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职业安全论文范文

职业安全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职业安全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职业安全论文

第1篇

护生事故性危害包括烫伤、砸伤、跌伤、锐器伤、用电或用氧时对护生人身安全的威胁和上下班交通事故等。因为我国对事故性危害因素没有明确分类和定义,所以此类研究主要针对锐器伤的诱因和发生率。锐器伤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由针头或其他锐器引起的皮肤出血等意外伤害。卢永明等的调查显示:临床实习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是65.4%,其中60.5%的锐器被污染过,在手术室发生率高达100%。锐器伤会引起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伤口感染和败血症等几十种病原微生物和疾病的传播。

2物理性危害

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放射性诊断检查和介入疗法广泛的应用在临床工作中。资料显示长期接受放射线是引发医护人员患放射性皮炎、白细胞减少、皮肤溃疡坏死、致癌和不良生育结构等多种疾病的直接诱因。护生在接触电离辐射时必须做好戴手套、穿铅衣外套等自我保护措施;同时经常接触的非电离辐射包括:激光、红外线、微波和紫外线等。在实施无菌技术操作过程中,护生每天都需要应用紫外线和红外线为病室、空气和器械消毒;红外线会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导致眼部损伤或永久性色素沉着。紫外线对皮肤、眼睛也会产生很强的刺激。

3化学性损伤

化学性危害通常是护生长时间接触的各种药物、消毒剂和各种废气等通过呼吸道、皮肤或锐器伤等各种途径引起的。消毒剂在医院工作中必不可少,对抑制细菌、病毒的扩散和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护生的黏膜、皮肤、呼吸道和神经系统均有影响,甚至会产生手部皲裂、气喘和胸闷等症状。每天接触的各种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虽然剂量小,但长期积聚起来也会引起流产、白细胞减少和致畸等远期影响。护生应具备扎实的药理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严格执行药物管理制度。

4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是指微生物及昆虫对人体的伤害,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会诱发各种疾病,将直接威胁个体的安全。护士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时不可避免接触患者的体液、分泌物和组织。研究发现急诊和门诊的护理人员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感染率是其他人群的8.97倍。昆虫叮咬不仅影响休息,还可致过敏性损伤,传播水痘、风疹和腮腺炎等疾病对护生也有一定的威胁。

5人体工效学、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

人体工效学、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目前是护理人员离岗的主要职业危险因素,人体工效学是运用科学的原理使工作场所、工作内容和工具与劳动者的身体、心理能力和极限相适应。如果工作流程违反了人体力学原理就会导致危害的发生,护生搬运病人和实施抢救技术时常引起骨骼肌肉损伤。在离职的护理人员中,因腰背痛占12%,52%的护士有长期腰背痛史。护理工作专业性强且责任重大,反复的“三查七对”、严格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频繁的观察患者的用药并不厌其烦的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工作量大及人力资源少让护生觉得护理工作压力大、心理负荷过重,成就感低。

6小结

第2篇

1“.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不足

“以人为本”是对“见物不见人”、以及“一手硬一手软”的否定和超越,是对建国后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经验的反思和总结。“以人为本”是上世纪80年代起对人道主义讨论的必然结果,是“人道主义将人本身视为最高的价值和尊严,从而主张善待一切人、并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实现其最高价值”含义的拓展和延伸,被视为“人道主义的当代形态”。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价值,把人视为一切活动的依据,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生活世界及人本身生存和发展命运的关注”,强调“尊重和关怀人性发展的需求”、要求人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树立起人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毫无疑问,人是各项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元素,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近年来,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政府各个部门及各级行业虽然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不断加深,也在实践中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做法表面化”等践行不足情况。同志曾经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安全,关爱生命,进一步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不懈地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而目前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安全问题则反映出我们的安全监管、安全管理和“以人为本”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监管人员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理念所造成的。例如工作中的事后处理重于事前预防,监管过程中出现的互相推诿,甚至、腐败等问题都是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的体现。

2.重生产轻安全思想仍十分严重

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一些政府部门和生产企业中,甚至是执法者本身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仍十分严重。目前企业往往对生产任务确定了比较详细的各类指标,而对于安全问题则没有很好的考核指标,即使在煤炭行业有百万吨死亡率等指标的制约,但由于煤矿生产的复杂性,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而对于没有指标制约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违法成本较低,安全问题更是成为生产的附属产品。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安全不是发展的要素,而是为了生产的继续才不得不关注安全问题。而且,由于长期的“生产第一”思想的存在,导致目前对于事故的防范主要依赖教育,没有注意工作中对事故预防措施的认真执行;此外,企业往往重视物质安全文化的建设,规章制度的建设,对于精神层面的安全文化建设则较易忽视,这种现状则导致安全职业道德没有生成的土壤;同样,由于执法者特别是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人员也存在着类似的思想,也有部分安监人员存在安全是为了生产,强调安全对生产的依附性,不能从更高层次理解生产必须安全的涵义。导致部分监管人员服务于地方GDP,企业服务于生产指标,安全问题持续得不到解决。

3.安全监管工作缺乏有效制约

从近几年煤矿事故所引发出来的安监局长、官员的腐败案例可以看出,我国的安全问题频发,和安全监管者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应对各级人大负责。目前,各级人大对政府部门的监管主要体现在政府报告或情况汇报等形式。由于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人大并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导致安全监管、特别是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处于空白。没有外部条件的制约和监督,安全道德的产生土壤也就不具备。如斯金纳所言“:人类不是作为道德动物开始其进化过程的,相反,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达到了创造出道德文化的程度。”目前,安全职业道德之所以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作用,甚至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管部门自身。一方面,在拥有监督和管理公共事务权力的安监部门,作为监督者,其权力的行使也应满足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基本要求,即监督者本身不出现违法乱纪的问题。但现实情况是在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下,监督者行驶权力的过程全凭自觉,即使有较为合理的监管程序,往往也都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安全监管独立开展工作时间较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内外制约机制还不十分完善,执法过程中弹性较大,安监人员在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约束的条件下,一些小隐患不被重视,积少成多,就有可能酿成大事故。因此,在我国执法环境不能快速提升的前提下,加强安全职业道德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4.安全职业道德教育无实质内涵

安全职业道德是约束安监人员以及相关人员的职业规范,但是从本科的专业教育到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来看,目前没有任何针对安全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在我国,目前只有医学、师范专业教育培养中存在制度性的职业道德建设,其他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课程等结合在一起,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实现,侧重于意识形态培养。目前,我国关于职业道德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为民服务,热情周到;顾全大局,团结互助;正直廉洁,克己奉公”,强调道德的约束和规范性,内容宽泛、普适性有余,但行业的针对性明显不足。就安全职业道德的内涵来说,虽然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等规范中对安全职业道德的内涵有一定的体现,但普遍存在着规范性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等状况。加上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将职业道德教育简化并限定于“知识的传授与考核”、内容单调笼统,且道德教育方式过于形式化和说教化,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脱离实际“、硬性灌输”、进行生硬的规范训诫,不但使道德教育本身丧失了活力、收效甚微,同时也使得职业道德教育被严重地“边缘化”,形成“口头上重要,实际工作中忘掉”的尴尬局面。

二、提倡安全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与转型。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指出“:我国的实践已经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在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诱发和激活了“人性的弱点”,导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泛滥与盛行。许多地方“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以GDP为纲”“、见物不见人”。不但造成了道德发展的困境与滑坡,同时也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安全职业道德属于道德文化建设的范畴,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对广大劳动者、特别是管理者的安全职业道德提出更高、更广泛的要求。从而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良好氛围,满足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

2.人民生活、生产的需要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由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快速通道中,然而快速发展的往往是经济,而文化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也是现实。在这种状况下,依赖制度体制的快速变革来实现安全生产是不切实际的,而安全技术的进步、发展和应用也需要时间;同时,即使是体制的改革和技术的发展,同样需要高素质、有责任心的人来完成监督工作。2011年全国安全生产继续保持了总体稳定、持续好转的发展态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仍不容乐观。2011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347728起,死亡75572。据统计,近几年,我国每年因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2%左右。每年因安全事故导致的伤亡人数加起来有100万人,也就是一年有100万个家庭因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不幸,按照一个家庭3人计算,20年中就牵涉6000万人。由此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影响更是难以用数字来统计。在全体国民迫切需要安全的生活、生产环境的现实状况下,提倡安全道德、发展安全职业道德则变成了迫切的需要。

3.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要想健康发展,首要任务是必须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在生产领域贯彻安全职业道德原则,政府起着指导作用,企业是实施的基础和根本。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都倾向于待遇较好、生产条件好、安全有保障的企业,而且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逐步逼近,高危行业特别是煤矿企业有可能面临没有合格劳动者可招的局面。而不合格的劳动者则可能进一步导致事故的高发,使整个行业面临发展困境。所以,除了在薪酬方面提高待遇吸引劳动者,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也将成为这类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而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就要求企业的自律和严格的监管,也必然要求其成员和监管者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这些也就很难实现。

三、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1.加快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建设与完善

道德和法律都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约束和限制。“但法律仅规范具有重大社会效用的行为,而道德规范一切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这个道理被耶林概括为一句名言“:法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与法律相比,很多没有违法的事情是违背道德准则的。而现在很多安全方面的问题,与其说是监管人员的道德沦丧,而不如说是监管人员缺乏监管的依据,监管人员没有相应的行为规范、不清楚管理的准则、范围和标准,不知道惩罚和奖赏、表扬和谴责、允许和不允许人们做什么的界限,“管理者就会无所遵循、各行其是,随心所欲地,而被管理者也就无所适从、糊里糊涂、乱成一团”,也就失去了安全道德形成的基础。因此,应加快相关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建设,主要应体现在法律法规的细致完整,可操作性的增强,标准的更新性等。只有安全法规的快速完善,才能促使安全道德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安全道德的进步,也必将促进安全法规的进一步健全。

2.加强对监管部门的监管和问责

实质就是对安全监管部门的内外部约束。因此,必须加强对安监部门的工作监管,通过改进监督方式,使安监人员能够正在体会到身上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严重后果,使其在工作中逐渐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职业道德素养。例如针对有些执法监督部门作风不深入,工作不扎实,不能逐一排查事故隐患等问题,应加强对执法人员的问责,增加其违法的成本;而针对目前经常发生的以罚代法、以罚代管等问题,应深入研究其发生原因,理清其中的体制缺陷,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杜绝以罚款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监管人员对罚款的根本职能发生误解;此外,为防止安监人员和企业形成利益的共同体,应参照国外经验,对高危行业的监管定期调换监管人员,形成有效的监管模式。只有对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的有效制约,才能使其真正体会安全监管的神圣使命,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加强安全文化的提倡和建设

安全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意识和精神具有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行为的巨大作用。同样,安全文化对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安监人员也具有良好的约束性。随着社会和企业安全文化的逐步养成,安监人员在此基础上也会努力创新安全环境,形成上下同欲,齐心协力抓安全、保安全的浓厚氛围。目前的安全文化建设似乎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较多,而全社会的安全文化建设还仅仅是起步阶段,因此,需要政府大力提倡和发展全社会的安全文化,以促使安全职业道德的发展。

4.加强安全职业道德的制度建设

安全职业道德的形成和提升,还必须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和各级安全生产培训中心的重要作用。对于安全监管和管理人员应该在其培训过程中,增加安全生产伦理和安全职业道德等内容,提升他们的自身道德修养。而国家、社会则应增加对安全职业道德的研究、投入,形成安全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并在目前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加安全伦理和安全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此外,还应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的从业人员,加大其“失德”所造成的经济成本和道德成本。使提倡安全职业道德,学习安全职业道德,内化安全职业道德成为从业人员的内在要求。

5.理顺各部门关系,实现和谐有效多头管理

第3篇

数据链层位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数据链层受到的破坏会直接作用到其他各层。数据链层的安全隐患又容易被忽略,数据链层的安全问题有:MAC地址泛洪攻击、ARP攻击、存取控制地址欺骗、VLAN攻击、VTP攻击和VLAN跳跃攻击。

2网络层的安全

网络层处于数据链层和传输层之间,是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第三层,TCP/IP协议族中最核心的IP协议就在网络层,广泛应用的TCP、UDP、IGMP及ICMP数据包,都以IP数据报文形式传输。网络层封装IP数据包,并路由转发,解决机器之间的通信问题。网络层常见安全问题有:明文传输面临的威胁、IP地址欺骗、源路由欺骗和ICMP攻击。

3传输层的安全

传输层在OSI模型中起着关键作用,负责端到端可靠的交换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在传输层使用最广泛的有两种协议:传输控制协议和用户数据报协议。传输层常见安全问题有:TCP"SYN"攻击、Land攻击、TCP会话劫持和端口扫描攻击。

4操作系统的安全

目前在职业院校,除了服务器是使用UNIX、Linux外,其它工作站基本是使用微软操作系统,存在以下风险。(1)安全隐患的产生,主要是操作系统配置不合理,例如:没有管理员口令,用户弱口令,未删除和禁用不必要的帐号,设置完全共享的目录、没有防病毒软件、不合理的访问控制,资源共享的访问权限配置不当等。(2)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很多系统服务支撑,这些系统服务向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功能接口,有些是操作系统正常运行必需的,有些则是不必要的。不必要的服务不仅会占用系统资源,还会给操作系统带来安全威胁。如果用户不知道自已的操作系统,哪些服务是可以访问网络的,就容易被入侵者利用。

5业务应用的安全

职业院校为了满足科研、教学、办公的需要,校园网搭建了很多网络应用系统,如:信息、教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图书管理等。这些应用系统很重要,但也存在风险如下:(1)身份认证: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为了保证安全,采取了身份认证措施,这些机制各有特点,但是入侵者仍可以利用网络窃听、非法数据库访问、穷举攻击、重放攻击手段获取口令。用户安全意识淡薄,使用系统默认或者弱密码,并且长期不改动,形同虚设。(2)WEB服务:WEB服务是学校用于对外宣传、开展网络远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应用极其普遍,使得Web服务经常成为非法攻击的首选目标。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网页代码本身就存在后门和一些缺陷,比如IIS漏洞、ASP的上传漏洞、SQL注入、缓冲区溢出等。入侵者一旦攻陷WEB服务器,可以把WEB服务器作为跳板,通过中间件或数据库连接部件,非法访问学校内部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并可利用网页脚本访问本地文件系统和网络系统中其它资源。(3)数据库: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校园网内的业务应用依赖于各种数据库系统,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正确配置数据库系统显得至关重要。数据库是个复杂的系统。非专业人员是无法正确配置数据库系统的。关系型数据库是可从端口寻址的,通过查询工具就可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例如通过TCP1521和1526端口,就能侵入一个弱防护的数据库;数据库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信息,可以泄漏数据库结构,分析这些信息就能实施攻击。(4)网络资源共享:为了工作方便,内部人员经常会使用网络共享,如果没有对资源共享,作必要的访问控制策略,重要的数据信息,就无防护地暴露在网络中。

6网络管理的安全

安全管理对于有一定规模的职业院校网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相应制度约束,就会带来风险:网络管理人员把校园网络结构、系统的一些重要信息传播给外人,会造成信息泄漏;密码和密钥管理风险,管理员账户及密码被外人窃取;在约束缺失的情况下,利用网络和系统的弱点,实施入侵、修改、删除数据等非法行为;审计不力或无审计,当网络受到攻击或其它威胁时,没有相应的检测、监控、报告与预警机制。事件发生后,不能提供任何记录,无法追踪线索,缺乏对网络的可控和可审查性。

7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艾滋病;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艾滋病(AIDS)是由于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的传染病。是致命性恶性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随着艾滋病的迅速蔓延,HIV感染者高危人群已扩展到社会各阶层,(2007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约70万。由于艾滋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患者常到各科就医,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护理人员,不可避免地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触到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因此普通科室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更多的是潜在的传染源。他们与艾滋病专科护士相比防护意识淡漠,相关知识缺乏且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口J,应予以重视。本文从分析艾滋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着手,探讨相应的安全防护对策,旨在避免艾滋病对护理人员造成的职业暴露。

一、艾滋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

1.1因职业暴露造成护理人员感染HIVHIV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或其他工作过程中,被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况Hj。有研究\"’证明,医务人员HIV/AIDS的职业暴露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护士、检验人员、医师,接触患者分泌物、血液、体液越频繁者,感染风险越高。由于护理人员每天都要进行多种有创操作,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医疗废弃物和污染物,所以护理人员是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Ippolito等报道的94例由职业因素感染的医务人员中49例为护士(占52.1%)∞J,美国疾控预防中心(CDC)报道的270例医务人员患者中有232例为护士i占85.2%),其中23例是通过职业暴露而感染的。

1.1.1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安全防护意识淡漠、HIV/AIDS相关知识缺乏、标准预防原则落实不到位等都是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直接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可能性增加。有调查发现55.1%的护士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时不采取防护措拖,在可能接触患者体液、血液时带口罩、手套者只占29.O%沛J。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在诊疗或护理患者前后洗手者占34.5%,接触血液、体液后进行手消毒者占10.1%。大多数情况下,职业暴露是由于操作过程或整理用物过程中疏忽大意或没有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而造成的。李晓亮和肖霞等¨刈调查医护人员注射后对针头处理不当,如回套针帽和用手给针头毁形,分别占23.5%和33.3%。

1.1.2HIV职业暴露的途径(1)被HIV阳性的血液或体液污染的锐器损伤是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据郑晓澜和邱英如等报道,在1年内有64.8%的医生和79.36%的护士发生过医疗锐器损伤,医生平均每人损伤1.07次,护士平均每人损伤2.88次¨“。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情况主要有:给病人注射药物、配制药物或抽血时;抽血后取下针头将血液注入试管时;给使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时;对用过锐器进行分类和处理时均易造成刺伤。(2)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接触HIV阳性的血液和体液是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又一主要途径ll3I。发生血液、体液污染的情况有:给患者喂饭、擦洗、翻身、拍背;整理用具、工作台、为患者整理床铺;留取标本时将血液、体液从一个容器到人另一个容器;抽血或输液后,穿刺部位按压不当会造成出血液污染;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做人工呼吸时均易使护理人员受到污染。

1.2心里压力增加艾滋病的不可治愈,隐蔽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的广泛存在以及艾滋病症状的不典型性,护理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艾滋病患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HIV职业暴露,这些情况无疑使护理人员的心里压力增加,产生恐惧紧张心理¨“。护理人员的恐惧紧张心理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因操作失误而发生职业暴露的几万方数据率增加,对护士的工作、生活、学习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一旦暴露发生,将对护士产生极大的心里压力。有一位护士在给患者抽血时不小心手沾到了患者的血液,在得知该患者是艾滋病患者后大哭大闹,认为自己要感染HIV。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护士都会产生中或重度焦虑及悲观情绪,长期的心理高压力状态极易导致心理疲劳,造成心理性的危害,可使护士产生习惯性便秘、经前紧张综合症、神经衰弱等,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并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二、安全防护措施

2.1设立专门机构预防和处理HIV职业暴露工作各医疗单位均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预防和处理HIV职业暴露工作。为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定期检查医疗器械的安全性能和护理人员安全操作情况,负责各种安全宣教工作。一旦职业暴露发生要规范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程序,及时提供咨询。

2.2树立安全防护意识艾滋病的潜伏期较长,在窗口期内检测不到HIV抗体,却具有传染性。感染者从外表无法识别,医护人员要确切知道就诊的每个患者是不是感染者是不可能的,护理人员更多的是面对潜在的传染源,因此要定期进行有关安全防护的培训和大型的艾滋病科普宣传,动员护理人员积极参与,使护理人员认识到艾滋病就在身边,在护理患者之前先做好自己的安全防护,树立良好的安全防护意识,在任何时候操作时都能采用符合规定的安全操作技术和防护措施。

2.3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宣教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曾尖锐地指出:“艾滋病主要死于无知”。临床护士如能很好地学习和掌握关于HIV/AIDS传播的相关知识,切断HIV/AIDS传播的一切途径,免遭AIDS的威胁是完全可能的。例如:HIV的体外生活力弱,对理化因子的耐受力不及HBV,因此,凡是用于灭活HBV的方法均可将HIV灭活.HIV对热和化学试剂敏感,对紫外线不敏感。0.2%的漂白粉溶液、0.2%的次氯酸钠、0.3%的双氧水、0.5%的来苏尔、75%的酒精处理5min既可灭活病毒。56℃30min即可将病毒灭活。pH值小于6或大于lO的溶液,在10min内可灭活病毒HJ。这些知识的掌握可为制定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2.4加强标准预防原则的掌握标准预防原则规定“医护人员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护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范措施”,这是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安全操作的行动指南¨引。可通过以下具体措施使护士掌握标准预防原则:(I)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标准预防知识和防护技能的培训;(2)编发防护职业暴露小手册,将一些常用的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以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形式编写成小手册,方便护理人员携带和参考;(3)将标准预防原则的要求、措施、流程以及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和预31案图表化并贴于墙上;(4)定期举办相关知识竞赛并设奖项。

2.5预防锐器刺伤为预防锐器刺伤应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要将针帽套回针头,禁止用手直接接触针头、刀片等锐器。(2)执行注射、抽血等操作时应戴手套,并携带锐器盒,随时将用过的针头放人锐器盒内,放置量不超过3/4¨“,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以免刺伤别人或自己。(3)对不合作的躁动患者护士在行静脉穿刺或拔针时应由技术熟练的两人配合。(4)所有操作完毕,应由操作者自己整理用物,针头等锐器不要留在治疗台、治疗车上,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应随时处理、浸泡、毁形。

2.6预防血液、体液的污染为避免血液、体液的污染要注意以下几点。(1)洗手:接触患者后要用肥皂常规洗手,如果手被血液和体液污染,要立即洗手。(2)戴手套:预料到有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时,要戴手套,必要时双层。带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可以降低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感染H1V的几率¨9‘。研究表明,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带手套减少50%。(3)戴口罩、防护眼罩和穿隔离衣:处理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执行特殊操作时,预料到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应戴口罩、防护跟罩并穿隔离衣。(4)抢救时尽量避免做口对口呼吸,用导管和复苏囊以及人工呼吸机进行抢救H¨。

2.7职业暴露后的处理(1)局部紧急处理:如果不幸发生HIV职业暴露应作紧急处理,首先冲洗被污染处的皮肤、粘膜或伤口,并迅速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冲洗;然后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消毒mj。(2)报告与危险性评估:护理人员在发生针刺或黏膜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及时向单位负责人和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局部处理完成后,要及时向有关专家咨询并请专家进行风险评估和确定暴露级别和病毒载量水平,决定是否进行抗逆转录病毒预防性治疗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HJ。(3)暴露后的药物预防:根据评估的结果实施必要的药物预防,预防用药的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暴露发生后1~2h内。轻度低危暴露使用基本用药,即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如双汰芝(AZT+3TC)300mg/次,每日2次,连服28d;严重暴露要基本用药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常规治疗剂量,连服28d。及时处理,及早用药可降低HIV感染的危险,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1~2004年对42例医务人员、公安司法干警职业暴露后,及时处理和预防性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ART),在6个月的随访结束时均未发生血清阳转拉3l。(4)给予咨询和监测:护理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后都非常紧张,甚至是极度恐慌,心理压力很大.因此要及时向被暴露者提供咨询,帮助他们稳定情绪,配合医生检查治疗、定期监测、随访以及树立生活、工作信心.HIV职业暴露发生后都应作HIV抗体本底检测,如检测结果阴性,不论经过危险性评估后是否选择暴露后预防用药,均应在事故发生后第6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抽取血样检测HIV抗体,以明确是否发生HIV感染HJ。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对职业暴露者的整个处理过程进行保密。

2.8心理压力的防护措施(1)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有预见性的调配工作人员,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避免因工作忙乱或身心疲惫而发生职业暴露Ⅲj。(2)改善、优化环境,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工作氛围,培养护理人员积极乐观的心态。(3)加强职业暴露防护教育,使护理人员掌握HIV/AIDS的流行形式、消毒隔离方式、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在临床工作中减少恐惧感和盲目性L25J。(4)提高护士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处变不惊的能力,认识到虽然因职业暴露而感染HIV,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只要我们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在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繁忙中规范操作,就能杜绝或减少HIV职业暴露的机会。(5)如果不慎发生职业暴露,有关部门除要提供必要的处理措施外还要及时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并不是所有暴露都会感染HIV,针刺的伤口接触污染血液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3%,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概率为0.1%。如果心理压力太大,可引导其看心理医生或向亲密好友倾诉,缓解心理压力,还可通过具体心理减压措施(听音乐、跳健美操、回忆最近生活和工作中愉快的事情等),将心理损伤降到最低限度。

总之,艾滋病对护理人员造成的职业危害是不容忽视的,要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通过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树立安全防护意识,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全面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可大大减少发生职业暴露的可能,如果意外发生了职业暴露就要立即进行暴露后的处理措施。使暴露后感染HIV的概率降到最低;针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缓解他们对艾滋病的恐惧感,保证其正常有序地工作,从而避免艾滋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张孝贤,潘丽娥.护理艾滋病病人的危险因素及职业安全防护措施[J].吉林医学,2006,28(6):847.

[2]陈竺.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EB/OL].ha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7.1l-29.

[3]刘淑然,常华丽,耿艳玲.护理人员艾滋病认知态度及自我防护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6):1414.

第5篇

1.1研究对象

随机将我院40名护士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0名,均为女性。A组护士年龄在20~45岁之间,平均(34.2±2.3)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3名,大专12名,中专5名;职称:主管护师4名,护师6名,护士10名。B组护士年龄在22~46岁之间,平均(34.0±2.5)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2名,大专13名,中专5名;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6名,护士9名。两组护士在文化程度、职称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护士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播途径、治疗方法等)教育、职业安全知识学习等,一般是通过晨会形式开展。B组护士在A组的基础上行职业安全健康与艾滋病防护知识宣传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艾滋病防护知识教育:定期组织讲座、交流会及专业知识考核,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性质、传播途径)、防治方法、态度(对患者、对职业、对相关行为)等内容,同时通过调查了解护士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知晓护士侧重艾滋病深层知识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对部分了解护士则给予艾滋病防护等知识教育;对不了解的护士,则行理论和实践结合、一对一指导等干预。②职业安全教育:加强护士职业安全、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综合学习,让护士认识到艾滋病防护的重要性,进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洗手操作、消毒管理等制度,避免感染艾滋病。同时对已发生的职业暴露及时上报,对症处理。两组护士教育均维持半年。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艾滋病态度等情况,均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完成,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知识掌握越好、态度越好。②记录两组干预后职业防护能力变化,包括严格按照规章操作、治疗盘合理应用、防护用品正确利用、职业暴露后正确处理等内容。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士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态度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护士艾滋病知识和艾滋病态度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B组护士艾滋病知识和艾滋病态度评分均明显升高,且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士干预后职业防护能力比较

两组干预后治疗盘合理应用、职业暴露后正确处理情况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B组护士干预后严格按照规章操作、防护用品正确利用情况明显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6篇

笔者认为法在形式上主要有以下五个特征:(1)规范性;(2)国家创制性;(3)公开性;(4)普遍约束性和强制性;(5)体系一致性。下面,笔者就以上述五个方面为鉴别标准,分析我国职业安全卫生标准是否确立了规范有效性。

一、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的规范性分析

根据《标准化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C》的定义,所谓标准就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就是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导则或规定特性的文件,是诸如标准、技术规范、规程和法规等这类文件的通称。据此,所有的标准都是规范性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当然也不例外。

二、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的国家创制性分析

国家创制性要求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第一、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第二、该国家机关获得了立法的授权;第三、依照法定程序创制。我国《标准化法》将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层级。下面分别介绍不同层级的标准的制定主体、授权根据和制修订程序,以供对比分析。

《标准化法》和《国家标准管理办法》都规定,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法律对标准的制定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安全生产法》第10条和《职业病防治法》第11条分别对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制定主体作了规定。

第7篇

知识管理尚无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完全相同。通常认为,知识管理指个人、组织或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知识和知识流动的过程、知识组织机构、知识资产、知识人员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从而促进知识的价值增值。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为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高校管理者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合理利用高校内、外部知识资源,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潜能,建立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从而达到最佳的知识产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功效管理过程。对于生态安全来说,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映。结合狭义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生态安全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安全,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权、生存权、健康享乐权、必要资源权、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或人文)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工程,它是环境、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以上生态安全的定义,笔者认为,高校的生态安全包括高校的自然生态安全、人文生态安全、社会生态系统安全三个方面,即能为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工作和科研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高校自身运行良好,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能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和科研服务的一种良好的状态。

二、高校生态安全的知识性分析

1.系统性。

高校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跟知识有关。高校自然生态安全包括高校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树木花草的种植,自然环境的绿化,校园整体的美化亮化都需要有生态学相关的知识作为积累。而高校人文生态安全更需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和探访神奇的科学研究,这一切都是在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中体现知识系统性的魅力。高校的社会生态安全是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社会声誉的综合反映和系统的写照,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了其知识的传递、升值过程,也正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2.动态性。

高校的生态安全正如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一样,不是一个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事情,它会受到经济、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一所高校受其综合实力、科研水平、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文明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动态性,这跟知识的学习一样,常用常新。

3.艰巨性。

高校生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后进行整治和治理,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超出了前期的投入,所以高校生态安全又具有艰巨性。知识也如是,一旦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就会产生惊人的后果。例如,携带核弹头的原子弹用在战争上,会对人类产生毁灭性后果。当然,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更需要经过专业的熏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具有一定的艰巨性。

三、影响高校生态安全的要素分析

高校生态安全包括自然、文化、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直接影响因素,因为自然因素出现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就会直接表现出来。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是间接影响因素,它们主要是通过自然因素这一中介变量对生态安全产生间接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自然因素作为文化、社会这两个变量的中介变量来研究生态安全。要想解决高校生态安全问题,可以从自然、文化和社会这三个因素入手进行研究。把这三个方面作为影响生态安全的3个一级指标,而自然因素又分为高校环境绿化、高校空气状况、高校植被情况、高校物种多样性、高校土地资源、师生居住情况6个二级指标来进行分析;文化经济因素可分为高校教育教学、高校的科学研究、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的文化传承4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社会因素分为高校的生态安全意识、高校的生态宣传力度、高校师生数量、国家对高校的政策、高校规模扩张程度、高校拥有生态技术、高校科技教育经费、高校汽车数量8个二级指标来分析。这样我们可以从18个二级指标来判断生态安全的破坏程度,每一个指标有一个合格或良好的经验值(标准值),用管理学上的专家打分法对高校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邀请专家对这3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进行打分,打分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这个指标最终得分,再根据指标的相应权重,得出总的得分与相应的经验值比较,判断高校生态系统的安全程度。

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1.生态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一些没有设立生态、环境资源等专业的高校,其生态安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编写、师资配备都不完善,要真正开展非生态专业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教育就是不可能的事了。即使开设了相关专业的一些大学,主要是进行专业课教学,非本专业的大学生也是不可能得到相关的教育熏陶。从全国高校来看,每年招收的环境类专业学生不到普通学校招生总人数的0.5%,非生态专业学生占绝大多数,而在非生态专业开设与生态相关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选修或必修过生态安全教育相关课程,没有接受过生态安全教育,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对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尊重之情,更不能主动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2.生态安全教学设置不够合理。

在教学体系方面,许多高校只重视生态专业或是环境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但是在非生态专业或环境专业的学生中,把生态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非常少。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高校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具有生态意识、懂得生态文明、有专业技术的现代人,因此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培养方案中,就应该含有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内容;在专业设置方面,对非生态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不是其专业课,但是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包括生态意识、生态的重要性、生态安全危害性及生态安全的基本技能技术等内容,并且有相应的学分。

3.缺乏长远通识生态安全意识。

生态意识是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态安全的危害性有深刻的认识。以下三种情况都是因为生态安全意识的缺乏导致的生态安全:一是过度开采带来的生态安全;二是盲目引进外资带来的生态安全;三是忽视森林资源保护带来的生态安全。我国的高校生态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虽有几百所大学开设了环境专业,但在专业学生中的生态环境专业教育不能代替在非专业学生中的生态普识教育,更不能替代生态文明教育。生态安全意识,事关21世纪我国能否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景目标。

五、实施高校生态教育的对策

1.加强高校生态环境建设。

要推进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就必须把高校生态安全教育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而加强高校的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建设。高校要加强绿化,植树种花,注重校园美化,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护高校生态平衡,让人在一个芳香宜人、绿树成荫的环境里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二是加强高校人文生态环境构建。如先贤感悟、节能降耗、低碳出行等的生态文明行为,这些均能激发师生践行生态文明的意识,也能自觉地内化自身素质,提升师生员工内在人文素养,表现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动。三是强化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构建。即让师生员工树立良好生态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反过来,参与又提升了其主体意识,强化了责任。因此,要提升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让其主动关心生态安全建设,从而慢慢地固化为其行为,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2.深化高校生态教育改革。

生态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理念。课堂教育是高等生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高校生态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一是改革高校的生态课程设置。高校可以在非生态专业、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生态安全教育选修课,课题内容涉及生态观、生态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论述、生态建设的不可逆性等生态安全的特性介绍,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注重生态环境师资的培育。一方面,可以在重点大学或研究生院培养生态教育师资力量,为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对生态安全教育定期培训,提高高校现有师资对生态安全的教学能力和生态意识。三是寓教于乐,把生态理论教育融于社会实践中。例如,可以将生态理论融于大学生毕业实践的调查和学习中,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所在的地区的山川河流、厂矿企业、生态环境、物种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既让学生了解社会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又得到相应的科学锻炼,也为地方政府正确有效地规划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案和依据。

3.加强高校生态实践教育。

高校应视生态文明素养与人格素质、学术品质和职业素养一样重要。高校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等组织是推进生态实践教育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团组织生活会、院校活动中将引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议题,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能给广大学生带来普遍而深刻的教育作用。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开设生态教育专栏,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并且邀请专家作环保讲座,交流生态环保的经验和体会。

4.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库。

高校的活动是以知识作为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均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一个核心的生态安全知识库,集中高校的生态安全的理论知识、教学讲义、科学研究、生态历史资料、环境保护、毕业生生态论文、学术交流等知识组成的知识库。其核心知识库由校学术委员会作为最高的领导层,任命由校长和学术带头人为主的知识主管(CKO)决定其知识共享机制和范围,下设知识管理办公室,办公室由学校的科研处、教务处、校长办公室、信息中心组成,统一知识库的日常管理,保证生态安全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同时,可以建立校园生态安全知识库的知识共享机制和知识激励机制。

5.建立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

高等教育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与开放性。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习惯的培养既可以在高校也可以在社会组织中获得。因此,高校生态安全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不能拘泥于某一组织或者范围内,应该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开展合作,把生态安全知识的节点(高校、政府、居民社区、社会民间组织)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开放的生态安全知识链,让生态安全知识在整个知识链中流动起来,从而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传播与创新。在实践上,高校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居民社区以及敬老院、中小学等机构的合作。开放的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链,可以有效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让高校生态安全知识高效运行。

六、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功能价值

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风貌,有助于改进和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

1 企业安全文化基本组成部分

1.1 企业安全物质文化

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保护职工身心健康与安全的工具、设施、材料、工艺、仪器仪表、护品护具等安全器物。例如,防毒器具、护头帽盔,防静电、防辐射的特制套装等个体防护用品护具;各类超限自动保护、引爆装置等安全设备装置;阻燃、隔声、隔热、防毒、防辐射、防电磁材料及其检测仪器,本质安全型防爆器件、光电报警器件、热敏控温器件、毒物敏感显示等安全防护器材、器件及仪表;有害气体报警仪、瓦斯检测器等各种预警预报装置。

1.2 企业安全制度文化

指企业为了保障生产及经营活动过程中,人、物和环境的安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和完善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防范措施、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管理责任制,以及其他涉及安全的厂规、厂纪等。另外,也包括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及有关的安全卫生技术标准。它是企业安全生产的运作保障机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性、原则性、规范性和时代性特点,是企业安全精神文化物化的体现和结果,是物质文和精神文化遗传、涵化和优化的实用安全文化。它体现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法规的贯彻执行;企业自身的安全制度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

1.3 企业安全精神文化

包括企业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思维方法、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心理素质;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心态与环境、企业安全风貌、企业安全形象、企业安全科技水平、企业安全管理理论、安全生产经营活动的机制、安全文明氛围;安全文学、艺术;安全自然科学、安全社会科学等。从本质上看,企业安全精神文化是企业员工安全文明生产、经营活动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的综合表现,是员工对安全认知能力与辩识结果的真实体现,是员工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心理和思维的产物。企业安全精神文化,反映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贯彻,对安全法规和企业安全规章制度执行的态度和自觉性上;反映在企业的安全形象的塑造、安全目标的追求和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反映在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中,保障安全操作和产品安全的安全质量上;反映在自觉学习安全技能、对自救互助应急训练的热情、对企业安全承诺以及承担维护安全的义务和行动上。

1.4 企业安全价值及行为规范化

包括员工对安全的价值观及其安全行为规范。企业的安全价值观是一种或明确或隐含的观念,是对事故的真假、好坏、善恶、美丑等方面所做出的倾向性表现,以及对其实质问题在内心所形成的习惯性主观判断。这种潜在观念制约着人在安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一切愿望、选择、目标以及行为方式。安全价值观反映在人的外在行为上,形成公认的安全价值愿望,反馈于心、溶于思想、引导思维、制约行为,逐步形成了社会化的安全行为标准或原则,并进一步演化为社会及大众公认的安全行为规范和安全价值标准。安全行为规范表现为安全理论观念、安全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标准、科学的习俗和风貌,甚至包括企业安全生产对社会应负担的道德责任等,它是企业安全精神长期作用于员工的结果。企业安全价值及企业安全行为规范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特质和核心。

2 企业安全文化功能价值

企业安全文化主要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的功能。

2.1 导向功能

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具有明确集中的价值观,集中体现企业的最高理想及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活动提供了价值取向,具有导向功能。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的价值观,为企业大多数职工所认同,他们将企业的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将企业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目标。这样,个体目标、价值观、理想与企业的目标、价值观、理想有了高度一致性和同一性,个体的行为被集中导向到同一目标,使全体员工朝着同一的方向共同努力。

2.2 约束功能

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对企业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这种作用与传统的管理理论所强调的制度约束不同,它虽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约束,但更强调不成文的软约束,它通过文化的作用,使这些制度在员工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有诱导信号发生,即可得到积极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行为,这种约束机制能够有效地缓解员工自治心理与被治现实形成的冲突,削弱由其引起的心理抵抗力,从而产生更强大、深刻、持久的约束效果。

2.3 凝聚功能

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观和目标,当它们被企业职工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和目标后就会产生一种积极而强大的群体意识,将每个职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职工之间不仅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且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语言,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他们会将成绩归功于集体并愿共同承担受失败带来的后果,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以企业为中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安全文化可以保持一个企业的稳定性,保持其独有的风格和活力,不因企业员工的更替而大起大落。企业安全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有着畅通与完善的传播渠道,因而它有足够的力量同化一批又一批新来者,使他们接受这种文化并继续坚持与传播它。这正是世界上一批优秀企业长盛不衰的原因。

2.4 激励功能

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奋发努力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安全文化的激励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员工的“内”激励来实现的,它主要是通过精神激励而不是物质激励。这种激励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首先,企业的安全文化,特别是企业的价值观向人们展示了工作的意义,人们在理解工作的意义后,会产生更大的工作动力,这一点已为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所证实。其次,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强调充分发挥调动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一旦职工真正感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他就会更好地工作,并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再次,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可以对职工进行目标激励。它一方面用企业的宏观理想和目标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另一方面它也为员工个体指明了成功的标准与标志,使其有了具体的奋斗目标。并使用典型、仪式等行为方式不断强化员工追求目标的行为。

2.5 辐射功能

企业在社会中存在,企业安全文化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影响,它反过来也会对社会大文化产生影响。一般说来,企业安全文化大都重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互益关系,使二者共同繁荣和发展,它能促使企业在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目标,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作出正确的抉择,主动承担起自己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有时为了长期利益和大局利益而甘愿牺牲自己的局部利益。企业安全文化还通过对自己员工的优良培养和教育,而影响整个社会。所以安全文化辐射到社会上,会对社会大文化产生良好的影响。

3 结语

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概括地说就是将企业决策层、管理者及企业员工塑造成具有现代安全观和现代专业安全文化知识的生产力和文化人。企业具有掌握专业安全文化的生产力,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徐德蜀等.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第9篇

1.师资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一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大师、教师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在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目前为止全职专业教师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毕业生120人左右,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或者在职攻读学位,造成指导教师相对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深度不够,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学生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这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有的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认为所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忙于升学的事情(如硕士研究生复试)或者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或者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考取驾照等等,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也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很简单,答辩前几周通过东拼西凑就能完成,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进度安排不以为然。

3.教学资源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指导教师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师资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需要专用教室、良好的图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本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条件(包括学生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资源。目前,除了艺术设计类等少数几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专用教室,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电脑完成。学校的中文文献和数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数字资源的下载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献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大多数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简单的测试,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开展得很少。

4.过程监控不严

虽然学校和学院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定了很多规定,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按照比例抽出学生参加校级公开答辩,对上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等。但是学校毕业生众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而指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程度也相差甚远,使得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诸多环节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自学能力较低,对学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较薄弱,导致很难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不符合南华大学的要求,排版问题比较突出。

(2)选题不合理,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不理想。大部分毕业生的答辩PPT制作质量比较低劣,答辩过程叙述不清楚,回答问题情况不理想。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扩大指导教师队伍

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针对安全工程系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调动学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力量。比如每年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安排给其他学院和本学院其他系的教师,一方面体现了安全工程的学科交叉属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安全工程系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效果较好。

(2)积极引进教师。安全工程系自2011年开始积极从其他院校和本校的研究生中招聘引进青年教师。2011年引进2名硕士,2012年引进1名硕士,2013年引进2名博士,计划2014年继续引进2名博士。

(3)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只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而新进的硕士要2~3年才能获得讲师职称。安全工程系通过指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青年教师每年协助其指导教师负责一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1)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在每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集毕业生进行动员,系主任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并宣布相关的纪律和要求。

(2)召集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指导教师在日常的指导工作中要反复和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3)对极少数不认真的学生给予延期答辩,延期答辩不通过的,和下一届毕业生一起答辩。

(4)对毕业生请假进行严格审批和控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请假的,必须经指导教师、学工室辅导员教师和主管院领导的审批,而且对请假的时间跨度进行严格控制。总之,采取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惩戒为辅的手段,引导毕业班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努力改善和补充教学资源

(1)不断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利用财政部的专项资金,积极购买了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比如从美国原装进口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等。

(2)积极建设本科生的计算机房。通过学院的努力,新建了可以同时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房,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可以申请使用。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下载外文电子文献,可以先收集好所需文献的名称,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收集和下载全文,再返回给学生。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鼓励保研到外校的学生在将来的硕士阶段指导教师处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校先后有保研的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完成毕业论文,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加强过程监控

(1)建立指导教师QQ群,系主任事先将学校、学院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格式等相关要求在共享中,其他教师可以自由下载和学习。

(2)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工作的指导。下达任务书之后的四周之内,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文献的翻译,并且要制作开题报告PPT,然后参加安全工程系组织的答辩,只有答辩通过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否则要求重新选题或者重写开题报告。

(3)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QQ群,并且开通飞信,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

(4)认真组织中期检查。每年的4月安全工程系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期检查,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学生已完成部分的电子稿、毕业设计(论文)原始资料(含电子稿)等。

(5)答辩前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复制比检测,要求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都要进行检测,对复制比过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检测,直到合格才能参加答辩。

(6)严格答辩过程管理。在正式答辩前组织学生参加预答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指导教师的评价、评阅教师的评价和答辩表现综合确定。

(7)对相关材料及时进行归档。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电子稿、复制比检测证明、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和原始资料,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评阅和答辩相关材料等。

三、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第一,建立了适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整套管理制度,格式更加规范。从2011届和2012届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格式不合格的非常少见。

第二,选题更加多样化。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大安全”的选题思想,这就使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更加多样化,放宽选题范围,题目只要是结合本专业知识和具体的工程实践均可进行,对不同学生采取了不同的题目。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第三,由于在答辩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比检测,抄袭的现象有所遏制。

第四,青年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他们工作有激情,有一些新的想法,认真负责,对提高设计和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第五,在正式答辩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中指导教师提出了较多的修改意见,因此正式答辩的PPT的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质量、学生的介绍和回答问题情况都有较大提高。

第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所加强,指导方式更加多样化。师生之间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飞信、E-mail、QQ群等联系方式进行随时沟通。根据大部分毕业生是利用电脑在宿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际情况,有的指导教师直接到学生宿舍进行集中辅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七,随着安全工程系承担的科研课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跟随指导教师参与部分科研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客观上实现了科研实践支持教学的目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参与了省级或者校级的学生创新课题,在毕业论文阶段时适当进行加深,这些学生的论文质量往往比较好,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第八,随着安全工程系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借助于实验设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者是采用商业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九,毕业设计(论文)的归档资料越来越规范。安全工程系设立了教学秘书,由青年教师担任,专门负责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及其原始资料等的电子版刻录成光盘永久保存。

四、结论与建议

第10篇

职工培训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安全文化遵循的是“以人为本”,其主要对象是人的因素,强调人的承诺,实现“不愿”犯错的目的。职工培训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总的作用是通过培训改变人的态度、行为、价值观,提升人的技能和安全行为能力,推动和促进安全文化的建设,实现全局安全生产的目标,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基础性作用

所谓基础就是从事某项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基本的安全行为能力,这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就目前太原铁路职工培训基地的工作来分析,2013年培训员工2万多人次,占到一线职工的20%以上。其中,新职员工2760人,新职员工入路的第一次培训尤为重要,传授知识的重点放在了铁路安全知识,专业基础技能,以及铁路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目的就是实现新职员工角色的转换,基本安全技能知识的掌握和增加对铁路认知度、信赖感、归属感。高铁储备人才和工班长等职工培训是对既有职工新的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目的是让职工适应铁路发展需求,把握铁路技术发展动态,掌握新形势下安全管理的要求,熟练应用新的技能标准,在太原铁路局的高铁安全开通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1.2系统性作用

职工培训基地的培训工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它可以把职工拥有零散的、点滴的知识串联起来,我们知道,在路局建立的三级教育网络中有路局级、站段级和车间级。站段和车间的培训以应知应会、应急处理演练、救援演练为根本,路局级培训基地则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可以说是站段、车间职工培训的延伸和提高,更注重系统性,从原理、条例到实际操作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融入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责任心、工作态度等非技术科目,从人的全面塑造出发,达到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安全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1.3宣传性作用

安全文化要深入人心,要成为人的自觉行为,没有固定的宣传阵地是难以实现的。培训基地每年要接纳2万多人次的培训任务,而且是来自于全局各个系统、各个工种,这就形成了强有力的安全文化的宣传阵地。安全文化的营造,安全教育基地的建立,安全的案例警示教育,安全文化建设大家谈活动的开展,全局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目标的宣传,都会在职工心中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发挥作用,使职工的行为有所改变,态度有所转变,铁路共有的价值观会逐步形成,有力地促进全局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

1.4长期性作用

职工培训的对象是人,对人的改变绝不是一朝一夕,一次培训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不断的重复,反复的教育培训逐步改变的。众所周知,人是影响安全因素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同时又是决定性因素。铁路要保障长治久安,就要在职工培训上加大力度。尤其近几年来新职员工的来源大部分是复员退伍军人,相对而言其文化素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明显不足,要彻底改变现状,必须有长久的持之以恒的教育培训做支撑。可喜的是这几年来,我们始终把职工培训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使职工培训在转变人的思想、行为,提高人的技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培训基地软硬件的增强,随着站段、车间培训工作的不断创新和提高,职工培训的长期性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职工在创建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2改进职工培训工作的建议

如上所述,职工培训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但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则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改进。

2.1培训的定位要高

培训基地的培训工作绝不是简单地完成技能传授和安全知识的培训,而应定位于企业安全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效率提高的高度,因此培训工作的整体标准要高。从培训流程的设定,到培训的组织实施方案制定,再到培训过程的监督与管理都要高标准,都要从铁路安全发展的需求出发,设计和开发与生产过程相一致的精品课程,和企业文化内涵相一致的培训目标,让职工学员从踏进培训基地的第一步开始就强烈地感受到培训的氛围和环境,通过教学实施,让职工学员强烈地感受到培训对自己的重要,逐步改变职工的心理安全状态,把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

2.2培训的内容要拓

培训基地培训内容不能是单一的专业知识、安全知识,而应帮助职工学员构架起安全防护的整体框架,提高其综合素质,把把握安全的钥匙交给职工自己。在培训的实践中我们知道,来自繁忙一线的职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大部分是知道工作标准的,操作规程也清楚,只是干的时候凭经验,减步骤,忽视和忘记了安全的危害,是责任心问题。他们每天听到的是安全的提醒,受到的是安全的监督,但除此之外,一些个人必须具备的人文知识却很难有机会听到,这就客观上为培训基地提出了要求,一定要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定要让他们听到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企业文化等高层次讲授,让职工内心强大起来,武装起来,提高他们判断事物是非的标准,克服“无知者无畏”的片面认识,使他们能够成为自觉维护铁路安全的守护神。

2.3培训的方法要新

培训方法就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技巧,方法直接关系效果。方法的创新在于体现学员为主体,在于采用科技手段让学员受到视觉、心灵的冲击。以学员为主体就是让来自一线的职工学员主动参与到讲课的过程中,针对主题展开讨论,事故案例当堂分析,学员登台讲结果,教师提炼讲标准,实现模拟现场,场景教学,加深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应用科技手段就要尽可能建立安全教育基地,通过事故案例展示,让学员体会到自我的责任;通过铁路发展历史展览,让学员感受到铁路发展的光荣历史,增强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通过声光电模拟事故现场,让学员身临其境,使其身心受到冲击,认识到安全事故的危害,增强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高按标作业的自觉性。

2.4培训的师资要优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安全隐患;宣传教育;安全培训

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是大众安康的需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珍惜生命、关注安全,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已成为新时代的呼唤。所以企业和员工在经济生产、生活中必须重视安全文化的建设。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以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珍惜生命,实现安全生产为核心,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以宣传、教育为手段,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以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技术为依靠,更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安全自律,形成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企业安全文化是真正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的内因,最终目的是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企业安全落实了,企业效益和社会经济水平也会随之提高的。

一、企业安全文化概述

(一)安全文化的概念与本质

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对INSAG的定义进行了修正,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英文为“SafetyCultrue”,翻译成“安全修养”或“安全素养”似乎更确切。

实际上,我们不是为了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促进安全文化发展的目的应该是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安全文化只有与人们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文化的教养和熏陶,不断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预防事故发生、保障生活质量方面真正发挥作用。因此认为安全文化的本质,或者说是大力倡导推行安全文化的根本目的。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就反映了这个本质。

(二)企业中的安全文化概述

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企业要想在社会上赢得信誉,实现经济效益,必须把企业安全文化放置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安全文化建设既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学科,因此必须抓好安全文化建设。

1.安全管理的对象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对生产经营活动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安全管理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气,不会出现好的管理效果。当然,这并非否定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和安全机构的作用。

2.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地位

安全工作首先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其次是人的不安全。只有解决了这两个不安全状态,企业才能很好的发展。如果连人身安全都不能保障,那么其他一切的生产活动都不能很好的进行。所以,必须重视“安全”问题,把它摆在企业正常运行的首要位置。

二、中小企业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我国的中小企业众多,每年发生的安全“事故”也举不胜举,以浙江永康为例。永康市五金机械企业有1万余家,绝大多数为私人企业和家庭作坊,由于工人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经验,每年被机器切断的手指上千。因此这里又多了两个新的别称:“断指之乡”和“工伤之乡”。据知情人介绍,每年被截断的民工手指大约在一千多个,而绝大多数受伤民工均成了永远的残疾。

现在,冲压产品绝大多数都转移到了乡镇和私营企业,用的多数是未经任何训练的民工,按照乐清和常州所报道的比率估算,全国按一百万台冲床估算,其中90%左右是肯定会伤人的中小型冲床,则每年被冲残手的人数应为40-6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让我们看到中国的中小企业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

2003年5月份以来,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来自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消息说,乡镇煤矿产量猛增使得前三季度乡镇煤矿事故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均呈上升趋势,同比分别增加231起、47人,分别上升12.9%和1.5%。其中,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增加19人。辽宁孙家湾煤矿特大瓦斯等煤矿事故再次让我们看到了“安全事故”是现在中小企业存在而且必须得加大力度进行整治的一项大工程。

三、发生安全问题的原因

(一)政策、行政方面

1.在2000年时国家有关部门了必须经过培训、持证才能上岗的职业名单中,却没有“冲床工”这一职业。这就导致了职工缺乏必要的操作技术和安全意识。

2.政府和劳动保护部门无法对受害者的合理申请赔偿做出仲裁,受害者只能私人通过律师打官司获得相应的赔偿。而受害者好多因为经济实力不够,无法请律师打官司,最终放弃索取赔偿,这也让企业更加肆无忌惮。

3.劳动部门没有履行对加班加点、不签劳动合同、安全生产不符合要求、不买工伤(社会)保险的不法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以致不法企业的行为更加猖獗。

(二)技术、标准方面

1997年修订过的《锻压机械安全技术条件》中,实际上仍然将16吨以下的冲床列为不必配置安全防护装置的机床,这些机床占冲床总量的三分之二!而对16吨以上冲床所规定的安全指标,也远远不能满足安全需要。并且政府和企业的研发部门也只把研制精力放在数量少但可卖高价的自动生产线和数控机床上。

(三)宣传、教育方面

新员工和老员工进企业之后都要进行安全宣传和教育。以至于他们缺乏保护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并且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让员工进行操作机器之前,没有告之哪些机器、操作是比较危险的,并要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操作时更要谨慎小心。企业的安全文化教育疏忽导致了更多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一)首先要认识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对于企业内部而言,能激励员工安全意识,重视职业道德,改善人际关系,培养企业精神。对外,则要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和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学习。

(二)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和培训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涵盖企业所有人员,包括企业的决策层、经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一般安全教育在企业中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层次和类别:

1.企业厂长经理安全管理培训。这项培训突出要解决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决策者和经营者的安全生产责任,达到建立、强化企业领导者、决策层、经营层的安全生产意识之目的,使得他们能自觉地履行其安全生产职责,并关心、支持、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对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关键是要明确任何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在于促进培训对象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工作技能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使之能真正当好企业领导的助手和参谋,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发挥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组织、管理、检查的作用,做出卓有成效的各项工作。

3.特种作业人员的训练。所谓特种作业人员,就是他们的作业,对作业者本人,尤其是对他人和周围的环境构成某种重大危险因素的作业人员。基于这一特性,对于他们的教育和培训就应紧紧抓住其作业特点和可能引发的危险种类和状态,有针对性的开展系统的相关教育和训练,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实现其作业过程的安全可靠性。

4.开展对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企业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班组,防范事故工作的终端是每一个员工,目的就是要努力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因此,如何认真地确立起每一个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之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及“我会安全”的根本性,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三)国家制定合理的法规和制度

1.国家对有些特殊、危险的工种,必须要求企业对员工加以安全培训,或者员工自己通过努力获得上岗证书,只有参加过合法的培训之后才能上岗。

2.劳动部门规定劳动者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并且还规定不论受伤者是否为事故的主要责任者,其医疗费、陪护费、误工费等均由用工单位承担。

3.国家对劳动者的权益进行了维护和保障,劳动者自己在工作中也必须争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同时,万一发生伤害事故,要依法索取应得的经济补偿必要时寻求法律的帮助。

4.尊重和重视员工的创造性。人的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由于人文素质不同,会表现出不同安全行为水平,同一个企业或生产环境,同样的职工或领导,由于责任、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会出现对安全生产的不同的安全行为及思考方式。因此要对员工进行充分的授权,营造民主参与的氛围,鼓励他们发挥主动性和独创性,充分释放其智慧与才能。要对员工放手,信任他们,人人参与企业安全管理之中,。

五、结束语

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高速的发展我们应该高兴,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小企业的进步中还隐藏这一个大的问题——安全生产与安全教育的滞后,未能获得与之同步的发展。究其最根本的一条,是员工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观念薄弱,因此,我们要营造企业安全文化的整体氛围,采各种措施,认真地做好安全宣传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凯盛,林源华,谭苏娟.别让大象踩扁你.中信出版社.2003年9月

[2]马向群.管人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3]徐德蜀,邱成.现代职业安全健康丛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4]蒋庆其.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年5月

[5]孟燕华,胡广霞.现代职业安全健康丛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

[6]孟燕华.现代职业安全健康丛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

第12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建筑安全管理;PDCD循环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建筑业也是一个危险性高、易发生事故的行业,是国家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的重点行业之一。近年来,建筑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建筑施工现场的诸多不安全因素影响了建筑业效益的提高,也是建筑业及建筑施工现场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事故是建筑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长期以来,建筑业一直是各国职业安全事故率较高的工业部门之一。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英国平均每周有1名建筑工人死亡,建筑事故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项目成本的3%~6%;美国平均每周有2名建筑工人死亡,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项目成本的7.9%。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周死于建筑事故者约7人,我国虽然还没有有关建筑事故所造成经济损失的统计数据,但实际经济损失也不会低于其他国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业市场上,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承包商的平均利润率(我国2000年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为1.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7年的《安全生产简报》中公布:2007年建筑施工发生较大坍塌事故66起,死亡375人,分别占建筑施工较大以上事故的64.1%和73.4%。由此可见安全问题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近年来重大恶性事故发生频繁,引起我国政府、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落后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阻碍国家基本建设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筑行业较差的安全管理状况导致了生产率降低、成本上升、工程质量水平降低、建设周期加长等。建筑业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施工现场,而建筑施工现场的诸多不安全因素及安全管理现状是建筑业乃至建筑施工现场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建筑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国内外很多学者从20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对建筑业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事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绝大部分事故与管理因素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安全技术是建筑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但安全管理却是安全技术与安全规程实施的保证。本文将全面质量管理(TQM)中PDCD循环的方法运用于建筑安全管理,以期保证安全技术、安全规程、安全措施等在建筑企业中得以正确实施与贯彻,从而达到降低建筑业安全事故率、提高建筑企业效率、改变企业形象的目的。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PDCD循环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或全面质量控制(TotalQualityControl,TQC)是已经得到普及的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其实质是依靠全体员工对生产、经营、服务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改进产品、工作以及服务的质量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依据TQC(TQM)原理建立起来的PDCD(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模式是企业质量管理中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如果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建筑安全管理之中,将使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由过去的“群众运动式管理”转化为连续、动态循环式的过程管理,由此将大大强化企业全方位的、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三、建筑安全管理的PDCD循环及其对策

建筑安全管理的PDCD循环包括安全决策阶段(计划)、计划实施阶段(实施)、效果检查阶段(检查)、汇总总结阶段(处理)四个过程。

1.安全决策阶段——计划(Plan)

该阶段包括施工公司制订某一时段具体时间如一年、一个季度、一个月的安全管理计划;提出安全工作指标;编制安全措施计划等内容。与历史上最好阶段、一般阶段、最坏阶段以及与本企业具有可比性的其他企业的同类状况相比较,经过周密调查、细致分析和充分论证,确定出该段时间内具体的、可以量化的安全工作指标。在安全指标已经确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关联图、因果图等工具对前期(一般为上一阶段)曾发生的事故(或隐患)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和汇总,找出导致事故(或隐患)发生的全部末端因素(可采取措施预防的因素),进而运用排列图等方法找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施工生产现场予以确认。依据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企业的总体安全措施计划内容,然后将其逐层细化到职能部门、项目部、工程队、班组以及个人的职责范围内,并指定各自的负责人、检查人和完成期限,同时绘制出目标管理图。

2.计划实施阶段——实施(Do)

实施阶段是整个PDCD过程中工作量最大、任务最繁杂、内容最细致的。它是决定PDCD循环成败最关键的程序。依据细化后的安全措施计划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项目部可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也可在自身的工作范围内制定,并进行部门、单位的PDCD循环计划(该循环应包含于企业总的PDCD循环之中)。经过一定阶段的实施后,企业安全管理计划的总目标负责人集各分目标负责人,分析和汇总各部门的实施情况,以便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实施进程进行分析、协调及修正,必要时还可组织有关部门对实施情况进行安全检查和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杜绝安全隐患,保证安全施工达到预期安全生产目的。最后确定下一阶段的实施计划。通过几次反复循环直到所制订的目标最终全部完成。总的PDCD循环包含多个部门和各施工队的PDCD循环,这样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效果检查阶段——检查(Check)

当达到制订的安全目标或者计划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各部门、各单位针对自身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其最终的、整体的效果如何,还需在生产过程中检验和确认。企业安全管理目标负责人或其业务主管部门应及时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评估和检查。评估检查与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检查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正式的、全面的和最终的。

4.汇总总结阶段——处理(Disposal)

PDCD循环的关键环节是总结阶段,它是安全水平改进与提高的基础。具体做法为:对实施情况评估检查后,企业安全管理目标负责人召集与安全有关的所有单位或部门的负责人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讨论、汇总和总结,并将有效的经验或措施用书面形式固定下来,依照既定的工作程序纳入企业有关的技术或管理标准之中。还要进一步研讨下一个PDCD循环要解决的内容。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在循环中发展,在循环中进步。

按照以上建筑安全管理模式,在2008年3月,河南中原铁道广告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接的郑州铁路公安局沿线护路岗制作安装工程开始施工时,由于是在郑州铁路局管辖内的沿线各站施工,施工线路长,紧邻铁路线,危险系数高,面对重重困难,公司采用了建筑安全管理模式。首先制定出安全管理实施计划,列出工程项目各阶段需要达到的安全指标,按此计划逐层细化到项目部、工程部以及个人,并指定工程施工队的队长为负责人。工程开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对安全实施情况汇总,查找漏洞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2008年7月当郑州铁路公安局沿线护路岗制作安装工程完工后,公司安全质量部、项目部负责人召集各工程队队长和参与工程的管理人员,对整个建筑安全管理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以书面形式记录在案,以便于后期工程参照,如此严格按PDCD模式管理这项工程,取得了无一人伤亡的好成绩。按照PDCD模式管理其他工程也都收到理想的结果。

第13篇

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意识不足。现代企业的很多领导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生产安全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制定的安全方针都没有得到认真的落实,很多情况下只是做了表面工作,没有真正起到加强生产安全的作用。现代企业制定的安全目标不符合实际,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安全目标,这都安是全意识不足的现象。(2)对安全管理理念的认识不足。现代许多企业都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开始考虑安全的相关问题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事故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都给企业带来损害,这种管理理念非常落后,不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3)没有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现在许多企业都没有成立专门负责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管理机构,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也就不能够很好的实现管理。(4)企业员工的安全文化不足。没有加强对企业员工安全知识的培训,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非常薄弱,相关领导者安全素质也不高,也就不能很好带领员工加强安全管理。

二、在知识管理下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的相关策略

1.加强对安全知识的运用

企业要分析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要把相关的安全知识进行整合分类。企业可以把生产安全说明书、安全建议、以及在实际生产过程的安全经验等这些安全知识相关的资料收集起来,并且把这些资料弄成电子资料,放在企业的安全知识系统中。收集了相关的安全知识,企业的员工需要不断学习这些安全知识,并且把这些安全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过资源共享,加强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电子模拟软件和数据解析软件,根据相关安全知识通过模拟来制定安全有效的实施方案。

2.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的认识

企业的领导层只有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够根据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新闻、广播等方式宣传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所有员工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企业的领导层要把安全管理的相关认识传达给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可以通过交流会、座谈会以及开展相关的活动来加强企业各部门对安全知识的认识。

3.加强培训,建立安全奖罚制度

企业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加深他们对安全知识更进一步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对安全知识的创造力,这样可以在生产经营中为员工提供准确的安全指导,保证员工的生产安全。企业还要建立安全奖罚制度,对没有根据安全知识进行生产经营的员工,即使没有造成安全事故,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还加强了企业员工对安全知识的重视。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经营中有突出贡献的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员工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第14篇

机械制造业的安全教育培训是针对所有员工的培训,这个教育培训一定要与实际的工作情况紧密联系,这个培训不但能够提高各级负责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而提高这个机械制造企业全体职工的整体素质,还可以有效的提前预防事故,所以一定要认真的分析目前在机械制造企业的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培训主管或者其他管理人员总是会盲目的制定培训科目,不把重点放在安全教育方面,而且不同的工种在安全方面需要注意的重点也不一样,需要学习的安全操作规程也可能不一样。其次,部分企业总会强制性要求员工参加类似的培训,却总让人觉得培训没有太大用处,导致职工会逃避培训或者各种理由请假离开培训场地。再次,相关的培训部门所做的培训工作,仅仅是因为上级下达的命令指示,不顾及实际情况,甚至有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评考核,更严重的是培训部门采用一些手段去伪造一些培训记录,动员企业职工协助他们做完一些安全培训工作的考卷以及试题。最后,机械制造企业在职工安全教育方面进行的资金和时间的投资都不够,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培训是无关紧要的,企业管理人员看不到安全教育培训在未来对企业带来的利益,不进行投资,只认为安监部门要求的类似培训是多余的,甚至抱怨或者投机取巧隐瞒事实。

2科学规划职工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为了职工的安全着想,所以一定要科学规划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注重培训的效果。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职工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要以实用为主,尽量满足职工的需求,不同岗位的职工参加的安全培训的重点不同,要分开进行培训。培训模式可以以小班化为主,传统的企业培训总是用大班模式,很多人一起参加培训,效果不是很好。还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针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一些安全问题进行专门的培训,或者进行小组讨论。安全教育培训课程要尽量多样化,不单单是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培训,还可以以座谈会或者现场会以及故事会的培训方法来进行培训,这种新颖的培训方式也许更容易让职工接受。最后,培训要层次化,各个职位或者等级的职工需要进行的安全教育培训重点不一样,最好可以分开分别进行培训,这样可以提高现场培训的互动效果。要经常讲述身边发生的案例,让员工警钟长鸣。在培训结束后,要进行有效的严格的测试,对于参加测试合格的职工才能进行工作,而且上级领导要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和监督,一旦发现违规操作或者安全隐患要及时的制止,并积极指导职工进行改正。如果职工还继续违规操作可以让职工再次参加安全教育培训,保证每一位职工都会安全的操作方法,注意安全,这样就达到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了。

3安全教育培训的部分内容

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讲解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何避免事故的发生,如何规避风险等等。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人为因素和物的因素,在机械制造中的事故主要有电事故、粉尘伤害、起重事故、物体打击等等。一些机械制造企业的职工缺乏安全知识导致违规操作或者违章操作而引起了事故,如果能够提前进行安全培训教育,这些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事故发生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因为机械设备运行时间过长,不进行定期检查,这些设备可能有缺陷或者环境条件不合格,对于这种情况职工要及时上报给上级部门,及时检查以及维修。对于提前规避风险,这就要求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工作管理体系,监督职工的日常操作,对于操作违规的要让他们进行再一次的安全培训,培训完再进入工作。对于机械设备,要及时的定期的进行全面检查,以及维护维修。认真分析以前案例事故发生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进行必要的改进。机械制造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风险就是职业病,对于这个只能进行预防,长时间在机器轰鸣的高分贝环境下工作,职工的听力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所以企业一定要在这方面对职工进行保护,要及时发放护耳装置,而且要监督职工的佩戴情况,确保进入车间的职工都佩戴着护耳的装置。对于职业病的发生一般都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4结束语

第15篇

我国交通土建领域处于大建设与养护管理并存的时期,对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安全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对于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相对滞后。为适应交通及土木工程建设与运营的安全生产需要,构建面向交通领域的道路、桥梁、隧道等各类工程设施,集合系统安全分析、安全评价与预控、安全人机工程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交通行业特色鲜明的安全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1.适应国家和交通土建行业安全生产的新形势。安全生产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工作。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的安全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中的安全问题是其中之一。近年来,发生在交通土建行业的一系列安全生产事故,损失之重,影响之大,频率之高,令人触目惊心。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的提高,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相关要求,有利于通过人才培养助推交通土建行业的安全建设。

2.交通土建专业人才的安全使命和责任。交通土建专业学生将成为未来行业内各个工程项目技术主导力量,肩负着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营运和管理工作。面对日益复杂的交通土建生产建设,对安全的要求也已上升到新的高度,为此,交通土建专业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科学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这样才能保障现代交通土建行业顺利运行。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的提高,是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安全责任和使命的体现。

3.体现交通土建行业“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交通土建项目庞大、复杂,事故多发。将安全生产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交通土建专业的教学中,提高交通土建专业学生的安全素质,有助于将来他们把“安全第一”的观念融入所参与的工程建设中,把生产技术和安全技术统一起来,把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对安全施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做到本质安全,体现交通土建行业“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

4.交通土建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国家、行业及企业层面都十分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工作,随着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看,用人单位除了在安全工程专业方面有特殊需求外,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维护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专业技术扎实,而且要具有相关安全管理、控制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和能力。

二、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1.构建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安全科学基本知识与交通土建专业知识的联系点,将安全技能和安全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交通土建具体专业知识点讲授中,构建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2.研究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以具体、典型的交通土建工程项目(如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为载体,研究在具体学习情景中提高学生安全素质的教学方法。

3.建立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培养评估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安全科学基本知识点进行权重分析,建立定量的安全素质指标评估体系,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安全素质的全面达标。

三、交通土建专业安全素质教育创新点

1.面向交通土建专业的安全素质培养模式。传统的安全素质教育是面向“大工科”背景的,而不同专业有其自身差异和服务需求,安全素质培养需要区分化、特色化,需要构建以交通土建工程学科为背景,服务于交通土建安全生产需求的安全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2.系统融合安全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以往的工科安全素质教育,仅仅是通过开设一、两门安全技术方面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安全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系统融合、渗透到交通土建专业学习之中,使安全素质教育常态化、系统化。

3“.安全技能与安全人文教育”双驱动培养模式。传统的安全素质培养只注重安全技能的培养,而要从根本上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素质,需要通过安全文化、安全伦理等方面的培养,才能真正地将“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观念融入到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构建基于安全技能与安全人文教育的双驱动安全素质培养模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