网,按国家GPS C 级网的要求实施。

2.3.2 高程基准

建立高精度的高程基准可采用常规的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利用厘米级精度水平的似大地水准面将GNSS 测定的大地高转换成正常高,借助似大地水准面形成的高程基准,以此代替几何水准测量所建立的高程参考框架。

(1) 省级高程基准:省级的高程基准应不低于国家二等水准的精度。

(2) 城市的高程基准:城市的高程基准应不低于省级的高程基准的精度,东部沿海城市宜按一等水准的精度建立。

(3)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1) 省级似大地水准面:平地和丘岭地区:5 ―6 cm ;山地:7 ―10 cm ;

2) 城市似大地水准面:2 cm ,有条件的城市应力争达到1 cm。

2.4 建立平面基准和高程基准间的转换关系

具备了高精度的平面基准、高程基准和似大地水准面成果后,还需要将其联测和处理,建立精确的转换关系,真正建立起实时获取高精度三维坐标的现代测绘基准。

3结束语

区域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是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测绘主管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建立共建共享的服务机制,不断提高应用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