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后赤壁赋教案范文

后赤壁赋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后赤壁赋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后赤壁赋教案

第1篇

内容摘要:近年来,每年都会接触到优质课比赛,也有诸多机会亲历观摩。上课教师的激情、才情、幽默、稳重、机智、渊博、平和、循循善诱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优质课大赛不仅仅是教师的风采展示,对于优质课比赛这一课堂教学创优活动,笔者试着结合高中语文学科这一角度,从两大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课堂大赛;高中语文;教师;作用;不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93-01

为了实践新课程,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创优活动,努力提高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总结具有自己特色的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几乎每个学科都会举办类似的学科性优质课比赛。尽管它有时会被人戏谑成“作秀大赛”,这只是不懂行的偏见,或者极端化的情况。它的初衷或本意是好的,相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高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

它本着“实践课改精神,倡导新型理念”宗旨,要求参赛教师基本功扎实,人文底蕴丰厚。在课堂教学的展示过程中,能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熟练地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展示自己个人的教学风格、专业素养,又能展示所在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它能让一批高素质的教师被发现,让教师领略同行之间不同的教学风格,或机智聪慧,或淳朴自然,或创新立异等等。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争取做到能够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适度地拓展,尤其可贵的是,可能我们会感受到浓浓的语文课的味道充溢着整个教室,并抓住抓住语文课的本质。教师的激情、才情、幽默、稳重、机智、渊博、平和、循循善诱,等等,都可能会给当堂的师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具体展开而言,则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较突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学体现了一个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教给学生学法,并尽力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学法,形成能力。确定教法学法的标准是什么?除《大纲》《新课标》之外,还有文本特点、学情和教师特长等。

二是课堂高效。从课堂信息量看,他们整合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努力使课堂信息容量最大化。从学生的活动量看,他们都能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地把思维训练、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三是对学生作出到位的评价,评价及时、客观,正误分明,讲究分寸,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而且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评价还做到了有情,对良好的表现总是能给以热情鼓励,对不够正确者能讲究策略,变直为曲,变严肃为幽默。

优质课大赛这类活动是一次实效性非常强的教学活动。其实比赛本身以及对应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竞赛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要有所提升,既发现优点,也有找到不足。

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意识还不够强。我们语文教师习惯了以一个主人的身份来到课堂中,太过强势,挖个坑让学生往里跳,教师讲的太多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关注学情的课不多,多数停留在口号上。目中无学生,教师忙着走教案、过幻灯片的情况较多,难见到课堂上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师生争论探究的场面。教学中学生无问题,无思维碰撞,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大打折扣。无自主学习,就无精彩的生成,必然没有教学的高效率。

二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有高低之分。如可能打出的幻灯片出现了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用错的现象,又如老师读错了字,又如老师的提问指向性、准确性、梯度性、启发性不够强,导致学生或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在师生互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能会让自己的评价语言过于生硬,显得苍白无力。教师语言感染力方面有提升的空间。

三是现代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我充分利用,这本身没有错,但当我们过度依赖它时,可能我们忽略了板书。板书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多媒体的不足,可以部分解决 “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多媒体展示只能解决预设问题,生成问题要靠板书解决。多媒体演示是流动的,随着进程,一个个“点”被不断地展示出来,学生很容易关注到“点”却忘记它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果将文本解读的整体框架板书出来,学生就可以随时比照,及时了解当下内容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

针对以上的不足,这里就简单地举一个教学案例验证。比如我们在执教《赤壁赋》时,可能会做到带领学生几步走 。

首先,找准突破口。以景作为探求苏轼心情的突破口,批文入情,景与情和谐交融;以理解文意带动学生对文言基础的积累,积累的形式多样,特别引出“多词一义”的现象,并举例子:意思为“到”的文言词语有哪些?其次,以读为重点。以朗读背诵带动对文意的理解,抓住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反复指导诵读,引导学生当堂背诵。然后,与词画对照。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文(《赤壁赋》)两相对照,互为解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文与画两相对照,相得益彰等等。

但同时我们也可能会留下几点遗憾。

先是欣赏作者所绘之景与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交换太密切,既破坏了景的画面感,又破坏了积累的系统性,结果两败俱伤。后是分析景物的特点过于繁琐,一个意象一个意象分析,占据时间太多,挤占了学生诵读的时间和自主体会的时间,不防把握景物的整体特点,即意境。

第2篇

【关键词】整合 兴趣 效率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强。新课标指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为此,信息技术成为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教室里的粉笔、黑板一样,成为教师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工具。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教学大纲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这样图、文、声并茂。在课堂上由电脑充当教师,将老师难以说清和在教室里不好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知识,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关键在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或只懂皮毛,就会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因此,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新自我知识体系,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使自身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发展,提高认识,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技能,将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策略融进信息技术,成为一个与时俱进,有时代精神的新型教师,方能胜任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岗位。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优化,优化语文教学,具体的方法有: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使教学形象化,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手段,利用丰富的媒体表现力,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娱乐的氛围中和新颖别致的形式中得到新知识,提高新能力,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越学越爱学。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时,先展示一幅幅绚丽多彩、开阔旷远的秋景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比较课文描绘的画面与所见的画面是否一致,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教师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从而促进语文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其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视听效果,激起学生的新鲜感,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让学生始终在愉悦中阅读、欣赏、质疑课文、作文,全身心投入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境界中,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自如,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如上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赤壁赋》,利用多媒体先了解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展示《后赤壁赋》,这样大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能力和技能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他们创造动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

运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很方便很快捷的搜索到大量的备课资料,如新的教学理念,各科教案,教学设计,练习题设计和丰富的教学资料等等。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而这些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要经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需要的适当筛选、组合和艺术加工,才能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在上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兰亭集序》时,先展示《兰亭序》的书法图片,王羲之的逸闻趣事图片等,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这些学习材料和教学信息是教学文本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大了教学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四、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学,增强语文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播放教学光盘和教学录音磁带等辅助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学生的听力训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优美的散文和诗词,如果没有朗读是不会获得真正的鉴赏的。教学这类课文时应充分朗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信息技术根据提供的朗读素材进行朗读训练方便实用,控制自如,可以跟读、自读、感情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尤其要传达出作者的感情,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能力和技能培养,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开发学生思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第3篇

    一、当下师生关系

    在当前物质至上、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下,怎么进行优质中职语文教学呢?成功的教学,学生有一半以上的功劳,因为当学习者愿意打开耳朵听、愿意敞开胸襟接受时才会知道老师讲得不难听,教学双方才能达到良性互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中职学校教师面对的挑战中,包括:发现自己和一群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在一起。学生进入教室后,书包始终背在身上,桌面却没有任何纸笔、书本;在教室内讲话,随意走动;借故上厕所,实际出去过烟瘾……这些对任何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亟待克服的挑战。面对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经常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规范他们在教室的行为。

    二、当前中职青年教师面临的课堂教学困境

    (一)授课当中缺乏教学特色。

    以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参看教师的教案,多数教师还在采取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方法:介绍作者—疏通段落大意—分析文章,那么我们从学生的反应中看到什么了呢?懒散的表情,暗淡的目光,有一搭没一搭地讨论……教学鲜见令人“惊艳”之作。又或者课堂流于浮华,比如一些优质课或示范课,课堂热闹有加,师生互动频繁,教学活动似乎非常精彩,然而,繁华的背后似乎缺少实质的内容。

    (二)教学设计中缺乏创新。

    1.完全雷同的教学结构

    通过听我校的语文教师的课发现,比如同样是教授《我与地坛》,前10分钟内,都是以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为导入,然后带出全篇文段结构及写作技巧;在教授应用文类型的课程时,都是先说明应用文的标准格式,然后按照板书指导学生试写应用文,没有创造适合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完还是不明白这类型的应用文对自己有何用处。教授口语交际课,都是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设置相关导学案的问题,希冀提高学生讨论、互动、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但课堂上往往只有冷场。

    2.全然相同的延伸阅读

    比如几位青年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都不约而同地以《沁园春·雪》作为延伸阅读,而没有思考所选择的延伸阅读材料对学生能否起到拓宽知识面的作用。

    (三)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具。

    教师当中,经常使用教学辅具的不到三分之一,当下多媒体辅助设备的大范围使用,让教师往往忽略自己制作和选择教学辅具的重要性。

    三、如何给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上的扶持和指导

    从以上课堂教学存在的情况来看,当前中职语文教师的知识背景,或缺少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神来之笔,无法令学生豁然受益。在教学中,如何举证补充,如何阐述诠释,都略显拖泥带水。因此在青年教师教学时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应对所教授课文内容相当熟悉,方能游刃有余。

    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虽然不足,但并非都语文素养低下。教师专业化水准不足,本身对课文内容不熟悉,依赖于网上下载的教案,而对教学内容没有任何透彻研究,学生是很容易看出破绽,进而不信任这位教师的。

    (二)旁征博引,课堂上灵活应变。

    在《促织》一课的听课当中,授课的某教师本想作为知识的拓展内容,提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上有类似之处。学生听后很感兴趣,多问了一句:“老师可否举一个《阅微草堂笔记》的例子?”结果教师自身对《阅微草堂笔记》不够了解,一时无法回答学生的问题,在慌张之下又没有针对学生问题进行合理解释,导致课堂上出现冷场。

    (三)多学科内容的整合,使教学得以大开大合。

    以古诗为例,由于物理现象是普遍存在于大自然,因此,古诗文中不免出现一些物理现象。具体而言,其中包括最常见的光现象、声现象,与经典力学、运动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石钟山记》关于声音的考证即为一例。中职语文教师通过广泛课余学习,提升教学水平,或者通过学科的整合,使自己的讲授生动有趣。在当前多元化、全球化下,需要多样化人才,不应限制于框架中。教师对教材教法如能挥洒自如,既不离题,又适度补充,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那么每堂课就好比聆听一首隽永、完整的篇章。

    (四)既能博大又能高、知识面广阔且具深度。

    语文教材的内容极为丰富,古往今来,无所不包。语文课本许多内容,尤其古诗文部分,涉及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比如苏轼《赤壁赋》一文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一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是什么?而当月亮徘徊于斗牛之间时,为什么是“七月既望”的天气?这些问题,授课的教师如果对天文知识有相当的认识,就可以将不易理解的课文化难为易,让学生彻底明白。还能结合古人关于“节气”的常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些都是课堂当中可以延伸且灵活教授的内容,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比如,苏轼所指的“赤壁”,今天所属何地?前人对“赤壁”一地的考证、说法又是如何?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对所教授的课文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能讲解自如,才可以赢得学生的衷心爱戴。

    中职语文教师虽然愿意奉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终身职业,但如果因为自身专业化程度不足而背离“学高为师”,就无法持续地进行专业进修与发展,也无法肩负“传承与创新”的教育使命,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秦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实施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05(36):07.

    [2]郑成生.浅谈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如何上好课[J].中等职业教育,2010(08):14-15.

第4篇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要注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另外,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想乃至好恶去曲解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案例将结合本校的“先学后教,当堂导练,自辅落实”的教学策略实施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案、小组合作活动教学法。

案例细节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朗诵苏轼《赤壁赋》中关于曹操的语句,塑造曹操的形象,引出并板书课题。学生认真体味、感受曹操的形象。

2.检查先学任务

教师询问先学任务完成情况,激励学生呈现并评价。学生呈现,学生评价、学生总结。

3.学生课堂自主学习

教师展现学案,明确各小组的学习任务,每个学生的学习形式及方法。各组的学生先阅读学案中提供的概念,结合事例思考,再阅读诗文,自主完成练习。

4.学生课堂交流、合作学习

教师明确: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部共享学习成果,要求整合出最佳成果。学生交流合作,发表意见;讨论整合出最佳成果,明确发言人。

5.学生课堂呈现学习成果

教师明确呈现方式;肯定呈现内容的闪光之处。每组发言人呈现,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评价。

6.学生学习成果总结

教师谈整体感受,课代表谈个人感受。

7.学生朗诵

教师要求全班齐读,提出齐读要求:整齐、有情感。教师评价并过度到下一个学习内容。学生齐读。

8.学生课堂自主学习

教师展现学案,明确各小组的学习任务,每个学生的学习形式及方法。各组学生反复诵读诗句,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9.学生课堂交流、合作学习

教师明确: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部共享学习成果,要求整合出最佳成果。学生交流合作,发表意见;讨论整合出最佳成果,明确发言人。

10.学生课堂呈现学习成果

教师根据呈现情况,进行引导。每组发言人呈现,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评价。

11.课堂总结

教师板书,学生总结

12.学生背诵

教师提要求,学生背诵

13.布置自辅落实作业

教师布置,提示完成时间,学生记录

案例反思

对比初中学生,高中的学生阅读积累更丰富了,理解感受能力提高了,个性发展更完全了,因此高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更有活力的了。然而我们面临的问题却往往是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参与意识逐渐减退,继之而生的现象就是学生的参与能力停滞甚至减退,语文课堂失去活力。

新课程理念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点,把教学的立足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为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提供了文本和方案,实现了教学一体化,教与学协调同步,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组合作是互动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孤立地学习,而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团队形式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生与环境间的互动与交往直接对所处环境、所理解的内容产生体验和感受,激励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并在团队合作的学习中有效地促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

本节课我上课是按学案设计的几个环节规范而有序地进行。基本是以“自学——讨论——点拨——检测”的四段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

1.自学

学案设计有自学指导和自学检测,学生可以按学案要求阅读教材。学生的预习自学一定会产生困惑和疑难,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就会产生讨论交流的欲望。而在自学检测中,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也有了讨论解疑的需求,于是进入第二个环节。

2.讨论

优化组合的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强有力的学习团队。组长一定是优秀的学生,有能力解疑解难,帮扶差生,所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一般性的疑难问题,可以在小组的交流争论中得到解决。学习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将由老师辅导点拨引深,进入第三环节。

3.点拨

教师对学生的辅导点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自学讨论时,教师在课间巡视中,深入学生,对个别学生或小组给予随机的指点帮助。另一方面就学生的共性问题和知识的应用拓展,作指导性点拨引深。这样,教师的辅导帮助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帮到学生的需要的地方。课堂上教师的辅导讲解不超过十分钟。

4.检测

第5篇

有些教师,在教学之余,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与文学素养,然而课堂效果却未必显著。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缺少一份对学生的关爱。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的教师,未必是学生喜欢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鲁迅也曾说过“教育植根于爱。”如果一个教师胸无目标,精神空虚,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志趣低下等,又怎能孕育出爱,怎能培养出个性活泼、思想健康、意志坚定、目标明确的学生呢?而高效课堂之美又何从谈起呢?因而,若想让美在语文高效课堂中展现,教师在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更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建设。教师应心存大爱,爱所有的学生。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尽相同,教师在鼓励学生发挥优势的同时,也应包容学生的缺点,并能及时给予纠正,使其树立自信,“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教师的心中装满爱,学生自然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间进行愉快交流,而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也自然高大起来。德才兼备的教师自然受学生的喜欢和尊重,这样的教师,何愁语文课堂不美,效率不高?

二、营造氛围,展现情感美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教师要将自已的阅读心得和情感体验与学生一同分享,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语文课堂,学生的情感最容易被激活,激情导入有时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引导学生鉴赏《湘夫人》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两次远谪后,爱国的激情如火焰熊熊燃烧。他行呤泽畔,满腹忧愁愤恨都化作不朽的诗篇,但复兴楚国的希望却没有破灭。顷襄王二十一年,一个睛天霹雳般的消息击昏了他,秦将白启进攻楚国,占领郢都,楚国的庙宇和陵墓都被毁了!他决定回到都城寻找归宿,他蓬头垢面,昏昏沉沉,走了几天,到了汨罗江边。他在清澈的江水里看到了自己的满头白发,内心像巨浪翻腾起来,怀抱巨石,身向汨罗,留下千古遗恨。在《湘夫人》这首诗中,你能否找出屈原的遗恨?”当求知与求学的情感被激活,学生异常兴奋,迫不及待地阅读这首较为难懂的诗歌。良好的教学氛围触及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愉快、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深情诵读,大胆想像,自由论说,倾心感悟。师生一同走近屈原,理解屈原,敬佩屈原,崇拜屈原,情感表现得酣畅淋漓,学生真正感受到“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怎一个美字了得?

三、因材施教,展现个性美

因材施教,是教育宗师孔子乐于施用的。其教育理念之超前,实则令后世教师钦慕。几千年来,传承文明的教师一直在践行着这种教育理念。面对复杂学情,教师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传道,受业,解惑”,“一刀切”“满堂灌”,而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所有学生要求相同,势必效果不佳。“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而有些学生起初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但又有时靠不住的。高中生的人生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影响学习的因素也很多,一旦对学习失去兴趣,就会前功尽弃。因而,若使课堂教学具有效性,教师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应因材施教。在教授《赤壁赋》时,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同学,理解文言文内容较为困难,组织他们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疏通文意。第二组同学已具有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阅读面较窄,引导他们在翻译的基础上,借助参考资料来理解文章的内容。第三组同学能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并阅读广泛,理解能力较强,向他们推荐了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所创作的作品,让他们探究苏轼的人生哲学。一节课45分钟,“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高效课堂标语)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因材施教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当笑声、掌声、欢呼声在课堂上响起,学生的个性美闪现了光彩。

四、拓展阅读,展现思辨美

著名近代教育家先生倡导学生自读,而自读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只满足于完成教材的授课内务,不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拓展阅读空间,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束缚,理解能力也会相对较弱,更难具备思辨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引起共鸣或争辩,体验人生美感,感悟生命的厚重。再通过交流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思辨能力。学期之初,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篇目,甘作配角,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学生在阅读《归园田居》后,可深入探究陶渊明的“隐居思想”,查阅陶渊明代表作品《五柳先生传》、《桃花园诗》、《归去来兮辞》和与此相关资料,拓展阅读空间,掌握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了解思想演变的过程。中学生“会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在阅读过程中,他们能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地讨论产生了不同观点,形成“对峙”局面,围绕“陶渊明的隐居是否消极遁世”展开辩论。既理解消化课文内容,又开阔视野,对文章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思索辩论过程中,深刻了解了陶渊明人性的光芒。因而,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真诚鼓励学生,公正评价学生,热情肯定学生,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想,于拓展阅读中,展现思辨美。

五、及时反思,展现创造美

第6篇

我在2011年3月底,对245位同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最大障碍。调查结果是:害怕文言文的人数为160人,占总人数的■,也就是说对文言文有恐惧感的学生占到了90%以上;75%的同学回答是失分多,失分达一半以上;56%的同学的回答是读不懂;32%的同学回答是理解不透彻。

可见恐惧、失分多的原因主要来源于读不懂。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学生不能把老师所讲的知识有效调动起来,不会把知识点从教材迁移到新文本;第二,不能根据上下文和大的社会背景进行合理的推测。这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也是深入学习文言文的瓶颈。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迁移”与“推测”就是这个“渔”,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与学习的方法,如果自觉地付诸教学,使学生也能熟练、自觉地运用它,我想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就能举一反三,就能天天有“鱼”吃,这样就能更好地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搜集了大量有关“迁移”与“推测”方面的知识,然后进行梳理,并根据我们的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步骤地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的顺序与内容,精心设计教案与学习卷,尽可能使学生对“迁移”与“推测”的掌握完整、系统化。

首先重视积累,学会迁移。

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材料虽不与教材直接挂钩,但其命题差不多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只有掌握了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才能有效地理解它们在考查材料中的含义和用法。从平时的翻译训练中可以看出,许多学生不注重积累文言词语,知识迁移能力差,动手翻译时不知所措,错误百出。

例: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①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②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误译①: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去看望他,见王恭坐在六尺簟上。

分析:译文没有译出“簟”的意思,症结在于学生不会因形会意,更不会由此及彼联想到高中语文第三册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簟”即“竹席”意。因学生平时不留心教材注释,相同的知识点出现在课外材料中,不会翻译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策: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相应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越强。平时积累一定数量的字词用法,名句名篇,打下坚实的文言基础,才能形成迁移能力,适应高考的需要,并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基于此,从高一起始阶段开始,可一周内坚持阅读二至三篇文言短文,积累两个古今异义词的用法(注意比较分析),积累三个多义实词(以课本为主),积累四个成语(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中的四字短语),积累五句名句(如课文中个别有哲理的句子或课外名句)

其次是推测的方法。

(1)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旁可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帮助。比如:“造庐访成”(《促织》)“造”形旁为“走”,有“到……去”的意思。

(2)通假推断法

一个字在意义上讲不通时,就考虑通假。比如“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通“环”。“山川相缪,郁乎苍苍”中“缪”通“缭”(《赤壁赋》)。

(3)互文推断法

有些文言字词义可根据上下互文推断出来。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对“小流”,可以推出“跬步”是“小步”“半步”的意思。

(4)语法分析推断法

有些文言词义也可以从语法角度去推断。如:“烟波微茫信难求”中“信”为状语,副词,可推断为“实在”的意思。

(5)成语印证法

现在活在人们语言中的成语,很多还保留着古汉语的词法和句法特点。而成语易记易懂,可以借助这些成语推断一些词语的意思。比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的“速”与“不速之客”联系起来,可理解为“招致”“邀请”。

(6)课文迁移法

有时也可根据课文前后语境推断出字词含义。如:“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林黛玉进贾府》)中“便宜”可理解为“方便”。

(7)根据上下文推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百金之士五万人”中“百金之士”学生有的理解为拿各种兵器的士兵,有的认为是拿盾牌的士兵,有的理解为穿盔甲的士兵,这种理解均不合理,根据上文李牧“市租皆入莫府,为士卒费”,以及“边士月得赏赐而不用”,可以推知“百金之士”为“得百金以上赏赐的士兵”。

让学生熟练了解“迁移”与“推测”的知识与方法,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做“迁移”与“推测”的训练,并领悟其中的道理。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