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在校学习计划范文

在校学习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在校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校学习计划

第1篇

我学的是商务管理,属于经济管理类别专业,主要涉及营销、管理、人力、商务类和其他商务协助和管理工作的科目。我这样看我的专业:涉及面广,应对工作范围大,但跟专业性人才市场的贴合度低,职位针对性弱。简之:面面俱到,但无一精通。根据我学校(广东行政职业学院)11年设定的专业来看,主要是增加外贸的细分专业,如国际贸易外贸跟单等专业,商务管理这个专业从我10级的两个班减少到1个班,依我的推测,12年行院的专业设定会删减商务管理这个专业。其实这样的安排是很具备合理性的:商务管理没有对应的工作岗位,而现在市场的商务类工作需求偏向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对外贸易等方面。细分专业是必然选择,但却扼死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发散性。所以,商务管理的优势是:可应对多种基本工作,就业范围广;劣势:专业性不强,竞争力较弱。

所以,专业是固定不变的了,如何发挥个人优势和增加竞争力才是关键。而这个关键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学生身份掌握最合适的知识和对应性强的技能。

作为商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贴合个人的兴趣和能力范围,我个人的发展方向是营销、公关、策划、管理。具体的工作:销售、助理、公关策划、营销渠道。因而大二下学期,要做的是学好专业设定的课程,并学习活动策划、营销策划、网络渠道、公关资源整合,以及重要的待人处事。但有些技能是通用于任何工作的,比如学习能力、工作技巧的掌握和摸索。《组织行为学》里对学技能力分五个等级:本本型、本本与情景结合型、能力型、熟练型、专家型。前三者是对一项技能掌握的必然程度,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脱节很难达到能力型和以上等级,能力型的概述是能灵活地运用基本的规则去适应和处理遇到的各种新情况,并能将理论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用创新方法来提高理论的应用性或适用性。能力型就是在毕业前期预计的最优等级,即能达到遇到的情况能用学习到的理论和相关规则搜索出来并贴合实际加以解决,这个就是学习的最佳形态。而熟练型:可以本能地察觉问题和凭直觉对同类的问题作出反应,仅仅在不寻常的问题出现时,才有意识地去深思熟虑如何解决问题,所以熟练型是工作之后的目标等级,专家型是理想等级。所以,将专业设定的课程和个人发展兴趣主导的理论知识做到本本与情景结合的层次,再通过在校的各类实践与活动,尝试着突破等级,作为个人的技能掌握能力,才便于就业的技能使用和发挥。

学习是好事,学得多确实有百益而无一害,但是要将学习划阶段,现在处于大学的中间点阶段,主要目的是为了步入社会后学习到的东西能发挥到它的作用,所以就要针对性地学习。步入社会莫非有两种分流:就业和创业。创业对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要么是人脉够强硬,要么是实力够强。对我们这些文科类的专业毕业生,岗位的提供是由这个商业社会决定的。基本上任何工作都是以产生效益或利润为目的,说推动社会发展只是在创造效益的过程中起到的附加作用,没有任何一个工作是为了做无用功而出现的。所以在行院的学习历程中,学什么更便于日后的工作,更能发挥自己的价值,更为工作的提供者创造更大的效益,才是我们侧重要学的。除了各学者和专家整理的理论知识我要学,还要学会怎么思考,怎么整理思绪,怎么提炼知识精华,怎么总结经验和放眼未来,怎么为决定收集有效的参考,怎么从别人身上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怎么情景再现结合要处理的情况。

第2篇

一、游戏化课堂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感到既陌生、又好奇,但是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就像一个接收器一样被动地等待着教师将知识倒入进来,严重不利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将游戏化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活跃课堂气氛,二来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创设恰当的游戏模式,以确保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构建游戏化课堂

1.创造“打地鼠”游戏

打地鼠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学生认识键盘、应用键盘最有效的游戏活动。在键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键盘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输入法。所以,在教学《键盘指法练习》时,我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指法进行“打地鼠”游戏,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而为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组织“网上寻宝”游戏

所谓的网上寻宝是指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网上寻找一些东西,这样一来能够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二来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所以,在教学“网上冲浪”的相关知识后,为了给学生搭建自主应用的平台,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在网上查“一种自己喜欢的花”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我们要有意识将游戏化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端正学习态度,进而也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做出相应的贡献。

第3篇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在教学之中,而对于化学这个综合性强的学科来说,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可以更好的研究化学,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多媒体;化学教学;应用

化学是一门文理结合的学科,知识体系庞大,需要实验的配合才能更好的理解其内容。在学校化学教学中,由于实验室有限并且有的实验过于危险,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生动形象且安全的展示教学内容,在诸如分子结合、化学反应等方面,可以更清晰的展示其详细过程,使同学们更易接受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而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没有感官认识,使得化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不好。因此,化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要重视理论实践相结合,摒弃陈旧教育手段,开拓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1 国内院校化学教育现状

在我国,化学从初中开始学习,高中达到难度的巅峰,在大学还要作为学科基础课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以板书及幻灯片为教学媒介,虽然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互动,但是学生只注意听讲做笔记,而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文字无法将化学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会感到枯燥,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得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教学的继续开展。

化学能做到时刻实验,有些实验甚至根本无法开展。因此,国内院校对于化学教学模式的整改势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在学习中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由于经费、安全性等限制,不可在必行。

2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1 软件模拟反应过程

化学反应涉及到很对原子移动问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这些问题只是由教师通过板书绘画出来,缺乏生动性,若采用一些实体设计软件如3DMAX将其模拟出来,通过多媒体演示,则会在多维度上展示其具体过程,增强学生对反应的印象。

2.2 电脑模拟化学实验过程

化学中经常会接触有毒有害物品,比如有一项实验是制备氯气,总所周知,氯气是一种剧毒气体,稍有泄露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对此,若是我们能将危险的、复杂的、周期长的实验放至电脑上进行仿真模拟实验,不仅可以加快效率,还可以大大提高安全性。电脑模拟实验具有高效率、安全环保等优点,虽不如真正实验动手操作令人印象深刻,但是绝对优于板书图片教授的结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模拟实验不是万能的,一些必要的基础实验还是要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才最有意义。

2.3 电脑模拟事故现场

教育安全一直是教学问题中的重点,每年都会有师生因操作不当而受伤,教师可通过仿真模拟,向学生展示由于错误操作而引起的不良后果,例如浓硫酸遇水飞溅引起灼伤等,强化学生们安全实验的意识,避免出现以上错误。

2.4 模拟化工生产

化工厂出于其机密性和安全性考虑,一般不会同意教师带领学生们参观工厂,见识生产工艺工程,教师可通过相关软件自行设计模拟生产过程,增强学生对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三废”等现象的产生机理。

2.5 网络自主学习

教师在学校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后,学生当堂不可能完全理解,需要其在课后进行琢磨自学,教师可以建立一个交流平台,在上面上传相关学习文件,学生可以自己查阅或是线上与老师交流,巩固在课堂上所学内容。

2.6 网络教育资源

现代化教育倡导多元化,学生不仅要学习教师在课上讲授的知识,还要自己搜索资料,补充学习。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专业网站、网络数据库,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学习并与他人交流,强化学习效果。

3 结语

化学知识多而乱,我们要合理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会对化学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依靠它,因为化学毕竟是以实际动手为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个强力辅助,二者需要有机融合,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优势互补,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合作探究,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最高化,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茜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科学大众,2013,(3);101-102

[2]朱士刚.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6);111-112

[3]张卫峰.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1,(11);96-97

第4篇

二、早餐:8:30

三、锻炼身体:8 :40——9:30

四、写作业:9:40——10:40

五、弹钢琴:10;50——11:50

六、自由活动

七、午饭:12:30

八、午觉:12:40——3:00

九、黄冈作业:3:10——4:00

十、自由活动:4:10——4:40

十一、书法:4:50——5:10

十二、弹钢琴:5:20——6:20

十三、晚饭:6:30——7:00

十四、弹钢琴:7:00——8:00

十五、自由活动:8:10——9:00

十六、睡觉:9:30

注:

1、每周骑自行车远游1次。

第5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学以致用”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主题内容,知识是用来更好的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才是对知识最好的吸收和内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相关的生活现象从而贯穿相应的知识,让生活和信息紧密结合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创造性学习、自主性探究、主动性学习具有不可小觑的重要意义。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计算机的教学场景,既要发挥教学知识的作用,也应是学生生活的园地。

1注重新课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注重课堂的套入方式,一节课的开端往往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在整节课上都能全神贯注的听课。良好的导入可以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触角转到生活中更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其饱涨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相关学习感兴趣了,其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前提下,从学生的接受能力的角度出发,让生活知识与课上理论知识达到一个充分的融合。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对生活中存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之处进行举例说明,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具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再通过对学生实际知识情况的了解便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例如:在学习“信息技术初步”一课时时,对于计算机的组成和一些简单的基本操作时,教师在进入这一课时学习前先让学生回顾一下生活中自己用电脑时自己对电脑组成具有怎样的理解,并让小组之间竞争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根据自我的日常观察和对电脑的使用很容易回答出具有“鼠标、键盘、主机”等硬件设备,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对学生的理解给予一定的鼓励性的评价,在下课时让学生根据通过本节知识学习补充一下先前的理解漏缺。通过这种课前科学导入生活化的教育形式可以增加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熟悉度,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并通过自我思考去逐步解决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利于知识的深刻性,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2增添生活色彩,焕发信息技术的光彩

小学生思维能力还不够完整,正处于初级化的状态,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较少,很难对抽象的知识很好的进行理解。但是若将知识完美的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容易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重难点,让其思维能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使之焕发光彩。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绘画”的学习时,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在书本上进行画画时和在电脑是能够进行画画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再结合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进行学习,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通过在平时生活中回顾画画时:需要彩笔、蜡笔等画画工具,而且只要着笔了其图形图像是不能更变的,有时还会出现某个颜色的彩笔不下色的情况,同时教师在一旁进行本节课知识的框架引导,那么在我们信息技术的绘画过程中我们不用再担心相关类似的问题,可以有橡皮进行图形错误纠正,可以有各式各样颜色的彩笔进行绘画,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得到适当的延伸。通过教师这种与生活某些类似的操作进行对比的教学方法,为枯燥的信息技术理论学习有效的增添了生活色彩,可以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让学生深有感悟信息技术并不陌生,就存在于我们的周边,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定学生的信心。

3丰富教学形式,渗透生活

教学元素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进行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同时应该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让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能够契合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方式下进行轻松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客观的看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不断的变化教学手段,探索一条能够基本符合全体学生水平的教学形式,并尊重不层次学生的思维发散方式,在知识授予过程以热情、鼓励的形式实施“教与学”的过程。例如:在学习“浏览器、百度使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回顾一下爸妈遇到不懂的问题时,通过电脑可以怎样查询相关的信息,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能够利用电脑进行一些学习活动,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能够促进对百度存在的强大信息资源刮目相看,并能更好的吸收内化“浏览器的使用和百度的作用”等知识。再如:在教学“拼音打字”时,教师可以给于学生一小段文字,让学生进行实质性的练习,通过学生的动手能帮助学生强化打字的方法和步骤,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教学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根除这些不合理的教学理念,不断的丰富教学形式,并将教学情境依托于生活,让学生在新知识中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结语

信息技术是当前不可或缺的新兴技术,它严格要求知识要求生活化,只有相关知识生活化才能充分焕发其光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遵循信息技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立全.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31.

[2]陆守红.生活化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3,79:134.

[3]沈栋红.生活化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6:81-82.

第6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育信息化;学习绩效评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266-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化在投资效益和应用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教育信息化的绩效评价也逐渐成为了大家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传统医学教育中,信息化教育绩效评价过程主要还是通过常规的理论知识测试、临床技能测试等试卷形式来完成对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这种传统的评价形式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暴露出了一定的缺陷。首先,对于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学习绩效的影响不能准确的反映,其次对于学生的发展状况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样就有可能使信息化教育绩效评判出现偏差,对于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我们提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绩效评价体系,以期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绩效的考评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二、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学习绩效评价原则

1.强调对学生多种智能的评价。现代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实施,对于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有着重要帮助,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对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多种智能的评价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注重学习绩效评价的具体化和可行性。作为学生的一种内在智能――多元智能,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要尽量实现其外显化,同时还需要将其进行分解为可考察的行为、学习成果和技能等三种具体形式。在对学生多元智能的考察要其外显化的基础上转化为具体的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察。在目前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中,学生对于中医药中医学术语、药物名称和词汇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应用能力都是由最初的文言语言修辞智能的外显化发展而来的,而学生对中医药学理论知识的思考、辨别以及掌握能力则是由最初的思维空间智能外显化转化而来的,人际交往智能外显化则转换为了学生具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内省智能外显化则发展成了学生的一种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学习认知的能力。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每一项智能都具备了各自的特点,同时每一种智能都涵盖了多项组成因素,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多种智能评价的过程中也不能采取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因此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在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形式选择上,不但要适当地采取传统的试卷评价形式,同时还要采取多种信息化的评价形式,如信息化条件下基于任务的评价和基于情境的评价等形式;其次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注重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相结合。

三、中医药院校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法),通过数据检索,以不同地区的5所中医药类院校为例,对其信息化绩效评价进行研究。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内容包括:X1信息化基础建设经费、X2数字图书馆容量、X3信息化专业师资、X4网络管理人数为投入指标;而相应的产出指标有Y1网络及多媒体教室数、Y2网上远程教学课程数、Y3精品课程数目、Y4教学资源容量。具体如表1所示。

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综合效率值显示,学校1、2、4效率值达到了1,说明了DEA分析法的有效性,就相对输入而言,输出值已达到最大,这种情况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与产出之间处在一种合理化状态,而对于其中效率值小于1的,则被称之为非DEA有效,在这些学校中资源也未得到合理化的利用。效率值达到1的3所学校中,其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达到了1,这3所高效表现为规模有效,表明了这些学校在信息化教育中的投入量处于适中状态,此时其规模收益不变,而其他2所高效规模效率均呈现出了不同的递增或递减的变化状态。对于规模效率呈现递减状态的院校,要适当的对其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在相应的项目上减少投入来实现其综合效率的提高,而对于规模效率递增的学校,由于投入的不足才会导致技术效率的低下,因此就需要相应的加大投入。

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学习绩效评价策略分析

1.对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采取多种智能展示的方式。我们采用多元化的多智能评价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采取多种形式,如实际应用、技能演练、答辩等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学习绩效进行综合考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过程,如文档和学习成果等多项内容进行整理归档,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汇集,从而使得学生的努力与成果得以具体体现。

2.采取课堂教学中的多形式活动和项目进行评价。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了“教学设计同评价设计统一”的原则。信息化教育对学生评价工作的影响,首先要对信息化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相应的影响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对于我们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就是要实现中医药类专业课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和融合,由此也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有效借助课堂教学这样的机会,参考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多样化活动来对学生的多智能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不但要对学生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积累进行高度的关注,同时还要对学生的综合潜力进行挖掘,力争做到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采取多智能展示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绩效评价。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学习绩效评价工作,在最初进行评价标准的设计环节,评价人员要尽可能多利用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如采取相应的图表或文字档案、论坛记录以及课件、影像等,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绩效的全面科学评价。下面就针对中药学专业学生,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设计出一个具体的绩效评价表格,如下所示。

五、结语

现阶段所实施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绩效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对于当今的中医药院校学生而言,做好对其医药学知识学习绩效的评价工作对于促使其未来更好的利用专业知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对其进行绩效评价考核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方式和方法的统一,设计较为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左明章,易凌云.教育信息化绩效评判中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学习绩效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17-19.

第7篇

关键词: 精细化 高校学籍管理 教学应用

一、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含义

精细化管理又称精细管理、精益管理、零缺陷管理,指管理活动的精确化、标准化、程序化和细致化。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系统规划,是通过细化规则,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的各个单元精确、高效、协调和持续运行。现代工业化中的精细化管理最早是由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在其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日本企业将精细化管理运作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了现代精细化管理理论,并迅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在我国,上世纪60年代的大庆油田、本世纪的海尔等一批企业都是实行精细化管理的优秀典范。

精细化管理具体表现在通过对每个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职能、职责的精确定位,把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对应的责任进行具体化、明确化,再对目标市场、工作内容、工作对策、考核指标和保障制度等进行细化。通过运用定量化、标准化等手段,把管理工作简单化、流程化、数据化、信息化,同时在此基础上实行刚性的制度管理,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做好实效反馈,强化责任落实,从而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特征可以用“精、准、细、严“四个字概括,精指做精,精益求精,追求最好,不仅要把产品做精做好,更要把服务及管理等工作做到极致,挑战完美极限;准指准确的信息与决策,准确的数据与计量,准确的时间衔接和正确的工作方法;细指对象细化、内容细化、管理细化,特别是执行步骤要求细化;严指严格控制、严格落实,严格执行制定的标准、规范和制度等。

二、高校学籍管理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相关法规,并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制定的有关实施细则,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产生的动态数据的管理。学籍管理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首先新生学籍注册;其次是对在校生学年注册和异动处理,学籍异动主要包括休学、复学、退学、留级、转专业、转学等;最后是对学生毕业资格审核,完成学历注册。也就是说学籍管理工作贯穿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整个在校过程。学籍信息的有误直接关系到毕业证书的有效性。学籍管理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管理质量,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成千上万条学籍数据中,只要有一条数据出现问题,就可能对某位学生后续工作、学习造成巨大的问题。

因为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背景越来越复杂,办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学籍管理难度和复杂度不断加大,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由于部分师生对学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出现学生修改基本自然信息后未及时提交学籍信息修改,如更改姓名等现象,导致学籍信息不准确。

2.由于部分师生不了解学籍异动的相关流程,出现学生未办理学籍异动手续就已离校的现象,从而出现实际在校生数与在籍人数出现误差,导致学籍数据不准确。

3.由于各部门系统的独立性,出现个别部门因未及时维护相关异动信息,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学籍信息不一致。

三、学籍管理需要精细化管理

鉴于学籍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学籍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实现精细化管理一般需要通过细节化、数据化、流程化、规范化、严格化等方法步骤。

1.细节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前提,指将一项工作或任务,按合理的逻辑结构,细分为若干组成部分;或者按工作时间顺序,将工作、任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和工作单元。有利于建立和改进工作流程,有利于对工作时间的控制和各环节执行时限的确定,同时包括对各岗位和部门之间、各个工作单元的具体责任进行细化及相互衔接管理的细化。如何科学、合理地实现细节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所在。学籍管理工作并不只涉及学籍管理部门,而是涉及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其相应的工作任务。以我院学籍管理为例,学院系部对学生的所有材料进行初审;医务室对医院证明等材料进行审核(因身体原因申请学籍异动的);教务处对所有材料进行复审;院办负责学籍发文及相关材料存档。而异动后的学生需要离校,还需涉及宿管办、学生处、图书馆、财务处、卡中心等部门。

2.数据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基础,是细节化工作的深入。把管理内容数据化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衡量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最好标准是让数据说话。恩格斯指出:“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当数学引入后才能成为科学。”精细化管理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分析、研究,确定如何进行具体的精确操作。它把管理上的执行细节、工作内容、效率反馈尽可能地数据定量化,使管理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籍管理涉及最多的是学生数据,而学生数据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学籍管理中数据化是非常必要的。以我院学籍管理为例,在每学期其中,均会对每个院系部手中掌握的学生数据和异动学生数据进行收集,并与教务处掌握的学生数据进行进一步比对、核实,避免出现上述学籍数据与实际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同时,我院实行数字化校园,实现各部门系统数据的对接,这样只要学籍管理部门对异动学生进行操作,相关部门中的学生数据会进行相应的修改,从而避免各部门数据不一致现象出现。

3.流程化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方式,是在把工作或任务细化为若干个工作单元的基础上,对各个工作步骤或环节进行分析、简化、改进、整合、优化,使各个工作岗位、工作步骤和工作内容更好地衔接配合、协同动作,从而提高管理的整体效能。我院在学籍管理中,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21号)》及相关规定和学院学籍规定对不同类型的学籍操作制定详尽的流程,并对所有师生公布,以便师生了解学习。以退学为例,其基本流程如下:学生本人申请并按要求填写《学籍异动申请表》学生所在院系部审核教务处审核分管院领导审批院务会讨论学院发文院系部通知学生办理离校手续,教务处在教务管理系统和学信网上进行学籍异动处理。

4.规范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条件,指根据精细化管理的具体需要,合理地制定并固化相关工作规程、基本制度及各类工作任务或事务管理的作业流程,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并要求在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这些工作规程、制度和流程实施,实现管理工作的井然有序和协调高效。鉴于学籍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的复杂性,规范化是必不可少的,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否则可能会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工作带来不小的问题。例如未按照相关规定,对不符合转专业条件的学生进行转专业操作,则学信网上省教育厅无法审核通过,从而导致学生电子学历与纸质毕业证书不一致,社会上将不承认其毕业证书的有效性。

5.严格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保障。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于严格抓好管理工作的落实。实际上,我们从来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细致的管理制度,缺少的是不折不扣的执行者。再伟大的目标和构想,再完美的操作方案,如果不能得到强有力的执行,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我院对学籍管理非常重视,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例如学籍异动必须经过指定的部门进行审核处理,教务系统和学信网上的异动操作必须对照学籍发文进行等。由于在学籍管理中规定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应予退学,各院系部每月均需如实向教务处提交《(自动离校)连续两周及以上未到校学生上报表》,由此教务处就能只能有针对性的追踪相关学生异动办理情况。

我院在学籍管理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及时准确地办结学籍异动,高质量地完成学籍、学年和学历注册。当然,学籍管理需要不断地“精、准、细、严”,从而使得管理更有效,准确度更高。

参考文献:

[1]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240-01

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意见:

1、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1.1 信息技术教育不同干计算机教育,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2 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2.信息能力,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14。信息道德。

1.3 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1.4 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2、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2.1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

2.2 “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2.3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第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第三,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第四,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在社会生活中可谓是比比皆是,生活中的各方各面都需要应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在具体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与学生的个人生活、实践经历相互结合。当前的《新课标》也对数学教学做了明确要求,即必须把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和兴趣浓厚的事物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础,为学生提供多种操作与实践机会,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蕴含在生活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与功能,从而缩短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感。通过这一规定可以发现,教师在新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的存在与具体应用,发现数学的趣味特征,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激情,把各种各样的生活素材数学化,数学知识进一步生活化,让学生在快乐有趣的环境中获取数学知识。

一、教学生活化与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把数学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融入到小学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是顺应现代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严格遵循数学教学原则的教育意义比较深刻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汲取到重要的技能与相关知识,处理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教学生活化把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把培育学生具备优秀的数学能力作为目标。

数学教学生活化则是指通过在小学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经历,将数学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充分的发挥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本质。使得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处理生活当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并激发学生对周围的生活事物与环境的浓厚兴趣,把握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以便学生从实际的社会生活之中发现数学、了解数学、学习数学以及应用数学,真正的感受身边的数学,找到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情境过于复杂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是必要的,然而没有选择性的大量情境设置,不但会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没有效果,部分数学教学甚至成了看图对话课。根据实际情况,学生的数学学习确实和现实生活情境联系密切,在学习过程中融入生活情境,的确能够促进知识的构筑。但是,这里所说的情境制造并非指简单的热闹表象,更不是将诸多的非数学知识拉入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与弱化,并影响到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另外,将生活情景设置的过于复杂化还体现在教学中的生活因素过多,从而无形之中把数学则放置于了从属的位置,过多的生活因素使得数学教学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异,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汲取。

生活情境流于形式化。与生活情景过于复杂化完全相反的一种现象,就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老师表面上支持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融入生活情境,只是将教学与生活现象进行简单的挂钩,所以不具备任何实际意义。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把知识和生活巧妙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整个知识的相关背景有深入的了解,感受知识的一系列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实践活动,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使用价值。在教学时合理的融入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强化他们挖掘知识的劲头,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发展,这样才是从科学的层面进行的数学教学生活化,也才能实现其最终目的。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策略分析

小学数学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生活化观念。目前大量的教研人员认为,在一线进行实际教学的数学教师队伍只是单纯的对课本进行死搬硬套,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这种看法也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多数小学数学教师还是具备教学生活化意识的,只是其出发的角度出现了问题,最为常见的就是惯于用成人的视角看待生活、审视教学资料,这必然会和学生看待数学的角度产生出入,从而影响到教学生活化的应用效果。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树立科学的教学生活化观念,从学生的心理与视角出发,采用有针对性的生活化教学方案。比如,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们亲自进行出题或者辩题,这样即便是没有口头提醒他们要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们编出来的题目也同样会充满生活气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与效果,让学生们把知识带入到生活实际当中。

积极组织教学实践活动。在教授新课程的时候,教师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进步的重要作用,而实践活动又包括课堂实践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两个方面。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要注意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设想问题的各个方面,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问题探讨。这种模拟性的课堂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的接近,更重要的是能够促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亲身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重要意义。课外实践活动由于其本省更加的贴近现实生活,所以也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诸如,在教授学生轴对称知识的时候,需要在课堂中采取一些对折动手操作活动,同时,引领学生去校外观察实际生活中所运用到的各种轴对称现象,也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通过从现实生活中观察、了解、思考各种数学知识的应用,可以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巨大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促进数学教材的生活化。教材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源泉,是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关键依据。教师在设计教学课程是,需要从学生的多种生活体验入手,科学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学生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越密切,学生对知识越容易接受,掌握的也更加牢固。然而,当前学生们所接触的教材知识,其中一部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大,致使学生对之产生强烈的陌生感。所以,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改变,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去掉和学生实际活动相离较远的教材内容。例如,教材中的一些例题和课后练习题,均能够改编为和学生实际生活关系密切、相对易接受的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创作思维。尤其是现代的小学数学教材,其部分应用题仍然存在固定化的例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之进行合理的调整,注重采用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内容,促使教材内容进一步的接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红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教育科学,2011(5).

第10篇

当前背景下,信息技术正在快速的发展,它与教育领域产生了多种交叉,甚至对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继而推动着教育的改革。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利用到许多新兴的计算机技术。本文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介绍了计算机技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计算机 学校 信息化 建设 应用

21世纪爆发的“信息革命”,对社会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信息时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校园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利用到许多新兴的计算机技术。本文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介绍了计算机技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1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对于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背景下,信息技术正在快速的发展,它与教育领域产生了多种交叉,甚至对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继而推动着教育的改革。校园信息化不仅可以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控能力,而且可以加快校园建设,实现教务系统信息化管理,以达到校园资源充分利用和提高办学水平的目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学水平

学校通过引入大量的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设备来构建信息化校园,为教师展开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提供硬件设备,有助于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1.2 提升校园综合管理的效率,学校管理具有较高的综合性,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信息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将会形成一个信息中心,与学校经营有关的各项信息能够集中在信息中心,有效提升信息的利用效率,提升校园管理的效率。

1.3 创建了一个便于师生交流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利用信息平台来传达教学任务、行政管理公告,促使校园管理相关信息处于一个公开、透明的状态,让学校的管理更加亮化。同时,师生之间、家长与学校能够通过信息平台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促进学校管理的和谐发展。

2 计算机技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1 数字技术应用

数字技术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数字技术是当今计算机领域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数字技术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由于在运算、存储等环节中要借助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编码、压缩、解码等,因此也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数字技术等。

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广泛应用了数字技术,包括对各项纸质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处理等等,利用数字技术来将真实信息转换为信息平台的各项信息,数字化技术是学校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综合管理的基础技术,在录入信息、信息交流中有着重要作用。

2.2 虚拟技术的应用

学校信息化技术过程中往往会使用虚拟技术,主要包括对各种信息资源的虚拟化、系统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三个部分。利用信息资源的虚拟化使得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中的所有存储资源整合为一个大的存储系统,通过统一存取数据和管理存储空间对外以透明的方式提供存储服务,应用系统不必关心数据存储的位置,而仅仅关心存储空间的分配。而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则能够进一步整个学校的所有计算机资源,能够按照学校信息网络建设的实际业务需求,来有效合理的分配存储资源、CPUD等。通过网络虚拟化技术则可以进一步的提升学校信息化网络建设架构的灵活性,提升整体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

2.3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云计算作为当前信息技术领域最为热门的技术,以其灵活的资源调度能力、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等优势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教育行业特别是高校成为有力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其中云存储技术、云计算技术对于学校的教育资源共享、网络教学有较大的应用。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使用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对现有计算机的利用率,同时基于云的虚拟性,能够大大的降低对计算机设备的硬件需求。云计算的高效运行、计算还会进一步的提升整体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同时还能大幅度的降低人力成本、能源成本。随着校园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深入,可以逐步引入桌面虚拟化技术,减少终端管理维护工作量,有效解决学生上机环境快速配置、病毒困扰等问题,目前在国内外已有多个成功案例。

3 结束语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久进行的浩大工程,基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的快速更新升级,学校信息化建设也必须要能够做出相应的应对反应,确保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当然,学校信息化建设并不仅仅只需要科学技术的加入,更多的是人为管理。学校信息化建设固然会为教学、管理带来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会由于信息的大量涌入,使得一些负面信息传递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学校还应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展开学校经营以及教育改革,突出信息化系统的优势特征,降低信息化校园带来的不利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下最流行的科技技术,校园作为造人树才的摇篮,要时刻留意思潮发展的新方向,做到与时代共同进退,力求在教育过程中对模式、内容、理念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东生.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规划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2.

[2]林伟华.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07).

[3]鲁鹏,张剑峰,刘晋杰.初探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J].科技信息,2010(29).

[4]王晓庆.校园云架构下的虚拟化桌面应用[J].中国教育网络,2011.

作者简介

木智纾1986-),男,藏族。云南省迪庆州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迪庆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

和春慧(1994-),女,藏族。云南省迪庆州人。大学专科学历。现为迪庆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实习期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

第11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问题;优化;效率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105-01

当前,职业教育生源逐年萎缩,而市场对职业院校毕业生需求却很旺盛,这对职业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正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由于生源、应试教育的育人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弱,创造能力较低,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束缚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教学改革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项目教学法是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采用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它的一般教学阶段分为五步。首先明确项目任务,由教师提出项目任务,再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然后制定计划,由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已学知识制定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第三步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任务及合作形式,按照既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第四步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最后归档或应用,项目工作结果要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心理发展

高职学生年龄一般介于14岁~20岁之间,是少年向青年发展的过渡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他们无论在学习或日常生活中,会产生“成人感”,既希望被老师和家长理解,又想有一方自己的天地。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和同龄人交流,愿意小组合作学习,这是由他们的心理特点决定的。

2.小组合作有助于弥补个体差异

一直以来,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是无法避免的,也是当前教学改革考虑较多的问题。小组合作中的不同分工给学生提供了满足需要的形式和机会,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协作,使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得到体现,并得到加强和锻炼。

3.小组合作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传统课堂教学,学生总是处于被“逼”的学习状态,其真实意愿被埋没或压抑。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提问和被提问的次数远远多于传统课堂教学,并在小组中占有一席之地,对自己的分工部分必须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小组成员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效整合了师生间的资源,体现了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4.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多边的,他们有更多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项目不同的解决方案。如此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师生间有效沟通,学生间相互帮助和支持,促成他们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分工不明确,效率低下

当前,很多合作学习只是把教室的桌椅重新布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把原有的全班活动改为小组活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分工不明确,存在“小权威”和“搭便车”的现象。“小权威”包揽了小组的作业、汇报、展示等,从而一方面打击了一些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一些学习不主动的同学“搭便车”。这就形成“大锅饭”的局面,不利于形成学生的责任感,学习效率低下。

2.学生参与不均衡,凸显差异

在整个小组活动中,确实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但发展不均衡,有的同学频繁发言,有的同学却鲜有发表看法。在“计划决策”中,这种现象更明显,有的同学只能充当倾听者,久而久之,削弱了部分同学的自信心,个体差异更加凸显。

3.教师认识度不够,流于形式

由于大部分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的理论培训,不能很好的调控整个课堂,容易出现局面混乱或气氛死沉的极端现象。另外,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过多地注重了小组的整体成绩,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尤其是“沉默寡言”的同学群体。有的教师在活动中为了赶教学进度,草草收场,没有很好地对每一个小组合作结果作出有效评价。

三、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提高项目化教学效果

1.更新观念,加强管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合作者。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加强管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避免流于形式。

(1)科学分组。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将同一班级的同学按成绩、能力、性格等差异分成若干“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这样不但小组内优势互补,而且为小组间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2)时机恰当。在项目化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教学任务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任务,有效整合学生的力量,既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意义。

2.提升认知,确保质量

(1)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首先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和展示机会,其次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2)增强合作能力和意识。首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成员间要相互理解、尊重,善于倾听,学会反思,要乐于分享学习资源。其次要建立发展小组的规划,培养学生掌握小组合作的技能。

(3)明确个人在小组中的责任。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同时掌握所分配的任务。通过对每个学生表现的评估,使每个学生对小组的成功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这是所有的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学习取得进步的关键。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多向交流,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高向斌.我国合作学习理论研究的问题与方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04):72-76.

第12篇

刘利民指出,为贯彻落实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指示精神,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今年6月,教育部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刘利民强调,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在学校,关键靠校长、教师。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在基础教育领域,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全面提升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他希望每一位中小学校长,勇敢地去做一个迎接教育信息化大潮的实践者和引领者,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早日实现。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浙江台州:尝试公办教师到民工子弟学校当特派员

新学期开学,浙江台州经济开发区求真学校来了一位“特殊老师”。这位来自公办学校的老师到求真学校后有个特殊身份――“教育管理特派员”,负责督促学校规范化办学。

据台州经济开发区教育分局局长姚振方介绍,台州经济开发区有两所民工子弟学校,分别是求真学校和志远学校。两所学校规模比较大,学生均上千人。为了提高两校的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也为了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该局出台了教育管理特派员政策,每年选派公办学校老师赴民工子弟学校进行支管。

政策出台后,经过挑选,王云德、林珏玲两位老师分别被派到求真学校和志远学校当特派员。一年后,两人交换学校,再支管一年。据了解,两位老师原在白云小学担任中层干部,教学经验丰富。到民工子弟学校后,两人要帮助民工子弟学校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每学期至少听40节课,听课后提出具体指导意见,以提高民工子弟学校老师的教学质量;督促学校做好食堂、校车等安全工作等。

据悉,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特派员制度为台州市首创。教育管理特派员支管两年,由开发区教育分局及接受支管的学校进行考核,开发区教育分局设立支管奖,凡年度考核合格的,由分局统一发放。支管期间表现优秀的,在职称晋升、评先评优、提拔重用等方面优先考虑。

(来源:光明日报)

福建福州:下发通知明确规定中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

福州市教育局日前下发通知要求,严格遵守中学日常作息规定,对学生每天在校活动实行总量控制。初中、高中每天在校活动时间分别不超过7小时、8小时。寄宿生晚自习时间,初中不得超过2个课时,普通高中不得超过3个课时。学校不得组织走读生集体到校晚自习。

福州市教育局要求,全市统一取消初三、高三年级周末补课和高二升高三年级的暑期补课,学校和教师均不得占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和课外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或集体补课。

同时,福州市规定,学生每天课外作业量初中阶段不超过1.5小时,高中阶段应控制在2小时以内,严格执行中学进校教辅材料使用管理规定。

第13篇

     所谓“三自一互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预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能够积极交流,课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最终达到自主学习,自我理解,自我创新的目标。下面详细地介绍自主预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以及一互动。

(一)自主学习

     在本次化学教学的尝试中,我们积极鼓动学生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网络,书本,报告等)对要讲解的课程进行预习并且完成纸质的预习成果(预习笔记)。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堂不再盲目听取,并且减少了学生课后复习的量。

(二)自主探究

在试验初期,我们将基于学生预习的内容(预习笔记)展开课题的讨论。根据学生的“学习期待”,我们设计了如下流程:首先,抽看预习成果(包括问题提问,成果展示等);其次全班进行讨论互答(学生回答学生的问题,老师回答学生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重点归纳与补充;最后立体分析解答(由学生完成老师修改或学生互改来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三自一互动”的教育模式的实施

(一)实施准备

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他们树立好“互相学习,共享智慧”的观念,教师要积极地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二)实施步骤

具体的实施主要分四个步骤(以“物质的量”为例):

第一步,课前鼓励引导学生预习,鼓励自学。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学会查找资料,请教他人,利用多为关系网搜集相关信息。(查找资料了解摩尔的含义,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第二步,师生共同研讨,根据围绕学生的预习问题,师生展开积极地讨论与分析。例如:1gH2与12gO2混合反应。

求:①哪种气体过量,过量多少?②生成多少水?

解答过程:2H2+O2=2H2 O

                4    32

                1g   12g

1g/12g<4/32

       O2过量,按H2的量计算,设反应的O2的质量为x,生成的H2O质量为y

   x=8g

剩余O2为12g-8g=4g

          y=9g

       为什么4gH2与32gO2恰好反应?

     揭示隐藏的矛盾:在2H2+O2=2H2O反应中,当我们从微观解释其反应原理时,说每2个H2和1个O2反应生成2个H2O,但在实际应用计算时却按H2 、O2、H2O的4:32:36的质量比计算。

     [讨论、总结]:

     H2、O2质量之比为2:32

     H2、O2分子质量之比为2:32

     又因为恰好反应时H2、O2分子数之比为2:1,所以反应中H2、O2的质量之比为4:32

     第三步,创建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资源看实验,实验仪器现场做实验等尽量使得课堂活跃有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利用实验做关于物质的量的反应,引入相关的概念。)

     第四步,选择互动学习交流的时机,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能够积极地进行沟通讨论,而且在课后,老师或学生可以组织一些学术讨论交流会,也可以用实验展示出来。

三、传统教育模式与“三自一互动”的教育模式的对比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问题与弊端

传统的教育模式能够教授更多的知识给学生,但是这种做法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造,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状态。由于传统教育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课堂可以利用的资源相对匮乏,另外一点,教师很难掌控各个学生的兴趣点,即课堂节奏。

(二)“三自一互动” 教育模式的优势

“三自一互动”的教育模式能够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以便以后更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尤其是想化学这样的偏理科的课程自主学习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三、成效分析

在本次的教育模式的尝试中,我们将课堂教育与实际操作结合到一起,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打破以前学习的瓶颈。

在本次的尝试中,主要有四点成效:

第一点, 学生掌握了利用多维关系查阅资料等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并能灵活地运用掌握的知识,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第二点, 学生学会了主动提出问题,学会了质疑问题。

第三点, 学生能够与老师,学生积极地交流,讨论。

第四点, 学生拥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实际操作化学实验,分析化学试验的结果等。

第14篇

关键词:中职生;普通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15-01

在《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对中职生语文培养的要求是"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毕业时普通话水平应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相应等级;说话条理清楚、流利,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听话专注,能领会,复述说话人的主要意思;初步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语言文明,表述得体。"1997年12月全国语言工作会议指出了跨世纪的推广普通话工作的目标;2010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与口语的表达关系密切行业的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达到相应的要求;2050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交际中没有方言隔阂。随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使用,普通话教学和推广工作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对于中职生来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对其将来的应聘、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增强个人魅力,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而现在中职生由于地域及基础等差异,普通话呈现出不同的水平,笔者曾对所教授的156名学生作过一个模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能够达到87分即二级甲等水平的不到13名学生,而大部分学生的水平均在70-76分,而在学生今后从事的销售、技术员等职业来看,流利的普通话是与客户、领导进行有效沟通的保证。由此可见,学好普通话是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优化普通话教学已成为一个大家探索的问题。但是中职生普通话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1.中职教学普通话面临问题

1.1 学生基础差,没有意识到普通话学习的重要性,我所教授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俗话说"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音",学生在语音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在我所教班级的94人中,有62.5% 来自玉林、南宁的粤语方言区、有27.08%来自桂柳方言区,其它方言区占了12.5%。在开学初所进行的一项摸底测试中,大多数同学方音还是比较明显,如平翘不分、前后鼻韵母不分、h-f互混、n-l互混等等。有一位同学就曾找到笔者,表示一定要在在校这两年中学好普通话。因为在他利用暑假去兼职做销售的时候,客人老是向他反映说:"你说的话我们听不懂,能不能再说一遍。"不标准的普通话不仅影响了他的销售业绩,也使他的自信心受挫。

除此之外,在大多数学生的心里,普通话课程不是专业课,也不是一门非学不可的学科,口耳相传即可,普通话天天讲根本不需要学。

1.2 教材内容不配套,没有针对性的教材,目前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是由欧阳代娜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在这套教材中,真正涉及到普通话训练的只有《语文》上册实用语文操练2中的《普通话朗读》。在这个单元,没有讲授到普通话语音发音方面的知识,主要讲的是朗读的技巧,但在练习中却有大量的平翘舌音、儿化音、重音、停连的训练等,而整个教材中并没有针对普通话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并且在普通话的教学中,还没有一套和中职生相配套的普通话规范教材,教师只能在上课时间接的穿插普通话知识,而没有系统地进行教学,给普通话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1.3 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模式单一,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多媒体仅限于专业课的使用,普通话教学中,教师仅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来进行教学。由于受到教材教学设备的限制,教师对语音的发音部位、开口程度、动程并没有进行深入讲解,而学生在学习时也只是机械的模仿,而且教师在正音的情况下,由于语音的稍纵即逝,学生很难模仿到位。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模式单一,影响了普通话教学效果。

2.改进中职普通话教学的对策

2.1 构建普通话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活动来营造普通话学习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中的口语交际中的复述、拒绝、劝说等内容锻炼学生的普通话运用能力。教学的过程当中,指导学生学习普通话,纠正学生的语音误读、缺陷、方言音等。其次,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相关活动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好开展的诵读经典活动,诵读《三字经》等,让学生通过诵读练习普通话。同时,开展辩论赛、朗诵比赛也是锻炼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好机会。

2.2 有针对性增加教材中普通话教学内容,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因此,中职生的校本教材应是 "实用的、技术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习的学生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这是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

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编写切合本校、本专业的校本教材,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专业,突出专业岗位使用的需要,贴近生活,既具有实用性,又能针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教材中,可以选择具有职业特点的文章,如学畜牧兽医专业的教材可以增加饲料销售、宠物护理的词语和文章的练习,而酒店管理专业,可以增加酒店接待、服务的口语练习等。

如在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教学时,为训练学生的平翘舌音,我在备课时编写了以下对话,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宠物工作人员:你好,我能为您做什么?

客人:我的狗病了,老是没精神。

宠物工作人员:让我看看好吗?它最近吃东西怎么样?

客人:不怎么吃东西。

宠物工作人员:我们要给狗狗做一个测试,您先稍等。

客人:好的。

宠物工作人员:我们检查了,狗狗有些感染到病菌,需要打针。

客人:好,那麻烦你们了。

宠物工作人员:您先到休息室先坐着,有什么问题,您可以随时叫我,等打完针了我们再通知您。

这段对话,是教师根据学生今后职业场景设计的,不仅有用而且实用。针对这段对话,我首先请学生找出对话中的翘舌音,并且提出问题:"你能读准对话里的平翘舌音吗?""要读准这些音应该怎么做?"以上的教学内容针对职业情景中的真实场景设计,由学生针对教材中的对话进行思考和讨论,再进行角色的对话练习,避免了教师单纯讲授枯燥的语音理论,激发了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兴趣。

2.3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一项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在利用多媒体这一问题上,我们应该借鉴高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普通话教学的科学性。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说道: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通过口头表达,很难对发音器官的位置、舌位的变化、动程等等很难进行形象的讲解,同时学生只是单纯模仿老师的发音,而且由于缺少对发音的理论认识,使学生很难在最快的时间内掌握发音的方法和原理。利用多媒体可有效解决这上问题。如在讲授平翘舌音这一问题时,就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展示舌位的变化,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当发z、c、s音时,上下齿对齐,舌尖平伸抵住上齿背;发zh、ch、sh时,舌尖上举接触或接近硬腭最前部。同时,播放优秀播音员范读材料的光盘,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中受到冲击,让学生更高效地规范读音。

总之,普通话教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说标准普通话将成为中职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能力要求,提高中职生的普通话教学水平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相信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索,中职的普通话教学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黄建国.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要适时适量[N].中国教育报,2004-02-17.

第15篇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素质教育

英语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语言这一载体为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世界文化提供了学习途径,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更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根据跨文化交际的内涵来分析,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教学都属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外语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各种社会活动,对自身成长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承载着文化教学和文明传承的任务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和作用,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变现为生活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差异。外语的掌握和熟练运用是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必要途径。在此背景下,外语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进一步突出,而跨文化交际则依托于外语教学开展。但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外语教学同样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的渗透,从教学层面而言,对异国文化的正确理解是学好这个国家语言的重要基础之一,跨文化交际教学需要在外语教学中加以渗透,以提高学习效果。越来越多的教师也认识到语言于文华的密切关系,从而在教学中注重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从语言的运用方面来看,随着当前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跨文化交际出现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正确的文化交流才能够避免文化差异引起的矛盾,而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友好交流。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满足了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的新需求

高校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与中小学生相比更为丰富,除了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对语言背后所包含的信息尤其是文化信息的了解也成为高校学生学习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一个重要学习需求。高校学生在知识、视野和思维方面都逐渐趋于成熟,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对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会产生较多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透过知识表层深入到文化层面,在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了解间搭建桥梁,跨文化交际教学则满足了学生的这一学习需求,对与高校学生英语学习而言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在高校英语中的作用发挥与具体实现路径

(一)师生共建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能够得以渗透并发挥其作用,基础性的培养措施就是转变英语教与学的观念。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认识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内涵,理解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渗透是语言学习的内在要求。在此基础上首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善,将传统的只重知识、重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文化、知识、能力并重的模式,这一转变既符合高校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提高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学生在理解他国文化、尊重他国文化的前提下更能够克服文化差异与隔阂,深切理解英语中的语法现象、词汇文化等,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后,也需要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行培养,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首先,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英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将英语学习与文化认知结合起来,提高文化洞察力。其次,则要加强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文化差异,尊重差异,同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理解不用语言的特点、规律,掌握英语语言的相关规律,更好地为知识学习服务。

(二)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强化文化移情能力

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很大程度受到语言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英语、运用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受到汉语思维的干扰,弱化英语语言思维,难以理解英语中的语言现象和英语国家文化。对此,教师需要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尤其是英语思维能力。通过加强英语文化内容的教学,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其对英语语言文化的了解,以不同的载体呈现英语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包括直接影响交际活动的社会习俗、文化传统、价值观、生活习惯、历史等,以及其他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

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文化移情能力决定了学生能在多大程度突破自身民族文化的思维定势,从而理解文化差异,跨越文化冲突,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

(三)多渠道挖掘跨文化交际教学资源和文化精髓

无论是英语教材中还是教材之外的其他资料,其内容中都隐藏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资源,尤其在当前信息网络环境下,学习平台和交流平台呈井喷式发展,学生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资源进一步扩充,而教师则需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的文化素材,并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和运用多样化的资源进行学习。

首先,英语教材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参考,是专业人士潜心研究编辑的成果,也是适用于大部分中国高校学生的教学资料,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也同样重视跨文化交际并将其体现在教材中,这需要教师重视教材的价值,通过潜心研究教材,提高挖掘教材有效教学资源的敏锐度,从而充分挖掘其中有利于教学的文化因素和资源。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文化素材,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带领学生寻找其中的异同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吸收内化知识,加深认知,从而对文化有更透彻理解,在此基础上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其次,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能够打开视野向外寻求更广泛、更多元的教学资源,同时将这种扩展课外学习,增强知识积累的意识和习惯影响给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接受跨文化交际学习的能力。英文电影、纪录片、外国社交平台等都在不同层面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合理利用之则能够转变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有用资源。

(四)开发和完善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体系

跨文化教学的渗透应该具有科学性,遵循相应的规律,在相应的教学内容框架内开展。因此,开发和进一步完善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体系是必要的,其具体实施则可以从校内课程和校外实践活动两方面着手。从校内课程来说,学校可以在综合考察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尝试开设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相关课程,例如“英美国家概况与文化”、“英文影视赏析”、“英语演讲与口才”、“名著赏读”、“交际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并积极举行专题讲座、校内外交际活动、社团活动等来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平台,帮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认识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往往受到学校的忽视,对此,跨文化交际教学要着重改善这一问题,充分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以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如国外交流活动、英语角等都能够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提供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真正的把所学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