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四群教育论文范文

四群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四群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四群教育论文

第1篇

1.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缺失。大学生是以现实的人的视界感悟世界的,但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大学生正在经受和正在体验着的生活世界的缺陷。不仅教育目标高远单一,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脱离现实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并且教育内容抽象空洞,偏政治化、知识化、教条化,缺少生活根基和生活底蕴的支撑,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力、说服力;还有教育方式单一,载体单薄,教育资源匮乏狭隘,只注重单向灌输,不重视互动反馈。思想政治教育构筑的应然世界与大学生实际体悟到的实然世界不完全契合,同时由于社会多元价值的濡化,大学生是将主流价值观作为认同的资源,还是将其他多元价值观作为认同的资源,成了一个不确定的局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被他们所接受。不依托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不能及时解决大学生的人生困惑,不能有针对性地诠释社会问题,不能切实引导大学生实现理想追求,最终将流于形式,走向虚无。

2.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性倾向明显。在实际操作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置于工具理性视域之下,价值导向功能被忽视,功利性倾向明显。工具理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视为纯粹管理的对象,学生被物化,造成教育中“人”的缺位,思想政治教育管人的功能被彰显,育人的功能被隐退;工具理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仅注重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知和对文本知识的记忆,忽视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养成教育、个性化教育,造成认知与情感的分离、认知与行为的脱节;工具理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侧重对人的管理和对问题的处理,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等同于生产线的运行过程,是线性的、静态的、非人性的模本教育,在教育效果上追求及时、显性、短期、暂时的教育效果。迷失了终极价值指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质疑和对抗,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和外化发生断裂,不仅不能将主流价值观纳入学生自身思想品德结构中,成为支配自己思想、感情、行为的内在力量,更不能形成与这些信念、价值相适应的自觉行动。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途径探索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人本化。首先,要重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大学生的主体性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能够对接触到的信息加以认知、选择、比较、分析、整合、内化,进而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予以定向、调控和推进的同时,要真正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精神需求,研究大学生的需求层次与需求结构,适时激发、准确把握,全面引导大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使外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变成个体内部自觉的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应从教育者教授的视角转向受教育者接受的视角,视大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构建者,变对立单向的关系为平等对话的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与大学生的接受活动相适应、相契合,使接受主体既渴望接受,又有能力接受,实现教授与接受的统一。其次,服务学生的发展利益。反复强调:“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坚持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相统一,既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又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单一角色,改变严肃抽象的作风和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增强服务者角色意识,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动高效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把教育学生和关心学生结合起来,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做到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帮学生所需、分学生所忧、解学生所困,为学生的情感发展、人际交往、兴趣志向、学业指导、心理健康、理想信念提供全面、及时、贴心的指导和服务。再次,在与大学生共境体验中保持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判断问题的准确性、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接触并体验受教育者的生活领域,善于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工作,要把对学生的深厚感情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借助各种教育情境资源营造具有感染性的情感氛围,通过体验情感共鸣,感悟心灵契合,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增强学生的理性判断,在潜移默化中驱动并引导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

2.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生活化。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生活化。不仅要将抽象性、理论性的原理与内容回归生活,找到与现实生活的逻辑相结合的基点,将理论教育现实化、生动化、具体化;还要将社会生活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热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价值的资源,补充和丰富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去;更要立足于现实社会中遇到的各种思想上的、道德上的、观念上的问题与困惑,选择和设计教育内容,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解决人生困惑、诠释社会问题、提升生存意义、引领价值观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单向灌输的说理讲授方法,以实际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注重教育双方的双向交流互动,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为共同提出问题、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教育内容的内化与外化。要从大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视角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积极探索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接受形式,可以借鉴的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实践感悟法、专题教育法、情境体验法等。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要贴近生活,彰显规范性与生动性、哲理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了解、熟悉并进入大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缩小与大学生之间的话语鸿沟,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进而将深奥、抽象的教育内容以平实、生动、丰富的形式展现给大学生。

第2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弱势现状及消极影响

1.经济弱势群体经济压力大,易自卑失落。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即所谓高校贫困学生。大部分贫困生生活费和学费的压力比较大,在理性消费、节俭开支的状况下更多的是捉襟见肘。但有时看到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经常穿名牌服装、不断购买和变换越来越贵的手机和电脑,贫困生容易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2.身心弱势群体敏感脆弱,易诱发诸多心理疾病。身体残疾大学生自尊心、自卑感较强。心理“弱势”引发的各种危机更是层出不穷,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大学时期的压力来自学业、就业及感情等诸多方面,高校学生由于心理危机走上极端的案例也很多。3.地位弱势群体适应能力不强,易患得患失。大学生地位“弱势”群体指由于学习知识、专业技能其他素质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在参加各类比赛,例如体育比赛、教学技能大赛、社团活动比赛等方面没有突出表现,和同学们相处不容易。他们受到的关注度较弱,在获得各种奖项和担任班干部方面竞争力都不大。这些学生常常存在失落感,自信心严重缺乏,导致他们的能力难以施展。他们不善于参加集体活动,做事又容易盲目从众。

二、和谐社会视域下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健康,促使其自我教育。首先,父母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成长。交不起学费、住宿费的经济弱势群体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占大多数,主要表现为自卑感强,缺乏自信,不能正确看待困难,情绪消沉。作为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带来的心理变化。其次,大力倡导“教育关怀”的理念。经济、心理、生理弱势大学生,有的人自尊心极强,拒绝他人帮助;有的人依赖性太强,自己不愿做一点努力;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典型案例的宣讲,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深刻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方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充实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1)注重诚实守信教育。个别学生造假、骗贷,不及时还贷等行为都是失去诚信的行为。诚实守信是弱势群体大学生做人做事的根本,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例如,建立诚信档案,或者建立规范的诚信评价体系。在奖励方面要倾向于重诚信、守承诺的大学生。(2)进行挫折教育。弱势群体大学生在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有可能遇到挫折和困难,一方面,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引导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克服浮躁紧张的心理状态,用挫折激励自己不断前行。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创建一个逼真的环境让他们进行心理训练,从而锻炼其抵抗挫折的能力。(3)推进创业教育。首先,要激励和发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兴趣、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其次,要指导他们认真选择创业形式、创业项目,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创业计划书,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参加校级、省级、甚至全国的创业计划大赛,既锻炼了创业能力,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4)感恩教育。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弱势群体大学生学会感恩,一是感恩父母,无论经济条件如何,都要感恩父母给予了生命。二是对救助者的感恩。在自己经济状况好的时候能够主动帮助他人。三是对生活的感恩。只有对生活持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保持对生命与生活的激情。(5)成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帮助弱势群体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一是自我设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优势、劣势、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设计一个合理职业发展目标。二是自我行动。走上社会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岗位的要求灵活地调整目标。三是自我约束。自我约束包括检验、控制、纠偏等环节,并以此来约束自己,以保证具体目标的实现。4.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用心去关爱弱势群体大学生,走到他们中间,深入了解他们真正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其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学能力。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激发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指导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加强和学生的情感沟通。三要不断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新的教育方法,为弱势群体大学生提供更大的帮助。

作者:曾昆 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

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有效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从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客体两个方面去分析:第一,从教育者主体去剖析:一是从内容上看,要么理论性强,大道理太多,照本宣科,固执僵硬,无法服众;要么就事论事,缺乏深度。二是从方法上看,用一种模式要求所有群众,没能做到因材施教;形式主义严重,造声势、走过场、开大会;出了问题去教育,亡羊补牢;利用上级的关系搞压服教育;不能从内心触动受教育者。三是自身素养不够,言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台上说得头头是道,台下自私自利;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相对宽松;不能给广大群众做出表率,如此的形象反差,怎么能服众,教育怎么会有好的效果呢?第二,从受教育者客体去剖析:在当前的深化改革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一是传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比如过去强调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互相帮助等等,现在被有些人所不齿,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二是什么事都自己做主,过去有事找组织,找领导,找单位,现在人们独立性强了,自己做主了。三是做事图利益,无论做什么都得有报酬,过去讲的义务、服务意识被有些人抛弃了。四是个人主义严重,过去讲集体,服从集体利益,个人服从大局,现在有些人只顾自己满足,不去考虑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五是现实主义思想明显了,过去讲理想,注重奋斗,不计个人得失,现在这样做可能被人认为太傻了。以上五种表现都是受教育者思想观念上出现新的问题、新的困惑,如果我们还用过去的老一套思想工作去教育别人,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2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方法

在科技迅猛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深化的今天,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不断的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遇到了不少困难,给政治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要迎难而上,要不断研究新问题,要不断创新,探索一条适合新时期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之路。

2.1把握方向,提高针对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环境的改变,工作重心的转移,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正处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群众的思想观念存在着诸多矛盾:一是观念更新与价值取向的矛盾,社会提倡的价值观与个人价值取向有矛盾;二是对成就认同与对现实不满相矛盾,认同别人所取得的成就,但对现实不满;三是乐于奉献与讲究实惠相矛盾,也认同奉献精神,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还是讲求实惠;四是忧患意识与失望情绪的矛盾,有些人具有忧患意识,能从大局考虑问题,但对现实很失望;五是共同理想与多种信仰并存的矛盾,具有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的理想,但从内心来看又有多种信仰。针对上述复杂情况,我们必须把握好教育对象的思想度、关心度和需求度,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所谓思想度,就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在想些什么。关心度就是他们最关心什么,讨论什么,对什么问题最感兴趣。所谓需求度,就是他们最需要什么,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如何把握方向,关注其思想度、关心度和需求度呢?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态度诚恳,实心实意,亲近群众,让他们愿意和你讲,完全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其次,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渠道掌握职工的思想脉搏,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比如谈话、讨论、问卷等等。

2.2找准群众的需求点,增强吸引力

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满足共性的需求,又要满足个人的需求,既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要考虑个体的需求,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做到两个需要结合,即适应党和国家的需要与适合个人需要相结合。思想工作首先要满足党和国家的需要,这是根本,没有党和国家,也就没有个体完美的生活。其次要达到统一,才能既保证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又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要做到两个目标的统一,即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不讲社会目标,那个人就是一盘散沙;光讲社会目标,不顾个人目的,那就没有推动发展动力。怎么才能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呢?我觉得很大程度上,人们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百姓关心的都是柴米油盐的小问题,都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计问题,如何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只有努力工作,这样便能实现二者的统一。不能奢望人人每天都关注国家大事,都志向远大,做好当前的分内之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便可。

2.3改进教育方法,增强说服力

当前社会是迅猛发展的,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过去老一套的教育方法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新时代的要求了,必须改进。首先,由被动灌输式向主动讨论式教育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灌输的东西太多了,总是用一种模式要求所有群众,采用你讲我听、你说我记的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合当前社会的特点。现代社会人们接受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广,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有多种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工作方式,都有对世界的看法。如果教育者还用固定的陈旧的方法教育群众,怎么能让群众心悦诚服地接受呢?所以要转变方式,采用辨析式、讨论式的教育方式,让群众畅抒己见,知无不言,教育者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启发诱导,逐步深入,才有好的效果。其次要采用说服教育与活动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过去采用的说服教育强调语言交流,注重方针政策的解读和宣传,过程枯燥、简单,效果大打折扣。根据社会发展的特点,教育者要把教育寓于活动之中,这些活动要让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不要搞成过去的政治运动,既要群众乐于参与,又要有时代性和生活化,可以培养人们的集体意识、家庭意识、民族意识等,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4提升素质,增强人格力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教研;网络研修;四位一体

论文摘要:作为市一级的教研部门,网络教研的组织应当以QQ为互动群组、以博客为个人空间、以UC为研培基地、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形成以学科团队为主体、以解决学科问题为主题、以多元统一为教研主线的四位一体的区域性网络研修格局。

当纷繁的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是方便、快捷和高效。这不能不让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者深思,是否教育也正在悄然地走进网络?行走在网络中,我们能找到海量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跨越地域界限真切地交流,我们还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那份不可抵挡的诱惑,我们似乎已经眺望到不再遥远的辉煌。我们确定:网络——必定给教育、教学、教研带来新的生机!那么,作为市级教研部门,我们又该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有效地开展区域性网络研修呢?

一、首先给自己一个定位:我们要网络做什么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而我们要的是网络所能带给我们的真实价值,我们要网络为教学研究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这也就决定了在“网络教研”的范畴里,我们选择了“网络”作为“教研”的一个载体、一种工具。通过网络将教研的内容、方法、过程以及效果,更广泛地传递于一线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之间,使平时很难实现的不同层面上的沟通成为现实,作为一种“转换器”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帮助教师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二、接着要寻找一种方案:我们如何应用网络

网络所囊括的媒介、软件异常丰富,我们要更好地应用网络开展教研,就要对各种网络工具进行选择,既要考虑到应用效果上的恰如其分,也要考虑到技术操作上的简单易行,不能让应用网络成为开展教研的负担。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选择了大家非常熟悉的腾讯QQ、BBS教育论坛、Blog教师博客,以及多数人了解的新浪UC视频课堂,构建“四位一体”的网络研修模式。

1.以QQ为互动群组

以QQ为互动群组,在平日教学中做即时性的交流,也就是谁有问题、谁有反思、谁有困惑、谁有经验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发到群组里,与群友共同商讨、共同交流、共同分享。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在线集体备课,其基本方式是:由一名备课的发起教师在群里提前做好集体备课的通知,在约定的时间由备课的参与者在群里集体备课。主要讨论一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重点、难点的突破”。[1]

2.以博客为个人空间

以博客为个人空间,撰写教师个人日志,写教学反思、工作日记、学习心得、问题思考和经验论文等,其他教师可以随时浏览、评论,真正实现跨时空的教师间的交流。

3.以UC为研培基地

以UC为研培基地,将群组与博客中发现的问题、争论的热点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焦点等进行整理,组织集中研讨或集中培训,在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拿具体的课例到大厅里播放视频文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提升理念、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

4.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

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以上三种形式的交流最终服务于论坛,在论坛中分学科、定主题、分阶段进行坚持性研究,留下教师成长的足迹,留下问题解决的策略,留下学科教学的经验,让网络研修一路走好。

在确定了上述四种网络工具后,我们相应地开展了各个层面的技术培训,送指导下县、送课到乡、送技术到个人,使广大教师能够运用好四种媒介,各扬其长,互补其短,为教研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服务扫清技术障碍,同时也明确使用思想,为有效开展网络研修走好第一步。

三、最后是明确一个主题:何为有效网络研修

1.主体——学科团队

市里建立一张由6个小网共100人组成的大网。市、县二级教研员,每个中心校以上学校一校一个网络教研骨干,每个县就是一个小网,每个学校的每名骨干就是网上的一个点。对这个点(骨干)进行培养,市、县达成培训思路的共识:培养一人,带动一科,激活一片。以金字塔的形式,层层递进、蔓延开去。

2.主题——学科问题

网络教研是一种多主体参与的活动,而多主体的交叉点就是学科教学,只有围绕学科教学的难点、疑点、盲点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才能让网络教研具有生命力。因此,我们以学科为单位,确定研修主题,研制研修计划,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在帮助教师学习、反思、研究、对照、实践、提升的过程中,实现区域教师专业化成长。数学学科按内容领域确定第一年的研究主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统计与概率怎么教?”语文学科从教学板块入手,研究不同类型的“阅读课怎么上?”科学学科则从教学策略的角度研究探究性学习,综合实践学科研究基本教学模式,英语学科则把主题定位在教师的教学技能上,还有幼儿领域的幼小衔接的主题。总之希望广大教师能对号入座,结合自己学科的需要来参与网络研修。

3.主线——多元统一

我们的整体思想是“以团队为主体,以因特网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多元统一”的主线,四位网络工具的一体化;市、县、校三级团队的一体化;天、地、人三网的一体化。

以数学学科为例:

QQ群中交流,围绕“统计与概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收集研讨话题:什么是统计观念?在论坛中发帖,开展延时讨论,通过大家的观点,查找问题的根源,在UC里聘请专家讲座,与名师对话,进行教材分析以及实践对照,将新体会、新认识形成自己的经验性网络日志,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最后在精彩博文中提炼、总结,积累学科教学经验提升学科认识。

第5篇

优秀老师事迹材料

科研引路 精益求精 勇创佳绩

——记东华小学教师李同志她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出了“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构建了“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的教学模式,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并大力推广应用。多年来,她所带班级学生的数学及格率均达96%以上,优秀率均在95%以上,一直稳居同级同科第一或全县第一,先后有60多名学生在县级以上数学竞赛中获奖或发表了数学小论文。所代六年级四班68名学生在全县毕业会考中数学及格率96.92%,优秀率87.69%,平均分94.415,综合成绩93.71,再次名列同级五个教学班第一。

她坚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路子,截止目前有80多篇教研论文在国家、省、市、县20多家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其中《联想转换“五技巧”》、《加强小学数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新“课标” 做到“四转变”》、《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发表在《中小学数学》、《甘肃教育》、《兰州教育》、《平凉日报》、《平凉教育》、《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论文集》等刊物上;《我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荣获第二届全国教学与管理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荣获甘肃省优秀论文一奖,《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荣获平凉市素质教育有奖征文二等奖;《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编题训练》、《转“差”贵在“五心”》等入选《中国教育丛书》、《教坛群英论文集》、《中国素质教育论文集》等书;4月她出版了个人第一部教研专著《学步集》,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收录研究文章40篇,以解题方法的研究为主,兼及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作业训练、“差生”转化、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下篇收录20例教学设计,全是示范课教案;从这些文章和教学设计中,可以反映出她超前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思路,鲜明的教学风格,可以感受到她敢于创新的精神,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和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品质。她的这些论文或总结教学经验、或研究教材教法、或进行学法指导、或指导教研教改,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李同志二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着,无私地奉献着,孜孜地追求着,用自己的青春谱写着辉煌的篇章……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加强实验工作推进素质教育

 

当前,由于应试教育依然存在,中学实验室工作还存在两种现象:一是有不少领导仍然没有长远的观点,只有短期行为,他们舍不得在实验室建设投资,有些学校虽然实验室楼房建起来,但建得不符国家规范,且里面设施配备不足,实验材料长期短缺,实验教学工作开展照样困难。领导层忽视实验室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存在“实验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思想;二是平时老师的教学出现一些误区,例如:重理论,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等现象。其实,实验室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科学实验的启蒙园地。本文拟围绕中学实验室工作这个话题,谈谈如何加强实验工作,推进素质教育。

一、提高认识,明确作用

有一些领导同志对实验室建设说起来重要,但实际做起来并不真正重视,在实验室建设上总强调资金紧张,而不舍投资素质教育论文,忽视内部建设与管理。一件事做得好,群众有句话“关键在领导,领导在认识”。因此,解决实验室建设问题,关键是领导认识问题,而提高认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学校内部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问题,因此对实验室的投资是深层次的投入,是战略性的投入。

2.加强实验室建设是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实验能力的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它可大大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3.明确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除看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外,其实实验室建设和教学装备如何也是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反映校长素质高低的镜子。

4.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各校领导外出参观学习,请先进单位的同志作报告,使参观者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二、纳入计划,保证经费

认识提高了,要抓落实,把实验室建设摆上议事日程。①学校要把实验室工作纳入校学年工作计划,且必须有一位校长主管实验室工作。要把实验室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有意识有重点地搞好实验室建设和设备工作。②在经费使用上,保证实验室重点使用。经费,一方面要在依靠政府的基础上,发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另一方面要依靠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创造条件,用于改造或新建实验楼,添置教学设备,创建标准的实验室。

三、做好规划,坚持标准

首先,做好规划。实验室建设要纳入学校建设的规划中,要在规范化、标准化的规划中发展。要按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实验室建设的文件要求,使实验室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上新台阶,无论改建或新建都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向高标准迈进,加速现代化实验手段的建设。

其次,学习国家标准,明确要求。①明确初中、高中和完中实验室的仪器室、准备室、办公室和实验教室间数的设置、面积的规定,水电安装的要求,排气扇的功率等实验室设施的详细说明。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改造一个合格一个,新建一个达标一个。坚持标准,反对只图省钱,而不讲标准。②明确国家规定的中学各类学校的仪器设备配备标准素质教育论文,从而配足仪器设备。

第三,抓典型,促建设。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在推动基层学校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抓典型,以典型引路,促进其它学校实验室建设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四、加强实验管理,推进素质教育

硬件设备上去了,管理和使用是关键,只有管理跟上,使用才能出效益,才能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领导,要切实加强实验管理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狠抓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是加强实验室建设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制度对设备的使用、管理及实验员的职责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制度要装框上墙。作为学校领导,要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并把执行情况列为对实验人员的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

2.抓实验开出率。实验不能仅限于满足教材规定的项目,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投资效益,就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精神,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要鼓励教师多做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自选实验课题进行实验。具体要求与做法有:①把部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②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③开放实验室;④开展课外科技活动;⑤加强实验会考等。此外,要求实验人员在学期末,要根据实验教学记录单,对照本学科教材要求的实验,统计各年级各位老师实验完成数量。统计表要能反映各位老师是否100%完成教材要求的实验,以及超额完成教材规定的实验数量。实验统计表要送交学校教务处存档,以备查阅。

3.加强实验队伍的建设。这是加强实验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而队伍建设重点是稳定、提高素质和调动其积极性这几方面工作。具体方法:①稳定实验教师队伍 ,严把人员进入关。怎样管好、用好仪器,使仪器在实验教学中发挥的效益,实验教师的素质起一定作用。因此,作为领导要有长远眼光,严把人员进出关,不要让老弱病残的人充数,更不要让没有责任心的人充当。要注意培养新生力量,充实实验队伍。②解决实验教师业务进修问题,例如:组织参加省、市专业培训,鼓励进修等。③切实加强实验队伍的思想工作,严格管理,从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调动其积极性。例如:解决评职称、工资福利和劳保待遇等方面问题,以稳定队伍,鼓励进取素质教育论文,调动积极性。④明确实验教师业务工作的标准要求:a.懂得实验室财产帐的做法;b.掌握仪器、药品性能特点,以及保管储存和维修保养;c.熟悉教材与课程标准,明确实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d.明确各年级的实验教学进度;e.熟悉实验步骤、过程和结果等。

4.检查评估,总结交流。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要抓好各校实验室的检查评估。这是触动各校校长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通过检查评估,表扬先进,批评落后,总结交流,促进进步,以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检查评估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检查评估的内容:①学校领导是否重视。通过听汇报,和检查学校学年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是否有实验室工作内容,检查召开实验工作会议记录和领导听实验课记录。②实验设施是否配备齐全。③规章制度是否落实。④帐务是否健全,帐物是否相符,存放是否科学、美观。⑤实验通知及实验教学记录单的记录情况。⑥抽查学生做实验等。总之,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检查评估,触动各校校长,从而引起其重视并付出行动。

实验室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教育主管部门、校长和我们基层的老师齐心协力,把它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且抓好抓落实,那么,“加强实验工作,推进素质教育”这一工作,不仅能受益于当前,而且将在未来的教育与经济建设中显示出很大的效益和作用。

第7篇

关键词:“三贴近”,政治教学

 

如何使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怎样使我们的政治课堂变得生动自然,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已经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使学生最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政治教师探索的课题。我认为,最为关键的是贯彻好政治教学的“三贴近”原则,真正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老师总是依赖于以前的知识底子,备课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结果是一节课下来嗓子累的疼,学生学得累,课堂气愤死,自己也觉得没劲,缺乏成就感。而要想使自己的课让学生喜欢就必须下大力气做好“三贴近”,这个过程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然而贯彻好了“三贴近原则”又会使你的授课变得轻松,课堂气氛变得活跃,随之而来的就是课堂的陶醉和享受了。

去年我刚接高一新生时,第一节课我没有给他们讲具体教学内容,而是做了一个调查:“同学们是否喜欢政治,并写出你的理由。”当我看到同学们的回答时,我非常惊讶,有80%的同学不喜欢政治。理由也诸多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例如:“我不喜欢我们的政治老师”“我讨厌背东西”“对政治不感兴趣,很难理解”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同学们对政治学科不感兴趣,而其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广大政治教师总是停留在原来的教学模式上,没有很好的贯彻新课程改革内容,没有很好的贯彻“三贴近”原则。

什么是“三贴近原则”呢?《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原则,注重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三贴近原则是高中新课改的课程理念,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和理念。三贴近原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和亮点,而且是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如果能将这一指导思想运用于我们的课堂,那么你的课会大放异彩,会受到学生的喜欢,会受到老师的好评。

让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三贴近原则”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一、贴近实际

“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贴近实际”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思想政治课要贴近实际主要是贴近社会实际,体现时代性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模块内容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实际,从必修课程到选修课程,从教材形式到教材内容都是从社会生活入手,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联系社会实际要求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要贯彻时事政治的

摘要保证。因此,每个中国公民,都应当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地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利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要想贯彻好“贴近实际”这一原则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就要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经常在生活中关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财经频道、文艺频道、法制频道、科教频道,经常上网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形成贴近实际的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学习时事政治,进行时事政治竞赛。

二、贴近学生

“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思想政治课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了解学生思维、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的贴近学生,比如在《经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讲到货币、信用卡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回忆实际生活中的有关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谈起,使学生感到经济就我们身边,学生也就觉得学习经济生活有关知识是有用的,这时自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密切联系学生,多接触学生,同学生聊天和谈心,在非常宽松的氛围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掌握第一手资料,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研究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深刻内涵,把教材内容和社会、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哲学生活》中讲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要让学生说出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他们是怎么解决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为什么的得到解决或没有得到解决?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使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活动设计,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所见所闻出发,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认识,这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学生才感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

三、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教学实践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当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思想政治课必修的四个模块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文化生活,每个模块都带有“生活”二字,这完全可以体现出政治教材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这说明思想政治课是扎根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密切贯彻“贴近生活”原则,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比如《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劳动者,劳动和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我们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面对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我们应该怎么办?可以举行职业生涯策划活动,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实际设计自己的发展道路,设计自己的就业理想,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干劲。

“三贴近”原则说起来只有三个字,真正要贯彻好并不简单,但做起来需要很多步骤。

首先,备课要做好“三贴近”原则。要做好这一点,主要是在于“备学生”这一环节。备学生是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和知识架构,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此作为我们备课寻找事例的出发点,作为我们语言设计的出发点,作为我们逻辑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做好以上工作,也就寻找到了学生的兴趣点。再就是“备教法”。教师要研究学习方法,给学生学法指导,使学生在众多的课程当中,学会总结,学会学习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其次,讲课时要做好“三贴近”原则。备课要做好“三贴近”原则,同样讲课时也要做好“三贴近”原则,备课是准备,讲课是实施,落实的怎样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关键看实施的情况。要做好这一点需要做到:

1.语言要生动,要做到抑扬顿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许多专家的课为什么会被人们喜欢,主要在于其语言方面的魅力。

2.教态要生动。毫不夸张的说,讲课实际上就是表演,不光要有语言,还要有动作。比如说,手势、面部表情、适当的调侃、与学生的交流等。

3.课堂要民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唱独角戏,应该适当和适度地把讲台让给学生,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让学生能有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机会,这也是目前社会上倡导的人才的八种能力的重要能力。这就要求,师生平等,课堂上要民主,让学生充分表达其观点,教师予以点评,不要以教师的身份强加给学生观点。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提问。

再次,辅导和练习要做好“三贴近”原则。课堂上和课后要有适当的练习和辅导,练习题要符合学生知识水平。辅导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做好辅导。

总之,我认为,一位政治教师的课是否得到学生的喜欢,是否得到同行们的认可。以及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贯彻好“三贴近”原则是重中之重,是关键之所在。“三贴近”原则要时刻贯穿在我们的政治课堂中。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坚持以学校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形成"校校有活动、人人都参加"的局面,坚持以普及促提高、以提高带普及,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推动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主题

本届展演活动的主题是"阳光下成长".

三、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本届艺术节有关活动的顺利进行,拟成立"仙桃市第十届学生艺术节组委会",统一领导部署艺术节的各项工作。在组委会统一领导下,组织成立"仙桃市第十届学生艺术节评审委员会",负责"四优一先进"的评审。

四、参加对象

艺术表演类、美术作品类、"阳光下成长"征文的参加对象为小学(幼儿园)、初中、普通高中的在籍学生。中小学艺术教育科研论文的参加对象为中小学艺术教师、校长、研究人员。

五、活动内容

本届艺术节以评选"四优一先进"为主要内容,即评选优秀文艺节目、优秀美术作品、优秀"阳光下成长"征文、优秀艺术教育

论文及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个人)。

六、活动时间安排

本届艺术节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即为开幕。在组委会统一领导下,拟举办以下活动:

(一)第一阶段活动(3-5月)

以镇、办中心学校,市直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各民办学校为单位,在本地本校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发动全体学生参与,为了形成"校校有活动、人人都参加"的局面,运用网络平台发动全校师生、家长、社会各界观看点赞,对本校文艺节目、美术作品进行宣传、评比。

镇办、中心学校要组织辖区内所有学校(幼儿园)开展校级艺术活动,在校级活动基础上以镇办为单位组织一次文艺汇演、美术作品展以及征文与论文评选活动;市直、民办学校以校为单位组织文艺汇演、美术作品展以及征文与论文评选活动。(美术作品展不得少于30幅)

(二)第二阶段活动(5月中下旬)

在各地各校开展活动的基础上,推选优秀作品参加全市集中评选活动。

(三)第三阶段活动(5月下旬)

组织全市优秀文艺节目汇演及美术作品展、开展"四优一先进"获奖单位(个人)表彰活动。

七、参评要求

(一)艺术表演节目要求

各类表演形式要求

1、声乐节目

合唱:合唱队人数不超过40人,钢琴伴奏1人,指挥1人(应为本校教师),每支合唱队演唱两首歌曲(其中一首应为中国作品),演出时间不超过8分钟。

小合唱或表演唱:人数不超过15人(含伴奏),不设指挥,不得伴舞,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重唱:人数不超过5人(含伴奏),不得伴舞,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2、器乐节目

合奏:乐队人数不超过65人,指挥1人(原则上应为本校教师),演出时间不超过9分钟。

小合奏或重奏:人数不超过10人,不设指挥,演出时间不超过6分钟。

3、舞蹈节目

群舞:人数不超过36人,演出时间不超过7分钟。

双人舞或三人舞:演出时间不超过6分钟。

4、戏剧节目

含校园短剧、小品、课本剧、歌舞剧、音乐剧等,人数不超过8人,演出时间不超过12分钟。

5、朗诵节目

作品文体不限,须使用普通话,人数不少于2人,不超过8人(含伴奏),不得伴舞,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以上五类艺术表演节目总体要求

1、参评文艺节目要体现活动的主题"阳光下成长",反映新时期、新校园、新生活。内容要健康向上,反映中小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时代性、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体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表演形式多样化、鼓励创新性节目。

2、每个节目必须是同一学校的学生。

(二)艺术作品要求

三类作品要求

1、绘画作品

国画、水彩/水粉画(丙烯画)、版画,或其他画种。尺寸:国画不超过四尺宣纸(69cm×138cm)对开,其他画种均不超过四开(40 cm×60 cm)。

2、书法、篆刻作品

书法、篆刻作品尺寸不超过四尺宣纸(69cm×138cm)。

3、摄影作品

单张照和组照(每组不超过4幅,需标明顺序号)尺寸均为14英寸(30.48cm×35.56cm);除影调处理外,不得利用电脑和暗房技术改变影像原貌。

以上三类作品总体要求

1、作品内容体现活动的主题"阳光下成长",健康向上,热情歌颂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讴歌祖国发展的巨大变化,以描绘校园文化生活及校园发展变化为主线,注重时代性,体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2.艺术作品需装裱,在作品背面注明学校名称、指导教师姓名、学生(姓名、班级、联系电话)等信息。

(三)"阳光下成长"征文要求

征文内容为反映广大中小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经历、体会和收获,文体不限,报送电子文档。文稿用word文档,单倍行距,标题用宋体2号粗体字,作者姓名、学校、年级和正文用仿宋小3号字。

(四)论文评选要求

1、论文主题"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2、研究重点:

①现状调研。包括中小学艺术课程开设、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开展、艺术教师队伍建设、艺术教育保障和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

②改革成果案例。包括中小学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方面。

③评价制度研究。包括中小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的实践与研究。

3、论文要求

①围绕本届论文的主题和重点,关注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性研究,注重发挥行政、教研和教师的各自优势,形成团队研究的合力,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②现状调研要针对学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准确把握、真实反映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有数据、有分析,为学校艺术教育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③ 改革成果案例要主题鲜明、内容翔实,有确凿的数据和生动的材料,为推进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④评价制度研究要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艺术教育评价制度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

⑤每篇论文正文不超过5000字,论文摘要不超过500字。每篇论文署名作者不超过2人,调研报告署名作者不超过5人。引文注释一律采用篇末注的形式。论文文本的标题、摘要和正文中不要出现作者姓名及所在单位名称。要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保证数据和资料的可靠性。

⑥论文需报送电子文档。文本格式:用word编辑,A4纸型,标题用小2号宋体字,正文用小3号仿宋体字。为便于论文的密封评选,论文文本的标题、摘要和正文中均不要出现作者姓名及所在单位名称,需另附一页。

⑦参评论文需为2012年12月及以后撰写并且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五)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个人)评选

1、先进单位主要评选自上届艺术节(2011年)后,在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

2、先进个人主要评选自上届艺术节(2011年)后,在艺术教育方面做出贡献的教师、校长及教研人员等。

3、先进单位评选条件:

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学校艺术教育有关政策、法规,并把艺术教育列入工作日程,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成绩显著。

⑵指导思想端正,按规定开齐、开足、开好音乐、美术课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⑶艺术节组织工作扎实,按教育局文件要求落实,有活动实施方案,学校和学生参与面广,体现"校校有活动、人人都参加",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效果显著,学校艺术团(队)常年开展活动,并有开展活动的相关视频、文字等材料,在本届艺术节"四优"评比中获得的奖项占有一定比例。

⑷重视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按国家和省有关要求,规划和建设艺术教育设施,艺术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4、先进个人评选条件:

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学校艺术教育有关法规,热爱艺术教育事业和本职工作。

⑵事业心强,职业道德高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⑶在艺术教育教学、文艺活动和比赛、科学研究等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或贡献。

⑷从事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教(科)研等工作1年以上。

八、奖项设定

1、优秀文艺节目、优秀美术作品、优秀征文和优秀艺术教育论文分别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

2、获得一等奖的文艺节目、美术作品、征文的指导教师颁发指导教师奖。

3、专门为本届艺术节创作的文艺节目(含少儿歌曲创作)颁发优秀创作奖。

4、根据各地各校艺术节开展和参与情况评选优秀组织奖若干名。

九、评选办法

1、为了加大本次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活动氛围,本届艺术节中文艺节目与美术作品的评选将结合网站平台开展网络评选,评选活动中评委现场评分分值占80%,网络点赞人气排名分值占20%.各镇办中心学校,市直(民办)学校要将本地本校文艺汇演、美术作品展比赛的视频(图片)上传网络评选平台;市级集中展演视频(图片)届时也将上传网站进行网络评选(具体操作方式另行通知)。

2、优秀"阳光下成长"征文、优秀艺术教育论文及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个人)的评选,由市艺术节评审委员会集中评审,报组委会审定。

十、报送办法及时间

1、本届艺术节"四优一先进"报送工作以各镇、办中心学校,市直各中小学(幼儿园),各民办学校为单位进行。请各地各校在选拔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四优一先进"推荐指标(见附件二)参加市级评选活动。

2、各地各校(幼儿园)美术作品(含报表)4月20日前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学校办公室312(联系人:许泽军15971995587);艺术节参评文艺节目报表、论文、征文、先进单位(个人)事迹材料等电子版于4月20日前发送至邮箱:***,(联系人:郭琼姣13593918***)。

3、各镇、办中心学校和市直、民办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视频和美术作品展图片于6月2日之前上传到指定网络平台;

4、本届艺术节不组织幼儿园开展市级集中现场评选。各地选送的幼儿园参评文艺节目视频和美术作品图片于6月2日前上传到指定网络平台进行评选。

十一、有关要求

1、各地各校要根据本方案要求制定本地本校活动方案, 以

"五。四"、"六。一"节日为契机开展各项评选活动。

2、各地各校在举办本地、本校艺术节活动时,要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采取措施,确保参赛及观摩师生的健康和安全。

第9篇

【关键词】协作知识构建;教师论坛;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094―04

引言

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高质量的网上交互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网络异步环境中师生间社会互已经成为第三代远程教育区别于前两代远程教育的新的维度。通过对国内文献的调研,发现国内关于在线论坛的研究中很少关注论坛中知识的构建水平及促进高水平知识建构的组织策略,而且这些较少的研究论文中更少有关心教师之间交互的。教师论坛作为贴近一线、贴近教师、贴近课堂的在线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获取最新的教研信息和教学经验,参与的教师还有机会参加学术讨论和教研活动,获取专家的引领等等,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需要借助教师论坛这样的在线交流平台。

同时教师论坛的组织策略影响着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及交互内容和质量,即影响教师学习共同体协作知识构建的水平,进而影响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育教学的发展。了解教师论坛中教师间的交互,从协作知识构建的视角分析高质量教育论坛的组织策略,有助于教师论坛中根据教师需要组织和改进论坛,以更好的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使教师从论坛中能受益,反思教学,收获资源,更好的投身于教育事业。

一 协作知识建构

协作知识建构(Collabora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也称协同知识建构。可以用社会建构主义原理加以解释,即知识是教师与共同体内其他成员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不能独立于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而存在,教师与共同体内其他成员具有共同的学习目的,通过协作、交流而共享成果。协作知识建构所揭示的正是在一个共同体中,如何表达个人的观念并与其他成员进行社会交互的过程[1]。

对于协作知识建构的一般过程,Harasim提出了包括共同探讨观点、相互评价、检验论证、相互质疑、通过协商将不同观点综合为几个阶段。Gunawardena提出四个基本阶段:共享和比较信息;发现、分析观点之间的矛盾或不一致; 通过协商等来实现知识的建构;成员之间达成共识,并运用新建构的知识。这四个阶段递进性的给出了知识建构的水平,只有达到四个阶段的高层次,才是有效的协作知识构建。而促进协作知识建构的方式包括引入共享知识、论证观点、辨识差异、协商分歧、相互激励敦促以促进协作等,建构方式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在线论坛就是很好的协作知识构建平台。[2]

除了上述的知识建构过程的分析,针对在线论坛这样开放性的交互平台,美国学者Roschelle认为,知识建构过程的关键在于“观点收敛”。加拿大学者Harasim认为“观点收敛”可分为三个阶段,(1)提出观点(Divergent Thinking):展示和表达个人的经验、思想和观点;鉴别和讨论彼此的观点;头脑风暴。(2)观点联结(Divergent to Convergent Thinking):对论题的不同层面以及不同的观点进行反思;比较和鉴别各种观点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修正和强化彼此的立场和论据。(3)智能收敛(Convergent Thinking):将论题的讨论过程序列化和结构化;综合和整理。[3]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协作知识的构建首先要有众多可以分享的观点、经验,这就需要有较多的积极参与者;然后有观点的争论、辨析;之后是观点的收敛和总结;最后协作体中的成员达成共识,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本文将通过对现有教师论坛个案中的交互情况的分析,得出交互水平所处的阶段,从而分析出距离有效知识建构的差距,对于不足之处提出有效的组织策略。

二 国内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

我国关于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相关的研究论文出现于近几年,相关文献及研究比较少,通过对已有文献分析发现在对教师在线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中多是用到个案研究的方法,一般选取一个或两个典型的教师在线交流平台,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样本的选取是经过调研之后得到,拥有较好的教师用户群网站,如:武俊学的硕士论文中选取新教育在线();中国教育在线社区(bbs.省略/);3A教育论坛(bbs.省略/);新思考教育在线(bbs.省略/index.asp?boardid=68);中国教育在线(省略/);中国教育网论坛(省略/bbs1/);K12教师频道(省略/teacher);求师得教育实验室(省略/);中国教师资源网社区-教师论坛(bbs.省略/);教师论坛-中国教师论坛(省略/index.php)等,设计与开发这些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核心思想是构建在线教师学习共同体。

三 教师论坛中协作知识建构现状分析

对于在线交流的内容分析,已有的从利于协作知识建构的角度出发的分析方法有:

(1)Henri[7]的五维分析框架:参与、讨论、认知、元认知、社会。

(2)Gunawardena改进了Henri模型,于1997年提出了一套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线索解析模型。该模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的分享和差异比较。团体成员交流观点、相互提问,描述讨论主题;第二阶段,主要涉及发现、分析观点的差异和分歧。团体成员试图找出观点中的分歧,提问并回答问题,进一步阐述主题; 第三阶段,团体成员协商讨论,或者通过提出新的观点、整合各种观点,实现知识的共同建构; 第四阶段,成员利用个人经验、收集的信息检验和修订新建构的观点;第五阶段,成员达成共识并适当运用新建构的意义和知识 [8] 。

(3)陈丽指出在研究异步交互中学习者教学交互水平时,首先使用Bales的交互过程分析法,分析鉴别各类学习者的交互内容,比较参与者和观望者在学习任务相关和社会情感方面的帖子差异,然后,采用线索解析模型分析学习任务相关的帖子,研究各类学习者在异步讨论组中的教学交互水平。

上述几种方法都是从协作体成员间协作知识构建的角度来分析在线交流的。我们综合上述方法,以教师论坛网(省略/index.php)为例,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教师BBS中的帖子。中国教育论坛开设于2006年3月份,根据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研究,处于教育网站的发展阶段。它是定位于中小学教师学习、网上交流的平台,其中的教师BBS开设于2006年5月16日,本次研究取样于2009年3月20日。

在研究中采纳了两类方法:一方面,利用记录的量化数据,例如:注册人数、在线人数、帖子的总数、帖子被回复的数量等,研究教师的参与度,并对帖子进行初步分类统计为:教学类和情感交流类;另一方面,对平台中记录的教学类的交互信息进行内容分析,从而确定交互的水平[9]。在进行内容分析时,参考Gunawardena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线索解析模型对帖子进行分类,设计类目为:信息的分享和提出问题、分析和比较信息、协商讨论、产生新的观点或达成共识、运用新建构的意义。

1 参与度分析

统计数据:注册会员:1922人;总 帖 数:3644条; 话 题 数:2431条。

其中教师专区的话题数为235条,总帖数为669条,其中,教学交流类(主题帖:137条,总发帖:375条)、德育工作(主题帖:35条,总发帖:112条)、学校管理(主题帖:26条,总发帖:57条)、 教师论文(主题帖:27条,总发帖:125条);

休闲特区的话题数为244条,总帖子数为555条。其余为论坛事务区的帖子,包括一些广告信息和其他信息。

从这些数据得到的图表(如图1所示)来看,虽然注册人数很多,但是真正参与交互的并不多;首帖回复率不高;教学任务类帖子和情感交流类帖子数量基本持平;不过教师专区内也有不少情感类帖子,总得来说情感、休闲类帖子数高于教学类帖子数量。而从帖子的浏览次数来看人气更是远远高于回复次数,有的帖子已经被浏览好几百次,但是只有几次回复或者没有回复。也就是说很多注册者仅仅是交互中的观望者,不是显性参与者。

究其原因,有两点:

(1)多数成人学习者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习惯通过观察他人交互进行学习[10]。

(2)帖子本身的质量。有可能是浏览者对帖子不感兴趣或觉得是不值得讨论的问题。

2 交互水平分析

对教师专区的有效帖子按照所划分的类目进行分类统计: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及对论坛交互内容的其他分析得出:

(1)处于第一阶段的帖子最多,为413条,占总发帖数669条的59%,特别是提出问题的,帖子数为141条,占第一阶段帖子的34%,这说明帖子过于分散,浏览者在浏览帖子目录时不能很好的明白帖子的主题,这也就造成浏览者无目的的进行浏览。

(2)处于最高阶段的帖子寥寥无几,仅有5条,占总发帖数699的0.7%;多数帖子是在前三阶段,为674条,占总发帖数699条的96.4%,这反映了虽然可供交互的话题很多,但是交互的水平不高,对提出的话题缺乏深层次的交互。

总结上述分析结论,在线交互中存在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

1)“观望者”多于“参与者”。

2)帖子主题分类不明确。

3)帖子多处于知识建构水平的较低阶段,缺乏“观点的收敛”。

四 促进协作知识构建的教师论坛组织策略

虽然影响教师论坛的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环境因素、学科因素、课程因素、参与者的个人因素等都对交互质量有一定的制约与影响[11],而针对上面总结的三个问题,笔者仅从协作知识构建的视角提出三个对教师论坛进行改进的组织策略:

(1)促进边缘性参与策略,使“观望者”向“参与者”转化。

与《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提到实践共同体的模式有关,教师共同体的构建也是一种金字塔的形式,一级一级的传递,新手教师要通过从专家教师的知识、经验及集体智慧和文化的交流、分享和传递中逐渐成长,从“边缘参与者”成为“核心成员”[12]。从注册论坛的人数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师论坛很感兴趣,期望从中受益,但种种原因,处于边缘参与者的位置,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从核心参与者的交流中的到交流的经验后会逐渐成为核心参与者。从协作知识构建的角度来看,更多教师成为积极参与者,能产生更多的观点和可以分享、讨论的资源,有利于讨论的深层次和多维度发展。所以在组织教育论坛时,要注意促进边缘性参与者的参与,具体措施有:论坛中有对各种交互工具的指导应用;设置讨论专区组织讨论参与论坛讨论的重要性,改变教师观念;选择的问题要有意义,激发讨论者兴趣;一定的激励体制的建立等。

(2)信息属性分类策略,明确帖子主题。

群体交互过程中的信息是非结构化的,首先每一个人有不同的视角,在信息交互的激发下,观点和态度会随着过程的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另外在任一时间点上的信息状态也比较复杂。这些非结构化信息的关系包括逻辑关系、层级关系、情感关系以及交互过程的态度所形成的关系,具体信息关系可以是“疑问”、“支持”、“反对”、“否定之否定”等等,也就是说信息是有一定属性的,根据信息的属性对帖子分类,可以方便教师在论坛中对帖子的判断,从而为观点收敛做准备。所以在组织教师论坛时,要设计一定的信息属性分类策略,例如在回复帖子时,设计一定的支架观点,首先引导发帖者表明自己的立场,在具体阐述观点,可以作为支架的观点是根据信息属性分类的,包括:赞成、创新或提议性、怀疑、反对或质疑、中性(如起支持作用的资料)、综合分析、质询性、直觉或其他。[13]

(3)观点收敛策略,促进知识建构的高水平。

观点收敛策略,就是强调学习者在经过对话后,一定要进行智能收敛,将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所有观点或看法进行整理,并深入分析和总结,形成有价值的结论。教师在参与教师论坛时,总希望从大量帖子中提取出较为重要的信息,然后再将这些信息进行意义、关系的分析与综合,得出能够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的有用信息,要让教师能从论坛中受益,就必须有一定的观点收敛策略,这是知识建构的关键。首先,将观点收敛策略纳入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规则中,使成员具有观点收敛的意识[6];其次,论坛中有专门人员负责观点收敛这项工作,包括“隐形的助学者”和“显性的专家”,在帖子的回复中及时归纳、总结并引导各个回帖,使讨论有序、深入进行,并对观点收敛的帖子给予肯定。

五 结束语

论文中提出的教师论坛的组织策略有利于教师在在线交流时提高交互质量和知识建构水平,而究竟建设什么样的教师论坛更能反映教师意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结合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更多的了解教师的声音。笔者在后续研究中将关注教师对论坛的需求和教师在线交流平台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魏宁.协作知识建构:教师博客群发展的新视角[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52-54.

[2] ,周明全,黄荣怀.面向协同知识建构的小组共识形成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51-54.

[3]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收敛过程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6):29-33.

[4] 武俊学.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6.

[5] 王蕾.在线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6] 徐睿.高校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建构[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7] 陈向东,徐锦风.在线交流的内容分析框架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7,(1):87-90.

[8] 曹良亮,陈丽.异步交互中远程学习者教学交互水平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2):12-16.

[9] 陈丽.网络异步交互环境中学生间社会互的质量――远程教师培训在线讨论的案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7).

[10] 陈丽. 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博士学位论文)[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

[11] 熊秋娥.在线学习中异步社会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第10篇

XX年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更高发展目标的关键之年,认真做好这一年的教育科研工作,将对承继“十五”成果,开创“十一五”学校教科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学期,教科处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局和学校XX年工作意见,坚持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自主发展”为宗旨,以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为重点,坚持教育科研工作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努力做到“研教结合,同步相长”。

本学期,教科处将进一步提高教科管理水平,进一步落实教育科研的群众性、示范性和实验性,实现教师在参与教育科研的广度上有新的突破,教科研究在深度上有新的突破,努力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建设健康和谐校园、为学校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作出贡献。

二、重点工作

    1、认真做好“十一五”学校主课题的立项准备工作,为该课题的顺利立项奠定坚实的基础。

   (1)向全校教师及校外专家广泛征集学校“十一五”主课题的选题,召集专门的会议论证并确定课题。

   (2)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定稿。

   (3)按照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和课题指南,做好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

   (4)筹备“十一五”立项课题的开题活动。

   (5)协助有关课题负责人做好苏州市“十五”立项课题的结题工作。

(6)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加规范,我们将拟订课题研究指南和考核办法,进一步落实课题组长负责制和考核制,加强过程管理。

(7)积极参加苏州市教育局组织的第五次教育科研成果评奖,积极参加上级教科组织的课题成果和课题方案评选,力争取得好成绩。

 2、认真做好“导师制”工作,青年教师培训及教师教育科研培训工作,重视教育科研骨干的培养,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教师进一步树立教科意识、改进教科方法、提高教科水平提供条件。

   (1)本学期,XX届“导师制”工作将告一段落,我们将按照惯例组织“徒弟”开设汇报课,并进行必要的总结。

   (2)为了实现“引领思想、规范行为、提升素质、促进成长”的目标,继续做好青年教师培训工作。我们将邀请昆山市的特级教师、教育教学教科研骨干与我校青年教师交流。我们将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学习,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我们还将组织青年教师开展专题讨论和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评比等活动。

   (3)拟订“学校教育科研骨干培养条例”,组织教科研骨干开展学习、研究和交流,优先组织其外出学习和交流,力求使他们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突破教育科研方面的瓶颈,更快地发展,为壮大学校优秀教师群体作出贡献。

   (4)推荐学校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参加昆山市第七批学术带头人的评选,协助做好昆山市第三、五批学术带头人重新评定工作。

3、开展对课程改革的研究,继续为新课程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1)组编一期以“课程改革”为主题的《昆中教研参考》。

(2)协助学校组织开展课程、教材、教法和评价的研究和研讨活动。

    4、重视教育科研平台的构筑。

   (1)努力办好《昆中教育》,使之进一步成为我校教师探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阵地。本学期,我们将编辑一期《昆中教育》,编辑两期《昆中教研参考》,编辑四期《传是》“杏坛论语”版,编辑两期《江花》。 

(2)认真组织各项教育科研竞赛,力争获得较高层次的奖项。本学期,我们将重点组织教师参加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新世纪园丁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争取在获奖层次上取得新突破。同时,我们将重点组织好我校第三次青年教师(不满三十五周岁)教育随笔征文评比活动。

(3)畅通对外交流的渠道,为教师参加各类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展示自我实力和学校形象提供条件。

(4)开展一次全校教师参加的论文活动,组织撰写出较高质量论文的教师与教师交流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心得。

(5)拟编辑一本“江苏省昆山中学优秀教育论文选(1996-XX)”,争取正式出版,向校庆六十周年献礼。

5、组建一支编审队伍,负责对教师每学期撰写的专题总结及其他论文进行审稿和修改,并负责向《昆中教育》推荐、向外推荐发表或参评。编审人员一年一聘,由学校下发聘书,教科处负责管理并安排有关工作。学校将给予编审人员一定的经济报酬。 

6、每学期认真宣传并执行已由学校教代会通过的《江苏省昆山中学教育科研常规工作考核条理》。

7、认真完成上级教科部门和学校下达的各项工作,积极配合其他处室做好工作,积极参与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活动,积极参加校外教科培训、会议及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并加强同教科先进学校、学术刊物的联系。

三、成员分工

洪  敏:全面主持教科处工作,协调处室内外关系;对外联络与宣传;处室工作安排;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教师教科考核;编辑《昆中教育》、《昆中教研参考》、《传是》“杏坛论语”版。共2页,当前第1页1

殷金方:青年教师培训;“导师制”工作;教育科研骨干培养工作;组织“江花”文学社活动和编辑《江花》。

陈炳飞: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昆中教育》、论文评比的审稿、修改工作。

缪  苗:教科处的对外宣传报道,编辑、校对工作,学校网页教科部分内容的充实更新,材料发放、收交工作。

四、具体安排

二、三月份:

1、制定学期工作计划。

2、高级职称论文送审工作。

3、收交教师学期专题总结,并请编审对有质量的稿件提出修改意见。

4、青年教师培训。

5、草拟学校教育科研骨干培养条例。

6、编辑《传是》“杏坛论语”版。

7、编辑《昆中教研参考》第10期。

8、教科橱窗内容更新。

9、充实学校网站教科部分的内容。

10、考核教师上一学期的教科研工作和成果。

11、“江花”文学社成员充实。

12、《江花》XX年第一期组稿。

13、推荐学校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参加昆山市第七批学术带头人的评选,协助做好昆山市第三、五批学术带头人重新评定工作。

四月份:

1、组织XX届“导师制”满师汇报课。

2、青年教师培训。

3、召集“十一五”学校主课题规划会议。

4、编辑《传是》“杏坛论语”版。

5、上学期教师教科常规工作及其成果考核。

6、《江花》XX年第二期组稿。

7、组织部分青年教师外出学习。

8、协助有关课题负责人做好苏州市“十五”立项课题的结题工作。

9、参加苏州市教育局组织的第五次教育科研成果评奖,参加上级教科组织的课题成果和

课题方案评选。

10、编辑“江苏省昆山中学优秀教育论文选(1996-XX)”。

五月份:

1、《昆中教育》第46期组稿。

2、青年教师培训。

3、编辑《传是》“杏坛论语”版。

4、邀请校外专家来校举办教科研培训。

5、组织XX届“导师制”满师汇报课。

6、编辑《昆中教研参考》第11期。

7、撰写、修定学校“十一五”主课题研究方案,向上级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申报课题。

8、组织学校优秀教育科研论文会。

9、组织教师参加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新世纪园丁教育教学论文大赛”。

10、组织学校教育科研骨干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六、七月份:

1、青年教师培训。

2、“青炀班”、“涵青班”青年教师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评比。

2、组织第三次青年教师“教育随笔”征文评比活动。

3、编辑《传是》“杏坛论语”版。

4、编辑出刊《昆中教育》第46期

5、撰写教科处学期工作总结。

6、布置教师撰写学期专题总结。

7、教科处材料整理、归档。

8、组织“江花”文学社成员参加暑期夏令营。

 

 

 

第11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高校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侧重探讨了信息化环境中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有关途径,即借鉴叙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利用教育博客和网络教育论坛积极开展网络教研。

一、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部分。信息能力指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的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信息以及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川。它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时代要求。

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完全有能力从各种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中获取大量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不再是无知者,渊博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权威地位以及话语权的资本。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第一次弱化了教师在传统教育意义上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功能。平等对话、多向交流逐渐成为教学常态。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技术及时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学养,把握信息化环境下专业结构的新内涵与新转变,并且以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吸纳各学科的知识与理念,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知识的创造与开发,把学科最新成果特别是自身的最新研究过程与成果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的专业深度与广度并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包括研究信息技术与所教课程的整合等,达到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与研究相长的理想境界。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应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学识以及自己经过长期的学科训练而形成的方法,并且能借助信息技术去指导大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甄别、处理与加工,培养大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并且激发大学生的探索研究精神、批判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决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具有很高智慧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甚至是学生成才的设计者。教师自我的人生价值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地实现。这又会激励教师更自觉、更主动地投人教育事业。这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高校教师在有组织的、系统培训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信息化环境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高校教师谋求自主培养、自主发展在当前来说会是一条很好的发展出路。当然对于不具备一定信息能力的部分高校教师来说在开始时会是艰难的,但就像计算机不是全学会了才能开始操作使用,而是往往在不断地犯错误中学会使用计算机一样,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适合走“做中学”之路的,也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逐渐提高信息素养。总之,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师应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具有终身学习和研究能力并自主发展的智慧型教师。

二、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网络教研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能力是习得的性能,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在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中,“反思范式”正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自我提高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反思,教师持续不断的教学反思是应对能力发展艰难的较有效的方法。目前中小学教师比较广泛采用的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是两种非常强调反思的研究方法。这两种方法对高校教师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网络教研是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逐渐深化而出现的新型教研形式,其特点是能够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专家引领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目前高校教师如果能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网络教研密切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必将非常有助于教学能力的发展。

1.两种教学研究方法

(1)叙事研究法。在教学中的叙事研究法指教师通过记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情况、教学事件来反思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教学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与Blog(博客)相结合,恰是一种天赋的完美结合。一个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一个是全球化的数字化的交流环境,二者融为一体,为每一个普通教师的发展掀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条:第一,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第二,通过合作研究,提出和解决教育问题;第三,以叙事研究的方式表达出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公开讨论。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都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2.在网络教研中可采用的技术形式

(1)教育博客。教育博客对高校教师个人来说可以作为开展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的电子记录本,可以随心所欲地、有详有略地自主记录教学中发生的教学故事、教学事件并进行教学反思。和传统纸质记录本相比高校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管理教育博客中的内容,比如增添、更新、分类、保存、备份、共享等。另外,教育博客依托网络技术具有的共享性、互动性也是传统纸质记录本望尘莫及的,可以很方便地与他人或群体开展合作研究。

(2)网络教育论坛。网络教育论坛可以帮助教师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话题、专题,及时地展开讨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活动以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目前网络教育论坛形式非常多样,比如有的以独立主题出现,有的分布在综合类教育网站中或在具体学科网络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中,有的由个人自发主持,有的由官方组织机构主持,等等。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教育论坛参与交流、讨论,甚至可以参与论坛的创立,成为论坛主持人。

此外,聊天室和QQ群也可有效开展教学研究。

3.网络教研的主要优势

(1)网络教研能更好地突破时空的限制。一般来说,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随时进行教学研究。这种自由性、自主性对高校教师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容易持续激发高校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第12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高校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侧重探讨了信息化环境中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有关途径,即借鉴叙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利用教育博客和网络教育论坛积极开展网络教研。

一、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部分。信息能力指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的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信息以及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川。它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时代要求。

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完全有能力从各种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中获取大量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不再是无知者,渊博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权威地位以及话语权的资本。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第一次弱化了教师在传统教育意义上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功能。平等对话、多向交流逐渐成为教学常态。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技术及时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学养,把握信息化环境下专业结构的新内涵与新转变,并且以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吸纳各学科的知识与理念,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知识的创造与开发,把学科最新成果特别是自身的最新研究过程与成果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的专业深度与广度并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包括研究信息技术与所教课程的整合等,达到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与研究相长的理想境界。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应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学识以及自己经过长期的学科训练而形成的方法,并且能借助信息技术去指导大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甄别、处理与加工,培养大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并且激发大学生的探索研究精神、批判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决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具有很高智慧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甚至是学生成才的设计者。教师自我的人生价值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地实现。这又会激励教师更自觉、更主动地投人教育事业。这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高校教师在有组织的、系统培训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信息化环境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高校教师谋求自主培养、自主发展在当前来说会是一条很好的发展出路。当然对于不具备一定信息能力的部分高校教师来说在开始时会是艰难的,但就像计算机不是全学会了才能开始操作使用,而是往往在不断地犯错误中学会使用计算机一样,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适合走“做中学”之路的,也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逐渐提高信息素养。总之,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师应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具有终身学习和研究能力并自主发展的智慧型教师。

二、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网络教研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能力是习得的性能,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在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中,“反思范式”正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自我提高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反思,教师持续不断的教学反思是应对能力发展艰难的较有效的方法。目前中小学教师比较广泛采用的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是两种非常强调反思的研究方法。这两种方法对高校教师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网络教研是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逐渐深化而出现的新型教研形式,其特点是能够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专家引领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目前高校教师如果能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网络教研密切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必将非常有助于教学能力的发展。

1.两种教学研究方法

(1)叙事研究法。在教学中的叙事研究法指教师通过记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情况、教学事件来反思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教学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与Blog(博客)相结合,恰是一种天赋的完美结合。一个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一个是全球化的数字化的交流环境,二者融为一体,为每一个普通教师的发展掀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条:第一,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第二,通过合作研究,提出和解决教育问题;第三,以叙事研究的方式表达出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公开讨论。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都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2.在网络教研中可采用的技术形式

(1)教育博客。教育博客对高校教师个人来说可以作为开展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的电子记录本,可以随心所欲地、有详有略地自主记录教学中发生的教学故事、教学事件并进行教学反思。和传统纸质记录本相比高校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管理教育博客中的内容,比如增添、更新、分类、保存、备份、共享等。另外,教育博客依托网络技术具有的共享性、互动性也是传统纸质记录本望尘莫及的,可以很方便地与他人或群体开展合作研究。

(2)网络教育论坛。网络教育论坛可以帮助教师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话题、专题,及时地展开讨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活动以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目前网络教育论坛形式非常多样,比如有的以独立主题出现,有的分布在综合类教育网站中或在具体学科网络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中,有的由个人自发主持,有的由官方组织机构主持,等等。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教育论坛参与交流、讨论,甚至可以参与论坛的创立,成为论坛主持人。

此外,聊天室和QQ群也可有效开展教学研究。

3.网络教研的主要优势

(1)网络教研能更好地突破时空的限制。一般来说,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随时进行教学研究。这种自由性、自主性对高校教师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容易持续激发高校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第13篇

    小学教育论文参考的题目有哪些呢?小学教育非常的重要,对初中、高中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份精彩的论文,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题目,小编为你们精心挑选了100篇小学教育论文的题目,仅供参考!

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分析              

2.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规划与实施探讨                 

3.关于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4.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政策探析 

5.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量表的编制 

6.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类课程设置该走向何方?——基于中美比较研究视角 

7.关于中央苏区小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8.探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9.新课改下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10.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设计”课混合学习设计研究 

11.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12.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问题 

13.促进区域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策略  

1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以湖北省属6所高校为例 

15.文化视域下的中美小学教育对比分析 

16.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建设的途径 优

17.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及建设策略分析 

18.关于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 

19.江苏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20.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小学教育研究 

21.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探究 

22.回眸与反思: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 

23.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探析 

2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整合研究 

25.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6.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27.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训练体系的构建 

28.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 

29.小学教师专业化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 

30.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综合培养模式 

31.今日加拿大小学教育的特点 

32.小学教育与“小升初”选拔模式的思索 

33.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探析 

34.小学教育应融入创新思维的渗透 

35.小学教育中惩罚有效性的分析研究 

36.美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与启示 

37.本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学专业素质探究 

38.地区间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河北省各县为例 

39.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探析 

40.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与学科建设 

41.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核心任务——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 

42.浅析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进一步推动的策略 

43.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探讨 优

44.清代学海堂中的小学教育与小学研究 

45.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 

46.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 

47.中国和英国小学教育制度差异分析 

48.本科层次全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建议 

49.从教师专业化视角看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 

50.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人本主义理论的应用 优先

51.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 

52.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53.日本小学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及特征研究 

54.宽与活: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改革构想 

55.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性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一 

56.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研究的思路与出路 

57.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所在 

58.基于儿童生命的小学教育之思 

59.以未来的视角探问今天的小学教育——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小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 

60.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四问” 

61.专业化背景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研究 

62.中国地区间小学教育投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视角  

63.关于小学教育性质的再认识 

64.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有效策略 

65.美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析及启示——以佐治亚州立大学为例 

66.新西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征及启示——以奥克兰大学为例  

67.小学教育改革的途径与启示 

68.试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关于小学教育特点研究之一 

69.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术性”诠释——基于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现状的分析 

70.美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加州小学为例 

7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 

72.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73.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理念的思考 

74.浅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75.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作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三 

76.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研究 

77.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数学教师知识的状况及来源分析  

78.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研究  

79.创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80.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8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82.专、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 

83.美国小学教师标准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以佐治亚州立大学早期儿童教育专业为例 

84.认识小学儿童 认识小学教育 

85.论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 

86.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87.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学教育——兼谈《教育哲学视野下的小学教师知识基础》 

88.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89.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90.中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启示 

91.小学教育福利供给的地区差异:现实状况与未来走向——基于我国31省、市小学教育状况的定量研究 

92.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定位的向度分析 

93.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普及情况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94.关于中国地方小学教育财政支出的实证研究 

95.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96.“全科—应用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刍议 

97.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 

98.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实践研究——以《小学数学教学论》等四门课为例 

第14篇

一、大规模、大规格

本届学术论坛可谓盛况空前,在规模、规格上创国内流行音乐高等教育领域之最,教育部办公厅主任刘家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任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徐沛东任名誉主席。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唐小我,文化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李兆泉等领导也出席盛会。前来出席本次论坛的机构有全国多所音乐艺术院校: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以及南京艺术学院、上海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和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担当本次论文评选组的评委有: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易柯、《人民音乐》副主编于庆新、《音乐周报》副总编陈志音、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专家赵世民、中国传媒大学音乐系主任曾遂今、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院长李罡。“学院杯”决赛评委可谓业内精英:四川音协主席兼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敖昌群、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协会常务副主席付林、词曲作家林明阳、中国唱片总公司音乐总监兰斋、橙天娱乐集团副总裁霍绍文、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陈小奇、橙天歌歌数码科技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欧丁玉、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流行音乐学院院长乌多达门。

本次“学院杯”决赛选手为全国九大音乐学院和设有流行音乐专业教育的艺术、师范院校通过严格选拔,各派两名选手参加最终角逐。邀请赛通过层层严格选拔,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优秀歌手奖、最佳男女歌手奖及伯乐奖。一等奖充分体现了“学院杯”区别于其他流行音乐比赛的主旨特征,上海音乐学院获得伯乐奖。论坛组委会共收到27篇论文,经过评委的认真评选和投票,共评出10篇获奖论文。一等奖获得者为余政仪、施涛;二等奖获得者为施涛、王建元;三等奖获得者为邹亚非、尤静波、黄山;优秀论文奖获得者为刘柱喜、刘继斌、孟光、梅梅、黄德俊。

二、高峰论坛精彩纷呈

近20年来,流行音乐在我国发展尤其迅速。如今,我国的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中开设流行音乐相关专业已相当普及,如何构建流行音乐的教育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加本次论坛的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从根本目的上看,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教育论坛是为了促使学术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各院校之间交流与沟通,共同努力使中国流行音乐高等教育走向完善。

教育部办公厅主任刘家富在发言中指出,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力量,我们高校的领导、专家、教授们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这个当代文化工作主题,加强东西方艺术的大融汇,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十七大”确立的宏伟目标而奋斗。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从通俗音乐唱法的角度谈了自己对流行音乐的认识,流行音乐对国家发展建设有很强的凝聚力,是大众喜爱的一种音乐体裁。他阐述了学校培养对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性,希望学校能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音乐人才。四川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柴永柏指出,本次论坛是为我国的流行音乐建设与发展有关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目的在于积极推进流行音乐的教学理念、教材建设、培养目标的研究讨论,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高等教育体系,加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的长期学术交流。四川音协主席、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敖昌群指出,这次论坛将本着探讨研究的精神展望中国流行音乐专业教育的未来前景,将建立中国特色流行音乐体系。期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新星诞生。他预祝为中国特色流行音乐呐喊的媒体和制作机构更加蓬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川音乐学院施涛在11月9日的交流大会发言中谈到,在艺术类高等教育中,流行歌曲演唱专业不适合分级教学,把音域作为衡量标准,那是对演唱者个性特征的抹杀。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尤静波作了“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几点思考”的发言,他从中国流行音乐80诞辰作为引言展开发言,从文化需要引导、教材需要统一、创作需要质量、乐坛缺少评论等方面对中国当今流行音乐现状作了分析。天津音乐学院刘柱喜在发言中,以团队协作式乐队组合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多元文化背景下流行乐队组合为题,谈及该院的教学成果。南京艺术学院王建元在发言中谈到自己对流行音乐学科建设的个人见解,他认为流行音乐教学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理念。沈阳音乐学院杨维忠从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材研讨方面谈了该院的教学心得。武汉音乐学院朱爱国从拓展教学外的思路和模式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

三、专家讲学博采众览

11月10日的论坛从流行音乐的专业建设、流行音乐学院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展开了探讨,表达了对中国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展望和期待,即理论与实践并重。共安排了六位有关方面专家作重要的学术报告,这六个专题报告分别是:来自橙天歌歌数码娱乐公司总经理欧丁玉的《流行音乐的人才培养》,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流行音乐学院院长乌多达门的《流行音乐的教学要与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相结合》,匈牙利音乐舞蹈联合艺术大学埃贡・泊卡的《匈牙利的流行音乐教学》,荷兰芬提斯摇滚音乐学院玛丽安・托塞安特的《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专家赵世民谈了《从流行音乐看中国甲骨文》,他认为中国甲骨文有很深的哲学内涵,他重点解释了“乐、泰、奏、通、和”的甲骨文涵义。他指出,中国流行音乐教育要与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相结合。中国传媒大学曾遂今谈到了《网络音乐及其对流行音乐教育的影响》,他认为,新出现的网络音乐给中国音乐带来了巨大冲击。从音乐创作到音乐传播再到音乐爱好者的音乐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开放性、互动性、低成本的优势,给越来越多喜欢唱歌的人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的运用就需要从事流行音乐教学的老师引导。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构建科学、规范、独立的流行音乐教育体系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工作,这对流行音乐学科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它包含了教育思想、学科建设、课程设置、艺术实践、科研创作等多个方面,从前期建设到后期的不断完善,这可能是需要几代人来完成的一个巨大工程。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我们认真、谨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数字音乐时代的来临给中国流行歌坛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中国流行音乐如果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通过优秀作品的发表和流行优秀歌手的走红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音乐院校应该站在全新的思维上考虑和制定流行音乐的教育方针,院校教育一定要和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相结合,使得教育成为唱片业的产业基础。同时,中国享有目前全世界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拥有由老中青几代人构成的音乐从业队伍,所以必须给年轻人补上民族民间音乐这一课,只有让他们学习、了解到我们祖国丰富的音乐资源,才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与会专家们还认为,首届“学院杯”流行音乐邀请赛将是本次论坛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将打破现今流行音乐的比赛模式,建立流行演唱比赛的全新机制,建立流行演唱比赛的全新的专业评判标准和审美导向,逐渐达到与国际流行趋势的对接。

结语

此次流行音乐论坛旨在更好地开展流行音乐理论研究和活动,促进高等院校音乐艺术和教育的交流、繁荣创作,提高高等院校流行音乐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音乐人才。论坛为期三天,主要内容包括专家论坛、原创音乐评比、教育交流以及流行音乐展演等活动,与会专家们就中国流行音乐历史与发展、流行音乐在高校的教育现状和专业定位、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材研讨、流行音乐演唱中的唱法、流行乐器与流行乐队演奏技法、作曲技法、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关系、流行音乐的产业化运作与营销、流行音乐经纪人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详细的研讨。

此次论坛虽然只有三天,但经过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活动并卓有成效!全国近百名学者专家和业内精英参加了此次盛会并带来了流行音乐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音乐产业界的思维动向、流行音乐教育的第一手经验。由于全国各音乐艺术院校的积极参与,使得我们搭建了流行音乐教育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次盛会将会对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15篇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程;内涵;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怎样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就成了探索的必要。

一、“活动课程”的理论背景

(一)“活动课程”的理论来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的“活动课程”理论,有的来源于“自然教育”和“实用主义”思想,有的则来源于“活动主义”思潮。而无论哪种“活动课程”都体现出同一种教学思想,即“活动教学”的思想,活动教学的思想最早萌芽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维多利诺、拉伯雷和蒙田为代表的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对中世纪封建教育的批判中最先表述了活动教学的某些观点;他们反对摧残儿童身心发展的强制性教学,反对纯书本学习,提出应尊重儿童的个性,主张让儿童通过观察、考察、游戏和劳动等活动来理解事物,获取经验。

到了近代,活动教学的思想在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下得到迅速发展。卢梭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要保持儿童的自然本性,他认为“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他不仅要求从现实中去找真理,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教条主义而着重行以求知,他说:“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你都要从做中来教学,而且只有在做的方面没有问题时,才进行文字教

学。”\+①他的后继者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福禄倍尔则主张“自我活动”。这些思想的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欧美各国新教育运动的开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这种哲学认识和“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和不断改组”、“从做中学”、“儿童中心”等观点,杜威认为教育“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是个人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课程理论即后人通常所说的“活动课程”理论,且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关于活动教学所具有的人文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活动的本质所做的明确规定也可以作为佐证,他把人的实践活动规定为本质活动,他既不同意费尔巴哈的纯客体理解,也不同意黑格尔的纯主体的认识,而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③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活动课程”来源于什么,其要义都只有一个,即教育应当以儿童的活动为基础,围绕儿童的活动来设计课程,重视儿童的本性与自由,体现出浓郁的人文精神。

随着1896年~1903年杜威芝加哥实验学校活动课程的开展,这种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为基础的活动课程,在美国历时五十多年,影响深远。我国于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中就有关于活动课程的规定,日本1947年制定的《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日本初中开展“特别活动”,这些举措显然都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活动课程理论的影响。

(二)新型活动课程界定

我国新型活动课程是对杜威“活动课程”理论的扬弃与创新,杜威主张为了学习,必须动手做些事。他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活动的能力”\+④叶圣陶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⑤新型活动课程吸收借鉴前人的理论精华,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以最新信息和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辅的课程形态。

我们把“活动”定义为一切内隐和外显的精神和肌体动作,是“外在的物质活动与内在的观念活动”的统一。\+⑥新型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相比,从内容上看,活动课程主要是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的、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从师生关系来看,活动课程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教师则起辅导作用;从活动的空间来看,活动课程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选择,既可选择在课堂内或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从学生所处的状态和地位来看,活动课程表现为学生的亲自实,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居于主体地位;从活动组织形式来看,活动课程可以开展群众性活动、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尽管在课程计划中,学科课程是主要部分,活动课程是辅助部分,但活动课程可以弥补学科课程的诸多不足,具有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直接经验为辅,学科课程可以满足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需要,却不能满足学生掌握直接经验的需要,而间接经验的学习也必须通过活动来帮助理解,从而形成能力,培养情感。同时,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又相互联系。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掌握学科课程难以包容的最新信息,同时使学科课程知识融于主动积极的活动之中,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真正变成学生的有机知识构成;育人功能上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能实现特色发展。

二、语文活动课程的内涵

要充分说明语文活动课程的内涵,应当从什么是“课程”和“活动课程”开始。课程论专家钟启泉老先生在《课程设计原则》一书中论述了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科、学生和社会为理论基础,由此就构成现代课程的三个板块,即:理科课程、实用性课程和人文社会课程。而语文活动课程便是以学生因素和社会因素设计为主的,是一门实用性课程。活动课程又常被人们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目前学术界对于活课程的内涵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对活动课程内涵的论述为: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

三、语文活动课程的作用

语文活动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走向素质教育的桥梁。

(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决不是简单的起传授知识的作用,更应当承担起素质教育的任务。“现代课程论力求把理论框架放在一个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中心为人的素质。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语文才可以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设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⑦而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一堂好的语文活动课,最终实现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而往往是多种语文能力的综合实现,甚至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具有开放性,决不是仅限于语文科内。

(二)语文活动课有助于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和系统化。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不仅需要有较高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具有较好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来进一步完成。语文活动课决不是教师的讲解课,而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操作。在活动中学生必须运用课内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获得对语文知识的直接经验,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熟练的基础上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语文活动课课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安排、方法的采用,都要经过形象生动的感知性活动上升到理性活动,所以在活动中有助于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系统化、完整化。

(三)语文活动课能做到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比如在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可以开展配乐的朗诵比赛。

(四)语文活动课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的弊病就是不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情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而多样的语文活动课正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知识能力缺陷有目的地加以锻炼。学生可能在 “听”“说”方面的能力较差,那在语文活动课中通过教师的诱导鼓励他参加演讲比赛,使学生在语文的缺陷方面得到锻炼和补充。

(五)语文活动课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极佳途径。语文活动课以课堂为阵地,但也可以走出课堂,如参观人文景观、检查城镇标牌规范用字情况、了解民风习俗等等。而活动课程的这种与生活贴近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语文活动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在教与学的关系中,长期以来比较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和自我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近年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了较大的重视。在现代的建构主义理论中就非常强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语文活动课中不但要求学生在协作和会话中完成任务,而且特别强调满足学生个性心理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得到培养。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层层深入,通过语文活动课这座桥梁,将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使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

[注释]

①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17页

②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页

③选集编委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卷第18页.第2卷第118一119页

④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9页

⑤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17页

⑥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5页

⑦陈钟墚・中学语文教育参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1994年第8-9期16页8

[参考文献]

[1]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