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贸易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贸易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贸易统计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贸易统计工作计划

第1篇

学模式改革。当前我校围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各类探讨和实践已全面展开,本文立足国际贸易专业进行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及课程单元设计的开发实践,取得了一些实效成果。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开发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一)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岗位群及岗位工作分析。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我校毕业生的反馈以及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岗位方向主要有:制单结汇、订单维护、业务开发三类,具体涉及岗位有:单证员、跟单员、业务助理、采购员及外销员。结合这些具体的工作岗位,从而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包括:

(1)单证员;了解客人定单、定仓、单据的内容和要求;对客人汇款定金和余款做好登记,登记好与货款相对应的核销单号;确定发货时间,及时与货代联系,及时拿到进仓通知并督促跟单员按时将货物进仓;制作报关所需单据、备案核销单、确认提单并协助货代报关;给客户寄单,并备案单据副本;及时索取核销单、报关单、场站收据等单据,以便于退税;及时向财务部提供退税所需单据。(2)跟单员、业务助理、采购员:能利用互联网、展会、政府推介、平面媒体等渠道选择供应商;能根据客户的要求转化成样品制作要求,协调供应商或生产部制作样品,寄送样品,并对样品进行科学管理;能根据生产要求及时跟进原材料、零部件或辅料等的采购情况;能及时与供应商或生产部沟通,跟进产品的生产进度、质检、包装事宜;能与跟进货物的运输、报检和报关事宜;落实外贸合同履行的各个环节。(3)外销员:利用网络平台开拓海外市场,寻求跟踪海外客户,整理并回复询盘并做好后期跟进工作;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维护公司网站、网络平台后台数据并做好新产品的;保持与客户良好的沟通,维护好老客户关系,负责产品的国外市场的推广与销售;掌握客户需求,主动开拓,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收集业务信息,掌握市场动态,及时向领导汇报行情;积极与生产部门沟通协调,保证货物按时出口。

(二)确立国际贸易专业一体化课程的课程目标。通过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和岗位工作分析,明确了岗位所需能力要求,从而来确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所要达到的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及社会能力目标,即技能、知识和态度。

(1)专业能力。①能够完成审证改证、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工作;②能够完成产品采购、订单维护、处理问题等工作;③能够完成寻找新客户、维护老客户、业务磋商、订单维护、结汇等工作。④取得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2)方法能力。 ①业务开发能力;②订单维护能力;③制单结汇能力; ④计算机应用能力;⑤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能力;⑥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和新业务的能力;⑦不断总结,提升质量以满足岗位需求的能力;⑧信息获取、加工与处理利用能力;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社会能力。①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素养;②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③具有良好的商业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④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具有自主学习和适应职业变换的能力;

(三)国际贸易专业职业岗位与学习领域课程构建

表1 国际贸易专业职业岗位与学习领域课程构建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单元设

计――以市场营销学习领域为例

依据当地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我校烹饪系、旅酒系及商贸系的优势资源,将类型(项目)作为载体,将市场营销归纳成三种模式:单品品牌模式、自营门店模式、集团公司模式。 学习情境设计就围绕这三种销售模式展开, 各选择一种典型的产品作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学、做一体的情境实施的过程中掌握不同的营销技能,见表2。

表2 市场营销课程学习领域设计表

载体:类型(项目)

每一个情境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让学生根据情境任务的行动顺序来学习相应的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三个产品载体都选自当地比较知名的、校企合作紧密的企业,而且由企业的销售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指导学生的任务实施过程。

参考文献:

[1] 戚冬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专业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6):67-68

第2篇

根据市统计局有关文件精神和区统计局《*区20*年基层基础建设“强化年”工作实施意见》的相关部署,我镇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强化年”工作全面启动,为确保这项统计基础性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和内容范围

“强化年”活动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整改、巩固、深入、提高,继续加强对统计规范化活动创建单位的指导和监督,不断巩固统计规范化建设的成果,并以示范单位带动我区统计规范化建设由点到面全面铺开,进一步提高我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总体水平。

“强化年”活动的工作范围是:一是继续推进村居和工业企业开展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活动;二是从工业和农业拓展到其它产业,包括二级及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业、2亿元以上批发业、5000万元以上零售业(汽车销售业为1.5亿元以上)、三星级以上住宿业和2000万元以上餐饮业;三是开始着手开展政府部门统计基础建设活动,选择若干个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比较紧密的指标所涉及的部门进行规范化创建活动。

在“六个有”(有良好的统计工作环境;有稳定的基层统计队伍;有必要的统计工作经费保障;有完整规范的统计工作制度;有健全的原始数据统计台帐;有完善的统计服务体系。)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和规范基层统计工作。镇(街道)、开发区要严格按照在地统计的要求,全面加强对辖区内企业、个体户以及村居统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并实现网上直报,逐步建立起本级的规模以下工业、限额以下贸易业以及服务业等抽样调查,重点镇(街道)要分专业建立法人单位名录库。

二、各实施阶段及工作安排

(一)启动阶段:(20*年5月-6月)

制定20*年度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计划,确定具体创建对象,明确工作目标,保证该项基础性工作高标准、高质量进行。

根据区统计局动员会议和考核意见精神,于6月底召开全镇动员工作会议,及时做好各项工作布置。

(二)实施阶段:(20*年7月-8月)

7月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培训月。由区统计局对列入本次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本镇村居、企业统计负责人分期分批开展业务培训工作,明确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开展督导和检查。督促统计机构人员、办公设备、工作制度等组织建设的落实,重点指导统计台帐、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档案、名录库建设等业务建设。检查部门统计与政府统计的统一性、调查方案的科学性、统计报表收集和统计数据处理的规范性及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及时了解创建单位在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过程中的工作动态、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经验。对好的经验要予以交流借鉴,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上门指导并督促整改。

(三)验收阶段:(20*年9月-10月)

第3篇

一、提早谋划2015年工作思路。分别召开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会议,认真总结2014年工作成绩和经验,客观分析当前统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不足,广泛征求做好统计工作的意见建议。明确新一年统计工作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中心工作,坚持一个中心(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抓好两个重点(常规统计和基础建设),推进三项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依法治统能力和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理清今年统计工作思路和任务目标,为统筹完成全年工作任务指明方向。

二、认真完成日常规统计工作。一是搞好国民经济核算。完成2014年统计年报和第一季度定期报表任务,抓好部门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加强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匹配性审核,落实月度GDP核算制度。今年1-2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45亿元,增长8.4%,增速位列全市第四,统计的结果客观反映了全县经济发展的实际。二是深化企业一套表改革。更新维护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100%完成规上工业、限上贸易业、资质建筑业、规上服务业、能源、科技、房地产企业等专业统计的联网直报任务,积极对接投资统计制度改革,有效推进纸质报表和联网直报双轨运行制度,重点抓好联网直报数据质量。三是开展专项调查工作。及早启动1%人口抽样小普查,代拟并由县政府办下发文件通知,组建调查协调小组办公室,做好调查经费预算。同时,按要求开展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数民族乡村社会经济情况、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及景气状况、投入产出等各专项调查工作。

三、重视加强统计基础建设。认真落实闽政文[2010]97号、闽政办[2014]16号、闽政办[2015]10号等文件精神,继续实施统计基础工作方案,持续推进统计“四位一体”建设。县级方面,重新调整局领导班子成员和专业人员分工,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内外网双主机物理隔离制度,进一步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农村基层方面,完善乡镇统计垂直管理机制,做好基层调查统计中心人员派驻和管理,积极争取将统计基础、新增企业等工作列入2015年度乡镇(街道)建设发展综合考评之中,已将全县315个村(居、社区)统计员人均月度80元补贴经费落实到位。企业方面,组织工业、贸易、投资、法规等专业人员深网直报企业及项目单位开展统计基础工作检查,督促企业加强问题整改,不断解决调查单位统计台账缺失、财务数据与实际产值不相符等问题。部门方面,加强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协作,不断构建“信息共享、情况互通、部门联动”的大统计工作格局,积极为县委、县政府既定的经济目标而共同努力。

四、切实发挥统计服务功能。坚持在第一时间编制好《统计月报》、《2014年国民经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服务信息产品,重点加强GDP、规上工业、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的预警监测,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及各经济部门分析反映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着力实施“12345”工作计划,积极开展“百名干部进百家业宣百项政策解百个难题”、“三转一加强”、“三项服务周”等活动,深入填报单位做好各类报表的业务指导服务。启动经济普查数据资料开发,做好普查公报数据的汇总整理,努力实现普查的预期目标。做好社会大众的来电、来访咨询的答复,依法为各类企业的发展行为提供有效的数据证明,让社会大众共享统计工作成果。

五、加强机关内部事务管理。一是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完善机关日常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局党组和领导班子会议制度,强化领导班子成员党的政治纪律教育。二是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县委的实施意见,全面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及县直机关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管理办法,在控制“三公”经费开出方面取得实效,今年1-3月“三公”经费同比下降15.8%。三是从提高机关干部积极性和主动性入手,充分利用局工会平台,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和各种慰问活动,让机关干部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团结协作、群策群力、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逐渐形成。

下一步,我局将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贯彻落实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建言献策,在做好常规统计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抓好新增联网直报企业工作。制定新增企业一套表流程,加强与经贸、工商、税务及各乡镇(街道)、园区的联系协作,做好“四上”企业新增工作的申报指导和材料审核,促进联网直报企业数量、经济问题的逐年增加。

二是抓好统计基础工作。完善统计基础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统计“四位一体”建设,促进农村基层、企业、部门统计机构健全,统计管理规范,统计信息畅通,统计数据准确,统计建设标准的目标逐步实现。尤其重点落实乡村两级统计员人选,制定乡镇统计工作考评办法和村级统计员补贴发放制度,抓好“四上”企业和投资项目统计基础工作指导检查,不断解决实质性问题。

三是抓好统计预警监测分析。编制好《统计年鉴》、《统计月报》、《统计手册》、《统计公报》等信息服务产品,及时公布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准确研判经济运行走势,抓好主要经济指标的预警监测,加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积极开展“建言献策”活动,依法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翔实的数据服务。

第4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统计工作;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C8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网络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统计工作也在信息化时代中实现了改革,传统的统计工作模式已无法再适应社会发展,面对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改变统计工作格局,及时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是一种无形的沟通工具,它能跨越时间限制、空间限制进行双向沟通,在统计工作中推进网络技术,不仅是对现代社会形势的正确认识,也是为了在发展中谋求更大的进步。

一、关于“三上企业”的一套表制度

“三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和资质以上的建筑、房地产企业。“企业一套表”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在向国家统计机构提供调查数据时,将需要调查的全部内容集中部署并统一收集,以企业网上直报为主的新的统计调查制度。采取一套表制度,能准确获得企业经营初始数据,减少统计环节中出现的变数,提高了统计信息的处理效率,并实现统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便于企业提供完整、有效的统计数据。

一套表工作制度的实施要注意五个问题:一是组建机构,加强领导。抓紧时间在单位内部成立企业一套表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统一安排,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二是加强协调,督查督办。监督本地区企业单位实行一套表制度的情况,促进各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强化培训,提升能力。单位内部统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对开展一套表数据采集处理及一套表制度的执行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加强统计人员培训,提高统计工作者整体素质技能是关键。四是加快进度,更新名录库。建立单位统计数据库,收集到的数据都要进入数据库保存,并实时更新维护好基本单位名录库。五是实战演练,试填试报。为了更好地做好一套表工作,单位还要定期进行实战演练,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一套表制度的执行性。

二、网络时代统计工作出现的新特征

网络是新时代的衍生物,前人也没有实践经验,为此,我们不得不根据单位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找出解决统计工作疑难问题、提高统计质量的办法。

1.统计内容更加全面

信息网络技术依靠计算机而存在,现如今,统计内容逐渐复杂,工作难度逐渐加大,这就需要有点有面完善的统计系统,将应有的统计信息纳入到统计范围内,才能更好地完成统计工作,只不过,我们有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前那些复杂繁琐的工作依靠计算机可以轻松完成,如电视收视率统计可以由数字网络直接统计得到等。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国际之间的沟通也日益频繁,而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是最为密切的,这让统计内容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的每个角落,有效完成与他国的沟通。

2.统计速度更加快捷

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各行各业、各个角落都充斥着网络,人们也习惯了将网络用于自己的生活。同样,网络时代的统计工作也发生着很大的改变,统计工作变得更加快速和准确。现代统计分析工作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一次性完成系统工作,提高效率与准确性。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还能对统计工作进行实时跟踪、实时监督,及时观察统计信息的变动,保证统计信息的及时性。除此之外,计算机还能对统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分析,以便人们及时调整统计工作计划,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

三、网络技术与统计工作的关系

1.统计工作与网络资源密不可分

网络所带来的影响力是多方面的,它为社会各界的信息统计工作提供了最先进、最现实的技术,由于网络是互通的,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统计信息供给者与信息需求者之间不再是单方面的联系,而是双向的,并始终保持这种沟通与交流,这一现象的出现有效改善了统计工作的环境,相互的沟通让统计信息的收集变得更加科学,同时也有效减少了由于沟通不善而造成的数据误差。

2.用互联网统计信息

据统计,我国目前的互联网用户已超过4.77亿,且每年都在不断增长,互联网成为人们收集信息、获取资源的主要渠道,而我们从长远发展来看,互联网将有可能取代电视和报纸,成为人们获得知识与信息的第一媒体。为了深化企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管理,基本上所有的企事业单位都相继开展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利用,通过网络的信息获取各种资源。互联网信息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是统计部门掌握大量数据资源的方式之一,由于在网络上的很多信息是经过审核以及认真分析处理过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在符合保密要求的情况下,可将有价值的公众信息到网上,为更多人提供服务,使统计信息真正成为一种资源,发挥更有效的价值。另外,统计部门可以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以及利用价值提供有偿服务,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条件下,还能增加经济效益。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网络存在很多不安全性,例如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等,这些不法行为有可能篡改统计资源,为了保护信息的安全可靠,有必要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如实行主机安全技术、身份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密码技术、黑客跟踪技术、防火墙技术等,以提高网络的抗冲击能力。

四、如何促进统计工作的发展

1.加强和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探索统计思路,注意安全性

人是完成所有统计工作的核心,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有利于加强统计网络平台的建设保障,同时,应实现对基层统计管理者的技术技能培训,让更多的人接触、熟悉网络信息技术,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只有建立一支强大的统计工作队伍,才能做好在网络环境下的统计管理工作,必须要提高全社会统计人员的统计修养,使统计信息真正能为公众服务,才能发挥统计信息的信息、咨询、监督功能。

网络平台十分复杂,日益增加的信息数量会让网络环境变得难以控制,安全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保障信息安全就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从技术、制度方面入手,确保统计信息的安全,主要包括网络安全、各大工作平台安全、数据备份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加强各类文件的保密性。统计工作者要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规范去完成统计信息的安全管理,按照要求实行调查对象单项资料、商业秘密等的保密工作。我们还要对网络本身的安全进行研究,为不同保密级别的用户提供不同等级的授权服务,做好权限管理,完善网络系统中统计工作的安全性。

2.营造信息化氛围

有了信息化的平台,还应加强在信息环境下的工作质量,只依靠信息统计系统是很难完成工作的,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才能促进统计工作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领导要全力支持,国家也要从项目、计划、资金等方面进行协调;加强全社会的统计意识培养,贯彻统计信息化的理念,配合信息化的建设与完善,为信息化统计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要提高,这是减少违法行为,优化统计环境的关键。政府应将统计工作纳入法制化的渠道,深化统计工作执法力度,保证信息化的统计工作具有安全性与权威性。

3.优化服务质量

统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不仅关系到领导做出决策的科学性,也关系到事业单位未来工作水平的提高。统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主动参与统计服务,为社会各界提供有效的统计数据。同时,还应支持部门管理者的领导,及时发现问题,找出中心矛盾,化解矛盾,为促进事业单位的科学管理尽职尽责。

4.现代统计预测

现代计算机技术已发展成熟,统计人员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工作也得到了应有的技术保障,因此,统计人员要掌握现有的统计信息,以调查结果和统计数据为依据,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进而对事物发展的未来演变做出科学的预测,这就要求统计人员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统计工作的新思路。

事业单位在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已比较全面,基本实现了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贮存和快速检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统计人员就应不断加强统计信息收集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分析的科学性,确保数据能反映真实情况,为领导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这就是网络环境下统计工作完善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李红宇.信息时代的统计发展趋势探讨[J].北方经济,2003(05).

[2]姜林康.网络时代下统计工作的新机遇[J].商场现代化,2007(04).

第5篇

一、基层林业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统计工作责权片面,统计监督职能弱化林业企业工作,是以计划为基础,以财务核算和统计核算为支撑的系统工程。财务核算以资金流量的开始与终结,系统地监督林业企业资金的运行情况;统计核算以资金的投入所形成的实物工程量的产出情况来系统反映林业资金投入的效率。但在基层林业企业中,实际情况是统计工作既无权、也无钱,统计人员地位不高,各种监督检查都以资金流量作为主线,统计人员只有提供统计数据的义务,而统计调查、统计监督的权利往往得不到落实。由于权利和义务的失衡,使统计对于企业的监督作用存在弱化的趋势。

(二)统计服务对象不明确,影响了统计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在基层林业企业中,宏观报表与各单位微观管理所需统计资料容易脱节,导致统计工作主要是为完成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任务服务,而为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服务的目的却被置于次要地位,这种统计服务的对象不明确,决定了统计内容的单一性和工作方式的机械性。因此,企业领导认为统计工作可有可无,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力度降低。表现在所需经费无法满足,统计硬件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和办公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有的基层单位统计工作还进行手工制表,手工汇总,相应的下发报表软件的处理、网络建设无从谈起。

(三)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人员缺乏积极性目前很多基层林业企业缺乏专业的林业统计人员,林业统计人员大多为兼职。很多兼职的统计人员不具备应有的业务素质,缺乏应有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另外兼职的统计人员使得统计队伍不稳定,这就造成统计人员主观上对统计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在实际工作制度中,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也缺乏考评机制,即使制定了考评机制,由于评比结果无论在物质上和精神鼓励上都很难兑现,统计人员工作缺乏积极性,统计工作几乎成了临时任务,每年的统计报表、统计资料由于频繁换人没有专人管理、保存,极易丢失、损毁,没有了数据的连续性,使每次统计工作都得重新开始,这样在工作中就很被动。

(四)统计人员缺乏系统教育,统计质量受影响林业统计工作,涉及到专业的林业经济、林业业务等多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当前基层林业统计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统计院校系统的专业教育,业务素质普遍不高。这些人员中有的学历较低,文化底蕴不足,业务素质差,对基本的统计原理和统计制度不够了解,干好统计工作力不从心;还有由于企业经费紧张,培训经费无法筹集,即使国家林业局或省统计局组织了统计培训工作,但各单位均无资金派人参加统计培训。新知识和新指标体系无法认知和学习,导致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出现偏差,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质量。

二、加强和完善基层林业统计工作的对策

林业企业中,要把财务核算和统计核算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企业计划要以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为基础来制定,加强协作,密切沟通配合,建立唇齿相依的关系,才能完整地反映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过程,才会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因此,林业企业在制定各种政策时应同时强调会计、统计核算体系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两种监督机制的互容性和不可替代性。只有如此,才能强化统计的监督功能,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

(一)创新观念,发挥林业统计职能一是统计观念的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林业统计单纯为上级统计汇总服务的观念,转变到为林业企业宏观决策管理服务、为两大体系建设服务的全局观念上来。二是改革统计制度。改变现行的以全面报表制度为主这种滞后的统计体制,克服统计数字过多过滥、实用性不大的弊病,改为以开展专项调查为主,提供的数据要针对性强,有说服力,满足领导对统计数据“快、精、准”的要求。三是改变统计工作方法。重点是改变被动等报送统计资料的工作方法,改为主动搜集资料,全面了解情况,同时统计工作的重点要从数字计算汇总为主向数字资料分析为主转变,主动做好参谋作用,发挥统计职能。

(二)加强投入,强化统计信息化建设以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体系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建成完整的林业统计数据库体系,全面实现林业统计信息处理和管理的现代化。这是林业企业现代化的一个目标。在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下,依靠各单位的力量强化统计信息化建设又不太现实。为此,资金无来源的单位,应以上级主管部门配备微机为主;对于有一定来源的单位,采取各级都出资的办法配备微机,即从硬件建设上为统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针对专业统计报表,强化统计人员的微机培训,使统计人员都能用微机处理日常工作,把统计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6篇

关键字:统计工作 企业管理 改革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一、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建立的时间早,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企业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会计核算、收支把关重要,是为"我"所用,统计工作主要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所用。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三是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做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二、企业统计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一)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统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是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之一,也是认识企业的最有力的武器和工具。企业的领导者对一个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要想得到正确的了解或做出符合企业的决策,必须对有关统计资料进行实事求是地科学分析和预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或答案。

(1)统计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工作作为确定企业计划和各项活动的基础,它既可以不断适应经济改革的大气候,也可以预见协调企业每步经济活动的小气候。同时也可以作为了解、掌握企业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的重要渠道,使企业领导的决策有客观依据,做到有的放矢,保证企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正常运行,提高生产效率。

(2)统计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企业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各种统计资料。统计工作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基础,没有统计信息作为基础,企业领导就成为“盲人骑瞎马”,无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取胜。在企业各种计划的编制中,更离不开统计报表提供的统计数字作为下一步工作计划的依据。

综合统计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和作用

统计工作不仅仅是对数据的简单收集和计算,更重要的是对日常统计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及时反馈,并根据统计数据对生产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制约生产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保证生产各环节衔接有序,进行顺畅。

下面以神华销售集团锡林浩特能源销售有限公司为例,说明统计在销售管理中的应用。

(二)我公司主要销售统计工作:

(1)日销售完成情况表。实时反应公司当日原煤销售完成情况,当日销售煤质情况等。

(2)逐月、逐年销售完成情况表。包括煤炭销售月度、年度累计完成情况,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减、增幅情况,以及完成月度计划及年度计划情况。

(3)每日、月、年对自动装车站的装车情况按用户、流向分别进行统计。

(4)按集团公司要求上报每日、月、年各类销售统计报表。

(5)每月向东北公司相关部门报送月度销售煤量报表。

(6)每月向盟发改委价格科报送电煤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监测表。

(7)每日对比各个电煤用户的途耗,汇总成月度途耗对比表,分析途耗形成的原来及途耗率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8)每日对比各个电煤用户与我公司发出煤的热值,汇总成月底热值对比表,分析我公司发出热值与对方电厂收到热值的差异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9)其他需要统计的报表。

(三) 统计工作在销售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统计管理在销售企业中诸多作用,它可以揭示销售运营规律,发现销售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从而纠正偏差。下面以2009年至2013年销售完成情况为例,说明统计工作在销售管理中的应用及作用。如下图表1

图1神华销售集团锡林浩特公司2009年至2013年销售量完成情况表。

由上图分析可知,神华销售集团锡林浩特能源销售有限公司2009年至2012年销售总量逐年上升,并且铁运销售是构成销售总量的主力。从2013年开始销售量出现下降的趋势。2012年较2011年销售总量虽有上升,但是上升幅度不大,并且汽运煤较2011年出现了下降,下面结合2012年各个月份折线图,能够很明确的看出从2012年 月份,褐煤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了疲软。如图2

2012年各个月份销售量折线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2012年3月份开始褐煤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了下降。

(四)煤炭销售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2012年,由于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煤炭下游行业经营困难,煤炭产能过剩,产量增加量超过需求增加量,市场持续疲软,产品供过于求,库存积压比较严重,销售价格持续下滑。从全年的煤炭销售和生产经营形势来看,和前两年相比,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呈大幅度下滑趋势,给煤炭企业及煤炭贸易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煤炭产量增速下滑

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减速,煤炭产销量为了保持了稳定市场,缓解供过于求的严峻局面,各省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以销定产措施。三季度煤炭产量同比增速下降,全年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前两年。

国内煤炭需求减少

从全国煤炭消耗量来看,虽然整体上消费量还在增加,但由于煤炭进口量急剧增加,挤压了对国内煤炭的需求空间,造成对国内煤炭的需求不仅没有增加,而且出现了相对减少的情况。

据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测算,2012年前11个月,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约37.2亿吨,同比增长4.4%,增速同比回落5.6个百分点。其中,电力行业耗煤约17.8亿吨,同比增长2.5%,增幅回落10个百分点;钢铁行业耗煤约5.5亿吨,同比增长4.8%,增幅回落0.7个百分点;建材行业耗煤约5亿吨,同比增长8.5%,增幅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化工行业耗煤约1.8亿吨,同比增长11%,增幅回落1.8个百分点。

煤炭产量过剩加重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2012年前三季度,煤炭生产、运输、消费增幅回落,库存上升,价格下降,市场由年初的基本平衡转向总体宽松,主要煤种产品过剩比较明显。

煤炭价格大幅下滑

从全国来看,由于煤炭市场疲软,严重供过于求,造成煤炭交易价格大幅度下滑,煤炭生产地、中转地、消费地的煤炭价格下滑幅度都很大。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等煤炭主要生产省区的煤炭出矿价下滑幅度都超过10%以上,下滑幅度最高者达到30%以上。

过去长期一车难求的大秦线,2012年也一反常态。太原铁路局也召开大秦线货源组织会议,冲刺铁路运量。在煤炭运输紧张时,煤炭企业、电力企业、经销商要上门求铁路批运力,从不用组织货源。而在煤炭需求减少、全国铁路运量负增长的当下,大秦线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大秦线2012年业绩不佳,1月~9月,大秦线运量3.1亿吨,同比下降3.6%。因煤炭运量减少,大秦铁路公司收入减少。大秦铁路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利润26.88亿元、同

煤炭进口快速增长

由于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国际市场煤炭需求减弱,而我国是全球煤炭消费的第一大国,国内和国际煤炭市场相比价格又明显偏高,这就为国际煤炭大举进入国内市场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国际市场煤炭大量进口我国。

煤炭库存高位运行

由于煤炭市场疲软,煤炭供应的增加量超过煤炭需求的增加量,造成煤炭库存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煤炭库存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中旬,全国煤炭库存在3亿吨以上,处于历史高位。

据中国西部煤焦网的信息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秦皇岛港务集团共存煤炭635.7万吨,全部为内贸煤炭库存,港区库存仍处于较高的水平。

企业经营压力加大

由于全国煤炭市场发生急剧变化,煤炭需求量、产销量、铁路和港口转运量增速均大幅下滑,净进口持续快速增长,由此带来全社会库存和企业应收账款快速增加,煤炭价格指数和市场景气指数大幅下滑,山西、内蒙古等地煤炭企业停产或限产。

为了稳定煤炭市场,缓解供过于求的压力,各省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以销定产措施,煤炭产量增幅有所下滑。

煤炭生产和销售量增速降低,使得铁路发运量增幅下降,港口转运量同比下降。

为了应对生产经营困难,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一些煤炭企业除“限产”外,亦纷纷选择减薪的办法“过冬”。

据报道,2012年,我国第二大煤炭企业中煤能源全矿区员工4月~5月份降薪20%,矿区还在基层员工中进行裁员;我国最大焦煤生产企业山西焦煤集团下属煤矿亦变相降薪,原先由集团核发的工资变成30%由各煤矿各自承担。

结语

统计作为对销售数据的直接反应,在我公司的销售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综合统计,可以及时了解到各个时期的销售量完成、途耗、热值等详细情况,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通过对异常数据的统计、分析,生产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短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或弥补,进而避免造成较大损失。

参考文献:

[1] 王军.企业应加强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的运用.信息系统工程,2009-08-08.

[2]黄念臻.浅议统计技术在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企业.2007.(7)

[3] 杨辉.企业质量管理应用统计技术分析[J].中国统计.

第7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基础规范建设

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是统计事业兴旺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的关键所在。

一、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

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与之相对,基层统计部门为加强服务职能要制定本地区统计调查计划却又受到基层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办公设备条件,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制约。

2、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与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重视不够程度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数字出宫”,“宫出数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4、《统计法》的违法处罚不明确,依法治统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差。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案件查办难落实,影响了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样,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统计管理体制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独立性

在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统计业务领导与行政管理分离,地方统计机构直接受同级政府的领导,人事、财务等事项也由其管辖,这就给县、乡两级政府以“人、财、物”权影响统计人员“事权”留下了操作空间。因而这种体制对抵抗行政干预的能力较差,在逐级综合汇总统计数据过程中,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容易受到地方利益的某些不利影响。如一些地方领导一方面为得先进、争荣誉、个人升迁等,需要政绩作铺垫的时候,就虚报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外贸出口额、招商引资、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等;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政策的扶持而假报有关经济指标。如虚报贫困户、贫困人口、粮食生产面积及良种面积等,瞒报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完成名目繁多的责任状,更是把上级部门下达的指导性计划当成指令性计划指标来完成,造成这些指标的统计结果是计划部门将任务层层分解,乡、村统计又按计划数层层上报。统计工作的实践也已经证明,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源所在。

(二)部门协调不力加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

长期以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关系一直没有理顺,联系不密切,缺少强有力的协调:一是政府综合统计系统缺乏与政府部门统计系统的横向联系。当上级综合统计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下级综合统计部门布置,而不管同级政府部门统计是否已取得此项统计资料;二是不同政府部门统计机构之间在职能上交叉、重叠,如主要农产品产量、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人口等指标均有多个政府部门统计机构在同时统计;三是部门统计自成体系的内向运行,阻隔了与综合统计部门的有效配合,部门统计的统计指标、计算口径、指标代码等都由部门自主决定,缺乏与综合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多头向下、重复调查、报表多乱、数出多门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加重了基层统计负担,而且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

(三)系统内部关系不顺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所属城市、农村、企业三支调查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三支调查队的机构和人员整合在一起,成立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由于对改革方案缺乏通盘考虑,宣传力度不够而且操之过急,目前已暴露出一些明显问题:一是局队相互完全独立,协调机制不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可操作性差,已造成了新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对统计部门的地位有一定影响;二是调查队内设机构设置不合理,与地方统计局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进一步割裂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三是部分县(市、区)局队分设,进一步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成本,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扭转统计工作“弱在县级、冷在乡镇、空在村居”的局面,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是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客观需要。目前实行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事实上就是“统而不管,分而无责”。基层统计不能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上”不负责。没有时间和精力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客观上也存在对“下”不负责。要改变这种局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实际,实行“业务上全国统一领导,机构、人员、经费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同时调整政府统计系统的内设机构和专业统计分工,理顺与部门统计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垂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统计的抗干扰能力,从过去和现在来看,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主要来自地市、县区和乡镇,由省统计局对下垂直管理,操作上更可行,易被各级政府接受。同时也可使基层统计人员切实履行好统计管理和监督职能,形成对政府负责、对公众负责的强势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卸下沉重的包袱

目前基层统计报表数量越来越多,指标不断增加,报告期也越来越短,基本上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有些报表和指标基本没用或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把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减少基层报表工作量提到重要日程。一是精简报表。重点是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经常用的报表和指标,对有些变动不大,或不常用的报表、指标,扩大报告期,不要每月或每季都统计。二是实施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下布置,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三是扩大抽样调查领域,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的项目,尽可能进行抽样调查。要强化抽样调查的培训、设计和操作能力,使抽样调查在社会更大范围派上用场、树立信誉、发挥作用。

(三)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四)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统计基础工作,一手抓统计法制建设,充分依靠法制手段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县级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基层代填代报统计报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执法检查。并且要把机构人员是否到位,统计台帐是否建立,登记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可靠,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列为统计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新晨

(五)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

规范化建设是从微观上、从技术层面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完毕、体制顺畅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不能松懈。在尚不能对统计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更是举足轻重。一要加强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县乡之间的联网问题,做到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网上互联,实现统计资料的网上传输,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二要加强统计资料的档案化建设。基层统计机构应当统一管理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报送、保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基层统计表、统计调查分析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都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三要加强统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乡镇建立健全统计站,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切实把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六)强化统计队伍素质提升,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搭建人才的平台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事关统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统计队伍是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前提。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一是“筑巢引凤”,引进优秀基层统计人员。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留住人,以事业召唤人,确保优秀统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统计干部队伍的潜力;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县乡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基层,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把统计、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通过开会、办班、讲座、函授等多种形式,组织统计人员学习,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把有培养前途的人员输送出去锤炼锻造,使得统计人才能走出去拥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视野、丰富经历、积累沉淀,通过挂职锻炼和基层体验,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系统内部的轮岗交流,让干部到多个岗位接受锻炼和挑战,多方培养,全面成长。通过有步骤地轮岗交流,力争培养出一批熟悉几个专业以上的统计业务骨干。

【参考文献】

[1]刘春才,翁祥桂,王桑根.基层统计的特征及存在问题[J].中国统计,1999,(1).

第8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基础规范建设

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是统计事业兴旺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的关键所在。

一、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

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与之相对,基层统计部门为加强服务职能要制定本地区统计调查计划却又受到基层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办公设备条件,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制约。

2、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与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重视不够程度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数字出宫”,“宫出数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4、《统计法》的违法处罚不明确,依法治统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差。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案件查办难落实,影响了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样,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统计管理体制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独立性

在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统计业务领导与行政管理分离,地方统计机构直接受同级政府的领导,人事、财务等事项也由其管辖,这就给县、乡两级政府以“人、财、物”权影响统计人员“事权”留下了操作空间。因而这种体制对抵抗行政干预的能力较差,在逐级综合汇总统计数据过程中,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容易受到地方利益的某些不利影响。如一些地方领导一方面为得先进、争荣誉、个人升迁等,需要政绩作铺垫的时候,就虚报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外贸出口额、招商引资、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等;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政策的扶持而假报有关经济指标。如虚报贫困户、贫困人口、粮食生产面积及良种面积等,瞒报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完成名目繁多的责任状,更是把上级部门下达的指导性计划当成指令性计划指标来完成,造成这些指标的统计结果是计划部门将任务层层分解,乡、村统计又按计划数层层上报。统计工作的实践也已经证明,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源所在。

(二)部门协调不力加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

长期以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关系一直没有理顺,联系不密切,缺少强有力的协调:一是政府综合统计系统缺乏与政府部门统计系统的横向联系。当上级综合统计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下级综合统计部门布置,而不管同级政府部门统计是否已取得此项统计资料;二是不同政府部门统计机构之间在职能上交叉、重叠,如主要农产品产量、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人口等指标均有多个政府部门统计机构在同时统计;三是部门统计自成体系的内向运行,阻隔了与综合统计部门的有效配合,部门统计的统计指标、计算口径、指标代码等都由部门自主决定,缺乏与综合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多头向下、重复调查、报表多乱、数出多门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加重了基层统计负担,而且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

(三)系统内部关系不顺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所属城市、农村、企业三支调查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三支调查队的机构和人员整合在一起,成立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由于对改革方案缺乏通盘考虑,宣传力度不够而且操之过急,目前已暴露出一些明显问题:一是局队相互完全独立,协调机制不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可操作性差,已造成了新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对统计部门的地位有一定影响;二是调查队内设机构设置不合理,与地方统计局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进一步割裂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三是部分县(市、区)局队分设,进一步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成本,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扭转统计工作“弱在县级、冷在乡镇、空在村居”的局面,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是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客观需要。目前实行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事实上就是“统而不管,分而无责”。基层统计不能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上”不负责。没有时间和精力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客观上也存在对“下”不负责。要改变这种局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实际,实行“业务上全国统一领导,机构、人员、经费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同时调整政府统计系统的内设机构和专业统计分工,理顺与部门统计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垂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统计的抗干扰能力,从过去和现在来看,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主要来自地市、县区和乡镇,由省统计局对下垂直管理,操作上更可行,易被各级政府接受。同时也可使基层统计人员切实履行好统计管理和监督职能,形成对政府负责、对公众负责的强势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卸下沉重的包袱

目前基层统计报表数量越来越多,指标不断增加,报告期也越来越短,基本上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有些报表和指标基本没用或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把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减少基层报表工作量提到重要日程。一是精简报表。重点是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经常用的报表和指标,对有些变动不大,或不常用的报表、指标,扩大报告期,不要每月或每季都统计。二是实施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下布置,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三是扩大抽样调查领域,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的项目,尽可能进行抽样调查。要强化抽样调查的培训、设计和操作能力,使抽样调查在社会更大范围派上用场、树立信誉、发挥作用。

(三)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四)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统计基础工作,一手抓统计法制建设,充分依靠法制手段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县级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基层代填代报统计报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执法检查。并且要把机构人员是否到位,统计台帐是否建立,登记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可靠,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列为统计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

(五)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

规范化建设是从微观上、从技术层面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完毕、体制顺畅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不能松懈。在尚不能对统计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更是举足轻重。一要加强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县乡之间的联网问题,做到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网上互联,实现统计资料的网上传输,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二要加强统计资料的档案化建设。基层统计机构应当统一管理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报送、保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基层统计表、统计调查分析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都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三要加强统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乡镇建立健全统计站,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切实把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六)强化统计队伍素质提升,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搭建人才的平台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事关统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统计队伍是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前提。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一是“筑巢引凤”,引进优秀基层统计人员。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留住人,以事业召唤人,确保优秀统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统计干部队伍的潜力;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县乡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基层,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把统计、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通过开会、办班、讲座、函授等多种形式,组织统计人员学习,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把有培养前途的人员输送出去锤炼锻造,使得统计人才能走出去拥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视野、丰富经历、积累沉淀,通过挂职锻炼和基层体验,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系统内部的轮岗交流,让干部到多个岗位接受锻炼和挑战,多方培养,全面成长。通过有步骤地轮岗交流,力争培养出一批熟悉几个专业以上的统计业务骨干。

【参考文献】

[1]刘春才,翁祥桂,王桑根.基层统计的特征及存在问题[J].中国统计,1999,(1).

第9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基础规范建设

所谓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是统计事业兴旺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的关键所在。

一、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

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与之相对,基层统计部门为加强服务职能要制定本地区统计调查计划却又受到基层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办公设备条件,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制约。

2、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3、向主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与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重视不够程度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统计数字是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促进工作的同时,不得不看到对数字的负面效应。“数字出宫”,“宫出数字”的现象屡见不鲜,数字跟着计划走,年初计划有多大,年底完成就有多好。甚至个别地方出现领导直接干预,多报或瞒报,篡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信息失真。

4、《统计法》的违法处罚不明确,依法治统力度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地方,劳动者素质也相对较差。目前新《统计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不够具体,对迟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明确的限额,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案件查办难落实,影响了统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这样,难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统计管理体制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独立性

在现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下,统计业务领导与行政管理分离,地方统计机构直接受同级政府的领导,人事、财务等事项也由其管辖,这就给县、乡两级政府以“人、财、物”权影响统计人员“事权”留下了操作空间。因而这种体制对抵抗行政干预的能力较差,在逐级综合汇总统计数据过程中,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容易受到地方利益的某些不利影响。如一些地方领导一方面为得先进、争荣誉、个人升迁等,需要政绩作铺垫的时候,就虚报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外贸出口额、招商引资、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等;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政策的扶持而假报有关经济指标。如虚报贫困户、贫困人口、粮食生产面积及良种面积等,瞒报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完成名目繁多的责任状,更是把上级部门下达的指导性计划当成指令性计划指标来完成,造成这些指标的统计结果是计划部门将任务层层分解,乡、村统计又按计划数层层上报。统计工作的实践也已经证明,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源所在。

(二)部门协调不力加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负担

长期以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关系一直没有理顺,联系不密切,缺少强有力的协调:一是政府综合统计系统缺乏与政府部门统计系统的横向联系。当上级综合统计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下级综合统计部门布置,而不管同级政府部门统计是否已取得此项统计资料;二是不同政府部门统计机构之间在职能上交叉、重叠,如主要农产品产量、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人口等指标均有多个政府部门统计机构在同时统计;三是部门统计自成体系的内向运行,阻隔了与综合统计部门的有效配合,部门统计的统计指标、计算口径、指标代码等都由部门自主决定,缺乏与综合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多头向下、重复调查、报表多乱、数出多门的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加重了基层统计负担,而且影响了基层统计数据质量。

(三)系统内部关系不顺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所属城市、农村、企业三支调查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三支调查队的机构和人员整合在一起,成立国家统计局各级调查队。由于对改革方案缺乏通盘考虑,宣传力度不够而且操之过急,目前已暴露出一些明显问题:一是局队相互完全独立,协调机制不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可操作性差,已造成了新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对统计部门的地位有一定影响;二是调查队内设机构设置不合理,与地方统计局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进一步割裂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三是部分县(市、区)局队分设,进一步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成本,降低了统计工作整体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走出当前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扭转统计工作“弱在县级、冷在乡镇、空在村居”的局面,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谋划统计事业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统计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转化为领导统计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一)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是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好地为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客观需要。目前实行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事实上就是“统而不管,分而无责”。基层统计不能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上”不负责。没有时间和精力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客观上也存在对“下”不负责。要改变这种局面,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实际,实行“业务上全国统一领导,机构、人员、经费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同时调整政府统计系统的内设机构和专业统计分工,理顺与部门统计的关系,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垂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统计的抗干扰能力,从过去和现在来看,对统计数据的干扰主要来自地市、县区和乡镇,由省统计局对下垂直管理,操作上更可行,易被各级政府接受。同时也可使基层统计人员切实履行好统计管理和监督职能,形成对政府负责、对公众负责的强势统计。

(二)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卸下沉重的包袱

目前基层统计报表数量越来越多,指标不断增加,报告期也越来越短,基本上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有些报表和指标基本没用或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把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减少基层报表工作量提到重要日程。一是精简报表。重点是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经常用的报表和指标,对有些变动不大,或不常用的报表、指标,扩大报告期,不要每月或每季都统计。二是实施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下布置,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三是扩大抽样调查领域,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的项目,尽可能进行抽样调查。要强化抽样调查的培训、设计和操作能力,使抽样调查在社会更大范围派上用场、树立信誉、发挥作用。

(三)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四)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统计基础工作,一手抓统计法制建设,充分依靠法制手段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县级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基层代填代报统计报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执法检查。并且要把机构人员是否到位,统计台帐是否建立,登记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可靠,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列为统计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

(五)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

规范化建设是从微观上、从技术层面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完毕、体制顺畅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不能松懈。在尚不能对统计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更是举足轻重。一要加强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县乡之间的联网问题,做到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网上互联,实现统计资料的网上传输,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二要加强统计资料的档案化建设。基层统计机构应当统一管理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报送、保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基层统计表、统计调查分析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都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三要加强统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乡镇建立健全统计站,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切实把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六)强化统计队伍素质提升,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搭建人才的平台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事关统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统计队伍是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前提。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一是“筑巢引凤”,引进优秀基层统计人员。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留住人,以事业召唤人,确保优秀统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统计干部队伍的潜力;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县乡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基层,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把统计、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通过开会、办班、讲座、函授等多种形式,组织统计人员学习,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把有培养前途的人员输送出去锤炼锻造,使得统计人才能走出去拥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视野、丰富经历、积累沉淀,通过挂职锻炼和基层体验,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系统内部的轮岗交流,让干部到多个岗位接受锻炼和挑战,多方培养,全面成长。通过有步骤地轮岗交流,力争培养出一批熟悉几个专业以上的统计业务骨干。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刘春才,翁祥桂,王桑根.基层统计的特征及存在问题[J].中国统计,1999,(1).

第10篇

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统计局的具体指导下,按照“内创和谐、外树信誉、优质服务”的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瞄准一个目标(打造**市金三角实力板块),围绕两个中心(创业富民、创新发展),发挥三大优势(区位、资源、环境),把握四个重点(发展、服务、民生、稳定),实施五项战略(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旺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和市统计局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充分发挥统计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优势,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权威,抓好普查调查、统计服务两大重点,狠抓统计改革、统计建设、统计和谐三个关键,为我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

(一)着力提高统计数据权威。

一是加强对基本单位名录库,专业统计字典库和抽样调查样本框的更新维护管理。二是召开全县统计工作会议,部署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三是建立完善每月报表数据质量集中点评分析制度,加强对各专业统计中与GDP核算相关指标数据的审核把关,防范系统误差、指导失误,再生错误和审核缺位。四是努力在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中及时、准确的提供数据。五是加强统计调研,规定各专业至少每季度下到基层单位进行数据核实,掌握第一手资料。六是跟踪大项目,对我县今年新开工的大项目,派专人现场跟踪,以便及时准确上报。

(二)认真做好全县第二次经济普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1、继续抓好我县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好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选用和培训工作。二是认真做好普查的试点工作,为全面普查积累经验和进一步开展普查奠定基础。三是加强宣传力度,使普查工作家喻户晓,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四是按上级普查工作要求,抓好普查登记前的其他各项工作。

2、开展对全县人口变动情况的抽样调查工作。

3、协助做好全县文物普查和土地普查工作。

(三)继续深化统计改革。

一是调整月底投资统计全面调查起点,建立了3000万元新开工项目入库核查制度。二是加强对省外入县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的调查,做好建筑业、房地产业增加值核算基础工作;三是加强能源生产、消费和流入流出统计,做好节能降耗的监测、考核工作。四是增强名录库维护的更新和管理,改半年更新为季度更新。五是做好联网直报工作。

(四)抓好统计四项建设。

着力加强法制建设。认真执行统计监督检查制度,对19个乡镇、38个部门进行督查检查和回访。

夯实基层基础建设。一是全面实行在地统计制度。二是举办乡、村两级基层统计人员业务培训班。就农村经济统计、工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有关抽样调查等统计相关基本知识进行了培训。三是加强对企业、劳工单位的原始记录,台帐建设等规范化建设的管理,从源头上把好统计数据质量关,切实保证数据的合法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四是加强对城农住户调查样本点(户)的检查指导。五是以统计从业资格监管和统计业务监督检查为抓手,加强对部门统计的协管。六是按照省、市统计局部署,开展数据质量自查,整改了存在的问题,规范了专业工作。

强化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统计信息网建设,加快信息更新,利用县政府网站,做好统计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做好统计内网的扩充工作。

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结合“双创”和“深化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双月整治”等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组织学习,认真查摆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提高办事效率,坚持每周五学习制度,争创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节约型机关,落实有错与无为问责办法,严令禁止公务时间上网玩游戏、聊天、炒股。

(五)努力构建统计和谐。

一是完善“季度述职半年考评”管理,实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奖能罚庸的激励机制和竟争环境。二是增加各专业间的协作,实现数据衔接、趋势一致,确保集成数据的客观准确。四是加强工业、投资、贸易统计和GDP核算中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实现口径统一,数据衔接,成果共享,从而提升统计工作的整体合力。五是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加强同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六是认真落实治安综治,平安创建、计划生育、廉洁从政等责任制度。

第11篇

一、统计监督检查对象

(一)乡(镇)监督检查对象

(二)专业监督检查对象

1、工业、能源专业:。

2、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专业及建筑专业:。

3、劳动工资专业:。

4、贸易专业:。

二、统计监督检查的内容

(一)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贯彻落实统计法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情况,有否强令或者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有否不顾客观事实,以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等方式确定统计数据;有否对拒绝、抵制篡改统计资料或者对拒绝、抵制编造虚假数据行为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二)有否违反统计制度和法定程序修改统计数据的行为。

(三)是否存在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拒报和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行为。

(四)是否依法设立统计机构或配备统计人员。

(五)是否设置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

(六)统计人员是否持证上岗。

(七)是否自觉支持、配合各种统计调查和统计执法检查等。

(八)检查2013年度和2014年相关统计指标数据质量情况以及统计基础工作。

(九)各乡(镇)企业站是否执行村(居)、企业起报制度,工业数据是否与原始记录、台帐相一致。

(十)统计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它事项。

(十一)统计监督检查工作回访:去年被检查单位的整改的落实情况,有关被处罚单位的整改情况等。

三、统计监督检查的组织实施

由县统计局相关职能股室组织实施。

四、统计监督检查的时间

今年统计监督检查及统计监督检查工作回访从2014年5月开始,至8月底结束,具体检查时间由县统计局另行通知被检查对象。

第12篇

一、统计执法检查工作思路

2013年统计执法检查工作的主要思路是:围绕贯彻实施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结合统计“双基”建设,突出抓好重点服务业等联网直报执法检查,严肃查处非法代填代报、干预企业独立真实上报、屡次迟报和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保障“四大工程”顺利实施。

二、统计执法检查项目和内容

(一)统计综合检查

检查对象:有关乡镇(街道)。

检查内容:宣传和贯彻落实《统计法》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统计工作文件精神情况;乡镇(街道)统计机构规范化创建工作进展情况;乡镇(街道)主要统计数据质量;“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制度和“四条红线”(即:坚持不在基本单位名录库不得填报数据,坚持由企业独立报送真实的统计数据,坚持由企业自己上报联网直报数据,坚持由企业修改差错或补填不完整报表的原始数据)规定的执行情况。

组织实施:市局法规处牵头,各相关专业配合。

检查时间:2013年9月底前。

(二)联网直报企业检查

检查对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企业。

检查内容:联网直报企业统计工作规范化创建进展情况;企业“一套表”制度贯彻执行情况;企业主要统计数据质量情况。

组织实施:市局工业、投资、贸易等专业处室牵头,法规处配合。

检查时间:2013年10月底前。

(三)统计专项检查

检查对象:全市统计中介机构。

检查内容:统计中介机构规范化建设情况;企业“一套表”制度贯彻执行情况;执业过程中有无涉嫌干预企业独立真实上报统计数据等违法违规行为。

组织实施:市局法规处牵头,有关专业配合。

检查时间:2013年3月份。

(四)重点服务业专项检查

检查对象:各县(区)统计局、重点服务业联网直报企业。

检查内容:全省服务业统计年定报工作“六到位”要求的贯彻落实情况;统计法律事务告知制度执行情况;重点服务业企业依法履行统计义务情况和统计基础建设情况。

组织实施:市局服务业处、法规处。

检查时间:检查时间:2013年4-7月份。

三、统计执法检查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切实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贯彻落实统计行政执法责任制,综合协调法制及各相关专业力量,切实发挥统计法制工作保障作用。全年市局抽查不少于100个调查对象、县局抽查不少于50个调查对象。

2、强化行政指导。要将统计执法检查与行政指导紧密结合,将行政指导贯穿于统计执法检查全过程,综合运行政策辅导、走访约见、规劝提示、奖励引导、示范推荐、信用公示、警示告诫、案件回访、行政建议等方式,切实提高执法效能和被检查对象的依法统计意识。

第13篇

公司财务个人工作计划范文模板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会计的概念越来越抽象,它不再局限于某个学科,在税务、计算机应用、公司法、企业管理等诸多领域都有所涉及,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财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新的一年时在,我将进一步加大学习的力度,提高自己财务业务水平,特别要结合企业行业发展及自己的岗位工作需求,加强相关业务方面的学习,使自己的财务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以适应工作的需求,特别要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还要参加一些重要的会计培训部门组织的专家培训,使自己的财务业务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是更加认真负责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对各项财务资金的管理都要严格把关,不能有半点疏忽和大意,银行划款复核(资金划转、新股申购、债券买卖、基金申购、回购、定期及通知存款资金划转)前台交易系统复核(资金增减、债券兑息兑付、定期存款确认、定期存款到期确认)中央国债系统复核(债券买卖、债券回购、收款付款确认、dvp交易资金划转),要加强一些账目、帐务处理的研究和分析,确保财务管理的规范和高效。

三是做好一些重大项目的投资核算。重大经营项目事关企业今后的发展,资金安全性与项目投资的可行性以及企业发展的后续息相关,特别是xx年两个债权项目的投资核算、付息等工作,要保证时间性和规范性。我将大力加强与托管银行的沟通和协调,不断探索和总结合作和业务联系的新方法和途径,保证各方合作程序和业务往来的顺畅。在华发项目上,除要做一些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以外,还在xx年召开受益人大会以后,时行资金建帐,并做好ta系统的操作工作,保障业务系统的正常运作。

四是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我们虽然在xx年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严格的整理,在xx年,我将在xx年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一级档案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要保证目录、各项帐本的存放等都高度的一致性,特别是一些重要帐户和原始凭证等业务帐本都要严格备案登记存查。

五是加强与公司各部门的沟通协作,通过沟通和交流,才能达到业务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实现合作紧密,工作有序,防止发生推诿扯皮等现象。造成工作的延迟和业务的疏漏。

六是加强应急管理的研究和分析。资金管理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这对于财务管理来说是一个大忌,甚至会影响到企业整个资金链的管理,所以就加强应急管理的研究,积极出一些财务资金管理的应急预案,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能紧急启对应急预案,保障企业财务管理的正常进行。

公司财务个人工作计划范文模板

1、进一步巩固会计核算改革工作

搞好会计核算是做好学校财务工作的基础,因此,必须在巩固会计核算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

2、完善财务制度建设

我们将在20xx年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一些校内财务规章制度,诸如:《清华大学非贸易非经营性外汇财务管理办法》、《清华大学二级核算单位会计工作制度》等,使会计工作有一个更加完善的制度环境。

3、进一步加强财务系统信息化建设

我们将进一步开发财务专网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财务处网页建设,做好财务信息的日常工作,方便教师查询,提高办公效率;完善内部报表制度,开发财务分析系统,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配合后勤部门做好社会化改革工作

从财务角度认真总结20xx年后勤改革的经验,修订和完善后勤单位的经济管理办法,使其在自我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良性循环;设立后勤专管员了解后勤财务状况,帮助主管校长进行后勤理财;扩大后勤改革的范围,制定饮食服务中心、接待服务中心等部门的管理办法,配合后勤部门把后勤改革推向深入。

5、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核算水平

6、拓宽、完善天财软件在管理上的应用

20xx年将重点开发为各系财务负责人和系会计人员使用的财务报表分析系统以及开发离任审计的财务指标评价系统。

7、管好、用好各种专项经费

xx做好211工程的验收检查及财务文件的归档以及财务数据和财务统计分析工作。掌握985经费的使用计划(规划),加强平日管理、检查、分析和控制工作。

8、清理会计档案库,开发票据管理软件

对所有的会计档案进行整理、清查和分类,开发票据管理软件,加强票据的管理和监督。

9、完成助学金一级核算工作

在工资实现一级核算之后,完成助学金一级核算的动员、说服、组织、协调以及数据的采集、核算、岗位责任方面的工作,实现助学金的银行,从而提高助学金管理的运行效率。

10、加强平安互助基金、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及核算工作

进一步加强平安互助基金的管理,落实财务处、校医院和工会三方面的责任,建立科学、现代化的平安互助基金管理体系。

公司财务个人工作计划范文模板

一、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财经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根据本单位的实际,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努力开源节流,使有限的经费发挥真正的作用,为统计工作提供财力物力上的保证。

二、目标任务认真贯彻省统计局xx年财务工作要点,并将精神在全市统计系统的财务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

2、按省财基处和市财政局的要求,按时上报全市统计系统和行政经费财务月、季度财务报表,作到账表一致。

3、按省统计局、市财政局的要求,认真搞好xx年地方经费和统计事业费的年度预决算工作。

4、深化基层指导县区统计局中心统计事业费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内审及离任审计。

5、加强财务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努力开源节流,为统计工作和普查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财务保证。

6、管好用好全市各项普查工作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不挤占挪用。

7、加强财务基础工作,认真学习《会计法》和财务电算化知识,做到会计业务精、电算化处理帐务技术纯熟。

、加强对各种费用开支的核算,按机关管理制度的规定,按月落实到科室,定期公布。

9、积极为领导出谋划策,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起到助手和参谋的作用。

三、措施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坚持局队领导的开支由局长审批,其余开支由协助局长分管财务的领导审批,大额开支由集体讨论决定,做到民主理财、财务公开。

2、财务人员必须按岗位责任制,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做出表率。

3、充实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反复征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由局党组决定后,坚决执行,不能走样。

4、财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在财务活动中认真执行。

5、搞好财务基础工作,做到帐目明白,帐证、帐实、帐表、帐帐相符。使财务基础工作规范化并达标晋级。

6、搞好县区电算化培训,今年举办一期培训班,争取年底能计算机处理年报。

7、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当好家理好财。

四、考核方法

(一)、市局财务人员年度考核严格按局机关管理办法执行。

(二)、对县区的财务工作,按以下考核方法执行。每季度报送财务报表作好记录,定期公布。

第14篇

商务局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6月份实现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同比增长 %,增幅四区排名第二。 1-8月份限上单位零售额 亿元,增幅 %。预计1-9月份限上单位实现零售额 亿元,同比增长 左右。实现社会零售总额 亿元,同比增长 。

截止8月底,全区限上批发企业 家,呈现负增长的有 家,限上批发企业销售额增速为 , 完成 的增长目标。 

(二)外贸进出口

1—8月,全区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同比增长 ,增幅列四区第一,完成时序进度任务。预计1-9月,实现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能够完成时序进度任务。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外贸进出口方面

我区外贸进出口总量一直不大,进出口额达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仅有 家,为 ***。外贸进出口主要为**出口,占全区进出口的 以上。其中,****80%以上出口到 *,占全区进出口总额 以上。随着贸易战的影响,下一步出口总额下降压力较大。

(二)限上批发业方面

1、税务部门的强监管,致使物回、物流等公司业绩大幅下滑,,对区内大的正常批发物回企业也造成影响。如***是我区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2018年营业收入 万元,纳税 万元。今年因税务对物回企业控票对企业经营影响巨大,加上年初市统计执法检查对该企业进行了处罚,企业有顾虑虽有实际业务但没有票不敢上报,1-8月份销售收入上报 万元,同比下降 %。

2、矿产品等大宗贸易因受去产能及环保的影响,烧结企业对原矿(含进口)的需求量锐减,矿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的不稳定性影响,造成矿业贸易公司业务和上半年相比销售量大为减少。如***主营业务矿产品交易,同比下降 %。

(三)限上住宿业方面

1、限上住宿企业入库数量少,全区仅有 家,存在应入未入现象,上报数据受个别企业影响波动大。

2、今年1-8月份 旅游较往年同期人数减少约 万人,同比下降 %,对全区住宿业都造成影响。库内企业占全区限上住宿企业营业额 左右的****,因下半年装修停业收入急骤下滑,导致全区限上住宿业额下降。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与建议

(一)关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方面

一是进一步夯实商贸统计工作。区商务局、各载体单位和统计部门加强对接,10月份至年内,要加强对限上商贸企业的统计指导,制定、落实月度工作计划,做到应报尽报。狠抓限上零售业入库和大个体申报培育工作,年底前要对符合条件的商贸类企业特别是住宿、批发企业进行摸排,积极组织申报入库 ,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 

二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四送一服”活动。各载体单位、各相关部门要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困难和问题,金融、担保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统计部门加大对重点企业的关注、加强月调度指导。 

三是加强部门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大商贸互联网项目招商引资。区商务局 加大商贸企业招商力度,确保年内线上批发、零售类入园项目 个以上。 

四是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对工商企业注册成立的销售公司,区财政给予相应的 奖励、房租补助等 。

五是保持统计人员队伍稳定。各载体单位统计站要确定专人指导企业上报,保持专业统计人员相对稳定,不要频繁调整变动人员给商贸统计带来工作被动。

第15篇

关键词:卫生系统 现代管理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得到了显著地增强,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各项工作都在飞速发展。对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卫生系统和医院管理来说,一直是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卫生系统进行改革,实现医院的现代化管理成为了社会各界讨论的重点问题。

一、卫生系统的概念和最终目的

(一)卫生系统的概念

所谓的卫生系统,就是国家为了更好地掌握社会居民的健康情况和对于社会相关单位的卫生服务情况,对以上数据进行归类分析,通过数理统计而产生一系列的数据,卫生系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制定符合情况的卫生服务措施,不断促进居民的健康发展。

(二)卫生系统的最终目的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认为卫生系统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通过对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和对比,制定相关政策,为百姓生活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推动我国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卫生系统在多年的工作中,一直秉承着为居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对社会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卫生系统发展的状况

本文通过对若干数据和卫生系统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在现阶段我国卫生系统整体处在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之中,还存在若干问题,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统计人员素质偏低

对于卫生系统来说,数据是其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严格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能够为其顺利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但是就目前我国卫生系统的统计情况来看,有很多基层单位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统计的含义和要求,统计出来的信息缺乏真实性,造成最终数据发展变化,不利于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基层单位数据上报不严谨

根据本文对若干卫生系统数据上报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有很多基层单位上报的数据是其凭空想象出来的,缺乏真实性。甚至有很多单位在上报数据的过程中,将接近100、1000的数据都报成整数,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整体数据的真实性,不利于卫生系统顺利开展工作,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

三、提升卫生系统数据统计质量的方法

针对卫生系统数据的不足给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巨大隐患,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数据统计工作进行改正:

(一)明确调查任务和手段

相关卫生部门在进行调查任务的布置时,应该向工作人员明确此次调查的重要和任务,保证其能够正确的开展工作,统计到真实可信的数据。

(二)完善基层卫生工作系统

改变传统的基层卫生部门工作拖拉散漫的旧面貌,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基层卫生工作系统进行完善,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工作的实效性。

(三)对上报数据的真实性进行考察

相关部门对于基层卫生系统上报的数据应该进行严格的审查,确认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医院现代化管理

卫生部门是监督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机构,将医院的病例数据和治疗数据进行有效的统计和整理,更好的对医院的管理进行规范,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医院在进行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将相关卫生系统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应用,通过规范化的流程实现全医院的资源共享,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互相监督,确保病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医院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已经势在必行,卫生系统在这一过程中也是医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及时、准确、可靠的数据能够为医院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也是医院制定医疗计划和发展计划的重要基础。

卫生系统在进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除了应该重视数据的真实性之外,数据的实效性也是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于现代化的医院管理来说,想要更好的促进其发展,就需要相关卫生系统为其提供及时的分析数据,帮助领导进行工作计划的制定,充分发挥数据的有效作用,促进医院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卫生系统和医院的现代化管理都是现阶段我国卫生部门工作的重点,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医院为卫生系统的数据统计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卫生系统的统计数据又在很大程度上对医院现代化管理措施和计划的制定起到指导作用,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不断地健全之中,医疗卫生改革也随着这一大形势在不断深化,卫生系统在这一变革之中应该做好领导带头作用,改变传统封闭的工作模式,向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进行转变,不断增强信息的透明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共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勇勇,刘丹红,王霞,饶克勤.健康信息模型与卫生统计工作展望[J].中国卫生统计,2004

[2]应桂英,段占祺,郭小林,韩旭,谭坤,杨磊,潘惊萍,李正孝,胡锦梁,张雯,周涛,吴丹丹,刘飞,黄勇,王尧,胡明刚.卫生统计数据质量审核方法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