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游击队歌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教学目标 叙写 音乐课堂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124-03
上海名教师顾泠沅老师这样说到:“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强调教学目标的预设性,所以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的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学的标准,在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现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跟课程改革前的教学目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教学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而现时的教学目标是强调学生学的行为。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制约,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不同。以往教学目的属于传统教育思想下的教学要求,依据的是传统的教学大纲.在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就其本质来讲,是音乐课程理念指导下现代教学观的具体体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知识与技能上,而且还要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有具体的培养指向,现在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叙写要是体现现在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例如:以往叙写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或“把学生培养成――”,主体是老师,学生是被灌输的被动学习,一堂课中是无法达到理解掌握到什么,更无法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要培养学生是要通过长期的教学才能达到的。而现在的教学目标的叙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既:“学生应该――”或“学生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叙写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主体不明
在新课程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还是或多或少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要转换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能对学生实施主体性教学,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引导、调动教学学生参与配合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想培养出有意识的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能在课堂教学得以实施和验证。
例如: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歌曲《游击队歌》乐教案主题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2.感受体验《游击队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趣,认识歌曲的演唱形式及音乐的时代表现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3.积极参与歌唱、聆听、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
此教学目标中“使学生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让学生熟知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的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一堂课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就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也做不到让学生熟知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一堂课中怎样“培养”,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手段等,这些行为都不是很具体,这些教学目标是很难达成的。
2.难以操作
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目标叙写不明晰、空而泛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八年级下期《瀑布与溪流》与《日出》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音画这种题材的音乐,并体会这种题材的表现方法及特点;
(2)想象并体验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美。
目标中的“进一步”“体会”“想象”在教学中就很难操作,现在很多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没有层次性,操作性不强。我们知道,教学目标的特点之一是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在教学目标体系中,并非各个目标都在一个层面上,而是分层次的,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具体化、明确化,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
3.难于测量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叙写的教学目标陈述比较笼统,不便于检测。从我们实践中可以看出,教学所叙写的行为动词用得不够正确,在课堂教学中用于表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程度的行为动词只有“掌握”“认识”等。例如:教唱《当兵的人》一课中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军旅音乐节奏与旋律的一般特点。通过音乐作品来了解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养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良好品德;(2)学唱《当兵的人》,掌握歌曲中几种不同的节奏型。并学会用激昂、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较好地表达歌曲的进行曲风格和所反映的精神气质。怎样才算“掌握”、怎样才算“养成”,无法衡量,不便于检测。
4.条件不明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条件,即教学环境、人为因素、教学设备、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课程安排、课堂课后学习音乐的时间等等因素。
例如:教唱歌曲《大海啊,故乡》教学目标:1.能用不同的音色、唱法表达对歌曲《大海啊,故乡》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能背唱全曲。2.通过欣赏比较小提琴版与人声版《大海啊,故乡》,了解更多的演奏演唱形式,感受歌曲的情绪异同及音响感受的异同。这个教学目标中的条件不明,教学条件有限,我们家乡身边没有大海,学生对大海情感的概念不是很深,让学生同过演唱《大海啊,故乡》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这个目标我们这里的学生是很难达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这个情感。
三、教学目标叙写的基本要求
音乐新程标准的制定和颁布以来,我们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根据现在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念和理念来叙写音乐课堂教学目标。
1.行为主体――学生
现在的课堂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能是指导者和引导者。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预期学生通过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内在的能力和情感变化。学习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预期描述,是以学生为目标行为主体,而不是教师。判断教学有没有效果的直接依据是学生课堂上有没有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新课程教学目标与以往教学目的不同之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如:在叙写课时教学目标中出现了“培养学生,使学生,提高学生”,这样叙写的目标主体搞混淆,使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而应该是“学生能,学生可以,学生会”。这样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行为动词――明确、具体、可操作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不能是模糊、笼统、抽象、不可测的,否则评价无法操作。例如:目标叙写成:养成、了解、懂得、知道等笼统、模糊,不够具体的行为动词,这样一来就很难对学生检测。有一位教师在欣赏《我爱你,中国》的目标中写到“学生仔细聆听这首乐曲,希望聆听后能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从而提高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目标中的“培养、提高”就聆听这一首乐曲是根本达不到的,也无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检测。新课程标准中有使大量的行为动词,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要以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为依据,科学、合理、准确用词。在叙写教学目标时应该用列出、辨别、写出等等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特定限制或范围
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即评定学生学习结果的约束因素。包括教学环境、人为因素、教学设备、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课程安排、课堂课后学习音乐的时间等等因素。例如:“聆听《青春舞曲》后,让学生在音乐教室里根据音乐节奏进行表演”“欣赏《进行曲》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演奏行进中的步伐”“在老师乐器伴奏和音乐伴奏下,能有情感地背唱歌曲《摇篮曲》”等等。有些学生音乐行为受各种条件的影响下是很难做到的,可以通过别的行为条件去落实。如:聆听《进行曲》音乐后,学生可以用拍手和跺脚的形式打节奏来体验音乐情感。
4.行为表现――评判标准
学生的行为表现是评判该项能力的标准,是学生最终的学习目标。即新课程中学生对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而且应该是全体学生最基本、共同要达到的标准。如:通过学唱歌曲《游击队歌》,学生能简单感悟歌曲中意境,能运用多种演唱形式进行演唱此乐曲。
四、教学目标叙写的实践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渴望春天》教学目标的第一次书写叙写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由学生课外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3.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尝试。在表现中体验和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的快乐。
该目标体现主体混乱,学生和老师的地位不明确,根据教学目标叙写的四个要素来看这个目标存在着几点不足:
1.学生主体不明确,行为主体混乱不明晰,目标中的“培养,唤起”,通过这一节课就能培养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吗?不可能,更不可能马上就能唤起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和唤起都是教师的行为,学生是被动接受。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用词不当,目标中所写的“了解,引导,实现”,行为动词含糊、笼统,老师很难对学生进行课堂检测,学生通过这堂课真的就能了解作品的结构吗?了解程度如何无法操作检验。唱一下这首乐曲就可以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快乐吗?
3.行为条件的情景化很难体现,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创作尝试,学生有这个知识技能吗?学生连创造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不懂,学生只能在下面随便写两个音也叫创造。这种行为根本就违背了初中音乐教学的范畴。
4.在目标中看学生的行为标准有点高,在这个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简单的创作尝试”是不能体现学生基本的、共同的学习标准。
(二)暗香浮动月黄昏――《渴望春天》教学目标的第二次书写叙写
叙写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四个要素不一定都能具体显现,但在叙写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改变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师教学用书》等旧观念的影响,教学目标的叙写主体一定要明确,要以学生行为为主,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音乐课程标准理念下,我对《渴望春天》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第二次叙写:
教学目标:
1.在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说说你心中的春天景象。
2.学生简单了解歌曲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3.学唱《渴望春天》后,学生分小组用你们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情景随伴奏进行表演唱。
五、教学目标叙写的成效
1.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引,可以将对学生的评价融会于教学设计之中,最终能让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我们的美好愿望,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2.新课程下教学目标的叙写,应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和可测量。
3.叙写教学目标时,在目标中要尽量体现“主体行为、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表现”这四个要素。即,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的行为,行为动词要选用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词语,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六、教学目标叙写的启示
1.教学目标叙写不能生搬硬套
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是复杂多样的,不能机械地按目标叙写的四要素来套用。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情景的需要,而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叙写在不同的情景中有着不同的叙写方法,但不管如何,在教学里一定要体现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的目标叙写,不可能都包含目标叙写的四个要素,根据教学内容,个别叙写要素是可以省去的,但行为主体一定要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应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叙写的功能
叙写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叙写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教学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尤其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叙写教学目标,更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学思想的时代特点,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叙写是个复杂的工程,也没有具体的格式,叙写的过程有很多因素制约,每一个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内容设置自己的教学目标。叙写课堂教学目标是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这个叙写过程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无论怎样叙写课堂教学目标,一定要符合新课程学习目标设计的基本理念,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欣赏教学 培养 “音乐耳朵”
中图分类号: G623.7文献标识码:A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Music Ear" in Appreciation Teaching
LEI Yun
(Hangzhou Xiasha No.1 Primary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AbstractMusic is an auditory art, listening is the most basic features of music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usic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usic education. It's and effective way to train students' interest in music, expand musical horizons, develop and enhance the music experience, understanding, appreciation ability. As a music teacher, how to be children's "pathfinder" in appreciation music?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musical ear"? The author discusse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Key wordsappreciation teaching; develop; "music ear"
“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和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对发展儿童音乐的想象力,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都说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如何当好孩子们欣赏音乐的“引路人”?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欣赏的内容?怎样欣赏才有效?
1 知己更要知彼:分析学生和教材
1.1 了解学生
一节欣赏课要想上得有效,教师对教学对象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由于年龄的不同,生活环境和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和领悟往往是不同的。而且现在的学生中有很多都是从小就进行某些音乐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他们与那些没有接受音乐学习的孩子之间形成了音乐基础上的差异,从这方面来说教师就要在规定的音乐听赏的作品中尽量兼顾到这样的情况,教学设计不能过于浅显而又不能过于深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音乐学习非常感兴趣的孩子,他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能自觉集中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学生中也存在着对音乐学习不怎么有兴趣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他的注意力是很难集中的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设计的环节要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音乐听赏积极性。
1.2 把握教材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搞清楚:本节课所要欣赏的内容是什么?体现什么?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关于教学目标不是单纯写在教案上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这个目标去展开活动。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节课上下来到底要学生从中获取到些什么知识或者是得到怎样的体验。
2 凸显音乐个性明确教学环节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特性,音乐课应紧紧围绕音乐这条主线,对音乐本身进行深刻剖析。欣赏教学自然也不例外。欣赏时要抓住音乐作品的要点,从音乐的元素入手,到具体音乐,再到整个音乐风格,形成清晰思路。
音乐欣赏可以分成知觉性的欣赏、情感性的欣赏和理智性欣赏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可谓层层深入。知觉性的欣赏往往只是停留在感官审美上的,只要耳朵听起来好听就可以了。情感性的欣赏相对于知觉性欣赏更深入一步了,不只是停留在感官审美层面,而是通过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等因素的感受引起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而理智型欣赏是音乐欣赏的高级层次。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注意欣赏层次的侧重点,对于低段的孩子,应该选择知觉性为主,逐步向情感性欣赏过渡为侧重点。对于中、高段的孩子来说应该选择情感性欣赏为主,逐步向理智行欣赏过渡为侧重点。不能用年龄段、文化程度将欣赏的选择点机械地卡死。因为教学目的不同,教学要求不同,也可能使欣赏层次的侧重点有所变化。
(1)听辨乐曲的演奏乐器、认识大提琴,感受大提琴低沉、悠扬的音色。
(2)通过聆听乐曲,领略乐曲的柔美,并能哼唱主旋律。教学目标的正确制定,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使这节课获得了成功。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教师设计的《游击队歌》的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介绍背景(听《共产儿童团歌》踏步进教室)
初听歌曲、感受音乐特点:①初听歌曲,感受音乐形象。②复听片段,通过踏步感受进行曲的特点。
复听歌曲。表现形象、感受场景:①欣赏歌舞《游击队歌之》。②根据不同的力度跟着音乐配上踏步的动作来表现游击队员。
作者介绍,四听全曲:①介绍歌曲作者:贺绿汀。②再听全曲,出示歌词。③师总结。
从这位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欣赏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2)整体性初步领略环节(初听)。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一般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①对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表演形式有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②对音乐作品中的某些侧重点内容做较为深入的体验、并且得出自己的认识结论。③对教师设置的疑问,尽力从音乐作品中找出正确的答案。(3)分析性研究环节,在这个环节是对音乐作品有选择地进行重点研究。(4)综合性深入体验环节(复听)。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地围绕音乐作品,把感性的、理性的知识有机综合在一起,这个环节也可以说是整个欣赏教学活动的收获环节。
3 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1)讲述法。常常用于讲述欣赏知识、作品分作曲家(歌唱家及演奏家等)的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等内容,但教师的讲解要画龙点睛,恰到好处,不能成为讲解员更不能以自己的想象代替学生的想象。
(2)观摩法。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或者学生表演(演唱、演奏等)由其他同学来观摩欣赏的教学形式。
(3)熟悉主题法。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在欣赏作品时,熟悉主题就成为理解音乐作品的重要作用。熟悉主题的方法有:通过教师的演唱、演奏,通过摘听录音,通过学生模唱、视唱、背唱等。在熟悉主题的时候最好给学生提供乐谱。
(4)体态律动法。律动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心节奏感、音乐感受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表现力。
(5)直观法。有实物直观、图片直观和观摩这几种情况。
(6)对比法。将欣赏对象中相同或相近的音乐要素拿来作对比分析,以便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7)迁移表现法。将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产生的联想与想象通过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图画、诗歌、散文……)再现出来的一种的教学方法。
(8)调整乐谱顺序法。可以将比较难懂的音乐知识深入浅出的教给学生,又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倾听乐曲和识谱上。(初听阶段)
(9)讨论法。常用于作品分析或者音乐评论等教学内容。它容易做到集思广益、加深理解、互相启发、沟通情感。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到目的。
(10)启发联想法。多用于欣赏描绘性或情节性的音乐作品中。
(11)启发想象法。它是通过欣赏音乐并体验音乐的情感而引起人们广泛的自由想象。
罗列了这么多的方法并不是说每一次欣赏课欣赏的作品都必须要将所有这些方法都运用进去,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选择出最适合某一教学环节的方法将它运用起来发挥作用。
那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应如何合理地巧用它。为音乐课堂增色添彩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办面谈一谈。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假如我们的音乐课不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不能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这样的音乐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是多渠道的,多媒体的出现无疑为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手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音画相结合的、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很快进入特定的音乐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小动物的歌曲多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的素材,一年级教材《小小音乐会》一课,教学设计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看动画片、喜爱小动物的天性,引导学生看着具有动画音响的多媒体课件,把节奏练习与动物的神态、叫声相结合,开展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模仿小动物的叫声,进行节奏的练习。然后再以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按节奏填词的游戏;在演唱歌曲阶段,以课件中画面的变化,帮助学生熟悉和记忆歌词;最后以课件中声像的变化,引导学生创编小小音乐情景剧……整节课学生们都置身于和各种小动物一起歌唱、游戏的情境之中,快乐地演唱歌曲《小小音乐会》。这节课中,多媒体课件的变化,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课堂教学不断深入,使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了期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丰富情感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音乐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时空上距离学生比较遥远的歌曲、乐曲,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材料。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把学生们带到歌曲所描写的特定环境中感受作者创作的情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同音乐的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自觉地走进歌曲中。
三年级欣赏《映山红》一课中,利用多媒体进行“爱的体验”环节的设计:课的开始,观看一段多媒体课件(《闪闪的红星》片段,岭上开遍映山红);歌曲学习过程中,欣赏歌曲(《啊,摇篮》片段);在深化情感环节,播放录像(儿童Ⅲ员站岗放哨的镜头);拓展欣赏中,欣赏歌曲《游击队歌》等。多媒体集声像于一体,并能再现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强化听觉效果的同时。从视觉获得强有力的支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爱”的温暖,引导学生以发自内心的情感欣赏和演唱歌曲,这节课爱的情感贯穿始终,孩子们的感情得到升华。
三、活跃气氛
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称为唱游,顾名思义,上课肯定是热热闹闹地、活泼生动地,再加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更是锦上添花。但是中高年级的音乐课,就显得比较呆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经常参与教学过程,一环套一环,学生在这种教学形式的吸引下,也显得生气勃勃,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好赢的天性。
四年级学习《跳柴歌》,这是一首海南民歌,大多数学生不理解“跳柴”是什么意思,更没有谁到过海南,对那儿的风土人情也是一无所知。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海南风光,观看当地黎族人们跳竹竿的场景,课堂气氛一下子高涨起来,在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后,每一个人都跃跃欲试,想跳竹竿舞。教师教会他们基本舞步和击竹竿节奏后,跟随着音乐和黎族人们一起跳着欢快的竹竿舞,课堂气氛活跃无比,其乐融融。
四、鼓励创造
人的思维模式是从小逐渐培养的,因此在小朋友的大脑迅速发展的时期,就要抓住这个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多媒体教学利用它形象、具体等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大胆设计、勇于尝试的场所。学生通过看、听、辩、想,积极开动脑筋,逐步活跃思维,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