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保险公司企划方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方针,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二、活动目标
促进我司安全管理水平和驾驶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防止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和其它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
三、活动内容
1、对安全生产隐患自查自纠。
2、每期分批对司乘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其具体培训计划见附表)。
3、树立“百日安全竞赛优胜单位”、“安全行车标兵”先进典型。(其具体标准和条件参照市总公司方案)
四、工作措施
1、统一认识,切实加强对该项活动的领导组织工作,重在提高我司安全管理水平,促进驾驶人员安全行车技能的一次深刻的竞赛活动,为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公司决定成立由赵新华经理任组长,分管安全工作的李先举任副组长,安委会成员为组员的活动领导小组,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安机科,由向左才同志任主任,负责对本次活动开展和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
2、以本次活动为重点,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好“五一”黄金周的安全生产工作。
3、开展灵活机动的路检路查行动,进行重点时间、重点路段、重点班次的路检路查行动,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严处重罚。重拳出击,严打“三违”等一切违法行为。
4、做好“爱车例保”和维修质量保障工作。驾驶人员和保修人员一定要严把维修质量关,严守维修操作程序,保修厂要做好维修车辆的进厂报修、检查、维修和出厂检验登记程序,做到漏报不漏修。
关键词:“营改增”;保险营销;应对策略
1引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16年3月24日共同颁布《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规定保险业于5月1日起全面实施“营改增”。对于保险行业来说,“营改增”会对保险公司的税负和业务模式等诸多方面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将对“营改增”在保险营销中产生的影响展开具体分析,提出有针对性措施,以促进保险行业的稳定发展。
2“营改增”对保险营销的影响
2.1产品价格的影响
对于财险公司而言,经营的绝大部分财产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都将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对于寿险公司而言,由于一年以上人身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被列为增值税免税政策适用范围,只有一年以下短期人身保险产品(主要是短期健康险、意外险)的保费收入将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因而,“营改增”对人身保险产品价格影响较小,对财险产品价格影响较大。由于保险产品的定价实行备案制,保险产品价格短时间内无法变动。“营改增”后企业购买短期人身保险产品和财产保险,同样支付100元钱,其中94.34元计入相关费用科目[100/(1+6%)=94.34元],5.66元计入应缴税金-应缴增值税(进项税)。而在“营改增”之前,支付的100元要全部计入相关费用科目。可以说“营改增”之后,保险产品“降价”了。
2.2营销成本的影响
由于增值税价外税的性质,价格和税金是分离的,这一点与营业税是完全不同的。含税价和不含税价对公司的收入、成本和费用会产生较大影响。例如,保险经纪公司业务手续费,以不含税价格为基础计算的手续费和以含税价格计算的手续费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保险公司原使用的保费收入考核、手续费佣金的计算、企划奖励方案等将面临重新测算。根据税法规定,将委托加工或者购入货物用于分配给投资者或者无偿赠予他人的,均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保险公司在日常营销中,都有很大金额的业务推动奖励、客户活动赠品等支出,这一部分支出产生的17%的销项税将分别计入佣金支出、业务宣传费等科目,增加了企业的支出。
2.3营销模式的影响
目前保险公司的营销模式有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营改增”对直接销售的影响不大,但对于间接销售影响比较大。间接销售主要有个人人销售、中介渠道销售。由于保险公司个人人数量众多,但产能低,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或季销售额不超过9万元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相反,专业、兼业保险中介公司由于可以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3保险营销应对“营改增”有效策略
3.1重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
保险公司在制定业务推动企划方案、向客户赠送宣传品、召开产品说明会、举办业务培训、日常购买办公用品时,应充分考虑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额抵扣带来的减税作用。在相同条件下,优先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其次使用增值税普通发票;优先选择一般纳税人的供应商,其次选择小规模纳税人的供应商。严格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的有关规定,依法获取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3.2减少营销中的视同销售行为
根据税法规定,将委托加工或者购入货物用于分配给投资者或者无偿赠予他人的,均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保险公司在制定业务推动企划、赠送宣传品,采取以现金补贴代替实物发放。确需实物激励的,可以采取人自行购买或公司统一以人名义购买,公司给予现金补贴的方式规避视同销售行为产生的增值税销项税。
3.3重视使用中介渠道
根据《关于个人保险人税收征管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45号),保险公司可受托为人汇总代开增值税发票。截至2017年上半年,我国保险人突破700万人,但其中绝大部分月收入超不过小微企业标准,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抵税。对于财险业务和短期人身险业务,保险公司可以利用保险中介公司提供保险服务,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后抵税,还可以要求个人人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成为个体工商户,并到税务部门办理涉税登记,从而可以委托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抵税。
4结语
保险业的“营改增”是重难点问题,保险企业应尽快适应增值税征税的新要求,根据“营改增”的相关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创新企业的营销模式。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相关政策,如“视同销售行为”的政策,给保险业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共同推动“营改增”后保险业健康、持续、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茂林.浅析“营改增”对保险公司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7(10).
关键词:“营改增”;保险营销;应对策略
1引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16年3月24日共同颁布《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规定保险业于5月1日起全面实施“营改增”。对于保险行业来说,“营改增”会对保险公司的税负和业务模式等诸多方面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将对“营改增”在保险营销中产生的影响展开具体分析,提出有针对性措施,以促进保险行业的稳定发展。
2“营改增”对保险营销的影响
2.1产品价格的影响。对于财险公司而言,经营的绝大部分财产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都将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对于寿险公司而言,由于一年以上人身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被列为增值税免税政策适用范围,只有一年以下短期人身保险产品(主要是短期健康险、意外险)的保费收入将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因而,“营改增”对人身保险产品价格影响较小,对财险产品价格影响较大。由于保险产品的定价实行备案制,保险产品价格短时间内无法变动。“营改增”后企业购买短期人身保险产品和财产保险,同样支付100元钱,其中94.34元计入相关费用科目[100/(1+6%)=94.34元],5.66元计入应缴税金-应缴增值税(进项税)。而在“营改增”之前,支付的100元要全部计入相关费用科目。可以说“营改增”之后,保险产品“降价”了。2.2营销成本的影响。由于增值税价外税的性质,价格和税金是分离的,这一点与营业税是完全不同的。含税价和不含税价对公司的收入、成本和费用会产生较大影响。例如,保险经纪公司业务手续费,以不含税价格为基础计算的手续费和以含税价格计算的手续费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保险公司原使用的保费收入考核、手续费佣金的计算、企划奖励方案等将面临重新测算。根据税法规定,将委托加工或者购入货物用于分配给投资者或者无偿赠予他人的,均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保险公司在日常营销中,都有很大金额的业务推动奖励、客户活动赠品等支出,这一部分支出产生的17%的销项税将分别计入佣金支出、业务宣传费等科目,增加了企业的支出。2.3营销模式的影响。目前保险公司的营销模式有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营改增”对直接销售的影响不大,但对于间接销售影响比较大。间接销售主要有个人人销售、中介渠道销售。由于保险公司个人人数量众多,但产能低,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或季销售额不超过9万元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相反,专业、兼业保险中介公司由于可以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3保险营销应对“营改增”有效策略
3.1重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保险公司在制定业务推动企划方案、向客户赠送宣传品、召开产品说明会、举办业务培训、日常购买办公用品时,应充分考虑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额抵扣带来的减税作用。在相同条件下,优先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其次使用增值税普通发票;优先选择一般纳税人的供应商,其次选择小规模纳税人的供应商。严格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的有关规定,依法获取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3.2减少营销中的视同销售行为。根据税法规定,将委托加工或者购入货物用于分配给投资者或者无偿赠予他人的,均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保险公司在制定业务推动企划、赠送宣传品,采取以现金补贴代替实物发放。确需实物激励的,可以采取人自行购买或公司统一以人名义购买,公司给予现金补贴的方式规避视同销售行为产生的增值税销项税。3.3重视使用中介渠道。根据《关于个人保险人税收征管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45号),保险公司可受托为人汇总代开增值税发票。截至2017年上半年,我国保险人突破700万人,但其中绝大部分月收入超不过小微企业标准,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抵税。对于财险业务和短期人身险业务,保险公司可以利用保险中介公司提供保险服务,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后抵税,还可以要求个人人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成为个体工商户,并到税务部门办理涉税登记,从而可以委托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抵税。
4结语
保险业的“营改增”是重难点问题,保险企业应尽快适应增值税征税的新要求,根据“营改增”的相关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创新企业的营销模式。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相关政策,如“视同销售行为”的政策,给保险业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共同推动“营改增”后保险业健康、持续、高效的发展。
作者:王道萌 单位: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临沂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负债性与外部性。财产保险公司是负债经营,自有资本只占资产负债的很小部分,并且其净值越小、错误决策导致的公司损失就越小,公司就会越倾向于采用高风险的经营策略。
2.财产保险合同的不完全性。财产保险合同的不完全性使得公司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风险。一方面,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合同交易前后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财产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有限理性主义和事后机会主义,以及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财产保险市场的不确定性得不到完全解决。
3.财产保险公司的委托关系。财产保险公司内部存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公司经营者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可能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在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和业绩评价机制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经营者更多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谨慎的经营原则。
构建科学、完善的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预警系统
(一)建立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是防范财产保险公司风险的有效保障,它能在可能危害公司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预先发出警告,及时找到产生风险的关键原因,从而采取有效地措施以避免财务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1.财务风险全方位预警机制。财产保险公司应当实行“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管理、统一监测、分级监控”的全方位财务预警机制,在保监会和各财产保险总公司建立全方位预警部门,以分析公司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及时处理所接收到的预警信息,从而采取防范财务风险的各种决策和措施。
2.财务风险传导预警机制。传导预警机制按照行政区划可以在保监会驻各省(市)的派出机构和财产保险公司的省级分公司建立,并具体负责本辖区财务风险的监测和预警,以及及时传导总公司和分公司防范财务风险的各种决策和措施。建立与总公司相衔接的区域性传导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并实行内外多层次、多功能的信息反馈网络,不仅能有效地监督、管理分公司和抵制来自各个不同层次的干预,还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财务风险导致的损失。
3.财务风险终点预警机制。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终点预警机制是对公司终点活动的监测预警,公司建立财务风险终点预警机制应在各分公司实施组织规划,以稽核部门为核心并由主管、会计和企划等部门联合参加,从而更好的与全方位预警机制和传导预警机制相配合,从而形成一套自上而下、全面有效的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和实现风险监测预警的动态循环,以促进公司财务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建设。
(二)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系统建设
1.组织体系建设。财产保险公司需要成立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确保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功能的实现,并通过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和会计统计检查制度等来确保预警系统的正常运作。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一般由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组成,还可能包括一定数量的外部管理咨询专家。当预警监测指标处于基本正常或低度危急状态时,预警部门要提供相应的预控方案给决策层,由决策层下达给各职能部门执行,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财务风险预警管理部门由专门行使财务风险管理职能的人员组成,是具体实施监测和预警的牵头组织部门,对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负责。该部门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公司预警管理战略的要求来传导、落实和执行各项具体的预警措施,即监督和管理预警执行部门各项财务风险决策的实施情况、调查财务风险环境、整理分析财务风险信息,从而向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反映财务风险的具体情况,为财务风险预警决策提供依据。
财务风险预警执行部门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组织架构的基层单位,主要负责制定基本的财务风险预警细则和办法、组织实施本系统的财务风险预警和管理活动,并及时向财务风险预警管理部门反映财务风险的实际状况。财产保险公司的其他管理部门和经营部门必须接受同级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的检查管理,并有义务积极配合其工作以共同促进保险市场的有序发展。
2.信息管理体系建设。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再加工发现异常变动数据,并及时传递到各相关管理部门,从而为财务预警系统提供充分的预警信息数据,使其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以降低财务损失。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应不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子系统资源的共享和功能集成,以保障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
(三)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配套措施的完善
1.预警的财务风险及其采取的对策。预警的财务风险包括误警和漏警,它是预警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在高度财务风险状态下,财产保险公司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各指标的风险评价结果采取财务风险避免策略、合并或兼并策略和冒险策略等措施;在中度财务风险状态下,财产保险公司应采取财务风险抑制策略和分散策略来防范财务风险的进一步恶化;在低度财务风险状态下,财产保险公司可有意识的采取财务风险预防战略和适应战略来防止和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在正常财务风险状态下,财产保险公司应采取财务风险准备与补偿战略,以增强公司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2.提高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一方面,通过加强公众的财务风险知识和风险意识,为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财产保险公司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依据信息技术建立上下配套的管理体制,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与内控水平和资金实力的匹配,实行严格的分级授权授信制度和内部稽核以规范经营活动程序,从而实现内控制度与财务预警系统的有机结合。3.保持预警系统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并适度公示预警系统。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预警系统应在追求相对稳定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灵活可调整性,即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确定每个阶段的重点监测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补充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专职财务人员缺位或职责弱化在总部或省级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下,保险公司基层业务机构的财务会计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工作量大大减少,更多的是单纯的经营管理费用报销初审及报账、税金缴纳等基础性工作,基本上就是一个单一报账员角色,甚至有的区县基层公司不专设会计人员,由一般的办公行政人员兼理报账员职责,使得基层公司会计人员的核算和监督职责全部都被严重弱化,从而放松了对会计原始单证的真实性、合理合规性审核,甚至出现了基层公司会计人员协助所属单位虚构经济事项造假套取资金的现象。
(二)核算人员与其核算单位互不隶属、相互独立,经济事项原始信息的真实性核查困难在总部或省级财务集中管控模式下,会计人员与核算单位无论是行政关系上还是空间距离上都是相互分离相互独立的,客观上造成了会计人员与区县基层公司的经济事项实质的脱节,会计人员只能对报账发票和单据形式上的合理、合规、合法性进行审核,根据票据或单证在纸面上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和经济形式进行会计核算处理,无法核实其真实性,极有可能产生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核算结果,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目前许多区县基层公司以保费做为公司经营的唯一核心指标,存在着“唯保费论”,在愈演愈烈的白热化保险市场竞争中,为完成年度保费收入预算目标,往往会不计代价、不顾后果的采用虚列费用套取资金的办法违规违法向单位或个人支付回扣或商业贿赂。
(三)投入产出效益低下许多保险公司基层机构的全面预算管理徒有虚名,流于形式,虽然在每年年初都编报年度收支全面预算,但往往预算执行结果总是有很大偏差,尤其是费用收支预算,收支不平衡的情况更是家常便饭。在具体业务经营上,一些基层公司的业务企划方案和业务推动方案的制定毫无投入产出意识,为了在日趋白热化的国内保险市场竞争环境下完成保费收入任务指标和达成理想的市场占有份额,丝毫不计代价,业务拓展费用和业务推动费用往往大大超产出投入,奖励的额度大于所实现保费对应的创费金额。
(四)基层公司预算资源不足绝大部分保险公司基本上都是采用保险产品的险种预算费用率对下属单位进行预算资源匹配和下达,预留一定的本级费用资源后,剩下部分对下级预算单位下达费用率,下级公司按照上级下达的预算资源额度来安排员工薪酬、销售费用、固定费用、培训费用等各项经营管理费用支出,费用率指标从总部到省到地市再到区县,经过层层盘剥、层层分解之后,呈现出逐级递减的态势,这就直接导致了区县基层公司预算资源不足。在正常费用开支没有来源的情况下,基层公司往往会采取赊账、拖欠等违规方式获取费用,这将会导致新的财务风险点。
二、保险公司基层机构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一)实行基层财务人员“派驻制”,合理设置岗位。将区县基层公司财务人员纳入财务条线垂直管理体制,由上一级公司财务部门会同其同级人事部门统一进行各项管理,实现运营管理与业务销售的分离控制和制衡,提高基层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基层机构财务人员岗位缺失问题和兼职问题,同时要加强基层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培育和会计专业胜任能力培训,不断强化对保险公司区县基层机构的日常财务检查和监督。
(二)加强制度建设与完善针对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努力加大工作流程、审核流程、工作表单的标准化建设,防范和化解各项财务风险,包括制定各项细化的财务管理机构和内控管理制度,明确各个管理层级机构的职责范围;进一步推进财务管理制度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平台将财务管理制度的管控要求固化进系统予以执行。
(三)预算资源配置向基层倾斜最大限度将财务预算资源下达基层公司,确保基层公司财务资源与业务发展同步增长。注重费用政策统筹平衡,体现政策导向,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源向队伍建设和销售一线的倾斜,激发基层活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费用激励机制,引导基层公司坚持有价值的发展,持续优化业务结构。
(四)加强预算控制与业绩考核控制,有效控制成本。切实落实预算管理职责。进一步强化全面、全员、全程预算管理理念,强化责任部门执行职责,努力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力和执行力,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公司费用预算管控;加强对收入与支出预算执行情况的事中监控与分析,对于业务支出开支异常情况及时做出预警,将年度费用预算执行的结果与公司负责人和中层干部的绩效考核和薪酬考核紧密挂钩,从根本上做到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面管控。
三、结束语
【关键词】保险 财务预算 分析
一、引言
保险公司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主要是关于市场费用和管理费用的预算、资源的合理分配与根据利润目标制定各项经营指标。而总机构和各分支机构之间,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的侧重也不尽相同,保险企业要对财务预算管理有足够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二、保险行业财务预算工作的现状
(一)预算执行的级次力度问题
一些保险公司在按照级次管理的过程中,根据保险种类的不同进行控制,其控制模式都是以上级的命令为准,而不听取下级的意见与建议,保险公司下级机构是市场的直接接触者,对市场的动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并且能够深入的了解市场特性,可以在此基础上为保险行业提出与实际相符的、操作性较强的意见。
(二)预算与考核之间的问题
由于保险行业的特殊性,不同的保险公司在预算体系和考核指标上都有所不同。这种情况会给监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与此同时也会影响保险公司对业绩的评估和经营状况的改善以及同行业之间的比较。例如:有些保险公司对承保政策、险种的结构、管理权限、员工的数量和薪酬政策等放权过大,仅仅重视考核监控管理。另外,保险企业的重结果指标而不重视监督控制过程,会导致管理工作的失控。保险行业分公司的预算管理对象主要包括公司的经营计划、资产的分配情况、市场费用与管理费用的预算等方面,所以公司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来组织实施,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务预算的作用。
(三)预算执行力度中存在的问题
有些保险公司不仅严格要求预算的每一个项目,而且还制定了每一个指标的操作标准和控制流程,将决策、控制、服务等工作分离开来,对预算实行严格的控制。还有一些保险公司、只用完成的指标来评价工作,执行的力度不统一,会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管理的精细化冲突逐渐变大,对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很多公司不能有效的发挥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虽然在考核过程中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但是预算目标的不合理,导致预算管理没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改进保险行业财务预算的措施
(一)重视财务预算的差异分析与考核
在保险企业中,将预算控制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结合起来,在预算控制的过程中,财务主要是对预算和差异因素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反馈到相关部门,通过相关部门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另外,通过对差异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从中找出管理上的优势与不足,对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不断的加强财务预算控制管理。
(二)正确认识财务部门在预算控制中的地位
从预算草案到正式预算的编制,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预算的编制汇总需要有专业性的机构进行管理,并且包括日常的管理事项。大部分企业的预算控制管理都是通过财务部门完成的,而预算控制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所以预算控制工作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造成各个部门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切实的遵循预算控制而导致预算约束力的下降。我们要对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中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并采取一定的监督手段进行监管与考核,在最大限度上降低财务部门对预算控制的影响。
(三)按照责任中心建立财务预算控制的预算体系
近几年来,我国的保险行业发展不太乐观,不仅效益低下,而且从业人员的自律性较差,保险市场的规范性不强,管理方面也比较滞后。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保险公司的预算控制要以责任制进行,并要对预算、管理和考核进行合理的分类。首先业务管理部门是保费收入、赔付率、保险种类的结果、手续费率预算的责任中心。在年度预算的过程中,业务管理部门要制定合理的分区域、分机构、分时间以及分险种的执行标准,并对动态进行公正公开的调控,公司对业务管理部门的政策与预算进行合理的控制;其次行政部门是资产、办公场所和行政费用的责任中心,并根据年度预算控制的总资产和总体的行政费用制定相应的标准和原则,并对动态进行公正公开的调控,加强公司对行政部门考核的合理性。再次,人力资源是职工人数和职工总薪酬的责任中心。根据其年度预算控制的薪酬和人数,制定合理的调配原则,并对动态进行公正的调整。最后,下级部门是预算的执行部门,在下达的各类计划与调配原则内达到收入计划和支出控制,并在计划内能够进行适当的调节和考核。
四、小结
财务预算管理不仅能够反映未来一定时期内的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也能避免风险的产生。保险企业在规范的制度下,要重视财务预算的编制和预算的差异分析,使财务预算管理落到实处,不断的推动保险企业管理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徐敏.试论保险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2(6):156.
[2]金乐.关于保险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12):176-177.
[3]覃娱.浅谈保险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1(10):34-36.
[关键词] 平安上市经营ac管理
2004年6月24日,平安集团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融资143.37亿港元,平安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时至今日,回顾平安上市两年来的发展情况,可见上市对平安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一系列的经营管理举措,这些举措推动着上市后的平安阔步向前,可供其他险企借鉴。
一、公司治理结构更趋完善,决策机制更加健全
应当说,平安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得天独厚,有其他公司不能比拟的优势。员工持股基金的建立,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国有股的逐渐淡出,海外上市引入H股,平安的股权结构步步优化,使平安的经营更加理性和富有生机。
此番上市,平安在全球发行13.8789亿股H股,约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2.4%,平安的股权进一步分散。2005年,汇丰收购了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持有的平安10%的股份,股份总数上升到19.9%的上限,成为平安的第一大股东。2005年8月25日,汇丰派驻平安的董事Anthony Philip HOPE被任命为副董事长。
由于接受了外资股东及海外公众投资者的监督,平安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决策机制更趋完善。目前,平安集团董事会下设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常委由集团CEO、VCEO、CFO 、CHRO、CIO等核心管理层担任,集团内战略、投资、人力资源、稽核及主要业务线执行官皆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这些高管大多都有海外工作经历,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平安决策体系的完善和科学。
二、经营目标明确,利润导向更加旗帜鲜明
上市后,来自投资者和股价的压力,迫使平安的管理层更加关注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在战略决策和KPI考核上更强调盈利性。公司继续强调“品质优先”和“利润导向”,并以利润的达成情况作为后线管理人员奖励的依据。
为确保集团整体利润目标的达成,集团人力资源部会同企划部等相关部门力推“问责制”,将集团的经营目标逐级、层层向下分解,并纳入各级管理干部的考核,跟薪酬及奖金直接挂钩。针对指标的达成情况,上级问责下级,形成自上而下的经营压力和动力。
此外,在每月的经营报告会上,利润指标成为分析的重点,对亏损的产品、机构、渠道,子公司管理层需要向集团管理层解释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并由专人负责跟踪落实。
通过这些举措,使得利润和每一个员工的利益都密切相关,追求盈利的观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动力和执行力。
三、追求长期经营目标,关注价值增长
当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后,业务经营的决策原则从根本上讲还是没变,但公司的管理活动复杂多了,因为公司管理者还得同时应付资本市场,要管理投资者预期,以期实现股价的稳定上涨。
公司上市后,投资者和投机者之间的交易活动确定了股价。股价是基于投资者对股票价值的看法决定的。股票的价值等于其内在价值,内在价值以市场对公司未来业绩的期望为基础,取决于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和收益能力,期望的变化对股价的决定作用,超过了公司的实际业绩所起的作用。从实质上讲,投资者购买的是公司未来可能取得的业绩,而不是过去的成果。
作为公司管理者,其任务就是要使公司的内在价值最大化。上市后的平安集团就特别注意这一点,其对下属寿险子公司的考核尤其强调内含价值(Embeded Value)和新业务内含价值(New Business Embeded Value)的增长,从而有效管理市场预期。
四、关注法律法规,经营管理更加透明
上市后,公司需接受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机构和公众投资者、中介机构的监督,要定期公布业绩和随时披露重大事项,这些都对公司的法律合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顺应上市的需要,平安集团先后成立了法律合规部和战略拓展部,前者专门负责集团法律事务,后者专门负责投资者关系管理。集团的所有对外信息,都要严格审核,,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同时与分析师保持密切联系,分析和模拟市场反应,为保证分支机构的合法、合规经营,集团改革了稽核体系,成立东、南、北三个稽核分部,各分部配备大批审计、财务和业务专才,保证对辖区内各分支机构的常规、专项、离任及案件稽核,省级机构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常规稽核。与此同时,为配合总公司制度化建设,在各级机构开展制度审计,以保证经营管理制度的标准化。
通过对法律事务的集中处理,对信息披露的管理,以及对分支机构高覆盖率的稽核,平安增强了守法经营的观念,提高了经营的透明度,管理更上一个平台。
五、注重发展研究和战略规划,积极拓展业务领域
2004年初,原平安集团财务企划部和总精算师办公室合并,成立平安集团企划精算部,协同集团战略发展中心负责集团的战略规划,同时专司资源配置及价值管理。上市后,凭借企划精算部强大的企划能力,平安完善了滚动三年规划机制,并着手编制集团“十一五”规划。
为追求股东价值的不断提升,上市后的平安开始拓展业务发展领域,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机会,先后涉足信用卡、电话销售、企业年金、专业健康险、资产管理、小额消费信贷、银行收购等业务领域。
2005年11月,来自花旗银行的Richard Jackson出任平安集团首席金融业务执行官。2006年3月,平安人寿董事长梁家驹被任命为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加之负责平安投资业务的平安证券董事长叶黎成,平安集团的保险、金融和投资三大业务线的管理轮廓已经非常清晰,一个现代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模型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六、倡导节约,强化成本控制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分析,企业经营中存在两种基本类型的竞争优势:成本领先和别具一格。通俗地讲,成本控制和差异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就保险行业来讲,由于产品和渠道的高度同质化,差异化无非体现在服务和管理上。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里,由于服务方式的可复制性,服务方面的差异化不能够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剩下的就只有管理。而管理的差异化最终要通过灵活高效的运营流程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对于保险企业来讲,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通过控制成本建立成本领先优势。
平安一直以来倡导节约,上市之后更是如此。上市后的平安,开展成本节约工程,发动广大员工,广开言路,征集成本节约方案和建议,在进行可行性分析后立即付诸实施,迅速转化为成本优势。
成本控制不仅基于股东回报的要求,更基于公司战略发展的考虑。上市后的平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战略规划和计划预算,这是平安精打细算、未雨绸缪的战略方针。从长期来看,平安对发展战略的重视和规划,将使成本的投入符合业务发展的节奏,并满足利润目标的实现,从而少走弯路,这是最大的成本节约。而通过严格、制式、高效的费用控制和成本管理,平安将在内生变量上建立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短期内无法超越的竞争优势。
七、不折不扣,深入贯彻“执行”观念
平安上市后,作为公众公司,政令的畅通,行动的统一,对于维护公司品牌,提高运转效率至关重要,这当中最根本的就是企业的执行力。
上市前后,平安内部旋起了“执行热”,从CEO到普通员工,从集团总部到最基层的营业部,都在讲“执行”,管理人员几乎人手一本《没有任何借口》和《致加西亚的一封信》。
平安的执行讲究不折不扣,决议一旦形成,便要落实为行动,并且一追到底。这种对执行力的要求环环相扣、层层监督,使得平安的决策效率非常高,行动力非常强。
[关键词]平安上市经营ac管理
2004年6月24日,平安集团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融资143.37亿港元,平安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时至今日,回顾平安上市两年来的发展情况,可见上市对平安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一系列的经营管理举措,这些举措推动着上市后的平安阔步向前,可供其他险企借鉴。
一、公司治理结构更趋完善,决策机制更加健全
应当说,平安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得天独厚,有其他公司不能比拟的优势。员工持股基金的建立,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国有股的逐渐淡出,海外上市引入H股,平安的股权结构步步优化,使平安的经营更加理性和富有生机。
此番上市,平安在全球发行13.8789亿股H股,约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2.4%,平安的股权进一步分散。2005年,汇丰收购了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持有的平安10%的股份,股份总数上升到19.9%的上限,成为平安的第一大股东。2005年8月25日,汇丰派驻平安的董事AnthonyPhilipHOPE被任命为副董事长。
由于接受了外资股东及海外公众投资者的监督,平安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决策机制更趋完善。目前,平安集团董事会下设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常委由集团CEO、VCEO、CFO、CHRO、CIO等核心管理层担任,集团内战略、投资、人力资源、稽核及主要业务线执行官皆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这些高管大多都有海外工作经历,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平安决策体系的完善和科学。
二、经营目标明确,利润导向更加旗帜鲜明
上市后,来自投资者和股价的压力,迫使平安的管理层更加关注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在战略决策和KPI考核上更强调盈利性。公司继续强调“品质优先”和“利润导向”,并以利润的达成情况作为后线管理人员奖励的依据。
为确保集团整体利润目标的达成,集团人力资源部会同企划部等相关部门力推“问责制”,将集团的经营目标逐级、层层向下分解,并纳入各级管理干部的考核,跟薪酬及奖金直接挂钩。针对指标的达成情况,上级问责下级,形成自上而下的经营压力和动力。
此外,在每月的经营报告会上,利润指标成为分析的重点,对亏损的产品、机构、渠道,子公司管理层需要向集团管理层解释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并由专人负责跟踪落实。
通过这些举措,使得利润和每一个员工的利益都密切相关,追求盈利的观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动力和执行力。
三、追求长期经营目标,关注价值增长
当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后,业务经营的决策原则从根本上讲还是没变,但公司的管理活动复杂多了,因为公司管理者还得同时应付资本市场,要管理投资者预期,以期实现股价的稳定上涨。
公司上市后,投资者和投机者之间的交易活动确定了股价。股价是基于投资者对股票价值的看法决定的。股票的价值等于其内在价值,内在价值以市场对公司未来业绩的期望为基础,取决于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和收益能力,期望的变化对股价的决定作用,超过了公司的实际业绩所起的作用。从实质上讲,投资者购买的是公司未来可能取得的业绩,而不是过去的成果。
作为公司管理者,其任务就是要使公司的内在价值最大化。上市后的平安集团就特别注意这一点,其对下属寿险子公司的考核尤其强调内含价值(EmbededValue)和新业务内含价值(NewBusinessEmbededValue)的增长,从而有效管理市场预期。
四、关注法律法规,经营管理更加透明
上市后,公司需接受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机构和公众投资者、中介机构的监督,要定期公布业绩和随时披露重大事项,这些都对公司的法律合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顺应上市的需要,平安集团先后成立了法律合规部和战略拓展部,前者专门负责集团法律事务,后者专门负责投资者关系管理。集团的所有对外信息,都要严格审核,,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同时与分析师保持密切联系,分析和模拟市场反应,为保证分支机构的合法、合规经营,集团改革了稽核体系,成立东、南、北三个稽核分部,各分部配备大批审计、财务和业务专才,保证对辖区内各分支机构的常规、专项、离任及案件稽核,省级机构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常规稽核。与此同时,为配合总公司制度化建设,在各级机构开展制度审计,以保证经营管理制度的标准化。
通过对法律事务的集中处理,对信息披露的管理,以及对分支机构高覆盖率的稽核,平安增强了守法经营的观念,提高了经营的透明度,管理更上一个平台。
2004年初,原平安集团财务企划部和总精算师办公室合并,成立平安集团企划精算部,协同集团战略发展中心负责集团的战略规划,同时专司资源配置及价值管理。上市后,凭借企划精算部强大的企划能力,平安完善了滚动三年规划机制,并着手编制集团“十一五”规划。
为追求股东价值的不断提升,上市后的平安开始拓展业务发展领域,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机会,先后涉足信用卡、电话销售、企业年金、专业健康险、资产管理、小额消费信贷、银行收购等业务领域。
2005年11月,来自花旗银行的RichardJackson出任平安集团首席金融业务执行官。2006年3月,平安人寿董事长梁家驹被任命为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加之负责平安投资业务的平安证券董事长叶黎成,平安集团的保险、金融和投资三大业务线的管理轮廓已经非常清晰,一个现代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模型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六、倡导节约,强化成本控制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分析,企业经营中存在两种基本类型的竞争优势:成本领先和别具一格。通俗地讲,成本控制和差异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就保险行业来讲,由于产品和渠道的高度同质化,差异化无非体现在服务和管理上。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里,由于服务方式的可复制性,服务方面的差异化不能够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剩下的就只有管理。而管理的差异化最终要通过灵活高效的运营流程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对于保险企业来讲,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通过控制成本建立成本领先优势。
平安一直以来倡导节约,上市之后更是如此。上市后的平安,开展成本节约工程,发动广大员工,广开言路,征集成本节约方案和建议,在进行可行性分析后立即付诸实施,迅速转化为成本优势。
成本控制不仅基于股东回报的要求,更基于公司战略发展的考虑。上市后的平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战略规划和计划预算,这是平安精打细算、未雨绸缪的战略方针。从长期来看,平安对发展战略的重视和规划,将使成本的投入符合业务发展的节奏,并满足利润目标的实现,从而少走弯路,这是最大的成本节约。而通过严格、制式、高效的费用控制和成本管理,平安将在内生变量上建立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短期内无法超越的竞争优势。
七、不折不扣,深入贯彻“执行”观念
平安上市后,作为公众公司,政令的畅通,行动的统一,对于维护公司品牌,提高运转效率至关重要,这当中最根本的就是企业的执行力。
上市前后,平安内部旋起了“执行热”,从CEO到普通员工,从集团总部到最基层的营业部,都在讲“执行”,管理人员几乎人手一本《没有任何借口》和《致加西亚的一封信》。
平安的执行讲究不折不扣,决议一旦形成,便要落实为行动,并且一追到底。这种对执行力的要求环环相扣、层层监督,使得平安的决策效率非常高,行动力非常强。
[关键词]平安上市经营ac管理
2004年6月24日,平安集团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融资143.37亿港元,平安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时至今日,回顾平安上市两年来的发展情况,可见上市对平安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一系列的经营管理举措,这些举措推动着上市后的平安阔步向前,可供其他险企借鉴。
一、公司治理结构更趋完善,决策机制更加健全
应当说,平安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得天独厚,有其他公司不能比拟的优势。员工持股基金的建立,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国有股的逐渐淡出,海外上市引入H股,平安的股权结构步步优化,使平安的经营更加理性和富有生机。
此番上市,平安在全球发行13.8789亿股H股,约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2.4%,平安的股权进一步分散。2005年,汇丰收购了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持有的平安10%的股份,股份总数上升到19.9%的上限,成为平安的第一大股东。2005年8月25日,汇丰派驻平安的董事AnthonyPhilipHOPE被任命为副董事长。
由于接受了外资股东及海外公众投资者的监督,平安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决策机制更趋完善。目前,平安集团董事会下设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常委由集团CEO、VCEO、CFO、CHRO、CIO等核心管理层担任,集团内战略、投资、人力资源、稽核及主要业务线执行官皆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这些高管大多都有海外工作经历,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平安决策体系的完善和科学。
二、经营目标明确,利润导向更加旗帜鲜明
上市后,来自投资者和股价的压力,迫使平安的管理层更加关注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在战略决策和KPI考核上更强调盈利性。公司继续强调“品质优先”和“利润导向”,并以利润的达成情况作为后线管理人员奖励的依据。
为确保集团整体利润目标的达成,集团人力资源部会同企划部等相关部门力推“问责制”,将集团的经营目标逐级、层层向下分解,并纳入各级管理干部的考核,跟薪酬及奖金直接挂钩。针对指标的达成情况,上级问责下级,形成自上而下的经营压力和动力。
此外,在每月的经营报告会上,利润指标成为分析的重点,对亏损的产品、机构、渠道,子公司管理层需要向集团管理层解释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并由专人负责跟踪落实。
通过这些举措,使得利润和每一个员工的利益都密切相关,追求盈利的观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动力和执行力。
三、追求长期经营目标,关注价值增长
当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后,业务经营的决策原则从根本上讲还是没变,但公司的管理活动复杂多了,因为公司管理者还得同时应付资本市场,要管理投资者预期,以期实现股价的稳定上涨。
公司上市后,投资者和投机者之间的交易活动确定了股价。股价是基于投资者对股票价值的看法决定的。股票的价值等于其内在价值,内在价值以市场对公司未来业绩的期望为基础,取决于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和收益能力,期望的变化对股价的决定作用,超过了公司的实际业绩所起的作用。从实质上讲,投资者购买的是公司未来可能取得的业绩,而不是过去的成果。
作为公司管理者,其任务就是要使公司的内在价值最大化。上市后的平安集团就特别注意这一点,其对下属寿险子公司的考核尤其强调内含价值(EmbededValue)和新业务内含价值(NewBusinessEmbededValue)的增长,从而有效管理市场预期。
四、关注法律法规,经营管理更加透明
上市后,公司需接受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机构和公众投资者、中介机构的监督,要定期公布业绩和随时披露重大事项,这些都对公司的法律合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顺应上市的需要,平安集团先后成立了法律合规部和战略拓展部,前者专门负责集团法律事务,后者专门负责投资者关系管理。集团的所有对外信息,都要严格审核,,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同时与分析师保持密切联系,分析和模拟市场反应,为保证分支机构的合法、合规经营,集团改革了稽核体系,成立东、南、北三个稽核分部,各分部配备大批审计、财务和业务专才,保证对辖区内各分支机构的常规、专项、离任及案件稽核,省级机构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常规稽核。与此同时,为配合总公司制度化建设,在各级机构开展制度审计,以保证经营管理制度的标准化。
通过对法律事务的集中处理,对信息披露的管理,以及对分支机构高覆盖率的稽核,平安增强了守法经营的观念,提高了经营的透明度,管理更上一个平台。五、注重发展研究和战略规划,积极拓展业务领域
2004年初,原平安集团财务企划部和总精算师办公室合并,成立平安集团企划精算部,协同集团战略发展中心负责集团的战略规划,同时专司资源配置及价值管理。上市后,凭借企划精算部强大的企划能力,平安完善了滚动三年规划机制,并着手编制集团“十一五”规划。
为追求股东价值的不断提升,上市后的平安开始拓展业务发展领域,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机会,先后涉足信用卡、电话销售、企业年金、专业健康险、资产管理、小额消费信贷、银行收购等业务领域。
2005年11月,来自花旗银行的RichardJackson出任平安集团首席金融业务执行官。2006年3月,平安人寿董事长梁家驹被任命为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加之负责平安投资业务的平安证券董事长叶黎成,平安集团的保险、金融和投资三大业务线的管理轮廓已经非常清晰,一个现代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模型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
六、倡导节约,强化成本控制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分析,企业经营中存在两种基本类型的竞争优势:成本领先和别具一格。通俗地讲,成本控制和差异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就保险行业来讲,由于产品和渠道的高度同质化,差异化无非体现在服务和管理上。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里,由于服务方式的可复制性,服务方面的差异化不能够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剩下的就只有管理。而管理的差异化最终要通过灵活高效的运营流程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对于保险企业来讲,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通过控制成本建立成本领先优势。
平安一直以来倡导节约,上市之后更是如此。上市后的平安,开展成本节约工程,发动广大员工,广开言路,征集成本节约方案和建议,在进行可行性分析后立即付诸实施,迅速转化为成本优势。
成本控制不仅基于股东回报的要求,更基于公司战略发展的考虑。上市后的平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战略规划和计划预算,这是平安精打细算、未雨绸缪的战略方针。从长期来看,平安对发展战略的重视和规划,将使成本的投入符合业务发展的节奏,并满足利润目标的实现,从而少走弯路,这是最大的成本节约。而通过严格、制式、高效的费用控制和成本管理,平安将在内生变量上建立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短期内无法超越的竞争优势。
七、不折不扣,深入贯彻“执行”观念
平安上市后,作为公众公司,政令的畅通,行动的统一,对于维护公司品牌,提高运转效率至关重要,这当中最根本的就是企业的执行力。
上市前后,平安内部旋起了“执行热”,从CEO到普通员工,从集团总部到最基层的营业部,都在讲“执行”,管理人员几乎人手一本《没有任何借口》和《致加西亚的一封信》。
平安的执行讲究不折不扣,决议一旦形成,便要落实为行动,并且一追到底。这种对执行力的要求环环相扣、层层监督,使得平安的决策效率非常高,行动力非常强。
[关键词]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笔者对组织结构做出如下定义:组织结构是组织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来完成各项任务的方法总和。组织结构的内容包括部门设置、岗位设置、业务流程设计、决策权分配和管理报告关系,其中,部门设置是组织结构设计的核心。
一、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
(一)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和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置
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置的基础。保险公司从事风险管理业务,需要进行程度较高的专业化分工。其主要经营管理活动包括: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销售、承保、再保险、客户服务、投资、理赔,以及其他支持性经营管理活动。大体而言,保险公司基于这些基本经营管理活动所设置的部门可以分为三类:前台部门、部门和后台部门。前台部门负责业务发展和客户开发,包括营销管理部门和销售部门。部门管理运营环节,为前台部门提供支持服务,对业务风险进行管控,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具体包括产品开发部门、客户服务部门、核保部门、再保险部门、理赔部门等。后台部门为整个公司提供支持,具体包括办公室或行政部、人力资源部、财务会计部、信息科技部、法律部、企划部等。
保险公司前台部门和部门的设置充分体现出保险行业的经营管理特色和各家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
1.公司战略
公司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结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公司战略,并支持公司战略的实施。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保险公司,其组织结构强调较高的权力集中度,较高的资源共享程度,标准的运作流程,要求组织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采用差异化战略的保险公司,其组织结构相对灵活,权力集中度较低,部门间横向协调能力较强,组织结构设计注重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一些保险公司依据自身优势资源,制定了大力发展特定业务的战略,并在组织结构设置方面做出相应的安排。
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保险公司进行组织结构变革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和手段。保险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保险核心运营系统、数据集中、客户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为保险公司实现集中化、标准化、自动化管理提供了外部技术手段。
3.有影响力的外部机构
保险行业属于受到政府严格监管的行业,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行业监管政策的规定和要求。母公司或大股东是另一类具有影响力的外部机构。母公司或大股东的资源和偏好也会对保险公司组织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
4.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
参考和借鉴同业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是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的通常做法。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一般为行业内公司所普遍采用,并被长期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一般而言,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各家保险公司组织结构之中。
除了上述列出的主要因素之外,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还受到组织规模、经营管理环境、组织的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影响。
二、保险公司组织结构现状分析——国内外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实践
(一)西方保险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动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保险市场出现了以下新的发展趋势:第一,市场监管放松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第二,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生演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在一家金融机构购买系列金融产品;第三,各家保险公司都在信息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上述发展趋势对西方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产生了如下主要影响:
第一,保险公司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保险公司对部门采用了集中管理的方式;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对前台部门采用了授权管理的方式。部门职能的集中式管理有利于保险公司共享在承保、理赔领域的资源,取得规模经济优势,降低运营成本;而前台部门的授权式管理(分权)有利于保险公司降低在营销和销售环节的控制成本,更加灵活地参与地区保险市场的竞争。荷兰AEGON保险集团将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特点描述为“分权式管理,集中式支持”,即AEGON保险集团对各地区业务单元的经理人员授予充分的经营自,各地区业务单元的经理人员有权做出关于品牌管理、产品组合和分销渠道管理等领域的决策;同时,在一些控制职能领域,特别是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领域,由集团总部实施集中管理。
第二,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多数西方保险公司已将原来基于产品线的组织结构变革为基于客户类型的组织结构。安联保险集团和苏黎世金融集团在实施组织变革时,都明确提出使组织结构变得更加“以客户为中心”,以便于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战略,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保险公司建立基于客户类型的组织结构不仅迎合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演变趋势,而且使各销售渠道能更好地共享客户和产品有关的信息,实现交叉销售,更好地了解并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第三,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更加趋于多元化。首先,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部门和销售渠道的整合能力,有效降低了部门和销售渠道之间的沟通协调成本,使保险公司能低成本地利用更多的销售渠道实现销售,如银行保险渠道。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直接销售的方式,包括电话营销和互联网营销因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而变得日益流行。安盛保险在集团层次专门设立了直效营销(directmarketing)服务事业部。AIG集团非寿险事业部下设了专门从事直效营销业务的AIGDirect。
第四,保险公司的经营方式更趋灵活,一些公司选择了外包部分经营管理活动。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保险公司对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价值链的控制力。在确保控制力的前提下,西方保险公司开始将更多的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经营管理活动外包给效率更高的第三方公司。西方保险公司最常外包的经营管理职能包括:销售职能、营销职能、精算职能、理赔职能和客户服务职能。IBM咨询公司的调研结果显示,80%接受调研的保险公司经理人员完全认同或部分认同保险公司将与外部第三方公司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的发展趋势。
(二)国内外保险公司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
1.前台部门设置
(1)前台部门设置的选择标准
保险公司前台部门的设计是组织结构设计的关键,充分体现出各家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阶段。各家公司往往依照以下三类标准设置前台部门。
第一,依照不同客户类型,保险公司可以设置个人业务部和团体业务部。该种设置方法的依据在于个人保险业务和团体保险业务在产品、承保、客户服务、理赔和分销渠道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依据客户类型设置前台部门,有利于保险公司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及时、准确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综合保险需求。
第二,依照不同渠道进行设置。在实践中,最具特点的销售渠道包括个人人渠道、专业和兼业中介渠道、银行渠道和直效营销渠道。依据渠道类型设置前台部门,有利于保险公司实施大力发展特定销售渠道的战略,有利于开发、管理和维护重要销售渠道,充分挖掘渠道的潜力。
第三,依照不同产品设置部门。按照产品设置部门对于财产保险公司而言更为普遍。最常设置的部门包括车辆保险部、水险部、财产保险部、特殊风险保险部、意健险部等。这种组织结构可以体现出保险公司大力发展特定产品线的战略,有利于公司加强对产品线业务的开拓和管理,促进与产品线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纵深发展。但是,这种设置方法不利于公司全面深人地了解客户需求,不利于公司向客户提供综合保险产品和服务。
(2)西方保险公司在前台部门设置方面的做法
按客户类型设置前台营销部门是国外人寿保险公司的主流做法。比如美国大都会人寿的前台部门分为个人客户部和团体客户部;ING保险美国公司下设个人金融服务事业部和机构金融服务事业部;荷兰AEGON保险集团英国公司下设个人业务事业部和公司业务事业部。一些寿险公司采用了以客户类型为主,渠道类型为辅的设置方法。如忠利泛欧保险公司下设了公司业务部、个人营销部和中介销售部。另外一些寿险公司采用了以客户类型为主,产品类型为辅的设置方法。如安盛人寿公司在设有个人财富管理事业部、公司业务事业部之外,还设立了保障产品事业部来重点开发保障类保险市场。
大多数国外产险公司的前台部门设置同时采用了多种设置标准。第一种常见的做法采用了客户类型和产品类型相结合的方法。比如美亚保险公司(AIU)设置了两个按客户类型命名的事业部(商险事业部、个险事业部)和两个按产品类型命名的事业部(意外及健康险事业部、能源险事业部)。Chubb保险公司设置了商险部、个险部,以及特殊险部和保证保险部。另一种常见的做法采用了客户类型和渠道类型相结合的方法。安盛保险(安盛集团的财产保险分支)下设四个事业部:公司合作事业部、个人保险中介事业部、商业保险中介事业部、安盛解决方案事业部。CGNU保险公司下设了零售业务部、公司合作部和保险中介业务部。
事业部制已普遍为西方保险公司所采用。依据产品类型、客户类型和渠道类型设置事业部是常见的做法。一些大型跨国经营的保险公司在集团层次设立地区事业部也是常见的做法。以英杰华保险公司为例,在集团层次设立了英国事业部、欧洲事业部和国际事业部3个事业部。安盛保险在集团层次也设立了11个地区事业部。另外,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在集团层次引入了矩阵式组织结构。例如,苏黎世金融服务公司在集团层次设置了4个业务线和地域相结合的事业部,包括全球公司事业部、北美商险事业部、欧洲非寿险事业部和全球人寿事业部。应该说,全球化和综合化经营是欧美大型保险公司设立事业部的基础。
(3)国内保险公司在前台部门设置方面的做法
国内人寿保险公司已普遍依据客户类型设置业务部门,大多数寿险公司都设有个险业务部和团险业务部。另外,鉴于银行保险渠道的重要性,大多数国内寿险公司都设立了银行保险部。
各家中资寿险公司的前台部门设置大体相同,这与国内寿险公司的发展历程有关。早期经营寿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仅开展团体人身保险业务。自友邦保险在1992年率先引入了保险人机制之后,个人寿险业务在国内取得了快速发展,各家寿险公司都增设了个人业务部。在2000年之后,平安保险、太平寿险率先在银行保险领域取得了突破式发展,促使各家寿险公司设立了银行保险部。目前,虽然各家寿险公司的业务发展重点各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按照个人业务、团体业务和银行保险业务来设置其前台部门(见表1)。
相比较而言,财产保险公司在前台部门设置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长期以来,依照产品线设置前台部门一直是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的普遍做法。近年来,按照客户类别和渠道设置前台部门的做法逐步为更多的产险公司所接受(见表2)。例如,平安财产保险公司依照客户类别和产品类别相结合设置前台部门,都邦产险也是依照客户类别设置前台部门。
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包括人保财险、平安寿险等公司已在前台引入了事业部制。对于业务规模较大、经营能力较强的保险公司而言,事业部制已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对于新兴保险公司而言,由于整体业务规模较小,业务结构不均衡,各职能的专业能力亟需加强,采用职能部制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有助于公司快速提高各职能的专业能力,实现职能规模经济,建立职能资源的共享机制。
2.部门设置
(1)部门设置的关键问题
部门设置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第一,部门能否在各职能领域建立专长和技能优势,向客户和前台部门提供优质服务并有效控制经营风险;第二,部门能否在各职能领域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经营成本;第三,部门设置能否降低前台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长期以来,如何实现部门职能和前台部门职能的融合、是否对某些部门职能例如核保与理赔实行独立和集中式的管理,成为保险公司的两难选择。对部门的特定职能实行集中式管理有利于加强在特定职能领域的专长和技能,有利于控制业务风险,有利于在特定职能领域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但是,保险公司对于风险的识别能力、经营管理经验、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程度、信息系统的支持程度等因素,均对保险运营的集中化构成挑战。另外,设立独立的部门并实行集中式管理,可能提高前台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影响市场开发的效率。伴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和数据的积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保险公司承保、理赔等运营流程的标准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前台部门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成本显著较低,有力支持了对核保和理赔等部门职能实行集中式管理的做法。
(2)西方保险公司在部门设置方面的做法
西方保险公司在承保和理赔管理领域大多采用了集中式管理的做法。在承保管理方面,由于西方保险公司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技能,并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数据,除了少数较为复杂和规模较大的风险之外,西方保险公司已基本能将承保的风险因子程式化,并将业务流程标准化,借助于信息技术系统实现远程电子核保。依据集中程度的不同,集中的承保管理可以分为完全集中模式、分险种集中模式、分地域集中模式、分客户集中模式和混合集中模式。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保险公司在英国国内采用了完全集中模式,设置了独立的保险服务部,统一负责下属各保险品牌的业务承保。美亚保险公司采用了分险种集中模式,按照不同险种设立了若干个承保中心。友邦保险公司对分客户集中模式进行了探索,设置了专门面向小型商业客户的承保中心。在理赔管理方面,大多数西方保险公司也设置了专门的理赔部门对全公司的理赔进行统一管理。例如,美亚保险公司专门设立了理赔事业部对其全球2000多名理赔人员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另外,许多西方保险公司,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保险公司充分借助于信息技术系统,实现理赔流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能对简单赔案进行快速定损、理算和赔款,大幅提高了理赔环节的管理效率。
(3)国内保险公司在部门设置方面的做法
在核保和理赔等职能领域,国内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在组织结构设置方面存在着差别。国内人寿保险公司基本都设立独立的核保部(或履行核保职能的业务管理部)、理赔部。对财产保险公司而言,其部门设计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财产保险公司设置了独立的核保和理赔部门,而另一些财产保险公司则将核保职能纳入了前台部门。例如,太平洋财险设立了单独的核保和核赔中心,而人保财险则将核保职能纳入各相关产品事业部中,设立了独立的理赔部。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产险公司的主要业务领域,如大型工商保险、水险,要求核保职能与销售职能实现更为紧密的结合,有利于核保和销售环节的融合,提高展业的效率。
总体而言,国内保险公司在承保和理赔管理领域采取集中式管理的做法尚处于探索阶段,一些领先保险公司,如平安保险集团已取得显著进展。平安保险集团选择了完全集中管理模式,并于2004年启动全国后援管理中心的建设。后援管理中心将逐步集中平安保险3000多个分支机构的运营管理职能。截至2006年底,平安保险的后援中心已经完成全部个人寿险业务和银行保险业务的核保和理赔集中,完成60%的产险业务的理赔作业集中,车险核保自动化比率达到50%。”其他国内大型保险集团,包括太保集团、中国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也纷纷开始建设全国后援管理中心。
三、西方保险公司组织结构研究的几点启示
(一)建立基于客户类型的组织结构
如前所述,西方保险公司普遍采用了基于客户类型设置前台部门的做法。采用这种做法的动力主要源自于“客户第一”的理念和消费者趋向于“一站式”购买金融服务产品的购买行为。同时,西方大型保险公司都实现了综合化经营,基于客户类型设置前台部门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公司内部交叉销售产品的成功率,有利于保险公司降低经营管理的复杂程度。在我国,保险公司基于客户类型设置组织结构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例如,平安保险集团旗下的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都采用了依据客户类型设置前台部门的做法。
(二)对承保、理赔等职能领域实施集中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承保、理赔等领域实施集中式管理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承保、理赔技能和专长能在公司内部低成本地实现共享;第二,业务风险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在实践中,西方各家保险公司都在承保、理赔等领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集中式管理。运营管理的集中化已成为国际保险行业的通行做法。
然而,国内保险公司要成功推行承保和理赔等运营领域的集中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公司现有的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环境、自身业务规模、发展阶段、人才队伍状况、核保技术以及信息系统建设情况、险种差异性和地域差异性,选择合适的集中管理模式,还需要为集中式管理模式配备相应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和专业技能强的人员,并需要克服许多执行方面的困难。
(三)更为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经营管理流程,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西方保险公司已完全将其经营管理模式承载在信息技术系统之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经营管理各主要环节,包括营销管理、销售管理、承保、理赔等。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系中,经营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设计是基础,而信息技术则为经营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运用提供了技术条件。因此,保险公司必须持续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和业务流程,并不断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管理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明晰公司的战略定位,基于公司的战略需求设置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设计体现出保险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由于西方保险市场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西方保险公司一般具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战略,充分体现在其选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地域、分销渠道、经营管理活动之中。许多国内保险公司还处于初创期,尚未确立清晰的战略定位。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各家国内保险公司应尽早明晰战略定位,对重点业务领域、重点经营地域和重点分销渠道做出选择和取舍,并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调整。
(五)因地因时制宜,加强变革管理
[关键词]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笔者对组织结构做出如下定义:组织结构是组织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来完成各项任务的方法总和。组织结构的内容包括部门设置、岗位设置、业务流程设计、决策权分配和管理报告关系,其中,部门设置是组织结构设计的核心。
一、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
(一)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和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置
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置的基础。保险公司从事风险管理业务,需要进行程度较高的专业化分工。其主要经营管理活动包括: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销售、承保、再保险、客户服务、投资、理赔,以及其他支持性经营管理活动。大体而言,保险公司基于这些基本经营管理活动所设置的部门可以分为三类:前台部门、中台部门和后台部门。前台部门负责业务发展和客户开发,包括营销管理部门和销售部门。中台部门管理运营环节,为前台部门提供支持服务,对业务风险进行管控,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具体包括产品开发部门、客户服务部门、核保部门、再保险部门、理赔部门等。后台部门为整个公司提供支持,具体包括办公室或行政部、人力资源部、财务会计部、信息科技部、法律部、企划部等。
保险公司前台部门和中台部门的设置充分体现出保险行业的经营管理特色和各家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
1.公司战略
公司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结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公司战略,并支持公司战略的实施。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保险公司,其组织结构强调较高的权力集中度,较高的资源共享程度,标准的运作流程,要求组织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采用差异化战略的保险公司,其组织结构相对灵活,权力集中度较低,部门间横向协调能力较强,组织结构设计注重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一些保险公司依据自身优势资源,制定了大力发展特定业务的战略,并在组织结构设置方面做出相应的安排。
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保险公司进行组织结构变革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和手段。保险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保险核心运营系统、数据集中、客户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为保险公司实现集中化、标准化、自动化管理提供了外部技术手段。
3.有影响力的外部机构
保险行业属于受到政府严格监管的行业,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行业监管政策的规定和要求。母公司或大股东是另一类具有影响力的外部机构。母公司或大股东的资源和偏好也会对保险公司组织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
4.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
参考和借鉴同业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是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的通常做法。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一般为行业内公司所普遍采用,并被长期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一般而言,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各家保险公司组织结构之中。
除了上述列出的主要因素之外,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还受到组织规模、经营管理环境、组织的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影响。
二、保险公司组织结构现状分析——国内外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实践
(一)西方保险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动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保险市场出现了以下新的发展趋势:第一,市场监管放松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第二,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生演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在一家金融机构购买系列金融产品;第三,各家保险公司都在信息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上述发展趋势对西方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产生了如下主要影响:
第一,保险公司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保险公司对中台部门采用了集中管理的方式;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对前台部门采用了授权管理的方式。中台部门职能的集中式管理有利于保险公司共享在承保、理赔领域的资源,取得规模经济优势,降低运营成本;而前台部门的授权式管理(分权)有利于保险公司降低在营销和销售环节的控制成本,更加灵活地参与地区保险市场的竞争。荷兰aegon保险集团将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特点描述为“分权式管理,集中式支持”,即aegon保险集团对各地区业务单元的经理人员授予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各地区业务单元的经理人员有权做出关于品牌管理、产品组合和分销渠道管理等领域的决策;同时,在一些控制职能领域,特别是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领域,由集团总部实施集中管理。
第二,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多数西方保险公司已将原来基于产品线的组织结构变革为基于客户类型的组织结构。安联保险集团和苏黎世金融集团在实施组织变革时,都明确提出使组织结构变得更加“以客户为中心”,以便于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战略,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保险公司建立基于客户类型的组织结构不仅迎合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演变趋势,而且使各销售渠道能更好地共享客户和产品有关的信息,实现交叉销售,更好地了解并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第三,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更加趋于多元化。首先,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中台部门和销售渠道的整合能力,有效降低了中台部门和销售渠道之间的沟通协调成本,使保险公司能低成本地利用更多的销售渠道实现销售,如银行保险渠道。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直接销售的方式,包括电话营销和互联网营销因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而变得日益流行。安盛保险在集团层次专门设立了直效营销(direct marketing)服务事业部。aig集团非寿险事业部下设了专门从事直效营销业务的aigdirect。
第四,保险公司的经营方式更趋灵活,一些公司选择了外包部分经营管理活动。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保险公司对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价值链的控制力。在确保控制力的前提下,西方保险公司开始将更多的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经营管理活动外包给效率更高的第三方公司。西方保险公司最常外包的经营管理职能包括:销售职能、营销职能、精算职能、理赔职能和客户服务职能。ibm咨询公司的调研结果显示,80%接受调研的保险公司经理人员完全认同或部分认同保险公司将与外部第三方公司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的发展趋势。
(二)国内外保险公司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
1.前台部门设置
(1)前台部门设置的选择标准
保险公司前台部门的设计是组织结构设计的关键,充分体现出各家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阶段。各家公司往往依照以下三类标准设置前台部门。
第一,依照不同客户类型,保险公司可以设置个人业务部和团体业务部。该种设置方法的依据在于个人保险业务和团体保险业务在产品、承保、客户服务、理赔和分销渠道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依据客户类型设置前台部门,有利于保险公司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及时、准确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综合保险需求。
第二,依照不同渠道进行设置。在实践中,最具特点的销售渠道包括个人人渠道、专业和兼业中介渠道、银行渠道和直效营销渠道。依据渠道类型设置前台部门,有利于保险公司实施大力发展特定销售渠道的战略,有利于开发、管理和维护重要销售渠道,充分挖掘渠道的潜力。
第三,依照不同产品设置部门。按照产品设置部门对于财产保险公司而言更为普遍。最常设置的部门包括车辆保险部、水险部、财产保险部、特殊风险保险部、意健险部等。这种组织结构可以体现出保险公司大力发展特定产品线的战略,有利于公司加强对产品线业务的开拓和管理,促进与产品线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纵深发展。但是,这种设置方法不利于公司全面深人地了解客户需求,不利于公司向客户提供综合保险产品和服务。
(2)西方保险公司在前台部门设置方面的做法
按客户类型设置前台营销部门是国外人寿保险公司的主流做法。比如美国大都会人寿的前台部门分为个人客户部和团体客户部;ing保险美国公司下设个人金融服务事业部和机构金融服务事业部;荷兰aegon保险集团英国公司下设个人业务事业部和公司业务事业部。一些寿险公司采用了以客户类型为主,渠道类型为辅的设置方法。如忠利泛欧保险公司下设了公司业务部、个人营销部和中介销售部。另外一些寿险公司采用了以客户类型为主,产品类型为辅的设置方法。如安盛人寿公司在设有个人财富管理事业部、公司业务事业部之外,还设立了保障产品事业部来重点开发保障类保险市场。
大多数国外产险公司的前台部门设置同时采用了多种设置标准。第一种常见的做法采用了客户类型和产品类型相结合的方法。比如美亚保险公司(aiu)设置了两个按客户类型命名的事业部(商险事业部、个险事业部)和两个按产品类型命名的事业部(意外及健康险事业部、能源险事业部)。chubb保险公司设置了商险部、个险部,以及特殊险部和保证保险部。另一种常见的做法采用了客户类型和渠道类型相结合的方法。安盛保险(安盛集团的财产保险分支)下设四个事业部:公司合作事业部、个人保险中介事业部、商业保险中介事业部、安盛解决方案事业部。cgnu保险公司下设了零售业务部、公司合作部和保险中介业务部。
事业部制已普遍为西方保险公司所采用。依据产品类型、客户类型和渠道类型设置事业部是常见的做法。一些大型跨国经营的保险公司在集团层次设立地区事业部也是常见的做法。以英杰华保险公司为例,在集团层次设立了英国事业部、欧洲事业部和国际事业部3个事业部。安盛保险在集团层次也设立了11个地区事业部。另外,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在集团层次引入了矩阵式组织结构。例如,苏黎世金融服务公司在集团层次设置了4个业务线和地域相结合的事业部,包括全球公司事业部、北美商险事业部、欧洲非寿险事业部和全球人寿事业部。应该说,全球化和综合化经营是欧美大型保险公司设立事业部的基础。
(3)国内保险公司在前台部门设置方面的做法
国内人寿保险公司已普遍依据客户类型设置业务部门,大多数寿险公司都设有个险业务部和团险业务部。另外,鉴于银行保险渠道的重要性,大多数国内寿险公司都设立了银行保险部。
各家中资寿险公司的前台部门设置大体相同,这与国内寿险公司的发展历程有关。早期经营寿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仅开展团体人身保险业务。自友邦保险在1992年率先引入了保险人机制之后,个人寿险业务在国内取得了快速发展,各家寿险公司都增设了个人业务部。在2000年之后,平安保险、太平寿险率先在银行保险领域取得了突破式发展,促使各家寿险公司设立了银行保险部。目前,虽然各家寿险公司的业务发展重点各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按照个人业务、团体业务和银行保险业务来设置其前台部门(见表1)。
相比较而言,财产保险公司在前台部门设置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长期以来,依照产品线设置前台部门一直是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的普遍做法。近年来,按照客户类别和渠道设置前台部门的做法逐步为更多的产险公司所接受(见表2)。例如,平安财产保险公司依照客户类别和产品类别相结合设置前台部门,都邦产险也是依照客户类别设置前台部门。
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包括人保财险、平安寿险等公司已在前台引入了事业部制。对于业务规模较大、经营能力较强的保险公司而言,事业部制已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对于新兴保险公司而言,由于整体业务规模较小,业务结构不均衡,各职能的专业能力亟需加强,采用职能部制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有助于公司快速提高各职能的专业能力,实现职能规模经济,建立职能资源的共享机制。
2.中台部门设置
(1)中台部门设置的关键问题
中台部门设置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第一,中台部门能否在各职能领域建立专长和技能优势,向客户和前台部门提供优质服务并有效控制经营风险;第二,中台部门能否在各职能领域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经营成本;第三,中台部门设置能否降低前台部门和中台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长期以来,如何实现中台部门职能和前台部门职能的融合、是否对某些中台部门职能例如核保与理赔实行独立和集中式的管理,成为保险公司的两难选择。对中台部门的特定职能实行集中式管理有利于加强在特定职能领域的专长和技能,有利于控制业务风险,有利于在特定职能领域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但是,保险公司对于风险的识别能力、经营管理经验、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程度、信息系统的支持程度等因素,均对保险运营的集中化构成挑战。另外,设立独立的中台部门并实行集中式管理,可能提高前台部门和中台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影响市场开发的效率。伴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和数据的积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保险公司承保、理赔等运营流程的标准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前台部门和中台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成本显著较低,有力支持了对核保和理赔等中台部门职能实行集中式管理的做法。
(2)西方保险公司在中台部门设置方面的做法
西方保险公司在承保和理赔管理领域大多采用了集中式管理的做法。在承保管理方面,由于西方保险公司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技能,并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数据,除了少数较为复杂和规模较大的风险之外,西方保险公司已基本能将承保的风险因子程式化,并将业务流程标准化,借助于信息技术系统实现远程电子核保。依据集中程度的不同,集中的承保管理可以分为完全集中模式、分险种集中模式、分地域集中模式、分客户集中模式和混合集中模式。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保险公司在英国国内采用了完全集中模式,设置了独立的保险服务部,统一负责下属各保险品牌的业务承保。美亚保险公司采用了分险种集中模式,按照不同险种设立了若干个承保中心。友邦保险公司对分客户集中模式进行了探索,设置了专门面向小型商业客户的承保中心。在理赔管理方面,大多数西方保险公司也设置了专门的理赔部门对全公司的理赔进行统一管理。例如,美亚保险公司专门设立了理赔事业部对其全球2000多名理赔人员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另外,许多西方保险公司,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保险公司充分借助于信息技术系统,实现理赔流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能对简单赔案进行快速定损、理算和赔款,大幅提高了理赔环节的管理效率。
(3)国内保险公司在中台部门设置方面的做法
在核保和理赔等中台职能领域,国内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在组织结构设置方面存在着差别。国内人寿保险公司基本都设立独立的核保部(或履行核保职能的业务管理部)、理赔部。对财产保险公司而言,其中台部门设计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财产保险公司设置了独立的核保和理赔部门,而另一些财产保险公司则将核保职能纳入了前台部门。例如,太平洋财险设立了单独的核保和核赔中心,而人保财险则将核保职能纳入各相关产品事业部中,设立了独立的理赔部。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产险公司的主要业务领域,如大型工商保险、水险,要求核保职能与销售职能实现更为紧密的结合,有利于核保和销售环节的融合,提高展业的效率。
总体而言,国内保险公司在承保和理赔管理领域采取集中式管理的做法尚处于探索阶段,一些领先保险公司,如平安保险集团已取得显著进展。平安保险集团选择了完全集中管理模式,并于2004年启动全国后援管理中心的建设。后援管理中心将逐步集中平安保险3000多个分支机构的运营管理职能。截至2006年底,平安保险的后援中心已经完成全部个人寿险业务和银行保险业务的核保和理赔集中,完成60%的产险业务的理赔作业集中,车险核保自动化比率达到50%。”其他国内大型保险集团,包括太保集团、中国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也纷纷开始建设全国后援管理中心。
三、西方保险公司组织结构研究的几点启示
(一)建立基于客户类型的组织结构
如前所述,西方保险公司普遍采用了基于客户类型设置前台部门的做法。采用这种做法的动力主要源自于“客户第一”的理念和消费者趋向于“一站式”购买金融服务产品的购买行为。同时,西方大型保险公司都实现了综合化经营,基于客户类型设置前台部门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公司内部交叉销售产品的成功率,有利于保险公司降低经营管理的复杂程度。在我国,保险公司基于客户类型设置组织结构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例如,平安保险集团旗下的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都采用了依据客户类型设置前台部门的做法。
(二)对承保、理赔等职能领域实施集中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承保、理赔等领域实施集中式管理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承保、理赔技能和专长能在公司内部低成本地实现共享;第二,业务风险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在实践中,西方各家保险公司都在承保、理赔等领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集中式管理。运营管理的集中化已成为国际保险行业的通行做法。
然而,国内保险公司要成功推行承保和理赔等运营领域的集中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公司现有的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环境、自身业务规模、发展阶段、人才队伍状况、核保技术以及信息系统建设情况、险种差异性和地域差异性,选择合适的集中管理模式,还需要为集中式管理模式配备相应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和专业技能强的人员,并需要克服许多执行方面的困难。
(三)更为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经营管理流程,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西方保险公司已完全将其经营管理模式承载在信息技术系统之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经营管理各主要环节,包括营销管理、销售管理、承保、理赔等。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系中,经营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设计是基础,而信息技术则为经营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运用提供了技术条件。因此,保险公司必须持续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和业务流程,并不断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管理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明晰公司的战略定位,基于公司的战略需求设置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设计体现出保险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由于西方保险市场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西方保险公司一般具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战略,充分体现在其选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地域、分销渠道、经营管理活动之中。许多国内保险公司还处于初创期,尚未确立清晰的战略定位。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各家国内保险公司应尽早明晰战略定位,对重点业务领域、重点经营地域和重点分销渠道做出选择和取舍,并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调整。
(五)因地因时制宜,加强变革管理
[关键词]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笔者对组织结构做出如下定义:组织结构是组织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来完成各项任务的方法总和。组织结构的内容包括部门设置、岗位设置、业务流程设计、决策权分配和管理报告关系,其中,部门设置是组织结构设计的核心。
一、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
(一)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和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置
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置的基础。保险公司从事风险管理业务,需要进行程度较高的专业化分工。其主要经营管理活动包括: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销售、承保、再保险、客户服务、投资、理赔,以及其他支持性经营管理活动。大体而言,保险公司基于这些基本经营管理活动所设置的部门可以分为三类:前台部门、部门和后台部门。前台部门负责业务发展和客户开发,包括营销管理部门和销售部门。部门管理运营环节,为前台部门提供支持服务,对业务风险进行管控,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具体包括产品开发部门、客户服务部门、核保部门、再保险部门、理赔部门等。后台部门为整个公司提供支持,具体包括办公室或行政部、人力资源部、财务会计部、信息科技部、法律部、企划部等。
保险公司前台部门和部门的设置充分体现出保险行业的经营管理特色和各家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
1.公司战略
公司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结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公司战略,并支持公司战略的实施。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保险公司,其组织结构强调较高的权力集中度,较高的资源共享程度,标准的运作流程,要求组织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采用差异化战略的保险公司,其组织结构相对灵活,权力集中度较低,部门间横向协调能力较强,组织结构设计注重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一些保险公司依据自身优势资源,制定了大力发展特定业务的战略,并在组织结构设置方面做出相应的安排。
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保险公司进行组织结构变革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和手段。保险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保险核心运营系统、数据集中、客户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为保险公司实现集中化、标准化、自动化管理提供了外部技术手段。
3.有影响力的外部机构
保险行业属于受到政府严格监管的行业,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行业监管政策的规定和要求。母公司或大股东是另一类具有影响力的外部机构。母公司或大股东的资源和偏好也会对保险公司组织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
4.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
参考和借鉴同业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是保险公司组织结构设计的通常做法。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一般为行业内公司所普遍采用,并被长期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一般而言,主流的组织结构形式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各家保险公司组织结构之中。
除了上述列出的主要因素之外,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还受到组织规模、经营管理环境、组织的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影响。
二、保险公司组织结构现状分析——国内外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实践
(一)西方保险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动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保险市场出现了以下新的发展趋势:第一,市场监管放松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第二,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生演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在一家金融机构购买系列金融产品;第三,各家保险公司都在信息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上述发展趋势对西方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产生了如下主要影响:
第一,保险公司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保险公司对部门采用了集中管理的方式;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对前台部门采用了授权管理的方式。部门职能的集中式管理有利于保险公司共享在承保、理赔领域的资源,取得规模经济优势,降低运营成本;而前台部门的授权式管理(分权)有利于保险公司降低在营销和销售环节的控制成本,更加灵活地参与地区保险市场的竞争。荷兰AEGON保险集团将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特点描述为“分权式管理,集中式支持”,即AEGON保险集团对各地区业务单元的经理人员授予充分的经营自,各地区业务单元的经理人员有权做出关于品牌管理、产品组合和分销渠道管理等领域的决策;同时,在一些控制职能领域,特别是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领域,由集团总部实施集中管理。
第二,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多数西方保险公司已将原来基于产品线的组织结构变革为基于客户类型的组织结构。安联保险集团和苏黎世金融集团在实施组织变革时,都明确提出使组织结构变得更加“以客户为中心”,以便于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战略,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保险公司建立基于客户类型的组织结构不仅迎合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演变趋势,而且使各销售渠道能更好地共享客户和产品有关的信息,实现交叉销售,更好地了解并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第三,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更加趋于多元化。首先,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部门和销售渠道的整合能力,有效降低了部门和销售渠道之间的沟通协调成本,使保险公司能低成本地利用更多的销售渠道实现销售,如银行保险渠道。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直接销售的方式,包括电话营销和互联网营销因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而变得日益流行。安盛保险在集团层次专门设立了直效营销(directmarketing)服务事业部。AIG集团非寿险事业部下设了专门从事直效营销业务的AIGDirect。
第四,保险公司的经营方式更趋灵活,一些公司选择了外包部分经营管理活动。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保险公司对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价值链的控制力。在确保控制力的前提下,西方保险公司开始将更多的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经营管理活动外包给效率更高的第三方公司。西方保险公司最常外包的经营管理职能包括:销售职能、营销职能、精算职能、理赔职能和客户服务职能。IBM咨询公司的调研结果显示,80%接受调研的保险公司经理人员完全认同或部分认同保险公司将与外部第三方公司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的发展趋势。
(二)国内外保险公司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
1.前台部门设置
(1)前台部门设置的选择标准
保险公司前台部门的设计是组织结构设计的关键,充分体现出各家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阶段。各家公司往往依照以下三类标准设置前台部门。
第一,依照不同客户类型,保险公司可以设置个人业务部和团体业务部。该种设置方法的依据在于个人保险业务和团体保险业务在产品、承保、客户服务、理赔和分销渠道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依据客户类型设置前台部门,有利于保险公司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及时、准确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综合保险需求。
第二,依照不同渠道进行设置。在实践中,最具特点的销售渠道包括个人人渠道、专业和兼业中介渠道、银行渠道和直效营销渠道。依据渠道类型设置前台部门,有利于保险公司实施大力发展特定销售渠道的战略,有利于开发、管理和维护重要销售渠道,充分挖掘渠道的潜力。
第三,依照不同产品设置部门。按照产品设置部门对于财产保险公司而言更为普遍。最常设置的部门包括车辆保险部、水险部、财产保险部、特殊风险保险部、意健险部等。这种组织结构可以体现出保险公司大力发展特定产品线的战略,有利于公司加强对产品线业务的开拓和管理,促进与产品线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纵深发展。但是,这种设置方法不利于公司全面深人地了解客户需求,不利于公司向客户提供综合保险产品和服务。
(2)西方保险公司在前台部门设置方面的做法
按客户类型设置前台营销部门是国外人寿保险公司的主流做法。比如美国大都会人寿的前台部门分为个人客户部和团体客户部;ING保险美国公司下设个人金融服务事业部和机构金融服务事业部;荷兰AEGON保险集团英国公司下设个人业务事业部和公司业务事业部。一些寿险公司采用了以客户类型为主,渠道类型为辅的设置方法。如忠利泛欧保险公司下设了公司业务部、个人营销部和中介销售部。另外一些寿险公司采用了以客户类型为主,产品类型为辅的设置方法。如安盛人寿公司在设有个人财富管理事业部、公司业务事业部之外,还设立了保障产品事业部来重点开发保障类保险市场。
大多数国外产险公司的前台部门设置同时采用了多种设置标准。第一种常见的做法采用了客户类型和产品类型相结合的方法。比如美亚保险公司(AIU)设置了两个按客户类型命名的事业部(商险事业部、个险事业部)和两个按产品类型命名的事业部(意外及健康险事业部、能源险事业部)。Chubb保险公司设置了商险部、个险部,以及特殊险部和保证保险部。另一种常见的做法采用了客户类型和渠道类型相结合的方法。安盛保险(安盛集团的财产保险分支)下设四个事业部:公司合作事业部、个人保险中介事业部、商业保险中介事业部、安盛解决方案事业部。CGNU保险公司下设了零售业务部、公司合作部和保险中介业务部。
事业部制已普遍为西方保险公司所采用。依据产品类型、客户类型和渠道类型设置事业部是常见的做法。一些大型跨国经营的保险公司在集团层次设立地区事业部也是常见的做法。以英杰华保险公司为例,在集团层次设立了英国事业部、欧洲事业部和国际事业部3个事业部。安盛保险在集团层次也设立了11个地区事业部。另外,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在集团层次引入了矩阵式组织结构。例如,苏黎世金融服务公司在集团层次设置了4个业务线和地域相结合的事业部,包括全球公司事业部、北美商险事业部、欧洲非寿险事业部和全球人寿事业部。应该说,全球化和综合化经营是欧美大型保险公司设立事业部的基础。
(3)国内保险公司在前台部门设置方面的做法
国内人寿保险公司已普遍依据客户类型设置业务部门,大多数寿险公司都设有个险业务部和团险业务部。另外,鉴于银行保险渠道的重要性,大多数国内寿险公司都设立了银行保险部。
各家中资寿险公司的前台部门设置大体相同,这与国内寿险公司的发展历程有关。早期经营寿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仅开展团体人身保险业务。自友邦保险在1992年率先引入了保险人机制之后,个人寿险业务在国内取得了快速发展,各家寿险公司都增设了个人业务部。在2000年之后,平安保险、太平寿险率先在银行保险领域取得了突破式发展,促使各家寿险公司设立了银行保险部。目前,虽然各家寿险公司的业务发展重点各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按照个人业务、团体业务和银行保险业务来设置其前台部门(见表1)。
相比较而言,财产保险公司在前台部门设置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长期以来,依照产品线设置前台部门一直是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的普遍做法。近年来,按照客户类别和渠道设置前台部门的做法逐步为更多的产险公司所接受(见表2)。例如,平安财产保险公司依照客户类别和产品类别相结合设置前台部门,都邦产险也是依照客户类别设置前台部门。
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包括人保财险、平安寿险等公司已在前台引入了事业部制。对于业务规模较大、经营能力较强的保险公司而言,事业部制已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对于新兴保险公司而言,由于整体业务规模较小,业务结构不均衡,各职能的专业能力亟需加强,采用职能部制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有助于公司快速提高各职能的专业能力,实现职能规模经济,建立职能资源的共享机制。
2.部门设置
(1)部门设置的关键问题
部门设置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第一,部门能否在各职能领域建立专长和技能优势,向客户和前台部门提供优质服务并有效控制经营风险;第二,部门能否在各职能领域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经营成本;第三,部门设置能否降低前台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长期以来,如何实现部门职能和前台部门职能的融合、是否对某些部门职能例如核保与理赔实行独立和集中式的管理,成为保险公司的两难选择。对部门的特定职能实行集中式管理有利于加强在特定职能领域的专长和技能,有利于控制业务风险,有利于在特定职能领域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但是,保险公司对于风险的识别能力、经营管理经验、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程度、信息系统的支持程度等因素,均对保险运营的集中化构成挑战。另外,设立独立的部门并实行集中式管理,可能提高前台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影响市场开发的效率。伴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和数据的积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保险公司承保、理赔等运营流程的标准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前台部门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成本显著较低,有力支持了对核保和理赔等部门职能实行集中式管理的做法。
(2)西方保险公司在部门设置方面的做法
西方保险公司在承保和理赔管理领域大多采用了集中式管理的做法。在承保管理方面,由于西方保险公司已掌握了较为先进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技能,并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数据,除了少数较为复杂和规模较大的风险之外,西方保险公司已基本能将承保的风险因子程式化,并将业务流程标准化,借助于信息技术系统实现远程电子核保。依据集中程度的不同,集中的承保管理可以分为完全集中模式、分险种集中模式、分地域集中模式、分客户集中模式和混合集中模式。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保险公司在英国国内采用了完全集中模式,设置了独立的保险服务部,统一负责下属各保险品牌的业务承保。美亚保险公司采用了分险种集中模式,按照不同险种设立了若干个承保中心。友邦保险公司对分客户集中模式进行了探索,设置了专门面向小型商业客户的承保中心。在理赔管理方面,大多数西方保险公司也设置了专门的理赔部门对全公司的理赔进行统一管理。例如,美亚保险公司专门设立了理赔事业部对其全球2000多名理赔人员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另外,许多西方保险公司,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保险公司充分借助于信息技术系统,实现理赔流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能对简单赔案进行快速定损、理算和赔款,大幅提高了理赔环节的管理效率。
(3)国内保险公司在部门设置方面的做法
在核保和理赔等职能领域,国内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在组织结构设置方面存在着差别。国内人寿保险公司基本都设立独立的核保部(或履行核保职能的业务管理部)、理赔部。对财产保险公司而言,其部门设计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财产保险公司设置了独立的核保和理赔部门,而另一些财产保险公司则将核保职能纳入了前台部门。例如,太平洋财险设立了单独的核保和核赔中心,而人保财险则将核保职能纳入各相关产品事业部中,设立了独立的理赔部。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产险公司的主要业务领域,如大型工商保险、水险,要求核保职能与销售职能实现更为紧密的结合,有利于核保和销售环节的融合,提高展业的效率。
总体而言,国内保险公司在承保和理赔管理领域采取集中式管理的做法尚处于探索阶段,一些领先保险公司,如平安保险集团已取得显著进展。平安保险集团选择了完全集中管理模式,并于2004年启动全国后援管理中心的建设。后援管理中心将逐步集中平安保险3000多个分支机构的运营管理职能。截至2006年底,平安保险的后援中心已经完成全部个人寿险业务和银行保险业务的核保和理赔集中,完成60%的产险业务的理赔作业集中,车险核保自动化比率达到50%。”其他国内大型保险集团,包括太保集团、中国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也纷纷开始建设全国后援管理中心。
三、西方保险公司组织结构研究的几点启示
(一)建立基于客户类型的组织结构
如前所述,西方保险公司普遍采用了基于客户类型设置前台部门的做法。采用这种做法的动力主要源自于“客户第一”的理念和消费者趋向于“一站式”购买金融服务产品的购买行为。同时,西方大型保险公司都实现了综合化经营,基于客户类型设置前台部门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公司内部交叉销售产品的成功率,有利于保险公司降低经营管理的复杂程度。在我国,保险公司基于客户类型设置组织结构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例如,平安保险集团旗下的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都采用了依据客户类型设置前台部门的做法。
(二)对承保、理赔等职能领域实施集中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承保、理赔等领域实施集中式管理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承保、理赔技能和专长能在公司内部低成本地实现共享;第二,业务风险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在实践中,西方各家保险公司都在承保、理赔等领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集中式管理。运营管理的集中化已成为国际保险行业的通行做法。
然而,国内保险公司要成功推行承保和理赔等运营领域的集中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公司现有的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环境、自身业务规模、发展阶段、人才队伍状况、核保技术以及信息系统建设情况、险种差异性和地域差异性,选择合适的集中管理模式,还需要为集中式管理模式配备相应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和专业技能强的人员,并需要克服许多执行方面的困难。
(三)更为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经营管理流程,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西方保险公司已完全将其经营管理模式承载在信息技术系统之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经营管理各主要环节,包括营销管理、销售管理、承保、理赔等。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系中,经营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设计是基础,而信息技术则为经营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运用提供了技术条件。因此,保险公司必须持续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和业务流程,并不断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管理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明晰公司的战略定位,基于公司的战略需求设置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设计体现出保险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由于西方保险市场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西方保险公司一般具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战略,充分体现在其选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地域、分销渠道、经营管理活动之中。许多国内保险公司还处于初创期,尚未确立清晰的战略定位。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各家国内保险公司应尽早明晰战略定位,对重点业务领域、重点经营地域和重点分销渠道做出选择和取舍,并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调整。
(五)因地因时制宜,加强变革管理
泗洪公司在市公司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公司交给我们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取得新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按照总经理办公会要求,现将2020年半年度工作和思想全面地向各位领导做一个汇报,请予评议:
一、2020 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亮点
(1)营销渠道
(一)2020年上半年目标达成情况
保障型目标:1871万,达成2394万,达成率128%
短险目标:588万,达成448万,达成率76%
月均增员率8%,达成14.5%,达成率181%
月均长举772人,达成924人,达成率119%
月均星级242人,达成446人,达成率184%
季均有效1159人,达成1421人,达成率122%
(二)上半年总结及亮点
1、上半年市下各项目标,除短险有差额外,其他所有目标均超额达成,且达成率均排名全市前列。职场数较年初新增分设4家,达到20家,目前筹备4家待分设。主管队伍较年初实现倍数增长,目前达到270人,实现了血缘管理架构的进一步充实;
2、一季度在疫情管控期间,通过创新型“三级视频会议”管理,公司对片区、片区对职场、职场对主管,每日三个层级,两次会议,基本保持常态化工作推进,并实现目标如期达成;
3、制式化工作节奏基本形成。通过6个月时间的推动,目前基本实现月度三大节奏工作推进。月初(1--10号)聚焦新增和主举;月中(11--25号)聚焦达星;月末(26--30号)聚焦客户拜访及储备,为次月工作做准备。
(2)收展渠道
(一)各项指标达成情况:
项目
目标
达成
达成率
差额
同比
年度首年期
2576
2588
100.47%
12
271%
年度十年期
1960
2020
103.06%
60
378%
年度标保
1853
1684
90.88%
169
349%
年度保障
1444
1324.71
91.74%
119.29
502%
年度短险
655
405.57
61.92%
249.43
282%
年度持证
903
1057
117.05%
154
268%
月度新增
81
159
50.94%
78
16%
月度长举
386
543
140.67%
157
285%
季度有效
560
625
111.61%
65
443%
月度星级
54
159
294.44%
105
591%
(二)上半年总结及亮点
1、业务工作:
2020年上半年业务指标首年期交,十年期交,标保准保费,保障型等均同比实现大幅正增长,其中首年期,十年期均已经达成年度指标。短险实现历史性突破完成年度60%预算指标。上半年一直紧跟市公司节奏,精心组织每个企划方案和活动,一季度十年期通过企划“年货大街活动”拉开了序幕,二月通过“13款产品拓展”牢牢跟上步伐,三月份通过“大爱之家有福之人”保障型突飞猛进,四月借助“守护者行动”自展康宁保AB,当月举绩创新高,五月训练技能“健康升级”再次锁定国寿福产品,六月半年冲刺通过“福禄相伴”完美实现半年考核指标达成。
2、队伍工作:
2020年增员率月月过10%,通过大量新增育成实现队伍大的晋升,一季度晋升65人,二季度晋升30人,主管队伍从83人,到二季度结束的155人,主管数量翻番。通过血缘职场例会,每周六主管会持续召开,不断提升主管的自主经营意识,主管的能力在不断学习中有所增强,但还需要在下半年年持续提升主管的经营能力,主管强则队伍强,队伍强公司才能强。星级人力从一月开始持续关注,通过一直追踪很多伙伴养成连续达成星级人力的习惯,下半年还将坚守底线做大做优星级,特别是连星,提升队伍的质态。
3、基础工作:
2020年基础出勤一直坚守e考勤和现场点名双点名制度管理,职场每天通过照片上传出勤人数,坚持早会出勤的检查,出勤人数从100多人提升到300人。下半年此项工作还要抓实抓牢,通过每天小早管,二早练,检查推动拜访让伙伴养成拜访服务客户的习惯,都知道拜访是营销的生命,但是在工作中往往会被忽视,有时不能检查有效去推进,伙伴客养活动,也只是停留在抓一阵子管一阵子,队伍不能真正做到自主经营,主动拜访,主动服务。
(3)团险渠道
(一)上半年整体情况
2020年上半年,泗洪团险渠道紧紧围绕短险及队伍两项关键指标开展工作,截止至6月30日,实现短险保费592万元,年度目标完成率44.59%,同比增幅22.85%。季均实动人力23人,达成率105.45%。月均钻石会员10人,达成率111.11%。
(二)工作亮点
1、业务结构更加多元化,10万元以上项目超过10个,保证业务发展持续性;
2、自营法人业务进一步攀高,上半年实现保费230万,业务占比达39%,其中二季度保费128万,占比近70%,为历史新高;
3、康悦、国寿保等卡折销售取得较大突破,半年实现保费26万元,通过卡折业务销售,督促伙伴每日拜访,提升伙伴收入,保证了销售队伍稳定;
4、3s系统使用率进一步提高,季均实动人力、月均钻石会员超额达成目标,有效提升队伍质态。
(4)银保渠道
(一)、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亮点
期交目标
达成
实动人力
达成
钻石网点
达成
一季度
408万
198万
12人
13人
10个
8个
二季度
316万
157万
17人
12人
8个
8个
2020年,是银保渠道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公司转型发展的关键年,面对保规队伍回归个险、银保队伍独立运作、架构调整和人员到位正式运行后日趋严峻的监管形势,以及竞争激烈的行业形势。部门上下统一转型共识,攻坚克难,坚定信心,在转型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营管理日渐完善,业务发展稳健,赢得农行、邮储、南京行等多个渠道的支持和认可。
二、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1、基础管理薄弱,工作统筹能力不足
当前队伍实际出勤人数出现浮动,距订立的出勤目标差距还较大。在短险推进上未能实现目标统筹关注,季度目标差额较大。
2、新人培育成效未达预期,留存率不高
针对新人入司后的育成主要集中在启航营的推进上,对绩优的新人转正后可以快速对接雄鹰创俱,公司层面进行单独育成及追踪,但对于普通新人结营后的日常培养关注度不够,导致新人成长出现两级分化,三个月后未晋升主管人员流失较为严重。
3、财务管控不足,基本法投入超标
在队伍的发展中,偏重于对高收入进行引导,过程管控不足,着重于树立高职级、高收入主管为标杆,路演国寿企业家的发展路径,激发了伙伴的创富热情,但同时也引发了部分伙伴,特别是一年内的新人伙伴,结合基本法的津贴奖励,侧重于高佣金类的产品销售,导致新人津贴、主管津贴等基本法收益超预算。
4、与同业公司之间竞争十分激烈,虽然我公司实力背景、品牌价值及多样化的平台运作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产品和费用方面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5、创新项目经多方沟通,仍没有实现落地;赔付率管控仍需进一步加强。
6、目前经营中的主要困难是,高质量发展要求下,队伍低实动率与高目标诉求之间的矛盾。
三、2020 年下半年工作思路和举措
(1)营销渠道
(一)坚决推行健体工程落地
1.充分学习理解“健体工程”专业化体系推进的目的及意义,对助力自身当前及未来工作的作用。明确条线的推进分工,六步成福--培训条线负责、专业面谈--队伍条线负责、小早管练和绩效管理--运营条线负责。
2.严抓过程检查及时纠偏,真正实现月初面谈定方向、过程培训练技能、小早管练抓拜访,最终实现健体工程四大项目在日常工作中落地生根。
(二)紧跟三大节点,固化工作节奏
月度工作推进中,严格按照当前三大节点经营节奏,6号之前新增+主管举绩,12号之前聚焦团队长险举绩率,20号前追踪主管达星。通过固化的月度工作节奏,让伙伴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三)坚决推进业务、队伍高质量发展
1.新增方面:追求量质并举,注重新增源头质量管控,所有新人严肃筛选流程,邀约--面见--填表--面试--参训--出勤。
新人入职前必须由推荐人、上级主管、职场经理、人力经理签字确认真实出勤方可办理入职。
2.业务方面:重视保单质量提前管控,针对疑似异常自保件快速排查,逐人、逐条做好保单信息核实,针对所有异常的保单执行100%撤销。同时出台片区及职场层自保件及部分异常产品销售规则,伙伴层做到每单必审批、每单必回访,部门专人负责确保保单质量,管理干部层严肃管控规则,设置明确处罚机制。
(四)重视基础管理,严抓实动人力
1. 公司明确出勤目标,职场明确出勤目标,拟定40%的实动人力目标不放松,按阶段有序推进,以每日出勤正增长,每阶段出勤正向提升为职场基础管理成效的重要参考。
2. 主管队伍中,设定1+3出勤为基础目标,1+3达星为创富目标,实现上下发展的工作联动。
(五)高度重视财务预算及管控
1. 月度方案严格按上级公司要求的费用投入底限进行预算设定,提高底线思维,同时在方案本身重视组织创意创新,重点在激发伙伴的积极性,降低物质成本投入;
2. 加强培训伙伴的客户经营意识,多组织客养类的经营活动,提升伙伴与客户之间的粘度;培养伙伴定期为客户做好年度保单梳理,盘点保障缺失,让业务上量实现水到渠成;
3. 加强各层级日常风险管理培训,提升全员合规经营意识,定期排查做好风险防范,设定管理干部的考核办法,真正让合规经营深入人心。
(2)收展渠道
收展部将坚持队伍驱动业务,培养主管人才,让主管人人会自展,人人做讲师,人人会带新,加强准主管晋升,每季度必须选出晋升主管的苗子,主管自己带头新增,月月壮大组织,团队坚持新增不动摇。
关键词:控量体质,做好队伍留存,组织客养活动。
关键动作:打造下半年业务队伍发展的四条线
一、紧紧围绕片区经理为主的业务生产线
二、紧紧围绕教培经理为主的新人育成线
三、紧紧围绕分管经理为主的客户养育线
四、紧紧围绕人力经理为主的主管晋升线
(3)团险渠道
三季度力争实现年度短险目标完成率80%以上,11月底完成全年目标90%,其他各项小指标基本达成年度目标,12月扫尾,查漏补缺,确保年度目标达成。
1、巩固政保业务支撑地位,持续推动老年险覆盖率进一步提升
借助市公司与市卫健局表彰会契机,加强卫健局沟通协调,确保全县老年险启动会7月上旬召开,坚定不移推动80%覆盖率,通过部分乡镇区划调整,先进带动后进,年度保费确保600万,挑战700万;同时完成计生系列保险协议流转,7月实现计生险保费进账;进一步做好民政、残联、工会等单位拜访,寻求其他合作契机。
2、深耕法人业务,继续提升法人业务规模占比
做好重点法人客户维护,规模性大客户要集公司力量形成专业化销售团队进行开拓维护,注重深挖法人项下的其他保险需求,提升客户粘度,不断提高规模性法人客户数量,通过基本法考核晋级,引导伙伴走团队发展道路,推动小微企业等分散型业务拓展,实现法人业务同比增长,力争年度法人业务总保费突破500万,保费占比突破40%;
3、创新突破,创新项目实现落地
一方面继续做好已经申报项目追踪落实,另一方面学习兄弟公司已经开展项目成功经验,争取复制,下半年至少实现一个创新项目落地。
4、深入思考防贫系列保险,争取主动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扶贫系列保险最后一年,结合目前扶贫办相关工作需求,积极探索防贫系列保险,计划下半年协同扶贫办开展学习计划,拟定适合本地的防贫保险,为下年度工作开展争取主动。
5、认真落实定价管理,严格赔付率管控
组织全员对定价管理办法、赔付率考核办法再学习,入口端严格报价管控,统一审核,出口端做好案件审核,所有案件要由对应销售人员亲自负责,疑难案件统一上报经理室,确保年度赔付率控制在55%以内。
6、坚守底线,严格风险管控
要继续认真贯彻监管机构和上级公司部署,牢固树立“风险即生命,合规创价值”的合规理念,持续做好风险排查,对非正常退保、销售误导、非法集资、投诉、洗钱、舆情等重点风险常抓不懈,按照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的原则,扎实做好排查疏导、及时处置各项工作,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4)银保渠道
集体学习省市公司方案,领会上级公司意图,根据上级公司的导向,制定县公司的方案。渠道业务前期基础后期合作上量,设定每周五为增员开放日,固化形式形成新增习惯;网点举绩首周带动后期新增弥补查漏补缺;强化职场训练,分以会代训,检验伙伴产品销售逻辑,沙龙邀约逻辑、促成逻辑,多活动形式平台;强化产品策略,借助约谈、网沙及生命银行的政策,在要大量的单的同时突破大单,提高件均。
在五年期产品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内我们要实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充分用好“用人、激励、考核和淘汰”四大机制,引进优秀的人,培养有潜力的人,留住有用的人和淘汰不称职的人。对外我们要加强与合作银行的沟通,用数据说话,增强合作粘度,实现渠道为王,以农行、邮储为核心,开发中行、建行、南京行合作潜力,工行、江苏行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大力开拓邮政业务,实现全年目标的完美收官。
最后,我们将充分领会“求真务实强管理,转型升级再出发”的精神,坚决以“追求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定以“激情、守正、精彩”为引领,抓牢过程管控,及时补足短板,全员奋力拼搏、锐意进取,向公司交出满意的答卷。
在平安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的心里,有两座“中国第一高楼”。
有形的那座,平安国际金融中心,115层,将于2014年竣工,位于深圳福田CBD中心区,届时将成为“物理意义”上的中国第一高楼;无形的那座,也在建设中,按照平安的内部规划,或将完成于2015年,届时中国平安(SH.601318,HK.2318)可能超过工商银行(SH.601398,,HK.1398),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机构。
这是平安最新的愿景。而目前从规模上看,工行是平安的12.2倍;从盈利能力上看,工行是平安的9.97倍。
如果马明哲的愿景成真,中国平安将会成为一个囊括保险、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基金的全牌照金融巨无霸。
对于一个巨无霸来说,能否具备与其规模相匹配的管理能力,能否在多元化业务条线之间进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资源配置,以及在宏观经济发生改变的时候仍然保持灵敏的市场嗅觉,是平安航行在综合金融道路上绕不开的礁石。
枣核型金融帝国
平安综合金融的核心是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打造无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对于马明哲来说,平安金融帝国的蓝图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呼之欲出,不然他不会斥资逾十亿建设上海张江后援中心。综合金融,后援先行,这是他的根本逻辑。
即使是在成功收购深发展的今天,马明哲仍然强调要先推动中后台业务集中,为深化交叉销售提供支持。在中后台业务集中,流程改造完成之后,下一步才是轰轰烈烈的交叉销售“业绩演习”。
未来的平安帝国将呈现一个枣核型的结构:前端实现销售集中,后台实现IT及运营后援集中,是各专业公司的产品条线和风控等职能部门,要做到相互独立并且有牢靠的防火墙,整体呈现前后紧,中间宽的枣核型结构。
目前,枣核的后端,基础的IT和运营集中已经完成;枣核膨胀的中部,是各专业公司,在其中急需整合消化,弥补短板的是银行业务;枣核的前端,是以平安客户经理为核心的销售集中。
在马明哲的设想中,未来的中国平安前端销售人员将掏出一张统一的名片:平安客户经理。
在结构之外,平安的愿景是用十年的时间,实现保险、银行、投资业务三足鼎立均衡发展的格局。
根据平安2010年半年报,保险业务净利润贡献占集团净利润的77.7%,银行业务净利润贡献占的11.19%,投资业务净利润占集团净利润11.38%。
重构大平安银行
作为一个综合金融集团,没有一个强大的银行是很难想象的。
收购深发展,仅仅是马明哲打造大平安银行的开端,目前平安银行和深发展的结构重组正在推进,下一步将要实现银行的区域制。
“这是一个新东西。”平安集团副董事长兼平安银行董事长孙建一说。
平安银行将在东西南北划四个区域,成立四个小总行。四个小总行的管理幅度缩小,权利下放。
“举个例子,现在深发展所有的贷款审批都在总行。可能一个星期批下来,也可能一个月。总行审批贷款,不比当地的机构了解得更清楚,时间还长。”孙建一说。”
未来平安银行总行的功能是制定政策制定流程,日常经营的权利将下放到小总行。
除了结构上“重心下沉”,平安也正野心勃勃和监管层进行着博弈。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客户资源。平安要做的是通过合并银行和寿险的“核心系统”――客户基础数据库进入集团的后台共享系统,让集团其他业务开发新客户的成本无限降低。
“这从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风险。因为平安会对每一个客户非常了解,有这个客户最全面的金融服务记录。”春华资本董事长胡祖六说。
“现在我们还在跟监管部门沟通,监管部门的想法是不应该把核心系统并入,要求我们把核心系统和集团共享系统分开。但是我要实现综合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我必须这样做。”孙建一表示。
由于监管部门还没有松口,平安目前的操作模式是:用关键业绩指标(KPI)下达交叉销售任务到各业务板块。业务板块之间会横向联系交换客户数据,包括客户需求。同时在内部系统上线客户基本信息。
“现在还没有做到用后台将客户数据牵引过来,目前还是一个初级阶段。监管层没有松口,我们这一块还没有放开。”孙建一说。
另一方面,平板电脑ipad的风行也让平安管理层开始思索另外一条实现银行超速发展的路径。
“我们正在考虑送给每一个高端客户一个ipad,成本也就3000元。而设置一个社区终端的成本还要几十万。”孙建一说,“如果以后要是有这个东西,客户可以把平安拿在手上。”
但迄今为止,平安银行北京网上分行的运行效果尚不特别理想,网上客户资料还有可能被窃取,所以大规模的业务仍旧没有通过网上分行来开展。
“万佛朝宗”
平安银行某高层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独家透露:马明哲这几年一直在琢磨,怎么样才能让平安银行实现超常规发展,世界上有没有一个后来居上快速发展的银行模式。
自2010年年初开始,平安集团就陆续从产险、寿险抽调了五六十名精干的B类以上干部组成项目组,研究如何实现银行的超常规发展。平安给这个项目起了一个非常宿命的名字――“万佛朝宗”。参与项目组的干部,需要完全调离原来的岗位,重新定岗至平安银行。
“项目组成员以后的全部工作就是推动项目进展。发展得好不好,就全靠项目的进展,不给他们留后路。”某平安高层表示。
2010年,平安的合作伙伴麦肯锡终于为马明哲找到了一个超常规发展的样本――印度排名第二的ICICI银行。ICICI在2001年是印度排在50名之后的一家小银行。经过9年的超常规发展,现在已经是印度第二大银行。
4月,马明哲率队去ICICI银行考察发现,ICICI的银行柜员都用类似平安的寿险营销体制做银行产品的销售,并且管理模式也几乎一模一样,管理水平还要落后十年。
不过,经过与ICICI支行行长的交流,马明哲发现,ICICI就是采用底薪加佣金的制度,卖的是银行所有的产品,包括存款、贷款、信用卡以及理财产品。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佣金比例,底薪保温饱,佣金无上限,做得越好挣得越多。
“马董很兴奋地认为,这就是银行业最大的突破,销售渠道的突破。”某平安人士说。
而平安42万寿险营销员就是平安银行零售业务的未来。马明哲在内部讲,平安的人团队,现在有42万人,2010年底目标是51万人,将来还会增加到80万、100万。光靠卖保险就可以养活这只队伍,同时兼卖银行的产品,除去佣金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固定成本。
平安人士透露,马明哲计划通过寿险团队实现对银行板块的跨越式推进,目标是零售银行8年内超越招商银行,15年超过工商银行。
不过,目前,“万佛朝宗”项目遇到了新问题。
11月初,银监会发文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后,平安的“超常规”发展路径又面临着政策挑战。
“我们的模式受到了限制,但我们正在和银监会沟通。因为银监会的根本目的不是要限制我们的模式,而是其他的一些问题。”将于2011年3月19日担任中国平安总经理、现任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的任汇川说,“我们的保险顾问只有5000人的规模,一直做得特别慎重。主要是在建设银行和平安银行。”
消息人士透露,银监会和保监会将于12月就银保业务更明确的指引,对时间、区域进行更明确的界定。
“从法律上讲,目前银行或者其他渠道是可以保险产品的,但是银行的产品包括存贷款,是不能用其他销售渠道去的,其他渠道只能起到推介的作用。”任汇川说。
通过“推介”绕过政策障碍是目前平安采用的做法:由寿险或产险的营销员,介绍客户给银行的客户经理,再由平安银行的客户经理完成产品和服务的最终销售。
根据中国平安2010年中报,平安银行通过推介模式的“交叉销售”拉回的存款占了公司业务新增存款的22%。
但是平安管理层承认,通过“推介”绕过政策障碍只是平安的中短期过渡,对于马明哲的大梦想来说,还需要更多的“政策”例外。
渠道整合
对于平安来说,目前的销售渠道有点混乱。
集团成立负责交叉销售的综合拓展部,由任汇川负责;各专业子公司都有自己的销售团队和与集团综拓部对接的综拓团队。
客户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等已经在平安内部共享上线,不同权限的销售人员可以查看。
而目前,除了电销系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渠道跟踪不同业务单位营销员对同一个客户的销售记录。正是因为这样,在交叉销售中,客户被N+1次重复骚扰以及营销的有效性都存在问题。
“我们希望每一个客户都有且只有一个平安客户经理。”任汇川说。
在任汇川的设想中,未来的平安就像是一个大超市,而最前端的平安客户经理就像是一个导购员。这个导购员对各个产品有比较初步的了解,能够提供大概的解决方案。在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由销售专员再进行更清楚的说明,并推动销售。最后导购员和销售专员再按照比例分配销售佣金。
“接下来将会有一个大的变革。”任汇川说。
按照任的规划,前端渠道将按照个人客户和团体客户的属性分出泾渭分明的销售团队。
平安目前在做的工作是进行渠道的清晰划分,并在渠道的规整工作进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把组织架构也依照对应的客户群类别进行改组。第一步是先把客户按行业类别按大小划分好。
个人交叉销售的主渠道是寿险,团体客户的交叉销售则是各专业公司互为产品和渠道方。
个人客户的销售是1+6的模式:寿销银,寿销产,寿销证,寿销信,寿销养,寿销健,主要的渠道方就是寿险人团队,银行、产险、证券、信托、养老险、健康险为产品方。
而团体客户的销售就复杂些,有诸如产销银、银销产等互为产品和渠道方的32个链条。
“有些链条现在已经比较完善,如寿销产,我们做了很多年。从专业支持,产品设计上都很成熟。寿险还把代销产险写入了基本法,如果你寿险销售不够可以销售产险保级。寿销产的链条很完整,但是32个链条中还有很多不完整的。”任汇川说。
第二步,是理顺交叉销售的前中后台。整个链条的前台,是与客户直接接触的客户经理;的前台是产品支持,的后台是产品设计和风控;后台是IT和运营集中。
“我们现在要求各子公司改变观念,思考综合金融情况下,你要怎么去支持前台。以前你只支持本公司的业务员,现在你要支持这么多不同公司的业务员。任汇川说。
而对于交叉销售的产品,在的后台,产品设计上也应有所改进。“寿险的业务员对于责任险、工程险理解有困难,应该给他们设计更简单标准化的产品。”任说。
纯化集团功能
市场对于平安最大的忧虑是平安做成“无所不能”的巨无霸之后,管理能力能否与其规模匹配。
平安有一个非常强势的管理层。
一方面,平安集团高度控股各子公司;另一方面,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也给了管理层最大限度的自由。管理层对子公司的高控是通过一个简单利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集团”来实现的。
2010年,平安集团进行了干部调整,将集团600人的队伍精简至300人,将大量专业化岗位“下放”到子公司。
“我们希望纯化集团功能,集团只做三个层面的工作:战略规划、日常监控、资源配置。”孙建一说。
集团的日常监控主要是纠偏,每个月各子公司召开运营经营分析会。各子公司的董事和集团的领导会按期与会,监督各子公司五年规划的执行情况。
“就是说,专业公司需要每个月在经营分析会上把当月的情况做一个上报,董事会和集团层面的管理层再进行纠偏。下一月经营分析会,要对上一月会上董事们提出来的问题的改进情况做一个追溯。”孙建一说。
除了日常机制,集团对子公司的管控,是通过牢牢掌握人力资源来实现的。
“平安每一次的收购,首先换掉的就是对方的人力资源执行官。无论在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集团派来的人占比最大的部门都是人力资源。”平安内部某人士说。
在管理结构上,“矩阵化管理”是平安应对产品多元、市场分散、部门庞大所采用的模式。
按照平安的矩阵化管理模式,平安的每一个员工都有两条汇报路线,一条是垂直的专业条线,在集团层面,形成行政管理、财务企划、人力资源、内控四大中心,分别对接;另一条是其子公司的行政条线。
而在这样的管理结构下,沟通成本会变得非常之高,建立独特的平安文化是解决沟通成本的唯一路径。
平安企业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强大的执行文化,这也是平安成功的关键要素。而执行文化的落脚点,正是以KPI(Key Performance Index)为核心的绩效问责体系。
KPI是平安企划部设定的年度任务考核指标。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体系,年初集团企划部会给各子公司下达KPI任务,各子公司企划岗再将公司KPI指标拆细到每一个人头上。
每年年末,整个平安集团除了马明哲之外的所有高管、员工都需要进行强制排名。KPI指标排在后面,无法晋级。通常KPI指标排在最末十分位的员工,会扣发当年奖金。
严格公平的绩效问责制度是平安成为巨无霸之后仍能保持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
资源配置:ROE导向
“未来的一段时间,平安集团对子公司的投入将完全基于公司的战略。综合金融看哪一块比较短就补哪一块。”孙建一说。
而在更长的时间区间里,平安仍会遵循资本收益最大化的纯粹商业逻辑。
“平安很关注资本回报率,关注ROE、ROA。”任汇川说。比如现在的养老金公司就很紧张,他们老不赚钱,怕公司哪一天给他们关了。
虽然年金的前景非常好,但是年金本身是亏钱的。包括公司的内部员工调动,大家都有踟蹰,担心养老金公司被关掉,搞得工作都没了。
“公司管理层永远认可经营公司就是经营股价。你ROE高,集团有资源就会给你。”任汇川说。
不过在交叉销售的背景下,一个产品的低利润率可能是为了其他产品更高的利润率。
重庆巴渝风国际旅行社
总经理:陈晓勇
财务主管:廖亚兰
营销部经理:陈大洪
公关部经理:洪红
人力资源部经理:李荛琦
主营产业:旅行社
主营产品和服务:以“绿叶不忘跟的恩情”为主题口号,开展“寻根-探亲-红色圣地-民俗风情-展望新重庆”等一系列主题旅游活动。并承办国际国内外旅游项目,代办机票,船票,火车票,代办护照,代订课房餐饮等服务。
竞争优势:1。本土优势 2 。差异性营销战略
成立时间:2004年10 月1日
地点:乌鲁木齐北京北路15 号
联系电话:0991-7844450 联系人:陈经理
公司宗旨:一切为了游客,为了一切游客,为了游客一切。
公司目标:争取第一年接待游客达5000人,促进两地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二. 竞争情况及市场营销
我们做了非常细致深刻的市场调研,目前乌鲁木齐旅游市场大概有150 个左右的旅行社,基本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许多旅行社效益下降,面对激烈的竞争,很多旅行社只是一味的打价格战。我们作为新进入市场的旅行社,要打倒对手,应该在营销策略,理念,战略方面独树一帜,别出心裁。
比较新老旅行社的优势劣势:
那些老旅行社的优势在于,先进入市场,对与旅行社业务相关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比较熟悉。他们大多采取无差异营销战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节约了成本。因为无差异的广告宣传可节约促销费用。不进行市场细分,也减少了市场调研,产品研制与开发,以及制定多种市场营销战略,战术方案带来的诸多开支。
但也该看到,游客的需求和偏好具有极复杂的层次,某个产品受市场普遍欢迎是很少的。即便能一时的赢得某个市场,但竞争者之间如此仿照,就会造成市场上某个部分竞争非常激烈,其他市场部门需求却未能满足的后果。
而我们的优势在于,我社的总部设在重庆,这里是新疆乌鲁木齐分社,我们针对新疆市场开发的旅游产品,由于本土的优势,会在价格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一般竞争者很难与我们竞争。
再者,根据乌鲁木齐旅游市场的现状,我们采取差异化的营销战略,正好满足那部分没有被满足意愿的游客群体。我们这次开发的产品,采取主题营销的理念,是以“绿叶不忘跟的恩情”为主题口号,开展的“寻根-探亲-红色圣地-民俗风情-展望新重庆”等一系列主题旅游项目。
根据我们调查,新疆的外来人口中,来自重庆,四川的占了很大部分。很多人一别家乡几十年,对故土怀有深深的眷念。他们在新疆安家立业,稳定下来后,都希望有机会携家带子,重回故土走一遭。我们紧抓这一目标群体,认为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根据市场调研分析结果,我们还在营销方面做了以下策略:
1。注重整体旅游产品的设计和产品的创新设计。创新是旅行社发展的灵魂。
2。市场定价要充分考虑到成本,市场,营销目标,政策,产品品质等因素,在定价策略上采取满意定价法,既保证获得一定的初期利润,又能被广大游客接受。另外在心理定价策略上,可采取吉祥数定价策略,根据人们对数字的的迷信和禁忌采取策略。
3。促销。将有关旅行社及其产品的信息,通过各种宣传,吸引,和说服的方式,传递给目标消费者,促使他们了解并信赖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引导他们购买,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我们可以制作一些非常精美的旅游宣传小册子,或请专业人员设计全面周到具体的网页,以方便游客了解最新消息。
总之,旅行社之间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由于科技的进步,以硬件为手段的竞争在市场竞争中收效不大,且容易被竞争对手效仿。因此我们认为旅行社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以服务为基础的软性竞争。我社将本着一切为了游客,为了游客一切,为了一切游客的宗旨,真诚的为游客服务。
三.旅行计划
日程安排 城市 交通工具 观光内容 住宿
第一天 乌鲁木齐—重庆 飞机 北温泉,重庆人民大礼堂 重庆宾馆
第二天 重庆 豪华旅游巴士 瓷器口,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大都会购物广场,南滨路火锅名吃 重庆宾馆
第三天 重庆—永川—大足—重庆 豪华旅游巴士 茶山竹海,重庆野生动物园,大足石刻, 重庆宾馆
第四天 重庆—奉节 豪华客轮 酆都鬼城,石宝寨,张飞庙,白帝城 奉节宾馆
第五天 奉节—武汉 豪华客轮 长江三峡(瞿塘峡,西岭峡,巫峡)悬棺,神女峰 湖宾花园大厦
第六天 武汉—乌鲁木齐 软卧 赏沿途风光 火车
四. 公关部计划书
我部位处旅行社前端,是我旅行社形象代言,我们坚持“一条龙服务,随时为您提供优质服务。我们的24小时在线服务热线为:
13201365796 张小姐 0991-7844450 张先生
我部机构功能主要有:拟订旅行社公关计划,指导本部门工作,协调部门与旅行社与外部有关组织关系,定期向总经理汇报工作,提供各种信息咨询。
我部计划共分六个部分:
(一 )公关人员素质要求:
职业道德 :真诚,可信,乐于助 人,无私,勤奋努力
公共意识 :具有情感意识,创新意识,形象良好,公众人士形象
心理素质 :乐观,自信,坚强,开放兼容
沟通能力 :积良好的口头,书面,形体能力于一体
处事态度 :坚持创造快乐和谐的工作,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公关主体个人化:培养我旅行社的金钥匙人物
旅行社形象主要体现在顾客心中,优秀接触的服务人员可以为旅行社带来好的名声,现在个企业都培养各自的紧钥匙任务作为企业形象代表。
(二.) 公关客体:
1.与各宣传媒体和地边旅行社协调发展,前者加强宣传,后者共同进步
2.新疆旅行社众多,但主营“新--重”游的占少数,因此,在这条线路上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做得更好.
3.支持政府部门的工作,正常纳税,不违纪违法,争取各种优惠政策。
4.与酒店,交通,景点,景区消费场所协调发展。
(三.)公关手段:
1.信息宣传:大众传播媒体,树立企业形象,与记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宣传与我旅行社有利资料。
2.收集信息:舆论监督,民意测验,在我旅行社进行的民意测验调查中。72%的人愿意到重庆去游玩,这证明了我们研制开发的路线是可行的。
3.联络情感:通过赠送纪念品等方式,加强我们与顾客间的联系,争取回头客和赢取潜在客人的好感。
4.优化服务:网上购票,咨询;电话咨询;各种宣传单,方便游客了解我旅行社。
5.服务社会:参加公共活动,资助社会福利,提高社会知名度。
(四).收集八方信息:
1.我社形象:知名度,美溢度,支持率
2.产品信息:主营“新-重”“寻根探亲-红色圣地-民俗风情-展望新重庆”
3.公众信息:
公众年龄: 18-25 23%;26-40 40
%;41-60 22%;60以上 15%
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3
%;大专,30%;本科以上,40%
性 别:男,42%;女,58%
4.公众需要:团体游,个人出行,家庭出游,全包价,办包价;对吃,住,行,风俗习惯的不同需求。
(五)内部信息;
1.内部指导我社正常运行的信息获取途径有:网络;报表,营业统计,财务分析;工作报告;内部行文指示;工作笔记;内部刊物;通信工具。
2.外部旅行社发展指南:公共刊物,统计资料;旅游贸易会,洽谈会;旅游信息反馈;各行业交流;问卷调查
3.坚持有效,适用,适时,真实,适量,新鲜,及时的信息原则。
(六) 年度计划:
我社属乌鲁木齐重庆分社,成立时间2004-10-1。下年我公关部计划有下:
1.统计新疆现有旅行社开往重庆游的路线。
2.推广我社特色路线,(有条件的做一次“新-重”记者游)。
五.
.统计部门人员分配,增加总做人员,扩大部门建设。
(七) 部门管理:
1.人员管理:人员有三(洪红 张鹏 王公安)
2.经费管理: 20万元合理利用
3.信息管理:收集竞争对手信息,扩充实力。
4.与上游企业联系:和酒店,航空公司,交通部门,景区,购物部门等,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
六. 财务部门分析计划:
1、 筹集资本本社总资本300万元,是通过集资实现的:
现任总经理田科出资80万元,其余7人每人出资30万元。本社主要分4个部门:财务部、营销部、公关部、人力资源部。由于旅行社刚成立,所以对于各社的资本需要量只能是初步的预测。
在预测之后,对各社资本的分配是:营销部由于要新产品开发、市场调研发及宣传和做企划方案安排了36万元的资金,公关部与上游企业和地接社联系安排了20万元,人力资源部15万元,另外还有20万元用于购车,再就是房屋的一年租金一次交清2万元和各种资料以及设备等的采集共用了30万元。余下的77万元留存财务部作后备资金发及发工资之用,此外,还有100万元上交庄旅游局作国际旅行社的保证金。至于预算方面,初步是:到年末达到净收入180万元。
2、 资本运用。这就需要各部门合理运用所规划的资金做好份内的工作。营销部:新产品开发、市场调研及广告宣传和做企划方案;公关部:与上游企业和地接社联系;人力资源部:招聘和培训新员工;就财务部而言就是对社内部的资料、设备、杂物等进行配置,以及到月末年末分发工资、奖金,对于工资的安排是:总经理1800元每月,各部门经理1500元每月,业务员1200元每月。奖金是成本节约奖和销售冠军奖均为2000元。
3、 股利分配这主要是财务部要协助董事会处理好股利分配问题。我们现在的初步计划是到年终除总经理得到年总利润的10%的红利外,余下7人每人5%,剩下的利润就留作上交税金、购买设备资金和公积金。
4、 保管对旅行社货币的收支以及其他财务方面的交易活动进行管理:每次销售产品后的收入上交财务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费用均需开示发票到财务部报账。对旅行社来说,团队的收入有两种情况。一是:现收;二是:应收账款。对于这两者,应收款是管理的重点,即收现率应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应收账款不仅会占用公司的资金,而且,也会产生坏账的风险。
这就需要公司制定相应的信用制度,来规避风险。同时,应根据旅行社的行业特点,挂账就应严格审查挂账的依据,防止业务员的暗箱操作。当然,采取一定信用策略,也是企业参与竞争的必要手段。同时,应严格遵守收支两条线的原则,禁止业务员不通过财务部门直接从收入中支取成本。
5、 信用和收款财务部要制定信用政策,催收旅行社的应收账款。与各地接社和上游企业结清帐。
6、 保险这一点对旅行社很重要。把旅行社财产、人员以及组团后游客的人身财产保险,如此把旅行社经营活动中和风险转移到了保险公司,保证了经营活动可以更加大胆地进行。
7、 团队核算本社在团队核算中都已采用了单团核算体系,来进行旅游团队的基本财务核算。所谓单团核算就是将每个团做为核算对象,进行独立的财务记录和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就是通过缩小核算单位,将每个团的盈亏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业务员身上,并能掌握每个团的具体情况。
8、 最后,对于节省资本方面,我们考虑:降低交通费,通过利用业务量来与航空公司谈判;而地接费可通过招标等手段来减低成本。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就是采取低成本策略和产品奇异性策略。而旅行社作为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的行业,成本支出的控制则尤为重要。现在,公司对成本的控制只是用毛利率来加以限制,其实可以引入标准成本来加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