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范文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中医学;西医学;语言文化差异;中医英译

中医西传历经300多年,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传统的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西医学都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可见,二者至少具有三点共性,即研究对象相同—— “人体生命过程”,目标一致—— “防治疾病”,且都是“科学体系”中的一员。但是,二者的语言文化差异折射出中医学文化所具备的人文特征和西医学文化,尤其是现代西医学文化,所具备的典型的科学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结果,一个民族所说的语言是这个民族总的文化的反映;但也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 ⋯语言与文化都共同发展了几千年 。

1 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与思维模式

中国文字是3 000多年以来一直保留着象形书写法(与拼音书写法相对)的唯一文字。笔者通过比较、分析《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注:东汉·许慎撰,我国第一部收字齐全、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科学而系统的字典]与《黄帝内经》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念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得出以下结论:《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一地一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一地一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以及探索研究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字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这对于促进中医学家的类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用《内经》奠定的这种思维特点去影响其后的历代医家,发挥了无形的巨大作用。从阴阳、五行、精、气的象形字到《内经》广泛的取类比象,再到明清医籍对字的形音义的校勘、考辨,都显现出中医学思维之链中象形汉字的深远影响。

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单词的“形”与发音直接联系,对其语义的理解是以听觉为基础,从而跳出了以事物具体形象为材料的视觉思维框架,为发展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逻辑思维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抽象推测、概念思维和范畴区分以及对这个世界力求得出客观判断的传统。实际上,医学英语词汇中所含的纯英语词汇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医学英语词汇都是由医学词缀通过构词法拼缀而成的,而医学词缀多来自拉丁文和希腊文词素。由于深刻的结构性差异(包括世界观、思维模式乃至语言),产生了中西文化之间理解和翻译的极大困难。从一种文化角度研究另一文化,往往把一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都“走私”进来,而这套世界观和思维体系能否被对方文化传统接受、并相互融合呢?以“气”为例。《说文·气部》:“气,云气也。象形。”“气”在甲骨文中作“气”,象空中流动的气流,蒸发升腾,其象如云,不久消失,又为无形。因此,“气”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可聚而有形的(如可凝而成水)。此时的“气”可英译为air。随后,包围、充斥在人类空间的“气”,被抽象化为一种哲学意义上具有物质含义的“气”。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医学家抓住时机,适时地将“气”引入医学。这样,“气”就成了先秦自然哲学与医学的中介、桥梁。到了《内经》时代,“气”不仅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亦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且可化而为血、为精、为津液等,它所主持的人体正常生命功能活动为“神”。《内经》的全部理论与技术,几乎无一不与“气”相关,且各种各样的“气”名目繁多,有阴气、阳气;清气、浊气;天气、地气;正气、邪气;营气、卫气;四时之气、藏府之气、经脉之气;等等。此时。“气”早已不是air,也不是energy或vital energy或atmosphere,只能是qi了。现在,对大部分西方人来说,qi已不再陌生。

2 中医学术语、西医学术语与中医英译

现代术语学所观察到“专业术语的产生大部分是由普通语言衍生而来”的情形,在中、西医学中都可以清楚地得到证明。熟悉中医用语的人应该能够察觉,中医书籍中的用字大部分是普通语言用字,且比较广泛地出现在同一成书年代的其他著作中。魏逦杰博士和文树德教授都主张将中医学的基本术语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表一般概念的日常用语,如头、脚、胸、腹、心、肝、血等;一是从日常用语所引申出来的中医学专有名词,如窍、穴、卫、邪、命门、三焦、督脉等。由于前一类用语大多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文化种群都有这类概念,而且各种群所使用的不同语言也都存在着表达这些概念的词汇,因此翻译时,采用译人语的对应词应该是最准确的方法;后一类代表中医专门知识的词汇则大多源自于隐喻(metaphor)的命名方式,即由普通语言、以类比的方式形成,翻译时,可以通过字对字直译的方式加以译解,也就是将字面上的意思译出来 。如窍译成orifice,穴译成point或hole、卫译成defense、邪译成evil、命门译成life gate、三焦译成triple burner、督脉译成governor vessel。关于西医学术语,魏逦杰博士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用词构成,如fever、chill、cough、cold、influenza等;第二类则是由西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conjunctivitis、anemia、hypertension、arteriosclerosis、hyperchlorhydria等;第三类由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enuresis、lochia、pharynx、1arynx、dysphagia等。第一类词语,尽管通常由医师使用,但是一般人都能够明白,而且大部分正常成人都能够分辨这些名词所指的情形为何。第二类词语中虽然有些词(如anemia、

hypertension、conjunctivitis)对一般非专业者可能并不陌生,甚至还被他们所使用,但是非专业者并无法以医学的准确性诊断出这些病情;这些名词所反应出的专业知识与一般的认知有很大的距离。第三类词语则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或设备便能加以了解或确定。魏遁杰博士认为,应该绝对避免使用纯然“严谨专业性的”第二类西医学名词术语翻译中医学概念,认为这样“必然会破坏了他(指‘译者’)意欲传达的这个知识体系(指‘中医学’)的完整性”,并相信只有第一类与第三类西医学名词术语才能用于翻译中医学概念H 。笔者颇为赞同。笔者认为,中医学术语基本上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借用自普通语言的词汇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发热、头痛、咳嗽、心悸等;第二类由中医用以描述特定专业概念的词语组成,如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第三类由中医学来源词语组成,如《说文解字·广部》中的某些形声字—— 疝、疸、痈、疡、痔等。而当初西医中译时所“借用”的中医学词汇也是相应的第一类和第三类,也就是说把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和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别译为“心、肝、脾、肺、肾”和“麻疹、麻风、疟疾、癫痫”是基于全人类对人体和病的共同认识。而同时,我们也应从西医中译实践中吸取教训:采用第二类中医学名词术语翻译西医学术语所引起的中西医学概念混淆不清的状况不应在中医英译中重演。如将typhoid,typhoidfever译为“伤寒”,typhoid或typhoid fever指的是“infection ofthe intestine caused by Salmonella typhi in food andw ater”,临床表现为发烧、腹泻,甚至有血便,是肠的感染性疾病(infection of the intestine)。而中医学中的“伤寒”,广义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 。

3 医古文、医学英语与中医英译

让我们先观察比较一下下面两段短文:(1)“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2)“Man is metazoon,triploblastic,chordale,vertebrate,pen—tadactyle,mammalian,eutherian,primate...The out—lines of each of his principal system of organs may be traced back,like those of other mamm als,to the fish—es.’’(L.A.B.一orradaile) 。 (译文是:人属于后生动物,系五趾,三胚层高级动物,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象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他的每一个器官系统的轮廓可以追溯到鱼类)。以上都是从“发生学(genetics)”角度来界定人生命的起源,若仅从语言学角度考察,第一段四、六字成句,文辞简练、优美,具有诗一般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而第二段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语句平实、严谨,属于科技英语,谈不上文辞、韵律的优美。中医学的核心知识都来源于古典文献,即“文言文”。实际上,自《内经》问世以来,中医语言就基本定格在“文言文”。而“医古文”是文言文的一种,是文学语体。由于中医学术语具有高度多义性、同义性和模糊性,医古文又异常简练、具有丰富的修辞格,因此极易造成中医语言语义模糊,并引发学术之争。因此,中医学中的“咬文嚼字”现象— — 校勘、训诂或注释中医古典著作,更是渊远流长,并延续至今,从而体现出中医学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特征。而医学英语语义明确清晰,所表达的理论具有可证伪性,属于科技英语,是科学语体。因此,在译介中医时,尤其是中医古典著作时,绝不能像西医中译一样仅注重传达原文所体现的医学知识,同时也应对原文所体现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特征给予必要的关注,因为这些特征本身就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应坚持严谨应用保持中医概念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名词术语英译原则,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出一个体现中医典籍文化的更完美的翻译体系,使建立在中医典籍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顺利、持久地走向世界。

参 考 文 献

1 夏征农.辞海[缩印本(音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006.

2 何裕民.差异·困惑与选择— — 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149,170.

3 魏遁杰.中医西传与翻译问题.医学与哲学2001;22(7):51— 54.

4 魏遁杰.英汉汉英中医词典.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

第2篇

1地域差异

中西方人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各自的主观感受不尽相同,反映在语言上自会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英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出现了很多与海洋相关的比喻性词语,例如:keepone’sheadoverwater(奋力图强)castananchortowindward(未雨绸缪)allisfishthatcomestoone’snet(抓到篮子里都是菜)。而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传统的农业国家,也就产生了大量与农业有关的比喻性词语,例如:followthevinetogetthemelon(顺藤摸瓜)Asyousow,youwill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外,地理位置和环境的不同也会让人对同一比喻性词语产生不同的内涵联想,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写过一首《西风颂》,其中有一千古佳句,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中国人可能对此感到困惑。凛冽的西风使人倍感寒冷;诗人为什么要歌颂西风呢?这是因为英国和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季候正好相反,当西风从大西洋向东吹来时,即将西风送暖,春暖花开,非常具体地体现了由于地理环境所引发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2差异

宗教在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播等各个方面。英语国家主要信仰为基督教,基督教的神论观点经典是《圣经》,有很多来自《圣经》里的人物、事件构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比喻性词语。例如:aJudas(犹大),犹大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为了三十块银币出卖了耶稣,后比喻指为背叛。AdamandEve(亚当和夏娃),喻为祖先,人类始祖。GardenofEden(伊甸园),喻为人间天堂,乐园。以上比喻性词语都反映出了基督教的文化特色。而汉族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比喻性词语中有菩萨心肠、借花献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都是用佛教有的事物来做比喻的,都带有明显的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印记。

3传统文化差异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造就了内容丰富的比喻性词语,很多比喻性词语的表达体现了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在西方,感恩节和圣诞节是人们极为重视的节日,家庭团聚一定要吃火鸡,因此出现了很多与此相关的比喻性词语,比如:talkturkey(开诚布公)redasaturkeycock(气得满脸通红)。而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出现了Makeyourwholeyear'splansinspring,andyourday'splanearlyinthemorning.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文化与心理状态差异造成中英民族对表达同一事物的比喻性词语所赋予的感彩或意义有所不同。拿动物举例,同样是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狗在英文中具有忠诚可靠勇敢等正面文化内涵。如:luckydog(幸运儿)bigdog(要人、大亨)cleverdog(聪明的小孩)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然而狗在汉民族的心中多含鄙视的感彩,有关狗的习语大都含贬义。如:agood-fornothingadvise(狗头军师)lackey(狗腿子)afilthymouthcan'tutterdecentlanguage(狗嘴吐不出象牙)之类。再如在中国人从古至今人们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常把自己比喻为descendantsofthedragon(龙的传人),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能喷火,凶残的怪物,灾难的象征。

4社会政治地位的差异

在中西方,社会和政治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一点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比喻性词语上。比如:blackpower在中国指的是主张无论在任何国度里黑人都应该享受政治和经济权利的一种政治运动,而在西方,通常是指黑人为争取其权利的运动,体现的是一种民族歧视。

5结语

第3篇

关键词:语言;习语;中西文化;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文化又制约着语言。在各种语言形式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习语,因此习语在体现各种文化之间差异的方面也是较为明显的。本文正是从中英语言中最具特色的习语入手来讨论中英两国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在习语上的表现。

习语在中西文化差异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下面择其要者简而述之。

第一,国民性格方面的文化差异。国民性格方面,中国人朴实、谦虚、宽容、无私;英美人的性格则是开朗、外放、重视自我、用较强的自信心,有时甚至会有些孤傲。汉语习语如“随遇而安”、“适可而止”、“安分守己”等都表现了中国人中庸、知足、明哲保身的为人处世观;而英美人则大胆豪放,喜欢独辟蹊径、追求创新,不安于天命等,如“no money,no honey”,“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等,此类习语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二,风俗习惯方面的文化差异。中英两国的风俗习惯不同,那么源自风俗习惯的习语表达的意思或形式也就不同。从饮食习惯来说,大米和面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汉语中就有许多跟饮食有关的习语,如“偷鸡不成蚀把米”、“吃饭吃米,说话说理”等;英国的主食主要是面包,在吃面包时配黄油和果酱即营养又美味,与面包有关的习语在英语中也是很常见的,如“bread and butter”;“out off bread”(失业)等。

第三,制度方面的文化差异。英中两国不同的制度文化是其不同语言形成的原因之一,对于语言中最具特色的习语来说也是一样的;这一点仅仅从中英动物习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就可以看到。例如:“龙(dragon)”在中国被认为是一种祥瑞之兽,象征着权利、尊贵、吉祥、成功和力量。汉语习语有许多与龙有关,如“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等。然而在西方龙却被视作一种残暴、狰狞、恶毒的猛兽怪物。西方常称凶狠暴躁的女人为恶龙,如:She is a real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由此可见,制度文化的差异导致同一种动物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使人们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联想。

第四,宗教方面的文化差异。西方国家一般多信奉基督教,《圣经》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深刻影响着整个西方文化。因此,有大量习语出自《圣经》,例如:“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Judas kiss”。中国人则多信奉佛教、道教,因此也随之而来了一些与佛教、道教有关的习语,例如:“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

第五,历史典故方面的文化差异。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是每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它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历史文化信息。许多英汉习语来自典故、神话、传说、寓言等。汉语习语如“匡衡凿壁借光”、“女娲补天”、“刻舟求剑”等。英语如“someone’s name is mud”;“the wolf and the lion”;“An apple of discord”等。这些习语,都与各国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只有理解其文化内涵方得其义。

第六,民族心理方面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的传统心理比较突出的有勤劳简朴,自强不息;务实谦虚,和蔼中庸,热情好客;家庭为重,喜群居;讲究同堂之乐和孝道等。汉语很多习语就有这些心理的反映,如:“细水长流,遇灾不愁”就体现了我们要勤俭节约;“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则体现了自强不息、坚持不懈民族心理。

然而英国人的民族心理与中国人的则大不相同:孤傲,自大;讲究文明用语,友善礼貌;酷爱独居和个人自由,不愿被家庭束缚,特别注重隐私;感情冷淡,性格缄默,刻板;幽默,崇尚乐观主义精神;大胆创新,勇于冒险等。在英语中,他们是否定“自谦”这种态度的,如,“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谦虚的狗没有肉吃);当面对别人的夸奖时,中国人常觉得不好意思,而英国人则会欣然接受,回答说“Thanks”。英国人又非常注重隐私,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经常问的“干什么去啊”、“去哪儿啊”、“你多大了”等,在英国人看来是侵犯他们隐私的。

第4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汉互译

以汉语和英语为各自母语的社会群体,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点与民族色彩。这些特点和色彩在语言之中的渗透,必然带来英汉互译过程中的障碍。奥泽洛夫曾说:“翻译艺术中存在一个奇妙的辩证法,并为无数时间所证实:接近原著有时反而脱离原著,脱离原著有时却是接近原著。”早在 1971 年,前苏联的两位教授就在一本名为《对外国人进行俄语教学中的国情学的语言方面的问题 》 的小册子中,第一次提出了“语言国情学”这一术语,探讨了单词、成语、句子、体态语言等手段所传载的民族文化信息。钱钟书先生也曾就翻译问题作过“好译本消灭自己,坏译本消灭原作”的精辟的论述。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略举数例,谈一谈英汉语言中所伴随的文化差异,供大家参考。

一、动物的喻义

不同的动物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赋予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鹅在汉民族的观念中是纯洁美丽的象征。早在唐代就有骆宾王对鹅的咏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而英语中的 goose(鹅)却是指代“傻瓜”、“笨蛋”,这取决于鹅的呆头呆脑和行动不灵便。而英语中用 as drunk as a mouse形容“酩酊大醉”,用as happy as cow形容快乐,在中国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再如对狗的印象,在中西方国家更是有着天壤之别。狗在汉民族的文化史上,自古以来就是卑鄙的代名词,于是在汉语中衍生出了无数有关狗的贬义词: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狐群狗党、狗血喷头等等。郭沫若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很不喜欢狗。这情绪似乎是一种国民的情绪”。

二、植物的象征

把各种花卉草木人格化,是文学作品中的常用手法,这在中国秦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就有突出的体现,其中屈原的不朽诗作 《离骚)最具代表性。在《离骚》中,屈原歌颂江离(香草名)、春兰、秋菊,以讴歌公正高洁,斥责“茅”、“萧艾”(蓄草之类),以表现其卑视流俗的性格。例如“兰芷变而不香兮,荃葱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但不同的植物在英汉语言中的喻义却有所不同。例如,在汉语中,花还常喻或与有关的事物,象:拈花惹草、花街柳巷、花魁、烟花女等等。而英语中的flower(花)却没有这层含义,这类概念的语句常用street(街)这个词,如walk the street(),woman of streets (、野鸡),live on the streets 等等。又如,中国人传统上认为,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最为高洁,而英美人却一向认为百合花最为纯洁,故有 as pure as lily (象百合花一样纯洁)之说。再如,汉语中以黄莲喻苦,象“苦若黄莲”。而英语则说 as bitter as wormwood(苦若艾蒿)。这些都是历史文化和伦理观念发展的产物。

三、颜色的隐喻

中国人习惯颜色表达不同的情感与好恶。这在京剧脸谱中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常见的“红白喜事”说法,即用“红”象征喜庆,“白”暗指丧事。自古以来,喜事总与红色有关,如结婚张贴红喜字,逢年过节挂红灯笼,新娘要穿红衣裙,蒙红盖头等等。而丧事的人家则要穿白衣、戴白帽、贴白纸。对此,西方人是不太理解的。因此,对此类文字,在汉译英时,我们除了要表达出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对其引申义做扼要的说明。例如“红帖”:red card ― card announcing a happy event ( betrothal,birthday , etc . ) ; “红包”:red package ―① a gift of money to children, servants on holidays; ② now generally a bribe with money。“红”还含有政治意义,如“红小鬼”、“又红又专”。后者如果直译为“be red and expert”,会让英美人士莫名其妙。而在西方国家,“白事”却是用黑色来表达的。参加丧礼的成员要穿黑衣、带黑纱,在死者遗像四周钉上黑框等等。黑色在英美国家则喻示着不幸和灾难,例如: Black Friday (黑色星期五)、Black Hand (黑手党)、black tidings(坏消息)、black box (黑匣子,用机失事后分析原因)。另外,中国人常用“戴绿帽子”比喻“妻子有外遇”,而英语中的 green (绿色)没有这层含义,却含有幼稚、忌妒的意思,如 green hand(生手); as green as grass(无经验)、green with envy (十分忌妒)。

四、人名、地名的文化积淀

在漫长的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中,许多人名、地名也被赋予了浓厚的民族特征。如人名方面,中文用“林黛玉”作为“弱不禁风”的代名词,用“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英文用 Uncle Sam 指代美国,用 John Bull 代表英国人。地名方面,中文里的“泰山”常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有价值的事物,如“有眼不识泰山”、“轻于鸿毛,重于泰山”、“泰山北斗”等。而“五陵”原指汉朝最著名的陵墓,皇帝曾把四方豪门及外戚迁往附近居住,故后世用“五陵”指代富豪贵族聚居之地。杜甫在《秋兴》之三中,就曾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睦衣马自轻肥”的诗句。

结语:从以上的例证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要求译者要尊重汉英语言社会成员不同的风俗习惯、心理状态与接受能力等,采用各国人民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努力做到“信、达、雅”。否则,就会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因此,翻译工作者加强对汉英国俗语义的学习和研究,对于认识复杂而有趣的双语现象,切实提高英汉互译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中英习语;文化差异;技巧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比较

(一)的差异

在中国,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理念对人们的影响比较深刻,它们历史悠久,贯穿中国历史,早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习语也是由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沉淀而成,所以中国的习语与佛教道教的理念息息相关。佛教里面有观世音菩萨,所以有一个习语是这样的“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而与道教相关的习语就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同样的,在西方国家,他们大都崇尚基督教,而《圣经》是基督教的主要代表之一,基督教在西方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对西方的文化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英语的习语很多都与基督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许多习语都来源于《圣经》。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世界各国所处的地理环境都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都有着自己国家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而这些也由于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都深深地影响着各国的习语。中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人们也大都以种植为生,中国的土地资源很丰富,国土范围很大,所以有一些习语都与“土”息息相关。而英国却与我国有所不同,英国是一个岛国,其捕鱼业发展的相当好,英国的人们也有许多都是以捕鱼为生,所以,英国的习语当中有很多都与“鱼”有关。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

由于东西方国家生活与社会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大不相同,从而导致各国的习语也各有春秋。中国人的思想比较传统,在一句话中都会比较强调主语,所以,在习语中也是如此。中国人还比较强调整体意识,常常用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英国人却恰恰相反,他们强调的是个体意识,也比较注重逻辑,英国人常常习惯于运用抽象思维的方式。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有了不同风格的习语,才导致了不同的语言效果。

二、英语习语汉译的主要方法

(一)套译法

套译法就是直接套用汉语中某些相应的现成习语。在汉语里,通常能够找到为数不多的,在形象、风格和色彩等方面都与英语习语对等的成语。这样的成语在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上都基本等值;如:to 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s与“浑水摸鱼”,to add fuel to the fire与“火上加油”,go throughfire and water与“赴汤蹈火”,new wine in old bottle与“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spend money like dirt与“挥金如土”,rack one’s brain与“绞尽脑汁”,castle in the air与“空中楼阁”等。这样的套译很好,英语和汉语在喻体、形象和喻义都基本上达到一致。但必须指出的是,能够在汉语里找到对等的成语来套译英语习语的情况并不多。因此,套译法虽然好,但使用范围有限。要注意的是,有些习语看起来好像很对等,其实不然,如英语习语pull someone’s leg很容易被套译为“拖某人的后腿”,其实该习语的意思是to deceive someone jocularly,to trick someone(哄骗某人;戏弄某人)。所以在使用套译法时要注意勿被假朋友(false friend)所骗。

(二)意译法

英汉习语中有些习语所包含的信息无法直译出来,这些习语往往有着特殊的历史、经济、政治和地理内涵,找不到较适当的词语来进行对等翻译,因此只好采用意译。意译法只能保留原语的基本意思,却无法保留其文化信息或比喻形象。如英语when in Rome,do as theRomans do,如按字面汉译为“在罗马,像罗马人那样做”,那我们就会有疑问,为什么只在罗马呢?所以改译为“入乡随俗”,这样较为符合汉文化的表达法,我们也就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了。又如no room to swing a cat,在汉语里没能找到可以套译的表达式,把它直译成“没空间吊猫”,国人可能不知所云,尤其是为什么一定是吊猫,吊狗呢?因此只好意译为“地方狭小”。这样的翻译是不得已而为之,它损失了古时英国把猫吊在某处作为活靶训练射箭的文化特色。意译往往会损失原语的一些文化背景信息,很难使习语翻译在语义和内涵达到等值,但必须承认的是,意译法是习语翻译中使用最广的译法。

(三)直译法

习语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整体意义不是其构成词的相加,而所谓直译却是把习语的构成词的字面意义直接译出来。这种方法看起来有悖于习语的性质,但是对那些文化色彩较浓、比喻形象突出的习语可以采用直译。直译得当不但把形象和意义转达了,而且让译入语的人们感到新鲜,体会洋味,又能丰富译入语的表达形式。比如all roads lead toRome翻译成“条条道路通罗马”,使用惯了,也就成了耳熟能详的俗语。这些通过直译而来的并成为汉语普通表达式的习语又如:armed to teeth(武装到牙齿),to show one’s card(摊牌),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等。直译法是习语翻译的最佳途径,但使用直译法必须考虑译入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否则容易弄巧成拙,达不到传达原义的效果。

(四)直译+意译(或注释)法

许多习语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有的具有很强的典故性,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这些习语看似结构简单,但不能简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和翻译,直译不注释的话,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如Achille’s heel翻译成“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这是直译,但译语是什么意思,可能要那些对希腊神话颇有了解的人才能懂。对这类习语在直译后往往加意译,这时的意译就是该习语的语义,因此这个习语通常翻译成“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致命的弱点,要害”。又如带有浓厚典故性的习语sword of Damocles,如果单纯翻译成“达摩克利斯之剑”,国人可能也不知所云,这时加上意译,成了“达摩克利斯之剑;临近的危险”,它的意思就清楚了。

三、结语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蕴含,我们只有了解它的文化,才能把这些文化运用到语言和教学当中去,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才能提高他们对西方国家的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英语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丁群.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J].考试周刊,2011,60:43-44.

第6篇

论文摘要: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教育文化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就是从多个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加全备的知识。

一、社会礼仪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二、服饰礼仪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滩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

我国服装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地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着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额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第7篇

论文摘要:英汉翻译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交流,也是英汉两种文化的信息传递。要想在英汉翻译中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翻译者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有深刻的了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文化并对文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深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须了解语言,二者密不可分。在英汉翻译中,要准确地进行英汉互译,并准确地进行文化信息传递,翻译者应具有良好的中英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尤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有深刻的了解。

一、英汉文化伯息传递与英汉语言差异

为了提高英汉翻译水平,有必要开展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这种研究的作用,从微观上来说,有利于在进行双语转换时,判断哪些是对应信息和非对应信息,并选择适当的转换模式;从宏观上说.可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英汉语言之间的相同是相对的,而相异则是绝对的,以免造成翻译中文化信息传递的误差。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可以想象,英语和汉语的区别是非常大的。不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区别,准确的翻译则无从谈起,自然也就无法进行英汉文化信息传递。下面就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特点和区别来说说英汉翻译要注意哪些方面。

在词汇方面,英汉翻译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在一种语言里的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并没有对应词。如:汉语中的“饺子”、“功夫”、“气功”、“三伏”等,在英语中就没有这些概念;而英语中的‘`coffee" ,"radar","bingo”等,以前在中国也没有这些对应的词汇。怎样在翻译中处理这些词呢?我们可以采取音译和意译的办法。如把汉语中的“饺子”、“功夫”、“气功”等分别音译成“jiaozi" } "kungfu" , "chigong",把“coffee" ,"radar”音译成汉语“咖啡”、“雷达”;而汉语中的“三伏”则可意译为“the hottest days in summer",英语中的"bingo”可意译为汉语“一种类似玩彩票的游戏’,。

(二)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L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另一回事。如英语中rest room休息室,busboy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汉语中“农民”尹farmer ,“爱人”并lover等。在翻译中,我们不能随意“对号人座”,而要根据其词汇的实际意思进行翻译。如:英语中的rest mom指的是大建筑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洗漱设备等,我们可根据语言环境翻译成“厕所”或“洗浴间”等;busboy在英语中指是餐馆中收拾碗蝶、擦桌子的杂工,我们可根据语言环境翻译成“店小二”、“餐馆服务员”等;汉语中的“农民”最好译成“peas-ant",因为英语中的‘`farmer”指的是“农场主”,与汉语中的“农民”大有区别;汉语中的“爱人”最好译成“wife”或"husband",因为“lover”在英语中是“情人”的意思,与汉语中“爱人”的意思大相径庭。

在语法方面.英汉翻译中要注意两种语言在语法上有以下不同:

(一)汉语里很少用被动语态,而英语则常用被动语态。如汉语中的“家庭作业已经完成”,翻译成英语则是"The homework has been finished".而不能译成:"Thehomework has finished

(二)汉语中常省略句子中的动词,而英语中动词则一般不省略(口语除外),如汉语中的“这公园很漂亮”没有谓语动词,翻译成英语则是:"The park is very beau-tiful" ,谓语动词“is”一般不能省略。

(三)汉语中只有时间状语的区别,没有谓语动词时态的变化,而英语中时间状语不同,句中谓语动词时态也必定不同。如汉语中的“学生昨天植树”和“学生明天植树”,虽然时间状语“昨天”和“明天”不同,但谓语都是“植树”。但翻译成英语谓语就不同了,“学生昨天植树”译成“The students planted trees yesterday.",“学生明天植树,,则译为“The students will plant trees tomorrow.",谓语分别是“planted”和“will plant" 。

(四)汉语的句式结构是“叠加式”,句子结构像“糖葫芦串”,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或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叠加。而英语的句式结构是“树权式”,主、谓、宾和主句是主干,定、状、补和分句等是树权,并有一定的顺序。如汉语中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两个单句,翻译成英语则译为“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r" ,“一人得道”变成了从句,而“鸡犬升天”则是主句。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还有其它很多方面的区别,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我们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要符合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英译汉则要把英语译成地道的汉语,而不是“英式汉语”;汉译英则要把汉语译成地道的英语,而不是“中式英语”(Chingliah) 。

二、英汉文化信息传递与英汉文化差异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语言的差异实际上来源于其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差异,因而加深对英汉文化差异的了解,是在英汉翻译中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的关键。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交际、生活方式、衣着打扮、举止行为、饮食习惯等。但在英汉翻译中,主要涉及的是英汉语言交际上的差异,因此本篇只围绕英汉语言交际方面进行探讨。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交际中的表现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日常谈话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打招呼、告别、称呼、祝贺和赞扬等方面。如果你是一名口译者,就要特别注意这些差异。例如,在打招呼方面,中国人都喜欢用“你吃了吗?”和“你到哪儿去?”这类的问句。如果把这两句说成“Have you eaten yet?”和“Whereare you going?”,很容易引起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的误解。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个问句,而且是询问他们隐私的问句,这样会使他们感到不愉快,而且即使回答的话,也会与中国人所期待的大相径庭。也许回答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的事!),那就会使谈话双方都处于尴尬的境地。所以,如果你了解这点文化差异的话,你最好按英语文化打招呼的习惯说成"Hello”或“Glad to see you!”就行了。再如在称呼方面,英语国家的人一般都直呼其名,再客气一点也除非在名字或姓名前加上Mr或Mis、等,如Mr Smith , Misssmith等。但中国人都喜欢在姓名或姓前加上职务、辈份等以示尊敬,如“黄局长”、“林老师”、“李大伯”等。我们翻译的时候,就要注意这方面的差异,把“黄局长”、“林老师”、“李大伯”通通按英语习惯翻译成‘`Mr/MissHuang" , "Mr/Miss lin" , "Mr 1i"。再如:中国人和说英语国家的人在对祝贺和赞扬方面的反应也大不相同,前者则一般用“哪里哪里!”、“过奖了!”之类的话表示受之有愧,而后者一般用“Thank you”之类表示感谢的话表示接受赞扬、祝贺。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这类句子不能直译,而应根据双方的文化习惯稍加调整。

(二)成语、谚语和格言方面的差异

成语、谚语和格言的英汉互译一直是英汉翻译中的一个难点.难的原因在于它们非常集中地体现了英汉文化差异。在英语和汉语中,完全对应的成语、谚语和格言是很少的,绝大部分不同。因而我们在翻译这类内容时,不能直译,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翻译成与对方语言相似意思的成语、谚语和格言。如英语中的”Live and learn"要译成”活到老学到老”,而不是直译成”生活和学”。但如果找不到对方语言中对应的成语、谚语和格言时,我们最好先按原文的语言风格直译,然后再加画龙点睛的解释语,如把汉语中的”挂羊头,卖狗肉”译成”Hang upa sheep’s head and sell dog’s meat-try to palm off sthinferior to what it purports to be",前部分直译保持了原文风格,后部分解释语用了地道的英语说法,效果就很好了。

(三)比喻和联想的差异

所有的语言中都有比喻和联想,同样,英语和汉语中的比喻和联想也很丰富。虽有少数比喻和联想在两种语言中都有对等的表达,如’’as sly as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You ass”(你这头笨驴!)。但大部分比喻和联想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大不相同的,如:英语中的”aswise as an owl"(非常聪明),不能直译成”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因为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猫头鹰并不是”聪明”的象征,而是”厄运”的象征。同样”You,a lucky dog(你是幸运儿)”,也不能直译成”你是一只幸运的狗”,因为中国人一般不会把”狗”与”幸运”联系到一起,倒是常常会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腿子”、”狗东西”等。这种在英汉文化中对同一种动物产生不同比喻和联想的情况是很多的,因此我们在英汉翻译要注意英汉文化在比喻和联想方面的差异,切不可死搬硬套,望文生义。

第8篇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词汇 句法 跨文化交际

今日中国,通过2008年奥运会及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中英之间的文化对撞,擦出了更耀眼的火花。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更频繁,英语作为世界公认的交际语言工具,承载的文化内涵,具有更突出的意义。这对高校外语教学也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了更高、更实用的要求。语言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的学习、文化意识的培养及导入,是每个英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加强跨文化语用能力的重要性,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了解了英汉差异,才能真正灵活运用所学语言,学以致用。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的交际手段,语言的产生离不开创造语言的人,以及人类所作用的社会庞大系统。因此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关系。现代文化社会学认为,社会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是文化要素之一,我们研究语言,只能把它放在文化背景里,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语言的本质。

文化是一个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人类现象的综合体。文化一方面是在一个共同的语言社团中体现的思维、行为及价值方式,另一方面包括社会团体通过他们的物质产品来表现本身或他人。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有不同的文化意识。文化既有历史沉淀,又有动态发展,语言作为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萨培和沃尔夫提出的“语言相对性”,而且存在着“文化相对性”。

人们对客观世界不同的思维方式跟文化模式差异,是语言学习的一大阻碍。因为语言的集体意义产生依赖于它的文化语境,我们只有了解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本身,避免由于对文化的无知而产生误解与冲突。语言教学工作者有责任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化导入。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一)英语词汇的文化因素体现

英语语言教学,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外语教学。它也是一种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本身就具有文化性。在中国的大文化背景之下,学习英语语言就要明白两种语言中符号的非对称性,例如中国文化中的“白”字往往为贬义,含有轻视、徒劳、低下、无价值的意思。如、白眼、一穷二白、白费、、白搭、白色政权、白丁,以及东北话里面的白瞎,等等,懂京剧的人,一定记得曹操在舞台上有典型的白色脸谱,奸佞的象征。相反,白色在英语里面是美好的象征,让人联想到上帝、天使、纯洁、幸福。“white hands”是公正廉洁:“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指幸福的日子。童话里可爱的“snow white”还有七个小矮人,个个都是“white man”(忠实可靠的人)。再如龙在中国的文化里,我们把它看成是民族的象征,是至高无上、尊贵的象征,在语言中,承载的是褒义的色彩,像“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等,中国古代皇帝,被称作“真龙天子”。而在英语国家文化里,并非没有龙(dragon),只是与中国截然相反,龙化身为凶猛残暴的怪兽。尤其是在影视作品里,龙总是代表邪恶势力,具有强大的破坏性,这一点,在2010年3月梦工厂上映的电影“驯龙高手”里有着完美的体现,与我们儿时喜爱的“小龙人”形成鲜明对比。

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空缺,即在中文中出现的词汇,无法在英文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中国人特别讲究孝义亲疏、伦理纲常,因此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汉语中表示亲戚关系的词有很细致的区分,而英语中的亲戚概念十分笼统。中文里叔叔、伯父、姑父、姨父、舅舅在英文里只用一个单词“uncle”代替。不同文化中的某些词汇,具有不对应性,比如汉语中的“牛”是强壮、勤恳、任劳任怨的象征,我们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表达,而用英文却要翻译成“Work like a horse”,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里,中国人用牛耕地,而英国人大部分依靠马。

我们看下面一段对话:

―Mum, I forgot where I put my glasses. Do you know where it is?

―It’s over there, on the table, you really have a foggy noodle.

中国人第一次看到“have a foggy noodle”一定会疑惑不解。“noodle”在汉语中是面条的意思,并无其他深层含义。而在英文中,因为大脑组织是条状的,就如同面条一样,所以“noodle”也用来指代头脑,“foggy noodle ”就是头脑糊里糊涂的意思。

由于客观条件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summer”在汉语中会让人想起炎热,而“spring”会使人想到温暖,欣欣向荣。 那么如何翻译下面这个句子呢?“Jobs died in summer”,如果理解为乔布斯死于夏天,那就错了。在英语中,夏天才代表温暖,欣欣向荣,这跟春天英国糟糕的天气不无关系,所以上面那句话应该翻译成“乔布斯英年早逝”更恰当一点。

(二)文化差异在句法上的体现

句法结构反映了人们最原始的宇宙观,可以体现不同民族器物文化的不同色彩,反映人们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一点中英之间的差异刚好体现在语序上。英语的语序通常是主语-谓语-宾语,把人或人的行为摆在前面,而客观世界的事物放在后面,句子的尾部修饰比较强,总体是“头轻脚重”,如:The girl is my sister, who is in red and standing across the street.而汉语前置的修饰很强,是“头重脚轻”,如:“街对面站着的穿红裙子的姑娘是我的姐姐。”

那么,中英文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句法差异呢?英国人有其特有的价值标准,他们一般来说比较务实,人们因此称他们为“行动之人”(man of action)。英伦三岛四面环海,地理条件差,天气条件更是恶劣。安格鲁撒克逊人于450年到达英格兰,他们面临异常严酷的自然条件的挑战,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同时,又经战,这使得古英国人逐渐形成“开放跟激进”的民族特征, “个人主义”在其文化中居于主要地位,因此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显得直截了当,往往把句子的主干放在前面,修饰成分放在后面,直入主题。例如: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film with me tonight, if the rain stops.

汉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地处内陆,气候适宜,生活平静,且孔孟的中庸思想深入人心,讲究事事含蓄,说话不开门见山,先次要再主要,迂回进入主题。同样是上面那句话,中文的表达就是这样:如果晚上不下雨的话,我可以请你看电影吗?

我们再来看下当英籍老师夸奖一名中国学生的口语流利时,师生间的对话:

―Your oral English is pretty good.

―My English is poor,I will study harder.

(英国老师说:“你的口语很不错。”中国学生回答:“我的英语很差,我要好好学。”)

从上面的简单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英汉文化的差异。我国的传统文化比较强调社会和集体的力量,不提倡个人突出,当受到赞扬的时候,中国人通常否定自己。而在英美人看来,这种过分的自谦,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如果不懂英美的文化价值观,这样的跨文化对话就如同自言自语了,根本就谈不上交流。

综上所述,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跟语法上的差异承载着两种文化的差异。要在英语教学上有所建树,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不断了解并发现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跟英汉的差异,只有这样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才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虹.当代英国社会与文化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第9篇

论文摘要:中西语言在文化特征、思维方式、语法结构、句法类型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贯穿在语言学习中,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很多困扰。本文在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中西语言差异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于高职学生的对比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跨文化交际教学等方法,以期促进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英语学习效率。  

 

一、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和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传达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确认事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的最为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意图通过中西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探寻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以提高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质也在明显下降,其英语学习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为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本文对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测评。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薄弱,水平较差 

从成绩上看,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成绩普遍较低,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大。大多数成绩集中在40~69分之间。职高生试卷虽然非常简单,但其平均成绩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个别院校的个别专业学生英语成绩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学习被动,态度消极 

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许多学生是为了逃避英语而选择了非英语专业,结果还要开展英语学习,使他们内心抵触心理严重,学生态度非常消极,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3.汉语思维负向迁移影响严重 

通过教师日常教学总结和期末测验,本文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极易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出现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译、作文和日常对话中尤为明显。汉译英中,大部分同学不会调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译现象非常普遍,无法应对复杂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长句。 

三、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及表现 

上述现象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西语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现象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如果教师在中西语言文化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解释,并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学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言思维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在语言层面,英汉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构成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英语属印欧语系,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名词,叙述呈静态;汉语属汉藏语系,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或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在语言上多用动词及其短语,叙述呈动态。通过下面的例句及翻译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 

eg: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2.英汉词汇差异 

在词汇构成方面,汉语词最基本的构成方式主要是 c=a+b(即词语=种差+属性)形式。如通过“鱼( fish)”这个词语,可以产生更多的词语:鲤鱼( carp)、鳗鱼( eel) 、鲨鱼( shark),鲸鱼(whale)等。而英语则主要是靠转换、合成和缀合三种构词法构成更多的新词(连,2006)。 

此外,即便是面对同一个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它的基本语义也有很大差别。如汉语中“狗”具有卑贱的、势力的含义,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而英语中的“dog”则是褒义词,如“a lucky dog”, “a top dog”等。 

3.英汉句法结构差异 

句法结构方面,传统汉语句子结构以意合为主,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而英语则重形合,结构严谨,具有明显的形式标记,语义关系极其分明(马,1999)。如:英语中“if you don’t enter tiger’s lair, 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必须有完整的关联词语联接,而译成汉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简意赅,不需要任何连接词。 

4.英汉句子类型差异 

在句子类型方面,汉语中多用主动句、被动句较多地表现不好的事物或倾向。而英语国家中对个人的隐私比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须有主语出现的情况下,较多的使用被动句。如在汉语中,我们会说“我们热情的欢迎马丽的到来”,而英语则表达为 “mary was given a hearty welcome”. 

四、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无论在句法句型以及词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1.使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如词汇构成、语法结构和句法类型、时态语态等的对比。 

词汇的对比就是在向学生解释英汉两种语言构成的基础上,将英汉的构词方式进行对比说明。如汉语中的词组构成,和英语中的词缀、曲折和复合词的构成意义和含义等。 

语法结构对比就是在汉语和英语句法的对比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掌握英语的句法和汉语句法之间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现语序上的混乱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不当,使英汉语的语法符合语法习惯。 

时态语态的对比主要是让学生跳出汉语没有明确的时态标记的局限。明确英语的时态意义和构成。并通过对中西文化和思维的对比,指明两种语言之所以出现句子类型差异的原因,使学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通过对具体知识情景的讲解,创设出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再现课文的情景表象,使学生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教师通过 “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情感,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言情景,话题情景,生活情境等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英语情景中去。 

语言课堂的主要活动是结构式的口语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应该是在设计好的情景下出现。英语语言情景的创设就是为了减少汉语语言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使学生尽快地适应英语表达。 

话题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对话和语篇学习的过程中再现英美国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个不同的话题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将知识学习和情景了解结合起来,加深英语学习的印象和感知。 

3.实施跨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诠释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每个单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义。如之前本文介绍的汉语的“狗”和英文中的“dog”虽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语义差别极大;类似的还有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以及数量众多的颜色词和习语等(徐,2004)。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的因素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出现。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学习积极性差是普遍现象,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以其对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为前提的。因此,本文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社会与文化内容进行语言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语法的对比,情景语境的创设,以及西方文化风俗的介绍等,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全面的感知英语,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马秉义.英汉句子结构常式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3. 

第10篇

关键词:旅游英语论文;旅游文化英语论文;英译 

引言 

攀枝花市,四川省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被称作阳光花城,座落在四川西南角,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处。自1965年建市以来,城市建设已形成规模,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独具风味的饮食,浓郁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文化,成为独树一帜的旅游品牌,成为攀枝花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文化的翻译工作是使对外宣传资料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也是一个城市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体现。如何让攀枝花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攀枝花, 有效开展招商引资、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针对目前攀枝花市独特旅游资源的英译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将极大地促进攀枝花的对外交流合作和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但是由于中英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差异表现在其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及风俗习惯等中英旅游文本在提供信息方面亦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在功能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英旅游文本的不同点,,旅游文本的翻译应以游客为中心,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导向,最终达到旅游文本的诱导目的。可以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直译、增译、省译、类比等,以期增强旅游文本译文的可读性,最终有效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目的。 

一、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译 

攀枝花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属浸蚀、剥蚀中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地质构造复杂,森林覆盖面积大,喀斯特地貌分布广,裂谷、温泉、溶洞、瀑布和河流比比皆是,为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对于对于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译方面,张沉香(2007)对于术语的国际化, 提出应“适当加大音译比例”,“促进国际合作和科技发展”。 

音译不仅能够达到简洁和透明的作用,还是保存源语文化的最佳途径。尊重术语体现的文化而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也是现代术语翻译的一个趋势。以攀枝花地理地貌“喀斯特”为例,就是采用的音译方法现已被学界多接受,然而它却曾被中国学界采用意译的方法改译为“岩溶”。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世纪初由中国学者确定的“天坑”,即西方地理学学术话语中的“特大型塌陷漏斗”所描述的地理样貌,在攀枝花也是数量众多,大小不一。2005 年起,“天坑”这一定名获得了国际喀斯特学术界的一致认可,汉语拼音 “tiankeng”开始国际通用“喀斯特”在中国和 “tiankeng”在国际学界的最终被接受,这体现了两个属于名词文化内涵的保留,以及音译在学术文化界的认同。 

攀枝花非常有名的“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主景区距泸沽湖116公里,距丽江376公里,沿省道216线(稻攀路)前行可达稻城、亚丁,景区景观由天坑地漏、岩溶景观、高山草甸和彝家风情等组成。关于“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英译资料“Gesala Ecotourism Area as a part of the Golden Triangular Tourism Area of Daocheng, Lijiang and Panzhihua is located at the juncture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该译文首先介绍了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地理位置位于稻城,丽江和攀枝花旅游金三角,位于川滇两省的交接处。 “ It is not only the south gate of the Great Shangri-la of China,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unshine Ecotourism Area in west Panzhihua City.” 此句则强调了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重要性,为中国大香格里拉的南大门, “the south gate”则运用了英语中隐喻的修辞手法  “metaphor” ,非常生动形象。 

接下来用添加注解的方法,介绍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命名的含义和渊源。 “Gesala”, a vocabulary of the Yi Nationality, means “the beautiful heaven where human and nature coexist harmoniously”, “the funniest hillock” and also “the place closest to the Sun”. “格萨拉”是彝族的一个词汇,含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的天堂”,“最的山丘”“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第11篇

1.跨文化英语教学模式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

2.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保持中国特色

3.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以高校英语教师为考察维度

4.跨文化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5.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英语教学

6.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研究——基于广西184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 

7.初中文化英语品格重建初探

8.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

9.地方性院校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调查——以台州学院为例

10.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1.CBI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以《中国文化概况(英语)》为例

12.高师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英语表达力调查及分析

13.希腊神话对现代英语文化的影响 

14.高职院校跨文化英语教学的实践和探讨

15.高职院校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

16.言语交际原则下的茶文化英语刍议

17.“产出导向法”理念下中国文化英语体验式教学模式探析

18.汉英语篇意合与形合的文化阐释

19.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

20.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21.幼师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22.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以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

23.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培养研究 

24.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实施建议 

25.背景文化知识与网络英语新闻阅读效度的实证研究

26.社会文化学与英语教学  

27.批评对比修辞学视域下的跨文化英语写作“第三空间” 

28.格式塔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茶文化英语教学策略探究 

29.“生活化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文化—工具”关系

30.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31.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以培养学生中西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为例 

3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探析 

33.以“文”“化”人:理工院校中国文化英语教学实践探究

34.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研究 

35.浅谈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36.大学生地方文化英语表达力的实证研究

37.以内容为依托的中国文化英语教材编写原则探讨

38.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9.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 

40.“微时代”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发展研究 

41.英语人名的文化特征及翻译策略  

42.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

43.浅谈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44.英文电影在综合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45.论商务英语谈判中商务文化意识的体现 

46.理工科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调查与研究  

47.在英语听力教学中介绍相应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48.跨文化英语教学与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二元思考

49.全球化语境下钧瓷文化英语翻译的现状及前景

50.论文化英语人才建设在成都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51.试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

52.英汉隐喻差异与跨文化英语教学

53.中国文化英语在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54.浅谈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跨文化沟通风格 

55.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研究 

56.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教学方法研究 

57.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 

58.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看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 

59.浅论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的导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60.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认同教育

61.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2.理工科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调查与研究 

63.大学英语课堂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64.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策略探究 

65.浅析跨文化英语报刊的传播作用  

66.跨文化英语分子写作学建模的研究  

67.语言输入与文化适应——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略论 

68.跨文化英语课堂教学的系统工程分析 

69.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0.体育文化与英语习语  

71.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研究

72.跨文化语境下的音乐院校中国文化英语教学与研究

73.如何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74.大学跨文化英语教学结构模式和实践模式

75.文化差异视域下的跨文化英语教学研究 

76.试论教改环境下跨文化英语教育

77.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式英语现象浅析 

78.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与对策研究 

79.文化英语通识教育与艺术的智性模式 

80.以平行视角审视及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评《中国文化英语教程》

81.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 

82.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83.跨文化英语教学与医学生跨文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84.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浅探

85.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  

86.跨文化语境下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87.对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英语授课之探索 

88.跨文化交际教学本族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

89.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本土文化调查分析 

90.基于文化导向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商务英语精读教学策略

91.中西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教学 

92.从英语词汇中的外来词汇——漫谈英语词汇中的希腊文化

93.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意识培养——一份基于使用《阅读中国》进行文化教学改革的报告

94.西方文化视野下的参与式英语教学法探析 

95.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英语委婉语文化内涵探究

96.试析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内涵 

97.新时期地方院校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调查研究——以济宁学院为例 

98.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99.中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100.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融入研究  

101.谈如何把英美文化渗透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 

102.英语习语语言中的文化要素 

103.探析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导入

104.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看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的缺失 

105.加强语言意识培养,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输出能力 

106.英语教师中介作用与课堂文化教学相关性研究 

107.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教学要渗透文化教育 

108.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109.跨文化英语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影响 

110.对旅游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研究

111.论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 

112.面子文化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 

113.填补高校英语专业文化教育空白——一项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的必要性研究 

114.大学生母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调查研究 

115.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渗透 

116.英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17.跨文化语境下重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118.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119.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文化类课程“反哺”教学初探

第12篇

1.论商务英语的“双轨”发展模式

2.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2002-2011)  

3.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国外商务英语研究进展考察(2002—2012) 

4.商务英语学科定位的学理依据

5.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 

6.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调查与启示

7.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语域特征多维分析

8.商务英语写作多模态设计的实证研究

9.学生感知需求的调查分析:商务英语专业课程重构设想

10.跨学科构建商务英语理论体系的共同核心——基于北美商务沟通和欧洲商务语篇的跨学科设想

11.商务英语词汇:描述、认定与教学——基于《财富》商务英语词表的数据分析

12.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 

13.商务英语学科建设中的教师能力要素研究

14.构建商务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框架

15.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对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启示

16.论“商务英语专业国家标准”的学科理论基础

17.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

18.商务英语电子邮件体裁分析 

19.商务英语学科定位的学理依据:研究目标、主题与本体

20.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的生态位思考

21.商务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

22.商务英语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研究 

23.新世纪十年来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前瞻

24.商务英语文体特点和英语商务报告写作

25.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运用 

26.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理论脉络、特色与实效分析 

27.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校商务英语课程建设 

28.论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核心任务的实现

29.“商务英语”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30.高等学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定位

31.探析商务英语特点及其翻译原则 

32.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33.商务英语信函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 

34.商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师发展——基于ESP需求理论分析

35.析几种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及其译例 

36.基于隐喻使用的《商务英语综合教程》评估 

37.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8.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实施建议 

39.商务英语:历史、现状与未来 

40.国内商务英语教材编写和出版的现状与分析

41.基于网络连接主义的商务英语教学设计及评估

42.论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43.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以西华师范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44.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 

45.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 

46.商务英语词汇名化的语料库考察及批评分析

47.大学商务英语课程目标及教学原则

4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

49.商务英语语言特点与翻译信息对等

50.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ESP需求分析视角  

51.商务英语的界定

52.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若干方向的商务内涵建设构想

53.商务英语谈判:国际研究现状分析及拓展(2004—2013) 

54.论商务英语二级学科的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55.谈如何加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建设 

56.基于国际商务沟通的商务英语理论体系 

57.国内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论综述 

58.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研究——兼谈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

59.商务英语信函的文体特征分析 

60.商务英语学:学科概念与学科属性

61.《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地方性解读:国标与校标的对照

62.商务英语专业有效实施商务课程全英教学的策略刍议 

63.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64.商务英语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65.商务英语专业词汇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

66.关于编制商务英语立体教材的探讨 

67.国际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研究  

68.从目前的研究看商务英语学科体系的构建 

69.教师发展“大师复盘模式”:以商务英语教师发展为例——顾曰国和Evan Frendo访谈录

70.浅谈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71.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  

72.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词汇比较研究 

73.英语专业设立商务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 

74.商务英语学科理论体系架构思考 

75.中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教学法”的应用

76.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语篇连贯研究与教学

77.商务英语翻译原则探讨 

78.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原则——“4C”原则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运用

79.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 

80.CBI教学理念融入商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81.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体验式商务英语教学探索——以《商务英语》课为例 

82.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以合作项目中的商务英语教学为例 

83.我国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 

84.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实训教学的改革思路 

85.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英文) 

86.商务英语用语特点浅析

87.商务英语中的翻译策略 

88.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89.浅议商务英语口语课中交际活动的设计

90.二语习得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行为影响因素探究——大学商务英语课程实证研究

91.合作原则在商务英语函电中运用

92.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原则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考量

93.交际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4.商务英语词汇特征分析及翻译刍议  

95.河北省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研究

96.商务英语教学中英语知识与商务知识的关系 

97.论国际商务英语学科的定位  

98.论商务英语谈判中商务文化意识的体现  

99.高校机辅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系统的研发 

100.商务英语理据和课程设计原则  

101.商务英语的汉译原则 

102.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3.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典使用调查研究  

104.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信息等值研究  

105.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106.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  

107.探究中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模式

108.学科创新与商务英语的复合型特点研究 

109.高职高专商务英语项目教学法之我见 

110.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技巧 

111.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112.从商务英语到英语商务——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模式 

113.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之探索与实践 

1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学习

115.广西商务英语人才专业能力需求调查与分析 

116.论商务英语词汇学 

117.商务英语词汇特征及翻译策略  

118.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 

119.对大学本科商务英语课程的比较研究

120.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 

121.探析商务英语翻译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122.国内商务英语翻译研究综述 

123.中西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教学

124.商务英语词汇的特点及翻译 

125.商务英语语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126.论大学商务英语教学课程战略理念与模式构建 

127.商务英语研究的功能语言学探索 

128.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以成都纺织高专为例

129.论商务英语翻译策略中的文化差异因素 

130.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131.商务英语综合能力评价研究

132.商务英语教学视角下跨文化意识培养模式研究

133.论商务英语对汉语的影响

134.论基于商务内容的语言教学——兼论商务英语学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