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实习情况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引言
微信是有着“中国最大的虚拟运营商”之称的腾讯公司推出的旨在搭建一个基于多媒体格式的互动平台,用户可以借助手机软件联网实现畅通对讲,不仅能够与朋友分享好玩的图片、文字短信,还可以体验到类似“对讲机”这种对讲通话的新玩法,支持单人、多人语音对讲还有传送视频功能,微信让手机变对讲机,而语音短信颠覆了传统的文字短信,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比短信方便,比电话省钱的微信将冲击传统电信运营商的盈利模式,成为后微博时代重要的社交工具之一,腾讯商业帝国的地位也将夯实得更加牢固[1]。微信作为新技术下反映社交与互动本质的高端网络交流工具,以独特的“语音对讲”、“手机群聊”、“LBS”等功能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据统计自腾讯公司2011年1月推出以来,截至2012年9月,微信注册用户过2亿。”[2]移动互联网界的更新速度惊人,QQ聊天工具已经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微博局限于弱关系社交,而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
大学生群体作为微信的重要用户群体,微信文化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正确利用微信是每个大学生、高校教师、新闻从业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微信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微信在临沧高校学生中应用推广情况及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并对如何使微信在临沧高校产生更高价值提出相应的思考。
一、问卷调查
1.调查背景
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媒介,微信因其较少的流量消耗、较高的兼容性和较丰富的信息传递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群,尤其是大学生的喜爱。已赢得巨大市场的微信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极为重要的挑战。对于内陆地区,尤其边疆城市,微信尚未达到普遍的程度,我们着重调查滇西地区一所边疆高校――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微信使用情况。
2.调查情况
本文以抽样问卷调查法为主,兼顾网上调查法,以保证达到预期调查目的,调查对象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大学生,被调查对象问卷填好收回后对各题各选项进行分析总结。此次调查,我们在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放问卷500份,收回率为96%;对于网上调查,采用微博和微信调查方式,主要获取网络群体对于临沧地区微信公众账号的使用情况,回复达到122次。通过问卷调查与网上调查,我们获得了临沧市高校学生(主要是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微信使用情况,如使用人群基本情况及分布比例、微信使用频率、关注的微信公众账号类型内容、朋友圈常见内容类型等信息有了初步了解。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临沧市高校微信使用人群基本情况及分布比例
根据对临沧高校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使用微信的男生为291人,占60%,女生196人,占40%,男生微信使用者多于女生,原因与男生对新产品及应用软件有较强烈的体验欲望有关。
2.临沧高校对微信使用群体的年级分布
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体,大三、大四待毕业学生较少(这也与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科专业设置数量有限,学制大多为三年有关),其中大一学生326名,占65%,大二学生130占26%,大三、大四学生占12%。这与低年级学生面临的毕业及就业压力小,精力时间充足有关,有余闲和余力体验新事物有关。
3.临沧高校学生微信使用频率
在调查的群体中,有65%的调查对象在手机上安装了微信手机客户端,调查中还有极小的一部分群体13%未使用智能手机,从此数据可以获知,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基本普及,微信这一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手机客户端已经为广大学生群体所关注和使用,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将微信作为生活中常用工具之一。微信使用频率低于每月使用一次的只有50人,只占10%,把微信作为日常生活常用软件之一的已经突破半数,达到了257人。有近50%的微信使用者每天使用微信时间达到3小时以上,由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微信或者手机是未来校方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次研究还发现,在微信的众多功能中,大学生了解和使用最多的就是文字通信和朋友圈,因此说明,大学生使用微信更多地是进行与人的交流和沟通,而娱乐、支付等其他功能的使用则很少。
4.临沧高校学生订阅微信公众账号的情况
微信公众账号具有跨平台性、开放性强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临沧师范高等专科有65%的学生已经订阅了不同的微信公众账号。调查显示,28%的用户是关注新闻信息,40%的用户是为了获取朋友圈内朋友的动态,32%的用户是在关注休闲娱乐信息。
5.临沧高校学生对推送消息的处理
临沧高校学生对于推送的消息处理,其中70%的用户会对自己关注的账号推送的消息点开查看并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分享,20%的用户只会点击查看;剩下8%的用户关注微信公众账号,但对其推送的内容缺乏关注。近一半的用户会进行分享,也就促进了信息的二次乃至多次传播,从而扩大信息的传播面。这对于信息的传播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一半的人会进行分享,无论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或是直接发送给好友,都表明学生群体对于较好的内容更愿意分享给自己身边的人。另外2%的群体对推送的消息不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微信订阅好折叠后,信息的累积性,多个公众号折叠在一起,容易对信息造成累计,信息多了也就减少了点开查看的兴趣。经过调查发现用户希望接收到的信息推送方式主要是图文形式,这类用户占68%,其次分别是纯文字、语音和图片形式,各占16%,图文形式的信息能够将图片、文字结合起来,给人更好的浏览效果,甚至插入视频等更方便直接的获取信息,语音、视频、图片这三种推送方式也可以让用户体验较好的视觉效果,但对于学生群体来讲,这三种方式更消耗流量,产生的费用较高,相比之下,图文则更为学生群体喜欢。朋友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公开平台,只有好友才能看到对方的信息)所以如果文章内容不能迎合粉丝的兴趣,很难进行二次传播,一般朋友圈内朋友分享的内容80%都会点击查看,所以信息的多次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朋友圈的分享信息。从调查中发现,除了和个人相关的生活信息以外,更有利于传播的信息是内容丰富的图文消息,那么,也就说明,怎样做好推送的图文消息才是信息传播的关键。
三、微信对临沧高校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微信速度快且生动形象,有强大的语音功能且无地域限制且资费便宜。即使是在国外,微信照常可以使用,而且其便捷的传递性能不会随着地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其资费也不会随着地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方便与国外的亲人沟通联系。
事实上,从微博走红开始,传统的通信方式就已经有所改变,一些人开始习惯减少发短信的数量,当需要与他人联系时,发一条微博或者从微博上发一条私信,成为他们的新选择。而随着“微信”的出现,将来人们或许会进一步减少短信和语音通话的数量,遇到不太着急的事情时,发一条语音信息或许是一个更加方便的选择。
高校大学生群体是信息时代的主导者,对于新事物的出现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加之微信上手容易,操作简单。越来越多元化的功能,越发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从前文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的大学生对微信从未了解,这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在使用微信,并且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有近50%的微信使用者每天使用微信时间达到3小时以上,表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受到微信很大的影响。
不可否认微信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主能动性、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不能忽视微信的负面效应,比如,使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导致道德意识薄弱,与现实中的道德形成反差,容易放松警惕,受骗上当等。
基于微信所带来的正负两方面效应,作为高校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应引导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鉴别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并开展微信公共平台与学生互动,使学生的微信活动在一种良性监督之下运行。
[关键词]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089
1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
本次研究选择山东科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方法获得数据资料。共发放自编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有效数据187份,有效率为935%。我们对所有调查问卷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处理。
11大学生每天操作手机时间长
通过频数分析知:每天操作手机时间在1~3小时占455%,在3~5小时的占332%甚至每天操作手机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占102%,仅有112%的学生每天操作手机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
由此可见大学生每天操作手机时间比较长。
由两独立样本T检验得上表,对上表分析得:原假设:假设男生和女生每天操作手机时间平均值无显著性差别。
通过上表的均值可知,男生比女生平均每天操作手机的时间短。通过检验应推断这种差异是由抽样误差造成的还是系统性的。
第一步,两总体方差是否相等的F检验。这里该F检验的统计量观测值为0114,对应的概率值为0736,如果显著性水平为005,由于概率值大于显著性水平,可以认为两总体方差无显著性差异。第二步,两总体均值得检验。由于第一步检验的两总体方差无显著性差异则看第一行,T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4165,对应的概率值近似为0,如果显著性水平为005,由于概率值小于显著性水平,则拒绝原假设,认为男生和女生每天操作手机时间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别。
男生每天操作手机时间集中在1~3小时,女生每天操作手机时间大部分在3~5小时。女生对手机操作时间比男生操作时间长,我们针对这一现象对山东科技大学的男生和女生进行了访问。男生表示他们每天操作电脑时间较长,包括打电脑游戏等,男生课外活动相对较多,如打篮球、踢足球等,所以手机操作时间相对较少。而女生课外活动相对单一,出现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奇。
13年级越低每天操作手机时间越长
(1)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
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4099,对应的概率值为0003,如果显著性水平为005,因为概率值小于显著性水平,因此应该拒绝原假设,认为年级对每天操作手机时间有显著性影响。
(2)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可得以下图:
通过折线图可得出结论:随着年级越来越高就意味着距离就业的时间越短,就业压力越大,所以年级越高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短,以用更多的时间来充实自己应对就业带来的难题。
14对人际关系带来影响
通过多选项分析知:265%的学生认为扩大朋友圈;258%的学生认为可以获得更多朋友的新鲜资讯;246%的认为使人际关系更加密切;42%的学生认为冲击现实社交圈;91%的认为现实生活中个交往能力下降;98%的认为并不能建立稳定、长久的人际关系。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认为手机对人际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仅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手机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
2存在问题
21大学生对手机存在依赖性
随着手机一族的壮大和发展,部分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在调查中,我们通过“如果没有带手机,你的感觉会怎样?”这一问题来评定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492%同学忘记带手机会感到有点担心,59%同学会感觉焦虑不安,仅有273%的同学表示没什么感觉。只有少部分同学做正事前从来不玩手机,大部分同学都会或多或少的玩会儿手机再做作业等其他事情,这说明部分学生对手机已经产生了高度的依赖感。
22对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一定冲击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学业,但部分学生因为自控能力差,无法抵挡住手机的诱惑,会情不自禁地在课堂上玩手机。调查显示,738%的学生上课会玩手机,只有257%的学生上课不玩手机。问卷调查显示,一节课50分钟,738%的上课玩手机的学生中,有46%的学生玩手机时间有十几分钟,甚至有283%的学生会玩半个小时以上。
课堂上操作手机的原因“五花八门”课堂上玩手机的原因252%的同学是因为课程单调无趣上课内容没有吸引力而玩手机,笔者认为老师应该提高课堂趣味性、互动性,很多高校都有一种普遍现象,老师在讲台一个人讲学生被动接受,下面的同学各忙各的,没有提问没有互动,课堂略显枯燥乏味。有122%表示是受同学影响,少数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公然使用手机的照相功能进行自拍,看视频甚至会拉动周围的同学一起有说有笑,扰乱课堂秩序。而在课堂使用手机学习的仅有138%。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在课堂中使用手机的用途为娱乐,而非学习。
目前有个别学校禁止手机进课堂,这一现象引起社会广泛热议,有赞成者表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课堂秩序,减少诱惑,使学生课堂听讲效率提高,也有反对者表示治标不治本,起不到作用而且学生是否愿意禁止手机进课堂呢?我们针对这一问题设置了调查问卷“如果学校规定禁止手机进入课堂,您是否同意”调查显示:只有211%的学生表示非常赞同学校禁止手机进课堂,大多数学生表示无所谓,但是也有384%的学生坚决不同意。
23手机给大学生安全带来一定威胁
对于通过手机社交工具认识的陌生人是否见面的问题,717%的学生表示拒绝前往,239%的学生会邀请同学陪同见面,43%的学生会单独前往,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跟网友见面的人被骗落得劫财劫色的不堪境地的新闻,这都是很危险的,大学生还未完全走向社会,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较低,智能手机的发展使网络更加便捷,人与人交流更加方便,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诱惑,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已经迫在眉睫!
3对策与建议
31了解现状,理解学生,跟进潮流
手机文化作为当前最先进的文化潮流之一,假如管理者一味保守的话,只会越来越落伍,作为学生的管理方,应该经常关注手机文化的最新动向,并且能够深入了解那些影响较大的手机文化活动,不是对于新时尚元素一律排斥,一刀切式地一味禁止手机文化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不能真正地避免和杜绝现存问题,而应该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寻找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32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之所以对手机产生依赖,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手机上,大部分原因还是课余时间空虚无聊通过玩手机来打发时光,高校不得不反思自身教育是否存在问题,如何充实大学生课余生活,这应该是高校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可以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让大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养成理性使用手机的好习惯。
33加大监督与管理力度,师生共建文明手机校园
为尽可能避免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影响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可采取强制要求与倡议相结合的原则。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不良现象予以制止,及时制止学生滥用手机的不良行为,绝不容许在课堂上接打电话,在考试时用手机作弊等行为。重要场所要有明确的制度规范,在重要场合约束手机使用的做法。
参考文献:
(一)调整教学计划和本科生培养方案,增加实践、实验环节,注重其实际应用效果
首先,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参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以及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教学计划和本科生培养方案,将其主干课程调整为食品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加工技术概论、食品工程原理六门课程。根据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辽宁省的资源优势和沈阳农业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划分为食品加工、粮油加工和食品生物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及其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培养环节,培养更加专业化食品科技人才。
其次,按照本科生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类型,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幅度调整教学计划中的实验环节,例如将食品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原料学、食品分析和食品微生物等五门必修课的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开,整合为食品基础综合实验课;将粮油加工方向中的谷物加工学、淀粉化学与工艺学、蛋白质工艺学、油脂工艺学和粮油贮运学等五门限修课的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开,整合为粮油加工综合实验课。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和进一步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食品学院还成立实验教学管理中心,指定专门教师负责实验课教学。
再次,大量收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需要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和总结食品生产企业提供的本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将其作为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并邀请与本专业有关的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制定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参与专业实践和实验指导方案、考核制度等内容讨论、研究和修改。
(二)通过改革实验实践环节设置和实施方案,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首先,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考核方式。教学实践环节整合后设立专职授课教师,实践教学由以往的和理论课程结合形式调整为独立设课,改革后的实践教学如果仍采用传统考察为主的考试方式则不适应实践环节学习成绩在总成绩所占比例的改变。因此,在实际考核中,实践教学确定的考核方法为平时操作和实验、实践表现为主,预习情况、实验理论成绩为辅,而且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的考试方式改革为提问、口试、笔试等多种考核类型,真实反映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实践态度。同时鼓励大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例如,在每个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大学生评价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实验中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总结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技能训练程度和水平,引导大学生关注教学实践中检验操作变化[8]。
其次,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利用近两年的时间,对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科研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在以往的教学实习过程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只重视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开题报告等文字材料的撰写,很少有人主动到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其结果是大学生能够按期提交科研报告,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自2010年起,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实践环节改革之后,提前一、二个月为师生布置科研实践、教学实习任务,要求大学生在停课实习之前,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与科研内容相关文献的检索、试验方案的设计等准备工作。在教学实习期间,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动手做准备试验,完成一部分毕业论文试验,得出部分试验结果,然后根据预试验的结果调整开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最后撰写开题报告。通过这样的科研实践实习环节,不仅提高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质量,也使大学生的科研实践态度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二、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验设计和实践方式
(一)建立校内中试实验基地,增强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门要求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9]。在原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根据专业建设情况积极建立食品安全、生物技术、包装工程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和中试基地。2010年起建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并引进焙烤食品生产线、乳制品生产线、纯净水生产线、果酒生产线等成套生产设备,利用对2007级和200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食品科学教学实习”环节进行教学改革,将原来在食品企业进行的生产实习一部分安排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由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进行工业化生产面包、饼干、果汁、纯净水、发酵葡萄酒等食品,解决了大学生在企业“走马观花”式参观方式所导致的对重要的生产工艺及其参数了解不全面的现实问题,极大地增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对各个单元操作环节的实践能力,大幅度地提高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效果。
(二)制定各项实习工作的管理细则,全面落实实习计划
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特点和学校的具体要求,科学制定各项实习工作的管理细则,安排大学生到沈阳周边地区的乳制品、肉制品、粮油、粮油食品、酒类、调味品、果汁、冷饮生产等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食品企业参观和实习。完善具体实习计划和实习方案:包括培训实习指导教师;专人负责联系生产企业,逐一落实各教学实习点的实习内容、时间、要求、人数、食宿安排等情况;专人负责联系接送师生往返的车辆;提前召开学生实习动员会,安排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实习地点、出发时间;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实习点监督、考察,检查大学生专业实习情况、状态和调研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实习结束后,带队教师负责批改实习报告、登陆学生的实习成绩;及时召开由企业技术人员、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参加的实结座谈会,通过企业、大学生和指导教师反馈意见发现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等。
(三)根据实验、实践课程的重点环节,有的放矢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素质
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培养特点,实践教学首先明确各个实验、实践环节的重点和中心任务,并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实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素质。首先,通过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分析检验等实验课,研究食品组成成分、性质以及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通过食品工艺学系列实验,研究各种单元操作加工对食品质量品质的影响和加工条件。其次,实践环节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认识实习参观代表性的食品企业,初步了解食品生产中所用的加工技术、加工过程和设备装置,体会现代化食品生产的规模化、连续化和自动化。再次,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后,进行为期三周的生产教学实习,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和大学生亲自的动手操作,使他们真正掌握各个食品生产线的操作方法和典型食品的工艺特点。在市场调研实习中,通过市场调查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培养大学生了解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健康、美味、安全、方便等各方面的需求,让大学生了解企业进行食品开发研究和销售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内容。在科研实践的实习环节中,注重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从查找资料、分析数据、进行预备实验、撰写开题报告各个环节着手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
三、加强高等学校和食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一)加强高等学校和食品企业的密切联系,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企业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条件、实习场所和深入了解食品企业的运营情况和技术水平,真实反馈毕业生状况、企业用人信息;企业参与研究制定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在每年毕业生求职就业期间,学校组织一批相关食品企业与大学毕业生见面,在企业掌握了大学生的第一手材料后,学校组织教师与企业的座谈,听取企业的用人反馈,尤其对大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并将其作为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重要参考;参与指导、考核和实习指导书的编写。食品学科聘请来自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实验、实习过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内容提供合理的调整建议。
(二)增强师生对食品企业的技术服务,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名师方能出高徒,实践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理论课和实验、实践课程教师的共同努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不能与实际应用脱节。培养教师的方式还包括为中青年教师创造深造和到生产企业、基层锻炼的条件,并以多种方式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院校、大中型企业进修和学习。根据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建议从生产一线引进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如焙烤食品技师,负责管理校内实践基地,指导本科生教学和生产实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特长。
(三)大力提倡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开展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
把产学研合作引入食品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中,一方面可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食品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育模式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的现场教育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实践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10]。
关键词:经管类;培养;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04-02
为了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的毕业实践教学,与应用性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强化大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为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对本科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及方案进行思考和有益的探索。
一、毕业实习目的
所谓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思想和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意识,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本领进行系统化、整体化运用、概括和深化的过程。
本科生经过实习,使其能深刻了解区域经济与产业建设、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将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以便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加深其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或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成立毕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
现在,全国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将原来负责专业教学二级单位的系制改为二级单位的学院制,将原来负责专业教学教研室制改为负责专业教学系。这样,在本科生第八学期开展毕业实习之前,应该以二级学院为单位成立毕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即:以院长(或书记)为组长、以各系主任为成员、以教务办主任为办公室主任等组成的毕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以该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的毕业实习的计划、组织、协调、评定或审定等工作。
三、实习单位与检查指导方式
实习单位联系方式:第一,由学生自己联系的企事业单位,经由系与学院审核、批准、同意后方可进行实习;第二,由二级学院、教学系提供毕业生实习单位,供学生选择、自愿填报后,由毕业实习领导小组根据毕业生的专业方向与实习单位的岗位特点,征求企业同意后指派规定数量的毕业生集中实习,并且让学生主动与学校和实习单位签署书面实习协议。
实习单位可遵循具体情况对实习学生提供住宿、生活等相关补贴,实习单位承担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指导任务。学院指派专门教师负责定期、不定期到实习单位检查指导,并接受对于毕业生的实习管理和跟踪调查。
四、毕业实习指导教师
学校联系的毕业实习单位,都分别由企业指派实习教师和一名本校教师专门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指导教师必须是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并且他们要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研究生以上学历。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应当落实:(1)明确所指导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以及毕业实习的目的和要求,从而提高学生认识实习的重要意义。(2)了解所指导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从事职业工作的实践情况以及自学能力等。(3)指导学生收集并整理与毕业实习有关的资料,保证毕业实习报告的顺利完成。(4)审阅学生的毕业实习报告与毕业实习鉴定表。(5)指导教师应时常与实习学生保持沟通并掌握毕业实习的进度和质量。指导教师在指导中要贯彻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学生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和独立创新的精神。
五、时间安排及毕业实习
本科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应在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不参加任何非法组织的前提下,参加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与活动。
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1)在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末,开毕业实习动员大会,由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开展关于大学生毕业实习的有关规章制度、要求等知识宣传与动员。(2)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始,即从第一周至第八周或第十周为本科毕业生实施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返校开始进行毕业实结、毕业论文撰写与毕业答辩的工作。
本科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应做到:(1)学生到毕业实习单位报到后,在1周内将学院下发的“本科生毕业实习报到回执表”交回学校指导教师处。实习中期,实习学生要认真填写“实习中期反馈表”交到学校指导教师处,指导教师查收后签署其姓名;(2)实习单位确定后,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应由本人提交申请把变更的理由写充分,经学校与实习单位调查核实同意后,方可变更。擅自变更实习单位者,实习成绩为不合格;(3)学生在实习期间需由实习单位和指导老师的安排和同意,并遵守实习单位和实习的有关纪律和安全管理规定,积极预防任何人身和财产安全事故的发生;(4)学生在实习单位出现的一切问题均应首先与指导教师联系,指导教师应妥善处理问题,严重的要及时向领导汇报。(5)每个毕业实习学生都要自觉地严格遵守《大学生行为准则》,塑造大学生良好形象和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发扬互助友爱和虚心学习的态度。
六、毕业实习成果体现
本科生毕业实习结束后,要在撰写3~5千字的实习报告与总结的前提下,再完成以下内容。
1.到企业或公司等单位参加实际项目(方案)设计的学生,可书写项目分析报告(毕业论文);该报告(毕业论文)指个人实际参与的工程项目(方案策划)的项目书、方案、系统说明书等。
2.没有参加学校安排项目的学生根据自己兴趣与专业方向,结合实际而进行方案、设计、规划等内容的毕业论文的撰写;要结合专业实习内容撰写符合的专业实习报告(包括实习单位的背景、实习环境和内容、实习效果和体会以及存在的不足等)。
3.学生对所交的项目分析报告(毕业论文)部分要全面理解、掌握,其字数应8000字以上;文体格式明确,标注规范,语言准确,表达简明;实习报告一律采用宋体,小四排版,并用A4纸打印。
七、毕业实习成绩评定
毕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相关教师针对学生所书写的书面材料进行评阅,并进行答辩。每位学生的答辩由3~5位老师组成的答辩小组负责,学生首先对自己的报告进行5分钟的演示讲解,答辩老师针对学生报告内容进行询问,一般由3~5个问题组成,根据学生的解答给出适当的分数;书面材料或答辩成绩不合格者,将予以二次答辩,成绩再次不合格者,将不予毕业。
毕业生毕业实习成绩由“实习报告”成绩、“答辩”成绩及“实习单位”鉴定、教师意见四部分组成。其中,实习报告占30%,答辩成绩占30%,实习单位鉴定占20%,教师意见占20%,分别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别记录。毕业实习成绩评定标准:(1)优秀(90分以上),圆满完成规定的实习内容,并在实习过程中态度认真,严格遵守毕业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毕业实习效果好,动手能力强;且毕业实习报告内容真实、完整、圆满,论述正确,主题突出,收获大、感悟深刻。(2)良好(80~89分),较好地完成毕业实习的各项任务,毕业实习态度认真,纪律性强,毕业实习效果好,动手能力中上;同时,毕业实习报告内容真实可信,基本概念正确,论述清楚,收获较大,文理通顺。(3)中等(70~79分),完成毕业实习各项任务,毕业实习较认真,遵守毕业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毕业实习单位反映较好,动手能力中等;同时,毕业实习报告内容较具体,论述较清楚,基本概念正确,收获较大,文理通顺。(4)及格(60~69分),基本完成毕业实习任务,毕业实习较认真,较遵守毕业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毕业实习单位反映较好,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并且,毕业实习报告内容有相应的体会、成果和见解,文中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正确,符合逻辑。(5)不及格(59分以下),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均不合格:第一,无法完成毕业实习的各项工作,动手能力差;第二,毕业实习报告材料不真实,概念模糊,理论上不正确;第三,毕业实习期间酿成重大责任事故或有违法乱纪行为。
八、成绩资料保存
关键词:社会实践规范意义
社会实践是在校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实践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他踏上工作岗位之后的工作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使实践内容落实到实处,不但对于使社会实践规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大学生尽快的适应工作及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实践现状分析
1、积极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大环境
现我系与烟台市三十多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其中舒朗时装、山东省家家悦集团、喜旺食品、氨纶集团等八家企业已正式挂牌确定为大学生创业就业见习基地。
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我们一方面积极创办培训班,如“家家悦储备干部班”、“舒朗时装班”等,定期邀请企业领导或老师来校进行讲座或培训;另一方面,团总支积极与系教学科、招生就业科联系,送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及实习。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发现,一方面由于企业提前对学生进行了培训,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实践时,能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学生提前对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进入企业实习时,他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观察和研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
2、充分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并着重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类活动
根据有关部门的工作安排结合我系专业实际情况,除组织一些实践团队和实践个人进行实地实践外,我们还确定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如:三农建设、专业人才需求、市场情况调研等项目利用寒暑假组队进行社会调研,并撰写实践报告。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队通过调查问卷、查阅资料、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调查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并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不但锻炼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其写作能力,而且使学生对相关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其以后的就业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学生撰写的实践报告有多篇发表在学院学报上,给其他同学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激发了大家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3、激发学生创业激情,鼓励大学生创业
学院团委一直很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在团市委的支持下,与烟台市创业者协会及部分青年企业家联系密切,每年定期给学生进行创业培训,举办了三届企业家论坛。
我系专业较多,例如:营销、物流、食品、服装、高分子材料加工等,有想法的同学也很多,利用这一优势,团总支积极发动辅导员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有创业想法的同学进行分析指导,鼓励大学生创业。通过组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选拔优秀的创业项目推荐到学院大学生青春创业孵化园进行实地操作。2011年11月24日,我院大学生青春创业孵化园正式开业,通过创业大赛选的涉及到我系的营销类、服务类等的三个项目也开始了实际运作。我系杨巧丽同学经营的“葱爱软陶”店,由于其独具的风格和创新的思路,吸引了记者的眼球,在烟台的畅销报纸“今晨六点”进行了重点报道。创业社各个项目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将会面临更多实际的困难,我系团总支将继续做好指导服务工作。
二、社会实践中的收获
1、结合实践实际,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缺点,有目的加强专业课的学习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同学们的岗位都能跟其所学专业吻合,大多数同学能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实践中去,并根据实际情况,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缺点,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2、出于实践需要,增强了个人人际交往能力
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却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包括同学、工作伙伴、专职和兼职指导老师以及社会公众等。新的人际关系环境“ 逼迫” 大学生必须努力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人际交往能力。
3、通过积极实践,启发创业意识
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理论上的一些知识,他与社会实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完成了其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对于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1、部分学生思想不稳定,容易半途而废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的实践中,部分学生容易半途而废,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市,在实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家庭因素影响,例如家人给联系当地的单位等原因,致使其不能坚持在就业创业基地认真实践;二是思想不稳定,这山看着那山高,总觉得自己能力很强,埋怨工作累、工资少等。
2、假期实习中的个人实习具有盲目性、应付性,达不到实习的效果。
在假期实习的个人实习中,由于个人态度及社会因素影响,容易形成应付心理,不能很好的按照计划做好实习,达不到预计的效果。
3、实践中缺少资金支持,使实践过程不能深入
特别是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中,由于缺少资金支持,使实践内容较为单调,实习形式简单,不能深入。
4、实习考核机制不健全,需进一步完善。
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实习形式多样,涉及到考核机制不够完善,致使部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受到影响。
关键词:高校;金融学;专业实习;实践育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036-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高考升学率不断提高,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必须参加专业实习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就业需要,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为此,各高校大力开展实践育人模式创新,构建实践育人平台,完善实践育人体系,竭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高校金融学专业实习的意义和作用
专业实习是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专业实习能够增加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提高为人处世水平,对大学生顺利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专业实习还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职场适应力,锻炼并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与奋斗的目标。[1]专业实习能够使大学生学到本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从而增强自尊,获得满足感,提升效能感,自我价值感不断提升。有学者研究认为,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情况与总体自我价值呈正相关,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与能力应用于实践,对增强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有积极作用。[2]专业实习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毕业后顺利地实现就业,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高校金融学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存在偏差,思想上重视不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课堂理论课学习很重要,可以学到很多专业理论知识,实习实践课主要是拾遗补缺,挣学分,并不十分重要。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对实习实践环节课程不重视,甚至把实习实践课学习与专业理论课学习割裂开来,把实习实践课视为可有可无的补充。有部分大学生总是找各种借口不参加,或者即使参加也是应付了事,到实习结束时东拼西凑撰写、提交一份实习报告了事,未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与效果。
2.受客观条件限制,实习单位难落实。专业实习的时间一般是安排在学生上完理论课程后的学期末,此时天气寒冷,临近期末放假,一些学生人在心不在;加上正值一些学生考研的关键时期,实习时间难以保证;实习经费不足,往往只能给予学生发放少量的交通补贴和带队老师的差旅费,没有能力给实习单位及其指导老师支付实习费。金融学专业实习一般是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担保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而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其业务经营性质与特点决定其不便于接收或不便于大量接收实习生,使得实习单位难落实,影响实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3.校企合作不够紧密,时间衔接困难。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不够紧密,企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缺乏了解,担心大学生实习会影响其业务活动,往往不太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加之校企之间利益与目标不同,企业以追求盈利为先,为保证企业正常运营与经营效益,大多给实习学生安排一些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不能参与专业性的工作、获得重要岗位的锻炼。有的实习单位为了招聘学生就业,需要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进行考察,对学生实习时间有特殊要求;有的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生完全出于自己工作需要,时间安排与学校实习时间安排难以衔接同步,对实习计划的顺利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加强高校金融学专业实习的建议
1.强化指导教师作用,提高学生认识,明确实习目的。实习指导教师担负着学生实习的组织、动员、指导、管理、考核、评价等工作,其工作贯穿于学生专业实习的全过程。强化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学生专业实习收获效果的必要条件。[3]高校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在组织学生实习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教育,提高学生认识,明确实习目的,使学生懂得专业实习的重要性,懂得实际工作与理论学习之间的差距,运用R道砺壑识,提高组织协调、待人接物、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基础。正如有的金融学专业学生在专业实习报告中所说,专业实习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自己变得更加自信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参与就业竞争也更加有信心了。
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了顺利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必须根据专业特点投入一定的建设经费,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专用设备。实习单位应当相信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基本能力,承担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与培养。高校应该选送理论知识水平与基本能力达到要求的大学生前往企业实习。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提供减税、补贴等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接收大学生实习,以便为大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环节和条件。高校建立实习基地,可以采用对外挂牌和不挂牌两种方式。对外挂牌可以保证实习基地的长期性、稳定性;不对外挂牌或不宜对外挂牌的,高校可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合作期限、指导老师配备、工作职责、权利义务、具体安排等,以保证实习基地建设的规范性、稳定性。[4]
3.构建高校与实习单位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构建高校与实习单位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使双方的协作关系能够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校企合作应该建立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实习单位及其指导老师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与条件,对学生进行了精心指导,应该享有选聘优秀毕业生的优先权,并获得一定的实习管理费和实习指导劳务报酬。学校应该提供必要的实习经费支付给实习单位及其指导教师。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辅导,对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妥善处理,协调好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学生在实习中完成了实习单位安排的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工作业绩,实习单位应该酌情支付一定的报酬。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必须增强组织纪律观念,遵守实习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尊重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并虚心向他们请教,服从实习单位的工作安排,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实习工作任务,并为实习单位提供一些较好的建议。
4.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提高专业实习效果。建立健全专业实习的考核评价机制,由教务处实践教学科、二级教学单位、专业系(教研室)组成实习监控体系,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并对学生实习中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工作纪律、业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习结束时提交的实习报告、实习日志等进行全面的综合考核评价。同时,对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习的工作情况也要进行监督检查与考核评价。建立健全专业实习的激励机制,消除"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鼓励教师积极承担指导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工作任务。对教师指导学生实习的工作量计算及教学业绩考核给予适当倾斜;对开拓及维护实习基地、组织开展专业实习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对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给予适当的工作补助;对学生实行实习补助奖惩制度,补助金额与学生实习情况挂钩、差别发放,对实习态度端正、表现积极、效果优良的给予较多实习补助,否则减少补助或者不予补助;评选优秀实习生,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给予优先推荐到相关实习单位工作的机会。通过建立与实行专业实习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搞好专业实习的e极性,提高实习效果。[5]为金融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琛麟,翟承宇.大学生专业实习对其就业的促进作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5,(06):131-132.
[2]吴志斌.当代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及培养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2):144-148.
[3]胡瑞萍.论高校专业实习中指导教师作用的强化[J].石油教育:双月刊,2016,(02):107-109.
[4]李春灿.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专业实习基地运作及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5):231-234.
[5]武英芝,田艳君.金融学专业实习的实践与体会[J].特区经济,2015,(10):50-51.
Thinking on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for Finance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HUANG Wan-cai, ZHANG Su-lin
(School of Economics & Finance,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China)
关键词:金融学 毕业实习 实习模式 实习管理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国际化,行业竞争日益加据。为了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各金融机构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作为金融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必须顺应这种需求,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毕业实习是整个大学期间教学工作中最系统的一次实践,是大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一次预演,是他们参与实际工作、提高业务技能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本文以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为例,分析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有效途径,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业务素质。
一、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自199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一直在探索提高毕业实习效果的实习模式,目前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主要采取校外集中实习、“委托承包”实习、“就业”实习、分散自主实习四种模式。在学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实习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实习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使每一届的金融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学生缺乏实习积极性
通过对历年毕业生访谈记录看,基本上30%的学生缺乏毕业实习的积极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就业形势影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根据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都放弃了毕业实习,把时间投入到找工作中去;另一方面,由于受就业难的影响,金融学学生择业由以前的“专业对口” 演变为多元化,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不从事本专业工作。这一部分学生认为既然不从事该专业的工作,就不必去耗费时间实习,这样势必影响一部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2)对毕业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本专业的实习能够认真对待,但仍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充分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认为实习环节可有可无,把实习当成是最后一次长假,没有进行真正的实习,利用弄虚作假的手段来应付教师的检查,例如,做假的实习鉴定、拼凑实习报告、抄袭实习周记。
2.实习接收单位热情不高
毕业实习已经成为每一位学生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是现有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在数量上都很难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更不要说在类型与实习生的专业和就业取向对口了。很多金融机构如银行不愿意接收大学生实习。其主要原因有:(1)接纳实习单位要抽出骨干力量来指导,给单位增加了任务,带来了麻烦;(2)有的实习可能要影响实习单位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增加工作的成本;(3)学校对实习单位不可能有很多的支援和帮助,单位和职工只是尽了义务,而无任何实惠可得。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组对106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的占48%,不太愿意的占52%。
虽然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在武汉、荆州、洪湖等地有实习基地,但每个基地由于规模的限制一般只能接受8名学生实习,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在金融机构进行金融技能方面的实习,而转向其他单位,。一些金融单位虽然接收了毕业生进行实习,但实习的金融单位主要依靠单个教师的个人关系进行联系和维持,学校没有进行资金和荣誉的投入,造成实习单位员工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金融业务(特别是银行业务) 对安全性、精准性方面要求很高,所以业务人员不会对实习生进行实际操作的培训,更不会放手让实习生独立去操作一项业务,实习生更多的是承担一些辅的工作,比如引导客户填写表格或单据。这些实习内容与平常所学知识关联度不强,不能体现金融专业的特色,与学生的心理预期相差甚远,学生产生失望的情绪,难以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
3.毕业实习管理体制不完善
毕业实习应该是一种对用人单位和实习生都有收益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它不是基于人际关系的经验性、个体随机行为,不是学校和企业之间一种简单的“对口实习”任务,而是涉及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大学生的一种规范、系统的常规化制度行为。但就目前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学生毕业实习管理体制而言,存在不少问题,不能满足大学生素质提高和技能培养的需求,影响了毕业实习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实习时间选择不当,实习期间过短
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一般都在大四第二学期开学后的第四周开始,这个时期学生面临毕业论文撰写、找工作或研究生考试面试的压力,虽然有的学生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但没有心思参加;有的学生选择参加实习,但在实习期间精力不集中,在实习期间频繁请假,学生奔波于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又给实习单位留下了不良的印象。
一般学校统一毕业实习期间为四周,时间过短。实习单位认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生是无法全面、熟练地掌握业务的,认为学生实习仅仅是走走形式,做做样子,所以不重视学生实习,对学生不会严格要求,尽心指导。
(2)缺乏完善的毕业实习考核机制,成绩不能体现实际实习情况
虽然在毕业实习管理办法中对师生在实习期间应履行的职责都做了规定,如要求“学生不得无故不参加实习,凡无故不参加实习的时间超过规定实习时间的三分之一者,不予评定实习成绩”,这些规定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量化的指标,对学生没有约束力。目前对毕业实习的考核首要标准是实习鉴定表是否有实习单位的公章和学生所提交的实习报告,对学生形成综合成绩,而对学生的日常实习表现没有体现在实习成绩中,这样给一些根本没有参加实习的学生提供了造假的可能。有的学生随便找个单位盖上公章、拼凑实习报告,最后形成一种不公平的现象:造假学生比那些踏踏实实实习的学生的成绩高。
二、提高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的措施
毕业实习在高等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是促使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的有效途径。要提高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质量需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毕业实习前的准备和动员工作
毕业实习前的准备和动员工作是毕业实习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各教学系应充分向学生介绍实习单位的性质及实习岗位对学生的要求,以便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缩短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距离感,降低学生对实习的恐惧感;签订协议书,实习前学校要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书,明确实习单位、学校、学生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发放实纲、实习计划和日程安排;对学生进行分组,并选出或指定负责人,负责人要切实负起管理与协调、沟通的责任,定期与不定期地向负责实习的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召开由院(系)主要领导参加的实习动员会,对学生进行动员,向学生宣布实习纪律、要求以及成绩的考核标准和办法,条件允许时,也可请实习单位的领导和有关人员参加动员会,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业务上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
2.加强毕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大对毕业实习基地经费的投入
由于毕业实习基地一般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因此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减轻实习单位的负担,提高实习单位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目前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都是无偿提供业务指导,可以由学校设立优秀实习指导奖金,对实习单位出色的指导人员进行奖励,提高他们指导业务的热情。
三、重视与毕业实习基地的联系
目前,学院和毕业实习基地的联系基本处于平时不闻不问,临时突击公关的现状,每年等到学生实习之前才和实习单位联络,这样学院和实习基地之间缺乏交流,关系很疏远。学院应和实习基地建立一定的联系机制,并与实习基地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加强交流合作。如学校可以考虑定期召开实习基地联谊会,组织实习基地负责人座谈,听取他们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意见。学校还可以和实习基地进行密切的双向合作,利用学校拥有的科研、技术优势为实习单位提供相应服务,为实习单位培训干部和业务骨干,促进实习基地的发展。学院可以考虑聘请实习单位的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参加学生论文答辩,不断巩固双方的合作基础。
3.完善毕业实习管理体制
(1)调整毕业实习时间
以往金融学毕业实习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开学后第四周进行,时间约1个月。考虑到学生这一阶段面临撰写毕业论文、就业、研究生面试等问题,学校应考虑适当调整毕业实习时间。学校可以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结束后的暑期进行,原因有三:其一,根据和学生的交流,每年暑假不少学生想找单位实习,但很少有学生如愿,如果学校安排学生在暑假进行集中实习,可以满足学生的愿望;其二,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在专业知识、动手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还有一年的时间进行充实和提高,学生在大四学年的学习目的会非常明确,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其三,可较好地解决与找工作、毕业论文设计间冲突的问题,保证充足的实习时间和较高的实习效果。
(2)建立健全毕业实习考核机制
目前学生毕业实习考核主要由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意见两部分构成。对集中实习的学生来说有考核的依据,但是缺乏量化的指标,考核的随意性、主观性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毕业实习考核的量化指标,保证考核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对自主实习的学生来说,应加强对过程的考核,要求其提供实习单位的地址、联系人等情况,随时对他们的实习情况进行抽查;和实习单位进行座谈,了解学生的实习表现;要求学生通过电话或互联网每天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等。
参考文献:
[1]王海鹰.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毕业实习模式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09,(2):7
[2]华银峰,周贵勤.毕业实习:大学生就业的直通车.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3):36-37.
关键词:实习权益;实习法律关系;保障机制
基金项目:2016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大学生创业法律环境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JG16DB173)
近年来,大学生实习期间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件屡见不鲜,却始终得不到强有力的法律救济。司法实践普遍认为,实学生并不属于劳动者,大学生实习权益保护的法律规范缺失,完善大学生实习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将大学生实习权益保护提升到立法层面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实习的法律关系
大学生实习法律关系,指的是法律法规所调整的大学生、用人单位、学校、政府等主体间在实习活动中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大学生实习法律关系具有多边性和复合性。一般情况下,大学生、用人单位、学校是实习法律关系的主体。
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的实习活动只能算是一种在毕业之际提升能力的实践锻炼,大学生不完全符合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的主体资格,笔者认为,并不能一概而论。一般而言劳动者具有以下特征:达到法定年龄+有劳动行为能力。只要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就应当符合以上两个特征,并且毫无疑问地适用劳动法来保护。判断法律关系是否属于劳动关系,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怎样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侵害大学生实习权益的主要表现
(一)不签书面劳动合同,欠薪现象严重
保守估计我国有80%的大学生没有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或协议,一旦大学生实习权益受到侵害,由于缺少书面证据,有关单位很难依据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实学生往往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时间弹性较大的实习活动,不少用人单位利用市场杠杆原理,将实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任意克扣、拖欠工资薪酬,或者只是象征性的o些补贴当做报酬。根据201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某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实学生工资在500元/月以下的占到47%,500-1000元/月占33%,1000-2000元/月所占比例为17%,而2000元/月以上仅占3%……”
(二)超时工作,工伤保险空白
对实学生,用人单位通常会尽可能延长其工作时间,却很少会支付实学生加班期间的费用。此外,大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之前只能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主要针对劳动者,用人单位不必给实学生交付社会保险,如若大学生在实习活动中遭受到人身意外伤害,获得救济的概率是极低的。
三、完善我国大学生实习权益法律保护的立法建议
(一)构建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机制
造成大学生实习权益受到侵害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对大学生实习制度和保障救济机制的不完善。所谓治标要治本,借助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主体的力量,努力构建大学生实习法律制度,完善大学生实习权益监督管理保障机制。实学生具有大学生和劳动者的双重属性身份。国家宜修订有关实习法律规范,专门规定实学生、学校及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实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争议纠纷纳入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将大学生实习法律关系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是从本质上保护大学生实习权益的重要途径。
(二)细化大学生实习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则
1. 以劳动合同的形式保护实习生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是劳动者权益得到保障的依据。如若能够赋予实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可以在合同中明确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避免用人单位偷钻法律漏洞。只有建立在双方相互平等、合理、科学的实习合同才能有效减少侵害实学生权益事件的发生,更好的保护大学生实习权益。借鉴各省市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宜规定用人单位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一定范围内确定实学生的劳动报酬,并按照标准按时给予实学生所应当获得的工资薪金。
2.明确实习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
学校应当实施实习考核并且根据不同专业设计相应的实习计划。定期对实学生进行检验,从而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实习情况,并依此及时作出合理调整。与政府、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合作,扩大大学生实习渠道,建立在学校统一管理下的实习单位。
实习学生在享有学习权、休息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及其他相关权利的同时,也应当遵循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他们的教育管理,及时与学校或者相关人员报告实习进程,接受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检验考核。如果因为个人过错而导致用人单位损失的,实学生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等。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事业单位,应当对实习生进行培训教育管理主动向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必要的实习设备和安全的实习环境、指定实习指导人员对实学生进行各种培训,并依据对实学生的考核向学校反馈实习情况。
结语
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角度来看,维护实习期间的学生权益,有益于形成良好的“准劳动关系”,利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法律意识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宁尚书.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权益法律保障[D].兰州大学法学院,2014.
[2]徐银香.责任共担 视野下大学生实习法律制度的构建[D].高教研究,2014.
一、必要性
1.职业教育理念发展的要求
目前,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办校规模越来越大,招生数量也与日俱增,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数以万计的增加,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各种专业与岗位不匹配的现象日益突出,导致大学生过剩。鉴于此,教育部提出发展职业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注重培养管理、生产、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这对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发展无疑是有利的。因此,职业教育理念得到广泛认可,实习实训就成为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2.社会人才需求转变
在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下,知识型人才逐渐被能力型人才取代。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具备实践能力,培养的大学生人才要适应现代社会和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加强对大学生的实习实训教育,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有效机制,建立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适应的大学新教育体系,确保大学生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是当前高校教育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3.实习实训有利于大学生发展
大学生长期在学校接受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对社会和职业发展知之甚少,这样通过实习实训教学实践,能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在大学生参与的实习实训中,不仅打开了大学生的眼界和视野,重新审视和观察世界;还积累了职业经验,对提高职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大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十分有利。另外,通过实习实训,还能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为以后的职业积累宝贵经验。
二、实施建议与策略
1.树立重视实习实训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中,实习实训观念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认真对待,对实习实训抱有应付心理,导致实习实训效果不佳。因此,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观教育十分必要。在学生入学后就开设实习实训相关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认识到实习实训的重要性,尽早树立起实习实训观念。在实习实训开始前,还要对学生加强岗前培训,使学生清楚认识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的不同之处,从而通过实习实训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断提升、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实习实训结束后,要求大学生总结实习实训报告,探讨实习实训心得和体会,对实习实训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2.建设规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
规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无疑对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具有突出意义。建设规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首先要发挥学校的作用,学校应加强与实习部门的合作协商,建立合作契约关系,为学生提供规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其次,学校和实习基地双方之间,均挑选专业的实习实训辅导人员,成立专门的实习实训辅导小组,指导大学生实习实训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对大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情况和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大学生实习实训工作有序开展。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实习实训指导委员会,对实习实训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完善教学计划,并与实习实训基地达成协议,切实推进大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的实施。
3.培养理论和实践目标下的“双师型”人才
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通过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不仅能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才目标的重要途径。理论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实践是专业知识的延伸,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习实训实践,是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实习实训实践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传授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切实解决大学生实习实训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和困惑。高校在重视课堂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把实践培养能力融入到实习实训指导中,努力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双师型”人才,切实促进实习实训成效充分发挥。
三、结语
本次调查后推出了年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富有针对性地重点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和就业压力等内在动因进行了考察。其中主要发现包括:
1中国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三因素模型
其中属于发展因素的个人发展与晋升空间大”成为大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中华英才网总裁、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张建国表示,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因素三大要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大学毕业生正处于在初次就业时期,未来发展、物质利益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支配着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对于促成大学生与企业匹配的机构,需要从多层面解释和把握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
2大学生就业预期偏高
体现在期望薪金上尤其突出。调查反应出,大学生就业预期普遍偏高。大学生期望薪金主要集中2000-3000元,硕士、MBA和博士则主要集中在5000以上的薪金档位,同时,愿意接受的最低月薪中位数为1800元。而对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去年12月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数据,专科毕业生起薪为1333元,本科毕业生为1549元,硕士、博士分别为2674元和2917元。显然,大学生薪酬愿景仍实际情况存在相当的差距。
这种情况也印证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史密斯.霍尔伯特(SmithHerbert论断:由于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资质高于平均水平,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专家指出。从而导致整体收入预期水平的偏高。张建国谈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尚未能对自身收入形成一种理性的预期。
张建国还认为,另一方面。大学生每年接受大学教育的直接方面的直接成本(包括学费、食宿费用等)约10000元,四年就达40000元。这样,大学生只有寻找到高收入工作,才能弥补这高昂的大学成本以保持净预期收益不变。因此,大学教育成本高昂也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两大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
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实际的问题,本次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压力问题。如求职竞争激烈、家庭需要、爱情与好工作难以兼顾等,张建国认为,这些问题通过训练或者咨询是难以解决的但针对另一类由主观原因引起的压力,如自我认识不清、缺乏求职技巧和经验、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不利于就业等,张建国则表示,这些问题能够通过专业的训练或者深入的分析得到缓解。
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值得注意的接近一半(49.3%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清。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中华英才网在报告中指出,从治本的角度来说,或者我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制度。而如果从治标的角度来看,学校和院系的相关部门应该更多的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弄清楚未来工作的方向。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通过大学生在康利养老院长达6个月的实习,使其充分利用实习机会,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参与到康利养老院老人的托老﹑养老﹑娱乐﹑康复﹑餐饮、心里关怀等一体的全方位服务与养老院的管理工作当中,学习并掌握养老院的运作模式、管理机制、服务技能等等,在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等方面均有所提高。同时,大学生的加入对于养老院来说也是新鲜力量的注入,大学生实习过程中也可以对目前养老院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展开深入的思考及实地调研,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养老院的建设及发展贡献力量,实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养老院的建设积极互动。
二、实习内容
(一)参与养老服务
1、常规护理:向护工学习护理知识,配合护工完成对老人的护理服务,着重了解护理知识在实践操作中的应用;可以选择固定的老人,让大学生进行实际护理,通过老人的反馈掌握大学生理论知识运用的能力;
2、特色服务:结合康利养老院老人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大学生想象空间,最大程度的为老年人提供各类人性化的、特色服务:如为方便老年人制作养老院的联系卡,帮助老人与家人联系;设立“康利养老院广播站”,为老年人播报精彩节目;成立“爱心小团队”,定期到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的房间,为老人送去关爱;
3、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积极组织并参与到养老院的各项活动中,包括老人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娱活动,丰富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活动的设计及时间的安排要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可以每月安排一次,每次控制时间和活动质量,根据老人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
(二)参与养老院的日常管理
1、档案管理:负责建立并完善老年人档案,内容包括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性格特点、喜好、家人联系方式、生日、饮食习惯、房间号床位号等等,档案管理要求细化、规范化,并及时更新,为养老院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完善巡查及登记制度
每日对养老院及老年人例行巡查,采取分包制度,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如遇突况及时和工作人员沟通并协调处理,巡查做每日情况报告,并对这些信息写入登记册,交由领导查看,以便领导及时了解老人情况;
3、员工及后勤保障管理
了解并参与包括护工、后勤等工作人员的出勤、工作状态等方面的管理,参与对养老院员工开展的理论知识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了解并参与养老院硬件软件物品的配备,宿舍的卫生,水电煤气等设施的使用与维修的协调;食堂菜品的采购、饮食的科学搭配、食堂工作人员的管理等;
(三)参与养老院建设
1、加强养老院的外联及宣传工作,采取“走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大学生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采取积极联系学校、爱心单位、社会志愿者等走进养老院献爱心,壮大敬老、爱老的团队力量;同时联系辽中县的新闻媒体,将养老院的感人故事、先进典型、管理经验、社会力量的加入等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关注康利养老院,关爱身边的老人。
2、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对康利养老院设施的配备、服务管理水平、员工服务意识等等方面进行调研,写出一份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为养老院的建设提出宝贵的建议,为养老院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3、通过实习,对康利养老院实际运作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养老院的建设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及时与养老院进行沟通;
三、实习具体安排
(一)常规性工作安排
1、每日工作时间:上午8:00-11:00,下午1:30-4:00
2、每日对养老院及老年人例行巡查,一个大学生负责30余名老人,询问关爱老人,同时查看老人的卫生及健康状况、物品配备情况、养老院设施、水电的使用,每人准备一个登记册,将情况简明扼要的记录入册,如遇突况及时和工作人员沟通并协调处理;
3、每日学习护工护理过程,前几周主要是观察护理人员实际操作过程,熟悉实践操作方法及流程,实习中后期可以参与操作并协助护理员完成对特殊需要照料的老人的护理,向护工学习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康利养老院广播站”每日定时播放(可以在中午吃饭时,或者早晚),播放内容包括第一部分是音乐,舒缓老人情绪,调节老人心情;第二部分是广播内容,包括时政新闻、健康保健、生活常识等等;第三部分是娱乐互动节目,老人可以相互点播歌曲、笑话等,如果遇到老年人的生日、节日等可以为老人送来祝福;
(二)阶段性工作安排
每周三及周五休息,除了巡查需要每日坚持之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停止广播站播报及学习护理的工作任务,临时组织或参与老人的互动活动或提供特色服务:
1、第一个月的主要任务:
(1)组织一场欢迎会,养老院领导与部分员工出席,欢迎三位新成员的到来,由养老院领导对养老院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让大学生熟悉工作环境,与工作人员认识,对实习期间的工作任务及目的进行介绍,大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了解大学生的情况,结合实际完善今后工作任务及安排。
(2)建立养老院及老年人例行巡查制度,一名大学生负责30余名老人,询问关爱老人,同时查看老人的卫生及健康状况、物品配备情况、养老院设施、水电的使用,每人准备一个登记册,将情况简明扼要的记录入册,如遇突况及时和工作人员沟通并协调处理。
(3)完善健全康利养老院老人档案,了解熟悉老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性格特点、喜好、家人联系方式、生日、饮食习惯、房间号床位号等等,完善康利养老院所有老人的基础档案资料。
(4)建立“老人连心卡”,内容包括养老院的领导及各部门电话、家人的联系方式、紧急情况处理方式等等内容,要求简洁、实用、方便老人随身携带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0 引言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如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用人体制的改革,导致人才竞争的加剧;高校扩招,毕业生大幅增加,导致毕业生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了就业压力;经济增长中的结构不平衡和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增加了大学生择业的难度;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存在的问题也给就业带来了压力。因此,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就业空间、稳定高校各专业领域的就业资源、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积极抢占大学生就业实习高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这无疑为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是十分必要的。
1 建设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意义
1.1可以缓解毕业实践环节弱化的局面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是要把大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来抓。这样既能促使大学生发挥探真求实的精神,又能强化社会意识。通过对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大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能力在此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真理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此内容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这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方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情况不容乐观。正如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强调指出的:“实践环节比理论教学更重要,而它目前确实是个薄弱环节”。大学生的实习经验已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这也就要求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基地来改变此种情况,为大学生毕业后提高就业率打好基础。因此,建设一些高质量的实习基地,不仅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估有巨大的推动力,也可以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这将是所有高校所共同面临的有关高校发展的重要问题。
1.2有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
大学生就实习基地建立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增加就业机会,缓解了大学生因就业压力而背负的焦虑、急躁、恐惧、自卑等心理负担。有的大学生因为就业压力大而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大影响了大学生对今后生活、学习和就业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破坏了校园和谐和稳定。然而,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后,大学生可以通过就业基地的认真学习,大大增强自身的自信心,从而增加大学生参加就业的机会,也就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率,最重要的是增强了校园和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1.3建立大学生就业基地,提高就业率,有利于高校实现科学发展
高考考生和家长选择和报考学校最先考虑的是自己孩子所选的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形势如何,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的招生情况。增加考生及家长的选择权和知情权,引导考生和家长全面考虑报考学校,教育部和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均在报纸和网络上公布了近几年各高校及其专业的就业率,以备考生和家长参考,好让考生及家长在报考学校方面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就业率的高低对高校招生的压力之大。目前,就业已经成为判断高校工作如何开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基地这一举措,促进了高校的教育改革和高校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就业实习基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就业率得到很大提升,最终促进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2 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思考
2.1改变观念,加强沟通,密切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
一直以来,有些实习单位只提供短期的参观和培训,却不能完成毕业生实习所需要的完整过程。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没有提供器材和场地的条件,二是教学和实习所需要的电子设备跟不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电脑紧缺,供不上实习学生的使用,这就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实习效率。三是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高校需要参加实习的毕业生,也不去引导高校毕业生去完成毕业论文,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旧有的观念所致。作为承载大量毕业生的高校未主动去走访用人单位并未及时和用人单位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沟通。因此,作为高校,首先要改变自身观念,不能坐等用人单位来校招收实习生,而是要自愿主动走访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与相关单位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沟通,这样也是对本高校毕业生负责的表现。这样做既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实习单位的旧观念,也为高校树立了一个好的形象,还能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主动联系学校,实现了“三赢”。二作为用人单位,人才是他们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既方便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核,也可以使用人单位挑选适合自己单位的人才,避免了去各地开招聘会的麻烦,这样方便省时地利用高效资源,达到了效益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2.2加强指导和管理,建立质量保障机制
由于某些毕业生的实习实践时间较长,本专业的指导教师因为在本校的教学任务,不可能总去实习单位对其进行指导,尤其是在外地的实习单位,教师更不可能到实习单位进行指导,所以一定要建立能保证毕业生实习效果的机制。在指导和管理上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措施和实习过程中所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和环节,并指导学生正确填写实习报告 (包括学生要遵守的有关规定、考勤办法和相关的违规处理办法等〕和实习、设计 (论文) 手册 (包括进度、不同时期完成的报告;和相关设置填写的内容、单位指导人员的不同时段的鉴定和意见等)等,采用双方都能参与的教学方法,通过用人单位到现场进行亲自指导和管理,加上高校教师通过通信或网络等手段,指导并监督学生顺利完成实习过程。这种双方结合的模式,保证了毕业生的实习质量,也保证了实习生完整的实习过程,为今后的就业大好了基础。
2.3多渠道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效果至上,最大限度地调动用人单位和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积极性,使基地保持对毕业生的最大容量,从而使需要和满足的关系达到和谐的效果。同时,高校应与实习基地单位保持联系的常态化,共同就人才的适用性、质量提出培养方案、修正计划。这不仅是向实习基地单位推销毕业生,更为重要的是,高校通过紧密的联系,掌握企业、行业动态,技术设备发展趋势,从而改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
3 结束语
由于多种因素限制,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实践没必要也很难做到一步到位,我们应当继往开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地积极探索优秀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开辟出真正具有自身学科、专业特色的就业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朱英,耿绍宁.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05,S1:72-74.
[2]肖祥,熊微微,王锦.浅析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J].文教资料,2010,12:215-217.
关键词:社区公共服务;公益课堂;师范院校
一、引言
社区公共服务指的是政府和政府的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中国叫社会中介组织,国际社会称之为NGO组织)所提供的不是为组织内部人服务的一种服务形态。社区公共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内外有着公共需求或者共同偏好的消费群体。由于社区的地域性特点,社区公共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社区内或邻近社区的成员,但这不意味着社区公共服务排斥或限制对其他非本社区成员提供服务。
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进社区开办公益课堂活动就是一种社区公共服务服务,同时也是大学生与社会进行充分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公益课堂活动,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可以在毕业前直接进入社会去感受社会,在感受中去锻炼和打磨自己。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早已经不是一个什么秘密了。除了少数极为优秀或是幸运的大学生,随便问一个人,都会有满腹的辛酸。求职的人太多,就业岗位太少是大学生最苦恼的地方。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在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辗转难眠。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无论是企业、公司,还是事业单位、学校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据国内知名调查公司联合开展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81.2%的大学生认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非常困难或者比较困难。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指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矛盾是毕业生的技能构建和市场需求还有一定的差别,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与就业岗位衔接不上的问题。
因此,很多大学生为了能够寻觅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往往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就做起了准备,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到企业去实习,以此来得到他们需要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同时还可能用自己的表现来打动公司,从而在毕业后获得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
那么企业对大学生实习又是一种什么态度呢?目前不少大学生将关注点放在了实习经历上,只顾积累实习次数,忽略了实习本身对个人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有的大学生就为了盖上“实习章”,不顾个人兴趣、实习岗位、所学专业,只要有机会就绝不放过,使得不少实习经历成了走过场。甚至很多人纷纷投身“促销”、“发传单”等技术含量低、重复劳动的实习之中。以这样的心态去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据2007年的《2007大学生暑期实习调查报告》显示,提供实习岗位的1800家企业中,有七成以上对大学生的实习表现评价为“一般”,仅8.7%的企业对大学生的实习表现“基本满意”。可见盲目的实习对大学生未来的就业起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实习是职业规划中的一环,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环,不应该被孤立出来。”智联招聘职业顾问杨媛媛提醒大学生,要将实习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
如何把大学生的实习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在师范院校开展公益课堂进社区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社区公益性活动,社区更是学生社会实践最好的实习场所,对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而言,通过公益课堂的形式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远比很多脱离专业盲目“实习”更有意义,这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从大学生自身特点理解
虽然有不错的潜质和极大的发展空间,但也要经过相应的磨砺才能发出应有的光泽,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显然可以使未出校门的大学生学到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在公益课堂进社区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正是对他们最好的锻炼。
(二)从大学生发展方向理解
可以提高其社会服务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同时通过这种形式,发挥师范院校大学生所长,还可以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空间,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为以后真正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从社会成员构成理解
公益课堂是社区公共服务的需要,拓宽社区公共服务对象的覆盖面,提高社区公共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就目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的现状来看,直接从事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的专职人员主要是家庭妇女、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他们中有过大学教育经历的人员很少,而且大都没有接受过较系统的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的专业训练。就兼职人员来说,由于这项工作的好坏不进入考核系统,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会影响其经济利益,加之我国又缺乏对公共服务与国民素质的教育和宣传等,因此,这些人总体缺乏从事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大学生以办公益课堂的形式进入社区公共服务系统,由于这一行动本身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而且还有学校的监控和考核,因此从事社区公共服务的动力和积极性都比较大,对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人员素质有重要意义。
二、公益课堂进社区的情况调查
公益课堂进入社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但在公益课堂进入社区的具体情况怎样,实际效果如何,还存在怎样的问题,我们还不清楚,所以我们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牡丹江市区若干街道、社区、居民小区进行调查。
(一)调查对象
本项调查研究所选调查对象为随机抽选牡丹江市区内若干街道社区居民。街道选择范围基本覆盖市区,以保证调查全面性。
(二)调查方法
在各居民小区随机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填写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共计发放调查表200份,回收196份(均为有效问卷)。
(三)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共包括以下调查内容:1、被调查者年龄、性别。2、对公益课堂的了解情况。3、对公益课堂进社区的态度。4、希望公益课堂的授课内容。5、公益课堂存在的问题。
(四)结果分析
1、被调查者年龄性别情况
本次调查中年龄在18岁以下的占19%,18-35岁的占23%,35-50岁的占31%,50岁以上占27%。(见图1)男女比例为58%:42%,年龄和性别比较均衡,有利于了解各年龄段的人们的想法,使调查结果更全面,更具有普遍性。
2,对公益课堂的了解情况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实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2-0071-02
收稿日期:2013-08-24
作者简介:王蕊(1979―),女,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学生品行成长研究所所长,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渤海大学2011年度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科专业实验教学与实习改革”(2―5)阶段性成果之一
实习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在实践中检验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开始。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实习这一过程也成为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因素。因此,对学生实习现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并且在尚需改进的方面提出对策是有着现实意义的。工科学习的专业性和其对于工科学生操作能力要求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工科学生实习与其他专业学生实习是存在一定区别的。因此,本文拟从学校、企业以及工科大学生三个视角来研究工科大学生实习的现状及尚需改进的方面,并提出工科学生实习的改进对策。
一、工科大学生实习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人数与用人单位需求失衡,生产实习机会少
随着近几年的高校扩招,大学在校生人数急剧上升,就业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同时也产生了学生实习难的问题。此外,高等学校的教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虽然能够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增加了,但是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与社会和企业相脱节,导致企业不得不对刚参加生产实习的大学生重新塑造。对于工科专业来说这一点尤为突出。学校在对工科学生进行教育时首先要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基础教学部分,然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由于现有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基础阶段学习无可厚非,但是部分学生在基础学习过程中精力安排不合理导致部分学科的学习存在缺陷,对以后的专业学习造成不好的影响。如一些学生为了满足日后就业时一些企业对英语的要求,将基础阶段的学量用于英语四、六级的学习过程中,而忽略其他学科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学科的学习。
(二)企业接收工科实习生有限
工科学生实习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较高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操作动手能力,对生产流程的熟悉并且对相关的安全生产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工科实习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其进行生产实习的难度更大,企业的要求更高。企业在选拔工科实习生时自然希望他们能够很快找到位置,进入角色,不希望在实习过程中发生什么事故,也不希望为此投入过多的财力人力,从而增加生产成本。另外由于我国企业未建立完善的实习生制度,有时企业只是碍于合作关系接纳实习生,并不能真正安排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实习。因此,学生往往成了从事办公室端茶送水或者收发文件的文职工作者。工科学生实习不能接触到生产一线将使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降低。而企业在日后招聘的工科毕业生也只是形式上参加过“生产实习”而未真正接触过生产实习。这就在现实中形成一个怪圈:一方面,企业急需具有生产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工科学生难以找到真正愿意为其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
(三)对实习的认识有待提升
大多数工科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和岗位时能够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学生一般会考虑实习单位的规模、岗位以及与专业的契合度等,也有些学生更看重在实习期间能否在生产一线真正参与实习。可见,大多数学生是理性的。但是,部分学生则是“眼高手低”,把眼光放在名企的实习上,忽略身边的一些实习岗位,出现一些公司被追捧,而一些同样需要实习生的公司被忽视。以至于仅有少量学生获得实习机会,大多数学生错过实习机会。另外,部分工科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够准确。有的学生认为实习仅仅是一个过程,只是为日后找工作时能在应聘简历实习经历一栏有内容可填。有些学生甚至无法接受过早地参与车间生产一线实习,怕苦怕累。
二、改进工科大学生实习的对策
(一)工科大学生实习须改进的几个方面
1.用人单位:首先,用人单位接收大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是以经济效益为重的,接收实习生提供实习岗位,尤其是工科实习生,对上岗人员有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这正是工科实习生所欠缺,需要在实习岗位上锻炼的。其次,缺乏规范而又完善的实习措施。用人单位由于缺乏规范而又完善的实习措施,也面临着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和安全问题。第三,实习效果不理想。由于企业需求与学校在教学之间存在衔接上的不对称以及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在实习岗位的实习效果并不理想。
2.学校:高校对实习管理不灵活,评价体系不规范。实习效果是实习制度的灵魂,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要素。实习由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单一选择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多元化选择,理应对高校来说是有利的。但是实际上由于学生存在“走过场”的心理,学校对于实习又缺乏规范的管理体系,存在部分学生做虚假报告等不良现象。有的学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也存在缺陷,缺乏足够重视和长效机制,往往是派送一两届学生之后,就由于校方或者企业的原因而中止了合作。校方再联系新的实习单位后,一切工作都要重新开始,学校与企业又面临着熟悉、磨合的新问题。
3.学生:首先对实习认识不够明确。实习应该是在实践中应用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检验、丰富理论知识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然而,部分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够,甚至认为实习是“走过场”,在实习岗位上成了“看客”,造成实习的效果不理想。其次过于看重实习企业规模和实习岗位高低。一些学生盲目地追求实习单位的规模和实习岗位的高低,而忽略实习的本质,以至于他们在选择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的过程中错过很多能够真正得到锻炼的机会。学生对实习目的认识不足,实习过程中积极性差,不认真完成任务,有的甚至还给实习单位留下不良印象,为以后实习工作埋下隐患,形成恶性循环[1]。
(二)改进工科大学生实习的对策
改进工科学生实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规范学生实习管理。首先,学校应建立学生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对学生实习进行宏观组织与管理;二是制定专门的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和规章;三是建立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各二级学院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且开展专门的实习教育课,可纳入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实习的认识教育,以及实习单位的选择和学生自身定位等方面的教育。
2.本着专业对口原则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这样做一是可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另外可以调动学生参加实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探索工科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新模式。校外实习基地具有人员稳定、管理规范、设施齐全、可实战训练等特点,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此,探索良性的实习基地建设模式是科学组织实习的保证。第一,学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接受企业员工来学校培训或进修,当企业遇到实际问题,也可以成为教师研究的课题,配合企业做一些研发、改进等工作。第二,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定制培养的方式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专门人才,定期向企业输送能够适应企业生产实践要求的实习生,降低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实习基地相对稳定,可以减少学校每次为联系实习单位花费的时间和费用,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编写具有针对性实纲和实习讲义[2]。
4.学校与实习企业共同负责,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学校在将学生输送给实习单位后,更应加强对学生的跟踪管理。学校应协调好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实习中真正学到知识,学会如何融入实习单位的企业文化中。学校还应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实时的考察与考核,避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做虚假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前,学校的指导教师与企业负责人和学生一起举行座谈会,就实习期间学生的表现情况、实习效果以及今后实习安排进行沟通[3]。
5.科学制定实习评价体系,对实习效果进行定量评价。现阶段许多学校对实习学生以“实习考核表”和实习日志的形式进行考核,但其无法对一个学生的实习进行准确的评价。学生实习应该对有工科生产实践特点的实习笔记、实习报告和实习案例等进行综合的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我国高校工科学生专业实习一直是教学中的软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实习”的状态。学校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并提出实习要求,学生出现为“实习”而实习,或为学分而实习的现象。为杜绝这些现象,提高实习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工科学生专业实习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丽.工科学生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
技信息,2011,(12).
[2]李靖,黄绍平,谢卫才.工科院校校外实习教学新模式的
探索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3).
【关键词】大学生;实习权益;制度缺失;保障机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期,高校的扩张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快速膨胀,广东省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相应地变得更加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了每个毕业季都急需解决的问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十分关注,甚至把是否具有工作经验作为优先录取的重要条件。目前,省内大学生实习的获得一般是通过学校的推荐,或者是通过个人的人际关系网及自身努力联系。然而,由于大学生实习权益维护机制的尚未健全,导致实学生、学校、用人单位在发生纠纷时都处于尴尬境遇,无法确定责任归属,使得大学生实习时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
一、大学生实习受侵害的主要表现
“就业难”一直是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从实践中不难看出,“实习难”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新的困惑,其问题的严重性与“就业难”一般令人堪忧。在校大学生实习时所遭受的侵权行为主要包括实习单位、中介机构及个人实施的非法职业活动,学校、教育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失职渎职行为等。大学生实习权益被侵犯的情况十分广泛,而其表现形式也相对复杂。
(一)实习途径难以获得,实习期间剥削严重
目前实习可谓“一岗难求”,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获取实习机会的道路。近年来,因高校连续大规模扩招导致的毕业生人数激增、政府怠于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大学生的人际网络较为狭窄等原因,加大了大学生寻找实习的难度。许多单位抓住大学生们急于、难于寻求实习机会的心理,以利用廉价劳动力为目的招募实习生,在实习期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大学实习生进行剥削。由于在校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致使实习生们的付出与收获难成正比,与做同等工作的正式职工相比,大学实习生所获得的薪酬补贴甚微,甚至有些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还要向实习单位交纳一定的费用。虽然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实践的机会,但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予以剥削,大大地侵害了实习生们的合法权益。
(二)实习关系不明确,合法权益难得保障
大多数学生在实习期间仍未毕业,因而受到档案交接的限制,未能与劳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成立劳动关系,不仅如此,大多数学生也未与实习单位签订劳动保障协议书,因此实习生难以寻求有效途径以保障他们在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由于劳动合同与劳动关系无法正常建立,大学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便无法建立劳动保障关系,因此大学生在实习期间遭遇的意外伤害,不能认定为工伤,仅属于普通的民事纠纷,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要求实习单位或者责任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不能事先通过工伤损害赔偿途径得到解决,面对种种的侵害行为,大学实习生一直处在维权无门的境地。近日人社部的《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也因实习关系不明确的原因,否定了大中专学生实习作为劳动法意义上劳动者的地位,不享有工伤损害赔偿的资格,这一意见的不得不再次引发社会对实习生群体生存状况的关注。
二、大学生实习权益维护机制的现状
(一)现有相关法律规范概览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一条文明确否定了勤工俭学的大学生的劳动者地位,但条文中并未对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地位加以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大学实习生被普遍认为不具有劳动法保护的劳动者的地位。此外,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由该条文可知,劳动合同法只保护建立在劳动关系之上的劳动合同,因此,没有建立劳动关系,就得不到劳动合同法的保护。劳动关系的不存在这也就意味着实习生不属于《工伤保险条例》的“职工”,得不到该条例的保护。可见,现阶段我国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工伤保险条例》都把在校大学生排除在劳动者之外。大学实习生在实习中产生争议后得不到有关劳动法律、法规方面的保障,而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也在涉及保障学生实习权益的领域呈现一个空白状态。
广东省颁布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以下简称)作为全国首个以立法形式出台的高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见习条例在广东省范围内实施,是广东省在保障大学实习生权益方面的一个历史性的举措。这部条例结合了广东省的实际,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在实习期间相对处于弱势的大学生群体,为广东省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创造更好的劳动环境。但是,《条例》未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善实学生的弱势地位,主要体现在主体地位模糊、政校企三方权利义务不明确、维权途径缺失等方面。
(二)现有相关法律规定的反思
1.规定缺位的社会背景。近年来,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广东省作为人才需求及人口流入大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更是首当其冲。就业形式的不容乐观使得在校大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习来增强竞争力,实习经验因此演变成为许多应届毕业生在求职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的法宝。对大学生而言,学校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用人单位要求有工作经验,大学生本身求职心切,在这样一个供过于求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往往只渴望得到一个实习的机会,因此不敢要求单位给予自己应对享有的权利和待遇。对实习单位而言,大学生的供给量大大超出了岗位的需求量,不少单位并不担心出现无人应聘的情况,反而转为担心学生的实习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程序,增加企业的负担。在高校方面,就业率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大多数高校只是一味催促学生外出实习,而对大学生实习缺乏足够的重视、管理过于宽松、安排不合理,导致高校实习工作与大学生就业相脱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规定缺位的具体体现。总体看来,目前我国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工伤保险条例》,甚至广东省颁布的《就业见习条例》关于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的规定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刻意模糊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身份的相关定位、缺少维权救济途径、政校企权责不明、维权意识宣传不到位。好的实习环境的构建离不开立法机关、政府、学校、企业、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使得实习生摆脱弱势地位,在实习中强弱关系要得到平衡。
三、大学生实习权益维护机制之构建
(一)主体地位之肯定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大学生的实习类型并不再简单地局限在教学实习这一方面,生产实习及顶岗实习等全新的模式正顺应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被视为单位的正式员工参与单位的各项工作的大学实习生不计其数,不少的大学实习生还被单位聘为试用期员工,由此可见,大学实习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单位劳动者的一部分并且与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条例》作为一部专门的地方性立法,却有意地淡化了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身份的相关定位,这不仅使得大学生实习权益的保障仍旧处在适用困难的境地,还可能会导致权利受到侵害时找不到保护权益的相关法律依据。从长远来看,《条例》应明确规定大学生为适格的劳动关系主体,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合法有效,大学生实习期间发生工伤事故,参照在职职工事故处理办法处理。
(二)单位责任之追究
《条例》制定的一系列对单位的优惠政策、鼓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作用,缓解了大环境中使大学生实习中失衡的强弱关系,让单位能够通过接纳大学实习生而获得相应的利益,从而让大学实习生和单位处在一种利益平衡的双赢状态。遗憾的是,《条例》没有明确单位获得优惠及鼓励的途径,大多数鼓励措施形同虚设,针对单位在大学生实习过程中的侵权责任也尚未确立,只是简单地对其行政责任加以说明,在实质上无法达到立法文件应有的威慑力。为完善《条例》,应当对单位进行跟踪指导,实行实习基地考核,将促进实习活动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为此,《条例》当参照《行政处罚法》等行政法律,在规定政府相应的职责的同时,对其行政法律责任加以确定。在确立单位责任方面,《条例》在对实习法律关系中实习权益保障进行制度设计时,应依据《侵权责任法》等民事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与此同时,将惩罚严重侵犯大学实习生权益的行为上升到《刑法》的高度,将严重的侵权行为参照刑法规定追究相关方的刑事责任。
(三)维权途径之丰富
《条例》较大篇幅地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单位接收学生实习方面政府的职责,但是《条例》却在内容设置上遗漏了实习生权益受到侵害后的具体救济途径,对此没有加以明确的规范,使得大学实习生维权艰辛。由此可见,《条例》在内容的设置上出现了“管前不管后”的现象,虽然大学实习生的实习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支持,但权益保障仍处于落空状态。要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专门的实习事故和纠纷解决机制是首要要求。高校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调解纠纷的角色不可或缺,建立双管齐下的纠纷处理途径急不可待。高校应科学管理、保持信息渠道通畅,对实习生的侵害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救济。除此以外,政府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应共同设立大学生实习纠纷调处机构,专门处理大学生实习产生的纠纷和申诉。
(四)维权能力之提升
当代的大学生缺乏自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学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中间人,是教会学生如何维权的主要责任方,《条例》应该制定相关条款,促进学校开设与劳动、实习、就业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清楚了解到自己有哪些合法权益、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校的时候应对先掌握劳动法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能够尽量减少合法权益收到侵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邹小荣.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机制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2] 张琳琳.实学生的劳动权益保护——以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为视角[J].价值工程, 2010(26).
[3] 全国教育教育科学领导规划小组.“大学生实习及其权益保障的法律与政策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 2011(9).
[4] 林顺虎,景春兰.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探析[J].人民论坛,2011(24).
[5] 杨为宗.大学生就业促进法律体系建构探析[J].昆明学院学报,2009(01).
[6] 尹晓敏.权利救济如何穿越实习之门——实习伤害事故中大学生权利救济的法律思考[J].高教探索,2009(03).
[7] 刘会青.大学生劳动权益法律保障问题的探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
[8] 王鲁.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法律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
[9] 梁宇.大学生毕业实习期间人身意外伤害问题的探析[J].成功(教育),2011(10).
[10] 卢迎.高校大学生实习合同及其配套措施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0(35).
[11] 赖红英,刘慧婵.广东为大学生实习见习立法[N].中国教育报,2010(001).
[12] 郝东辉.关于劳动者工作环境权的法学思考[D].山东大学,2012.
[13] 张勇.大学生的实习权益保障及制度构建[J].教育评论,2007(06).
[14] 邹小荣.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机制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15] 何雅丽.大学生实习法律问题的民商法思考[D].上海交通大学,2011.
[16] 朱琳.大学生实习期间法律身份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
[17] 杨璐.我国在校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