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课程

作者简介:张瑞荣(1967-),女,江苏泰兴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会计教育;成丙炎(1963-),男,河南孟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与发展规划处处长,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学改革、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高职高专财会专业教师‘学、做、研、教’终身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编号:2014SJD521),主持人:张瑞荣;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资助项目,主持人:张瑞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2-0021-04

推动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不仅要推动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和产业升级同步实施,而且要推动职业教育和技术进步同步升级。课程是人才培养活动的核心,要推动高职教育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必须以构建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实施“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涵义

职业与职业不同,就是因为工作过程不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面向的是一线职业岗位,其能力核心特征是“会做”。毕业生能否胜任其就业岗位,主要是通过“做”来检验的。高职院校教师要教和学生要学的其实是怎么“做”的学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将工作过程作为知识序化的参照系[1]。其本质是将高职课程的职业化因素――工作、与教育化因素――课程融为一体,是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转化与整合[2]。课程工作化是把课程“化”于工作、“化”为工作,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讲练结合、理实一体,学生从中可获取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做”的能力。而工作课程化是将纯职场的工作过程序化为理实一体的过程化课程内容体系。学生通过学,可以获得对实际工作流程的感性认识并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二、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为基础,分析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群),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出发,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出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遵循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职业、由新手到专家进行排序,将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转换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组织课程的教和学,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3]。

三、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

(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企业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需求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未来职业应具备哪些能力,应建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进行调研,确定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面向的是中小企业,初次就业岗位群为:会计核算人员、出纳人员、办税人员;职业提升岗位为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根据学生应掌握的岗位职业技能,进行专业定位,确定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财会一线工作岗位、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中小型企业会计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会计核算、出纳、办税及财务管理能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遵准则、精出纳、能报税、会核算、助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财会人才。

(二)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的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

1.基本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能科学建帐,能用会计的专门方法对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出纳能力。能明辨货币资金收付的票据真伪,能按照规定保管现金和各种结算票据,能熟练办理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能按照规定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办税能力。能顺利办理企业发票申购、税务登记,能按照国家税收法规及其他相关政策正确计算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应缴纳的各种税费[4];电算化能力。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会熟练操作有关的财务软件。

2.提升能力(毕业后比较优秀的学生经过5-10年后升任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总管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编制工作;制定、实施和管理税收方案;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章程;组织企业有关部门进行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业绩考核、分析与评价,努力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高效益。

(三)构建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会计就业岗位的要求,进行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分解,确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岗位群,考虑学科分类,专业设置上遵守宽窄并存原则,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职业需要,还要考虑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以能力本位、有针对性地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要素设置课程体系[5]。高职会计专业应系统学习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同时应具备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中英文听说写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企业会计、统计、审计、税收、财务管理、财务预测、预算与决策等职业相关技能。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与其未来的就业岗位相对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见图1)。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人才培养方案采用“2+1”模式,即学生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职业课程按职业成长规律及学习认知规律序化,同时通过分段实训,体现工学交替。具体分学期职业课程安排见图2。

(四)学习情境转化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了一个学习的总体框架,但具体实施还是要落实到一门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去[6]。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根据各课程学习情境载体(如任务、项目、问题、活动、案例等)的不同,实现把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把学习过程转化为工作过程的双向转化,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的高度融合。

由于课程类别的不同,其双向转化的学习情境载体有所不同,对应采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

1.基本素质能力学习领域课程采用“案例引导实战”的教学模式。以经典案例引导课堂基础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会用专业的视角认识实践问题、分析实践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同时为后续阶段职业技能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职业基础及核心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建立以会计业务流程为主线、“项目引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部分课程兼顾课证融通。课证融通涉及的具体课程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用课程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师考试用课程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考证用初级会计实务在我校的课程体系中是通过中级会计实务局部与成本会计两门课、经济法是通过经济法与税法实务两门课得以体现的。在此基础上,对于理论较深的核心课程,如中级会计实务,除实施“项目引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外,教学过程中还尝试深入浅出,进行图示教学,通过时间数轴、T型账户对应关系图,将理论较深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好懂,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初次就业时的核心职业能力――会计核算能力。

3.职业综合技能学习领域课程采用“项目仿真、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为平台,教师以一套真实的会计业务,按照制单记账报表的框架,让学生在仿真的财会业务流程中,“教、学、做”一体,完成项目业务,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业务实际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情境一体。

(五)课程评价

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价值评定的过程。它是课程的引领和导向机制,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程类别的不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不同,课程评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对于基本素质能力、职业基础及核心技能学习领域课程,以掌握职业基本素质能力和岗位技能为目标,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如作业、课堂练习、案例讨论、职业素养表现、过程考核、笔试等多种方法,综合评定课程成绩。

2.对于职业综合技能模块,学生按会计专业岗位群进行分工,协同完成按会计业务流程进行的相关实务操作,以获得胜任岗位群工作任务的知识和能力。应加强对整个会计业务流程的工作过程及其最终成果的考核,评定和推断学生能否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评价他们的职业态度、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思维判断、协调应变及创新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习得情况。从而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引向深入和成功。

四、围绕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进行的改革

(一)动态组建专家建设委员会

以校内专家为主,不断吸纳企业专家,动态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围绕加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就会计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讨。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负责人综合考虑企业专家、用人单位、毕业生反馈及教学团队成员的修订意见,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企校共建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构的落脚点是课程建设,如何在课程设计中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进行双向转化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课程体系优化的成败。在按照面向专业岗位群设置课程体系、将创业意识和思想素质教育以显性和隐性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后,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下的课程建设团队机制。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岗位技术要求、职业资格要求,尽最大限度地衔接和并轨,来制定和优化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有企业等相关人员参与,其内容应与企业实际完全接轨。

(三)“双师”教师团队建设

按财会业务流程设计教学内容、“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应具备真正的双师素质。既要熟悉企业财会实务发展动态,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又要把握职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考试动态。要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中的职业发展同步成长。

要壮大“双师”教师团队。加大校外兼职教师比例;部分课程如职业综合技能学习领域课程由校外兼职老师及校内专任老师共同指导;实行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制度,以了解财会实务动态;鼓励教师参与横向课题,帮助企业解决财会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或执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育、网络课程培训、技能大赛,并与同行交流,促进教师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仿真实训基地建设

进行会计手工实训室建设,实训材料全真模拟企业会计实际工作情境;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建设,除配备计算机外,还要安装用友、金蝶等网络财务软件和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软件,进行会计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财务综合实训等课程,学生通过上机操作使用会计软件完成各种会计实务,掌握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成为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五)顶岗实习

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到企业真实的环境,身份也具有了双重性(学生+企业员工),要接受企业和学校的双重管理和指导,具体的岗位针对性更强,学生会遇到许多实践问题,在岗位中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顶岗实习是对学生在校期间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检验。要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并注意收集用人单位对顶岗实习生的评价、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意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及课程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专业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共同根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进行专业定位;共同进行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负责人要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依据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共同依据课程标准,选择课程内容;共同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从而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落到实处。总而言之,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专业课程的基层建设,每一个环节,始终坚持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在岗课对接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对于职业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课证融通”,兼顾“会计技能大赛”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6]张健.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整合――兼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本质[J].职教通讯,2013(16):1-5.

[3]梁奇峰.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通讯,2013(6):6-9,23.

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化工类 专业基础课 科技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227-01

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我院化工类专业课教师走出校园,走进园区、走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企业解决了很多技术难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作为化工类专业两门重要专业基础的基础化学和化工原理课程教师却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他们忙于应付教学,很少有人真正走入企业进行科技服务,开展校企合作。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基本上不了解企业需求,很少有各类横向科研项目,知识更新慢,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现代化工类企业结合少,教学质量也很难有明显的提高[1]。长期以往,这些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术水平必将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甚至有后退的趋势。同时固步自封也必将不利于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乃至专业建设。

1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开展科技服务的动力来源

1.1 化工类企业的动力来源

寻求效率和效益是企业与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进行校企合作科技服务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当化工类企业意识到或者看到与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进行校企合作科技服务能给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降低研发成本,带来科技进步、效益提高、产能增值,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时候,一定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进行科技服务。

获取企业需求的科研成果和让人才为我所用和提高企业科技水平是化工类企业与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进行校企合作科技服务的又一动力。化工类企业也希望通过与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进行校企合作科技服务这一宝贵平台,增加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扩大承担社会责任的美誉,快速取得“高新企业”、“高科技企业”等称号,增强企业的科研水平和品牌形象,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优惠措施及政策支持,有利于企业获取深层次发展的空间和资源。

1.2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的动力来源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基于校企合作开展科技服务是工学结合深层发展的需求,是培养面向化工类行业、企业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化工类高职院校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的安排上都要尽量面向行业和企业,反映化工类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思想的发展变化,同时兼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在进行校企合作开展科技服务的过程,了解了企业的生产实际,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基于校企合作的科技服务是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的有效平台。科技服务也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强调了教学的实践性。教师在科技服务过程中,活化了知识、提高了技术、培养了创新意识,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部分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的科研实力相对较弱,与本科院校教师在纵向项目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很难拿到项目,但在进行校企合作科技服务中,这种情况将得到有效的改善,使得大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师都有机会参与企业的横向课题,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也有利于实现自身的价值。

2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开展科技服务的举措

2.1 加强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自身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自身能力是开展科技服务能力的关键。我院很多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现有的科技、研发、信息等方面的实力都还未对企业有足够的吸引力,这也是影响他们进行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2]。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要苦练“内功”,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多渠道提升整体素质,提高自身科技研发能力、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真正的深度校企合作科技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2.2 主动出击——走出校园,走进园区,走进企业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确立自身的研发方向,成立研发小组,积极走出校园,走进园区,走进企业,要主动到企业进行科技调研,主动服务企业,看看企业有哪些科研需求,有哪些技术瓶颈,畅通与企业的联系,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让教师进驻企业[2],创造机会,寻求机会,挖掘合作的潜力,为后续的科技服务奠定基石。

2.3 科研成果转化

有些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科研能力比较强,在完成各种纵向项目以后,手头上往往有了一定科研成果的积累,这时候可以积极寻求企业合作,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对接。

2.4 为企业解决科技难题

与本科院校教师相比,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的科研能力的确有所不足,但是也有很多化工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经费的投入问题,他们也很乐意与高职院校教师合作,这时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可以降低对科技服务费用的期望值,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沉淀自己的科技服务能力,长期以往,他们的研发能力必将大大增强,有力地促进了以后的科技服务的良好开展。

2.5 合作研究开发

针对企业的生产实际、科研情况,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可以与企业联合组成科研攻关小组,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共同解决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开发中的难题。这种科技服务平台的创建,进一步增强了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的科技服务能力,调动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服务的积极性。

2.6 合作办产业

随着对企业、对项目了解程度的加深以及自身研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增强,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起一种风险共承担、利益共分享的新型合作办产业的科技服务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可以拿出部分资金,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科技能力、研发能力形式出资,如果这种类型的合作能够促成,那么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在校企合作科技服务的实践中,又将迈出了新的一步。

伴随着国家产业升级、创新型企业建设步伐的加快,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基础课教师积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主动走出校园,走进企业,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科技服务必将大有所为。

参考文献

第3篇

科研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合理配置科研资源、促进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为科学、高效地运行科研管理工作,建立了相关工作标准并应用于具体工作。实践表明,通过过程控制可逐步实现科研管理标准化,相对标准化的管理利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科研能力的培育。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

长期以来,高校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1]。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之一,是评鉴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刚性条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适度开展必要的科研工作,有利于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快速提升。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开始重视科研工作,规范科研管理势在必行。

一、规范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学校科研工作有序运行的保障。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管理、服务等任务都很繁重。规范的科研管理,能从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的角度出发,为科研人员能够释放最大的潜能、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实现科研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优质的服务,让他们能合理安排各项工作,有时间、有精力、有计划地立足工作搞科研,搞好科研促工作,使学校的科研工作从“点”到“面”有序运行。

(二)是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质量的保障。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有些高职院校在短期内科研和技术攻关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科研工作的开展,要客观分析自身的科研能力,量力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准确把握科研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状况,积极稳妥地展开科研工作,在相对“低投入”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实现“高产出”、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等浪费。

(三)是促进学校质量工程工作不断完善的保障。高职教育教学与科研本质上存在着内在联系,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教学必须依靠科研工作的支持,把新技术不断丰富到教学内容中去,成为教学进步最重要的驱动力。科研活动也为师资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训练的条件和机会,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四)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保障。高校科研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可以从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出发,选择一定的社会服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能,因地制宜开展科研工作;可针对地方行业和企业生产需求,从实际需求中寻找课题;可选择适当的企业作为技术合作伙伴,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改造、技术推广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服务中寻找科研内容,在生产中寻找科研课题;可围绕区域经济相关理论、实践问题和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鉴于规范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切合实际的、易于操作的执行标准,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驶入标准化轨道。科研管理标准化建设意义重大。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的思路追溯

(一)国内、外标准化建设发展历程概述中国标准化建设有着悠久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秦代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弛道、统一货币、统一兵器”、唐代《唐令》、宋代《军器法式》、清朝《工程作法则例》等都是我国标准化建设的基础。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15世纪后,中国标准化事业被西方赶超。工业革命开启了近代标准化发展的新纪元。1911年,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标准化管理,从那个时期开始,标准化管理正式成为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为科学管理提供了目标和依据。其后,全球标准化建设事业日益发展,如目前遍布我国各行各业的ISO质量认证体系、QB执行标准等。标准化工作是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工作,它与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相适应{2}。

(二)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借鉴标准化管理是指符合外部标准(法律、法规或其它相关规则)和内部标准(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为基础的管理体系[3]。我国科研管理部门众多,而各个部门往往都有一套自己专用的管理要求和流程,给相关工作的沟通协调带来一定障碍,同时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也疲于应付不同的管理要求,最终对科研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造成了一定影响。高职院校内部也存在类似情况,本来科研能力、水平、经验都有欠缺,再加上没有相对统一标准,项目的申报、研究工作的开展、研究成果的认定等工作,让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们看不清目标、找不到依据。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也无从下手,相关工作杂乱无章。鉴于这种现状,笔者从单位科研管理职能部门的角度总结经验、充分调研,以中观的学校工作标准化建设层面为切入点,采用“思辨与实证相结合”、“学理与操作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上级部门政策要求和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标准,拓展了《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倡导的“过程控制”的应用,在单位内部依据此标准实施科研管理。

三、通过过程控制实施科研管理标准化

科研管理主要包括课题管理、人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等三个方面。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主要针对课题管理,常态工作是过程控制,就是在课题研究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通过制订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标准,依照标准审核、跟踪、认证、评价相关工作和成果,确保研究工作按预期目标、计划推进和完成。课题管理的过程控制按时间推进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部分。

(一)课题管理的前期控制即申报或立项期控制。科研课题申报期是课题管理过程控制的起始阶段,在此期间,对课题研究目标和工作计划的确定、研究工作的开展及后续成果鉴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课题管理过程控制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科研课题立项阶段,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首先年度课题立项文件,然后依据学校出台的《课题申报评审标准》,按照个人申报、部门推荐、职能部门初审、校学术委员会评审等程序,组织相关人员从选题、课题设计、完成课题研究的基础等几个方面开展课题申报评审工作。对课题拟定的研究目标、研究条件、课题组成人员配备、经费使用情况等各因素,从社会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两个层次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分析和论证,进行可行性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就各个环节制订出详细的预期目标和工作计划,最后择优立项,确保课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立项期控制的目的在于优化配置,明确责任,确定、规范科研课题各个阶段的进展与质量要求,落实科研课题责任制,使课题组人员明确科研课题研究中的责任和工作要求,保证科研课题保质按时完成。

(二)即实施期控制在研究时间过半时,科研管理部门要求相关课题组填报《课题中期检查报告书》,并对其中信息进行检查、核实、跟踪检查课题研究工作的实际进展情况,对阶段性成果进行分析、评价、反馈,将实际发生状况与预定目标和计划进行比较,适时掌握研究工作是否偏离了预期方向及其成因,提醒课题组制订纠正措施并做出调整、同时督促课题研究工作按计划进行,否则将按《学校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警告或撤销立项处理。课题实施阶段是课题立项后到课题结题前的全过程,是整个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不定期抽查。对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有必要进行年度检查,确保课题研究在整体良性循环状态下运行。

(三)课题管理的后期控制即结题期控制。主要工作是检查、验收课题研究是否取得预期成果并对课题成果质量进行评价。课题成果既是课题研究工作的最终体现,也是衡量课题研究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成果形式主要有获奖、论文、著作、专利、研究报告、转让证明等。科研管理部门依据《学校课题结题验收标准》开展结题验收工作,同时依据《学校学术成果认定标准》进行成果认定,保证学校的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的精力投入终有回报,确保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中健康发展,科研能力和水平逐步提升。

总而言之,近年来高职院校整体科研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也不断增多,但不少科研课题质量不能满足要求,这些问题必须引起科研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通过过程控制的办法加以纠正,以确保课题研究按期完成并保证课题研究质量,达到预期效果。高校科研工作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没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科研工作必须依赖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才能维护科研秩序,促进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促进高校科研健康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19日

[2]刘霜秋.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概况[J].认证技术,2011(8):22-23

第4篇

 论文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的意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目标,并在结合淄博职业学院的实际,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旨在于对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提供参考借鉴。 

 

 一、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的意义 

 1、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的含义 

 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是指根据教职工的职业特点,按照规定的程序,依据一定的工作目标和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的完成工作情况进行评定,为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决策的依据,从而促进学校和教职工个体的共同发展。 

 2、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的作用 

 (1)是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岗位设置管理是改革的关键,因为人员的聘用要以岗位需要为前提;合同管理则要以岗位职责为依据;绩效考核要以完成岗位职责任务为标准;工资待遇要根据岗位等级而确定。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和实施岗位绩效考核制度,以确保高职院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2)是高职院校教职工人事管理决策的主要依据。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定教职工队伍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依据;二是制定教职工培训计划的依据;三是校内分配的依据;四是对教职工进行激励的手段。 

 (3)是促进高职院校教职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要通过绩效考核对教职工的工作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找出教职工工作绩效与学校整体目标的差异,使教职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此教职工可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其次,绩效考核通过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提高考核的效度和信度,可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职工全面发展。 

 (4)是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教职工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前提。通过绩效考核的导向、反馈功能,可以强化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质量导向,引导教职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质量上来,从而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二、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1、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构建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一是要针对岗位绩效考核的目的、对象、侧重点进行设计;二是要充分体现考核对象的性质和特点。 

 (2)科学性原则。构建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一是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的调查分析方法,使岗位考核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抓住考核对象的实质。 

 (3)明确性原则。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的内涵要明确具体,即对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责任的轻重、业绩的高低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要求;二是岗位绩效考核指标的外延也要清晰,避免界定模糊杂乱。 

 (4)系统性原则。对考核对象必须用若干指标进行衡量,这些指标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有的指标之间有横向联系,反映不同侧面的相互制约关系;有的指标之间有纵向关系,反映不同层次之间的包含关系。同时,同层次指标之间应尽可能的界限分明,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 

 2、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针对淄博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本文对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体系进行构建,旨在明确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思路,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规范学院的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工作,强化教职工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帮助教职工改进工作,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并为学院制定晋升职称职务、奖惩政策及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3、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不断总结淄博职业学院多年来实施岗位绩效考核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学院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1)一级考核指标内容及其权重 

 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目标计划、质量控制、工作绩效、创新贡献七个方面,其权重分别为6%、6%、6%、6%、6%、65%和5%。 

 (2)二级考核指标内容及其权重和主要观测点及赋分标准(每项达不到赋分标准要减相应分值,在此暂不逐一列举) 

 ①思想道德:主要考核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廉洁自律和爱生护校四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2%、2%、1%和1%。 

 政治思想考核的赋分标准为:政治立场坚定,服务意识强,积极参加部门和学院组织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活动。 

 职业道德考核的赋分标准为: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廉洁自律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坚持原则、严于律己、秉公办事、清正廉洁。 

 爱生护校考核的赋分标准为:热爱学生,维护学院利益。 

 ②工作态度:主要考核出勤情况、服从安排、团队协作、纪律性四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2%、2%、1%和1%。 

 出勤情况考核的赋分标准为:遵守考勤制度,按要求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 

 服从安排考核的赋分标准为:服从工作安排,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团队协作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团队意识强,按时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并积极主动配合协助他人完成团队工作。 

 纪律性考核的赋分标准为:遵守各项制度规定,工作时间无闲谈、上网闲聊、玩游戏、看电影、炒股等不良行为。 

 ③工作能力:主要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三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2%、2%和2%。 

 专业知识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具有本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并不断提升。 

 专业技能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具有本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且不断提升岗位专业技能水平。 

 通用能力考核的赋分标准为:会用电脑办公,会用ppt汇报,会用smart原则凝练目标,会用wbs分解任务,会设计项目方案,会用oppm一页纸进行项目管理,会用pdca提升工作,会用知识管理分析解决问题等。 

 ④目标计划:主要考核工作目标、工作计划两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3%和3%。 

 工作目标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年初按照部门目标,结合自己的岗位凝练个人的工作目标,目标明确,对本部门目标有较好支撑。 

 工作计划考核的赋分标准为:依据工作目标制定了个人的年度工作计划,任务明确,任务起点终点明确,任务按周或按月进行了分解。 

 ⑤质量控制:主要考核职责履行、循环提升和知识管理三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2%、2%和2%。 

 职责履行考核的赋分标准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执行节约校园、平安校园、网络管理、全时段管理等规定。 

 循环提升考核的赋分标准为:主要或重要工作按照pdca的四个工作过程、八个步骤开展工作。 

 知识管理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岗位职责范围内数据齐全、准确,及时对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能按照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逐级提升的方法用于改进工作。 

 ⑥工作绩效:主要考核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效率效益、高水平成果、满意度五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30%、20%、5%、5%和5%。 

 工作数量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完成岗位职责内的各项工作,积极承担部门或学院安排的各项任务。科研工作量须达到学院《科研工作量管理办法》规定的相应分数。 

 工作质量考核的赋分标准为:格按照学院或部门规定的工作程序、工作质量标准及相关要求开展工作。

 效率效益考核的赋分标准为:执行力强,工作计划执行好,按时执行率100%,按时完成率100%,目标实现率100%。工作计划如有调整,须理由充分、及时。 

 高水平成果考核的赋分标准为:积极争取高水平成果,为部门学院积极奉献。 

 注:高水平成果由各部门确定,也可参照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凡有经济指标的部门也可将高效益项目作为高水平成果。 

 计算方法:个人得分=(个人高水平成果累计分÷本部门人员最高分)×5。 

 满意度考核的赋分标准为:主动开展个人反馈,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周边绩效好,满意度90%以上。满意度测试,同行满意度、上级满意度、下级或服务对象满意度,每有1项每低1个百分点减0.1分。 

 ⑦创新贡献:主要考核创新和贡献两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3%、2%。 

 创新考核的赋分标准为:立足本职岗位,工作有创新性,促进了工作改进提升。 

 贡献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对本部门的发展有特殊贡献,促进了本部门的发展。 

 三、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体系的应用 

 1、组织考核 

 根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院实际,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每年进行一次。要求各系院、处室年终制定考核实施方案,成立岗位绩效考核小组,按照考核办法和岗位考核指标体系组织对本部门所有人员进行考核。 

 2、考核结果确定 

 各系院、处室按岗位绩效考核成绩排名,并将考核结果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a等占25%、b等占50%、c、d两等占25%,d等按条件直接确定。各系院、处室按照年度岗位绩效考核名次和d等条件确定各成员等级。 

 3、考核结果使用 

 (1)岗位绩效考核结果使用 

 岗位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岗位绩效奖励的依据,也可作为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评先树优、事业单位人员考核的依据。 

 (2)岗位绩效奖惩 

 各系院、处室可将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年度考核奖励分配的依据,d等原则上不发放岗位绩效奖励,a、b、c各等级的奖励金额由各部门自行确定。 

 

参考文献: 

[1]王彦春.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第18卷,(2). 

第5篇

论文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的意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目标,并在结合淄博职业学院的实际,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旨在于对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提供参考借鉴。

一、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的意义

1、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的含义

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是指根据教职工的职业特点,按照规定的程序,依据一定的工作目标和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的完成工作情况进行评定,为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决策的依据,从而促进学校和教职工个体的共同发展。

2、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的作用

(1)是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岗位设置管理是改革的关键,因为人员的聘用要以岗位需要为前提;合同管理则要以岗位职责为依据;绩效考核要以完成岗位职责任务为标准;工资待遇要根据岗位等级而确定。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和实施岗位绩效考核制度,以确保高职院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2)是高职院校教职工人事管理决策的主要依据。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定教职工队伍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依据;二是制定教职工培训计划的依据;三是校内分配的依据;四是对教职工进行激励的手段。

(3)是促进高职院校教职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要通过绩效考核对教职工的工作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找出教职工工作绩效与学校整体目标的差异,使教职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此教职工可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其次,绩效考核通过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提高考核的效度和信度,可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职工全面发展。

(4)是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教职工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前提。通过绩效考核的导向、反馈功能,可以强化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质量导向,引导教职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质量上来,从而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二、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1、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构建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一是要针对岗位绩效考核的目的、对象、侧重点进行设计;二是要充分体现考核对象的性质和特点。

(2)科学性原则。构建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一是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的调查分析方法,使岗位考核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抓住考核对象的实质。

(3)明确性原则。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的内涵要明确具体,即对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责任的轻重、业绩的高低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要求;二是岗位绩效考核指标的外延也要清晰,避免界定模糊杂乱。

(4)系统性原则。对考核对象必须用若干指标进行衡量,这些指标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有的指标之间有横向联系,反映不同侧面的相互制约关系;有的指标之间有纵向关系,反映不同层次之间的包含关系。同时,同层次指标之间应尽可能的界限分明,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

2、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针对淄博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本文对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体系进行构建,旨在明确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思路,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规范学院的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工作,强化教职工的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帮助教职工改进工作,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并为学院制定晋升职称职务、奖惩政策及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3、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不断总结淄博职业学院多年来实施岗位绩效考核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学院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1)一级考核指标内容及其权重

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目标计划、质量控制、工作绩效、创新贡献七个方面,其权重分别为6%、6%、6%、6%、6%、65%和5%。

(2)二级考核指标内容及其权重和主要观测点及赋分标准(每项达不到赋分标准要减相应分值,在此暂不逐一列举)

①思想道德:主要考核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廉洁自律和爱生护校四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2%、2%、1%和1%。

政治思想考核的赋分标准为:政治立场坚定,服务意识强,积极参加部门和学院组织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活动。

职业道德考核的赋分标准为: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廉洁自律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坚持原则、严于律己、秉公办事、清正廉洁。

爱生护校考核的赋分标准为:热爱学生,维护学院利益。

②工作态度:主要考核出勤情况、服从安排、团队协作、纪律性四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2%、2%、1%和1%。

出勤情况考核的赋分标准为:遵守考勤制度,按要求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

服从安排考核的赋分标准为:服从工作安排,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团队协作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团队意识强,按时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并积极主动配合协助他人完成团队工作。

纪律性考核的赋分标准为:遵守各项制度规定,工作时间无闲谈、上网闲聊、玩游戏、看电影、炒股等不良行为。

③工作能力:主要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三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2%、2%和2%。

专业知识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具有本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并不断提升。

专业技能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具有本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且不断提升岗位专业技能水平。

通用能力考核的赋分标准为:会用电脑办公,会用PPT汇报,会用Smart原则凝练目标,会用WBS分解任务,会设计项目方案,会用OPPM一页纸进行项目管理,会用PDCA提升工作,会用知识管理分析解决问题等。

④目标计划:主要考核工作目标、工作计划两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3%和3%。

工作目标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年初按照部门目标,结合自己的岗位凝练个人的工作目标,目标明确,对本部门目标有较好支撑。 转贴于

工作计划考核的赋分标准为:依据工作目标制定了个人的年度工作计划,任务明确,任务起点终点明确,任务按周或按月进行了分解。

⑤质量控制:主要考核职责履行、循环提升和知识管理三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2%、2%和2%。

职责履行考核的赋分标准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执行节约校园、平安校园、网络管理、全时段管理等规定。

循环提升考核的赋分标准为:主要或重要工作按照PDCA的四个工作过程、八个步骤开展工作。

知识管理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岗位职责范围内数据齐全、准确,及时对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能按照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逐级提升的方法用于改进工作。

⑥工作绩效:主要考核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效率效益、高水平成果、满意度五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30%、20%、5%、5%和5%。

工作数量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完成岗位职责内的各项工作,积极承担部门或学院安排的各项任务。科研工作量须达到学院《科研工作量管理办法》规定的相应分数。

工作质量考核的赋分标准为:格按照学院或部门规定的工作程序、工作质量标准及相关要求开展工作。

效率效益考核的赋分标准为:执行力强,工作计划执行好,按时执行率100%,按时完成率100%,目标实现率100%。工作计划如有调整,须理由充分、及时。

高水平成果考核的赋分标准为:积极争取高水平成果,为部门学院积极奉献。

注:高水平成果由各部门确定,也可参照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凡有经济指标的部门也可将高效益项目作为高水平成果。

计算方法:个人得分=(个人高水平成果累计分÷本部门人员最高分)×5。

满意度考核的赋分标准为:主动开展个人反馈,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周边绩效好,满意度90%以上。满意度测试,同行满意度、上级满意度、下级或服务对象满意度,每有1项每低1个百分点减0.1分。

⑦创新贡献:主要考核创新和贡献两个指标,其权重分别为3%、2%。

创新考核的赋分标准为:立足本职岗位,工作有创新性,促进了工作改进提升。

贡献考核的赋分标准为:对本部门的发展有特殊贡献,促进了本部门的发展。

三、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体系的应用

1、组织考核

根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院实际,教职工岗位绩效考核每年进行一次。要求各系院、处室年终制定考核实施方案,成立岗位绩效考核小组,按照考核办法和岗位考核指标体系组织对本部门所有人员进行考核。

2、考核结果确定

各系院、处室按岗位绩效考核成绩排名,并将考核结果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A等占25%、B等占50%、C、D两等占25%,D等按条件直接确定。各系院、处室按照年度岗位绩效考核名次和D等条件确定各成员等级。

3、考核结果使用

(1)岗位绩效考核结果使用

岗位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岗位绩效奖励的依据,也可作为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评先树优、事业单位人员考核的依据。

(2)岗位绩效奖惩

各系院、处室可将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年度考核奖励分配的依据,D等原则上不发放岗位绩效奖励,A、B、C各等级的奖励金额由各部门自行确定。

参考文献

[1]王彦春.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第18卷,(2).

第6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目前数据库系统应用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石。因此数据库技术日益成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知识与技能。数据库应用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数据库技术的一门专业核心平台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数据管理的应用能力。但是数据库应用这门课程由于自身难度大,课程理论体系复杂、高深、发展快,其应用技术具有灵活性、多样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一直不明显。数据库应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但如何灵活运用数据库知识解决后续课程中的数据管理、数据维护能力却相对薄弱,同时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观念。因此,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理念在数据库应用课程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中进行的改革进行研究,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

二、课程来源与课程设计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理念,课程应经过社会调研和专家访谈,确定专业面向工作岗位群中的具体工作岗位;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以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以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能力为依据进行设计,开发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加工与教学设计处理,得到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并使之具体化。(1)多维度专业调研。按照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课程必须为其专业服务,因此任何一门课程都与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进行服务区域、面向行业调研、人才需求调研、同类院校专业调研、毕业生调研等多维度的专业调研,得出结论:面向整个产业链,会计电算化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已从业人员的数量及质量远远未满足需求。但应拓展会计电算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2)确定专业岗位群。根据多维度专业调研结论,专业应培养适应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以会计信息化应用、系统管理与维护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熟练应用财务软件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处理能力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实施、维护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调研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下岗位群:会电核算岗、会电维护岗、会电实施岗等。并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具体如表1。

表1 岗位群分析

(3)开发典型工作任务。通过专业调研与岗位群的分析,教学设计者应该基于工作过程来构建学习情境,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工作任务之中。工作任务设置的总原则为从工作需求出发,选择相关的工作任务并确定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其目标是在工作中学习和应用知识。(4)设计学习情境。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学习情景是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点,综合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一体的思路进行设计。以形成数据库应用和数据管理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选取项目的基本依据是数据库应用课程涉及的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以数据库系统应用流程与典型的项目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学生通过4个典型工作任务完成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学习任务。以数据库认知、学籍管理数据库、网上购物系统数据库、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共4个项目为载体来组织教学,4个项目设计循序递进、循环上升,并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训练项目中。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下,结合学习情境内容和能力要求的特点,设计若干学习子情境。子情境的设计上,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关任务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提高、简单到复杂贯穿于教学和实践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为后续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与维护以及今后的数据管理维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效果的显现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

在学生学习的初期,对数据库的认知非常有限,所以“数据库认知”作为第一个教学情境,完成认识数据库、SQL Server的安装和设置等知识目标与安装和正确使用及简单配置SQL Server数据库的能力目标,该阶段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在第二阶段,以“学籍管理数据库系统”为情境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初步管理、维护及备份恢复SQL Server数据库的能力为目标,该阶段以教师的引导、讲授为主。在学生对数据库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学习中期的“网上购物系统数据库”中,教师应让学生尝试完成一些任务。该阶段中应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在学生对数据库的知识有了整体认识后,教师引入“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项目,这个阶段采用项目教学法为主;通过操作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前台应用软件与后台数据库的管理,让学生明白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来龙去脉,为管理软件应用、ERP维护等后续课程中数据的管理与维护打好良好的基础。这一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质量意识与安全意识,基本的职业素养与严谨的工作作风等等。

四、改革效果与特色

(1)理论够用、注重实操。根据现在高职改革的理念,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不是研究型的人才。同时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知识,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相对薄弱的这一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按照理论够用的原则,针对所在具体岗位所需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摒弃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等传统教学内容。(2)重点突出、贴近应用。教学内容基本来自于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籍管理系统、学生容易理解的网上购物系统以及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会计信息系统,贴近实际应用,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笔者所在学院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通过课程基于工程过程的教学改革,对学生从原来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在培养操作能力的同时,加强作为一个职业人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密君英.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福建电脑.2010(1)

第7篇

>> 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法律社团的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教育研究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宣传思想工作现状及影响力提升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探析学生社团在高职院校中的现状及作用 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当代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科研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宁夏高职院校师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科研现状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职院校社团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社团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海沁 邓芳")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笔者作为高职院校团委的一线工作人员,日常与社团活动接触较多,从社团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不足之处,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案。本文还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团工作为例,介绍如何有效地开展社团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 现状 对策 社团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30-02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作为高校一个特殊的学生组织,它不但可以繁荣校园文化,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社团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作为学校团委的一线工作人员,与学生社团接触较多,认真分析了社团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且结合自己学校的社团活动特色,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希望对做好社团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一 高职院校社团工作的现状分析

1.社团工作不稳定,活动开展积极性不强

新学期初始,社团招新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大多数学生会针对自己的兴趣选择社团,缴纳一定的会费成为会员。但是有一部分的社团负责人找不到自己社团的准确定位,没有做好社团活动的整体规划,随意地组织活动,或者小范围地组织活动,这样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融入进去,达不到组建社团的目的。

2.社团工作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活动的专业性不强

对于社团活动而言,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习一些课堂教学没有的知识或者技能。但是,专业性比较强的社团一般没有配备指导老师,只有学生负责人。一些艺术类社团,比如书法协会、舞蹈协会、二胡协会等,对专业场地和专业器材需求比较大,而社团提供不了相应的设备,活动无法有序开展。

3.社团活动经费不足,活动次数较少

一般实践性的社团活动,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投入才能够顺利地开展起来,单靠会员入会时缴纳的会员费是不够的,所以很多社团活动处于停滞状态,或者一学期就活动一两次,影响了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

4.社团工作没有创新点,与社会生活脱节

在我国,大学校园的管理是封闭的,学生社团与社会,与企业、公司及社会团体联系很少,导致社团活动只能是闭门造车,对于将要走向社会的高年级大学生来说很难再有吸引力,社团自身的发展也缺乏后劲和生命力。

二 加强社团工作的措施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社团活动有序地开展,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1.科学引导、规范管理,帮助社团实现自我发展

学生社团是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基础上的群众性组织,有着发展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部门要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科学规律,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给各种社团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并且加以科学的引导。比如允许社团成员自己选举社团干部,允许他们以合法的方式筹措社团活动经费,社团活动的审批要减少领导者个人意志的干预。社团团支部应发挥思想教育职能,积极配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修养。

2.完善导师制度,合理配置专业教师参与指导

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社团文化的品质很难快速提升,因此,在尊重社团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前提下,聘请指导老师对社团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社团导师制应由校团委统一领导并且具体组织实施,安排相应的任务。社团负责人可以根据社团的需求,在校内外自主聘任或委托学校聘任1~2名兼职指导老师。聘任上岗的社团指导老师应具有认真负责的精神,有与社团性质相关的专业特长。学校需要对老师严格进行岗位绩效考核,每学期可以根据社团考核和学生反馈意见组织一次优秀社团指导老师的评选活动,颁发荣誉证书和一定的奖金,对不能履行职责的老师,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解聘。指导老师需要了解本社团成员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指导制订社团工作计划,督促落实日常工作;通过自己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高尚的人格对社团的学生进行精神陶冶、文化导向,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3.将社团内容衍生到公选课之中,提升高职院校公选课的质量

学生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学校教务处可以考虑把优秀的社团活动衍生到公选课的设置之中,或者给予社团活动相应的学分。社团以相关专业课程为依托,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延伸,聘请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为指导老师,如软件应用小组与软件工具应用课程相结合、营销协会与营销课程结合、数控协会与数控课程相结合等。既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的衔接与联动,也可以让一些专业教师将课堂无法完成的教研、教改、实习、实训等教学任务放到社团这块“小试验田”进行试验,利用专业知识引导会员加深对社团活动的理解,从而激发出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4.建立星级评估制度,提高学生参加社团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通过建立星级评估激励机制,树典型、创品牌,促使社团持续健康发展。星级评估应从社团内部规章制度、社团负责人、社员、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评量分,将社团划分为五星、四星、三星、达标、不达标五个档次。社团星级采用动态管理,每学年度评选一次并公布评选结果。校团委对被评为五星的社团给予表彰奖励,且在校级各项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对被评为三星级以上的社团的主要负责人及表现突出的会员分别给予德育加分。对于不达标的社团限期进行内部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社团予以撤销,培养社团竞争意识,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三 社团工作有效开展的实践

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社团数量稳步提升,质量不断提高,现有体育健康、公益实践、语言文化、综合艺术、科技创新、理论研究等六大类近百个社团,如:国标舞协会、清风跆拳道协会、梦想合唱团、晨钟书法协会、FLY CREW街舞协会等,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个性成长的平台。成立了学院社团联合会,在团委的指导下负责统筹协调全院各级各类社团建设与活动开展工作。设主席团、秘书处、宣传部、策划部、外联部、纪检部、社团部、财务部。

每年新生入学初期,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给学生搭建挖掘潜力、展示风采的舞台,团委会精心组织开展“社团一条街”活动,近百个社团供新生按照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一年一度的社团巡展月活动是我院社团成员的盛大节日,现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巡展期间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涉及学术研究、兴趣爱好、体育健身、能力训练、文化娱乐、社会实践、职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浓厚社团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新生切身感受到了社团的魅力。

近年来,学院社团还承办开展了新生花样轮滑比赛、书画大赛、篮球赛、棍王争霸赛等6所驻淮高校联谊活动。在社团指导老师、社联学生干部以及社团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每年有20个学生社团被评为“学院优秀社团”,20余名学生骨干被评为“学院优秀社团干部”。有500多人次在省、市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有600多人次获省、市级表彰。学生社团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发展空间,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个性得到了张扬,为全院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技创新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08-03

在知识经济和创新驱动时代,发明专利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追求目标和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其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为了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全民发明创造活动的决定,2012年9月广西教育厅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发明专利倍增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发明专利倍增计划,并指出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反映的是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反映的是专利的质量,而发明专利的拥有量更多的是体现为专利价值和市场的控制力。《通知》要求切实做好高等学校发明创造,落实发明倍增计划工作,并给出了总体任务目标:“2015年末,示范性高职院校,偏重理工科的高职院校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累计20件以上,偏重文科类的高职院校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累计10件以上;其他高职院校,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件以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大力倡导“崇尚科技、实践创新”的开拓精神,在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案例。

一、培育科技创新意识,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是教师。教师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冲动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内在的原动力。按照“意识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的心理逻辑,只有让老师具有科技创新积极性和动力,学校的专利倍增工作计划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提升高职教师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找抓手、建平台、有约束、给激励等措施,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意识,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全面调动教师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一)倡导“崇尚科技、实践创新”的开拓精神。高职院校的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同于专业科研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高职教师主要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或专业技能教学活动,直接面对教育教学和专业技能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说,实践性是高职教师职业的根本特征。如何发挥高职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环境条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崇尚科技、实践创新”的科研理念,鼓励教师先从教学需求着手,打开科技创新之门。当教师遇到教学设备的问题时,学院就鼓励教师先针对性地对教学设备、实践和实训设备进行改进或改造,使其满足教学需求,引导教师迈出科技创新的第一步。将教育教学与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起来,教师没有了压力,科技创新、科技发明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事,也不再一提科技发明和创造就犯怵。只有教师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才有可能指导和带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必然要受到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好的环境与氛围能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润物细无声。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举办主题为“崇尚科技、实践创新”的学院科技节暨科技成果(作品)展、主题为“让创新的智慧在高职高校闪耀光芒”的百日发明创造竞赛活动,举办由市科技局和七家专利公司组成的“专利知识宣传一条街”等活动,精心创设科技创新环境,营造科技创新氛围,调动广大师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科学技术协会、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的平台建设,也为广大师生开展科普活动,鼓励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指导在校大学生开展科技教育、科技服务和发明创造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开展科技创新专题培训,提升专利申请质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可循。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进高职教师崇尚科技、实践创新,必须帮助教师掌握一定的科技创新原则、方法和步骤,否则会出现劳而无功或走弯路的现象,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聘请了广西科技厅知识产权局、柳州市科技局知识产权科、专利公司等专家先后到学院为师生开展“培育高校知识产权文化”、“ 专利基础与发明点发掘”、“专利申报流程与专利申报材料”等专题讲座,帮助师生了解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掌握知识产权及专利基础知识、专利点挖掘、专利申请文件的重要价值、专利申请资料的准备等,并结合相关案例解读专利点发掘的原则、方法以及专利申请文件写作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帮助教师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规范科学研究行为,提高教师科技创新工作的自信心和效率,提高专利申请的成功率。

(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实现科技创新目标。在倡导高职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管理机制建设与机制上的突破非常关键。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与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养成有关,还与学校组织的积极引导和维护有关。学校要关注和正视教师真实的科技创新状态,为教师科技创新寻求提供外部氛围和条件支撑,在明确任务目标、履行责任职责的同时,实施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保护每位教师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对《科研工作管理办法》《科研工作量计算与奖励实施办法》等进行了修订,并出台了学院《专利管理办法》, 目的是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与此同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将自治区教育厅和柳州市科技局下发的高校发明专利申请倍增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二级学院和部门,各二级学院和部门再根据任务目标制订实施计划与方案进行落实和推进,以保证任务目标的实现。2013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申请专利项目113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77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获得授权受理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超额完成专利倍增工作任务。

二、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

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实现发明专利倍增计划目标,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找准抓手,找准切入点。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专业性很强的轨道交通类的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坚持科技创新与教学需求相结合、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探索形成了一些实践案例。

(一)科技创新与教学需求相结合。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应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从教育教学需求着手打开科技创新之门。2013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诞生的56项专利成果中,有45项是用于教学辅助设备或实训设备。例如,为了方便教学而研制的高铁列车控制仿真实训系统、电控发动机多功能教学台架、ZK-1301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智能实训系统、铁道沙盘道岔转辙机、城市轨道交通车载定位试验装置、动车模拟驾驶系统、移动式机车模拟驾驶视景增亮装置 、城市轨道交通车载定位实验装置、汽车防盗器教学台架等,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电控发动机多功能教学台架(含3项专利成果)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专利成果会上一经公布,就有企业提出合作生产的要求,因为这套技能训练系统可以模拟设置70多个故障项,对汽车维修职工岗位培训也有很好的效果;高铁列车控制仿真实训系统(含3项专利成果)以单片机和电子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以沙盘仿真形式呈现,可实现模拟列车在车站的自动停车和启动、列车在区间的自动跟踪运行控制等;ZK-1301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智能实训系统(含5项专利成果)可进行列车调度指挥、接发列车演练、列车控制等多项铁路行车专项作业的技能演练,还可进行车地信息交换实验、机车信号测试、移频自动闭塞区间信号系统参数测试、列车追踪信息传输与测试、信号故障模拟分析与处理等信号专业实验与实训,该设备已成为中国职教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组织的2014年全国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技能大赛竞赛用指定设备。

(二)科技创新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以强化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导向、从源头上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发明专利快速增长为目标,把发明专利产出作为科研项目(理工科项目)立项条件和验收指标,纳入学校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立项、验收等相关环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出台多项政策优先资助具有明确专利成果产出的科研项目,鼓励科技创新、促进发明专利倍增。具体做法是:一是优先扶持有专利产出的科研项目获得立项;二是通过学院审核审批获得立项的科研项目,学院按相关规定都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资助;三是科研项目产出的专利申请费全部由学院承担;四是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学院负责支付3年的年费。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在减轻项目组(或发明人)经济负担的同时,也体现了学院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和扶持,以及教师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价值。与此同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每年还对专利成果人给予科研工作量的计算和奖励,对科技创新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给予表彰和奖励。荣誉与成就感极大地鼓舞了教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也促进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求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鼓励教师积极承担行业企业委托项目,参与行业企业的科技研发、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技术学院与南宁铁路局电务段共同研制的“信号设备多功能综合测试台”,是针对南宁电务段部门提高检修和检测信号器材的需求而设计的。设备使用两年多来,现场反映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稳定可靠、操作方便、界面友好,能满足铁路信号综合工区日常轮修器材的测试要求,成功解决了铁路信号工区需要购买多种测试设备的问题,为企业节约成本支出近百万元。又如,由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学院设计的“自泳涂装生产线”,采用“化学前处理”+“四喷二烤”的工艺设计、自动化程度高,能够高质量的喷涂五菱之光、SPARK等现有的所有微型车的保险杠,并配备有自动化的工件输送,高精度的机器人对工件进行火焰处理和采用机器人罩光喷漆系统,其中工件采用的滑撬输送链在国内首屈一指,已用于柳州五菱保险杠涂装、柳州市利威车业橡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KNT831LF灰阴极电泳涂装,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再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与南宁铁路局共同研发的“便携式机车应急综合无线电台”,具有无线列调机车电台功能,实现了机车司机与手持台(助理值班员、运转车长、工务看守)、机车电台(其他机车)、车站电台(值班员)之间同、异频通话,同时具有列尾风压查询、控制功能,配备机车电源和蓄电池两种供电方式和110V直流电源接口,同时具有录音功能,可进行通话录音,并能将录音数据下载分析,该设备荣获南宁铁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问题与思考

每一所高职院校在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也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成绩。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共性的问题,如科技创新能力有限、科技创新人才不足、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不完善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高职院校自身来说,需要重视以下两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一)加强科技创新机制的建设。由于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工作还处在探索、实践、形成和积累阶段,科技创新的管理体系尚不够完善,对教师参与科技创新工作的劳动和价值认定还缺少科学性和规范性。高职院校领导首先要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使学校的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能得到很好地落实。其次是要完善科技创新机构建设,如配备常设的科技创新组织(部门),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既有利于发挥学校学术环境宽松自由的优势,又有利于科研队伍成长和学术规范的科研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青年教师的扶持力度、资助力度,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合理规划、安排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保证教师有一定的进修学习和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时间。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引进高端人才时一定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为我所用,避免盲目、务名、务虚的现象发生。

(二)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与本科院校相比,在资源、实力、环境和条件上存在严重不足,开展自主创新会面临诸多困难,而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人才靠招聘或引进更是不现实和困难的。所以,高职院校应走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途径,加强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在岗学习提高,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克服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重视学历提高忽略技能提升的现状;鼓励教师参与行业企业科研项目、技术研发,掌握了解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等。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中,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设备条件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突出业已形成的办学特色,以学校发展、专业发展、技术服务为突破口,以科研项目带动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以学科专业方向汇聚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以合作研发发挥科技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是高职院校质量工程的新课题,也是对高职院校办学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新要求。分析和研究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探索和实践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以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途径,对提升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办学影响力、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9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 教学能力 提升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27

在现代社会环境和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背景下,影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错综复杂,高职院校在客观审视自身环境条件和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大实践课题。常州科教城是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城内现有五所高职院校和一所本科高校,拥有1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3所“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高职园区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与方法。

1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1.1 教师教学能力的优势

(1)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常州科教城的5所高职院校都是在2002年左右由中专校升格为高职院校的,在这一时期,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已成为高职院校对招聘教师的基本要求。目前,5所高职院校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总数的57.2%。他们大部分都是国内著名高校毕业,学历层次普遍较高,年龄上也占绝对优势。由于长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训练,他们普遍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业务水平高,同时自学能力强,拥有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所必须的专业基础。(2)教学热情高,事业心强。刚从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直接进入高职担当青年教师,他们大都怀有很强的事业心,工作积极性高,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使得他们愿意在教学方面大施拳脚。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往往很难申请到科研项目,所以,许多青年教师会主动要求承担教学任务,也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学工作中。

1.2 教师教学能力的劣势

(1)教学理念需要更新。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性人才为目标,教学目标注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健全人格的综合培养,教学过程注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倡导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而学科出身的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工作经历使他们自身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相应的工程实践素养,这导致他们在教学观念上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2)教学能力结构性失衡。目前5所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工程师,前者占了绝大多数。对于高校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企业工作经验,难以胜任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尤其是涉及到实验实训项目开发的课程内容,很多教师不能胜任。来自企业的教师,实践经验虽然丰富,但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知识。

1.3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机会

(1)政策支持。高职教育发展处于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转型期,各级政府均重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国培项目到省培项目、院培项目以及地方区域师资培训项目,基本上全方位覆盖了高职院校的教师群体,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学院重视。以质量求发展已成为5所高职院校的发展共识,5所高职院校均将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石。从学院政策制定,到教学能力提升平台搭建,到进入课堂现场进行个性化指导,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创造了全方位的支持环境。(3)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为教师主动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和渠道,使得教师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及时充电成为可能。

1.4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面临的威胁

(1)生源的多样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学习缺乏激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差,不知道如何学习。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能深入,更要能浅出,要能够将专业术语用学生听得懂的通俗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超负荷的工作量挤占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时间。生师比偏高依然是5所高职院校面临的棘手问题。目前5所高职院校的总体生师比在20:1以上,青年教师的周课时普遍在16课时以上,教师同时担任两门及以上课程教学任务的情况非常普遍,再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项目建设,使得教师们完成任务都来不及,更无暇顾及教学能力的提升。

(3)学校现有的激励方式不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各学校虽然意识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以及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紧迫性,但这种意识的落地,切实转化为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行为方面还需一段时间。一方面职称评审条件依然是重科研轻教学;另一方面,目前各院校相当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争取各种项目、参与各种技能大赛但在实践操作层面,其激励机制也多倾向于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乐于撰写论文、做课题、带比赛、做资源库等工作,对于本应投入精力最多的教学反而应付了事,对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与途径

2.1 政府主导,搭建教师能力发展资源共享平台

江苏省和常州市政府历来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主动功能,积极为地方职业教育谋求发展空间和发展资源。2012年6月,江苏省成立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专门负责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出台了《江苏省高职等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实施办法》、《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高级访问工程师计划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常州市政府更是把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列入地方政府年度工作计划,积极为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拓展发展空间,吸纳国内外优质资源。一是与德国巴符州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开展师资培训工作。2010年8月,常州科教城管委会与德国巴符州教师继续教育学院达成职教师资培训合作意向,邀请胡格教学团队对园区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年度培训。到目前为止,已连续举办了五期“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师资培训班。这一培训项目已经固化为江苏省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二是与德方合作开展“中德双元制AHK项目”。自2012年开始,科教城教育培训处联合AHK机电一体化专业能力建设小组,针对园区高职院校教师开展中德“双元制”师资跨专业能力年度培训。

上述工作的开展,为园区内5所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营造了得天独厚的外部支持环境和优质师资培训资源,有效拓展了教师的国际视野,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培训学习过程中,既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2.2 学校主体,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构建有效的校本培训机制

虽同处一城,5所高职院校依然是各有特色,每个学校的专业、师资来源、生源及具体教学支持条件都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教师教学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教学能力需要提升的重点和难点有所不同。因此,在积极参与做好国培、省培以及科教城师资培训工作的同时,5所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情况,为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作量身定做,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工作。

2.2.1 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科研,轻教学”是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鼓励教师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5所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促进教师成长的教学科研考核体系。如在岗位聘任等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活动中,增加了教学的权重,连续2次获得校级教学优秀的教师优先晋升一级工资。在职称评审中,除了课题、文章,增加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质量、教研工作量等教学方面的考核指标,适当考虑把学生评教结果纳入考核范围。为了激励教师对教学、研究的热情,积极开展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促进教学活动,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

2.2.2 构建全方位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渠道,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多种选择

(1)实施发展性教师听课制度。所谓发展性听课制度,强调的是听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评判某一节课上的好坏,而是基于教师发展的角度,通过听课能够学习或者能够给被听课者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使之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或改善。目前5所高职院校的听课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教研室内部互相听课制度、同专业教师互相听课制度、院、系二级督导定期、随机听课制度和公开课观摩制度。不管哪种形式的听课制度,结果都强调:及时将意见或建议反馈被听课的教师,以便其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2)建立教学名师引领的青年教师导师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决定了高职教师的“双师素质”的必要性。而青年教师往往都是离开学校就走上讲台,既缺乏教学经验,又缺乏企业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专业教师来自非师范院校,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师范教育的正规训练。他们在教学中遇到问题通常不知该如何处理。因此,常州科教城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除了常规的教学岗前培训,各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教学名师引领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具体做法包括:青年教师与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成对子,规定学期听课时数。青年教师听导师课,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导师通过“示范课”、“观摩课”等形式向青年教师传经送宝,通过随机听青年教师的课,发现青年教师教学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指点。

(3)搭建教师教学能力展示平台。定期开展说课、评课以及多种形式的教学基本功竞赛。说课、评课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之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交流,集思广益,取(下转第104页)(上接第55页)长补短,及时发现个体教学设计中暴露的问题与偏颇并及时修正,是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学基本功竞赛也是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的最有效办法之一。5所高职院校每年都举办教学基本功大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说专业比赛、课程设计比赛、多媒体课件评比、教案评比、单元教学、课堂教学竞赛等。比赛内容力求涵盖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方面面。为了公平,一般聘请其他院校的专家担当评委。比赛重结果,更重专家和同行的点评过程。在这种理念的倡导下,教师们通过积极参加或观摩教学竞赛,相互学习了教风、教法、教案,锻炼了能力,开阔了眼界,促使教师在教学能力的多个方面得到系统的锻炼和提高,激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能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2.2.3 团队合作,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集体智慧支持

(1)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引导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开展教研活动,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是教师持续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以课程教学团队为单位,每次集体备课,重点讨论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课堂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通过集体备课,使得教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增强了教师参与集体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整体优势,通过经验介绍、互动研讨等形式共同讨论,取长补短。(2)构建科研教学团队,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进行教学、科研研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科研教学团队每月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积极申报各类各级教学改革项目课题,从而为教师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激励教师投身科研的积极性,最终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2.2.4 校企合作,建立教师下场实习制度,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

为了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5所高职院校均非常重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师资,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5所高职院校均出台了关于教师下场实习制度,明确考核要求和经济上给予相应的课时津贴及专项经费,切实保障教师进行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同时,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与考核,学校资助相应的培训经费。外出实践锻炼的教师都表示受益匪浅,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最密切,对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学业成绩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塑造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坚持高等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对于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状况

2006年教育部出台并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多年来,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身份、角色未能明确,辅导员的待遇、出路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致使许多辅导员感到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前途,因而缺乏激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清,角色定位不明确许多高职院校在辅导员的使用上存在着岗位职责不清、使用错位等现象,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与工作范围没有明确的界定,学校任何部门都可以给辅导员分配指派工作,导致“辅导员工作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局面,很多原本不属于辅导员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都要求辅导员进行组织和参与,使得辅导员承担的服务性、事务性工作过多,客观上将辅导员混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人员,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主要方向和工作效果。这种混乱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高职院校用人机制的不完善。

辅导员数量配备不足,基本素质不理想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经常深入一线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近年来,高职院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得在校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但辅导员的配备数量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条件限制,与《规定》中“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设置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这个标准相差甚远,由此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此外,高职院校大多由普通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本身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不多,与专业教师相比,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学历、职称层次更低,而且许多辅导员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与规律不甚了解,同时也缺乏学生教育与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很难真正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工作做细、做实。

辅导员工作责任重大,发展机会有限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安全与稳定工作,对辅导员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通常是不能出现不安全和不稳定的情况,尤其是不能出现重大学生伤亡事故,这使得辅导员所承担的责任非常重大。虽然辅导员平时工作很认真、很辛苦,但只要所负责的班级出现学生伤亡事故,很可能导致学校对其前期工作的全盘否定。同时,由于专职辅导员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自己所学专业钻研不多,向专业教师转化的可能性不大,有些辅导员由于全身心投入到学生工作中,事情杂、头绪多,不能专心从事科研工作,致使职称评聘不顺。从行政方面的发展看,由于现在很多领导岗位都有严格的职称规定,同时许多具备高职称的教师也来参与岗位竞争,使得辅导员在这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因此,辅导员对“重大的工作责任与较少的发展机会”的现状感到既不满意,也很迷茫。

辅导员工作水平有限,工作难度很大许多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刚刚跨出大学校园、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高校毕业生,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时间不长。由于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缺乏一定的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工作也缺乏足够的手段与技巧,尤其在突发性的事情面前往往显得惊惶失措,不知如何处理。现在的高职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趋复杂,来自学习、生活、交际、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由此产生的学习上有困难、经济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难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应对策略

教育部在《规定》中对辅导员的身份与角色、工作职责与要求、配备与选聘、发展与培养以及管理与考核等内容都明确了政策要求,高职院校应结合《规定》精神与院校实际情况,理清工作思路,制定科学的政策,通过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支数量上有保证、能力上不断提高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确保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基于学校层面的建议

落实国家政策,保持队伍稳定高职院校应认真贯彻《规定》精神,抓紧研究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完善辅导员准入、考核、晋升、评聘等制度,逐步把辅导员工作打造成具有吸引力的职业。高职院校政策的制定要有利于辅导员的成长和发展,使辅导员从事该职业真正感到工作有舞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出路。重点要解决以下问题:(1)职责划分。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保证辅导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全面素质的增强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上。(2)数量配备。应严格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3)职称评聘。应设立专门的辅导员职务评审机构,按教师职务岗位职数的适当比例评聘专职辅导员职务,应允许辅导员申报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系列职称。(4)个人待遇。应将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并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给予适当补贴,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际收入水平。(5)发展出路。应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将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辅导员的个人条件和志向,也可向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岗位输送。

注重教育培养,完善知识结构高职院校各级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对辅导员进行教育与培养,加强对他们的业务知识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他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工作的水平,从而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对辅导员的教育与培养工作,应制定科学的规划与详细的计划,将其纳入学校师资队伍整体工作计划当中。对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可采用系统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攻读学位相结合以及理论培训与交流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帮助辅导员不断更新和储备知识。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辅导员进一步深造,尤其要鼓励他们在职攻读马列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专业的学位,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专业素质。此外,还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内涵与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层次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重视制度建设,加强管理考核高职院校要重视辅导员的教育、管理与考核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辅导员工作考核与奖惩规定等,建立一整套符合学校自身实际、有一定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具体考核工作每年可由学生工作部(处)牵头,会同各系和有关部门,对辅导员的德、能、勤、绩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中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注意全面考核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和工作实绩,将自我评价、学生评议与系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将岗位聘任、津贴标准与职称评聘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奖优罚劣,提高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基于个人层面的建议

热爱教育事业,立足本职岗位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辅导员工作岗位,是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辅导员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坚定信念,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去。辅导员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并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岗位,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出自己的贡献。“身教重于言教”,辅导员的言行举止对高职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服务至上,坚持勤奋工作,不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样才能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

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全面素质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若想得到教育对象的尊敬、佩服和信任,就必须在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拥有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真正做到专与博相结合。根据工作的性质与特点,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教育与心理科学知识、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发展的趋势要求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朝着“KAQ”(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个词的英文缩写)的方向发展,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以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因此,辅导员要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要自觉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必修课程,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掌握现代教育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学生。要加强对新知识、新科技、新技能的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实现自己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提高。

掌握工作技能,创新工作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艺术,辅导员要提升威信,就要不断地提高工作技能,努力探索和掌握思想政治工作艺术。要多观察,多实践,勤思考,不断将思想政治工作中带有普遍性与共性的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规律,从而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提高工作成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进行创新的事业,要求辅导员必须有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是辅导员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辅导员要善于根据不断变化的学生工作的内涵和主题,敢于打破陈规,树立敢试、敢冒、敢闯、敢超的精神,积极研究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立足本职岗位,以全新的工作理念、全新的工作方法,不断开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胡沐辉.关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78-79.

[3]张廷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6):91-92.

第11篇

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加强内部绩效管理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内部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管理的效能与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的目的。

但在实践中,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绩效考评体系,导致工作中无目标、有目标无检查、有检查无整改、有整改无成效,吃大锅饭与苦乐不均同时存在,因此构建一套完整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对高职院校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问题的提出

1.学校发展的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且符合实际的绩效考评体系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治理能力的基本一环。在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了“制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的要求。一套完整科学且针对性强的考评体系,有利于合理划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有利于工作目标的完成,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管理的效能。

2.目的性不强。现代大学的四个职责是: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高校已从社会的边缘转向社会经济的中心,如何更好地完成这四个目标,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难题。绩效考评体系应紧紧围绕这四个目的来设置考评指标,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更好地完成时代所赋予的职责的重任。一些院校的绩效考评体系没有体现这些目的导向。

3.指标不科学。要将高校的四大职能细化为考评指标。一些考评指标没有建立在可靠的可供测量的数据基础上,而是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定性的评价,因此指标的科学性不强。比如有的院校将工作纪律纳入到对教工的考核,但又没有对工作纪律的考勤记录。学生对教师的评教,由于没有一套客观的指标体系,反而导致那些对学生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的教师,得分更低。

4.效果不明显。由于认识不到位、目的不明确、指标不科学,所以考核出来的结果不但达不到激励人的效果,甚至还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1)学校的目标没有完成;(2)没有科学合理地评价一个部门与一个人的工作;(3)没有起到激励人的作用,导致做得多、错得多的局面出现,结果是大家都不愿意做事。这与学校起先所开展的绩效考评体系的原意背道而驰。

二、内部绩效考评性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内部绩效考评性体系具有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以下几种。

1.X理论。X理论是麦格雷戈对把人的工作动机视为获得经济报酬的“实利人”的人性假设理论的命名。主要观点是: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绝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怕负责任,宁可被领导骂;多数人必须用强制办法乃至惩罚、威胁,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激励只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层次上起作用;绝大多数人只有极少的创造力。借鉴X理论,要用制度来制约极少数不认真负责的人,使他们能够按要求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2.Y理论。一般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如果给予适当机会,人们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能力的限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去为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办法;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广泛具有的。借鉴Y理论,高职院校构建科学的内部绩效考评体系,是为了激励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激情与创造力,从而使单位发展得更好。

3.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个体的成就需求与他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政府的发展程度有关,社会风气也制约着人们的成就需求。借鉴成就动机理论是为了激励少数优秀精英人才,创造性地搞好本职工作,带领单位前进。

4.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根据这一理论,当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解决后,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实现以及别人对其认可与尊重的需要,因此在高校里,要更多地尊重教??的个性与人格,而不能以一种对待一线生产工人的方式来管理大学教师。

三、内部绩效考评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内部绩效考评性评价体系构建的逻辑联结点是以事的完成来检查人的工作成果付出,以人的工作激励来促进事的完成。必须将事和人结合起来。考评性评价的基础是设定年度工作目标,将教学科研、招生就业、内涵发展、校企合作、安全稳定等内容,融入分解到年度工作目标中。

1.行政工作目标的设定与完成。从学校层面看,要确定并构建三层目标责任体系。三层目标责任体系,就是将学院年度目标分解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和党委与行政年度工作计划分解,为学院层面的工作目标,各分管院领导为一级指标责任人;二级指标根据一级指标分解,为部门层面的工作目标,各部门负责人为二级指标责任人;三级指标主要根据二级指标分解,为岗位层面的工作目标,各岗位人员为三级指标责任人。学校对这些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半年核查和年终统计,力促这此指标的完成。这些目标的来源:(1)学校的“十三五”规划中年度工作中需要完成的目标;(2)创新强校规划;(3)学校党政年度计划;(4)部门“十三五”规划之年度计划;(5)上级部门的重要工作。根据年度工作目标,党委与院部按月编制月度重点工作计划。月度重点工作计划是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步骤,各部门必须积极贯彻实施。学院实施月度经济责任制考核,从而保证月度重点工作的完成。

第12篇

【关键词】示范校建设 项目管理 问题 对策研究

项目管理源于现代企业管理,是一种对项目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理论体系,近年来在社会很多领域广泛应用。项目管理以具体项目为研究对象,为达到预期项目目标,通过专门组织对项目进行计划、组织、指导项目管理最大优势是能在最短时间内集中有限资源,保证取得最优建设效果。

随着高职教育政策的变化,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如何利用项目管理理论高效推进示范校建设,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成为示范校建设单位需要面对的挑战。

一、高职示范校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示范校以项目建设为发展契机,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在办学实力、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方面全方位提升。由于项目涉及面广、难度大、时间紧等特点,在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项目管理制度不完善,内容规定笼统

通过梳理,笔者发现大部分示范校项目管理制度有《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高职示范校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集中采购工作细则》《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项目总体及阶段性监控评价》《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实施意见》等,关于项目绩效考核、专家论证、项目验收和监控等方面尚未形成制度,造成实际项目管理缺乏明确统一标准。此外,项目管理制度修订不及时,项目建设的条件在变化,制度也要及时完善。

(二)缺乏合格的项目管理人才

示范校项目负责人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沟通和管理能力,还要精通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只有配备德才兼备的项目负责人,才能保证各个项目的科学设计、分层管理和逐步推进。目前,大部分学校建设项目的负责人都是系部专业骨干教师,对项目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技巧缺乏系统认识。以笔者学校为例,8个建设项目中,有5个项目没有管理人员的参与,对项目管理缺乏科学设计。

(四)项目管理交流平台单一,沟通机制不健全

搭建畅通的内外交流平台是促进项目有效运作的保障。高职示范校建设项目通过项目计划编制、信息、绩效报告等实施沟通,对于建设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通过项目领导小组例会、项目负责人例会、专题讨论会等形式,共同研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此外,项目管理自动化、网络化沟通方式利用率较低,造成沟通上的延迟,不仅严重影响沟通效率,也对项目建设进度产生一定影响。

二、完善高职示范校项目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示范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为依据和基础。任何一项工作缺乏制度保障,必然造成管理秩序的混乱。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制定《项目建设档案搜集整理管理办法》《建设过程跟踪记录规定》《子项目建设组目标责任制与绩效考核及奖惩办法》《例会制度》《专家论证制度》等,争取项目的启动、实施、监控等各环节有据可依;二是修订、完善已有制度。随着示范校建设的深入,学校应根据管理经验和实际及时修改或删除不适合项目建设的条目,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二)继续加强对项目监控

项目实施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对项目实施有效监控,使其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一是借鉴Project2000管理软件,自主研发示范校项目管理平台。建设项目组对建设目标和内容进行分解,并填报在管理平台上。监控组根据平台的数据把握项目组每周的工作计划及完成情况,为领导组决策提供依据;二是邀请专家组对项目建设进行指导,听取教学基地和实习医院的意见。借鉴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实训基地建设。

(三)完善项目管理沟通平台

项目建设是学校提升内涵建设的重要平台,完善交流平台对项目建设质量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完善内部交流平台。除定期汇报、调度会、个别访谈项目成员等以外,借助QQ群、OA办公系统对项目进展、问题及经验进行交流,以及时提出意见、调整工作偏差;二是建立专家指导、行业参与的指导平台。示范校建设没有规律可遵循,需聘请示范校建设专家、行业医院专家参与重点问题研讨,解决改革创新设计及示范校推进中的具体问题。建立内外协作平台有助于沟通渠道的顺畅与高效运行,保障项目沟通及时有效。

(四)加强项目团队建设

高素质、高凝聚力的建设团队是加强项目管理的关键因素。一是举办专题讲座,讲授项目管理基本知识、职业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职工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管理能力;二是选派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其他院校及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以专题汇报形式向其他老师汇报工作体会;三是充分挖掘项目组爱岗敬业、把职业当成事业的理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团队成员形成合力和凝聚力。

(五)继续落实科研保障措施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针对项目建设中的难点和重点,开展专项课题研究。以科研带动项目,以项目承载科研,把科研工作与示范校建设相结合,科研的视角、科研的方法、科研的思维引领项目建设全程,促进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进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通过科研探索卫生职业教育的教育规律与本质,形成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同类型高职院校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第13篇

关键词 分析化学;项目教学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083-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roject Approach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Curriculum//Zhang Li1, Liu Feng2

Abstract The project approach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but also reflects the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ombin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in teaching practice, the authors made a number of exploration and summary of the project teaching.

Key words analytical chemistry; project approach; reform

Author’s address

1 Jini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Jining, Shandong, China 272000

2 Thirteenth Middle School of Jining, Jining, Shandong, China 272000

1 前言

分析化学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项目教学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工作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笔者针对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采用项目教学法对分析化学进行课程改革和探索,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以项目为载体,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2.1 项目的选取——分层次的项目设计,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实验能力

分析化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为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以及重量分析五大模块,每一个模块可以再细分为若干个实训项目。具体到每个项目的选取,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其已掌握的理论知识,选择既能完成分析化学实训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项目,如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化肥中氮含量的测定等,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技能可直接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效地激发主动完成项目的兴趣。

项目教学法是让学生学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终能独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计划的一种教学方法。设计入门项目、主导项目、自主项目、综合项目等多种层次的项目来反复训练学生,培养学生获得整体行动能力。例如,在酸碱滴定这一模块中设计项目有醋酸中总酸度的测定、混合碱的分析、化肥中氮含量的测定以及鸡蛋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4个层次的项目。入门项目的选取以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熟练使用实验常用仪器为主。如天平的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等,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术,熟练使用分析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为进一步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主导项目则在规范操作基础上,学会如何着手解决所面对的工作任务,教师给出概要的指导性问题和提示,用部分课堂时间予以点评、实施与评价。自主项目则以3~5人一组,进行自主式探索研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综合项目为设计研究性跨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设计实验课题,写出设计方案,在教师论证其可行性后准备实验,进行实验,写出实验小论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创新能力。

2.2 项目的实施——结合实际,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注意结合项目内容和学生的特征,形成以学生自我形成工作能力为指导思想,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的项目实施方法。

1)问题探究法。在拟定分析检测方案时,指导教师通过问题引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比如什么条件下的化学反应能用于滴定分析;溶液浓度及其配制方法,分析结果如何计算。以“自来水硬度测定”实训项目教学为例,结合实验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测定的pH定在10左右,为什么自来水回滴可以检验终点等,要求学生通过查阅书籍、资料来解决;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提高滴定操作技能,加深对相关的理论知识的理解。

2)分组讨论法。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有4~6位成员。每个成员各有分工,每个项目的完成都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小组讨论制定工作计划,然后一起实施,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组内学生轮流担任项目负责人,轮流分工。对项目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使项目教学有效进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项目教学中,将很难用语言描述的分析化学理论、原理、过程等以动画和录像的形式清晰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教学过程直观明了,给学生以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项目学习的相关信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制作多媒体网络交互式平台,方便学生与教师直接沟通,学生在这里可以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可进行讨论和交流,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2.3 项目考核——采用多形式的考核评价方式

改革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的单一的考核方式,考核评价突出“全过程考核原则”,采用闭卷笔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课业相结合等多种考核形式,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理论知识考核采用课堂提问、课堂练习、作业、研究性习题,辅助以学习态度考核等多种形式组合,其中考核内容以应用为主,着力避免“死记硬背才能得高分”的局面出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验考核采用百分制,由实验理论考试(20%)+平时实验情况(30%)+实验报告(20%)+实验操作考试(30%)构成。通过对实验教师严格的要求、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实验考核机制的不断完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项目教学应用于分析化学教学取得的成效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开展项目化教学,加强了教学的技能针对性,有效利用了实训资源,充分体现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特点,加强了学生基础化学理论和实验技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

分析化学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从事分析化学教学的工作者努力探索、不断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江丽.理实一体化模块教学在《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8):239-240.

[2]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EB/OL].省略/list_667/3097.aspx.

第14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中学数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33-01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多个专业的基石,特别是对于理工科的专业学习至关重要。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明显不足。尤其是像高等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全过程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教、学、用的脱节问题,严重限制了高职院校职业人才的专业水平。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已经无法跟上学科建设和技术实践的需要,大大降低了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对高职高专各院校的长期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要改变现状,就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目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体系的落后导致的教材脱节

以往的知识体系仍然存在,高职高专教材资源不够完善。目前合格的高职高专教材并不多,造成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专业需求,出现学与用的冲突,即专业学科需要的内容没有教,教了的大多在专业上用不了。加上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改革使得高等数学的课时减少,形成了内容和课时的冲突。在具体内容上,虽然在中学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近代数学的内容,但是比起高等数学,仍然欠缺广度和深度。中学数学同样也需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推导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毕竟对数学的概念解读、数学符号与数学语言的认识和使用还处于初级状态。而高等数学有着更强的理论性、更抽象繁杂的符号和概念,这使适应了中学数学节奏的学生很难快速上手。加上高等数学的内容很少运用中学数学作为基础进行拓展,而是全新的概念和内涵,在理解和学习上会更难。

2.教学方式方法的落后

主要表现在目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形式单一。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很少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又缺乏对专业学科的了解,在授课方面只能以教材为主,进行填鸭式理论教学,忽略了高职学生的专业指向性。加上高中数学注重多练习多做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做习题、总结习题类型,不重视对概念的理解和论证过程。加上教学节奏缓慢,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反复讲解,学生也可以只记结论不看过程,会解题就行。这导致学生到了大学,既不能适应快速的教学进度,对新知识应接不暇,又无法很好地理解新的概念和论证理论,逐渐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落后,跟不上知识的更新节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是高职院校职业人才培养的通病,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逐步提高。

3.教学模式的老旧化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层次的教育普及逐渐展开,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呈现参差不齐的巨大差异。对于高等数学教学而言,同一堂课和同一位老师的教学过程都会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形成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对此一般都无能为力,课下补习明显不合实际,学生也呈现一种不适应。这些都是教学模式的缺陷,中学阶段过于注重升学率导致学生在大学阶段不能很快适应,容易对学生的大学生活产生消极影响。这极大地影响了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工作。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明确培养职业人才的目标,教学以切实提高高职人才的实际能力为中心进行。

二、教学衔接的对策

针对导致教学“脱节”的因素,制定相应的衔接工作计划,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1.教学心理的衔接

多与学生接触,通过各种形式的沟通了解学生。平时交流时以诚相待,能与学生“交心”。这样,就能切实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想法,找出高等数学教学的突破口。此外,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注意起步阶段学生兴趣的培养,逐渐使学生用兴趣取代难学的心理。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起来,使学生在心理上消除对高等数学的厌学状态,教学过程就会轻松许多。例如高等数学中的很多概念和知识点在中学已经学过,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学过的知识作为突破口,利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学生熟悉的知识来让学生降低抵触情绪。

2.教学进度的衔接

高等数学的教学进度最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情绪,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调节教学进度。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学生不能很好地衔接新旧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障碍,此时就要注意放慢教学速度,使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并做好知识衔接的准备。随着知识量的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放慢教学速度,让学生能够跟上知识创新的步伐。对于学生掌握较好的章节,则可以视情况加快或略过,把时间节省下来用在重难点章节。例如极限、向量等知识学生在中学已经有所涉及,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简化教学,以学生课堂外重温为主,可以把教学时间向极坐标系、极坐标方程等新知识偏移,做到教学张弛有度。

3.教学方法的衔接

老套的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显然不适应高等数学的学习,学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游刃有余。首先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前课后能够坚持预习和复习,这样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其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主动思考、勤奋钻研等主观方面的,也包括善于运用数学符号和工具、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等专业习惯。最后,在学习方式方法上,要不拘一格,认识到知识点的领悟不仅靠老师的讲解,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研讨会等进行探讨和交流,还可以通过资料和工具自行掌握。再比如通过电子教案进行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特有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吸引学生注意,搞活课堂气氛,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学生能力的衔接

一是阅读能力。高等数学很大一部分靠自学,而自学的基础是阅读。阅读的能力体现在高等数学上就是对定义、推理、概念等的阅读理解能力,包含字面和逻辑两个层次的理解。二是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双向思维能力,因为数学中存在的许多可逆性需要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推导、逆向思维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概念、推理的理解,更能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三是批判和创新的能力。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推理正确的理论和答案,并对错误的现象和不合理的答案进行批判。中学数学缺乏批判精神的培养,高等数学的教学应该重视起来,有质疑才能有创新。例如通过数学建模比赛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想从中学数学走向全新的高等数学,开始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从中学数学到高等数学,对于学生来讲困难重重,对于老师来讲任务艰巨,但是只要做好了前期的教学衔接工作,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也会轻松愉快。认真分析“脱节”的原因,正确地去应对和解决,探索更多更好的衔接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肖永红,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分析[J]. 高师理科学刊. 2009(02)

第15篇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practice in enterprise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level, and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qualified" teache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the enthusiasm of teachers is not enough,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and enterprises are not so enthusiastic.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and mode, expand the forms of teachers practice in enterprises, to realize all benefits of school, enterprise and teacher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practice in enterprise in 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hrough practice in enterprise.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实践;校企合作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enterprise practic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047-02

0 引言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拥有一支符合职教特征、教学要求和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既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

1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意义

1.1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不仅能够了解最前沿的生产技术,同时还能够了解自己所属的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将课程理论知识和企业实践相结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培养符合行业、企业生产技术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在企业所了解到的企业的聘用人才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培养标准;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1.2 感受企业文化,提升教师队伍的素养 职业院校教师通过企业实践活动,能够了解到本专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及时补充和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了解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相关岗位的职责、操作规范、企业的用人标准等企业文化的内容,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个人文化素养,同时在专业理论的研究与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发现问题,为教科研工作积累素材,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

1.3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高职学院的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是从大学校门直接进入职业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基本没有企业实践经验,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比较薄弱,更谈不上根据具体工作任务来设计课程内容,施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因此,职业学院应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有计划的安排专业课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活动。职业院校的教师通过企业实践,不仅能将课程内容贴近工作岗位,更新原有的理论知识,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实践技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更鲜活的资源。可以说教师企业实践是职业院校进行“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1.4 资源共享,深化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资源共享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可以深刻的感受企业文化,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从企业实际工作中获取实践经验,为教科研工作积累更多资源,也可以在企业的制度设计、企业管理、员工培训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建议。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活动,能够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深化校企合作交流,形成学校与企业资源多元共享、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2 教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个职业院校都比较重视教师企业实践工作,只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和健全的激励机制,使得专业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教师出于职称晋升的需要或迫于学院的压力才进行企业实践活动,使这项工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首先,大多数教师都是利用寒暑假期到企业实践,最多也就一个月的时间,刚熟悉和适应了企业的环境,还没有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就要离开企业了。其次,如果不是出于评职称的需要或学院硬性的规定,这项活动跟教师自身利益没有太大的关系,使得许多教师不愿意去企业实践,即使去了企业,也只是去企业看一看,没有真正静下心进行顶岗实践,不从事具体的工作,自然没有收获,了解的也只是企业表面的东西,甚至打着企业实践的幌子,去做其他的事情。最后,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由于长期待在学校,社交圈相对比较封闭,缺乏与企业打交道的经验,自己也觉得没有能力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因而不愿意到企业。实践结束后,往往由企业出个证明,盖个公章而已。通过对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后所提交的材料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填写的实践日志中每天的工作内容几乎完全雷同,从教师提交的实践总结及相关论文中看不出教师企业实践的痕迹。

2.2 企业实践制度体系不完善 虽然许多职业院校都制定了有关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的制度,但只是通过制度来制约教师的企业实践活动,没有健全完善的过程监督机制,甚至是为了贯彻国家职业教育的政策而安排教师进行企业实践。企业实践的内容、形式、实践的企业都由教师自己决定,实践的效果自然难以得到保障。学校只是要求教师个人提出申请,学校批准后,教师自己去企业实践,在企业实践结束后,由企业出个证明,盖个公章,提交一份企业实践总结,期间的各项费用都由教师自己承担。通过对教师企业实践活动所提交的材料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填写的工作日志中每天的工作内容几乎完全相同,从企业实践总结中也看不出教师在企业真正干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提高了多少。同时,教师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大多处于管理的真空状态,企业和学校都不会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否按时上下班,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和效率,都依靠教师自觉自愿,在实际的企业实践工作中,教师的工作表现并不是很好。

2.3 企业的支持和配合不够 大部分企业都是教师自己动用关系联系到的,也有的是系部帮忙联系,合适的实践企业难找。据一些教师反映,自己在企业实践,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工作,也接触不到企业核心的生产技术,时间过长企业反而会觉得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产进度,长此以往,教师个人对于企业实践的态度也会变得消极,不利于企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大部分企业也不太愿意安排教师的实践工作,将接纳教师实践视为负担,即使是勉强接受的企业也多是因为老师的个人面子,特别是短期的实践。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教师到企业实践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对实践教师没有要求,不会安排具体工作岗位,也不希望教师参与企业的活动。

3 完善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对策

职业院校的教师企业实践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的配合与协商,因为它涉及到诸多问题:如观念问题、制度问题、时间的问题,还有统筹规划问题、监督管理问题等等的主观意愿和客观的条件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每一项工作都牵动着每一个利益主体,因此,需要多方的积极配合来实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目标。

3.1 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 要提高教师到企业实践积极性,职业院校就必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提高教师素质和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根本途径,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来做,要在时间和经费上对实践教师进行支持,要舍得投入。

3.2 制定和完善企业实践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实践制度,将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工作成效作为教师的年度工作考核、职称评定等工作的重要指标。教师到企业实践之前,要事先制订一个较为科学的企业实践计划,内容包括企业实践的目的、准备承担的工作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让教师带着任务和问题到企业,要有具体的工作岗位,能够承担和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在实际的企业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将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应用进行有效的整合,理论联系实践,还要了解专业发展趋势,企业内部各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在素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3.3 加强过程管理 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活动,除计划之外,必须要有本人亲自填写企业实践记录,实践记录的内容包括实践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遇到的问题、感悟、收获等方面。学院要将教师实践记录作为教师企业实践工作考核的标准之一,计算工作量。由学院安排专人到企业z查教师是否从事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工作、上下班时间、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等。并与企业核实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实践教师所记录的出勤、工作质量、积极主动性等方面的内容是否与事实相符。

3.4 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 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活动的成效如何,还取决于学校是否能够与企业建立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真正实现校企双方之间的合作共赢。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影响力,真正为企业解决诸如管理、人力资源、职业资格认证、员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教师既然来到企业进行实践,就必须要认同企业文化,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树立服务意识,保质保量的完成企业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实践中提升技能,在工作中实现价值。企业方面应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不断强化人才意识,支持和服务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效果

为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发挥教师流动中心“多元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功能,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2015年出台了一项鼓励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政策,规定各系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可以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脱产到企业进行整学期的挂职锻炼,除基本工资外,按行政坐班人员计算课酬。要求实践的教师每周五下午到学院人事处汇报下周的工作计划和本周的工作总结,提交挂职锻炼日志。会计系选派何玉玲老师到宁夏用友公司进行了4个月的企业实践,通过企业实践,教师本人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2016年何玉玲老师获得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全国信息化教学三等奖。总之,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加强职业院校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剑,李宇红.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问题和促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4):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