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发展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会发展计划

第1篇

*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明显加快、结构明显优化、实力明显增强的良好态势,实现了“*”规划的良好开局,完成了区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任务目标。

主要特点: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预计*年实现生产总值1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7%。二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三次产业构成由2005年的16.3:52.8:30.9调整为14.1:54.4:31.5,一、二、三产业预计分别实现增加值19.2亿元、74亿元和42.8亿元,分别增长5.9%、25.1%和23.6%。三是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91亿元,增长23.3%,规模以上工业利税预计完成16.6亿元,增长30.5%。四是投资、消费与出口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20亿元,增长23%,引进1000万元以上市外项目104项,实际到位资金62.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预计完成2145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完成45亿元,增长16.6%,出口创汇预计完成8000万美元,增长51.3%。五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963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5435元,增长10%。

二、*年形势展望、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与发展原则

(一)形势展望

从国家宏观层面看,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成为*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及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等会议,均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年国家的宏观调控取向为:稳政策、推改革;降能耗、调结构;重民生、促和谐。一是继续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是继续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切实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一个门槛”,坚决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三是加强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三农”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进行节能环保设施的建设。四是悄然转变发展理念,国家最近的一系列会议都确定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在“快”前,表明国家的发展理念更加强调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发展思路

立足国家的宏观调控取向和发展形势,根据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初步确定全区*年总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为目标,继续大力实施“5321”工程,坚持走好“工业立区、招商强区、调整活区、科教兴区”的路子,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全力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文明富裕的现代化新长清,确保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在分析各种因素和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生产总值166亿元,增长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2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92.8亿元,增长25.4%;第三产业增加值53亿元,增长23.8%;

地方财政收入3.58亿元,增长2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增长25%;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2.7亿元,增长17.1%;

出口创汇9100万美元,增长13.8%;

实际利用外资4200万美元,增长95.8%。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提升。

三次产业构成12.2:55.9:31.9;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

工业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提升4.5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效益明显改善。

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6%,提升0.02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2亿元,增长30.1%;

规模以上工业利税21.7亿元,增长30.7%;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5%。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90元,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5980元,增长1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内。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氧化硫(SO2)排放量降低2%;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降低2%;

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0%;

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4.3%,提升2个百分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5.2平方米,增加0.1平方米。

(四)发展原则

一是好中求快,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提升工业集群经济的规模和质量。围绕城乡消费,特别是适应大学科技园、*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服务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

二是坚持发展重点区域。在继续做大做强“五大片区”的同时,积极启动104国道沿线区域和经十西路及其延长线区域“两个经济发展新亮点”的开发,为全区发展拓展新的载体。

三是坚持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教育、住房饮水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高度重视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生活。

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后劲相统一,注重节能降耗、自主创新、环境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严控耗能高、有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及产能过剩产业。

五是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统筹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稳妥推进深化各项改革,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体制机制保障。

三、*年主要计划指标安排说明

为了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年计划指标的设置,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反映经济结构、质量效益、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指标。在安排*年主要计划指标时,主要坚持了四项指导原则:一是与国家的宏观政策取向一致。二是与统计、经贸、农业、财政、建委等区直有关部门相衔接。三是与区历史发展水平、区“*”规划、市计划及全市10个县(市)区计划相衔接。四是考虑*年的增值因素。

1、生产总值

*年计划安排166亿元,增长22%。

一是顺应我区经济加快发展的趋势。第一,“十五”以来,全区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2003年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呈加速增长态势,2004年为14.3%,2005年为15.7%,*年预计为21.7%,*年计划安排22%,符合2003年以来的经济发展趋势。第二,与2003年7月区委工作会所提的奋斗目标相衔接,当时区委提出,到*年全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60亿元,*年计划安排166亿元,与区委2003年所提的奋斗目标相吻合。

二是考虑拉动因素。投资、消费与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年仍将处于稳定增长期。计划初步安排,*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7.1%,出口创汇增长13.8%,均将对经济发展形成有效支撑和强劲拉动。

三是考虑生产总值的内部构成。

三次产业的构成将由*年的14.1:54.4:31.5调整为*年的12.2:55.9:31.9,结构进一步优化。

(1)农业增加值。*年计划安排20.2亿元,增长5.2%。据与有关部门衔接,虽然*年秋冬干旱严重,但*年种植业增加值预计仍可增加6300万元,林业增加值可增加600万元,畜牧业增加值可增加3000万元。粮食产量可保持在30万吨左右,肉、蛋、奶、菜、果产量可分别增长6.7%、1%、20%、4.5%和10%左右。

(2)第二产业增加值。*年计划安排92.8亿元,增长25.4%。重要的增长因素有两项。第一,随着*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济柴、联想沃德、省建机、天诺、龙浩酿造、奥图科技、高强标准件、泰丰疫苗、双玉味精等一批大型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将在*年形成新的效益,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新增40多家,新增增加值12亿元。第二,现有工业企业将产生新的效益。全区现有16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可保持10%左右的自然增长,可新增增加值5亿元左右。综上两项,可新增增加值17亿元。

(3)第三产业增加值。*年计划安排53亿元,增长23.8%。第一、从第三产业内部构成看: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可新增增加值3.1亿元,贸易餐饮业可新增增加值3亿元,房地产业可新增增加值1亿元。第二,我区第三产业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即:大学科技园入住师生达到13.5万人,预计*年还将进一步增加,再加上*经济开发区新增的外来人员,使我区进一步扩大了第三产业发展所必须的物流、人流和资金流因素;随着我区旅游景点的开发、商贸娱乐设施的完善、房地产业的发展及城乡交通环境的改善,具备了发展第三产业所需的硬件条件;明珠新世纪购物广场部分开业,三联银河家电、车厢峪综合开发、长青苑建设、龙泉居建设以及宾馆改造、大学科技园商业街二期、教师公寓和国际翰林酒店等一批三产项目将在*年开工建设,部分建成投产、投入运营,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劲拉动。

2、地方财政收入

*年计划安排3.58亿元,增长23%。

一是考虑指标之间的协调。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效益情况的重要标尺,在全市10个县(市)区*年计划安排中,我区的这一比例为2.16%,虽比*年有所抬升,但仍处落后位置。

二是考虑财政支出的需要。撤县设区以来,特别是随着大学科技园和*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我区诸多城建公益设施急需建设与配套;按照国家要求,地方财政对“三农”、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需逐年增加;随着国家公务员法的实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需稳步增长。综上诸多财政刚性支出的不断增加,需要地方财政收入保持一个较高的增幅。

三是考虑我区地方财源建设情况。近几年来,我区通过大力实施“5321”工程,引进、实施和建成了一批大项目,重汽、山水、佳宝、鲁能等相继建成投产,大学科技园已迅速形成规模,济柴、联想沃德、龙浩酿造、高强标准件、省建机、双玉味精等一批工业项目也将在*年发挥效益,总之,全区已形成一大批新的财税增长点。据预测,*年可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多家,可新增工业利税5.1亿元,其中工业税收可新增2.5亿元,可有力支撑税收的稳定增长。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年计划安排150亿元,增长25%。

一是考虑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发展的趋势。国家为抑制投资过快增长,虽然提出要严把两个闸门(土地闸门、信贷闸门),严控一个门槛(市场准入门槛),但我区的投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均属“保”的项目,所以我区*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不会构成影响。

二是考虑项目支撑因素。初步调查,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年可完成投资115.6亿元(工业项目投资40.53亿元,农业项目2.4亿元,其他项目72.67亿元)。其中:大学科技园项目35.4亿元(区内全部投资约41.8亿元),*经济开发区项目33.33亿元,其他区域项目46.87亿元。另外,其他小规模投资可完成30多亿元。

4、出口创汇

*年计划安排9100万美元,增长13.8%。

一是考虑骨干企业的支撑。山水、晶恒、邦和工贸、精工发品等企业生产形势稳定,对全区的出口已形成稳定有效支撑,上述4家企业实现的出口创汇额占全区出口创汇总额的80%以上,预计*年仍能保持8%左右的稳定增长。

二是有新的出口增长点。联想沃德项目已建成并部分投产,且已实现出口创汇,*年随着该项目的正常生产,出口规模将迅速扩大,对我区出口创汇将形成很大支撑和带动。

5、实际利用外资

*年计划安排4200万美元,增长95.8%。

一是主要考虑了*年利用外资项目的支撑因素。初步调查,韩国新新集团秸杆发电项目、*阿布扎比宾馆改造项目、志友变压器增资项目和美国食品加工项目等利用外资项目均有望在*年实施,预计可到位外资4000万美元。

二是从指标性质看,实际利用外资有其特殊性,本身就不是一个长期稳定增长的指标,这一指标的完成情况有很大的客观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是一个零起点指标。

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年计划安排52.7亿元,增长17.1%。

一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启动内需的优惠政策,可进一步激活消费。据预测,*年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可新增零售额6.5亿元,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可新增零售额1.2亿元。

二是随着大学科技园和*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我区扩大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因素,特别是大学科技园13.5万师生的入住,必将对全区的消费产生强劲的拉动。

三是我区的消费吸引力明显增强。第一,大学商业街、明珠新世纪购物广场及一批旅游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消费的硬件设施进一步改善;第二,我区日益融入*市区及“*都市经济圈”,104国道和220国道的地理位置更加优越,不仅能吸引和形成较大的过路消费,而且还能吸引省城的高档消费。

7、城乡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计划安排10590元,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计划安排5980元,增长10%。

一是考虑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均保持快速发展,可以体现“让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执政理念。生产总值的增长与居民收入的增长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年计划安排生产总值增长22%,可以带动城乡居民收入保持10%左右的增长。

二是考虑国家的政策因素和我区的就业环境。第一,*年下半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企业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伤残人员抚恤标准、实施全国统一的公务员工资制度等政策;第二,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的扶持。第三,我区的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大学科技园、经济开发区的逐步完善,为我区的城乡居民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城乡居民务工、择业的空间明显扩展,工资性收入将明显提高。

四、*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与措施

(一)坚持好中求快,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一是依托重点园区、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发展产业集群。着重培植机械装备制造、建筑建材、电子信息、食品药品加工等产业集群。二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突出特色与品牌,继续培植发展奶、畜、林、果、菜、种、菌和花卉特色产业,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适应消费趋势,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扩大消费需求。重点围绕“五大片区”建设、流动人口增加及“*都市经济圈”日趋形成所带来的消费商机,创新形式,积极发展商贸餐饮、旅游交通、房地产、信息咨询、金融中介等服务业。四是全力实施大建筑业战略,打造建筑强区。横向拓宽产业领域,纵向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融合,尽快形成大建筑业格局。五是统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全面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族、宗教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大对社会事业项目的投入。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全面安置好社会低收入群体及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继续改善居住、卫生、交通、饮水条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工作。大力开展节能降耗,突出做好耗能大户的节能工作,推动建筑节能。大力推广车用乙醇汽油,加大对北大沙河、南大沙河等区内主要河道的综合治理。

(二)搞好投资、消费与出口,增强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1、有保有压,确保投资持续增长。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城乡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严控耗能高、有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及产能过剩项目。二是确保进度,实施好一批大项目。初步调查,*年全区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有108项,总投资达389.6亿元,*年计划投资115.6亿元。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要制定措施,加强协调调度和督促检查,确保建设进度,争取尽快建成投产。

2、立足资源和优势,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商贸服务设施的建设,积极培育特色商业街和特色商业区,尽快形成老城、新城和大学科技园三大商贸中心;充分利用人流、物流、资金流迅速汇聚的契机,作好“活商”文章。二是适应城市规模扩张、人口急剧增加的需要,搞好长青苑、雅居苑、龙泉居、汇富北区等大型商居组团的开发,规范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三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着力打造灵岩寺、五峰山、莲台山、大峰山等旅游亮点,发展大旅游产业。

3、调整优化出口结构,扩大出口规模。在巩固传统出口产品的基础上,积极扩大汽车配件、轻工、化工等优势产品出口。进一步壮大山水、鲁能、晶恒等出口创汇骨干企业,特别是大力培植联想沃德等新的出口创汇增长点,促其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

(三)招商引资与启动区内民间资本并举,多渠道聚集发展资金

一是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再引进一批大项目,为经济的持续发展积蓄后劲。围绕产业集群培植、园区建设、闲置资产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农业龙头企业培植等,突出专业招商,努力引进一批“大、高、外”项目。

二是放宽领域、放活机制,进一步激活民间资本,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点围绕配套和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壮大压力容器、散热器、铸管、建筑安装等传统优势民营产业。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四)统筹城乡,打造“山水长清、泉城新区”,在重点区域建设上实现突破

一是进一步做大做强“五大片区”。*经济开发区,突出招商引资,重点搞好工业项目建设,争取再有一批大项目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尽快打造成为*省中西部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学科技园,重点围绕入住师生,从教学和生活等方面,全力搞好服务,继续搞好院校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桥涵、医疗、水电气管网等基础设施。政务商住区,继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加快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汽摩商城片区开发步伐,推进西南外环、宾馆改造等项目的实施,继续搞好道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搞好城市公园建设。五峰山旅游度假区和农高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快发展步伐。

二是加快104国道沿线区域和经十西路及延长线区域“两个经济发展新亮点”的规划建设。104国道沿线区域,重点发挥大学科技园的龙头带动作用,规划、建设一批学研产一体化的科技研发基地、成果孵化基地和新型、高科技产业基地,重点实施好总部基地、研发中心和创业园项目。经十西路及延长线区域,重点发挥*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和政务商住区良好的基础设施承载作用,承接发展机械装备制造及相关产业,按照“园中园”发展模式,积极充实发展壮大南园。

(五)立足自主创新,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建设创新型城区。全面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着重推进科技创新,重点实施“33456”科技工程,即: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兽药疫苗研发基地、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孵化基地三个产业基地,树立佳宝乳业、济柴动力、联想沃德三个国家级知名品牌,突出现代农业、机械制造业信息化、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四个重点,建设佳宝、济柴、捷迈、水龙王、联想沃德五个省级研发中心,壮大节能环保、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小麦玉米良种、乳制品六大产业。

五、充分发挥区发改委的职能作用,谋划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

区发改委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部门,*年总的工作思路是:围绕当好区委、区政府的参谋,积极出思路、管项目、搞调研、引资金,重点做好计划编制、经济运行监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招商引资和经济调研等工作,全面开创发展和改革工作的新局面。突出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好全区*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搞好计划运行监测。编制和实施好*年计划,对于“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文明富裕的现代化新长清”、全面实施“*”规划、确保全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区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委在对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全区发展形势进行全面分析、认真预测的基础上,已编制完成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现提交大会审议。同时,围绕*年计划的实施,我委将继续加大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测力度,及时与统计、农业、经贸、财贸、建委、外经贸等部门衔接,共同督促计划目标的完成进度,确保全面完成*年计划。

二是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科学分析形势的能力,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出思路。我区同全国一样,现在的经济形势要比过去复杂得多:从微观基础看,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从发展阶段看,“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从经济运行的体制环境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尚不完善交织在一起。所有这些,都增加了形势分析的复杂性。我委将围绕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和落实,结合我区的实际,就“两个经济新亮点”区域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问题,积极深入到基层,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做到:不仅看数字,更注重了解实情;不仅看总量,更注重分析结构;不仅看现象,更注重揭示原因;不仅看现状,更注重把握趋势;不仅看局部,更注重看全局。全力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

三是全面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国家为坚决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提出要严把两个闸门(土地闸门、信贷闸门)、严控一个门槛(市场准入门槛)。为确保全区投资能够长期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态势,我委将进一步研究国家的宏观政策,切实做到有保有压,通过项目审批环节,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城乡基础设施以及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严控耗能高、有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及产能过剩项目,积极有效的搞好项目的申报、审批和建设项目的跟踪、监测工作。同时,我委将进一步强化项目策划、论证和储备工作,进行重大项目的筛选和储备,努力形成一批关系全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

第2篇

全省计划会议今天就要结束了。会议期间,邵克文同志就明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了很好的报告,张忠敬同志就国债项目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服务业发展等问题讲了很好的意见。同时,会上还有兰州、武威等地,就相关问题作了交流发言,并召开了相关业务座谈会。这对进一步完善明年的计划草案,改进计划工作职能,推进全省经济工作都是十分有益的。接下来,孙小系副省长还要做讲话。这里我想着重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简单回顾一下近年来计划系统的工作情况;另一个是对做好明年宏观经济工作应注意把握的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近年来的经济计划工作

*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我省改革开放面临一系列挑战的形势下,全省计划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贯彻扩大内需方针,管好用好国债投资方面,与各部门各地区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很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省委省政府对近年来的计划工作是肯定的。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计划系统通过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保持着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能够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知难而上,扎实工作,这既是以往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今后做好工作的努力方向。我是计划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到政府工作后,又一直主管计划工作,对此身有体会。对近年来的计划工作情况我概括地谈以下几点:

(一)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保证了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年以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东南亚国家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不利形势下,中央果断决定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以中央3号文件下发。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计划部门首先行动起来,在研究国内外省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保持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和“一个落实、两个扩大、三个调整、四个加大、五个增长点”的具体措施。这些意见和建议很快被省委、省政府采纳,有力地推进了扩大内需政策的贯彻落实。后来,又于*年、*年分别提出了全省贯彻中央13号文件、中央10号文件精神的实施意见,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了投资和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为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计划职能转变,制定了一系列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计划系统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坚持想大事、抓大事,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集中力量,深入研究,提出建议,供各级党委、政府决策。近年来,省计委在经济发展、西部开发、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好的思路和办法,如《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现跨世纪的腾飞》、《*省经济结构调整方案》、《*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规划》、《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段发展规划》等,对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正确制定各项政策起到了有益的指导作用。同时,突出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中,从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针、任务和政策措施,顺利制定和实施了“九五”、“十五”计划,增强了计划的预测性和指导性。

(三)突出国债项目建设,促进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投资是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计委在投资项目的争取、投资任务的落实上,具有重要的职能和责任。近年来,全省在抓好投资项目建设的同时,在投资结构调整、投资思路转变和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方面,计划系统加大了工作力度,抓住国家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和西部建设国债的有利机遇,多方努力,积极争取,不仅落实了相当规模的国债建设资金,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有效带动了投资增长,而且对全省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几年来,国债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2—3个百分点。在此,我想强调的是,对于国债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与教训,要着重加以认识和吸收,并且要进一步深入和推广到各项政府投资项目中去,建立制度,制定办法,严格程序,确保更加合理有效地建设国债项目,发挥投资效益。另一方面,全省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国家的精神和省上的部署,对不需要政府投资、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限额以下项目,取消了行政审批。省计委原有的32项审批事项中,先后公布取消了15项,减幅达46.9%,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而对于政府投资的项目,从规范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加强监督机制入手,实行了政策、程序、资金、人员、结果公开和时限承诺的“五公开一承诺”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和落实。

(四)坚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近年来,全省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在我省的“十五”计划中,明确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按照这一要求,各级计划部门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扶贫资金的支持,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教育医疗条件和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作为投资倾斜的重点,加大了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使一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电网建设、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及城市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得以有效启动和顺利实施,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了普遍欢迎。

(五)加强作风和廉政建设,培养了一支好的队伍。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计划系统这支干部队伍有着优良的传统,是值得信赖的,是有战斗力的,是能够担当起重任的。多年来,计划系统高度重视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使大家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从制度建设情况看,各级计划部门在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办事程序。从监督制约情况看,计划系统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强化事前和事后监督,同时加强了对重大项目的稽察工作,有效防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总体来讲,计划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情况抓的比较好。

今天,我讲的不仅仅是省计委,也是整个全省计划系统。这里,我再谈一下如何增强系统凝聚力问题。无论是省计委,还是地、州、市、县计委,都是计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我们都是一家人。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全局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发扬团队精神,上下一致,拧成一股绳,共同塑造全省计划部门的新形象。省计委要把指导地、州、市计委工作摆到议事日程,加强业务指导和信息沟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改善工作条件。省计委的同志要尊重地、州、市计委的意见,注意调动地县同志的积极性。对地县的同志,要热情服务,特别是要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系统内部培训工作,继续搞好系统网的建设。要加大计划系统内部干部交流的力度。地县计委的同志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探索新时期做好地县计划工作的机制和办法,不等不靠,积极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做到有为有位。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省计委可能将下放给地、州、市一些审批权限,希望搞好衔接,不要出现管理脱节。属于省级管理的要切实管好,可以下放给下级的要坚决下放。同时,要用好手中的权力,不越权审批,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对上报国家计委审批的项目要把好关。省计委还要加强对地县计委的指导,支持他们开展工作。

二、关于明年宏观经济的几个问题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西部大开发总揽经济工作全局,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增加投入,积极引导消费,不断扩大内需,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全省经济继续保持近年来良好的发展势头,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明显好于预期。预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61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5亿元,增长13.8%。外贸进出口总额8亿美元,增长2.6%。地方财政收入75.8亿元,增长12.1%。这是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尽职尽责、扎实工作的结果,也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对鼓舞斗志、增强信心,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有利条件很多。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中央继续实施稳定连续的宏观经济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多年高强度投入下我省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等因素,都将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消费市场启动乏力;投资渠道单一,建设融资困难;有效需求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突出,就业压力大;对外开放水平低,外商投资不活跃等。同时,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国际形势也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都会对我省经济发展带来影响。我们计划系统的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和克服困难的措施想得更周全一些。只有这样,我们实施决策、开展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从容应对。

关于明年的宏观经济工作,我想应当重点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加快发展的问题

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发展,无论是对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还是对解决我省当前就业压力大、农民增收困难、保持社会稳定等,都是非常必要的。对明年面临的经济形势,我们要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充分一些,安排计划要积极稳妥,留有余地,扎实的做好准备工作,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我省明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按9%考虑,任务是艰巨的。刚刚结束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宋书记和陆省长对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都作了重要讲话,对明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了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我们要认真领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

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省是一个欠发达省份,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时不我待,任重道远。要抓住机遇,奋发图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要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用足用活用好中央的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我们省的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再上一个台阶。要精心部署明年的经济计划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关于西部大开发问题

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坚持推进发展,改革创新,为民谋利,顾全大局的原则,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又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坚持开放开发、合作发展,抓好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段的生产力布局,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

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高等级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电源开发和电网建设与改造为重点,积极推进电力建设。以中心城市的供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国债项目为重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实施好天然林自然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重点防护林体系工程。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及产业升级力度。以扶贫开发为重点,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

加快我省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关键是要有一批好的项目来支撑,无论是争取国家支持,还是吸引国内外资金,取决于我们是否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项目。各地各部门,要强化项目意识,下更大的决心,集中更多的精力,研究市场,研究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和立项衔接工作,力争明年能开工一批对全省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大项目。

(三)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

“三农”问题中央非常重视。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仍然是我省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着眼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做好“三农”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切实把退耕还林作为我省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各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措施,及时解决退耕还林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实施好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工作。我省要继续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加强对非农用地的管理和调控,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确保粮食安全。二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要根据中央的精神,抓紧研究我省税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确保减轻农民负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三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继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尽量多安排一些既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设项目。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巩固扶贫成果。继续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工作,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促进其合理有序流动。注意保护进城打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要把小城镇建设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促进小城镇建设进程。

(四)关于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问题

中央经济会议提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性措施。从我省来看,调整工业结构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我省工业结构调整的升级步伐。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机遇,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发展最终消费品。认真搞好石化、有色、电子、机械、医药、煤炭和建材等行业发展的调整,努力增加技改投入,选择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重点项目,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高起点、高标准的技术改造,努力把优势企业做大做强。要积极推进我省工业企业同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联合协作,利用它们的品牌、技术、资金以及销售网络发展壮大自己。要进一步加快私营企业、各类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充分利用我省原材料工业的优势,加快发展加工工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把*建设成综合性石化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生物制药和中药现代化加工基地,优质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要积极地、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重视和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培育和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广阔的高新技术项目,尽快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关于用好国债资金,提高投资效益问题

自*年以来的5年间,我省共争取国债资金168亿元,总投资规模735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达408亿元。特别是今年,全年全省共争取到国家预算内补助资金12.09亿元、国债专项资金41.2亿元,共计53.29亿元。这些成绩是国家支持的结果,与各级计划部门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国债资金投资加强了我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拉动我省的经济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明年国家还将发行14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我们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另一方面一定要用好国债资金,提高投资效益。一要调整投资结构。主要是加大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城镇就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重点搞好在建项目和西部开发项目。二要加强和改进国债投资项目管理,要继续做好国债资金和各项配套资金的落实,抓好国债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大对国债资金监管力度,严禁挪用、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招投标法》,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保证国债项目的顺利实施。要建立促进社会投资和消费稳定增长的有效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促进投资多元化。

(六)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问题

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应当允许省内外各类资本进入,打破束缚个体及私营经济的身份、资格以及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的限制,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参股、控股、租赁、兼并、联营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运和特色产业。结合城镇化建设,加快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省内外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投资者来我省投资办厂。加大对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扶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外向型产业和产品,提高竞争能力。积极建立非公有制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增资扩股,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金融创新,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切实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七)关于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问题

要按照十六大报告的要求,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坚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要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在鼓励发展餐饮、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社会中介、法律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行业的发展,逐步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便利和高质量的生活服务。继续抓好文化生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公用设施配套建设、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条件。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医疗卫生质量,逐步建立医疗救助体系,保护和增进人民身体健康。要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一是房地产业,这几年房地产投资增加较快,从今后一个时期看,房地产和住房仍将是我省的主要消费热点。明年在房地产和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上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要研究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中的问题,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加快开发。二是旅游业,这几年我省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不少,基础设施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要把扩大宣传同吸引国内外游客结合起来,把旅游业的发展工作做实,使其形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发展起来。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居民扩大汽车消费、电信消费及其它服务性消费。

(八)关于切实做好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问题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加强对就业和再就业的宏观调控,努力改善创业环境,广辟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国有企业改革要坚持减员增效与促进再就业相结合,下岗分流与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要增加对“两个确保”、城市“低保”和再就业工作的投入。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扶持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抓好职工培训和就业服务。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倡和推广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对协议期满暂时无法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要继续运用现有各类筹资渠道保障其基本生活。依法扩大城镇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和支出管理。规范城市“低保”工作,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和“低保”对象的补助水平,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又要防止“低保”中的不正之风。多渠道建立和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妥善解决城市特殊困难家庭在住房、子女就学、医疗和取暖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九)关于加大利用外资力度,促进对外开放问题

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省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焦点主要是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就资金而言,完全靠国家投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要继续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努力提高我省的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省外、境外资金和技术的规模和水平。认真做好逐步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工作。按照新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利用外资结构。要落实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允许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政策。支持省内大型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第3篇

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努力克服“三低一小一滞后”的矛盾,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建设,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全市经济全面发展。全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效益明显提高,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据预测,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33999万元,同比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162161万元,增长11.4%;第二产业86043万元,增长17.5%;第三产业185795万元,增长11.8%。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7.4%、19.8%和42.8%。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三次产业比重结构还不尽合理。与05年相比,第一产业提高了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持平,第三产业下降了0.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仍偏大,第二产业比重偏小,三次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第一产业中,由于粮食实现恢复性增长,种植业主要产品产值明显增加,热带水果收获喜人,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162161万元,同比增长11.5%,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提高。其中粮食总产量8.9万吨,同比增长52.1%;干胶产量4075吨,同比下降10.7%;蔬菜总产量15.72万吨,同比增长17.1%;瓜果总产量6.15万吨,同比增长15.8%;水产品总产量和肉类总产量继续获得较快发展,分别完成了61100吨、37171吨,同比分别增长13.9%、5.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不断深化,农业整体效益正在日益提高。第二产业中,由于合理调整了工业规划布局,永青物流、黄河家俱厂等项目在礼纪工业经济园区建成投产,广藿香产业化、万州制药、万杰实业等项目规模不断扩大,促进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工业完成增加值48368万元,同比增长15.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511万元,同比增长12.3%;由于旅游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37675万元,同比增长20.0%,拉动了第二产业的增长。第三产业中,服务业、旅游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50100万元,同比增长14.3%;全市货物运输量1438万吨,货物周转量128728万吨公里,分别同比增长9.9%、13.2%;全市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68万人次,同比增长0.3%;旅游收入78360万元,同比增长4.8%,旅游收入增长快于游客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点建设项目成果丰硕。由于神州半岛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工程、北坡供水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道路通达工程、石梅湾旅游区、博鳌特别规划区道路、兴隆温泉大道改造、城北新区、美国芦荟水疗度假村、艾美五星级酒店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的稳步推进,中海永青、黄河家俱厂、广藿香产业化等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带动了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142万元,同比增长31.5%。

进出口总值略有增加,外资利用大幅增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604万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出口493万美元,同比下降2.8%。实际利用外资3865万美元,同比增长38.0%。

财政收入保持增长,GDP含税率亟待提高。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598万元,同比增长23.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856万元,同比增长16.8%。GDP含税率5.0%,亟待进一步提高。

城乡居民和农民收入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人平均工资15213元,同比增长2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0元,同比增长15.1%,高于GDP增速2.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698元,同比增长11.0%。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教育、文体、卫生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市共投入资金5541万元,新建与改造校舍面积6万多平方米,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投入资金218万元,新建改造乡镇医疗业务用房4032平方米,全市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通信网络进一步加强,06年新增6个村委会27个自然村看上了有线电视;文明生态村建设成果显著,公众环保意识增强;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和质量不高,“三低一小一滞后”的矛盾仍然突出;二是特色产业和品牌产品较少。此外,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够理想,社会诚信度不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7年工作计划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在2006年打下的“十一五”规划良好开局基础上,保持这种势头并有所加快发展步伐,根据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0%以上;

利用外资总额增长19%以上;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1%以上;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有组织转移就业10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

实现2007年的发展目标必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投资拉动、城市化带动、龙头企业驱动和园式启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依托利用资源,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巩固和提高第一产业、适度发展第二产业、以全面打造旅游强市为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主攻“三低一小一滞后”的主要矛盾。按照省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的“五个必须”:必须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养经济发展内动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打造环境特色;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打造产业特色;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打造体制特色;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努力构建和谐万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战略方针;坚持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富民政策。努力实现“五个新突破”: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新突破;新型工业壮大发展取得新突破;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改善投资环境取得新突破;打造体制特色取得新突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旅游强市。

加大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旅游模式转型,在创新中打造万宁旅游新特色。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方针,抓紧做好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依托资源优势,开发三种特色旅游产品:即依托109公里黄金海岸带,开发突出滨海度假康乐旅游文化;依托温泉、南药、热作、美食、演艺和多国风情等有利条件,开发和提升兴隆康复疗养旅游产品;高标准改造兴隆旅游区和高水平开发东山岭旅游区,突出万宁东南亚文化、温泉文化、佛教文化、人文文化等文化旅游产品。继续策划和开展文灯节、美食节、东南亚风情文化等旅游促销活动,提升万宁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二是加快建设神州半岛、博鳌(万宁区)、石梅湾、日月湾等精品景区、度假休闲区项目,开发旅游品牌,提高我市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档次。三是积极开发热作、瓜果、花卉等生态农业观光游,增加旅游景点。四是进一步优化客源结构和旅游产品结构,加强旅游区综合治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诚信建设,树立万宁旅游良好形象。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突出发展商贸物流业,高标准规划商业网点,积极发展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物业等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餐饮、文化娱乐、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鼓励社区服务业,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层次。

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发展特色加工业。在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区域布局调整步伐,尽快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发展基地。一是不断壮大园区经济。一方面要加快礼纪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尽快形成以果蔬加工、热带果汁加工、旅游食品(工艺品)、保健品、南药、木制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工业发展园区;另一方面要加快钛锆矿产品深加工园区建设,发展海绵钛、高钛铁等产业,提高钛锆矿产品附加值,使我市资源加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群优势,走上园区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二是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采取多种灵活方式、手段,敞开大门,形成大开放的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一批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工业龙头企业,借助外力发展新型工业,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三农”工作新突破。

按照省委、省政府与市委、市政府部署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以“调精种植业、调大畜牧业、调强海洋渔业”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着重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畜牧业和海洋渔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以农产品储藏、运销为主的服务业,大幅度提高非农产业的比重。重点抓好畜牧、水产养殖、海洋捕捞、热作、果蔬、水产品、林业等优势特色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想尽办法,争取国家和省大力支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五大”(即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县乡公路改造、良种良苗基地建设)、“六小”(即农村人畜饮水、民房改造、改水改厕、农村沼气、广播电视村村通、文明生态村建设)工程。继续建设万宁水库、军田水库除险加固,小海防潮堤工程和港北供水工程。把农村沼气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与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启动石梅湾、神州半岛供水工程建设项目,新增农村沼气池2200个,新建文明生态村121个。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重点抓好基础教育,注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服务。以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逐步建设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市、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实施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四是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认真落实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劳务输出,争取全年有组织转移10000个农村劳动力。五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清理整顿涉农收费,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六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

(三)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力。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城北新区、兴隆旅游区、神州半岛、博鳌(万宁区)、日月湾等重点区域投资力度,促使污水、垃圾处理厂尽早开工建设,加快改造城乡公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增强发展后劲。继续增加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变社会事业建设滞后的状况。

(四)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打造体制特色。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务必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大力度改革行政审批体制,规范完善行政审批制、首问制、行政首长负责制,打造服务型政府。二是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三是加强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调控,确保投资良性循环。四是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推进我市国有企业实现国企职工“双退”的目标,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五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开发性金融合作体系,改善金融环境,拓宽非公经济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万宁。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务必在构建和谐万宁方面迈出新步伐。一是加快发展科技产业,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两基”攻坚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保证中央和省专项资金实施的工作实效和质量,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筹建万宁优质高级中学,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鼓励扶持民间投资办教育事业。三是加快医疗卫生建设,积极筹建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四是确保广播电视综合大楼、东山岭广播电视发射台机房和配套设施如期开工建设,加快筹建市文化中心。五是完善“三集中”扶贫机制,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解决上学难、走路难、看病难、饮水难问题。

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落实好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抓好就业培训,确保实现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000个。重点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重组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以及退役军人的就业安置工作。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强化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和应急物资储备。完善社会救助机制。抓好对城乡困难家庭、弱势群体的救助。加强政府工作。认真解决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妥善处置,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平安万宁。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坚决取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行为,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垃圾无害化处理,保证青山常在、绿水常流、蓝天白云的良好生态环境,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

第4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宏观经济政策,围绕主题主线,突出“四个牢牢把握”、“四个着力”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各类园区聚集发展、城市乡村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在建设幸福、实现跨越发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要结合我市实际,创造性地落实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进字当先,好中求快、快字当头”,突出主题主线不放松,锁定争先进位不动摇,始终保持跨越发展、加快赶超的强劲势头。工作中,要牢牢把握跨越发展这个根本任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牢牢把握转型升级这个重中之重,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牢牢把握城乡统筹这个关键抓手,加速推进城乡建设;牢牢把握改革开放这个根本动力,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二、主要预期目标

(一)地区生产总值2230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收入112亿元,增长1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80亿元,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0亿元,增长16%以上;进出口总额30亿美元,增长12%以上,利用外资持续增长;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200亿元以上,直接融资突破100亿元。

(二)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

(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50元,均增长1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四)万元GDP能耗降低3.7%,全社会用电量增幅控制在12%以内,主要污染物COD、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确保完成省下达任务。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坚持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着力保增长。

坚持投资拉动。我市正处于投资主导型的经济增长阶段,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投资拉动,以大投入、促大发展,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8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0%以上。

狠抓重大项目。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尤其要谋划、储备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特大项目;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全省和国家规划(计划)盘子,获得更多上级支持;加大项目服务力度,精心筛选确定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强化政策扶持、强化资源保障,确保投资500亿元以上,真正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强化多元融资。健全金融体系、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争取新增银行类金融机构10家以上,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超200亿,年底不良贷款率下降4.8个百分点;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力争境内外上市(挂牌)30家以上,直接融资过百亿;强力招商引资,各县市区都要确保引进5个投资10亿元以上、10个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另外,要推进全民创业,激活民间资本;科学谋划项目,力争国家资金;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推进资源整合、存量盘活等。

破解土地制约。推进“两区同建”、促进增减挂钩、加大土地整治、提高利用效率,土地挖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开发区,优先保证产业项目建设需要。全面启动中心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今年完成12家企业的搬迁改造。加快产业园区内村庄搬迁步伐,争取年底前全部完成。

(二)坚持以现代产业为突破口,着力提效益。

聚焦现代产业。“10+3”现代产业体系已初步成型,下一步重点是壮大和提升。要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细化产业链,全面壮大“产业树”;引导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进军,向高附加值环节进军,提升产业质量效益;优势环节做大做强,短板环节补齐填平,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聚焦骨干企业。围绕“10+3”主导产业,精心筛选100家骨干龙头企业,政策优先倾斜、要素优先供给、服务优先保障、难题优先解决,努力做优特色、做强配套,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旗舰”企业。

聚焦园区建设。从体制上理顺、财力上支持、人力上保障,促进要素向园区集聚、产业向园区集群、企业向园区集中。市经济开发区要着力打造区域产业发展制高点,力争尽快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各县市的省级开发区、高新区要着眼争先进位,把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支撑区域跨越发展的隆起带、增长极。

聚焦产业集群。县市区要在“10+3”主框架下,进一步突出特色优势、明确主攻方向,围绕主导产业抓骨干企业、上重大项目、搞招商引资,引导中小企业依托主导产业、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丰厚度,培育上下游产品衔接、大中小企业配套,拥有核心竞争力、拥有行业话语权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坚持以“两区同建”为突破口,着力促统筹。

中心城区扩容提质。

一是拉框架,实施大路网工程,建成城区外环快速路,建设外环快速通道(德滨、德商、济乐、青银),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抓好东部新区“三纵五横”、生态片区“三纵一横”主路网建设;

二是强功能,按照“九通一平两化”标准,把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一次性建设到位,重点建设高铁新区及东北城“四供两排”,提高产业承载力;

三是提品位,抓好“三河六岸”实验性、示范性区段建设,开工建设7个示范性、标准化大社区,启动太阳塔、太阳湖、太阳岛策划、规划、设计、建设,打造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太阳城景观,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2013年创建成功。

县域经济赶超跨越。按照“小县大城”的思路,县城与开发区协调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以示范镇和重点镇建设为龙头,着力培育一批工业强镇、商贸大镇和旅游名镇;坚持分类指导,开展比学赶超,促进县域经济整体提升。

“两区同建”加速推进。以实现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生产方式集约化、生存环境自然化为目标,以实施土地整治挖潜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两区同建”进程。2012年,启动农村社区108个,建成规模产业园区300个,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900公里,解决40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四)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着力转方式。

强化自主创新。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培育10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新增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0个以上;确保“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通过验收,专利申请和授权增幅达到10%以上;强化柔性引才理念,新引进产业领军人才150人以上;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节能减排。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推动资源综合利用,确保万元GDP能耗下降3.7%左右。完善防治体系,强化责任落实,力争境内五条主要河流全部稳定实现五类水质、县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递增5%以上、实现县县都有一处人工湿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上水平。

(五)坚持以“六大体系”为突破口,着力惠民生。

就业保障体系。大力扶持就业容量大、适合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突出抓好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群体、退役军人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力争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净增4.2万人,医疗保险扩面净增5.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完善社会公共救助,为弱势群体编织“安全网”。

就学保障体系。加快学院扩校升级进程,加快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建设,为“10+3”培养更多实用人才。大力实施校舍改造工程,年底实现农村初中和中心小学楼房化。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和招聘教师1500名。加强校车安全和校园治安工作。

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范围,把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全面落实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医保报销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办人民满意的卫生事业。

第5篇

20**年,全市上下围绕“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79亿元,增长15.2%(预计数,下同),高于年度预期目标2.2个百分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地方财政收入261.33亿元,增长4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5亿元,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3亿元,增长19.3%;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5.0%;城镇登记失业率3.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5%和16.1%。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三次产业加快增长,产业层次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1亿元,增长5.8%;优质水稻、优质茶叶等农业优势产业带建设顺利,农产品加工能力增强。新型工业化持续快速推进,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2100亿元,增长27.2%;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等产业集群增速较快,园区集聚效应增强。服务业发展提速,餐饮、商贸等生活业保持旺盛,交通运输及仓储、金融等生产业增速明显加快。

2、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建设顺利推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同比提升9.4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27个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62亿元。一洲两岸、新河三角洲、武广客运专线**新站及配套工程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背街小巷提质改造和社区环境整治工程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湘江**综合枢纽工程已获国家批准立项,火车南北货站搬迁已进入建设阶段。继续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完成35个建制乡镇和2**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土地开发整理投入3.9亿元,农村公路建设改造1665公里,病险水库治理87座,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2万人,农村电网改造年度任务基本完成。

3、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岳麓、芙蓉等4家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国资国企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公用事业改革、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39.5亿美元,增长34.8%,其中出口总额25亿美元,增长29.5%。珠洽会、科交会等招商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境内外资本竞相投资**的势头进一步形成,**的对外开放形象明显提升。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增长24.7%。

4、节能降耗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立了市县(区、市)两级节能减排和环境资源保护协调监督机构,对100户重点耗能单位建立了监测网络。加大节能投入,重点支持了一批节能优势项目。环境保护取得成效,开展“劲风行动”,完成43家单位74台锅炉外迁任务,长善垸、岳麓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开福污水处理厂进入扫尾阶段。控制扬尘污染、强化渣土管理、加强绿化、推行清洁能源等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

5、民生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就业规模和社会保障稳步扩大,全年新增城镇就业9.4万人,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67万人,全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共新增参保人数41.9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7%。加强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新建经济适用房70.91万平方米,新增城镇廉租房2万平方米。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城乡义务教育秋季“一费制”全免,政策范围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除率达100%。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城区新建12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25个。省市八件实事的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文化、体育、民政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缺乏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资源制约、环境制约、体制制约的问题仍然突出;就业与社会保障等和谐社会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二、20**年宏观发展环境及我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和走势分析

一是全球经济总体较快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8%左右,全球经济仍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同时,资源型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全球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等因素影响,使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二是国内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高速增长阶段,通过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已经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高速增长的周期在拉长,起伏在减小,明年国内经济仍将延续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良好势头。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比较突出、价格上涨的压力呈增大之势等突出问题,将对经济发展造成不确定性。

(二)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分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保持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趋紧。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宏观调控的总基调是: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一是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财政对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优化信贷结构,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二是投资政策进一步强化项目约束条件。继续严把土地、信贷闸门,控制投资过快增长。严控新开工项目,特别是从严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开工项目管理要求,各类投资项目开工建设必须完成所有审批手续、符合行业标准、完成环评等八个条件,有针对性地提高项目资本金比例。三是产业政策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导向。重点支持高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限制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型“两高一资”行业的发展。四是价格政策重点抑制价格总水平以及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加强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供应,对扭曲较大的资源性产品价格适时调整。五是社会政策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较大幅度增加对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六是区域政策突出引导协调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着力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三)我市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

1、主要机遇分析。一是国家政策机遇。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全面实施期,**明确为中部26个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的城市之一;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以编制主体功能区为基础促进整个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调整,长株潭被列为长江中游地区的重点开发区域;以上三大政策同时发力,将吸引大量的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速向**集聚,给我市推动产业发展、拓展城市空间、增加发展用地、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带来强有力的支持。二是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形式和业态的创新;加大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带动战略,制定和完善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鼓励对外文化贸易。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我市文化品牌优势,推进文化产业新一轮快速发展。三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的产业布局正在积极调整,将许多产业基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与升级,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传统产业出现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质量高,而劳动力、住房价格等生产、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对于承接国际资本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完全具备与上述发展机遇对接的基础条件和自身优势。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构建形成了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城市发展平台在国内同类城市中相对靠前。**“两高一资”的产业较少,先进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以及特有的文化、科技优势,与国家高度重视的自主创新、中部崛起的“三基地一枢纽”建设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相吻合,有利于我市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和产业特色,利用好政策机遇,推动新一轮快速发展。

2、主要压力和挑战分析。一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各省市经济呈竞相发展之势。在新一轮竞争格局中,我市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压力,经济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二是转型调整压力加大。从投资来看,我市投资上行空间相对有限,投资结构不优,投资面临继续快速增长的压力和结构调整的迫切性在加大。从产业发展来看,**的工业规模偏小,特别是新上年产值数十亿元级的工业项目仍相对较少;生产业增速近年来一直低于服务业整体增速,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三是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产业发展用地受到限制,全市工业核心园区土地紧张,项目落地难;行政区划调整滞后城市的建设与拓展,城市化的有序推进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四是体制改革任务艰巨。行政服务环境仍然有待优化,城乡统筹改革任务繁重,要素市场改革有待加快。特别是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不快将对我市融资造成较大影响。

三、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按照“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总要求,提出20**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13%;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增长20%,其中出口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以内。

上述目标在与“十一五”规划目标相衔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我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安排,主要是引导各方面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好”字优先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这些目标中,节能减排和人口增长目标是约束性的,其他目标是导向性、预期性的。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预期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7.7%。一是突出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以优势核心企业为龙头,以配套企业为支撑,分类指导,集中资源和力量投入,推动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在国内外加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突破性发展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力争六大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增长35%以上。二是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健全百户企业技术中心体系,完善难题库、项目库、成果库,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和交易平台建设,组织关键技术、共用技术和通用技术攻关,继续办好“科交会”,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强对年耗3000吨标煤以上企业能源利用监测和审计,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能耗评估制度;加快研究、开发和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着力启动和实施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工程。三是着力推进优质企业加速扩张。在坚持外部引进的同时注重本土企业培育,推进本土优势企业优先发展。重点抓好长丰、江麓容大、山河智能机械配套园及**粮食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优质企业争创国家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支持名牌产品发挥品牌效应。扩大优质企业上市规模,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发行债券,推动更多企业实现上市融资。树立政府与企业共同创业的观念,突出加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性投入,共同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四是加快推进“两个融合”。不断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完善生产全程的研发、设计、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融合。推动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渗透融合。围绕构建“数字**、信息星城”的目标,推进信息产业化,加快信息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支持软件产业、光伏产业加快发展。推进产业信息化,逐步实现产业、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化和网络化。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食品烟草、烟花鞭炮、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试点工作,信息产业销售产值增长25%以上。五是积极推进聚集产业新板块的形成。抓住第二轮土地修编的契机,按照“组团建设、板块发展、体现特色”的要求,着眼于加快推进形成“三区三带”产业发展格局,抓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和修编扩容,同时推进集约用地,盘活存量土地,确保园区工业和生产业发展用地。

(二)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预期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6%。一是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功能分区的要求,合理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生产力布局。在推进长株潭融城核心区、打通城北大物流通道和加快长望融城步伐的同时,加强东西两翼的工业园区、新型城镇的规划。重点加快长浏高速、金洲大道、长潭西线高速“三带”建设和沿线开发,在不断拓展城市空间的同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构建聚集人口、聚集产业的发展战略新平台,为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打造新支点。二是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充分利用农业大省的自然资源优势和袁隆平杂交稻技术及种子种苗新技术等科技创新优势,重点在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种养业的种子种苗培育上着力,加快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业中心。抓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形成产供销相连接、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推进优势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8%以上。三是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巩固完善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9.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180座病险水库治理任务,加大农村公路、农村站场建设以及危桥改造投入,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700公里,新改建国省干线100公里,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81%。继续推进农村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和乡村清洁工程,新建沼气池1万个。加快**新农村示范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继续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四是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继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科技助农直通车等科技富民工程,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0项以上。着眼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在乡村和城市双向创业和就业能力。

(三)着力推进投资转型,促进投资结构调整优化。一是合理确定投资规模和结构。初步安排重大建设项目投资509.7亿元。推动投资重点的战略性转型,加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把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作为重中之重,使工业和生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提高到30%。二是强化重大项目支撑。重点启动和实施“四大建设”。即推进以轨道交通、湘江**综合枢纽、黄花机场改扩建、南北站迁建、武广客运专线**站配套工程、霞凝港三期、湘江过江通道、出城口改造等为重点的交通建设;以一洲两岸、三角洲、滨江新城、南湖新城、武广新城等为重点的提升城市品位的精品项目建设;以固体废弃物处理场改造、污泥集中处置与综合利用项目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建设;以众泰汽车、陕汽重卡、中联技改、博云新材、瑞翔新材、红星肉食加工、湖南金山优质稻产业化开发工程等为重点的产业项目建设。三是着力拓宽筹融资渠道。在继续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信贷投入的同时,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充分利用优质项目、资本市场,更多地引进民间、市外和国外资金;在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的同时,探索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新模式。四是切实管好政府投资。科学编制政府投资年度计划,实行“以计划带项目、以项目带切块”的安排方式,综合运用补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担保等多种投入方式,将各领域的政府投资安排到项目,重点投向公共服务和新农村建设等急需加强的薄弱环节、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

(四)注重综合功能提升,增强城市聚集辐射能力。一是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和先进制造业研发中心。发挥在中西部地区的人才科教比较优势,依托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以及工程机械和新材料产业的基础优势,着眼于全省和周边地区,当好产业自主创新的龙头,把工业发展的重心放在关键技术研发、核心部件制造、产业龙头和品牌培育上,在全省甚至更大范围内发展配套产业集群,不断吸引优质资源向我市聚集。二是加快构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突破空间局限,着眼于辐射半径延伸至全省,部分领域延伸到全国,谋求现代服务业新的发展。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服务业发展政策,既加快产业融合,又拉开档次,着力向“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三高”产业结构迈进;重点加快总部经济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发展外包服务业,优化提升物流、信息、研发、商务会展等生产业,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巩固发挥文化、商贸、餐饮等生活业优势。预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5%。三是加快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好我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优势、发展基础,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升级。扶持发展媒体传播、出版发行、动漫游戏和软件等产业,提升发展文化艺术、娱乐休闲业,支持大型文化企业不断做大作强,进一步打响**文化产业品牌,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深度开发国内外旅游市场,扩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旅游总收入增长15%。四是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步伐。面向提高产业发展能力,面向改善民生状况,面向提升城市品位,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把**打造成为“创业的乐园,宜居的城市”,吸引更多的人群来长居住和创业。加快推进金洲大道、长浏高速等项目建设,畅通产业发展通道,提高产业发展能力。抓好公共交通、引水及水质环境工程等便民服务建设,加快建设连通周边的大公交网络,不断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推进岳麓山提质改造、橘子洲风景区、生态动物园的建设,打造城市精品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品位。继续抓好城管维护作业、渣土管理、入城口整治、城区亮化、户外广告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第6篇

今年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大、*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持续运作求先行”的原则,认真落实好中央、省、市出台的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各项措施,继续深化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战略,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继续深化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战略。认真落实“三二一”项目滚动计划,围绕我县的“2+2”产业,深化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战略,努力促进产业集聚、提升,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簇群经济”。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积极做好“百家千户”培育工程,从政策、劳动力、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领军企业,通过领军企业带动主导产业的发展,推动配套企业、关联产业的加快发展。认真分析研究中央、省、市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努力策划、生成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的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及农业农村等重大项目,帮助项目业主认真做好项目报批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帮助业主协调解决资金、用地用工等具体困难。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品牌带动的实施意见》,及《*县*--2010年工业品牌商标创建规划实施意见》,积极创建一批经济领域品牌、社会领域品牌和工作服务品牌。认真落实市政府出台的鼓励和支持企业改制上市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努力培育一批上市后备企业,积极扶持条件成熟的企业尽快改制上市。依托“6·18”企业自主创新平台,促进我县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成功对接项目,不断提升企业自主研发功能和创新功能。

2、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惠民政策,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着力抓好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创新“三农”工作思路,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已拥有的绿标、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继续以远山农业、盼盼食品为龙头,走“品牌、市场、基地”三同步的路子,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业和有机食品,重点实施特色产业培育、闽台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农业“五新”推广等工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推进水利“六千”工程、水库主干渠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一步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确保产品安全。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建立健全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引导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继续探索村企联盟模式,通过“以厂带村”、“村企联盟”、“村企结对”等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集中处理等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3、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围绕市“三二一”项目滚动计划目标,加强我县重点项目的跟踪管理,根据省、市出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努力策划、生成、储备一批能填补产业链空白、促进产业链延伸和壮大产业集群的重大生产性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落实项目挂钩责任制和工业联席会议制度,重点协调解决征地拆迁、用电用水、信贷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同时,筛选、储备一批与我县的主导产业相配套的产业链延伸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吸引客商投资、激活民间投资。全力推进我县的重点项目,特别是省、市重点项目的建设。

4、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食品价格方面,做好粮油、副食品等重要商品价格检测,加强市场经营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加强副食品基地的扶持和建设,确保猪肉、粮油等食品的正常供应。教育方面,继续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推进农村中小学第三期危房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等配套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卫生方面,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认真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工作,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计划生育方面,围绕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建立人口计生工作长效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文化、广电、体育方面,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行政村市、县广电节目完整覆盖工程,加快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继续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切实做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进一步帮助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其他方面,强化科技进步,加大公用社会事业的投入,抓好城市规划,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贯彻环保、土地基本国策,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平安*,不断推进依法治县进程,促进我县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第7篇

(一)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据初步统计,全省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或超过年度计划。

(二)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特点

1.综合经济实力有新的提高。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提早一年实现了本届政府提出的目标。

经济运行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的全省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1.7%、11.6%、12.1%和12.5%,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这是我省经济自2003年进入两位数增长以来,季度同比增速保持较快较平稳的一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8.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1.5亿元,增长21.9%。

我省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好转,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2.产业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

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全省工业增加值217.55亿元,增长2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6%。

旅游业步入转型升级轨道。

房地产迈上平稳发展阶段。

3.新农村建设起步较好。国债、财政、银行等资金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万人。新建(硬化)农村公路2769公里。实现行政村全部通电话。文明生态村增加到6523个,占自然村总数的28.1%。

4.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6年37个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5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投资进度是近几年来较好的一年。

5.筹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加大。“三集中”扶贫机制成效显著,全省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市县和6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市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97个整村推进扶贫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6.重点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组建海南路桥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完成海南高速股权分置,改制关闭省属企业192家、安置职工1.23万人、改制面4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试点,西培农场并场队退场改革试点取得成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开始启动。深化水价、电价和油价改革,建立运输价格和油价联动机制,率先在全国实现经营服务业用电与工业用电同价。

7.生态省建设有新的进步。加强了电力、水泥“大代小”技改工程建设,对制糖、橡胶加工等传统工业采取了工艺更新和集中治污等措施,工业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8.社会事业得到加强。集中部分财力用于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

9.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全省参加基本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人数达到347.1万人次。城镇低保对象达到16.5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比全国规划时间提前两年实现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目前参合农民已达421.6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86.03%。全省农村居民8.59万户、15.3万人享受低保。

二、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按照充分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海南的要求,综合平衡、留有余地、积极进取的原则,建议2007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11%。

第一产业预期增长6%。进一步实施农产品加工行动计划、罗非鱼行动计划、农村沼气生态富民工程、畜产品出口基地计划、浆纸林一体化工程和花卉产业工程等,将带动农业较快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9%,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0%。2007年将开工建设的东环铁路、大广坝二期、华能西部电厂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项目,乐东气田、金海造纸、大甲醇、福耀玻璃(一期)工程等一批大工业项目,神州半岛、清水湾、石梅湾(一期)、海棠湾、博鳌二期、新世界美丽沙等一批旅游房地产项目,为我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健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3%。外贸出口预期增长15%。天然气、机电产品、肉鱼制品、聚脂切片、钢铁、化肥、木制品等重点地产品出口比例逐渐加大,为外贸出口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打下了好的基础。预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上涨2.5%以内。

三、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扩大以有效投资为重点的三大需求,增强经济自主增长能力

一是引导投资稳定增长。预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8亿元、增长10%左右。

二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服务。继续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初步安排,2007年省重点建设项目60个,总投资规模130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8.5亿元,其中竣工项目8个,续建项目16个,新开工项目25个,预备项目11个。

三是改善投资管理。执行好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把好新上项目的市场准入关。

四是积极扩大消费和出口需求。

(二)坚持“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方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推进功能经济区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启动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具体规划好全省五大功能经济区,海口和三亚两大城市,16个县城及所有建制镇,主要工业、旅游和农业经济开发区,直至到城市社区和农村村庄,明确其范围、功能定位、环境容量、发展方向和政策。

二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是推进“五网”工程建设。

交通网铁路:确保东环铁路开工建设。运营西环铁路。港口:加快琼北中心枢纽港和金牌港规划与建设。公路:加快推进海口绕城公路、三亚绕城公路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公路“通畅工程”。空港:续建凤凰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做好博鳌机场前期工作。

水网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灌区)工程计划一季度开工建设。做好大隆水库收尾工作,确保上半年竣工。电网督促南方电网尽快兑现承诺,加快实施联网工程建设。支持农垦剩余41个农场电网改造。争取开工建设华能西部电厂,加快推进核电站前期工作。信息网支持自然村及偏远农垦连队通电话、互联网进村入户、村村通广播电视等工程建设。气网做好液化天然气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加快乐东气田开发,规划环岛气网管线建设。

(四)用更大的力量推进改革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推进体制创新。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指导,建立体制改革协同推进机制,组织协调好各项专项经济体制改革。

二是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五)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促进和谐海南建设

一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加大对社会事业设施的投入力度。

二是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有关职能部门大力协同做好就业、收入、住房、看病、上学、社保、安全、物价等民生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落实好解决民生问题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第8篇

现在,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__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__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__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县按照“一个核心、五个加快”的总体部署,积极抢抓省市地区发展政策机遇,全面推进“四个宝应”建设,主体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4%、13%和15.9%。完成财政总收入46.6亿元、同比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14.5%。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128元,同比分别增长11%和12.5%。

(一)产业发展稳步向好。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全部工业实现开票销售462亿元、增长12%,入库税收12.5亿元,设备抵扣税、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37.6%和13%。净增开票销售过亿元企10家、10亿元企业1家。新增规模企业57家、净增42家。重点产业推进继续加快,输变电装备、轻纺化建、有机食品、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宝胜集团加入中航集团、开票销售突破150亿元,森萨塔公司开票销售突破10亿元。新开工亿元项目20个,宝胜特缆、宝生聚酯、兴发铝业、渔光互补太阳能发电等重大项目将陆续投产或部分投产。建筑市场持续扩张,拥有资质企业113家,施工产值351亿元、增长20%,县外“双包”面积1900万平方米,境外施工产值2500万美元。服务业扩容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5.8亿元、增长15.9%,占GDP比重提高到3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亿元、增长15%;服务业税收较快增长,已占税收总额50%以上。五洲国际、时代国际等商业综合体建设加快推进。新创市级服务业集聚区2个,认定总部企业1家。着力创建电子商务平台,开发区创成扬州唯一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物流业态多元化发展,宝胜物流创成省级物流示范基地。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成功举办首届乡村旅游节,新增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泰山殿佛教旅游街区项目启动实施,安大路轴线景点规划建设。房地产业健康运营,开工建设商品房45万平方米,销售商品房72万平方米,二手房交易30万平方米。农业经济质量提升。新增设施农业2.5万亩,有机农业面积增至2.1万亩。建成农业园区175个,总面积达38万亩。粮食生产总产量突破96万吨,实现“十连丰”,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水产养殖面积45.5万亩,水产品总量15.8万吨。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85%。农业利用“三资”16亿元,荷仙集团实施股权重组。5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2万户,创成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创成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3个、市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个。新创农业“三品”64个。创成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1个,获批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县。

(二)创新发展步伐加快。人才战略加快实施。引进支柱性产业紧缺人才245人、储备性人才3800人;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53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200人、专业技术人员3860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60人。科技创新成果显著。获批国家高新企业7家、省级以上高新产品102个,新建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10家。获批省重点创新项目13项、双创计划5项、两化融合试点企业10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5项,转化重大科技成果6项。获专利授权1229件,新增注册商标650件、省著名商标7件。载体建设强势推进。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2亿元、增长20%,其中工业投资169亿元。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9个,竣工亿元项目10个以上。开发区纳入全省南北共建园区范围,区镇共建、区企共建实现新突破。开发区北区全面实现“七通一平”,建成科技综合体厂房15万平方米,招租入驻企业16家。安宜镇、县城周边4镇及氾水、曹甸、柳堡等重点镇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投入1.65亿元,新驻企业62家。14镇工业集中区累计开发面积3.1万亩,建成标准化厂房14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521家。投资融资渠道渐宽。新增金融机构贷款40亿元,其中工业贷款18亿元,余额存贷比73%,新增存贷比124%。银企合作签约授信并落实贷款46亿元,授信落实率达95.8%。仁恒实业在香港主板上市,晨化、宝粮、宝莲等引进风投基金,宝胜科创发行公司债券,宝胜集团申报中期票据,赛尔达申请发行集合债券。部门上争非普惠性无偿资金10.5亿元。开放经济调整优化。外贸出口持续较快增长,自营出口5.4亿美元,外经营业额1100万美元,分别增长15%和32.6%。拥有出口通关A类企业19家、占全市30%, 骏升、森萨塔出口增长40%以上,成为首批出口超亿美元企业。外资项目审批权下放我县,到账外资8400万美元。新登记私营企业1996个、个体工商户4611户,有限公司认缴注册资本金实际到账72亿元。

(三)城乡统筹成效明显。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省道237宝应段三期路基工程完成,氾水运河大桥主桥合拢,宝应船闸实现通航,省道331进入工可研阶段。大三王河、金宝河通水,宝射河灌区改造完工。仙荷污水处理厂二期配套管网工程、第二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城西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千亿粮食产能工程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序推进。完成220KV上安线改造,开工建设110KV齐心变。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白田南路、苏中南路、淮江大道南延,兴阳南路、安宜北路、邗沟北路等提升改造,莲花路、宝射路等新城区间路启动建设。白田路三线入地,完成泰山垃圾中转站、东升农贸市场改造。整治老旧小区2个。供水配套管网、主次干道绿化亮化、交叉路口渠化改造等功能项目同步实施。公安“三所一队”完成土建工程,消防大队升级改造项目竣工交付,城市规划展示馆总体布局基本完成。村镇建设进程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十个一”工程加快实施,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安宜镇、开发区等四个镇一区创成市级“四有一责”建设达标镇。创成星级康居乡村79个,省市级验收村庄环境整治村2982个。新增工商登记三大合作组织78家,新创市级以上“五好”示范社20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累计84.4万亩,240个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16.7万户。公益事业协调推进。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省)“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先进县”、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县”接受省级验收,均获好评。新农合及居民医保筹资标准提高到350元,参合农民受益259.3万人次。建立全民健康档案67.6万份,免费为10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建设改造农村公路46公里,改造危桥55座。更新节能环保公交车37辆,新辟城乡公交线路4条。新增电气化镇(村)29个。农村改厕2.3万座。竣工交付保障性住房1.1万平方米,新建廉租房、经适房160套,筹集公共租赁房400套。改造农村草危房628户。

(四)民生保障改善提升。就业社保能力提升。采集就业岗位4.4万个,推荐就业1.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94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新增各类保险参保对象2.2万人、征缴各类保险基金10亿元。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参保总数均达12万人以上;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总数分别达28.8万人和6.1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率100%。城乡低保保障达9909户、1.9万人,五保供养、重残补助提标到位,弱势群体救助范围继续扩大。民生支出稳步提高。集中财力落实民生实事,各项民生财政支出26.4亿元、增长17.4%。其中偿还高中阶段债务3800万元,校安工程及校舍改造投入6200万元;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民政救助提标新增支出4100万元;支持农业基础设施改善、村庄环境整治、农桥建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资金投入3亿元。争取乡镇卫生院建设性债务省补资金700多万元。各类学校公用经费按省标及时拨付,公教人员津补贴提标政策有效落实。重点事业加快发展。建设改造校舍2.3万平方米,新城高中建成投用,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工建设。氾水高中跻身省四星行列,高考、对口高考达线率持续位居扬州前列。成功承办省第三届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节。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基药制度实施巩固提升,新农合大病保险全面推行。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6个,政府回购民营医院6家。建成市卫生镇1个、省市卫生村10个,建成省“慢病防控示范县”。县文化中心土建竣工,氾水文体中心等镇村文体阵地建成投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全面完成。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免费开放。大运河宝应段 遗产点整治通过国、省验收。

(五)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和谐。计生政策全面落实。人口出生政策生育率99.8%,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改造提升计生指导站,建成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检验中心。计生惠民政策实现全覆盖,创成省生育关怀项目基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新增耕地1.2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16万亩。获批独立选址项目、点供项目各4个,争取用地指标3027亩。新批建设用地4289亩,盘活存量土地1781亩,增建工业厂房41万平米、追加投资29亿元。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营造成片林9000亩,林木覆盖率达21.2%。主要河流水质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标天数比例达98%,区域环境噪声符合功能区标准。全面实施秸秆禁烧,履行环保竣工验收。削减化学需氧量876吨、氨氮109吨、二氧化硫72吨、氮氧化物41吨。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其他事业同步协调。人武人防、双拥优抚、侨务台务、民族宗教、对口支援、烟草盐务、工商物价、统计档案、妇女儿童、老龄人、残疾人以及地震气象、防震减灾、综合治理、平安创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继续取得新的进展。

二、__年计划安排的主要目标

__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开局之年。我县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委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县委十一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的总体部署,抢抓省支持苏中苏北结合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机遇,围绕“四个宝应”建设,突出项目建设核心和“五个新进展”,精心谋划、统筹安排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__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约束性指标

——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

——化学需氧量削减2.5%。

——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0.5%。

2、预期性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

——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

——全部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5%以上。

——规模工业产值、利税增长15%以上。

——建筑业施工产值增长15%以上。

——自营出口6亿美元。

——外资实际到账1亿美元。

——新增有限公司认缴注册资本金实际到帐80亿元。

——向上争取无偿资金12亿元。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3.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1‰以下。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以上。

三、__年主要项目计划安排

__年,主要围绕“四个宝应”建设的总目标、突出项目建设核心的总要求,对接落实、组织实施重点项目计划。初排新建、续建各类项目350个以上,计划总投资400亿元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以上。其中计划实施交通能源、农田水利、城建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社会事业和民生项目100个以上(不含工业、农业、服务业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以上、当年投资60亿元以上。

1、交通能源项目15个以上,计划总投资30亿元以上。组织实施237省道宝应段三期、氾水运河大桥东西连接线、安大公路西安丰连接线、氾夏公路、曹安公路大中修、农村公路建设改造等工程。组织实施1000kV特高压线路(宝应段)工程、110kV齐心变、110KV曹甸至安丰变线路工程、110KV 天平至射阳变线路工程、10kV以下配网建设改造工程,渔光互补太阳能发电、船舶用天然气、工业用气体等项目,以及供气环网、供热(汽)管网工程等。

2、农田水利项目20个以上,计划总投资20亿元以上。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千亿斤粮食产能、土地整理、万顷良田建设、补充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项目。组织实施小型农水重点县、蔷薇河整治、向阳河治理、宝射河驳岸、新城一横河治理、地涵除险加固等工程,以及城区水环境治理、农村河道整治等项目。

第9篇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市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来,我市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预计主要指标均完成或超过经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预期目标,经济快速、高效、统筹、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跃升平台。

(一)“十一五”稳步开局,跨越发展架构呈现。

一是主要指标完成年初预期,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下同)20__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亿元,增速有望达到××.×,超过××的预期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比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亿元,比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企业自营出口总值×.×亿美元,比增××;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比增××;财政总收入实现××亿元,增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比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增×。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位,比去年前进×位,继续保持全省十强县(市)第×位。

二是主要产业项目加快发展,产业布局趋于合理,蕴含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工业园区管理体制的逐步理顺、标准厂房建设的加快、服装城的繁荣和新老市场的整合,产业链的各个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新一轮的重组和壮大。规模以上纺织服装及其他六大产业项目向专业工业园区集聚,中小型企业向标准厂房集中。近×××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及企业自建厂房将在今年建成。PTA、加多宝饮料等一批事关发展后劲的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和投产。招商选资平稳增长,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个,协议利用外资×.×亿美元。项目对接转化加快,第四届×.××项目成果交易会我市对接项目××个,总投资近××亿元。

三是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拉开新架势,成为发展的有力支撑。我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功能完善,石湖码头×号泊位、祥芝中心渔港、××服装城二期、引水工程二期、垃圾综合处理厂二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万吨自来水厂扩建、大西环、大北环、石祥、石湖、石锦大道、八七路等一批关系发展全局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有序推进,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内涵显著提升。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对GDP增长贡献率为××.×,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突出以工为主、工贸结合、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二是产业集群优势巩固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增长××,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家。纺织服装产业优化升级,××市政府荣获中国服装品牌推动大奖。纺织服装产业链加快向上、下游延伸,PTA项目开始落地,致高纺织百台以上规模喷气织机项目投产。富贵鸟鞋业、昇邦电子、黎祥食品、加多宝饮料、日鑫数码等六大类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扩张发展,聚集效应延伸。生物柴油和PDO项目对接成功,冠辉等一批物流基地投入使用。

三是循环经济初显成效。转变发展理念,通过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出台中水回用政策、提高集控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垃圾综合处理厂等措施,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节约型生产方式逐渐推广,循环经济有实质性进展。全市工业用电量增长××.×亿度,增长××,工业用水量增长××××万吨,增长××,均低于工业总产值的增幅。

四是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显著提高。企业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自有品牌企业每年推出的新产品比例逐年上升,服装新面料开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今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个,目前全市共有驰名商标××个、中国名牌×个、国家免检产品××个、中国出口名牌×个。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家,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项目×个,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多个,企业投入项目研发经费近×亿元。协盛协丰控股成功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清源精细化工与福州大学联合成立新材料研发中心。

(三)城市发展创新商业机会,拓展外延空间有突破。

我市港口经济推动,展会经济带动,专业市场联动,商务消费推动,国内国外销售渠道拓展主动,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空间不断拓延。

港口繁忙。××市政府和中远集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石湖港作为××新港的主力港优势地位更加突出,××港口经济步入跨越式发展轨道。石湖港吞吐量屡创历史新高,货物吞吐量达×××万吨,比增××,集装箱吞吐量达××万标箱,比增××.×。保税仓库获准建设。梅林港成为对台贸易试验点,对高雄、金门开通货运直航,吞吐量增长近×倍。

市场活跃。做好“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及各服装专业名镇营销,创新商机,专业市场加大整合,会展经济活跃。服装城人气上升,入驻品牌企业及经营户近××××家,吸引大量国内外客商前来采购。第九届海博会意向成交额达××.×亿元,成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纺织服装展会之一。鸳鸯池布料市场跻身中国十佳商品交易市场。着手

规划五金市场。组织参加广交会、华交会、北京CHIC、×.×投洽会及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服装及面料展等国内外知名展会。消费旺盛。引进国美、苏宁等著名商业零售企业。步行街改造基本完成,卡宾服饰等数十家知名品牌企业进驻开业。餐饮业扩张较快,豪富华等一批星级酒店建成投入使用。旅游总收入超过××.×亿元,接待游客总数×××万人次,分别比增××.×和××.×。房地产业增长迅猛,商品房销售总额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亿元。

出口增长。虽然出口受多种因素影响波动较大,但企业自营出口仍增长××。出口质量有所提高,出口产品结构更趋合理,纺织服装、鞋产品出口占比稳定,机电等技术含量高产品出口比重提升,水产品大力拓展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四)新农村建设成亮点,群众利益倍受关注。

农村发展环境优化。全市安排×.××亿专款支持农村经济、改旧建新、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发展,重点支持前埔示范村和××个重点村建设。建成沿海乡镇垃圾中转站,基本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建设海上渔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防抗台风、保障渔民和渔船安全方面均走在全省前列。

农业经济加快发展。加强与台湾农业合作,引进台湾和厦门×家现代农业公司,建立了多个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水产品产量保持全省第×位,全市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农业基地×个,××种产品获无公害、绿色食品称号,标准化农业基地×个,福建省著名农产品×个,福建省农产品著名商标×个。

农民持续增收。妥善做好征地新旧补偿标准的衔接,引导集体安置地建设通用厂房和三产设施。努力构建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省首位。兑现渔用柴油补贴政策,开辟新渔场,发展水产品深加工、海上运输等产业。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今年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多人,开展创业辅导培训××期,培训学员××××人。

(五)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构建有序推进。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协调发展。“两基”成果继续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全免,农村教师每人每月增加×××元补贴,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上线率居××市前列。整合石光中学与华侨中学优质教育资源,长春理工大学××学院、泰山航海职业学院、××一中改造扩建工程顺利推进。举办第五届市运会、海峡两岸国标舞大赛等多项赛事。计生水平有所提高,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镇卫生院建设进展顺利,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

统筹城乡就业,推进社会保障。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完善“五险合一、地税统征”工作机制,不断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农民工分别达×.×、×.×、×.×、×.×、×.×万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元,××××多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职工×.×万人。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落实中央一系列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宏观调控的要求,把盘活存量土地、用好增量土地作为重点,有效缓解我市土地供需矛盾。妥善处理闲置土地和回批地;组织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和全市海洋功能区划修编等控制性详规;强化用地项目预审工作;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巩固封山禁采成果;加大治污力度,组织××湾南岸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

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市主导产业还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研发、人才、品牌等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还很不足,物流等高附加值产业所占比例偏低。二是经济增长要素制约仍较突出,我市土地资源有限,难以满足一些大项目的用地需求;部分原材料涨价和油价持续高企,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中高级人才、熟练技术工人短缺等因素也制约了我市企业扩大生产。三是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低附加值商品所占比重较大,极易受到贸易壁垒、贸易磨擦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外贸环境变化的冲击和影响。四是社会事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城乡发展还不平衡,安全生产、劳资纠纷、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五是机关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要高度重视,在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展望2

0__年,我市面临的发展环境总体是有利的。世界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海西战略不断推进,新一轮产业技术转移,有利于我市扩大出口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经济开发区、灵秀服装工业园、宝盖鞋业工业园等新增长极有力拉动,加多宝饮料等一批大项目投产,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港口物流、旅游、会展、新型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兴起,将促进消费快速增长,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将进一步增强。虽然受到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壁垒等影响,预计20__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将保持良好势头。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根据市委、市政府对20__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及今年实际执行情况,并与我市“十一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建议20__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亿元,增长××;

——财政总收入完成××.××亿,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增长××;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增长××;

——自营出口总值×.××亿美元,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

为实现上述主要预期目标,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以自主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提升,加强引导,树立和表彰一批自主创新企业典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主品牌和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的企业。推进资源整合共享,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的作用,完善纺织服装ASP等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充分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推动企业创建和引进共建研发机构,不断开发新产品、研究新技术,促进现有企业存量的盘活、增值。三是充分运用“×.××”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各种载体,广泛开展与科研单位、院校、相关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长期科技协作机制。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完善各镇各组团功能为导向,以强化产业集聚优势为核心,以各类产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产业合理有序发展。组织实施一批关键项目,促进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链的完善,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重点整合完善××经济开发区、宝盖鞋业工业园区、灵秀服装工业园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项目落地的各项服务,加强入园项目的管理工作。积极推动PTA、协盛协丰纺织、万联超纤、富贵鸟鞋业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做好前期和建成投产。

发展壮大港口经济。抓住中远集团投资参与建设石湖码头的有利时机,全面加快港口经济发展。积极开辟外贸航线,增加外贸业务量。积极争取在石湖港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筹建石湖港石材物流区,力争建成全国较大的石材物流交易中心。加快推进石湖港区××万吨级集装箱码头、第二疏港通道、联检大楼建设,完善石湖港区基础设施。围绕××港总体规划和“亿吨大港”的总体目标,预留足够发展用地,充分发挥石湖港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港口为支撑,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推进服务、物流、仓储、金融等相关产业发展。以综合运输、大型集装箱运输的干线港为发展方向,以服务临港工业为重要内容,兼顾零散杂货运输,夯实石湖港区作为××新港主力港区的地位。发挥梅林港对台贸易点的作用。

提升××市场品位。加大城市营销推广,提高××的影响力,树立×ד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良好整体形象。编制“十一五”商品市场发展规划,引导市场有序发展。落实扶持××服装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服装城二期建设,通过建好营运好××服装城,带动××服装产业升级。利用××服装城这个平台,办好第十届海博会,力争参展规模和专业客商人数比往届有较大的突破。继续支持做大做强鸳鸯池布料市场,发挥塔前辅料市场功能,加快洋下面料辅料市场建设进度。加快建设和完善从原料到成品再到市场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国际纺织展览中心大厦和鸳鸯池布料物流仓储中心。加快玉湖农贸市场改造扩建,扶持祥芝水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壮大摩托车、汽车、五金等专业市场,促进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塑造商贸城市新形象。整合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二)实施项目带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实施项目带动。一是在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确保项目投资稳定增长。按照保续建、保重点的原则,初步筛选全市重点项目××个,其中在建项目××项,年度计划投资××亿元。继续提高“三个比重”,推动PTA、鸿山热电厂、引水工程二期、跨海通道、生物柴油等一大批关系全局、投资量大、科技含量高的战略项目。二是全面落实重点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切实落实重点项目分级分类管理,做好列入省、××级重点项目的衔接工作,加大项目前期报批与论证的工作力度,切实抓好重点项目的用地落实、拆迁安置,确保项目开工。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联系和协调,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为重点项目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确保资金到位。

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加强与台港澳侨的合作,吸引更多的海内外××籍企业家回家乡投资,充分发挥“五缘”优势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努力提高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的水平和档次,壮大六大支柱产业,积极吸引国际资本投资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利用×.××海博会、×.×投洽会和×.××项目成果交易会平台,加强项目推介和对接。做好产业链招商的调研工作,选择适当时机组织企业赴境外进行产业链对接招商。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对技术含量低、污染环境严重、创造就业机会少、对地方财政贡献少的项目要严格控制,坚决杜绝利用投资名义的圈地行为,提高招商选资质量。加强项目的跟踪落实,促到资促增资。对近两年签约项目进行梳理,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排忧解难,把招商选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增强出口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品牌发展战略,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用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鼓励企业走出国门,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改变企业被动接单、单纯加工方式,争取拿到第一手订单。积极巩固欧美日、非洲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拉美、东盟等新兴市场。引导企业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反倾销、出口退税的调整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落实兑现扶持外贸出口的相关政策,继续扩大我市自营出口规模。推进贸易方式多元化,探索组织××优势产品组成销售群体到境外参展、销售,打造××品牌。继续组织好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服装及面料展等国内外展会。在扩大出口的同时,要重视国内市场,充分拓展、挖掘、利用国内市场。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鼓励资源节约,创建节约型社会。认真落实我市《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施意见》,完善资源节约优惠政策。严格土地管理,加大批后用地跟踪管理力度。突出抓好染整等能耗产业和企业的节能,在工业用水大户中开展污水的净化再利用和中水回用工作。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加快水价改革,运用价格杠杆,加大特殊行业的节水力度。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紧编制循环经济规划和实施方案。推动纺织、漂染、鞋业、食品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再生资源和工业废物综合回收利用程度。推动政府绿色采

购,引导全社会的绿色消费行为,推广循环型消费,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积极推进热电联产,完善有利于节能的体制机制。支持华宝集团生物酶法生物柴油产业链项目和绿宝集团生物柴油项目尽快落地投产。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城市功能。严格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各项专项规划,全力推进城区南跨东进拓展,因地制宜做好镇村规划,强化城镇发展空间的引导和管制,用地指标上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加快镇中路二期、玉湖片区、旧侨中片区及八七路整体立面改造步伐。加快回批地遗留问题处理进度,把解决回批地问题同城市规划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探索解决回批地问题的多种模式。整合行政执法职能,强化城市综合执法。继续加强××湾南岸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升我市环境质量。加快LNG管网、供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明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投产,并启动二期工程。完善垃圾处置体系,加快中转站建设。加强河道溪流综合整治,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推进灵秀山森林公园建设,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继续保持全市现有的森林覆盖率,建设“生态××”。

(四)城乡统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做好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落实挂钩责任制,在搞好前埔示范村和××个重点村建设的基础上,再筛选建设一批重点村,树立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和新的模式。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和“小康环保行动”,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交客运条件,完善农村公共信息网络,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加强海上渔业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探索建立由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出资的渔船安全救助基金,基本建成渔船安全救助系统和渔港(避风港)防灾减灾体系。

壮大农村经济、集体经济。注重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狮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继续做大海的文章,做强海洋产业联动,积极推进祥芝国家中心渔港、东埔、东店等渔港建设,鼓励建造大吨位钢质渔船,开辟新的渔场。依托祥芝深水海域推广深水网箱养殖,发展优质水产品养殖和精加工。积极应对油价上涨对我市农业发展造成的冲击,及时兑现油价补贴。全面推进农村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和增加消费。支持村集体以出租等方式经营标准厂房等集体资产,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做好全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加大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失地农民和转产渔民的技能培训力度,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创业培训,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引导和鼓励农(渔)民就近转产转业,配套服务于工业园区。移风易俗,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农村逐步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

(五)关注群众利益,构建和谐××。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两基”和“双高普九”成果,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加快教育强市步伐。不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成果,大力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加快长春理工大学××学院、××泰山航海职业学院建设,做好××纺织服装学院、××一中扩建和石光华侨联合中学新校区一期扫尾工程。加快建设博物馆、档案馆,筹建图书馆新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完善基层文化设施。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建设,提高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各类运动训练基地建设,改善运动训练条件,备战20__年××市第八届运动会。提高人口素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着重整治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继续实施“关爱女孩”行动,努力提高计生工作水平。

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着力优化创业环境,转变市民就业观念,加强政府对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建设市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激励机制和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争取明年新增就业岗位×万个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人以上。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制度以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大社会福利事业投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认真做好防御台风等自然灾害工作,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视加强老干部和老龄人口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

着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三合一”、消防、矿山、民爆、危化品、交通安全等专项整治活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快基层管理和服务职能向社区转化进程,夯实和谐××的城市基层基础。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继续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打造“诚信××”。

第10篇

200*年7月15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分别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20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以及200*年财政决算和200*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决议,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

会议指出,在当前经济工作当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应当引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是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认识不足。面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形势,如何趋利避害、转化不利因素、减少负面影响,缺乏必要的、积极的前瞻性研究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二是经济增长后劲趋弱。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增幅比一季度回落*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48.5个百分点。②外贸出口形势仍较为严峻。今年以来,我市受禽肉封关的影响,造成出口受阻,创汇下降,至今周边国家还未对我市外贸的冻品开关。出口产品缺少高创汇、高附加值、高退税率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支撑。出口市场主要局限于日韩等地,制约性较大。③企业资金不足。一方面,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企业融资困难;另一方面,资产负债率和两金占用持续升高,资金风险压力加大。三是软环境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个别部门重罚款收费轻服务管理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行政执法过程中还存有不规范、不文明、吃拿卡要等行为;“三乱”现象还没有完全杜绝;个别地方社会治安秩序不理想,存在欺生排外、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现象。四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小富即满,小进即安,富而思进的敬业进取精神不强;有的企业追求眼前利益,对人才认识不足,临时工、技工用的多,大中专毕业生用的少;有的民营企业任人唯亲,产权封闭,没有走出家族化的桎梏;人才市场发育滞后,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和有技术、有能力的专业科技人员难招、难留;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多数是妇女、老人和少数中青年,素质偏低,特别是农村科技推广网络不健全,给农业“三化”战略实施带来困难。

会议要求,市政府要抓住机遇,强化措施,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深入调研,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走势。面对宏观调控形势,谁能扬长避短,防范、化解不利因素,掌握主动权,谁就会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大潮中实现大跨越。要积极组织力量,针对当前市场变化,不断开拓信息渠道,对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趋向、宏观经济发展、外部企业动态、生产资料市场等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超前分析,科学论证,及时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宏观调控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稳定性和科学性。

第二,全面推进结构调整,努力构筑布局合理、活力强劲的经济框架。一是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工业“立市、强市”战略,以园区建设为依托,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大范围、大跨度实施资产重组和产业整合,努力培育优势产业群和核心企业群。二是积极发展融合型经济。借助半岛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加快推进我市与半岛经济的融合发展,促进我市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三是以推进农业“三化”为着力点,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机遇,积极扶持大企业,培育小企业,快上新企业,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标准化的农业出口创汇生产基地,全面增强龙头辐射能力,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四是高度重视第三产业发展。通过制定扶持政策、科学规划布局、加大建设投入、完善市场管理等方法,加快三产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第三,努力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创新开放局面。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统领经济工作全局的牛鼻子,围绕招商引资任务分配,逐级落实责任,形成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招商引资大格局。要将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第一线,充分发挥企业招商引资的客户优势、资本优势、人才优势。要继续加大外贸工作力度,大力培植新的出口增长点,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保持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要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形成一批产品结构好、创汇能力强的企业群体。

第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一要切实解决好行政管理和执法服务过程中政令不畅的问题。市政府要认真落实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及时修订完善各项措施,并将监督、实施责任落实到相应部门和人员,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切实保持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率。二要切实解决好资金短缺的问题。在继续抓好政策性融资的同时,努力拓宽融资渠道。要鼓励和吸引社会投资的广泛参与,激活民间资本。争取各类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增强区域资金实力。加快企业股改和上市融资,做好得利斯、新郎

、化工的上市准备工作,为成功上市奠定基础。三要切实解决好工业用地不足的问题。要强化土地利用效益,依法收回闲置土地,调整已批未用土地,分轻重缓急,优先满足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符合我市实际的项目和骨干企业建设用地的需要。

第11篇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决议,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

会议指出,在当前经济工作当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应当引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是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认识不足。面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形势,如何趋利避害、转化不利因素、减少负面影响,缺乏必要的、积极的前瞻性研究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二是经济增长后劲趋弱。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0,增幅比一季度回落49.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48.5个百分点。②外贸出口形势仍较为严峻。今年以来,我市受禽肉封关的影响,造成出口受阻,创汇下降,至今周边国家还未对我市外贸的冻品开关。出口产品缺少高创汇、高附加值、高退税率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支撑。出口市场主要局限于日韩等地,制约性较大。③企业资金不足。一方面,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企业融资困难;另一方面,资产负债率和两金占用持续升高,资金风险压力加大。三是软环境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个别部门重罚款收费轻服务管理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行政执法过程中还存有不规范、不文明、吃拿卡要等行为;“三乱”现象还没有完全杜绝;个别地方社会治安秩序不理想,存在欺生排外、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现象。四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小富即满,小进即安,富而思进的敬业进取精神不强;有的企业追求眼前利益,对人才认识不足,临时工、技工用的多,大中专毕业生用的少;有的民营企业任人唯亲,产权封闭,没有走出家族化的桎梏;人才市场发育滞后,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和有技术、有能力的专业科技人员难招、难留;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多数是妇女、老人和少数中青年,素质偏低,特别是农村科技推广网络不健全,给农业“三化”战略实施带来困难。

会议要求,市政府要抓住机遇,强化措施,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深!入调研,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走势。面对宏观调控形势,谁能扬长避短,防范、化解不利因素,掌握主动权,谁就会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大潮中实现大跨越。要积极组织力量,针对当前市场变化,不断开拓信息渠道,对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趋向、宏观经济发展、外部企业动态、生产资料市场等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超前分析,科学论证,及时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宏观调控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稳定性和科学性。

第二,全面推进结构调整,努力构筑布局合理、活力强劲的经济框架。一是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工业“立市、强市”战略,以园区建设为依托,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大范围、大跨度实施资产重组和产业整合,努力培育优势产业群和核心企业群。二是积极发展融合型经济。借助半岛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加快推进我市与半岛经济的融合发展,促进我市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三是以推进农业“三化”为着力点,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机遇,积极扶持大企业,培育小企业,快上新企业,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标准化的农业出口创汇生产基地,全面增强龙头辐射能力,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四是高度重视第三产业发展。通过制定扶持政策、科学规划布局、加大建设投入、完善市场管理等方法,加快三产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第三,努力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创新开放局面。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统领经济工作全局的牛鼻子,围绕招商引资任务分配,逐级落实责任,形成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招商引资大格局。要将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第一线,充分发挥企业招商引资的客户优势、资本优势、人才优势。要继续加大外贸工作力度,大力培植新的出口增长点,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保持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要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形成一批产品结构好、创汇能力强的企业群体。

第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一要切实解决好 行政管理和执法服务过程中政令不畅的问题。市政府要认真落实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及时修订完善各项措施,并将监督、实施责任落实到相应部门和人员,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切实保持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率。二要切实解决好资金短缺的问题。在继续抓好政策性融资的同时,努力拓宽融资渠道。要鼓励和吸引社会投资的广泛参与,激活民间资本。争取各类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增强区域资金实力。加快企业股改和上市融资,做好得利斯、新郎、化工的上市准备工作,为成功上市奠定基础。三要切实解决好工业用地不足的问题。要强化土地利用效益,依法收回闲置土地,调整已批未用土地,分轻重缓急,优先满足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符合我市实际的项目和骨干企业建设用地的需要。

第12篇

2、农业生产增产增收,农村经济平稳发展。上半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4.2亿元,增长4.7%。农作物种植面积稳中有增,蔬菜播种面积和油菜播种面积同比分别增长3.5%和14.5%。油菜产量37270吨,同比上升20.5%。茶叶生产继续保持产销两旺,全市茶叶产量16752吨,同比增长1.7%,实现产值8.89亿元,同比增长20.4%。其中名优茶比重提高到70%,价格上涨27.3%。养殖业稳步增长。生猪存栏56.3万头,出栏54万头,分别增长10.3%和7.8%。实现肉类总产4.45万吨,水产品产量8831吨,分别增长2.6%和1.9%。

3、“十大工程”全面推进,投资形势企稳回升。上半年,548个“十大工程”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1.96亿元,增长16.62%,完成年计划的50.04%。6月份续建项目复工率和新开工项目开工率较5月份分别提高0.31和5.75个百分点。138个市领导牵头联系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2.2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53.8%。155个省“861”行动计划项目完成投资55.59亿元,增长158.92%,完成年计划的69.78%。在“十大工程”重点项目带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8.6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47.5%。增幅由4月末的7.8%回升到6月末的17.7%。其中6月份当月完成投资46.4亿元,增长28.3%,为今年以来完成投资最高的月份。房地产投资完成39.01亿元,增长31.1%,增幅较上月提高4.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截止6月底,我市共争取中央新增投资项目416个,计划总投资12.75亿元,其中中央新增投资4.82亿元,已完成投资6.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38亿元。

4、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市实际到位内资105.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54.5%,增长67.5%;其中来源于长三角资金的比重达7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10112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70.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7765万美元。新批外资项目11个,较上年增加5个。合同外资额2986万美元,增长75.9%。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027.7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50.1%,增长31.9%,同比提高20.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3.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位次较上年同期前移14位;其中进口3663万美元,出口6364.5万美元,分别增长85.3%和13.2%。

5、旅游形势继续回暖,消费市场持续活跃。上半年旅游接待量855.93万人次,完成年计划的41.3%,增长27.7%,其中入境游客27.62万人次,完成年计划的32.1%,增长28.5%。增幅分别较上月提高8.5个和3.8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66.68亿元,同比增长37.06%,其中创汇8148.51万美元,同比增长22.06%,分别完成年计划的41.2%和35%。在家电下乡等扩大内需政策带动下,消费市场持续旺销,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47.5%,增长18.9%。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2位,位次较上年同期前移6位。

6、财政收支平稳增长,信贷投放大幅增加。上半年,实现财政收入15.8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54.8%,增长10.2%,扭转前5个月连续下滑的局面。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55.4%,增长12.1%。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7.2%、11.6%和6%。财政支出进度加快,上半年支出22.89亿元,增长50.2%,同比提高15.8个百分点。在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下,6月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190.58亿元,新增贷款35.84亿元,超去年全年8.6亿元,增长29.1%。

7、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4元,完成年计划的50.2%,增长13.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114元,增长14.7%,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个和4.7个百分点,分别位居全省第4位和第2位。今年实施的30项民生工程进展顺利。累计拨付资金6.9亿元,占全年投入的93%。累计完成投资5.17亿元,占年计划的69.17%。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工建设了17所乡镇卫生院和95个村卫生室、41所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农村初中校舍改造项目。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14万个,占年计划的7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0.85万人、15.03万人和10.6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8.54万人。106.3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3%。全市7.3万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

二、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上半年经济运行特点总体表现为“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三大需求协调拉动,三大收入协调增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数指标增长较快。上半年,工业、投资、财政、消费、外贸、国内旅游接待及居民收入等13项主要指标均保持了二位数增长的良好态势。其中有4项指标增幅高于上年同期:外贸进出口总额提高20.8个百分点;旅游接待量提高29个百分点;入境游客提高8.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1.7个百分点。

2、大部分指标超时序进度。上半年,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一般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引进内资、省外资金、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等9项指标达到或超时序进度。其中,实际利用外资超时序进度20.7个百分点;一般地方财政收入超时序进度5.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超时序进度4.8个百分点;引进内资超时序进度4.5个百分点。

3、部分指标企稳回升。上半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8亿元,增长2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从2月份以来呈两位数逐月增长,其中6月份当月增幅为今年月度最高增幅,达25.9%。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从5月份开始呈两位数增长,增幅逐月增大,1-6月份达到17.7%,较一季度提高9.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完成39亿元,增长31.1%。6月份当月增幅较一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十大工程”重点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101.96亿元,增幅达16.62%,较一季度加快12.89个百分点,超时序进度0.04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当月完成投资27.2亿元。

4、多项指标增速同比减缓。上半年,可比的16项指标中,有10项指标增势趋缓。地区生产总值回落1.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回落10.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回落15.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回落106.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回落2.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回落17.9个百分点;一般地方财政收入回落18.3个百分点;引进内资回落28.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回落125.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回落10.3个百分点。

5、经济发展不尽平衡。在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发展不尽平衡。一是区县之间发展不平衡。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最高的与最低的区县相差17.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最高的与最低的区县相差14.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幅最高的与最低的区县相差13.2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增幅最高的与最低的区县相差近124.7个百分点;引进内资增幅最高的与最低的区县相差31.6个百分点。二是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从投资来看:第一产业投资5亿元,增长14.8%,第二产业投资38亿元,增长0.6%,第三产业投资115.6亿元,增长24.8%。城镇投资同比增长22.8%,农村投资同比下降14.6%;从工业行业来看:6月末,全市31个行业大类中有25个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十大支柱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同比仅增长0.6%,饮料制造业同比下降1.7%。从四大出口行业看:农产品同比增长34.3%,纺织服装同比增长65.2%;化工产品同比增长20.1%;机电产品同比下降45.3%。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增速减缓后劲不足。一是在建项目补充不足。上半年,全市“十大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01.96亿元,同比增长16.62%,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13.47个百分点,其中:226个拟新开工项目正式开工133个,开工率58.85%,完成投资25.28亿元,仅占年度计划的33.17%,慢于时序进度16.83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投资新开工项目严重不足。上半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9亿元,同比增长31.3%,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106.6个百分点;117个房地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亿元,其中35个拟新开工项目仅完成投资3.8亿元,占房地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的12.67%;目前还有19个项目没有开工,占拟新开工项目个数的一半以上。

2、工业经济增势减缓。一是工业投入不足。上半年,完成工业投资28.54亿元,同比下降6.5%,较上年同期回落66.5个百分点。与全省32.1%的增长形成强烈反差,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低于全省24.4个百分点。1-6月份完成技改投入22.17亿元,同比下降12.5%。二是园区建设缓慢。全市10个园区1-6月份入驻企业仅60个,完成投资20.1亿元,增长13.7%,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4个百分点。其中**经济开发区1-6月份完成投资5.74亿元,仅增长4.2%,其中工业投资同比仅增长3.3%。今年引进的16个项目均末开工建设。1-6月份新签内资项目256个,开工率为71.5%,同比仅上升1.5个百分点。

3、旅游经济不容乐观。受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扩散的叠加影响,我市旅游形势较为严峻。一是入境旅游低迷。上半年接待入境游客27.6万人次,增长7.1%,较5月份累计增幅提高了3.75个百分点,但较正常年份的**年同期下降13.7个百分点。外国人市场中韩国、日本客源同比分别下降了29.7%和25.1%。二是市场前景堪忧。由于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区影响较大,游客出游受到限制,出游人次会进一步减少,将会对我市旅游形势产生较大压力。

4、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增大。上半年实现财政收入15.9亿元,增长10.2%,较上年同期回落17.9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回落16.7个百分点。其中市本级财政实现财政收入5.65亿元,同比增长10.1%。主体税种大幅回落,财政增收节支形势严峻。一是减税政策直接影响财政增收。上半年全市因中央减税政策减收1.5亿元,预计全年减收4亿元左右。特别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政策调整导致减收将在下半年凸显。二是重点税源增长低迷。上半年工业税收下降8.3%,房地产税收下降3.6%。上半年全市269户重点监控企业中有151户企业同比纳税减少。三是收支平衡矛盾加剧。今年新增医疗卫生体制、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法经费保障体制“三大改革”,加上扩大内需配套和民生工程提标支出等,财政收支平稳压力加大。上半年,财政支出增幅达到25.5%,高出收入增幅15.3个百分点。

5、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工不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直接导致农民二产收入的锐减。上半年农民来源于二产收入较上年减收47元,减幅达11.6%。二是农产品价格大幅回落,部分农产品增产不增收。油菜籽价格每公斤3.6元,比去年低2元。特别是生猪价格同比下跌40%以上,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三是蚕桑生产形势堪忧。受上年鲜茧价格低迷影响,春茧发种量、产量和产值较上年有不同程度减少,减幅分别达到43.5%、43.18和41.6%。

三、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建议

下半年是我市扩内需保增长的关键时期。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紧紧扭住“三保”重点,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主动适应新形势,克难而进,迎难而上,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势头,确保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入。当前,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一是抓项目开工。对目前尚未开工的项目进行认真摸排,特别是对有业主、有资金、有土地的项目,要认真分析,现场办公,特事特办,加强督查指导,尽快解决制约项目开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排定工期,限期开工。二是抓项目服务。各责任单位、职能部门要把为项目提供快捷优质服务作为加快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征地拆迁、规划用地、施工环境等方面主动服务,加快节奏,提高效率,促进项目尽快开工。三是抓国债实施。新增国债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项目的争取。从第一批国债项目实施情况来看,总体进展顺利,但也还存在配套资金不足、程序不够完备等问题。下一步要严格按照省里3个100%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国债项目旬报制度,强化项目督查,落实配套资金,按照规定时限,倒排工期,确保新增中央投资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二)加强重大项目和政策的争取。重大项目和政策的争取事关**长远发展。一是加大重大项目的推进力度。全力推进三条高铁前期各项工作,加快开工场地的选址、拆迁等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四季度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月潭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尽快立项实施。加大新安江延伸段防洪工程对上争取力度,力争得到更多的国债资金补助份额。二是推进重大政策的争取力度。全面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开发工程等重大政策争取工作,力争在政策层面获得国家和省更大支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撑。三是强化重大项目的谋划力度。高度重视重大项目谋划工作,在目前已经初步谋划的五大类1167个、总投资2500亿元的重大项目基础上,加快推进项目的深化细化工作,组织专班,加强指导,积极推进,尽快使更多的项目做到可报可批可建的程度,并积极做好明年新开工重点项目摸排工作。

(三)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当前首位的工作任务,努力掀起招商引资工作新热潮。一是积极推进招商引资活动。认真组织好赴台湾和长三角宁波、上海等地大型产业招商活动的筹备工作,务求活动取得实效。二是突出工业园区招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重点支持市经济开发区招商,开展市区县两级联动招商活动,力促更多的工业项目落户园区,以招商引资来引导产业集聚。三是加强项目跟踪对接。加快项目签约、加强项目跟踪,做好项目服务,加快推进项目落地条件,促进工业项目在园区快签约、快落地、快开工。确保全年引进内资195亿元和实际利用外资1.43亿美元目标的实现。

(四)强化金融支撑作用。下半年,国家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由于前期信贷投放规模偏大,信贷投放节奏可能会放缓,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力度。一是引导商业银行加快信贷投放进度。继续加强银企合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实银企对接成果,特别是已经承诺的贷款要尽快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努力实现金融机构新增各项贷款按全口径达到60-80亿元的融资目标。二是大力推进企业直接融资。加快对拟上市企业的培育和辅导,加强工作指导和业务衔接。推进企业债券发行工作,力争尽快完成城司6亿元企业债券争取发行工作。三是加快地方金融机构续建步伐。强力推进**区、屯溪区、徽州区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工作,确保年内3家农村合作银行挂牌开业。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步伐,力争**区、徽州区小额贷款公司在8月份挂牌成立;屯溪区、祁门县和黟县小额贷款公司在10月底前完成筹建,确保年底前实现区县全覆盖。四是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引导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的改革创新,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抵押贷款有效方式。

(五)积极扩大旅游营销。要以“双十计划”为动力,以整体谋划新营销为突破点,进一步加大旅游营销力度,着力解决市场走软问题,努力保持旅游升温势头。一是加强旅游营销合作。推进与韩国、日本以及香港、台湾等地旅游企业的合作,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做好世博会和国际旅交会的对接工作。二是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在近程市场上,扎实推进营销“三进”工作,探索“三进”旅游营销模式。在远程市场上,积极抓住**口岸扩大开放即将获批机遇,开发航空旅游市场。三是全面启动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制定规划,细化方案,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确保全年接待游客20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2亿元。

(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始终把提升县域经济实力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全面推开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根据全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我市全面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实施意见。二是扎实组织实施扩权强镇试点工作。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扩权强镇的若干意见,尽快研究出台我市扩权强镇的指导意见。切实加强对区县的指导,努力把我市11个试点镇建设成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区、和谐社会示范区。三是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指导协调。研究制定**年县域经济和镇域经济考核办法,加强县域经济的分析通报工作,促进县域经济争先进位。

第13篇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之年。一年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持续创新、提升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克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我县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积极调整思路,开拓创新,克难攻坚,圆满完成县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36.3亿元,增长14%。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30.1亿元、76.3亿元、29.9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2.2:55.9:2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1亿元,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4亿元,实现利润1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1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31.7%;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51元,同比分别增长11.2%、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亿元,同比增长13.8%;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

(二)投资势头强劲,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再上台阶。引进省外资金36亿元,新开工项目72个、总投资142亿元。重点在建项目113个、完成投资103亿元,其中8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5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82%;55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6亿元、占年度目标的123%,其中谷夫食品年产40万吨谷物食品饮料、中鹤品鲜年产20万吨速冻调理食品、贝迪塑业年产8万吨塑钢等项目竣工投产,年处理100万吨小麦深加工、聆海家居年产6万吨整体家居等项目主厂房建成、正在安装设备,新大陆绿色农产品物流园、御生堂年产1万吨中成药、捷恩家年产6万吨烘焙食品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对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新谋划项目170个、总投资622亿元,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持续提升。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78%,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2家,达到105家,工业用电量3.74亿度、增长7.2%。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县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8.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96家,总投资130亿元,新开工工业项目31个、总投资66亿元,被评为省十快产业集聚区、全省最具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是全省连续5年获得省政府表彰的3个产业集聚区之一。针对原生物医药主导产业发展较慢、规模较小的情况,历经半年时间,多次与上级部门申请对接,成功将生物医药产业调整为家居用品制造产业,形成食品加工和家居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县粮深加工园区,建成面积3.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8家,总投资35亿元,中鹤集团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优秀民营企业,逐步形成粮食就地转化和后续精深加工基地。农业优势地位得到巩固。粮食高产创建面积34.3万亩,在粮食高产创建的带动下,实现夏粮生产的十一连增,全县小麦平均亩产523.2公斤,总产54万吨;玉米平均亩产597.3公斤,总产49万吨;全年粮食总产量103万吨。12万亩示范区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33.7公斤、768公斤,继续保持全国同面积单产纪录,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市级67家。畜牧业整体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创建标准化示范场31个,新增规模场户22个,实现畜牧业产值28.87亿元,畜牧加工业产值13.5亿元,分别增加5%、5.3%。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全国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田间工程建设等项目,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4万亩,新发展节水面积6.3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3.2万亩,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红旗渠精神杯”十九连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落户我县。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新造林62500亩,农田林网建设31200亩,分别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18%和103%。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第五届民俗文化节,展示了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了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文化旅游业发展,客流量稳步增长,接待游客12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0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18.3%。《县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得到省旅游局批复,正式将我县纳入省旅游发展规划。大运河县段申遗顺利通过专家评估。启动总投资50亿元的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古城墙、县衙、西城门、角楼、古运河橡胶坝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东大街、浮丘山广场、城隍庙广场、怀禹路改造等工程建成使用。《县特色商业区发展规划》获省发改委批复,商贸物流业发展加快,新增物流企业1家、达到11家;新开业商贸城3家、酒店2家、宾馆3家。宏基商贸城和浙江商贸城相继投用,城市活力进一步彰显,现代商贸、餐饮服务和物流业取得长足发展。

(四)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加快。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统筹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县城乡总体规划》、《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通过省专家评审。在此基础上先后编制《县空间发展规划》、《县卫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4项规划,为城市科学建设提供了依据。卫河路北段、霄河路南段等5条道路通车,初步形成“5纵6横”城市路网。城区绿地率19.5%,人均占有绿地3.2平方米。铺设天然气管网1.2公里,完成民用入户1108户、商业用户11户。州公园一期投用,文化艺术中心、教育园区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黎阳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目前县城面积拉大到20平方公里,人口16万,城镇化率35.7%,提高2.4个百分点。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更加优化,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全县16个在建社区,累计完成投资33亿元,开工建设住宅楼542栋,入住群众1100户。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总量小、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竞争力较弱的基本县情尚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人民群众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很大,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着力解决。

二、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更是我县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决策部署,抓住省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和市打造两个构建升级版的机遇,以改革创新求突破、务实重干促提升为总基调,以建设活力、文化、生态、幸福县为总目标,充分发扬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敢于攻坚、敢于担当的“四敢”精神,务实重干,奋勇争先,力争在全市新一轮转型升级、提升发展中走在前面,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建议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下达任务。

三、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项目建设拉动、开放招商带动、载体平台支撑,创新完善推进机制,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面提升项目质量、服务水平和建设成效。抓好开放招商,提升招商实效。更加注重产业链招商、集群化招商,分地区、分行业制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引进方案,力争取得新突破。围绕主导产业,瞄准国内百强企业和上市公司,下大力气引进一批行业龙头、知名品牌和高科技含量、高成长型项目。在推进工业招商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服务业、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领域的招商,拓宽招商领域。重点抓好联合利华食品工业园、滑热电联产、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园、城区集中供热等40个在谈项目,争取项目早日签约落地。年内确保落地亿元以上项目40个,引进省外资金41亿元以上,境外资金7400万美元以上。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继续推行县领导分包和联审联批,构建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全面提升项目质量、服务水平和建设成效,力争全年新开工项目50个,竣工投产项目30个,确保总投资427.1亿元的51个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服务好闽台工业园休闲食品、兴鹤食品调味剂、聆海整体家居二期等17个签约项目,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对古城保护开发、鹤快速通道、六和至真工业园、御生堂工业园等在建项目,倒排工期,明确节点,督促进度,力争早日投产见效,确保全年完成投资100亿元,继续保持项目建设在全市的先进位次。积极谋划项目,争取上级资金。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围绕我县主导产业,谋划储备一批战略支撑项目,确保全年新谋划超10亿元项目20个以上。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交通公路、保障性住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结构调整、文化旅游发展等拟争取上级资金项目库,尤其是总投资15亿元的中鹤新城城市棚户区住房改造等对县域经济支撑力强、带动力大的好项目,明确专人,盯死看牢,确保全年争取上级资金8亿元以上。

(二)着力调整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做强工业、做亮农业、做优服务业,推动产业层次由低端向高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由粗放外延向绿色低碳转变,实现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着力做强工业。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功能,进一步提高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工业整体实力,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县产业集聚区,确保年内落地超亿元项目1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60亿元,税收收入完成2亿元。围绕主导产业,依托谷夫食品、中鹤品鲜、捷恩家食品等优势企业,大力发展高中档面制品和速冻调理、快餐休闲食品。重点推进总投资8亿元的捷恩家食品年产6万吨烘焙食品、总投资5亿元的超汇食品年产20万吨烤肠、总投资5亿元的利华厨乐年产12万吨休闲食品等项目建设进度。发展壮大特色食品产业集群,打造全国知名的食品加工基地。依托聆海集团、贝迪塑业、万华生态板等企业,加快发展高端家居用品制造业。重点推进总投资22亿元的聆海家居年产190万套整体家居、总投资3亿元的贝迪塑业年产4万吨节能塑钢型材、总投资2.9亿元的万华生态板业年产14.4万立方米环保秸秆板等家居项目。建成全国重要的家居用品制造基地。粮深加工园区,争取总投资3.3亿元的中鹤铁路专用线项目上半年开工,总投资9亿元的年100万吨小麦深加工项目年内竣工,争取年内落地超亿元项目3个。着力做亮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继续巩固农业优势地位。抓好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加快推进土地整理、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等工程,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再夺“红旗渠精神杯”,继续引领全国高产创建水平;统筹安排涉农资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新建高标准粮田13.4万亩,全面建成3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都市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型业态发展,重点抓好谊发牧业、百联花卉苗木等9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档次、增效益。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集群。重点扶持壮大中鹤、益民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中力量培育优质农畜产品良种和集种养、加工、流通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提升集群规模和发展档次。新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以上,家庭农场5家以上。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健全农业信息网络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大田物联系统,设施农业智能物联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以农业信息化提升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重点支持新大陆绿色农产品物流港项目建设,搭建绿色农产品物联网平台,建立农产品二维码追溯体系,建成省首个食品安全溯源物联网集成管理系统,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做优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推进特色商业区和新型物流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全面启动浮丘山4A景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深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全力提升景区环境和服务品位。加大游览环境整治,完善旅游基础和服务功能设施,拉大浮丘山景区旅游沿线。依托第六届民俗文化节,对庙会活动进一步策划包装,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做好“浮丘山寿庆文化周”、“七夕节”、“重阳节”、“八月古庙会”等节庆活动,吸引周边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加强与国旅集团等省内外知名旅行社联系,统筹推进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影响力。积极推动总投资54亿元的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强力推进古城保护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50亿元的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完成西城门和县衙复建、城墙维修、县前街改造和东大街历史街区保护等工程,启动南城门、北城门、庙前片区改造、西城门广场整治等工程,大力发展民俗体验游、古城观光游、运河泛舟游,打造全国重要的古城?民俗文化游目的地。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重点抓好特色商业区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30亿元的中原综合建材城、总投资10亿元的新大陆物流港、总投资1.6亿元的麦多购物广场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休闲娱乐、住宿餐饮、批发购物、农产品物流等产业。用信息化嫁接提升传统商业,鼓励支持现代金融、养生保健、康复养老等新兴业态发展,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优质高效、有机连接的服务业体系。

(三)着力抓好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走“产城融合、城乡互动、生态宜居”的路子,科学有序、稳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加快推进县新城建设。以县卫水湾片区整体开发为重点,依托鹤快速通道,向西发展,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扩宽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市政道路建设,开工建设州大道西段、黎阳路西段、科技路北段、金城路西段、淇河路等11条城市道路。加快城中村改造和老城区单位外迁,启动4个城中村改造,逐步将老城区、产业集聚区内的人口向新城区转移,力争年内县城建成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积极谋划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加快推进文化艺术中心、南水北调水厂一期等项目,力争年内建成投用,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打造生态宜居新城。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乡交通体系,建设县至鹤壁新区快速通道,确保年底前竣工通车,实现与新区的高效连通。加快推进永定线改建、大海线升级改造等干线公路项目,确保永定线改建、南线东延、东上线改建等项目竣工通车。加强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投资2380万元,改造农村公路30公里,努力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以王庄镇为重点,依托中鹤新城,在健全规划体系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的新型城镇,树立城乡一体化样板。继续加快推进16个在建新型社区建设,争取早日达到入住条件,确保全年竣工住宅楼203栋,完善已建成社区配套设施,引导群众2300户搬迁入住。推动城乡一体发展。调整完善城乡总体规划和各个专项规划,健全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清除户籍、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权益等方面障碍。扎实做好美丽乡村试点工作,依托新丰社区,高标准实施总投资2900万元的美丽乡村试点项目,完善服务设施,提升居住品位,打造生态宜居新城镇。加强村级公共事业建设,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美化。

(四)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牢守生态和环保底线,持续抓好生态建设、循环低碳发展,提升环境整治层次。切实抓好生态建设。加快建设林业生态体系,重点抓好干线公路、城区主干道、产业集聚区、“两山”、农田防护林网等重点区域实施的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内河治理工程,持续搞好非煤矿山绿化和生态开发,让县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切实抓好循环低碳发展。落实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和审查制度,把好新上项目节能环保关。以鹤壁市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为契机,抓好秀田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得邦利达废旧木材综合利用、万华板业年产144万张环保生态板材等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提升工业固废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完善循环型城市这一薄弱环节。依托环燕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废旧轮胎年产3万吨高附加值橡胶板、给力软管有限公司年翻新10万套工程轮胎、大成橡塑年利用废旧轮胎生产5万吨高强力再生胶等项目,打造废旧轮胎综合利用基地。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年内确保总投资5亿元的火龙岗风力发电项目竣工发电,总投资2亿元的中鹤20兆瓦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工建设,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县”。切实抓好环境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完善饮用水水源地定期监测制度,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推进空气、水源、农业面源等污染防治,抓好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大力开展生态创建工作,优化环境容量,提高环境质量。同时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五)着力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将改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继续开展“改作风、转职能、优环境”活动,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切实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医药卫生方面,探索推进城镇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新农合的衔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以善堂、新镇、小河、王庄4个乡镇为试点,探索按病种付费办法,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构建合力分级诊疗模式,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统筹推进农村、土地管理、金融、科技、教育等改革。强化要素保障机制。资金方面,加快村镇银行组建步伐,完善银企合作长效机制,分专题、分区域开展融资活动,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争取全年新增融资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土地方面,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深入开展人地挂钩试点,促进城乡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人才方面,加强各类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主动深入服务企业,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扎实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强企业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应用技术交流与合作,深化中鹤集团与西安交大、兴鹤集团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校企合作,力争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第14篇

关键词:社会经济;民商法;发展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经济时代,与此同时就更加凸显出民商法的社会地位。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国家立足于现实对民商法进行了相应的完善工作,一些诸如《物权法》、《合同法》等民商法开始逐渐颁布、出台并得以实施,为我国法制的健全贡献了必要的力量。但是,因为时代是不断进步发展的,经济也是在不断前进的,所以在此背景下,需要不断的对民商法的现状加以调整,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是尤为重要的。

一、新时期背景下民商法价值体系的相关性研究

(一)民商法价值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民商法价值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民商法所表现出来的基础价值就是安全与效益。从传统的民商法角度来分析,安全问题一直从属于一种派生地位,举例来说:传统的交易中,其交易安全的定义是信息、交付方式和信用安全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在当前的交易中,从整个交易安全的角度来分析,信息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第三方获取到的交易信息对交易是否能够安全进行所构成的威胁也并不明显。而且在传统的交易过程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基本上不会出现交易安全等问题[1]。而在信息时代不断的向前递进的现在,信息的发展为民商法的主体自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信息时代,互联网为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这种信息交流突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线,行事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要求通过互联网和任何地域的任何人进行信息交易,从事任何民商活动。所以,此背景下的市场早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其具有开放性,这也使得人们可以随意从中获取想要的任何信息,同时也能够将自己的任何信息给任何人。

(二)民商法价值体系的重构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期,民商法的价值体系涉及到更加广泛的内容,其要包含平等、自由、公平、安全等多方面的利益。但是从整体来看,自由依然在价值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其他价值体现来说,这是一项基础。分析平等原则,平等在新时期的要求也和传统民商法中的含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不仅具备目标性价值,同时也具有工具性的价值。公平一直是民商法中最为本质性的价值追求。而安全,虽然说在新时期其依然是一项基础,也是一项工具性价值,但是信息时代具有其自身的实际特点,所以安全也成为了新时期民商法所要不断发展和追求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效益在民商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定位,其主要是民商法的基础价值之一。仔细分析,安全和效益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因此在新时期民商法的确立过程中,如何定位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平衡,是成为其立法的重要目标。

二、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基本原则的变化与发展

(一)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坚持平等中立的原则

在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坚持平等中立的原则,其主要指的是在信息发展的时代,对于交易过程中的不同方的民事个体,民商法参与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相关条件。其中涉及到一些技术性因素,而交易过程中交易平台需要保持中立的态度,杜绝出现偏袒任何一方的情况出现。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导致的,其属于一种技术性和全球性的特点。

(二)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坚持安全性原则

信息时代的安全定义相对于从前,其具有更加广泛和更加深刻的含义,因此安全原则也具有更新的内涵。其主要指所有的民事和商业活动应该将安全列在首位,将其作为一项基础前提,因此其所对应的立法也应该对具体的安全要求有所反应和体现。举例来说,对于电子商务安全的保障来说,其对于电子商务法而言,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实施目标,而且也是电子商务法制定的一项重要原则和根本依据。在当前时代,信息发展的重要表现便是快捷化和方便性,这种高效快捷需要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当今时代,网络虽然发展很快,但是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匿性,这也导致一定的安全问题凸显出来[2]。在这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变化:因为网络欠缺必要的物理环境,这也使得相关的存储额和相关信息容易出现泄漏或丢失的可能性;因为认为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因为黑客的袭击和非法拦截等情况产生,其会对相关的存储和传播信息作出修改,进而使得网络安全问题严重。这样也使得相关的商业信息危险性增加。所以,针对于这种情况,其立法也需要通过临界于网络物理安全设置的数字认证和签名的支付方式来实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民商法的变化通过安全原则也能够体现出其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而作出的改变。

(三)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坚持效益性原则

长期以来,立法中一直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公平、公正、效益”的问题。长期以来法律都是公正和公平的代名词,而且法律也是为了维持公正而产生的。但是法律同时也是位于经济基础之上的建筑层。所以在进行立法之时,需要理解这两个层面的基本内涵,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的对法律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予以定义。在法律制定的不同时期,其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原则也是存在差异的,仔细分析,其主要是因为法律需要对不同时期的统治阶层的利益诉求进行表达。比如说在当前的信息时代,民商法效益的基本原则主要是民商事的相关立法和相关活动需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并且不断促进效益目标的建设,其主要表现出了当前时代的自由化,同时也凸显出民商法在当前时代的集体效益和集体价值。

三、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基本范畴和基本制度的变化与发展

(一)社会经济发展拓宽传统民商事权利体系的范围

成熟且完全的民商事法律体系需要对现如今的民商事主要活动的内容和法律事实所具备的基本条件进行体现。从这方面来分析,这是一种存在着局限性和狭隘性的成熟与完善,其主要体现了一种阶段性。在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之下,传统的民商事在权力体系的范围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首先是信息库取得了专用特权,也就是说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的重要特点便是其为所有的民商事活动提供一个更加便利的加以空间,而且信息的提供也为民商事活动的成功提供了必然的助力效果[3]。基于此,在民商事立法的时候,需要对于这种不具备独创性的但是却对信息库的开发和投资做出过共享的个人或集体予以必要的民商事权利,以此来保护其劳动成果,同时也提升了其积极性。第二个是域名的专用特权。虽然目前民商法对于域名的转筒全并没有准确而完整的定义,但是应该对此做出相关的保障。所谓的域名就是人们通过此而将计算机连接到网络上的一个虚拟的地址。因此,通过域名能够对计算机所访问过的网络信息得以了解,而且也方便了计算机对于自己的相关信息资源的访问。域名在这个时候是一个商业价值的使用功能的结合体,当双方在交易中发挥了关键域名的使用特权之时,那么其也能够得到该项域名的专用特权。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法的调整对象具有拓展作用

从当前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最典型的发展表现就是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主要是一种依附于网络的交易,但是互联网具有开放性,这也能够使得互联网的信息来源的渠道更加的丰富和开放。而且开放的特性为信息的交流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易空间。到目前为止,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相当的完善,而且互联网几乎已经普及并且覆盖了整个社会的所有领域之内[4]。所以在信息的传递方面,这体现出了更加完全的改善和变革,而且信息自身的固有价值也发生了变化,其主要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且具有更加明确的现实意义的主体。信息不仅具有明确的财产性利益,同时也具有高效的经济效益,同时信息也能够体现出人格方面的隐私利益。在网络中,信息不仅代表民商事活动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求民商事对不同的主体之间的信息予以重视,故而这需要在立法当中加以体现。并且更好的将民商事不同主体之间所确立起来的信息联系体现出来。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民商法实现全球化统一

民商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其主要是所有的民商事活动以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调整的总称,因此对其立法需要将民商事活动之间的相关联系当做主要对象。如果国家经济和单个经济市场独立存在时,那么与市场相对应的法律体系也是相应独立存在的。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网络的发展将全世界练成了一个整体,所以全球不同的国家的所有民事活动也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全球经济活动的统一,也加速了经济的全球化。从全球互联网一体化的趋势和逐步融合的特征方面来说,全民网络民事活动也同时具备了更加广泛的特征和相容性,同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普遍性。在这个前提下,在全球范围之内的法律理念和价值观念下,其相关的执行标准也在逐步统一,这样民商法的发展也将区域统一。

四、结语

本研究中笔者主要就新时期背景下民商法价值体系的相关性进行简要的探究,同时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基本原则的变化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基本范畴和基本制度的变化与发展。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民商事法律的自身完善必然会不断跟进,这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同时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李杨杨 单位:福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陆航.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研究[J].商业文化,2015,21(15):412-413.

[2]惠强.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7(11).

第15篇

*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

——财政总收入增长12%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以上;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6%;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内;

——城镇新增就业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3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3‰以内;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37人以下。

按照上述要求和目标,各地、各部门在今年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落实各项激励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拓展领域,做大规模,加快服务业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向现代制造迈进步伐。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狠抓节能减排,把节约资源、依法治污落实到各行业、各区域。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一要加快服务业发展。完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意见,提高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二环以内工业企业全面调查为基础,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搬迁工作,鼓励工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加快重点商贸商务项目建设和商品交易市场的升级改造,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发展水城、古城、休闲等特色旅游,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点景区和旅游线路。依托建筑、外贸等优势产业,培育总部经济。积极发展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产业、中介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会展、现代金融等生产业。鼓励发展面向广大市民的社区服务业。二要加快工业创新。坚定不移地推动纺织业的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特纺织,着力增强纺织业技术创新能力。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信息电子、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提升机械装备、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保护发展*黄酒等传统工业。力争工业性投入570亿元以上。三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粮食种植面积力争达到255万亩。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粮食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力争粮食总产量达到108万吨以上,增强粮食储备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开放农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自主创新。推进科技型企业培育,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认真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专利工作水平。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共性技术。围绕产业提升,重点加强纺织、环保、电子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健全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建立和完善创业创新风险投资机制。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黄酒、建筑等行业和区域品牌,鼓励企业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着力营造鼓励和促进自主创新的制度、舆论、市场环境,政府采购向自主创新产品倾斜。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人才公寓、公共实训基地、留学生创业基地和大学生临时就业基地建设,优化人才工作和生活环境。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组织实施《*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着力推进循环经济“850”工程。继续实施“能评”和“环评”制度,严格源头准入、生产全过程监管和行业退出机制,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双十”、“双百”计划,加快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模式。加强对污染重、能耗高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艺、技术和设备。积极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认真落实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整治污染长效监管机制。加快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城镇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公报和评价考核制度,探索实施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加强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二、加快统筹城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加快新农村和中心镇、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百千工程”,提升村庄环境整治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完善村庄布局规划,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全面开展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公路安全畅通;扎实推进农村电气化、信息化建设,建成一批示范镇和示范村。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降低农民创业门槛,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大对山区和困难农户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加强中心镇培育。根据各中心镇总体规划,加强12个省级中心镇、16个市级中心镇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中心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吸引农村一类二类工业企业向中心镇功能区集聚;稳妥推进旧镇改造和迁村并点工程,优化完善中心镇功能。

提升中心城市发展。完成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制订中心城市建设计划,完善各类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推进城市“北进“、“西连”,加快建设越州新城,促进组团融合。强化越城组团古城保护与开发,加强各组团的规划统筹、功能配套和对接发展。

三、深化体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参与经济国际化能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进公平准入,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加快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加强政府统一招投标平台建设,拓展公共资源进场交易领域。创新地方金融管理,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应收帐款质押等融资业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试点村镇银行。规范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创业投资机构,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培育地方资本市场,鼓励企业上市和发债融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以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换取社会保障的新路子。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培育出口名牌,加大科技兴贸,有效扩大进口,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着力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开拓产业招商和“以民引外”、“以外促民”,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着力开展多形式“走出去”,鼓励有实力企业和特色块状经济“园区”等抱团到境外建设产业园,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体系,提高预防和应对国际贸易纠纷能力。改善通关、检验检疫等服务,优化外贸出口环境。

四、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社会和谐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民主法制,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搭建就业平台,鼓励自主创业,开展对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户中的“零就业家庭”援助。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实行以现代农业转移就业、工业经济主导就业、第三产业增加就业的政策,促进就业人数的稳定增加。全面实施社会保险“五费合征”,整体推进社会保险提质扩面工作,加快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向乡镇企业职工和农民工的覆盖,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关系和谐城市。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困难家庭分层分类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制度和正常增长机制。强化优抚保障和社会福利。

发展社会事业。巩固基础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继续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条件,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卫生、计划生育、体育等事业。继续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加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大力发展社会科学、档案、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

维护社会稳定。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扎实推进平安*和法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八创建”、“八进社区”、优化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五、加快项目建设,促进长远发展

根据“两创”总战略要求,加快推进一批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56项,当年计划投资165亿元。

城市功能提升项目。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嘉绍跨江大桥、绍诸高速公路、*高桥公铁立交工程等项目;全力推进铁路*东站迁建工程、*港中心作业区工程、铁路杭甬客运专线(*段)工程、诸暨—安华—义乌大陈公路、诸暨—店口03省道东复线公路、上虞市长海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建成诸永高速*段、绍甘线越城区段改造等项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力推进新昌钦寸水库工程、*县河道防洪排涝整治工程、嵊州市湛头滞洪区改造工程、上虞市隐潭水库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浙东引水工程、围涂及标准海塘建设、*市清水河道工程、曹娥江市区引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建成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等项目。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全力推进*市天然气利用二线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市第二水厂供水工程、嵊州市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迪荡新城路网工程、越城组团城南片路网、诸暨城市外三环道路、柯桥城区路网框架延伸工程、*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等项目建设;建成*市国家综合档案馆、*移动GSM十四—十五期等项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项目。优先发展服务业。加快推进鲁迅故里二期、越王城保护整合工程、市水上体育公园、会稽山旅游度假区休闲项目等项目建设;继续支持大型专业市场、大型商场升级改造;加快发展生产业。积极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区域块状经济为依托,以产业链延伸拓展为主线,着力提升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实施循环经济“850”工程。坚持创新强农,全面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积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加工园区。鼓励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

发展空间拓展项目。加快产业集聚平台建设,优化开发区发展规划,做好开发区(园区)的扩容升级准备、促进开发区“二次创业”。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建设。

民生工程推进项目。加快住房保障建设。*年,全市将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5万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42万平方米,建设农民公寓1.2万平方米、人才公寓6.1万平方米,实施城市廉租房保障430余户。抓好教育项目建设。完善教育网点布局,着力推进*中专易地新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和*农校迁建,新建*市镜湖中学等中小学,扩建越城区皋埠镇中学新校区和*县华舍初级中学校舍。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扩建*市中医院门诊住院楼、*县中医院住院楼,易地新建诸暨市人民医院、上虞市人民医院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创建一批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一批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

六、加强规划引导,搞好综合协调

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大力推进“十一五”规划纲要及各专项规划实施。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创新规划综合管理和衔接协调的体制机制,推进规划工作法制化,逐步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