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落花生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西安大学生 网络人际交往 本地化 校内网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研究缘起
限于精力和阅历,大学生人际传播的大部分发生在校园。随着上网人数和时间的持续增长,在线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传播影响不断加深。现实生活中和互联网上的人际交往彼此交叉,相互影响,形成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显著特色。
以学习经历为特色的的校内网(xi―),成立于2005年,以在校大学生为用户。实行用户实名制。截止到2008年3月份,校内网已经拥有真实注册用户超过2200万,占据中国大学生用户80%以上的市场份额。
2、研究意义
互联网将从消闲娱乐功能转向实用,“工具性”的作用会日渐凸显。网络人际传播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从这一角度切入,通过对西安大学生使用校内网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西安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本地化表现,从侧面了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
二、西安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本地化概念和具体表现
1、网络人际交往本地化,指的是在网络中参与人际交往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基本生活在同一城市乃至地区,便利了网络人际交往从线上走到线下。在本研究中,指的是西安大学生人际交往从线上走到线下,活动场所以西安为主,甚至有的活动会延伸到周边甚至全国范围。
相比现实空间的人际关系,网络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更倾向于建立一种“纯粹关系”,按着吉登斯的论述,这是一种不受社会和经济状况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从关系本身中获得回报”的关系。通常这种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吸引和相互间的信任,而非利益权衡的结果。纯粹关系是一种亲密关系,但需要一定的隐私性,“因为如果个人亲近没有被依赖所取代的话,那么必须在自主性和情感以及经验共享之间获得平衡”。
2、西安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本地化的表现
(1)线上活动日益走向线下。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朋友介绍”是学生之间了解校内网的主要途径。校内网倡导“网络生活真实化”,线上活动走向线下,是校内网虚拟环境真实化的体现。研究表明线下活动参加过的几乎占了一半以上的人数,校内网对用户的群体活动有着显著促进。
接受本问卷调查的一个大学生这样描述:“我是一个来自外省的学生,今年读一年级。刚进校园除了宿舍的同学交往密切外,和其他学生接触不多。有时候觉得课余时间挺无聊的。我同学向我推荐了校内网,我通过校内网和班上的:院里的同学交流,增进了了解。参加了网上别人发起的羽毛球、读书兴趣小组,每周都有一次集体活动,上周末还参加了一个爬华山的活动。使用了校内网,我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这在刚开学的一段时间里是想不到的。”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的同学很少或者甚至没有参加一个线下活动。一方面因为个性和兴趣的差异,一些线下活动无法满足的日益个性化的活动需求。活动的发起者及可能的参与者多为实名制下的陌生人,由于缺乏现实的接触,使得用户难以去除戒心,也就难以享受群体活动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很多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很丰富,暂时没有尝试通过互联网而参加线下的活动,但有些受访者表示有机会的话会去尝试参加线上发起的线下活动。
(2)线下走向线上。
本研究发现,有些大学生将现实的交往关系搬到网络上。通过日志表达自己的所闻、所思、所感,便于现实中的交往对象更全面的了解自己。同时通过访问现实中同学、朋友的个人主页了解对方。“打招呼”、评论、回复帖子等是最常见的交互方式。而“贴布告”模拟大学校园的生活,容易使用户产生群体认同。另外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和社会的双重考验,会忙于各种事务,有时疏忽保持正常的人际互动,通过网络打个招呼、发一份祝福,访问同学、朋友的个人日志,了解朋友的近况,维系“人际交往”的持久性。
(3)与身边朋友、同学交流比较多。
大学生由于社会地位,角色任务,文化修养,价值观念的更大相似性,其生活和学习环境大多在校园,比其他年龄发展阶段的人具有更为突出的对同龄人的相属和依赖感。在调查中,身边的朋友联系是最为密切的,通过校内网的日志等,可以了解身边朋友最近发生的事情。
(4)参加的线下活动以运动、教育/讲座/学习、旅行、公益居多。
上述那个接受调查的大一男生,虽然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由于刚进人大学,新的身份一时难以适应,也很难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转入有张有弛的大学生活。表现出交际范围狭小,课余生活贫乏。对于包括大一新生在内的大多数学生来说,计算机、互联网都相当熟悉。大学学习生活相对高中变得多少有些轻松,互联网成为他们学习、娱乐不可或缺的助手。校内网,其成员都是与自己年龄相近、经历相仿、志趣相投的群体。与他们交流没有天然障碍,易于沟通交流。在校内网上,学生们或以班级、院系为交际平台、或以兴趣喜好为导向成立小组,展开互动。
根据调查统计,在校内网上共分类出9个群体,大学生经常参加的活动有运动、教育/讲座/学习、旅行、公益。经常参加运动活动的占到受调查的比例为16%,表明体育运动是大学生热爱的项目,既能够锻炼身体,又能够结识朋友、增进友谊;经常参加教育/讲座/学习项目的占到受调查的比例最高,为21%,这表明学习仍然是大学生热衷的项目。一方面由于这个群体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另一方面学习竞争的压力、就业的隐形压力“迫使”大学生们在课堂外,仍然把学习当做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旅行也是大学生喜爱的活动。据调查,经常参加旅行活动的占到受调查的比例为14.2%。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课余时间较多,一年加上寒暑假大概有半年左右的闲暇时间。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很多学生愿意旅行,游览国家大好河山。但大学生又是一个基本没有收入的群体,日常生活开支基本上由家庭提供。故大学生的旅行首选地理位置近、花费便宜,单个的或三五结伴的自助游是大学生旅行的特点。同时西安又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古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景点较多,这也为外地到西安求学的大学生提供了旅行的便利。公益活动一直深受大学生的青睐,经常参加公益活动项目的占到受调查的比例为19.3%,仅次于教育/讲座/学习。“做个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人,积极回报社会是我们这代年轻人的追求。去年我国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噩耗传来,举国悲痛。我在校内网上一个捐款倡议,不到半个小时就得到了300多个回应,第二天我们就捐了一万多元钱,由我代转交红十字会。还有不少主动要求去地震灾区支援抗震救灾。”这是一个在西安一所民办高校读书的学生的感言,她家来自甘肃农村。据其宿舍的同学讲,她平时生活节俭,但救灾她拿出来了300元钱。这相当于她两个月的生活费。
(5)更具实用性的“课程项目”。
>> 2009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各科目教学跟进式指导实施方案(试行) 省农委全省农业系统“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实施方案 山东省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 山东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贫困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 贵州出台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 我省2008年民主评议高等学校行风工作实施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狠抓落实 2010年吉林省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 吉林省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实施方案 2010年吉林省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陕西省2013年职业农民塑造工程实施方案 江西省2013年普通高考分类考试实施方案解读 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2009年重点工作宣传实施方案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08年重点工作宣传实施方案 山东省农药质量和使用安全监管百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情商教育研究与实施方案 《2014年关税实施方案》实施 海南省2009-2013年度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 五部委:医改实施方案年内重点落实工作确定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山东省落实《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 山东省落实《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编者按:为切实做好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贯彻落实,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出台落实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从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等方面明确了17项重点工作任务。本刊特将该方案全文刊登,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一、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
1.完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按照全国公共教育管理平台“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要求,用足用好省财政配套专项资金3000万元,建设A级数据中心,抓紧实施机房建设和软硬件招投标手续。山东省教育数据中心建成后,对教育厅现有软硬件资源进行迁移整合,部署和运转国家教育管理系统,承担山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
2.推进省级教育高速专用网络建设。拟定山东省教育高速专用网络规划方案,充分调动电信运营商及其他社会企业的积极性,构建以省教育数据中心为核心,各市、县教育城域网、各高校校园网高速互联的山东省教育专用网络。
3.加强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结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2011-2015年)》和“宽带中国2014专项行动”,把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统筹安排,加快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网络教学条件建设,实现全省80%学校10M以上宽带接入。
4.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分别制定中小学校、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校园建设的数字化。启动中小学生体质监测平台建设。
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5.加强省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启动山东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小学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征集和平台建设工作。加强山东省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本科高校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工程”,推动高等教育网上开放课程建设。
6.吸引企业参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制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征集、审核、评价办法,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政企合作、准入退出、推广应用、奖补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共建共享、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7.推进多种形式的网络空间“人人通”。探索通过网络共享公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形式,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相长。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8.支持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对列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发掘一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推动试点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9.启动一批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在全省范围内遴选100个左右的项目,分区域和学校类型就山东省教育信息化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省级试点建设工作。
四、做好信息化培训工作
10.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14年完成全省28万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组织开发能力测评工具和网络测评系统,促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1.组织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对全省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网络等级保护和数据安全管理能力。
12.继续实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着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校长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13.举办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大赛。举办中小学校、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大赛,推进教师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
五、加强教育信息化保障和管理体制建设
14.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督促各市、县加强机构建设,配套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办,提高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能力。
15.将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教育督导重要内容。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督导方案,制定《山东省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工作方案》,适时开展专项督导,督促各地把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朗读;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81―0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些教师无视教材中的生成因素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状态,死抱教案,控制课堂,不敢或不愿直面学生的“节外生枝”,让学生按既定“路线”被动学习;或对价值判断不分主次、疲于应付;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这些现象都是与新课改精神不相符的。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为此,笔者将多年探究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四方面策略与大家分享,企望共勉共进。
一、自读自悟促生成
在一次上《金色的鱼钩》的公开课时,笔者尝试“抓住核心问题”长文短讲。开课伊始,给学生观看了几个过草地的影视片断,让学生“尽情读四次吃鱼汤的文段,感悟老班长的所做所为”。十几分钟后,笔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学生交流,没想到学生不仅找出了感人的句子,还读出了涌动的情感,交流中,更是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赞叹不已。这堂课让笔者受益匪浅,其实教师可以抛却一切束缚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自主表达的空间,使课堂呈现出自由陈述的浓浓氛围,听到耳目一新的独特见解。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展现生命的色彩,这难道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吗?
二、驰骋思维促生成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只要我们在课文问题设计上摒弃 “答案惟一性”,多设置一些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设计:“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却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就没有个性,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如此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完全是因为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它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三、朗读体验促生成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学习)经验和亲身经历来感受语言文字,在真切的感受活动中获取信息,受到启迪。
1.有声朗读体验。对于一些情感性和美感性很强的课文,笔者常借助情境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走进文本,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描写荷花姿态的一段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赏图听文――配音范读――配音朗读――朗读评比――赏图品读,在这样一个激情朗读的过程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角色朗读体验。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与其重复繁讲,不如改变学生的阅读角色,让学生以文中主人公的身份,进入到角色所在的精神世界中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真切体验。
四、智慧引领促生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提倡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但是,前提是尊重文本,是“把握大意”,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无中生有。这不仅涉及到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问题,涉及到怎样做人的问题。如,《小猴子下山》,作者的本意是说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心二意。而有的教师却背离童话的主旨,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谈感受。
再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仅不加引导,还顺着学生的发言补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又如,《落花生》,许地山是借花生表明人生态度和做人准则--注重实际,不图虚名,有益他人,默默奉献。有的老师还没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就让他们表态,结果多数学生表示愿意做桃子、石榴、苹果,因为又好看,又好吃,比花生强多了。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有助于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丰富阅读感受。但是,一定要处理好多元解读和阅读导向的关系。这样,才能不偏离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尽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二、年段目标与小学总目标的关系
既要熟悉小学阅读教学总目标,又要牢记各个年段目标。在教学中要落实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还要望着总目标,想着相邻年级的目标,体现阅读训练螺旋上升、稳步推进的连续性。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各年段要有所侧重:低年级,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中年级,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大意;体会词句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训练,都要重视词和句的教学;再者,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能力,不能割裂开来逐一培养,而应既有侧重,又要整体推进,螺旋上升。
三、教科书与其他资源的关系
母语教育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深刻认识母语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增强资源意识,让所有适用的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此其一。教科书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应以教科书为主,用好教科书。此其二。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教科书,这样的语文教学单薄、狭窄、封闭,容易脱离学生实际和沸腾的生活。而过多地引进其他课程资源,少用甚至不用教科书,活是活了,但教学轻飘飘,语文训练难以落实,各项要求难以达到。正确的做法是,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适当拓宽教学途径与形式,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学好教科书、实现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得更多一点、更活一点、更好一点。
四、读教材与写教案的关系
在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表述。课改以来,有忽视钻研教材的倾向,也有忙于搜集资料、制作课件,顾不上设计教案的现象。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有效、高效进行教学的基础和保证。
在备课时,一些教师大致看看课文,就急于读教参,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参搬家。这中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化”的过程。虽然把教学要求、教学步骤写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于没有消化,还是人家的,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这里强调的是,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这是每位老师(包括有较长教龄、有较多经验的优秀教师)备课时最基本的功课。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师们对备课悄然发生了转变:写而不用、写用对立、摘抄教案、复印教案、下载教案等,备课已成为教师们的精神负担。
备课是教师的职责,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备课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位教师;而一个从来不愿意认真备课的教师,也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道理大家都懂,可怎么在教师们的心中华丽转身了呢?这不得不引发我的深思。
思考之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是什么?有许多人把自己的专业发展定位于读书、科研、写作等方面,这无可厚非。但我始终认为,课堂是教师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最根本的方式。课堂之于教师,犹如田野之于农人、舞台之于演员。窦桂梅、孙双金、孙建锋、王崧舟、薛法根等一大批著名特级教师不就是从课堂起步,在课堂中成长起来的吗?要使自己的课堂散发生命的活力就需王崧舟般“磨”你千遍也不厌倦地备课,也需孙双金“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般预设。一位位名师的一个个经典课例,无不折射出他们课前的“万般捻须”。王崧舟曾说,尼采提出精神有三变: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成为婴儿。骆驼意味着接受训练,听从指导,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文化。狮子则变得唯我独尊,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婴儿象征着‘完美的开始’,婴儿态让人的精神重新回到了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原点。《长相思》的备课历程,大体上就经过了类似的“精神三变”。同样,他为了上《只有一个地球》,几易其稿,最终换得“欸乃一声山水绿”。孙双金说:“上好课,成为好老师的前提应该就是研究好教材,研究好学生,备成有自己思想的教学预案,带着自己的思想走进课堂才有可能上出灵动高效的课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泊船瓜洲》《落花生》到《黄河的主人》等一系列堪称经典的课都是在他充足的准备下诞生的。精心预设,植根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共识。
思考之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怎么样?教师的幸福指教师稳定、和谐、快乐的教育境遇与生活状况,强调教师个体在教育职场中与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相融合情况。它是教师获得职业内在尊重与满足的真实映照。教师于课堂之中也能体会到职业幸福,这是备好课的前提。如果把备课当成一种负担,何谈幸福?可教师的教案平时要面对诸多检查、评比、考核,要做许多“表面文章”,职业的“他律”使得教师们疲于应付,不能把精力完全倾心于教学钻研,以至时常产生厌倦感与失落感。于永正说:“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相对于学校组织各种显性备课的检查评比,隐形备课则更为重要,它彰显了教者的人文素养。一个好的教师,就要随时随地为备课做准备。一生备课为临时所需,临时备课为课堂所需。所以人们常说,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倘若课堂教学浮华、虚假、沉闷,就显现出临时备课不充分,显现出人文底蕴不深厚,也显现出教者的职业幸福指数较低。虽然每个人备课的方式不同,但只要能智慧生成平实、扎实、有效的课堂即为好的课堂,亦为好的备课。
思考之三:学校发展的经营理念怎么样?任何教育现象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管理无痕,需要平和的氛围,大言希声,大辩若讷,简单含蓄,智慧对接。同样,检查备课也应做到无痕。学校不要以是否书写教案、字迹是否工整、格式是否规范、过程是否详尽等方面来评价教师的纸质备课。有些教师曾为了评“优秀教案”,煞是辛苦,加班加点下载、抄写,这样的备课与教学严重脱节,助长了备课的歪风,教学效益可想而知。其实,备课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因人而异,因课而异。纸质教案只是显性备课,而隐形备课却更加厚重。学校领导可以经常深入课堂,看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组织、学生状态、作业情况等,此时,领导获得的可是立体式教案,无痕式的备课检查。检查备课只是学校管理的一个环节,但通过这个环节可以窥全貌,了解该学校的管理状况及经营理念。学校是师生的文化据点。管理者可以借助备课检查,打造教师的行为文化,实现管理的知性自觉。
备课,需要基于学生,基于教材,又超越学生,超越教材;备课,需要研究学法,思考教法,多次备,长久备;备课,可以不分区域,不拘形式。
特级教师高万祥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蚌含辛茹苦,孕育璀璨的珍珠;教师一生备课,构筑精神的乐园。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将重点的工作放在培养学生多元化的知情方面,尊重学生在体验和理解方面的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所谓“五定”,主要指定向、定位、定点、定情以及定性。在不同的环节中,“五定”的内容、要求以及目标各不相同。本文以苏教版教材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五定”的具体策略,以期能为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科学的定向,确定目标指南
作为阅读教学最初的出发点与最终的归属,教学目标同时还是阅读教学活动的灵魂。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除了整体目标之外,还分列出了学段目标,并根据学段目标提出了相应的阅读教学建议。因此,我们教师应当对新课标进行仔细的研究,熟悉教学建议,明确编者的实际意图。同时,结合教师自身的理解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方向之后,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阅读教学目标。
例如,对《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需要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根据文章的要求与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切入点。这篇文章词句、段落等方面的教学并没有提出较高的要求,其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享受,使学生了解到“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师在讲解结束之后,可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表达其阅读感受。
二、合理的定位,进行学情导航
语文教学专家普遍认为:教学设计应该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作为起点,并尽力给学生创造或提供有效的途径,使其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对阅读教学起点进行定位,再结合学情,就可以找到文章切入的关键点。
例如,在教学课文《放飞蜻蜓》前,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研究蜻蜓与人类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切入点;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之后,他们就会形成相关的知识结构。当教师讲到人类应该保护蜻蜓、保护小动物等知识时,学生会发出疑问:老师,你小时候有没有保护动物,有没有捉过蜻蜓呢?此时,教师就应该给学生进行耐心的解释,让学生知道: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并以此作为反面教材,引导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三、能动的定点,以文章作为指路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以对文章语言文字的掌握运用作为其重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大力研究,通过切入定点,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从而设计出开展阅读教学的最优方案。
例如,苏教版第九册的《莫高窟》一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又以第二部分作为重点,主要介绍了莫高窟中的壁画、彩塑以及藏经洞。因此,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该部分上。由于第二部分有明显的过渡句,同时也有文章的中心句,因此教师可以以过渡句作为其教学切入点,学习文中的成语;同时,在学习这些成语的过程中引入壁画知识与彩塑知识,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浑然一体。
四、准确的定情,对生活进行渗透
新课标明确要求阅读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促使阅读教学深深地根植于现实生活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象与品德修养,并养成良好的品格,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阅读内容来源于生活,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因此,在设计教学切入点时,必须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作为目标,结合其生活情境,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例如,《落花生》一文,描写了生活中非常平淡的事情,但父亲的话却颇有深意,旨在教育子女要以花生不计名利、默默无闻的精神为学习对象,从而形成要做有用的人的思想意识。文中的“我”实际上是所有子女的缩影。采取切入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认识到具有高尚品格的重要意义。学生把自己定位于文中的第一人称“我”之后,他们就会朝着文章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去努力。
五、有序的定性,教师进行严格把关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在备课环节都会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这样的备课形式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设计出许多优秀的教案。然而,针对这种备课形式,仍有许多教师持怀疑的态度,认为会对其个性化教学风格产生影响。鉴于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该以他人的优秀教案作为参照物,并结合自身教学风格,找准最佳的切入点。取长补短,不仅找到教学的最优方案,而且还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实现;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随意发挥、包办代替,而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诱导和指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应明确这样的认识:“教师只是编导,学生才是演员。”“是教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但纵观我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常有些教师以所谓的“满堂问”代替“启发式”,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把学生往预先设置的一个个“陷阱”里赶,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主导”,而是“主宰”。我们认为,要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一、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
“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研究。在问的内容上,可指导学生从课题上提问,从语句内容上提问,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提问,从语言运用上提问,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提问,从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提问……
二、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落花生》教学之所以打动人心,与其开放性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愿选择做像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并展开激烈的讨论不无关系。孙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传递了这样的教学理念:阅读课堂教学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们认为,在这方面,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行选择”的新机制。如朗读、复述、讲析课文时,可适度地让学生自行选择:“你觉得哪一段最喜欢读,读给大家听听。”“复述课文的哪一部分你最有把握,说给大家听听”……让学生选择,不仅可以选择自己行为,也可以表示自己的选择意愿:“你喜欢和谁来一起表演?”“你想和谁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你想和谁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选择,自然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寻求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三、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
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教师教给的,而是在自主尝试、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语文课,书要让学生自己读熟,自己感悟;话要引导学生自己说完整、说明白;文要以读促写,使学生有感而发。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强化了探索意识,提高了挫折意识,迸发了成功意识。如《最后的姿势》课文讲的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舍命救四个学生的感人故事。在整体上把握全文后,在品词析句时,我出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感悟:1.从第一自然段中“六点多起床”“早早地来到学校”,你看出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说一说)2.找出描写地震发生时的样子的几句话(让学生读一读)。3.地震来临时,谭老师说的话“同学们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从老师的话中,你体会到他的内心想法是?(让学生想一想)4.谭老师救学生时的一系列动作:“拉着”、“撑开”、“护住”,你能示范一下吗?(让学生做一做)。学生们在自主地探究之后,特别是在学着谭老师撑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深深体悟到谭老师的这种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四、给予学生创造的天地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
2011年北师大版新《语文课程标准》33页第四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其中资源包括“网络、图书馆、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和自然风光等”。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极为重要,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渠道不仅来自于信息技术、书本,还来自于生活中的一草一木!
教师就好比一方清池,唯有多“渠道”的引进“活水”才能保持者池水的“清如许”。借鉴他人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是“活水”,“借鉴的渠道”则为信息技术。教师在自己备课时,通过信息网络结合自己教学特点,学习一些名师的优秀教学设计及理念,大大地提提高了教学实效。
在研读课文时,以前采用是一问一答的形式,问多了不仅繁琐且趣味性不强,通过网络多方寻求一些名家的教案学习他们的备课理念后,再结合自己本班的学情进行整合和修改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清楚记得在教授《慈母情深》之前,自己怎么备课都觉得教案环节之间设计得很散,没有一个能统领全课的问题,通过网络接触到了王崧舟老师的教案,发现王老师只抓住了“鼻子一酸”这个词,就把全文的统领起来了。结合本班实际,我把王老师采用“慢镜头”的方式来体会“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环节改成了与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 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作对比并让学生做动作的形式来体会,学生也能快速直接地领会到原句这样倒装的好处!通过网络的力量使我们有时可以轻松走出教学中的瓶颈,找到突破口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还指出:“学校应积极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一、在校内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和利用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好其他学科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三年级的时候学习《画杨桃》这一课时,就可以把语文教学与美术相结合,让孩子们在美术课时按《画杨桃》中设置的情景一样进行教学,那么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后一定很容易明白为什么作者会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从而更容易理解父亲的话――“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比如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第五册下册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就可以和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上学到的知识相结合,这是教师就可以把教室搬到机房来,可以布置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搜集信息或者与亲戚、朋友通过网络交流,通过亲身经历后,学生会更加容易感受信息传递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能让学生在课程资源整合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这样学生就能在更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二、合理整改利用校园建设
(一)在绿化带上做文章
“学校处处皆教材”。实用的校园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应该体现学习的需要,为我们的教学而服务,为了一切孩子而服务。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牵涉到了一些城市孩子不熟悉的植物,比如:四年级的《爬山虎的脚》,五年级的《落花生》等等。作为城市的孩子,他们不知道“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不知道“花生”原来是长在土里的。怎么去体会“爬山虎”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如何做像“花生”一样实实在在的人,更谈不上理解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摇桂花雨的快乐表达深深的思乡之情。假如我们在学校种植一些四季变化明显的树木,那么孩子们在学习关于自然风景的课文时就不会问“春天在哪里了?”,他们会惊喜的发现原来春天就在校园,在自己的身边。 在《秋天的雨》里,孩子们就能更直观地明白为什么“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把红色给……”这样孩子们就真正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了,也会明白什么叫“绿树成荫”“春意盎然”等难理解的四字词语了。当你在布置关于“校园”话题的作文时,孩子们也不会觉得无话可说。
利用有限的校园环境为孩子创造无限的学习资源,是我们的目标。现在提出教师“回归教学,朴实教学,自然常态教学”,那么首先我们就要回到一个“自然”的环境――自然才是最美的。
(二)有效利用图书室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想孩子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就得广读书,要想孩子们走得更远就得多读书。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美读习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吸取养料就应该合理利用图书室,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假如图书资料缺乏,我们还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让孩子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三、开发利用校外基地
这么多年来,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可听到的更多的却是如“现在的孩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的抱怨声。当然这里的不如并不是指智力上的差距,而是说孩子们在“德体美劳”等方面与上代或上几代的差距。究其原因:
在孩子在物质方面优越,慢慢变成了“索取”的一代。“勤俭、礼让、”等中华民族的美德渐渐消磨得无影无踪。粮食浪费严重,对长辈的尊敬抛之脑后。也许你会说难道家长和老师没有教他们吗?我认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光靠“言传”的,“身教”更为重要。所以,我认为作为以教育研究为主的学校,就应该在社会、家庭给不出孩子更多锻炼的环境时,我们为他们创造并开发利用校外基地更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体育类院校;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001-0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Solutions of Sports College Students’Pre-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Case Study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HE Zhen-wen, ZHAO Bing, XU Xiang-hong, ZHANG Zhuo-lin,CAI Xu-dong, WANG Zhe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is research took the national sports college career guidance department and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questionnaire survey,case study, expert interviews and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were adopted. It concluded that there were three difficulties――weak teachers, simple programs and lack ofeducation throughout in the career guidance of sports colleges. These question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ports institutions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career guidance. On the base of the experience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and the national sports colleges, the research proposed a “network solutions" to solve the three troubles. Network solutions were efficient and convenient. Network solutions could make up for shortage of teachers in career guidance, and gave the course of employment a useful compl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y could be full of student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e- vocational education network had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The research could provide assistance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our sports institutions.
Key words: sports colleges; pre-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ence; network solutions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1万。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4%,与2008年同比略有上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4%。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但是根据数据推测,2009年仍有近80万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严峻的就业压力仍然存在。而据估计,到2010年,全国毕业生人数更是高达631万,就业压力将更加严峻。而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体育类院校就业面相对其他综合类院校而言更窄,毕业生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就业危机”。
为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体育院校在就业指导方面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建设措施,但其效果与其它综合性大学相比未尽如人意,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体育院校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就业指导的体系还不完善,就业指导的理论不成熟;2)体育院校属于专业性高校,没有建立起专业化、专家化的指导工作队伍,对学生的就业指为寻求解决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难点问题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全国体育类院校的调查研究,寻找当前困扰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个瓶颈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对其必要性、可行性加以分析论证,从而对体育类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帮助和建议。
投稿日期:2011-03-25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育类院校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的构建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编号:1340SS09029)。
作者简介:何珍文,北京体育大学副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体育管理。仅仅是凭借工作经验;3)体育院校的专业特点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狭窄的客观情况也给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难度。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全国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及其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北京体育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通过对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领域的研究以及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调研,积累理论基础,寻找研究线索和研究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12所体育类院校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有关专业工作人员和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对体育类院校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现状及其网络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调查研究,获得本研究的基本论据。同时,对参与到网络化学习和教学中的学生进行评估调查,对其可行性及实际意义进行实证研究,共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回收率为70%。对评估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其重测信度为0.81,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结构效度可靠。
1.2.3 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的实践案例进行跟踪研究。
1.2.4 专家访谈法 采用开放式访谈方法,就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的相关问题与有关专家进行自由交谈与讨论。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对于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以及研究的结果征求专家的评价和意见。
用Microsoft Excel 和Spss等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的必要性
2.1.1 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队伍现状 在对我国12所体育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现状调查中发现(表1,表2):1)大部分体育院校就业指导人员与毕业生的人数比例达不到1:500,只有少数高校接近这个比例,与欧美发达国家1:200的比例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就业指导师资数量更是严重不足;2)我国体育院校每年都开展就业指导培训计划的有10所,占90.1%;3)我国体育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培训的对象主要为:就业专职人员、院系主管领导、就业指导课教师,缺乏对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社团代表的培训教育;4)我国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教学能力培训、就业市场开发培训、就业事务管理培训,缺乏职业规划咨询师专题培训、辅导员专题培训、就业心理咨询培训和创业指导培训;5)培训时间一般在一周以内,基本保障培训的力度。
此外,在对全国12所体育类院校就业部门负责人的访谈中还发现,在我国体育院校中,就业指导课程的讲师往往由二至三名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担任,而他们在上课之余,还要承担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任务――既要帮助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开拓就业市场、组织就业招聘会、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同时还要担负起各种就业讲座的组织、帮助学生寻找实习的任务。繁重的工作任务严重阻碍了其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水平及职业发展规划咨询技巧的提升。无形中进一步削弱了原本就已经非常薄弱的师资力量。
表1 体育类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现状(n11)
表2 体育类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培训具体现状(n10)
总结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我国体育类院校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上面临着以下几个难题:1)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结构不健全;2)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任务繁重;3)严重缺乏能够进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教学的师资力量;4)严重缺乏能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指导的专业人员。
2.1.2 就业指导课建设现状 本研究针对全国12所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开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课情况比较理想,12所高校中分别有12所和10所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课比例分别达到100%和80%;其中必修课的比例分别为50%和40%,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必修课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满足在校所有学生接受就业指导的需要。
2)经过调查,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课时不足,达不到38学时得要求,12所高校中3所高校的课时在48个学时,其他高校为32学时,很难满足需求。
3)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以作业和考试形式完成课程学习。
4)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大部分针对毕业生,开始于大三的高校只有28.6%,开始于大四的学校为71.4%,没有达到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要求。
5)我国体育类高校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教材自编率为41.67%,大部分高校的相关教材需要通过购买,这也从一定程度反映高校就业指导的基础能力。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显示:全国体育类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上付出了较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制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传统等客观因素,导致体育类院校在就业指导课时设置上仍落后于全国其他类院校的水平。
2.1.3 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的必要性 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体育类院校在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上本身就有着先天的不足,即相对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体育类院校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体育类院校大学生课程学习以户外术科居多,个人技能主要表现在运动能力方面。在校期间学生以各类运动的训练和教学以及体育相关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毕业时从业技能主要是体育运动教学与训练,而体育专业就业面目前相对比较狭窄。二是体育类院校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各项能力不足。体育类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高考文化课分数线相对较低,文化课考试前先加试体育分散精力,导致重“武”轻文,入大学后理论课学习吃力,文化课水平落后。此外,某些学生曾经是专业队运动员,长期的专业训练严重影响了其文化课的学习。因此,体育类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文化课素质、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以及组织与管理能力都要落后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导致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就使得体育类院校在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更全面的考虑到对本校学生进行全程性――即从入学到毕业――职业化培养的问题。然而,限制于主观或客观因素,全国绝大部分体育类院校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如何去找出一种高效的、便捷的、能够弥补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能够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进行有益补充,并且能够对大学生进行全程性职业化培养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势在必行的。
由于传统的方式难以解决当前体育类院校面临的紧迫问题,因此本项目组建议采取网络化的形式,作为体育类院校面临所问题的解决方案。
2.2 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 针对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队伍人员配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现状和就业指导课课时不足、教学形式单一、全程化不足等建设现状,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具有职业规划指导功能、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学功能及辅助功能,能够进行网络互动、网络教学,提供相关信息服务的网站服务系统,以弥补就业指导队伍人员配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就业指导课课时不足、教学形式单一、全程化不足的工作不足。下面对该网站服务系统的三个主要功能提出设计方案。
2.2.1 职业规划指导功能设计方案 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的表现之一就在于,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咨询的专业人员数量及其稀少。大部分老师本身并无企业工作经验,同时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咨询师培训,因此很难承担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能够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一般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总共有五个步骤:了解自己、了解职业、选择并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计划并加以执行,以及之后对规划的审视与修改。对学生进行完整的职业规划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从兴趣、性格、能力及价值观四个方面充分了解自己。
2)职业信息库:包含大量的职业以及行业信息,同时采取便捷的搜索功能,帮助学生即时了解职业的情况。
3)辅助工具:如SWOT分析,SMART分析等,帮助学生合理的进行职业目标的选择和确定。
4)职业计划书生成系统:可将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的每一步骤记录下来,并最终生成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供学生时刻参考,并加以修改。
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如具备了以上功能,便可以承担起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功能,分担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有效的缓解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2.2.2 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学功能设计方案 大部分体育类院校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本身就存在课时不足的问题,再加上授课老师的授课水平有限,因此很难保证体育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利用网络化解决方案能有效弥补体育类院校对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能力薄弱的问题,成为本研究的要点。
1)课程内容设计:采取标准化课程与辅课程相结合的形式。所谓标准化课程,指的是按照教育部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设计的课程体系。对于师资严重不足或几乎无自主授课能力的体育类高校而言,可直接利用此课程体系代替教师授课。对于其他体育类院校而言,也可通过此课程体系,弥补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
所谓辅课程,即在标准课程体系之外,针对就业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辅导性课程。如针对公务员考试的课程,针对面试技巧的课程等。这些课程能够丰富体育类院校现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充分的帮助学生实事求是的解决其实际疑惑。
2)课程形式设计:名家授课、录制音像视频、采取流媒体软件的形式播放。为了保证课程质量,授课教师最好为此领域内知名的学者或资深专家,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为保障教学的持续性,也为了保证课程的便于推广,可以将课程录制为视频,并采取流媒体的形式,即将课程视频、大纲、讲义三合一放在同一个页面上,供学生自主选择观看。
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如能具备以上功能,则能够对体育类院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产生充分的补充作用,甚至可以用网络化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一来可以避免教师水平限制所带来的教学质量不佳的问题,二来可以有效的缓解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三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为专业的教学条件,四可以使教学脱离固定时间与固定地点的限制,使学生在网络化的条件下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可谓一举多得。
2.2.3 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辅助功能设计方案 除了职业规划功能与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学功能外,为了达到全程化教育,网路化解决方案中还需要设计一些辅内容。如职业资讯,或职场成功人士经验分享,大学生涯规划等素材。这些内容可以丰富职前教育本身的内涵,使得更多的学生认识到,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并非仅仅只对应届毕业生有效果,对所有学生而言一样有用,这就从主观上使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全程化成为了可能。
此外,为了能够更好的确保学生接受网络化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效果,设计中还应该加入自主测试的内容,以便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3 实施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的效果预测 在与时代英杰公司合作研发出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解决方案――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系统后,北京体育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对所有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试用,并在一个月后由本项目组对其试用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表3)。
表3 北京体育大学职前教育网络学堂使用评价调查(n102)
从本次抽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的评价较高,从中可以预测出有效实施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对于全国体育类院校而言将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和作用:
2.3.1 缓解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师资不足的问题 [2009]3号文件要求“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教高厅(2007)7号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也明确提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要列入教学计划,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并明确要求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各体育类院校目前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只有2~3名,在校学生近万名,师资不足的矛盾异常突出。
通过体育类院校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学生与自身学习构建教学平台和学习媒介,为学生提供快速、高效的职前教育教育课程,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得到很好的监督和管理。这样,体育类院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缓解。
2.3.2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职前教育力 该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平台(网络课堂)不仅能较好地协助完成教学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它依据大学生职前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服务,同时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提升职业发展素养的专家课程,并提供专家咨询服务,甚至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就业和实习信息。在学生整个在校期间,都能接受专业而及时的职前教育资讯和交流服务,整体上,它是一套内容专业而全面、实用性良好的大学生职前教育辅助系统。通过网络化解决方案的构建,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了解职业环境,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同时能持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2.3.3 低成本高效率推进体育类院校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学质量的提升 不可否认,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正在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的高低,最根本的由大学生的社会影响来决定。在当前社会整体职业发展教育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体育类院校构建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平台能大幅度提高学生职前教育质量。学校职业发展教育水平的现代网络解决方案,是保证赢在起跑线的重要举措,也是从根本上提升体育类院校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建成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平台(网络课堂),是一种可持续的长期有效机制,不但降低了人力资源和经费的投入,而且实现了高效率,缓解了体育类院校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工作压力。
2.3.4 推动体育类院校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党和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与规划,而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既具有便捷化、自主性学习的特点,还能图文并茂,有良好的使用效果,而且覆盖面广,能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有效方式和手段。
2.3.5 发展学生非体育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 通过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可以在早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发自身的特长与潜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英语、计算机以及管理学知识,使学生通过网络课堂尽早了解和掌握就业市场的动向,了解自身的不足,并通过网络课堂的教学或自学,加强自身的整体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无形的拓宽了就业市场和渠道。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课堂,可以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尽早、有效的完成学生的职前教育,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准备未来的职业发展与就业。
以上表明,从实践价值考虑,对体育类院校实施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将对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和产生积极的效果。
3 结 论
针对目前全国体育类院校在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上普遍存在着三大问题: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课程设置较为单薄、难以对学生进行全程化教育,网络化解决方案作为一种高效的、便捷的、能够弥补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能够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进行有益补充,并且能够对大学生进行全程性职业化培养的问题解决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网络化解决方案的主要载体――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的内容与框架构建得到了本项目组以及业内专家及专业研究机构的反复论证,并已在实践中获得了使用者的认可。其在对于帮助体育类院校解决师资问题、课程设置问题,帮助体育类院校进行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有着很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童玲,陈腊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56-57.
[2] 刘治军.积极探索高校网络化就业指导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2):60-61.
[3] 迟涛.探索高校网络化就业指导模式[J].大学生就业,2006,(4):45-46.
[4] 吕鹏,陈伟.高校就业工作因“网”而变[J].大学生就业,2005(18):49-50.
[5] 蒋胜祥.大学生就业指导[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 王洪波.树立现代大学生活观 塑造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0(4):37-39.
[7] 侯文华.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工作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8):70-72.
[8] 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57-60.
[9] 唐玲,蒋舜浩.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1):81-82.
一、用好“本子”
所谓“本子”,就是指课本。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每一册的“基础训练”中,都安排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低年级的有些课文后面还设有“说话”的作业。这些内容,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体现了各年段的说话要求,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
要教好这些内容,我每次都做到四有:有详细教案、有训练方法、有时间保证、有效果检测。在课堂中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说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说、大声说、大方说。
二、搭好“梯子”
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我都十分重视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实话实说。
1.仿句式说话
教材中有不少句式很有训练价值,让学生仿这种句式说话,效果很好。如二年级《小壁虎借尾巴》里有一句“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下”,老师让学生仿句式说:谁走〔想、唱)呀(想、唱),走到(想起、唱得)……以培养说话能力。再如五年级《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中,写那位青年人画画“有时……有时……”,让学生仿着这句式说话。
2.看板书说话
老师上课都会对重点的词句板书,在教学的适当时候,可让学生看着板书的词句练习说话。如《高粱情》一课,在学完“根”这一节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讲出高粱根的特点,但要用上黑板上的一些词“很深很深坚韧鹰爪擒拿 庞大的活物”。
3.看演示说话
演示直观形象,让学生看后就说。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教师用一玻璃瓶装了大半瓶水,从瓶口往里放石子,水渐渐升高,让学生看后说话。
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老师用纸的马演示比赛场面,让学生看后说,也可以让学生用左右手的手指当各等级的马,边比试边说。
4.看图画说话
这在低年级用得最多。如教学《两个名字》一课,老师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画,让学生看图说话:小蝌蚪长大了变成了( ),( )小时候叫( )。
5.用关联词语说话
这种方式,既训练了说话,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使用关联词语。如学了《太阳》一课的最后一段,老师让学生用“如果……就……”说这段的内容,然后再加上“不是……而是……”延伸说话;教学《我们家的猫》这课,在学生了解了猫性格古怪的特点之后,让他们用“既……又……既……又……”说出猫的古怪性格来。
三、出好“点子”
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说话练习。老师还要想点办法,使学生津津乐道,越道越好。
1.当解说员
一些以介绍知识为主的课文,老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当解说员或当导游,以锻炼其说话能力。如六年级《马踏飞燕》学完后,让学生当解说员,向“观众”介绍这一名闻天下的文物;《镜泊湖奇观》一课学完后,让学生当导游,给“游客”介绍这一自然奇观。
2.当推销员
一些介绍产品的说明文,如《我的新朋友—一电脑》,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当当推销员,介绍产品特点,力争让“顾客”对产品感兴趣并购买。这也是将来言语交际的需要。
3.当配音员
教学网络的逐步普及,为这一活动提供了保障。学生对这一说话方式很感兴趣,对提高说话能力很有帮助。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出示课件后,关闭声音,但保留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对画面的理解,给画面配音。
四、揭开“盖子”
课堂中,老师要善于打开学生辩论的话“盖子”,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对问题提出异议。“真理是由争议而确立的。”(马克思语)学生在争议中明理,在争议中长知,课堂活了,思维活了,说话的能力也提高了。
1.于无疑处生疑
有一些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述。《落花生》一课,文中用苹果、石榴与花生比较,老师问: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因而值得赞颂;苹果、石榴外表好看。到底好不好呢?引起学生思考,争辩,从而加深对“只讲体面”的理解。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后,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诸葛亮其实是骗箭;课题为什么用“借”箭呢?让学后思考后有话可说。
2.于对立处争辩
在教学中,学生常常能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对立的两方去争辩。如《苦袖》一课,学生质疑:课文表现了小女孩诚实的美德,可她前后说的话却不一致,前文说柚子“有点儿苦”,后文却说“苦味很浓”。老师让学生争辩:到底小女孩是否诚实。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地球资源枯竭了,我们到火星上去。针对这一提法,我让持正反不同意见的学生辩论。
在争辩中,我们要注意训练学生说话的规范性:我同意XX的意见,但还想补充一点……;我不同意XX的看法,我认为……
3.于延伸处讨论
对有些教材的结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讨论,谈出自己的见解。如《凡卡》学生,让学生讨论:爷爷能否收到信?假如收到信,爷爷会带凡卡回家吗?《穷人》一课,文章写到“桑娜拉开了帐子”就结束了,老师让学生续说,谈自己对结局的看法。
五、放开“胆子”
在教学中,我们要相信学生能说好,要大胆让学生去说。我在课堂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语句是:
你读完后,想说点什么?
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什么就说什么。
你还能告诉大家些什么呢?
你怎么会有这个看法呢?能把思维的过程告诉大家吗?
没关系,说错了不要紧,老师会帮助你的。
说对了给100分,说错了给120分,因为你进步了嘛。
说得真好,我为你感到骄傲!
为锻炼学生说话的胆量,我在每节课前用2分钟让学生说见闻,轮流着说;在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来;平时常举办些班级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口头作文、时事评论……在期末检测中,说话能力也是必考内容之一。
本次交流活动,通过不同地区的典范教师展示各种不同的创意教学,让所有参与的人员(教学者、评点人员、听课学生、观摩学习者、幕后工作者)收获满行囊,对台湾正推行教师专业成长的今天,无疑是打了一剂强心针。我相信这场教学将激起教育优质绩效旋风。笔者曾受邀在上海及澳门两地担任两场观摩课的执教者及评点专家,以下简述是我对这次活动的观察与省思。
起:本次交流活动的缘起
第六届两岸四地暨新加坡语文创意交流活动能在台湾举行,乃归功于澳门中语会胡培周理事长和澳门中国语文新课程研究会容理诚会长。去年7月第五届活动在澳门举办时,他俩提起希望第六届能在台湾举行,并以创意教学为主轴。返台后,我几次与文山国小庄庆鑫校长商量独立举办的可能性。校长问及经费负担问题,我说不足经费全部由我个人承担。校长见我办理意愿甚坚,乃协助我做各项规划。之后适逢台中教育大学校庆,返校之时,我巧遇杨思伟校长,随即向他报告此事。杨校长当即答应全力支持,并交代下属全力促成。后经数次开会、电邮往返传递,终于促成了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
承:掌握各项教学要素,“牵手”一场成功的两岸教学对话
当大多数人觉得教学成效有限时,我们应该改变思维,思考更有效率的“教”与“学”。2013年4月1日起,一连两天总共8场的演示课,无疑给出了最佳的批注。
1.《最苦与最乐》(朗读)单元,由台湾陈桂芬老师执教,透过朗读让孩子学到文章的精、气、神。这场教学体现的是台湾的一般教学常态:先暖身让学生试读文章,再分析范读与试读的差异,找出句眼,让学生感受声音的温度。评点老师贺诚校长强调超文本的学习,学习如何读、怎么听、如何与人交流、怎样表达意见,赞许执教陈老师圈词教学的优点,给人一个再领悟的机会。
2.《平仄之美》(吟诵)单元,一场“一二算平三四仄,入声算仄很奇特”,开启了朱畅思老师的平仄之美教学。朱老师的课堂教学很有创意,看似教一首诗,其实是教一种方法,也教一种能力。
3.《阅读策略-预测能力》单元,由香港汤芷琪老师执教,她首先发问“你读一本书的时候,你会怎么去读去看”,由此引出一场师生的对话。继而用《恶梦枕头》一文,来做阅读预测。评点老师苏伊文教授(国立台中教育大学)说:预测教学应随时扣住原文,每当学生预测完毕,我们要回过头来检视原文,由哪些线索可以得到推测。容理诚教授说:最好的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学程,故事中的悬念可以吊学生的胃口,引发不断的探究,不断的预测,这些都是很好的表现,若能贴近生活或让学生学以致用,和生活相链接,将今天所学的加以运用,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4.《落花生》(阅读)单元,由东莞马新民校长执教,马老师说明文章背景、选材的原因,讲了一个《真有趣》的故事作为阶梯,并藉由落花生的两个文本,来让学生思考、评价,激化了学生的脑力,是一场挑战性极高的创意教学。比较阅读的学习,在意的是知识的理解素养与生活结合。如何开启孩子的思维力是困难的,但马老师做到了。
5.《走上美好的人生路》单元,由新加坡林季华老师执教,在“今天不是我的课堂,而是你们的课堂”声中这场教学开始了。薛强老师(深圳福田区教师培训中心)提到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服务于学生,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修改指导语,并且在第二自然段中先示范,然后在第三、四自然段中,要学生运用所学,探究问题,学以致用都是很好的示范,若能再引证与例证方面再加强将是一抢完美的教学。整体说来,林老师不仅善用文本,也运用多媒体,来提升学生寻找论点以及找出论据的兴趣,因此这是一场有创意的教学。
6.《万里长城》(阅读)单元,由澳门贺诚校长执教。贺校长由一首回乡偶书开场,介绍自己,拉近学生距离,开启了一堂《万里长城》的阅读课。评点老师胡培周理事长(澳门中国语文学会)客气地说:他来向贺校长学习,师生合作、相互观照是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以鼓励来引导学生学习,增强学习信心,透过语文工具来体验人文的发展,通过朗读来提升语感的认知。学习课堂不是表演,是一场感动全体师生的教学,值得我们学习。
7.《卖油翁》(阅读)单元,由珠海容理诚教授执教。评点老师马新民校长(东莞北师大翰林学校总校长)称许容老师有以下几个优点:1.教师有明确的目标意识;2.文言文是现代语言的母亲,因此“对译”以更灵动的方式理解语文,值得我们肯定;3.学生学习的层面是文字层面、文章层面、文学层面、文化层面,容老师做了巧妙的安排和体现。整体而言,这堂课是具有创意的,对译的教学能增进现代语言的美感与温文典雅。
8.《楚人养狙》单元,由台湾丁美雪老师执教。丁老师在课程的架构上相当完整,并且运用很多的图表来引导整理教学重点或概念,让学生更容易学习,教和学结合得很好,寓意的引导也很成功。丁老师在教学前注重预习,上课时能关照到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经验,也能延伸教学。因此这是一场成功的教学示范,教案设计也值得参考。
转:促进不同地区教师情感交流,凝聚语文教学情操
台湾是一个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社会,学校应组织跨文化理解与欣赏活动,让师生能真正体会到“多元之美”的生命共同体感。台湾有来自大陆各省的乡亲、东南亚各国的新住民、台湾的原住民。在这两天的研习中,分别和香港、新加坡、澳门、珠海、深圳、广州、东莞、海南等地的朋友通过交谈分享教育成果,我脑海里浮现出孙大川教授在《哲学其实是乡愁,是处处为家的渴望》一文中阐述的“四乡说”:“人生而属于一个地方、一个家族,这是第一个故乡;人生而分享自己民族、文化、历史的生命,这是第二个故乡;人生而共担全体人类以及所处时代的命运,这是第三个故乡;人生而寻求意义以及一切存有的超越根据,这是第四个故乡。第一个故乡,我们面对的是乡土、家族;第二个故乡,我们面对的是文化历史;第三个故乡,我们面对的是全体人类以及我们共处的时代处境……”
因此,我感恩来自两岸四地及新加坡的朋友。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是荣耀第一故乡、成就第二故乡、拓展第三故乡、寻求第四故乡的大任务。虽然在第一故乡我们属不同家族,分处两岸四地暨新加坡,但放眼到全球到大时代,你我都是炎黄子孙,你我都是好友,大家有志一同,共同为语文教育尽心,伙伴们加油!
教育是开启个体潜能的钥匙,教学是激化个人脑力的泉源。藉由教育的作用,一个人内在的天赋能不断地被激发出来。今天通过观摩研讨,我们相信两岸四地暨新加坡的语文教学交流会更深化、更普及、更有创意!
合:通过小小的改变,将教学理想付诸行动
1×1×1×1×1×1……×1万次还是等于1,但如果加上小小的0.01,变成1.01×1.01×……乘以70次,就会变成2.007(大于2);而如果从“1”中减掉小小的0.01,变成0.99×0.99×……乘以70次,就会变成0.495。因此,在语言教育的园地上,只要我们能多发挥一点点的力量,学习效果就会大大不同。而如果我们稍微放松一点,那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只剩下一半的战斗力。因此应思考如何去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各种可能来强调正向的相互依赖、成长。
“该做的事,今天不做,20年后必须付出代价;不该做的事,今天做了,20年后必须承担后果。”我们要提醒自己对教育应有的坚持。台湾的课程与教学辅导重点强调有效教学、多元评量、成就每一个孩子,也注重到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的有效学习。现代阅读谈的是,希望学生拥有阅读能力并通过阅读而有所得,得到生活所需的知识,得到探索事物的乐趣,得到深入思考和多元观点的能力。
要在致力于课程、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政策之推进的努力下来提升教学质量,增进学生的学习效益。学者Robert J. Marzano 在《What Works in Schools: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Action》中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进步幅度与老师的教学效能有关,在有效能教师的指导下,一年后学生的进步为53%;倘若在低效能教师的指导下,一年后学生的进步为14%。令人惊讶的是,三年后学生进步幅度的差异,在高效能教师带领下为83%,低效能教师带领下仅为29%。这一研究提醒着我们,教育工作不再只是良心事业,而是绩效责任的事业。
思:不断自我反思,力求精进,确保语文教育质量
同侪学习中,欣赏别人、精进自己,参与并感受第六届两岸四地及新加坡创意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
第一个幸福:能在台湾直接欣赏到来自各个地区优良教师的典范教学,每一位同仁,个个身怀绝技、能说能唱。看到了大家的好,才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段时间我像一块海绵,努力地吸收,吸收授课教师以及引言人、评点教授们的理念、教学技艺以及同仁的优点与长才。
第二个幸福:能参与这次的活动规划,要感谢容理诚、胡培周两位不藏私的推荐、引导,促使我们“分享”到许多“典范教师”;感谢台中教育大学对这次活动的关心支持;感谢文山国小庄庆鑫校长给予我很大的空间,让我能够尽情挥洒。
在自主研读的书目中,我有幸认真研读了余文森教授编写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书,受益匪浅。本书的内容顾名思义,都是我们做教师每天都面对的基本问题,开始我在想,这些司空见惯的陈谷子烂芝麻有何必要再阐述,读过才明白我只是一个皮毛匠,好多问题我没有做深入思考,做好教师真的要用一辈子去备课,一生备不完的课。本书的基本内容我想还是做一下基本阐释: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哪一项教学改革不是为了使教学更有效,不是为了使学生发展得更好?本次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其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为当前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我们启动了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组织编写了这套有效教学的丛书。
丛书分为通识和学科两部分,通识部分有四本,第一本是《有效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这是从教学工作和教学流程角度来谈有效教学的;第二本是《有效教学的案例和故事》,这是用案例和故事来解读有效教学的;第三本是《有效教学的典型教改个案》,本书对全国几项著名的富有成效的教改实验进行介绍和分析;第四本是《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本书系统阐述和分析有效教学和各种策略。学科部分将围绕各学科的核心主题来探讨有效教学。本人重点研读了第一本丛书,即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在有效备课篇章,我在导读部分研读了课标,如何钻研教材,真正了解学生,设计练习,如何撰写教案,如何利用有效的集体备课从中受益,各取所需。叶澜教授说,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从生命的高度来看课堂,课堂是师生共度的一段生命时光。了解学生,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给力,是2011年最流行的词汇,我时常在想,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如何为学生奉献最给力的一节课呢 ?其实我所理解的给力教学就是实施有效教学。我认为,有效教学的理念应包括主要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2、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更多的关注可测性和量化;4、要求教师要具备反思的意识;5、有效教学是一套策略(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但是,我认为,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是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全面的仔细的了解学生,正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说的这层含义。通俗一点说,就是施教者必须知道,你的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要以此来准备教学。
有效备课才能有效上课。有效备课是有效上课的前提。如果你在有效备课环节真正做到了位,相信更有信心去有效上课。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课,教案的准备非常重要,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备课。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过程等,但因为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占据了教师大部分时间,实际上的备课就等同于写教案了。为了按固定的格式写好教案,应付学校或上级的检查,老师们大部分的时间用于了教案的格式修改上。平时在学校上课、改作业、解决学生纠纷、与家长沟通……已占去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的时间又有多少呢?然而这样精工细写的教案等检查后便放进了抽屉,上课前教师还得重新备课。这样的“备课”造成了“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现象,这样的备课便成了一种摆设,这样的备课便是徒劳的、无效的。学习了这本书后,对于“有效备课”的理念我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有效的备课应是备有用的,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促进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有效备课重要的是教师的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我非常欣赏于永正老师的备法,但我觉得因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无论什么样的方式只要适合自己就行,能达到高效就行。
一个精彩的课堂,功夫在课外、在课前,个性化的备课就是上出精彩课堂的先决条件。教师备课时要不为教材束缚、不被教参左右,多思考、多钻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匠心独运,设计出带有教师自己个性特点的课,从而刻上自己个性化的烙印。
读有效备课,上课,就是在荡涤自己被惯化了的教学经验论,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模式与习惯性思维,重新认识学生,认识教材,认识自己。读不同老师对同一节课的不同课堂教学处理,更使自己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维。教学真的应该用心去做,常做常新,这样才不辱人民教师的使命。大量的课堂教学实例研读,也让自己领略了不同教师的不同授课方式,思维方式,对自己也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让我看到了优秀教师精湛的课堂教学技艺,品读了优秀教师的高尚人格,对学生的爱心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真实润物细无声。然而,本书中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处理不当的反面教学案例,也引起我深深的思考。学生问题的多样化,不可预测性,是当今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把握住教材,更要把握住学生。有时教师竟被学生的思维带走,对学生的错误思想不能做当时的判断,给予正确的指导,是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对教材的挑战更使教师把握不住作者的初衷,比如对落花生案例的不同讲解,真的是令我们很遗憾和痛心。所以,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古人训,值得深思。
看课堂,课堂是师生共度的一段生命时光,所以教师要“用一生备课”,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不断丰盈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为上好每一节课“时刻准备着”。其次是指学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基础 备课备课,首先“备人”。这“人”先是指教师自己。因为从生命的高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为学生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并且在不断发展,所以教师就要由此选择适合学生个性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而这就是所谓的备学生。只有通过备学生,才能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互动 工具性 情感体验 思想教育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与创新,种种论说可谓异彩纷呈。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可说是诸多学科的基础。这门学科,是一个涵盖语言、文字、文章、文学的相对独立的天地。教语文者无疑应当钟爱语文,如果对它敷衍了事,消极对待,必然产生两个后果:一个是想不清,讲不清,结果使学生一无所获,甚至误听误信;另一个是似懂非懂,不懂装懂,而使自己陷于一种迷茫的精神状态之中。尤其是很多农村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多半是从书店买来与教材配套的教案,然后再在课堂上全盘照抄,不要说学生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就连教师也是被教案牵着鼻子走,完全失去了教学上的创新意识,只重考试分数,不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遇上一次公开课,便紧急来一番“奇思妙想”。试问这种教学态度怎能抓好语文教学呢?作为教师,首先要摆脱一些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克服自身的惰性,努力学习教学理论,并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在此,我想就如何抓好小学语文教学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从师生互动方面入手
学生是生动的主体,理应是学习的主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是教师包办太多,学生处于被动位置,甚至有些教师把三尺讲台当作是自己的“舞台”,一站上去就口若悬河,辞彩飞扬,可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于是有的教师就干脆骂学生笨。语文教学千万不要停留在经验的描述上,要走出“满堂灌”的教学误区,知性的教材分析方法,教师主导的困惑,学生主体的失落,都会导致教学效果的失败。《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告诉我们要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自己思考,教师适时以启发,由协助到促进作用。教师一定要摒弃那种传统的由字词句到段落大意,再到中心思想的这种肢解性教学方法。如此一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就被搁置到了一边,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失去了主观能动性。进言之,师生互动并不是那种简单的“问答式”、“填鸭式”教学。作为学生的动来说,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读”字上下功夫。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应用。从读与写二者的关系来说,这个道理似乎用不着作论证了。读不仅在课内,更要涉及课外。古人说:“功夫在诗外。”其实语文教学也是这样,好的语文教师总是能把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引导到课外去。作为教师的动来说,就必须做到每堂课都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二、从口语训练方面入手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符合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新大纲就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应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听说是口头语言,是读写的基础,口语训练抓好了,对作文教学会带来极大的帮助。目前,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对说的训练仍然存在很多教学上的不足,比如对待小学语文教材上“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就很冷淡。语文教学简单来说,一是说的训练,二是写的训练,说是写的基础,写是说的升华。脱离了这两点,可以说语文教学就是失败的。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说的能力日渐被重视起来了,领导竞选要演说,人才选拔要即兴演讲等等。而作为人类智慧的引领者的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就更要做到全面、理性、健康、不留误区。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最佳时期,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少说,要让学生多说。训练的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阅读教学就是说话训练的最重要的“训练场”,朗读、问答、讨论、复述等,都是说的实际训练,此外像讲故事比赛、小辩论比赛、绕口令等,都有利于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我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总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培养,记得刚毕业的那阵子,选拔班干部都是以成绩的优劣来主观指定人选,后来,我就做到了选拔班干部不光要学习好,品德好,而且还要进行竞选演讲,以达到充分展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从情感体验方面入手
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性,而忽视了情感性。其实,优秀的作品都蕴含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表现的是怆凉、寂寞的情绪。“我又掬你入口了,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朱自清表现的欣喜、激赞的情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表现的是遁世的闲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表现的是怀乡的哀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表现的是忧国思家的情怀。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体验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教师,要化肢解性学习为整体欣赏,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流注于字里行间的思想和情味,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扉,“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进入心灵活化的境界,决不能停留在只需要学生片面在掌握某篇课文的主题思想这个层面上,如此,只会将语文教学引入歧途。
关键词:互动 生命 灵动
英国著名教育家贝肯・威廉曾说:“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生命体验的过程。”让课堂回归生活的本色,充满生命的阳光,实现课堂理性生活、审美生活、道德生活三者的和谐统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放射出真、善、美的光辉,彰显出科学与人文的和谐融合。一旦用“生命”的钥匙开启了“生活世界”的大门,课堂上便有了笑语欢声,有了包容理解,有了对话共享。教学过程理应成为学生的价值生命活动过程,启迪智慧,赋予自由发展的天性。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生成智慧、升华道德的场所,学生的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一、对话做温馨,使课堂清明敞亮
1、充满情趣,洋溢温馨,擦亮智慧的火花,流淌动态精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都是不可替代的个体。他们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资源。课堂上营造一种支持性的平等对话情景,能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环境的支撑,从而使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欣赏。抓住课堂对话中精彩生成,因势利导深入发问,自然地引向课堂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三个维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
案例:
《落花生》一课,师生一起交流“你愿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做像苹果、石榴一样的人?”的片断。
生(“小老师”):你愿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做像苹果、石榴一样的人?
生1:我愿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虽然不好看,但很实用。我虽然长得不漂亮,但我用知识丰富自己,觉得活得很有价值。(生善意地笑)
生2:我愿做像苹果一样的人,现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特别多,没有一个好的外表就不会给人一种好的印象,再说苹果外表华丽,也很好吃,并不是说外表华丽就一定没有用。再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的心灵也需要美的外表来衬托和体现。(越说越激动)
生3:我愿做像花生一样的人,也愿做像苹果一样的人,学花生的实用,学苹果的华丽、高贵,不是两全其美吗?
生4:我两者都不愿做,花生太土,苹果太扎眼。我会做实用的人,但不一定外表不好看;我也追求华丽,不一定就非得像苹果那样炫耀自己。
传统教学,往往抹煞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存在。要让课堂上出现资源生成,流淌动态精彩,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智慧。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师和学生应是互教互学的平等关系,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师生才能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不断出现随机的、动态的、精彩的资源生成。
2、张扬个性,充满童真,碰撞情感的潜能,涌动心灵对话。《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案例:
《三个儿子》讲述了在妈妈眼中的三个孩子各有特点,一个聪明有力,一个唱歌出色,第三个妈妈认为孩子没什么特别,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
在课即将结束,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看到了三个孩子的表现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1:前两个孩子有些不懂事,要帮妈妈做事。(说得头头是道)
生2:不是说第一、二个孩子不懂事,第一个孩子翻跟头给妈妈看,是想让妈妈快乐些,而第二个孩子唱歌,是想让妈妈舒服些。(理直气壮地说)
师:妈妈累了,想不想让人帮忙?
生1:想。
生2:第三个孩子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师出示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只看见一个儿子。
老师的预设是让学生说前两个孩子表现不好,只有第三个孩子才是真正孝顺的孩子。但从学生的表现上,我们看到,是与老师的预想完全不同的。
引起我思考的是第二个学生的回答。首先,这不是课堂上老师所需要的答案,或是说,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的思考会是这样的,这从后来老师的继续引导可以看出来。但这样的答案的出现,至少是表达了学生的一种思考,是啊,妈妈累了,但孩子以这样的方式----翻跟头、唱歌来帮助母亲解乏,妈妈心里会舒坦了许多,可能也轻松了不少,这从课后妈妈老师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但问题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场景不容许有这样的表现:水那么重,妈妈那么累,这时,最应做的,就是直接的帮忙呀!语文课本身就是一种学生抒发性灵的舞台,如何提供更多的舞台让学生去表现,是教学设计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更何况,当学生有了不同的生成,且是极有价值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宏扬,是激励。课堂上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鼓励多元感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鼓励多元感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一点不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有半点含糊。
二、细节做伟大,使课堂拨云见日
“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美国课程理论家多尔说。
在张扬个性的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要用心、细心,及时捕捉瞬间生成的精彩火花,要利用自己灵活的教学机制及时把握,并给予正确的点拨、引导,从而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这样,才能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案例:
《数星星的孩子》一课,从“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体会张衡数星星那认真、陶醉、有耐心的品质。
师:我们也来当小张衡数星星。看着天花板上,想像那就是深蓝色碧玉盘般的天空,点缀着无数颗闪闪的星星。
(为了让学生把仰的动作做到位,体会出仰起头来的数星星是那么不容易,请一名学生示范“仰”的姿势,特别强调头一定要高高地仰起。)
(生不约而同地仰起头,伸长了手臂高高地指向头顶,好像那天花板上闪烁着亮晶晶的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五颗、六颗……(师看到有学生手臂放下来时甩了甩,头稍稍低下来时扭动着脖子)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一分钟左右)
生纷纷放下手,放平了头,调整了坐姿。此时,有的甩起了手臂,有的因为星星始终在闪烁而迷糊了眼睛,有的扭了扭脖子,仰不住了。
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1:我觉得很有意思。
生2:我觉得很开心,很好玩。(刚才甩手臂的男孩子)
师:请问,刚才你停下数星星的时候,为什么甩了甩手臂呢?
生2:因为在数星星的时候,手有点酸了。(刚才甩手臂的男孩子脸略显难色)
生3:我觉得腰也酸了,脖子也酸了,眼也花了,数星星真累哪。
师:是啊,数星星这么辛苦,张衡却天天数,此时,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张衡是个认真的孩子。
生2:张衡是个仔细的孩子。
生3:张衡是个很有耐心的孩子。
可见在数星星的过程中,孩子们理解了张衡“一直数到了几百颗”是多么了不起的事,也感受到科学家们对自己兴趣的那种如痴如醉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做一做”把数星星的这个情节深深地印在他们心中。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写着这样的格言:“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刻骨铭心。”在阅读教学中,放手让孩子们“做一做”,亲身经历文章所描绘的,不仅加深孩子们对课文的体验,也让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更深、更广,并为他们阅读其他文章时能恰当地想像活动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倾听做聆赏,使课堂闪光生辉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思多德曾说:“一个不好的老师是给人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叶澜教授说,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善于倾听和发现,要学会“屈尊”,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并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通过提炼、筛选,进行扶植、培养,让“良驹”成为“千里马”。
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大家都非常乐意去解决,这种问题触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动起来。”学会倾听,做学生忠实的听众,才能给学生一个生成的支点,为学生灵感撑起一片天。
案例:
在教学《小马过河》时,老师要求学生用“()的小马”来说说自己的理解,有一位不大善于表达的学生说了“不怕苦的小马”时,老师和同学们听得是一头雾水,不明白他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正当听课的老师们也在纳闷时,老师没有直接否定这位学生的答案,而是灵机一动,不慌不忙地开始耐心地引导学生说:“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学生慢慢吞吞地说了起来,原来是妈妈要小马把麦子驮到河对岸去,小马立刻答应了,小马很勤劳。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不仅让学生自己豁然开朗,也使其他同学明白了这位学生想要表达的意思。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成的有关信息和教学资源是很珍贵的,它展现了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有时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有时是课堂上绽放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如果教师能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瞬间,并有效地加以利用,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多一分心得,多一分发展,我们的课堂就会多一分活力,多一分精彩。
我认为,上面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是他善待学生的课堂生成的精彩之处,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四、颖悟做深刻,使课堂灵动飞扬
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但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有就有的。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入理。同时,教师也要善于点拨,要营造拨的基点,明确点拨的重点,巧设点拨的支点,把握点拨的特点,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在教师的点拨下灵光一现。
案例:
在教学《詹天佑》第四、五自然段,为了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情怀,老师深情引读:
当资金短缺,铁路修筑被迫中断的时候,詹天佑总是想――(突出修路艰难)
生1读。(读出修铁路的艰难)
师:当帝国主义打扮成猎人的模样,看中国人出洋相的时候,詹天佑总是想――(气愤状)
生2读。(读出詹天佑是在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师:当皇亲国戚来阻挠的时候,詹天佑总是想――
生3读。(读出詹天佑备受压力)
师:当亲友牺牲、离去,当女婿被绑架、女儿身亡,詹天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总是想 ,一起读――(声音哽咽了,泪花在眼里打转)
生齐读。(读出化悲痛为力量)
教师饱含激情的导语,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深情的朗读中既感受了文以载情的魅力,又体验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优秀品质。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智慧捕捉课堂生成的契机,随时处理课堂生成的信息,并防止学生在生成中迷失,让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文本,更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综上所述,关注生成,能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观念;期待生成,证明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过程得以尊重和认可;驾驭生成,表现出了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而这些都是我们课程改革下所倡导的,所要努力达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建锋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裴海安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年4月
一、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首先,备课要备两头,即一备教材,二备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力求制定出明确、具体而又符合生情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既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又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怀着这种宽松愉悦的心情上课,课堂有效性自然得到提高。
其次,解读教材的能力是语文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素养,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前提,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要灵活处理教材,灵活驾驭课堂,教师必须先下足工夫研究教材,深挖教材,归纳和总结教材内容。只有对教材内容反复推敲和总结,才能理解教材编辑者的良苦用心和安排意图。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都会成为一个强烈的信号,直接就可以做出判断,表现在语文课堂上是指语文教师在掌握了教学设计、板书、提问、常用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的使用等多种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较熟练地恰当运用,和学生交流对话正常和谐,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比较顺利。我在研读文本时力求做到:(1)站在文本的角度,彰显学科本体特征;(2)站在作者的角度,把握文本价值取向;(3)站在读者的角度,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4)站在学生的角度,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如人教版第九册《落花生》一文,作者旨在教育下一代要像花生一样谦虚,无私奉献。过去,许多老师遵循作者意图教育学生的,使学生备受打击。而今,时代在进步,理念在改变,竞争意识增强。所以,必须重新解读该文本,在融合作者本意的前提下,跳出教材,在适当情况下,树立敢于展现自我、毛遂自荐的精神。
二、用活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的颁布如一缕缕春风,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气息,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材观。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唯一依据,而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和素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好老师加工教材,坏老师照本宣科”。一个好的老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特点和学生状况等对教材所提供的核心文本加以增减调整,通过调查、访问、阅读、上网等有效途径进行比较恰当的整合,从而活用教材,使教学设计更符合时效性、班级特点、思想教育及学生的自主体验和实际需要,有效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增长学生见识,深化理解,拓展学用渠道。
例如执教第七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学生对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很生疏,对总理生平事迹了解甚少。仅凭课文中朴实的话语,如何能激起对总理的情感呢?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书籍,或者向学生介绍生平一些感人的事例,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学习课文时,学生的情感之帆已扬起,无需老师更多的讲解,理解课文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坚定、执著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但短短的40分钟里,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找准阅读的突破口,以点带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紧抓“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条主线,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围绕:“这三部分内容哪一部分内容、哪些词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让你感动呢?”这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组织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交流来深入。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学习效果较为显著。
三、创新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老师应该有一种自我超越和创新的意识,敢于打破传统的滞后的模式,跳出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从不同的教学方法入手,可以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方式,文眼、题眼、表达方式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大胆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使语文课堂百花齐放。
比如,《开国大典》可采取文题切入法。从课题入手,“典就是典礼的意思,那么在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是怎样的典礼”?进而,围绕“大典”,整体感知,初识“大典”;重点研读,感受“大典”;课堂总结,铭记“大典”。再如,《将相和》可采取语言切入法,《飞向蓝天的恐龙》可采取文意切入法……总之,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及教学现象进行反思,并不断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才能得以培养,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具体做法:(1)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2)给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机会。(3)多给学生评价的权利。《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引导。”赏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强心针,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老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这才是学习的真实过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学的具体保障。
五、课堂和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等等。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关注教学任务,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情感体验,只有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