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1篇

一、单项选择题,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内。(每题2分,共50分。)读世界地图,回答问题1-4题。 1.在A点附近有世界峰,比原来测得的高度要矮,该山峰最新测得海拔为 A.8842米  B.8848米  C.8844米 D.8845米2.一个大洲的自述:“我在各大洲中抖附第二,与大哥仅一河之隔,地形以高原为主,在我的胸膛流淌着世界第一长河。”这个大洲是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北美洲3.地图上有一地区一段时期以来战事不断,有人说他是为“油”而战,有人说他是为“水”而战,还有人说他是为“宗教”而战,这个地区是A.西亚 B.东南亚 C.欧洲西部 D.南极地区4.关于亚洲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高原、山地,是世界上海拔的大洲 B.平原面积广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C.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 D.高原、平原、山地自西向东纵列分布5.东南亚的内陆国是 A.缅甸 B.老挝 C.越南 D.柬埔寨6.海峡是海洋运输的重要通道。下列表示马六甲海峡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7.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是 A.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B.地形崎岖,火山众多C.南高北低,以平原为主 D.西高东低,以高原为主8.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A.喜马拉雅山 B.落基山 C.安第斯山 D.阿尔卑斯山9.世界的平原是: A.密西西比河平原 B.亚马孙平原 C.东欧平原 D.西西伯利亚平原10.北半球的“寒极”和世界的“雨极”分别是: A.漠河、新加坡 B.乌兰巴托、德黑兰 C.奥伊米亚康、乞拉朋齐 D.冰岛、爪哇岛11.下列各组气候类型,在欧洲分布最典型的是: A.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12.南亚地形的分布由北向南依次为: A.山地、高原、平原 B.高原、平原、盆地C.山地、平原、高原 D.山地、盆地、高原13.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是 A.欧洲 B.南美洲 C.亚洲 D.北美洲14.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中国 D.印度尼西亚15.关于非洲说法正确的是A.地势东南低,西北高 B.南非高原被称为“非洲屋脊”C.东非裂谷带若干年后会隆起形成高大的山脉D.地跨南北半球的地形区是刚果盆地16.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最近海上通道必须经过A.苏伊士运河 B.土耳其海峡 C.马六甲海峡 D.霍尔木兹海峡17.下列国家不属于西亚地区的是A.沙特阿拉伯 B.巴基斯坦 C.阿富汗 D.伊拉克18.西亚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高温 B.干旱 C.劳动力不足 D.生产技术落后19.下表是某地气温和降水资料,请回答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气温℃ 21.7 22.4 21.9 20.2 17.8 16.1 15 15 15.6 16.1 17.6 19.4 18.2降水mm 1 0.4 0.5 0.3 1 4 6 7 5 2 1 0.8 29该种气候类型有可能在下列哪个地区分布:A.南亚 B.欧洲西部 C.西亚 D.南极地区20. 西亚的许多冲突、战争因争夺资源而起,下列哪两种资源经常引起“西亚局势不稳”:A. 铁矿、煤矿 B. 铜矿、天然气 C. 土地、金矿 D. 石油、淡水21..宗教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世界三大宗教都起源于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北美洲22.下列关于各大洲的“世界之最”的描述错误的是BA.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是南美洲 B.世界上干旱区面积的洲是亚洲C.世界上平均海拔的大洲是南极洲 D.跨经度的洲是南极洲 23.结合下图说出影响乞力马扎罗山植被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A. 纬度位置高 B. 海陆位置 C. 地形地势 D. 人类活动 24.东非大裂谷的成因是: A.板块碰撞 B.板块张裂 C.外力侵蚀 D.人工开凿25.以下对南、北美洲的叙述正确的是:A. 南北美洲的经济发展均衡 B.. 北美洲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C.. 南美洲是世界上平均海拔的一个大洲 D. 北美洲平均海拔较高,地形分为南北三大纵列带一、选择题答题栏(每小题2分,共5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综合题(每空1分共50分)26.读下图,回答问题(4分) (1)海域:D (2)海峡E ,___岛屿B _____3)图示地区大部分为 _气候类型27.读“西亚和北非地区图”,回答问题(5分)(1)西亚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之地。请在图上标出“五海”中的黑海(2)西亚的石油主要输往日本、美国和 。(3)请你写出输往日本的运输路线波斯湾 _____________海峡阿拉伯海海印度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峡太平洋洋日本 (4)图中标注的主要石油生产国④是 。28.读下列三幅图与材料,完成下列问题:(6分) 比较南亚地区和东南亚中南半岛,完成下表 南亚地区 东南亚中南半岛纬度位置 大部分处于10°~30°N纬度地区,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大部分处于________(五带、热量带)。 大部分处于10°N~26°N纬度地区,_________线横穿北部。大部分处于热带。海陆位置 西临________海 西临________湾地形分布特点 北部为_____山脉,中部为 印度河-恒河 平原,南部为 德干高原 高原。 北部地势高峻,与我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________________的地表形态。29.(8分)读下面材料与“南极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胜利建成,位置确定为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这也是中国继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1)图中①②③代表我国三个科考站,其中____________是昆仑站。(2)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降水稀少。(3)南极洲的代表动物是____________。(4)去南极科学考察的时间,一般选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即南半球的夏季,这时北半球大致处在____________季。(5)距离南极洲最近的大陆是__________,所以有些考察队选择从此进入南极洲。(6)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相似的地方是( )A.太阳光热资源丰富 B.水力资源丰富 C.都已经有人类定居 D.淡水资源丰富(7)南极洲上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众所周知煤的形成需要有暖湿的环境与大片的森林,而南极洲上冰天雪地,号称“白色沙漠”,为什么会有此种现象产生( )A.气候变暖 B.人类活动 C.大陆漂移 D.植被迁徙30、读“非洲气候类型”图,完成下列题目。(8分)(1)填出图中序号表示的气候类型:①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②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③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④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2)非洲由于赤道横穿中部,以及地势起伏_____________,因此非洲气候具有_________________分布特点。(3)非洲气候类型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有_____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_____气候31、读图1—3—1,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大洋:A______洋,B______洋,C______洋;海湾、海峡: E______湾,F______海峡;岛屿、群岛:H _____岛,I______群岛。(2)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山脉、高原:③______山脉,④______高原; (3).北美洲的气候特征以_______________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32、读南亚地形图分析题(9分)⑴、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形区为:① _________平原;②_________ 平原:③_________ 河;④ ___________山脉;⑤____________ 高原。⑵、图中⑥代表 ________岛。⑶、南亚的地形分布特点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答案一选择题1----5CAACB 6-----10DACBC 11---15ACBDA 16----20ABBCD 21---25ABCBD二综合题26、(1)太平洋 (2)马六甲海峡 苏门答腊岛 (3)热带雨林27、(1)略 (2)欧洲西部(3) 霍尔木兹海峡 马六甲海峡 (4)伊朗28、热带 北回归线 阿拉伯海 孟加拉湾 喜马拉雅山脉 纵列分布29、(1)③ (2)酷寒 多狂风 (3)企鹅 (4)冬季 (5)南美大陆 (6)D (7)C30、(1)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沙漠 地中海 (2)较小 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3)热带草原 热带沙漠31、(1)印度河平原 恒河平原 恒河 喜马拉雅山脉 德干高原 (2)斯里兰卡 (3) 北部山地 中部平原 南部高原

答案一选择题1----5CAACB 6-----10DACBC 11---15ACBDA 16----20ABBCD 21---25ABCBD二综合题30、(1)太平洋 (2)马六甲海峡 苏门答腊岛 (3)热带雨林31、(1)略 (2)欧洲西部(3) 霍尔木兹海峡 马六甲海峡 (4)伊朗32、热带 北回归线 阿拉伯海 孟加拉湾 喜马拉雅山脉 纵列分布33、(1)③ (2)酷寒 多狂风 (3)企鹅 (4)冬季 (5)南美大陆 (6)D (7)C31、(1)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沙漠 地中海 (2)较小 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3)热带草原 热带沙漠32、(1)印度河平原 恒河平原 恒河 喜马拉雅山脉 德干高原 (2)斯里兰卡 (3) 北部山地 中部平原 南部高原

第2篇

一、由口答引入相关知识点,激起对本单元知识的初步回顾

上课之初首先让学生尝试回忆7.4-7.5的主要知识点,通过激发他们对旧知的回忆,使得所学的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迅速复苏,为后续建构知识框架做好铺垫.

教学片断1:

师:回忆一下,7.4-7.5节《三角形》这一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1:我们学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生2:我们还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外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

师:还有吗?

生:我们还学了三角形的重要线段,还有三角形的分类.

师:很好!几个同学的答案综合起来就基本构成了这一节的知识脉络.

二、通过对课本习题延伸,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视野和思路

课本中的例题、习题都具有典型意义,在复习课中以课本为本,有针对性的讲好每一个例题,并通过延伸例题,加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拓宽分析问题的视野和思路,达到触类旁通之功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复习题“探索研究”)如图1,在ABC中,已知BD、CE分别是∠ABC、∠ACB的角平分线,且BD、CE交于点O,若∠A=80°,则∠BOC=_____;猜想∠BOC与∠A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试说明理由)

变式1?摇如图2,BO、CO是ABC的两外角的角平分线,若∠A=80°,则

∠BOC=______;猜想此时∠BOC与∠A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试说明理由)

变式2?摇如图3,BO、CO分别是ABC的内外角平分线,探索∠D与∠A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试说明理由)

设计说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以上三个问题通过内外角平分线条件的互换,深刻地展示了三角形两角的内外角平分线的交角与第三角的关系,它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对称美,而且对三角形中角度的计算也是一个重要的结论。

在教学中,对课本习题做延伸、改造、变式练习,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和提高,使学生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思维活动层层展开,不断深入,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有促进作用。

三、分层设计课堂练习,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同一班级中,学生的数学水平有高有低,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能都有所收益、有所提高,复习课的课堂练习应分层设计。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是全日制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数学教育理念。因此在刚才课本习题及引申题之后,为满足部分学生尝试、创新的主动性,我设置两道拓展题,让优生探究思考并解决,以期让优秀者更优秀。

1.如图4,在ABC中,∠A=96°,延长BC到D,∠ABC与∠A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A■;∠A■BC与∠A■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A■;依此类推,∠A■BC与∠A■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A■,则∠A■是多少度?∠A■BC与∠A■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An,则∠An是多少度?

2.⑴如图5,∠ABO=■∠ABC,∠ACO=■∠ACB,则∠BOC与∠A之间有何关系?

⑵∠ABO=■∠ABC,∠ACO=■∠ACB,则∠BOC与∠A之间有何关系?

设计说明:分层作业的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要,开拓学生视野,体验数学的妙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由口答引入相关知识点,激起本单元知识的初步回顾,再借小题夯实基础知识点,构建本单元知识的结构框架,然后运用例题规范知识点应用,梳理本单元的数学思想方法,接着通过对课本习题延伸,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视野和思路,最后分层设计课堂练习,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整个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归纳等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其相关知识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本单元复习课的设计着重体现把学生作为主动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注重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继续探求的动力。

作者单位:

第3篇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下表中题号下方的空格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1~4题。

1.读图判断,秦岭—淮河线大致是哪两大地区的分界线

A、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C、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D、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2.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下列界线与它大体相一致的是

A、暖温带和中温带的界线B、一年平均气温的0℃等温线

C、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D、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

3.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大致是

A、东西B、南北C、东北—西南D、西北—东南

4.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分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河流D、土壤

5.关于香港和澳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理位置十分优越B、与内地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

C、工业多属加工工业D、都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

读右图,回答6~7题

6.图中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是

A.种水稻B.种小麦C.种油菜D.种牧草

7.一般来说,这种生产方式多见于我国的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8.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A、距海较远B、温度较高C、纬度较D、海拔较高

9.西北地区由东往西依次是草原、草原荒漠、荒漠,主要原因是

A.、海陆因素B.、纬度因素C、.地形因素D、人为因素

10.北京的气候特征是:()

A、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多雨

C、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D、全年炎热干燥

11、台湾资源丰富,是我国美称最多的省份之一,下列美称不属于台湾的是()

A、海上米仓B、东方甜岛C、东南盐场D、海上花园

12、全国十大旅游景点中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B.避暑山庄C.布达拉宫D.黄山

13.亚洲的淡水湿地是()

A、松嫩平原B、东北平原C、辽河平原D、三江平原

14、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A.冰川B.地震C.风成说D.火山灰堆积

15、东北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

A、冬小麦、大豆、棉花B、春小麦、花生、甘蔗

C、春小麦、大豆、甜菜D、冬小麦、谷子、甜菜

16.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位于我国的哪个地区()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青藏地区D、西北地区

17.下列人文景观主要位于南方地区的是()

A、水乡人家B、窑洞C、蒙古包D、葡萄晾房

18.长江中下游平原能成为“鱼米之乡”的主要原因是()

A、长江水的灌溉B、雨热同期且地势平坦C、纬度位置好D、地势平坦

19.我国的城市群在()

A、长江三角洲B、珠江三角洲C、环渤海经济圈D、辽中南工业圈

20.下列不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景点的是()

A、西湖B、苏州园林C、周庄D、颐和园

二、综合题(每空1分,共30分)

21.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读下图及有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然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诗中“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______________海峡,该海峡西岸是_________省。台湾岛东临_______洋,南面是________海。

(2)台湾岛上的地形以________为主,峰为______,平原主要分布在_______部。

(3)关于台湾岛居民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祖籍以广东.广西为主B、以广东风俗习惯为主

C、主要的少数民族是高山族D、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

22.读“黄土高原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黄土高原范围:东起B山脉,西至D。

包括A________省和B_______省的全部,E_______是流经黄土高原的河流。

(2)图中为延安市气候资料,图中可以看出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气候原因是:。

(3)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特色的民风民俗,请你列举一例“黄土风情”:。

23..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9分)

⑴下列字母代表的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A、B、C、D、

⑵你生活的区域是:(写字母),说出你所生活地区的气候特点,。

⑶具体说丙是我国的(山)⑷丁是我国的(河)

24.下图是x疆地形分布图,右图是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6分)

(1)x疆地形的分布特征是与(填地形类型)相间分布。

(2)x疆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水源丰富的绿洲分布在盆地的(边缘或内部)和部分沿河地区。绿洲边缘地区的环境非常脆弱,若不合理利用,很容易导致土地化和盐碱化等生态问题。

(3)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轮南位于盆地,该工程的实施给西部地区带来的好处有

(写一条即可)。

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BCAADABAAA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DADCCBABAD

二、综合题

21、(1)台湾海峡,福建省,太平洋,南海。

(2)山地,玉山,西部。

(3)C

22、(1)太行山,乌鞘岭,山西,陕西,黄河

(2)夏季雨水集中多大雨暴雨

(3)信天游白羊肚头巾窑洞

23、(1)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2)北方地区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秦岭

(4)淮河

24、(1)山脉,盆地

第4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课程资源 地理教学活动

长期以来,地理教师习惯于看教材、看教案、看教学参考书,对于身边的课程资源利用不够。《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地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开篇“与同学们谈地理”就是这个话题。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一般来说,课程资源是大量存在的,但许多课程资源处于在“沉睡”状态,需要地理教师开发、唤醒,让它对地理教学和学生发展产生作用。如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它们静静地“呆”在那儿,在很多人眼里跟“书本”学习没什么关系。但如果运用得好,它们就是学习地理不竭的源泉。

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湘教版第四章第三节)时,先在学生理解有关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强度的关系后,安排一个“学以致用”的环节。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太阳辐射的强弱直接受太阳高度的影响,而太阳高度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些知识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请大家看一张照片。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校教室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

师: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怎样摆放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太阳光热呢?

学生1:应该让太阳能热水器始终对着太阳。

学生2:应该让太阳能热水器的表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目前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能做到这些吗?

学生3:我们可以给热水器装上一个遥控装置,在家里用遥控器指挥它始终面向太阳。

学生4:我们可以模仿向日葵给热水器装上一个自动装置,让热水器的受热面始终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

学生5:我在“两有用”地理竞赛书上看到,在30°N附近的日光城―拉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尽可能使一年内正午太阳光线与集热板保持垂直,集热板与地面的调整幅度约为47°。我国所有地方都可以是这个角度吗?

……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在家里拿着学生a牌的遥控器,或者开动学生b牌的自动装置指挥太阳能热水器,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的光热了。我们伊犁地区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与拉萨调整的幅度是否一样?请同学们课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

地理教师首先要学会细心观察事物。我在讲如何实地辨认方向时,教室外下雨了,有位学生走神往外看,我也顺着瞟了一眼,发现对面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并由此引出提问。

师:除了使用指南针、地图等工具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或现象能帮助我们辨认方向?

学生1:太阳。

学生2:树木。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可是如果是今天这样的阴雨天气,你处在陌生的街头,周围有没有树木,你又能从什么事物上辨认方向?其实,有位走神的学生往窗外看时已经发现了一个。请大家看他刚才看的对面的屋顶(走神的学生不好意思回到学习状态)。

学生:哦,太阳能热水器,它们都是朝南摆放的。

师:是不是所有地区的太阳能热水器都是朝南摆放的。

学生:(思考后)不是,南半球的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是朝北摆放的。

……

通过引导,把我们身边沉睡的一些资源激活,为学生获取知识发挥指导作用,也激起学生的热情,学生、生活与课程三者同构共生,体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资源的利用

生活中有很多的课程资源“明摆”在那儿,我们顺手拿来可以用。

我在讲八年级地理下册“我国南北差异”这一内容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学生及家人外出旅游的照片,课堂上有选择地展示出来。

师:我们大家或多或少去过外地,也都照过一些照片,现在我们请大家把带来的照片展示一下,注意照片上的景观差异,并认真听上台同学的讲述。

(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照片并作说明)

学生1:这是我去长白山时拍的照片,是在秋天。

学生2:这是我去海南岛时拍的照片。

……

师:我们把照片按拍摄地点从北往南排列起来,大家能从中观察到什么?

学生3:从南到北树木从阔叶变成针叶。

学生4:能看出气温差异。

……

在引此例中,我把学生及其经历当作资源,在分享、交流彼此体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自然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并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教学效果良好。

三、课程资源的创新

有的课程资源是在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中创新出来的。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日本”一节时,问学生:“日本在经济发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多数学生根据课文叙述很快找到答案:“日本利用多港湾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使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值得我们学习。”

但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认为:“日本自己经济发展起来了,但它把环境污染和破坏留在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我很快抓住这个观点,让学生从教科书中找根据。学生很快从日本“全国大部分为森林覆盖”和“木材大部分靠进口”等材料中悟道:日本“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具有低价进口原料、高价出口产品的优势,而且其自身良好的环境质量是在向其他国家转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基础上得以保持的,日本的经济发展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学生有疑惑:但课文为什么没有写上这一点呢?是不是说明教材也有不足?我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学生说:可不可以在本节修改课文?我说:“可以呀,怎么改呢?”于是,学生互相商讨,并很快朗读自己修改过的部分,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用教材”的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改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实现,体现学生是资源创新的主体。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地理教学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地理教师只有擦亮眼睛,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才能真正让地理课程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1]初中七、八年级地理教师用书.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河北版教材;修订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0019-03

2011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的人才培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初中英语》教材(七至九年级,以下简称本教材)于2002 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在河北和其他实验市、区广泛使用,得到好评,形成了良好的课程影响。根据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实验情况,本套教材于2010年起启动进一步的修订工作,截至2013年,整套教材修订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现从该套教材修订依据、修订原则、修订目标、修订内容等方面做些解读。

一、修订依据

(一)国家英语课程标准

遵循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更加凸显英语课程人文和工具的双重属性,更全面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的人才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的实验情况

根据教材的实验情况,分析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听取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教材的修订意见和建议,切实增强教材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继续保持教材内容活泼有趣、知识丰富、语言地道等特色。

二、修订指导思想

《英语》七至九年级的修订,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及教学要求,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一)重视以人为本, 强调素质教育

注重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宗旨,引导学生创新,培养学习合作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了解中外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禁忌、幽默等,使学生在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增强世界意识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发展健全的人格。

(二)注重语言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材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并用,注重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意识等内容和目标要求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三)坚持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

倡导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发现语言规律。

(四)坚持趣味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语言学习规律,选取适合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设计多种形式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五)注重体现时代特色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内容要反映时代的变化。本教材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呈现中外社会生活。

三、修订目标

(一)全面贯彻《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对学生知识积累、学法形成以及性格培养的影响,彰显英语教材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二)保持教材先进的教学理念、地道活泼的语言特色,并保持教材浓厚的生活气息,突出故事性和趣味性。

(三)提高教材的适宜性,适当调整教材的容量和难度,修改后的教材方便教与学,增强教材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四、修订内容

教材仍以系列化的交际活动方式展开,注重多种学习方式和手段的运用,注重生活情趣和情境化教学,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生活英语,在熟悉的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使陌生的语言生活化、通俗化。

(一)适当减少教材的容量:每单元新授课由原来的7 个改为6个。

(二)调整单元内容:调整教材部分单元和内容,使其与小学英语内容更好地衔接,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明确学习目标:在单元首页和目录中,明确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以达到便教利学之目的。

(四)增加板块:增加Let’s Do It,Culture Tip,Dig In,Learning Tip 等板块,补充活动或练习,以便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和用英语做事能力,拓宽有关文化差异的知识面,并优化其学习策略。

(五)充实复习课,引导学生对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及时进行自我评价。

五、教材的编写体例

本套教材仍以主要人物的活动为主线,以单元话题形式编排,各单元、各册之间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衔接。教材的内容始终贴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活动等情景,题材广泛,涉及自然、科学、人文、地理等各个领域;体裁多样,展现中外不同的文化背景。

本教材的修订继续采用教案式编排,共分为5 册。其中,七年级分为上下册,每册8 个单元;八年级分上下册,每册8 个单元;九年级全一册,10 个单元。每个单元设置6 个新授课和1 个单元复习课。每课的内容分为课文和练习两部分,课文占1 页,在一节课(45 分钟)内完成。教材中继续使用图片和卡通插图,尽量多地使用与课文主题有关的真实图像资料,展示中西方文化,以文字信息为主,以图为辅,另配有教师用书及教学磁带等。

本套教材在词汇、语法、语言知识的修订方面进行了合理的编排,注意在学习语言时介绍语言规律。从七年级上册开始,教授国际音标和读音规则,使学生能按国际音标正确读出单词,并在每单元复习课中补充了语言练习。语法教学从七年级上册开始系统介绍,采用归纳法展示语法规则,并对语法项目进行小结。

六、修订后教材的主要变化

(一)适当减少、降低教材容量和难度

修订后,九年级上下册合并为全一册,全套教材从原有44个单元改为42个单元;新授课时由原来的308个减为252个,减少了教材容量。

在具体修订中改写或替换了部分课文内容,降低了教材的难度。对语法、词汇、功能意念的呈现重新进行了梳理和安排,删除部分超标词汇和超标语法项目。在同一单元话题下,做到重点词汇、语法和功能项目出现得相对集中,在全套书的呈现中做到螺旋式上升,便于教师安排教学计划。

(二)话题进一步丰富

参照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的24个话题项目表,重新调整本套教材的话题。七年级下册将原有第1~4 单元的“旅行”浓缩到第1~2 单元,北京之旅改成了围绕丝绸之路的中国之旅,使得故事发展的节奏加快,并扩展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增加了学校生活、课外生活、英语学习三个单元,就饮食、音乐、服装、学校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使话题更为丰富。八年级上第6单元话题改为Go with Transportation!八年级下册将第4~6单元话题整合为The Internet Connects Us,Buying and Selling,Be a Champion! 九年级全一册在原教材基础上做了较大整合,并补充了有关电影、人际交流方面的话题。

教材中进一步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 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如调整教材部分单元和内容,使其和小学内容衔接得更自然,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三)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英语听说读写等活动融入教科书中。以话题为单位、采用教案式编排。新授课每课内容遵循“新授+ 活动”的形式,两页对开,左页为新授课文部分,右页为选择练习部分(Let’s Do It);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为教与学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灵活多样的选择。

新授课文后面Let’s Do It项目中设计了与新授课相结合的活动,便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活动数量控制在3~5 个,分别从课文理解、听力训练、基础知识、小组对话活动及课堂任务等几个方面着手,每个单元各有侧重并保持整体平衡。

每个单元中的项目(Project)活动中,学生需要使用英语合作完成项目,并可将成果向全班展示。通过这种项目式设计,引导学生用英语自然地交流思想、比较异同、体会意图并得出结论。这些活动不是单纯的练习题, 而是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参考,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语言学习。

每单元复习课引导学生对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横向复习,并归纳、总结。其听说部分中补充了对语音知识(读音、重音、语调、连读等)的学习和归纳;拓展欣赏部分与单元主题紧密结合,在轻松的氛围中对单元知识作适当拓展。

另外,设置了知识小板块,增加教材弹性。根据单元具体内容,适时增加了Dig In, Culture Tip,Learning Tip, Hands on Activities等板块,和教材内容自然穿插。其中,Dig In 引导学生就课文中关键内容做进一步思考; Culture Tip 对课文中的文化背景或文化差异给出必要的说明,渗透跨文化意识;Learning Tip 是对课文中知识点的解释和说明,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Hands on Activities 则强调学生在动手完成规定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四)更新体裁,增强时代感

本套教材以故事的发展为主线,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提供了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在编写过程中,语言素材由加拿大方作者执笔,保证了语言的自然性和地道性,保证了教材高质量的语言输入。

教材内容紧扣时代脉搏,生活气息浓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教材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话题素材,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境支持,便于学生用语言思考并做事情,对同一话题可进行多方面、深入地探讨,以此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教材呈现方式以对话和故事为主,结合海报、问卷、报刊电子邮件、网络视频、论坛、博客及微博等多项内容。如:第一册第30课,詹妮的奶奶过生日,詹妮用微博的方式写祝贺语;第二册第11 课,詹妮从丝绸之旅回国后,用论坛的形式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第二册第13课王梅和詹妮用网络聊天工具交流学校生活,第二册第26 课Alicia 和老师用网络视频电话交流英语学习。这些更现代化的交流手段,丰富了体裁,紧扣时代的脉搏,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本套教材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在各种活动中引导学生创新、合作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

1.明确学习目标,补充图画等非语言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单元主题,将单元页的You Will Learn 改为We Will Learn,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主体地位。在每个单元页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图片,并将本单元的主要功能、语法和句子结构列到单元页,使学生对本单元的重点一目了然,便于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2.引导合作学习。在安排每课的活动练习时,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有的侧重于合作学习,有的侧重于个体思考。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

3.自我评价更加科学。评价部分由原有的Do You Know?改为Self-Evaluation,采用发现式的方法呈现,不再采用对学习目标的陈列,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反思学习过程。单元学习之后,教材不再罗列单元的主要内容,而是提纲挈领,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同时评估自己的完成情况。

4.学习策略指导更为细致。教材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发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有意识地呈现学习英语的多种手段和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查找相关学习资料,丰富学习资源,收获成功的喜悦;根据课文,适时对比和总结英语语言的规律,如:英、美词汇的差异,合成词的示例,帮助学生借助联想和归纳来记忆词汇,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或求助于老师、家长甚至同学来使问题获得解决。

5.教材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内涵。在英语国家文化基础上适当补充了其他国家文化的介绍,并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重,渗透了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外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禁忌、幽默等,使学生开拓视野,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增强世界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发展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

后记

第6篇

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世纪精神为指针,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二、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年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学习中国地理相对比较容易。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应重点在教法上以面向中游学生的“双基”和应用能力为主,同时兼顾两头,让优秀生更突出,让落后生有进步。争取通本学期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并且会应用地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区域地理。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四、教学目标 认识领域:掌握大纲所要求的认识领域

能力目标:

1.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3.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4.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德育目标:

1.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增强对祖国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

2.正确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理解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3.进一步树立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地区差异的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

地区发展潜力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学会运用这些科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4.正确对待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一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5.进一步感受、体验和欣赏地理环境中的和谐美,进一步增加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进一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体会人地关系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学习和实践中进一步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与同学相互尊重,团结协作,提高自主性,培养创新精神。

五、具体措施

1、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2、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4、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能力再上新台阶。5、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7、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分析

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地理教学计划详情如下: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初二地理,根据上学期教学成绩和教学实际分析:

(1)每个班会学中国地理,会用地图,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力,对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的学生达到了三分之一多。

(2)每个班学习地理能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分析问题阅读地图还需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不能独立选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的占比例的也能达到三分之一多。

(3)地理基础知识差,基本概念不清,根本不会看地图、不会学地理,完全靠死记硬背取得一点成绩的占不足四分之一。

二、本册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教材为中国地理下册,第七章中国的农业第八章中国的工业第九章中国的交通第十章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属于中国地理总论,是在上册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之后逐章讲述的。第十一章中国的区域地理从区域性和综合性的观点,着重指出每个区域的地理特征,选择每个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加以论述,最后一章中国在世界上是在学生学完了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以后从总的方面认识中国的国情,并从政治、经济的历史发展变化中,认识我国在世界的地位以及我们的奋斗目标和肩负的责任。

三、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的

1、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学会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学生传授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继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进行辨证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与发展潜力,人地协调发展等科学地理观点教育。

3、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种植业的南北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铁路干线、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资源、区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是重点。工业的分布及原因、铁路干线的分布、区域地理是难点。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当前,地理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新阶段,我们第四册的教材这学期也做了很大的调整。按照全面实现素质教育要求,地理教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1)从教学目标上,课堂教学设计注意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在教学内容上讲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注意以突出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点作为主线。

(3)在教学过程上,做到整体优化:

A、注意创设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景,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特别注意重视地理图像的作用,让学生围绕图像充分进行观察想象和思维,即开展以“表象--想象-联想”为主要形式的形象思维,从而达到理解、巩固与应用。

B、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将不同教学方式融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注意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C、在教学手段上,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板书、板图、板画”到现代的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发挥它们在优化教学过程的综合效益。

D、教学过程中,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E、注重实践教学,组织模拟旅游比赛,选择旅游路线,并介绍沿途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风土人情等。

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 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年级是经1年半学习,年级整体情况较好,生活、学习基本上能按部就班,任教年级约120名学生,有三个班级,基本形成了有序课堂,为有效教学事先存在了基础。个别学生有时不能形成班级焦点,必须进行较多的组织教学。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初中地理整学期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两大部分。

复习基础知识,必须以书本为主,将书本看透,图看懂,达到重点知识理解记忆。只要基础知识能理解掌握,通过活动题检验理解的程度。如果活动题能顺利解决,那基础知识也就基本掌握,灵活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就已经具备。

四、教学目标:

初一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是本学期的复习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最难,学生普遍掌握较差。转入复习时,这部分应作重点讲解复习。经过初一的学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已有所提高,复习时再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应该容易些。所以,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全面系统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给学生一个整体知识的框架,让学生理清思路。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难度比第一章少降低一些。复习时可以多以实际生活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尤其是第二、三节气温、降水时空分布的变化。

这两章内容都应以读图理解作为突破,其他章节可以点清重点,让学生理解记忆。

总之,复习要紧扣教材,有效运用地图,精选练习加以训练巩固。 初一地理难点,重点很多。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还不过关,所以复习的方式应以夯牢重点基础知识记忆,抓住读图理解掌握为主。

下册区域地理以课本图为重点抓住关键,做到图文结合,掌握基础培养能力。

总之,复习要紧扣教材,有效运用插图,精选练习加以训练巩固

初二重点章节有:

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

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下册区域地理以课本图为重点抓住关键,做到图文结合,掌握基础培养能力。

总之,复习要紧扣教材,有效运用地图图,精选练习加以训练巩固

五、 教学措施与计划

地理复习时间短、内容多要让90%以上的同学取得较好的成绩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作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地安排复习,在全面分析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的基础上,特制定二阶段复习计划。

第一阶段:(3月22日――5月21日)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严格扣紧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以《学习手册》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本,特别是课本中大小标题(黑体字)的内容,它们概括性强,重点突出。课本中的“活动”、插图图表,重要的阅读材料(如:之“最”)也不能疏忽。做到正确把握地理概念,正确掌握读图、填图、绘图等基本技能。只有掌握熟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够灵活应对各种试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阶段:(5月22日――6月13日)梳理体系,讲练结合。

课本的基本知识点的熟悉掌握是必须必要的,但是仅仅有这个环节,还是不够的。因为,考试不是简单的对课本知识的重复再现。其中,解题的方法解题的思路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中考中能否考出比较理想成绩的一个关键所在。针对地理考试题的特点(“无图不成题”是地理中考试卷的重要特点)。我们这阶段安排了以下两个环节:

1、梳理体系环节。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界限,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体系化。以帮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也便于学生专题掌握知识,并在中考中答题过滤组织使用知识点。

2、讲练结合环节。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训练, 开放性题目训练),各种专题的讲练(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通过讲练,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有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切入点、方法,规范表达的方法,分析地图的方法及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同时布置量小而精的作业(对练习要精选,注意练习的基础性、代表性、典型性,以基础题为主,适当综合、适当提高。坚决舍弃“繁、难、偏、旧",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并从中发现不足和漏洞,及时调整教学,补缺补漏。

通过这个环节的复习,学生们基本做到课本知识点熟悉,应考方法掌握。那么学生们参加中考应该说,就没有多大问题了。

强化训练,冲刺中考。通过模拟题实战的强化训练 [精选几套中考模拟试题进行近似实战的强化训练(做到限时、限量、优质),注意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熟练掌握解题方法、解题技巧,最终以百倍的信心冲刺中考

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四

经过一个愉快寒假的休整,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为了保证在新学期里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先做好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是在学生经历一个学年的地理方面知识的学习进入了初二阶段,学生在初一阶段的学习中,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技能。在课堂上能进行有序的教学,但学生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由于平时投入少,未能及时做好复习,课堂内精力不集中。有的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不太强,所以本学期要按照班级实际情况,并在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成果。

二、教材分析

学习中国地理知识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写简单地图和图表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的地理问题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懂得协同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

三、本学期教学目的

本学期是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的地理差异,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了解省级区域、省内区域和跨省区域的位置、自然特征及经济的发展状况。

四、提高措施

1、在一年级现有的基础知识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堂实际,在课后的反思中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取长补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地理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在相应地理材料、图片中独立获取地理知识。在平时月考之前,把学习的基础知识要掌握好,并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记忆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个别学生加以指导,使他们更快进步。

2、做好不同学生的提高工作。本学期要对中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地理能力,如读图和用图的能力。对于他们不正确的学习方法给予改进,在课堂上要注意他们的听课状态检验学习效果。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人数较多,所以更要加强听课效率,适当完成基本任务。就是掌握本节基础知识和在图上读懂必要的内容,就是从简单的知识学起,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多给他们一些鼓励,还要继续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结合中国地理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根据我们国情、乡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保观的教育。纠正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五、继续渗透

1、通过本学期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2、进一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进一步学会运用科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3、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

通过本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学期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概况,中国的人口、民族特点及分布。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 、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湖的概况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

六、自我提高

本学期继续加强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及时圈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理论水平,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听取其他老师的教学过程,并从中吸取适合学生的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利用剩余时间学习有关的教学书刊《地理教学参考》、《地理辞点》等,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活跃、充实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师德

1、拥护党的领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社会公德,为人师表。

2、以诚相待,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在帮助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3、在个人修养方面,衣着简单,得体,言谈举止文明,对学生不用侮辱性语言以防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八、教学亮点

好习惯的养成: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品行端正,要有一个好的道德基础。其次是针对本学科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读图用图习惯,这也是我参加教研探讨并用相关地图来获取相应的地理信息。还有,通过电视媒体获取最新地理信息的习惯等等。

总之,开学初制定了教学教学工作计划,那么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就要按照它去做。在应用的过程中适合的留下来,不适合的进行调整,以利于教育教学工作。

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五

八年级下学期面临着会考,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计划如下:

一、面临的情况和任务

(一)、基本学情分析

由于学校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今年的八年级八个班341名学生,自七年级以来一直坚持系统的、正规的地理教学,没有因为是小科而受冷落。因此,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了深入的认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初步具有了用人地关系的观点看待地理问题的“地里头脑”。从过来情况看,学生比较稳定,课堂纪律、课间纪律、师生关系都比较好,为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具体到每个班,都有2、3名后进生(不单是地理学科,各科成绩都不理想)。通过家长座谈会和与学生本人私下里沟通了解,这些学生厌学情绪太严重,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上,一摸书本就头痛,他们学习成绩差主要是态度问题,缺乏学习的自信心。有的受社会上一些青年影响,认为不如早打工早赚钱好。

(二)、教学用时与教学内容

这几年地理会考时间是在五月下旬。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依旧。所以,八年级地理下学期教学工作只有15周的时间。地理教学内容除了八年级地理下册和《天津地理》,还要复习七年级地理上下册和八年级地理上册。

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教学进度,才能充分准备地理会考。由于在上学期就做了充分准备,渗透拓展了部分下册的知识内容,因此本学期地理教学进度加快,是切实可行的。在期中考试到来时(第十周)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用一周半完成《天津地理》教学,用三周时间依据课标要求进行有重点的复习。

(三)、提出的目标任务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读图能力、运用资料能力和联系实际能力;对于课标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必须要求学生背下来;对于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不要求背诵但必须理解。结合过来几年的地理会考成绩,提出本年度的地理会考目标:合格率达到98%;良好率达到85%;必须达到一个确保,即确保“有望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达到良好。

二、把握教学和复习重点

(一)八年级地理下册:

1.我国地理四大分区的依据及各自特征,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首都北京、香港、澳门、台湾的地理教学;

3.西双版纳支柱产业――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4.结合珠江三角洲说明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5.西部大开发――新疆

注:长江沿江地带在上学期学习长江和我国工业时已经做了渗透;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上学期学习黄河时已经做了渗透。

(二)天津地理:

1.评价天津的地理位置;

2.天津的海陆变迁――三道贝壳堤;

3.海河水系的特点、问题和解决措施;

4.天津的农业生产和物产;

5.天津的城市发展与布局和滨海新区建设;

6.天津的历史、文化与民俗

(三)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重点:

1.地球形状、大小、半球的划分和自转、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五带的划分;

2.经纬度划分和经纬度定位;

3.地图三要素的运用。能在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理事物;

4.牢牢掌握等高线地形图,会识别山谷、山脊、山顶、陡崖、鞍部、盆地,等高线稀密与坡度的关系,绘制地形剖面图;

5.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范围轮廓;

6.板块学说对山系、裂谷、火山、地震的解释;

7.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及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常用天气符号;

8.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

9.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阅读气候直方图;

10.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地区分布(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11.三大人种、三大宗教的特征与分布;

1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与分布,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

13.国际合作――联合国。

注: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内容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基础知识,本册是复习中重点的重点。

(四)七年级地理下册复习重点:

1.在图中描述大洲、地区、国家的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四邻位置、半球位置等)并进行评价;

2.结合非洲说出地形、气候、河流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生产、生活、文化等)的影响;

3.结合热点地区――伊朗、利比亚、埃及、伊拉克、叙利亚、也门等复习西亚北非;

4.两极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和科考价值。

注:七年级地理下册的复习目标:要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五)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重点:

1.我国的位置、面积范围,牢记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2.我国的人口基本特征和人口分布,人口政策;

3.我国的民族分布和民族政策;

4.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5.长江、黄河的概况

6.自然资源的类型,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的主要特征,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7.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会选择适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8.我国农业的分布概况,影响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9.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以四大工业基地为重),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认识高新技术产业;

注:八年级地理上册的知识内容与下册内容联系紧密,上册的很多内容可以渗透、延展到下册,上册内容学生掌握得巩固,下册加快进度就顺利得多。

三、指导思想与措施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地理会考导向为抓手,注重地理这门学科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心系祖国放眼世界的情怀,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发展观。决不能为应付会考把地理课上成灌输填鸭,变得苍白和僵化。

1.注重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注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多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地理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对前面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加大课堂密度。

3.要注重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充分利用课余或自习时间,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

4.坚持每周的地理教研活动,多分析,多交流,相互查漏补缺,共同提高。

5.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密切师生关系,深入了解,增进感情,广泛争取支持。

6.地理复习课不能上成对所学过教材的重复课。复习形式要多样,如以做习题的形式,以问题讨论的形式,以师生共同归纳、分类、比较的形式,以地理小组开展活动的形式(利用板报、墙报、办地理报宣传地理知识)。

强调:地理会考命题是基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们的地理教学必须以新理念为指导,围绕地理课程标准展开。要深入学习、研读蓝皮的《地理课程标准》和黄皮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只有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越深入越巩固,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高,考出满意的会考成绩。

四、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备注

1第五章第一节刚开学,进度适当放慢些

2完成第五章教学

3第六章第一节

4第六章第二节

5第六章第三节

6第六章第四节、第七章第一节

7第七章第二节、第八章第一节

8第八章第一节、第二节

9第八章第二节、第九章

10复习期中考试暂定

11地方课程《天津地理》

12地方课程《天津地理》、会考前复习

13会考前复习

第7篇

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怎么写?教学中要贯穿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意志坚定、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道德高尚、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唤起学生关注地球、关注人类,提高环境道德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深化创新教育,优化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1、使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三、教学设想

1、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计划。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实行启发式,探究式,培养学法,提高能力。

3、要努力增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面向体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的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以次来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4、要争取把多媒体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解剖难点。

5、做好教后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积累。

四、深入备课:

1、备学生

⑴帮助学生完成八年级地理学习的过渡。我们要切实作好八年级地理的教学,在教学进度上不能急于结束课程,提早复习,而要在教学中时刻向学生渗透地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⑵帮助学生养成看教材的好习惯。根据以往八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心气浮躁、眼高手低,平时不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甚至不屑于做课后题,相反,却一心扑在做各种习题册和难题上,结果一些人连最基本的知识都弄不明白。因此在本学期将注重这方面的指导。

2、备教材

对一些暂时拿不准的问题,要进行广泛的讨论,以期在教学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3、备教法

尝试将“研究性”的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备课中搜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把一些平淡无奇的知识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创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习中国地理,涉及的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习过了,因此八年级地理相对于七年级地理而言,要变得容易一些了,同时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兴趣更浓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

经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这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些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生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因此,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较浓厚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这对于学生学习八年级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年级整体情况不太好,基础打得不行。全年级二百多名学生,有6个教学班级。四班基础较好些,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但课堂纪律有待提高。二班课堂反映较慢,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每个班有5、6名学生基础很差,学习没兴趣,转后任务很重。

三、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从世界看中国,这章内容是本册课本的总领,大体概括了中国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多民族的大家庭共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后面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八年级下册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是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部分是中国的自然资源,包括总体现状及特征,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学习他们的分布及特点,通过学习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明确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土地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部分。

第四部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交通、农业和工业方面分析,掌握经济状况,铁路干线、农业和工业是重点

(二)教材图文并茂,培养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版式设计生动活泼,对地理问题的叙述,文字简明扼要形象有趣,同时借助多姿多彩直观生动的插图,针对性强,十分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的培养。例如,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和中国政区图,一幅图用不同的颜色重点点出中国的位置,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形象记忆,34个省区也是如此,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开相邻的省区,便于学生掌握,让学生进行感性认识,形成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

(三)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许多学生活动,叙述式课文与活动式并列的双系列结构。同时还穿插课外阅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了积极作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教学思路(结束八年级上册学习,八下学一章内容)

研究现状:这学期时间短,八上需要学习四章的内容再加上下册一章的内容,内容很基础,侧重于能力。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想想,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况,包括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理解我国的经济现状,农业分布特色,经济特点。

五、教学措施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识图、绘图、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2、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3、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阅读一些信息资源,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教学中要做到精讲,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5、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据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应在所例举的重点热点专题复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讨、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6、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导处、教科室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初二上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学生分析

进入初二地理学科就要学习中国地理,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出生在中国,喝中国的水长大,祖国对他们来说太熟悉太亲近了;从小就通过爸妈、报刊杂志、电视网略等途径对中国的一些了解了不少。但是由于中国疆域太大,太辽阔,学生们的了解认识不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他们知识结构的不完整,认识上的不全面,使得他们知其一不知其二。应该说他们的中国地理知识还有很大缺陷,不足以满足成长对地理知识的需要。另外初二学生在初一进行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兴趣,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他们大部分基本具备地理学习的能力。当然在学习地理过程中他们也会遇到许多问题,碰到许多障碍,对地理学习出现一些困惑,甚至有点讨厌。对学生学习地理出现的问题的思考也将是初二地理教学的一大课题。初二地理课程的开设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同时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对祖国的关心与热爱也与日俱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与道德情操。

2、课程标准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和地狱性两大特征,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侧重。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二、实施目标

1、总目标:

改革课堂教学,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采用自主与对话(讲授、合作、探究、发现等形式)两种学习方式,实现三维目标的综合发展。

2、具体目标

A、将“满堂灌”分隔成几个区间。对现在发展区的知识内容,大胆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对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内容,通过创设情景和设置问题实现对话教学,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过程、方法及情感体验,并逐步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B、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备课成为改革课堂的关键。要周密整理与组合教材内容,明确上课的目标(三维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创设一个有趣、有效、有用的课堂。当然课堂中的生成要时刻警惕,对问题的生成营造宽松的环境,和预留充足的时间,不急于求成,不吹毛求疵,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探究者享受到生成问题给自己与其他同学带来的学习快乐、思维挑战和精神满足。

C、建立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学生化的教师和教师化的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实现精神上的完全自由。

D、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自由表达人性特色,达到“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

E、关注“后进生”,用真情、诚意感化他们,抓住他们学习上的错误,借助错误实现转化的目的。

三、实施计划

1、充分发挥地理科目每周课时少,同一课时重复多的优势,对每一课时都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课后及时反思,及时调整,及时实验,再反思,再实验。

2、对第一节课进行电子课堂实录,对及时的反思调整做及时的更正。并课堂实录电子教案。

第8篇

一、围绕教材,条理清晰

微课主要运用视频将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用更具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由于播放时间不是很长,所以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师在设计微课课件时,要把握好微课的内容,围绕教材条理清晰地展现知识点,这样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微课一般都比较短,只有五六分钟,最长不超过十分钟,所以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围绕教材,将主要知识点在教案中有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如在教学《假如我是你》(教科版思品七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清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学会换位思考,同时还要让学生感悟相互宽容,养成乐于助人的品德。在设计这个课件时,笔者围绕教材主题,通过身份贵贱、财富状况、人种差异等方面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呈现法律未健全之前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以及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法律的健全,人类渐渐变得平等的发展历程。制作课件时,主要通过图片、视频来呈现主题,如通过黑人曾经遭受贩卖和奴役等老照片反映人与人的不平等,再用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的视频说明随着人类的发展,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这样的课件主题鲜明,而且围绕教材的内容展开,同时有一定的条理性。通过各种图片和视频,学生一下就能理解人的平等是怎样的概念以及人在哪些方面是平等的。

由于微课具有内容聚焦、主题明显等特点,所以教师在制作微课课件时,要围绕教材内容展开,还可以将相关的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微课资源包,将教材中的学习重点用形象而真实的素材在课件中展现出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二、形式多样。精于设计

要提高微课教学的质量,首先要提高微课课件的质量。在设计微课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符合教材内容的情况下,选择更为形象的图片或视频,以多种形式来呈现学习内容。

例如在设计《人类的朋友》(教科版思品八年级下册)这篇课文的微课课件时,笔者就采用了图片、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来呈现教学热荩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主题。首先,笔者给学生呈现了一组动物的图片,通过对比动物在大自然中生气活泼的形象和被关在笼子里的凄凉场景,让学生理解应如何善待这些人类的朋友。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展示了一些图片资料,包括齐白石画的虾、徐悲鸿画的骏马等,让学生理解动物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不少的帮助,促进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然后用一些动物的杂技、才艺表演等视频来展现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场面。最后用狗的写生图来结束这个课件,并让学生尝试根据微课的内容画出自己心中最喜欢的动物。这样的微课课件形式多样,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而不会产生厌倦感,让他们在欣赏微课的同时理解这一课的教学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想在短暂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课件的设计就需更加合理,用清晰、布局合理的图片或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来阐述知识点中的关键信息,适当地添加声音,同时将一些和学习内容无关的背景去掉。只有精于设计才能够优化微课课件,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适时引入,助力教学

在教学中,什么时候使用微课是一门学问。“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无助于学生学习的,把握好引入微课的适当时机,才能对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在初中思品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微课促进学生预习,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在授课的关键环节用微课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进行知识点分析。

例如,在教学《法律初探》(教科版思品七年级下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法律这个抽象的概念有具象化的认识,笔者在预习的时候就给学生展示了课件,在课件中用动画的形式展现了“獬豸”这个独角神兽帮助皋陶审理案件的过程,一下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顿时感到法律原来并不枯燥。在正式上课时,笔者给学生解释道:“独角兽遇到有罪的人就会去顶撞他们,而不管他们的身份如何,这正好体现了法律的精神,体现了公正公平的司法观念。”将独角兽的特点与司法公正联系起来,形象易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笔者在讲述法律的四大原则、法律的含义、法律和其他规则的区别之后,又适当引人了一个微课片段,展现了某事件之后肇事者主动自首的场景,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些肇事者后来去自首了呢?大家能否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说一下自己的观点?”这个微课片段与本课学习的内容紧密相关,将真实的事件展示给学生看,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能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思维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适当的时候引入微课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使用微课,不仅能够起到促进学生预习的效果,更能够帮助学生弄清楚学习的关键点,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课后拓展。自主学习

好的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促进学生在课后进行知识扩展、自主学习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微课课件后,学生回家后能够在网络上下载相关微课来观看,将学习的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教科版思品九年级)一课后,笔者让学生在课后观看与这篇课文相关的课件,并参考课件中的内容思考:还有哪些例子能够展现中国的风采,体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笔者让学生分小组探究这个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来扩展学习。有的学生从《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微课中关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的图表出发,分别找到中国在1952年、1978年、2001年、2009年、2012年的经济数据,很好地验证了表格中所写的内容。还有的学生从课件中有关世界500强的内容得到启迪,上网查找了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分析了这些企业的经营项目、在国际上的地位等,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还有的学生在网络上找到了一些外国知名人士对中国的看法和评价,并与课件中的“印象中国”相呼应,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微课让传统教学中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和高效,同时也让学生发现课堂学习原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促使他们在课后利用微课进行扩展学习。

第9篇

【关键词】兴趣 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

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不积极主动的现象比较普遍,作为任课教师确实感到很着急,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目前地理科不是中考的统考科目,大部分学生、教师、领导、家长都不重视,觉得地理科不重要;一个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得法。那么要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奋斗目标并注意将地理学科的科学性、思想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融合起来,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端正学生学习地理的态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

一个学生对一个科目学习态度的好坏,是影响该科学习效果的优劣,是有无兴趣的根本。由于目前大部分学生视地理科为“副科”“杂科”,认为学得再好也没有用,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有认为学地理是“白浪费时间”,加上一些家长、教师也向学生灌输“地理科不重要”的思想,加剧了学生的厌学心理。针对这种现象,作为地理科的任课教师,首先要做好的事情是端正学生学习地理的态度。在讲这门课之前,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学习地理知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作用和帮助,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对地理学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基础。其次让学生确定奋斗目标,激起学习动机。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航标的轮船,到处乱窜。只有确定奋斗目标,学生为了达到这目标而努力,才能激起学习动机,一个在课堂上的学生,如果毫无学生动机,“身在曹营心在汉”,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学生充耳不闻。即使教师讲得再精彩,对学生也毫无用处。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习是内因,正如有人说:“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你永远无法强迫马儿饮水。”学生只有学习动机,才有兴趣可言。要端正学生学习地理的态度,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教师在教学方面下苦工外,还需要家长、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的支持,共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家长、班主任、教师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有的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本人曾遇过这样的一件事情:七年级新生的一个晚自习课轮到我值班,学生有的做作业,有的看地理课本,某班主任走进教室见状, “晚自习,应该多复习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像这样的书就不用看了。”某班主任一边举起地理课本一边说,在一旁的我目瞪口呆,从此以后,晚自习课再也没见到学生看地理课本了,上地理课学生也变得很散漫了。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必然使学生索然无味。要想扭转学生不重视地理课的现象,就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我常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三、引用趣味故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中学生稚气未脱,还喜欢听故事。在地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讲一些趣味故事,既生动活泼,又引人入胜,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世界人种”时,我引入趣味故事法说:“在世时,有一天,在他的书房里会见了一位美国友人戴勒,戴勒盯着的脸看,一句话都不说,主席看见后就说,‘你为什么老盯着我看?’这时戴勒说,‘你具有一副东方人的脸。’主席听到直言,‘我的脸是代表中国人的脸,我们可以演各国人的脸,而西方人不行。’”又如,讲“季风气候”一课时,引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当时正值隆冬,赤壁战场盛行西北风(冬季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如果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为此,周瑜焦虑成疾,一筹莫展。正在这危难时刻,上晓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通过天气气象的变化,准确地预测到当地冬至前后短时间内偶然出现刮东南风现象,结果助吴火攻曹营成功,大获全胜。”如果此讲课生动风趣,学生乐听乐学,寓教于乐。

四、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新课标中提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如果能够让学生觉得学地理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用,他们会变被动为主动,会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例如,讲天气与生活生产的关系时,我举一个例子:广州南方大厦的经理,有一年冬季从当地的气象台得知来年春季本地区雨量多,雨季时间长,便把深圳一家公司积压20万把雨伞全部低价揽过来,当时公司职员大都感到不可思议。到第二年春季,果然广州地区的雨一场紧跟一场。由于许多商场未备好货源,城里的人为买雨伞都纷纷往南方大厦跑,于是,几天时间内,20万把雨伞一售而空。南方大厦净赚60多万元,以借雨伞营销赢得出一场市场竞争的胜利。又如讲日本经济,举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老师买了一套新房子,准备装修,但是老师对装修一点也不懂,现在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帮教师出出主意,怎样做才能花最少的钱装修出最佳的效果和质量?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一组:怎么购买装饰材料?第二组:怎么把材料运到家?第三组:怎么请装修工?第四组:怎样做监工?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装修这个道理,产品的生产也是这个道理。通过用生活中的小例子分析,贴近学生的生活,改变学生的学生方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引导到工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再根据日本的国情分析出日本经济发展战略,这样,学生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的生活具有意义。

五、引用诗歌、民谣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穿插一些诗歌、民谣等,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学生乐学乐记。例如:讲高山气候垂直变化时,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讲到我国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时,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讲地球公转和自转,引用“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坐地日行八万里,迎天遥看一千河”。讲海陆变迁时引用“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之举行,若出其中。”“星空花草进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等诗句。讲内蒙古高原时引用“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利用地图、地理漫画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与想象、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讲中国行政区划时,先让学生辨认各省的轮廓图,然后要求学生动手描绘一张中国行政区划图,描绘出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图,再剪出各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图,然后进行拼图比赛。

教学中,如果根据讲授内容,选用适当的地理漫画,作辅助教学,既生动形象,寓意深刻,丰富课堂活动,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讲水资源时,选用“就地取材”这一幅漫画:一个书生用毛笔往满是污水的河里一蘸就用河水作墨汁了。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学生分析回答:由于工厂污水,农业使用化肥、农药,流入江河,使河水遭受严重的污染。又如,讲森林资源的利用问题时,选用一幅小鸟的悲哀漫画,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幅漫画含义:由于滥伐森林,造成了环境严重恶化,使生活在森林中的野生动物丧失了理想的栖息地,产生了生存危机,所以小鸟要求伐木工人把它带走。

用灵法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间一长,学生们才能在上地理课时感到轻松愉快,觉得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什么知识,兴趣永远排在第一位。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都有不如乐之者。”因为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才会积极思考和认真钻研,学生只有对地理知识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时常恰当地教育好学生,端正学习地理的态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要改变满堂灌的方法,重视学生参与意识,师生共同活动,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途径

由于数学科目的特点,在考试中一般概念很可能得不到直接体现,因而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忽视,但是我们纵观大大小小的各类考试,却不难发现,数学概念的运用渗透在每份试卷的各类题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确实需要加强概念课的教学,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谈谈自己肤浅的一些认识:一、在概念的教学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能力到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切忌直截了当就定义而讲定义,应更多地从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思维情景,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而且也使他们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例如,负数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①让学生总结小学学过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用自然数1,2,3…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自然数0表示;测量和计算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②观察两个温度计,零上3度.记作+3 ℃,零下3度,记作-3 ℃,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负数.③让学生说出所给问题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所给问题有何特征.④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正、负数的概念.

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果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概念的过程,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正弦和余弦”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了正弦和余弦概念的发生过程,实现了由形到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的热情.

二、深入剖析,揭示概念的本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与知识特点,在教学中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应遵循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并逐步深入剖析概念的定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含义.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特征,进行逐层剖析.

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给出的定义,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也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

如先让学生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式表达:

(1)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在t小时内行过的路程是s千米;

(2)用表格给出的某水库的存水量与水深;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

(4)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

让学生反复比较,得出各例中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唯一确定一个值.再让学生自己举出函数的实例,辨别真假例子,抽象、概括出函数定义,至此学生能体会到函数“变”渗透了函数思想.

又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某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费0.4元;“快捷通”;不缴月租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本题的通话均指市内通话}.

(1)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移动通讯费用相同?

(2)某人估计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钟,应选择哪种移动通讯业务合算些?

通过在不同阶段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呈螺旋上升,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 并逐步形成函数概念,(1)“在某个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是说明:a、变量的存在性;b、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2)“对于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是说明变量x是在一定范围内取值,即允许值范围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3)“y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4)“y是x的函数”揭示了谁是谁的函数,由以上剖析可知,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关系.

三、联系实际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挖掘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因素,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够应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题,“怎样测量旗杆的高度”是安排在九年级下册三角形相似和锐角三角函数之后的一个课题学习.本课题运用三角形相似概念、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等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将经历计算、比较、估计、对比、交流、反思、选择最优化方案等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对本课题的讨论,将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教育.

本课题的学习实质上是一个对相似三角形概念和锐角三角函数概念复习巩固的课题,主要意图不是怎样测量的问题,而是提供一个思考、探究的平台,在活动中体现归纳、综合和拓展,感悟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分析和设计测量方法,促使学生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

本例通过生活中测量实例,让学生亲身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总之,以上是对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些探索.众所周知,人类认识科学的一般途径是引入概念,形成过程,揭示概念的本质,巩固概念,应用概念.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也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但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概念的本质,还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苏步青.中学数学教育[M].中国教育学会出版社,2005(6).

[2]孟建平.七年级数学课本的教案、学案.

第11篇

方山乡校:曾凯

自从新课标走进我们的教学课堂以来,我相信有很多数学教师像我一样,为怎样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怎样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而一直在思索着,探求着……

回想我工作的这四年来,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没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不能写出生动而富有文采的文章来表达我的教学感想.但我可以肯定:数学不管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万变不离其中,它的精髓部分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只是知识的注重点发生了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发生了改变而已.

数学以往就是注重知识的传达,老师也是充当“传道,解惑”的角色.现在,已经大大降低了知识的传达, 非常重视问题的形成过程.

老师也不是解惑的角色,而是搭建了一个师生交流合作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增加了师生的互助活动.以这个为出发点,下面我就为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改进谈谈自己肤浅的想法,赞同之处可以采纳.

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非常重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不管是代数部分,还是几何部分,为了达到目标,大纲对问题的设计非常新颖,包括图形方面,采取多种方法对新知识的形成进行充分的说理和验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打破以往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作风。而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并与同伴进行合作,并充分地开展交流。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多提一些具体的问题,旨在引起学生的思考。

例如第二章实数,在引入无理数时,形成无理数这一抽象概念的过程非常重要也是一个难点,教学时要把握住要求,尽量采用浅显、直观的描述性讲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通过实践发现“数怎么不够用了”,原来还有我们所不知的数——这就是无理数哦。这样,学生亲自参加了新知识的这一发现过程,而且心服口服。更进一步清楚了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二.对新知识的形成不要急于求成。

数学方面有很多概念,概念并不要求我们能够一字不牢地背下来,关键是要理解它的含义并进行有关的运用。而且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有些概念不可能一下子就要求学生达到较深刻地理解,教学时要把握好阶段性,不要超前。例如无理数的概念,定义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对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体会“无限”,但对“不循环”不可能有清楚的认识,只能通过后面的理论分析来补充。

三.不要为本堂课的教学计划未能完成而感到失败

教学计划本来就是自己根据目前的现状而进行的一个估计,有时候确实会存在你没有料想到的东西。有时你可能会低估学生的水平,也有可能会高估学生的水平,因此,课堂上的45分钟不一定能够按照你的教学计划来按部就班。有时学生可能会对你的问题扩散开来,进入更深一层的讨论,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担心完不成任务而阻止学生展开讨论,以老师的讲演代替学生的探索。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将新知识的探索继续进行下去。

四.北师大版重视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

在关注新知识形成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小组合作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体会知识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如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是否与同伴交流及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否从具体问题抽象概括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猜测,类比,推理。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当然在为学生提供活动的同时,要注意切合学生实际,可以反映当地的生活,如在讲第五章位置的确定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创设更有趣的问题情景,利用“变化中的鱼”来引导学生理解位置的确定就更有现实情趣了。学生也会在这种乐趣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识。

五.要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定位。

有些知识学生即使学了,但时间长了就遗忘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首先把握教材的内容定位。否则,学生对新旧知识不能衔接过来。例如第五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属于变换知识,是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学习了轴对称知识的基础上的变换知识再学习,又为下一章的中心对称的学习作了准备。在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已有了变换的经验,但又有点模糊。首先可以展示一下七年级的内容,让学生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经历现实生活中的变换现象。这样,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就会很投入地接受新知识。

六.关注课题学习。

第12篇

内容摘要:现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课程屡见不鲜,笔者也曾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尝试,本文以我设计过的《聚落》、《澳大利亚》、《黄河》、《长江》等学科整合教学为例,对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初中地理教学的若干问题思考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地理教学 资源库

正文:

伴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而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广泛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决定了信息技术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如何用好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其作用,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学过程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知识交流的载体。为此我构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辅以大量资料集合和信息交流工具的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同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意义建构综合评价”的教学模式,这样知识获取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在老师的主导控制下,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协作交流去获取知识。

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中,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将一些地区的气候资料变成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展示这些地区相应的民居景观图及简介),然后提出问题:“请说出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和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索,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接着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达成对这一问题的共识,再到全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发言或通过网络平台演示),得出结论,实现意义建构(总结出民居与当地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课后再利用平台对全体学生进行学习评估,可以师生共同进行(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发现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创新意识;合作交流;利用已有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

二、要善于借鉴、积累与创新,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

地理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因此需要建设与我们地理教学有关的教学资源库,其不仅包括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还应包括大量的文字材料。多媒体素材能带给学生感官上的直接刺激,但其容量有限,制作困难,且所耗的存储空间大;而文字材料却能弥补这些不足,同时通过学生对文字材料的选取、分析、综合,也能够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我在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过程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善于借鉴。地理多媒体教学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互联网上这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几乎包括了地理学科的各个章节,种类也五花八门。因此我在构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或设计课堂整合案例时,总要在互联网中进行搜索,大量浏览并借鉴,其中的很多素材、资料都可以直接使用,而且在浏览、借鉴的同时,也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带来新的启示。我最近上的八年级地理上册《长江的开发》一课,其中大量的资源都来源于互联网,而且通过借鉴其他地区优秀的教案,使我在课件的设计上大量运用了九江长江段以及九江98抗洪的图片,这些在实际的上课中不仅使学生觉得课堂内容离自己更近、更亲切,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做出的回答也更有创意,令人惊讶。

其次,多积累、善管理。互联网上的资源经筛选可作资源库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靠平时的积累,扫描的图片、录制的影像和声音、撰写的论文、报纸杂志上的文摘和学校教师制作的课件都是资源库的范畴,只要平时稍加留心,资源无处不在。资料多了,管理时就要注意分门别类,我在管理资料时就分了课件、图片、影片、声音、论文和文摘六个大类,大类中资料多的再按年级、课程或制作时间分小类,这样管理更规范,查找、使用也更方便。我在上《黄河的治理》一课时,发现平时积累的我校和其他学校教师制作的关于黄河的课件非常多,在对它们进行重组、再加工后,就很轻松地完成了该课的整合设计,可见平时积累的重要。

第三,要善于创新。在建设资源库的过程中,不但要借鉴、积累,还要在思想和方法上敢于创新,让资源库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我在建设资源库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对于自制的课件必定配有相应的电子教案或整合案例文字材料,以便以后使用;二、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大量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请他们提出建议或参与,这不仅实现了多学科间的资源共享,而且使很多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三、吸收了部分学生制作的作品(电脑图画、动画、电子报刊、科技小论文等)进入资源库,让资源来源于学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入手,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这也是当前整合教学最迫切解决的两个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指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组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其个人素质的组成,培养起来不是一日一科之功;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考老师的多方引导、多年积累建立。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将使整合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地理的教学质量。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相互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我认为:学生要想上好信息技术整合课,首先要上好信息技术课。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也讲究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其学习生活相结合,例如制作课程表、制作个人网页等,但由于学习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结合稍显牵强,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如果能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群策群力,设计一些既符合技能要求,又与各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的课程来岂不一举两得。我在上七年级地理下册《澳大利亚》一课时,课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在互联网上搜索与澳大利亚相关的知识材料,而后与信息技术教师联系,让他简单介绍以下网络搜索的知识,使学生的搜索更有针对性,这个建议不仅信息技术教师乐于接受,学生也非常配合,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对信息的搜索、整理和加工,更加丰富了课本原有知识,一些枯燥的理论和概念变得生动直观起来,也更易于学生接受,在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第13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

社会的发展与国家教育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全面素质的提高需要对全国范围内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初中教育紧抓特抓。对于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在学生基数庞大的农村,学校对于地理课程的忽视和专业教师的稀少以及地理授课设备的短缺都造成了农村地区地理教学的有效性降低。

一、有效性教学的含义

所谓“有效性教学”,是指任职教师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适当的教学策略为手段,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上接受所学知识,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这是一个享受学习的过程。

二、农村初中地理课堂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1.加强教师的个人魅力

教师的魅力直接影响到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奋度,一名充满爱心和包容心的教师会造就一名优秀的学生。只有学生自己喜爱的教师,才会在他的课堂上达到最佳的听课效果。教师个人魅力的提升也会形成一个“磁场”,影响到周围的学生,对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处于什么地方的学生,只要有兴趣,他才会去学习,所以说在农村地理教学中,要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例如,在初中地理的第一节课上,是对学生个人兴趣激发的最为关键时刻,教师需要通过学生的周围事物和地域地理知识的案例进行学生兴趣的激发。我们可以以电影《后天》为开头,其中讲述的CO2导致的温室效应而产生的全球性变暖,地球面临冰河期的再度来临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多角度受到冲击,对于兴趣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对学生所处地区的发电厂等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自我发言,各抒己见,以活跃的课堂气氛带动大家学习的兴趣。

同时,对于多媒体教学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在地理课堂上为农村的学生带来一个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他们的学习会因此而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3.创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境

“为什么”一直是孩子的代名词,特别是处于初中阶段的孩子,对于未知的探索和好奇有着极大的兴趣。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多建立问题情境,以一个多姿多彩的课堂带给学生更丰富的内容和知识。学生还会因此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动者,在教师设定的这些问题情境中探索问题的答案是一种乐趣,特别是在其中加入多媒体手段,以讨论和竞赛、辩论的形式开展学习,课堂不再沉闷。例如,在教学“从世界看中国”中,教师可与学生进行角色转换,让换位后的“老师”自己搜集教材,模仿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证明比教师的枯燥教学有着更佳的效果。

4.充分开发与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处于农村地区的初中教育硬件设备与城市学校相比,有着明显的劣势,我们不能因此而产生退缩感。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周围的地理教学资源,同时还要开发创新性的地理教学工具,对学校既有的图书、教学工具物有所用的前提下,同学生一起组成地理爱好小组,利用周围的废弃塑料、沙土等构件地球仪、地势模型等,搜集相关的地理图片。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社会地理调查,在地理知识的大搜索中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所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对于新旧教学手段的使用要统一结合起来,例如,在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一课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结合课前设计的精彩教案讲解方案,来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地势特点,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同时,在七年级下册《中东》一课中,我们从网络等途径收集有关中东战争、冲突的时事新闻资料,制作成关于中东局势的专题片“昔日的家园,今天的废墟”,在向学生展示中东局势的动荡与混乱的同时引入中东的地理知识,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下更能深层次的接受本课内容,这时再进行板书的讲解更能吸引学生。

农村地区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的加入会取得一定的提升效果。地理教师更要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快乐学习中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加深印象。

参考文献:

[1]周志安.地理教学使用多媒体的思考.新课程:下,2012(10).

[2]李川.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教育,2013(01).

第14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 多媒体技术; 生动直观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在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信息技术也成为了一个常态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学生立体地呈现知识,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因此,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参与,可以使教学活动得到进一步优化。地理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虽然在中学阶段,我们把地理学科归类到人文类学科的范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地理学科也带有一定的理工类学科的特征。在地理学科中,有很多的知识往往表现得比较抽象化,这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多媒体信息技术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多媒体技术为地理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手中拥有的教学资源往往十分有限,除了教材、参考书和一些练习题,手上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教学资源。这样就导致地理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封闭,内容相对较为单一贫乏。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用,则可以有效地打破教学资源的封闭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除了挖掘手中的教材资源、参考书资源,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扩充教学资源。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到互联网上下载一些优秀的教学课件、教案和习题等,这样,不仅大大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同时,在参考其他教师的优秀成果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及时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从而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可以说,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参与到地理教学中来,就等于整个互联网资源都成为了教师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资源库。这样,在庞大的资源库的支持下,地理教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呈现知识的方式基本上是以静态的文字化知识为主,最多再加上一些简单的挂图、模型等。这种静态化的知识往往具有理解难、记忆慢、忘记快的缺点。不仅如此,单纯地用静态的方式来呈现知识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从而降低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来丰富知识的呈现方式,加深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八年级下册的区域地理《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西双版纳的旅游宣传片,在短短几分钟的宣传片中,西双版纳优美的南国风光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在这段视频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还领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样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这时候,教师再进行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活动,每个学生都显得兴致勃勃,从而使得这节课产生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自然地理,另一个部分是人文地理。其中,自然地理中,有很多的知识都带有一定的抽象性,这些带有一定抽象性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工具下很难较好地呈现出来。例如,七年级地理教材开篇第一章的内容《地球与地图》,其中有很多的内容就带有很强的抽象性,像地球的运动,公转自转的地理特征及形成原因等知识,教师在常规的教学工具的帮助下,很难讲得清楚,并且,学生一进入地理学习的开篇第一章就设置这样抽象性较强的内容,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学这章的内容时,教师就可尝试着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活动。例如,笔者在上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地球在茫茫宇宙中的运动状态的视频,绚丽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了过来,接下来,我又利用多媒体动画形式分别给学生演示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运动状态,以及公转和自转分别产生的四季更迭和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这样,原本还比较抽象的知识在多媒体工具的帮助下立刻变得生动直观起来,学生理解起来就要轻松容易很多。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用给整个地理教学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正因为如此,一些教师也出现了“迷信”多媒体技术的现象。这些教师在看到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以后,对多媒体工具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无论教学内容合适与否,都要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一旦多媒体工具遭到滥用,不但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这种常态化的使用也使得学生对多媒体失去了新鲜感,从而降低了多媒体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在地理教学中,对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选用一定要慎重,这样才能够使得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技术,其本身并无优缺点之分,关键是看其使用者对它的把握。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善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地理课堂教学在多媒体工具的辅助下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潘文龙.浅析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J].

新课程学习, 2009(8).

[2]张明.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三

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1).

[3]任海刚.地理教学多媒体信息呈现模式研究[J].中学地理教

第15篇

写工作计划实际上就是对我们自己工作的一次盘点。让自己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计划是我们走向积极式工作的起点。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地理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一

一、指导思想

1、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

2、在总结实施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3、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和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

4、通过对地理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地理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地理意识,汲取地理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地理洞察力和地理使命感。

二、情况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教材分析

(1)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高一下学期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

(2)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全册六大单元。

(3)新教材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学生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特别是人文数据、理论的不断更新,更需要老师认真备课,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

3、学生分析

存在的学习问题

(1)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2)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措施

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记住常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教师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同时,教师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差等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6、教学进度的安排。由于新课程内容设计新而多,且教学时数少,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压缩,对教学进度抓紧抓好,力争在期末考前一周(第19周)结束上课,以保证期末考的复习备考时间。

地理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二

秋风送爽,硕果飘香。又是一个新学期,本学期我担任初二34、35、36及初一48、49共五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我根据各年级地理学科的特点,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推行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任务

1、初二:本学期新授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湘教版)——《中国地理》(八年级上、下册)。

2、初一:新授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三、学生情况分析

总体上讲,初二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地理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讨论较激烈,具备一定的学习自觉性,求知欲较高。课堂气氛好,学生思维灵活;当然,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目的不明确,成绩不理想。

四、教材分析

1、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区域差异四大部分。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2、八年级地理下册主要学习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内容,介绍了中国的农业、工业、高技术产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分为经济发展与区域地理两大板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在区域地理中,从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三个角度来认识我国的各个区域。

地理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材料三

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三(1)、(2)、(3)、(4)班的地理课的教学,本学期本人将认真地做好教学工作。现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地理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对地理这门课比较有兴趣,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班与班差别比较大。

(2)班中成绩差别悬殊,两极分化严重。

(3)优秀率不很突出,双优率不太理想。

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在上一个新台阶,以期待在毕业会考和中考中能取得好的成绩。四个班共有学生220余人。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有的则较差。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每一章内容之前设置学习导语,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每单元未尾又有单元小结,进一步深化及强调基础知识。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基础知识的学习。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1)思想教育目标:理解科学上存在争议是正常现象,合理的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初步形成敢于怀疑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文化知识目标:继续了解地理知识。

(3)能力培养目标: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更具自主性的前提下,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完成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提高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推理、论证、预测和评价的探究技能。通过尝试培养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具体措施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备课应包括以下过程和内容:

1、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1)钻研教学大纲,通读教材,了解教学任务、目标、重点、难点及“双基”内容。

(2)了解任教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学习风气、知识状况等,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3)制定改进和提高质量的措施,编制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4)确定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

2、写好教案。

(1)按照大纲要求,反复阅读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双基”的内容,明确每一课时的讲述内容。

(2)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搜集、整理、精选参考资料。

(3)全面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习规律和已有的基础知识,结合教材内容写出具体教案。

(4)教案内容包括:课题、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课型、课时、教学方法,教具、作业等。

(二)上课

上好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不仅要求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做到: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2、教学内容必须正确。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技能训练。

6、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教给学生学习规律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看图记忆等)。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4)在学的过程中,可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像等交叉进行,以提高教学效果。

(5)为使教与学的双方密切配合,学生集中精力听课,要求学生记好课堂笔记。

7、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每节课一般应包括:提问、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检查效果和布置作业等。每个教学环节,力求连贯、紧凑,时间分配合理,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8、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三)作业批改

精选作业,认真批改,可使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利于改进教学。每月布置一、二次课外作业。

1、作业内容要根据大纲要求,注意“双基”的训练,精心选题。

2、在布置作业前,掌握作业的深度和广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及时批改作业,坚持讲评,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全班进行纠错,要求重作和口答,以便加深印象。

(四)考试

考试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1、注意平时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平时考查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测验等。

2、期中、期末考试前组织好复习。制订复习计划,进行复习动员并指导学生系统复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章、单元的摸底考试。

3、考试内容应以大纲为依据,题型多样,难易适度,试题覆盖面要大,应是绝大数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另外要有一定的提高。

4、认真阅卷,考试后作出全面的质量分析和试卷分析,并进行讲评。对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归类整理,找出原因,以作为改进以后教学的参考。

5、认真登记考试成绩,提供全面认识学生学习程度的依据。

六、教学要求

1、教师在教学中要继续认真落实《课程》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2、大力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教育科研观。教学中要有科研意识,力争做一名科研型的教育工作者。

3、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力争创造条件开全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