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范文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业园区调研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第1篇

走进几家企业的生产车间,通过座谈,感到企业目前陷入困境的一些主要原因有:一是生产经营困难。金融危机削弱了市场需求,加上部分原材料(比如棉花)价格上涨,成本价格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产品的库存大幅上升;二是企业资金短缺。虽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放松信贷,但银行为规避风险,仍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爱莫能助”,造成中小企业的资金得不到根本满足,企业搞技改、上项目、扩能力的发展愿望难以实现;三是外贸出口受阻。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呈下行趋势,直接导致国际需求下降、企业出口减少,这也让一些出口外贸企业经营销售陷入困难。

在一个重大的危机时刻,“危”是大家都共同面对的,“机”却是要各自去寻找的,这就是商业的魅力。眼下的经济危机虽然来势凶猛,但对企业来讲也并不是束手无策,关键是我们要立足于自身努力,找到经济危机下正确的应对策略,针对时下局势,结合市场特点,努力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全面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力,调优结构,做大做强。

“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全新武装企业的抵御实力。针对成本上升的现状,通过积极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来降低成本,消化成本涨价因素。如互益精纺公司在扩大生产规模、更新工艺流程等措施中“保生产、增产量、降成本”,充分用足用活国家出口政策,企业设备、产品实现升级换代,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不断提高新产品产值率。同时阶段性增加存货,待价而沽,随着季节性成品价格上升,存货升值的潜在利润也正在逐步显现,以此来抵消一部分原材料上涨价格。如森达电器公司快速推进新上项目,引进新型先进设备和提升工艺技术,新购进的自动化、环保性设备不仅是降低了一定的机械用工需求,更创新了企业的生产发展模式。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找到市场合适突破方法。企业只有根据各自的产业特色和发展需要,通过强大有效的执行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企业的市场经营策略,才能从中适应市场获得成功。信诺捷科是一家出口外贸企业,面对危机,该企业及时调头,针对国内市场回旋余地大,销售市场由国外转向国内,研发新的产品,开拓新兴市场,争取在危机中赢得主动,化“危”为“机”。同样是做出口外贸的企业红爱服饰公司通过采取及时调整市场营销策略,优化产品结构,走品牌发展战略,正准备与美特斯邦威、安踏等知名企业进行强强合作,使产品开发、品牌培育与市场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加大研发、销售、管理投入,千方百计巩固市场。中天石化公司为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根据调查分析当前石化行业销售市场领域分布,及时调整销售战略,加强科研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品在相关领域的广泛应用,迅速的占领有利的市场领域。你要什么,我生产什么,为客户发现、实现和创造更多的利益点,真正为客户着想,让客户享受体贴的服务。同时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行家和高级技术人才得到重用,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积极构建多层次的资金运作平台,构筑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和银企对接平台,合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的难题。面对金融危机,大部分企业都需要大量资金加大技改投资力度,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生产能力。我们的金融业要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持中小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务实措施;政府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抵押范围,降低信贷门槛,全力扩大信贷投放,尽可能降低利率水平。日前,__县为更好服务工业经济,召开银行服务工业经济发展座谈会,认真研究对策,进一步解决好企业融资难题。

加强扶持政策措施出手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面对这样一些难以抗拒的困难,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快速启动应对机制,扭转局势,逆势飞扬,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中,我们园区的企业没有一家企业因金融危机倒闭,不仅体现出真正的优胜劣汰,更说明了我们政府及企业所作出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坚固的防护壁垒,让我们有信心在希望中抓住潜在机遇走出困境,稳健应对危机。

第2篇

为推进**县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我县的具体实际,县委提出“新农村、旅游业、工业化、城镇化”四大发展战略。要实现工业化,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建设工业园区。如何搞好我县的工业园区建设,带着这一问题,我带领相关部门就我县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就对我县工业园区的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建设工业园区是大趋势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要加快全县的经济发展,关键在工业,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建好工业园区则是破解工业难题的重要方法。

(一)建设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通过近几年的招商引资,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来我县投资工业的外来企业屈指可数,究其原因,主要是县内没有合适的工业用地,城区周围又没有工业园区。一个企业要到县内来投资,首先看重的是投资条件,其次是优惠政策。因此,我们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必须摆清主次,把提供建厂条件放在优惠政策之前。工业园区就是为企业提供最现实、最直接、最实惠的平台。

(二)建设工业园区是拓展城市框架的有效途径。当前,由于我县城区范围太小,城镇人口集聚在县城内,消费也浓缩在城内,这与今后城区发展的方向极不相称。今年我们搞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提出了“要明确县城主要功能设施的规划和布局,进一步扩大县城框架”,这是完全符合城市建设发展的。建设工业园区,可以有效地拓展城区框架。贵州一天锅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的建设,将不断增大县城容量。

(三)建设工业园区是紧抓政策机遇的大好时机。在国家扩大内需这样的大好机遇下,加强建设工业园区,在土地征用、金融贷款、项目申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这对于我们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二、抓好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今年,县委、县政府将工业园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年初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快响水洞工业园区、通州工业园区建设,力争年内完成园区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明年企业正式入园。目前,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工作正处在起步阶段。对如何加快县工业园区建设,我认为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保持高度统一的思想。建设工业园区是全县的一件大事,各级各部门领导必须在思想上有高度的统一。首先,县四家班子的主要领导要有决心,形成一致共识;其次,各相关部门要有积极的行动,特别是在园区建设时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气、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方面都要给予全力支持。同时要有工作的紧迫感,要紧抓国家在贷款、贴息、项目申报等方面的机遇,形成一盘棋的思想。

2、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园区规划。规划是行动的指南。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节约投资、加快进度、提高效益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县工业园区的规划要本着“定位准确、特色明显、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原则,遵循“立足实际、着眼长远、适当超前、分步实施”的建设思路,特别是在功能分区、道路布置、管线架接、美化绿化、排水排污等硬件方面要高瞻远瞩,留有余地,既要结合当前实际,又要考虑日后的规模扩张。

3、要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健全组织机构是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有力保障。县委、县政府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抽调部门、单位的精兵强将来实施这项工作,要明确部门、单位及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便于工作的有效落实。同时,要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园区建设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加快园区建设进度,保障园区畅通高效运行。

4、要开辟切实有效的投资渠道。从我县的实际出发,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要建立政府、企业、项目配套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资金筹措体系,保障园区的顺利开发建设。一是县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协调筹措园区建设资金,保证园区基础公用设施的建设;二是通过以土地置换、资金扶持等方式,积极引导各入园企业参与道路灯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积极申报争取园区建设扶持配套资金;四是积极争取中省市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财政扶持资金或财政贴息贷款。

第3篇

根据市政协七届十二次主席会议的决定,20**年4月17日至26日,市政协副主席张俊昌、赵泽义带领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到盘北经济开发区、红果经济开发区、钟山经济开发区(红桥新区)、水城经济开发区(董地工业园区)、水月工业园区、木岗工业园区等就园区建设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园区建设成效初显 全市共有11个工业园区,即钟山经济开发区(红桥新区)、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水城经济开发区(董地工业园区)、盘北经济开发区(鸡场坪工业园区)、六枝经济开发区(岩脚工业园区)、水月工业园区、木岗工业园区、保田(盘南)工业园区、大河经济开发区(管理大湾、汪家寨、中箐园区)、发耳工业园区、路喜园区。11个园区现规划总面积977平方公里。通过近期各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增大。20**年,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15.2亿元,同比增长27.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2.9%;实现工业增加值154.6亿元,同比增长28.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2.4%。超百亿元的园区2个(水月、董地工业园区),工业产值超亿元的园区 8个。20**年一季度,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1.9亿元,同比增长25.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52%;实现工业增加值 45.57亿元,同比增长52.9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1.1%。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增加。20**年,全市工业园区在建基础设施项目99个,总投资140.7亿元,完成投资额60.8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 101.3%。20**年1-3月份,全市工业园区在建基础设施项目115个,总投资186亿元,完成投资额22.4亿元,同比增长134.5%,完成标准化厂房投资2.7亿元,占计划投资30亿元的9.0%。目前,红桥新区、水月园区已全面实现七通一平,红果、董地、盘北、木岗、大湾园区核心区域已基本实现五通一平。

三是项目建设速度不断增多。20**年,全市园区在建产业项目165个,项目投资总额861亿元,完成投资额120.6亿元,增长37.48%,建成投产项目44个,释放工业产值近30亿元,20**年1-3月份,全市在建项目175个,计划投资771.8亿元。完成投资额32.9亿元,同比增长 1.86%。

四是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年3月底,全市11个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977平方公里(含开发区管辖),入驻生产企业150余户,直接和间接为园区服务的从业人员约10万人。20**年全市产业园区预计实现税收47亿元,新增从业人员数1.2万人。

二、园区建设问题明显 (一)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长期以来由于受煤炭、钢铁、建材、电力四大产业影响,各园区在规划布局主导产业时,出现了明显的产业(主导产业)趋同,未能形成优势互补。如:水城经济开发区(董地、老鹰山园区)、红果(两河)新区、盘北(鸡场坪)产业园区、六枝经济开发区(岩脚工业园区)、大湾(汪家寨)工业园区(大河经济开发区)、水城县发耳产业园区等都把能源化工(煤化工)作为主导和主要产业来发展,产业布局不集中、规模分散,势必会造成重复建设,煤炭、水、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得不到保障,甚至产生恶性竞争,还会造成工业污染源分散,治理难度大的问题。红桥新区、董地、红果(两河)、盘北(鸡场坪)也都着力把装备制造业作为园区的主要产业来培育发展,培育和发展上具有一定盲从性,未能找出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主导产业方向不清晰,易造成同业竞争,不利于产业聚集发展和形成区域竞争力优势。

(二)体制机制不尽适应。一是园区人员配备不到位。园区有抽调、借调的人员,但其工资关系、行政关系仍在原单位,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难以得到很好调动。部分开发区的公安、工商、地税、国税、国土等垂管部门机构人员不到位。二是部分园区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尽管大部分园区机构成立,人员配备到位,但缺少项目、规划等行政审批权限,土地报批、交易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周期过长,对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影响很大。三是目前在11个产业园区中,仅红桥新区有完善独立的财税体系,能较好的满足园区发展需要。水城、两河、盘北、六枝4个开发区均由县区代管,尚未建立起真正独立运行的财税体制。其余园区也未建立与县区的财税分配体制,导致园区的责权利不明确,独立运行和造血功能不足,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严重影响了园区建设。四是项目落地激励机制不活,不能有效刺激项目落地。

(三)协调管理不尽规范。有关职能部门对园区的管理、调度过于频繁,使得园区管委会需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各类文件、汇报、会议、材料、调度、统计(重复)以及各类社会事务等,极大地消耗园区建设的精力。

(四)招商引资不尽理想。相当一部分园区的项目是存量多,增量少,有的项目是在园区划定时就已存在。目前,表面上谈的多,实际落地的少,有的虽然落地,但后续扶持指导力度不够,造成项目推进速度缓慢,业主不满意。

三、对下步园区建设的建议 根据市工业园区管理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出台全市园区管理办法(暂行)。为促进工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规范工业园区管理,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议尽快出台全市园区管理办法。尽可能规范园区管理。

(二)成立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为有效加强对园区的统筹、指导、协调力度。在市级层面,应成立一个较为独立的,有一定权威的园区管理机构,以便对园区的规划、土管、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等进行统筹协调,避免盲目无序的散打和乱打,使园区有序、健康的发展。

(三)赋予园区一些必要的实际权力。

1、各业务主管部门应尽可能下放一定的行政审批权限。在不违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大胆放权;在土地收储、项目报批、项目规划等方面,应将适当的权力下放到园区,减少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真正使园区成为一个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独立运行的经济主体。

2、允许园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项目落地激励机制,以便争取更多的项目落地。

第4篇

一、园区建设的基本近况

(一)园区规划结构日益完善。工业园区是年3月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依据“一区多园”的实际特点,园区平台建设在招商引资项目带动下,积极履行“引凤筑巢”机制,以磷化工、机械加工、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为支持,以招商引资为手段,抢抓第二轮土地修编的时机,编制完成了园区发展总体战略规划、园区环评申报书、化学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和洋坪、石头店、万里、汪家、城南工业园节制性规划;建成了荷花化学工业园、江北化工产业园、万里化学工业园、汪家工业园、城南工业园、石头店建材工业园、城北农产品加工园、洋坪工业园棚镇马家滩建材片区和双路食品医药片区等8个产业园。园区规划节制面积由创立之初国土部分审批的4200亩发展到近10000亩。

(二)园区设备配套初显成效。依托鸣凤城区和原三江集团搬家后转交当地的存量土地,在引资入园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对新建和革新的基本设备,采取“县政府投入为主、项目配套为辅、企业打包建设、本能机能部分监管”的方法,完成了项目建设所需供水、供电、通信、道路等资源的配套和共享,夯实了8个产业园的平台建设。近5年来,园区投入基本设备配套建设资金达20亿元,完成土地平坦10000亩,建成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4座、35千伏变电站6座、2万吨/日供水站3个、3万吨/日污水处置站1个,建设完成供电线路500千米、供水管网50千米、园区道路60千米。

(三)园区项目建设提档升质。在5年的发展中,园区立足我县磷矿、硅矿、陶土资源优势和机械加工产业基本优势,打破传统生产黄磷、五钠、立窑水泥、琉璃瓦、白厂蚕丝、食用菌等产品的工艺格式,向高新技能、高附加值、高税收、低能耗、低污染、中下流产品谋取项目,引进了吉星食品级磷酸盐、奥力铸件、花林旋窑水泥、安广高档陶瓷墙体砖、楚阳医药中心体、食德福喷鼻菇精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额度大、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别的,还经过引进宜昌人福药业针剂、武汉天一科技生物制药等项目,拓宽了我县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十一五”时期,园区共引进和兴修项目102个(过5000万元的52个,其中过亿元的28个,过10亿元的3个,过20亿元的1个),其中投产项目46个;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9.4亿元,年均递增91%。

(四)园区投资情况大力优化。五年来,面对交通区位劣势,园区认真落实县委、县县政府“二次创业”政策,对固定资产投入强度按1亿元(不低于90万元/亩)、6000万元(不低于70万元/亩)、2000万元(不低于90万元/亩)三个层次,分设了2万元/亩、3万元/亩、4万元/亩三个土地出让标准,降低了项目准入门槛。对投资额度大、产业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执行“一企一策”的优惠政策。经过标准行政审批、行政收费、行政检查、行政处分等顺序,缩短做事时效,免收2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25项运营服务性收费,营建了宽松的投资情况。经过采取外出调查、节会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4+1”专班运作、工业“纵贯车”和“保姆式”服务等办法,在全县上下构成了指导注重、部分支持、企业家创业、群众反对、齐抓共建的园区建设气氛。

(五)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当前,园内共有规划以上企业51家。据计算,年、年、年,园区规划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增进比例辨别为35%、40%、68%,工业添加值增进比例辨别为37%、45%、58%,固定资产总投入增进比例辨别为30%、50%、80%;园区规划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53亿元、工业添加值48亿元、固定资产总投入20亿元、税收总额1.39亿元,辨别占全县工业经济的42%、42%、62%、73%,从业人员达15000人。

二、园区建设存在的首要问题

(一)园区土地供给缺口大。国家土地审批顺序日趋严格,土地供给方案日益紧缺,省国土地资源厅2012年度下拨宜昌市土地方案仅3000亩。而随着我县工业化历程的加速,均匀每年土地需求量为1000亩以上,项目建设用地与有限的土地方案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二)园区设备配套压力大。当前,园区平台建设首要依托入园项目带动,基本设备建设一直滞后于项目建设。因为8个产业园涣散结构,各自为阵的基本设备急需革新和重建,强弱电线路迁徙工作难度极大,且入园项目建设的需求对园区供电、供排水要求愈来愈高,园区涣散格式招致县财务基本设备配套压力增大,单一依托县财务有限财力配套建设,不只制约了园区发展速度,还严格影响了落地项目建设进度。

(三)园区产业发展条理低。我县入园项目大多属于当地资源性开发项目,项目规划化效益低,投资过10亿元龙头企业及大项目数目很少,5000万元以下小项目、小企业很多,初级产品多、层次低,中高档科技产品少,粗加工企业多,精湛加工企业少,产业精度不高,产业关联度低,既不利于产业链的延长,更不利于土集约化和节能减排。

三、园区下一步扩容提质的基本思绪、目的和办法

(一)基本思绪

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照“统筹规划、分步建设、突出重点、项目带动”的准则,强力履行“筑巢引凤”机制,不断加大规划前瞻性,加强产业堆积力,提高土地集约率,整合伙源,拓宽融资渠道,加速园区基本设备建设措施,构成规划科学化、产业特征化、土地集约化、节能环保化、可继续性发展的格式。

(二)首要目的

1、“十二五”时期,编制完成寺集镇工业园节制性祥规及区域性环评申报。

2、新增建设用地上积15000亩,其中:老花林寺集镇4500亩、慈化5000亩、红林2000亩、桃李2000亩、花圃1000亩、荷花100亩、江北200亩、万里200亩。到“十二五”期末,园区规划可节制面积达25000亩。

3、投入资金20亿元,在老花林寺集镇、慈化、红林、桃李、花圃建成110千伏变电站1个、35千伏变电站4个、2万吨/日生活供水服务站1个,在花林寺镇建设垃圾处置基地1个、3万吨/日污水处置站1个,完成花圃至桃李至老花林寺集镇、慈化至石头店共30公里的园区道路建设,完成花林工业区交通大互通,打造南区工业经济板块。

4、发展规划以上企业打破100家;完成工业生产总值300亿元;培养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0家以上、过10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过50亿元的企业2家以上、过100亿元的企业1家以上,培养上市公司2家。

(三)对策办法

1、扩展园区发展空间。一是依照“利于对交际通、利于情况维护、利于集中连片、利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准则规划新增工业用地。由园区和乡镇构成工作专班,对老花林寺集镇、原红林厂、花圃村、慈化村、桃李村河滩等地,扎实认真地做好用地前期人口、道路、供电、供排水的查询、计算和测量工作,超前制订规划范围内基本设备迁徙革新可行性方案,以及掉地农民的宅基地、就业、养老、医疗保证的合理安顿方案,保证完成经济发展与社会不变的双赢。二是经过万山微型汽车等大项目带动新增工业片区开发,经过东圣、吉星化工、西部化工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构成产业集群,以扩展荷花、江北、万里工业园现有规划节制面积。三是做好闲置、低效工业用地的清算和处置。对因为工业项目本身原因招致用地闲置或低效应用的,将现有工业用地进行实时清理核对,经过坚持约束机制和责任追查准则,加大闲置土地的收受接管力度;四是经过与企业进行沟通协商,指导企业采取技改、资产重组、以商招商、土地置换应用、优胜劣汰等方法,为新项目供应用地保证。

2、完善园区建设平台。一是把规划编制造为园区建设的先导来抓。延聘高天资的设计单位,高标准、高质量编制行将规划的工业园基本设备建设节制性规划。注重与各产业规规定位、严重项目规划相联接,注重与区域内资源要素、人口集聚、商贸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注重对新开发工业区项目标指导,尽量防止将分歧产业、分歧巨细、分歧技能含量的项目混同,保证工业企业和项目按产业规划结构入园,以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堆积。二是依托县政府力量,在抓好园区基本设备建设投入的还,实时包装与园区基本设备相关联的市政、民生项目,依托发改、交通、水电、银行对上争夺政策资金,用于工业园区道路、供电、供排水、防洪等基本设备建设。三是积极争夺国家环保政策扶持资金,建设城镇与园区公共配套的“三废”处置基地,对现有入园企业及项目环保问题,进行集中管治。

第5篇

为此,我们对开展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较早的浙江嘉兴海宁市、桐乡市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对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结合*的实际情况,提出“十一五”期间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几点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浙江海宁、桐乡等地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路径探析

当区域特色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带来资源消耗过度、污染严重、低层次恶性竞争等非经济性后果,影响产业集群的健康成长。为了把区域特色产业的长处与开发区建设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浙江省于1998年初提出了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意见,并相继出台了《关于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实施意见》、《浙江省特色工业园区“十五”发展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按照这一思路,杭州、温州、嘉兴等地迅速形成了抓产业集聚、促经济发展的热潮,并纷纷建起不同层次配套、产品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各类特色工业园区。紧临*的浙江海宁中国皮都科技工业园、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和桐乡濮院羊毛衫工业园等均为有代表性的园区。

有言道“十年磨一剑”,从海宁、桐乡等地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来看,许多园区都经历了十数年的孕育与壮大,而且许多特色工业园是在原有的高新技术和工业集中区基础上开辟并发展起来的。总结浙江各地成功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经验,可归纳为三句话:一是超前的建设理念;二是有序的政府引导;三是合理的功能定位。

1、超前的建设理念——将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区别于普通工业集中区

(1)内涵不同。特色工业园区,顾名思义,体现的是特色,是具有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特征。浙江特色工业园内的成员企业包括纵向的上游原材料、机械设备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横向则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等相关联企业,以及基础设施供应商等。可以看出,浙江特色工业园区是以区域特色经济为基础,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的新形势和城市化进程的要求,是以优势企业为主导,适当集中布局,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的专业化产业区,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代表了区域核心竞争。而传统意义上的高新技术区或工业集中区,则大多是经国家或当地政府批准,由开发城市兴办,通过特殊政策集中地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相对独立的经济技术区域。

(2)建设程序不同。浙江特色工业园区是以区域内已形成的特色工业为基础,建设程序是先有入园企业和入园项目,然后再动工建园。因此特色园区一旦立项,可很快建成,形成规模。如浙江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自1999年破土动工到首期建成仅历时一年,目前已开发面积3.5万平方公里,拥有入园企业160余家,投产企业130余家,成为中国最大的经编制造业基地之一。而普通工业集中区或开发区多是依托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先筑巢,后引凤,通过招商,实现零的起步和突破。与特色工业园区相比,目前许多工业集中区建设因招商引资困难而进程缓慢,出现“有区少企”甚至是“有区无企”的空壳现象。

(3)建设任务不同。浙江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任务主要是促进同类产业的集聚和整合,强调同一产业链条的拉长和变粗,实现行业规模经济和区域规模经济,形成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如桐乡濮院羊毛衫工业园为入园企业设立了相应的准入门槛,即必须是与毛衫或服装生产相关的企业。而普通工业集中区大多以招商引资为基本任务,允许多种互不关联的企业入区。

(4)优势不同。浙江特色工业园区由于产业集中,富有地方特色,园内容易建立起诸如质检中心、技术开发中心、职工培训中心和污染治理等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技术溢出效应,使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资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形成产业集聚的价格优势。而普通工业集中区则由于产业类别不同,只能通过提高企业污染度进入门槛来保证环境清洁,并主要依靠单个企业自身加强管理来提高产品质量和员工素质。

2、有序的政府引导——使政府成为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强力推进者

在浙江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根据《浙江省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指导意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本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意见,要求政府部门有序引导,强力推进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一是不越位,即只要市场能办的事,政府决不替代干预;二是不缺位,当园区发展遇到困难时,政府千方百计做好协调沟通工作,有效化解发展中的阻力,支持并加快特色园区的发展。

(1)明思路,以规划设计为先导。海宁与桐乡政府在园区建设之初,把找准特色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放在首位,做到思路不明不动工,不搞一哄而起的盲目建设。以规划先行为原则,以特色产业为切入点,认真组织编制特色园区的建设规划,并使其与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衔接配套,力求“量身定做”,在个性化、专业化方面做深做细,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前瞻性,从而使特色产业的发展有一个良好载体。如海宁中国经编针织科技工业园区被海宁市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规划纳入统一规划控制范围,经编产业也被列入海宁市经济发展“1232”工程。同时,为促进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当地政府以项目为依托,把园区内的工业项目捆绑成一体集中审批,或争取把园区建设纳入到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之列,加大对园区建设管理和支持力度。

(2)定政策,以产业发展为根本。为顺应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浙江各地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园区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这一核心,着眼于调整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不以行政手段搞企业易地搬迁式的简单“复制”。由于在新一轮园区发展建设中规避了“低、小、散”的传统模式,因而大大改善了园区建设发展环境,吸引了特色主导产业向园区集成,从而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和园区功能提升。经归纳,具体政策有括:

——园区布局:要求园区内特色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土地使用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二,重点地块必须体现园区特色和形象,其他产业入园企业统一集中布局,且必须是高新技术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

——土地利用:对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特色工业园区项目,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留用地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所需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由省单列解决;园区内企业发展需要征用土地,土地出让金一次性缴纳有困难的,经当地政府批准可分期缴款。

——财政投入:省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重点支持特色工业园区在技术创新、出口创汇、产品质量检测、新产品开发、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建设,市、县各级财政也予以相应配套投入。对于财政返还的土地出让金,实行封闭管理,专款用于基础设施和发展项目开发建设。

——规费减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工业企业,自企业实际上缴税收起,按其当年上缴增值税、所得税地方财政实得部分的50%予以奖励,连续享受3年。

——择优扶强:优选骨干或龙头企业进入园区,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通过兼并、资产重组或异地改造等方式进入园区,并为其提供高效服务。建立并完善企业进退机制,园区外企业新上技术改造项目规模超过现有固定资产的,要求集中到园区内兴建。

——品牌战略:加强对名、优、特、新产品的扶持,鼓励企业创建名牌。对省批特色工业园区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提升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对创名牌取得实效的企业,给予10—100万元不等的政府奖励。

——考核办法:企业跨行政区划设立或举办分部的,以总部归口考核统计,财政税费分成归总部所在乡镇;企业整体搬迁、并跨行政区划发展的,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考核统计,财政税费在一定时间内的分成按各50%计划,即原乡镇占50%,搬入乡镇占50%等。通过完善考核办法,推动要素合理聚集。

(3)强服务,以功能建设为核心。在建设和管理特色工业园区过程中,浙江政府实现了从“管企业”到“抓园区”的理念转变,坚持优化园区服务,营造招商引资中的比较优势。凡入园企业需办理有关证照手续,由开发公司实行“一条龙”服务,对涉及市级有关部门职能范围内的工作,限期办理完毕,为企业集聚园区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各类园区管委会按照“先生产、后配套”的原则,相继启动生产区块、技术开发区块、市场区块和生活区块,完善水、电、道路、通讯和环境治理等相关公共设施建设,真正构建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政府管理格局。如海宁政府在致力于经编工业园区特色产业服务功能的深度开掘时,将园区分为行政区、生产区、商贸区等6大专业区,园区功能更细化、更深入、更专业,并形成了信息、配套、物流、融资、人才、市场、核算、人脉通和特色产业发展平台的新“八通一平”,提高了资源和要素的利用效益。

(4)善开发,以多元化投资为主体。在特色产业园的开发过程中,浙江政府创新思路,坚持“市场化开发、公司化营运”的模式,积极倡导多元化投资主体,在设立园区管委会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开发建设公司,以经济手段驱动园区开发建设,实施企业化管理,负责园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吸引大量的民间资本参与其中,从而达到低成本的运营目标。桐乡濮院羊毛衫工业园2001年仅以700万元的政府资金启动建设,目前已建成园区4.3平方公里,投产企业220余家。2005年,用于园区建设的6.5亿资金中政府仅出资5000万元,其余均通过市场化手段予以解决。

(5)促发展,以城市化建设为驱动。浙江政府牢牢把握特色园区发展与城市空间拓展的有机结合,要求园区建设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城市、中心镇、工业重镇集聚,带动城镇发展,实现城市功能的延伸互补。因此,园区建设既满足了近期产业发展需求,又考虑到长远发展空间,既集中建设了科研、产业区,又配套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人居条件,真正把特色产业园建成了产业化与城市化的最佳结合区。

3、合理的功能定位——使建成后的特色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应有效果

(1)成为特色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突出产业整合,注重把好入园关,要求入园企业是具有特色优势的同类产业或相近产业,不做简单的企业搬迁和集合,鼓励骨干企业优先入园,强调其对面广量大的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关联度,通过产业整合与企业整合促进产业升级。也因此,入园骨干企业在未来发展中有可能发展成为支柱企业。如桐乡濮院为了巩固、发展和壮大濮院的羊毛衫产业,建设了桐乡濮院羊毛衫工业园,使市场发展由单一的羊毛衫交易转变为羊毛衫、针织服装产销研并举的格局,也为专业化协作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硬件条件,园区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2)成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通过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引导和组织小企业向城镇集聚,充分共享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项目带开发,以开发促发展,既聚集了分散的工业和人口,又弥补了城镇建设资金的不足。海宁马桥(经编)、桐乡崇福(皮草)等都是在建制镇或中心镇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把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城市品位结合起来,通过产业集聚和工业发展,实现以园区建设促进人口城镇化、建设和繁荣小城镇的目的。

(3)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高地。目前,浙江的特色工业园区已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前厂后店、上厂下店”的生产方式以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个体分散经营方式,把企业集中起来进行规范化生产,坚持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针,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不仅解决了消防问题,还可以对污水等“三废”进行集中统一治理,控制了环境污染。同时实现了稀缺资源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浙江各地发展壮大特色工业园区的实践及其路径,为*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带来了启发,其中的经验值得借鉴。可以说,浙江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走的是一条从初创阶段构建综合性工业园区,转而向依托专业化特色园区来实现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道路,是增强创新能力、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二次创业”,也代表了今后工业集中区建设的新趋势。

二、*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比浙江的特色工业园区,*目前大大小小的工业集中区有不下20个(见下表示)。其中,有的园区产业特色鲜明并已形成相当规模,有的产业聚集刚具雏形,有的产业分布则仍然较为分散。为此,我们既要充分认清优势,又要客观正视不足。

全市各镇、区工业园分布情况表

1、优势:三大主战场产业特色鲜明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突破体制上的束缚,积极探索“区镇合一”管理体制,按照“四沿”发展战略,适时提出了园区开发理念,重点突出*经济开发区、盛泽民营经济区、临沪经济区三大主战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区。目前,三大主阵地已形成特色产业鲜明、特色优势突出的发展格局,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约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

(1)*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面积8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23平方公里,拥有入园企业近300家,主导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业占比在90%以上。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未来发展目标定位将是建成全市的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

(2)盛泽民营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面积5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5平方公里,拥有入园企业450余家,特色优势产业是我市的传统型支柱产业——丝绸纺织业,占比达95%以上。未来发展方向是打造成为世界级丝绸纺织制造业基地。

(3)临沪经济区:规划建设中。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目前全面整合芦墟、黎里两镇的优势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统一建设,接受上海辐射并承接其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其中机械制造、精细化工、汽车配件等将是今后园区内的产业发展重点。规划工业区分为西部传统工业片区、东部现代制造业片区及中部高新技术产业片区。

在上述三个工业区内,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程度较高,建设效率相对突出,园区配套及服务功能也日臻完善,已成为全市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2、不足:其他工业区产业集聚相对较弱

除“三大主战场”以外,其余各镇的工业集中区大多是在原“一镇一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呈现多元化产业格局,尚未形成规模相对较大、集聚度相对较高的园区。此外,工业集中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业区分工协作度不高,缺乏与城镇建设的关联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各镇行政区辖撤并等原因,许多工业区的建设速度跟不上规划调整速度,各自为政的规划缺乏统盘考虑,使得各工业区产业链松散,分工协作度不高,一些企业沿路发展,“成串”布点,自由聚集,缺乏依托,降低了工业区应有的聚集和规模效益,也加大了今后规范、治理的成本和难度。另一方面,部分区内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缺乏超前性与前瞻性,功能分区与功能分布较为零乱。此外,部分工业区建设与城镇发展不协调、不统一,表现在注重即期开发,忽视远期建设,注重企业数量,忽视产业对接,不仅影响园区后续开发潜力,也使园区难以提升产业层次。

(2)工业区平均规模偏小,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各类镇级工业集中区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分布广且积聚弱的特点。许多镇工业区未达到适度规模,且存在重复建设现象,不仅分散了土地、资金和项目,加大了管理难度,也降低了资源利用的集约度,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处理不到位。在企业入园标准上,部分工业区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同时对入园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改造等方面仍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扶持。

(3)工业区产业层次较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各镇工业区建区条件和基础不同,发展的规模、水平也不平衡。部分工业区的产业结构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知识密集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工业区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克隆、模仿、引进多,研发创新少,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4)工业区受资源要素制约,再发展遭遇瓶颈。各镇工业区用地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用地指标严重不足,有项目无土地,企业排队入园;另一方面由于各镇规划调整等因素,部分工业区开发进程缓慢,甚至出现土地征而不用、圈而不建的现象。此外,市场化运作开发模式尚未全面形成,各镇工业区投资主体仍相对单一,投资成本过高,滚动开发缺乏动力。

三、关于*“十一五”期间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几点思考

根据《*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市未来五年在沿苏、沿沪、沿浙、沿湖四大经济片区中,要围绕各自的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进一步突出开发重点,强化区域中心对周边地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特别是要“继续推进*经济开发区、临沪经济区、盛泽纺织科技园及各镇工业集中区建设”。为此,借鉴浙江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我们认为,“十一五”期间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着力点在于: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1、抓紧编制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按照总体规划的思路,“十一五”期间要更加注重产业在空间上的积聚和在重点领域的做强做精。因此,当前应着眼长远,选择最具自然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区域,抓紧编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协调的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继续以片区开发指导经济发展,打破行政和地域分割,按照经济合理原则进行设置、重组或整合,充分发挥产业的集聚作用。

2、注重规划衔接。注重与“十一五”总规及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充分考虑*的资源禀赋优势及区位交通条件。如在考虑园区用地布局时,要根据产业集群用地的集约性、兼容性、扩展性等特点,结合城市用地规划,为产业集群发展预留足够空间。

3、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与分步实施计划,总体发展规划要以“资源共享、产业集群、集约发展”为指导思想,提出特色园区发展的总体框架,包括体系规划、布局规划、管理规划、融资规划、资源配置规划等内容。分步实施规划则应当依托有潜力的特色产业,科学合理选择区位,根据不同产业特性,制定不同特色园区的发展定位、远景规划、绩效目标、用地规划、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招商引资等内容,有序引导,分步实施。如沿湖片区未来可发展光电缆特色产业园、缝纫机特色产业园等。同时,结合专业市场共谋发展,加大羊毛衫市场的改造力度,发展羊毛衫特色产业园等。

(二)发掘优势,有序整合

1、充分发挥现有开发区的优势。一是要进一步优化三大主战场的发展功能,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提高区域发展的承载能力。二是在现有开发区已具备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基础上,吸引产业链的上下游项目,包括技术改造、研发平台等项目入驻,从而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更加良好的产业基地。三是利用现有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环境优势,考虑建设“园中园”或“区中园”,降低开发成本,推动园区建设。如可在*经济开发区内建设光电产业园,在盛泽经济开发区内建设服装工业加工园等。

2、整合现有工业集中区。整合部分规模偏小、基础设施不配套、产业布局不合理的工业集中区。一是对一些特色产业关联度不高的企业进行“腾笼换鸟”。二是通过制定相应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产业集群企业向工业区聚集,并建设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形成专业化产业区。同时,三是着力引进相关类型的重大企业和配套服务机构,以此带动园区产业的规模发展,提升规模与质量。

3、积极培育新的产业集聚园区。一是培育现有成长型产业集群。如现有临沪经济区内的电梯、日化、汽车配件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有着较强生命力,可积极培育为新的产业集聚园区。二是加大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的招商力度,引进相关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从而发挥其带动与吸附作用,形成新的优势产业群。三是要注重园区发展方向和策略调整,谨防园区内部因过度竞争,而导致富有效率的企业走向低效率或者衰亡。

(三)健全功能,完善配套

1、强化园区开发功能。要遵循“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的原则,树立起经营园区的理念,通过成立股份制投资公司或开发公司,承担经营职能,实现特色工业园区开发的市场化运作。园区发展、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由投资公司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配置,建设资金实行封闭运行。

2、完善公共设施配套。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园区基础设施联建共享的优势,集中建设公共设施,通过完善生产区、技术开发区、交易区、物流区、生活区以及水、电、道路、通讯、环境美化和污染物集中治理等相关公共设施,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交通、卫生、文化等“公共产品”,使产业化链条中的每个企业能共同分担市场开发成本,提高技术创新的机会与效率,增强特色工业园区对同类企业的吸引力。

3、建立配套服务体系。要多方位建立并完善配套服务体系,进而实现园区的生产基地功能、形象展示功能、产品市场功能、技术创新功能和企业孵化功能,加速优势产业集聚。包括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衔接、权责利相统一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培育园区创新服务体系和以产学研等相结合的产业化开发体系,完善包括资源、技术、人才和信息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等等。通过优良的配套服务,为创业者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社会化服务。

(四)探索政策,加快发展

当前,省内鼓励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政策性文件尚未出台,但是勿庸置疑,特色工业园区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重要载体,将成为今后招商引资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前沿阵地。对此,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另一方面也应当积极探索加快资源聚集整合和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途径。

第6篇

一、医药产业现状

目前,*工业区园区先后引进医药加工项目28个,医疗器械、医药设备、医药物流、医药包装等关联项目6个,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医药产业集群,突出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产业链条长,产品门类多。医药企业产品涵盖了中药、西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等多个门类、千余品种,*步长制药和**制药跻身全国制药企业百强。在*工业园南部形成了以*步长制药、*丹红制药、*步长制药、*健民药业、*华信制药、*天草药业等中西药制剂为主的中医药工业组团,形成了从中药材种植、饮片加工、制剂生产到市场物流的中成药生产体系;北部形成了以*制药、睿源制药、金翼生物制药、中亚制药为主的医药工业组团,形成了从优质产品种植、生物发酵、化学合成到无菌原料药的生产体系,成为目前国内规模较大、技术先进、产品纯度高、产业链条长的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生产基地。

二是企业膨胀快,带动能力强。近年来,园区的医药企业发展迅速,效益良好,实现了连续投入,快速膨胀。**制药集团先后和*新先锋药业、美国辉氏、富莱汶等知名公司合作,三年累计投资近10亿元,新上高新技术项目10个。*步长集团在4年内连续投资建设*步长、*神州、*步长、步长中医药工业园四个项目,步长集团计划再用2年时间,在园区建设成一个涉及天然植物药类、生物药类及保健食品类三大领域,以心脑血管病药为主的口服固体制剂、注射剂及抗癌药注射剂,以妇科药为主的口服及外用药制剂、口服液制剂,及保健食品等生产基地和一个医药研究所,形成一个多领域、剂型全的现代化步长医药工业园。

三是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园区积极鼓励和引导医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有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制药集团有2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科技成果奖,8项为国内独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医药中间体GCLE的研发生产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步长制药集团的产品稳心颗粒是国内第一个批准治疗心律失常和室性早搏等病症的纯天然植物药,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丹红注射液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中药”,得力生注射液是目前国内唯一批准的二类抗癌植物类新药,是世界首创复方抗癌中药注射剂。中亚制药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无高压加氢还原装置,建成了全国较大的大环内脂类原料药生产线,新研发产品乳糖酸卡拉霉素解决了大环内脂类原料药不溶于水的难题,填补国内空白。

二、发展医药产业的主要做法

*工业园区的医药产业从一个企业到形成集群,主要得益于“建平台、优服务、重招商、强科技、壮龙头”五项措施。

一是建平台。重点在*工业园区南部和北部的两大优势区域规划了中药加工、生物制药两大医药工业区,在投入上重点配套,先后投资7亿多元,确保了区域范围率先实现道路、供排水、通讯、电力、燃气等“七通一平”,打造了项目落地建设的优质平台。目前,在园区南部形成了以中西药制剂为主的中医药工业组团,北部形成了以生物制药为主的工业组团。

二是优服务。为进一步加快医药产业发展,营造医药企业聚集“洼地”,园区管委会实施了客商来访首问制、工作落实目标制、联系项目责任制、反映问题备案制等,设立了企业服务“110”,为客商提供“全天候、零障碍”服务,形成了高效快捷的创业服务和支撑体系。对医药项目坚持“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的原则,给予投资者最优惠的政策。提出了“只要项目区中建、一切手续我们办”的工作承诺,做到所有入区项目均由工业园管委会“一门受理”,各项手续由管委会结合有关部门联合审批“一站式办结”。*步长制药是园区的大户,当初步长集团看重的是原*制药厂的一个药号——稳心颗粒,企业落户园区后,当地优质的环境、优良的服务、优惠的政策使*步长制药集团迅速崛起,集团董事长赵步长坦言自己是在被感动之后才做出这么重大决策的:“在其他地方跑手续一年时间也不一定够用,在*园区建厂,从动议到施工不到两个月。”他力排众议把原本计划在*、西安等地投资的项目转移到园区。

三是重招商。园区始终将对医药项目的引进作为招商引资的“重头戏”,抽调专业招商人员紧盯医药产业,研究发展方向,掌握转移趋势,积极鼓励医药企业采用合作、入股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延深产业链条。并对引进的医药项目实行领导挂牌包保机制,强化服务,现场办公,加快了医药项目的落地建设和投产运行。在引进的34个医药及关联项目中,属于招商引资项目的30个,占88.23%。*健民药业公司积极响应园区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在建设了健民医药物流项目后,又吸引区外技术、资金,上马了远东海创生物科技项目,日前,公司又和新西兰沃森公司签约了合资1000万美元建设麦路卡制药项目的合同,而且,健民药业公司在完成该项目的建设生产后,将“走出国门”和沃森公司合作在新西兰注册新公司,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材料资源扩大生产,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华信制药集团收购了曾经是全国最大的维生素C生产企业的江苏华源药业后,成为拥有六大剂型、200多个品种的大型制药企业。

四是强科技。园区大力实施科技促进和品牌带动战略,不断提升医药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一方面,为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园区对荣获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目前,园区有10家医药企业荣获了“*省著名商标”,2家获“中国驰名商标”,2家企业的产品评为省名牌产品,丹红注射液荣获国家“百姓安全用药”称号。另一方面,园区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加快了医药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步伐。*远东海创生物科技公司先后与*工业大学、*商业大学合作,取得了具有技术领先性、专利独占性的“直投式发酵剂”、“棉酚精提”等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项目;**制药与*大学、西南交大、青岛科技大、*医工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成功解决了在7-ACA、7-AWA等生物制药领域的环保难题;自主研发的埃坡霉素B脂质体制剂,埃坡霉素缓释植入组合物及应用,获国家专利发明授权。

第7篇

一、*工业园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工业园区,成立于20*年6月,在20*年4月升格为省级开发区,自此工业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企业大批进入园区,外来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对服务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发展服务业对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大面积的占用土地,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企业用工对劳动力的年龄、文化程度等条件制约农民的就业,本地农民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解决就业和促进工业进程的必要手段。

目前工业园区服务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服务业基础较为薄弱。现有的服务业主要是传统行业,而且种类很少,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仅有小烟酒百货商店及小超市24家、小饭店10家,小裁缝店5家,信用社2个,个人运输货车100余辆等等。现代服务业刚刚兴起,企业服务公司1家,房地产企业2家,物流公司1家,物业管理公司1家,几家企业目前已经完成公司注册。

(二)服务业总量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重过小。20*年*工业园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3%,与飞速发展的工业经济总量相比,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二、*工业园区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园区是新兴工业区,没有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平台,一直没有形成城镇居民生活集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

(二)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不高,服务业增速严重滞后于GDP增速,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除了服务业发展本身的原因外,工业的加快发展使服务业的增长贡献份额相对减小。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两大行业的增加值占园区服务业的比重达65%。二是现代服务业在园区起步较晚,才刚刚兴起,没有形成收入。

(四)缺乏知识服务业,需要进一步促进包括文化教育卫生、律师服务、会计服务、广告服务等行业的发展。

(五)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低,没有外资企业进入。

三、*工业园区服务业发展设想

外地投资客商越来越多,大规模的企业招工即将拉开序幕,外地人口正在迅速增多,急剧增加的消费需求对工业园区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面对落后的现实,下步工作重点如下:

(一)加快调整布局,推进明珠花苑小区的建设

以明珠花苑小区为中心进行工业园区的新城镇建设,建成新的居民生活集聚区、商业汇集区,构建服务业发展的平台,形成新的服务业增长点。明珠花苑小区南临*南湖公园,湖水荡漾,树木成林,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门前2*国道直通*市区和*城区,交通便利。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工业园区新城镇建设的设想成为发展的必然。

(二)以明珠花苑小区为中心,提前布局,进行商贸设施建设

首先推进韩星科技楼的建设,韩星科技大楼计划投资2亿元,楼高21层,是集办公、餐饮、娱乐、科研为一体的大型建筑。它的建成必将提升工业园区乃至整个*区的餐饮、娱乐业的水平。二是推进贾旺商贸城的建设,总建筑面积36500平方米,容积率1.36,建筑密度42.9%,绿地率20.2%。是集宾馆、酒店、购物、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商贸服务中心。三是在苏州大道两侧合理的高起点规划商贸设施,引进资金,加快建设步伐,把苏州大道建成规模档次较高的商业一条街。

(三)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

加快重点物流企业建设,完善园区与港口、机场、内陆重要交通枢纽相连的综合运输体系,有效减少综合运输成本。通过强化资本运作和体制创新,打破行业分割,积极打造具有自主品牌的大型跨地区、跨行业龙头物流企业,把握物流市场的主动权。

(四)创新体制,转变观念,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

众所周知,知识型服务业通常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因此,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一是要吸收高级优秀专业人才,加强创新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优秀创新服务人才队伍。二是要加强专业服务中心的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创办技术创新急需的各类专业服务中心,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专业化服务队伍。

第8篇

一、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现状

自20xx年2月园区管委会成立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制定出台了《**县园区工业招商项目准入评估及管理服务指导意见》、《**县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工业园区的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园区为载体带动全县工业投入大幅增长,多年来的工业强县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一)园区雏形初步形成。

2、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保障园区建设有序开展,三年来,工业园区加大资金投入用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主要完成了征地、土地平整、园区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给排水管网铺设、园区外部排污排水铺设、高压电网、配套厂房建设、行政服务大楼基础设施建设、体育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等,为企业入驻创造了有利条件。

3、管理队伍不断强化。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为加大园区建设管理和招商引资力度,在原省级林产实验开发区和东莞石龙(**)产业专业工业园的基础上整合成立了县政府派出机构**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由县领导兼任管委会主任,属正科级行政单位,内设三部一室,专门配备行政编制5人,事业编制10人,后勤编制3人,为园区建设、管理和招商引资工作设立了机构和提供了人员保障。

(二)园区功能初步显现。

2、社会带动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园区企业的不断增加,园区逐渐成为就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到**年底,园区企业实现劳动用工11318人。就业率的提高,带动了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幅度减少,同时也为我县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园区优势逐步显现,前景乐观。

3、环境优势明显。我县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广东省生态示范县、争创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县,环境优势明显,为一些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的高科技产业入驻投资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条件。

二、我县工业园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缺乏科学规划,制约园区发展。我县园区发展起步相对早于周边县市,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再加上人才、资金、地理条件的制约,我县园区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直接导致现在一园五片区的零星布局,园区发展面临规模小、整合管理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高等问题。如一园五片区在水、电改造、安全保卫人员安排、物业管理等方面,由于园区分散,不能做到资源有效共享,必然导致建设成本过高。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没有明确的园区产业定位,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为招商而招商,造成了园区企业布局凌乱,缺乏主导产业,企业间关联度小,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体系薄弱,园区综合竞争力不强的被动局面。如:我县现有的制衣、家居、纸业、玩具等一些产业相同或相关的企业本应合理集聚,但由于规划和人为原因,却分散在多个园区,难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群。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机构职能难以发挥。从全县对工业园区建设管理的现状看,体制上还不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园区建设工作在组织领导机构上虽然成立了园区管委会,也明确了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但由于存在人手不够、队伍不齐、专业人员匮乏、工作经费和业务经费不足等问题,再加上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政府的行政权力不在园区而在政府部门,管委会实际上既管不了事又管不了人,既管不了职能部门又管不了企业,权、责的不统一客观上弱化了园区管委会的履职能力,使其管理、服务、招商的职能难以发挥。

(三)资金投入不足,基础配套建设滞后。由于园区发展前期投入大,我县园区属政府主导型开发模式,短期内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但由于我县政府财力有限,无法满足园区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主要依赖土地出让金和省市专项资金滚动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滞后,企业等地等水等电建设现象仍然存在,如:东湖坪制笔基地新建厂房供水、供电问题迟迟不能得到解决,影响企业建设开工进度。道路、管网及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园区在安全生产、物业管理、社会公用事业、商业服务等配套方面还处于起步或空白阶段。

(四)土地储备不足,土地利用率低。随着园区规模的不断发展,受用地指标的限制,园区工业用地储备严重不足,一些项目难以及时入驻,对招商引资产生一定程度影响。据统计,我县工业园区土地储备量仅为1155亩,其中还包括400亩不符合土地使用整体规划的土地和80亩未平整的土地,土地储备资源极为有限。同时,因项目用地出让政策不甚科学和政府对企业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不到位,一些企业项目审批用地远远超过实际用地,造成土地使用浪费、圈地等现象比较突出,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低。

(五)招商引资质量不高,力度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优惠政策滞后。我县招商引资工作至今还是沿用2007年制定的优惠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招商引资的要求,亟需新优惠政策的出台。二是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多角度、全方位、连贯性的宣传报道,不能充分激发干部群众参与的热情。三是服务意识不强。有关部门存在着重招商,轻服务的现象,缺乏跟踪服务意识,一些部门在对企业收费问题上存在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使得部门服务形象大打折扣。四是引进项目整体质量不高。从入驻的52家企业来看,小项目多,大项目少,大型外资企业多,大型内联企业少,一般性企业多,高新企业少,缺乏清晰的产业定位和产业龙头,整体竞争力不强。

(六)入园企业发展不平衡,企业绩效不明显。

三、加快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做好科学规划,确保园区有序发展。科学规划是园区发展的龙头,园区发展要做到规划先行。

1、做好园区建设规划。一是要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紧密结合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编制高水平、有特色的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方案,合理确定用地规模,统筹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预留发展空间,规范工业园区建筑、道路、绿化、通讯、水电、污水处理、废弃物处理等功能的规划设计标准,真正做到用高水平、有特色的规划引领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二是要将园区周边的规划纳入园区统一规划,妥善处理好园区建设与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关系,有效防止因园区建设规划不到位而激发新的社会矛盾。如:太平、马市反映的因园区周边排水设施不完善,每逢雨季就容易发生水淹农田,水浸民房的危险,附近群众意见很大。

2、做好产业规划。一是要科学论证我县工业发展的产业定位,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建议充分发挥我县木材资源的优势,以华润木业为上游产业,延长产业链,将家俬产业的发展列入发展规划。二是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建议在重点发展沙水和马市工业园区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其它片区的产业配套,加大各片区产业集聚力度,着力打造沙水电子机械、马市新型材料和家俬、东湖坪制笔等特色园区,改善目前一园五片区零星布局的局面。

3、在制定规划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园区规划管理,确保园区建设按规划有序推进。要进一步推进园区规划管理政务公开,强化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精简审批环节,规范办事程序,切实树立和维护园区各项规划的权威性与严肃性,有效遏制变更规划的随意性。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园区决策议事机制。一是成立由县主要领导负责的高层次议事决策机构,定期召开例会,研究决定园区建设的重大事项,制定解决疑难问题的硬性措施,明确部门和单位为园区建设排忧解难的任务。二是建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园区工作协调会制度,负责园区工作的具体协调和事务办理。三是建立园区企业主与服务机构负责人的对话制度,不定期听取企业的工作建议、意见,现场解决有关问题。

(三)加强园区管理,优化园区建设发展环境。一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在服务中履行管理职能,在管理过程中更好地做好服务。既要帮助入驻企业协调落实政策,搞好项目建设和开工投产,更要注重投产后的服务,促其尽快达产达标。二是健全园区管理机构。按照精简、高效、责权统一的原则,建立集园区管理、服务管理、招商引资等职能于一体的管理机构,对入驻企业实行一站式、代办式服务,做到投感情、低成本、高效益、零障碍,诚实守信,兑现全部承诺,增强园区的吸引力。三是加强园区安全生产管理,制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处置预案,强化园区治安工作,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积极维护园区建设良好环境秩序。四是加强对入园生产企业的监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督促园区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提高园区绩效。

(四)畅通融资渠道,解决园区发展瓶颈。一是建议可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探索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BOT、BT等方式推向市场,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我县财政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压力。二是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安排部分专项贷款扶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本地落户园区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步伐。三是积极争取省、市专项资金的支持。要根据省、市在产业转移、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充分做好相关的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最大的资金支持。

(五)完善土地机制,解决用地难题。征地和供地是加快工业园区配套功能建设的先决条件。要解决园区用地难题,一是要尽快解决征地拆迁工作的历史遗留问题,抓紧完善征地拆迁政策,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观念,使土地征用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二是完善土地审批和使用的监管体制。对企业用地指标的规模要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审批,有效防止用地浪费;对分期建设的项目用地应采取科学的分期出让土地的政策,防止发生圈而不建闲置土地的现象;对不符合园区规划的用地指标要实行一票否决。三是加强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要建立入园企业土地利用动态档案,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9篇

一、工业园区后勤保障工作基本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

1、工业园区后勤保障基本具备,能满足工业园区后勤服务需要

我们工业园区有办公楼、会议室、食堂、车辆等办公设施,水电、电梯、空调等配备齐全,能满足工业园区自身办公和日常生活需要,能满足对外接待和人民群众的办事需要。

2、工业园区后勤保障维护良好,符合国家规定

工业园区后勤的所有设施,包括办公楼、会议室、食堂、车辆等维护良好,办公楼、会议室清洁卫生,车辆、水电、电梯、空调等性能良好,符合安全要求。

3、工业园区后勤保障制度健全,运转有序

工业园区所有后勤工作都建立制度,包括办公楼卫生制度、食堂管理制度、车辆使用管理制度等,后勤设施的运转严格按制度执行,做到文明安全有序,获得工业园区领导的肯定与表扬,得到外来接待人员的赞扬和办事人民群众的满意。

4、后勤工作人员认真做好后勤服务

工业园区全体后勤工作人员树立服务意思,自觉为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勤奋努力工作,做到服务思想好,服务态度好,服务质量高,以服务对象的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在提高服务质量上狠下工夫,努力把后勤服务工作做好。

5、努力学习,提高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的能力

工业园区全体后勤工作人员工作之余做到努力学习,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发展观外,重点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的真本事,提高自己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的能力。

二、工业园区后勤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

1、工业园区后勤保障设施还需加强

随着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加快,后勤保障设施能力不足将日益显现,这势必影响到后勤服务工作,给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后勤工作队伍人员不足

目前,工业园区后勤服务工作量已经很大,现有后勤工作队伍人员已经很忙碌,存在顾此失彼现象,给工业园区的后勤保障工作带来影响,外来办事人员和人民群众存在不满意现象。

3、后勤工作队伍建设不适应当前工作需要

由于工业园区兴办时间不长,后勤工作队伍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工作还不能当前工作需要,管理还没有理顺,为工业园区做好服务的思想意识不够浓厚,在后勤服务工作上不够到位。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1、加强工业园区后勤保障设施的建设

要根据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需要,适度超前建设后勤保障设施,以满足今后不断扩大的后勤保障工作需要。

2、抓好后勤保障队伍建设

搞好工业园区后勤保障工作,队伍建设是根本。在队伍建设上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使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把各项后勤保障工作搞好。

第10篇

整个考察过程围绕工业园区建设,涉及装备(汽车)、石化、机械、冶金、轻纺、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多个产业门类,团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猎取了浙江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共同感到不虚此行,受益匪浅。现将考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浙江省的块状经济量大面广,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础,工业园区是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去年全省共有年销售收入10亿以上的块状经济312个,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出货值6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分别占全省工业总量的54%、62%和56%。在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26个块状经济中,生产单位超过1万个的有义乌小商品、长兴纺织、诸暨袜业和永康五金;从业人员在10万人以上的有萧山纺织等6个,其中义乌小商品40万人左右。

计划到XX年,全省形成10个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20个300~1000亿元、60个100~300亿元的产业集群。集群内形成功能完善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产业公共平台和支撑体系,创建一批知名度高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

产业聚集区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从经济规模看,块状经济占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块状经济的大量存在,是浙江工业的最突出特点之一,反映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载体和先天优势。在312个块状经济中,年销售收入在50亿元以下的有176个,占总数的56.4%;销售收入在50~100亿元的64个,占总数的20.5%;销售收入超百亿的有72个,占总数的23.1%,其中销售收入100~200亿元的有46个,200~500亿元的有19个,超过500亿元的有7个。

(二)从区域布局看,主要分布在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

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块状经济个数排名前5位的为台州市(45个)、温州市41个、宁波市39个、杭州市36个、嘉兴市32个。

(三)从空间结构看,工业园区已成为块状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全省11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528.8亿元,增长16.3%,占全省工业的34.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3.7%;实现进出口总额850.1亿美元,增长20.5%,占全省的40.3%;工业企业上交税收544.8亿元,增长9.8%,占全省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总收入的28.2%。

二、工作思路、做法和主要经验

(一)工作思路

1、加强战略筹划。以政府为主导 ,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等力量,以国际化视野,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金链整合提升的高度,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互动的角度,把握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工作进行整体谋划、科学规划。

2、优化空间布局。按照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规划建设好各类园区,使之成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区,着力形成多层次、梯度式工业发展格局。对新开发和拓展的产业园区,尤其是一些新设立的沿海产业园区,要明确产业发展定位,深化园区集群培育和规划布局。

3、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培育块状经济中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引领作用。

4、加强专业化配套协作。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配套协作水平,形成一批企业专业化优势显着、竞争能力强的“小型巨人”企业,构建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大力发展研究开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生产业。

5、强化项目带动。在行业和块状经济转型升级规划指导下,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对区域发展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实施一批区块内重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打造一批生产业支撑产业集群升级和结构优化。

6、完善创新体系。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块状经济内企业由委托加工向自主研发转变。支持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创新合作,构建企业间技术转让交易平台,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效应,逐步形成区域技术联盟和创新体系。

7、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不同块状经济特征,共同推进各领域、各层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研发、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鼓励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重点扶持管理咨询、技术专利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市场营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建设,为块状经济内部各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管理、品牌、人才、信息等各方面问题提供支持和服务。

8、提升集群品牌。引导和支持块状经济内企业创立品牌,实现从无牌、贴牌到有牌、自主品牌的转变;推动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和优势企业流动,形成集聚效应,培育区域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探索不同产业集聚区域品牌建设的路径和方式,着力将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升级为城市品牌。

9、推进可持续发展。通过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等手段,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推动块状经济向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转变。全面建立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机制,切实把好新上项目入口关、布局关。

浙江省的工业较多的源于民营经济发展,市场发育比较健全,政府干预经济相对较少。但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其转型升级、实现规划战略等方面的工作力度要比我们大得多。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省级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作用。浙江组建了由省直18个部门参加的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简称转升办),作为省政府的工作协调机构,主要任务是协调各大园区发展规划、研究部署、指导协调解决工业转型升级工作,研究提出重大方针政策,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2、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是促进经济转型重要抓手,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税收结构,有利于推进生产业集聚发展,有利于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有利于制造业做精做强,对工业和服务业具有双赢的意义。省级层面组建由经贸、发改、财政、地税、国税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和审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政策目标、工作原则、重点方向等问题,加强部门间沟通和协调,加强配合,实现良性互动,全力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

3、推进省级工业园区组合。省级工业园区组合是指在新形势下加快省级工业园区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在行政隶属关系与财政税收体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以省级工业园区为依托,按照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需要,以一个省级工业园区组合带动1~4个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为产业园,以充分发挥省级工业园区的品牌优势和乡镇工业功能区为产业园,以充分发挥省级工业园区的品牌优势和乡镇工业功能区的资源优势,扩大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在实施的过程中,由各市、县经委负责牵头组织省级工业园区组合区的整合提升工作,省级创新型工业园区可以先走一步,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将地理相邻、产业相近、规模较大、基础设施较好的乡镇工业功能区率先进行组合;条件成熟的也可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飞地组合”。

人多地少的省情和浓厚的经商传统,催生了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并逐渐形成了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使市场格局发生变化,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招商引资成为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主要方式。

(三)主要经验

1、加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前瞻性研究

具体方法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研究块状经济内部机理为主,转向外部环境对产业的影响分析为主;二是由单纯研究制造业为主,转向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互动,构筑现代产业集群各种要素研究和创造的角度分析为主;三是由研究存量优化为主,转向开放增量推动分析为主,建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库,实现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促进招商引资、项目决策和项目协调等体制机制创新。

2、空间形态形成多层次

一种是县域型和镇区型,这是传统块状经济主导的空间形态。第二种是跨县域型,即块状经济跨县域并向相关产业发展。如永康的五金产业,已形成了永康为核心,向缙云、武义、东阳发展,在周边数百公里的范围形成区域块状经济。第三种是市域型块状经济,即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多核心分布,如宁波服装、杭州装备、衢州氟硅、舟山船舶等,反映了地级市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3、产业和资本流动多向化

一类是产业和资本不断流入,形成经济增长极的集聚效应。如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地,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不仅集聚了高新技术产业,也有一些传统产业。第二类是传统主导产业基本稳定在原有块状经济范围内,而与主导产业不相关的产业基本往外流出。第三类是产业和资本均向外加速转移。截止XX年上半年,对外投资的高新技术项目约70亿元,占对外投资总额11%,全市年销售规模超10亿元的85家工业企业中有50.6%企业有对外投资。

4、集群发展模式综合化

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已不再局限于工业内部,越来越多地体现为一个综合和开放的创新体系。政府、企业、协会、市场和相关产业等都是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主体,既分工协作,又相互渗透;产业集群发展已从硬要素组合转向软要素支撑为主,社会资本和人才资源在推动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产业发展越来越趋向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融合化、新兴产业集群化,产业融合成为一种常态。

三、对我省工业园区“xx”规划的建议

我省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是较大的,特别是近两年来,在政策的牵动下,重点产业基地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但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依然很大。除了园区区位商系数低、关联度差、创新能力低、缺乏龙头企业、产业聚而不集等普遍存在的问题之外,发展规划雷同、缺乏比较优势、公共平台建设严重滞后、专业招商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也是我省目前部分园区,特别是县域产业集聚区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市场发育尚未健全、经济处于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根据本地的比较优势选择合适产业,引进或培育出具有较强衍生能力的关键企业,逐步吸引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集聚并形成产业集群,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浙江的发展经验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但如何取其精华,用于我省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和借鉴,是我们考察组的主要任务之一。下面就结合我省重点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提出在制定产业集群“xx”规划方面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协调实施重点园区发展规划。以扶持发展千亿产业集群为重点,以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为支撑,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依托中心城镇和重点区域,鼓励企业聚集、产业集聚,努力实现区域布局优化和产业升级。

(二)大力招商,积极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50强的企业合作,并以此逐步引进整个产业链;创新招商方式,推广特色园区的成功招商经验,加快产业链的培育和完善。通过集群式招商,承接产业的整体转移。

(三)抓龙头企业,提高集群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集团,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不断将一些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和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去,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

(四)全力以赴开拓市场。通过推介会、产品说明会、博览会、集群配套产品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发展专业市场,鼓励本地企业、用户优先采购本地产品;围绕骨干企业抢占国际国内市场提供更多的服务,制定并实施鼓励政策。

(五)以特色产业基地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我省现有16个列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基地,其主导产业大都属于新兴产业。以国家推进装备制造、化工、汽车、有色、钢铁、电子信息、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振兴为契机,安排专项资金,不断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使其真正成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错位发展、竞争力强的品牌产业集群。

(六)积极鼓励和支持产业集群企业设立国家级和省级研发中心。大力推进科研院所和园区的合作,将科研机构和大学科研力量引进园区;每年重点支持100个市场前景广阔的自主创新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以此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促进园区内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建设。

(七)积极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鼓励企业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直接融资以及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乃至利用参股等形式大力吸引社会资金;要促进各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建立“银、企、保”合作机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要积极推进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的培育、辅导、推荐等上市工作,支持对产业集群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上市公司加快发展,增强企业再融资能力。

第11篇

一、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呈现的几个特点

近年来,xx街道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全街投资建设的工业园区共有6个,其中广场工业园、三里工业园、熊咀工业园、一宫工业园、广建工业园5个工业园区已建成投入使用,广场科技创业园正在筹建中。6个工业园区计划总投资3.5亿元,规划用地约600亩,目前,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亿元,建成园区面积385亩,引进工业项目35个,引进资金3.3亿元,其中引进投资过千万元项目14个,过5000万元项目2个,建成投产工业企业23家。园区经济在街道发展越来越快,主要呈现六个方面特点。

一是园区规模逐步增大。街道先后建设的三里工业园、一宫工业园、广建工业园、熊咀工业园、广场工业园5个工业园区,规模一个比一个大,特别是XX年兴建的广场工业园,占地达到200亩,引进企业投资总额达到1.72亿元以上。同时,即将动工的广场科技创业园的面积和投资规模更大。由此可见,街道园区建设规模呈逐步扩大之势。

二是园区功能逐步增强。已建成的5个工业园区,全部实现了水、电、路、话、网络“五通”,完全具备企业入驻条件。如广场工业园,厂房全部是标准化厂房,办公、住宿、仓储用房一应俱全,整个园区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园区功能十分完备。

三是入园企业逐步增多。随着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落实,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者看重这块热土。截止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个,新引进项目个数占入园项目总数的70%。预计今年园区工业企业将达到40多家。

四是园区规模企业发展逐步增快。XX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8家,是XX年的4倍。今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望达到13家。

五是入园企业高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家中有9家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六是社会贡献逐步增加。从税收上看,XX年园区实现税收478万元,分别是XX、XX、XX年增长67%、48%、23%,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逐年提高。从社区集体增收上看,XX年社区集体从园区获取租金收入415万元,占集体纯收入总额的22%,分别比XX年、XX年、XX年新增收入391万元、241万元、160万元,园区对社区集体增收的总计贡献份额年均提高23个百分点。从安置就业上看,园区目前就业人员达到1000多人,其中,XX年新增就业人员400多人,仅社区在园区就业居民就达300多人。

二、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从现有的工业园区情况看,高新技术企业所占份额较小。机械加工、电子、农产品加工是目前园区主要产业,由于产业和产品的特色尚未形成,产品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弱;园区专业化水平不高,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联系度不高,互补性不强,导致园内企业既无协作配套关系,又不能形成“簇群”效应,弱化了园区整体竞争力,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

第12篇

一、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二、工业园区金融市场基本情况

工业园区金融机构情况(我不知道情况,让你们自己写)。截止2012年X月末,园区企业在全县银行各项存款余额XXXX万元,比年初净增加XXX万元,增长XX%;各项贷款余额XXXX万元,比年初净增加XXX万元,增长XX%。

三、工业园区金融市场存在的不足问题

工业园区企业发展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融资难,主要是工业园区刚起步,各方面建设有待加强,缺乏大型优势投资项目,达到银行放贷条件比较难。同时银企结合不够紧密,使得贷款难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归纳起来有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是金融机构对园区企业贷款营销观念不强,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后贷款权限上收,不少以中小企业为放贷对象的基层银行有责无权,没有相应的贷款激励机制,难以调动信贷人员积极性,惜贷现象严重。

二是企业担保形式单一,无法满足企业银行风险防范要求,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流动性强、变现快的有效资产,符合贷款要求的抵押物相对较少,加之部分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淡薄,难以找到有实力的担保企业为其提供担保,使其难以融资。

三是部分企业内部管理不健全,财务经营管理比较混乱,会计报表资料不全,银行很难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大多数不符合贷款条件。

四是银企对接不够,由于金融机构没有建立与企业直接的面对面的信贷营销机制,使部分优良企业不能得到银行信贷的及时支持,由此出现了好企业、好项目银行不一定发现,差企业、差项目,银行又不能支持现象。

四、邮政银行业务切入工业园区的几点建议

根据我行对工业园区企业、项目的调查显示,工业园区重点在建项目X个,总投资XXXX万元,融资贷款需求XXXX万元;有XX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需要流动资金、技改扩建项目资金XXXX万元,融资需求总额XXXX万元,需要各金融部门予以大力支持,下面就邮政银行业务如何切入工业园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邮政银行一是要在工业园区设立二级支行,兴建营业办公楼,扩大营业面积,安装了ATM、设立贵宾室、增加人性化服务设施,充实柜面人员,提高为工业园区金融服务的水平,增强邮政银行在工业园区的社会影响力,打响邮政银行的服务品牌。二是要加强对工业园区营销工作的组织管理,成立园区营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与县政府、园区管委会及入园企业的沟通协调,制定营销策略和措施;组成业务宣传小组,对入园企业宣传邮政银行业务产品;成立信息小组,对入园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收集市场、行业、政策信息,全面收集入园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金融产品的需求情况。三是要设计产品营销运作新模式,客户经理深入入园企业实地了解情况,采集入园企业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动态建立《园区企业信息档案库》;通过筛选信贷客户,明确重点营销对象;推行首席客户经理制,对企业进行一对一分类营销;业务操作实行首问制、限时办结制及督办制;加强产品售后跟踪服务,分层落实客户维护管理责任。

2、加快各类业务发展。一是加快发展公司业务,通过为入园企业开设公司账户,确保存款增长;入园企业资金沉淀,对邮政银行是一笔可观的资金流,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加快发展中间业务,通过邮政银行为入园企业开展代收代付、电话转账等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三是加快发展信贷业务,放贷款给入园企业,并做到有效回款,增加信贷业务收入。

3、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要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打造诚信金融、诚信企业,加大对入园守信企业的信贷倾斜,促进入园企业诚信意识不断提高。要加大对金融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对入园企业欠、赖、逃债行为的打击力度,防止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通过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增加对入园企业的信贷投入。要出台政策,改善环境,按照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诚信相结合的原则,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建立,不断创新担保方式,切实解决入园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担保难问题。

4、建立新型银企关系。邮政银行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贷款方式,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工业园区经济发展。要克服零风险的信贷意识,转变观念,积极开拓客户市场,加大对诚信企业、优势客户的信贷支持,发挥资金效益,提高银行自身的投资回报率。邮政银行要帮助入园企业提高自身素质,使入园企业从产品档次、开发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入手,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做到规范经营,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提高企业的资信度,增强邮政银行对入园企业投放信贷资金的信心。入园企业遇重大经营事项要及时与邮政银行沟通,反馈信息,定期反映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发展策略等。通过建立新型银企关系,加强银企业务合作,促进银企双赢。

第13篇

XXX工业园区属于省级10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园区规划为“一园三区”(罐子窑(北部)工业聚集区、江西坡(东部)轻工业聚集区、青山(南部)工业聚集区),总面积40平方公里。为推动XXX园区经济更好发展,根据县政协常委会的安排,于2019年11月19日,县政协副主席王强带领县政协调研组,对全县园区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X园区发展现状

(一)青山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核心区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以新型建材、冶金、物流为主。承接沿海东部地区转移的相关产业。目前,入驻企业2家。

(二)江西坡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在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建设集“世界茶乡、慢病康疗、民族风情、精准扶贫”于一体的绿色发展示范区,以产定城、以产养城,打造以茶产业种植及系列茶产品深加工、茶旅一体化文化旅游和康养基地。以“正山堂·普安红”为品牌,深度挖掘茶文化产业链。依托“四球古茶、普安独有”的唯一性,慢病康疗与国民养生的独特性,融合地方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大力推进世界茶源文化广场、布依生态小镇、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程及精准扶贫和民生改善,形成“产养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目前有入驻企业15家。

(三)北部石材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主要以石材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同时发展冶炼、载能、建材工业基地;打造现代新型化工业发展基地,承接沿海地区转移的潜在优势区。目前引进石材加工企业5家,其中2家正在进行厂房建设。

二、XXX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缺乏建设资金,目前,除江西坡园区外,园区内道路建设、亮化、绿化、给排水、弱电管沟(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没有完全建成。如青山园区青石主干道项目建设因资金资困难而停工,江西坡厂房改造工程没有全部完成,白沙石材产业园的路网、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因缺资金推进缓慢,几乎处于停工状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入和投产企业的正常生产营运。

(二)入园企业不多、投资强度不高。园区内企业的种类单一,呈现产业形态单一化现象。企业大部分是从外部引入,企业彼此没有“缘”和“链”的联结,形成的产业形态差异大。比如江西坡轻工业园区入园的项目只有手袋加工、农特产品加工、茶叶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玻璃加工等,企业之间缺乏价值联接,也缺资源相似性、市场相似性的联盟条件,企业间经济活动上的非相关,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三)园区建设用地利用粗放、效率低下。行政干预导致规划随意调整,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征用市场混乱。园区土地指标有限,不能按约定时限给入园企业办理土地手续。如在青山园区范围内,虽有部分土地已被征用,但用地性质任然没有调整为工业用地,而部分已调整为工业用地的土地又还没有征用储备,导致企业选址用地比较困难。

(四)园区的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一是园区管理人员少,大多不熟悉园区工作和经济工作;二是与园区建设相关的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搞好服务。管理和服务的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业主的投资积极性。

(五)园区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①群众认识不到位,部分群众对土地依赖性强,在征地、拆迁等方面不能积极配合,阻力非常大;②服务企业不到位,因园区工作人员少,事务多,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服务企业不到位的现象;③园区社会管理滞后,如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机制不健全,管理难度大,劳动就业保险难以保障。④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大,企业融资难。

三、对我县园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建议:

(一)加大投资,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融资工作。继续推进青山园区青石主干道的修建工作,快速推进白沙石材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江西坡园区厂房改造工作。切实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为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结合实际,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结合园区实际,依托园区优势产业,明确产业定位,编制储备一批招商引资项目。重点要依托我县煤电、茶旅、石材、长毛兔养殖等主导产业,依托我县政策和资源优势,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在青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加大园区规划调整和工业用地的调规和储备,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主要围绕中电厂进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一是紧紧围绕青山电厂下游产品,按照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生态招商理念,就如何有效处理电厂产生的脱硫石膏、粉煤灰、炉渣等废弃物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力求引进1至2家专门利用电厂产生的脱硫石膏、粉煤灰、炉渣等废弃物生产新型建筑材料的规上企业,形成相应的产业链。二是结合园区实际,围绕煤电产业、煤化工、生态农业产业、农特产品加工、建筑材料加工等相关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力求把青山园区打造成全县见效快、效益高、总量大的循环经济产业园。

在江西坡双创产业园区:要着重发展以茶业手工、机器加工为主,以仓储物流、农产品加工、轻工业生产加工、康养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力求把江西坡双创产业园打造成为茶业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托江西坡双创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在北部工业园区:以石材产业为主,以北部铅矿、铁矿、大理石、硅等资源为极点,辐射兴中、白沙、龙吟等乡镇。重点发展以石材加工、冶炼、载能、建材为主的工业,带动其他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以北部区域的优质饰面灰石、大理石、萤石、砂石、硅石等矿产资源为依托,加大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外引内联多渠道筹集资金,运用科学技术和资源优势,独资和合作开发,培育和发展非金属矿产生产企业,规划建设好石材产业园。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建材工业发展,努力扩大总量和市场份额,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结构调整升级,发挥建材工业消纳固体废弃物的优势,加强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节能利废建材,延长产业链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严格进退机制,抓好僵尸企业清理工作,促使企业有效转型升级。一方面严格按照产业规划布局招商引资,对入园企业严把入园关,对不符合相关产业规划的企业一律不得进入相应园区,对已进入园区但不符合园区产业规划布局的企业进行及时有效清退。二是加强破产企业的清理工作。1.对停建停产企业项目督促其尽快建设,确实无力恢复建设的项目园区尽早收回土地或厂房再对外招商,企业不得长期占用园区有限厂房资源而长期不生产运营,造成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2.对停产的企业给予政策性帮扶,进行转产后再对外招商;3.对已投产但土地利用率偏低或产能税收未达标的企业,督促企业启动下一步建设和扩产增效。同时,帮扶生产企业转型升级。1.督促企业改代加工为进料加工,扩产增效,提高税收贡献;2.引导企业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科技成果向产业成果转移;3.加强园区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提高企业职工的培训率,保障企业的技术工种用工需求;4.帮扶企业挖掘潜力,做大规模,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申报规模以上企业。

(四)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扩建园区,让产业相对分类、集中发展,形成产业发展集聚效应。结合园区产业分布实际情况,为充分有效利用园区土地,将相关产业分类集中发展:一是将以浙茶集团为中心的茶业生产加工企业集中连片布局发展;二是以才华手袋厂为带动,积极引进一批以轻纺制造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做大做强园区现有产业,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将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有效衔接,不仅形成各类产业集中、互补、互动、相互促进的集聚效应,还能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及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就业问题。

第14篇

立足区位优势和商贸优势,突出“三个重抓”:一是抓好商贸中心的新建和扩改。按起步区总体规划,在长虹大道延伸线尾端现毛纺厂侧,大手笔新建打造开发区城市商贸中心;通过扩改国际汽车城、五金城、家具城、新建电子城,全面提升市场品位。二是抓好总部楼宇经济项目的建设。在加速推进中星联总部、慧龙总部、清华同方713厂研发总部等一批在建总部项目的同时,继续加大总部项目引进力度,总部项目招商要在一手抓好重点地区区域性总部项目引进的同时,还要瞄准本市高端服务业总部、商文秘杂烩网贸物流业总部,着力构建一条“内聚外联”的总部经济发展之路。三是抓好现代物流,打造区域采购分拨中心。围绕引进知名物流企业,积极推进现代物流发展。

做活城市建设发展文章

八里湖属科技工业园辖区范围,毫无疑问,科技工业园已成为“两区”互动的主平台、主战场,我们必须上下统一思想,全力以赴做好八里湖时代城市建设发展文章。一是在完善新区规划上下功夫。着力将八里湖时代新区打造成为集商贸、休闲、宜居于一体的生态型城市新区。二是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既要积极配合建设好市里在开发区实施的重点城建项目,又要花大力气建设好自身实施的城建项目,更要在科技工业园水电管网改造提升及道路完善上加快,实现新区硬环境的根本性转变。三是在盘活土地资源上下功夫。要在盘活环八里湖景观资源、前进西路两侧土地资源上动脑经,通过市场运作以小投入赢得大投入、以大投入推动大建设大发展。四是在引进财源性项目上功夫。继续加大力度引进一批地产项目、商贸物流项目等财源性项目建设的铺开,短期内可以有效增加开发区地方财政,缓解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压力,推进科技工业园的转型开发。

做活科技孵化发展文章

围绕做大我区“四大产业”,充分发挥其孵化平台作用,突出引进电子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以“梯次”孵化方式,使企业孵化链条向深层次、宽领域延伸,实现从“孵优”到“扶强”。力争每年引进入孵项目不少于20家,争取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做活“科技”文章,开辟开发区科技发展服务的绿色通道,主动对接市科技部门开展的科技入园工作;协同团市委扎实开展青年创业行动,落实创业园政策措施,促进留学人员和科技人才聚集创业;加强科技院校与企业的对接,推进产学研工程,协助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帮助企业争取科技项目资金扶持,充分发挥科技的引导作用,推动企业发展升级转型。

第15篇

关键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林业项目

青海省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把发展林业,改善生态作为环境建设的主体,从特殊的地理位置出发,打“三江源”品牌,从建设保护着手,推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亮点,走大项目带动林业大发展的路子,实行“保、治、退、管”齐头并进,突出“封、护、育、造”综合治理[2],共完成造林30.93万hm2,投入资金13.8亿元,为1990~1992年的2.8倍,林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使全省林业生态建设步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 500~4 800m,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位于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km2,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建设是当前玉树藏族自治州林业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工程建设,全省有19万农牧户、90多万人受益,户均获补助粮1 568kg,补助金235元;共完成198.33万hm2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0.4万hm2,人工模拟飞播造林7.4万hm2,封山育林1.6万hm2。

1总体评价

(1)加强领导,规范管理,高度重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建设。一是各级林业部门及时成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林业组,设立了办公室,配备了强有力的工程管理队伍,从而衔接、理顺了业务职能,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建设奠定了组织基础。二是各级林业部门把学习贯彻省政府“八个管理办法”作为实施好“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前提,为顺利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奠定了基础[3]。

(2)编制设计,明确任务,稳步推进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建设。一是委托有资质的林业调查设计大队编制完成了作业设计,同时工程建设严格按照作业设计施工,按技术规程操作,确保工程造林质量。二是各实施县(场)按照合同管理制度的要求,落实了管护人员,分片包干,明确责、权、利。三是采取责任包干措施,通过开展现场造林示范等技术指导,提升了造林科技含量。

(3)精心安排,认真组织,切实加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业项目建设。一是各级林业部门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项目建设监理制、工程建设合同制和县级报账制。二是各级林业部门严格执行“三专一封闭”的财务制度,按照《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运行管理,坚持“严管林、慎用钱”的原则,把国家的钱用在三江源生态建设的刀刃上。三是指定专人负责搜集各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片、声像、光盘、电子文件等,并分类归档入库。

2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寒的地理条件,使得江源生态具有先天的脆弱性,同时,江源又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地区,林业基础薄弱,森林资源总量不大,林分质量差,林业发展滞后,而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二是林牧矛盾突出,加之畜牧业是农牧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彻底的解决方案。三是当地群众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薄弱,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种植不规范,机械化程度低。虽然既费工又尽力,但是项目建设中仍存在围栏拉设不紧、不直,人工种植间距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四是乡镇林业站林业工作的基石,但目前基层林业站房屋基本都已成危房,甚至有的无办公用房。

3对策与建议

(1)实行“封育为主、封造结合”,乔灌草相结合,把改善生态环境置于优先地位,加快恢复林草植被[4]。

(2)鼓励当地居民参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尊重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充分将乡土知识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使农牧民群众在积极参与中思想得到教益,素质得到提高。

(3)各级林业部门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充分认识工程质量是整个工程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项任务、每个环节都须抓紧抓好。

(4)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科技培养、管理培训,使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从事第一线管护林业资源的护林员转变观念并更新知识,组建一支高素质、懂专业、会管理、肯奉献,并不断发展壮大的科技队伍和管护队伍。

(5)争取中央政策性补偿资金,每年给因封山育林而使草场禁牧的群众生态效益补偿金75元/hm2,直至封育期满。

4参考文献

[1] 杨新民.三江源畅想——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前期咨询工作概述[J].中国工程咨询,2008(6):4-7.

[2] 赵宏利,陈修文,霍修顺,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探讨[J].茂名学院学报,2007,17(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