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人力资源对于烟草公司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我国的烟草企业以和谐烟草为目标,不断推进烟草公司的改革与创新。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烟草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原因的影响,烟草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烟草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对烟草公司的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1.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
人才是企业十分重要的资源。这种资源如果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开发会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烟草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同样十分重要。但是,很多烟草公司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理念的了解和认知都不够深刻。这些烟草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的认识还仅仅处于“人事管理”的阶段,认为只要通过制度的规定和强硬的管理就能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在这种只依照传统方式进行人事管理的模式中,没有引进先进的理念与科学的方法,很多时候都只是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盲目的判断与管理。一些烟草公司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引进和运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固步自封,长此以往会导致公司内部的人事及劳资混乱。不利于烟草公司日常的工作和发展。在一些烟草公司的人事管理中,制度缺乏合理性,管理强硬。管理的过程就是命令与服从的模式,这样不能有效地调动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不能提高工作效率,更无法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这些都是烟草企业在管理理念方面的问题。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烟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尚未形成体系。组织、绩效、薪酬、培训等多种制度比较简单。各种制度间的协调性不理想且联系不够密切。在机构的设置方面,很多烟草企业的机构臃肿,责任划分模糊不明确。对于岗位也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在人员的结构和人员的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工作人员的数量超过实际所需的数量。公司员工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员工在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分配也出现失衡的现象。员工的素质普遍偏低,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另外,在当前烟草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竞争和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的不完善会直接导致很多优秀的员工不能有效地实现个人的发展。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也会使得公司不能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奖惩,这样就无法有效地调动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不能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长远发展。
3.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烟草公司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众多,内容多样,资源丰富,尤其是一些大企业公司更是如此。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否规范,体系是否健全,与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但是,如今我国烟草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能力都不高,对管理工作认识片面,管理强度不高,甚至导致岗位欠缺现象,严重阻碍了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
二、烟草公司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建议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成功和发展的关键,烟草企业若想走在时展的前端,优化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是必经之路。具体来说,烟草公司的人力资源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完善的烟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中形成的共同理想、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总和。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对企业员工起到凝聚和号召的作用,让整个企业员工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从而推动企业发展和壮大。对于烟草企业来说,必须要建立一个优良的企业文化从而促进烟草员工形成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通过心理上的共生性激发员工内在的潜力和动力,推动烟草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各省市烟草公司应该树立员工的集体责任感,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崇尚科学文化,形成共同的对企业的认识,从而发挥企业优势,凝聚企业力量。
2.系统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烟草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是如此。为了积极调控人员,保证他们能够在合理的位置上,公司一定要明确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根据公司未来发展定位和研发重点,对人员进行调控,明确岗位责任制,以系统的制度进行人员指导,发挥他们的工作能力,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3.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素养对烟草公司人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一定要加大对管理者的培训力度。在管理实施和人员分配前做好调研工作,明确每一位职工的综合能力的素质水平,结合公司实际分派他们任务。此外,烟草公司还要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定期做好培训工作,用先进的知识、技术武装职工,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提升管理水平。
三、结语
【关键词】 人力资源;重要性;改变;以岗定人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26-03
二十一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经济时代,以科技、资本、信息和人才为主要内容的竟争日益激烈。水、电、煤、油等各项资源节节看涨,而社会的主宰者――人,也已经成为了社会所需要的另一种重要资源。
从我们的惯性思维的逻辑来看,一个组织什么最重要?——是人。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价值都是由人创造的,像管理要效益,实际上就是向人力要效益。因为管理的实质就是管人,就是如何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的问题,就是一个在有限的物质资源与财力的基础上创造尽可能多的效益的过程。所以人力资源部门也理应是排在第一重要的部门:
组织的文化与战略、公司业务所处的态势,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都决定了人力资源重要性。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与人力资源从业者或部门重要性也有差异,人力资源重要性——是对推动组织战略、运营效率能力的一种追求与需求,或说是渴望;部门的重要性——是组织群体在权利分配的过程中对权利与利益分配的欲望满足感的追求。
20世纪60年代人们才意识到人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1985年前后,人力资源观念开始传入我国。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既具有经济性的一面,又具有消耗性的一面,如何提高人口的经济效性,降低人口的消耗性,化人口负担为人力优势,主要取决于社会、国家、组织是否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以便能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一、从我国的现有人力资源结构来看以人定岗的弊端
我国一直以来沿用以人定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所谓以人定岗,就是指管理上注重的是“安置人”,管理的目的是“控制人”,把员工视为一种“工具”,关注的是成本、使用和控制,忽视了对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开发和系统管理,影响了企业的自身活力和竞争力。主要弊端为:
(一)以人定岗,坚持以事为中心,造成了人事腐败、机构臃肿、人员繁冗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能坚持核编定岗原则,着眼于为事配人,为人设岗。在人员聘用上,由于缺乏实际针对性和操作的计划性,随意性很大。以一个中型国企为例,1998年以前,该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员工50人,20%的人员缺少专业技能。在人员的任用上,唯亲是举,忽视能力。由于岗位设置不稳定,没有专业技能压力,导致人事腐败滋生,关键性岗位平者实之、庸者充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良性运行。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财务、管理、质监等10余个专业性较强的部门人员20%没有经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培训,70%为高中以下文化。
(二)以人定岗,忽视了岗位专业需求,造成岗位设置随意性较大、内部发展不均衡,影响整体发展
为了人员安置的需要,企业常常增设部门和岗位,部门内部没有考核机制,人员随意配换,流动性大,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人员在素质与数量上发展不平衡,部门岗位与岗位之间苦乐不均、任务繁简不一,既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
(三)以人定岗,不注意对机构、部门的工作量进行写实、并归,造成职能交叉、职责不清、人浮于事
由于不重视对岗位属性的研究和管理,造成设置的岗位职能重复交叉,工作职责界限模糊 “三不管”地带众多。员工在履行职责时没有机制约束,没有责任压力,往往是有利益一起插手,无利益谁也不管,难以提高效率。
(四)以人定岗,停留在人事管理,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低下落后,影响人才的选拔、留用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之间员工知识与技能的竞争,并逐渐演变为人力资本的竞争。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在新经济时代中制胜。而企业在人员任用上割裂了与岗位的联系,停留在人事管理,影响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以前国企为例,2001年,该国企才设立正规的人才资源开发部,且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专业化程度偏低,停留在员工的档案管理、工资和劳保福利等日常事务性管理中,是典型的以“事”为中心的“静态”人事管理,没有建立和履行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测评、培训、激励、考核、薪酬、社会保障与劳资关系等一系列职能,专业人才得不到重用,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二、变以人定岗为以岗定人
通过对以上种种弊端的分析,我们应该调整思路,更新举措,变以人定岗为以岗定人。
以岗定人这个人力管理机制适应了新形势下企业发展需要:以前面讲到的国企为例,问题症结找到后,该企业领导班子认真分析讨论,广泛征求职工、专家意见,制定了以岗定人管理方式和激励策略,有效避免了以人定岗存在的机构冗余、人浮于事、浪费人力资本、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概括来说,即“三定一聘”:
(一)合理定位,以事定编
出于成本的考虑,企业部门不可能设置很多的编制,如何利用有效的编制手段,逐步建立一支精干的、稳定的、高效人才队伍,有重点地补充管理人才及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降低用人成本,提高用人效益,确保企业的安全、正常运行。该企业的作法是以事定编,弹性编制,侧重关键部门优化队伍、提高效益,合理定位。将该企业的部门精减,精减为四部一室,人员以事定编后,壮大了重点部门的力量,充实了一线作业人员,形成比较合理的队伍结构,实现了总量压缩、结构完善、管理加强、减员增效、优才优用、优劳优酬的效果。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高职院校
1高职院校需关注人力资源管理
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下,高职院校在日后的建设发展中,管理水平提升成为关键任务,人才作为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需要尤为关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提升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可以促进院校适应市场化改革,也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并且能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最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1.1高职教育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时代赋予高职院校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兼备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社会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对其也提出人才培养的市场化趋势,市场需求如何把握,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如何从容面对,现已成为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在各高职院校适应性改革的征途中,是否能提升自身的应变力,高职院校内部成员的意识、态度、行为非常关键。在高职教育市场化这一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必然成为核心竞争优势,高职院校需要将人员的优化配置、人员的再学习(培训与提升)、人员的考评、人员的激励、人员的解聘与续任等方面的工作,借鉴企业管理的有效理念与方法工具,实现人力资源使用效用的最大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1.2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
高职院校属于事业单位体系,其固有的人事制度体系一直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铁饭碗”、“终身制”以及由此而来的“论资排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一直是体制内教职工们的专用词汇。国家为了深化教育改革,通过改变管理体制,调整分配制度,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提升队伍整体素养,相继出台多个文件,同时拿出了一些具体改革措施,如打破“铁饭碗”,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用人机制改变“能上不能下”的局面,提倡竞争择优……这些具体改革措施要真正落地,是一个系统工程,他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合同管理、考核、激励等,因此高职院校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将改革落到实处,需首要关注自身管理的变革。
1.3教师队伍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一路发展,现今院校普遍提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走特色发展之路”,那我们院校的发展最终靠什么实现?当然是能适应发展、认同院校发展规划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但是我们的教师队伍在长年的传统人事体制下,目前呈现出缺乏自发提升个人素质的内在动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养成,离不开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对教师结构的合理配置、对教师潜力的挖掘;需要管理者未雨绸缪,为教师提供成长和提升的平台;离不开管理者自身的公平、公正,能对教师的态度、行为、成果做出客观地评判……总而言之,高职院校需要在传统人事管理体系下有所突破,为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激励教师自身发展。
2高职院校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必然趋势
2015年8月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在管理理念、能力等方面存在差距,并在计划中将管理制度标准建设行动列为重点任务。从《行动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部将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及管理制度建设提升到了重点任务层面,人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且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要规范、有序进行,前提是在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必然趋势,它是规范管理的前提。订立一个合法、理性、规范且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管理水平提升进程中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可以建立健康有序的员工管理秩序,这首先是对院校形象的一种宣传。②可以防止组织管理的任意性,为各级领导与员工创造规范有序的工作环境。③制度中对不同成员的行为规范及责权利都将做出规定,对规范组织的管理至关重要;且因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明确,将使院校的人员管理有序化、规范化,降低管理运作成本。④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员工管理制度能满足职工公平感的需要,如具体的某些制度(绩效管理制度)可以使职工能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后果,激励其工作积极性。⑤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依据,规范管理员工,将防止员工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或不公平现象,能有效降低院校内部矛盾或纠纷。
3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构想及关注要点
3.1参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搭建制度框架
参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程———由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界的相关专家制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标准中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为六大模块: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一般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规定的六大工作模块及具体工作内容,梳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框架(见表1)。通过查阅文献及部分高职院校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见表2),这些制度内容是否足以提升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院校适应市场化改革?我们参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框架进行梳理。
3.2制度设计方法———5W1H模式
3.2.1关于5W1H模式
参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的6大工作模块,搭建了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那么到拟定具体制度时,我们可以采用5W1H模式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
3.2.2以假期管理制度为例,谈5W1H模式的应用
假期管理制度属于劳动关系管理模块中规范员工行为的一项常规内容。
3.3制度设计关注四大原则
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对象身份相对复杂。根据编制的不同,主要存在两类教职工:具有事业编制的教职工(编内)和非事业编制的教职工(编外)。管理过程中,一般直接参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管理编内教职工,而编外教职工属于与事业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对于他们的管理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系列劳动政策法规执行,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内部管理制度时必须权衡考虑两类管理对象。对于组织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是否有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第十九条规定做出了明确规定。当中提到,组织内部规章制度需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制度的内容不能违反国家相关规定,并且制度需要向全体员工进行公示。只有这三个条件具备,规章制度才被认定为有效,才能起到约束员工的作用,才能作为相关部门审理劳动纠纷的依据。同时我们发现很多制度执行起来问题重重,源于制度设计时,更多的是一些冠冕堂皇的条款,在操作实用层面欠考虑。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过程中,为保障其有效性,需要关注四大原则。
3.3.1内容合法
在设计制度时,必须在相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约束员工的行为,而相关法律既包括适应编内教职工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也包括适应编外教职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系列劳动政策法规。在拟定制度内容时要注意,第一:不能出现非法限制或者剥夺劳动者法定权利和自由的内容。譬如:某些单位对女员工做出规定:未育女员工需在本单位工作满三年后,方可向所在部门递交生育申请;第二:不能强迫劳动者冒险作业或超时劳动。譬如:某些单位在制度中拟定:员工必须服从单位的加班规定……注意:加班是有法律规定的限制情形的,绝不能简单粗暴地要求员工单方面服从企业规定;第三:对违纪员工的处理不能随心所欲,需参照相关法规、办法。譬如:广东省内单位,若因员工过错造成单位产生经济损失,对于员工责任的追偿,需要参照《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
3.3.2程序民主制度
一般是由组织管理层设计,但要注意不能由管理层设计完成后,直接形成制度文件。在制度形成的过程中,一定要同时采纳员工一方的意见和想法,并且制度成文,在组织内部实施之前,必须得到员工认同。程序民主这一原则关键要做到:保证员工参与制度设计过程、征求员工意见、制度得到员工认同。
3.3.3制度公示
公示就是指制度设计出来应该为全体员工和组织各个部门所了解。公示不能以口头传达的形式,一般合法有效的公示形式为:以组织法定代表人签署和加盖公章的正式文件的形式公布②。
3.3.4操作实用
以一种经常出现的情况为例:高职院校往往参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解除员工聘用/劳动合同时,规定的必备要件之一就是“连续旷工时间超过15天,或者1年以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30天③”。在操作这一制度时,不是单位口头说某个员工达到这个条件就可以顺利解除其聘用/劳动合同。因为单位必须证明这个事实的存在,那么事实依据就是单位的考勤记录。考勤是否能真正起到作用,关键要看:①考勤制度是否符合经过民主程序、合法、公示三个要件?②考勤制度所依托的工作时间安排是否合法?③单位有义务证明,考勤制度所确定的考勤范围包括哪些?④考勤制度是否在单位真正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否能“落地执行”,这四大原则缺一不可。
4结语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流失;制度缺陷;创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在激烈竞争狂潮中不断改革和发展,改变国有企业经营理念,完善国有企业管理机制,发展人才战略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寻求平稳快速的可持续发展。新的时期下,复杂的市场竞争和五年计划向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有企业应不忘初心,坚持创新原则,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作为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陷的有效办法,用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合理配置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以人为本,培养和发掘人才,让员工在岗位上各司其职,积极向上的工作,提高国企的综合实力和行业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
一、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度缺陷
1.管理制度脱离员工的生存现状,福利待遇无法满足员工需求
薪资水平低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国有企业受传统分配制度的影响,在薪资的分配上存在一些弊端。国有企业的基本工资普遍偏低,而且存在吃大锅饭的情况,各个职位的员工工资差距不大,个人工资不于绩效挂钩,优秀的人才在付出辛苦时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就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国有企业的薪资水平无法适应消费水平的发展就会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丧失工作热情,甚至出现员工离职跳槽的现象。薪资水平低,薪水分配缺乏公平性,是造成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困境的主要原因。
2.国有企业缺乏完善的员工激励制度,无法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人在刚刚接触一个新职业,进入到工作岗位初期时,会怀着无限憧憬和满腔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就会自然褪去新鲜感,产生惰性,尤其是在工资水平无法满足个人需求的情况下,更会产生消极情绪。国有企业缺乏完善的员工激励制度,员工的工作内容重复,他们就面临着这样一个不断磨蚀锐气的过程,不断地失去工作热情,导致国企的人力资源配置固化,缺乏生机和创新能力,不利于企业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经济效益。
3.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有待完善,限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绝大多数的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只是简单的走过场,过于形式主义,不能真实反映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缺乏真实性和指导性。实质上,绩效考核是一套专业性强、流程严谨 、环环相扣的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只有建立完整的绩考核工作管理流程,才能规范国有企业绩效考核,让绩效考核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为人员的工作考核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意义,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考核,确定与员工劳动成正比的劳动报酬,让员工信任和依赖企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度的创新方法
1.提高员工薪资水平与绩效的相关程度,建立激励性薪资制度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就是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员工的薪资水平和待遇福利无法满足员工的生存需求,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就要从提高员工的薪资水平入手。把员工薪资与员工绩效考核成绩相结合,让员工绩效考核成绩作为员工实际薪资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坚持多劳多得,以工作贡献和员工价值来确定薪资水平,让员工的薪资构成更加科学合理化,与员工的个人付出成正比。这样只有努力工作,就能获得更高的报酬,就会激发员工之间的良性竞争,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国有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双赢局面 。
2.参考员工意见,为员工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为员工量身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实践和应用,员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为了获得稳定的发展,也开始注重个人的职业规划。员工是规划职业生涯的主体,但是个人的想法是趋于片面化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要把为员工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作为工作的一部分,结合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员工个人的要求,辅助员工建立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成立一个咨询组,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从收集员工的信息开始,了解员工对个人发展的期望;其次是根据员工期望,设计员工在企业的发展道路,看是进行“纵向发展”“横向发展”还是“双重阶梯”。坚持从员工角度出发,为员工的切身利益着想,为员工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3.以人为本,全力发展人才战略
人才战略是国家为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将人才作为战略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因此,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把人才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恿Γ坚决把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合理进行人员配置,杜绝“学非所用,用非所长”“人不得其事,事不得其人”的现象。因此国有企业要把实施人才战略作为深化人事管理部门改革的工作重点,增加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根据市场变化,建立符合实际、待遇合理的的管理机制,主动吸纳高素质人才,让人才学有所用,有所作为。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16)03-0079-05
中国经济已进入增速换档、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入,特别是十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确定并实施,很多领域和市场逐步开放,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处于自然垄断领域的国企依旧可以保持其优势地位,如石油、通信、电力等行业。但处于竞争领域的生产型国企发展面临三大困境,如水泥、玻璃、钢铁、化工、机械加工等行业:一是产能过剩严重。市场竞争格局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同台竞技”,面临成本上升、销售难的“双重压力”,竞争态势加剧。二是产品“同质化”。大多数企业产品的技术参数、质量标准等相似,产业技术创新动力弱,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少,产品创新能力差,行业处于低水平竞争状态。三是人才流失严重。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传统思维的惯性、国有企业的“外部性”,企业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职工工资低、待遇差、职业发展空间小、晋升通道窄,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技术、管理、营销等关键岗位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建立提高员工收入的长效机制,如何实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如何构建员工职业安全与健康保障体系。对处于竞争领域的生产型国企而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应实现以制度激励人、以制度监督人、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拴心、留人”,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与企业共成长同发展。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制度主要来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人事管理。多年来,在向现代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引进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以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人才竞争压力。但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过程中,企业尚未形成涵盖薪酬激励、职业生涯管理、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一)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待深化
2000年11月,原劳动部的《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在全国推广普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维护劳动者自身权益的有效途径,旨在实现两大功能:一是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提高相适应,确保职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二是建立和谐稳定的企业劳资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调动职工积极性。但是,当前《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对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表述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工资集体协商内容过于关注工资本身,集中在协议期限、分配制度、标准、分配形式、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和调整幅度、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及支付办法、变更、解除协议的程序、协议终止条件、协议违约责任等方面。而与此相关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职业安全与健康、职业保险与福利等内容涉及较少,多功能、多目标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尚未形成。同时,该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对企业岗位工资进行细化区分,易陷入“平均主义”误区,特别是对于生产、技术、营销、管理等关键岗位没有特殊激励,不利于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将工资作为激励的唯一手段,没有将企业年金作为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制度纳入职工养老保险计划。西方私人退休历史已有100多年,发达国家1/4的老年人和1/3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都参加了企业年金计划,企业将年金计划作为吸引留住人才、优化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年金是职工退休后的重要收入来源,是老年生活保障的重要支撑[1-3]。而中国企业年金出现只有20多年的历史,相关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今后,企业年金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作为企业薪酬福利激励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成为吸引、留住、稳定优秀人才的重要“筹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势在必行。
(二)职业生涯管理缺乏激励性与系统性
在岗位设计及发展空间上,仅有行政和职称两大类目标,即行政职位的提升和技术职称的评聘。受企业职工总规模影响,行政职位、技术职称的总数有限,晋升通道较窄,大多数人难以找到适宜的发展空间[4],存在“官本位”思想普遍、“玻璃天花板”效应、职工忠诚度低等问题[5]。同时,企业尚未形成集入职遴选、岗位安置、职业培训、监督考核于一体的系统性职业生涯制度体系:首先,受“自上而下”计划性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员工入职选拔机制流于形式,对专业技术背景要求不严格,影响企业人力资源质量优化;其次,岗位安置与个人胜任特征不契合,难以发挥职工的优势,职工个人目标难以与企业经营目标紧密结合,难以提升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第三,职业培训以企业内生产实践为主,没有构建企业内外的技术培训、项目培训、高校培训等多元化体系,跟不上个人岗位需求、职业发展需要,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三)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重身体、轻心理
随着安全意识、生命意识的提升,国家、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日渐健全,相关配套措施也日益完善,如生产环境管理、生产设备管理、生产安全管理、职业危害防护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职业病防治等制度体系的构建[6]。但当前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存在明显的重身体、轻心理倾向,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制度与措施较为全面,但与职工心理健康相关的制度较少:一是对影响职工心理变化的因素缺乏足够重视,尚未建立相应疏导安抚机制;二是职工进入工作状态后的严肃性、积极性、主动性需强化,“生产无小事、安全无小事”理念需深入普及。对企业而言,要多举措确保生产安全“万无一失”,要让职工及时调整心态,全身心投入工作、融入环境,更要清楚设备操作程序的严肃性、生产环境的复杂性、作业心理的多变性等因素的影响,否则安全生产会面临“一失万无”的险境,任何小的失误都会导致生产事故,甚至是大的财产、生命损失。
二、国有企业M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M公司为省属国有企业,作为国内知名建材生产企业,其主要业务为水泥生产与销售,拥有多家控股子公司,依托管理、成本、人才、技术等多方面优势,已成为很多大型重点工程的供应商。近年来,该公司为应对人才流失困境,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尝试与探索,成效显著。
(一)薪酬管理制度创新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者、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施恩(EHSchein)教授提出的理论。他认为心理契约虽然不是一种有形契约,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其核心是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和义务[7]。研究发现,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中物质激励、环境支持及发展机会三个维度均与工作满意维度存在正相关,环境支持与发展机会维度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最大[8]。M公司提出“员工争岗位第一、企业争行业第一”的目标,将职工努力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有效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多渠道、多举措保障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提高同步,重视提高员工对企业心理契约履行程度,以实际行动保障职工权益,确保每个职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增强企业凝聚力,调动职工积极性。1.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细化。继2008年下半年调工资、2009年执行员工带薪休假制度之后,公司于2011年开始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控股企业职工收入涨幅高达30%,一线职工平均工资达到36万—42万元,大幅度高于本地区同行业工资平均水平。同时,公司根据物价水平和经营业绩,结合本地区和同行水平,及时调整薪酬分配方案,以上年度员工工资总额为基础,按一定比例上浮,强化地方工资指导线的约束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细化:一是明确收入向一线工人倾斜导向。公司方和职工方将一线工人界定为技师、中高级工及技术标兵等,协商制定技师津贴、技术标兵津贴、首席技师津贴等分配办法,对具有技术职称的一线技工发放职称津贴,给予相应待遇。重点对生产一线倒班运行工人的工资收入进行调整,引导收入分配向一线职工倾斜。二是明确收入向技术岗位倾斜。公司方和职工方将技术岗位界定为产品设计研发中心的中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协商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三是明确收入向关键岗位倾斜导向。公司方和职工方将关键岗位界定为销售人员,销售人员根据不同销售业绩给予相应的提成,原先销售提成不足的,进一步提高提成标准。2.初步构建企业年金制度。2011年开始,公司初步构建企业年金制度,为符合条件的1780名员工办理企业年金,共缴纳年金509万元。由此,企业年金成为薪酬激励制度体系的重要补充,成为稳定生产、技术、营销、管理等关键岗位职工的有效手段,为引进行业优秀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创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日的一份国企人力资源报告显示,超过85%的国有企业缺乏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调查数据证实,驱动中国员工敬业度的首要因素,已由薪酬转向职业发展机会[9]。职业锚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施恩(E•H•Schein)提出。该理论强调人们在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要围绕一个中心。施恩提出了技术智能型、管理型、创新型、独立自主型、安全稳定型五种职业锚类型,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7]。M公司基于职业锚理论,强化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系统性,设计多元化员工发展通道。基于职业发展的系统性考虑,借鉴英国等发达国家企业经验,构建职工培训与再教育体系,建设职业生涯管理支持与服务体系[10]。1.“逢进必考”,严把职工入职水平与质量。在进人上,公司坚持“逢进必考”原则,不论是相关行业人员转入,还是新进大学生,都要参加企业组织的相关考试,择优录取。新进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质得到保证,人力资源质量大幅度提高。2.“逢晋必考”,严控干部提拔程序与质量。在晋升上,公司坚持“逢晋必考”原则,以业绩、能力为基础,在公司系统内公开竞聘,为发现人才、提拔人才打造平台,确保业务素质高、业绩好、能力强的人可以得到重用,避免人才流失,实现对人才的“拴心、留人”。3.建立“后备干部制度”,确保岗位工作质量可持续。公司建立了“后备干部制度”,即在岗位公开竞聘选定第一名之后,将第二名确定为“后备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第一名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到规定期限或试用期截止时由第二名(后备干部)直接替代第一名上岗,如果第一名因工作原因调离或出差暂离,则由第二名(后备干部)直接接替岗位。“后备干部制度”为公司培养人才、建设人才梯队奠定良好的基础,竞争机制的引入,提升了企业的活力,保障了岗位工作质量的可持续发展。4.尊重制度胜于尊重人,干部选拔由“人治”转向“法制”。“后备干部制度”实施过程中,也曾经出现某个岗位只有几个人报,公司领导层知道第二名或许难以胜任“后备干部”人选,或者选定的第二名(后备干部)接替岗位后,难以开展工作,但为了体现制度的“刚性”,公司领导层坚持“尊重制度胜于尊重人”的原则,让“后备干部”继续接替岗位,让其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用实际工作业绩来选拔人、淘汰人,干部选拔由“人治”转向“法制”。制度的刚性、公平性、公正性得到很大体现,使得干部、群众和谐共处。5.多渠道设置职工发展空间,实现每个人都有上升渠道。在知识型员工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新形势下,M公司以自我决定理论(SDT)为核心,实施按需激励和差异化管理,采取多元化激励策略,构建独特合理的激励机制,重视职工个体成长及其职业生涯管理[11]。企业的管理岗位有限,不可能有能力、有业绩的职工都得到提拔。M公司多渠道设计职工发展方向,确定职称导向、级别导向、岗位导向等目标,以职称晋升、级别提升、岗位转换等规划设计发展空间:一是建立职称评聘机制,让职工申报对应的职称;二是依据个人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设立“总经理级员工”“副总级员工”“高管级员工”等岗位;三是在岗位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员工,由一线生产岗位转向服务岗位。这些虽然不是实际领导岗位,但工资、福利待遇等同于甚至超过同级别管理岗。职工发展空间的多元化设计,激励了员工,优化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6.构建职工培训与再教育体系,让职工与企业共成长。为让职工分享公司经济发展成果,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实现职工与企业同成长,提升职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公司设计了职工培训与再教育体系:一是企业内部多渠道开展培训。借助国家、省、市工会开展的“节能减排”等主题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多样的技术比武、技能培训、知识竞赛;控股企业间组织开展培训与交流会,以生产现场为平台,对控股企业的“亮点”、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推广,缩小企业间差距;控股企业内部班组之间开展培训,由岗位标兵、先进工作者、首席员工、劳动模范、技术革新能手等对员工开展培训,以“员工争岗位第一”为导向,建立内部竞争激励机制,提升员工业务素质。二是借助高校开展培训。公司先后与郑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项目合作为基础,开展员工技术培训与指导,让员工参与研发,集成、移植行业新技术、新成果,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鼓励职工提升学历层次。公司专门出台《鼓励职工在职教育规定》,鼓励员工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更新知识结构,明确规定对于参加在职高等教育,取得国家认可的在职学历教育证书的,全额报销学费,按学历层次给予学习时间照顾和资金奖励。由此,在公司内部逐步形成脱产、自学、岗位培训等多种职工培训与再教育形式,专业涵盖技术、经济、管理等多领域。从目前从事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学历来看,大多数人已取得本科学历,部分人取得研究生学历,逐步形成以本科学历为主导的“橄榄型”人才结构。大多数职工享受到再教育优惠政策,更好地接受教育和培训,职工的知识层次得到很大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管理制度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的西方现代激励理理论认为激励应遵循其范式,即“需要-目标-动机-行为-绩效-奖励-满足-积极性”,强调培育人的主体精神、激发人的内在潜能[10]。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影响人工作积极性的“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该理论认为企业要善于区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两类因素,对于保健因素要给予基本的满足,以消除下级的不满,要抓住激励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M公司对职工的心态变化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疏导,缓解职工心理压力,调动职工积极心理状态,让职工保持愉快工作心情,筑牢安全生产大堤。1.关注影响职工心态变化的因素。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为职工能力的充分发挥搭建平台,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弘扬企业安全文化:一是加强制度执行的灵活性。公司强调,规章制度是刚性的,但执行方式确实灵活的,同样的制度、规定,生硬地去执行与带着感情实施效果大不一样。前者不但会遇到更大的阻力,而且极易造成职工的反感心理,取得相反效果;而后者遇到的阻力会比较小,执行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好。二是倡导合理调配工作时间,避免疲劳作业。长时间工作会导致职工心理压力的调节失常从而造成发生事故的概率提高。公司倡导职工合理调配工作时间,让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避免疲劳作业。三是针对主要问题,做心理疏导工作。生产企业职工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压力、安全压力。公司领导及时给予员工关心和帮助,定期找其谈话,帮助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其轻装上阵。及时发现职工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给予公开的表扬和鼓励,提升其应对工作的自信心。2.尊重员工发明创造,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公司坚持通过尊重劳动发明创造、增加福利等措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上升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每年评选月度、季度、年度岗位标兵,给予现金奖励;每年开展先进工作者、首席员工、劳动模范、技术革新能手、劳动模范等“明星员工”评选,对在技术应用、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员工给予重奖,制作“荣誉墙”,对做出重大贡献员工的业绩展示一年,大力弘扬“员工争岗位第一”导向,激励优秀员工,树立先进典型。
三、主要结论
当前,处于竞争领域的生产型国有企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严重、产品竞争“同质化”、人才流失严重等难题,人力资本作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待深化、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激励性与系统性、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重身体轻心理等问题。以国内知名建材企业M公司为例,对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探索进行了深入总结:一是薪酬管理制度创新,推进工资协商制度细化,初步构建企业年金制度;二是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创新,“逢进必考”,“逢晋必考”,建立“后备干部制度”,尊重制度胜于尊重人,多渠道设置职工发展空间,构建职工培训与再教育体系;三是建立心理健康管理制度,关注职工心态变化影响因素,尊重员工发明创造,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征开.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国有企业建立年金计划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3(1):190-192.
[2]梁欣如,葛海娟.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演进和热点[J].经济与管理,2013(1):118-120.
[3]张捷,吴建成,周曾海.中美人力资源管理差异比较及其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13(3):252-256.
[4]陈晓华.实施以人为本管理措施,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3(13):91,122.
[5]李丽,张力.我国国有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探析———基于职业锚理论的多重职业生涯规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21)86-90.
[6]邓予焓.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探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2):33-37.
[7]E•H•施恩.职业锚理论[J].刘磊,译介.中国人才,2002(9):25-27.
[8]周莉.心理契约对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研究[J].学术论坛,2014(6):140-144.
[9]张榕芬.基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战略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探讨[J].时代金融,2009(12):144-145.
[10]陈智锟.英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1):83-86.
第一条 规范公司的人事管理,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本公司员工的聘用、试用、报到、保证、职务、任免、调迁、解职、服务、交接、给假、出差、值班、考核、奖惩、待遇、福利、退休、抚恤等事项除国家有关规定外,皆按本规定办理。
第三条 本公司自总经理以下工作人员均称为本公司职员。
第四条 本公司职员,均应遵守本规则各项规定。
二、聘用
第一条 本公司所需员工,一律公开条件,向社会招聘。
第二条 本公司聘用职员以学识、品德、能力、经验、体格适合于职务或工作者为原则,但特殊需要时不在此限。
第三条 新员工的聘用,根据业务需要,由主管人事部门统筹计划,呈报核准。
第四条 本公司各级员工必须具备以下资格,才能聘用:
(一)副总经理以上职位,必须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熟悉业务,具有5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年龄在35岁以上;
(二)部门经理,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熟悉业务,具有2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年龄在25岁以上;
(三)一般职员,高中以上学历,其条件符合职务要求。
第五条 本公司特勤人员(司机、保安、打字员),必须具备下列资格,经考试合格,才能聘用:
(一)司机:有汽车驾驶执照,并具有两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
(二)保安:身高1.72cm以上,有安全保安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
(三)打字员:擅长中英文打字,有实际工作经验。
三、试用及报到
第一条 新聘用人员的试用期为三个月,期满合格者方予录用为正式员工。
第二条 员工在试用期内品行和能力欠佳不适合工作者,可随时停止使用。
第三条 员工录用前应办理报到手续,并按规定时间上班。
(一)填写个人履历表;
(二)交登记照片五张;
(三)交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四)交(验)学历证。
四、保证
第一条 本公司员工均应觅妥保证人,保证其在本公司服务期间遵守本公司一切规章。新进员工于协妥保证手续后才能报到。前项保证手续及保证人之责任均按保证书保证规约执行。
第二条 本公司员工保证人(以下简称保证人)应具有下列资格之一:
(一)团体保:资本充实经合法登记有案的工厂或商号;
(二)个人保:有正当职业,在社会上有相当信誉及地位之人士。但被保人之配偶或直系亲属或本公司董事监察人现职人员均不得为保证人。
第三条 本公司员工经管现款、票据、材料、成品等人员,其保证人应为相当之团体保。
第四条 被保人如有下列各款事情之一者,保证人应负一切赔偿责任,并负责代被保人办理离职手续:
(一)违反本公司一切规章或有营私、舞弊、盗窃及其他不法行为致本公司蒙受损害者;
(二)贪污公款挪用公物者;
(三)弃职潜逃者。
第五条 保证人之职业或住址如有变更时,应由保证人或被保人以书面形式通知本公司办理更正。
第六条 本公司员工如因职务变更而原保证人认为不能承担保证责任时,被保人应随时另觅妥保证人。
第七条 保证人如因故欲退保或因其他事故丧失其保证资格时,应立即以书面通知本公司,由被保人另觅新保证人办妥换保手续,发还原缴保证书后方得解除保证责任。
第八条 本公司员工之保证人如发现不妥时可随时告知被保人在规定限期内换保,在换职期间如有必要可暂停其职务,待换保手续办妥后才准许复职。
第九条 本公司员工离职,经办妥移交手续后6个月内如未发现任何弊端时才通知保证人,解除保证人之保证责任。
五、职务行免
第一条 各级主管职务的委派分为实授、二种。
第二条 职务的任免除依章程由董事会核定外,各单位主管如认为有必要时可填具调派意见表呈总经理核定任免。
第三条 职务任免经核定后由人事部填发人事任(免)令。
第四条 职务委派经核定后按新职务加薪,其数额另行决定。
六、迁调
第一条 本公司基于业务上的需要,可随时调动任一员工的职务或服务地点,被调的员工如借故推诿,均以抗命论处。
第二条 各单位主管依其管辖内所属员工之个性、学识和能力,力求人尽其才,以达到人与事相互配合,可填具异动单呈核派调。
第三条 奉调员工接到调迁通知后,单位主管人员应于10日内,其他人员应于7日内办妥移交手续就任新职。前项奉调员工由于所管事件物特别繁杂,无法如期内妥移交手续时,可酌予延长,最长以5日为限。
第四条 奉调员工可比照出差旅费支给办法报支旅费。其随往的直系眷属得凭乘车证明实支交通费,但以五口为限。搬运家具之运费,可依检附单据及单位主管证明报支。
第五条 奉调员工离开原职时应办妥移交手续,才能赴新职单位报到,不能按时办理完移交者在准延期内办理移交手续,否则以移交不清论处。
第六条 调迁员工在新任者未到职前,其所遗职务可由直属主管暂。
七、解职
第一条 本公司员工之解职分为“当然解职”、“退休”、“辞职”、“停职”、“资遣”及免职或解雇六种。
第二条 本公司员工死亡为“当然解职”,得依本章第十六之规定给抚恤金。
第三条 本公司员工退休给予退休金,其办法另定。
第四条 本公司员工自请辞职者,应于请辞日三十天前以书面形式申请核准,在未核准前不得离职,擅自离职者以旷工论处。
第五条 本公司员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命令停职:
(一)保证人更换期间,所属一级单位主管为必要停职者;
(二)因病延长之假期超过6个月者;
(三)触犯法律嫌疑重大而被羁押或提起公诉者。
第六条 命令停职。遇下列情况,酌情予以处理:
(一)因换保停职者,自停职日起15天内未办妥换保手续者,予以免职或解雇;
(二)因病被命令停职者,自停职日起6个月内未能痊愈申请复职者即被资遣或命令退休;
(三)因案被命令停职者,经判决为有期徒刑以上的被免职或解雇,但经侦查撤诉或判决无罪确定后,可予复职。
第七条 本公司员工于停职期间,停发一切薪金,其服务年限以中断计。
第八条 本公司因实际业务需要或资遣有关员工,其办法另定。
第九条 本公司员工离职,除“当然解职”及“命令解职”未能办理交接手续者外,均应办理交接手续,经各部门接交人签准后才能离职。
八、服务
第一条 本公司各级员工应遵守本公司一切规章及公告。
第二条 本公司员工应接受上级主管之指挥与监督,不得违抗,如有意见应于事前述明核办。
第三条 本公司员工应尊重公司信誉,凡个人意见涉及本公司方面者,非经许可,不得对外发表,除办理本公司指定任务外,不得擅用本公司名义。
第四条 本公司员工不得经营或出资与本公司类似及职务上有关之事业或兼任公司以外之职务,但经董事长核准者不在此限。
第五条 本公司员工应尽忠职守,并保守业务上之一切机密。
第六条 本公司员工执行职务时,应力求切实,不得畏难规避,互相推诿或无故拖延。
第七条 本公司员工处理业务,应有成本观念,对一切公物应加爱护,公物非经许可,不得私自携出。
第八条 本公司员工对外接洽事项,应态度谦和,不得有骄傲满足以损害本公司名誉之行为。
第九条 本公司员工应彼此通力合作,同舟共济,不得妄生意见、吵闹、斗殴、播弄是非或其他扰乱秩序,妨碍风纪之事情。
第十条 本公司员工出勤管理应依员工出勤管理办法之规定办理,员工出勤管理办法另订之。
第十一条 本公司员因业务需要加班者,应依加班管理办法规定办理,加班管理办法另订之。
九、交接手续
第一条 本公司员工交接分为:
(一)主管人员交接;
(二)管理人员交接
第二条 称主管人员者为主管各级单位之人员;称经管人员者为直接经管财物或事务之人员。
第三条 主管人员应就下列事项分别造册办理移交:
(一)单位人员名册;
(二)未办及未了事项;
(三)主管之财务及事务。
第四条 经管人员应就下列事项分别造册办理移交:
(一)所经管之财物事务;
(二)未办及未了事项。
第五条 一级单位主管主人员交卸时应由公司负责人派员监交,二级单位以下人员交卸时可由该单位主管人员监交。
第六条 本公司员工之交接,如发生争执应由监交人述明经过,会同移交人及接收人拟出处理意见呈报上级主管核定。
第七条 所有人员移交应于交卸之日将上述第三条规定之事项移交完毕。
第八条 经管人员移交应于交卸日将上述第四条规定之事项移交完毕。
第九条 所有人员移交时应由后任会同监交人依移表册逐项点收清楚,于前任移交后3日内接收完毕,检齐移交清册与前任及监交人会签呈报。
第十条 各级人员移交应亲自办理,其如有特别原因,经核准得指定负责人代为办理交卸时,所有一切责任仍由原移交人负责。
第十一条 各级人员过期不移交或移交不清者得责令于十天内交卸清楚,其缺少公物或致公司受损失者应负赔偿责任。
十、请假休假管理规定
第一条 本公司以下列日期为例假日(若有变更时得预先公布),但因业务需要可指定照常上班需以加班计算:
(一)节假日:
1. 元旦;
2. 春节;
3. 妇女节(限女性);
4. 劳动节;
5. 国庆节。
(二)其他经公司决定之休假日;
第二条 员工请假分下列七种:
(一)事假:因事必须本身处理者可请事假,每年积计以14天为限;
(二)病假:因病治疗或休养者应具特约医院或公立医院证明申请病假,每年积计以30天为限;住院者,以1年为限,两者合计不得超过1年;
(三)婚假(均包括节假日):
1. 员工结婚可请婚假3天;
2. 子女结婚可请假2天。
(四)产假(均包括节假日)
1. 员工生育可请假90天,晚婚产假加15天,办独生子女手续再加35天;
2. 配偶分娩可休假10天。
(五)丧假(包括节假日):
1. 祖父母、父母配偶及子女丧亡可请丧假3天;
2. 兄弟姊妹及岳父母之丧亡可请假2天;
3. 其他直系亲属丧亡可请假1天。
(六)公假:因兵役检查或军政各机关之调训,期间不满1个月者或应国家考试或担任各级人民代表出席会议期间在此3天以内者,可请公假。
(七)特别假:依其服务年资,可分别给予特别假。
第三条 前条各款假期内之薪金照常支给。
第四条 第二条各条款假期之核准权限如下:
(一)主管级以下人员,假期3天内由主管核准,3天以上由经理(主任)核准;
(二)主管级人员,假期3天内由经理核准,3天以上由总监或副总经理核准;
(三)经理级人员由总监以上主管核准。
第五条 本公司员工因执行职务所生之危险致伤病不能工作者,以公假论,期间以年为限。其假期延至次年时应合并计算,假期中薪资照给。过期仍未痊愈者可依退休规定命令退休。
第六条 请假逾期,应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事假逾期按日计扣薪金,1年内事假积计超过30天者免职或解雇;
(二)病假逾期可以用未清事假之假期抵销,事假不敷抵销时按日计扣薪金;但患重大疾病需要长期疗养,经总经理特别核准者不在此限。
第七条 特准病假以半年为限,其假期延至次年时应合并计算。特准病假期间薪资减半发给,逾期者得予命令退休或资遣。
第八条 本公司员工请假除因急病不能自行呈核时可由同事或家属代为外,须亲自办理请假手续。未办妥请假手续,不得先离职,否则以旷工论处。
第九条 本公司员工请假期届满行续假或虽行续假尚未核准而不到职者,除确因病或临时发生意外等不可抗力事情外,均以旷工论。
第十条 本公司员工旷工在7日以内按日计扣薪金。
第十一条 请假理由不充分或有妨碍工作时,可酌情不予给假,或缩短假期或令延期请假。
第十二条 请假者必须将经办事务交待其他员工,并在请假单内注明。
第十三条 计算全年可请假日数,均自每年1月1日起到12月31日止,中途停职者,比例递减。特准病假延至次年销假者,其次年事、病假期比照中途到职人员计算。
第十四条 本公司员工依本规则所请各假如发现有虚伪事情者,除以旷工论处外,并依情节轻重予以惩处。
第十五条 在本公司服务1年以上满3年者每年给予特别休假7天;服务3年以上未满5年每年给予特别休假10天;服务5年以上未满10年者给予特别休假14天;服务满10年者给予特别休假15天,满10年以上每增满1年加给1天,但至多以30天为限。
第十六条 特别休假按以下手续办理:
(一)每年初(元月)由各单位在不妨碍工作范围内,自行排特别休假日期。特别休假日期表一式两份,一份留存原单位,一分逐级转呈各部(室)经理(主任)核阅后送人事单位备查;
(二)特别假休假时,应按规定办理请假手续(填员工请假记录卡),并觅妥职务人,办妥职务交待后才能休假;
(三)基于业务上的需要不能休假时,可比照休假天数的薪金数额改为奖金,若干休假期间,因业务需要奉令销假照常工作而不补休假者,亦比照其未休假天数的薪资额改发奖金。
第十七条 员工在休假之前1年有下列事情之一者,不给予特别假:
(一)事、病假积计逾21天者;
(二)旷工达3天以上者。
十一、值班管理制度
第一条 本公司于节假日及每天工作时间外所办一切事务,除由主管人员在各自职守内负责外,应另派员工值班处理下列事项:
(一)临时发生事件及各项必要措施;
(二)指挥监督保安人员及值勤工作;
(三)预防灾害、盗窃及其他危机事项;
(四)随时注意清洁卫生、安全措施与公务保密;
(五)公司交办的各项事宜。
第二条 本公司员工值班,其时间规定如下:
(一)自星期一至星期五每日下午五时半起至次日上午上班时间止。
(二)节假日、日班,上午八时起至下午五时半止(可随办公时间的变更而变更);夜班,下午五时半起至次日上午八时止。
第三条 员工值班安排表由各部门编排,于上月底公布并通知值班人员按时值班。并在值日牌写明值班员工的姓名,悬挂于明显的地方。
第四条 值班员工应按照规定时间在指定场所连续执行任务,不得中途停歇或随意外出,并须在本公司或工厂内所指定的地方食宿。
第五条 值班员工遇有事情发生可先进行处理,事后分别报告。如遇其职权不能处理的,应立即呈报并请示主管领导办理。
第六条 值班员工收到电文应分别依下列方式处理:
(一)属于职权范围内的可即时处理;
(二)非职权所及,视其性质立即联系有关部门负责人处理;
(三)密件或发时信件应立即原封保管,于上班时呈送有关领导。
第七条 值班员工应将值班时所处理的事项填个值班报告表,于交班时送主管领导转呈核查,报告表另定。
第八条 值班员工如遇紧急事件处理得当,使公司减少损失者,公司视其情节给予嘉奖。
第九条 值班员工在值班时间内,擅离职守应给予记大过处分,因情节严重造成损失者,从重论处。
第十条 值班员工因病和其他原因不能值班的,应先行请假或请其他员工并呈准。出差时亦同,者应负一切责任。
第十一条 本公司员工值班可领取值班津贴,其标准另定。
十二、考核
第一条 公司员工考核分为试用考核、平时考核及年中、年终考核等四种。
(一)试用考核依本公司人事规则规定任聘人员均应试用3个月。试用3个月后应参加试用人员考核,由试用单位主管负责考核。如试用单位认为有必要延长试用时间或改其派他单位试用抑或解雇,应附试用考核表,注明具体事实情节,呈报经理或主任核准。延长试用,不得超过3个月。考核人员应督导被考核人员提具试用期间心得报告。
(二)平时考核:
1. 各级主管对于所属员工应就其工作效率、操行、态度、学识随时进行考核,其有特殊功过者,应随时报请奖惩;
2. 主管人事人员,对于员工假勤奖惩应统计详载于请假记录簿内,并提供考核之参考。
(三)年中考核:
于每年6月底举行,但经决议认为无必要时可予取消年中考核。
(四)年终考核:
1. 员工于每年12月底举行总考核一次;
2. 考核时,担任初考各单位主管应参考平时考核记录簿及人事记录之假勤记录,填具考核表报送复审。
第二条 考核年度为自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第三条 有下列情况不得参加考核:
(一)试用人员;
关键词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竞争优势 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企业竞争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公司竞争战略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应该从战略高度加以处理,把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的总体战略联系在一起。
首先,市场竞争的白热化,通信手段的现代化,世界变小了,企业决策加快了,决策的复杂程度更是大大提高。这使得战略管理的地位空前重要,不得不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转换角色——从事务性部门走向战略性部门。
其次,人的需求与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对“人”的管理因而变得更加复杂了。这一切使得经理人员认识到追求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调整策略或重整组织,而在于改变企业员工的行为。
第三,科技发展的高新化使得知识在造就企业竞争优势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日渐呈现,这要求企业拥有不断更新产品的创新型人才,人作为企业资源的战略重要性已经明显地突出,人力资源已经成为获得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为此,企业必须扩大人力资源管理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项战略职能来看待,进行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及内涵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最先是由美国人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企业扮演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先驱实践者的角色,其精髓在于人本主义理念,将管理的重心集中在对“人的管理”之上,实行一系列充分体现其人本主义思想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更多学者开始深入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如何为企业的战略服务,并且在欧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被证明是获得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途径,这也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正在走向成熟。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是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它在雇佣关系、甄选、培训、发展、业绩、管理薪酬以及在员工关系、政策和实践等方面做出决策。其最大特征是将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目标相结合,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出发点,系统地设计和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活动,使之能够配合企业整体竞争策略和形势,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完善成企业整体战略目标。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配置、开发、评价和激励四方面核心职能,从而构建科学有效的“招人、育人、用人和留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因此,只有企业战略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高度统一时,才能使企业获得绝对竞争优势,且这种竞争优势是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相对持久的,从而有助于达到企业目标。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已经从事务性部门转变为战略性部门,这种巨大的转变充分体现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而且作为一个有效增值的环节,它为企业各个直线部门创造价值,支持和促进各部门的发展。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对竞争优势的贡献。
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核心能力要素之一,可以从其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以及难以模仿等特性来分析其在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过程中的作用。
1、人力资源的价值性。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或者说作为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本之一的人力资本,其价值性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核心人力资源(是指企业家和企业中的知识工作者)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21世纪,知识经济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创新型企业的竞争环境和运营模式与以前的企业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从传统的体力劳动逐步向知识的创造、传播、分享、应用与增值等知识管理领域转变。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持续性地赢得客户、赢得市场。故,人力资源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战略性管理是企业持续地赢得客户、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因此,人力资源就具备了成为企业核心能力要素的价值性。
2、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人才资源中素质层次较高的那部分人员,由于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导致的资源相对有限性这点决定了人力资源必然是稀缺的。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力资源的显性稀缺,即一定时期内劳动力市场上具有某一特性的人才供给数量绝对不足;另一种是人力资源的隐性稀缺,即由于人力资源某种特性呈非均衡分布状态而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出现结构性失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应针对人力资源的不同稀缺类型进行有效的辨识、吸纳、开发、培养及管理,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一、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进行评价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以陕西省民营企业为例,在2013年后5个月,陕西省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了27.11%、26.98%。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企业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但我国企业是寿命过短。在调查中,我国企业(非国有)的平均年龄不超过5年,70%的企业没有超过30年。但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超过了40年。相关专家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中发现,企业制度时刻影响着企业寿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作用更为明显。我国学者刘志彪教授曾指出:“对企业而言,当销售额达到一亿元时候,出现了‘死亡门槛’,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会无法判断员工的正常心理,造成生产制度与企业实际情况相脱节,最终影响企业发展。”在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随着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建立人力资源制度绩效评价机制,时刻关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情况,及时改正原有的错误方针,保证企业平稳发展。
二、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分析
在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分析工作中,要严格确定评价方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要加强绩效分析建设,提高绩效评价能力。
1.评价方法的选择
美国专家扎德教授所提出的模糊教学理念能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过程中。模糊教学是利用数学方法研究具有模糊性现象数据的教学方式。该方式能评价模糊性事物的优缺点,符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特征。
(1)基本步骤
利用模糊教学评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制度能力维度、制度行为维度以及制度结合维度。其中制度能力维度主要包括制度的人性化、系统性、科学性、独立性评价。制度行为维度包括制度的规范行为、制度整合情况。制度结果维度包括员工绩效、员工满意度等方面。
要确定评价集。对评价集不宜过多,因为过多的等级会增加语言描述的难度,并增加判断等级、维度的难度。评价集所取得数是奇数,便于取级。要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的程度来判断具体因素集,一般情况下,因素集v={优、良、中、一般、差}。在确定等级之后,工作人员要根据具体因素进行分集处理,采用隶属度函数进行计算。在收集数据过程中,要以数据集为标准,确定数据采集人群和大体数量。例如,总调查人数为G,所认定的调查集相应级别L的具体人数为g,则判断L的公式为:L=g/G。
(2)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而是一个模糊的向量。如果对事物排序结果进行排序,需要进一步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过程中,要利用评价结果的具体信息对被评价事物的等级进行判断,整个判断过程中做重要的就是最大隶属原则。
最大隶属原则是评价研究中最容易被采用的方式。设被评价集为f,f={f1,f2,f3,f4,f5},其中得到的评价集为Y={0.1,0.3,0.5,0.3.0.2},利用最大隶属度所得到的数据Ymax=0.5所对应的等级。对整个评价结果而言,具体数值应该在数值集的中心部位,保证评价结果各隶属值相差不大。
2.加强绩效评价管理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很多企业都没有明确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部分企业甚至不具备制定制度的能力。企业要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建设,落实制度执行工作,减少个人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中影响,注意对现实效果和内容的时效性研究,增强具体使用能力。
要避免制度不明确现象。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减少制度混乱对绩效评析工作的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属于一个独立的制度系统。在企业正常运转过程中,由于生产关系不断改变,导致系统制度在安排人们正常生产工作中的行为关系发生变化,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和协调性,导致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总体来说,要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各个因素的协调性,保证各个因素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作用。
3.注意概念区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分析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分析是有明显区别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绩效包括管理制度绩效;第二,制度管理绩效是以制度绩效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人力资源管理绩效是以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为起点,两者的出发点不同。
一、企业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理念分析
企业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了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让企业自身的管理更加科学。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尤为必要,还要使尊重作为前提,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在目前,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将员工作为最为珍贵的人力资源,用更为人性科学的方法,肯定员工的努力和追求。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了了解员工的需求,为员工着想,不断的进行自我的激励,也帮助员工进行自我的完善,实现自我的价值目标。而且,该理念是将人作为企业的核心,对员工进行不断的培育和锻炼,来达到最终的目标和宗旨,这样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企业的核心力量也得到了升级。当企业拥有了优秀的人力资源体系,用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理念,充分对员工肯定,也要时刻掌握员工的需要。这样的企业才能得到发展和提升,然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绩效考核,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企业的核心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
绩效评价的管理体系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这一构建还需要吻合以下的原则:
第一,这一制度的构建要确立该企业的核心战略的目标和宗旨,绩效的管理制度也在企业之内有完整的落实,这一实施要用企业的战略指导目标作为引导,这一引导具有主要的地位。企业发展的目标也是企业的绩效管理的基础内容,一个企业的经济水平发展可以促进社会水平的发展。企业的绩效管理可以让企业之间的不同部门具有相同的目标和意识,采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来完成企业发展所确立的目标,从而让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第二,绩效的管理制度也要遵守平衡客观的原则。企业的绩效管理的建立有严格的制度,要遵循企业内部发展的规律,不光要兼顾到下层的员工,也要顾及到上层的领导者。因此该制度要具备全面性,才能让企业有整体的效果,还要达到客观的标准,能够在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执行过程里,更为鲜明,没有模糊的工作界限,也不会产生相互推脱的情况。
第三,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还要有相应的赏罚原则,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实行还要与企业的现实职位进行结合。精神上的奖惩要与物质上的奖惩相互融合,在职位的升降上有所联系,这样企业的员工能在实际的工作里得到应有的奖惩。如此一来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因此在进行奖惩设定的时候,还要根据不同企业中的发展情况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员工都得到相应的鼓励。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没有对企业资源管理制度充分的认识。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和相应的领导对绩效考核的评价制度都没有鲜明的认识,也不能提起足够的重视和肯定。国内的大部分企业在引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之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都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次,不能深刻的挖掘制度的意义。大部分的企业都处在非常浅显的层次,只是在特定的时间上使用这个制度,来进行一定的数据上的支持。所以国内的绩效考核制度的最大功效是数据库的功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对于该制度的认识和了解还十分的浅显,没有深刻的了解到该制度的优势。因此想要取得更好的企业效益,还要不断的深挖该制度的深刻意义和内涵,唯有了解该制度才能更好的使用,这还需要我国企业的共同努力。
2.评价制度所反馈的信息无法发挥其功能。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运作之内,与体系联系最为完整的是企业的员工,国内的体系还处在非常低的水准,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并不能深刻的发挥该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内的大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评价体系没有实现,也没有办法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资源形成了浪费,所以评价制度的信息没有办法发挥功能。
3.评价制度的技术支持不完善。国内的大部分的企业所采取的评价体系都过于单一,大部分采取的是静态的数据系统,没有将这个系统之中的关键功能进行开发,在真正的数据决算上还是使用了人工,因此企业内的效率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这也会导致企业的效率降低,没有办法实现自动生成的功效,还有更多的功能没有办法实现,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其中对应的技术知识没有完备。企业还要适当的挖掘先进人才,培养创新奖励制度,这样才有更多的后备人才涌出。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体系改进的措施
国内的制度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的企业在进行制度的引进之后,没有进行对应的研究和深入的了解,因此这部分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想要针对这部分的问题,让国内的体系得到更好的使用,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法来完成:
1.明确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认识。企业想要实现该制度,光靠领导层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不是短期之内能够完成的,这是系统的工程,因此想要在企业之内真正实现该体系,需要企业各个层次之间的使用,还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与企业的自身情况相结合,制定出真正吻合企业制度的方案,来进行实际可靠的评价,将各个部分的工作进行完整的落实,也要进行更为全面的体系建设。
2.增强绩效评价信息的对称性与时效性。针对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体系,不能很好的发挥功能的问题,企业还需要将评价的体系落到实际的部分,也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企业应该先将评价的制度体系所反应的内容放到实际的工作之中,还要采取实际的方案。在具体的实行中将评价的体系和内部的制度进行有机的结合,将部分的优秀政策适用在成绩优秀的员工上,制度起能够激励员工的考核制度,这一类的体系才能更好的开发。
一、企业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理念分析
企业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了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让企业自身的管理更加科学。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尤为必要,还要使尊重作为前提,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在目前,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将员工作为最为珍贵的人力资源,用更为人性科学的方法,肯定员工的努力和追求。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了了解员工的需求,为员工着想,不断的进行自我的激励,也帮助员工进行自我的完善,实现自我的价值目标。而且,该理念是将人作为企业的核心,对员工进行不断的培育和锻炼,来达到最终的目标和宗旨,这样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企业的核心力量也得到了升级。当企业拥有了优秀的人力资源体系,用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理念,充分对员工肯定,也要时刻掌握员工的需要。这样的企业才能得到发展和提升,然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绩效考核,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企业的核心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建立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
绩效评价的管理体系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这一构建还需要吻合以下的原则:
第一,这一制度的构建要确立该企业的核心战略的目标和宗旨,绩效的管理制度也在企业之内有完整的落实,这一实施要用企业的战略指导目标作为引导,这一引导具有主要的地位。企业发展的目标也是企业的绩效管理的基础内容,一个企业的经济水平发展可以促进社会水平的发展。企业的绩效管理可以让企业之间的不同部门具有相同的目标和意识,采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来完成企业发展所确立的目标,从而让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第二,绩效的管理制度也要遵守平衡客观的原则。企业的绩效管理的建立有严格的制度,要遵循企业内部发展的规律,不光要兼顾到下层的员工,也要顾及到上层的领导者。因此该制度要具备全面性,才能让企业有整体的效果,还要达到客观的标准,能够在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执行过程里,更为鲜明,没有模糊的工作界限,也不会产生相互推脱的情况。
第三,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还要有相应的赏罚原则,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实行还要与企业的现实职位进行结合。精神上的奖惩要与物质上的奖惩相互融合,在职位的升降上有所联系,这样企业的员工能在实际的工作里得到应有的奖惩。如此一来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因此在进行奖惩设定的时候,还要根据不同企业中的发展情况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员工都得到相应的鼓励。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没有对企业资源管理制度充分的认识。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和相应的领导对绩效考核的评价制度都没有鲜明的认识,也不能提起足够的重视和肯定。国内的大部分企业在引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之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都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次,不能深刻的挖掘制度的意义。大部分的企业都处在非常浅显的层次,只是在特定的时间上使用这个制度,来进行一定的数据上的支持。所以国内的绩效考核制度的最大功效是数据库的功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对于该制度的认识和了解还十分的浅显,没有深刻的了解到该制度的优势。因此想要取得更好的企业效益,还要不断的深挖该制度的深刻意义和内涵,唯有了解该制度才能更好的使用,这还需要我国企业的共同努力。
2.评价制度所反馈的信息无法发挥其功能。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运作之内,与体系联系最为完整的是企业的员工,国内的体系还处在非常低的水准,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并不能深刻的发挥该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内的大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评价体系没有实现,也没有办法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资源形成了浪费,所以评价制度的信息没有办法发挥功能。
3.评价制度的技术支持不完善。国内的大部分的企业所采取的评价体系都过于单一,大部分采取的是静态的数据系统,没有将这个系统之中的关键功能进行开发,在真正的数据决算上还是使用了人工,因此企业内的效率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这也会导致企业的效率降低,没有办法实现自动生成的功效,还有更多的功能没有办法实现,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其中对应的技术知识没有完备。企业还要适当的挖掘先进人才,培养创新奖励制度,这样才有更多的后备人才涌出。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体系改进的措施
国内的制度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的企业在进行制度的引进之后,没有进行对应的研究和深入的了解,因此这部分所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想要针对这部分的问题,让国内的体系得到更好的使用,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法来完成:
1.明确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的认识。企业想要实现该制度,光靠领导层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不是短期之内能够完成的,这是系统的工程,因此想要在企业之内真正实现该体系,需要企业各个层次之间的使用,还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与企业的自身情况相结合,制定出真正吻合企业制度的方案,来进行实际可靠的评价,将各个部分的工作进行完整的落实,也要进行更为全面的体系建设。
2.增强绩效评价信息的对称性与时效性。针对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体系,不能很好的发挥功能的问题,企业还需要将评价的体系落到实际的部分,也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企业应该先将评价的制度体系所反应的内容放到实际的工作之中,还要采取实际的方案。在具体的实行中将评价的体系和内部的制度进行有机的结合,将部分的优秀政策适用在成绩优秀的员工上,制度起能够激励员工的考核制度,这一类的体系才能更好的开发。
3.开发更为先进的评级软件支持系统。在企业的实施人力资源的体系之内,由于技术支持所产生的问题,还可以适用企业内部优化的软件支持来进行解决,具体方面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进行整合,提升绩效评价的体系,逐渐开发起了更为高级的功效,运用技术来实现更为优秀的支持,从此可以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得到更好的提升。
目前,我国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产权不是很明晰,还没有建立真正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从国有大型企业发展情况看,企业没有依照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原则进行内部调整。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需要建立以资产为连接纽带的内部经营模式。目前与内部机制相协调的社会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目前经营模式上看,虽然表面意义上的身份界限已经被打破,但是老的、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并没有得到改变。企业冗杂人员太多,很多企业的管辅人员要远远多余一线工作人员,对国有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很大的影响。当前,我们要正确分析影响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因素,从根本上了解当前人力资源的现状,并进行合理的改进。最终通过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相关体制进行全面彻底的分析,从而为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体制改革提供空间。
一、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影响因素
首先,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人员过于冗杂,实际上十几个个人可以干的工作,确是有二十好几个人完成,工作效率极低。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如果想在现在经济之中不背淘汰,就需要精简人员,尽可能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那些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进行分流。其次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多样化,绿色环保能源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当时由于煤炭污染环境比较严重,煤炭已经不是人们追求的主要能源了。如果煤炭行业想继续发展,就需要引进新的技术,新的设备,高技能人才,对煤炭进行深加工、深处理。
二、解决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环境问题的措施
综上可知,解决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去除不应承担的社会职能,改变社会管理制度,进而促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企业不仅仅要考虑劳动者和工作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考虑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时刻把企业经济效益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在日常工作、员工管理、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考核等角度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为每一位员工着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当然,在现阶段下,煤炭企业还要不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例如:在用工制度方面,逐步破除旧制度,落实劳动合同制度,缩短城镇职工与农村职工之间的距离,甚至消除户籍带来的差异。环境预评价保证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通过这种预评价,能不断优化企业的发展战略,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来说,煤炭企业要想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环境管理,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产权不明晰。其他企业所具有的外部环境在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从我国大型煤炭企业的结构组织来看,我国大型煤炭企业属于二级法人机构,其自身并不是企业,其以后的发展和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都是矿务局管理。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发展和总体经营均匀矿务局进行统一处理和总体规划,国有大型企业必须服从矿务局的规划和安排。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不可能具有自主用人的权利,尤其是人力资源分配、组织结构设置以及相应人员的提拔和任命等都不具有足够的自。我国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内部运行机制没有完全依照市场化机制进行。目前我国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需要建立以资源产权为基本纽带的运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企业经济市场化的要求。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市场竞争的基本制度进行分配处理。从企业担负的社会职能来看,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担负着政府赋予的各种职能,这是一项根本任务。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很多行为不具备企业的特征。不论在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其他经营管理均与公司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一致。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主要是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和其他非经济利益目标相平衡。如果我国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不改变这种管理制度,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
结语: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聘用制;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1
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现状
(一)我国事业单位现状
1.事业单位的界定
事业单位这一说法是我国特有的,它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非政府机关、企业组织、群众团体的社会公共服务型事业组织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名称。
2.事业单位改革现状
据统计,我国事业单位拥有近三千万职工,约70%的高素质人才都集中在事业单位。我国事业单位集中了大量的知识型人才,但现状表明,我国事业单位现阶段的改革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过严过死,缺乏活力
许多年以来,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项机制都采用政府机关的管理方法,每个事业单位都具备一定的级别,缺少市场经济的参与和调节,事业单位的职能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违背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
第二,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效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很多政府部门往往是处于个人的利益,不能够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在工作中设立各种事业单位,造成具有相同或相似职能的事业单位的重复设置,最终形成地区性的垄断,严重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联系,全国资源得不到跨地区的共享,导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第三,人员冗杂,严重超编,造成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事业单位的开办、管理经费供给都有国家包办。
(二)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只有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他各项管理体制改革,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管理体制。
第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人才、激发人才的潜力和创造力
事业单位的主要构成人员是专业人才,主要任务是利用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只有改革现有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才能调动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活力,激活事业单位的人才优势。
第三,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效率提高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和部门都是核心问题,效率是所有管理活动的中心。现代社会,竞争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到人才的竞争,因此,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有效调动人才积极性,进而提高事业单位的效率。
第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利于节省国家财政开支
一方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利于促进资源在各地区的流动,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减少资源浪费,节省财政开支;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可以有效改善人员冗杂的现象,促进国家资金高效利用,从而节省国家财政。
(三)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改革目标不明确
“改革初期,基本上采取鼓励大家针对事业单位中存在的弊端,大胆进行试验的方针,没有(实际上也不可能)提出一个明确的改革目标模式。”这样的做法虽然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但是由于目标不明确,不能充分分析各项改革措施的利弊。
第二,改革的体制不科学
现在社会中,我国的事业单位主要是由国家机关举办的,职能存在交叉的现象。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手段过于单一。有的事业单位借助管理的名义进行经营,哪边有利就向哪边倾斜,管理体制分类不够科学,这样就严重限制了事业单位活力和效率的提高。
第三,改革缺乏深度、广度和力度
资金不足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制度的改革,所以,事业单位的前期制度改革应该主要集中在拓宽事业经费来源上,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的有效转变,调整配套的人事、组织模式等方面。如果只是从表层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那么事业单位改革是难以继续和深化下去的。
二、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政策建议
(一)明确人的重要作用,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要清楚的明白“人”是事业单位中最活跃的要素。通过单位文化建设,让员工和单位的目标统一起来,寻求共同的利益和愿景,给职工创造愉快的工作发展环境,用情感和事业两方面留人,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责任心和团队归属感,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最终可以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
(二)改革重点定位为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作为今后事业单位基本的用人制度,聘用制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环节;而以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岗位管理制度,这是实行聘用制的内在要求。实行过程中,要注意三点:
第一,以科学设置岗位,进行岗位管理为前提
第二,招聘公开透明,鼓励竞争上岗
第三,实行全员聘用制,加强聘用后管理
(三)改革分配制度,以此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体制
对事业单位分配制度进行合理化改革,才能保证事业单位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流进以及加强事业单位的团队凝聚力。一方面要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分配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取消事业单位统一的工资标准。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与职工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最终员工工资待遇包括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方面,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四)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只有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事业单位才能在进行改革时,依法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落实事业单位用人方面的自主性。同时,还要在国家统一要求的规章制度下,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能够推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地方法规,并用法律的形式将事业单位的改革成果固定下来。
参考文献:
[1]崔东顺.人力资源管理会计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报,2005(07).
[2]葛家澍,杜兴强.人力资源会计相关问题探讨(下)[J].财会通讯,2004(06).
【关键词】公关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进
【中图分类号】D03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072―1.5
我国公共部门正处于从适应计划经济的管制型向适应市场经济的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促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是提高公共部门行政效能的保证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性要素。因此,分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探讨完善制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及制度的含义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由一般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而来,与一般人力资源管理大同小异。所谓的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公共部门就业人员特别是政府公务员从招聘、录用、培训、晋升、评价、公资福利分配、离退休以及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规划和开发的一系列活动所实施的管理。其目标是调动公共部门就业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能力,改善服务质量。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运行的游戏规则,也就是贯穿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员录用、培训、使用、考核、支付薪酬等一系列制度的总和。公共部门运行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地实现和促进公共利益,而就我国目前公共部门管理实践而言,从根本上制约公共利益有效实现的关键原因,主要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系列制度的不完善。
二、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录用制度发展滞后
《公务员法》第二十一条指出: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以《公务员法》的推出为标志,我国公共部门人员录用逐渐进入面向社会采用统一的公务员招考制、招聘制和优秀人员的直接选拔制等措施相结合的阶段,使录用逐渐进入专业化和公开化的领域。这表明公共部门选人制度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但由于起步晚,起点低,我国人才录用制度考评指标还不够完善,还存在录用的人才能力不强,不能胜任工作和以人际关系为导向的“录人唯亲”的现象。怎样完善人员录用制度保证录入的公平性,确保高素质人才的顺利进入仍处在探索阶段。
(二)人员培训开发制度缺乏因材施教,公共服务理念欠缺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可持续性再生资源,它的可持续性高低和再生能力强弱有赖于培训开发制度的完善与否。同时新公共服务理念要求公务员利用基于价值的共同领导来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需求,而不是试图控制或掌控社会新的发展方向。而同我国教育制度一样,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往往注重的是与工作人员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缺乏“因材施教”的以人为本的培训模式,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人员的潜力,在“德育”和“心理”方面还有所欠缺。部分工作人员思想素质差,禁不起考验,公共服务理念缺失,管理水平不高是不争的事实。
(三)人员使用制度、配置不合理
用人制度可以说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正确的用人不仅是发挥工作人员能力,施展才华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更是推进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用人制度就是要实现用正确的人和正确地用人。我国用人主要存在任人唯亲的现象,由亲缘、地缘等人情关系破坏原则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组织结构与人员配置上往往并不是根据部门发展的需要来确定。这种复杂的人情关系网导致不公正现象严重存在,并影响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能力的发挥与提高。还存在人员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很多人才并不能做到人尽其用。
(四)绩效评估制度缺乏具体指标
绩效评估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组织内部公务员对职位所规定的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的管理方法。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没有明确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不知道怎么评;多头评估,互不得罪,皆大欢喜,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评估者的主观态度导致评估效果显失公平性和正确性。
(五)激励制度薪酬不均,激励无力
人力资源作为各要素资源中的第一资源,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公共部门职位的收益预期,但客观来讲,同工不同酬,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很多“清水衙门”的薪酬并不可观。工作苦乐不均,奖励后进从而形成惩罚先进,这导致很多公共部门面临着“留不住能人,能人不住流”的现象。
三、对改进我国公关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几点思考
(一)形成以公务员考录为主,合同雇佣和聘用为辅的人才录用制度
公务员应“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继续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拓宽公务员考试招考范围,保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有进入公关部门的可能性,保证所有符合条件的报考者都拥有平等的报名权,不受户籍和地域等问题限制,并防止公共组织内部出现精英集团联盟。公务员考试选拔机构应独立于政府,这样公务员考试录用才能做到客观、公平和公正,才能够实现公民的平等竞争。因此建立独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非常关键。公务员的职位设置和报考资格条件应由独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职位本身的要求来设定,一定要避免一些用人单位的不正当参与。继续完善事业人员招聘和考录制,尽量把事业人员录用纳入考试渠道。在招聘方面坚持多渠道选拔人才,如校园招聘、网络电子化招聘、组织内部招聘、猎头公司等。根据所招聘职位的不同,政府部门应采用不同的招聘方法来招聘适用的人才。
(二)形成以工作需要和尊重个人价值并重的人才培训制度
我国政府职员的培训可分为任职培训、岗位知识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共同点就是通过上课使职员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适应事业需要。为了更好激发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潜力,我们在培训上还要注重形成尊重个人价值的以人为本的培训方式。培训的内容要根据公共部门的改革形势变化而不断变化和更新。要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培训目的,把培训计划和公职人员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将知识培训、心理咨询、职业发展咨询等支持性措施引入培训中。在培训方法上也要做到先进,如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角色扮演、人格拓展、情景模拟以及合作研究等方法。同时还要注重对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训,特别是公共服务理念的养成培训。
(三)形成人才配置合理,客观公正的用人制度
人才配置合理就是说要将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地方。首先人才配置应以公共需求为准。在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避免在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行政色彩过于浓厚,避免为追求政绩的面子工程而盲目追求对高级人才的引进,这既浪费人才也是不尊重人才的表现, 不能实现人才的优化合理配置。其次在人才配置前应对手中的人才有基本的了解。按知识水平、素质结构、能力高低、对所从事的岗位的熟练程度、爱好等进行配置,真正做到岗有所需、人有所值,在保证人品的基础上,应以能力为基准,做到能力与职位级别相匹配,能力与岗位相匹配,避免出现在其位无力谋其政的局面。再次加强用人的民主与监督,将一般的用人权交与公推公选,加大透明度与开放度,使所有有能力的人都能够进入使用者名单,增强用人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四)形成以职责为标准、以民主参与为保证的绩效评估制度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制度,加强公关部门人员对绩效评估的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制定相应的、具体的绩效评估指标。将传统考核中注重工作人员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扩展到公共组织成员对各种责任的履行情况上。再次,在评估中引入民主参与机制,让所有部门工作人员参与实行民主评议、民意测验,将考核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五)形成以薪酬福利工作晋升相结合的激励制度
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政府部门的薪酬可采取弹性薪酬或宽带薪酬, 这样一方面体现了“按劳分配”; 另一方面由于薪酬距离的拉大以及浮动薪酬比例的相对提高,增强了薪酬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富有弹性的福利制度来激励人员,弹利制就是通过改变福利的形式,如根据职员的需求采用固定加选择型、福利套餐型以及选高择低型等方式来提供福利。
其次,要创建公平合理的晋升渠道。由于政府部门的特殊性,通过自身努力达到升职的最终结果是很多职员的追求。因此,晋升渠道的多样性以及合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公务人员的积极性。
最后,加强工作的吸引力。工作能不能让人充满激情,关键就是工作本身对工作人员有没有吸引力。工作内容是各种激励手段中最有效的。增强工作内容的激励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应人事相宜,即安排正确的人到正确的岗位上,做到人与岗位相符; 第二,要增强工作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第三,要增加工作的流畅性,及时调节工作的各个环节。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在工作中帮助职员提高自身技能,满足职工成长的需要,调动职员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美)加里•德斯勒著,吴雯芳,刘昕译.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董克用.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及其特点[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N].人民日报,2005-05-11(15版).
[4](美)珍妮特•V.登哈特,(美)罗伯特•B.登哈特. 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庞晓女.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思考[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关键词:高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和探求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还有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升,成为当代教育管理者势在必行要解决的难题,这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高等院校教育宏观管理制度的创新
所谓高校管理制度就是系统结构和运行中相互关系的法治规定,高校管理体制是指管理机构系统、责权划分与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而机制是功能系统生存、发展和发挥作用中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是系统结构、运行和功能发挥的原理与形式。机制是建立体制、制度的内在依据,体制是机制的外在规定,是机制的法制化。高校管理制度包括体制与机制,而且管理制度是体制包涵的概念。
高校管理制度创新,就是指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它既包括管理制度规定性的创新,也包括实施管理制度的措施和方法,条件和环境的创新。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创新,就是不断地用较高效率水平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代替较低效率水平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高等院校教育宏观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投资办学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宏观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
1、高等院校教育投资办学体制创新,就是要逐步形成多元投资、多主体、多形式办学制度。
高校教育投资体制创新的思路就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资体制。首先要强化政府投资的主要渠道,提高投资的效益;然后确立适当的学费标准,逐步完善奖、贷、勤、助学制度;还要鼓励高等学校搞好合法收入,建立各种形式的教育基金,发行教育股票,吸纳社会上的多种资金,积极鼓励社会投资办学等办法。
高等院校办学体制创新主要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主体、多形式的办学体制。(1)国家举办并努力办好重点公立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2)进一步扶持民办教育的发展,解除在办学规格、办学层次乃至教师服务等方面的束缚;(3)积极创办独立学院;(4)试行公办学校转为私营的改制等。
2、高等院校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高等院校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关于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对教育管理的责权关系的规定。《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条块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的具体要求,当前需要进一步深化、实施和落实。首先要积极推进省级教育管理综合改革实验,使省级政府享有统筹区域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权力和责任。其次要按照人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管理权限和财政责任。然后要建立中央财政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和专项经费拨款制度以保证教育公平,加强重点建设。只有全面落实好纲要的精神,才能搞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3、高等院校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创新
高等院校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路是:首先要完善教育法律体系,从政府行政主导型的管理制度,转变为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管理制度,加快制订《学校法》、《教育投资法》等法律法规;尽快完善程序法和法律救济制度,使教育运行和教育关系的处理纳入法制的轨道。同时要建立决策咨询、审议、问责制度,从部门内部决策,转变为开放程序化决策,即实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列入决策程序;建立政策听证制度,通过听证会、社会团体或媒体听取公众意见;建立政策问责制度,使公证监督和参与制度化。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就是改革政府与高校的传统行政隶属关系,由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间接宏观调控,核心是政府“简政放权”:向社会放权,提倡社会参与;向市场放权,使市场介入高等教育;向高校放权,激励高校自主。同时管理方式也进行转变,转变为间接的宏观调控,主要管理方式是法律调控,经济调控,计划调控,行政调控,监督调控。只有搞好这几个调控,才能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
二、高等院校教育微观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容与思路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制度是指高等学校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高等院校领导体制、教学管理体制、科研开发体制、后勤保障体制、人事管理制度以及招生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就业制度等。当前,领导体制、人事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科研开发体制的创新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其内容和思路是:
1、高等院校领导体制创新。高等院校领导体制是关于高等院校内党的基层组织、行政负责人和教师等责权关系的决定,实际是关于学校内政治领导、行政领导、学术领导相互关系的规定。关于学校领导体制创新的思路是:“建立、健全和坚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历史的选择。
2、高等院校学籍制度创新。高等院校教育要积极试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是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学制,是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时,在实行弹性学制时,相应地需要实行学分制、选课制和导师制等。
3、高等院校与社会关系制度创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阶段,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中去。高等院校与社会的关系需要系统的制度建立与创新。
4、高等院校制度创新与环境的探讨。高等院校制度创新热点问题有:现代大学制度;学术权力与民主管理;动态优化的人事制度;面向市场设置专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成果转化等。这些热点问题都要尽快进行研讨,探求改革模式。(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NBA;冗余配置;绩效考核; 薪资管理
在众多体育职业联盟中,美国NBA就非常具有代表性。NBA职业篮球运动,就是一项一切以运动为其本身的最大利益体现,观众或收视听者的乐趣之重要性超过运动及运动员本身的利益,并以这种经济利益为前提构成的一个高度组织性的运动体系。因此,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及其产生的影响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关注。
一、人力资源的冗余配置
目前,在我国高人力资本行业,多数企业由于其员工流动率高就用苛刻的离职条件制约,效率低就用复杂的考核办法约束,防止骨干员工离职就给他高薪。实践证明,诸如此类的种种办法,可能在特定阶段能够解决一时的问题,但不能对此寄于过大的期望。实际上应该在更加合理有效性方面做更多的实践和尝试,在NBA这个体育职业联盟中就采用了人力资源的冗余配置法进行管理。
我们知道,一场篮球比赛,双方各出场5名队员,但NBA每只篮球队有15人之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整个赛季都没有机会上场。以平均年薪450万美元计算,养活这些高薪的球员对球队实在不能算是一个小负担。人们不禁要问,以赚钱为目的的球队老板,为什么不精简球队?其关键就在于冗余配置。
笔者认为在目前过分强调精确配置的情况下,将员工冗余配置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一条思路。冗余配置和精确配置是相反的概念,冗余配置也强调精确,但它是一种在经验基础上放大需求后的精确;同样,冗余配置也强调工作饱和,但是在考虑项目性质、难度、工作量、人员特点后的适度工作饱和。说到底,冗余配置讲求的是适当和适度。
冗余配置对帮助项目的按时完成自不必说,有了冗余,不但人员流动的影响和损失会减弱,而且员工的自恃会降低,职位压力会增加,工作效率会提高。虽然从表面上看,人员的增加是带来了项目成本的增加,但从实际来看,冗余的影响实在是微乎其微,更别说前面所述的合理冗余对项目的积极影响了。因此,在高人力资本的企业里应适度考虑适当的冗余配置,而使得人力资源的配置富有弹性,从而提高员工彼此的职位压力,推动项目顺利运行。
二、建立多样性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
NBA球员的好与差,不是主观看工作表现,而是一切都用数据说话。在NBA的网站上,你可以查到一只球队何时进入NBA,历史战绩,球队的组成,球员的位置、年龄、身高、体重、毕业学校等,还可以查到每名球员自加入NBA以来每个赛季,场均上场时间、投篮数、投中比例、进攻和防守篮板、盖帽、抢断、助攻、犯规等等。同时,评价球员的指标也很多,什么“全明星”、“得分王”、“三分王”、“扣篮王”、“最佳新秀”、“进步最快球员”、“最佳教练”、“最佳球队”等等,不一而足。
之所以要建立多样性的绩效指标,就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拿MVP的。而如果每年的MVP都是由科比、詹姆斯、杜兰特之流垄断而轮流坐庄,那MVP还有今天的魅力吗?多样性的指标能满足多样性的需求。多样性的绩效指标的建立,让每一个人都有获奖成为“最佳”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每位球员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努力,绩效考核的意义也才能够体现出来。
高人力资本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也应该强调激励,向NBA学习将考核内容量化并设立合理的考核周期,从而建立多样性指向的绩效考核体系。
三、合理的薪资管理办法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剩余索取权应该属于契约的缔约各方共同拥有。在高人力资本行业,人力资本参与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如果依照上述理论来理解NBA。球队老板和球员均是契约的缔结者,同时平等地拥有对NBA联盟和球队利润的索取权。无论一个赛季的利润是正值还是负值,球员均可以依据合同领取工资。为了改变球队老板成为球队运行的唯一风险承担者这种状况,使球队老板和球员共同承担球队的运行风险,NBA采用了工资帽的方法。我们可以参考NBA的工资帽规定,来制定高人力资本企业员工的工资总额。
首先,我们可以重点参考企业上一年度的经营收入,以这个收入为基础,划定其中的一部分为初始工资总额。其次我们要参考人力资源部的人力资源规划和行业薪酬调查报告,从而综合得到最终的工资帽即工资总额。
NBA允许球队在工资帽基础上建立中产阶级签约意向,定位为490万美元,此条款不受到人数限制,可以签多名球员。公司为了长远发展,可能在一些项目的研发上有较大的投入,尽管目前不能盈利,但可能担负着未来新的收入增长点的重任。如何对这些项目里人员的薪资进行管理?NBA的中产阶级条款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思路。
一方面,对于当年不能产生效益的项目,员工的薪金纳入工资总额时应适用中产阶级条款,即不在通常的工资帽考虑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要对各单位实际发生的工资费用进行考核时,也不能把这部分项目算进内,它产生的费用应由公司承担,公司才能对探索性储备性项目的成败负责。
四、结束语
在高人力资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上,NBA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之处,正是这些有效的管理机制,成就了NBA的事业。企业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但就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我们更应运用科学发展观彻底改变过去“人选人”的模式,实现以制度选人,凭制度用人,靠制度树人的方式,健全完善评价、考核、选拔、调控和评估等一系列机制,以不断提升企业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2007NBA 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Z]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