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信息技术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主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在于从单一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其与化学学科的高度整合,逐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了一线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宰者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自我激发学习动机,制订学习计划,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构建有利的资源环境,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信息,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操作、浏览工具及广阔的空间。为了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然后,鼓励、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网页课件、信息检索等方式搜集有关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元素周期律”这节课中,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1)结合数学或物理学中的相关概念,举例说明元素的周期性及其特点。(2)从“三元素组”“六元素组”“八音律”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中,科学家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仍然没有合理的解释?(3)通过阅读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4)元素周期律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任意举三例。先由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通过教师制作的网络课件自主学习,学生在通过网络课件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元素周期表的各种编排形式。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拓宽了学习视野,更有利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二、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做学习的探究者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众多资料,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分析、解决问题。如在讲解“盐类的水解”这节课时,在上新课前先让学生通过指定网络下载老师录制好的微视频进行预习。上课时给出以下问题:(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几种离子?(2)哪些离子可能相互结合,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3)为什么CH3COONa溶液显碱性?(4)试写出CH3COONa的水解方程式和水解的离子方程式。通过解决以上问题,从而将知识理解、消化、活用。

三、由“个人分散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做学习的合作者

合作学习是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有明确分工任务的互学习。在网络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创建网络合作小组,可以通过论坛进行交流和研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实时进行合作交流。如在讲授“原电池”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生通过网络下载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动画,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学习小组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教师指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

总之,信息素养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情景的创设工具。使学生从单一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以适应更加复杂的社会变革。

参考文献:

[1]孙芳.浅谈自主学习的含义及理论依据[J].改革与开放,2011(6):156-158.

[2]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J].教育科学,2002,18(3):33-36.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多元化教学 教学模式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是未来的栋梁,每个学生都拥有无限潜能,有待挖掘。信息技术多元化,学生对于计算机并不陌生,它逐渐成了人们生活、学习和办公的重要工具,可以说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初中信息课程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主考科目,但是,它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虽然没有复杂的内容,但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学好的,要想让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维持兴趣,教师就需要不断探索,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新教材下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

1.教学内容项目化

新课改下,几乎每一个章节都是围绕软件展开的,主要内容是开展项目学习。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软件知识。所以,通过项目学习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融入项目中,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相关内容。

2.教学模式小组化

在学习过程中,项目学习是关键。选择教学模式时,一些教师选择了分组学习,把几个学生分成一组,让他们共同制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他们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共同进步。

3.培养目标全面化

在以项目教学为教学模式的指导下,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软件的使用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制订学习计划,通过团队学习,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交流。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分析

1.评价方式多元化

进行教学评价,首先就是鉴定功能。相比较传统的考试评价,这种评价更有优势。学生的自身条件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思维也不同,仅仅通过一次考试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盲目性。例如,一些学生家庭条件不好,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少,他们对于计算机的熟悉程度低于家里有计算机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仅仅想到进行分层教学,却没有考虑到分层的评价。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进行多层次的教学和测验,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进行考查。对于学生的考试,如果达不到理想效果就可以再次考试,使得学生获得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且增强求知欲望,在成功中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2.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作为依据。教学评价实际上就是一个向导,通过教学评价巩固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可以促使评价主体不断向思想和目标靠拢。进行教学评价时,可以从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通过恰当的教学评价,使得学生意识到学习本身不仅是获取知识,还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全面人才。

2.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3.1自我评价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馈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教学反馈,师生可以在教与学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要想发挥教学优势,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认识的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制定一些自我评价表等,对学生进行逐一了解不仅可以使学生自我剖析,还可以弥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

2.3.2他人评价

在进行他人评价时,学生逐渐接受参与评价,改变了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时,同学以互相评价,既可以帮助他人,又可以在发掘他人亮点和不足的同时,弥补自身不足。

2.3.3教师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可以清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应该重视整体学习过程,对于那些成绩不好、但是学习积极性很高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鼓励。教师可以针对一个小组进行评价,也可以针对一个学生。总之,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要求制定不同目标,采用有效方法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进步,提高综合素质。在新课改中,一定要以新课程为理念,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学。

参考文献:

[1]陈丹丹.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2011.

第3篇

一、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

计算机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信息,化复杂为简单,可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利用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创造了新模式。

(一)利用虚拟实验进行实验的预习和复习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是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而做好实验的预习和复习是较难的。多媒体创造了虚拟实验的空间,用于实验的预习和复习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云教学中,用flash设计好动画,形象直观地演示电子运动,对学生理解电子云的概念帮助很大。

(二)利用虚拟实验演示很快、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

如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氯气的制法、浓硫酸的性质;各种分子的空间结构、金属的电化腐蚀。常规教学受时空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但运用多媒体就可突破时空的束缚进行模拟实验,可灵活地放大和缩小,加快和减慢化学情景,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可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又能使学生深化理解。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激趣的整合

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最直接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对激发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

在讲《元素周期表》时,让学生上网找关于元素周期表被人类发现的故事,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将搜索到的故事进行交流并补充,同学们不知不觉就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一些规律,因为故事中会提及门捷列夫是根据何种规律发现并组织成元素周期表的,还会提及到其他科学家关于元素周期表的一些规律的补充。这样,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主体性课堂氛围,又让学生尝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此外,在制作化学课件时,设置形式多样的板书,如设置多样的字体、字号,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形、变色,配置背景音乐、设置文字出现形式等。

三、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自由探索、尝试创造了条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调用网上资源自学,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讨论。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

同时要求学生通过OICQ技术、网上聊天室、BBS论坛、e-mail邮箱、班级论坛等,甚至可用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短信等,交流心得体会,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朋友。另外,研究人员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同步测试题库,有基础题和提高题,学生课后、节假日学化学时可使用该题库。

四、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研究性学习”是为进行某项专题学习而互助协作、共同探索,并在任务解决中达成课程目标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可方便地搜寻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加工处理;还可自由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多边交流和成果评价。这对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处理和交流表达能力非常有效,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制订周密的计划和进行规范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而过程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和信息素养交互作用、协调提高的学习成果。

为此,研究人员在高一年级开展了《硅胶吸附性》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附:

高一化学《硅胶吸附性》研究性学习方案

第一周 明确任务,教师向学生做有关化学问题调查,介绍从书本中及生活中提取相关的化学兴趣知识点,让学生确立硅胶吸附性作为研究对象。

第二周 分工。制定小组计划和行动方案,明确个人任务,教师布置本次学习计划和任务,将本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计划和任务告诉学生。

第三、四周 搜集资料。学生分组查找资料或开展小组讨论,可上网搜集有关信息和图片资料,也可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参考书目并汇总、整理,填写报告表(附后)。

第五周 组织汇报。允许学生共享其他小组的发现,教师对学生已进行的研究做分析,提出不足,对已有成果的小组提出更高要求。

第六、七周 制作成果。小组协作,设计实验计划,填写“实验设计方案表”,将研究成果制作成演示文稿。

第八周 交流评价。学生做学习小结,交流体会,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小组成员之间的研究内容可以有共同的地方,但是每人要有自己的特点。

五、信息技术促进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第4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化学;融合;模型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2)05-0081-04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已成为现实,指尖文化、指尖知识已冲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传统的读、写、算的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下的学习,信息的获取、筛选与加工能力是新的学习方式所必需的。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新的教学方式有待变革,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正是在这种数字化环境中变革教学方式的有利切入点。到2012年为止,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型等相关文献有2045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相关文章有95篇,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相关文献只有20多篇,而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的相关研究更少,几乎为零。可见,当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相对成熟,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研究过于薄弱,尤其是和具体的学科融合的研究更是单薄。因此,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经验和具体的学科特点,探究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的新模式,以找到新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学习者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需求。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就是在有关课程教与学的内容和活动中有机、综合地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1]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指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的能力。国内的一名知名学者曾经提出,现代的研究有时候已经不再刻意去证明信息技术的使用目的比传统的教学更有效,或者是学习者学习的效率、效果更好,而是研究如何使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的学习服务,让技术与学习者具有“具身”关系。基于信息素养的角度,我们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呢?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2]大整合论是从宏观课程的角度出发,涵盖各个课程。如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3]而“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将课程的概念缩小。在此我们采用“小整合论”的定义,以方便我们对整合的把握与理解。所谓课程(Curriculum),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任长松,2002)。[4]从该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者的计划或学习方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因此,对化学的融合,在小整合论的基础之上即是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其融合。那何谓课程整合?课程整合的过程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郭绍青,2002)[5]。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在化学教学中,将系统中的各要素、各成分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融合在整个教学系统中,以形成有机整体的教学过程。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即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主要充当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模式构建的依据

根据上文我们知道课程的三要素即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所以在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目标。

(一)目标分析

我们应先认识大整合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和重构后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何克抗)。[6]那么如何把握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的目标呢?基于前人的经验,我们认为融合的目标要与课程整体学习目标一致,使三维目标能够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应体现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解释相关问题;2.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认识并会使用仪器,能独立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3.会用化学语言解释生活、学习中的现象。

其次,应掌握过程与方法:1.能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提出假设进行验证;2.能够通过观察和数字资源收集信息,学会分析、提炼信息,并尝试评价信息的科学性;3.能够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的条件,制订计划实施实验,并学会控制变量和使用科学的方法探究;4.学会总结交流与反思。

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上,学习者应学会以下内容:1.喜欢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并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2.关心社会以及化学与技术的关系;3.热爱大自然,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内容的分析

在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环境中,教学设计要有机结合三维目标:第一,应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策略――丰富多样的教学任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差异化的教学策略能体现学习者特征和差异,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第二,应具体描述各教学环节的操作。第三,活动设计应具有层次性,体现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化学内容比较适宜使用信息技术呢?结合前人的经验以及个人的看法,总结出以下几点:

1.化学微观概念和微观结构。如分子原子的模型介绍、化学键的学习,这些都是很微观的概念,无法形象化。而计算机模拟能够将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2.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或者反应速率较快或较慢的实验。如铁生锈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会很耽误时间,而利用计算机模拟不仅可以将“现象”放大,还可以控制反应速度。

3.错误的实验操作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实验。氢气的制取与验证是个很危险的实验,如果误将导气管放入集气瓶下面,会导致爆炸。如果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让学生看到这种危险的后果,以警惕其科学操作的严谨性。

4.严重污染、较危险或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如化工生产中复杂的生产流程,如具有危险性和污染性而且在一般的实验条件下无法完成的浓硫酸、氨气等的生产,这些过程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模拟展示。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模式的提出

教学模式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学模式的概念,我国的论述几乎都是采纳美国乔以斯(B. Joyce)和威尔(M. Weil)在1972年出版的《Models of Teaching》(《教学模式》)一书中的观点。他们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了四大类(信息处理类、个人发展类、人际关系类和行为教学类)共25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该书把教学模式定义为“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按照该定义,教学模式的内涵是指导课堂教学或是其他场合教学的一种计划或范型。目前国内比较盛行的就是凯洛夫五段教学法的教学模式,至今在传统教学中仍难以动摇其地位,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目前的信息技术整合中,这种模式下信息技术就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形同虚设。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很多一线教师存在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的弊病――因为没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时要与学生的主体角色融合,信息技术首先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否则难以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我们从学生的主动性、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评价等方面分析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的模式。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模式是相对满足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需要呢?“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7]结合化学学习的特征,本人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融合的模式概括为“情境―项目―电子档案袋”的循环模式,如图1所示。这一模式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原则展开教学,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隐形的因素融入课程之中,它虽然没有显性表现,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1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融合模式

1.情境是关键

“组织学习素材资源,创设探究学习情境。”[8]在该阶段,教师必须构建一个开放自由且有趣的学习环境,将学习者带入学习环境之中,这一步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有关化学的资源,比如媒体素材、常见的疑难问题、资源索引和权威的网站等,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支架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除了充分的数字化资源,学生还需要任务驱动,即接下来的该模式中的第二个因素。

2.问题任务是核心

在基于问题与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如果学习者有明确的问题与任务,那么他们的学习态度就会大为改善,能够以主动的角色进入环境,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同时还能够与共同体有积极合作的机会。学习者可以通过微群等方式和专家等交流,在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情境下,有实践共同体的交互合作和丰富的资源做后盾,学习者就可以真正实现创新性学习方式的转变。

3.电子档案袋的评价

评价是学习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有技术因素的支撑,评价则更加完善且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发展。电子档案袋的构成:(1)目录: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各部分化学学习材料之间的关联,并配有页码。(2)时间:即每次收录在档案袋中的材料的日期,以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取得的进步情况。(3)内容:包括核心内容和选择性内容。“核心内容”是每个学生档案袋中必须包含的内容,它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家长及同伴的评价提供基础性的信息,如“化学实验设计方案”“化学实验记录表”等。“选择性内容”是学生自我选择的、最能反映学生本人化学学习情况的材料,如“化学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对化学概念重要性的认识”“化学用语学习小窍门”等。(4)反思与交流:学生对自己化学学习过程和结果所作的自省,如“化学学习心得”“实验探究方法总结”“学习疑惑”等,这也显示了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的一些信息。

化学档案袋评价可以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提供机会,促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作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它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是学生自我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该模式中,信息技术是一个有机整合的部分,它支撑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学习,不断为他们排除障碍、提供条件,从而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以及主动探究的的研究方法,使他们的研究方法逐步走向科学家研究方法。信息技术支持学生从多渠道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使其在数字化环境下获得了更多的学习自由,从而在教学中摆脱了对教师的依附,使自身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

参考文献:

[1] 陈晓燕,冯秀祺.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5(7).

[2] 唐文和,刘向永,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J].中国远程教育,2003(7).

[3] 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4] 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郭绍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6]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5篇

一、给后进生理解和信任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是凭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做出自我判断的,他们的行为往往受他人期待的影响,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期望将产生无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暂时落后要表示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歧视、不讨厌他们,相信他们并不比别人差,给他们以极大的信心和理解,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

二、给后进生更多的尊重和爱护

后进生更需要关爱。做为教师,应该给他们更多的爱,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到无比温暖,才能使他们有积极进取的愿望。在每次考试结束后,面对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应该是一味的斥责或者公开批评,甚至变相体罚,而应该个别交谈,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在这其中,可以安排学生结对帮扶计划,让能力强的帮助暂时能力弱的。

三、经常的鼓励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上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一个受过激励的人其能力发挥往往是没有受过激励的人的四到五倍。可见,表扬激励对一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非常重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把一个任务划分成若干小任务,由若干名学生来完成,那些简单的任务让后进生来做,做对后就加以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能使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逐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他们逐步摆脱后进生的困境。

四、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后进生成功

新课改下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学会合作。而对于后进生倡导合作学习是更有好处的,能为后进生提供一个气氛融洽的空间,从同伴中获得帮助,缓解焦虑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使每个个体均是学习主体,责任明确,参与意识强,后进生可以和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同时也能体验到一种被人接受、任信和认同的情感,更有机会拓展自由发展的空间。通过小组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又使学生意识到个人的智慧像大海中的一滴水那样微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合作分享,学生可以通过与他人对比,反思自己的行为,为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提供依据。

五、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后进生取得进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方法正确,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取得进步的有效方法。后进生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不注意听;不注意总结知识的的共性;不爱动手操作,理论和实践不能结合;实践课上没有实践目标等。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下列方法:

1.课前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讲到了预先谋划,心中有数的重要性。通过课前预习,能锻炼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提炼问题的能力等;同时也能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因此要让学生学会预习,这样能够达致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提高课堂效率。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设计练习,让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提高课堂效率。如利用在学习Word中“制作贺卡”部分时,我简单的演示了用到的知识,“页面设置”设置纸张大小,“边框和底纹”可设底纹,可插入图片,艺术字等,让学生思考,分小组制作贺卡。通过思考――动手,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经常归纳,总结。初二信息技术主要学习Powerpoint和Internet基础知识,是在初一学习了Word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共同之处,教师应指导学生加以归纳总结,用已会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就会发现信息技术并不难。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忆学习Word时如何启动程序?如何打开、保存文件?如何插入图片等。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共性中找出差异。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中,其放映方式有三种:演讲者放映,观众自行浏览,在展台放映,而只有“观众自行浏览”是以窗口形式放映,其它两种都是全屏幕放映。通过让学生总结共性,找出差异,既巩固了旧知识,也学习了新知识,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六、坚持“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第6篇

结合高职信息化教学模式现状,对其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随后针对课程项目化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用,提出了有关信息技术在课程项目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措施。

2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应用

2.1发展历程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且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也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升,给予了学生更为直观深刻的学习体验。综合分析我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历程和发展历程,基本的幻灯片PPT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教学利于的初期表现形式,随后就是在课程体系改革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利用动画视频作为教学辅助,实现情境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利用相应的动画视频达到课堂教学核心内容引入的目的,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基础上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随后就是发展到微课教学,慕课教学,教师将整节课程教学内容整理好上传至相应的学习网站,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复习、预习的素材,另一方面在相应的网站上实现教师与教师的沟通精进。最后就是精品教学资库和线上课程,实现信息技术优势的最大限度利用,免除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学生能够结合相应的时间利用电子移动终端在区域网覆盖的地点中进行线上学习,同时也能够与教师进行线下沟通。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应用实践的历程,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历程可以看出,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一个潮流。

2.2现状分析

(1)授课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教育教学领域来说是一场革新性质的挑战,但是存在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不能够熟练的应用,没有特别多的教学应用经验,所以导致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中未得到预期的效果,这一情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利于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2)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方式方面由于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在开展兴趣课堂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外部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的教授、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各个地区城市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等等,目前存在的教学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科知识的拓展学习、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标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3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3.1适应智慧校园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已经进入到智慧校园的时代,信息技术在课程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大幅提升了校园信息化的应用程度[1,2]。基于此背景下学校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做出了很大的改革,而高职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是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一个中级阶段,课程项目化教学策略的教学以及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明确学科知识内容和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丰富的生活素材能够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为学生未来的社会学科知识应用奠定坚实的技能基础。其中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不仅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实施趣味性教学以适应智慧校园时代的发展,还要做到每个同学都有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的优势全面地发挥出来,习惯教学设备的应用且善于利用教学资源,将音频、视频与教材内容更好的融合在一起给予学生一个全面立体的听课感受。

3.2智慧教室与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为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掌握程度,缺乏综合性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不足,这就造成了学生成为一台学习知识的“机器”。而智慧教室、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这一情况,让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学科素养的形成,潜移默化的塑造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智慧教室、在线开放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立过程中是基于计算机软件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际的教材都是关于计算机软件、C语言以及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内容,生活应用性较差,学生在学习相关的知识后不会灵活运用,而且课堂纪律呈现两个极端过于懒散和过于枯燥,高职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往往看重的是计算机中的一些游戏,而不是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但是课程项目化教学策略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学知识和用知识的有效融合,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下深化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够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应用的灵活性,总体来看课程项目化教学策略的有效应用是促进学生学有所用的关键途径。

4促进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课程项目化的教学氛围。教学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活动,所以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融合于实际的课程项目中去,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能够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下来解决一些项目问题才是教学目的实现的最佳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为学生提供一个项目化课堂学习情景,并将具体的项目学习计划与相应的学科章节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课程内容中的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一方面便于高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以信息化教学实现教学氛围的优化。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目前,虽然高职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的应用途径、应用方式以及未来的作用并未达到一个深度理解的状态,虽然说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各个课程项目知识的应用,例如网络游戏、单机游戏、影视播放等等,这些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学生比较熟悉。但是关于计算机图片制作、World文档、表格、C语言等办公类、程序类的知识学生处于一个完全薄弱的状态,所以教师在改善课堂学习氛围的环节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并将其融入课程项目化、信息化的学习模式中去,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的操作将事物进行描绘,从而达到锻炼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目的。在动画效果设置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比较喜爱的网络游戏主角、动画片主角等。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播放一些游戏短视频和动画短视频,在播放后随即引出课堂教学主题,同学们在观看视频后,能否通过我们所学的信息技术将主角图片连续起来做成动画,然后在课堂任务设置上教师应讲究灵活性,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心中最喜爱的动画主角、游戏角色进行动画效果的设置,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能够实现理论知识应用的有效锻炼,而且制作自己最为喜爱的主角人物动画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兴趣,从而间接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合理选择课程项目题材。项目题材的合理选择主要是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结合每节课程的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教学素材的选择,对整节课程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教学题材与教材内容的良好衔接,将教材内容转变为贴近生活项目的实例,从而降低教材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操作。在艺术字插入制作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喜欢的字体、颜色等在文档中制作艺术字,并保存上传到班级的微信群中,艺术字的内容设置为学生的座右铭,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将自己的人生观念、兴趣喜好尽数展现出来,潜移默化的锻炼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表述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生活中的艺术字,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展示出来,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做教学延伸,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传授学生更为美观的艺术字制作方法,然后留有一部分课堂时间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教师随即巡视,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鼓励,从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的自信心。

第7篇

新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课程推到了前沿阵地,如何真正实现课标提出的要求,这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对本学科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能应对严峻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例如,多媒体技术能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人们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作文信息技术的教师具有各方面的专长,从而从根本上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把信息技术结合到课本文由收集整理程中,从而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重要推动力。

1.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学科地位

中学信息技术课以信息处理为主线,着眼于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它与以往开设的计算机课有本质的区别。以往的计算机课侧重于对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科学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计算机是学生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学科囊括的范围要广博得多,它直接面对的是大千世界的各种信息,诸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它是在对计算机认识、使用的基础上,力求培养学生主动利用信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在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形成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作为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明确该学科的教学目的,必须认真研究信息技术技术课程标准,才能找准本课程的目标定位,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许多教育工作者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①信息处理能力; ②问题解决能力; ③判断思维能力; 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探究能力。这些目标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产生新的变化,目前人们主要关心如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些新的教学目标和这些新的教学内容中的大多数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为学校步入新轨道提供了途径。如,文字处理和画图程序,能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复杂的任务;其他方面的工具软件能允许学生模拟复杂的科学、经济和历史事件及现象,从而探讨构成这些现象的变量与关系。许多的新兴的教育教学手段得到运用,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教育形式和方法改革

我们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教学,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注入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新的教学方法是如何使学生学会变学,掌握更多的学习方

法,会使用计算机,使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被无限扩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从多个渠道、用不同的方式获得同样的知识。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相对于传统的面授教育,在整个学习期间,组织通过学习材料和支持服务两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利用各种技术媒体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提供双向通信交流;在整个学习期间,不再把传授书本知识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而是让学生通过网络、计算机而其他学习方式和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的渠道被无限的扩大,教师从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载体。计算机与课堂授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不仅能从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且能运用计算机通过网络自主进行学习,为学生创建了更加宽松更加广阔的学习环境,搭建起了更加高层次的学习方式。

第8篇

时光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小河,匆匆地、悄悄地从人们身边流过。不知不觉中,一个值得回忆的XX年匆匆地走了,迎来了一个新的岁月,开始了人们的又一段旅程。

除夕夜,枕着迎接新年的鞭炮声睡着。“happy new year!”次日清晨,随着一声新年的问候,我睁开了向XX年寻视的双眼。翻开日历,翻开了新的一年,翻开了一段精彩的故事。我躺在床上回想着自己过去的一年里,有过汗水,有过快乐,也有过悲伤。这一切所发生的事仿佛就在眼前。我不禁轻声笑了出来。

过去,我在班上并不是个优秀的学生,我羡慕那些班干部们。他们学习好,拥有许多朋友。我渴望像他们一样。于是,我便开始向那扇带着锁的大门前进。我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的汗水。上课,我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下课时,当小伙伴们在操场上快乐的玩耍时,我在教室里静静地看书。课后,我按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尽量做到准确。我还根据自己的爱好,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演讲班。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付出的汗水得到了收获。我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在新学期的一次选举当中,我被同学们荣幸的选为班长,从那以后,为了不辜负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期望,我便更加努力地学习。现在,我已经是学校的中队长了,这一切都少不了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帮助、鼓励。在这新春之际,我衷心地祝福他们。

告别了旧年,我们跨入了新的一年。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一条新的跑道,也许我还会在这条跑道上跌倒,但我仍会顽强地站起来,顽强地向重重困难挑战。我坚信,在暴风骤雨后,总会有一条美丽的彩虹出现。

此刻,窗外又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是人们告别旧年的恋恋不舍,也是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憧憬.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教学任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44―06

引言

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中主要承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逐渐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教育技术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主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及基本技能、明确自身应当具备的素养、提高其教学与研究能力。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该课程进行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书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1]对本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 前端分析

1 课程特点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既有理论性非常强的部分,如信息素养的解析、作为内容体系指导思想的“双本体理论”和“‘工作’主线思想”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结合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原则、方法,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技术(艺术)等部分又表现出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在课程教学中,必须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和基本技能。

2 学习者特征分析

根据培养方案,本课程被安排在第六学期开设。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其学习逐步从盲从走向理性,学习能力较强。尤其是经过“学习的科学与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渐适应了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学习,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搜集信息,并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处理。

课程学习后接着进行的信息技术教学实习,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 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 信息化教学设计

本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课程构建理想的教学实施环境,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并把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在真实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迁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然后快速遗忘。

1 教学单元目标分析

(1) 课程理念

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典型方法及基本技能。结合教学案例的分析和学习,从理论认识和教学实践两个层面探索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应当发生的变化,明确成为适应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新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在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以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利于其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能力的整体提升。

(2)课程总目标

路易(Lewy. A)[2]认为课程目标指称的是教学规划方案的预期和规定的结果。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在学校中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正是应这种需求而产生,以培养适应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新型信息技术教师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认为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初步能力”,并将之具体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为学生成为优秀信息技术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3]。

(3)课程教学单元目标

课程教材采用李艺教授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4],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图1所示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将课程分为八个教学单元,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教学单元一:信息技术课程概述。单元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定位和学科价值;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理解信息素养在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角度的教学解读。

教学单元二:信息技术新课标及教材。单元教学目标:从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中把握信息技术课程基本理念的变迁,理解信息技术新课标对教学实施及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了解信息技术教材发展现状及不同学段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该教学单元与“教学单元一”共同构成了课程学习的基础,为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必要的知识基础。对这两个单元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

教学单元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原理。单元教学目标: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一般原则;掌握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程序、步骤;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能够编写出规范的教案;掌握信息技术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一般过程,理解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及局限性,能够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单元四:信息技术课程各内容模块的教学。单元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内容的特点,理解各模块适宜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在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策略。

教学单元五: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与艺术。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艺术。

教学单元六:信息技术说课与评课。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说课的功能、类型及价值;理解说课与上课的区别;掌握说课的内容和方法;理解好的说课应具备的特征及评析说课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单元七: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课程评价思想的发展及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原则;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内涵,掌握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及一般过程;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理念,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掌握对评价结果进行处理和报告的方法。

教学单元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单元教学目标:理解课程整合的内涵;正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理解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与功能。

2 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

根据上述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是对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同时,这些任务和问题(如表1)成为以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学习支架,在教学实施中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及学习活动,使教学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层层逼近目标。

3 学习资源设计

根据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出相应的学习资源,以支撑课程教与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课程总体来看学习资源主要有:

(1) 相关网站资源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着: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改革、信息技术教师教育培训方式的改革等。相关网站,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网(省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省略/index.php3)、信息技术课程网(省略/)、大路论坛(省略/bbs/index.asp)、2008山东省高中教师新课程(信息技术)全员培训(portal.sdteacher.省略/Course/xinxijishu/Default.aspx)等,为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实际教学中需要的学习资源要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水平来确定提供方式,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给学生,也可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学习目标查找所需资源。如果是前者,教师应提前搜索、并认真评价相关资源的学习价值,确保提供给学生可靠、有用的信息资源;如果是后者,教师需提前设计好信息资源查找和收集的目的、要求等,并在学生查找过程中进行恰当的策略指导,避免学生在搜索过程中漫无目的的浪费时间,甚至在海量信息中迷航。

(2) 师生博客

在教师博客中开辟了课程专栏,为学生提供相关研究论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案例等重要的学习资源,学生则在自己博客中提交作业及对课程的认识等。教师和学生的博客共同组成课程博客圈,师生通过访问彼此的博客,实现课程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同时,在浏览日志、评论和留言等活动中也增进了相互理解,使博客成为师生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3) 教材和印刷材料

除了课程教材外,为配合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的展开,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印刷材料,包括:典型教案、小组协作学习或其他学习活动的评价量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某些章节等。

具体教学单元的学习资源则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的不同有所侧重。比如在教学单元一的学习过程中,以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印刷材料为主。而教学单元三的学习则利用教师事先搜集的经典案例(包括教学视频及文字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在案例中教师如何贯彻教学原则?各种教学方法又是怎样运用的?启发学生思考案例中教师教学处理的成功之处及不足。然后让学生在教师推荐的网站上查找相关案例,进行研讨和分析,并以课程博客圈为平台实现交流和共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而且增强了学生分析、评价教学过程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水平。

4 教学过程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信息化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创设教学情境、利用“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协作、探究活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 案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技能的提高必然经历由“模仿”到“灵活运用”、“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大量典型案例(文字案例及视频案例)是十分必要的。

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展示教学案例之前,先给学生提供案例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信息,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展示案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之后将各小组的观点进行交流和共享。每次的交流与共享环节总能听到一些独特的教学设计,比如在“病毒防治”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有学生巧妙运用了比喻,将病毒侵袭计算机比喻成蚊子叮人,并引申出对付病毒(蚊子)的措施:安装防火墙(“挂蚊帐”)、安装杀毒软件(“点蚊香”)、不随意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不访问可疑网站(“保持环境卫生”)。

(2)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中教师要呈现学习任务,明确协作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展示评价量规等,然后指出可用的学习资源或指导资源的搜索策略。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探究,教师则对学生的协作学习策略及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指导。交流与共享阶段每个小组展示其协作成果,其他小组及教师则进行评价,包括根据量规进行打分,以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

(3) 情境-探究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伊始,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然后,学生独自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并将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和共享。这一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及探究过程的引导。

5 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的选择与设计

学习案例及作品范例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诊断及调控作用等。主要包括:

(1) 以往几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主要是教学设计、制作的课件、小组协作成果等,作为范例,这些作品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唤醒学生相关的已有知识,并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动机和信心。

(2) 教学设计模板

包括“四列式”教学过程设计模板、WebQuest设计模板、“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设计流程、研究性学习设计模板等,对学生的教学设计过程进行有效引导。

(3) 小组协作学习电子学档范例

小组协作学习电子学档如图2所示,包括协作任务及相关分析、分工及职责、资源的收集加工、协作成果等内容。

6 评价量规设计

在本课程教学活动中,较多地采用了操作性强、应用较为广泛的评价量规作为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以及教学设计、授课、说课等实践教学能力。主要包括:(1)小组协作学习评价量规;(2)口头表达评价量规;(3)教学设计评价量规;(4)导入技能评价量规;(5)教学技能评价量规;(6)说课评价量规。

7 单元实施方案设计

本课程按照教学单元组织教学。在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中遵循以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过程的建构性等原则,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拓展学习时空,使学习更有效、更有趣。

以第六单元“信息技术说课与评课”为例。按照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确定本单元的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如表2所示。

单元教学过程及学习资源如图3所示,首先指出说课是当前选聘教师及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比的常用形式,阐述其重要性。然后播放一段说课视频供学生观摩[5],在播放前提出思考题:(1)什么是说课(通过视频总结说课特征)?(2)视频中的说课包括哪几部分,各部分之间如何衔接的?(3)视频中教师为了完成说课提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视频播放后组织学生对说课的定义、说课的本质特征及怎样准备说课进行讨论。教师结合视频讲解说课过程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评析说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供的其他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学生按教师指定的课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准备说课稿,组织学生进行说课和评课。

整个教学单元的所有活动在6个学时(每学时50分钟)内完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控制教学单元的步骤,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单元教学任务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8 评价、修改与管理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对设计工作进行评价和反思,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1)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3)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4)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原则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评价、反思和调整贯穿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始终。

三 实践效果与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比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收获更大;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活动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很充实;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他们进行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和施教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协作学习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在课程结束后的教学实习中,学生的教学技能也得到了实习辅导教师及实习学校的认可。总之,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进行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功。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3.

[2] Lewy A.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91:306.

[3] 石其乐.《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改革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6):69-71.

第10篇

知识目标:1、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2、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和防治

3、了解计算机黑客的含义

技能目标:1、掌握鼠标的选定、拖曳操作

2、掌握复制和移动的操作,并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动物,珍爱生命的情感和意识

[重點难點]

1、教学重点:病毒的定义、特性

2、难点分析: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形式,传播方式,对“剪贴板”内容的理解,这里涉及到硬件的有关概念(如“内存”),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環境舆素材]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2、教学素材:计算机病毒的Flash课件

[敎學過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观看幻灯片)

(学生回答)

可现在全世界每天都有很多鸡在死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吗?你可以给老师提供一点或是多点理由,我们一起来讨论下。

(引导学生回答)

禽流感定义

那么有没有同学还知道其它的病毒

(学生回答)

好,同学们刚才回答的都是生物病毒,有没有同学知道没有生命的病毒呢?

(学生回答)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吗?它和我们生活里的病毒有什么区别和相同之处吗?

二、出示课件,进行讲解

1、病毒的定义

从广义上定义,凡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统称为计算机病毒。直至1994年2月18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在《条例》第二十八条中明确指出:"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病毒的历史

1988年发生在美国的"蠕虫病毒"事件,给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罩上了一层阴影。蠕虫病毒是由美国CORNELL大学研究生莫里斯编写。虽然并无恶意,但在当时,"蠕虫"在INTERNET上大肆传染,使得数千台连网的计算机停止运行,并造成巨额损失,成为一时的舆论焦点。

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病毒是80年代末出现的"黑色星期五","米氏病毒","小球病毒"等。因当时软件种类不多,用户之间的软件交流较为频繁且反病毒软件并不普及,造成病毒的广泛流行。后来出现的word宏病毒及win95下的CIH病毒,使人们对病毒的认识更加深了一步。

3、病毒的产生

①开个玩笑,一个恶作剧。

②产生于个别人的报复心理

③用于版权保护。

4、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1.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可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如软盘、计算机网络去传染其它的计算机,当你在一台机器上发现了病毒,往往曾在这台计算机上用过的软盘已感染上了病毒,而与这台机器相联网的其它计算机也许也被该病毒侵染上了。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判别一个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最重要条件。

2.隐蔽性

病毒一般是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短小精悍的程序。通常附在正常程序中或磁盘代码分析,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是不容易区别开来的。病毒一般只有几百或1k字节,而PC机对DOS文件的存取速度可达每秒几百KB以上,所以病毒转瞬之间便可将这短短的几百字节附着到正常程序之中,使人非常不易被察觉。

3.潜伏性

大部分的病毒感染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它可长期隐藏在系统中,只有在满足其特定条件时才启动其表现(破坏)模块。只有这样它才可进行广泛地传播。

例如:黑色星期五,“PETER-2"(未输入验证码资料无法完全显示哦)

5、计算机病毒的分类及预防

三、演示练习操作,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计算机病毒与生物病毒的区别,练习复制和粘贴的操作

[設計理念]

1、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七氛。

第11篇

1、信息技术课程纲要对教材的目的要求: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对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基础只是,基本技能和实际应用的重要途径,是在中小学一门知识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

2、全册教材简析主要包括:计算机常识和简单的操作,窗口图形操作系统的简单操作,用计算机画图,用计算机制作版报,网络的简单应用,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报告。

3、全册教学要求:学会进入word20xx,会打开或关闭工具栏,认识word20xx窗口,会推出word20xx。学会输入文章,并把输入的文章保存起来,会打开过去保存的文章。学会修改文章中的错误,整段文字的删除、移动和复制,查找替换文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2篇

然而缺点一大堆,如:不爱看书,不认真听讲,胆小怕事,爱睡觉……,就是因为这些,我才会成绩下降。我非常害怕我会被父母责骂,被朋友无视我的存在。

所以我一定要在六年级阶段拼搏,我会努力地请父母支持我!我的计划如下:

1、老师上课认真听。

2、课堂作业按时按刻去完成。

3、家庭作业要认真,不忘记。

4、不懂问题下课问。

5、计算题要认真仔细。

6、作业字迹要工整。

7、数学书要先预习,上课听的更懂。

8、数学争取好成绩。

9、配合老师要机急。

10、作业不会勤思考,实在不行问老师。

第13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现代信息技术;高校英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MOOC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2012年美国掀起的一场空前的在线教育革命,引领世界各国开始以“云时代”为导向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并积极开拓、探索、实践网络教育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课程的整合优化,可以促进立体化、网络化、个性化高校英语教学体系的建立,推进大学英语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目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迎来了创新性与实践性的新局面,根据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高校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英语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任务型学习模式、情境型学习模式、协作型学习模式,而这些模式的探索和践都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所以,现代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理论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

1 建构主义理论

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识主义以后的又一个突破。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以学为中心”地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对意义进行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学习者对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通过意义建构不断进行创造、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教学法,实现了由传统“teacher-centered”的教学模式向“student-centered”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动参与者和实施者,是知识主动吸收者与意义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情境性和学习的社会性三个方面,相对于传统教学法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主动性”“情境”“协作学习”和“学习环境”对意义和建构的影响。

2 建构主义视角下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有效辅助手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前提和可能。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丰富、形象、生动的特点,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它使高校英语教学实现了声画交融的动态教学方法,实现了知识由静态向动态的传播,可以有效、明了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并增强授课的趣味性。因此,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整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以顺利实施的必然前提。

2.1 现代信息技术与任务型学习模式

布鲁纳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他提出了发现学习(通过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自我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发现的理论并不局限于人类尚未涉足的领域,也可以是前人已经研究出来的,自己发现的理论往往比学习别人的要理解深刻也记忆牢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产生动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并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现代信息技术含有的信息处理快捷,人机对话、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等特点,对当下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动机,达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2.2 现代信息技术与情景型学习模式

皮亚杰,认知建构主义学派,强调个体与环境的联系并提出了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同化(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与顺应(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的过程)等概念。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感知的语言才会完整和有意义。在创设的尽可能接近于实际的情境下学习,可以更直观地激发联想,唤醒思想深处相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并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造、加工和重组,建构新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通过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对自身的认识。

现代信息技术在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的集成等情境创设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大量情境素材的有效展示;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消除,让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这都是传统教学法无法达到的。教师可抓住这种先进网络技术,根据教学内容所需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把具体事物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浓烈的兴趣,激发学生用所学语言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激发学习的潜能,使之不再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促进信息理解的有效进行。

2.3 现代信息技术与协作型学习模式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的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交互性的协作活动,这种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可以促进个体智慧与思维的发挥,并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协作学习不仅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学会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完成较高层次的意义建构。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交互教学,可以满足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优化――以朗文交互英语平台为例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当今世界正经历一场信息技术革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目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全国各高校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大刀阔斧地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旨在建设各种网络课程、平台课程,学生利用网络辅助系统课程和自主学习中心等网络多媒体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已成为一种趋势。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可避免地利用了手机网络通讯等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和学习。

2010年,由北京文华在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引进的“朗文交互英语平台(Longman English Interactive)”,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脱颖而出。“朗文交互英语”基于我国高校英语的课程设置与需求,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它是基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视、听、说立体化教材,能支持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运行,是目前国内英语教学领域中比较理想的互动数字教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截至2016年,全国大部分高校将朗文交互英语平台全面引入高校英语的视、听、说课堂,师生利用此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这种全面的互动体验式学习,最终把教师从传统的枯燥的说教课堂中解放出来。

朗文交互英语平台下的自主学习,在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结合的信息论指导下,遵循自主、互动、创新的原则,让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调整学习进度,自我检查评估。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学习模式”,在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我负责的能力。互动,指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学生与网络学习平台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与网络学习平台之间的沟通,教师安排课程计划,学生参与教学计划并完成学习任务。其实质是“协作型学习模式”,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获取资源和信息,网络学习平台及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计划,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且进行考核。创新,指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学生在LEI自主学习中,主动探究、主动建构,以获得新的意义和新的理解,或进行知识的移植,得出新的成果。

4 结 语

人们一直致力于教师、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融洽互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与传统学习环境的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努力建构课堂教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的课程体系,以进一步打造、实现互联网+学习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使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庞彦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构建主义视角[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孙金莲,董双建.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0).

[3]庞彦杰.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刘h.基于云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0).

[5]盍.“互联网+”环境下大雪英语学习环境构建的实证研究[J].亚太教育,2016(11).

第14篇

一、积极创设信息氛围,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1.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培育学生信息意识

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直是课堂的主旋律。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掌握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技巧,将现代教育技术熟练地应用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具有优秀信息素养的教师言传身教,必将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信息意识。

2.提供开放学习空间,增强学生信息意识

开放式学习是人类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习活动最自然、最基础的形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与社会互动等形式,让学生不断增强信息意识。我校组织学生参观无锡市博物院科技馆,聆听工作人员的精彩讲解、观察信息科技硬件设备、观赏信息科技影视和图文、体验信息科技应用互动操作等;鼓励学生在校内外观看信息科技影视节目,运用计算机自主上网,搜索浏览有关信息技术萌芽、发展、应用的图文和媒体资料。鼓励学生在参观学习、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信息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信息科技文化的熏陶、信息科技先驱的激励,不断拓展信息视野、增强信息意识。

二、加强信息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信息流的普文化,一些不良的信息也夹杂在其中,它们对儿童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要抵御信息网中无孔不入的不良的信息,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信息道德在人的信息素养中具有定向、动力、支配与调节作用,它主要包括人生观、信息观、道德情操、情商等,一个人的信息道德的高低好坏,决定其是否有利于社会。

1.构建立体绿色网络环境

建设绿色安全健康校园网。通过在学校中心机房装备如"联想网御"防毒设备,在校园网上筑起首道硬件防毒保护墙;在学校服务器上安装如"百络网警"防毒软件,为校园网开拓绿色通道,筑起相对完备软件防毒保护墙;在校内所有计算机上统一安装包括关机恢复系统的正版应用软件。学校不断完善校园网络立体防毒保护墙,为儿童少年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自主学习的绿色网络环境。

2.提高学生自身道德意识

培养学生自身信息道德意识。所谓道德主体性就是学生能主动接受信息道德教育,并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上。学生并非"囫囵吞枣"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是对学生深层次的要求。为达到这个最终的目的,首先必须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和远大的道德理想。其次,由于儿童青少年阶段的学生道德认识还不够完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加以引导,直至学生成为信息道德的主体。

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

在计算机教学中应根据具体课程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开设创造性的实验,使学生学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搜索引擎工具、网页制作工具和电子邮件等现代信息工具。借助于这些工具学生才能自由地在因特网上驰骋,获得所需的信息。

1.引导尝试实践,鼓励自主探究

美国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学生应主动地学习,亲自地探索”,“主动地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的知识点逐一讲解,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做简单的讲授后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掌握;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文本资料、浏览教学光盘、上网查询等方式自主去探究。

2.潜心启发指导,鼓励合作学习

第15篇

关键词:优化;教学;提升;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个人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他以后的社会生活。所以,新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教学作为学生综合实践课程中的重要学科而提出来。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不是学校的统考科目,一直没有受到学校与教师的重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非常大,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因此,我们要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形象直观,培养兴趣

受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的影响,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于知识的接受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完成,有意注意坚持时间不长,只有通过形象直观的实物或语言进行直接感知,才能获取知识与技能。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兴趣,我们的教学就要采用形象法,把一些枯燥的信息技术知识比喻成学生身边的一些事物,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不再感觉到信息技术的枯燥与高深。

比如,在教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时,学生对于什么是硬盘、什么是内存条、什么是优盘等都非常陌生。于是,我把硬盘比作是粮食的仓库,内存条只是临时存储,是向仓库运送粮食的器械,而优盘则是装粮食的口袋,可以把粮食运送到任何一个仓库里,也可以把粮食从这一个仓库里搬到另一个仓库里。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了这几个存储器的用途与区别。

二、操作实践,提升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信息技术课的操作性比较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大部分是在操作过程中形成的。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总是抱着想尝试的思想,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讲解多了,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而且在操作时也会被教师的讲解左右思路。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不能空头讲一些理论知识,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当操作遇到困难时,我们再给予帮助,就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与实践过程中提升能力。

比如,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9课《收发电子邮件》时,我把每一个学生申请的电子邮箱全部列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好朋友来发邮件,可以是祝福语,也可以是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说一些私密话。当学生看到别人给自己发来的邮件时,那种兴奋的样子就足以说明他们是非常乐意学习收发电子邮件的。这时,我再要求学生根据别人发给自己的邮件内容进行回复或者转发。这样,一来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技能,二来还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的品质。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学生有什么想法或问题时,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来与好朋友交流了。

三、整合学科,相互促进

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小学其他课程具有很大的融合性,其他学科的教学也经常会运用到信息技术。所以,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时,我们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商议,把信息技术课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局面。

在教学语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课后在网上搜索一些与所学课文相关的知识来补充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把语文内容渗透进来,比如让学生在电脑上写作文、修改作文。在教学数学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搜索并解答一些相应的数学试题,而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可以让学生编制一些数学试题,这样还可以巩固一些公式等基本操作技能。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巩固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

总之,优化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是哪一节课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哪一位教师独自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实践与交流,共同总结与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邬家炜.信息技术教学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