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化学教学教案范文

化学教学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学教学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化学教学教案

第1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第2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445℃时,将0.1molI2与0.02mol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0.010.050

c变/mol/Lxx2x

c平/mol/L0.015

0+2x=0.015mol/L

x=0.0075mo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mol/L-0.0075mol/L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0.0025mol/L

c(HI)平=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始)1003000

nx3x2x

n(平)100-x300-3x2x

(mol)

x=40mol

n(N2)平=100mol-xmol=100mol-40mol

=60mol

n(N2)平=300mol-3xmol=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

122

x2x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平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平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习,以便熟练地掌握平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molH2同时生成2nmol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平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平NH3)/n(平总)×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溴化钾,发生下列反应:

蓝色绿色

将上述平衡体系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颜色怎样变化?冷却后,颜色又怎样改变?做实验检验你的答案。

在试管中加入0.1M的溶液5毫升,再加1M溶液2毫升,观察所得溶液的颜色。倒出3毫升于另一试管,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与没加热的溶液对比)。等加热的试管稍稍冷却后,把试管浸入冷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平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

[仪器和药品]

1.学生用:烧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

3M氢氧化钠溶液、3M硫酸溶液、0.5M氯化铁溶液、0.1M硫酸铜、1M溴化钾溶液。

2.讲台上公用:1M铬酸钾溶液0.5升、1M重铬酸钾溶液0.1升。

探究活动(二)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铬酸根呈黄色,重铬酸根呈橙色。在水溶液中,铬酸根离子和重铬酸根离子存在下列平衡:

提问:

(1)若往铬酸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3)若又加酸溶液,颜色将怎样变化?

第3篇

知识目标:

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3.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电离平衡”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

2.当

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

(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内因的主导因素。

B.外因有:

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

问题讨论:在的平衡体系中:

①加入:

②加入:

③加入: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溶液如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

(4)电离平衡常数

(ⅱ)一元弱酸:

(3)一元弱碱

①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不变。

②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如:

随堂练习

1.足量镁和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A.B.C.D.

2.是比碳酸还要弱的酸,为了提高氯水中的浓度,可加入()

A.B.C.D.

3.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足量固体(颗粒大小均相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B.盐酸的反应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

D.盐酸和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4.下列叙述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强的是()

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

B.钠盐溶液的碱性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酸甲的钠盐比酸乙的钠盐弱

C.酸甲中非金属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属元素化合价高

D.酸甲能与酸乙的铵盐反应有酸乙生成

5.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将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发生如下反应:

和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A.较弱B.较弱C.两者相同D.无法比较

总结、扩展

1.化学平衡知识与电离平衡知识对照比较。

2.一元弱酸弱碱中与的求法:

弱电酸中浓度:(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

弱碱中浓度:(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

3.讨论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

4.扩展

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在常温下,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以它们的系数为方次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叫溶度各()。例如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加上其方次)的乘积大于、等于溶度积时出现沉淀,反之沉淀溶解。

(1)某溶液中,如需生成沉淀,应调整溶液的使之大于。

(2)要使0.2mol/L溶液中的沉淀较为完全(使浓度降低至原来的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里加入溶液,使溶液为。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P60一、填空题:2.3.4.

P61四、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1.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思考]①,在水溶液中,不导电,它属于非电解质吗?为什么?

②溶于水能导电,则氨气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③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能否导电?为什么?

2.电解质导电实质,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原因是什么?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区分电解质强弱的依据:

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能力”的大小。

2.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书写也不同

(1)强电解质:

(2)弱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与结构关系。

(1)强电解质结构:强碱,盐等离子化合物(低价金属氧化物);

强酸,极性共价化合物;

(2)弱电解质结构:弱酸,弱碱具有极性共价位的共价化合物。

三、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2.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比较

“等”:电离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

“定”:离子、分子的浓度保持一定。

“动”:电离过程与离子结合成分子过程始终在进行。

“变”:温度、浓度等条件变化,平衡就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3.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温度降低,电离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2)浓度: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大,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小,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4.电离平衡常数

(1)一元弱酸电离平衡常数:

(2)一元弱碱电离平衡常数:

(3)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每步各有电离常数。如:

(4)电离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而与浓度无关。

(5)K的意义:

第4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电子教案;分子模型

作者简介:杨延(1962-),女,四川乐山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111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92-02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特别是立体化学部分涉及许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构型、构象、旋光异构以及反应机理等,这些内容十分复杂和抽象,在传统教学中,只能靠语言或少量的模型来描述这些立体和动态过程,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已处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学生们很难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板书、讲述建立动感的、形象的印象和理解深奥的概念。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所需的立体结构模型和动画,可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分子结构的空间立体形象和动态变化过程,加深其记忆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介绍了有机化学电子教案和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动画制作方法,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体会。

一、制作电子教案所使用的软件

在有机化学电子教案中,既要有文字叙述基本概念和定义,也要有大量的图形及有机分子结构的动态过程给学生演示。在本教案制作过程中,笔者主要借助本课件采用PowerPoint作为电子教案的开发软件,原因是其已成熟、方便易学也容易与网络相结合。

用Chemwindow、ChemSketch、Photoshop等软件,制作有机分子的结构式和分子式。再利用Flash MX、ChemSketch等软件技术的有机结合,制作有关的动画课件,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二、电子教案的制作过程

1.有机化合物结构式和分子式的制作

Chemwindow3.0比较适合分子式的制作,通过该软件的模版,可得到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简式,然后直接粘贴到课件中。如下分子式。

复杂的结构式采用ChemSketch5.0制作,利用该软件的结构模式窗口,制作十分复杂的结构式,然后直接粘贴到课件中。如1,2-二氯乙烷各种构象。

2.有机分子结构模型的制作

有机化学课件的制作中还会遇到大量的3D结构模型,而有机分子3D结构模型的制作是十分复杂。可采用 ChemSketch5.0的附件 3D View制作。如图1甲烷的分子模型、图2乙烷的等分子模型。

但该软件对描述对映异构体所需的正四面体模型(四个取代基不同)的模型时,在制作上有一定的困难,于是笔者采用ChemSketch5.0与 Flash MX结合的方法,用Flash软件中的放大、重新着色、魔棒等功能,将ChemSketch5.0制作的甲烷结构模型改变成四个不同颜色的取代基的小球,用以描述对映体的结构特征,如图3所示。

3.有机教案中的动画制作

除了制作现象直观的有机物分子模型外,有机教案中涉及许多有机化合物形成和反应机理的过程,利用Flash MX、ChemSketch5.0软件的有机结合,可制作二维、三维的动画。

对于涉及分子形成和反应的过程等情况的动画,仅用ChemSketch5.0就不行了。而对于大多数有机化学教师来说,由于对3D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不是十分熟悉,因此他们在课件制作中感到分子的3D结构模型制作是一个难题。

笔者采用ChemSketch5.0和Flash MX有机结合的方法,利用ChemSketch5.0软件制作的3D结构模型,就可以减少建立3D结构模型的环节,然后将模型引入到Flash MX软件中,通过Flash MX的动画功能,可以制作出一系列的动画来。

(1)用动画展示乙烷、丁烷分子的各种构象及其能量的关系。为了能清楚地说明乙烷、丁烷分子的各种构象以及能量高低的关系,笔者设计用动态变化的方式来形象描述其各种构象。但由于用ChemSketch软件制作的乙烷的3D模型本身不具备描述围绕C1-C2单键旋转的功能。于是笔者采用如下方法:先用ChemSketch软件制作出甲烷的两个不同的模型;分别粘贴到Flash,利用Flash软件的魔棒工具,将两个模型分别放入不同的图层中,见图4。设计甲烷模型在图层上绕中心碳原子旋转360度的帧动作;在Flash软件中制作乙烷各种构象的能量变化图的帧动作;合成得到乙烷的各种构象的动画,见图5。

(2)对映体结构特点的动画制作。在制作对映体结构动画时,首先利用ChemSketch软件制作一对甲烷分子模型,然后利用Flash软件的魔棒和着色功能,制作成一对对映体模型,通过动画比较,推出文字“实物与镜像、不能完全重叠”这一形成对映体的两个条件及结构特点体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见图6。

4.在电子教案中引入有机官能团的鉴定实验录像

在有机化学电子教案制作中积极学习同行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本课程在教学中涉及有机官能团的鉴定实验,学生无法通过实验来观察,于是引入兄弟院校的《有机化学官能团实验演示录像》,把它们分割成单独的一个个实验演示录像,在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中穿插使用这些实验演示录像,很直观,教学效果很好,同学反映很多实验从未看到过,很感兴趣。

三、电子教案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使用

有了好的电子教案只是上好多媒体课的一个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针对多媒体教学的特点,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的黑板板书相结合,而不是一味地仅依赖使用多媒体课件,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除了大部分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还要穿插一些板书的过程,因为一些反应历程等重点、难点内容,对学生们来说是生疏且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这就需要在黑板上边画边讲,这样做到讲解与理解同步进行避免在投影画面上讲解太快,达不到深入、全面学习的目的。又如,讲解合成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时,采用倒推和切断的方法,一道合成题很可能有不同的切断和倒推的路线,这时多媒体教学显得比较机械、呆板,无法体现教师的讲解、分析、思路指导,相反用粉笔在黑板上边写边讲则会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使用计算机课件带来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的讲课速度可能大大加快,学生来不及记笔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师生两方面人手,首先教师要控制好讲课速度;其次,在教学时为学生的课堂和课后复习做好准备。笔者准备了两套教案,一套是事先打印好的精简过的PPT讲义版的电子教案,同学可以事先复印,以供同学上课使用,这样可使学生上课不必忙于记笔记,而是聆听老师的讲解,只需在部分地方记录一些老师的讲解要点;另一套是完整的电子课件,放在网上供学生课后复习使用,这一方式受到同学的欢迎。

利用计算机课件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能一味地站在计算机前,看着计算机屏幕,而应该像传统的讲课一样,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讲课速度,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功能激光笔,教师能离开计算机屏幕走入学生中,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生动,也能达到有较多的师生互动的要求。

多媒体教学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备课中,熟悉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对于每一页PPT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了若指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给学生带来听课的享受。

四、结束语

在高校有机化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的、以板书为主的教学方式的不足,是教学手段的进步。但是,如果在教学中过度强调多媒体教学而忽略传统的教学方式,则往往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各种教学手段进行整合,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导学案教学适应新课标的客观要求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背。这种模式既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导学案教学通过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可以实现“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教师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敢于质疑、追问的环境,设置一个勇于合作、参与的情景。让学生一进课堂就会产生一种条件反射——主动学习,积极合作,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导学案教学应特别注意学法的设计,注意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例如: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或听课,搜集有针对性的资料。解决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或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对教材的难点作出解释,使学生易于接受。总之,学案要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促进智力发展,以校本教研为依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案的设计应目标明确,时间安排恰当合理。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能力。教材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学案可将一些问题具体化,操作性强。我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对于[课堂梳理:探究篇],以问题的形式归纳如下:

问题一:金属材料的范围有哪些?

问题二: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是怎样的?

问题三:金属的物理性质都有哪些?

问题四:列表比较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

问题五:你知道金属之最吗?

问题六:金属的用途与性质有什么关系?

问题七: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回答:

1、为什么菜刀、镰刀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效果教好。注意突出教学重点,少讲精讲,有效控制课堂时间。

三、导学案以校本教研为主具有因材施教的作用

导学案的恰当使用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它的使用方便,形象生动,信息量大而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但对学生来讲,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却显得不足。我在导学案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把握较灵活的原则。在教研组共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其一是对较难理解的教材内容,一定要前提将导学案发给学生,有时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预习。其二是易理解但内容多的教材,复习巩固任务较大,涉及的问题较多,课堂完成不了,可以安排给学生课后使用作为作业去完成。实际上,课后用学案进行复习巩固的学生不占少数。特别是中差生,完成这些问题,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四、导学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通过导学案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 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落实素质教育,充分体现“教师走下去,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教学新思维、新方法,体现初中教学最核心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是一种理念的落实,一种教学思维的升华,一种新课程新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培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6篇

关键词:氯气;教学案例,化学

一、主题内涵

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与能力的最关键的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设计力求突出科学素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所喜爱,并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因此,怎样在化学课堂中更好的处理好“知识点的落实”与“充分运用探究手段”的关系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化学总体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

二 案例描述

《氯气》是人教版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个教材中氯气与水的反应,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价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学尝试,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效果各异。

第一种教法:

1、思考:氯气能否溶于水?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请设计实验来对这点性质进行探究。

2、因为问题较空泛,因此学生较难着手讨论。对于氯气的水溶性,学生作如下实验设计。方法一:将少量水滴入装有氯气的试管内,看颜色有无变淡;方法二:将一支充满氯气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看看试管中液面有无上升。

3、对于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因为学生对这个反应还没有什么概念,因此无从下手,讨论很难展开。最后个别学生通过书上潮湿氯气漂白实验的启发,提出这个实验。

4、教师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实验后,推测出结论一一氯气与水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并且这种物质有漂白性。从而引出了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根据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总结出氯水的其它性质。

第二种教法:

1、对氯气的水溶性经过讨论后,学生总结出上述几种方案,马上通过实验验证。

2,实验验证后,指出氯气溶于水后的溶液叫氯水。给学生三种药品:新制氯水,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学生四人一组实验:将氯水分别与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反应,发现硝酸银中产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总结出氯水中有C1一和H+,还有漂白性。

4,教师再提问:漂白性是干燥的氯气就有的性质,还是别的物质有的性质呢?怎么证明?

5、学生想到将红纸条分别放入干燥氯气中和氯水中,将这两个实验作比较就可得出结论。

第三种教法:

1、教师提问:氯气与水有无反应?如果有反应,可以得出结论一一氯气可以溶于水。

2、教师指出:我们暂时假设氯气与水的混合物叫氯水。现在利用现有试剂:镁条、NaHC03(aq)、AgNO,(aq)、HN0,(aq)、红纸、pH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氯水。通过实验验证你们自己的推测。

3、学生四人一组相互合作设计实验推测成分,并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然后将实验过程记录在《学生实验报告》上,填写内容包括:实验内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和解释三部分。最后由学生发言,得出结论——氯气与水有反应,并且产生了Cl一和H+,有个别组的学生提出氯水还可能有漂白性,因为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4、教师将红纸打湿一小部分后放入氯气中,证明了氯气是与水发生了反应,并且氯水具有漂白性,再结合前面的结论,总结出氯水还具有酸性。

三、案例分析

第一种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标,也初步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但没有为探究的深入培植肥沃的土壤,也忽视了学生的能力限制,因此使得探究的过程中途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最后还是有那么一点照本宣科的味道,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二种教法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理念,给了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且亲自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局限性在于:1、把问题探究过于简单化、具体化了,没有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思考空间,学生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得出结论。2、实验设计上存在不严密性,比如只给出硝酸银,却没有给出对应的稀硝酸,这些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及思维的严谨性都不是很有帮助。第三种教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间,而且还在实验操作中强调了观察能力和总结、分析能力,比较有利于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比较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

把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活动作比较: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心教学流程的程式化、细节化,有时为了赶进度,不惜牺牲学生领会、理解教学内容的时间,从而以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使“双边活动”变成了“单项传递”,丧失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新课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交往、互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从而经过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中通过感受、领悟而获得积极的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师生双方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学生思考、体验这些心理过程,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衡量人的发展的最深层的指标,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垒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为了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觉得教师要尽快转变自己的“意识”,虽然要立足于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媒介之一,要从“施工图纸”式的教案向“探究”式的教学设计转变,要从知识性的备课向发展性的教学设计转变。比如在实验教学中,可将实验“观看”改为实验“观察”,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演示性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课内实验改为课外实验,封闭的实验室管理改为开放式管理,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等多种教学处理方法。

四 问题的争议

1、传统教学是否真的应该摈弃?但传统教学确实有这么一个优点:课堂知识点容量大,可以缓和化学课课时紧张的特点。

2、新课程改革是否适合于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和所有学生,会不会有时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整体氛围.探究性的课在时间方面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驾驭方面会比较难掌握,从而影响知识点的落实?

3、如何把握“探究程度”与“知识点落实”两垒齐美的度?教师引导探究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第7篇

关键词:教案;化学教学;学生视角

高中化学课堂为了给学生一个与生活接触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做到敢问敢解决,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扮演从知识的搬运者传播者变为与学生的朋友,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编辑自己的教案,在平时的授课活动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层次,采用有哟蔚亟萄Х椒ǎ注重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近几年推行的新课改中,普遍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身份和教学方式,学生也要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比如在化学课堂中可以加入多媒体教学,在化学课堂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更新了课堂新模式.而且变以前单调的课堂模式变成现在的活泼生动。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感受和地位,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积极引导、个别辅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一、首先要认真仔细的通读课本

对化学教材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使教师对课本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为课堂活动打下基础。它是教学工作的第一步。它对于教师的教案设计、教师对重点知识的把握都是非常重要的。高中化学教师更要对书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熟悉和理解。主要可以根据以下步骤进行。

1.通读和熟悉整本教材

要做好全部的教学工作首先就要通读整本课本,做到了然于心。在熟悉掌握所有的内容之后,掌握教材中每一章每一部分所讲述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掌握编者的意图、以及所体现的重点和难点。

2.确定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教学的授课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所以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就要制定一定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为什么要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在制定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一下问题:(1)在这门课上要让学生学到什么(2)通过讲解掌握哪些必须的知识? (3)要将知识点如何与实际生活进行搭配扩展(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

3.得到课堂知识的疑难点

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也是教案设计中的关键一环。确定好了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案设计时就可以进行标注,在讲课过程中就可以加以重点凸显。但是,在不同的教学背景之下,教师不可能制定相同的教学目标,所以,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计划,编写设计不同的教案,使教师的思维真正体现在课堂之上,才是真正重要的。

二、转变思维方式

新课改一直在强调: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在解惑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传统的课堂模式应该有所改变。首先从教师做起,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改变教学理念。在这种要去下,我们应该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的教师讲学生记的课堂形式,就可以变以往的单纯式讲解为互动式参与,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参加,共同解决。就是因为在这个学习中学生真正得到了亲身学习的好处,所以对了解学会这个只是点也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点是转变身份。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放下在课堂中的架子,走到学生中去,转变以往高傲的视角。在教案设计中,也应该进行教师角色的改变的尝试,在教案中进行尝试。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充当了一个放牧者的角色,放牧者不会教羊如何学会吃草,吃什么草,而且起到了带头人的作用,把羊引导草长得茂盛的领域,所以说教师就相当于放牧者,带领学生走向学习这条大道上去,通过讲解与互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真谛,解决质疑。

三、注重学生情况分析

化学教学课堂要设计的适合学生发展。很多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都是按部就班,死板呆板,没有加入学生互动,也没有符合学生的需求,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学生肯定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学习过程是知识不断重复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让学生在掌握旧知识的情况下进行。老师对学生情况分析感到茫然和不懈,其实这才是提高课堂效果至关重要的。教师如何掌握学生的情况以及要掌握到何种程度,都将影响到以后教学工作的进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环境,等都可以看做学生情况分析的一点。主要可以参考下面几点∶

1.分析目前的知识体系:即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的知识储备。比如学生在高中对某知识进行学习时也许在初中就对该知识点进行了简单的学习和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再学习的话就能比较轻松容易地进行学习,教师在教案设计时就主要以回顾和复习为主引起学生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区分对待:现在的学生不管是在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只有在平时的课堂上注意到了这些不同并加以区别对待,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相信也会有很大的效果。

3.分析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如果这些困难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学生的热情和学习效果。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能发现这些困难和障碍,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会帮助学生的学习。

第8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中制取氯气的原理和方法。

3.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烧瓶、分液漏斗、导管、橡皮塞、铁架台、烧杯、集气瓶、水槽、试管、试管架、坩埚钳、红色布条、砂布、塑料片、培养皿。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研讨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知道碱金属元素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金属元素。这一章我们将要学习几种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它包括F、Cl、Br、I、At等五种元素。卤素及其化合物的用途非常广泛。

[投影](第四章章图)

卤素中最主要的单质是氯气。这一节我们学习氯气,让我们先来学习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第一节氯气

一、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一)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集气瓶中氯气的颜色、状态、嗅气味。

[板书]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二)化学性质

[讲解]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呢?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的,大家回忆一下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1.根据氯的原子结构,推断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

2.写出金属钠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个是氧化剂?哪个是还原剂?

[板书]1.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讲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活泼金属反应,氯气能否跟不活泼金属反应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实验]铜在氯气里燃烧(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Cu+Cl2CuCl2

[讲解]CuCl2溶于水,同学们可观察到不同的颜色,这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有关。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大时,溶液呈绿色,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小时,溶液呈蓝色。

[练习]

实验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氯气可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写出氯气跟下列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化学方程式)

1.跟铝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2.跟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氯气能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跟非金属反应呢?下面让我们来做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

[板书]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学生实验]H2在Cl2中燃烧(讲解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后,由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H2+Cl22HCl

H2+Cl22HCl

[讲解]纯净的H2在Cl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HCl气体,HCl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做氢氯酸,亦称盐酸。同学们观察到的白雾就是HCl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所形成的盐酸小液滴(酸雾)。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讨论]

1.比较Cu在Cl2中燃烧与H2在Cl2中燃烧现象的共同点。

2.燃烧是否一定要有O2参加?比较铁、硫、碳在O2中燃烧与Cu、H2等在Cl2中燃烧的现象,找出共同特点,并由此推论什么叫燃烧?

3.工业上用H2、Cl2合成HCl时,应选择什么条件?理由是什么?(选择安全的点燃条件和连续地合成HCl)

[练习]

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Cl2还可跟P、S、C等非金属直接化合。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P在Cl2(不足量)里燃烧生成PCl3

2.P在Cl2(过量)里燃烧生成PCl5

3.C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四氯化碳

[讨论]

金属、非金属跟Cl2化合时,氯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表现了氯气的什么性质?

[小结]

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Cl2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能跟多种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Cl2可用于合成盐酸,自来水常用它来消毒、杀菌。

Cl2还有哪些重要化学性质和用途?在实验室又如何制取?Cl-如何检验?将在下一节课中学习。

[课外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列出Fe、Na、Cu、C、S、H2、CO、C2H5OH的颜色、状态、密度、沸点等物理性质,并通过实验,记录它们燃烧是否有火焰。想一想,火焰的产生跟上述哪种物质性质有关?

已知物质燃烧时,中心温度一般在1000℃左右,燃烧时产生火焰的物质在此温度下是什么状态?由此推论,物质燃烧呈什么状态时便可产生火焰。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灼热的铜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里,有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里,有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Fe、S、C在O2中燃烧,以及H2、Cu在Cl2中燃烧,有何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能跟多种金属单质、金属单质化合,它能否跟某些化合物反应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氯气与水反应的有关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l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次氯酸有何重要化学性质和用途?

[板书]3.氯气与某些化合物反应

Cl2+H2O==HCl+HClO

[演示]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4-4])。

[讨论]Cl2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这个事实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

在演示实验4-4时,多余的Cl2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那么Cl2跟NaOH溶液反应时生成了什么物质?市售的漂白粉和漂粉精的有效成分是什么?漂粉精的生产原理、漂白原理又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氯气与碱反应的有关内容。阅读后用化学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

1.Cl2跟NaOH溶液反应。

2.工业上用Cl2与石灰乳作用制取漂粉精。

3.漂粉精为什么具有漂白、消毒作用?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a(ClO)2+CO2+H2O==CaCO3+2HClO

[讨论]存放漂粉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讲解]Cl2的性质如此重要,用途又这么广泛,那么在实验室怎样制取Cl2呢?

[板书]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MnO2+4HCl(浓)MnCl2+2H2O+Cl2

[演示][实验4-5](边演示、边讲解制取Cl2的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程序,收集方法和尾气吸收)。

[提问]Cl2在跟金属、非金属单质以及某些化合物反应时,往往有氯化物生成,其中可溶性氯化物溶于水时,一般能电离出Cl-。那么,怎样检验这些可溶性的氯化物呢?它跟我们在初中化学里所学的检验盐酸中Cl-的方法类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盐酸中Cl-的检验方法。

[板书]三、Cl-的检验

[实验]检验盐酸、NaCl溶液、MgCl2溶液、AlCl,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3溶液中的Cl-,并用Na2CO3溶液做对比实验。

[练习]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Ag++Cl-==AgCl

2Ag++CO32-==Ag2CO3

Ag2CO3+2H+==2Ag++CO2+H2O

[小结]氯气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第9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化学学案 设计 实效性

实施学案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心设计学案,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和提高能力,也有利于教师精讲和提高教学质量。

不同的课型,学案的组成有所不同,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学案应该贯穿知识、活动和方法三条主线,一个完整的学案包括下面几个部分[1]。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对应于教学目标,对学生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学习目标要力求具体准确,要摒弃“理解酯化反应的实质”等模糊笼统的叙述方法,宜用“能够从键的断裂和形成角度理解酯化反应的实质” 等学生易理解的方法表述。

2.重点

多年来,教师习惯于将教学的重点写在教案里,而在学案上没有写,致使学生主次不分,造成了学生精力的极大浪费,影响对所学内容的掌握。

3.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可感知的活动中。一定的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和促进学生情感活动,而且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学案中的情境创设最好能与驱动性问题结合起来,不断促进学生学习。

【案例1】研究有机物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方法

图片展示铁桶装有的无色液体是有机合成的中间体,电镀行业的光亮剂,重要的除锈剂、除草剂、杀菌剂。我们来探究这种有机物A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探究活动1】确定分子式

1.确定元素组成和实验式

称取5.6g有机物A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将所产生的气体通过浓硫酸的洗气瓶,质量增加3.6g;余下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得30g沉淀。有机物A的实验式为。

(2)确定相对分子质量

①M = m/n ②M = DM (D 相对密度) ③M =22.4ρg/mol (标况) ④质谱法

(3)确定分子式

从左下图质谱图中确定有机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分子式为。

【探究活动2】根据不饱和度推测可能结构简式

【探究活动3】确定结构简式

(1)设计简单实验验证有机物A中官能团。

(2)红外光谱 根据中上图有机物A的红外光谱图,A的可能结构简式。

(3)核磁共振氢谱 右上图为有机物A的核磁共振氢谱图,A的结构简式为。

【探究活动4】有机物A的化学性质

本节课以A这个未知物质为主线,确定实验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最后得出A为CHCCHOH。虽然这里面涵盖了实验式的计算、质谱、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包括碳碳双键、三键、羟基、醛基等官能团的性质等重点难点,但由于情境的设立和问题的驱动,学生在得到结果的同时,还掌握了探究有机物的方法。

4.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的设计是学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学科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活动设计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主要途径。

【案例2】探究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固体产物

(1)若由于温度不够高,生成铁的一种黑色氧化物。

①取少量粉末放入稀HCl中,反应方程式为。

②简述检验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方法,写出反应方程式。

③加入NaOH溶液后实验现象是,写出反应方程式。

(2)若在高温下铁粉反应完全,黑色固体产物是。

①取少量粉末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

②简述检验滤液中是否有Fe的操作方法:。

③滤液中是否有Fe,如何检验。

(3)若黑色固体粉末为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则它们的化学式为

①取少量粉末溶于稀盐酸,若在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不变红色,用方程式解释原因

②取混合物粉末进行如下定量实验:

(1)下列仪器中,在灼烧沉淀时必须用到的仪器有泥三角和(填名称)。

摇。

此活动设计紧扣黑色固体产物,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守恒,设计三种可能的情况:FeO和FeO和Fe、FeO、FeO,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全面考查了有关铁的氧化物,Fe、Fe的检验和转化,陌生方程式书写,以及有关计算等。

5.学法指导

新课程从关注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如何学,强调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获取。教师要在认真分析学生可能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法指导。

6.达标检测

紧扣教学目标,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它既能促进学生反思自己,又能促进学生继续自主学习。

7.归纳小结

对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构建所学内容的内在关系,促进知识的内化,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

学案的顺利实施,是为实现有效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案设计需要教师在现代学习理论指导下,深刻理解新课改精神,充分利用新课程教材的编写特点,从学生的视角去理解教材、分析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个学案。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导学案;课程改革;编写教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学案教学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将学案作为载体,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自觉主动性,进行主动知识建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化学教学中学案教学的好处

学案由教师提前编制,课前分发,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学案,使学生在上每节课时都有目的、有针对地去学习,构建最初的知识体系。同时能及时有效地跟上老师去学习,带着问题去学习。经过学生提前思考过的问题在上课时候,学生能更加自信地把自己的想法展示给大家。

高中化学知识相对抽象,不容易理解,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教材―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和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感觉化学知识枯燥,没有兴趣,学习困难。运用导学案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学案教学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化学的学科特点是乱、琐碎,系统性、逻辑性不是很强。学案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把一学期的学案,做一整理,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复习阶段查缺补漏。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的预习反馈信息,使教师上课更加有针对性,课后及时巩固,让学生感受到这节课的收获,同时可及时地让教师获得反馈信息,让今后的练习更有针对性。

二、学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学案中的问题要环环相扣,跳跃性不能太强,从而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全面系统的认识。设计学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把课本中的知识点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在课本中能找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以问题的解决为整个学习的推动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编写学案要熟悉整个教材综合体系,把握教材的深浅度。熟悉新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才能编写出学生需要的、能提高学习兴趣的学案。

学案教学摒弃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单向传递的教学模式。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落实。同时也能打造高效化学课堂。虽然导学案能够合理顺利地开展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很有帮助。

第1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总结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四种反的特点,联系具体的化学变化判断反应的基本类型;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意义进行整体的认识,包括贯穿化学学习始终的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归纳四大反应类型,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总结,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建立整体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

教学难点: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应用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

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近一年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谁来说说有哪些反应?

师:在这些反应类型中,那些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板书】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

学生回忆以前所学内容,积极发言

作答

知识

梳理

【提出任务】请大家从概念、表达式、特征、反应条件等方面归纳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教师巡视,给与指导。

1、教师点拨并板书、ppt展示初中常见化学反应类型归纳

(1)化合反应:

A、单质

+

单质

化合物

例如:

B、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例如

C、化合物

+

化合物

化合物

例如:

D、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

例如:NH3

+

CO2

+

H2O

NH4HCO3

(2)分解反应:

A、氧化物的分解

例如:

B、酸的分解(含氧酸)

例如

C、不溶性碱的分解

例如:

D、某些盐的分解

例如:

讨论:如果从生成物的角度如何认识分解反应?

(3)置换反应

A、非金属

+

金属氧化物

金属

+

金属氧化物

例如:

B、金属(H前面)+

酸(稀盐酸、稀硫酸)

+

氢气

例如:

C、金属(一般不选K、Na、Ca)+

盐溶液

另一金属

+

另一种盐

例如:

(4)复分解反应

A、碱性氧化物

+

酸反应

+

例如:

B、碱

+

+

例如:

C、碱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例如:

D、盐

+

两种新盐

例如:

E、盐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

例如:

以上尽量多举出实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小组归纳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加深记忆。

例题

解析

教师出示例1(PPT展示)

例1.下列关于基本反应类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化合反应的反应物是单质

B.分解反应的生成物可能都是化合物

C.

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反应,并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

教师指名回答,讲评。

教师出示例2(PPT展示)

例2将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混合,能发生化学反应,但无明显现象的是(

A、

NaCl

KNO3

B、

CuSO4

NaOH

C、

AgNO3

HCl

D、

NaOH

H2SO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教师出示例3(PPT展示)

例3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物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化学变化可用“A+B—C+D”这样的表达式来表示。

(1)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可用上式表示的反应是

反应和

反应。

(2)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能用上式表示的一个化学方程式是

(3)在上式中,若A是硫酸,则B可以是

(填写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的化学式),其中一种物质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合理即可)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与必要的指导。

学生作答,教师点评后,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练习

[举一反三]: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复分解反应得到的产物都是化合物

B.化合反应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C.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化合物加热时才能发生分解反应

学生练习,教师讲评。

[举一反三]2、下列各组内的两种物质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

铁和硫酸铜溶液

B、

铜和硫酸锌溶液

C、

稀盐酸和纯碱

D、碳酸钠溶液和石灰水

此题学生先讨论后汇报

[举一反三]3、选用盐酸、氧气、氯酸钾、碳酸钙、镁条等5种物质中的一种或若干种。按下述反应类型写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1)分解反应:

(2)化合反应:

(3)置换反应:

⑷复分解反应:

课堂

练习

(PPT展示)

以水为生成物之一,写出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1).分解反应

(2).化合反应

(3).置换反应

(4).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5).复分解反应(非中和反应)

(6).不属于以上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

教师指名回答,纠正错误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纠正错误

课堂

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课后

作业

归纳所学过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其反应类型

完成“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练习题”

【板书设计】

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

化合反应:

A

+

B

AB

特征:

多变一

分解反应:AB

A

+

B

特征:

一变多

置换反应:

A

+

BC

B

+

AC

特征:一换一

复分解反应:AB

+

CD

AD

+

CB

特征:二换二(双交换,价不变)

化学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练习

一、巩固知识

1、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各写出四个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①化合反应

②分解反应

③复分解反应

④置换反应

(2)写出4个有氧气生成的分解反应

(3)写出有氢气参加(或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①化合反应

②分解反应

③置换反应

(4)

以水为生成物之一,写出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1)

.分解反应

(2).化合反应

(3).置换反应

(4).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5).复分解反应(非中和反应)

(6).不属于以上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

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四种物质x.y.m

n.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其中发生的反应类型(

物质

x

y

m

n

反应前质量\g

20

20

20

20

反应后质量\g

10

20

23

待测

A

分解反应

B

复分解反应

C

化合反应

D

置换反应

3.

如何用水、碳酸钠、碳酸钙通过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钠?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4、下列各组的两种物质中,前者不能用化合反应制得,后者可用复分解反应直接制取的是(

)

A、

HCl、H2

B、

MgO、CO2

第12篇

一、学案教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学案教学就是以学案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学案通常指教师通过对学生实际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了解,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案,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所学内容有系统深入的了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最基本意义在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因此具有导学作用[1]。

学案虽然是对教学内容的引导,但并不是简单复制教学内容,同时学案与教案是不同的,教案强调的是以教师的教学工作为主,将所要教学的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罗列,而学案则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将所学知识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相结合,注重知识之间的连贯性,使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此外还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和整合,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全面和系统,对新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同时,学案不只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知识学习变得更主动。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高效[2]。

也就是说所谓的学案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教师制定的学案,围绕学生基本特点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正确启发和引导,从而使教学活动更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学案教学模式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出更大作用。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化学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学案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当前教育主张变传统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模式为主动学习,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需要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体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需要在设计学习方案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发展创新,将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使课堂氛围变得更轻松活跃,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3]。例如,学习化学仪器的识别与使用和实验基本操作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实验室,一边讲解仪器的识别与使用,一边指导学生进行相应实验操作,往往比单一的理论知识讲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记忆。

学案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方式更注重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基本需求和未来发展展开的,因此需要在对学案进行编写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明确教学目标和方向,深入对教材进行研究,提炼其中主要内容,并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和整合,使其变得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案,适当开展分层教学,使知识传授过程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步深入化学知识学习中,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探索欲望,从而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13篇

一、“学案导学”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所谓“学案”是学习方案的简称,是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有限的知识水平来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除此以外,主要是用于学生展开活动所用的学习计划,学案也可以称之为导学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老师作为指导的一种学习的模式,其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四部分:一是学案,学案是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要素组成,指导老师在设计学案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课程标准而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比如讨论,对比思考,联想,归纳等等,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自主能力,指导解题方法,使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并且要考虑学生性格的不同和智力的高低,通过趣味问答和情景模拟是学生积极进取角色,激发兴趣,达到高效的课堂成果,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时,教师可以结合“水”的组成,“单质”、“化合物”的区别,设计精美的教案,加入探究性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化学学生兴趣;二是导学,导学的任务主要是引导学习,适当的点拨,合理的评价,情感的推动,为学生的自学而服务,学生的学习是在指导老师的的辅助下进行;三是探究,探究是指学生通过个人或者组织合作交流,去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对疑难问题 进行解答,并且有一定的收获,在情感和思维上有所启迪,在学习中有助于提高;四是点拨,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的情况给学生进行疑难点解答,老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自身情况为出发点,抓住难点,引领学生顿悟.

二、学案的设计原则

上一堂高质量的化学课的前提是设计一个好的教案,从教材的知识体系出发,对课文、材料和参考资料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做到设计出突出重点的学案,并且给学生留下富有创造性的空间.编写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基本原则大致可以分为:(1)全体性原则.是指全体学生的思维来编写文案.(2)差异性原则.每个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比如在智力、认识和人格这些方面,所以在文案的编写过程中应该考虑到.(3)主体性原则.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改革后的课程特别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4)探究性原则.学案中的探究性原则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写出适合学生的方案.经过心理学验证,学生仅仅依靠教材,黑板,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很难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要想保证教学效果最优化,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案编制的质量,新课改后的化学课程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加吸引学生的视觉,同时也紧密联系社会国家,是编制的一大亮点.

1.精心设计化学教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环节

设计的课前预习的学案中活动中包括了学习要点、问题思考、学法指导三个内容:

(1)学习要点:根据教学的目标,划出课程的重点,交给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归纳,来促使他们课后自觉学习,对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有很好的提高.

(2)课后思考: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来设计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时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①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把CO和CO2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uO+COCu+CO2

镁和稀硫酸反应:Mg+H2SO4MgSO4+H2

铝和稀硫酸反应:2Al+3H2SO4Al2(SO4)3+3H2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Fe3O4高温3Fe+4CO2

②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常见用途,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③知道常见的金属能与氧气、酸反应;④了解置换反应的定义,会判断置换反应;⑤为何铁制锅铲要加上木柄或者塑料柄?⑥铝可以制成铝箔主要利用了铝的什么特性?⑦白色烟花或照明弹中用到镁粉,为什么?

(3)把学案的设计内容和活动作为载体,把一些重要的化学结论发掘出来,把教材中隐含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概括出来,让学生积极地去体验,更加有助于学生的领悟和运用.

2.利用学案导学教学,创设合理化学情境

目前,备课中存在的问题是,体现不了备课的真正意义,大部分老师只是把备课当成了自己的一个工作任务而已,更有很多老师抄袭别人的教案,他们在设计“学案”时,机械化的将书本里面的内容照搬到学案中,让学生死记硬背,时间长了,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死记硬背并不适合他们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就有一部分人失去兴趣,也有一部分老师采取放羊式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习,难点疑点全部让学生自己探索解答,使得课堂效率低下,所学到的知识也是参差不齐,老师应该主动走进学生的学习当中去,主动帮助他们,如果始终没有用到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恶化下去,无限循环,导致教学平庸化,也失去了备课的意义,让编写的学案没有实用性.学案的编写应该是注重内容,不是老套的翻版,学案是帮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自己已经有的经验形成一个系统的连接,对新学习的知识加以创新,对以往的经验进行巩固,所以,学案实际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掌握书本中的内容,是沟通和教学的桥梁,从根本上减少备案的无用性.增强备案的实用性,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进步.比如在学习 “常见的酸和碱”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酸”物质和“碱”物质拟人化,创设以下教学情境:“酸和碱两种物质相遇了,酸向碱炫耀,我能与多种金属发生反应,并生成水,你能么?碱很不开心,请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碱吗?”

3.拓展化学知识途径,设计导学典型例题

学案的组成:分为学习目标、学习准备、学习内容、学结、学习测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案设计典型例题,通过化学题目构建成一个正确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对即将掌握的学习知识有一个合理的知识框架和整体的宏观认识,如在学习“石灰石的利用”时,可以设计以下典型例题:

在分析某一化学物质时,已知其属于含钠化合物,将H2SO4加入此物质,会放出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这种气体能够使得石灰水变浑浊,请问该物质为

第14篇

【关键词】乐学善学素养;教学案一体化;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9-0053-03

【作者简介】张玉荣,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江苏常熟,215500)教师,高级教师,苏州市学术带头人。

依据2016年9月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乐学善学素养是学会学习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该素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方法、习惯、方式、能力、意识有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指明了学校培育学生学会学习的方向,明确了学生学习发展的目标。普通高中承载着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责任,乐学善学素养的养成也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案一体化”文本是教案和学案的统一体,它具有教师的教案、学生的预习探究、课堂笔记本、课堂演练反馈、课后作业反馈、思考订错等多重功能。该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流程为主线,突出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流程是:“教学案一体化”内容的设计、编写――课前使用――课堂使用――课后使用――校园网络学习平台的应用。下面以化学学科为例,谈实施“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培育学生乐学善学素养的几点策略。

一、“教学案一体化”文本的设计指向乐学善学素养

1.“教学一体化”文本的设计要激发学生“乐学”。

乐学善学素养的培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案一体化”中设计了“预习自主探究”栏目。依据所学内容,在此栏目中提供对应的课外资料,例如氯气的发现实验、晨雾中的丁达尔现象、氯气漂白自来水、侯氏制碱法的简介、金属铝的冶炼史、神奇的光导纤维、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生活生产中钢铁的腐蚀,等等。在课前将“教学案一体化”的文本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这样就创造出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达到养成乐学善学素养的要求,激发学生“乐学”。

2.“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要养成学生“善学”。

乐学善学素养中要求: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案一体化”中设计了诸如教学目标、预习自主探究、典型例题精析、课堂小组讨论、小组成果分享、教师答疑、课堂检测、课后探究与拓展、课后问题反馈以及学生自我归纳与反思等栏目。随着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栏目设计,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掌握了知识的应用、领会了思考问题途径、了解了小组合作、锻炼了质疑能力、提高了学习反思意识、养成了积极主动的“善学”素养。

二、在“教学案一体化”文本的应用中培育乐学善学素养

1.课前应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案一体化”的“预习自主探究”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同学交流等手段来进行。“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预习学习行为,把口头预习变成了可操作的具体内容。在上课的前一天发下讲义,上课前教师将“教学案一体化”收起,批改“预习自主探究”内容,并在上课时进行点评。刚开始学生有些不习惯,甚至有少数学生不完成这部分内容,但是通过一段时间教师的督促、教育和训练,学生就慢慢养成了预习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学会了如何主动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另外“课前思考探究”“课前拓展思考”提出的问题不仅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思维、分析、归纳、综合等方面的能力。

2.课中应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

“教学案一体化”设计了一些由基础知识引发出的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提出问题,然后教师点拨、引导,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有了初步认知;再通过“教师追问”“小组思考讨论”“小组交流回答”“学生总结分享”“学生提问”“学生评价”“当堂练习反馈”等环节的教学,达到将认知逐步转变到知识的理解、知识的简单应用和知识的延伸应用上。此外也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思维展现问题、发表自己见解。如下列教学片段中的“课堂演练”:

【教学片段1】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0-41有关内容,2分钟后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然后各学习小组完成下列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

1.工业生产氯气(氯碱工业)的原理是________,电解过程中,与电源正极连接的石墨棒称________极,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与电源负极连接的铁棒称 极,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总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电解过程中,电解液(NaCl)中离子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向________极移动,________向________O移动。电解后阴极区产物是________,阳极区产物________。因此在阴极区滴加酚酞溶液后的现象是________,检验阳极区产物的方法________。多余的氯气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相应的方程式________。

这部分是氯碱工业的基本知识,通过实验演示和知识归纳让学生了解氯气的工业制法,促使学生完成对基本知识的认知。

【教学片段2】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1有关内容,3分钟后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然后各学习小组解决下列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气的收集实验)

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________________;

(2)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当浓盐酸的浓度下降,反应就会________,因此尽管二氧化锰足量,浓盐酸中的HCl也不能________。

教师追问1:比较下列两种情况下产生的氯气体积大小________:①用含有HCl 146克的浓盐酸和足量的二氧化锰反应;②用87克二氧化锰和足量的浓盐酸反应。(同况下进行反应)

(3)发生装置中的仪器:________________;

(4)氯气中常见的杂质是________,除杂方法是________用________除,________用________除,除杂的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

教师追问2:实验室制得的氯气中最常见的杂质是如何分析的?除杂质的原理是什么?

(5)氯气的收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教师追问3:①气体收集方法常见有几种?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②如果已知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是难溶的,你认为还有什么方法收集氯气?

(6)氯气的检验是用________________;

教师追问4:检验气体的依据是什么?根据你的预习,你了解到有哪几种检验氯气的方法?

第二部分是本课的核心,通过演示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介绍实验室制法的有关知识,延伸出4个思考问题,将学生从对知识的认知引入到对知识的理解;利用问题导入形式触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分组讨论”的学习形式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提出疑问”给学生充分发挥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教师追问”将学生追进了知识的应用层次。

【教学片段3】

师:请同学们回忆初中制氢气和氧气的原理、发生装置,各小组完成下列表格。

知识回忆: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________,发生装置________;

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举两例):________________,对应发生装置________________;

比较填表:(中学化学实验室制气体三种典型代表发生装置比较,表内容略)

学生总结分享:

(1)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不同的依据是……

(2)启普发生器装置是属于上述 类;

(3)制取气体的整套完整装置包括________装置、________装置、________装置、________装置和________装置,其中________装置和________装置的顺序不能交换。

第三部分是升华课堂知识,将中学中类似的知识进行对比总结,让学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对比学习法;“学生总结分享”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本课学习的高点。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到,我们的教学是利用栏目中的问题引导和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使学生对基本知识从认知―理解―应用―延伸拓展不断升级,期间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即乐学善学素养的培育得到了落地。

3.课后反馈,养成学生学习反思、自主整理意识。

考虑到学生的层次不同,我们在“课后巩固提高”栏目选题时有不同层次的题目:基础题、理解应用题、能力展示题等。前两类题是全体学生都需要完成,能力展示题是自选完成。课后练习学生必需独立完成,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总结到作业后的“本课总结反馈表”中,该表中还可以写入上课过程中未解决的问题或自己提出的疑问等内容。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将自学和上课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应用、提升、归纳,自主学习反思能力和自主整理意识得到提高,也促进了学生乐学善学素养的养成。

三、校园师生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是“教学案一体化”深度应用的保障

要充分发挥“教学案一体化”的作用,真正让学生“乐学善学”,离不开师生互动的网络学习平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依托校园网,与软件公司合作,构建了校园师生网络学习平台。我校的校园师生网络学习平台分为教师平台、W生平台和师生互动平台三个部分,各学科平台负责教师将上课的“教学案一体化”内容、课件、资料等上传到相应的栏目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平台进行活动。

教师平台包括“教学案一体化”内容、练习题内容和答案、学习方法指点、重难点突破、知识拓展、信息提示、相关的学习资料等内容。学生可以进入教师的平台,查看教师提供的资料。目的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养成。

学生平台有各任课教师按学科提供的学习资料、上课内容、相关练习等内容,也有学生自己的天地:同学间的交流、学习心得和总结、学习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探究和拓展等栏目。在这里可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也可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平台的应用,养成了学生的学会学习素养。

第1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案教学;思考;探索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在学案指导下,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当学生拿到“学案”后,他们就能对课堂学习有所准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了主动权和参与权。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讲授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及问题的排除者;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被动听课的人,而是学习的展示者与参与者,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对初中化学“学案教学”的思考

1.思考初中化学“学案教学”的目的

首先,实现师生平等。“学案教学”在实践中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了,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学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探索,这样他们亲自加入到课堂学习中,确立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做到了教学中师生平等。其次,教会学生学习。每课学案中都有学习目标、自主探究、自我测评等内容,所以,有了学案学生在学习时就有了计划和目标。尤其在自主探究中,更启发学生学习时要实现的目标,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了学习和创造。再次,转化教师角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面对新课改,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与启发者。而“学案教学”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把教师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移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进了教师角色转换,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编者、导者与拨者。

2.思考初中化学“学案教学”的意义

首先,“学案教学”方式使教学双方都获益。在“学案教学”的要求和指导下,教师在课下必须精心准备,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只有做好充足准备,才能应对学生随时而来的“问题”,才能充分调控和驾驭化学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做题的机器,而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进入良性学习轨道,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化学素养。其次,“学案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单向交流,但是“学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沟通模式,在这种模式指引下,课堂交流的信息形成了立体式网络。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展现了学生知识发生和发展变化的过程。最终,在“学案教学”的激励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堂教学效益将再上升一个台阶。再次,“学案教学”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了学生。在这样学习方式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自己学习、自己探索,同时学会了创造。学生在课堂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位置,这是因为我们学会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因材施教和扬长避短。

二、对初中化学“学案教学”的探索

1.编写学案

编写学案是“学案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学案的编写要在研读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准备工作做完就是编写学案了。编写学案时,应把以下内容纳入:学习目标、自主探究、自我测评三大方面内容。其中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自主探究应包含探究的知识点、探究的过程、探究的现象、探究的结论及对探究问题的思考与交流。自我测评主要是教师在编写学案时编写的一些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试题,这些题目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

2.组织展示

当学生把学案中的内容学习完了以后,就是展示环节了,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选择一名代表把学案中的主要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汇报,做汇报的目的就是展示自学成果。接下来,针对展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把学案中的问题及学生的疑难问题一一解决。在展示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启发和指导,以推动课堂讨论进程。

3.解答问题

学生在展示环节及讨论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候教师就要以适当方法给予讲解,尤其要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解答,关于问题的讲解不在多而在精。讲解完重难点内容后,教师还应对本章节内容进行针对性精讲、归纳和总结,提出学习要求与注意事项等。

4.布置作业

上面已论述过,学案中已经设计了一部分基础训练题与能力训练题,所以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要适当留白,数量太多会陷入题海战术的怪圈中,太少又起不到巩固的作用,所以,教师要精选作业题,让学生按照既定标准完成。如果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而且课上学生掌握得都很好,则可以不布置书面作业。总之,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教师要按照具体教学实践安排,做到合理、适度、恰当就可以。

参考文献:

[1]林杰.浅谈“学案导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2(08).

[2]江伟.初中化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