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技术科研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

第1篇

(二)做好“台长”的策划和联络、宣传等前期准备工作。

(三)收集和整理好申请专业硕士点所需材料,随时准备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与评审。

(四)做好暑期值班安排,实行定时定人负责制,保持工作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二、下学期工作重点(一)突出重点工作

召开全校科研工作会议。拟定于10月21日召开科研工作会议,对科研工作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并修订审议相关规章制度。

2.组织全国台长。为了扩大我校的影响,加强我校与外校的科研沟通与交流,拟定于11月27日至28日举办“台长”。

3.继续推进专业硕士点申报工作。组织相关二级学院、部门召开申硕工作会议,认真领会《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文件精神,掌握了解申报专业硕士的相关政策及注意事项,认真准备申报材料,迎接上级的评审。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到相关和高校调研考察,学取优秀经验。结合各自专业特色,整合学科力量,发挥合力优势,确保申硕工作顺利进行。

4.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对现有的三个省级重点学科加强指导和检查,延伸其学科优势,形成“品牌学科”;认真组织有实力的学科积极申报浙江省第六批重点学科。对现有的校级重点学科加强学术骨干的培养,加大政策、资金的投入。

5.培育学术力量。巩固现有的学术力量,对有条件的专家、教授的相关成果加强包装和成果推广,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学术影响力。培育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为其学术科研提供良好环境。根据学校统一计划,引进相关领域的博士、专家等人才,为学校科研力量增添新活力。

(二)抓好日常工作

做好本阶段科研立项宣传、统计、申报工作。抓好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省科技厅等厅局级项目和校级项目的科研立项工作。

2.做好本阶段科研成果的统计和整理工作。根据上级相关部门的时间安排做好各级科研奖励的申报、推荐工作。及时做好本阶段应完成项目的结题工作和未完成项目的延迟结题工作。根据学校相关科研奖励管理规定,定期做好科研成果统计和奖励工作。

3.做好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创新团队等学术科研团队的管理工作。目前,我校正在形成以学术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创新团队为发展平台的学术队伍和科研力量。现有研究基地15个,有重点学科11个,有创新团队9个,并且其力量正在不断壮大。本年度以来,我们从制度、人事、考核等方面加强了对这些学术团队的管理,下一阶段将继续完善相关制度,优化管理,提升水平。

4.继续举办品牌学术活动。“博士讲坛”、“现代传媒学术大讲堂”等学术讲座活动已举办多期,在师生中具有广泛影响,我们将继续推进并加强这些活动的建设。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将与社会上相关单位、企业联合举办大型学术活动。

(三)抓好制度建设

完善科研部门内部管理制度。认真执行《科研处行风建设公开承诺》,并对其中不合理之处加以修订,切实提高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的管理,制定相关的管理和奖励制度。

2.制定对研究基地等学术团队的管理办法。缕清科研处与各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创新团队等的关系,从立项、结题、考核、评估、经费等方面着手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定,优化管理,充分调动各个学术团队的积极性。

第2篇

本学期小学数学学科研训工作要根据进修学校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进修学校整体的工作部署,强化"专家型、学习型、服务型"的教育服务意识;以全市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认真履行教研员"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指导和服务力度。为我市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为基层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聚焦有效教学,关注常态课堂,不断提升学科教学质量;通过集智备课加强教师间学习交流,通过小数博客加强教师间网络研修,通过菜单教研加强教师间合作研讨;教研员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和专业素养,多形式培养学科骨干教师。

三、具体工作

2、开展"菜单式"教研,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本学期将继续扎实开展"菜单式"教研活动,把高效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全市小学分为东、南、西、北、中六片,分年级全员参与。形式为菜单式教研活动,三月份筹备、调研、下单,采取集中调研,分片筹划,每片选出2名做课教师。四、五月份分片按单开展"菜单式"教研活动(每片一天,具体安排届时通知),内容为观摩、研讨、答疑,教研员针对菜单主题进行评课和专题讲座。通过此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提高教材的研读能力,从精彩的典型案例分析反思教学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3、做好优秀课评选工作。坚持评选程序科学,过程安排周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把评优活动与新课标贯彻落实相结合,与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与教师培训相结合,注重在活动中发现新典型,提高评优效益。通过本次活动深入分析教师的教学现状和小数课堂教学存在问题,认真总结为小学数学教学奠定扎实有效的基础。

4、通过参与基层校晒课活动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教研员要加强晒课指导,现场研究指导,确保小学数学学科晒课质量。通过本次活动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以追求区域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验的有效提升。

5、加强薄弱校、偏远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业务指导。开展学科教研员与农村教师点对点的服务。对薄弱的学校开展结帮扶对子、上示范课、做专题讲座、同课异构等活动。

6、充分利用小学数学工作室博客,加强网络交流的实效性。一是教研员要常态化网上学习、浏览博客,积极推荐优秀的网络资源并上传至博客,二是及时上传基层教师的优秀案例、评课体会、读书反思、问题研讨意见,做到积极跟贴,切实发挥博客的共享功能,三是以校为单位组织数学教师先看小学数学工作室中的视频课然后评课并在博客内讨论,提高教师讲课听课评课能力。

7、开展集智备课活动,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小学数学一年级和六年级的教学设计征集,及时形成案例文本材料上传小学数学工作室博客,与广大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充分发挥教研员引领指导作用和骨干教师辐射示范作用。

8、通过树典型校加快骨干教师培养,本学期发挥典型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主要采取观摩教学、经验交流、信息反馈、展示成果等,促进骨干教师的成长。对典型校骨干教师适时加压,向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激励这些教师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9、研究教学评价,用心编写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10、协助师训、学校、教育局完成有关工作。

附:各月份工作要点

3月份

1、政治业务学习

2、"菜单式"教研活动的筹备、调研、下单

3、组织学科网络教研(博客)

4、参与基层校集智备课。

4月份

1、"菜单式"教研活动

2、关注薄弱学校,组织学科送教下乡活动。

3、参与基层校集智备课。

5月份

1、"菜单式"教研活动。

2、课堂教学典型校调研。

3、朝阳市优秀课评选

6月份

1、骨干教师培养组织学科网络教研(博客)

2、关注薄弱学校,组织学科送教下乡活动。

3、出期末测试题。

7月份

1、整理上交各种业务材料。

2、政治业务学习

第3篇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学法指导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研,努力提高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水平,巩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风气,不断扩大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工作思路

1.坚持“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全省高中教学“减负”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愈加明显。

一方面,要争取、保证语文教学应有、足够的课时(如文科班课时);另一方面,要在既有课时基础上做文章,有效、优效、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再一个方面,也要研究课堂45分钟如何向课外延伸。

在教师层面,要引导研究不同类别的课堂教学,如周一语文课如何对学生双休自学进行检测,高三课如何把新授课与复习课区别开来,作文课如何把作前指导、当堂作文、作后讲评、学生修改、二次讲评等贯穿起来,试卷讲评课如何体现知识梳理、错题整理,名著导读课如何体现讲练结合。

在教研组备课组层面,要引导重视三个层面的课堂教学,即常态课(随堂课、推门课),研究课(专题复习研究、一课三教等),展示课(名特教师、学科带头人展示)。

2.抓住“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阅读,一条主线是作文。两条腿走路,要走得均衡,缺一不可。

关于阅读教学。三个反对:反对“泛语文”,反对“伪讨论”,反对“去文体”。

三个主张:主张课前预习,主张课堂点拨,主张文本细读。三个提倡:提倡读写结合,提倡课外延展,提倡专题学习。

关于作文教学。抓住“对不对”和“好不好”开展训练,前者是审题,后者是立意、结构、内容、语言、文体等,循序渐进地解决“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有什么”“写什么亮什么”这三个问题。要重视作文批改和讲评方式的变革。基本分拿不到,一律重写。

3.加强“三项研究”

即研究学生,研究高考,研究教法和学法。

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状态远大于方法,方法远大于苦干;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看有无存在漏洞,需要不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全;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看是否方法到位,事半功倍。在不同层次(指学习基础)的学校和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分层教学,甚至是个别教学。

研究高考。要研究高考命题,《语文考试大纲》,《语文考试说明》,江苏、全国、上海、福建等地高考语文试卷,特别注意2011年大小阅读命题变化;要研究高考阅卷,如文言文翻译给分模式变化;作文阅卷五类卷变为六类卷,记叙类文章再次得到强调。

研究教法和学法。特别是高三复习课,如何激趣导入,如何讲述考点,如何分析例题,如何教授解题方法,如何做好当堂练习,如何当堂讲评总结,如何布置课外作业,一定要成竹在胸。

4.落实“四大机制”

(1)区域联动机制。以学科研究中心(设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为基地,在全市范围内抽调骨干教师,分别组成2010届高一高二高三语文学科中心组,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资料汇编等活动。在此基础上,举办全市高中各个年段的教学研讨活动。全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及重点学校高三备课组长外出学习并落实学习报告制度。对张家港和昆山两市进行教研考察,总结经验。市直属、高新区、工业园区、相城区高三教学研究共同体继续活动,高三原则上每月安排一次,高一高二原则上每学期安排两次活动。

(2)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等阵地,实现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三教学资源的共享。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以上传课例和课件为主;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高一高二群群号51770895,高三群群号69136369)共享空间以上传专题复习资料为主。此外,继续编印《苏州市普通高中作文指导材料》《苏州市高中语文悦读》等。

(3)过程管理机制。强调高中三年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强调高三一轮、二轮复习是一个过程,避免复习无计划,见资料就用、逢题目就做、复习课就练、练过只讲答案的低效做法。

(4)信息反馈机制。做好数据汇总服务,帮助学校具体分析,落实到人,落实到学科专项;做好高考最新信息搜集和应对的服务。

三、本学期几项具体工作

1.暑期学生自学能力竞赛。9月13日-14日,高二高三,市区集中在苏大附中、苏州外国语学校。

2.高三备课组长会议(高三复习研讨会)。wWw.gWyoO

3.高一语文教学研讨会。

第4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典型项目 开发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20-01

1.引言

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为职教课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构建了一个新的基本概念框架——把行业和企业中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考虑;工作场所应与培训的提供者们密切合作,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下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经历得以更好地结合。这将有助于解决职业教育中不同相关利益人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与矛盾。

2.课程开发思路

2.1课程开发的团队

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高校专家及行业企业专家联合组建的课程建设团队,以高等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为指导,基于专业调研和职业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岗位能力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

2.2课程开发的步骤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本地区及周边地区人才市场调研;

第二步,职业分析;

第三步,提炼本课程所设计的职业行动领域;

第四步,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解构和重构;

第五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第六步,学习情景精心设计。

2.3课程开发的理念

以高职《CAM技术及应用》课程的开发思路为例,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专业教师深人企业一线,与企业人员、行业专家等进行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重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使学生能感本掌握三维设计、仿真等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惠和素养,具备完成岗位工作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2.3.1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以主要职业岗位“自动编程”、“制图员、设计员等”、“数控机床操作”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零件的设计、仿真、制造为基础,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对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进行分析,通过真实工作任务的反复实践,逐渐掌握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设计技巧。

结合工作岗位确定了本课程的目标位通过完成零件三维建模与制造项目的工作任务活动,让学生能掌握绍兴、宁波等地区小企业的CAD/CAM软件MASTERCAM的三维特征建模的技术,会使用中等复杂零件的数字化测量技术进行反求曲面重构,具备合理设置较复杂零件加工参数、数控模拟仿真加工及合理选用加工策略的技能。

2.3.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载体

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本课程确定了如下十个典型工作任务:

3.课程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同步;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让每位学生均有充分的实践训练时间。推行“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每个项目均以产品设计实际入手,按照咨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进行实施。

(1)预先将图纸和工作任务布置给学生。先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分析零件或产品信息;理解建模要求、模具设计要求及仿真加工要求。

(2)学生讨论后,汇总小组意见,拟订建模、加工的方案,教师听取学生意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相应的方案。

(3)学生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如,建模、设计计划,数控加工工艺规程等。教师审定工作计划方案,并且关注预期成果。

(4)根据制定的方案及计划,开展对工作任务的实施,学生进行建模、数控仿真加工。按照教师提供的规范化技术文档对建模结果、仿真加工结果进行检查。

(5)组织学生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包括自评、组评及教师评价。

同时在不同的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现场体验教学法等。如在训练学生优化设计方案阶段,可使用头脑风暴法,通过集体讨论分析,集思广益、互相激发设计灵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团队的智慧和潜能,使设计方案不断地优化和完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结语

高职《CAM技术及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课程开发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职业性:本课程培养的目标直接面向“自动编程”、“制图员、设计员等”、“数控机床操作”的职业岗位,教学过程依照零件的设计加工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展开项目教学。在实施项目教学中,成立项目小组,由专任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和学生组成,按照产品从设计到加工的流程进行,一切围绕职业目标,以掌握职业能力为目的,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本课程教学资源中的“项目”大量来源于企业真实的案例,项目资源丰富,形成了一个动态可持续扩充的共享教学资源库,充分体现了课程校企合作共建,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第5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强调理论与技能并重,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即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知识以及工作方法与经验,这一课程模式符合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认知规律,在当今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构建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学习领域课程。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中,通过对辽宁省食品产业的调研,根据其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的需求,明确了为食品行业培养食品检验员、品质控制员、食品安全管理员及营养师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设计,形成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项能力的重要载体。

二、课程开发方案

1.根据职业需求设计课程目标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检验工作岗位群之一,是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核心内容。本课程以食品微生物检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使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够胜任食品检验员工作岗位的相关工作任务,如实验室使用维护与管理、微生物样品的采集、食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验、生产环境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出具检验报告等,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树立质量与安全意识。课程目标描述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食品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食品样品采集和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掌握微生物检验一般程序;掌握食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及酵母计数和致病菌的国标检验方法。

(2)能力目标。能根据相关要求,正确采集和处理食品样品;能使用国标方法,对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及酵母菌、致病菌进行检测;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关食品标准判定结果,并能规范书写检验报告;能正确使用微生物检测中所涉及的各种仪器设备;能按规定使用和管理微生物检验室,并能对微生物检验室的建设提出正确设计方案;在食品检验过程中,能与其他组员进行良好沟通,并能根据实际检测情况进行方法变通,解决实际问题。

(3)素质目标。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意识,确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客观公正的工作作风,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课程内容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以典型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开发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工作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习到必需的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编排上打破传统的课程章节,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实际工作岗位任务为线索,按照从行动到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设计的循序渐进的课程结构。根据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岗位从新手到能手的成长过程,以典型的食品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从微生物的认识,到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再到食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和生产环境微生物检测,最后微生物实验室的设计与管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合理整合,根据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智能水平以及认知规律合理安排课程结构。

3.根据工作程序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教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的用来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学习情境根据食品企业微生物化验室常规工作及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程序,遵循从入门到熟练,从单一到综合、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同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学习规律,设计了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的观察、食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检测、食品生产环境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实验室设计与管理等5个学习情境和15个任务单元。各个学习情境既相互独立,又存在平行、递进和包容的关系,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既掌握了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又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4.根据行动导向设计教学环节

行动导向教学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下达工作任务,学生则根据工作任务,通过独立查询资料、分析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过程、评估工作结果等一系列行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完全是在模拟企业实验室的校内实训场所进行,使学生能够在与企业环境相似的条件下学习和实训,同时,与学校的食堂及其他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接受真实的检验任务,如食堂餐盘、环境的监测、食品原料及产品(如糕点)的检测等,学生有真实的工作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企业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以检验任务书的形式布置检验标准、仪器设备、检验程序、结果报告等工作任务,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开展教学;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检验工作,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锻炼,理论知识得到运用。任务完成后,师生通过共同分析、总结任务,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完成检验任务的检查和评估。

5.以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学习评价

在进行学习评价时,我们将职业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既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评价学生的工作态度与经验,这样就做到了既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评价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权重为60%,终结性评价权重为40%,评价方案见表2所示。形成性评价包括工作态度、合作精神、职业素养、工作方法、工作质量等内容,终结性评价包括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这样的评价方式突出了学习过程的考核,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把学习当做乐事。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改革,以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检验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根据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情境,对传统的课程结构进行了有效的革新。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加深了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岗位、职业标准及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获得了岗位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6.

[2]赵志群.对学习领域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4):1.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傅伟,袁强,王庭俊.学习领域课程《化工用泵检修与维护》开发与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25-28

[5]姚勇芳,莫慧平.《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8):60-61.

第6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 电气自动化技术 课程体系 优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0083-03

近年来,随着广西区经济的高速增长、电气自动化行业的迅速发展,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因而,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结构与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新的要求与希望,要求毕业生要具备一定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具有一定的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和一定的横向扩展能力。在此情形下,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教学团队与时俱进,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不断调整与优化,走出了一条创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办学之路,培养出满足职业岗位群工业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营销,满足电气自动化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自2006年以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专家、教学管理专家的指导参与下,通过对广西工业重镇的柳州市汽车制造、钢铁冶金、机械加工等行业企业相关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构建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并进行了教学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以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不突出,加上学院国家级示范性课程改革建设和内涵建设需求,也迫切需要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建设。如何调整与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满足电气自动化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值得高职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进行研究。

一、课程体系的优化原则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优化必须满足培养人才知识、能力(见表1)以及素质与职业道德(见表2)的要求(见图1)。达到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专业岗位实践能力能用;素质与职业道德培养应包括团队协作精神、忠诚责任质量意识、纪律规范诚信意识的培养。

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需要考虑:要全面兼顾素质与职业道德、知识、能力的培养;要努力适应时代要求;要依托行业、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创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巩固基础知识;第二,强调岗位针对性;第三,突出灵活性;第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与“学”的合作性;第五,课程内容整合的有机性;第六,课程体系衔接的合理性;第六,课程内容体现前瞻性、超前性和先进性等。

二、课程体系优化的设置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的优化是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群、技术领域及横向扩展的要求,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结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所处地方行业产业情况及生源情况,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一)课程体系总体结构设置

我们按照“学生需求与企业需求并重”的原则,形成了由“内容维度”和“形式维度”构成的课程体系“二维”模型(见图2)。两个维度包括四个模块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二)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优化的分析

1.内容维度,包括“基本素质教育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教学目标来源于行业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二者相互协调彼此渗透,共同构成完整优化的课程体系。第一,“基本素质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主要以学生思想道德、职业素养、身心健康等基本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同时渗透专业特点和行业企业需求,重点解决学生“如何做一个社会人”的问题。第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深化与专业化,主要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渗透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解决学生“如何做一个职业人”的问题。

2.形式维度,包括第一、第二课堂,二者是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第一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侧重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第二课堂以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主,侧重实践锻炼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的优化

按照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通过多次对地方行业企业,尤其是对柳州市三大支柱产业的深入调研分析,充分了解人才需求情况,根据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证书要求,形成并实施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34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学生素质、技能、能力的全面提升,又满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要求。重新调整教学模式,新“343”教学模式见图3所示。

从图3可看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包含以下四个领域:基础领域、专业领域、特色与拓展领域、创新领域,突出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新的专业课程体系详见表3所示。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开展社会调研与工作分析,归纳出本专业毕业生对应的新19项典型工作任务,根据新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典型工作任务表如表4所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表5所示。

(四)专业课程的实施

1.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普遍采用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实施教学,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任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完整的任务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综合能力。

2.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运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仿真教学法等,努力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促进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提高。

3.专业课程普遍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的监控,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制定考核标准,创建以职业综合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以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等为考核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成效

在学院示范性课程改革建设和内涵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施,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取得了以下成绩:一是国家级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国家级高职建设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自治区级示范实训基地等4个方面都实现了零的实破。二是可编程控制器、机床电气线路维修两门课程均获得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环网柜的操作与维护”实践教学设计》获第三届全国实践教学竞赛课程建设方案设计比赛三等奖;三是拓宽了学生的校外专业顶岗实习的实现空间和途径。四是毕业生专升本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明显提高。由于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管理规范,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6%。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在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等方面予以充分肯定,100%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称职”以上的认可,特别是对学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上的实践动手能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涌现出一批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优秀毕业生。五是近三年的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技能初次鉴定的平均通过率达98%以上。

总之,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中,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实施“343”教学模式,使课程体系结构设计更趋合理,课程内容更具有时代性。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评价来看,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更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有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英剑,刘忠伟,邓根清.高职冶金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2]张映红.关于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2)

[3]黄依珍.谈谈虚拟实验在课程教学中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1(3)

【基金项目】2012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2012C002);2009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2009B18)

第7篇

【摘 要】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并且在本世纪初得到适度的规模扩张以后,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随着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则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一、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应用领域广泛。与此同时,企业对各类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起来,但是,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缺口大。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职业技术院校,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如何将我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办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研究成果,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至关重要。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的逻辑起点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本途径是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操作方法是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实现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经过对河北省主要企业的市场调查,河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及岗位分布如图2所示。

(1)主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及管理;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装等。

(2)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服务等

2.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受学科内容的性质约束划分课程,从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入手,根据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技能、知识结构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置基本素质课程、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两大模块,并由此组成课程体系的主体(见图3) 。

基本素质课程可由思想品德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组成,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这类课程既与专业知识技能有一定的联系,又与道德人格相关。文化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有所帮助。道德身心教育是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铺垫和准备,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基本素质课程的实施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期成为学生创新思路的触发点。

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为此,技术应用能力素质课程分为具有一定梯度的职业基础能力课程、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使学生的职业能力(经验)得到逐步丰富和提高的同时,控制系统观念(策略)的形成和树立是其中的关键。

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涵盖的大多是某一专业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牢牢掌握,技能能力训练一定要求学生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是指那些必须落实在实际专业岗位能力应用方面的课程。高职院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能力与技能,就必须根据岗位与岗位群必需的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这类课程大多是技术相对独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控制系统观念角度把握这些课程之间横向纵向联系,将知识点和能力点统一到系统这一层面上,可以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主要靠这一层面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加以落实。此类课程突出应用,务求熟练,造就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是借助于实际生产过程或系统,将相对独立的职业技术加以综合应用,控制系统观念在此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现,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类别的典型系统作为教学对象。例如,典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柔性加工生产线(MPS)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护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强化学生从控制系统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能力课程体系以基于工作过程的“3343”模式为主导,广泛吸取多种课程论之长,考虑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经济对机电工业技能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1)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努力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2)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按照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要求整合课程。(3)按照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梯度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打破了学科系统性与“老三段”的束缚,以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具有以下特点:(1)提前介入专业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3)突出了成熟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跟踪与应用;(4)依靠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可实施“实习、科研、培训、就业”一条龙的“订单式”人才培养。

4.课程考核原则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能力进步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考核方式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决心,还可以从考核中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1)注重基本理论的理解、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2)实行开放式考核,即考核范围开放;考核方式开放;考试标准开放;考核知识点与技能点开放。

(3)鼓励多元性与开放性答案。

(4)实行基于过程的全程化跟踪考核,即根据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定,体现学习的进步。

(5)规范化、标准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考核要严格,发挥学生个性特点和创新思维的要鼓励,体现学生能力提高的要肯定。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3]俞建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第8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目前数据库系统应用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石。因此数据库技术日益成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知识与技能。数据库应用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数据库技术的一门专业核心平台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数据管理的应用能力。但是数据库应用这门课程由于自身难度大,课程理论体系复杂、高深、发展快,其应用技术具有灵活性、多样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一直不明显。数据库应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但如何灵活运用数据库知识解决后续课程中的数据管理、数据维护能力却相对薄弱,同时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观念。因此,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理念在数据库应用课程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中进行的改革进行研究,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

二、课程来源与课程设计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理念,课程应经过社会调研和专家访谈,确定专业面向工作岗位群中的具体工作岗位;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以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以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能力为依据进行设计,开发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加工与教学设计处理,得到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并使之具体化。(1)多维度专业调研。按照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课程必须为其专业服务,因此任何一门课程都与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进行服务区域、面向行业调研、人才需求调研、同类院校专业调研、毕业生调研等多维度的专业调研,得出结论:面向整个产业链,会计电算化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已从业人员的数量及质量远远未满足需求。但应拓展会计电算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2)确定专业岗位群。根据多维度专业调研结论,专业应培养适应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以会计信息化应用、系统管理与维护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熟练应用财务软件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处理能力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实施、维护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调研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下岗位群:会电核算岗、会电维护岗、会电实施岗等。并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具体如表1。

表1 岗位群分析

(3)开发典型工作任务。通过专业调研与岗位群的分析,教学设计者应该基于工作过程来构建学习情境,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工作任务之中。工作任务设置的总原则为从工作需求出发,选择相关的工作任务并确定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其目标是在工作中学习和应用知识。(4)设计学习情境。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学习情景是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点,综合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一体的思路进行设计。以形成数据库应用和数据管理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选取项目的基本依据是数据库应用课程涉及的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以数据库系统应用流程与典型的项目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学生通过4个典型工作任务完成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学习任务。以数据库认知、学籍管理数据库、网上购物系统数据库、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共4个项目为载体来组织教学,4个项目设计循序递进、循环上升,并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训练项目中。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下,结合学习情境内容和能力要求的特点,设计若干学习子情境。子情境的设计上,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关任务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提高、简单到复杂贯穿于教学和实践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为后续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与维护以及今后的数据管理维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效果的显现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

在学生学习的初期,对数据库的认知非常有限,所以“数据库认知”作为第一个教学情境,完成认识数据库、SQL Server的安装和设置等知识目标与安装和正确使用及简单配置SQL Server数据库的能力目标,该阶段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在第二阶段,以“学籍管理数据库系统”为情境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初步管理、维护及备份恢复SQL Server数据库的能力为目标,该阶段以教师的引导、讲授为主。在学生对数据库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学习中期的“网上购物系统数据库”中,教师应让学生尝试完成一些任务。该阶段中应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在学生对数据库的知识有了整体认识后,教师引入“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项目,这个阶段采用项目教学法为主;通过操作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前台应用软件与后台数据库的管理,让学生明白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来龙去脉,为管理软件应用、ERP维护等后续课程中数据的管理与维护打好良好的基础。这一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质量意识与安全意识,基本的职业素养与严谨的工作作风等等。

四、改革效果与特色

(1)理论够用、注重实操。根据现在高职改革的理念,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不是研究型的人才。同时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知识,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相对薄弱的这一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按照理论够用的原则,针对所在具体岗位所需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摒弃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等传统教学内容。(2)重点突出、贴近应用。教学内容基本来自于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籍管理系统、学生容易理解的网上购物系统以及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会计信息系统,贴近实际应用,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笔者所在学院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通过课程基于工程过程的教学改革,对学生从原来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在培养操作能力的同时,加强作为一个职业人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密君英.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福建电脑.2010(1)

第9篇

关键词:林木;病虫害;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2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68

1 宁夏地区林木病虫害的发生现状

宁夏地区地处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境内大部生态环境脆弱。主要表现为:面积快速增加,树种单一,防治办法较少。林木病虫害在宁厦地区的发生范围在逐年提升,区域性灾害频发,发生频率在逐年提升,并且病虫害具有顽固性和突发性,防治难度较大。银川市二代林网中有30%的树木为椿树,其中有20%的椿树已经遭到了害虫的危害,2011年受害树木数量就已经超过了2000万株,虫口密度十分大,大概为8~10头左右,危害最为严重的单株树木的虫口密度高达30头。根据银川市全区各市县调查统计结果,2014年臭椿沟眶象银川市发生面积超过了为33.33hm2,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病虫害发生受气候条件改善、寄主食料丰富影响有扩大蔓延趋势。长期的气候干旱,导致树木生长不良、生长势衰弱,为蛀干害虫的生存提供了场所,导致其扩散蔓延。还有就是防控体系滞后,“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不能真正贯彻落实到位。

2 林木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2.1 成立领导机构,组建专业队伍,多方支持,保障有力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持续控制,防控结合的原则。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成立由各市县林业局主管局长为领导,林木检疫站为重要工作部门的林木病虫害领导机构并下设防控组、技术组、保障组、信息组;组建专业防治队伍,主要是由市区森防总站、银川市森防站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和科研人员组成,主要工作是开展防治技术科研工作,为防控提供技术咨询、指导和培训工作人员,负责检查评比验收工程;坚持快速反应,紧急处置,控灾减灾的原则,坚持依法防治,职责明确的原则,工作开展需要得到省市区财政部门、法律部门和物质保障部门的支持,市财政局、各乡镇政府、各部门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为林木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市防控指挥中心和各单位防控部分别建立防控物资储备库。各级林业部门应编制《年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预案》,并按照《预案》办法,积极开展综合防治工作,对工作不力,造成失误的,坚决追究责任。

2.2 提高林木病虫害防治意识

要明确危害本地区林木病虫害的种类,在了解这些病虫害之后,就可安排相关人员始开展病虫害监测、记录工作,并做好病虫害预警工作。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出现病虫害传播的趋势,应该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从而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科学进行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应该结合宁厦地区的气候环境。根据气候环境做好容易感病树种的保护工作,对于那些抵抗能力较强的树种加强监测就行了。

2.3 增加林木病虫害的投入力度

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仅需要资金作为支撑,更需要相关科技作为保证。林场应该积极的向上级政府部门申请,保证病虫害防治工作充足的资金支持。强化政府部门对林木病虫害的防治意识,将其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去抓,积极分析问题,及时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保证地区林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发展。

2.4 做好林木检疫工作

应加强产地检疫工作。强化对无检疫苗圃的检疫管理,对病害发生地区害虫寄生的原木、苗木和带有活体的包装性材料进行检疫。要做好木材加工、生产、贮存和繁殖等场所的检疫工作,制定完善的林木病虫害检疫档案,对检疫存有病虫害的场所应该下发除害通知书,对疫情进行科学处理;做好林木调运检疫工作。主要包括了苗木、原木和木制品,在征求调入地的部门的同意下,按照检疫的要求进行严格的现场检疫,确定未存在活体对象的才能签发植物检疫证书,并将结果及时通知调入地森检部门。

2.5 采用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很多林场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一味的采用化学农药的进行防治,而农药在消杀病虫害时也会严重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林场在选择树种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不同树种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通过树种科学搭配提升林木的抗病能力。在造林过程中应该按照相关标准科学栽植,保证合理的密度。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工作计划,应该加强林木不同时期的病虫害防治力度,积极探寻科学的防治手段和措施,这样在消灭病虫害,保护好其他生物物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