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初中知识要点总结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成为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人生活在环境里,人类离不开环境。地理学科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教我们怎样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地理学科的内涵非常广泛,它不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各门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还对我们学习其它学科大有帮助,使我们在这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浅。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宇宙的奥妙,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异常,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合理布
局,农业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长,环境的有效保护等等,都是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三、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变得容易学习,好记好用。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我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四、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考前地理复习方法总结
1..深入思考
纵横联系
要学好地理,深入思考不可缺少,随着学习的进阶,你要加大深入思考时间在所有地理学习时间中的比例。
与“热点”问题联系:经常用课本中知识与社会现实“热点”相联系,通过深入思考,用地理原理和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热点”问题。
与历史联系:把地理和历史相联系。如把地理中的人口迁移与历史上近代西方殖民活动联系起来。
用政治原理分析地理现象:例如,用哲学原理分析环境和人类的对立统一关系。
地理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你要经常浏览一些报刊和网络上的文章,找出地理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深层联系。例如,把地理中的工业布局与国家政策相联系。
运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知识:例如,用数学图表示某些地理现象,用数学公式分析某些地理原理。再例如,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的原因与化学方程式相联系。
不同角度、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深入思考:例如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可以从水文特征、地质条件、气候、植被土壤、环境保护、居民交通等地理角度去论证,还可以从历史条件、工程技术、时代背景、经济效益,以及对文化遗址、生态影响等多角度考虑。
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思考
地理和物理,都有一个“理”字,因此,你可以尝试着把一些物理的学习方法用于地理。例如,深入思考。如果说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深入思考,那么,对于地理来说,至少要在学习某些知识时,要深入思考,例如围绕某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你可以把“经度、纬度”作为一个核心知识点,围绕“经度、纬度”这个核心,把课本上所有重点地区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风带、地形、植被、农业等进行归类。这样,当你在做题时,涉及到某个地区的经度、纬度时,你就能想到对应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等等了;反之,当你做题时得知某个地区的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气压等等信息时,就有可能猜测出这个地区的经度、纬度时了。
总之,在深入思考时,你可以把地球看成一个小球,你可以放在手中、随意玩弄。
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
从书籍、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与地理相关的信息时,你要深入思考一下,看看自己是否能解决一些问题。例如:“海啸或者海平面发生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有那些重大影响?”在深入思考的同时,你还要翻阅课本和参考书。
养成时刻深入思考的习惯
例如,随时思考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热点”问题。
2.把握要点
把握基本知识点的要点
地理的基本知识点是指地理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点、结论等。它们分布在课本中的各个部分,从大的方面,有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环境与发展等;从小的方面,有晨昏线、太阳高度、气候类型等等。
一般的,能够体现地理学核心思想、充分体现地理的实用性的知识点,与其他课程如历史、政治等联系紧密的知识点,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多为高考的重点。
把握地理基本知识点的要点的两种方法:一、自己总结出知识点的要点。你在听课、记笔记、做练习、精读课本、看参考书时,把基本知识点的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用一、两句话总结出来,并记忆准确,还要记在笔记本上。这种方法花费的时间多一些,但能不断提高你的把握要点能力。二、记忆老师和参考书总结出的要点。有些老师和参考书能够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的要点总结的很好:非常清晰、完整、简明,你只要记住它们就可以了。这种方法见效快,但灵活运用性差。
你可以把上面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自己总结出的基本知识点的要点,并与老师和参考书总结出的进行比较,看看谁总结的更好。
总结出典型题目的要点并归类
平时学习时练习做的不错,但考试时却有很多题目做不出来,其原因之一就是做题时不能把握要点。地理不像数学,没有那么多解题技巧,对于很多题目,只要你能分析出题目对应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的要点,往往就能解决了。例如“太阳高度角”类题目,只要你把数学上的三角函数等运用到这道题目对应的地理知识点,往往就能解决了。
老师和参考书:对于学习处于初级、中级阶段者,如果自己总结不出来典型题目的要点,你可以把老师和参考书上总结的要点记忆下来,练习和考试时,直接一一对应就可以了。
归类:把典型题目的要点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点或者按照解题技巧进行归类,并“串”起来,就能形成解题技巧体系。
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适用于地理处于高级阶段者)
所谓“热点”题目,就是把运用地理知识点解决当前“热点”问题。你可以从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等的信息中总结出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课本上的地理原理联系起来。
琢磨命题人的思路和意图:通过仔细分析历年考题中的“热点”题目,琢磨命题人的思路和意图,你就能总结出一些解题技巧,你还能知道自己从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中的收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把握要点:在浏览参考书、科普读物、报刊、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时,你只吸收那些与课本和高考大纲范围内的地理知识密切联系的信息,对于其他的信息,你不必理会。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不断提高把握要点能力,从大量信息中找到最核心、最本质的有用信息,鉴别错误信息,剔除无用信息。另外,你不必从“学者”的角度分析,分析的过于深入。
总结、回忆、笔记本
题型和解题套路:对于地理,有很多题型,每个题型往往都有固定的解题套路,你要把总结出的题型和解题套路记在笔记本上,随着题目的积累,不断完善和修正这些解题套路。
由于地理的解题技巧和知识点较多,不同解题技巧和知识点进行组合,会出现多个题型,所以,你还要不断简化题型。
这些东西,你要记在笔记本上。
回忆再现:当你一个人静静的坐在那里时,脑中可以不断的回忆再现,回忆再现地理原理、知识点、一幅幅地图、解题技巧、解题套路、知识体系,等等。
知识体系:你的知识体系要同时放在两个地方,一个是笔记本,一个是你的大脑。你要经常拿出专门的时间来整理笔记本、梳理和回忆知识,使笔记本中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清晰,大脑中的知识体系越来越明晰。
3.查漏补缺
尽快弥补知识漏洞
初中地理知识的相关基础知识: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相关知识,都要尽快掌握好,不能有知识上的明显漏洞。要形成初中、高中地理知识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你可以把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放在一起学习;你还可以把初中地理知识融入到高中地理中,例如学习高中“地球运动”时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学习高中“地壳运动”时应复习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部分,等等。
以前没有学好的基础知识:对于以前没有学好的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无论是初中课本上的还高中的,你都要尽快掌握好。
历史、政治、语文、物理、数学等相关知识
地理会涉及到一些历史、政治知识,如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环境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等等;如果你的语文文言文没有学好,基本物理知识掌握的不好,数学工具如立体几何没学好,也会影响地理的学习。你可以根据历年高考题,体味如何将其他课程的知识运用到地理中。
高考地理中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
(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我们在对学生平常考试的阅卷分析中发现,学生综合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基础知识掌握不窂,基本规律和原理混淆不清;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不善于用所学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进行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不规范;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要点。如何提高这类题型的复习效果呢?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在这方面应做好指导,力争高考时学生有所突破。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的能力。同时在高考前的模拟考试中也暴露出,学生在解答综合题时因语言表述不清使本来非常熟悉的知识内容却得不到高分。
1.激励学生敢于叙述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以权威者自居,而应对学生予以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坚持语言表达“无过错”原则,学生只要表达出来就予以肯定。上课时要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自由说。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自己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就不必争着发问;凡是学生能相互讨论的问题,教师就不必讲解;凡是学生自己可以概括的内容,教师就不必争着总结,把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就会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叙述能力。
2.让学生加强总结,并写出来
让学生回顾、归纳、总结所学阶段性内容,使所学内容系统化、清晰化,对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大有好处。每复习完一章或一个专题,要求学生对之加以概括总结,写出本章或专题的知识体系或知识要点。
3.语言表达模式化
让学生对复习内容进行概括,提纲挈领,抓住本质,提炼概念、短语或纲要。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让学生表达对概念、短语、纲要性内容的理解。
总之,在日常复习中想尽办法将其付诸行动,在策略上予以有效地引导和激励,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才会有一个实质性的提高,在做综合类题型时自然会游刃有余。
二、切实把握好高中知识的同时,强化对初中区域地理的复习
1.认真复习高中地理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来分析解决人类生存所面临的问题,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学习地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因此考前复习中仍然要以高中课本的知识体系为依托,把精力投入到结合本学科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方面,保证“双基”教学的传统优势,教给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这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才会有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2.强化对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地理知识基础上的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的学习,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的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得到具体应用,离开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空中楼阁。从近些年高考试题的综合题型看,以区域地理的地图、图表、数据为材料,运用系统的地理原理分析、判断、评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某种地理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占的分值很大,但往往因为学生不能判断区域,从而失去得分的机会 。因此,在高三复习时要把高、初中知识结合起来进行一轮系统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初中地理主要应加强地图及相关知识的复习,可有的同学看见区域地理就觉得枯燥,难以记忆。这时不如教学生“画”、“说”结合,把区域地理教材中的知识浓缩到地图上,进而形成“心理地图”。例如很多学生觉得区域地理知识杂乱无章,翻开课本什么都知道,合上书本什么也回忆不起来。我们不如教学生把该区域的大体轮廓画下来,并在上面标注应重点掌握的地理事物和经纬度,然后依据一定的知识结构“说”区域位置、地形、河流与湖泊、工业与农业、交通与城市、区域问题与国土整治等;也可以把多个单独的地理位置综合在一起,画一幅完整的中国或世界地图加以巩固,在脑海中构建“数字化地球”。
三、熟练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只有加强了对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在做综合类型题时才谈得上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引导学生复习时应加强对地理规律和原理的运用。
1.复习中构建知识网络,归纳和整理教材中的地理规律与原理
归纳和整理教材中的地理规律与原理是梳理地理主干知识的过程,也是理解记忆地理基本知识的过程,是灵活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前提。
2.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应用地理规律和原理
对一些地理规律和原理,尽管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要求他们学会应用,但学生在解释回答实际问题时,往往是教材中已有的举例能回答,而对新情境中的地理现象的特点和成因却不知从何着手。其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学生更多地满足于规律和原理的记忆,没有运用的习惯。因此,在地理练习中强化规律和原理的运用是引导学生正确解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知识 学习地理
入高中文科学习以来,地理便成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它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双重性质,所以其学习既不同于理、化等理科课程,也与政史等文科课程迥异。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学”就是要有好的学习方法。从个人的地理教学学习经验出发,我就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成几个方面,希望能够对读者的地理学习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一、注重地理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要让学习地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因此,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不少同学的父母会把地图压在学习桌的玻璃板底下,这一方法十分奏效。因此,为了培养兴趣,建议大家把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挂在自己经常看到的地方,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地图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潜移默化刻入我们脑中。
二、做好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
高中课程较紧,且相对初中知识来说,知识量增加了很多,单单只靠学生上课听讲并不能完全消化当堂课的知识,甚至会出现,学生还没有理解知识点老师就已经讲完了的局面,就会使得学生仍然停留在上一个知识点,影响以下知识的学习。例如地球运动这一节,很多知识都比较难理解,学生在一个知识点弄不懂时就会影响以下知识的学习,所以就需要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总体的把握,对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做出标记,这样,在老师上课时就可以更加专注去解决此难点,加快学生的反应速度,能够尽快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课后的复习,可以巩固知识,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在复习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首先就是要看书,先对本节课的所以知识进行回忆,加强各个知识点的记忆。其次就是家强知识的运用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会运用知识,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做练习题的方式进行复习,加强知识点的运用。如气候的相关知识,各个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影响因素容易弄混,我们就可以通过练习题的方式来加强记忆。熟能生巧,只要练的多了自然就会记住。
三、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解决高中地理问题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不忽视初中地理的知识的学习。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才能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同时,要想学习好这一学科,建议大家多接触一些课外知识,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与思路,达到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的境界,获得天马行空,恣肆的效果。我在平时学习时,经常会去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或者是上一些地理网站,通过这些,我了解了更多的地理背景、原理。书本知识由此得到深化、升华。在试题中引入新的知识背景时,往往就能够做到轻车熟路,进而迅速找到相应的知识点而不至于一头雾水紧张害怕。
四、地理学习必须重视图文结合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等,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 能事半功倍。
五、理清地理知识的网络,建立知识框架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314-01
从高一开始就有很多学生反映:"地理好难学,我上课也认真听讲了,可还是很复杂。"家长也困惑地问我:"高一的地理怎么那么难?"我觉得学生和家长的这些反映都是正常的,学生感到地理难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从客观来讲: 高中地理课本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主要讲的是各种地理事物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规律,特别是高一上册是自然地理部分,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地球和大气部分,本身是自然地理中的难点内容,所以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些知识确实会感到困难的。
从主观来讲: 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地理知识几乎是空白,主要是中考不考地理,同学们只在初一学过地理,两年过后忘得也差不多了,所以一些同学到了高中还不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分不清"黄河、长江"。在这样的基础下,一下子要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地理事物当然是困难的。
那么就我们学习高中地理而言,同学们在学习时尝试采用以下方法,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文理兼容,灵活记忆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这部分内容理科性较强。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2.重视地理图像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图像,地理图像包括了地图、结构图、坐标图、原理图等等。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绝大部分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图的时间不宜太长,但要坚持经常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
3.会比较、会联想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事象的比较,经过思维加工,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 无论是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较,还是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较,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在比较过程中就把几个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也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由于比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象的比较,不同知识点的比较,因而在比较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广开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所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这样在知识的获取-比较-获取的循环往复,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分析能力。
我们知道,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例如,在高中地理上册"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节中,"海陆热力差异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的内容,就涉及到海陆分布、印度、蒙古、西伯利亚、夏威夷等具体地方,及时复习熟悉这些地方,才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范围及其移动和影响等内容。在"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节,需要密切联系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日本、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初中地理知识,才能学好这一节内容。
【关键词】数学复习 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153-02
复习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有的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复习上节课或前面学过的内容,导入新课;有的教师上完一个章节后,用专门的时间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通过复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温习旧知、巩固所学。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思维导图模式复习法,能让学生在明晰的思路导引下,逐步展开、串联,把学过的知识统一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复习效果较佳。
一、导出新意,温习旧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少中职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较重,有不少学生甚至放弃数学的学习。原因在于他们数学基础不牢。数学的学习讲究循序渐进,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和学生一起温习初中的一些数学知识。当然,如果不讲究方法,温习效果也不会太理想。这就需要教师对初中知识和教学进行深入地研究,汲取国内一线初中教师的一些好的方法,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导出新意,让学生觉得好玩、新奇、有趣,帮助他们温习好初中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一是衔接导入,温习旧知。在高中,常用衔接教学的办法,帮助学生巩固初中所学和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笔者在教学时,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衔接教学,温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去括号、多项式的乘法、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内容。笔者用新的手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温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笔者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介绍了笔者的“传统口诀法”和“数轴法”,让学生在耳目一新中,用这两种方法来全新、深入地理解和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在此基础上,笔者总结出的新方法―― 过程口诀法、仿数轴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是新课导入,温习旧知。由于课时有限,衔接复习教学也不能过多,如果过多,那么所温习的知识也不能全部马上得到应用,容易让知识变成生疏而被遗忘。在教学中,温习旧知识是引入新课的一种常见的有效方法。笔者在导入新课时,经常会跟学生一起先温习新课需要用到的初中知识,比如,在讲到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和学生一起用思维导图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解法,并给了新的思路。
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温习两道题目,笔者以“造形”的配方新手法,帮助学生明确配方的要点,掌握配方的整个过程,解开困在学生心中的配方谜团。接着,笔者将一元二次方程改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在原思维导图之下,探索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配方解法,一举两得,顺理成章。
二、同寻线索,习好新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思维学科,知识的呈现也是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在新课学习中,学生会发现不少知识点之间似乎都独自分开、没有联系。因此,在章节复习时,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寻找出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异同之处以及思维主线,引导学生逐步明晰各个知识点及其之间的关系,让这些分散的知识点统一到一个知识网络中,成为一个整体。
一是关注方向,明确关系。认真总结和研究中职数学教材和教学内容,笔者发现知识的呈现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复习时,教师若能向学生指明知识生发的脉络,就能引导学生有条理性地展开、联系各知识点。例如,《直线和圆方程》这一章节,其方向和关系如下。
二是关注细节,明晰异同。在教学中,常会发现不少知识是有异同的,比如等式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等。复习时,教师要关注相关知识的细节之处,切实引导学生明确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点,全面学好新知识。例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可以画出其思维导图如下。
三、共觅思路,解好题目
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很关键的一个难点环节,同时又是复习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和必要的环节。要解好题,关键在于思路的理清,通过思维导图能引导学生拨开云雾知解答。P者在复习教学时,常会用和学生一起温习上新课时讲过的课本例题或习题来进行讲解,用导图的形式帮学生找回思路,然后再让学生练习一道相关的改编题,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习的思维能力。
例如,若一条直线,经过了点 P(4,2)以及两条直线 l:3x-2y+2=0 和 m:2x-5y-2=0 的交点 Q,请求该直线的方程。
那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得出所求的方程。过程如下:
笔者利用这个思维导图进行讲解,很快地,没有学明白的学生跟着就明白过来了,已经自己会做的学生也更深刻了。这个思维导图给出的思路为:
联立两直线方程,求出交点 Q联合交点 Q 和已知点 P,求出斜率利用点 P 和斜率写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四、自导知识,抓好自学
布置作业是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手段,主要用来帮助学生及时练习、巩固所学,同时也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后复习。笔者在教学中,常会布置这样的作业,将某一知识点、一节或一章的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出来,然后在上第二次课时,请 1-3 名学生向其他学生进行解说分享,并将其他学生的复习思维导图分享在 QQ 群等平台。如此,不但为学生减了负,而且还极大提高了学生的作业和复习质量,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复习习惯,提升了复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作业和复习实践,笔者能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积累了学生的不少导图作品,从而为优化自己的导图教学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杨惠娟.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复习课中的运用[J].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2015(9)
[2]罗俏春.思维导图在职高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4(14)
[3]高晓兵.基于思维导图的中职数学三种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2016(30)
初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最让我们老师棘手和困惑的就是学生入学后的不适应,导致教育教学工作的低效率,其源头绝不是小学的教育不优质,而是小升初的衔接教育做得不理想,其实这一阶段也是我们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课程难度加大 要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有的孩子小学阶段很优秀,但到了初中就成绩不理想,有的孩子到了初中就开始跟父母顶嘴,甚至还在自己房间的门上贴上“请勿打扰”……这些都是孩子在应对初中学习准备不足造成的。如何帮助孩子做好中小学衔接,帮助孩子度过适应期,使孩子尽快适应中学生活,这是家长面临的新课题。
与小学相比,初中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小学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学科的学习。中学阶段信息量成倍增加,多出了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几大学科,初二初三又多了物理、化学学科,初一一年的信息量几乎相当于小学六年的信息量。
同时,教材变化大,难度增加。此外,知识系统性增强。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学习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
小学老师讲完例题后,都会出几道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模仿解答方法。而中学老师着重讲概念,练习题跟例题不完全一样,要求学生在掌握概念和公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学习方法从模仿到理解,需要学生提前衔接。而且考试、考查变得频繁。在小学时,学生们一学期只有一两次考试。到了初中,考试就变得频繁,几乎每一学科每一单元后,都会有一次总结性的检测。在七中几乎天天有小测验,周周有大测验。
同时,初中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要求变了。相对于小学阶段以纯粹记忆为主的教学内容,初中阶段学习对于推理、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初中不再是小学的“多读、多背、多记、多默写”,而采取多理解、多分析、多思考的方式。
以具体科目为例,初中数学渐渐转为代数、几何学习。小学是具体数字的加减乘除法的运算,进入初中后,函数、几何画图等抽象的概念需要大量的逻辑思维过程。比如,小学《科学》课堂上涉及“重型载重汽车装有较多轮子,菜刀的刀口很薄”这些常见物理现象,仅仅要求学生能够记住就可以,而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学生不仅要记住,还需要用相应的物理原理进行解释。
初中生易“叛逆” 家长不能搞“大棒政策”
变化跟小学相比,初中生的情感起伏变大、初中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应对家长首先要想到跟孩子好好商量,给他们发言的权利,不能搞“大棒政策”,而是要循循善诱,以引导为主。
孩子进入初中后,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叛逆心理,与家长的想法时常相悖。家庭教育陷入僵局,是当下家长最常见也是最困惑的问题。
一般家长可能认为,孩子一旦进了中学,一定会更加懂事,会渐渐变成学习好的孩子,可现实却往往与预想不一样。一位家长抱怨孩子自进入初中,放学后对他们不理不睬,多问他几句话,就说烦,讲他几句,就顶撞家长,还用电脑打了几个字“请勿打扰”贴在自己房间的门上面。
我们说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家长不必因为而惊慌。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也是情感的狂风暴雨期,心理学专家称这段时期为“心理上的断乳期”,这是青少年心理发展逐步向成熟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过渡。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很大的变化。生理上,孩子的身体发育进入了第二个生长高峰,各方面迅速生长。
作为家长要注意理解、尊重和正确引导,成长的困惑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这一时期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充分的尊重,有一个情感宣泄的渠道。
遇到什么事,家长首先要想到跟孩子好好商量,给他们发言的权利,对于一些日常行为习惯,对的旗帜鲜明地支持,不对的不能搞“大棒政策”,而是要循循善诱,以引导为主,这样,孩子自然不会站在家长的对立面,关系处理起来也很融洽。
做标记梳理知识点 学会主动式听课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家长可以利用这几个月的时间督促孩子坚持完成有益处的行为动作重复,让孩子多形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大家更关心的,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们要注意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预习做标记
对于初中生来说,预习显得非常重要。初中课程知识量增大,预习可以提前把握重点,避免学习中知识点的遗漏。同时,预习也应该讲究方法,应掌握三个要点:首先,头一天把次日要学习的内容“过”一遍,即提前熟悉课程内容;第二个就是“做标记”,在熟悉课程内容过程中,将不理解的知识点予以标记,以便在课堂上重点关注;最后可以尝试性地做课后习题。
关键词二:主动式听课
初中生课堂上的学习更应该追求主动式的听课方式,把握分清主次和做好笔记两个原则。初中教材中知识点较多,而且分有层次,学生要学会靠自己分清哪些是重点,做到有所侧重。同时,做笔记也有技巧,记住老师反复强调和课堂上不能立即掌握的内容,以便课后请教或自我突破。照本宣科地将所有东西一股脑记下来不可取,这样既没有突出重点,学生也会感觉很累。
关键词三:搭框架梳理
复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初中教材连贯性强,各个章节之间相互关联,复习的作用就是将各个章节、知识点梳理一遍,并串联起来,需要时从大脑“知识库”里提出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关键词】地理高中教学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41-01
1地理课上,地理老师要多讲学生们喜欢的地理知识
兴趣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当今热点,学生们也一定关注。老师要多和结合实际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如一年四季的交替更换,地球上陆地和海域变迁,自然灾害(火山喷发、泥石流、地震等)突如其来的发生等。在学习知识同时又增加了学习积极性。高中的地理学习,能为我们将来在参与经济方面的建设和其它多方面工作中获取大量的、终身受用的知识技能。高中这门地理学课中,因地差异合理利用环境自然、改造环境自然,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护和改造环境方面的许多知识,是从事于资源行业、农业中的生产、工业上的布局、城乡一体的规划、交通运输建设、商业市场活动等多项工作是不可缺少的。高中的地理学习,有助于正确的观念与意识的塑造。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关与生态的失衡、资源的逐渐枯竭、粮资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等关乎全球战略性问题中的实质,有助于塑造正确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观念,强化和培养全球性意识、忧患性意识、未来性意识、开放性意识、开发性意识与创新创造意识。地理学中学习的内容既丰富又生动。地理上的知识、技能用途又如此之广、价值如此之高,这些都成为要在新的世纪中大展宏图的每一个高中生形成深厚的学习积极性的巨大吸引力。学生们兴趣来了,上课的时效性还会低吗?
2地理老师要穿插丰富的知识点,吸引学生们去主动探索
丰富多彩的知识课堂,谁都会喜欢。高中课程中,地理学与其它各门学科比较,其中一个最突出特就是要文理兼融。它既具有理科上的逻辑与严密性,同时又兼容文科中生动形象的灵活性。在高中地理课中,其主要部分是自然地理,它包含宇宙、陆地、大气、海洋等,主要内容偏属理科。特别是关于地球的运动和时间上的计算、太阳的高度角计算、以及各种的日照图、洋流、气候、各种的等值图线等内容,其理科特征极其鲜明,需要具有较强逻辑推理能力。学习时,老师应强调理解的重要性,以会运用为目标,侧重对地理中的原理、地理的规律加以理解与运用,联系现状分析问题加以解决。老师要让学生们日常还需多做些练习,要重视答题的思路,特别是要多画一些图,以增加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和理解。在高中所学地理中,人文地理(主要体现在必修二与必修三)主要归属文科范涛,因此学习时要在以理解为前提以此来增强强记忆是很必要的。叫学生们学习的时候要认真看书,熟悉掌握要点知识;要会看书,对教材的主观思想和脉络要有有一定的把握;还要善于思考、时常总结,形成个人的想法。人文地理的学习侧重在观点和方法的使用,结合一定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学生们接受老师的任务多了,基础自然就会打牢,教师的上课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3 地理教师讲课要做到图文并茂,思路清晰
教师的对地图的灵活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地图是学好地理这门课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在记忆地理中的许多知识时,最有效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于地图进行记忆。地理中的大部分内容很繁杂,但基本上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相关图的相关位置上。因此,要求学生们学习的时候要学会看书的同时,一定要看图,把其结合起来学习,把文字知识在相关图上逐一查找并落实熟记;平时也要多看些地图(或是自己做一些绘图填图),把地图深记于脑海中,并且可以使知识再现在图上。这样,我们在解决地理问题的时候,脑海中就可以浮现出来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地图:“地球的运动”、“分层的大气”、“洋流的流向”、“山河的分布”、“国家的地域位置”、“铁路公路干线”,“工农业中心位置”......于是,学生们就能从中有效并且准确的提取相关的知识信息,从容应对。因此地理这门课的学习就是要学会看图。
4 地理老师讲课要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老师,我认为高中的地理是以初中地理为基础的,在初中的地理学科中,区域的位置,河流和气候等的环境要素,是高中人文地理地基础。所以,在老师再教高中的地理时,要对初中的地理知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涉及提示,主要是重新讲地球方面地图方面的知识、各大洲各大洋的地理分布、一些重要国家与地区的本土情况,以深化这些知识在学生们脑海中的印象,同时要老师注意与高中知识间的重要联系,把系统的地理学知识具体落实到相关区域之中去,来解决教学的问题,使学生们所学的知识先融会后贯通。
小结:在地理这门课的教学之中,教师既要引导其学生去了解知识,更要使他们明白原因,揭示、掌握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纵向深度发展,并可以将知识做一定程度上的引伸与变迁,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闫忠浩,谭著名《高中地理课程》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9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引言
在新课标提出后,学校的教学改革也随即积极开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课堂是课改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让学生能协调好学习各方面的因素。确保课堂教学效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1.1创造理想的课堂心理氛围
教师在上课前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授课过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利用合作学习的方案,让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探讨解决其中的问题,接着让每位成员代表小组将自己的学习观点表达出来;参照“罗森塔尔效应”来设计课堂作业并及时检查修改,为学生制定近期发展的新目标[1]。
1.2强化目的教育
根据化学教学的心理特点,学生对化学有好奇心,他们想从实验中看到奇特现象,他们对使用化肥、农药现象感到新鲜有趣,想得到能用于生活实际的化学知识;他们常会从祖国在科技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和古今中外科学家取得的成就中受到鼓舞,在心理上萌发出一种想将来在科技方面作出贡献的愿望,因此,教师应该把课堂传授的这些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诱使、引发其产生这些积极的心理,这样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就自然调动起来。
1.3转变教师角色,调整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树立角度转换意识。从有效课堂教学的表象看,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师生、生生思维碰撞中有无新火花的迸现,课堂上是否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从反馈中知识掌握是否牢固等方面都要求教师随时调整课堂的教学行为[2]。
1.4概念重点剖析的有效性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4.1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提炼出概念中的“要点”
为了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为学生指明在运用这个概念时有几个必需的选项要点。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中心词“纯净物”。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在初中教材第十单元中,酸的概念是:“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也就是电离时阳离子有且只有氢离子的。就此可提炼出两个关于酸的选项要点:一是化合物,二是电离时阳离子有且只有氢离子。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氢离子的产生,又有另一种阳离子钠离子的产生,NaHSO4电离时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氢离子,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时,均要突出概念中的选项要点。如在讲“溶液”与“浊液”的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中心词“混合物”。因为“溶液”与“浊液”首先必须是混合物,然后再根据溶液的特征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来判断。
1.4.2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固体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句子比较长,往往不好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应剖析开来: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克;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缺一不可,这样就比较容易接受与掌握了。
1.5实验教学要注重简约
做到尽量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明显的观察现象。有时在一节课内要完成几个实验或补充一些实验,先前的实验材料就是最好的实验资源而加以利用,既能节约时间,也可节约药品。如溶液的形成实验中,分别将氯化钠和蔗糖放入水中形成溶液让学生初步形成溶液的概念,再将上述两溶液混合又得到新的溶液,从而加深了一种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的认识,真可是一举两得[3]。
1.6符号记忆要尽量分散
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符号记忆多―入门难。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合价等,教学中要采取分散性原则,培养兴趣,分段瓦解。具体做法可以是从第一节课起安排记忆一些符号,宜少不宜多,重在兴趣和参与,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记忆符号并不是困难事。还可在记忆的方法上想办法,如采用联想、谐音、浓缩等记忆法,都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2、总结
综上所言,化学是初中教学必可忽视的学科,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得丰富的知识。重视,只有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发展动向,精心设计,引导开展多边对话,课后反思,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能保证常态下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参考文献:
[1]权民.自主学习一种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学习方式[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3(2).
一、构建和谐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创新
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如认知方式的差异、兴趣、学习心境和教学情境等。我们教育者需要努力构建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从而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班级分组、小团队互帮互助学习,引导学生良性竞争。同时,教师应做到努力尊重和关心学生,构建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平等和谐关系。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课堂教学情境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如角色扮演、分组辩论、自主讨论、社会调查和野外实践考察等,都可视学情具体运用。具体来说如下———1.运用图表进行地理思维的训练。图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表达方法,也是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等考试中的重点考察内容,它可以把地理事物直观地表现出来,形象化地表达空间概念、空间位置和空间结构联系等。在讲授新课或进行复习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图文相结合的训练,努力让学生做到“看图说话”。通过将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图像化,帮助学生打破死记硬背的一贯模式,轻松提高记忆效率。
2.有效构建问题情境,促进探究型课堂的形成。问题的设置必须突出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迁移性等。趣味性的问题设置更加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或知识结构。如农业地域类型的讲解完全可以基于农村或县城学生生源的特点,基于当地的农业类型来引导学生思考当地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学生新知识的增长也必须基于特定的增长点。如在讲授海陆风时,应率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物理中的“比热容”这个概念,从而引出大气的热力运动规律。
3.深入挖掘教材,适当进行拓展。对于区域地理的教学,我们常常会面临教材内容的具体讲解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的窘境,而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提出有效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基于教材,深挖教材,联系生活进行拓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4.借鉴其他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地理学科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因此,在讲解自然地理时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物理学知识。如在讲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可以介绍电磁场的一些基本理论: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所形成的电场必然能产生磁场,从而影响到地球磁场的稳定性;在讲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原理时,可以通过介绍一些基本的欧氏几何数学原理,由求三维空间特定点的位置的数学对象———X、Y和Z,来引出GPS的定位要素:经度(X)、纬度(Y)和海拔(Z)。
三、改革评价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
关键词:学科提问;稳固知识;注重关联
笔者在近几年各省市高考地理试题中发现一个共同点,我们已经很难在试题和答案中找到教材中的素材、事例、相关的地区,更不用说教材中提到的典型地区分析,例如田纳西河流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等。同时近几年也没有出现有关原理的大段标准叙述,就是我们在以前课堂出现过的“套路”答题法。但是没有典型分析,与典型有关的知识可是一点都不少,没有田纳西河流域,可考题中也不乏流域治理的问题;没有黄土高原,可有关水土流失的相关问题也一样的出现。那么,高考地理究竟考什么?
这就回到了新课改中的实质问题:考能力。基于教材中的学习而独立出来的能力,其中知识迁移能力也在其考查的范围内。知识迁移能力是学生所学、所用之间的纽带。所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成为地理课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简单阐述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一、不问“是”或“否”,多问“为什么”和“怎样做”
我们在教学中崇尚因材施教,原因在于不同的学生由于从小接触事物和所处环境不同,思维方式千差万别,这回对同一知识的迁移呈现出不同的体现。因此,在平时课堂上,要多对学生以有效的方式提问。“为什么是这样的?”或“怎样得出这样的结论”等。这种有效提问可以了解不同学生得思考特点、思维漏洞和所掌握得知识框架,从而更能有的放矢得培养学生迁移能力。伴随着中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教师不仅仅是改变了自己的提问方式,即由传统的一问一答式提问转变成启发式提问,潜移默化中,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在发生转变。还要求教师补充自己对迁移能力培养的重视与自身提升。有迁移理论的指导,设计教学过程中注意提炼精华,引导学生活跃思维、自发探究、解决相关问题。
二、稳固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知识迁移能力很难自发形成,教师若要激发出此能力,必须先强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创设合适的条件及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才能启发学生将知识有效迁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
1.夯实基础。“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学习中的骨架,具有普遍意义。稳固的基础位置是迁移提供准备,例如:教材中介绍的泥石流,学生很容易抓住要点,水体侵蚀、搬运砾石泥沙,形成大规模具有破坏性的洪流。此时再引导学生探究还有哪些因水体而诱发的地质灾害。教师以日常生活为实例,有水的玻璃面水杯会滑樱学生联想到水体渗入岩缝,同样起到了的作用,这样就以水为线,串联起滑泥灾害。教师还可以把问题印象灾害的原因,根据原因分析工程智力措施,并提出非工程措施的合理化建议。在整个分析过程中,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成为这场席位风暴中的主体。因此这样的一堂课,学生以生活实际出发,印象深刻学活了知识,迁移这个目的也就达到了。
2.强化本质。再地理规律知识的学习中,避免将其作为绝对规律,要抓住成因和原理中本质的东西。例如:“迎风坡降水多”,迎风坡不是全部降水都丰富,随地形抬升,降水则是呈现“少――多――少”的特点。是否降水丰富,关键在于所处的位置是否再抬升时水汽凝结最丰富处。另外,干燥风的迎风坡由于缺乏水汽,也不会出现降水丰富的情况。也要注意再掌握一般规律的同时不忽略特殊规律和现象。
三、归纳概括,重视内在关联
从学科特点来看,尤其是高中地理知识牵扯了初中的一些基础内容,涉及面广,整体呈现碎片化。同时内在联系紧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章节末总结时要把握各章节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就章论章,相对独立。如地球公转时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规律为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也决定了高低纬度间大气的热量差异,并导致大气运动进行热量交换。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地转偏向力使大气产生全球性的大气运动,也就是风带和气压带的,盛行风使洋流形成,在纬度、风带和气压带、洋流、地貌的作用下形成不同的气候,进而出现不同的自然带。而这些导致土壤、水文的不同,影响农业甚至是某些工业的分布。
我们不把目光聚焦在一个知识点上,而是将知识点构架起来形成大的框架,认清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尽可能在每节课中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构建只是网络。尝试初期可从一个小框题开始,然后范围逐渐扩大。由知识网过渡到思维网,这样顺势构建起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是能力,印象最为深刻。
对于知识,抽象出本质属性,只是知识才易消化。如在讲“夏季风在我国登陆时”,可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两方面来说明,这样有关时空的概念将得到扩展、巩固更易实现迁移。
对一些独立性的知识或问题,要有效地进行整合处理,在头脑中形成思维块,便于随时取用。如“工业区位思维块”、“湿地思维块”,各个块之间相互关联,同时结合地理事物地变化,如我国的人口模式,笔者在十年前讲到这个知识点与现在的中国人口模式与特点就略有不同。工业布局的选择也越来越打破原有的原则,越来越倾向市场、经济方面。
因此,抓住本质,结合发展,相互关联,构架知识块状思维骨架,最终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
1.精心设计高中化学第一堂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进入高中第一堂课要让学生感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例如,我在高中第一堂课就演示了高中化学中的几个有趣实验,如“魔棒生烟”“红色喷泉”等实验,并且告知学生这些实验就是今后高中化学的部分内容,学生对这些实验很感兴趣并渴望获知原因。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效果就更好。
2.让实验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奋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运用好实验这块阵地促进学生活跃思维,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如,讲原电池实验:先把锌片、铜片直接插入硫酸铜溶液,让学生观察现象,再用接有电流计的导线把锌片、铜片连接起来观察现象,再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水果做出水果电池,最后用音乐集成块转换为动听的音乐。这样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3.合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讲乙酸的化学性质时运用Flash动画演示乙酸体现酸性及发生酯化反应的断键过程,可将抽象问题转化为直观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又如,讲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时,用计算机设计多种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式,这样展示既直观,又立体,另一好处是学生在学习同分异构体时就不会写相同的结构式了。
二、方法引导,使学生学有所获
1.复习初中化学知识,加强初高中知识衔接
学生知识的获取,应当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些知识以前出现过,只是未加以深化。如,高中化学必修1实验教学主要是复习初中化学重点实验操作,进一步学习蒸馏、萃取分液等实验操作,这就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又如,学习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之前,复习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电离,酸、碱、盐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相关知识,只有掌握好这些必要知识,逐步引入新知,才能学好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再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前,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化合价规律及化合物中化合价的判断,氢气还原氧化铜,并从得失氧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先复习上述有关知识,然后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转移等方面揭示其实质,从而全面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学生刚进入高中,面对的学科比较多,学习缺乏紧迫感,竞争意识不强,许多学生坚持自己原有的学法,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独立作业、复习与总结等。特别是复习与总结不够及时,再加上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课堂内容吃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日积月累,在自己头脑中所留很少,知识缺乏连续性,造成部分学生的成绩下滑,学习信心不足,甚至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首先,让学生确立学习的目标,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其次,指导学生运用教学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并做好疑问标记,认真参与学习和讨论,提高课堂的有效学习。再次,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并做好知识要点的总结与归纳。
3.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难点
一、具体做法
《初中不同年级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探究》需要教师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从初中阶段的地位出发,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切实做好初中历史教学各个阶段的衔接工作,保障初中历史教学与改革的整体效果。为此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开拓理论视野,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行为,积极关注、吸收有关历史教学衔接的信息,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历史学新成果、新观念,并进行下载,做好记录,积累各种资料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涵,找准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具体内容。并将衔接的知识点整理成册。
2、寻找确定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措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各年级同时探究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科能力和与其它学科间知识渗透的衔接,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有所侧重。
如:初一年级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衔接意识,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历史学习应该与其它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不是孤立进行的。初一年级是衔接的起步阶段,所以除此以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逐渐成熟的变动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为此我们尝试如下:
1、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养成上课主动作笔记的习惯。并且知道记笔记要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情况记要点。
初二年级是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时期,在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初二不仅要强化学生的衔接意识,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衔接习惯、方法及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法方面:教师要从讲课做起,进行学法指导,宣讲本学科学习常规,教会学生科学地学,鼓励学生独立地学、自觉地学,进行学法过渡,逐步学会学习,尽早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这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防好转差,这也是搞好衔接过渡的关键一环。主要做法是:
(1)预习方法的指导。
(2)听课方法的指导。
(3)课后复习巩固方法的指导。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初三年级有了前两年的基础,衔接意识、思维习惯已经养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根据教学内容抓住衔接的契机适时加以引导即可。这样通过三个级部的共同努力就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教学衔接体系,从而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无所不有,无所不容。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教学事件中涉及到不同学科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我们应该把不同学科的内容恰到好处地与历史教学衔接起来。下面是在知识衔接方面的做法之一:
讲述欧洲文艺复兴中达& #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时,我们把美术与历史进行了有机的衔接。俗话说“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于是课前请教了美术老师,然后来完成这一部分教学。
[案例]“达& #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教学片段
老师带领学生从构图、技法、人物表情三方面欣赏这幅画。
1、构图:符合审美者、欣赏者的基本审美要求,即黄金分割的规律。
2、技法:达& #8226;芬奇采用一种新的技法,即“薄雾法”来画人物的背景,蒙娜丽莎的脸部、胸部和手作为画像的主体部分,笔调柔和、刻画细腻,表现出富有生命力的肌体,可是轮廓线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使蒙娜丽莎如罩在一层薄雾中。采用这种艺术手法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背景具有三维空间的效果,符合人的视觉效果。
3、人物表情:画面上的人物表情含蓄、内敛,气质高雅,表现出当时意大利上层女性的美。画面虽然保留着宁静、端庄的古典画风,但是在内容上已赋有新时代的意义了。作者敏捷地抓住对象一刹那间微笑的表情,表露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消除中世纪绘画中那种抽象画中的呆板、僵冷的面孔,画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就是相隔几百年后的今天来看这幅肖像也觉得有栩栩如生的动人之处。(向学生展示两幅画)
从美学角度介绍完后,再向学生提问“这幅肖像与中世纪西欧绘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说“绘画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不再是中世纪的呆板、僵冷的面孔,体现出以人为本,反对神学”、“符合欣赏者的审美要求,也体现出以人为本”。最后教师总结说“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潮就是欧洲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humanism)”。利用美术的知识,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什么是“人文主义”,起到了辅助历史教学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3、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改变以往集体备课的形式主义,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首先是以年级组为单位,平行班教师进行授课前的集体备课,能够年级内解决的年级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难点提到学科组大家集体讨论解决。备课的重点首先是准确把握课文中知识点的内涵,其次是弄清本课知识点之间、本课知识与其它课文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教师要有意识地搜集教学衔接的切合点,加强历史知识之间、历史与其它学科之间、历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衔接与渗透,从而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之目的。
4、努力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大胆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优秀教师上研讨课。课堂教学是落实教研活动的主阵地,通过教学实践及时总结教研过程中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修缮教研课题开展过程中的缺陷。为此我们尝试使用“导言设计”,“情景再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学习情境,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年末,在教研中心进行的教科研检查活动中,姜丽芹老师执教的《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一课教学,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5、坚持开展集体备、听、评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做为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每周一次的听、评课活动坚持不懈,一年来始终如一。每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听评课活动,整个过程严格按照集体备——个人讲,集体听——集体评这一主线进行。整个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1)课前先由执讲教师从对教材的理解、授课思路、准备使用的教法、采用哪些教学手段等方面谈出自己的想法,(2)全组教师集体探讨,互相切磋,修改、完善教案的设计。(3)课堂上主要听下列内容:首先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其次,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再次,课堂组织情况;最后,听课人要“听一听”自己的心声。也就是说在自己听别人讲课的同时,还要反思一下如果这一节课让自己来讲的话,自己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过程。(4)课后评课时,首先授课者自己要“抖包袱”,即授课教师上完课,把在反思的过程中感觉到的一些遗憾的地方或者困惑,在评课时说出来,以求得大家的帮助。之后全组教师一起进行评议。主要围绕着: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落实的如何;是否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知识教授的是否准确科学;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机的进行了历史教学衔接以及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价与评论。大家畅所欲言,谈优点、谈不足、谈改进办法、谈新的思考等等,让更多的思维火化产生碰撞。这样通过评课,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转变了教育观念,促使了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6、定期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研讨、总结,每周都有一次固定的集体研讨日。主要活动内容:一是对本周的研讨课进行针对性的评课,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本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宗旨;二是研究决定下周进行的研讨课的年级、研讨内容及主讲教师。切实做到有计划、有落实,真正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研能力。目前,全组教师基本上都能够达到执教公开课的水平。这样通过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促使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大大提升了历史组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
7、经常进行学生学习体会、教师教学反思等成果交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进行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学科学习的综合能力。为检验学生是否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提高,我们经常开展学生学习体会交流活动。我们也从中听到了学生的心声。普遍反映,通过课题的研究改变了以前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的依赖性强,不注意总结学习方法,缺乏独立钻研等不良习惯,现在逐渐掌握了“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发问讨论;每日一回顾,每周一小结,每章一总结”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心声是真诚的,这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带来了更大的希望。
另外,参加课题组的每位教师至少都写过5篇以上教学反思和教学于校园网上。多篇优秀教案于历史天地上。
四、取得的成效
通过这些探索与实践收到很大的效果:
1、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打破了以往不同年级历史教学相互孤立的传统做法,促进了不同年级历史教学的相互衔接与沟通。
4、通过多层面的教学衔接激发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有效调动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了教学成绩。
5、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授课水平大大提高。在2006的系列课立标活动中,我组3位教师参加的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课型均被确立为立标课,其中姜丽芹老师的复习课、隋娜老师的讲评课均被评为全市第一名。同时我们也确立起了自己的课堂授课模式,我们历史课题组的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被评为全市第一、新授课教学模式荣获第二名。姜丽芹老师还参加了威海市优质课评选,她执教的《》一课获得了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教学让英语教师真切感受到了多媒体技术给英语课堂带来的无穷魅力。多媒体技术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呈现形式和交互过程,拓展了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与开放度,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还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全面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并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存在的某些不足,将英语教学带进一个全新的境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使教师更加乐教,学生更加乐学?不妨巧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的关键点“点”穴,而后“化”成精彩的课堂。
1 “点”击学生兴趣点,“化”构学习实效性
朱熹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学生只有产生兴趣,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与乐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何等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学生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学生只有对问题或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才会全力以赴地进行有效的学习。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容易造成学生的疲惫学习状态,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多媒体整合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全新的教学模式,用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把时尚元素、热点新闻等通过多媒体引入课堂。优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动态的画面及时尚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闻其声、入其境、感其情,使学生注意力较长时间地高度集中,让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使得学习效果大大增强。这样,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枯燥的语言灌输,而是成为鲜活灵动的语言;学生也不会把英语学习当作一种负担,而是乐于接受和学习的课程。
2 “点”击情境创设点,“化”成课堂新开篇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单独使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态为动态,赋予枯燥单调的教材内容以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导入新课,不仅直观新颖,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他们加深记忆、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3“Let’s celebrate!”中Reading部分时,因为Halloween是西方节日,学生对此了解不多,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有关万圣节的一系列图片,如各种各样的服装和面具、南瓜灯笼、trick or treat游戏、Halloween party场景等,再播放一段在常州中华恐龙园拍摄的万圣大巡游的视频,由于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看到曾经的场景再现眼前,学生都非常激动,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这样,学生在顺利进行英语学习的同时了解了外国文化,这些都是传统教育中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所无法做到的。
3 “点”中思维障碍点,“化”解教学重难点
教材重难点往往是造成学生思维障碍的地方,也极容易造成知识相互混淆、思维方法相互错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正确合理地处理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将教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关键点。教学时要善于抓住关键点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巧妙点拨,让学生巧记要点,以此突破教学关键。多媒体就是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种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5“Birdwatchers”中Reading部分时,笔者先用一段介绍扎龙保护区基本情况和丹顶鹤日常生活的视频导入,然后结合一幅幅图片向学生展示新的词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然后通过任务型教学法,设置听力训练、阅读训练、口头语言表达训练等,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在由易渐难的练习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严峻的现实并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As students, 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red-crowned cranes?”
4 “点”击知识生长点,“化”换教学高效率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做到高密度、大信息量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1)在教学的新授阶段,借助多媒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创造轻松、愉快、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2)在教学的练习阶段,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如向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图示画面等,让学生可以更形象具体地复习所学内容,同时配上习题性的专项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进行质优量多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巩固所学英语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在教学的结束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做简短小结,如列图表或知识树等,回顾和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和知识重点,使学生整体系统地把握知识结构、巩固所学知识。
4)在复习课时,尤其是在初三英语的专题复习课中,多媒体课件系统化、多样化、大容量、直观形象、准确明了的优点更发挥得淋漓尽致。
另外,多媒体辅助教学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和板书的时间,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密度,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而且加快了课堂节奏,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5 “点”中知识延伸点,“化”龙点睛留余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授人与鱼,莫若授人以渔。要教给学生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更要学会自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也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倡导终生学习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课外的英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有益的补充。巧用多媒体,在自学和教师助学的过程中渗透、理解知识的延伸点,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化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完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3之后,配合教材中“Project: A tourist guide”,笔者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指导他们上网查阅苏州相关的人文、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文章和图片,合作完成一份苏州三日游的旅游手册,并配上中英文介绍,完成后在全班开展Best guides评比,学生对此积极性很高。
实践证明,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和因特网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和增加语言练习量,而且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去收集材料、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6 结束语
【关键词】提高 语文 合作学习 有效性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但是在具体操作中,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点缀,完全是调节课堂气氛,赢得评课教师彩声的必要手段,为讨论而讨论。新课程施行以来,我就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面,如何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作了一些尝试。
一、通过合理的分组,在小组成员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
按座位组成的小组,是较为常见的组织形式,但这样的合作小组,座位与成员相对固定,容易形成优秀生主宰,学困生长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养成依赖的思维定势的情况,难以保证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共同得到提高。注意小组活动的变通性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异质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个途径。我是这样变通的:
1.优等生带领。优等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领头羊和组织者,除自己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更重要的是能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归纳成员的发言要点,鼓励中等生畅所欲言,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观点;教会学有困难的同学生先学会倾听他人发言,理解要点,继而尝试提出自己的理解,营造小组融洽的合作氛围,使组内各层次的成员乐于接纳对方,又快于倾吐自我,使学习小组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2.中下等生优先。由于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中下等生在面对接受新知识、归纳分析等学习任务时,往往需要更多思考和准备的时间。如果一味地强调优等生的作用,无视这种“时间差”的存在,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会在优等生的滔滔不绝中放弃了主动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3.成员分工汇报。语文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色的学科,它为多层次地开展合作小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分工汇报是学生学习进程中知识建构的过程,他们除充分准备自己的任务之外还需认真倾听、组合、分析他人的意见,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通过分工汇报,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的“作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相互组合,由于基础相同他们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采取不同层次的要求,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组内、组间的交流进行优势互补。
二、合理引导,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由于初中生自主能力较差,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挑战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习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明确在小组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在小组合作学习前给出小组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中不仅要求这个小组能完成某个任务,还要求全体小组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合作,能有共同的进步,从而使小组成员不仅自己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尽力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取得成功。
其次,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证,那么小组讨论,只能是组内优等生的“一言堂”,会剥夺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使合作学习只流于表面形式而不具有实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样一来,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彰显,自然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会将学习当作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总之,只有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
第三,要充分发挥小组中核心人物的作用。由于班中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无法一一顾及,这就需要学习小组中有一个核心人物来组织学习小组的学习行为。这个核心人物在开始的时候,可以由教师指定组内的优等生,也可以由学生群体认定,或是由学生自发认定(同等生合作时适用)。这个核心人物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组织组内的成员有序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每个组员都有表达的机会,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要善于引导组员倾听其他人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相同,哪些与自己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要善于总结组内成员的各种不同意见,在全班交流中担任“代言人”,全面反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成果。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