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信息技术培训方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培训对象:各农场学校教师,每学校3-5人.
二,培训地点:海口市海秀路87号新南洋大酒店办公楼六楼百灵电脑培训中心
三,培训时间:每期8天.
四,培训内容:(具体内容见附件)
教学课件制作,常用工具软件的操作,网络知识,各种电脑外接设备及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日常维护知识,基本的多媒体设备维修知识.
五,培训目标
会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会利用常用办公软件进行日常电脑维护,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会使各种多媒体设备,能懂得日常多媒体设备维护常识,能够对多媒体设备进行简单的维修.
六,每期人数:每期48人.
七,培训方式:实践为主,教学理论为辅.
八,培训费用:400元/人(包括教材及办证费用)
九,培训食宿安排:60元/人/天(包住宿及一日三餐)
住房标准:二星级双人标准间伙食标准:中餐,晚餐八菜一汤
十,证书颁发: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合格者,即可获得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颁发的《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
十一,培训环境及实验场所:
电脑培训教室一间(教室装修豪华,铺地毯,4部新空调)
教学设备:学生机:人手一台(配耳机)服务器:2台
教师机:1台网络教学软件:1套
海南百灵软件工程有限公司
附件:
骨干电脑教师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内容
一,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
1,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教学课件.
2,格式设置和美化演示文稿.
3,动画效果和超级链接的设置.
4,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图形,视频和音频对象.
5,其他高级功能应用.
二,操作系统及电脑日常维护
1,电脑硬件基础知识,原理及选购,硬件组装.
2,电脑日常保养.
3,软件的安装:包括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和一般应用软件的安装.
4,操作系统的日常维护.
5,常见电脑故障和处理办法.
三,常用工具软件使用
1,硬盘分区格式化,常用DOS命令.
2,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包括刻录软件,压缩软件,网络下载软件.
3,常用维护软件的使用:系统优化软件,杀毒软件,硬盘克隆.
四,网络知识
1,网络基础知识.
2,网络硬件产品性能介绍.
3,综合布线理论讲解及实践操作,包括布线标准,布线技术规范,水晶头制作,模块打线等.
4,局域网的维护:网络配置,网络故障处理,网络安全.
五,常用多媒体设备操作及维护
1,多媒体教室中控台的操作使用.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坚持自培、自修为主,集中培训为辅,做到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自学提高相结合,真正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真正得到提高,为教学服务。
二、工作目标
(一)通过集中培训,促使教师基本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与技术、课堂多媒体操作、课件制作等信息化教学基本技能。
(二)通过集中培训和日常研训,促进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课堂信息化教学基本技术应用技能等,并能熟练运用博客、QQ群、校园网站等网上教研方式与专家、教师之间进行研讨交流。
(三)建立全校信息技术教学在课堂日常教学应用管理评价机制,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课堂信息化教学班班通。
(四)建立全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教师人才队伍。
三、培训对象:
我校全体在职在岗教师全部参加培训
四、培训及内容:
1.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教师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维护,能较熟练地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素材加工,能利用电子表格进行公式运算。
2.信息技术应用部分:掌握多媒体课件设计基本知识,熟练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和资源库管理系统,能够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
3.多媒体教学设备操作使用:能规范操作液晶投影机、视频展台等多媒体设备,能规范操作卡座、功放等教学音响设备,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音响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并掌握一定的多媒体设备与教学音响系统的日常维护知识。
五、培训方式及时间
1、分散自学:教师要通过自学,基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
2、集中培训:根据课程内容及参训教师的实际,采取集中讲授、操作练习、小组研讨、互相交流等方式,保证培训的实效,切实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3、培训时间:
20xx年4月—5月,双周四下午三节课下。
4、学校考核时间:
20xx年6月上旬
六、培训成果
(一)在集中培训期间,每名教师高质量严要求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并写好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基本技术技能培训测试达到合格以上水平。开学两个月内完成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汇报课。
(二)日常教学工作期间,学校把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在日常课堂教学应用的普及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周定期组织各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典型课例的研讨交流培训活动,教师运用博客、QQ群、校园网站等网上教研方式与专家、教师之间进行研讨交流形成习惯,研训成果能及时到网站上共享。
七、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芦蒲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由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等相关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我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校本培训工作。
组 长:阴子红
副组长:卢乃二
成 员:杨兆宝 王甫石 张其刚
八、培训具体要求
1、制定相应的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切实可行的各种应用培训管理与评价机制。
2、在培训之前进一步检查、维修培训硬件环境和网络,确保顺利开展培训。
根据时代的要求,结合我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现决定对现有的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为我校的电教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充实与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使自己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等教育思想方面都有重新认识的必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工作已在全区开展,并已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基本认知工具”等教学模式。使自己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尽快成长,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培训对象
高山山后小学全体教师。
三、培训原则:
1、面向全员,突出骨干,按需实施,分类指导。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四、培训时间:
1、业务学习时间集中培训(每学期开学第二周周五下午)。
2、科任教师分教研组、备课组集中培训。
五、培训内容
1、电脑的基本操作,正确开关机步骤;组合键的使用方法;保存方法;英文字母的输入、中文汉字的输入;文件夹的建立、重命名、复制、剪切。
2、利用局域网办公为教学与备课服务。
3、关于word方面的内容,使用word编辑软件进行文字排版等利用word编辑和排版一份满意的试卷。
4、PowerPoint幻灯片课件制作,如文稿演示软件的功能、特点及应用;创建幻灯片或利用模板建立新幻灯片;输入编辑文字、图片、表格、语音、动画、视频或其它对象;编辑与修饰幻灯片;超级链接;组织与整理幻灯片;设置放映方式和效果,放映与打印幻灯片。
5、Excel电子表格制作,讲述文字及表格的格式化、数据的录入及相应的设置、数据的处理如筛选、排序、分类汇总等、图表的制作及函数的运用和打印等。
6、信息技术如何与各学科教学整合。
六、组织形式
集中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七、培训要求:
1、提高信息技术意识,真正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我们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将信息意识灌输到教师的头脑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有机的融到一起。
2、加强技能学习,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是基础,也是关键。在今年的培训中,我们结合学校教学和教师实际,以幻灯片制作技巧为重点,主要培养教师对Offcie20xx的使用水平,。
3、参培教师要遵守请假制度,有事履行请假手续。
4、按时出席,不迟到,不早退。
5、集中培训时,要求教师认真做好笔记。
关键词:在职教师;聋教育;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06-01
一、更新聋教育在职教师的理念
聋校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掌握聋童的特殊需求,在清楚地把握聋童在直观教学、信息传播渠道和缺陷补偿方面的特殊需要基础上,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满足聋童的特殊需求。让聋校教师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信息技术能力愿景,并能依照这一愿景进行相应的学习和自我发展,提高教师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开展信息技术与聋校课程整合的研究:加强信息技术对聋童听觉补偿的应用研究与培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种信息传播渠道的应用研究与训练;加强对聋校教师视觉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规范康复训练工作,开展学生言语能力方面的训练,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与实践,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更新陈旧的观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中有效的表达、交流、理解和思维的工具,让信息技术成为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
二、改进聋教育的培训模式
目前大部分聋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处于校本为主,结合普师培训的状态。这种方式已不能满足聋教育发展的需要,需要改革和创新。对于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信息技术培训,要有丰富的瓷源和激励政策的持续支持。
1.建立特色培训体系。对聋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首先要明确教师最需要什么,摄需要在哪方面加强和提高。这不仅仅是培训者首先要明确的,被训教师也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和实际能力的需要进行反思。在明确了教师的需要,把握了聋教育的特点,清晰了信息技术在聋教育中的角色后再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设置恰当的培训内容,进行既突出聋教育特殊需求又能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进行培训时,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教师可以经常性的和同事、同行互相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感受,产生碰撞与共鸣,共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问题。在培训初期,重点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随着教师的技术越来越熟练,并且开始将其应用到聋校课堂教学中去,重点则要进行教学培训,教学辅导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这是聋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关键的一环。并在教师后续的教学中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因为教师在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后,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有让教师持续不断的得到帮助,才会促进快速发展,使其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因此,要有这方面的专家和一线教师长时间合作备课、听课、评课,共同研究改进,使教师在专家的引导和帮助,主动反思教学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寻求改进的办法,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
2.进行分层培训。从教多年的教师在使用技术方面的困难更大一些,对他们的培训更为紧迫:首先是要纠正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看法和认识,消除他们对技术的恐惧心理,在态度和意识上使之乐意接受信息技术,然后再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培训。正如前面的那位老师,首先应转变他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态度,然后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效果就不会再像他所说的“应付差事”。而对于年轻的新教师则可以跟据其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尝试和创新,积极追求进步的特点进行更高要求的信息技术培训,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教学,按照《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稿)的指导精神,开展信息技术与聋校课程有效的整合,并与同行教师进行合作交流,经验共享,带动其他教师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培训模式上可以采用校本培训和换岗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尤其是换岗培训,对于开展信息技术在聋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重点开展校本培训。聋校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应当提高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自我需求,调动参与的积极性,结合学校实际、教师队伍的特点确定培训地目标、内容和组织形式,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措施,促进校本培训健康有序的开展,起到应有的效果。着力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遇到各种实际问题和点滴经验在理论层面的提升,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教师良好的研究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可以采用观摩听课、小组合作研讨、师徒结对、微格培训、实践反思及课题研究带动等方法,让聋校教师参与其中,提高认识,发现问题,增强需求,努力提高,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各聋校之间展开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换岗培训正在成为聋校学校本培训的新模式。
三、充实数字资源
从长远发展考虑,应在聋校建立全面的信息技术体系。首先应建立学校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和教学资源库与学校互联网网站。让教师无论是在办公室、各类多媒体教室还是学校机房都能利用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教学,尝试多媒体技术给课堂带来的益处;并能和外界保持联系和便捷的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教学课件制作与软件开发中心,中心可由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组成,组织部分年轻教师在教学之余,在软件的应用方面多做研究,共同开发聋校各科多媒体课件资源和教学软件,并将此提供给更多的一线教师。这样既保证的任课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教学,钻研教材内容和教法,又保证开发出来的课件更实用,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朱静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研究和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11.
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培训规划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涉及面广、人数多、任务重。为此,各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的教师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地方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有关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和细则,通过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长期计划,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多层级培训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尤其要对广大教师,特别是年龄大、职称高、积极性不足的教师的培训成果要及时进行转化和奖励,形成一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管理体系,使培训真正成为教学实践的助手。
二、要选择和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内容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以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建立适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案。当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往往偏重于使用计算机及其软件基本技能的培养,还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理论结合起来应用到日常学科的教学中。因此,培训内容的设置应该坚持技术实践与理念内化的一致,即在一定的技术实践下,强调教育理论与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相互渗透。
此外,由于教师在年龄、文化水平、学科性质、地域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信息素养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应该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如对教育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应该多讲一些实用的教育技术和教学工具的使用,多讲一些技术与理论相互融合的新方法。而对于新入职的教师,则应该适当加大教育理论的培训力度。
三、要拓展培训途径和方式
培训途径如集中培训、短期讲座、专家讲学、组织教师观摩、开展课题研究等等,如果组织得力,都是加速提高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应遵循不同层次拥有不同培训方式的原则,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效率。如,首先,重点对那些具备较高信息技术水平且具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这些教师往往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他们接受培训后很快就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在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其次,对一般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普及性培训,使他们能够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在掌握信息化工具使用技巧的基础上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能力,并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每一次培训的开始都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一个新起点。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效的有效方法。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多方面考虑,建立适合本地区教师的合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情况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对教师教育技术的评价应确保能从不同层面对教师的培训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情况以及科研情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让培训内容贯彻到每位教师的长期教学中,切实改变以前那种“培训完了就了事”的错误做法。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真正实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如,将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测试等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的依据,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记录教师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技术等级、科研水平等。
五、加强培训后的持续跟踪服务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技术培训 社区教育
1.调查对象
本文调查对象为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的全体员工。本项调查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分别对长春市三家企业发放问卷。问卷调查涉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培训及社区教育等。
2.长春市企业发展总体情况
吉林省长春市属于国家规划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一部分,全市现有朝阳、南关、绿园、宽城、二道、双阳、经济开发区、高新开发区、汽车开发区、净月开发区这几个区。其中民营企业总户数达25万。
3.长春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3.1企业存在人才流失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长春市的企业存在着人才流失问题。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观念滞后,人才的个人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导致企业的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
3.2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地开发利用
在调查中发现,长春市的企业对信息技术培训的投入不足,信息技术设备不完善,网络开发不健全。有些企业没有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导致企业人才信息技术素养偏低,工作效率不高,一定程度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
3.3社区教育模式尚未开发
在调查中发现,长春市三家企业都没有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对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所提倡的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全新理念缺乏了解,没有意识到在新时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区教育模式对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创新性意义,这一认知有待在企业今后的劳动力教育培训过程中有所突破,而这也反映出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的经济实力,因此,企业应该努力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格局,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开创社区教育模式的全新模式,提高劳动力教育培养的总体效率。
4.加强长春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信息技术培训的建议
在调查中发现,长春市的企业在员工在职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4.1加大高素质人才的比重,防止人才流失。
企业应该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壮大企业高素质人才的队伍,形成企业科研力量的中流砥柱,加大高科技人才的科技成果的转换力度,提高高科技人才的福利待遇,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稳定根基。
4.2加强企业信息技术培训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和师资配比。
企业应该结合员工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热情,加大信息技术培训力度,大力开远程教育资源,勇于创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对员工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企业要对此引起重视,致力于提升劳动力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针对希望学习更专业信息技术的人才,要因材施教,重点培养,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提升全体员工的信息技术素养。
4.3大力开发社区教育资源。
企业应该努力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努力构建企业的社区教育培训模式,开发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加强企业劳动力对这一新型培训模式的了解和共识,采纳国内外先进的社区教育培训理念和经验,结合长吉图企业自身的特色,勇于创新,制定出适宜长吉图企业的社区教育培训模式。在此基础上,满足企业劳动力的多样化需求,在企业社区教育网络中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例如外语课程学习、生活理财、家庭保健、低碳饮食、个人健身、古典音乐知识普及、文学修养等方面的全方位的知识,体现企业培训的多元化和人性化,以供企业成员自主选择,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上,涉猎更多的知识、汲取更多的养分,为企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多元化人才。
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担当弄潮儿的重要角色,因此长春市的企业对人才的职业培训对长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如何针对长春市企业人才教育培训中凸显出的问题,将本课题研究所提出的解决对策应用到实际的企业培训中,更新人才教育培训观念,充分开发信息技术资源和社区教育的新培训模式,任人唯贤,真正做到对人才的尊重和制定科学的有效的人才发展计划,对长春市的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刘盈.试论现代远程教育的属性.开放教育研究,2001.6
[3]丁兴富.远程教育学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论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互动.职业技术教育
[6]李伟.探索职业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共同发展的新路子.科学中国人
[7]刘培俊.中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宏观对策研究[R].北京: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0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教师应该从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尽快提高实施新课程的专业化水平。因此,校本培训是推进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年度我校将继续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内容,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并作为学校工作的立校之本、强校之路、兴校之策。为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水平,使一线教师应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制定本方案。
二、总体目标
以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培养一线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一)培训对象:所有在职教师均需参加培训和考核。
(二)培训学时:周二、周四晚:7:00-8:00(总培训学时不少于40学时)。
(三)领导机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组 员:xxx
三、培训类型
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差异,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两种不同层次的培训类型:
(1)普及型
培训对象:没有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
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信息技术,能使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型
培训对象: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知识与技能的教师。
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不仅使他们能更新信息技术观念,扩充信息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丰富信息技术理论,同时能成为相关处室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者。
四、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具体划分为以下5个方面:
1、45周岁以上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
针对45周岁以上教师计算机基础基本为零的现状,培训内容设计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录入、word20xx基本操作、excel20xx基本操作、powerpoint操作,简单网络应用。
2、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应用培训
培训重点是:远程教育设备的维修、维护,资源的下载与保存,资源的二次开发、整合与应用。争取让一线教师借鉴中央电教馆、教育网优质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小学多媒体制作、网络课程培训
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日渐频繁,通过培训部分骨干教师,提高他们的课件制作水平,培训内容主要是:幻灯片制作、flash课件制作、网络资源的整合。
4、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画板培训
几何画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推荐使用的动态几何工具,适用于数学、平面几何、物理的矢量分析、作图,函数作图。该软件简单易学,学会后五分钟即可完成一个课件。培训内容主要是:几何画板入门、范例欣赏。。
5、“技术启迪智慧”项目教师的指导培训
主要是指导项目教师熟练掌握相关信息技术操作,顺利完成相关工作。 五、保障措施
1、成立以校长刘开雄为组长,教导主王刚、远教管理员王典喜为组员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培训经费、时间的落实。
2、建立雄厚的信息技术培训师资力量。以我校优秀信息技术教师为主,聘请信息技术教学专家为辅的原则,充分保证培训的效果。
由于信息技术已经进人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学院的每一项工作几乎都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所以我们既要加强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道德修养.又要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使计算机、网络更有效的为全体教师服务。实践证明,采用校本培训是一条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校本培训以其低耗实效.面向实践教学需要.有利于灵活组织等特点.已成为信息技术培训中最具活力的培训模式。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模式.成为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研究课题。经过培训,要求教师独立制作课件、网页制作、电子备课、网上论坛、网上发表文章、网络安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为最终目的.体现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渗透.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2实施条件
学院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的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一切活动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各学科开展的电子备课、电子文章、教育论坛、教师网页、教师课件、电子试卷.整合课等等。学院24小时接入国际互联网.使得学院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力求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所提高.让信息技术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实施过程
3.1首先对全院教师进行了摸底调查.掌握教师的信息技术基础.有利于我们分班培训通过我们对课题组成员的调查,我们掌握情况如下:①家里有计算机的老师人数占80%②家中能上网的占65%③上网熟练程度:“完全不会”的占5%:“一般”占40%:“良好”占30%:优秀占25%④多媒体及软件的使用情况:“完全不会”的占5%;“一般”占40%:“良好”占40%:优秀占15%。
3.2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教师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别很悬殊。于是。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和教师的年龄特点开设甲乙两个培训班。每个班级都设有选修课和必修课甲班的课目安排如下:必修课:网络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Word2000Exce12000Flash网上发表文章电子备课选修课:AuthweaverDreamve&ver乙班的课时安排如下:必修课:同甲班必修课选修课:FIash。
3.3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三个层次!①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操作系统、字处理、浏览网页、信息搜索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③具体学科应用本学科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与经验、学科应用的案例警一个层次的目的是培训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使教师能够轻松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这部分内容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基础的内容.可分为选修和必修.以通过最低水平考试为准,不要求教师过于专注于技术:第二个层次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讲授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要掌握实际教学应用的策略和方法:第三个层次主要是介绍信息技术在教师所教学科中应用的经验.分析本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案例。
3.4培训的形式
此课题的培训采用了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网络通讯工具作辅助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了培训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培训。我们的校本培训由四名计算机课教师来承担集中培训的任务,但仅靠集中培训的时间和计算机课教师的辅导是不够的,我们还采取了结对子的学习方式以学年组和教研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二名信息技术基础好的教师作为小组长.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进行组内辅导,互帮互学。这种能者为师,信息技术骨干辐射,互帮互学的方式,减轻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4培训成果
培训结束后。通过从考试、作品、培训期间课堂表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四方面进行考核,结果全体参加培训的教师,有50%优秀、35%1~好、15%合格的成绩,而且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全部通过了我市组织的职称计算机考试。
5后期实验的思考
5.1存在的问题
通过我们校本培训的实施发现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与态度各不相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5.1.1愿学愿用型:这类教师愿意接受新事物,对于新奇的事物具有好奇感,愿意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对信息技术应用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学习信息技术.自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和生活中。这类教师主要是年轻教师
5.1.2无所谓型:这类教师对于应用信息技术缺乏积极性,“懒”于应用。他们嫌使用信息技术费时费力,没有主动、积极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5.1.3害怕恐慌型: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年纪比较大的教师中。由于年龄的原因.这些教师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信息技术.认为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怕不小心就会把电脑用坏了.不敢动.不敢试。分析以上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来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客观原因.主要是由教师的年龄特点和平时的兴趣、爱好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培训任务安排的太密集,而且每个学科的课时太少,导致的个别教师有些囫囵吞枣的感觉.既跟不上课程.又不理解所学知识有什么好处。
【关键词】行动研究;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66―03
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随着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将会逐步改善,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成为了影响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培养一支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较高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培训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一 当前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1]
为了真正有效地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在本研究的前期我们对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培训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做了访谈。调查和访谈的重点是县区和镇一级的初中和小学,也包括少数具备基本信息化教学条件的乡村学校,共发放问卷684份,回收631份,访谈了3所不同层次学校的10名不同学科的教师。经过对调查数据和访谈录音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后,我们发现,目前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1 培训方式单一
调查发现,目前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主要采用集中面授的方式,主要以聘请校外专家做讲座的大课堂形式展开。这种方式只适合专业知识更新或某些教学技能的掌握,对实践性知识很难奏效,很难满足教师对应用技术的期望。而且这种培训模式突出了培训者的中心地位,忽略了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不符合成人的学习特点,降低了受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的主动性。
此外,在培训的时间、地点上,集中面授,灵活性不够。而且,对于农村教师而言,参加集中培训的成本偏高。
2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由于缺乏对受训学员教学需求和实际情况(如所教学科,信息技能情况,受训学员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看法和平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情况等)的了解,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这些不是来自于教师实际需求的培训内容很难维持他们学习的热情。
此外,由于聘请的校外专家大多缺乏对于中小学教育的实际体验,培训内容也往往只能局限于“专业知识”层面,也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而对于如何将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实践性知识”不能够给予有效的指导。
3 评价不全面
培训结束后,培训者通过笔试或笔试和机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受训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注重对知识记忆和技能操作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受训学员过程性评价和实际应用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了误导,似乎培训给大家的带来的共识就是,学习了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得到了一份证书、一种资格而已,与我们的信息化教学、教育信息化还比较遥远。
4 缺乏认知支持
调研中发现,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教育技术难题,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认知支持。而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结束后,缺乏对教师进一步学习的支持和服务,无法及时地提供最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师遇到实际困难时也不可能有专门的教育技术人员给予帮助,而只靠同校教师之间的协作和努力又无法有效解决。因此,培训结束后,教师们往往不愿意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去摸索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的教学实践,体会不到信息技术的魅力,更不用说用信息技术来引导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了。
二 将行动研究引入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意义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方法。[2]它在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1 使培训符合成人学习者特点
成人学习者参加培训的学习要求明确,注重知识和理论、技能等在教学中的使用。同时培训时起点差异大,不同年龄、专业背景、教学需求、性别等因素使得培训的起点能力不同,要求不同。而行动研究正是重视了参与者的种种差异及需求。这样的培训能提高受训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
2 使培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行动研究与传统的学术研究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一点表现在研究目的上。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为实践本身的改善而展开研究,而不是理论上的建构,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透过实践行动来改善工作情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关注问题的圆满解决、进而改善实践工作情境,行动研究强调研究的应用价值性,此价值性旨在改善实践工作者之工作情境、解决实践工作中的问题。
将行动研究引入农村学校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能使培训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展开,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3 能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掌握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师不但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将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实践性知识”。所以,教师专业化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包括了关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将技术用于教学的实践知识和能力。
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它是以实践为中心的,它的根本旨趣是为了完善实践本身,是在于某个人或某团体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人的实践之改善。行动研究引入农村学校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后,将能有效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掌握。
4 注重受训教师的自身评价
受训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他们的培训起点差异很大,对于他们的评价应该尊重个性特点,照顾个别差异。这就要求评价者在对受训教师做出评价前,应该掌握他们的培训提高情况,是一个培训后与培训前的比较,而不是以前教学中常用的相对评价,更不是绝对评价。
行动研究强调从多渠道对行动进行记录,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阐释,这些记录可以作为教师自身评价的依据,这种评价更具有激励作用。
除以上的特点外,行动研究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时间灵活,行动研究小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小组学习时间。
三 基于行动研究的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构想和设计
1 培训整体方案构想
基于教师行动研究的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主要是指教育技术培训人员(主要指高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进驻学校,以受训教师认知支持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身份,帮助农村学校教师展开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行动研究,同时,高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也在进行行动研究,在进行解决基础教育问题的同时,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行动研究。
我们认为,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的研究不应该只从师范教育或职后培训出发。教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的发展应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考虑,不仅要重视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等的研究,而且应重视师范生的职前教育。所以应该将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同时,集中面授培训在解决某些问题上是有优势的,不应该完全摈弃这种方式。基于此,我们提出并设计了具体的培训方案,具体如下。
(1) 进行问题诊断,确定培训目标
诊断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非常必要的第一步。只有了解了教师的需求,发现问题,后续培训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可以通过培训人员与教师访谈获得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深入课堂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等多种途径来获得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分析问题,确定培训方法
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整理、分析,在这里,我们可以将问题划分为共性问题(受训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个别化问题(部分受训教师存在的问题)。对于共性问题,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为主、行动学习为辅的方式来解决。对于部分教师存在的个别化问题,可以将存在同类问题的老师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然后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展开培训,可以根据情况辅以集中培训。
(3) 问题解决过程中提供及时的认知支持
认知支持包括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为保证任务完成所获得的任何形式的工作帮助。对教师而言,在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工作帮助是他们增加知识、提升自身能力、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不可或缺的。在问题解决阶段,培训人员一定要能够给受训教师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维持培训的进展和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4) 不断反思,总结提高
无论是培训人员还是受训教师都应该不断地进行反思,不仅在培训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也要在培训结束后反思。培训人员除了要在培训方法、培训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总结提高,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受训教师也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2 以行动研究为主的培训具体实施过程设计
(1) 行动研究法介绍
在培训之初,一定要对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法的培训。让教师了解行动研究法,以及行动研究小组的功能;了解并掌握行动研究日志的纪录。如有条件的话,可以请行动研究专家对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法的培训,并模拟行动研究过程。
(2) 形成学习共同体
将问题诊断阶段搜集到的个别化问题,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归类,按照问题的相似性划分小组。这样小组成员便成为了行动研究中需要的批判性同事,在行动研究中可以与批判性同事交流自己的想法,聆听批判性同事的意见。再加上有培训人员作为辅导者,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应用在培训中,一般发挥了两种功能。第一,可以让学习成员产生归属感,成员之间的相互鼓励能让成员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学习成员有了互相交流和合作的对象,他们可以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3) 行动方案设计及实施
每个行动小组将小组问题进行一个总的设计,具体包括先解决什么问题,后解决什么问题,每个问题如何解决,大概用多长时间,以什么方式来解决等等。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培训人员应能够及时地给中小学教师提供认知支持,并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数据主要包括课堂观察教学效果、学生访谈等。
培训人员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阐释,找出还需解决的问题后,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共同做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在此过程中,学习共同体成员应及时相互给予鼓励,促进成员共同发展。
四 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
1 较低的培训费用
对于农村学校而言,经济因素是一个制约学校发展的很大的因素,所以培训的展开最好尽可能的考虑学校参加培训的费用问题。我们建议高校与附近的农村中小学联系,双方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展开培训研究。高校可以向合作的中小学校定期派遣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师信息化教育,中小学接收大学生到中小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如兼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辅导员,合作开发教学软件,设计安装机房和网络设备的方案等。双方互惠共赢,降低培训费用。
2教师的主动参与
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除了要确保教师在培训课程中的出勤率以及完成作业、任务外,还应对教师提出以下要求:(1)定期开展行动研究小组会议,并纪录会议过程。(2)纪录行动研究日志。在培训中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的反思。而过程日志的纪录,恰恰能够引导、督促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3培训者的指导
行动研究法培训,对培训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培训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培训者高质量的指导。
4有效的全程评价
行动研究法培训更注重的是形成性评价。有效的全程评价,对于培训是否成功,将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基于行动研究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需要得到高等学校和研究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深入中小学,与中小学教师合作进行研究和实践,优势互补,将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高校能够和中小学合作,促进教师教育质量走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永花,张军征.面向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网络平台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9,(1):137.
姓 名: 章某
性 别: 男
出生日期: 1971/07/28
户 口: 上海
目前年薪: 8-10万人民币
工作年限: 二年以上
地 址: 上海市古田西路45号301室
邮 编: 200121
电子邮件:
移动电话: 086-13611452xxx
家庭电话: 086-021-65658xxx
个人
离职通知: 一周
补贴/津贴: 2万元/年
基本工资: 7(万元/年)
年度奖金/佣金: 1(万元/年)
股 票: 200
自 我 评 价
本人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善于团队工作的人,思维严谨,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管理经验。适合从事IT领域售前售后技术支持领导工作。
求 职 意 向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通讯)
目标地点: 上海市
期望工资: 面议
目标职能: 计算机/互联网/通讯, 高级软件工程师
工 作 经 验
1998/07--至今:上海达克网络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所属行业: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通讯)
产品及技术支持部 部门经理
1.负责大客户的售前支持 2.制定新产品的技术支持方案 3.负责部门日常管理,协调部门内部工作 4.负责销售人员和技术支持工程师的技术培训。
汇报对象: CTO 下属人数: 30
证明人: David.yan
工作业绩: 主持开发了如下网络系统工程的技术支持方案:
1、华东大学国家图象重点试验室网络工程
2、国际展览中心网络系统工程
3、商业银行网络改造工程
1996/11--1998/06:美国Multi-Media计算机有限公司上海办事处
所属行业: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通讯)
信息技术部 技术支持工程师
1.负责产品售前、售后技术支持
2.负责销售渠道和用户的技术培训
3.负责产品技术文档的翻译工作
汇报对象: 部门经理 下属人数: 5
离职原因: 合同到期
工作业绩: 作为Project Leader, 领导了“企业管理自动化”项目的开发。
1993/07--1996/10:上海华佳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所属行业: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通讯)
信息技术部 系统工程师
1.负责为用户进行SUN工作站及UNIX系统集成项目支持、服务及培训;
2.参与开发SUN SPARC兼容工作站;
3.用户售前咨询。
汇报对象: 部门经理 下属人数: 3
工作业绩: 1、参与建立了环美连锁超市收银系统
2、编制公司内部人事财务管理系统
项 目 经 验
1997/01--1998/02:企业管理自动化
软件环境: PB, VB.Oracle, Notes
硬件环境: IBM, SUN
开发工具: PB, VC
项目描述: 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为了是企业的管理能够实现计算机自动管理,包括生产/财务/OA等等。
责任描述: 负责项目的前期调研,可行性分析报告编写,整体规划和项目控制等等
教 育 经 历
1989/09--1993/07: 上海交通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科
多次获奖学金,并担任系学生会部长职务
1986/09--1989/07: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 高中
培 训 经 历
1996/03--1996/04: 上海微软高级技术培训中心 系统工程师培训 微软公司系统工程师证书
语 言 能 力
英语 精通
日语 一般
IT 技 能
技能名称 熟练程度 使用时间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熟练 15月
MCSD 精通 20月
Sun Solaris 熟练 15月
1.设计教学方案的培训
第一,确保教学方案设计的一致性。教学方案设计运用了系统方法,把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二者的原理转化成对中小学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分析、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媒体与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等具体的中小学教学环节的具体计划过程。教学方案设计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所以应该做到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系,注重一致性。第二,要注重教学设计应具备可操作性。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时,在进行教学方法、理论的内容培训时,首先应该明确:设计教学方案的目的就在于有效的解决如何教学生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对教与学的问题进行研究,学习教学设计既要掌握理论又要掌握具体操作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将教学设计应用于实际操作层面。所以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时,要把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让中小学教师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对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的实际操作,以教学问题为出发点,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应用能力。
2.获取信息能力的培训
对中小学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行培养,才能使中小学教学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在信息的海洋中,借助网络技术,搜集与自己教学目标相关的学习信息。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来说,采用网络资源的搜集与选择也是提高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现在的中小学教师中,有部分教师在获取网络资源上,能力偏低,一些教师还存在着对查找信息、选择信息、保存信息等操作的不熟练,所以在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应注重对其进行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的操作,熟练地掌握获取信息的操作与方法。3.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能力的培训。获取信息不是信息技术能力的最终体现,只有对信息进行深层加工,提高它的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时,应该提高加工信息、处理信息方面的能力。在培训中,应该安排信息化教学设计这样的模块,让每位中小学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在网络上搜索与其相关图片、视频、音频、文本以及动画等资源,来充实自己的电子教学档案,并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对象,确定学习对策,之后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源进行整理、筛选,而后再进行鉴别、重组,对可以直接利用的资源进行保留,需要修改的资源进行修改完善,并对资源重新整合,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操作,实现对资源的加工处理。通过上述培训过程,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从而实现了对信息的有效利用。
二、结语
1.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
教育技术能力属于信息时代教师必须掌握的能力,他属于特殊能力范畴,需要教师后天学习才能具备。教育技术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及教育的改革。正是基于这样考虑,笔者所在学校,在制定教育技术培训方案时,综合了其他学校的方案,结合了自身学校的特点。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学校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但是收到的效果确是微乎其微,并没有真正起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应用水平的目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本身意识问题,并没有把信息技术应用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只是应付了事。二是学校本身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技术培训机制,培训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证。一部分学校制定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管理制度,将其纳入学校或部门的工作计划,制定了相应的培训计划。而大部分学校对此项不够重视,未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也无完善的相关措施保障培训工作。三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培训模式不够合理,培训搞“全面化”、“纯技术”路线,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持,忽略教师教育理念的扭转。四是培训缺乏个性化辅导,实行全面培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未考虑教师个体差异,不能以学科特点来构建相应的技术应用。以上是一部分学校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以为探索研究行之有效的教育技术培训策略很有现实意义。
2.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研究
学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种种问题,要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调整策略,以期能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供参考。
(一)做好调查研究,分析培训对象
各类教师由于年龄、学科及社会关系的不同,他所具备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不同,那作为教育技术培训方案的制定者,必须要了解培训对象的结构特点,可以在培训方案制定之前,设计相应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问卷,选取各个学科、年龄、职称不同的对象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后收回问卷进行有效的分析。调查问卷调查教师的基本信息,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教育技术培训需求情况,问卷内容涉及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反馈等方式。分析调查结果,设计合理有效的报表,利用spss之类的数据处理软件分析相应的结果。真正了解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的真实需求。
(二)培训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进行组织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原理上的策略,整个教学过程,学习者要以完成一个个任务来进行推进学习。笔者在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时,对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常常以一个个例子的形式进行讲解,例子相互之间是推进的关系,完成前一个的任务后才能进行下一个任务,可以有效推进教学。笔者所在学校在进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同时借助学校所具有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将相应的教学任务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教师必须通过平台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平台支持在线学习的形式,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实时的沟通交流,让教师在信息化的平台使用中,得到专业素养、信息素养的提高,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推进效果。
(三)优化培训模式,实施不同培训策略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对一般学校采用的培训模式就是全员培训,统一内容的培训方式。培训的内容大多以纯技术的形式进行讲授,缺乏丰富案例的生动讲解。我们可以采用优化结构的形式进行培训,可以交叉性讲授,采用技术传授和理论讲解相融合的方式进行讲解。技术讲解中贯穿一定的教育理念,理论教学时通过多种技术案例形式进行展示,这样可以实现技术理论相互提高的目的。在培训中也可以采用结合教师的学科特点,分层进行培训,笔者所在学校培训时是以系部为单位进行分批培训,文理工等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培训导师可以和培训教师相互学习,培训导师了解教师相应的学科背景,在讲授的时候,注意多讲解相关学科的案例。
(四)培训建立相应的绩效机制
利用绩效技术的原理即采用最小化投入,得到最合理化的结果。同样地,我们在进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时,可以建立相应的绩效机制。改变传统的闭卷考试和上机考试的评价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考核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效果,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可以在面授时,穿插教师平时学习成果,制作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等,采用学生和专家互评的形式,客观真实的评价教师的培训成绩。建立有效的服务和奖惩机制,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设有专人服务教师,解答帮扶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学校亦可以举办相应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大赛,就教师所制作的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网页制作等信息化教学产品进行评比,专家点评,选出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指导教师改进相应的作品。绩效技术一般具有以学习者绩效为中心、及时信息传递、经验共享的特点,那么我们在培训的时候,可以采用其理念,根据学校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需要,分析教师工作和学校需求之间的差异,通过学校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来支持、帮助教师工作,当然必要时设定相应奖惩机制,有效促进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自己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最终提高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
一、目前沧州市中小学信息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训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差异较大
有些教师因为工作需要或自身喜欢钻研,信息技术水平很高,而有些教师则很少接触或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另外,性别、年龄、专业及知识接受能力等也是导致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2.时间短,任务重
目前的培训中,受训教师往往需要在短短三五天时间内学习很多东西,如办公软件、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操作、网页或网站制作,等等。这对于年龄偏大、教学和科研任务本来就很繁重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来说,存在着诸多困难,培训质量也很难保证。
3.培训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多年来沧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是短期集中面授培训,基本都是按学科分班的大班教学,这种集体推进、整齐划一的培训范式难以满足教师对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员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真正发挥。另外,几乎每年的沧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都是自上而下的,在此之前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
4.培训内容更新缓慢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快速更新,新技术不断涌现,然而培训的内容却是改变。培训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受训教师就不会从培训中得到前沿的信息,不能及时适应信息化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培训也就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5.培训评价体系不完善、目标不明晰
怎样衡量信息技术培训的绩效?培训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这是一直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模糊的目标影响了培训的方式和效果,往往是象征性地做个作业,发个证书,至于培训结束后,受训教师在教学上有没有学以致用或者改进和提高,就没有人关心了。
6.培训没有持续性
表现在两方面:①由于条件所限,虽然培训已经开展了多年,但目前接受过培训的仅是小部分骨干教师,没能接受培训却有强烈培训愿望的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因为连初级的轮流培训还没有完成,也就谈不上后续的提高性培训了。②培训中心缺少网络化培训平台的支持,缺乏对学员培训后的支持、指导、评价和信息反馈,受训教师无法通过培训平台形成信息技术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基于混合模式的信息技术培训的可行性
1.符合教师对培训时间多样化的需求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45.8%的教师希望把培训安排在工作时间内,认为自己的课余时间本来就较少,培训是工作需要,所以安排在工作时间内更为合理。31%的教师希望培训在假期进行,认为集中较长的时间可以系统学习,也能够使得学习的内容及时被消化吸收,效果较好。少数教师认为可以在晚上或周末培训,比例各占10.3%和11.5%,也有极少数教师认为根本不需要培训。
混合式培训符合成人学习特点,使教师在时间选择上有了更高的自由度,满足了教师对培训时间多样化的需求,使得“众口不再难调”。
2.符合教师对培训方式选择的期望
对参加培训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多数教师更希望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可选,大约80%的教师希望培训以集中面授、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进行。因此,混合模式具备培训方式上的可行性,符合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期望。
3.满足教师对培训环境和资源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具备网络学习的条件,此外还有手机可以支持移动学习。对受训教师来说,单一的集中授课方式不能完全满足学习需要,那些问题来不及完全理解消化或需要深入学习的知识,有待于通过其他途径来学习,比如网络课程等。因此,混合模式更适合教师对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多样化需求。
4.有利于培训效果的巩固和强化
混合学习模式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自由的学习时间、灵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持续、深入地学习,使教师可以边培训、边研究、边实践,巩固和强化培训的效果。另外,教师的学习通常是一种以教师群体为基础的合作学习,而这种合作学习更适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如基于教师自组织的博客圈子、QQ群、虚拟社区等,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基于混合模式的沧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
1.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
首先,切合实际的目标制定是培训的出发点。培训的目的并不是使每个中小学教师都成为信息技术专家,而是提高教师实际应用能力,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其次,实用的内容设计是培训的立足点。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掌握的技能是要反映到课堂上的,因此,内容的选择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有实用价值。培训内容要能够反映技术或教育理念的最新成果。再次,针对受训教师基础差异,应采用分层次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提高培训效果。最后, 培训内容与教师所教课程整合,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搜集大量相关素材和案例,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激发学员的兴趣和灵感,帮助他们在专业化道路上更快地成长。
2.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混合培训模式是传统面授模式和网上在线培训的结合,网上在线培训是教师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即时通信工具、博客等进行学习、交流、反思和提高的方式,它集案例分析、讨论交流、自主学习、自我反思、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之大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培训效果。
3.充分利用“继教网”,搭建基于本地区培训的网络学习平台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以公共服务平台、区域教师联网、区县学习资源中心和校本培训四级管理为基本框架,形成了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师培训网络模式,是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专业平台之一。山东省临淄区就是在此平台基础上成立了自己的“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本地区的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支持和更强大的平台保障。山东临淄的做法很值得沧州学习和借鉴。充分利用“继教网”,建立基于沧州本地区的网络培训平台,既方便快捷、又省时省力,是进一步完善、规范现行培训体系,积极探索教师培训工作新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
4.利用网络免费资源,构建“经济适用型”的混合培训模式
网络上有很多免费服务,如果能在培训中加以利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网络操作技能,还可以使他们进一步沟通交流、深入学习和持续发展,利于培训效果的改善和提高。在此仅举两例:①QQ群的群体沟通、资源共享功能更是备受青睐,因此可以建立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QQ群,进行作品展示、问题探讨、经验交流、上传下载。②博客是教师群体较早、较多使用的网络功能,他们利用博客进行学习、反思、知识积累,有很多人因为相同的情趣爱好或相同的关注面,组成了博客圈子。对于参加培训的这些中小学教师来说,也完全可以在个人博客基础上组成基于培训的圈子,共同交流学习反思提高。
5.多元化的评价手段
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目的是“以评促学、以评促用”,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很强,培训质量的高低应该通过教师教学实际反馈及更多的渠道来评价,如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建立培训效果运用情况的反馈机制,如开展教学示范课评比、优秀教学课件评比,同时鼓励教师申请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课题,促进教师的实际研究应用。
6.提供可持续的培训后服务
培训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终身发展和职业成长的过程,在培训中要体现“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他们遇到的问题不可能通过短期培训全部得到解决,因此有必要给他们提供培训后的支持服务。信息技术培训要有长期的计划,有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有关组织和部门要有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系统培养和长期支持,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总之,将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对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要、培养创新能力、进行教学反思、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教育技术能力 培训方法 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快速前进,教育技术已备受人们的关注,当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高校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和高科技现代化新型人才的重任,如果想培育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下一番工夫,只有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一、我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状况
笔者对我校60名在编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为96.7%。现将有关情况分类分析如下:
从我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分析,我校教师基本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从学历结构上分析,92%的本科以上学历。调查发现,我校有65.5%的教师没有用过或者很少用现代信息技术授课,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现象很不乐观,值得我们思考。62.3%的教师使用office只处于初级阶段。对于教师们的课件制作与应用水平,71.4%的教师的课件制作处于不会和尝试阶段,说明教师们不能有效自如地利用课件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多数教师只会做简单的PPT(PowerPoint),课件内容比较单一。由问卷发现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方面最想学习的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尤其是课件制作。在应用网络技术方面,教师基本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简单的资源查找,对下载资源的方法有一定的欠缺,对专用下载工具的应用知之甚少。对网络空间,如百度空间的应用鲜为人知,对已经下载的网络资源的处理没有合适高效的方法。由此说明我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还是很薄弱的,但是我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很高,所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势在必行。全国各地相继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各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驶上快车道,信息化教学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校园网、多媒体教育、班班通甚至平板电脑等进入校园。中央到地方组织了各种各样的相关培训,如英特尔培训等,年年有计划,年年有培训,但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培训像是为了完成任务,拿到继续教育学分。
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策略
培训方法多样,培训技巧多变,要使校本培训达到既定的效果,采取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策略即设定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途径,兼有战略和战术两层含义。是在具体目标实施中,具有相对稳定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形式表现为实现目标制定的一系列制度,也就是说策略具有很强的制度化。经过多年校本培训探索,我认为校本培训应该采用以下有效策略。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培训人员队伍。
培训人员的水平决定着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是让教师有效使用教育技术手段和数字化资源进行教学,对绝大多数施训者和参训者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果施训者只有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没有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则无法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因此,施训教师必须既具有信息技术技能,又拥有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保障培训质量和效率,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按照国家有关新一轮培训的要求,确定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的资格,建立一支高素质培训队伍,确保培训质量与成效。
2.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保证校本培训顺利实施。
在制度制定中,一定要依据教师自身特点和教师学科特点、专业结构和年龄差距提出一定的要求,把教育技术培训成绩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内容。根据教师职业生涯理论和教师成长一般规律,对新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等不同教师层次开展不同的培训,兼顾多种层次的差别性,与不同科级教师分别会商,制定出各自不同专业发展目标要求和培养培训方案。为照顾一部分教师的学习困难,尽量使他们不掉队,学校应该体现管理上的弹性,实行限时完成作业、允许多次补测、开展自愿组合的互帮互学等措施,调动教师积极性,确保培训质量。
3.建立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的激励机制。
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没有激励,就没有前进方向。校本培训要注意研究教师参加培训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因的相互作用,从满足教师需要出发,对教师优秀课件作品进行表扬奖励,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营造氛围,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内驱力,使教师认识到培训是教师的权利,自觉参与是培训成功的关键。
4.建立并强化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对目标完成效果按照一定规则和制度进行合理有效的测量。一般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校本培训中,定量评价主要体现为教师的培训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阶段测试成绩和科研研究成果等,定性评价是隐性的,主要体现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方式的改变,教研教改的态度等。校本培训一定要建立完整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我校在校本培训中为了有效评价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专门为每一个教师建立教育技术培训成长档案,要求每一个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技术培训学习的电子包,形成成长档案和学习电子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再结合省市县相关教育技术培训,形成以校本培训为主、继续教育为辅的动态评价机制。
总而言之,校本培训要有灵活的方法、有效的策略,确保校本培训进行和达到预期效果。校本培训一定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怕走弯路,不怕出错,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兴笃.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题学习网站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05).
[2]李海莲.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6).
[3]李艳如,范新星.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新发展[J].软件导刊,2012(02).
一、实施“计划”意义重大
首先,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我国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将从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普及网络应用知识、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三个层面全面推进。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师是关键,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另外,当前,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这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教育的实施者和教育变革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如何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这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
去年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会议上明确指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是应用,不仅要高质量地建设好,而且要高效益地应用好,真正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益上见到实效。她还强调,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仅要进行设备使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教会教师如何应用三种模式去上课。省、市(地)、县、学校都要制订详细的教师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有步骤地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的重心要逐步转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上来,对学科教师的培训不仅要重视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还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将有力地促进广大教师尽快适应信息技术环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这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任务和要求。
教育部十分重视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基本扫除了“计算机盲”。近些年,教育部还相继与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合作,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培训,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但是,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虽然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些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但普遍缺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缺乏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的能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总体水平还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依然比较陈旧落后,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对于新时期教育发展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推进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也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导向。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是一种要求经过严格训练才能获得并需维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公共职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国民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近年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美国甚至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根本措施”(2002年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教育质量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今,一名教师仅具有教育理论素养和学科教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师学会教学设计,有效地通过视听技术、卫星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由此带来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必将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第三,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规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培训质量。近些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或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毋庸讳言,目前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域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问题比较突出;缺乏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无法通过培训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建立一套规范性、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培训、考试认证体系,将有效地规范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管理,提高教育技术培训质量。
二、依据《标准》扎实推进为贯彻落实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中提出的实施以“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要求,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三部分。每部分内容都涉及意识与态度(主要包括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等内容),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应用与创新(主要包括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研与发展、合作与交流等内容),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健康使用、规范行为)等四个能力维度。《标准》把引导中小学教师具备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探索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的途径及方法,并使中小学教师明确在应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社会责任作为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准》的颁布,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认证体系,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正式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计划”以教学应用为导向,旨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显著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进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这项计划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实施。2005年7月计划率先在辽宁、江苏、河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和宁夏等九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实施。从2006年7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其总体目标: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试行)》,从2005年始,用几年时间,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使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显著提高。
目前《中小学教师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已面世,通过招投标形式组织编写的两套教材也已出版。最近,教育技术中级培训大纲和考试大纲也将陆续印发,中级培训教材正在编写之中。同时,已经组织了若干期省级骨干培训者的国家级培训。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和实验工作已经进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陆续全面展开。预计今年10月将组织首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
三、统筹协调精心组织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改革创新的思路来指导这项新工作。要注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开展新一轮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共同推进计划的实施工作。
第二,加强管理,理顺关系,规范教育技术培训。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与省内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统筹考虑本地相关培训项目,确保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第三,规范教育技术培训教材、课程的开发和使用。要用好教育部组织专家审定和推荐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切实保证优质培训教材和资源的广泛应用。杜绝培训教材及相关资源的乱编、滥用。
第四,处理好已有培训项目与本计划培训的关系。要把握好五点原则:一是全员培训,二是连续培训,三是教考分离,四是统一规范,五是个案处理,减少重复培训。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一项有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将惠及广大中小学生的大事、好事,让我们齐心协力,扎实工作,把“计划”实施工作落实到位,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明显提高,不断提升教师为实施素质教育和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的水平。(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宋永刚)
综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在走到哪儿了?
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从2005年开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陆续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教育部师范司制定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要求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要求,所有中小学教师在三年内均应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整体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做好前期准备,为培训的开展创造条件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培训、考试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依据。依据该标准,2005年组织编写了《教学人员教育技术培训大纲(初级)》。在标准、大纲具备的基础上又引入了竞争机制编写教材。经过专家严格评审,最终确定中央电化教育馆、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报送的教材编写方案和华东师范大学报送的教材编写方案中标。国家制定标准、大纲,统一编写培训教材保证了项目开展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纲(初级)》为依据,在多方征求意见和试验的基础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大纲和考试办法已研制完成并通过专家鉴定。这将使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有据可依,并为全国统一考试创造条件。
建立项目管理部门,开展培训工作
为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由教育行政领导牵头,教育技术和考试部门及相关机构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领导实施该项工作。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设在中央电教馆,负责计划的具体组织协调。教育部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全国教师网络联盟等组织积极参与了相关工作。
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项目办公室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年初,首批项目实施地区(辽宁、河南、宁夏、江苏、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海南)的329名骨干培训者和近百名省级组织者的国家级培训任务顺利完成。首批项目实施地区的普通教师培训工作正在逐步开展。
2006年下半年,其他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骨干教师的培训即将全面开始。
注重实效,采用多种培训方法
为使培训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培训在教材设计、培训形式、教学方法上力求创新。两套教材均采用模块式设计,以模块和活动为基本框架,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融会在实践活动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使学习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可以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行为。通过主题活动和典型案例展示,让教师理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交流、演示与评价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他们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集中面授模式学习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多种培训模式。项目办正在积极组织力量研究、开发,力争近期为全国教师提供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学习平台及与之配套的网络课程和学习资源,提供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和IP资源服务,以满足各地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加强培训质量监测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要求教师必须接受培训,培训结束后参加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以保证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严肃性和规范化。根据专家建议,本次培训在进行终结性考试以评测中小学教师学习质量的同时,采用项目办公室组织开发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测与过程性评价系统”,以便在过程中准确把握各地培训的进度,掌握参训者的基本信息和培训者的教学、组织水平,进一步促进各地提高培训的质量。过程性考核合格是学员参加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的前提条件。
水平考试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及各地考办负责实施,试卷分成教学规划、资源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部分。在首批实施地区国家级骨干培训班试测中,学员对考试的风格和内容表示肯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
链接注重教学实际应用教e通纳入培训教材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重点是要提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期望通过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此次培训较之以往培训更加看重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改变以往培训理论说教多,培训结束之后教师还是不能独立应用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在培训教材中纳入帮助教师实际应用的教学软件,培训结束之后,这些教学设计支持工具还可以继续帮助教师的日常教学应用,对巩固培训成果,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会有很大帮助。这些“教学设计支持”工具在操作方面要简易化、傻瓜化,最大程度降低教师的应用门槛,同时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帮助教师完成课堂各种来源(资源库、互联网)的教学资源整合。
据了解,同方思科公司研发的教学设计与资源整合应用工具——教e通软件在支持教师教学设计、方便教师资源应用方面具有较好表现。其作为教学设计支持工具同时入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两套指定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