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抗菌药物; 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管理; 合理用药
目前,我国各个医院中普遍存在着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2011年4月卫生部了“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1-2],通知中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努力的开展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为了考察本院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情况,以西药房作为示范,采用WHO推荐的金额排序法以及用药频度(DDDs)分析方法[3],对本院自2011-2012年西药房中抗菌药物的品种的使用进行分级管理,以观察该制度在本院西药房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统计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西药房自2011-2012年的药物的出库数据,以抗菌药物作为统计的主要药物。抗菌药物的数据主要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以及金额。
1.2 方法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将本院中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级,采用用药使用金额排序方法以及用药频度(DDDs)对药物进行归类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某药年消耗总剂量/DDD值。其中DDD值以《新编药物学》第17版或者按照药品的说明书作为标准。
2 结果
2.1 2011-2012年分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数量、用药金额、百分比以及DDDs情况,见表1。
2.2 2011-2012年分级使用抗菌药物,其中抗菌药物DDDs排序前10位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具体使用情况结果见表2。
3 讨论
目前,根据我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中华医学会联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规定[4],从药品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对细菌的耐药性以及价格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对本院目前使用的抗菌药物按照药物的分级管理主要分为三类,主要为:(1)非限制使用的药物(一线药物),该类抗菌药物经过临床中长期的应用后,其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价格经济合理,同时对细菌的耐药性影响较小;(2)限制使用的药物(二线药物),该类型的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较好、但是不良反应较为明显、价格昂贵[5],需要经过主治以上的临床医师进行签字后方可使用,例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3)特殊使用的药物(三线药物),该类药物对具有针对性的患者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但是毒副作用尤其明显,价格昂贵,本品必须有详细的用药说明书以及药理检验以及临床检验合格的标志方可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科主任的签名条件下开据应用[6],如万古霉素、第四代头孢菌素类、碳青烯类药物、两性霉素等。
其中,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是临床及西药房中感染患者首选的药物,因此,非限制使用的药物的用药频度每年都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自2011年开始,本院西药房通过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措施,非限制使用的药物的用药频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增多,随着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方案的实施而减少,限制使用的药品的用药频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特殊使用的药品因为临床医师对其用药过程中产生的适应证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因此,用药频度也逐年下降。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是西药房以及各个科室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否在发药品的过程中管理的透彻性[7]。本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有效的控制方法,主要分为:(1)按照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条件,同时结合本院的用药实际情况,将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药物、限制使用药物、特殊使用药物);西药房工作人员在发药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生的职称规定其可以开据的抗菌药物,同时将可以应用的抗菌药物范围发放到各个科室医生的手中[8];(2)对西药房中工作的人员,学习本院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同时开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抗菌药物工作者进行详细的讲述,降低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比例;(3)建立健全更加详细有效的规章制度,强化药师在发药过程中对处方的审核力度,严格把关科室医师不负责任的越权开具抗菌药物、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使用的剂量问题、使用途径的等[9];(4)药剂科的工作人员定期的开展处方的点评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审查本院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性,每个月均向院内领导进行汇报,总结出有效的控制办法。加强对抗菌药物处方的审查力度,可以减少广谱抗菌药物以及增加窄谱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从而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降低抗菌药物对细菌的耐药性,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10]。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医院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可以有效地推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但是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某些医师总会凭借对某种疾病的累积的用药经验而开具处方,也有医师由于经验的欠缺、专业知识的不扎实导致联合用药方案的不合理,因此,对西药房工作的人员来说,仔细审核处方至关重要。应该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宣传教育[11],制定可行的奖罚措施,建立完善分级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本院西药房的抗菌药物的管理达到科学化、规范化以及有效的合理化程度。
参考文献
[1]肖永红.我国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2011,8(4):4-9.
[2]孟菊英,孟秀英.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不合理表现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6):58,65.
[3]邹豪,邵元福,朱才娟.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管理及利用[J].中国药房,2004,7(5):215-217.
[4]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中华医学杂志,2006,90(23):94-124.
[5]谢选亮.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使用分析[J].海峡药学,2008,19(12):140-142.
[6]张蓉蓉,计瑛,江静舟,等.上海市26家二、三级医院2007-2009年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11(4):258-261.
[7]范高路,刘玲.我院2008-2010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137-138.
[8]陈晓辉,唐开福,顾琛梁,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与结果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8,27(1):41-43.
[9]廖秋霞.抗微生物药物分线使用分级管理实施措施与结果分析[J].医药导报,2007,23(11):870-871.
[10]黄华斌,郭淑敏,杨艳玲,等.分科分级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4):309-311.
[关键词]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合理用药;影响
[中图分类号] R9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a)-0165-02
当前,抗菌药物在我国各医院的使用率较高,并且存在一定的滥用现象,从而导致细菌耐药速度过快。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国家和各地方卫生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准则,并要求各级医院严格遵守。抗菌药物对治疗细菌性感染有很好的疗效,抗菌药物的种类特别多,在临床应用中非常广泛,也是在住院的费用中占比例较高的药品之一。临床中抗菌药物较高的使用率,使用级别高等现象,使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从而出现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这将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这种背景下,本院自2012年7月以后实施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职称对医师的处方权限进行控制,从而使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得到显著的改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2年出院的患者中,随机采集出院的患者2800例,男性1560例,女性1240例,患者年龄20~75岁;其中,败血症患者500例,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90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1400例。其中,干预前(2012年7月份前)1300例,称干预前组;干预后(2012年7月份后)1500例,称干预后组。结合本院使用的口服类抗菌药物和注射类抗菌药物,分析实行分级管理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
1.2 调查方法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道原则》和《新编药物学》,对以上各病例设计表格,并将患者的资料逐个填写。对各个科室、患者诊断、所使用的抗菌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疗程、有无细菌标本送检、使用药物医师的级别等进行统计。根据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疗程、抗菌药物使用频次、给药途径百分比、细菌标本送检率、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方法落实情况等。
1.3 管理方法
按照抗菌药物的特征将它们分成三类,实行分级管理,把患者使用的每一种抗菌药物作为一个统计单位,计算出使用的频率,并分为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干预前组使用本院传统的管理方法,并未使用分级管理方法,干预后组使用分级管理方法,根据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
1.3.1 完善医院的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出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法和管理考核质控组织。在院级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的要求下,成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委员会和抗生素合理使用考察领导小组,由业务院长担任组长,临床科主任为组员。把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管理制度、使用细则一一制定[1]。督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汇总,把存在问题及时反馈临床,督促整改。
1.3.2 分级管理 本院对于抗菌药物分为三类进行分级管理,分别是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在分级管理上应坚持三个原则,(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一般情况下,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初级专业职称的医师就可以使用;(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价格等某方面上存在局限性,具备抗菌药物处方权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医师有权限使用;(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由于其疗效或安全性上的临床资料比较少,因此不优于现用药物,而且价格昂贵,只有具备抗菌药物处方权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才可以使用,但临床使用时必须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而且患者必须有严格的临床用药指征[2-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之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按照病情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用法用量和疗程,都进行细菌标本送检,细菌标本送检率为98.32%。在严格的监管下,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疗程、抗菌药物使用频次、给药途径百分比、细菌标本送检率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方法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经过对两组情况比较,干预前组出院的患者中有936例在临床中使用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2%,而干预后组有945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人均使用率为63%,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下降了10%左右,人均抗菌药物的费用大大降低。通过分级管理干预后,人均使用频次从20.3次降到16.5次,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占62.3%,其次为青霉素类药物为16.3%,喹诺酮类为9.32%。限制性和非限制性药物的使用情况也都有所下降,特殊抗菌药物的使用频次有了明显的下降,下降的幅度很大,人均的抗菌药物费用从368.20元降到156.30元,干预前组与干预后组的差异非常明显,而各个科室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见表1。各级药物分类具体见表2。
3 讨论
抗菌药物为医院日常治疗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药品之一,经调查显示,许多基层医院抗菌药物处方在门诊处方中占40%多,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达80%多,抗菌药物使用存在明显不合理。实践证明,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不能仅仅依靠指导性和强制性方案或原则来纠正,对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监管的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并且制定可行的奖惩制度,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体制[5-6]。质控科和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要加强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工作,对不合理用药行为进行院内通报和干预。临床科室要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特别是对使用限制级别和特殊级别抗菌药物的病例。建立起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长效机制,才能使抗菌药物使用更趋合理,有效抑制抗菌药物滥用现象[7]。
为了更好的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医院的质检控制科要对可以出院的病历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由于在临床应用中,对抗菌药物的适应证有严格的要求,因此,选用药物必须要根据药敏试验、临床诊断、细菌学诊断等进行选择,尤其是限制使用和特殊用药的需要对病情进行分析,按照相关的规定处罚违规者,还要在院内进行通报[8]。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可以使医生、护士、药品生产上等专业人士以及广大群众,改变用药错误的观念,从而自觉抵制抗菌药物滥用。
[参考文献]
[1] 陈向红,杨淑霞. 从抗菌药物用量看分级管理的重要性[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4(31):67-68.
[2] 杨明. 利用医院信息体系实施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J]. 医院管理,2010,5,(17):120-121.
[3] 姜义武.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抗菌药物使用分级管理的自动控制[J]. 中国药房,2010,1(6):57-58.
[4] 王小龙.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体会[J]. 管理实践,2011,3(13):302.
[5] 苏炜. 药品分级管理制度对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J]. 药事管理,2012,19(33):145-146.
[6] 张扬. 信息技术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数字医学,2011,1(6):255-258.
[7] 陈晓辉.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与结果分析[J]. 中国医院,2007,9(11):188-190.
【关键词】 抗菌药物;门诊处方分析;合理用药
【中国分类号】 R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28-01
为加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素药物,减少微生物耐药性,卫生部就此出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在使用此类药物对抗细菌感染同时更应注重正确的使用、联用方法,减少药物使用产生的不良反应。为了更好地指导我院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我科2009年11月~2011年8月从门诊随机抽取15000张处方进行分析,分析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状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11月~2011年8月的门诊处方15000张,每月抽取1500张。抽取的15000张处方中有有7129张应用了抗菌药物,占47.52%。
2. 结果
2. 1 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情况:共使用抗菌药5 类10种(详见下表1) 。包含青霉素类2个、头孢菌素类2个、硝基咪唑类2个,喹诺酮类1个,大环内酯类3个。
表1 抗菌药物使用频度排序
2.2 抗菌药物应用途径:7129张使用抗菌素药物的处方中,口服抗菌药物处方3892张,占54.6%;肌注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272张,占17.8%;静脉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624张,占22.8%;外用抗菌药物处方341张,占4.8%。
2.3 抗菌药物的分级应用 7129张处方中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处方3347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46.94%;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处方1728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24.24%。
2.4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7129张使用抗菌素药物的处方中,有692张处方为不合理使用,不合理使用率为9.7%,详见下表2。
表2 不合理用药统计
3 讨论
通过对本院门诊处方调查分析发现,不合理用药率为9.7%,主要表现在越级用药、选药不当等方面。部分处方中选用价格昂贵的新型抗菌药物,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可能造成抗生素滥用。我院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基本完善,药师在审核处方时,对医师越级开具抗菌药物的处方拒绝调配,必须上级医师签字核实后才予以调配。为此,我院药剂科还制定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使用药品目录及各科室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原则、主治及主治以上医师名单。对抗菌药物实行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级管理。并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完善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责任和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规定分级管理药物的具体品种,切实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环节的管理,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并根据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制定奖惩措施[3]。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途径主要为口服、肌注、静脉、外用,分别占57.6%、17.8%、22.8%、4.8%,基本符合先口服、后静脉的给药原则[4]。由于口服用药方便易行,是大多数门诊病人首选的给药方式。我院门诊所使用的抗菌药物具体品种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硝唑类、磺胺类和其他类。内酰胺类中尤以头孢类为主,由于其药理作用强、不良反应少的优势,备受广大医师青睐。喹诺酮类抗菌谱广、使用方便、无需做皮试,临床应用普遍,但由于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在儿童用药和老年用药时需要考虑其危害性。硝唑类抗菌药物在妇科疾病中应用较频繁,大多作为外用栓剂[5]。对于单一抗菌药物可以控制感染并治愈的病例使用二联或三联进行治疗。有些联合用药会导致不良后果,例如克林霉素与庆大霉素的联合应用会引起呼吸抑制。 无适应症使用抗菌药物。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疑似病毒感染以及无感染指征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使用抗菌药物。综上,我科应在全院推广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药学知识,应加强临床用药指导和监管,增强我院临床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 卫医发[2004] 285号,2004
[2]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Z] 卫医发[2008] 48号,2008
[3] 陈卫兵,孙玉萍,李海鹏。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 中国药事,2004,18 (5): 312 313 [4] 张志萍 院内感染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 药物与临床,2002,17 (4): 2 3
【关键词】 临床药学;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抑制或杀灭细菌功能, 常常用来预防以及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药物之一。临床对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 一方面为治疗细菌感染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另一方面由于滥用抗菌药物, 造成耐药菌株大量出现的不良影响[1]。促进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化、合理化, 可有效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以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因此, 临床药学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干预在医院管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对有、无临床药学干预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90例, 将其分为2012年未实施临床药学的未干预组45例, 2013年实施临床药学的干预组45例。干预组中, 男27例, 女18例, 年龄5~72岁, 平均年龄(46.3±9.4)岁, 病程1 d~33年;未干预组45例, 男23例, 女22例, 年龄3~78岁, 平均年龄(42.4±9.2)岁, 病程2 d~35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未干预组患者仅进行一般性抗菌药物用药宣教。干预组患者实施临床药学干预, 具体如下。
1. 2. 1 建立规章制度 成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专家组, 以本院领导为首, 以药师为主要负责人。根据《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制订出一系列适合本院的管理制度, 涉及各科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使用率、送检率等。强调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管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尽最大努力取得院领导、相关科室以及医师的大力配合。
1. 2. 2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临床药师全员参与遏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定期抽查处方和病历, 及时收集抗菌药物使用信息, 对用药指征不明确、使用次数不当、不恰当的合用、剂量过大等不合理、疗程过短或长应用现象, 要时刻予以关注并及时上报[2]。发现个别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要及时反馈到临床科室和临床医师, 加强抗菌药物的干预措施, 限制使用量过大品种的临床使用, 防止发生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
1. 2. 3 对药师医师进行培训与考核 采取专题讲座、教学性参观、学术研讨等形式开展培训工作, 宣传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由于抗菌药物不属于专科用药, 且种类繁多, 更新速度快, 使得医师缺乏足够的用药知识。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 不仅能提高其专业知识, 而且提高了医务人员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范的依从性, 更加能够贯彻执行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规定[3]。本院对具有处方权的医师进行全员培训, 并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培训方式, 结合国内外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深入普及有关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相关知识, 培训内容包括各类抗菌药物特点以及选用原则、各部位常见病原菌、细菌耐药性和耐药机制等。同时组织培训相关知识考试, 对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定期考核。
1. 2. 4 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分级管理 结合本院临床实际情况, 根据不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特性, 制订抗菌药物分级使用规定。将抗菌药物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 分级给予不同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一级抗菌药物:有处方权的医师可根据临床情况使用;二级抗菌药物:须经过主治医师审核, 并签字后方能使用; 三级抗菌药物:由副主任医师以上或指定专家会诊后方可应用[4]。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强化完善分级管理制度, 对抗菌药物使用频率进行不断更新统计, 有效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1. 2. 5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检查反馈 根据本院制订的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采取出院病历检查、运行病历监督等形式, 对全院落实执行抗菌药物使用各个方面进行专项检查和考评, 包括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分级管理制度、治疗用药、预防用药及专科抗菌药物用药。根据检查结果写出总结报告, 将分析结果反馈给临床并进行沟通, 采取与科室目标管理挂钩的方法, 奖罚分明。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年度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医嘱病历。从选药不当、不合理联合用药、无适应证用药、药品更换频繁、用法用量不当等方面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进行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相对于未干预组, 干预组在实施抗菌药物使用干预后选药不当、不合理联合用药、无适应证用药、药品更换频繁、用法用量不当等5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明显较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在预防与治疗人类细菌感染性疾病方面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 被广泛地应用于全球。近年来, 抗菌药物的队伍逐渐庞大, 造成抗菌药物的普遍滥用, 新抗菌药物的耐药也随之伴行, 使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日益复杂。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广泛的细菌耐药, 治疗效果下降, 甚至会引起超级细菌的产生, 其后果难以想象;其次药物的使用寿命也普遍缩短, 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5]。可见, 临床药学干预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势在必行。
本研究结果表明, 经临床药学的干预, 选药不当、不合理联合用药、无适应证用药、药品更换频繁、用法用量不当等5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 本院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得到一定改善。充分说明在干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 药学技术人员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抗菌药的合理使用能减少不必要的医药资源浪费, 同时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徐欣昌, 周长芳, 吴晓阜.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临床药学干预研究及效果评价.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3, 11(3):288-289.
[2] 彭芳辰, 李颖, 郝杰, 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干预调查研究.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12(5):610-612.
[3] 徐文科, 汪魏平, 汪琳, 等.干预前后三种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中国药事, 2010, 24(9):933-936.
[4] 彭鹤, 易靖茹.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干预前后对比分析.中南药学, 2012, 10(9):713-715.
1药品质量管理
1.1规范药品采购管理
严格按照药品采购制度、流程及自治区卫计委药品招标采购相关规定,依据本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制定采购计划,并上报卫计委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服务中心,严格执行卫计委直属医院药品招标采购中标合同,对临床急需使用的计划外药品,执行本院“新药引进暂行管理办法”。定期对临床所用药物进行安全性及疗效的评价,综合分析药物使用情况,提出采购目录的优化意见并上报药事会。
1.2规范药品入库验收及储存管理
严把药品入院的第一关,逐批进行入库前的验收,凡药品品规、生产厂家、批号、数量等信息与送货单不符或药品包装有破损及发现有其他质量问题等异常情况时,及时报科室质量管理负责人,并做退货处理;对库存药品实行合格药品区、待验区、不合格药品区的色标管理。在库房、药房配备与药品陈列、储存相适应的设施与设备,按照药品贮存制度,定期对库存药品进行养护和质量检查。在一、二级药库设置冷藏、避光、通风及防虫、防鼠等设施,每天按时观测记录温湿度,当温湿度不符合储存条件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调整,以确保药品质量。对形似音似等易混淆的药品做到分开放置,标识清晰。参考内地医院高危药品目录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高危药品目录,专架存放高浓度电解质、抗凝药、胰岛素等高危药品,并设置黑色警示牌。“麻、精”药品严格执行三级管理和“五专”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药品效期管理制度,做到药品先进先出、近期先出,定期检查药品效期,对近效期药品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定期对药品进行盘点,保证账务相符率。
2临床用药安全管理
2.1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安全用药相关的药事管理工作制度
制定本院“药品处方集”,抗菌药物、特殊管理药品临床使用等一系列临床安全用药相关管理办法。严格执行药品遴选制度,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
2.2规范调剂管理
药品调剂是药剂科最基本的工作内容之一,其规范化管理与患者治疗安全、有效密切相关。在调剂过程中,重点要由药师及以上人员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审核处方的合理性,对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等不合格处方进行有效干预,及时与处方医生沟通,真正将“四查十对”核心制度落到实处。调剂中必须有第二人核对,急诊独立值班时双签字核对,以确保调剂的准确性。对取药患者及前来进行用药咨询的患者提供良好的药学服务,尤其关注小儿、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的用药指导。对临床退药申请按照本院临床退药相关规定及程序认真把关、处理,确保需二次发放药品的质量合格;对调剂差错事故严格执行发药差错登记、报告制度,并及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2.3开展处方点评,促进合理用药
按照本院处方点评制度,处方点评小组每月点评100张门诊处方和30份出院病历。按确定的处方抽样方法抽取处方,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相关规定进行点评,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进行专项点评,认真填写“处方点评工作表”,并将点评结果上报医教处,由其定期向临床科室反馈,公布点评结果,并将不合格处方纳入医院质量考核目标,以促进合理用药。
2.4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抗菌药物是临床使用量最大的一类药,其临床合理应用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卫计委自2011以来连续3年开展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颁布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一系列文件,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其中对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管理做出了若干硬性规定,制定了临床合理应用相关指标。药剂科在加强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上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2.4.1严格遴选抗菌药物品种
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第十九条规定:三级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50种[2]。药剂科按照上述抗菌药物遴选原则的相关规定并结合临床实际需求,起草并向药管会提交了我院抗菌药物遴选讨论稿,通过召开抗菌药物遴选专题会议,将我院的抗菌药物品种由原有的78种遴选至49种;对需使用本院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特殊感染患者,执行临时采购程序。
2.4.2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指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药剂科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明确的抗菌药物分级原则,协助药事会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完成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按照卫计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文件规定,制定了我院“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单”。规范各调剂室抗菌药物的调剂管理,尤其加强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门诊不放置特殊使用级的抗菌药物,确保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
2.4.3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
药剂科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负责对全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包括每月统计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分别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我院医教处参考药剂科统计出的近几年我院临床各科抗菌药物使用率综合数据,最终根据临床各科室不同专业、病种特点,设定了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指标,并将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情况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目标,努力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相关指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3]。竭力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2.5加强药物安全性监测管理
据文献报道,我国每年有260万人因药品不良反应(ADR)住院,其中19.2万人死亡,医院开展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对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临床药物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错误报告制度。作为全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负责部门的药剂科要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ADR报告及其监测相关知识的培训,并指导临床科室ADR报告兼职人员真实、规范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并定期将本院的ADR报表上报至自治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ADR监测中发现的涉及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必须进行认真分析,查阅相关药学工具书,并及时与临床处方医师沟通,提出合理化用药建议,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药物不良事件。
3药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及监控体系
必须建立健全由科室负责人和接受过药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知识培训的人员组成的药品质量与安全监督组织,由其按照药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与流程,定期对药剂科各部门及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的质量及安全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本科室及临床涉及药品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的工作从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写出书面总结,并通过《医院药讯》、医院局域网等平台向全院通报用药安全监测结果,并将此次发现的问题作为下次检查的重点,从而不断提高医、药及护理人员药品质量管理的安全意识,切实做到药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随着药事管理法规的不断完善及医院药学的发展,药事管理已成为医疗机构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医院药学工作者要以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为契机,深刻理解等级医院评审的内涵,不断提升药事管理水平,以实现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水平的持续改进。
作者:泽碧 单位:自治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赵怀全,林平,等.医院评审中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水平的持续改进[J].药品评价,2012,9(29):6
[关键词]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3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4(b)-016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constituent ratio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after implementing antibacterial agents in level-to-level administration,and analyze their drug resistanc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2,724 cases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Another group of 795 cases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after antibacterial agents in level-to-level administration in our hospital was classifi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The constituent ratio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and resistance of commonly-used antimicrobial drug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constituent ratio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each group,and the constituent ratio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with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χ2=8.893,P
[Key words] Antimicrobial agent;Level-to-level administration;Nosocomial infection;Pathogenic bacteria;Drug resistance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上用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1-2]。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抗菌药物滥用现象,使得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升高,随着病原菌的耐药性增加,抗菌药物的疗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3-4],因此,我院于2013年1月根据原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制定了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并积极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旨在对实施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干预后医院病原菌构成比的变化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724例医院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另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795例实施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后出现的医院感染的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中男394例,女330例,年龄25~60岁,平均(47.9±7.2)岁;干预组中男429例,女366例,年龄27~58岁,平均(48.2±6.9)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根据原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湖北省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制定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级、限制级和特殊使用级;明确各级抗菌药物使用指征、使用范围,落实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严格控制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定期开展抗菌药物应用点评并将点评情况在全院通报。
1.2.2 病原菌分离鉴定 对所有入选患者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病原学标本采集,并由检验科检验,标本检测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应用Phoenix 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操作。
1.2.3 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应用K-B试验法,药敏纸片购自梅里埃公司,按纸片操作规范进行。质控菌株为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与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药敏试验结果的判断按照临床试验标准(CLSI)进行。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医院感染患者病原菌构成比及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原菌构成比的比较
对照组分离出病原菌770株,革兰氏阴性菌387株,占50.26%,革兰氏阳性菌264株,占34.28%,真菌119株,占15.46%;干预组分离出病原菌835株,革兰氏阴性菌339株,占40.59%,革兰氏阳性菌347株,占41.56%,真菌149株,占17.84%。两组患者病原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主要革兰氏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的比较
干预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及氨曲南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阿米卡星、氨曲南及亚胺培南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耐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的比较
干预组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抗菌药物的应用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导致病原菌的耐药性也随之增长,从而给医院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增加了难度[5-6]。以往临床研究显示,抗菌药物不合理的应用,会导致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增加[7-10]。首次应用抗菌药物的疗程、剂量及不合理应用都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加之部分医院存在抗菌药物知识认识不充分,医院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体系不足的现象,也进一步加重了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11-12],因此,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体系,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降低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医院感染疾病的治疗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针对抗菌药物滥用现象,本院于2013年起全面实施了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分别通过进行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宣教,通报违规科室,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对违规现象及时警告,加强检验科对病原菌的鉴定及耐药性分析工作的监督,及时向医师汇报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相关抗菌药物处方。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分离出病原菌770株,革兰氏阴性菌387株,占50.26%,革兰氏阳性菌264株,占34.28%,真菌119株,占15.46%;干预组分离出病原菌835株,革兰氏阴性菌339株,占40.59%,革兰氏阳性菌347株,占41.56%,真菌149株,占17.84%。两组患者病原菌构成比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干预组革兰氏阳性菌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对病原菌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在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中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主要革兰氏阴性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氨曲南、亚胺培南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降低,干预组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红霉素、亚胺培南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降低,提示抗菌分级药物管理能显著降低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此外在耐药性分析中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呋辛、头孢唑林及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均在70%以上,且在实施干预前后耐药率明显改善,出现此种情况应考虑对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患者停止应用以上三种药物,待耐药性降低后再视情况应用。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发现,主要革兰氏阴性菌与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均较低,与文献报道一致[13-15],因此在治疗时可优先选择亚胺培南以提高疗效。
医院感染病原菌和细菌耐药性的改变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也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本研究虽然发现了这些变化,但是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对以上变化的原因尚未做进一步研究,有待于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有效的降低了病原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建伟,杨志彩.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回顾性调查及管理干预[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31(21):528-530.
[2] 杨骅,韩志云,杨亮蕊,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院内感染率的影响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5,8(38):81-82.
[3] 赵建丽,刘宗春,孙爱华.合理应用菌药物对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4(18):144-146.
[4] 张宏,马守江,刘振波,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路径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2,4(6):138-139.
[5] 马新方,马新秀.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典型药历的调研与干预[J].中国药房,2013,22(2):121-123.
[6] 金锋,赵晓颖.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5):455-456.
[7] 张建伟,张荣厚.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的做法[J].药学学报,2012,28(4):368-369,376.
[8] 李心国,许正国.我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7(4):77-79.
[9] Chhapola V,Brar R.Impact of an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on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and infection rate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J].Int J Nurs Pract,2014,32(8):111-113.
[10] Rogers E,Alderdice F,McCall E,et al.Reducing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J].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10,23(9):1039-1046.
[11] Manzoni P,De Luca D,Stronati M,et al.Prevention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J].Am J Perinatol,2013,30(2):81-88.
[12] 吴文渊,陈曼.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对门诊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16(11):167-169.
[13] 陈峰英,王作艳,王砚.考核及奖励制度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0):166-168.
[14] Maniaci V,Dauber A,Weiss S,et al.Procalcitonin in young febrile infants for the detection of serious bacterial infections[J].Pediatrics,2014,122(4):701-710.
【摘要】:目的:为了强化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有效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方法:通过制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管理办法,执行抗菌药物分级分线管理,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等多种形式综合管理,引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强化抗菌药物的使用监督,积极开展药物经济学和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研究。结果: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持续督查,使其逐步规范和合理,初步达到预期效果。结论: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提供操作依据,避免抗菌药物滥用,强化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目前,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中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使用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康复和医院的医疗质量。但是随着其广泛使用,抗菌药物滥用现象也不断出现。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针对我院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自2009年6月起制订了一系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管理办法,强化临床抗菌药物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水平。本人结合工作实践体会,对强化合理抗菌药物管理作初步总结,现报告如下:
1,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
1.1成立相关管理机构,并制定和施行相关管理,建立管理网络:我院设立专门的临床合理用药督查小组,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我院具体情况先后制定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分线管理制度》和《处方点评制度》等考评奖惩制度[1]。并建立临床药师查房制,应用“定期定点”模式实施专职药师查房制[2]。由督查小组筛选每个月疑似不合理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按科室和个人进行分类统计汇总成表,上交医疗专家组。由医疗专家组定期组织点评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处方,并将点评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以督促各科室改进。药剂科负责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每季度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对门诊和住院使用金额和数量前10位的抗菌药物进行排名,并按照每个月使用金额排名首位抗菌药物药品前10位医生进行排名,如有异常使用药品情况,启动预警机制,情况严重的交予用药督查小组,用药督查小组可按医院的相关制度作出严肃处理。另外,药剂科还应在临床作好密切监测和药学宣传。比如,“克林霉素针剂”门诊连续3个月排名第一,经调查因不做皮试,经验性地应用于一般外伤和急诊病人,我院启动预警机制,并督促临床合理性地针对适应证应用。
1.2实行分线管理:按照医院《抗菌药物分级分线管理制度》要求,将我院抗菌药物分为一、二、三线,对抗菌药物实施分级分线管理。结合HIS系统实行电子处方和电子病历管理,我院程序自行实行分级管理,即对医师使用权限进行限制,高级职称可使用所有抗菌药物,中级职称使用一、二线抗菌药物,初级职称只能使用一线抗菌药物,从药品库存和系统程序上控制。
2,普及管理知识,强化医护人员教育
为了更好的实施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将我院制定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规则和管理制度下发到各科,组织医护人员定期学习执行,使全体医务人员在思想上重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在管理上做到有章可循。在药物应用方面,结合临床ADR监测,每季度编辑一期医院《临床药讯》,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按照临床用药情况,组织科室内对各类抗菌药物特点、选用原则、各部位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和耐药机制的学习讨论,强化医护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思想。
3,强化对病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宣传
部分病人因外界的宣传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越新越好、越高级越好、越贵越好”。药师能够通过电话和咨询窗口,就病人使用的抗菌药物给药最佳途径、时间、剂量和疗程等进行全面咨询,宣传抗菌药物个体化用药的重要性,让病人正确地配合医生治疗,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4,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研究,逐步引入药物经济学概念
药物经济学的概念将经济学方法应用于评价临床治疗过程,我院应用持续质量改进(CQI)理论强化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的环节控制,以达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最大限度地降低就医人群的医疗费用的目的[3]。并按照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内涵“符合临床指征且功效明确,价格适中”,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研究,监测、分析、评价抗菌药物用药过程和用药后的疗效,探索优化治疗方案,使单病种中使用抗菌药物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5,效果
我院2年来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持续督查,引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使用抗菌药物,使其逐步规范和合理,初步达到预期效果。领导重视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是做好抗菌药物合理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持续改进的管理办法是强化管理的重要条件,HIS系统自动化管理抗菌药物的三级使用;通过不同层面、反复的不合理处方点评和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执行,督导临床医师主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通过警示谈话、知识培训、科室通报和处罚等手段,督促临床提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水平,达到管理的目的。
结语
总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是医院医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应进一步强化抗菌药物的使用监督,医院各科室应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研究,强化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积极参加、主动协调和沟通医、药、护、患关系,避免抗菌药物滥用,不断改进和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以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以下简称“上海仁济医院”),通过信息系统对抗菌药监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对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情况做到了有效监控,还规范了抗菌药物的使用,最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下降。
医院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科学的软件设计思路。在建设之初,医院立足于现有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投入的情况下,以最小的人员、时间和其他成本投入,仁济医院与金仕达卫宁公司合作研发了一套实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软件,软件分为六部分:
(1)抗菌药物基础设置
建立抗菌药物目录,并根据按“非限制使用”(一线)、“限制使用”( 二线 )和“特殊使用”(三线)的分级模式进行分级管理规则设置,对抗菌药物提供分级设置。
建立医生抗菌药处方权分级设置,对有处方权的医师单独设置抗菌素权限;可以对通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的医师开放抗菌药物处方权,逐步普及抗菌药物知识。
建立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规则,可以对手术切口等级、手术部位、药敏试验进行设置,可以深入设置指定手术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药品种类以及剂量,满足手术中用药灵活调整的需求。
(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充分应用成熟的信息化软件,满足抗菌药物解决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抗菌药物数据和临床医疗信息,在临床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布控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科室的门诊处方、门诊发药、门诊输液室、住院医嘱、住院发药等多个模块进行智能提醒,真正做到紧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的要求,确保对不同的医嘱进行不同的控制,并且具有长期的使用价值,符合未来抗菌药物管控发展趋势。
为了适应临床的一些特殊要求,设置了越级管理流程。临床医师可以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限制使用药物会传送给上级医师进行审批。紧急情况下医师也可以越级使用,但通过系统控制为1天用量。
(3)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管理
根据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设置的规则,在手术申请单、住院医嘱、住院药房等模块中对抗菌药物进行监控和提醒;电子手术通知单能与开出的抗菌药物医嘱相关联,对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内启动跟踪机制,对用药时间、超量使用持续跟踪,提醒医师及时停止抗菌药物,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智能控制围手术期的感染用药,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降低患者住院费用。
(4)抗菌药物申购与管理
严格把控在抗菌药物的医院采购流通环节,提供抗菌药物申购与审批流程,控制医院内部抗菌药物的种类及来源,并设有提供违规使用处理流程。
(5)抗菌药物文档与知识库
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包括抗菌药物政策法规、抗菌药物种类、各类医保政策对抗菌药物的政策、各类医保支付比例等。
建立抗菌药物知识库,提供抗菌药物抗菌谱查询、同类抗菌药物查询、抗菌药物剂量疗程查询、药物不良反应查询、抗菌药物应用指南等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知识和临床应用知识,对规范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医嘱进行指引。
(6)抗菌药物统计分析
自2011年原国家卫生部决定在全国医疗机构开展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紧紧围绕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并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改进, 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这一活动目标,根据原卫生部(现国家卫计委)和云南省卫生厅有关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文件要求、会议精神和安排部署,结合“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万里行”和等级医院创建等,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和组织,各级医疗机构认真落实各项部署要求,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同时广大医疗工作者积极参与活动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品种结构较为合理;其次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控制指标明显下降;再者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有所规范。现将有关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根据原卫生部(现国家卫计委)和云南省卫生厅有关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文件要求、会议精神和安排部署,市卫生局每年均结合实际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同时每年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每年均结合实际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如**市延安医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组织领导工作;此外,医院还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由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组织领导小组制定的年度和月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此外,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市卫生局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即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市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并对全市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各县(市)区卫生局具体负责辖区内专项整治活动的组织实施,督促辖区内医疗机构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各项指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各项工作措施,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各项指标。
二、强化培训,提高认识
一是组织市属医院分管医疗、药学及医务、院感和药学部门负责人参加全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二是组织县级以上医院的分管医疗、药学及医务、院感和药学部门负责人由云南省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经验交流学习班”;三是组织各县(市)区卫生局、五个国家(省级)开发(园区)社会事业局医政科科长、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部分民营医院的分管领导、药学、医务、信息、感染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卫生部办公厅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暨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视频会议;四是组织全市医务人员参加全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员培训;五是组织200多名临床医师、药师参加国家卫计委在**举办的“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培训项目”等。此外,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培训工作,如市妇幼保健院于2011年9月、2012年6月和2013年8月分别对全院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了“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云南昆钢医院于2012年11月29、30日两天举行了为期2天的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为主题的专题培训,参与医师、药师近200多人次,覆盖面达90%以上。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保障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深入、持续开展,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一是充分利用宣传栏、医患沟通会、网站信息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群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宣教力度,提高群众合理用药意识,营造了良好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氛围;二是继续把医务人员培训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营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内部环境。如市一院通过院质控会、院内网、医院药讯、临床微生物与抗感染通讯、宣传栏和组织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使全院上下明确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政治活动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围绕重点,扎实推进。
(一)及时转发各种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文件,使全市的整治活动始终围绕着中心目标开展。
(二)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一是明确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各临床科主任为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主要责任人,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二是按照谁发证,谁管理的原则,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各自发证的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此外,各医疗机构院长与临床科室主任也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三是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均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院长、科室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三)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在医疗机构开展2011、2012年度和2013年上半年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使用金额,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分别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四)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均根据云南省卫生厅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了本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杜绝医师违规越级处方的现象。如市延安医院一是制定了《**市延安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使用权限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二是医务部定期到科室抽查运行病历及医嘱,对个别越级使用情况及时纠正,以保证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杜绝医师违规越级使用抗菌药;三是严格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会诊制,并且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一律不放门诊使用,以促进该类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
(五)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1.对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进行动态管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
2.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数量,保障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结构合理。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口腔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肿瘤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儿童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精神病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10种,妇产医院(含妇幼保健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40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超过2个品规;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种。
3.实施备案管理。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品规)要及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六)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
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并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不合理使用、企业违规销售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事件等情况,及时调查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如市儿童医院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并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临床使用异常等情况,及时调查并提交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小组会议进行讨论,对于使用量异常增长的药品进行停药处理。
(七)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全市二级以上医院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提高微生物标本质量,提高血液及其他无菌部位标本送检比例,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市一院2012、2013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46.7%、68%,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75.5%、77%,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 89.93%、97%。
(八)严格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对医师和药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工作,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如安宁市人民医院在对全院医师和药师开展培训、考核的基础上,于2012年8月27日下发《安宁市人民医院关于授予执业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及药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的通知》(安人医﹝2012﹞39号),对考核合格的医师分别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对考核合格的药师授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同时下发了安宁市人民医院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的管理制度与程序,对新调入我院及新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师,要先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由医院授予抗菌药物处方权,才能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医院处方点评小组在每月的处方点评过程中,严格检查是否有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的情况以及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一旦发现,对处方医师进行通报及处罚,从目前检查情况来看,通过医院HIS授权管理,医院执行情况很好,无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发生。
(九)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二级以上医院组织感染、药学、微生物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病例。如市儿童医院按卫生部要求,对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截止2013年8月止,共随机抽查了全院医师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及医嘱共367人次,处方及医嘱总数各5821张及251份病历,每月定期将点评结果交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小组讨论,根据各项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评价,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十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十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并纳入绩效考核、诫勉谈话、限期整改等处理,进行有效干预;安宁市人民医院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小组每月开展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工作,及时将点评结果交医教科及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审核,审核后每月一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情况通报,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进行内部公示,每张处方扣罚30元,在常规点评基础上,针对问题突出的科室,加大点评力度,不断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十)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奖惩制度,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为扎实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建立了抗菌药物管理奖惩制度,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如市三院制定了《**市第三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考核奖惩办法》,医院根据监测情况对科室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进行排序,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考核、通报,对未达到相关指标要求并存在严重问题的科室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截至2013年9月底共进行诫勉谈话8次;如宜良县第一人民医院每月坚持一轮处方及医嘱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点评工作,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反馈并对不达标科室给予经济处罚,2012年受处罚的科室累计达11个,2013年受处罚的科室累计达3个。此外,对达标科室给予奖励,近三年来,对控制达标且无不合理用药的科室累计奖励金额计10余万元。
五、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一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即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数均分别不超过50种和35种,如市一院品种数为48种,市三院品种数为48种,市妇幼保健院为40种,市儿童医院品种数为50种,官渡区人民医院为33个。
二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抗菌药物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即品规数均符合好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要求,即同一通用名称的抗菌药物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二级医院口服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二级医院注射剂型不超过1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二级医院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2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不超过5个品规;二级医院不超过2个品规。
三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控制指标明显下降。如市延安医院今年1-8月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45.87%、7.78%、29.87%和38.57DDD/100人/天;安宁市人民医院今年上半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54.96%、25.22%、20.72%和35.18DDD/100人/天。
四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有所规范。如市延安医院2011年1月(还未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比例为88.91%,,启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到2011年12月,该项指标已降一半,到49.38%,2012年,随着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该项指标进一步下降到27.55%,到2013年1-8月该项指标维持在28.30%水平,较好地完成了控制指标;市儿童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率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50.35%、29.68%和14.79%;市一院
六、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医疗机构领导不重视,致使本院对实施方案贯彻落实较差。二是少数医疗机构没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纳入医院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工作不踏实。三是部分医疗机构未开展抗菌药物使用专项点评工作。四是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仍然存在,极少数还较严重,如清洁手术预防用药选择错误、用药时机不合理、使用疗程不合理、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及门诊使用特殊限制性抗菌药物等。
七、下一步工作思路
作者单位:130051长春市中心医院药剂科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和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当今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课题[1]。为了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关注手术患者与非手术患者如何合理、安全、有效使用抗菌药物,针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高的现状,对部分手术与非手术患者病例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加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我院各科手术与非手术患者90例,其中手术患者45例,非手术患者45例。
1.2 调查方法 以回顾性调查方法对90份病例进行登记,填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与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项目包括科室、基本情况、诊断、过敏史、实验室检查、用药目的、用药情况、费用等。手术患者增加手术情况的填写,非手术患者增加临床的与感染有关的症状的填写。
2 结果
2.1 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有6例患者为化脓性阑尾炎、弥漫性腹膜炎、双足拇趾嵌甲等,由于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排除了此6例患者。注意:所有手术患者都使用了抗生素。其中有28.2%为>2 h预防用药,无切皮前0.5~2 h预防用药,2.6%72 h的为89.7%,手术用药时间为48~72 h的为10.3%(为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无低于48 h的用药患者。
2.2 非手术患者有46.7%的患者无用药指征,未使用抗菌药物。6.7%无用药指征使用了抗菌药物。46.7%的患者有用药指征且使用了抗菌药物。
2.3 手术与非手术患者药物的给药次数错误的有33.3%,63.6%的患者药物使用选择过高。其中还有个别的药物的溶剂应随药物的剂量增加,但却没有增加。
2.4 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为1.1%。
2.5 限制使用级大部分没有提供细菌感染诊断程度的依据,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没有提供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证据。
2.6 抗菌药物使用费用 住院总费用103.5万元,住院药品总费用37.2万元,住院抗菌药物总费用11.7万元。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药品费用的31.45%,占住院总费用的11.30%。
3 讨论
3.1 存在问题
3.1.1 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偏高。我院住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76.7%,超过了国家规定的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不超过60%的标准,本次调查中手术预防用药为100%,根据规定:Ⅰ类切口手术为清洁手术,原则上不需预防用药,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或一旦感染后果严重的情况才主张使用;Ⅱ类切口为清洁污染手术,Ⅲ类切口为污染手术可以使用抗菌药物。但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率为100%。
3.1.2 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不准确,且时间过长。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 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3 h,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 h,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手术时间较短(2 h用药,造成了没必要的浪费,而却没有在术前0.5~2 h内给药的患者。3.1.3 抗菌药物应用选药不合理 表现为用药起点较高,价格昂贵,广谱、高档药物使用较多;预防用药前五名都用了限制和特殊级药物,起点太高。预防用药首选三代头孢类及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并发现有抗菌药物应用剂量、配伍缺陷及不按药代动力学原则给药现象。手术切口部位感染主要是由G+ 杆菌引起,头孢三代抗菌药物是针对G杆菌作用强的广谱抗生素。所以,手术预防感染应选用对G+杆菌作用强的,对G杆菌兼有作用的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对于一些治疗药物的联用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对于已有抗厌氧菌的某些二、三、四代头孢菌素还加用甲硝唑。对于半衰期短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应一日多次给药,而有的医生用药在给药后7 d后改为1次/d给药。造成抗菌药物的浪费和诱导了细菌的耐药性。
3.1.4 细菌学检查率低 我院的送检率为1.1%,主要为经验治疗。大大低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的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对某些特殊使用级药物,必须提供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我院的特殊级药物如头孢甲肟和头孢米诺使用率过高,不符合管理办法的规定。
3.2 解决办法
3.2.1 加强管理制度的落实 我院与2011年5月公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罚制度》等。其中明确了组织机构、工作职责、指控要点、质控指标和处罚措施。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应加大监督力度,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发现问题采取诫勉谈话、警告和罚款以及更严重的惩罚。
3.2.2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如①召开动员大会,认清形势。②请专家进行政策和业务培训。③把具体的政策、文件、指导原则等印刷成册,人手一份加以普及。
3.2.3
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技术体系和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落实 如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和临床微生物室;配备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
合理用药是提高医疗质量、减轻药物毒副作用和缓解“看病贵”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使药物滥用现象比较严重,如何加强合理用药管理是摆在医院管理者和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主要课题。我院坚持“管理与技术同等重要、职工和患者都是上帝、效益和质量都是生命”的医院管理新理念[1]。高度重视合理用药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努力避免药物滥用,遏制因不合理用药而产生的过渡经济负担,促进了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体会对加强合理用药管理进行探讨。
1 主要问题
1. 1 医务人员凭经验或臆断性用药太多,临床上用药前送相关标本做微生物学检查病例少(采标本做细菌培养的不到十分之一)[2],根据病原菌培养结果选用抗菌药物病例较少。
1. 2 不严格按药物适应症用药(如误将抗菌素和激素用做退热药,任意放宽适应范围)临床上适应症不明确的所谓预防性用药病例增多。
1. 3 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偏多,用药依据不充分。对于耐药率已高的抗菌药物未及时停止使用或限制使用。
1. 4 用药方法不当,多种药物不合理联用,特别是抗菌药物、激素等药物不合理联用更为明显,更换频繁,用药剂量偏小或偏大,任意延长或缩短疗程。
1. 5 盲目使用所谓高档药和贵重药品,认为越贵的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疗效越佳。
1. 6 用药过程中忽视抗菌药物耐药性,药物毒性反应,细菌二重感染,抗菌药物的变态反应,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导致临床滥用药物现象屡禁不止,因此而引起的医患纠纷时有发生。
1. 7 过渡用药,过渡治疗,开大处方,不合理用药,特别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增高,使用周期长,预防用药时间延长,用药档次高,致医药费收入逐年上升。近年,药费比例占医院总收入比例超标45%以上,个别科室则高达60%~70%。
2 原因分析
2. 1 医务人员的药物知识更新滞后,有的临床医生受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影响,学习积极性差,学术意识淡化,新的医药知识缺乏,导致药物误用、盲目滥用。
2. 2 医院内部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监督乏力,特别是院科两级合理用药管理和监测小组的人员缺乏,尤其是高素质临床药师缺乏。
2. 3 新药品种繁多,药品不断翻新,药商无序竞争,药价虚高定价,利润空间大,促进了药品市场不良竞争。药品促销不法行为的产生,严重扰乱了临床药物合理使用,使滥用药现象比较严重。在药品不法促销活动中,部份医务人员受经济等各种利益诱惑,用药过程中病情需要考虑少,患者经济现状考虑少,药物副作用不良后果考虑少,导致临床大处方,滥用药现象屡禁不止[3]。
2. 4 医疗机构正常运行费用财政投入不足,近年来,医疗成本不断上涨,但是,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却原地不动。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部分依赖药品收入补充医疗技术服务收费不足。医院以药养医现象短时间难以完全消除,故医院加强合理用药管理主动性不够,管理很难到位。
2. 5 医务人员收入不合理,医务人员属于高技术行业工作者,按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原则,目前医务人员的工资标准显然过低,特别在基层医院更为明显。因此,各种回扣,特别是药品回扣似乎有了存在的合理的空间,在一定条件下也左右了医师的用药标准[4]。
以上几点仅简单分析了不合理用药形成的主要原因,当然国家在药品批准文号,药品广告审批,打击药品流通域不法行为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3 管理措施
3. 1 加强学习,提高医务人员素质 近年来,我院以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开展为契机,加强了对全院职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和反复多次考试、考核,增强了医务人员法律意识,真正做到了依法行医、依法施治。
医院在加强职工培训方面还利用不同形式对医务人员,特别是各科室的药事管理小组成员,强化了合理用药相关知识培训,定期举办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题讲座。医院药剂科、院感科定期出版医院《临床药讯》、《院内感染监控信息反馈简报》,举办各科临床医师与药学人员交流沟通会,探讨合理用药问题,更新医务人员用药知识;鼓励医务人员积极撰写临床合理用药和不合理用药现状以及处方质量分析的论文,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或在各级杂志上发表,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全面推动和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知识水平,以达到确保人民群众安全合理用药目的。
3. 2 完善合理用药制度 药事管理有章可循 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针对药品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院先后制定了《临床药事管理制度》、《合理用药管理制度》、《合理用药监督考核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贵重药品审批使用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处方质量点评制度》等,装订成册下发各科学习执行。全面贯彻实施《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制定并完善了医院《药事委员会处方质量及合理用药考核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考核规定》、《防范药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规定,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各科执行,使全体医务人员在思想上重视合理用药,在管理上做到有章可循。
3. 3 规范药事管理流程,健全监督管理组织 根据医院管理相关规定和“二甲”医院要求,医院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副院长任药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医院每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会议,会议的决定、决议必须经参会半数以上委员通过方才有效。药事委员会全面审定医院基本用药目录;讨论每年用药品种和拟购新药的品种、规格、剂型的申请;通报分析本院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院用药疗效和安全性,决定淘汰药品目录。组织检查本院毒、麻、精神及放射性药品的规范使用和管理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药事委员会的有效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医院药品采购、使用、保管等管理工作。同时,医院建立了院科二级用药监督管理组织,以便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各临床科室药事管理小组成员由科室主任、高年资医务人员担任。负责临床用药监护、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对科室用药是否合理进行自查把关,并将基本情况汇总上报。药剂科下设药事管理办公室,并建立合理用药督查小组,负责药物监测和合理用药指导,结合临床搞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针对性解决科室反映问题,每季度编辑出一期医院《临床药讯》,介绍新药知识,规范用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医院成立药事委员会领导下的“临床合理用药专委会”由分管业务院长,各业务职能科主任,临床科室主任、业务骨干组成,负责领导全院合理用药监督检查管理工作,每月随医护质量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对全院药品使用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复审有争议的或严重不合理用药情况,对查出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按医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考核规定》进行处理,并将检查、评价、奖惩情况形成简报下发全院。医院已将抗菌药物使用、监督、检查纳入了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综合目标考核和精神文明行风建设考核体系。实行单项管理,单项考核,并与医务人员工资晋级、职称晋升和续聘合同签定挂钩。
3. 4 严格执行药品使用动态监测与超常预警制度 医院重视并加强了药品使用环节管理工作,药剂科每月对使用中药品按数量和金额进行排位,对使用前20位的药品、使用金额前10位的抗菌药物和门诊用药金额前20位品种进行排名;并根据每月使用金额或数量前10位药品和开具处方金额前10位医生进行排名。对各药品使用前三位临床医师的处方和病历作重点抽查、分析、考评;每季度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药品使用情况综合比较和分析,形成书面报告。用于对临床科室医生的监管,如有异常使用药品情况,启动预警机制,并向各科室发出书面预警,同时告知相关药品经销公司,并作好密切监测,情况严重的按医院的相关制度作出严肃处理,并把该项制度列入行风考核内容之一,每月进行考核。
3. 5 严格执行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高档药品管理制度 医院根据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四川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用药目录》等相关医保政策规定,制定了医院《高档、自费药品使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明确了抗菌药物三级医师处方权限和使用药品目录。凡医生使用权限外抗菌药物和自费、高档药品,使用前必须请示上一级医师或科主任,并征得住院病人在“使用自费药品同意书”上签字同意,方可使用。未经科室负责人或病人同意或医保局相关审核认为不合理用药违规扣款和因此发生的费用纠纷,一经院方查实,所产生费用50%从处方医师奖金或工资中扣除。医务科、药剂科、微机中心每月进行高档药品使用调查,并通报使用情况,对短期销量突然上升明显的某些药品,责令临床停止使用,并对违规科室、个人分别给予扣款处理。对药品经销商,如查实存在不法促销行为,则按药品商家与医院签订的《关于加强药品购销管理严禁临床促销协议》第2条内容:“禁止乙方在药品购销中暗中给予使用药品的甲方医疗机构负责人、药品采购人员、医师等相关人员以财物或其它利益,一经查实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90条规定处理,并解除购销合同”。
3. 6 控制科室药品费用比例 遏制药品不合理消耗 医院药事委员会根据相关药品购销管理规定和《四川省医院复查及管理评价标准》中对二级医院药品费用比例
我院为加强合理用药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药品费用比例降低(控制在45%之内),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整体提高,医药费用增长得到遏制,促进了医疗质量提高和服务质量改善,得到了社会各界群众,特别是卫生行政部门和医保局好评,门诊和住院病人增加,医院两个效益得到了同步提高。
总之,我们在加强合理用药管理的工作中,深深体会到合理用药管理工作是一项难度较大、涉及面广、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国家进一步完善政策,规范药品生产购销环节,全社会重视用药安全,全体医务工作者提高合理用药意识和业务素质,医院用强有力的制度和行风纪律做保障,严密的药事监督管理组织和严格的考核管理机制做基础,才能使医院合理用药管理工作持续改进,并始终运行在一个良性轨道之中。
参考文献
[1] 谭天林,陈昌远,李雪,等.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3):38~39.
[2] 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
完善机制构建管理体系
2006年,广东省中医院就已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提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要求,规定不同职别的医生使用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的权限。根据《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的相关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相关工作。
1. 明确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
第一,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负责,落实医教处、药学部、门诊办、院感办、临床专科、临床科室等等相关部门的责任,强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
第二,与临床大专科、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第三,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临床大专科主任、科室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2. 完善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
强化感染性疾病科和临床微生物室建设,强调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3. 严格落实分级管理制度
第一,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第二,医师经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
第三,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拟定明确的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并严格执行。
4.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购用管理
按规定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已向广东省卫生厅备案。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临时采购使用管理流程,严格限定抗菌药物临购。
5. 严格控制使用率和使用强度
建立抗生素监测系统,对抗生素使用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的进行实时提醒,并定期公布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情况、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疗程情况。
6. 定期开展临床应用培训、监测与评估
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全院、分院、专科及临床科室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并且,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超剂量使用及时采取提醒、诫勉、警告谈话等措施。
7. 进一步强化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强化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细菌耐药信息的同时,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应对措施。并且,按照要求向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报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数据信息。
8. 实行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组织感染、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每个月组织对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重点检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病例。与此同时,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9. 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列入科室的责任目标
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师根据情节轻重按医疗缺陷处理,与收入分配和职称晋升挂钩;相应的科室则影响其年终目标责任绩效和文明科室的评比。
狠抓制度落实,加大监督力度
从管理政策的角度,广东省中医院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大了管理力度。具体内容如下:
明确责任人:明确院长和科主任是“行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出了问题,首先追究领导的责任。同时层层签定行业作风承诺书;
严格医德医风考评:通过日常反馈、内部督察、责任追究、对不良记录人员实行限用制度等一系列强化措施;
设立不可触犯的高压线:把收受药品、器械回扣等行为作为医院内部不可触犯的“高压线”,一旦逾越,立即处理,情节严重的还要移交司法机关,决不手软;
实行提醒谈话、戒勉谈话和警告谈话等制度:对有不当倾向的行为,按照其不同性质和轻重程度,采用不同谈话方式,及早介入,进行教育;
实行专家质询制度:对个别医务人员使用某些药品和高耗材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的,当事人要接受质询,并根据专家质询意见进行处理。
多管齐下,效果显著
根据XXX卫生局关于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医疗质量安全整顿活动的要求,我院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现就自查结果及整改措施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某些医疗管理制度还有落实不到位
个别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安全意识不够高,对首诊医师负责制、查对制度、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转科转院制度等核心制度不能很好的落实。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个别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如普通感冒也使用抗生素;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
(三)住院病历书写中还存在的问题。
1、字迹潦草,有涂改,姓名、住院号不相符等情况。
2、病程记录中对修改的医嘱、阳性化验结果缺少分析,查房记录内容分析少,过于形式化。
3、存在知情同意书告知、签字不规范、药品及一次性高低值耗材等自费项目未签知情同意书。
二、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
医务人员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质量管理知识缺乏,质量意识不强,这样就不能自觉地、主动地将质量要求应用于日常医疗工作中,就难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质量管理是一门学科,要想提高医疗质量,不但要学习医学理论、医疗技术,还要学习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不断更新质量管理理念,适应社会的需求。只有使医务人员树立起正确的质量管理意识,掌握质量管理方法,才能变被动的质量控制为主动的自我质量控制。因此,培训全体医务人员质量管理知识,增强质量意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工作之一。首先要加强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医务人员务必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医疗质量核心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证核心制度的落实。
1、进一步加强质量查房和运行病历检查工作,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对查到的问题除了当面讲解以外,对屡犯的一定要通过经济处罚,给予惩戒。
2、要加强三基训练与考核,要不断完善考核办法,严肃考核纪律,注重考核的实效,不流于形式。
3、加强病案质量的管理。
在全院开展病历书写规范培训,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及病历检查标准,保证住院病历的及时归档和安全流转。
4、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控。
严格执行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力度,让每个医务人员都要认识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做好个人控制环节发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积极开展工作,杜绝医院感染事件的漏报。
5、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根据《转发关于印发XX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成立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小组》组织,严格开展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工作,注重监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设置处方权限,保证制度的落实,提高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率,保证合理使用抗菌药。
(三)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
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要求,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教育。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傲的工作作风,立志做一个医德高尚,受老百姓尊敬的医务工作者,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要真正做到将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不谋私利。
1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
1.1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抗感染现有的抗菌药物对由病毒导致的大多数疾病是无效的,但很多医院医生都使用了抗菌药物。
1.2对原因不明的发热治疗使用抗菌药物大部分医院医师面对发热的病人都使用抗菌药物。
1.3抗菌用药剂量不当或用药时间过长大部分医院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存在用药量过大、剂量不足或用药时间过长的现象。
1.4抗菌药物联用不当大部分医院存在抗菌药物联用率过高或联用不合理的现象。
1.5抗菌治疗依据缺乏必要的病原学检查医院许多住院病人抗菌治疗不能得到微生物实验室检查的支持,而仅依据临床诊断选择使用。常用的方法是联合用药或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来“覆盖”诊断并不明确的致病菌。药物的选择更多是依据医生的习惯而不是特定的适应症,而且是常规剂量。
1.6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未能高度重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中,卫生行政部门监管相应滞后,未能充分监管各医院之间抗菌药物的使用,而各医院未能充分响应配合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
2医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原因
2.1医院医务人员在感染性疾病及抗生素治疗方面未得到充分训练在部分医院,由于主管医生对各种致病菌的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度及其耐药性发展情况了解不够,在未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时不能做出基本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2.2经验性用药难以选择合适抗生素部分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由于知识面窄、病人来源不足,缺乏选择抗菌药物的经验。
2.3微生物学检查结果不能及时获得部分医院由于未能充分开展微生物学检查,需要检查时只能上送检查,同时由于微生物学检查的技术原因,检查结果一般需几天才能获得,导致抗菌药物使用的延误。
2.4惧怕成为诉讼对象在危重患者或患者病情恶化的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惧怕发生医疗事故成为诉讼对象而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大包围”用药,而“大包围”的抗菌药物治疗必然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3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必要性
抗菌药物是治疗病菌感染性疾病不可缺少的药物,但由于我国目前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尚无明确的政策规定,各级医院、诊所和各级医务人员均可自由使用抗菌药物,甚至患者本人和家属亦可以从药房或药店自行购买使用。这种广泛任意使用抗菌药物的后果之一,必然是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不断增加和转移、播散[2]。相关报道[3][4]证明,长期、大量、广泛使用抗菌药物,是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故有必要合理的控制使用抗菌药物。
4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对策
针对目前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及其主要原因,要切实改变现状,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效果,减少或延缓耐药情况的发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统一部署,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为了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卫生部2004年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家委员会》和《细菌耐药监测专家委员会》,同时进行了统一部署。各类医疗机构逐步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严格执行《指导原则》。我院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过程中,首先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成立以分管院长为组长,药剂科主任,医务科长为副组长,以各临床科室、检验科、财务科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领导小组,学习和贯彻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相关文件精神,分析通报抗菌药物使用信息,晓以利害关系,达成共识,把全院广大医务人员的思想统一起来,有了思想上的认识,才有改进的动力,在全院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氛围。
4.2进行系统培训
我院在全面掌握《指导原则》要求后,加强沟通,共同制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措施。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切实履行指导本院合理用药的工作职能,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加强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教育、培训和监督工作。我院在2012年2月,采取培训《指导原则》的形式,重点讲解抗菌药物分类、作用原理、使用基本原则、注意事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等,从而为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4.3坚持依法执业,依规行医
医院坚持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以及卫生行政部门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做到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杜绝开大处方、乱用药、滥用抗菌药物现象的出现。
4.4严格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当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和国家卫生部的要求,我院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吡肟等抗菌药物作为“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在使用时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并签字确认,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使用。
4.5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我院高度重视辖区内细菌耐药监测情况,根据《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的监测结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及时将细菌耐药预警信息通报有关科室,对相关抗菌药物采取轮休等相应干预措施。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关键是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而有效控制感染的关键则是恰当地选用针对性较强的抗菌药物。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较好的抗生素学、临床微生物学与临床药理学的基础。另外,还需强调的是在明确感染部位、致病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度后,用窄谱抗菌药物可以控制的感染最好不用广谱抗菌药物,单一药物可以治愈的感染最好不联合用药。同时尽量缩短临床用药时间。这些都是控制和减少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发展和传播的手段。
我院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中,切实加强监督管理,通过不断的提醒和强调,医务人员基本形成自觉遵守“指导原则”的习惯,在每月的质控检查中均未发现较严重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
参考文献:
[1] 王怀良,陈凤荣.临床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5-177
[2] 季红,倪海镜.细菌耐药菌株传播的药物控制[J].中国当代医学,2006,3(7):6
[3] 王若伦,叶晓光,林红燕等.产生超光谱?-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动态观察[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3.3:146-149
[4] 卢建雄,李翊锐,张爱利等.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2:111-113
方法:分析医院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提出管理措施。
结果:规范了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及管理,并强化医务人员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观念。
结论:只有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才能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关键词:医院 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 管理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012-01
目前,由于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很合理,导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细菌耐药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药源性疾病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重视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已刻不容缓[1],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最广泛,占医疗费用比重最高的药物之一,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给细菌感染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寿命,关系到人类当前和未来的安危,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已成为医务工作人员的难点和重点[2]。为了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必须加强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我们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多方制约,取得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性
1.1 适应症不合理。适应症掌握不严是目前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主要问题所在,尤其是对发热原因不明者,滥用抗菌药的现象尤为严重,发热是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因此,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病毒感染是有害无益的,对无指征或指征不强患者采用抗菌药物的预防性用药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1.2 选药不合理。没有根据抗菌谱选药,没有根据抗菌药的药动学特性选药,造成使用抗菌药无效,抗菌药物的应用过程中,忽视了药物的毒性作用,如链霉素的耳毒性,它与呋塞米合用,会产生耳聋。单纯考虑药物的抗菌作用而应用,这将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很坏的影响[3]。
1.3 用法用量、疗程不合理。因剂量过大或过小,结果会出现无效或导致耐药性和毒性作用的产生。如青霉素剂量过大,不仅浪费药物,且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及电解质平衡失调等不良反应,疗程也要适当,过短的疗程易致感染复发和耐药菌的产生。
1.4 联合用药不合理。临床上对绝大多数的感染性疾病,一般只用一种抗菌药物治疗即可,不合理的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不仅会使不良反应及费用增加,耐药菌也更易出现有时反而会由于药物的相互间发生拮抗作用而降低疗效,如氯霉素与大环内酯类不宜联合应用。
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措施
2.1 重视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2.1.1 明确病原诊断。在许多情况下,由于致病菌未明,经验疗法往往收效不佳,甚至因此而掩盖病情或使致病菌不易检出,延误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所以应及早明确病原学诊断,才能有针对性地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1.2 掌握药物特点合理选药。一是根据抗菌谱选药,二是依据抗菌药的药动学特性,使所选药物在感染部位能达到抗菌浓度,三是注意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变迁,合理选用最有效的抗菌药物。
2.1.3 熟悉患者情况。患者的病程、生理、免疫等自身因素均影响到抗菌药物的选择,此外,抗菌药的合理选用还要考虑病人的遗传、防御功能及有无过敏史等全身状况后,做出合理选择,以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又最大限度地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1.4 制定合理方案。要有适当的剂量和疗程,适宜的给药方法,一般处理严重感染应静脉给药,轻、中度感染或危重病情缓解后宜口服或肌肉注射。
2.1.5 避免局部用药。抗菌药物在皮肤、黏膜的局部用药易引起耐药性及变态反应的产生,如磺胺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等,故应尽量避免局部使用这些药物。
2.1.6 严格预防性用药。对无指征或指征不强患者采用抗菌药物的预防性用药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抗菌药物的预防性用药只适用于一定指征者。
2.1.7 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如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免疫缺陷者伴严重感染,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等,还要避免药理拮抗,通过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和不必要的浪费,减少细菌的耐药性。
2.2 建立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2.2.1 建立组织结构。为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医院应设立专门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制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规定及管理制度,每年根据细菌耐药率统计结果及临床使用效果调整制定医院用药目录,对新药的采购进行审批,对药品的使用进行监管。
2.2.2 强化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知识和观念。对全院有关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的相关知识培训,并定期实施考核,对全院医师、药师进行有关抗菌药物的考试,根据是否及格取得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抗菌药物调配处方资格。
2.2.3 对抗菌药物实施分级管理。对抗菌药物设置分级管理,依据抗菌药物不同特点、价格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非限制使用,第二种是限制使用,第三种是特殊使用。为了确保患者能够安全使用抗菌药物,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进行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管理,明确管理责任,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其中住院医师仅限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主治医师,适用于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副主任及主任医师,适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通过确定使用权限可以有效的规范抗菌用药,遏制医生随意对患者使用高档抗菌药物,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及医药费用的支出[4]。
2.3 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监督。
2.3.1 严把购药关,定期公布新购进的抗菌药物品种及淘汰的品种,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及质量监督。
2.3.2 定期公布抗菌药的使用情况,对用药量前10名的给以公布,对滥用抗菌药物的医生进行批评教育,并扣奖金。
2.4 以病原学检测为标准进行指导用药。对不同标本、不同病区细菌检出率进行统计,各病区不同季节细菌检出趋势分析,对各病区细菌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药敏进行评价,向临床提供更全面和更新的药敏指导。
3 加强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宣传
部分患者因外界的宣传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抗菌药物“越贵越好,越新越好”,药师可以通过患者的咨询,就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给药最佳途径、时间、剂量及疗程等进行全面咨询,宣传抗菌药物个体化用药的重要性,让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4 讨论
4.1 院领导及医务科应将抗菌药物整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高度重视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落实,督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达到规定要求。
4.2 院领导重视对医务人员的教育,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滥用抗菌药物将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威胁和后果,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观念[5],同时也加强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教育,使患者依从医生的治疗。
4.3 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工程,要加强指导、监测,强化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有效改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规范用药行为、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院只有通过重视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学习抗菌药物的有关知识,才能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莎.浅谈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7(06):503
[2] 陈敏,尹维佳,周陶友等.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成效[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17(1):71-74
[3] 刘凤珍,万俊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