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司会计论文范文

公司会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公司会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公司会计论文

第1篇

(一)运用故意隐瞒关联方或关联方交易的方法来粉饰会计信息

这种方法最为常见,特别是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为大股东提供担保等事项,如中科健曾为其大股东深圳科健集团有限公司提供超过5亿多元的担保未予披露;而国内的紫鑫药业,其上下游主要的销售商、供应商均是其关联方,但其在年报中对关联交易只字未提,依靠这些内部交易,其为自己的人参产业做了虚假的华丽包装,最终导致“东窗事发”。

(二)运用显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掠夺上市公司

如ST科龙于1998~2002年间通过关联方交易从关联方天津格林柯尔购进制冷剂价值共计3.86亿元,其采购价格及采购数量远高于同类市场价格和实际需求(到2004年末这批存货还有1.8亿元未使用),给ST科龙造成资金链断裂、经营负担加重和连年的巨额亏损等后果。

(三)运用关联方交易非关联化的方法,粉饰会计信息

如美国著名的安然公司会计信息舞弊案,其实质就是把关联方拆分成多个层次,使其在形式上去关联化,然后通过复杂的、多层次的关联交易,如将同一金融资产在不同关联方之间进行不断地倒买倒卖,使卖出方获得利润,买入方增加资产价值,从而虚增了上市公司利润和资产,使其能不断骗取银行信贷资金,公司股价也不断最高,最终让银行和广大投资者蒙受重大损失。

(四)甩债权“包袱”关联方“另类红包”扮靓上市公司

2009年12月31日,五粮液宣布将子公司对中科证券的账面值8,295万元债权转让给大股东宜宾市国资公司,转让价格按账面值平价转让。尽管这次转让看上去五粮液并没有“赚”,实际上却化解了子公司8,000余万元的投资风险,使得五粮液卸下了一个“包袱”。

二、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会计核算方法的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建设,堵住关联方交易会计信息舞弊的源头

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在对重大关联方交易进行决策时必须由独立董事发表意见,并得到他们半数以上通过方可执行,这一制度对可能产生关联方交易信息舞弊的源头进行控制,保护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但是,就《独立董事制度》本身而言仍然存在可商榷的地方,如独立董事产生的方式:目前都是由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提名,并交股东大会通过,而股东大会其实也由大股东控制,所以,独立董事往往是形式上独立而非实质上独立,并不能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应有的监督职责。因此,如果要进一步堵住关联方交易会计信息舞弊的源头,就必须对现行的《独立董事制度》进一步完善,如独立董事的提名权应交给广大中小投资者,股东大会表决时,大股东应当回避表决。这样选举产生的独立董事就更能代表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更能有效地发挥其监督职责。

(二)进一步完善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监管机制,加强关联方交易会计信息的监控

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监管主要是由证券监管部门(如证监会、证交所等)负责,以事后监督为主,这一点上可以借鉴银监会对银行业内部及关联人交易的动态监管方法,主要有:一是实行上市公司关联方名录的报备制度。证券监管部门可要求上市公司定期向其报备关联方名录,促使上市公司对自己的关联方进行不断地自查,避免重大关联方的遗漏,同时也可以使监管部门根据名录对照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否完整和正确。二是对上市公司拟进行的重大关联方交易实行预先备案和完成报告制度。现行制度虽然明确了重大关联方交易的定义,但除了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发生的重大资产重组外,尚未要求实行预先备案和完成报告制度,监管部门尚不能动态掌握上市公司可能发生的重大关联方交易情况,如能事先备案,那么监管部门便可以事先掌握情况,一旦发现重大问题可事先介入,避免上市公司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三)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披露》准则,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目前上市公司对关联方交易会计核算主要是依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及其相关解释,该准则主要对如何界定关联方、关联方关系的认定判断、关联方交易的类型识别,以及关联方交易信息的披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上市公司规范关联方交易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但该准则尚有进一步完善的余地,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联方认定的范围应当适当扩大。按现行会计准则,对关联方认定范围主要包括与上市公司存在控制关系的企业、存在重大影响的投资或被投资企业、合营企业、该公司主要投资者个人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以及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共同控制的其他企业等,尚未将可能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的、而不属于上述关联方范围的企业、单位或个人纳入到关联方的认定中来,如可能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供货商、客户或借款人,而这些企业、单位或个人往往因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如销售、采购、资金等经营方面)有着重大影响,从而造成他们与公司在某些交易活动的关联化,也给上市公司留下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操作空间。因此,可以适当扩大关联方的认定范围。二是关联方交易披露的内容应当适当增加。现行会计准则在关联方交易披露内容上最大的不足就是尚未将关联方交易公允性和必要性纳入到披露范围之内,使会计报表的使用人很难判断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是否公允和必要。

(四)进一步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工作,有力保障关联方交易的会计信息质量

新审计准则中对注册会计师实施关联方交易审计的策略、方法和承担的责任都做出了重大调整,明确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关联方交易是否公允进行职业判断,这将进一步加强外部审计的监督工作,从而将有力保障关联方交易的会计信息质量。此外,独立董事或中小投资者可联合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对认为存在疑问或重大的关联方交易实施专项审计,以确认关联方交易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从而进一步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和保障关联方交易的会计信息质量。

三、总结

第2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管理会计;会计创新

美国会计学家卡普兰教授曾在《高级管理会计》中指出:从1825年到1925年这100年间,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已为管理会计的未来提供了发展模式,即管理会计的发展应为企业在生产创新、市场创新及组织设计创新等方面提供信息支持。换句话说,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能满足公司管理方面的信息需求,更以满足公司治理方面的信息需求作为其发展方向。

一、管理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在现代公司治理中,管理会计仍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服务于公司治理已成为管理会计创新的根本需要,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维持治理结构的高效运转中,管理会计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个适应公司治理结构安排的管理会计创新体系是现代企业制度正常、健康发展的催化剂。具体来说,管理会计在公司治理中有以下作用:

第一,有助于董事会有效性的增强和对股东责任的履行。在公司治理实务中,董事会成员必须在推动公司的全面成功中成为积极地参与者和重大决策的制定者,而这种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有效的管理会计信息。

第二,有助于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履行。根据企业契约理论,企业是所有利益主体缔结的契约,因此公司的目标不应只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还要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已有29个州对公司法进行修订,明确指出公司经理不仅为股东服务,而且为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服务。而对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维护,同样也离不了可靠、丰富的管理会计信息的支持。

第三,有助于对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业绩评价。对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业绩评估主要在于对它们自身活动有效性的评估,而不是判断公司日常业务决策的有效性,因而这种评估往往不是以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作为出发点,而是通过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评估。

第四,为人力资本定价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人力资本能否正确定价是企业这一合约能否有效旅行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对人力资本恰当定价的基础上,对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各种激励机制才能有效运作。而人力资本定价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化行为,它也必须依赖充分有效的管理会计信息。

第五,有助于CEO业绩目标的确定。尽管CEO的业绩目标取决于公司对CEO职位角色的认定,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目标价值取向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CEO的业绩目标总会包括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业绩要素,这些业绩要素往往需要用一定的会计指标予以反映,业绩实现情况也需要通过管理会计信息加以披露。

二、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目标构造创新

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钱颖一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控制权的配置和使用;二是对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的监控以及对他们工作绩效的评价;三是激励方案的设计和推行。公司治理的这三个方面是对权责利的一种安排。权利是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的前提。由于合约的不完善,对权利如何配置和使用不可能完全在合约中全面规定。因而,合约以外的剩余控制权的分配就成为权利安排的一个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剩余控制权是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进行分配的。企业控制权的配置和行使取决于其产权性质,在独资及合伙企业中,企业所有者拥有全部的企业控制权;在股份公司中,两权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共享公司的控制权,其分享程度同股权分散程度成反比,即股权分散程度越高,所有者享有的控制权就越小。利益的分配是激励的一个基本手段,利益不光是一种金钱报酬,还包括除金钱之外的荣誉地位和成就感等,由于所有者已经从经营者的角色中渐渐退位,生产监督则完全由职业经营者来担任,为了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剩余权益的分享就必然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进行。责任是经营者必须承担的任务,是连结权利和利益的纽带,同时也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经营者如何履行责任,股东如何评价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管理会计的作用就凸现了。

与公司治理相适应的管理会计目标构造的内容如下。

在传统的为公司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中,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既要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同时又要反映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按照Zimmerman的观点,会计信息系统最终服务于两个目标:一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管理决策信息;二是帮助企业内外监控者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的监督、激励和评价。我们认为,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与公司治理相适应,管理会计的目标是“为实现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多重目的提供非强制性的相关信息”。具体来说

第一,向公司利益相关者提供非强制性相关信息。在这个领域内,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未来预测信息。相对于财务会计报告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状况,未来预测信息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的相关性更大。至于预测信息披露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在信息的供求双方自会达到“均衡点”。二是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有助于对企业深层次的了解和评价,同时也有助于预测企业的未来。对信息使用者而言,非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比财务信息具有更大的价值。三是社会责任信息。包括对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和公众等方方面面责任的履行情况,都需要适当披露。

第二,辅助和审核管理决策。尽管这是管理会计的传统职能,但要从体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和在长期经营中最佳使用经济资源的要求重新认识。

第三,服务于内部控制、快捷准确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这里所言的内部控制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适应公司治理的需要,对执行董事和CEO的控制;二是作为公司管理的重要形式,CEO对公司日常运作的控制。

第四,建立激励与补偿系统,为业绩考评和确定报酬方案提供依据。包括对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各责任中心及其各类员工不同层次的评价和激励。

第五,为企业经营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提供信息支持。当现代经济已客观地表现为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三重世界时,现代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网络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会计系统。会计已成为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司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只有根据会计信息了解并监督企业管理活动,进而作出相关决策。管理会计应该为企业的经营创新提供一些信息资料,以供其参考进行创新方面的经营决策。另外,现代管理会计还应该为企业组织制度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信息支持。

三、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内容创新

传统的管理会计主要是对公司管理过程中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控制等内容施以影响,未涉及到公司治理问题。与公司治理相适应,传统的管理会计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便是企业控制权的配置和行使,对董事会、经理层和职工的监控和业绩评价以及激励方案的设计与推行。为此管理会计的内容应该作相应的增加,包括:

第一,为股东控制权的配置和行使提供决策信息。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行使其控制权,股东大会是公司治理的最高权利机构,对公司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所以股东必须对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对公司经营方针、投资计划、预决算方案发表意见;对董事会的选举,则必须建立在对现在董事过去履行职责情况及经营业绩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因此在管理会计系统中,应该增加为股东提供投资决策方案的评价、全面预算的编制以及对董事会的责任反映和业绩考核评价等内容。

第二,为董事会控制权的配置和行使提供决策信息。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董事会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对公司行使控制权和决策权,包括选聘和激励主要经理人员;向全体股东负责并报告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公司战略决策包括公司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以及战略的评价与分析;制定政策和制度包括财务预算和规章制度、高层经理的报酬政策与方案;履行监督职责,评价经理层业绩和公司业绩,监督预算控制体系的运作等。为此董事会必须对公司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包括高层经理人员的任免、资本预算体系、业绩考核体系、会计核算体系、高层管理人员报酬体系、财务报告制度、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等安排。其中资本预算体系、业绩考核体系、责任会计核算体系、高层管理人员报酬体系等都是管理会计的内容。

第三,为经理层控制权的配置和行使提供决策信息。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末端是公司的执行机构———经理层,其职责是接受董事会的委托、执行董事会作出的决策并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这一部分内容是管理会计在公司管理中的运用,也是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交叉部分。

四、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方法的创新

与公司治理相适应的管理会计方法创新主要体现在责任会计系统的创新上。责任会计是反映和控制权、责、利、效相统一的内部单位———责任中心责任履行情况的经典方法,而公司治理本身就是一种权责利相统一的制度安排,因此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传统的责任会计是为公司管理服务的,具有以分权管理为前提、以责任中心为主体、利用会计信息反映经济责任、以建立激励机制为直接目的的特点,其基本内容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各责任单位所负的责任进行控制、考核和评价,包括设立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建立追踪系统、进行反馈控制等。在公司治理中,股东将资本的控制权、决策权交给了董事会、董事会又将经营管理权交给了经理层,经理层又将部分经营管理权交给了分公司或事业部,这种层层委托关系既意味着权利的分割,又意味着经管责任的分解。为了正确评价各层次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就必须对各层次的经营业绩进行公正、准确的计量。

第一,责任中心的扩展。责任中心的最高层次将不再是各分公司或事业部,而是继续往上扩展到经理层、董事会、股东。责任中心是一个权、责、利、效相结合的内部单位。传统的责任中心分为成本中心或费用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其分类的标准是以各类责任中心可以控制的权限为准。在公司治理中,股东、董事会、经理层是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可控权利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按照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等类型进行分类。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把企业委托给董事会,并不直接参与公司决策和控制。将股东作为一个责任层次,主要是为了约束控股股东的行为。董事会是公司内部的最高权利机关,是一种决策中心;经理层是执行具体的经营管理的机构,是一种经营中心,对他们的考核指标也需要根据可控性原则进行设计。

第二,责任预算的扩展和报酬计划的制定。责任预算是责任考核所依据的标准,报酬计划是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的依据。责任考核是责任会计的灵魂,要搞好责任考核,必须预先明确考核标准和奖惩标准,因此责任预算和计划的重要性可见一般。传统的责任会计预算是根据企业全面预算进行分解编制的。与公司治理相适应的责任预算应如何制定?为此首先要明确公司治理的总目标是什么。“股东至上”治理模式是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只为股东的利益服务,“共同利益”治理模式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追求目标,是为全体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在不同的治理模式下,公司治理的总目标不同,因而责任预算的总目标也不相同,为此计量的具体指标也应有所差异。报酬计划应与责任预算同时制定,若等考核结果出来再制定报酬计划则无法产生激励约束作用,却极易逃避经管责任,是一种对即得利益的分配行为。

除上述内容之外,责任会计还需要在账务系统的建立、责任指标的设计、业绩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与建立在分散经营组织基础上的与公司管理相适应的责任会计系统的衔接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多重需要。

总之,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之间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公司内部治理强化、外部治理合理化产生了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需求,公司治理中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需求导致了实务界、学术界有动力去进行管理会计的完善与创新,而管理会计的不断更新变化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完善,从而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互相制约的过程。进行公司治理,不能只考虑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还应该考虑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

参考文献:

第3篇

运行和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有效的管理结构也能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改进。正如前面所说,公司管理结构就是所有者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及管理进行控制和监督的一系列制度。在这套制度当中担当着监督管理和信息提供的角色的则是财务会计,也是所有者对经营者控制的重要渠道。公司管理结构和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就是环境和系统的关系,为了实现系统目标需要环境和系统进行协调、适应。公司在管理过程中强调“透明性”包括以下三方面:公司性;会计标准;遵守规则情况报告,所以,只有高质量的财务信息的披露才能实现公司在管理理论中的透明性。以上三点都是针对于信息披露而产生的,对公司管理构成约束的则是信息的质量。会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必须将主体法人的财产及财务收支情况区分清,并确定某个主体控制和拥有的各项财产,做出各种承诺及承担的义务。为了清楚确立产权关系,确认不同的权益就需要借助会计的计量、记录、确认以及报告职能来完成,把产权关系揭示清楚是为建立起有效的公司管理结构创造条件。如果公司管理结构不健全,就没办法为企业管理活动来提供参考的标准和导向,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就无法形成。会计信息的不真实在国内外也是普遍存在,虽然存在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却证明了公司管理的不完善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公司管理存在漏洞就无法形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些分析结果揭示了公司管理和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想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可靠性只有公司管理、机制有效;公司管理的最基本条件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形成良好的公司管理结构要借助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公司管理的完善鼓励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且奖励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这样由市场来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就能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

二、健全公司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措施分析

1.不断完善我国经济结构

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问题,要利用下面做法:加强发展机构投资者,应用这种办法可以解决股权过于集中或分散的问题。对当前的投票和表决制度进行改善,应用多元化投票方式,如可以应用网络大众点评投票方法。这种方式可以保证股东们拥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政府部门也应利用自身职能,做好政策引导工作,以合适的方式集中股权,有力支持专项发展的机构,应用这种管理方法不但可以预防出现问题而且还可以控制内部管理人员。

2.重视独立董事的地位

加强独立董事的作用。规模对职能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为了使领导部门拥有合适的规模,为了提高领导部门职能和会计信息质量,可以利用适度提高董事比例的作法。应用独立董事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防止发生各种舞弊行为,利用外部董事的监督功能可以有效防止内部人员控制。所以可以利用增加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存在数量的作法,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为了保证真正做到独立,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独立董事产生制度,其次明确其服务公司的数量,最后建立完善的董事激励和约束制度。

3.加强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完善内部控制。监事会的主要职能就是监督和控制公司的财务活动,而监事会要想有效发挥自身职能作用,还需依靠完善的监管机制,特别是针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在内部管理中一定要把监事会与财务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财务制度与监管制度互为影响、互为补充,共同服务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再有,监事会还应该具有独立行使自身权利的职能,本身工作不受企业管理人员的约束和限制。才能达到财务监督目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与可靠性。

4.制定激励与约束相容的报酬机制

依据研究理论和国内外实践工作经验,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如果公司具备的激励契约不但考虑到公司的短期经营业绩同时又兼顾公司的长期经营业绩,那么这个契约就是最好的。相对于企业来讲,如果具备这样一个激励公式:基本薪水+奖金(由年度成绩决定)+股权激励(主要有股票和期权,由长期业绩决定),则可以解决委托存在的问题。再有,如果委托人和经理人建立了一定的契约关系,那么经理和委托人的关系就会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显性激励合同明显不会存在,应用延长时间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问题的处理。在未来长期发展进程中,不但可以依靠大数定量,不受外在不确定性的影响,委托人可以借助自己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对人的努力情况作出合理的判断,这种形势下,人不会使用“偷懒”和欺骗的作法提高福利待遇;再有也可以发挥长期合同的作用,为人提供保险,委托人也可以借此排除人的风险。这就是说,合同虽然不具备法律程序上的可执行性,那么当事人也会考虑到当时的声誉影响,委托人和人都会自觉遵守合同约定。

5.不断创新会计信息管理

兼顾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当时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会计信息市场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需求,而建立各种会计频道,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会计信息系统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进行市场化重构也会成为历史。会计频道就是会计信息需求者的消费选择,这种情况位于当时的消费和不消费之外,同时还具备两项新的权利:一根据各自的需要,消费最低标准以外的会计信息权利;二在当时进行竞争的多个公司之间进行选择。如果当时的属性信息与当时的可靠性、相关性不符的话,那么要想同时显示两种不同属性的信息就会显得异常容易。依据网络会计的特点,不同企业间的信息应该实现共享,不但有效增加了信息的时效性,而且也大大降低了提供信息的成本。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种计量模式的应用成为现实,因此极有可能出现不同计量基础同时存在、处理相同数据应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的形式。

三、结语

第4篇

1.什么是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创新思维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属于以案例内容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大连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实践中,应用这种模式的具体教学过程是:在学生学习了会计的基本理论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提前准备不同会计知识点对应的案例素材。教师与学生在课前有效沟通,共同选取有价值的、易于学生理解的引导案例。引导案例选定后,学生自主查找并整理引导案例涉及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对引导案例进行初步采编;在课堂上,由学生讲述案例内容,教师则深入解读案例中涵盖的会计知识点,从而引出每节课相应的教学内容。课后,教师让学生借助网络公开信息查找某些上市公司近期发生的与会计处理相关的新闻报道,基于这些报道发表的评述或观点,让学生从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尤其是附注说明中查找线索,判断网评观点是否正确或论据是否充分,即“执果索因”。由于这种模式体现了从实务到理论再回归到实务的独特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将其称之为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

2.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优点:①案例内容丰富,解析透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一章节的教学都是通过对引导案例的解析引出相应的会计教学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会计教学不单单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与企业经营实际密切相关;课后案例的分析,则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的教学内容并强化其应用。学生由此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到会计学对其未来工作和生活的作用,领悟到会计的实际应用价值。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案例采编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从网络公开渠道收集、整理资料,并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课后案例的分析需要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经过这些过程的锻炼,学生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显著提高。

3.创新思维下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使用要点:①案例采编过程要由师生共同完成。整个过程包括两个环节:其一是案例的选取。尽量选取社会上的典型真实事件,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案例。选定案例的过程需要有学生的参与,确认案例适合学生理解后方可使用。其二是案例的采编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依托于网络公开信息,查找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将所获信息整理归类,一般可分成公司简介、事件概述、案例描述、报表分析、案例启示等。在采编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与教师进行反复沟通,提升了学生归纳信息的能力及其分析理解能力。课后案例的选定亦需师生共同配合,但与引导案例不同的是,课后案例的分析要由学生根据已学理论知识自主完成,教师仅用少部分时间对其进行反馈、答疑。②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创新思维下的教学模式中,案例内容丰富,涵盖知识点多,这就需要教师有侧重地介绍案例要点和理论知识,良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对课堂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大部分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与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对案例的分析思考。最后要做好总结归纳工作,对精彩的发言予以鼓励,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概念及理论错误进行讲解,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无论是高效的课堂互动,还是课后自觉地完成课后案例的解读,都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由于课堂上引导案例占用时间较多,知识点的介绍只能侧重于重点,更加系统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课后加以归纳总结,同时完成课后案例的阅读与思考。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学生需要跳出填鸭式的牢笼,逐步探索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方式。创新思维下的教学模式为此提供了机会。

二、创新思维下会计教学模式的应用举例

下面介绍创新思维下围绕公允价值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的会计教学模式。

1.教学过程。(1)课前选取引导案例。针对公允价值这一知识点,教师和学生依托于网络公开信息,共同选定与其相关的两篇典型案例,涉及的上市公司分别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和昆明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百大A)。学生根据这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对案例进行初步采编。以下是两篇案例的简介:①中国人寿巧用公允价值。本案例通过分析中国人寿财务报表主要资产与负债使用的计量属性可得出,中国人寿对证券投资的计量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体现了公允价值对于公司财务报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此案例难度较浅,易于理解,因此将其作为引导案例。②昆百大A。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拯救财报。本案例通过昆百大A通过将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其财务报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转换计量模式之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对投资性房地产不再计提折旧或摊销,并需对前5个月已提折旧及摊销进行相应调整,主要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司财务报表的作用。由于此案例难度相对较大,适合已具备理论知识的学生阅读分析,因此将其作为课后案例。(2)课堂上教师应用引导案例进行分析并讲解其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对于引导案例“中国人寿公允价值的利用”,学生陈述公司简介、事件概述、案例描述、报表分析等内容,教师以此为基础,引出理论知识点,提出思考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加深对公允价值的了解。其中报表分析是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通过基础知识点的讲解,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股东权益”等报表项目的了解。③课后案例反馈与巩固。教师可将师生共同选定的课后案例“昆百大A: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拯救财报”作为课后作业留给学生,目的是加深对公允价值的理解。由于学生在学习了引导案例和理论知识后,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教师不必给出具体的分析要点,只提供给学生思考的大体方向即可。具体来说,课后案例叙述了昆百大A通过计量模式的变更使其财务报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的事件,因此学生可以对公允价值计量具体如何影响公司财务报表这个问题展开分析。教师可利用5到10分钟的时间进行点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完成教学反馈过程。

2.教学效果。根据创新思维下的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来看,该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公允价值这一章节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经济视野,达到了案例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了案例内容对应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检索信息、归纳整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反馈的能力。同时,师生间充分沟通,高效互动。

三、结论

第5篇

1.缺乏可靠性。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可靠性指的是企业需要披露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并且如实反映其中符合确认要求的各项的会计信息等,保证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我国的上市公司在企业的附注披露信息方面存在缺乏可靠性的问题,经常出现避重就轻的情况,对于一些预计负债方面的问题进行回避,并且隐藏子公司的一些情况,这样就直接导致其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不可靠性。我国在相关的法规方面具有一定的缺陷,很多上市企业对于关联方的关系不能进行准确的理解,有的只是披露了控股方的问题或只披露了上市公司的下属子公司的问题。在上市公司报表附注的关联方关系和交易方面披露的问题上看,很多企业在报表中不能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完整性的披露,这样就明显降低了会计报表的使用价值。另外,在上市企业会计报表附注信息中主要集中在销售和采购以及一些提供或者是接受劳务等相关方面的需求上面,但是对于管理方面相关的合同以及研发的项目方面大都不会进行披露。在关联交易披露的选择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附注的信息披露中,很多资产的重组问题也逐渐表现出来,资产重组是企业进行扩大经营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但是很多企业为了能够操控利润,使用资产重组来置换出一些消耗大的资产,从而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但是上市公司对于资产重组过程的披露并不详细,很多关于资产账目的处理和承诺的事项都没有进行正确性的披露。

2.缺乏相关性。相关性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需要和投资者等使用方经济决策需要相互关联,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的报表附注在披露方面存在相关性不足的现象。首先,很多上市公司对于一些没有必要进行过多披露的方面进行了多余的阐述,另外对于一些应该披露的信息却存在不足的现象。或虽然在表面上是按照了规定了一些会计报表附注,但是实质上这个报表却没有真实地披露公司主要的业务收入以及利润的具体来源。而是对于一些其他的信息进行了多余的论述,避重就轻,隐瞒事实。而且,会计法规对于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不能进行细致的规范,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于其他的经营状况等进行披露,所以这也是导致很多上市企业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缺乏相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3.缺乏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指的是要求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方便投资者等对于报表的理解和使用。但很多附注目前并没有正规的规范来进行阐述,附注的内比较繁多,却没有按统一的逻辑顺序来进行排列,导致披露的信息存在条理不清的情况,使得使用者不能清楚地理解表内的信息。

二、对策研究

1.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我国应该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披露应该进行基本性的规范,并且保证其质量。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方面,同时还要解决会计报表信息失真的问题,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处理和遏制造假问题的出现。

2.完善评估制度。为了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报表的有用性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估制度,能够有效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这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披露信用考核制度,定期地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报表的披露情况进行等级评定,并及时公布评定结果,让投资者及时了解到真实的信息。评定的主要内容可以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单位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等情况。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也是导致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报表附注披露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体现企业报表披露信息的真实性,相关的企业还需要在企业的内部加强管理。此外,企业还需要完善企业内部的董事会制衡以及决策机制问题,保证企业在披露信息的同时也能够保证民主性和公开性。对于监事会的监督工作也需要进行相关的整改,保证企业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结语

第6篇

(一)当前的审计制度存在一定缺陷

通过独立的审计工作,一方面能够督促被审计企业管理人员对投资者和会计信息解决人员之间存在的信息失衡进行披露,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约束管理层会计信息的编报权力。但现如今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提交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工作时往往缺乏一定的独立性,从一些欺诈事件消息的来源这一问题上群众就会发现,大多数的会计欺诈行为最先都是由一些新闻媒体曝光纰漏的,而不是由这些企业的注册会计师发现的,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新闻媒体工作者本身的独立性要大于从事注册会计师行业人员的独立性,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这种独立性,那么其具有的审计、鉴证功能势必在发挥的效果上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这就为上市公司进行会计造假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虽然我国证监会一致提出每一家上市公司在聘请注册会计师时必须要经过企业股东大会的批准,但事实上这种权利通常集中在企业内部一少部分管理层人员的手中。如果没有一名合格的注册会计师负责将审计的结果向外界进行信号的输送,就会令上市公司减轻被曝光的顾虑而敢于去造假,再加上报表的使用者对于每一份报告都抱有怀疑的态度,这些都会造成财务报告失去其应起到的作用,因此,保证与客户之间的独立性就变得非常重要。

(二)企业的治理结构存在一定缺陷

之所以存在会计欺诈这种行为,不能否认的是这和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自身道德素质缺陷有很大的关系,但与此同时还不应该忽略其与委托人也就是上市企业本身存在的契约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经营权和所有权相互分离的基础上来实现的一种委托关系,分离的结果最终会导致进行上市的公司在管理层和投资者二者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是由于这种不对称,才使得信息的产生者向外界透露那些对自己非常有利的信息,这种行为就构成了欺诈和舞弊,而信息的不对称正是导致欺诈行为出现的主要诱因。此外,一些欺诈案也涉及到公司本身会计人员监守自盗的情况,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企业自身监管能力不足、管理人员对于会计工作的监督和选人用人不够重视造成的。

(三)利益影响

1.经济利益

在我国的《公司法》中有明确规定,一家公司想正常上市要保证在上市之前的三年里公司必须处于连续性的盈利。受到上市巨大收益的驱使,一些公司本身即便是不具备以上条件,但是为了能够上市对其财务数据进行大肆的包装,而负责包装工作的人都是他们聘请的一些会计人才,这些人才深谙其中的技巧和数字的巧妙变换。

2.政治利益

通过对参与会计欺诈的公司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些公司本身对外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企业也形成了产业化的规模管理,甚至一些企业是某些地方的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企业的管理层和领导者是当地的政协委员,都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但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以上这些他们具备的优势渐渐得到削弱,这时就有一些企业的领导为了保证他们原有的政治资本就在公司的账目上进行利润的虚增和产值的虚报。

(四)外部缺乏有效监督

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包括:行政监督、财政监督、技术质量的监督、工商税务的监督、政治监督、法律监督、审计监督、金融监督和计划统计的监督等,这些监督彼此的功能各不相同,制定的标准也各式各样,因此在管理上呈现出一种分散式、混乱式的结构联系,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这样就不能在整体基础上实现一个监督的合力效果。甚至有一些监督的机构本身形同虚设,在进行监督工作时存在监督弱化的问题,一些地方的政府机关为了确保当地的政府利益和经济效益,对那些进行会计欺诈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宽容和默许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会计欺诈这种违法不良行为的风气。

二、会计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会计人员的诚信机制

一名正直的注册会计师本身应该具有诚信的品格,这样才能保证他在进行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时秉持公正、无私的态度。这不仅要求会计师能够不偏向关乎利益的某一方,同时还要求他们在进行职业判断的时候能够学会灵活对待制定好的会计审计准则:当审计准则已经明确不能够真实反映实际的经济业务情况时,会计师应该果断放弃这些条文规定,本着尊重实际的原则让投资者准确了解实际的会计信息,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决策建议以此来实现投资风险的有效规避。建立诚信机制可以有效控制欺诈行为的出现。

(二)提升会计人员本身的职业道德

早在十年前我国国内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数就已经突破了一千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比例占到了其中的0.8%左右。通过具体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的学历都处于本科及以下的水平。我国的会计行业长期以来过于重视会计工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而对于他们的素质水平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这也是造成业内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实现会计人员本身职业道德提升这一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在会计这一行业中,职业道德具体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是紧密集合的,会计工作者在从事会计工作时应该将道德知识融入到他们的实践操作中,实现职业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的有效结合。

2.采用集体影响和个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会计工作来讲,这既是一种集体行为又是一种个体行为,在提升会计工作者自身道德规范时应该采用集体影响和个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树立先进的工作典型,扩大集体的影响;另一方面,要求会计行业内的领导干部在进行工作时能够以身作则,成为整体会计工作者的学习对象。

3.确保正确引导与舆论的相互统一

树立榜样是促进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的一种有效策略,这为会计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向。此外,还应该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编写成教材,在整个行业内形成诚信为本、踏实工作的良好舆论环境,这一方面会得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对行业领域的外部环境进行净化。

4.在企业内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廉政建设教育工作

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廉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能够不同程度提升企业内部员工自身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员工尤其是会计工作人员监守自盗情况的出现。

(三)对现有的审计体系、制度进行改革

现有的设计制度原本将公司的经营者、所有人和会计师事务所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控制在相互独立的位置,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限制,公司的经营者经常会行使本应属于会计师事务所具有的权利,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这种独立关系很难得到真正的实现。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现有的审计体系和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以此来实现注册会计师和其他人之间的联系,使会计师再进行审计工作时保证一定的独立性。具体可以通过由监管机构进行招标这一形式,根据投标事务所本身的能力、信誉、资质和是否存在违规记录等条件进行全面的考量。

(四)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

提升会计人员自身职业素质仅从思想层面进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层面上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仍存在一些人自身的觉悟较低,对于这一类人就应该通过法律来对他们进行约束。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具体约束违法行为的有效机制来实现,另一反面,可以从立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会计诚信的建设。

(五)加强各大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会计工作者有毕业于各大高校的,也有通过社会培训机构加入这一行业的,做好各大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能够从源头上提升我国整体会计从业人员的德道标准和综合素质。

三、总结

第7篇

1.1被解释变量

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考虑,本文采用了四个比较重要又可以量化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指标。为了得出综合衡量会计信息质量好坏的标准,将上述四个指标加总求得会计信息质量总分这一指数,以此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其构成如下:

1.1.1可靠性指标(Rel)i。

本文采用审计机构审计意见衡量可靠性:审计意见若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则取1;审计意见若为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则取2。

1.1.2相关性指标(Corr)。

本文以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与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的比值来衡量相关性这一指标:若该比值处于(10,+∞)区间,则取0;若该比值处于(5,10]区间,则取1。

1.1.3一致性指标(Cons)。

若研究样本范围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值高于10%,而且最近一年净资产收益率高于10%,取1;否则,取0。若最近一年的每股净资产大于1,取1;否则,取0。若上一年度亏损(净利润为负数),而最近一年微盈(净利润为正),取1;否则,取0。上述三个得分之和为一致性指标的取值。所以,本文被解释变量AIQ,即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指标为:AIQ=Reli+Corr+Time+Cons

1.2解释变量

资本结构决定了公司的财务治理结构,同时影响公司的财务机制,从公司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可以将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分为大股东治理、债权融资治理、国有股监管、资本市场的外在治理等,因此选择以下4个指标来衡量财务治理水平,变量1:资产负债率(DR);变量2:Z指数(Zindex),用Z来衡量第一大股东控制程度;变量3:董事会规模(SIZE);变量4:独立董事比例(Inde-pendent)。

1.3控制变量

净资产收益率有可能会引起会计信息质量的变动,为控制解释变量以外的因素影响,本文选择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财务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回归分析的控制变量:净资产收益率(ROE),ROE=净利润÷净资产。

2理论分析

由于信息不对称,经营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目的,也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呈报对自己有利的会计信息。这时二者利益出现了不一致;除了上述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趋同所导致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外,像职工、银行等债权人还有税务机关等政府部门,也同时需要用到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也很重要,可是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更加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只能通过披露的会计信息来作决策,公司为了融资或其他目的,选择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很可能编制披露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会计信息报告出来。

3研究设计

3.1研究假设

假设1:H1:资产负债率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股权高度集中,虽然利于对人员行为监督,降低成本,但由于“隧道效应”的存在,在经济环境变坏的情况下,大股东会加大对其他投资者利益的侵害。假设2:H2:Z指数与会计信息质量负相关。假设3:H3:董事会规模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近年来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不断完善,独立董事所起的监督作用也在不断加大。所以提出假设4:H4: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

3.2数据选择

本文选择部分2010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相应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样本中剔除了被ST、PT的公司、被停止上市的公司以及数据缺失的公司,最后样本公司为64家。本文数据来源于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

4实证结果及分析

利用回归模型,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下面将回归分析结果列示,并对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显著性检验结果加以解释。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共线性诊断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SPASS18.0统计分析软件。从以上回归分析结果看:资产负债率与会计信息质量指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支持了假设1;Z指数与会计信息质量指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支持了假设2;董事会规模与会计信息质量指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支持了假设3;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不相关,无法支持假设4。

5主要研究结论

第8篇

1.1战略管理会计的涵义

第一,是将管理会计定义为运用合适的技术和概念来处理某个主题的过去、未来的相关数据来帮助管理当局制定的适当经济目标,同时以实现这些目标作出合适的决策为目的;第二,则将其定义为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计划、评价及控制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分析和报告的过程。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为用于构建与企业间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有关信息提供与分析。也有人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了强调比较重大的战略问题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层所关注的那种管理会计方法,通过运用财务的信息来发展具有远见的战略,以图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1.2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能够通过对环境的审视、对竞争者的分析以及能以战略的眼光看待其内部的信息,它的战略方法和手段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还可以为企业的财务战略提供一些会计信息和技术支持。

2战略管理会计应用于我国证券公司的必要性

资本市场的动荡给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曙光,证券公司的收益来源主要是证券经纪业务,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却又陷入低迷的阶段,有很大一部分的投资者均损失惨重,这严重打击了一些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当投资者的热情开始较低,那么开户者也将大大减少,直接导致证券公司的经济业务的收入大幅度的降低,给证券公司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损失惨重。所以,目前我国的证券公司需要引进全新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客观分析,结合自身的劣势情况来制定明确战略。但由于我国证券公司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大量问题,第一,业务的内部结构不够完善,对于行情的依赖程度很大,忽视了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使证券公司的业务发展变得极其缓慢;第二,有些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松散,管理人员经不住市场诱惑,导致其自身理念产生很大变化,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方式;第三,对于员工工作的评估体系不够完善,业绩不突出,公司无法及时了解到下面的经营状况,导致公司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所以,必须要对证券公司进行改革,最好是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来管理公司的发展,最好是制定一个整体的战略规划,这有利于保持公司的稳定收益,同时能够加强公司对于内部的有利控制,因此,将战略管理会计应用于我国证券公司是必然的选择。

3证券公司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措施

3.1整顿内部结构,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打好基础

公司内部理论框架的构建是战略管理会计实施的基础,所以对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应对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认识公司本身优劣势,然后将战略管理会计慢慢应用到证券公司的管理以及金融业的发展上,深刻的把握战略管理会计的涵义和内容,将其所包含的理念与证券公司的实际发展理念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完善和健全的理论管理体系,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真正的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战略管理会计方法。

3.2营造管理环境,树立战略管理意识

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战略管理会计非常适合我国证券公司的引用和发展,其发展前景日益广阔。不过,在公司的运用和推广过程中,应对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运行构建出一个适宜的管理环境,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管理氛围,这样有利于战略管理会计理念的运行和传播。另外,还应当使公司内部的员工树立起战略管理意识,引导员工改善传统的工作理念,积极促进各个部门间配合,将大胆创新的意识植入到员工的心中,使战略管理会计及其管理的理念转变为公司专门的管理体制。

3.3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的战略管理体系

优秀的战略会计人才能够在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还能引进先进的发展管理理念,所以证券公司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同时,企业还应以战略的眼光纵观全局,转变其自身的传统观念,积极探索出一套适合证券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管理体系,结合公司的实际,将其完善,并认真加以实施,这样就能充分的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从而促进证券公司的良性发展。

4结语

第9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公司治理

一、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有着天然的联系,有效的会计和审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中至关重要的手段。根据当代企业理论和证券市场理论,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领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助于抑制“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是出资人如何激励或约束经理人员,使其尽可能地努力经营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成本、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

第二,有助于遏制管理腐败。尽管有效的会计和审计制度对遏制管理腐败的作用程度与公司治理的模式有关,但这种作用是其他治理手段无法替代的。

第三,有助于完善CEO和执行董事的激励机制。CEO和执行董事的报酬如何与公司的绩效相匹配才能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是公司制度中倍受瞩目的课题。一般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短期激励应以会计盈余为基础,长期激励则以市场价值为基础。所以,会计盈余的计量也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基础之一。

第四,有助于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监控。尽管国际上自80年代之后,人们对资本市场监控公司的有效性存有怀疑,但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增进这个有效性则仍是共识。尤其是如年代以来,通过资本市场重构公司的浪潮一直未见消退,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以降低资本重组的代价,广受关注。

第五,从根本上说,有助于投资者信心的提高。因为充分有效的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有助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有效地保护作为"委托人"的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笔者认为,除上述这些方面外,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还与公司治理的下述层面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第一,董事会有效性的提高和对股东责任的履行。在公司治理实务中,董事会的角色日益受到关注。为了真正对股东负责、确保公司目标的实现,董事会成员必须在推动公司的全面成功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重大决策的制定者,而这种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有效的会计信息。

第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履行。公司的目标不能只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还要考虑与其有长期利益关系的其他人员的利益。80年代以来,美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州对公司法进行了修改,要求公司经理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为股东服务。保障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应有权利、维持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同样需要建立在可靠、丰富的会计信息基础上。

第三,CEO业绩目标的确定。尽管CEO的业绩目标取决于公司对CEO职位角色的认定,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目标价值取向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CEO的业绩目标总会包括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业绩要素,这些业绩要素往往需要用一定的会计指标予以反映,业绩实现情况也需要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加以披露。

第四,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业绩评估。与CEO业绩评估不同的是,对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业绩评估主要在于对它们自身活动有效性的评估,而不是判断公司日常业务决策的有效性,因而这种评估往往不是以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作为出发点。尽管如此,这类业绩评估仍会注意到公司财务的成败,而且评估程序和披露途径也仍要涉及到会计信息系统。

第五,人力资本定价。人力资本定价是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报酬的确定基础。只有在对人力资本恰当定价的基础上,对管理人员的各种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地运作。而人力资本定价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化行为,它也必须依赖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

综上所述,要达到公司治理目标,必须进一步认识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切实维护会计和审计活动的权威性,提高会计和审计信息质量。

二、管理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为什么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完全满足公司治理的要求

要全面发挥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应有作用,单靠财务会计系统显然是不够的。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一项公开性很强的行为,受到下述一系列因素的限制:

第一,信息披露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必须遵循一定的会计标准。财务会计信息更多地承担对公众的责任,因而必须严格遵从“透明性”的要求,强调信息的规范性,在性质上完全是强制性的。

第二,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以财务信息为主。尽管现在财务报告也强调要提供某些非财务信息,但毕竟这些非财务信息只具有补充性质。

第三,成本效益原则的遵循。尽管信息披露的成本与效益往往难以准确计量,但这并不妨碍信息提供者在披露信息时对与之相关的成本与效益做出自己的判断。在规定的基本信息之外,只有那些被认为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信息种类,企业才有可能“额外地”予以披露。

第四,商业秘密的限制。任何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尤其是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企业在披露问题上一定会持谨慎态度。

第五,市场和文化背景。市场和文化背景,如对信息不足与信息过剩的不同理解、对“自愿披露”的不同接受程度等,对信息披露的数量也有直接的关系。

正因为上述这些原因,财务报告所承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从现行财务报告中得到充分的信息满足。实证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判断。如据吴联生博士调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认为未来机会与风险、财务预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信息是有用的,都占60%以上。这些信息传统上均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显然在现行财务报告中缺乏有效地披露。这样,提供满足公司治理目标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依靠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维持治理结构的高效运转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传统理论的局限性,现有的管理会计系统还很难承担起这个责任。因此,拓展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必要性,己显得十分重要。

三、围绕公司治理的需要,拓展管理会计体系——目标构造与方法构造

(一)目标构造

1.管理会计目标所包含的两大问题。会计目标实际上包含了会计信息向谁提供(服务对象)和提供什么(服务范围)两个问题。管理会计现行理论在这两点上的定位都有缺陷。

就服务对象而言,长期的误区是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区分为对外服务和对内服务,一般的描述是“财务会计主要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管理会计主要满足企业内部需要”。这个提法在理论上非常含糊,导致了许多歧义。最受非议的是,难道企业内部管理者不关心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报告?人们还注意到,现在公司外部对过去认为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的许多信息也十分关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外区分法已越来越与现实相悖。实际上从满足企业系统的最终目的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并没有本质区别,都可以并且应该为公司的内外部服务,一切形式上的不同均源于信息披露强制性程度的差异。况且,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范围和质量要求,与政府政策需要也有直接联系,而并非一成不变。因此笔者认为,对外财务报告和对内管理报告的称呼,不如用“强制性信息报告”与“非强制性信息报告”的名称更为恰当。也就是说,凡按法定要求必须公开披露的信息,均属于“强制性信息报告”的范畴;没有强制性披露的要求但也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有关的其他信息,则属于“非强制性信息报告”的范畴,由企业自行决定向谁提供、提供多少和如何提供。

就管理会计的服务范围而言,西方的主流观点是:第一,为制定决策和计划提供信息,并作为管理队伍的成员参与制定决策和计划过程;第二,协助经理们指导和控制经营活动;第三,激励经理和其他雇员完成组织目标;第四,计量和评价组织机构中业务活动、部门和其他雇员的绩效;第五,评价组织机构的竞争位置,并与其他经理一同保证组织在产业中的长期竞争力。这样的表述尽管己涉及到公司治理领域,比如激励经理完成组织目标,但从整体上看,它还没有全面反映公司治理的客观需要。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目标必须明确指出服务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双重要求。服务于公司治理是管理会计创新的根本需要。借用“相关性消失了”这一名言,当代管理会计所失去的最大相关性恰恰是没有充分关注公司治理的需要,以服务于公司管理层面为主的传统管理会计理念在解决现实信息需求上已显得极不适应。

2.管理会计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根据上述分析,会计两个子系统的总目标可否作这样的表述:财务会计是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有效的强制性信息,管理会计是为实现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多重目的提供非强制性的相关信息。围绕其总目标,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

第一,向公司利益相关者提供非强制性相关信息。在这个领域内,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未来预测信息。相对于财务会计报告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状况,未来预测信息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的相关性更大。至于预测信息披露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在信息的供求双方自会达到“均衡点”。二是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有助于对企业深层次的了解和评价,同时也有助于预测企业的未来。对信息使用者而言,非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比财务信息具有更大的价值。三是社会责任信息。包括对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和公众等方方面面责任的履行情况,都需要适当披露。

第二,辅助和审核管理决策。尽管这是管理会计的传统职能,但要从体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和在长期经营中最佳使用经济资源的要求重新认识。

第三,服务于内部控制、快捷准确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这里所言的内部控制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适应公司治理的需要,对执行董事和CEO的控制;二是作为公司管理的重要形式,CEO对公司日常运作的控制。

第四,建立激励与补偿系统,为业绩考评和确定报酬方案提供依据。包括对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各责任中心及其各类员工不同层次的评价和激励。

第五,为企业经营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提供信息支持。

上述具体目标没有区分哪些是服务于公司治理,哪些又是服务于公司管理,因为在实务中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但管理会计必须为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两个层次服务的目标指向是明确的。

(二)方法构造

目标构造决定了方法构造的基本方向,而方法构造的质量又将制约目标构造。

当前管理会计方法体系存在的两个主要缺陷是:①直接针对“公司治理”层面的手段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高层对管理会计的重视;②方法之间多半是简单堆积,缺乏系统整合,与企业管理其他领域的界限也不清晰。

从实现公司治理职能的角度,管理会计应创造新的方法或对传统方法实施改造,以适应下列要求:①公司价值(或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②前景财务资料的编制;③内部会计和审计控制;④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信息披露;⑤CEO业绩责任的制定;⑥各个管理层次的业绩评价和激励补偿系统的设计(包括针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奖励与补偿合同的制定);⑦人力资本定价,等等。

至于实现公司管理职能的各种管理会计方法(如预测决策、预算编制、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等),主要是满足内部决策与控制、实现最佳资源配置的需要。这类方法(包括理念)也同样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尤其是要在管理会计活动中贯彻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

(三)对管理会计定义的再认识

根据对管理会计目标和方法体系的讨论,有必要量新认识管理会计的定义。

美国会计学会(AAA)下属的管理会计委员会(CMA)所下的管理会计定义是: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来处理某个主体的历史的和预期的经济数据,帮助管理当局制定具有适当经济目标的计划,并以实现这些目标做出合理的决策为目的。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常设分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所下的定义是:管理会计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财务的和经营的)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编报、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这些定义的出发点都是为公司管理当局服务,显然已不完全符合管理会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能够同时反映公司治理方面的特征,管理会计的定义可以表述为: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提供各种强制性财务报告之外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目的是满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中的特殊信息需求。

从管理会计定义的讨论,还可以引出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对“财务报告”名称的质疑。如上所述,当今会计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实际上已不再局限于财务范畴。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发表的《论改进企业报告》,概括了用户所需信息的五种类型,即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预测信息、关于股东和管理部门的信息、公司的背景。同显然已经无法用“企业财务报告”的名称来囊括所有这些内容。因此,本人认为将来可以用较有容纳力的“企业经济报告”来代替财务报告的称谓。企业经济报告包含由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和全面收益表四组成的“核心报表”(属“强制性信息报告”范畴,主要提供基本财务信息),以及由企业基本概况、分部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人力资源报告、财务预测报告和特殊管理会计报告等构成的“报告”(大体上属“非强制性信息报告”范畴,提供扩充的企业经济信息)。这样既可满足企业报告的多种目标,报告的提供也比较便利。尽管遵从习惯,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沿用“企业财务报告”的称呼,但其内涵实际上已在发生变化,今后势必会发生更多变化。

第二,对财务报告提供机构的认识。单靠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财务部显然己无法完成当今信息披露的所有需要,目前财务部的职能实际上已接近于一个综合信息部。比较彻底的解决办法是设立一个职能较门的机构,比如称之为“信息部”(包容现行财会部门的职责)。也可考虑按不同的功能分设财务部和综合信息部,将一部分提供信息的工作交由综合信息部来执行,但这总不如单由一个部门来运作更有效率。若企业内仍沿用财务部的设置和名称,则应明确其职能已不再局限于提供“纯”财务信息,同时其他职能部门也必须有清晰的责职和程序来配合财务部的信息披露工作。否则,“财务部”这样一个职能复杂、任务繁重的机构,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协调信息披露方面的任务,将会越来越困难。

第三,对管理会计原则的认识。管理会计系统中引进公司治理这个理念后,对传统的些管理会计原则需要有新的认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管理会计活动不能按过去理解那样通常可以不考虑会计标准,否则管理会计信息无法满足公司治理层面的需要;二是不同层次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有时是有矛盾的,比如同样是运用在管理决策上的信息,董事会与CEO对稳健原则的要求就可能不一致。

第四,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论”的认识。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一直存在“融合论”与“分立论”两种观点。作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原本就甚为密切,从理论上说,在一个企业里完全没有必要同时存在两个不同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也许多年以后,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使企业只要采集和提供源数据,至于信息的筛选、加工和分析完全可由信息使用者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自行操作完成,到那时就不再需要学者煞费苦心地去区分哪些是财务会计信息、哪些是管理会计信息了。但是,至少目前还无从实现这样的理想,信息的提供还只能以成品形式而不是原料形式。同时,正如前面所说,由于财务报告的局限性,目前财务会计不仅不可能包容管理会计,而且还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管理会计在信息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会计信息系统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分支既不是完全分立的(如在原始数据的采集方面),也还无法完全独合(如在信息报告方面)。“管理会计报告”或称“非强制性信息报告”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仍会处于独立存在的状态。

四、推进管理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途径

要完成管理会计体系的拓展和改革,任务艰巨,有关理论也远末成熟。关于推进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途径,本文不再重复诸如管理会计职业化、创办管理会计专业刊物、在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中普及管理会计知识等在会计界已形成共识的意见,仅阐述以下三点想法:

第一,应重视管理会计系统的环境因素。环境和组织的改变意味着应用于决策制定的信息类型和信息用途的改变。公司治理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对象、任务和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思路,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管理会计系统必须直接为公司治理服务,因此,公司治理自身的特征和状况也会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系统的质量和效率。一旦决策层与管理层真正分离,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构成和功能更加完善(比如外部董事、非执行董事的监督权得到强化,董事会内的提名委员会、工薪委员会、投资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等机构比较俱全并且发挥作用),势必会更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此外,还要深入研究在现行社会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既要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又要使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更加适应企业环境的要求。

第二,管理制度创新与规范的结合问题。在管理活动中,创新与规范相辅相成。现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新创体制往往没有及时地予以规范。例如:0财务总监制这几年发展较快,但如何使其运作更为有效,还没有与传统会计系统(包括管理会计系统)的改造结合起来考虑。①企业改制中虽然成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但其素质要能保证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离不开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财务和会计知识背景,否则就不能承担起监控公司业绩的职责。②现在许多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CEO的态度,从规范治理结构的角度看,内审机构更应直接对监事会或董事会负责。较大规模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是否应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权限和职业如何清晰地界定,便其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运作如何与管理会计系统相互配合,以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这些都需要探讨和实践。

第三,充分认识会计信息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由于信息披露中外在性的存在,政府可以并且应该发挥作用。因此,不仅是财务会计信息,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规范性,政府机构同样应予关注。另一方面,从信息市场的角度来说,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取决于信息需求者,所以会计信息的提供从根本上说会形成“买方市场”。现在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却或多或少是一种“卖方市场”的心态,“我提供什么,你得接受什么”。然而,无论是财务会计报告还是管理会计报告,任何改进若不听取广大信息需求者的意见,终将于事无补、劳民伤财。因此,建议设立专门机构便会计信息的需求调研经常化,除不断改进财务会计报告(“强制性信息报告”)外,还要逐步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以及需要公开的管理会计信息的披露(“非强制性信息报告”)提供各种指南,以利于提高管理会计基本概念范畴的规范性和管理会计实务运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项兵·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7-62

2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4

3崔之元·美国29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研究,1996;4

4吴联生·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经济研究,2000;4

5RonaldW·Hilton·管理会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

6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47

第10篇

(一)内部原因

1.利益驱动有些企业为在市场竞争中凸显自己,采用财务信息舞弊行为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有些企业为让投资人加大投资力度,虚构财务报表数据,将企业粉饰得完美无缺;也有些企业为取得上市资格,在自身条件未达到有关规定和要求时,为了能顺利通过审核,达到上市目的,伪造财务报表数据,隐藏企业的真实财务信息,欺诈上市。总之因利益驱动,一些企业选择铤而走险。

2.会计人员素质低有些上市公司的内部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素质低,法制观念薄弱,容易被他人利用而产生舞弊行为。内部会计人员属于上市公司职工,与所在企业存在利害关系,如果管理层要求会计人员编制虚假财务报表,一些原则性、职业操守缺失的会计人员,出于保全自己利益与地位的私心,会做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舞弊行为。

3.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有些上市公司的产权结构不明确或不合理造成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不清晰,影响上市公司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股东将经营权交与经理人,并采取以利润和股价等经济指标考核经理人,造成在特殊形势下,经理层出现舞弊造假的现象。经理层通常代表大股东的利益,有些上市公司将总经理和董事长合二为一,导致内部产权结构不明确,经营权与所有权不分,对领导者缺少监督。一些上市公司虽设立了监事会或内部审计部门,但该部门属于上市公司内部机构,监事会或内部审计部门为了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对财务报表舞弊秘而不宣,所以不能从根本上对企业进行监管。

(二)外部原因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经济事物不断出现,但由于很多客观原因,我国的会计法律政策往往滞后于会计实践。由于各类法律法规立法初衷不一致,不能完全相同地界定法律责任,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不平等,存在制定与执行不对称,使会计监管法律法规之间不相匹配。加上对上市公司的报表舞弊行为缺乏监管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相关惩处力度不够,罚款金额也往往小于舞弊行为所获得的利益,致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造假现象频发。

2.社会监管不到位我国主要实行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旗下注册会计师进行管理的监管模式,属于自行监管,没有形成有效规范的制约。目前,注册会计师协会对社会审计执业者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而政府也没有按规定对此进行约束,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不能相辅相成,而行业内存在为了招揽客户争相降价,迎合被审计单位要求造假等不良现象,长此以往,社会监管秩序混乱,监管效率低,给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造假提供可乘之机。

3.证券市场制度存在缺陷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相关制度不健全,导致一些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完整和不准确。由于缺少真实有效的信息,参与者不能利用正确信息做出判断。同时,证券市场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如中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保护、不合理的新股定价制度、不完善的退市制度等。这些制度漏洞为上市公司从事报表舞弊欺诈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手段

(一)利用虚增收入舞弊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提高自己的经营获利能力,使公司的成长走势呈上升状态,都会用虚增收入来进行舞弊。

1.伪造收入上市公司利用虚构交易事实,多次确认收入的方法,伪造收入。上市公司一般会虚构填制进货单、出库单、销售合同、发票等,也会虚构销售对象、关联方等来造假会计信息。有的上市公司甚至不惜多交各种税款来增加利润和收入,给投资者一种良好业绩的假象,诱导投资者加大投资力度。

2.提前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是提前透支公司未来会计期间的收入。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手段把本应在以后年度确认的收入提前进行确认。这种做法虽没有使上市公司经营收入增加,只是提前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收入进行确认时间,但会造成上市公司收入短期内大幅提升的假象,误导投资者。

(二)利用虚构资产舞弊

1.虚构账面现金有些上市公司利用账面现金来做手脚,虚构账面现金余额,有的上市公司设置虚假的银行存款账目或设置账外银行账号,将账面资金转移到账外,以备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有些上市公司还通过安排经济业务和结算方法来调控年度内的现金流。如为了增加当年现金流入,可让与本公司经济业务往来单位在年底一次性打入一笔账款,以此作为公司的预收款核算。

2.虚构应收款项应收款项通常会被当作会计报表中的“小金库”,当公司业绩不好时会大幅调整应收款项,从而隐瞒亏损增加利润。有些上市公司在应收款项方面进行虚假操作,虚增利润,目的是给投资者公司经济状况变好的假象。

(三)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舞弊

上市公司因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可调节公司利润,会经常利用资产重组进行舞弊造假活动,如将上市公司状态较差的资产与非上市公司状态较好的资产进行交换。上市公司也通常与其关联方协商议价,上市公司按其自身需要随意制定价格,改变利润,所产生的交易价格有失公平,损害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四)利用会计政策舞弊

会计政策具有一定的灵活可变通性。在处理同一业务时,有些上市公司会恰当的选择一些模糊性语言或更适合自己需要的会计政策,从而对利润进行调整。如使用改变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通过对折旧的改变,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变长。这样可以减少折旧费用,使账面利润变大。利用这种手段进行舞弊虽然可以虚增财务报表中账面利润,但实际却给公司今后的发展带来诸多不便。

三、解决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首先,要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及独立董事监督机制,发挥中小股东权力作用,避免独立董事只听从大股东的安排。其次,完善监事会监督管理机制。第三,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制度,从源头上监管和防范财务报表舞弊行为。同时要提高监管效力,上市公司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和严谨的内部管理结构,才能保障上市公司稳健运营。

(二)建立健全监管法律政府要建立健全监管法律体系

适时完善和修正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减少制度、政策上的漏洞与可操作空间,避免和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进行舞弊,从法律层面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现象的制约。同时,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做到违法必究,严肃惩处。对严重舞弊犯罪者,要结合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辅以刑事责任追究,提高对会计舞弊者法律震慑力。

(三)加强内部会计人员职业操守教育

上市公司内部会计人员在加强执业教育和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操守的教育和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自觉抵制舞弊现象。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学习财会法律知识,依照相关政策、法规和会计准则处理会计业务,按职业规范行使会计职责,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司内部会计氛围,促进整个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上市公司也可对内部会计人员进行职业操守评估考试,对不合格者进行相应处罚。

(四)提高投资者会计专业技能

投资者需要利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如果财务报表存在舞弊现象,投资者自身缺乏会计专业技能,只能依靠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判断。如果该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与审计师合谋进行舞弊,那么投资者就会受到蒙骗,致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所以,投资者一定要加强对会计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会计专业技能,从而具备解读财务报表的能力。

(五)加大社会监管力度社会监管就是要注册会计师协会

第11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会计政策

0引言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2006)》中规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变更会计政策:第一,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第二,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会计政策变更有关的下列信息:会计变更的性质、内容和原因;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调整金额;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和具体应用情况。

1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的核心问题是确认和计量,经济业务事项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及在此之后的再确认和计量,其本身就是对具体会计原则、具体方法和程序的选择和运用,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

1.1由于企业与相关的各方(如政府、现有与潜在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客户等)存在利益不一致的情况,其中政府与企业的利益相关性最小。并且都需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政府为了使其制定的准则、制度能够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降低执行成本,就会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事项会计处理的限定,以提供给企业一些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1.2由于会计计量与报告过程是以货币计量为手段,采用一些特定的方法,对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过程。因此,会计核算过程必定会包含着一定的主观判断因素,如人们可能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产生不同看法,从而产生不同的会计观点,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由此也就产生了会计政策选择。

2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

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主体在会计准则等规范的约束下选择会计具体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的行为,其本质是为会计目标服务。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即上市公司利益集团(包括管理当局、股东、债权人等)选择会计目标和会计准则的行为。

2.1管理者报酬计划利润指标是上市公司股东衡量管理当局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计算管理者报酬的重要依据之一。西方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某些激励机制下,管理人员的报酬随着报告收益的增加而增加。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归属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而管理当局与股东的目标不可能一致,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和机会主义行为,公司管理当局就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侵犯股东的权益。管理当局必然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提高报告期的收益以提高自身报酬。Gaver(1998)等研究CEO的现金报酬,其研究表明报酬的作用是不对称的:只要盈余是正的,现金报酬与盈余上限正向相关,但现金报酬却回避了盈余上限损失的影响。

2.2债务契约债权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降低风险,通常在债务契约中规定一些限制性条款,例如最低限度的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限制对资产的清理和转移、限制公司举新债等。

而这些限制性条款的财务指标都是根据财务报告数据计算的。管理当局为了举借新债或者履行债务契约,会选择对其有利的会计政策来实现上述会计数据指标。

2.3避免政府和市场管制机构的关注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比较晚,发展不成熟,资本市场是受政府高度管制的市场。上市公司的上市交易、配股、增发和收购都必须接受中国证券会的审批,上市公司必须提高反映其经营业绩的会计报表及各项指标,可能因其业绩不好或指标不符合标准而被处罚、停牌和退市。陆建桥(1999)以在上交所上市的22家亏损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亏损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亏损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年份,存在显著的非正常调减盈余的会计处理;在首次出现亏损前一年度和扭亏为盈年度,又明显存在着调增收益的会计政策操纵行为。这表明为了避免公司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及其前后普遍采取了相应的调减或调增收益的会计处理方法。

2.4政治成本若企业存在由于政治活动而引起的潜在财富转移,那么假定它的企业管理人员将采取减少其财富转移的会计政策。中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为国有企业改制后上市的,公司的管理者与政府有着密切联系,在可能引发经营危机而备受指责的企业中,未收到政府压力的公司管理人员,更愿意采用能减少预期盈利水平和盈利变动的会计准则。刘斌、孙雪梅(2005)运用单变量检验和多变量检验的Logistic回归检验分析方法,以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选择为切入点,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契约动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治成本对会计政策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报酬契约对会计政策选择存在显著影响、而债务契约对会计政策选择没有显著影响。

3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高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公允性的对策

3.1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准则的程度部分学者在研究会计政策选择时,往往只把会计政策选择当作企业单方面的行为,研究大多局限于企业这一个方面,而研究准则变化等问题的学者则仅仅考虑对准则的描述。事实上,会计政策的选择、利益相关者以及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利益相关者各方博弈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制定,可以使会计准则不断优化。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以会计准则为基础的,新的会计准则的实施则又会引起会计政策选择的变化。关于如何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本文尤其强调应提高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参与程度,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是高质量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保证。超级秘书网

3.2协调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选择的冲突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契约的集合,因此需要建立起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机制,提高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优化会计政策选择,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最终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董事会应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充分表达利益相关者的思想,并且享有会计政策选择的决策权力;监事会由利益相关者代表参与,享有监督会计政策选择的权力;构建会计政策委员会和周期审核小组,由其进行会计政策的具体选择和审核。

3.3保障信息沟通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是导致利益相关者间信息不对称及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条件的财务冲突的重要原因。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的冲突需要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同时要对拟采取的会计政策在利益相关者中进行调查,倾听他们的意见,形成有效的磋商机制,以充分反映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第12篇

企业内部控制是公司进行有效内部管理所必须实施的一种独立、客观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活动,这一概念明确了内部控制的实施者,树立了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的理念。根本目的是为公司增加价值并提高经营效果与效率。

内部会计控制包含两部分含义,第一部分是对会计工作的控制,第二部分是通过会计工作来降低企业风险,从而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因此,可以总结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在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建立一系列会计控制方法和措施。

二、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是提高公司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内部会计制度与公司治理密不可分,是制度环境和内部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公司管理中的必备环节。详细来说,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主要包括:

(一)遵循法律法规和制度

企业经营管理必须合法合规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企业必须保证自身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否则将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因此,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保证参与市场竞争的公平与公正,其内部会计控制一定要保证企业在发展中严格地遵守市场上所有约束企业行为活动的各种法规和规章。

(二)保护资产安全完整

对人、财、物这三方面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人、财、物这三个要素是在未来能给企业带来可预见的经济利益和效益的自身资源,企业要在复杂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并取得经济利益,必须保证拥有这三种资源。因此,保护好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性是企业完成好生产经营活动的首要目标,当然也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个最基本的目标。

(三)保证财务报告及信息的完整、有效、真实

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是现代企业所有利益相关人对企业作出相关决策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因此,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一定要保证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的完整、有效、真实。

(四)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所谓的效率,是指一定时期一定量的投入所带来的有效真实的产出,也就是有效的产出和投入的量之间的一个比值,它是一个相对值。所谓的效果,也就是有效的成果,它是针对企业在管理中的输出而来的,我们通常将其概括成实现经济活动预定的一个目标。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就是要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增加企业的收益。

三、强化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对策分析

(一)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管理者和行使者层次分明,内部会计控制执行者的态度和个人能力是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面,同时企业的诚信度和道德准则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笔者拟提出三个管理措施,以增强风险管理意识。一是加强培训工作。企业要切实做好各层次培训教育工作,尤其是对管理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对风险管理认识的广度与深度,深入掌握内部会计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主旨涵义,从理论上意识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逐步形成企业文化。企业应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和风险管理文化培养,逐步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增强认识风险、处理风险的坚定信念和明确的态度。三是建立完善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体系。企业管理层高度重视企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体系的建设工作,积极引导推动该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高级管理人员明确基调,将企业价值观和道德观逐步融入体系建设之中。

(二)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许多关于法人治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不断督促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机构。企业要明确处理好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关系,不要使人员重叠增加,同时在企业董事会中增加相关的独立董事,并且突出董事独立的作用。二是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企业要深入贯彻落实《公司法》,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科学有序、职责明确、权责统一的规章制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要充分确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个层面的职能和职责,逐步建立起职责明确、权责对等、相互制衡的统一管理体系。三是加强运行管理。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应各自的职责完成各自工作,做好不缺位同时也不越位,遵守企业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三)不断细化风险控制体系

企业要全面提升风险监管控制能力,需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各项经营活动,逐步建立起风险控制体系,促使风险控制工作具体化、流程化、可检查、可考核,从而达到从宏观向微观的精细化管理。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准确识别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潜在风险事项,并对各项风险事项进行精细化分解,制定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以不变应万变。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分析自身内部的特点,合理划分业务活动层面风险和公司层面风险因素。

(四)不断强化审计的监督功能

第13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会计监管 会计规范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91,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23-02

引言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伴随着我国的资本市场日趋完善而得到了一定规范,但是近几年来会计造假案时有发生,对上市公司加强会计监管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会计监管主要是指政府、中介及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上市公司与会计有关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保证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信息有效度,从而保护市场中各相关方利益。会计监管不仅仅是监督,它更是一种管理活动{1}。

一、我国上市公司现行会计监管现状

1.关于会计监管的规范体系现状。我国关于会计监管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基本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其一,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活动及人员行为的基本法律,如《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及《证券法》等{2}。其中《会计法》是专门规范会计监督及会计核算等项目的法律,《注册会计师法》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等进行了规定,《公司法》对公司财务及会计做了相关的规定,《证券法》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做了相关规定。其二,关于会计的行政法规,如《企业财务报告条例》、《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其三,一些合法会计监管行政部门所制定的部门规章,如《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及《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等。

2.关于会计监管的运行体系现状。

(1)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根本目标。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根本目标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尽可能达到客观、真实{3}。政府及相关的投资者要想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需要依靠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且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是能够客观反映公司实际经济活动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证券市场业务顺利开展。

(2)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主体。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主体主要是指会计监管行为的实施者,如投资者、债权人。除了这两者外,一些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也是会计监管的主体组成部分{4}。其中的新闻媒体可以将社会中的客观事实进行真实的报道,向社会公众报道并接受监督。

(3)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客体。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客体主要是指会计监管行为的承受者,如政府、公司内部负责人、注册会计师、投资者及债权人等{5}。监管客体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内部监管客体和外部监管客体,其中内部监管客体如内部负责人等,能够直接参与公司的经济活动。而外部监管客体如政府、注册会计师、投资者及债权人等,不能直接参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4)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方式。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方式主要是指会计监管主体对监管客体采取何种方式来进行监管{6}。会计监管的方式因会计监管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主要包括直接监管和间接监管两种。内部监管主体一般会采用直接监管的方式,而外部监管主体一般会采用间接监管的方式。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

1.关于现行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问题。

(1)会计法律及法规之间不协调。从我国整个会计法律环境来看,会计法规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甚至不协调的问题。如《会计法》与《证券法》对于会计监管的规定上有着交叉地方。《会计法》中第七条及第八条规定了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而《证券法》规定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全国证券市场集中监管,其中也包含了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2)现行有关的会计法律对违规者处罚力度不够。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违规情况,我国主要是以行政处罚为主。其中深圳与上海证交所主要是以公开谴责为主,而中国证监会也只是以罚款为主,其数额在3万至60万元之间,这与违规的上市公司所获得的利益相比,罚款显得十分单薄{7}。

2.社会监督乏力。

(1)注册会计师与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上市公司缺乏监督。在执行审计上市公司的业务时,我国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不能按照审计准则等规范要求来进行审计,在没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或者未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下就发表审计意见。另外,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未能向上市公司提出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要求,导致不能有效地发挥其监管的作用。

(2)新闻媒体监督方面。新闻媒体对于上市公司也能起到监管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公司违法行为、社会阴暗面向社会大众进行报道,通过这些现象的暴露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及人们对此的关心和重视。但是如今一些新闻媒体越来越多急于功利,有的和公司进行联合只报道公司好的一面,而不去揭发其阴暗面,造成新闻媒体失实。

3.内部监管不力。

(1)监事会监管不力。首先,从客观上来讲,我国《公司法》未能赋予监事会对于董事会及经理等人员在违规时的处罚权,使其监管不具有威慑力;其次,《公司法》也未能规定监事会业绩的评估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监事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后,《公司法》中规定监事会有权监督管理层,但管理层又负责监事会的薪酬,可以看出监事会的报酬规定不合理。

(2)审计委员会监管不力。其一,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成立及运行时间还比较短,相关法规不健全;其二,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有效履行取决于董事会,使其缺乏独立性无法行使监管职能。

4.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加大了会计监管的难度。

(1)公允价值的运用加大了会计监管的难度。公允价值计量能客观地反映上市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将会计记录由静态变成动态,其已成为多数国家所采用的会计准则,但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也深刻地暴露出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首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其次,许多公司利用资产公允价值的评估来使资产增值,成为公司管理者操纵利润的工具。

(2)新会计准则的模糊性加大了会计监管的难度。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化的过程中,新会计准则更加注重提供原则而非具体规则,使其变得更加模糊{8}。新会计准则标准的运用,使在实际会计处理时更多是依靠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而非一定规则,这无疑增加了会计信息监管的难度和风险。另外,新会计准则标准的运用,使不同的会计主体在不同的利益驱动下,针对同一会计事项,其处理方式也不一样。

三、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的成因分析

1.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与会计相关的法律及规范比较滞后,造成会计监管缺乏依据。如我国关于《民事责任赔偿法》至今还未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这往往会给上市公司留下“暗箱操作”的机会。另外,现有的会计法律法规缺乏诉讼机制,这使投资者在利益受损时,不能通过提讼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2.造成社会监督乏力原因。

(1)关于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监督不力。其一,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缺乏独立性。每个会计师事务所在成立时都要挂靠一家政府、行业或事业单位。其二,事务所之间存在着不正当竞争。如低价承揽客户、实际审计时省略程序或者根本不进行审计。其三,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违规处罚不够。

(2)关于新闻媒体监督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颁布《新闻法》,未对新闻媒体要求其监督证券市场;另外,新闻媒体的监督也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

3.造成上市公司内部监管不力的原因。对于监事会监管不力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公司法》的制定偏颇,而对于审计委员会监管不力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缺乏内在动力。

多数上市公司的经营者认为企业内部设立审计机构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也不能给公司带来经济利益,因此公司不会建立内部审计机构,而都是在政府干预下才建立的,这种机构的设立缺乏内在动力。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对策

1.健全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法律机制。首先,对于现行的会计体系要加以完善,树立起以《会计法》为中心,以《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办法》等法律为补充的制度建设。其次,在会计监管方面,避免出现监管交叉或遗漏的现象,以法律形式明确各部门的权限及监管责任;接着,对于上市公司编造虚假财务报告等现象予以加强法律打击力。最后,加快建立民事赔偿机制,以提高会计造假成本。

2.加强社会监督力度。

(1)加强注册会计师与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自律建设。注册会计师与会计师事务所行业最重要的是保证其独立性,以防范上市公司对财务报告进行作假。首先,完善注册会计师聘用制度。如注册会计师与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更换事务所的原因,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情况、委托和批准解聘审计机构等。其次,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行业协会可以对违反审计准则、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给予严肃处理。再次,国内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可合并成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这样可以避免当地政府的行政干预。

(2)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首先,具有全方位性。新闻媒体的监督对象可以为会计信息市场各个层面参与者和监管者。其次,具有新闻角度的优势。对会计信息市场的监督不局限于法律法规层面,还能从社会道德层面上进行监督。最后,具有自我激励机制。在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新闻媒体对于会计信息市场不仅有监督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还有激励作用。

3.充分发挥各内部监管部门的作用。

(1)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首先,要想真正做到监事会对董事会的监督,就要授予监事会应享有的权利,如董事任免权等。其次,保障监事会充足的知情权。公司应当规定董事会必须及时向监事会报告与公司运行的重大信息。最后,提高监事会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

(2)加大审计委员会部门的建设。其一,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赋予内部审计机构相应的权力,如检查财产的状况等权力,保证其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其二,扩大审计委员会的规模,提高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其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及道德素质。提高其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新会计准则运用的监管。其一,完善公允价值的运用环境。可以建立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数据库或网站来进行宣传。需要相关部门利用拥有的技术和资源,将与产品有关的生产、销售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最后将最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作为公允价值标准。其二,加强市场环境的培育。为了能够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需要努力培育生产资料及二手交易等市场。其三,加大对公允价值运用披露的监管,建立惩戒赔偿等制度。其四,完善资产评估制度。为了能够使资产公允价值提供可靠的依据,必须完善资产评估制度,以规范评估业务如债务重组、租赁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等。

五、结论

上市公司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了使资本市场能够有效地运行,政府加紧了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但目前我国的会计造假案还是时有发生,由此对于上市公司加强会计监管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注释:

{1}康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09

{2}姜明.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研究——基于我国股票全流通环境[D].天津财经大学,2009

{3}张霞.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10:78

{4}吴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有效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5}于慧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6}王学梅.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8

{7}黄莉.浅论上市公司会计的监管对策[J].财会审计,2011:19

{8}侯伟丽.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系构建[D].东北财经大学,2007

第14篇

一、过度投资理论与会计稳健性理论

在完美资本市场上,由于信息是完全对称的,企业会投资于所有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不存在过度投资行为(Jensen,Meckling,1976)。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委托问题、信息不对称以及管理层“帝国建造”等原因,过度投资普通存在于企业中。国内外关于过度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过度投资产生原因、过度投资计量方法、过度投资影响及制约因素等,而关于过度投资制约因素的研究是当前的重点也是难点。当前的研究主要是从公司治理的各个角度来探讨过度投资的制约,如从薪酬契约、债务契约、所有权结构、独董制度、自由现金流量等角度进行的研究。

会计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Basu(1997)提出的“会计人员在财务报告中确认好消息比确认坏消息有更高程度的确认标准”,即盈余反映坏消息要比好消息更及时。Watts (1993)最早建议对稳健性进行系统研究,他认为会计稳健性主要来自于会计的契约作用,并同时受到管制及法律的影响。企业股东、经理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的合理分配是会计稳健性产生的最重要的契约原因。同时,Watts也提出了对稳健性进行实证检验的一些方向。但直到Basu(1997)首次提出会计稳健性的计量方法,针对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才大量涌现出来。我国2006年新会计准则规定谨慎性(稳健性)为“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目前关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稳健性的存在性及变化、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等方面。2008年在FASB和IASB的联合概念框架中,稳健性不再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必须的性质,这项决定带来了国内外关于稳健性会计经济后果研究的另一个热潮。

通过从会计稳健性角度探讨企业过度投资的制约作用,不仅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过度投资制约因素,同时也丰富了当前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

二、会计稳健性对过度投资制约作用的理论分析

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管理层和企业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冲突(Jensen,Meckling,1976)。这些冲突不能完全通过契约来解决,因为不存在完全的契约,以及考虑到契约的成本问题。因此,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公司治理机制可用来减缓这些冲突。公司治理机制的最优组合目的在于最大化企业的价值,且公司治理机制随着企业特征如投资机会、负债率等的变化而系统的变化(Watts,2006)。为了有效监督上市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需要可验证的会计信息。而财务报告系统是可验证信息的关键来源,这些信息有利于监督和评价管理层的决策和战略(Watts,Zimmerman,1986)。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国内外已经有学者进行了研究。如Biddle、 Hilary(2006)、李青原(2009)均发现高质量会计信息能通过改善契约和监督,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来提高公司运作效率。

会计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样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Watts(2003)认为会计稳健性作为协调公司各契约参与方利益冲突、保证契约有效执行的机制,能显著降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契约各方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稳健性有助于约束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成本。Ball、Shivakumar(2005)认为,由于会计稳健性要求及时确认损失,这就使得管理层不能将由于投资决策带来的损失转嫁到下一届的管理层。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稳健性可以在事前限制管理层投资于NPV为负的项目,同时也可以加大事后管理层从不利的项目中及时撤出的程度,进而提高投资效率。Bushman、Piotroski、Smith(2006)认为当企业面临下降的投资机会时,及时确认损失有助于抑制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这一结果在控制住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和公司层面的那些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数据后仍然成立。Ahmed、Duellman(2007)研究发现稳健性有助于事先减少管理层投资于NPV为负的项目,以及有助于事后监督管理层投资行为,且更加稳健性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未来现金流量和毛利率,以及更少的未来特殊项目变动。这一结论与Watts(2003)的观点一致,即稳健性有利于缓解与管理层投资相关的问题。而与准则制定者的观点不一致,准则制定者认为稳健性不是财务报告的一个必要的特征。Garcia Lara(2010)等认为稳健性有助于监督管理层的投资决策,降低管理层过度投资行为,稳健性与未来盈利性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未发现更稳健的公司趋向于投资风险更低的项目。

从理论上分析,会计稳健性对管理层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会计稳健性通过及时确认损失,使得管理层不能将由于投资决策带来的损失转嫁给下一届管理层。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稳健性可以在事前限制管理层投资于NPV为负的项目,以及加大事后管理层从不利的项目中及时撤出的程度。其次,会计稳健性推迟确认不确定的收入,可以抑制管理层进行过度投资的条件和机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限制管理层夸大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情况,而抑制其进行过度投资。

以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为前提,即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相对完善、投资者理性等条件下,会计稳健性可以发挥其治理作用,抑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由于我国还处于转轨和新兴市场阶段,上市公司所处的信息环境还有待完善,会计稳健性是否能够发挥治理功能,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限制其过度投资行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结合我国制度背景的分析来探讨会计稳健性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制约作用。

三、会计稳健性对过度投资制约作用的现实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管理层机会主义等行为导致严重的问题和信息不对称,使得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现象较严重。经验证据也验证了这一点,如唐雪松等(2007),张功富、宋献中(2009),李青原(2009)通过实证研究均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问题等的影响,公司过度投资非效率现象严重。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采用以盈余为基础的监管和评价制度,如IPO、配股、扭亏摘帽等都是以盈余作为评价标准,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大量的盈余操纵行为,损害了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为了更好地监督上市公司和保护自身利益,外部利益相关者加大了对会计信息稳健性的需求,会计稳健性治理功能也不断凸显。

首先,从股东――管理层冲突角度来分析,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大部分为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中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很普遍,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层和外部广大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不够,且我国的投资者保护意识不够、监管部门保护措施不完善,我国管理层存在着滥用投资者的资金而肆意进行投资的行为,而会计稳健性通过及时确认和报告“坏消息”、对“好消息”有所保留,可以向公司外部股东传递有关企业现存的潜在风险,减少融资证券有可能在资本市场上被投资者高估的可能性,从而限制管理层滥用资金,抑制了上市公司投资决策中过度投资行为的发生。其次,在不考虑股东――管理层冲突的情况下,由于股东与债权人收益及风险的不对称性,股东(管理层)为了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存在牺牲债权人利益而进行过度投资的倾向。从债务契约的角度来分析,债权人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使债务人能够按时归还本息,对会计稳健性需求较大,如债权人会要求债务人对经济损失及时确认,充分传递公司当前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促使债务人尽快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中撤出(抑制事后过度投资),同时也避免投资于其他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抑制事前过度投资)。

可见,即使没有会计准则等法规的强制性,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于稳健性的需求很大,稳健性原则在保证企业契约得以有效执行、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制约过度投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为了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外部利益相关者可以要求上市公司采取稳健的会计政策,如及时确认损失、推迟实现利得的确认、不允许夸大盈余和盈余平滑、及时计提资产损失准备等。会计稳健性对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归纳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审计监督与公司投资效率――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2009年第4期。

[2]唐雪松、周晓苏、马如静:《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7期。

[3]张功富、宋献中:《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过度还是不足――基于沪深工业类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实证度量》,《会计研究》2009年第5期。

[4]Ahmed,A.,Duellman,S.,2009,Evidence on the Role of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in Monitoring Managers’ Investment Decisions,Working Paper.

[5]Basu,S. 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24: 3-38.

[6]Garcia Lara,J.M.,Garcia Osma,B.,Penalva,F.,2010,Accounting Conservatism and Firm Investment Efficiency,Working Paper,Universidad Carlos III de Madrid.

[7]Gary Biddle,Gilles Hilary,Acounting Quality and Firm-Level Capital Investment. Accounting Review,2006,81 (5):963-982.

[8]Jensen,M.C.,Meckling,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1976,305-360.

[9]LaFond,R. and R.L. Watts. 2008,The Information Role of Conservatism. The Accounting Review 83(2):447-478.

[10]Watts,R L..1993,A Proposal for Research on Conservatism,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Rochester.

[11]Watts,R.L.,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 Accounting Horizons 17,2003,207-221.

第15篇

[摘要]本文认为,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全面认识。财务会计信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公司治理的要求;而管理会计也需要重新构造其目标和方法体系,才能有助于公司治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是为公司的内外部服务,两者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源自信息披露是否具有强制性。为推进管理会计的改革和发展,应重视会计系统的环境因素、管理制度创新与规范的结合和会计信息的内在性质。

[关键词]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公司治理

一、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有着天然的联系,有效的会计和审计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中至关重要的手段。根据当代企业理论和证券市场理论,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领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助于抑制"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是出资人如何激励或约束经理人员,使其尽可能地努力经营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成本、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

第二,有助于遏制管理腐败。尽管有效的会计和审计制度对遏制管理腐败的作用程度与公司治理的模式有关,但这种作用是其他治理手段无法替代的。

第三,有助于完善CEO和执行董事的激励机制。CEO和执行董事的报酬如何与公司的绩效相匹配才能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是公司制度中倍受瞩目的课题。一般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短期激励应以会计盈余为基础,长期激励则以市场价值为基础。所以,会计盈余的计量也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基础之一。

第四,有助于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监控。尽管国际上自80年代之后,人们对资本市场监控公司的有效性存有怀疑,但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增进这个有效性则仍是共识。尤其是如年代以来,通过资本市场重构公司的浪潮一直未见消退,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以降低资本重组的代价,广受关注。

第五,从根本上说,有助于投资者信心的提高。因为充分有效的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有助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有效地保护作为"委托人"的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笔者认为,除上述这些方面外,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还与公司治理的下述层面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第一,董事会有效性的提高和对股东责任的履行。在公司治理实务中,董事会的角色日益受到关注。为了真正对股东负责、确保公司目标的实现,董事会成员必须在推动公司的全面成功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重大决策的制定者,而这种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有效的会计信息。

第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履行。公司的目标不能只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还要考虑与其有长期利益关系的其他人员的利益。80年代以来,美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州对公司法进行了修改,要求公司经理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为股东服务。保障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应有权利、维持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同样需要建立在可靠、丰富的会计信息基础上。

第三,CEO业绩目标的确定。尽管CEO的业绩目标取决于公司对CEO职位角色的认定,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目标价值取向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CEO的业绩目标总会包括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的业绩要素,这些业绩要素往往需要用一定的会计指标予以反映,业绩实现情况也需要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加以披露。

第四,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业绩评估。与CEO业绩评估不同的是,对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业绩评估主要在于对它们自身活动有效性的评估,而不是判断公司日常业务决策的有效性,因而这种评估往往不是以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作为出发点。尽管如此,这类业绩评估仍会注意到公司财务的成败,而且评估程序和披露途径也仍要涉及到会计信息系统。

第五,人力资本定价。人力资本定价是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报酬的确定基础。只有在对人力资本恰当定价的基础上,对管理人员的各种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地运作。而人力资本定价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化行为,它也必须依赖充分有效的会计信息。

综上所述,要达到公司治理目标,必须进一步认识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切实维护会计和审计活动的权威性,提高会计和审计信息质量。

二、管理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为什么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完全满足公司治理的要求

要全面发挥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应有作用,单靠财务会计系统显然是不够的。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一项公开性很强的行为,受到下述一系列因素的限制:

第一,信息披露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必须遵循一定的会计标准。财务会计信息更多地承担对公众的责任,因而必须严格遵从"透明性"的要求,强调信息的规范性,在性质上完全是强制性的。

第二,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以财务信息为主。尽管现在财务报告也强调要提供某些非财务信息,但毕竟这些非财务信息只具有补充性质。

第三,成本效益原则的遵循。尽管信息披露的成本与效益往往难以准确计量,但这并不妨碍信息提供者在披露信息时对与之相关的成本与效益做出自己的判断。在规定的基本信息之外,只有那些被认为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信息种类,企业才有可能"额外地"予以披露。

第四,商业秘密的限制。任何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尤其是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企业在披露问题上一定会持谨慎态度。

第五,市场和文化背景。市场和文化背景,如对信息不足与信息过剩的不同理解、对"自愿披露"的不同接受程度等,对信息披露的数量也有直接的关系。

正因为上述这些原因,财务报告所承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从现行财务报告中得到充分的信息满足。实证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判断。如据吴联生博士调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认为未来机会与风险、财务预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信息是有用的,都占60%以上。这些信息传统上均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显然在现行财务报告中缺乏有效地披露。这样,提供满足公司治理目标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依靠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维持治理结构的高效运转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传统理论的局限性,现有的管理会计系统还很难承担起这个责任。因此,拓展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必要性,己显得十分重要。

三、围绕公司治理的需要,拓展管理会计体系--目标构造与方法构造

(一)目标构造

1.管理会计目标所包含的两大问题。会计目标实际上包含了会计信息向谁提供(服务对象)和提供什么(服务范围)两个问题。管理会计现行理论在这两点上的定位都有缺陷。

就服务对象而言,长期的误区是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区分为对外服务和对内服务,一般的描述是"财务会计主要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管理会计主要满足企业内部需要"。这个提法在理论上非常含糊,导致了许多歧义。最受非议的是,难道企业内部管理者不关心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报告?人们还注意到,现在公司外部对过去认为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的许多信息也十分关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外区分法已越来越与现实相悖。实际上从满足企业系统的最终目的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并没有本质区别,都可以并且应该为公司的内外部服务,一切形式上的不同均源于信息披露强制性程度的差异。况且,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范围和质量要求,与政府政策需要也有直接联系,而并非一成不变。因此笔者认为,对外财务报告和对内管理报告的称呼,不如用"强制性信息报告"与"非强制性信息报告"的名称更为恰当。也就是说,凡按法定要求必须公开披露的信息,均属于"强制性信息报告"的范畴;没有强制性披露的要求但也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有关的其他信息,则属于"非强制性信息报告"的范畴,由企业自行决定向谁提供、提供多少和如何提供。

就管理会计的服务范围而言,西方的主流观点是:第一,为制定决策和计划提供信息,并作为管理队伍的成员参与制定决策和计划过程;第二,协助经理们指导和控制经营活动;第三,激励经理和其他雇员完成组织目标;第四,计量和评价组织机构中业务活动、部门和其他雇员的绩效;第五,评价组织机构的竞争位置,并与其他经理一同保证组织在产业中的长期竞争力。这样的表述尽管己涉及到公司治理领域,比如激励经理完成组织目标,但从整体上看,它还没有全面反映公司治理的客观需要。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目标必须明确指出服务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双重要求。服务于公司治理是管理会计创新的根本需要。借用"相关性消失了"这一名言,当代管理会计所失去的最大相关性恰恰是没有充分关注公司治理的需要,以服务于公司管理层面为主的传统管理会计理念在解决现实信息需求上已显得极不适应。

2.管理会计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根据上述分析,会计两个子系统的总目标可否作这样的表述:财务会计是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有效的强制性信息,管理会计是为实现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多重目的提供非强制性的相关信息。围绕其总目标,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

第一,向公司利益相关者提供非强制性相关信息。在这个领域内,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未来预测信息。相对于财务会计报告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状况,未来预测信息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的相关性更大。至于预测信息披露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在信息的供求双方自会达到"均衡点"。二是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有助于对企业深层次的了解和评价,同时也有助于预测企业的未来。对信息使用者而言,非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比财务信息具有更大的价值。三是社会责任信息。包括对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和公众等方方面面责任的履行情况,都需要适当披露。

第二,辅助和审核管理决策。尽管这是管理会计的传统职能,但要从体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和在长期经营中最佳使用经济资源的要求重新认识。

第三,服务于内部控制、快捷准确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这里所言的内部控制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适应公司治理的需要,对执行董事和CEO的控制;二是作为公司管理的重要形式,CEO对公司日常运作的控制。

第四,建立激励与补偿系统,为业绩考评和确定报酬方案提供依据。包括对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各责任中心及其各类员工不同层次的评价和激励。

第五,为企业经营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提供信息支持。

上述具体目标没有区分哪些是服务于公司治理,哪些又是服务于公司管理,因为在实务中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但管理会计必须为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两个层次服务的目标指向是明确的。

(二)方法构造

目标构造决定了方法构造的基本方向,而方法构造的质量又将制约目标构造。

当前管理会计方法体系存在的两个主要缺陷是:①直接针对"公司治理"层面的手段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高层对管理会计的重视;②方法之间多半是简单堆积,缺乏系统整合,与企业管理其他领域的界限也不清晰。

从实现公司治理职能的角度,管理会计应创造新的方法或对传统方法实施改造,以适应下列要求:①公司价值(或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②前景财务资料的编制;③内部会计和审计控制;④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信息披露;⑤CEO业绩责任的制定;⑥各个管理层次的业绩评价和激励补偿系统的设计(包括针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奖励与补偿合同的制定);⑦人力资本定价,等等。

至于实现公司管理职能的各种管理会计方法(如预测决策、预算编制、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等),主要是满足内部决策与控制、实现最佳资源配置的需要。这类方法(包括理念)也同样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尤其是要在管理会计活动中贯彻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

(三)对管理会计定义的再认识

根据对管理会计目标和方法体系的讨论,有必要量新认识管理会计的定义。

美国会计学会(AAA)下属的管理会计委员会(CMA)所下的管理会计定义是:管理会计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来处理某个主体的历史的和预期的经济数据,帮助管理当局制定具有适当经济目标的计划,并以实现这些目标做出合理的决策为目的。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常设分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所下的定义是:管理会计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财务的和经营的)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编报、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这些定义的出发点都是为公司管理当局服务,显然已不完全符合管理会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能够同时反映公司治理方面的特征,管理会计的定义可以表述为: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提供各种强制性财务报告之外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目的是满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中的特殊信息需求。

从管理会计定义的讨论,还可以引出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对"财务报告"名称的质疑。如上所述,当今会计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实际上已不再局限于财务范畴。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发表的《论改进企业报告》,概括了用户所需信息的五种类型,即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预测信息、关于股东和管理部门的信息、公司的背景。同显然已经无法用"企业财务报告"的名称来囊括所有这些内容。因此,本人认为将来可以用较有容纳力的"企业经济报告"来代替财务报告的称谓。企业经济报告包含由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和全面收益表四组成的"核心报表"(属"强制性信息报告"范畴,主要提供基本财务信息),以及由企业基本概况、分部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人力资源报告、财务预测报告和特殊管理会计报告等构成的"报告"(大体上属"非强制性信息报告"范畴,提供扩充的企业经济信息)。这样既可满足企业报告的多种目标,报告的提供也比较便利。尽管遵从习惯,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沿用"企业财务报告"的称呼,但其内涵实际上已在发生变化,今后势必会发生更多变化。

第二,对财务报告提供机构的认识。单靠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财务部显然己无法完成当今信息披露的所有需要,目前财务部的职能实际上已接近于一个综合信息部。比较彻底的解决办法是设立一个职能较门的机构,比如称之为"信息部"(包容现行财会部门的职责)。也可考虑按不同的功能分设财务部和综合信息部,将一部分提供信息的工作交由综合信息部来执行,但这总不如单由一个部门来运作更有效率。若企业内仍沿用财务部的设置和名称,则应明确其职能已不再局限于提供"纯"财务信息,同时其他职能部门也必须有清晰的责职和程序来配合财务部的信息披露工作。否则,"财务部"这样一个职能复杂、任务繁重的机构,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协调信息披露方面的任务,将会越来越困难。

第三,对管理会计原则的认识。管理会计系统中引进公司治理这个理念后,对传统的些管理会计原则需要有新的认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管理会计活动不能按过去理解那样通常可以不考虑会计标准,否则管理会计信息无法满足公司治理层面的需要;二是不同层次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有时是有矛盾的,比如同样是运用在管理决策上的信息,董事会与CEO对稳健原则的要求就可能不一致。

第四,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论"的认识。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一直存在"融合论"与"分立论"两种观点。作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原本就甚为密切,从理论上说,在一个企业里完全没有必要同时存在两个不同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也许多年以后,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使企业只要采集和提供源数据,至于信息的筛选、加工和分析完全可由信息使用者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自行操作完成,到那时就不再需要学者煞费苦心地去区分哪些是财务会计信息、哪些是管理会计信息了。但是,至少目前还无从实现这样的理想,信息的提供还只能以成品形式而不是原料形式。同时,正如前面所说,由于财务报告的局限性,目前财务会计不仅不可能包容管理会计,而且还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管理会计在信息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会计信息系统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分支既不是完全分立的(如在原始数据的采集方面),也还无法完全独合(如在信息报告方面)。"管理会计报告"或称"非强制性信息报告"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仍会处于独立存在的状态。

四、推进管理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途径

要完成管理会计体系的拓展和改革,任务艰巨,有关理论也远末成熟。关于推进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途径,本文不再重复诸如管理会计职业化、创办管理会计专业刊物、在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中普及管理会计知识等在会计界已形成共识的意见,仅阐述以下三点想法:

第一,应重视管理会计系统的环境因素。环境和组织的改变意味着应用于决策制定的信息类型和信息用途的改变。公司治理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对象、任务和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思路,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管理会计系统必须直接为公司治理服务,因此,公司治理自身的特征和状况也会直接影响管理会计系统的质量和效率。一旦决策层与管理层真正分离,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构成和功能更加完善(比如外部董事、非执行董事的监督权得到强化,董事会内的提名委员会、工薪委员会、投资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等机构比较俱全并且发挥作用),势必会更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此外,还要深入研究在现行社会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既要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又要使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更加适应企业环境的要求。

第二,管理制度创新与规范的结合问题。在管理活动中,创新与规范相辅相成。现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新创体制往往没有及时地予以规范。例如:0财务总监制这几年发展较快,但如何使其运作更为有效,还没有与传统会计系统(包括管理会计系统)的改造结合起来考虑。①企业改制中虽然成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但其素质要能保证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离不开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财务和会计知识背景,否则就不能承担起监控公司业绩的职责。②现在许多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CEO的态度,从规范治理结构的角度看,内审机构更应直接对监事会或董事会负责。较大规模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是否应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权限和职业如何清晰地界定,便其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运作如何与管理会计系统相互配合,以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这些都需要探讨和实践。

第三,充分认识会计信息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由于信息披露中外在性的存在,政府可以并且应该发挥作用。因此,不仅是财务会计信息,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规范性,政府机构同样应予关注。另一方面,从信息市场的角度来说,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取决于信息需求者,所以会计信息的提供从根本上说会形成"买方市场"。现在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却或多或少是一种"卖方市场"的心态,"我提供什么,你得接受什么"。然而,无论是财务会计报告还是管理会计报告,任何改进若不听取广大信息需求者的意见,终将于事无补、劳民伤财。因此,建议设立专门机构便会计信息的需求调研经常化,除不断改进财务会计报告("强制性信息报告")外,还要逐步对管理会计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以及需要公开的管理会计信息的披露("非强制性信息报告")提供各种指南,以利于提高管理会计基本概念范畴的规范性和管理会计实务运作的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项兵·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7-62

2、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4

3、崔之元·美国29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研究,1996;4

4、吴联生·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经济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