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文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数学教案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

第1篇

一、学前准备

“学案”的环节之一为“学前准备”,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为了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在预习阶段要求学生对新知识作初步的了解,所以设置的预习题以基础为主,实现低层次目标的自达。保证所有同学能自行解决“学案”中的学前准备内容,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质疑。对这一环节中的预习题,我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是这样设计的:

案例:设计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内容的学前准备:

1.(1)用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

(2)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2.有甲、乙两个数,甲数与乙数的和为50,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7倍和为250,按下列要求,求甲、乙两个数:(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2)尝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吧!

回顾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3.有甲、乙两个数,其中2个甲数与3个乙数的和为130,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7倍和为250,求甲、乙两个数。

(一)旧知识的回顾

在学生接受新知之前,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与新知有关的知识与技能,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案例中的第1题分别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此题设计目的是巩固学生正确、熟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为解决新知扎实基础。第2题中(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回顾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从而为学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提供类比思想。

(二)新知识的简单尝试

为了使学生尽可能在课堂40分钟内把所学的知识全部掌握,我们就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难度较低,并通过预习就能独立解决的一些练习题。案例中第2题的第(2)小题,让学生尝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第3题(巧妙变式第2题)通过与刚才第2题的对比,让学生思考,对于本题选择“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哪个更方便,让学生感到学这节课的必要性。通常我们老师设计一节课,比较注重 “我怎么教”,而对于“我为什么要教这节课”和“学生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思考相对较少,所以我认为在“学案”四个环节的作业设计中,都应该注意这三个问题。上课前教师收齐“学案”,批阅“学前准备”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对“学案”再次进行补充完善,以学定教。在课上有针对性地点拨,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二、课堂探究

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是要通过训练去强化,通过运用去巩固和提高的,这样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形成学习能力。所以,我认为课堂研讨部分的练习设计应注意适度和适量。

(一)要注重课内例题的基础性、典型性、坡度性

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体现基础性、典型性、坡度性。例题主要采用书上的例题,但采用之前必须进行适当改变,哪怕改变计算题中的一个数字或几何证明中的一个字母(防止少数学生在自学时不动脑筋的抄,而是必须自学看懂书上例题,再做“学案”上的预习题目);呈现方式上一题多变,利用书上的例题进行变式、挖掘和提高,从深度和广度上来挖掘例题的作用。同时几个例题要步步为营,步步深入,有一定的坡度性。还是以“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这内容为例,在第二节课设计例题时,可以把例题2的结论进行适当变式,因为对于“用直接未知量来设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在第1节课中学生已经掌握很好,不妨通过变式呈现一个“用间接未知量来设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题目,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练习要适量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中的再次反馈活动,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所以课堂作业练习要适量,保证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在学生进行课内作业时,教师应巡视,掌握典型错误,当堂反馈纠正。要重视学生作业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独创性。对学生在预习导学作业中或课堂研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和独到见解,应及时讲评和反馈,对教学进行适时调控。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做“延伸拓展”中的二、三星级提高题。如有疑难,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让学生两人一组或前后相邻两桌同学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互解答,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这些小组学习讨论,适时给予学生点拨或帮助,重点对差生、优生施以个别教学辅导,激励和强化中等生,从而逐步解决教学过程中差生转化和优等生的发展问题。

三、延伸拓展

(一)精选练习题

精选练习题,我在题目的选择时,做到与教学内容配套,合适梯度,由易到难,坚持以训练基本功、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主,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事先对题目进行认真的分析:解题时需要用到哪些新授数学概念、定理及知识点;解题所涉及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学生在这方面训练的熟练程度;解题过程的关键处和易错处都了然于胸。

(二)自编练习题

试题都是源于书本,只是命题人在题设条件、问题的情境和设问方式上作了适当的变换,中考题就是把平时练习中的题目通过给出新的情景、改变设问方式、互换条件与结论等手段改编而成。这样的试题给人一种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的感觉,很多学生由于思维定势造成失分,此时应变能力至关重要。因而我们在平时作业中,有意识地对一些可以改编的问题进行变式训练、题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类问题的本质及其通性通法,同时有意识进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三)设计层次性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

数学新课标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境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学生之间的数学能力存在着差异。为了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设计作业时,不能搞“一刀切”,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层次性作业,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设练习和提高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1)难度的分层

根据学生实际,分层设计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让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当然,每个学生的学习接受的能力是不同的,为防止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所以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把作业设为必做题,选做题甚至渗透竞赛的题目,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

(2)数量的分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做几道题就做几道题,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当然老师心里有一个谱),设计的作业太多或太难就会让学生失去对数学练习的兴趣,教师逼急了,他一抄了之,应付一下。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他们做练习的速度可能由于基础或者习惯方面的原因会很慢,如果数学题目的容量经常多得无法完成,就容易滋长“债欠多了不愁”的心理。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误区;对策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高效课堂”运行的根本教学理念. 如何实现这个教学理念,“高效课堂”提倡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思考. 这给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新的挑战,于是新的备课模式--“导学案”应运而生. 导学案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要由“教”转变为“导”的角色. 可见,设计好导学案是上好课的首要前提. 然而,我们经常发现,有一些教师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影响了导学案的教学效果,现举例如下: 

误区一:重学生的“学”,轻教师的“导” 

误区:有些导学案设计的内容全部是学生的活动,而教师的活动根本不见踪影. 于是,我们经常发现,课堂中经常出现“放羊式”的教学情景,教师对学生完全是放任自流. 问题探究中教师该引导的不引导,只是放任学生“死啃”. 结果不光效率低,而且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 

对策:我们知道,学生自主学习是导学案设计的中心,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由. 这需要把握好“放”与“收”的度,把握好“适时登场”和“主动撤离”的时机. 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要扮演好纵观全局、适时引导的导演者角色. 教师要对下列情况及时参入:(1)学生学习中带有疑惑的共性问题:(2)学生长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3)需要进行关键方法点拨的问题,等等. 

误区二:重“习题”的罗列,轻“问题”的设计 

误区:导学案的基本要求是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过程探究化,即把学生知识的掌握过程形成一条问题链,以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探索、验证等. 以问题把数学学习中的练和思结合起来,把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把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 也就是说,问题是关键,是核心,它主导教学的全过程,对教学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的转化为一个个练习题,导学案变成了一本“练习册”. 比如,某位教师设计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导学案如下:

1. 如图1,已知AB = CD,AD = BC,说出∠1 = ∠2的理由. 

2. 如图2,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 = CB,AD = CD. 求证:∠C = ∠A. 

3. 如图3,已知ABF ≌ DEC,且AC = DF,说明ABC≌DEF的理由. 

4. 如图4,已知AD = BC,OD = OC,O为AB中点,说出AOD ≌ BOC的理由. 

5. 已知∠BAC,用直尺和圆规作∠BAC的平分线AD,(要求保留痕迹不写作法) 

…… 

这种习题化的导学案完全降低了学案的“导学”功能,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对策:那么如何提高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呢?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探究性,要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的功能;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通过层层递进、步步加深的引导,来促进学生思维的纵向发展;再次,要注重方法的点拨,通过让学生对关键方法的悟透,来达成“解一题、通一类”的教学效果;最后,要设计合作性活动来达成问题的解决,通过组织学生的互动交流、互帮互教,来达成优秀生和后进生学习上的双赢. 

误区三:重导学案的“克隆”,轻导学案的“创新” 

误区:有些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总是把别人的导学案一字不差的照搬下来,喜欢复制他人的劳动成果,丝毫没有自己的思想成分. 虽然说大部分教师刚刚接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这种教学模式处于相对陌生的情况,这时候需要一定的“临帖”,来熟悉这种模式. 但是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临帖”后,教师要加强对本校学生的研究,编写出适合本校学生的导学案,从而做到以学定教和因材施教. 如果一味地“克隆”他人的劳动成果,势必会不利于本班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不利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对策:那么如何实现导学案的“创新”呢?(1)要研究本班学生的学情,做到心中有数;(2)要编写有层次的导学案,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发展;(3)要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引导、积极情感的培养;(4)要研究教材,吃透知识点,编制出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等等. 

误区四:重课前的“预设”,轻课中的“生成” 

误区:我们知道,高效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的、生成的互动过程,这就注定了导学案的设计要留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动态生成空间. 而有些教师在设计时恰好相反,他们把导学案设计成一个单一性的封闭过程. 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预设”的教学设计来进行,完全忽视了课堂中的互动生成过程. 以至于课堂出现生成时,教师显得手足无措、难以应对,或者干脆无视生成、出现生成时轻描淡写地带过,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对策: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比如,在“预设”的同时留出“生成”的空间,充分利用在互动过程中的生存性知识,对课堂中生成性过程进行及时的引导,等等. 

误区五:重学生的“互动交流”,轻学生的“独立探索” 

误区:经常可以看到,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热衷于组织学生的互动交流、讨论、辩论、质疑,学习气氛非常热烈. 不论是对于简单的题目,还是对于较难的题目,甚至于在教学全过程,都是学生在沸沸扬扬的讨论交流,而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训练. 我们知道,互动交流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式,但是要弄清楚的是:什么性质的问题适合互动交流,什么难度的题目适合互动交流,学生自主学习到何种程度时再进行互动交流. 只有弄明白了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效果. 

对策:主要有:(1)把需要独立自主和互动交流的问题区分开来. 一般来说,较容易的题目应独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进行和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立完成,较难的问题应合作交流;(2)先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 只有经过了自我的自主学习后再和他人交流互动,才能达到学习上的更大效果;(3)一部分人自主学习,一部分人合作交流,注重学习形式上的多样化. 

综上所述,导学案的设计要避免一些常见的思维误区,要在“导学”上下工夫. 不光要设计学生的合作交流时间,也要设计学生的自主探究空间;不光要“临帖”学习优秀的导学案,也要在导学案的设计上自我创新;不光要重视学生的学,也要重视教师的导,要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达成教学上的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

1.教师要及时分析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的标准要求,教师要做好对教材和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分析工作。

2.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数学教学中,成绩好或者坏的学生学习程度不同,要求老师既能照顾好成绩稍微差的同学,也要赶近成绩优异学生的教学进程。

3.对教学的目标要求。要正确理解教学课程,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技能,教学方法要做有计划性的教学,把设计的教学计划逐个突破,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

4.在教学进度方面。初中数学的课程分为单元和课时,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包括课堂学习,课堂交流,课后分析,书写作业和进行有计划性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数学老师和学校相结合统一设计教学计划。

二、活跃课堂气氛

1.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有趣的数学知识结合多媒体进行生动、形象的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置,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做旁听者的角色,要让他们融入数学教学情景中来。比如,通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行车的轮胎联系古人祖冲之的圆周率最后引导学生的思维回到数学课本中关于圆的教学。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好地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

第4篇

1.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产生、形成的过程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学生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和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说话游戏,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意义相反的话。

师: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感知相反意义的量,促进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二、认识负数

1.了解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凤冈到六里的1号公交车下去了5人,2号公交车上来了5人。

师:老师进行这样简单的记录,你们觉得这样的记录清楚吗?(指名汇报)

(2)课件出示表格,学生讨论。

师(小结):“上车5人”和“下车5人”是一组相反意义的量,老师这样表示没有区别开,你能创造一个既简单又明了的方式来记录吗?同时,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你所表达的意思。

(3)学生动手操作。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记录方法。(生上台展示)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记录,很好。怎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数学家们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的数学家刘徽就首创了两种方法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开始时用颜色来区别,后来用摆放位置的正与斜来区别。

(5)比较学生的记录方法。

师:这些记录方法,哪一种数学味最浓?

师(把加符号的两个数字板书在黑板上):加符号的这种方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400多年前的法国数学家吉拉尔创造了“+5、-5”这种方法,一出现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直沿用到现在。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己创造一个简单明了的记录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习得过程,并在创造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介绍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用加符号的方法进行记录的探索过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用符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师:现在我们也用加符号的这种方法来记录一些相反意义的量。

(2)一生说例子,其他学生记录。

3.引入正负数。

(1)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并思考:黑板上写的这些还是数吗?如果是数,它们是什么数?

(2)师板书课题:负数的初步认识。

(3)课件出示数的读法。

(可以指名学生试读,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讲解)

上车5人:记作+5,读作正五(这是正数)。

下车5人:记作-5,读作负三(这是负数)。

(4)介绍正负号。

师:+5前面的符号叫正号,-5前面的符号叫负号。

师:这些数的正号,通常可以省略不写。那负号可不可以也省略不写?

(5)板书正负数。

师:正数只有黑板上的这些吗?说得完吗?说不完时加省略号。

师:负数是不是只有这些?说得完吗?说不完时加上——(省略号)

(6)学生交流。

师:我们对黑板上的数有了新的理解,把你的理解和同桌交流一下。

4.正负数的运用。

(1)师:由于生活的需要,我们认识了负数,现在我们来看看负数在我们身边的应用。

(2)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出示:零上20摄氏度,零下5摄氏度。

(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找相应的温度并记一记)

师(出示温度计):零下5℃在哪里?它肯定在谁之下?我们要找零度以下的温度,肯定在0℃以下去找。(引导学生思考零下的温度该怎样表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景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大量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负数的意义,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5.思考0。

师:我们把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那么,0是正数还是负数?(学生分组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0这个数比较特殊,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却必不可少。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以前学习的0表示没有或表示一个起点,这里的0℃是不是也表示没有?什么时候的温度表示0℃?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温度计上寻找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并通过设疑,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0的归属问题。】

6.用正负数表示海拔的高度。

师(出示插图):我们要用正负数表示地貌的高度,你们觉得应该拿什么作为它们的分界点?换句话说,就是把什么看作0?(学生用正负数表示地貌的高度)

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用正数来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华山比海平面高2000米,记作______米,死海比海平面低392米,记作______米;哈尔滨的温度为零下15摄氏度到零下3摄氏度,记作______℃。

2.生活中的负数。

(1)我国发射的嫦娥卫星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会达到( ),而背阳面的温度会低于( );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中的温度能始终保持在( )。

A.-100℃ B.21℃ C.+100℃

(2)每个足球都规定了标准重量,有三个足球分别称重后与标准重量相比,做了以下的记录,说一说这样记录的意思。

1号球:+2克 2号球:0克 3号球:-3克

(3)食品包装袋上有“500+2g”这样的标记,你是怎样理解的?

3.动脑思考。

原来王叔叔在5楼,他从5楼往上2层,记作+2层,那么从5楼往下1层,记作_____层。这里把( )看作0层,如果王叔叔现在2楼,他往上2层记作_____层。同样是4楼,为什么一会儿记作-1层,一会儿记作+2层?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目的是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如第1题是基础性练习,巩固学生对正负数的读写和认识;第2题是深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负数的意义;第3题是拓展性练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用负数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第5篇

1.教学功能

“学案”是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案,多倾向于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共同发挥,倾向于面向全体学生,倾向于教法与学法的有效结合。“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指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2.编制内容

学案所展示的内容是应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等核心教学思想,侧重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机会,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增强学习兴趣,获取学习方法。

二、“学案”设计的课型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案既然是促进学习的载体,就应该在课堂学习中发挥其积极地、正面地作用。在通常情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不同的类型,每一种课堂类型对应不同的学习方法。为此,需要用不同类型的学案去引导学生把握课堂学习的差异及侧重点。

三、“学案”设置的基本栏目与要求

必须遵循《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设计思路、课程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对每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对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与探索,要以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为中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初中数学“课堂学案”编制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导学诱思

与其他教学载体相比,学案的魅力就在于“导学、诱思”功能。一份有价值的学案应该能够产生“磁性”激起学生思考。

如“二次函数应用”学案开头片断:一场篮球赛中,小明跳起投篮,已知球出手时离地面高 米,与篮圈中心的水平距离为8米,当球出手后水平距离为4米时到达最大高度4米,设篮球运行的轨迹为抛物线,篮圈中心距离地面3米。问此球能否投中?

变一变:若假设出手的角度和力度都不变,则如何才能使此球命中?

变式二:在出手角度、力度及高度都不变的情况下,则小明朝着篮球架再向前平移多少米后跳起投篮也能将篮球投入篮圈?

由此看出,用学案引导简单“实验活动”并配合“问题”制造悬念,诱惑学生去思考,体现了学案在引导学习和激发思考上的特殊作用。

2.适应学情需要,充实教材内容

不可能有“人人适应”的教材,也不可能有“适应人人”的教材,完美无缺的教材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一定还是没有。所以,教师编制学案应在考虑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同时,兼顾多数学生的学情,通过学案对教材进行必要地补充和完善。

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复习课中,笔者设计如下称为“双胞胎”的问题。

第一题:己知a2+a-1=0,b2+b-1=0,a≠b,求■+■的值。(要求基础较弱的学生回答。)

第二题:己知p2-p-3=0,■-■-3=0,求p+■的值。(要求中等学生练习回答。)

“韦达定理”在新课标浙教版中是没有的,往往让学生感到离知识很远,如果依从教材,更让学生感觉到“看不见、摸不着”,学生不会产生学习兴趣。学案选择了学生亲身经历的“物”和“事”,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定能驱动学生去研究学习。

3.简化内化程序,帮助理解知识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内化知识的形成过程往往比记忆知识更重要,学案应能将杂乱无序的知识点处理成有序,从而简化学生内化程序。如“点与坐标”教学中,概念听起来简单,但学生很难做到透彻理解,可用如下学案(节选)辅助:

①点P(-3,0) 在( )

A.x轴的正半轴上 B.x轴的负半轴上

C.y轴的正半轴上 D.y轴的负半轴上

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位于第四象限的点是( )

A.(-2,-3) B.(2,4)

C.(-2,3) D.(2,-3)

③若点P(x,y)的坐标满足xy>0,则点P在第___象限.

可以看出,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学案的过程中,即可弄清“点与坐标”概念的生成过程,并有助于深化理解,也为深层理解后续的一次函数学习奠定了基础。

4.沟通相异构想,实现师生对话

教师与学生对许多数学概念存在着相异构想,需要在沟通与讨论中得以辩明,学案应成为实现师生沟通的重要媒介,成为师生间实现文本对话、共同参与讨论的动态工具。如三角函数知识在教师看来问题简单,但许多学生却感到晦涩难懂,若在学案中设置“交流与讨论”栏目,可以帮助学生消弭认识上的偏差。

例题:如图,点A在O上,sinB=1/2,能否判定直线AB和O相切?

学生小江解题如下:

sinB=1/2,锐角三角函数值只能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来

∠B=30°∠O=60°∠OAB=90°OAAB

AB是O的切线。

可见,用学案设置所需的栏目,可在师生之间架设沟通桥梁,以促进了师生合作交流,在交流中激荡,以帮助澄清了模糊认识。

5.有效整合问题,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也在不断进化,新课程背景下的主要教学方法不再象过去那样让学生去有效“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以让更好地体验学习过程。为此,学案内容应尽可能多的凸显学习过程,创造人人参与机会、激励人人参与意识、激发人人参与热情、提高人人参与能力。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判断》一课,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惯性”的影响,一位教师就引导学生复习做题:

已知,在等腰三角形中,(1)若AB=3cm,则AC= 。

(2)若∠A=40°,则∠C= 。

(3)若∠1=∠2,则 。

(4)ABC是 图形,对称轴是 。

这样的教学活动毫无趣味,另一位教师借学案呈现问题:

请在纸上任意画线段BC,分别以点B和C为顶点,以BC为一边,在BC的同侧画两个相等的角,两角的终边相交于点A。量一量,①B和C的度数是几度?②线段AB与AC的长是多少?他们相等吗?③你有什么猜想?

【练习】

如图,在ABC中,BD是上的角平分线,DE∥BC,说明ABC是等腰三角形的理由?

由此可见,这种探究的全程性应该是一个“感知—深化—运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而用学案可以给教师一种静态感受,教师获得了反思的空间及时修正课堂教学。

6.转变学习方式,引导课堂探究

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能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以互动、开放的心态进入学习,而目前的探究学习在学生与教师两个教学要素都存在问题。在学生因素上,往往受制于认识水平而不能把握探究方向,这需要教师通过学案把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角色体现出来,为学生指明探究方向。如《统计初步》的学习,除要求学生掌握定量研究一般方法外,还要领悟处理数据的思想,涉及到知识内容零星琐碎,方方面面地,单凭常规教学方法很难做到有效整合,用学案巧设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地整合。

案例:王老师为了准备他女儿小茵6年后的读书费用(6年后王老师的女儿教育支出为2万元),选择了教育储蓄(普通储蓄需要交纳20%的利息税,教育储蓄暂免利息税)。有关利率如下:

问题1:如果王老师选择6年期的,那么他现在至少要存入多少钱,才能在6年后一次性支取2万元人民币?

问题2:王老师还有其他存取的方案吗?请根据上表设计存款方案,并比较哪种方案所需本金最少。

第6篇

关键词 学案导学;怎样设计;怎样实施

通过学习他人经验,积极推行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通过近一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一些成效。下面我谈一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怎样设计导学案?

(1)课前预习指导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预习。预习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把书简单的看一遍,要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本课题的学习内容。怎样让学生进行预习呢?我的做法是:将学习内容以填空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并通过预习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学习初一《绝对值》这一课时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预习指导:

①结合数轴给绝对值准确的下定义: 。

②结合数轴及绝对值定义,请问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是 关系。

③结合数轴及绝对值定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 ,零的绝对值是 ,进一步判断,任意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永远不会是 。

④结合数轴观察,一个数离原点越远,它的绝对值就越 。(大或小)

⑤观察数轴,绝对值不大于3的整数有 个,分别是 ,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有 个,分别是 ;绝对值最小的数是 。

⑥观察数轴,两个负数的大小与它们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

以上问题的答案就是本课题的知识要点。有了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课前的预习就有了方向。

(2)课堂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达成课堂目标。在课堂活动中老师应该是导演,学生应该是演员。为了实现课堂目标,老师要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让学生做什么。对每一环节中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应重点突出探究过程的设计。例如在设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一》这节课时,如果用类比全等的判定让学生得出猜想,由于边的关系的弱化,我认为过于牵强,要让学生真正弄清此定理的来龙去脉,必须在学生全员参与的前提下,通过师生动手实践,启发学生猜想,提示定理的原型。这节课定理的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请学生观看图1,ABC中,DE∥BC,那么ADE与ABC什么关系?

(学生容易回答:相似。)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后容易得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三角形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③(教师出示演示教具――如图1状重叠的两三角形纸片),现在我们把ADE从ABC上搬下来(如图2),让它们“分道扬镳”,它们还相似吗?

(学生容易得出:仍然相似)

④(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由DE∥BC得到

ABC∽ADE,现在破坏DE与BC的平行关

系后,它们仍然相似,这说明DE∥BC只是表面现象,那么导致两三角形相似的自身原因是什么呢?(大屏幕动画演示三角重合关系,学生得出猜想)

为什么要让两个三角形“分道扬镳”?其一是充分提示图形之间的关系,从特殊的相似,推广为一般关系的相似,为猜想开路;其二是,在后面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解铃还须系铃人”,又让两三角形“重归于好”还原成图1的形状,很好地体现思维的发散和综合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3)课堂小结能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导学案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小结时,可由学习小组进行简单的交流,回顾学习目标,检查目标是否达到,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要在课下努力完成。

(4)反馈练习和课后提高练习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以涉及本课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③控制习题数量,避免题海战术;④精心计划,保障学生消化知识的时间;⑤教师在学生练习消化的同时,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差异性辅导,给学困生实实在在的学习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激发他们宝贵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学有所得,不断进步。

二、怎样实施导学案?

第7篇

现在有的数学导学案,或者把课本上的例题重新照搬、照抄一遍,由于缺少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难以实现导学的目标;或者将导学案变成了学生的练习卷,把知识的探究过程抛到一边。

导学案的主要功能就是一个“导”字,教师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对此,在导学案中对于例题教学的设计是很重要的,必须遵守如下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课本上的每一个例题,编者放在那必定有其目的意义。我们在编制导学案时必然要厘清其目的性和指向性。对于课本例题的设计和设置是否得当关系到教学效益的高低,其目的性大家都很明白,但是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

如浙教版八年级上册《1.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例1:如图1,直线DE截AB,AC,构成8个角,指出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并会识别。第二个是会在给定的条件下进行有关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判定和计算。不难发现,课本放这个例题,它的目标很明确,是为了实现第二个学习目标,重点是要学生“会判定”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但是,有的教师处理这个例题的导学案是这样设计的:①根据课本描述,说出什么叫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②(在导学案上出示例1)根据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判定方法,完成例1。

这样的设计,导学的目的性就没有体现:首先,例题的答案是书本上现成的,根本就不需学生花怎样的气力去完成,失去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这个学习目标;第二,把书本上的例题照搬到导学案里,使学生丢失了书本的作用,不利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这个能力目标;第三,对基础知识的“导”没有完成的情况下要学生去完成这个例题,学生只能是照搬书本答案,两个学习目标没有体现。

为了有效地体现导学案的目的性原则,该处的导学案应该这样设计,效果可能会更好些。①观察图形,∠1与∠8,∠2与∠5,∠3与∠6,∠4与∠7,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根据书上的定义,它们叫什么角?能用一句话描述其图形特征吗?②观察图形,∠1与∠6,∠4与∠5,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根据书上的定义,它们叫什么角?能用一句话描述其图形特征吗?③观察图形,∠1与∠5,∠4与∠6,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根据书上的定义,它们叫什么角?能用一句话描述其图形特征吗?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再练习巩固。这样的导学案,突出了例题的学习目的,学生能通过本例题的练习,掌握本节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和基本方法。所以说,导学案中例题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学目标,服从教学重点。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即遵循规律;渐进,即逐步深入、提高。教学时,要从简单的技能开始,逐步学习较复杂的技能。教师在课本例题导入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学生学习行为的起点,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适当的方式呈现。

从教学技能的形成过程的“序”来看,一般要经过从模仿到会和从会到熟练两个过程,教师在设计关于数学动作技能的例题的“导”案时,应注意不要过早地进行解题技巧的训练,更不要进行综合训练,否则会干扰数学技能的形成,欲速而不达。

例如,浙教版八年级上册《3.2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的例1:图2是一个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吗?如果是,请分别用1,2,3,4,5,6中的同一个数字表示立方体和它的展开图中各对应的面(只要求给出一种表示法)。

很明显,本例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会在简单的情况下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表示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一个是“会画简单的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在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和认识直棱柱的某些特征”。“导学”这个例题,如果按照书本的设计,直接要求学生完成此题,那势必给学生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教师在设计这个例题的导学案时,应该遵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本例要完成的两个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在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和认识直棱柱的某些特征”的开始阶段,应直接设置能体现单个学习目标的例题,并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练习,速度要适当放慢,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这样可以保证技能动作的正确性。经过一定的由单一训练到综合习题的训练后,动作技能得以熟练,再完成本例,效果较好,否则会事倍功半。

三、思维培养的原则

思维培养的原则旨在突出数学教育的价值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借助课本例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在“导学”课本例题时,应充分发掘思维培养的成分,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联想、想象、猜想、验证、推理等,保证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例如,导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5.5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例2:如图3,在ABCD中,E、F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且∠BAE=∠DCF,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课本给出该例,其目的有三个:①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判定定理;②会运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判断一个平行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③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教师如果没仔细地领会课本例题的意图,在“导“的过程中采用简单化思维,例如直接告诉学生“连接AC,证两个三角形全等”等,则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就不能在“导”的过程中显示出来。

为了在“导”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体现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根据学生思维培养的“序径”进行“导”:①我们已经学过的能证明一个三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定理有哪些?②原先学过的定理能证明本题吗?那今天学习的定理呢?③由于AC既是所求证的四边形的对角线,又是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所以AC被点O平分是现成的条件。根据这一分析,你会选择哪一条证明途径?④如果你选择证明AC与EF互相平分这条途径,那么只需证明什么?⑤在BO=DO的条件下,要证明EO=FO,只需证明什么?⑥根据你的经验,要证明BE=DF,可以找哪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⑦在ABE和CDF中,有哪些边和角对应相等?依据是什么?

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是表面上对课本例题的概括、类比和发散,更深层的是培养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自主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对有关联的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形成规律和方法,体现数学教育的价值,从而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技能训练的原则

我们常常所说的“双基”,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数学的“基本技能”也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指“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进行简单的推理”,这个叫心智技能;另一个是“会运用工具作图或画图,使用计算工具”,这个叫动作技能。技能的获得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数学技能的熟练性能够保证数学活动的顺利完成。

“技能训练”原则,旨在保证数学活动的熟练性。所以从“导学”课本例题的任务讲,其策略之一就是教师要注意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示范,使学生掌握数学技能并熟练运用。

例如,在“导学”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2.1有理数的加法》例1:计算下列各式(1)(-11)+(-9);(2)(-3.5)+(+7);(3)(-1.08)+0;(4)(+■)+(-■).

解:(1)(-11)+(-9)(同号两数相加)=-(11+9)(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0;(2)(-3.5)+(+7)(异号两数相加)=+(7-3.5)(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5;(3)(-1.08)+0(一个数同零相加)=-1.08;(4)(+■)+(-■)(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0.

这里左边的运算与右边的文字说明体现了技能操作与规则的一一对应。

数学技能的训练主要是操作规则的熟练性。本例对于课本例题的“导”,教师应该在每一步的运算中要求学生填写(知晓)与之一一对应的规则,通过厘清运算规则的对应法则,掌握数学技能。当然这里要说清楚的是,技能训练并不是越多越好。数学技能的训练,要考虑到练习的工作量、练习的次数、练习的时间、技能的熟练性和错误率等因素。

五、比较的原则

比较在现在的初中数学教育中占有较大的地位,因为比较对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有重要的影响。在导学课本例题时把握其原则,旨在关注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其策略常常是先变换一些概念、原理和方法,或关键词存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接着安排简单变换的例题,如让学生观察改变常见、标准位置的图形,变换公式中字母的表达式等,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概念、原理和方法运用条件及表达形式。

例如导学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1因式分解》的例题: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1)x2y-xy2=xy(x-y);(2)2x2-1=(2x+1)(2x-1);(3)x2+3x+2=(x+1)(x+2).

本例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学习因式分解,使学生对分解因式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导”清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因式分解,可以将因式分解中的关键词作变更:①把一个代数式化为乘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代数式分解因式;②把一个多项式化为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③把一个整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整式因式分解;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当学生对因式分解的概念有了认识后,教师运用辨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概念的关键词辨认是否符合分解因式,进一步理解概念。(A)2m(m-n)=2m2-2mn;(B)■ab2-ab=■ab(b-2);(C)4x2-4x-1=(2x-1);(D)x2-3x+1=x(x-3)+1.

(3)教师运用变式对字母的表达形式进行变更,让学生深刻理解分解因式中字母的含义。(A)a2-b2=(a+)(a-);(B)4m2-16n2=(+)(-);(C)x2y4-m4n2=(+)(-);(D)x2-X+=(x-3)2.

本例通过对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比较,在厘清了因式分解的概念后对因式分解的表达形式进行变更,使学生真正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对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且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才能够对各种数学知识加以理解,对于具有较强形象思维而逻辑思维匮乏的初中学生而言,要确保数学教学获得实效性,就需要数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本论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针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进行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论文针对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所选用的研究对象为采用抽样法选取的本校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和网上随机选取的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本校数学教师为女性,年龄28周岁,教龄4年,大学本科学历,网上随机选取的初中数学教师为男性,年龄35周岁,教龄9年,大学本科学历。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结合访谈法,对数学教学的教学设计能力以客观分析。

(一)问卷调查法

以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两位调查对象的信息,本校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调查采用实地发放问卷的方法,网上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调查采用网上发放问卷的方法,所涵盖的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设计观念和教学设计的知识技术能力;问卷题目的类型为30道选择题,内容涉及数学教学设计意识、数学教学观、对数学教材知识的理解、对学习者的分析、数学教学的过程性设计、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数学教学设计的评价等等。

要求两名数学教师都接受研修,对研修前后的两名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进行分析,通过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经过一个学期的研修之后,教学设计能力都明显有所提高,但是,数学教学设计观念的转变则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二)访谈法

针对两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设计能力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还配合采用了访谈法,针对两名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设计所持有的态度、教师的知识水平以及教学技能都有所深入了解。

三、结果分析

(一)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观念的转变

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模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进程中各个环节所做出的教学决策,都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着直接的关系,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也会有所提升,比如,关于数学教师数学观的调查问题:您认为“数学是否为可预测的?”、“数学是绝对性的还是相对性的?”、“数学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数学是理论性的还是可应用性的?”,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采用了量化指标进行评价,回答“可预测的”、“相对性”、“动态的”、“可应用性的”的分值均为“1”分,回答“不可预测的”、“绝对性”、“静态的”、“理论性的”的分值均为“-1”分,本校接受调查的数学教师的分值为“0,5”分,网上随机选取的数学教师的分值为“-0,5”分,教学观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性,对教学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调查结果配合访谈的方法,可以明确,数学教师在接受研修之前会在备课中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数学理论的把握上,注重处理教学内容,而经过研修之后,本校的数学教师认为,除了要把握住教学内容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网上抽查的初中数学教师则认为数学观非常重要,在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还要注重设计过程,两名数学教师都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研修之前都认为教学之前并不需要对备课加以重视,甚至提出数学概念教学根本就不需要备课,经过研究之后,两名教师都认为持有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要获得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就要对教学设计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

(二)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技能的转变

本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为注重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从教学的角度κ学教学更为深入地钻研,在教学研究中,不仅要理解教材意图,还结合教学内容从教学价值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内容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使得教学设计技能明显提升。

网上随机选取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为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以从自主理解的角度总结数学规律,对数学内容加以归纳,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逻辑,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随着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就会增进对数学的兴趣,并对数学的学习充满自信心。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可以明确,教学设计观念对教学设计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分析显示,两名教师经过研修之后,数学设计能力都有所明显提升,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从被动地开展课堂教学转变为主动进行教学探讨,使得两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教学设计观念的改变,教学技能有所提高。

第9篇

论文摘要:在艺术设计专业的顿城中传统图案艺术的基拙作用不容忽视。中国传统图生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当代艺术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本文阐述了传统图案艺术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基拙作用,旨在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创新

在人类踏入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们已步人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地改变,观念在不断地更新,特别是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激烈竞争,使艺术设计行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并对该领域人才的综合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

20世纪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水平都非常发达,反之亦然。本世纪造型艺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各艺术门类之间逐渐渗透、互相融合,呈现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反映在创作观念上,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的互通共融;在表现形式上,抽象与具象并举;在技法和材料上,多样选择与综合性运用共存等等。这一切都极大地开拓了艺术设计在思维意境和表现形式上的新领域,它为艺术设计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也对艺术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意识,图案的创意设计也是艺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墓本能力。

狭义而言,图案仅指器物、织物上的纹样和色彩。广义而言,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工业美术等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想设计是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美观、牢固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模型、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图案从外形上分,有平面图案和立体图案;从用途仁分,可分为实用图案和观赏图案;从理论研究和实践角度上分,可分为基础图案和应用图案;从艺术语言和风格上分,可分为中国传统图案、外国图案等。图案的形象是一种艺术形象,它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制,而是根据作者的不同目的对事物的原型进行艺术加工或者对非具体形象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

一、传统圈案艺术是设计专业教学的荃础

目前,世界各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民族,都在强调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即便是那些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人们也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文化的语言,亲切熟悉的造型,更何况其带有装饰性的图案形式。艺术设计师只有深刻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传统图案的造型规律、构图规律、色彩规律、寓意手法等,才能设计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创新性的作品来。

艺术设计教学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基础课教学的充分落实。艺术设计专业的图案课,是基础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平面图形设计的基础。图案课教学要便学生了解和掌握图案形式美的规律、图案造型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图案的设计与创意。而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就必须从学习传统图案人手。对于传统图案教学。每个教师都深表赞同,但是,学生却不能理解。有些学生认为。了解传统图案在每一个朝代最有特色的纹样,在平面设计中很少专门用到。面对这种急于求成的思想,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四年的学习目的不是仅仅能接几个活的急功近利的人,而是要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艺术设计人才。

二、传统图案的艺术魅力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图案艺术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中传统图案以其不朽的民族特色与艺术魅力,装点新时代展现时代精神、时代风采。时代需要传统图案艺术,传统图案艺术在时代的进步中发展。当代企业形象、商标、品牌、广告、电视、报刊、室内装饰、博物展馆、仿古工艺品、服饰、民间剪纸等,都有传统图案的光彩,包括图案、纹饰、构图法则、古朴的风格及思想内涵等。有的企业以龙凤图案为品牌形象,以示信誉、产品质量,以及中华民族的品牌特色,以便开拓国际市场。人类已经跨人21世纪,在上海举行的亚太地区国家首脑会议上,与会的各国元首身着中式福寿图案服装,令世界为之瞩目,引导了中式传统福寿图案服装的新潮流。

中国传统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自6,7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以来,无论在器物造型上,还是装饰纹样方面,都呈现多样的风格无论在运用图案语言方面还是在表.情达意寓意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点。学习传统图案,首先应了解中国传统图案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造型风格、不同的构图形式、不同的色彩风格及寓意手法。如原始社会早期的彩陶,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变化无穷。以几何纹样为主体,也有实体形如鱼、蛙、舞蹈的人等。这些图案造型简炼、变化幅度大。在构图上已能作对称、连续的配置,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常使用红、黑、白、橙黄、橙红、揭黑等色彩,具有质朴的艺术风格。

三、传统图案设计法则在艺术设计中的使用价值

图案作品是通过设计过程完成的.而设计过程则必须运用设计法则。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博大精深,蕴含着完备的图案设计法则。这些设计法则足以使中国图案设计事业走进新时代、走向更辉煌。其中形式美的法则有: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构图法则有:太极图形,“罗形,“米”字格,九宫格等。现代西方构成法则的同构变异,元素替代设计法则,在中国古代图案中,都能找到类似这些法则设计的作品。如:龙、玄武、翼马、伏羲〔人首蛇身)等图形。这些法则运用于教学作中,提高了民族的艺术审美能力,培养了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

不可否认,学习图案可以解决平面造型问题.这一点与现在基础教学中所看中的平面构成有相似之处,但是传统图案的构成法则以及九宫格的布局等等规律是平面构成所代替不了的。特别是在学习传统图案还必须将一定时期的图案放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加以理解,把握不同时代图案风格气韵,这种感性的理解是平面构成的理性训练所不能代替的。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通过传统图案的用线、布局、色彩等角度去把握不同时代的图案风格特征,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灵活运用于现代设计。以前对传统图案的学习是通过大量的图案临摹来增加对图案理解的。诚然,临幕是学习传统图案的一套有效而扎实的方法,老一辈的图案学家都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实践证明这也是学习传统图案必不可少的方法但是也应看到由于目前课时的变化以及学生心态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三、四周的时间里用临摹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不同的传统图案成为不现实的事。大量枯燥的临摹只会让学生对传统图案的学习产生反感,而手头功夫的练习不如放在工笔白描课上解决在上传统图案课时应把重点放在对传统图案造型、风格的整体把握上洲一通过一定量的临摹切实感受古人在图案的用线、用色、骨格、布局等方面的独到匠心

四、传统图案的寓意美与现代艺术设计创意的融合

中国图案中的寓意美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彩陶上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图莱意境,象从一条鱼形变化出抽象的三角形、曲线、直线、点线面组成的图案,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新鲜的构图。意境的美在中国图案的设计上,经常作为一个艺术主题。象陶瓷中的雨过天晴釉、界红、美人醉、雨点釉等。如楚、汉漆器上的云气、庭园布置中的层云叠彩的假山等的意境.是虚中见实。没有形象。或者是形象捉摸不定,这样的手法能引起许多联想。如:松竹梅图案会联想到岁寒三友”的忠诚友爱。如:太极图形中设计了一对蝴蝶马七就会联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喜相逢”悲欢离合的意境等。

中华民族以旧历年为最隆重的节日,张灯结彩,舞狮舞龙,贴对联、窗花、年画、门神等,无不以传统图案表达人们驱除灾害、邪恶,追求吉祥、平安、幸福等美好愿望。在人们的心中,有了门神就不会受邪恶的侵害;有了“寿桃仙鹤”就会健康长寿。这些图案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古代人与现代人是相通的,因为他们表达了人类自身最根本的需求。因此可以看出传统图案本身包含的思想.在节日喜庆活动中的使用价值。它极大地满足、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是传统图案思想内涵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传统图案通过节日喜庆活动在人们心中产生的吉祥、平安、幸福、欢乐的生活气氛,从而产生要求国泰民安的全民社会思想意识。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是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这种思想意识无疑都是社会安定的思想基础。

中国图案的寓意美,真正体现出r设计者的思想,是代表了作者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并且通过图案,把信息传递给广大民众。它的美不是视觉的美所能概括的,而是一种广阔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是起到了一种共鸣作用的心灵感应。因此,在图案课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将传统图案寓意美的表现手法,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即有传统文化特色,又富有时代活力,形成中国图案艺术的主流作品。

五、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实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