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化学教案范文

高中化学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化学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化学教案

第1篇

所谓“学案”,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主动学习,完善知识建构,为此而编制的可用于交流和评价的学习方案。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专门给学生看和用的“教案”,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它是有待学生耕耘的田地。教师依据教案设计,提前编写出学案,课前提供给学生,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按照学案的具体要求进行预习、新课学习、复习等学习活动。那么,究竟怎样来设计学案呢?

1. 学案设计的内容

学案的设计一般包括:课题、设计人和使用人、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学法指导等内容。

1.1 课题:要注明单元及课题内容,并且注明总第几课时。

1.2 学习目标设计要求:目标设计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及主攻方向。目标要依据内容标准不同要求设计,不要拔高或降低。认知性目标可采用行为描述法,描述要明确,要说明学习后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等。

1.3 学习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疑点。而从另一个意义来讲,又是启发学生思维探究的最佳切入点。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思维启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习能力。

1.4 学习过程: 其程序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系统总结——巩固训练——当堂反思。

(1)自主学习。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基础知识,同时确定个体疑点。其设计要求:①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基本解决。②要针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设计,问题不要过大,以免使学生不易下手。③不同任务之间,解决同一任务的若干个问题之间要符合知识的递进关系,使每一项既是前一项的扩展,又是后一项的准备。④即设计的问题不要直来直去,要让学生有学的价值,切忌零碎的填空式问题。

(2)合作探究。本环节是对自学环节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对拓展延伸环节做的铺垫。它主要任务是展示自学成果,处理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和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既可以组内交流个性问题、组间交流小组共性问题,又可以师生交流共性疑难点和本节重难点。本环节的设计应注意①合作交流的规则要细,即以什么样的方式交流。②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明确。③为解决好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教师要对师生交流问题的预设并做好从哪一问题入手过渡到拓展延伸。

(3)拓展延伸。本环节设计应以本课的重难点为立足点,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并联系相关的热点、焦点、考点进行适当延伸,达到学以致用。呈现方式可用问题、习题。

(4)系统总结。主要由学生来总结所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感受、心得、收获、体会或提出疑难问题等,以便及时总结得与失,弥补知识缺漏,不吃夹生饭,不做欠帐人。

(5)巩固训练。主要是通过做训练题巩固活化知识,同时查缺补漏。因此训练题设计应体现针对性、梯度性。

(6)当堂反思。反思应回扣学习目标,引导让学生从知识、方法和认识三方面进行,使学生在完成对知识的整体建构。

实际操作中,学案的格式与条目是灵活多变的和有所侧重的,完全由教学需要来决定。

2. “学案教学”模式在操作中的误区

(1)认为“学案导学”就是教学内容习题化,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课本中知识的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认为这就是“学案”。教师就按照这样的“方案”进行教学,结果成了引导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2)认为“学案教学”是为了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可代替了老师的讲,这回可该轻松一下。于是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了学生去“死啃”,结果是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很多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 同时也不能越俎代庖,当“保姆”事事包办代替,而应切实担负起“导演”、“教练”、“主持人”的责任,课前精心准备,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把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基本问题都反映到学案上;课上积极施教,“煽风点火”,设疑启发,组织讨论,精讲点拨,练习巩固,及时反馈,讲评到位,只有这样,教师的作用才会到位而不越位,才不会“荒了自己的田,去种别人的地”,师生才能相互配合,默契融洽、和谐民主,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3. 科学有效地把学案运用到课堂上

(1)提前分发,做好预习。教师可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在上课前,教师收齐并浏览。这样,可发现学生的一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2)及时检查,不断反馈。课堂讲解时,不断巡视,督促和检查学生认真完成学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特别是对上课注意力经常分散的学生,要更加关注。下课后,立刻收齐,教师抽查,发现有空缺的或填写错误的,及时要求学生修改,并给予必要的批评。这样,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中,就不会再分心,听课更加专注,笔记会更加完整。

(3)定期整理,及时巩固。教师要帮助学生定期整理学案,装订成册。一般以一章内容结束作为一个整理的周期,如章节内容较少,可合并整理。如发现学生的笔记有遗失,则要求尽快弥补。另外、开始时可每周利用一段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复习学案,和学生一起巩固,逐渐培养学生自我复习,自我补遗的习惯。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二氧化硫 教学设计

在使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的过程中,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事实,通过讨论来启发学生思维,并注意层层引导,使学生自己得出有关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非常注重“教”,要把学生“教会”,要把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讲得学生“心服口服”、“无话可说”,甚至,在有人听课时,我们还期盼着学生在回答某个问题时如果回答错了,效果会更好。可以说,在不少情况下我们是在表演,有很多“花腔”在里边。但是讲得再好,学生再懂,没有动口、动手、动脑,不经过检测,就谈不上培养能力,我们顶多是让学生理解。教学经验还告诉我们,学生本身有一种“不教自明”的直觉能力,“先学后教”正是直觉思维的运行过程。看完学习目标后,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进行一番猜测、假设,然后进入探索,而猜测、假设、探索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指向创造,这种模式即:尝试学习直觉(假设、推理)创造。化学教材中有关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教学论断,都是通过自然现象的描述、微观微粒的结构形象、实验的操作演示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观察、分析、思考、讨论、设计等得出正确结论,获得知识与能力。

化学的知识体系有着很大的规律性,特别是学完《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后,化学学习的规律性就更强,“位置----(揭示)结构----(决定)性质----(决定)用途”就是学习化学的一条主要线索。这就给“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在化学中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基本程序是:教师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学课本,就课本内容进行尝试练习教师讲解课堂训练。这与启发式教学的“愤启悱发”的要求是一致的。“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未能。所谓“愤启悱发”是说必须在学生学习中产生困难,有了求知的动机,然后启发他,为他解决困难搭桥铺路。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又不至于因太难、久求不得而失去求知的信心。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案教学;自主学习

一、高中化学学案的设计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如果教师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他教的再好也是劳而无功的。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喜好、追求等,使学生真正作为教学的主体,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教学模式,唯有经过学生自身积极的认知活动,主动参加到教学和探讨知识的过程中,才会发挥其真实作用。

2.坚持问题化、思想性原则,重视先学后教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的时侯要注意坚持问题化和思想性的原则,把课程的知识点转变成具有探索性的问题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翻看书本,先自已去学习,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那些没有得到自我解决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中需要着重去听的部分,当然也能提出疑问和老师及学生们共同讨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推动学生潜在的学习水平向现有的学习水平转变。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更具针对性,不仅学生都可以了解到自己需要着重听什么,老师也随之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切记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让学生能即够得着,又得花费一番心力。

3.坚持层次化高效性原则1个班级是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各个学生的化学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强弱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可是课堂学案是一样的,所以要想让全班同学的学习都能够得到提高,设计课堂学案就要采取分层的办法,以此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不但要有针对基础较差学生学习的基礎性的问题,也要有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升学习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一节课的上课时间是有限定的,对教师而言,怎样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教学任务即不是指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也不是指学生取得了多好的成绩,而是指在这有限的课堂教学内学生掌握了哪些学习或生活的能力,培养出了哪些优秀的人格特征。如果想要达到这个目标,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制定的课程学案要简洁合理,始终坚持高效的原则,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遵循求精不求多的原则,适当缩减学生的练习量,减轻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负担。

二、高中化学开展学案教学的具体流程

1.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唯有让学生走在前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才是好的教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先自我学习,然后接受老师的教导。要让学生先自主预习,发现难解的问题,这才能开创出新的发展地区。灌输式的学习是个一点也不高明的教学方式,学生应该学会自己去读书和理解,一旦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再对学生做指点和辅导。学生在自我预习之后,会更清楚地了解书上每一个章节中的重难点,再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更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和把握住学习的主动权。自我预习,不但是对旧知识的巩固,也是对新知识的一个了解,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几个人一起翻阅资料,合作解决。比如在学习高中化学选修课本中《电解与电镀》这章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因为同学们不久前学习过关于原电池的一些内容,知道化学能是在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由于电子发生转移,产生了电流。那化学能又是怎样转化为电能的?书上是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例子,而且仔细解释了Na+和Cl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朝正负两极是怎样移动的,阳离子Na+向负极移动,在负极板上由于得到电子而还原,阴离子则Clˉ向正极移动,在正极板上由于失去电子而被氧化。可在书上并没有对离子放电的顺序做具体的介绍,这种情况就需要在教学学案中展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到离子的放电顺序,以便今后的学习。

2.课堂上的探究学习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有系统的,全面的发展,就得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当老师讲解传授完基础知识的时候,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依据自我预习的情况进行提问和讨论等。在此期间教师扮演的是合作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老师启发和引导完学生的思维后,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以此找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发光点,并及时纠正学生思路的偏差。

比如在讲解电解的相关内容时,老师首先是解说电解的原理、过程和结果以及离子的放电顺序,很多同学会对此产生疑问,怎样解释不同种类离子的放电顺序。这时老师就指出阳极和阴极这两种不同离子的放电顺序,让学生先自己寻找规律,接下来从氧化性和还原性的角度来做解释,阳极是阴离子放电,放电顺序先后和阴离子的还原性有关系,阴极则是阳离子放电,放电的顺序就是氧化性强弱的顺序,从氧化性和还原性的角度做解释,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并消化知识。

3.课后要巩固学习,及时做出评价课后的巩固学习就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后部分,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巩固学到的知识。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设计一些基础和变式的题目类型,中等的学生侧要多训练综合性的题型,基础较好的学生就侧重于培养和激发其发散性的思维能力。设计的练习题既要符合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又要继承启发式的教育原则,练习题要在课堂上独立完成。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自我预习的情况、课堂上的表现、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这些方面,作一个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与此同时给学生后续的学习指明方向。

第4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C(s)+H2O(g)CO(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①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温室效应;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讲述]现代能源结构。

1999年我国化石燃料和水电能源的消耗结构:

能源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比例

76.2%

16.6%

2.1%

5.1%

[讲述]我国化石燃料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比。 石油储量/1×1010t

天然气储量/1×1010m3

煤炭/1×1010t

北美

5.6

8.4

262.9

西欧

3.4

6.1

99.3

日本

1.0

前苏联

8.3

42.5

241.0

中东

54

24.2

中国

2.4

0.8

99.0

[讨论]我国能源结构的缺点和新能源展望(环保、防止能源危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结论]得出以下结构。

[阅读]能源与人类进步。

请学生阅读教材22——23页。

[本节课的总结和评价]——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

[尾声]《太阳能》05/34

教学手段:

第5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动,课堂教学面临着重大的改革。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不断学习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教学思想的指导之下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激活化学课堂,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下面,笔者结合化学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运用学案导学法激活化学课堂。

1.学案导学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写

学案导学的优势在于高质量的学案。学案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用来进行自主学习的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过程、学法指导、达标训练、思维拓展等环节。教师在编写学案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结合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参资料,确定教学目标;要研究和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易错混漏的知识点;要了解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水平,提高学案的针对性。在设计学案时,我一般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这样有利于控制本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教师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1 主体化原则。学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适当的时候也可让学生参与学案的编写,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1.2 问题化原则。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来源于课本,适当的设疑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例如《化学1》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中关于卤素性质的引入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夏天开自来水龙头,有时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你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从氯气的用途了解氯气的相关的性质。

1.3 方法化原则。学法指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等。

1.4 层次化原则。学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设疑必须把握适当的难度,太难太易的都不足取。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不能跨度太大,出现跳跃,否则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而应铺设跳板,降低学习难度,理顺思路。

1.5 系统化原则。对于一个知识点或一个章节、一个专题的学案应建立一个知识的感知体系,在学案中要有知识的感知、剖析、深化和拓展,以及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对于教材中探究性的内容,教师在学案中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有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提出质疑,同时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研究方法,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或实验来验证所学的知识,以及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例如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先变红后褪色。我先让学生根据习题猜测酚酞褪色的原因,学生认为是由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氢氧化钠造成的,或是由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Na2O2+2H2O=2NaOH+H2O2生成双氧水的强氧化性作用。再组织学生讨论,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加深学生的认识。一个学案能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也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在学案上教师分层提供不同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就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学生把每份学案认真地整理起来,就是一份复习指导材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复习阶段进行查漏补缺。学案使许多知识都落到了纸上,并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解决了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例如原电池原理中正负极的判断,电子的流向等内容,有些学生感觉比较简单,疏于记忆、整理,到学习电解的内容时就容易出现混淆。

一个好的学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分类突破,来挖掘学案的潜力。备课组可以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两人一组设计出学案,比较并加以修改、充实。教师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否则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2.1 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要控制学生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可以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

2.2 课堂讨论、探索阶段。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综合程序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笔者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下列两种具体的教学程序:(1)诱导式:提问D讨论(探究)D归纳。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要求由学生自己阐述最后的结论。(2)开放式:假设D探究D结论。开放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活动,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此种课型的学案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一些高级知识,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要求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指导上常常采用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方式,教师一般扮演帮助者、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或实验验证所学的知识和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6篇

一、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学案为载体,通过教师的调控,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益的教学体系.

学案导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它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化学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学案导学的基本操作步骤

1.学案内容设计

教师在课前编写学案,不仅要吃透课标、教材、考试说明,而且

要充分了解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理顺知识的编排体系,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的学情.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再来设计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在设计时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除此之外还要设计有效的评价措施和课堂延伸.学案的内容一般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练习、迁移应用、小结反思、我的疑问.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学案都要包含以上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适当的改变,在某些重要内容的设计上力求完美,让学生学有所获.

2.学案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按照一定的流程来组织:教师指导方向-学生自学教材-分组讨论交流-成果展示-精讲释疑-课堂检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指导者、课堂组织者、活动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开启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讨、相互质疑和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3.学案的评阅

学生完成学案之后,教师要及时的收上来,进行批改.通过批改了解学生存在哪些问题,而哪些已经基本掌握了.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学案上加以修正,而普遍性的问题,就要在下一课时进行讲评.

三、利用学案导学模式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我对教师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教师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协助者.在课堂上的讨论环节,教师要深入学生中作个别化的督促与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有机结合在一起.课堂上教师必须善于启发,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能积极的思考问题,主动的探索新知识.教师要经常思考如何通过师生共用学案,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更亲近.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布卢姆等现代知识心理学家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达到相同学习水平.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让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把课堂还给他们,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课时,我在学案的情境引入部分设计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氯有关的应用?”学生想到制食盐,盐酸,消毒液,漂白粉,聚氯乙烯等.这样就能把要讲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一开课就吸引了学生,课堂很活跃.

在学案的合作探究中设计实验:“为什么紫色石蕊试纸遇到氯水变红,又褪色,是哪种物质在起作用?”尽管学生还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但是由于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因此,发放学案指导他们预习实验原理和材料,学生会完成的很好.这样就不需要在课堂上花太多的时间学习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课前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预知,就给了他们一个思维的空间,既方便学生做笔记,又为学生完成合作探究做好了铺垫.课堂上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设计实验的能力,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充分发现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解决,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要在学案上体现,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将结论总结在学案上,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化学;优化作用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在高中的化学教学中,不仅需要老师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了高中化学课程后,能够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1.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影响,高中化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改善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1授课形式缺少创新,增加兴趣存在困难

由于高中化学的课程内容比较复杂,需要记忆与分析的内容相对较多,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带有情绪,而传统的授课形式枯燥乏味,让学生在上课时始终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自身对于知识学习的意愿不强。同时,由于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1小时左右,学生面对枯燥的授课,更加没有兴趣,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1.2应试理念根深蒂固,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综合素质。而处在应试教育的今天,高中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局限在应对考试、迎接高考,因而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也就成了背诵知识点、做题和考试。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理应体现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上,而应试理念下的化学课程教学变成了化学考试的辅导课和突击课。

1.3理论教学独木难支,探究能力无法拓展

化学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当前的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大部分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甚至只有理论教学,这使得化学课程中许多生动形象的实验,引人入胜的问题探讨被忽略。理论教学的单独运用使得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中无法锻炼自身的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化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具体的案例当中,设立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案例的引领下,不断提高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对具体问题的探究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在教学中融合案例,增加化学知识的吸引力

高中化学课程中有很多实验案例,这便是提升化学课程吸引力的重要一环,运用好这些具体的实验案例,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的实验中,将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趣味,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一方面,要将理论知识融合于实验中,将抽象的知识体现在具体的实验上。例如,在分析金属活跃性问题时,单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而将这个理论问题以实验中与各种酸的反应速度和效果来体现,则能更加形象地让学生明确并且有利于记忆。另一方面,要在实验中体现出理论知识,让学生从生动的实验上发现课本上的知识点,更加乐于去记忆这些知识点,使理论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有趣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2.2在教学中研究案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便是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便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来实现。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好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锻炼自身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特定的问题,将学生分组后分配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实验和探讨,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具体操作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讨论中解决,一方面减少了由于部分同学的理解不到位而需要教师反复讲解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在教学中结合案例,实现化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化学知识的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具体的实践与应用,使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高中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日常生活成为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来进行化学知识的教学。例如,在研究“液体的酸碱性”问题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食醋和碱进行实验,通过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来了解高中化学的理论知识。另外,可以利用学生在节假日的时间来进行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通过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实现化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案例教学,通过二者的结合更好地完成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不断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学习的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密切结合,实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钱方明.改进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质量[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

[2]姜宏文.基于化学实验进行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研究:以高中化学必修1中的概念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2).

第8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暗线;学科魅力;科学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0-0044-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0.015

一节好课要“有容”“有魂”。“容”即指化学学科知识,如化学用语、基本概念、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魂”指隐含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科观念等隐性教学价值,是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暗线”,它们不思则无,思则深远,课堂中巧妙地穿插暗线可以增添化学学科魅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清晰的知识线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但是,化学教学不是知识的堆砌,它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提升全面客观认识社会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隐性价值,找出一条或多条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暗线”,即一节课的“魂”。教学设计时巧用“暗线”,可以增添学科魅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巧用暗线的案例及类型。

一、情感态度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常因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实施的具体载体和途径而易被忽视,落实得不彻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它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思考、内化形成的感悟。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是从每一课的感悟中逐步培养的。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不是当前的考试体制能考查到的,但却有重大的教学意义及价值。

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条“暗线”――情感态度线,贯穿在课堂中。正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样的教学可以摆脱被动的说教,提倡主动的实践和体验,落实情感态度目标。下面以高二“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阐述(见图1)。

[提出研究主题]前一节课我们已学习元素周期律,有没有一种图表能把一百多种元素的周期性很好地表现出来呢?

[活动一]合作探究 确立排序依据。活动内容:设计一种图表,表现元素周期性变化,即设计元素周期表。活动准备:制作1~18号元素的卡片,给出这些元素充分的信息。学生活动:展示并交流。

[活动二]寻找规律 完善元素周期表。(1)引导学生回忆1~18号元素的结构特点,并且按要求写出下列两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①Na、Mg、Al ② H、Li、Na。(2)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组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结合所学知识,寻找确立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依据。(4)完善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活动三]科学探究――针对周期表的“预测”功能展开。背景资料:门捷列夫在周期表中为镓、钪、锗等元素(门捷列夫叫它类硼、类铝、类硅)留下了空位,并预言了它们的性质。用多媒体呈现1875年布瓦勃得郎发现镓的实验数据。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将其与门捷列夫的预测进行对比,同时反思自己的预测,感受周期律的“预测”功能,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活动四]阅读资料:在镓、钪、锗相继发现后,元素周期律才得到了科学界的重视。而1894年氩在周期表中的排列以及1913年莫斯莱定律的提出,才使其得到了普遍认可。你如何看待这一科学现象?该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对科学理论要接受考验和认可的思考。

情感态度线始终贯穿在本节课的每一次学生活动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确立排序依据,并寻找规律,完善元素周期表的活动,学会发现问题并积极质疑、探究、总结和反思,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生通过预测元素的正确位置,阅读科学史料,收获成果,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学科观念发展线

笔者此处所说的学科基本观念主要指化学学科知识类的基本观念,不包括方法类和情感类基本观念。化学学科观念是对其所涵盖的事实、概念和原理等化学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更上位的认识,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分类观等。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时,除了清晰的教学主线――教学知识外,还可以从实现学生认知发展角度思考,提炼出一条暗线“学科观念发展线”,即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通过实验和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反思,实现认知发展。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既是认知性的,也是体验性的。一条优化的暗线――“学科观念发展线”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应用价值,感悟化学知识中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从而实现化学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笔者以“离子反应”作为教学案例具体阐述采用“微粒观”的认知发展线的教学设计(见图2)。

[演示实验1]向25mL 0.01mol/L Ba(OH)2溶液中滴加等浓度等体积的稀硫酸。

[提出问题]请学生分析现象,并用化学符号表征。

[已有认知]学生利用已有认知回答此问题,利用已学知识,学生知道实验中宏观物质参与了复分解反应,此类反应的发生条件是产生沉淀、气体或水。

[演示实验2]向烧杯中加入25mL 0.01mol/L Ba(OH)2溶液,滴加2~3滴酚酞,外接电源和灯泡,向此溶液中逐滴滴加等浓度的稀硫酸,可用磁力搅拌器搅拌。

[提出问题](1) 溶液颜色变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

(2)灯泡亮度变化说明什么?溶液导电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新的认知]通过实验2和对2个问题的思考,学生的认知产生递进,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认知:(1)认知对象由宏观物质转向微观粒子;(2)认知角度从现象转向本质;(3)认知层次由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转向离子反应及发生条件;(4)认知表征从化学方程式转为离子方程式。

本节课中,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之一“微粒观”的认知发展线这条暗线起到促进学生思维提升的作用。通过演示实验和创设问题搭建思维途径,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已有认知中,学生延续着宏观思维方式,化学反应和方程式只不过是对宏观现象的解释和一种化学表征形式。而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逐渐转变思维,开始建立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认识反应的思维意识,对化学反应产生新的认知和视角。

三、生活线

高中学生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若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一条生活线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尝试用化学眼光分析生活现象、用生活眼光看待化学世界,由浅而深、环环相扣,不仅可以降低思维的难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热情,还可以让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高二下学期“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对乙醇有大量的生活感知,如乙醇可以制酒、做消毒剂溶剂、是一种清洁的燃料,人们酒醉甚至酒驾等。下面笔者以“乙醇”这一教学案例具体阐述用生活线作为暗线的教学设计(见图3)。

[生活线1]圆珠笔写字,然后用棉棒蘸取酒精清洗字迹。

[知识线1](1)在动手实验的同时,学生能深刻感受到乙醇对有机物的溶解性,总结出乙醇的物理性质。(2)激活学生已有知识,认识乙醇结构,引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

[生活线2]生活中有人饮酒“千杯万盏皆不醉”,有人却温酒即醉?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 教师为学生提供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图。

[知识线2]实验: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从原子守恒的角度书写方程式。

[生活线3]想把旧铜器银器变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工匠说,可以把银器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就会光亮如初。可行吗?为什么?

[知识线3]乙醇催化氧化,催化剂不同。

[生活线4]乙醇汽油。

[知识线4]乙醇燃烧,可见,乙醇与氧气反应时,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生活线5]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方法。

[知识线5]乙醇被强氧化剂如重铬酸钾溶液氧化。学生体验乙醇的还原性,不仅能与氧气发生反应,还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为乙酸。

[生活线6]为学生提供 “乙醇钠”的相关信息,在医药工业中,乙醇钠是制备巴比妥、苯巴比妥等二十余种西药的原料。苯巴比妥:长效的镇静催眠剂,在肝病时可用于退黄。

[知识线6]实验验证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并对比了钠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之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书写方程式。理解有机物结构对性质的决定作用。

本节课通过问题设计、实验探究把生活线和知识线有机地串联起来,实现了初识乙醇的功能:初步认识结构决定性质的内涵,为以后复杂有机物性质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指导;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元素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从生活出发,整合知识,设计贯穿课堂的生活线,提高化学素养,从生活走进化学,提高处理日常生活中化学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有实际价值的化学;从化学走进生活,在真实的探究体验中形成认识化学的基本方法;在生活问题与化学问题的相互融合中,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郑胤飞. 文化有根 课堂有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 江锡钧.沈理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落实的建议[J].化学教育,2011(8):15-16

[3] 陈园园.从学生认知角度思考 概念教学的价值与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6(1):26-28

第9篇

关键词 导学案 英语教学 学生主导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042-02

由于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学习心智更加成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展导学案教学具有明显优势。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下导学案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一、小组建设与学科小组长的培养

小组建设以及其中的学科小组长的培养就尤为重要。我将班里分为6人一组,每组中有一位小组长负责开展学科学习活动。我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科小组长们一起讨论,进行常规活动规则的制定,例如,在课堂中如何围绕探究问题组织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做好小组活动记录等。在英语课堂中,活动形式较为丰富,更需要教师有方向的引导。其次,不定时认真听取小组长收集同学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小组长为纽带,教师与全班同学建立了一种默契、安全、稳定的互动关系与规则。

二、导学案教学的课前准备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导学案教学的一大特色。这里的“先学”,是导学,即有引导的预习。首先,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要适量,切不可过多。过多的内容会导致学生完成不了任务,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并会很大影响课堂活动的质量。其次,教师的期望不予过高。因为这是学生开始接触新知识的时候,模糊、疑惑,出现错误,都是很正常的。

学生完成导学案的预习部分后,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对此部分进行阅读与分析。尽管教师参与了导学案的编写,对导学案的内容熟记于心,但是,空白的导学案说到底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排练与预设。记载学生想法、疑惑甚至错误的导学案,才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经过学生预习的导学案,是教师学情分析的重要资料。通过对本班学生导学案预习部分的分析,教师才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三、学生立场下的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

导学案教学过程已基本达成共识,总的包括课前导学(或称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堂研讨(或称合作探究,包括分组合作、讨论质疑、展示点评等),课堂总结提升,课堂检测(或称清理过关、当堂巩固),课后巩固(或称课后作业)等五个环节。基于亲身实践经验,我特别关注学生在导学案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态度与学习状态。从学生立场的视角,探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中常见而关键的要素。

1.创建平等、理解、安全的课堂环境

课堂实施是导学案教学的最重要阶段,其中课堂研讨是课堂实施的关键。我刚开始遇到的问题是学生不愿动起来,不愿开口发表自己的观点。听完教师的要求,学生相互对望,在犹豫徘徊,在相互试探着。学生是很敏感的,教师是否真像口头上所说的,“犯了错误就是找到进步的空间”,学生从教师的眼神、表情、姿态中就可以轻易捕捉到答案。因此,创建安全、理解、平等的课堂环境很重要。

2.创设发问、探究、研讨的学习氛围

当把课堂还给学生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如人意,小组学习的低效性逐渐显露出来。当教师布置了一个探究任务,在讨论阶段,小组成员却忽视探究,忙着校对答案,最后整组得出一份标准答案,以便于超越其他小组,小组成员学习过程中诸多的疑惑却被忽视。展示阶段,小组代表争先恐后,抢着到黑板板书,列出答案,小组成员似乎已经完成任务,与学习无关的行为逐渐出现。点评阶段,学生显得有点懒散,他们知道教师完整的ppt上内容丰富,一切答案尽在其中,此时又何必费力探讨。合作学习的低效,肤浅,甚至流于形式,让人开始怀疑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意义。

我发现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外部学习动机,如教师的表扬、同学们赞赏的目光,尤其是小组加分激励制度所支配。因此,我调整小组加分的策略,鼓励学生发问、质疑、思考,如削减了黑板展示的分值,赋予发问、质疑、表达观点同样的分值,让学生在讨论阶段更能关注自己学习产生的困惑。在小组代表展示阶段,其他同学可以继续讨论,同时关注黑板展示的结果,如果自己的观点与该同学不同,或者发现该同学做错了,其他同学同样可以上去黑板展示与修正。在点评阶段,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讨论与展示生成的资源,不断地设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3.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第10篇

关键词 导学案教学;备课能力;自学能力;反思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转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教学中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一、高中化学导学案的价值

导学案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比较突出的两个方面价值是导学案的设计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导学案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1.导学案的设计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

在教学中实施导学案教学最大的好处之一是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以往教师备课书写教学设计,主要是考虑“教什么”“如何把一个问题讲清楚”,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学来备课。而导学案的编写,则要求教师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备课,关注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客观上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化学教师作为专业的化学人员,脑中的化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教学过程中很多细节处会有“理所当然”的想法,故很容易忽略学生的特点。学生作为初学者,头脑中对化学的认识基本是从零开始,缺乏相关的化学思维方式。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化学问题,步步深入,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并运用化学知识,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探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缺漏,知道学生哪些地方认识不全、哪些地方认识错误,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 教学。

例如,由水电离出的c(H+)为1×10-12 mol・L-1,此时溶液酸碱性如何?这道题从教师的角度觉得很简单,水电离出的c(H+)为1×10-12 mol・L-1说明水的电离受到了抑制,故溶液有可能是酸性或碱性,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此内容理解混乱,习题中重复出现,但正确率很低。究其原因就是对酸碱溶液中离子种类及浓度的分析能力差,理解不到位。而学案的设计可以引导教师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

案例一:水的电离(片段)

【思考问题】

1.酸性溶液中是否存在OH-?碱性溶液中是否存在H+?为什么?

2.c(H+)>1×10-7mol・L-1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吗?

3.关于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计算(常温下)

4.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水=1×10-12 mol・ L-1,则该溶液呈酸性还是碱性?并求算该溶液中c(H+)的可能值。

2.导学案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仅是教师,学生也从导学案教学中受益。以往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通常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要接收来自教师的信息即可,纯粹是知识的接受。而利用导学案教学,教学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的机会,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不是枯燥的听课。采用导学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提升了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二、提高导学案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导学案的栏目设置多样化

一般认为,导学案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板块:学习内容三维目标知识回顾新知探究总结巩固提升。很多导学案的设计都采用这种形式。学生应该明确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及三维目标,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从而进行新内容的探知,学习结束后对章节内容做一个总结,最后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导学案的设计可以遵照一定的基本模式,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有所调整,省略一些栏目或是增加一些栏目。

比如,未必一定要在导学案设计中都设置相关内容的“知识回顾”栏目,可以通过一些“拓展视野”引入或是直接问题导入或是情景设计导入。从新的信息入手,有时反而有利学生的兴趣激发,而且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化学反应原理》中关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导学案设计,可以查找一些新型电池(如心脏起搏器、海水电池、高铁电池等),设计问题,引入原电池的学习。这些新型电池可增加学生的兴趣,也是很多习题的载体。

案例二:化学电源(片段)

【新闻链接】金属-空气电池(如锌空气电池、铝空气电池、锂空气电池)由于具有高体积比能量、放电电压平稳、低成本和操作温度范围较宽等特点,能够用于以后的环保节能型汽车中。锂空气电池作为一种全新的电池体系,在多孔空气电极上,氧气在固-液-气三相界面还原成 O22-或 O2-,接着与电解液中的Li+结合产生Li2O2或Li2O。

对于惰性电解质体系(有机、离子液体)和全固态电解质体系,电池反应为:

2Li + O2 Li2O2 2Li + 0.5O2 Li2O

对于水性(分酸性和碱性)电解质体系,电池反应为:

2Li + 0.5O2 + 2H+ 2Li+ + H2O

2Li + 0.5O2 + H2O 2LiOH

思考:(1)你能判断出正负极材料么?(2)请写出正极反应式: ;负极反应式: 。

导学案的栏目设计可以多样化,一味地遵循固定的模式可能形成定势思维,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的途径可以有多种方式。多样化的栏目设置也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导学案的可实施性。

2.导学案问题设计的引导性

受自身能力水平限制,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够全面细致,启发性不够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知识或技能上的障碍,设计好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困惑,最终探知新知。所以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引导性、思维性,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案例三: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压强(片段)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教学中有关压强的影响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

勒夏特列原理:有气体参加或者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增大体系的压强,平衡将向着压强减小(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体系的压强,平衡将向着压强增加(分子数增加)的方向移动。对于前后分子数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提问:对于2NO2(g) N2O4(g) H

红棕色 无色

增大压强平衡如何移动?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

减小压强平衡如何移动?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

引导思考:(1)采用什么措施使压强增大或减小呢?(2)压强的变化引起浓度怎样的变化?(3)浓度与速率有关,请问速率又发生怎样的变化?(4)最终平衡如何移动?

解析:压强变化体积变化浓度变化速率变化正逆反应速率变化程度不一样化学平衡移动。

在平衡移动应用的教学――工业合成氨。在这节内容的设计中可由工业上合成氨的条件入手,设置信息的形式告知学生“合成氨可采用下列条件……”“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式提高氨气的产率?”“这些条件说明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的而移动”等等,借此也可巩固化学平衡的相关内容。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中要注意科学性、启发性,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层层递进、相互关联,不要跳跃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感觉太突兀,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3.导学案使用的教学模式

有些教师提出了“学案导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分为几个环节:学生依据学案认真预习,课堂上依据疑难信息反馈讨论解疑,教师精讲点拨启发引领,归纳小结形成网络,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巩固提升。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学案教学;策略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及学案教学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中化学新课程体系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科学精神、应用科学知识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新课程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比较合理;二是高中化学新课程保证了基础性、突出了时代性、体现了选择性,也就是说高中化学的必修模块蕴含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结合了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恰当的教科书呈现方式;四是高中化学新课程重视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五是高中化学新课程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案教学中的学案是由教师设计、师生共同完成的,相对于教案来说,它一种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学案是学案教学法的载体,导学是其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整个学案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指导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了解教学内容,并根据其中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师生共同研习。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学案教学的策略

自主研究、学案导学是学案教学法的精髓所在,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化学学习理论等都是学案教学的理论依据,总的来说,一份完整的选应该包括课题和课型、所教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学习目标、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所教内容的内在联系、重难点、知识结构、疑点、易混淆点、易错点、热点聚焦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这些因素。当然,教师在设计的学案的时候不必要求学案包括以上所有因素,可以因地制宜地增删,如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自身的内容等等。此外,学案教学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应用还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比如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多种电教手段,给学生展示各种材料、图片等等。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案教学还没有普及开来,虽说有的学校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开展了学案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仍然有诸多问题影响着学案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如教师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缺乏专业的业务培训、在开发问题方面有一定的困难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一)遵循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民主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学案教学所要遵循的七大原则。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立足主导的地位设计学案,课上积极施教,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之下,通过层次性的设疑启发、精讲点拨、组织讨论等多个活动性的环节,让学生掌握知识。

(二)明确提出学习目标

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一样重要,两者还要相对应。所以,在设计学案的学习目标的时候仍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考虑,并将学习目标设计成具体的学习方案供学生学习,使得学生的思维导向和思维准备明确化。

(三)具体指导学习方法

学法是学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案的显著特点。在设计高中化学新课程学案的时候,教师要以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所要学习的知识的具体类型为基础去设计具体的、最佳的学习方法,并在学案教学中将这种学习方法展现出来。

(四)落实学习过程

学生的参与性是衡量学案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由于高中化学知识的难度高、深度大、涉及面广,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的时候除了要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涵盖全部学习内容、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比如在学习氧化反应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观察或查阅资料,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氧化物,然后让学生依据学案预习,课上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教学要点上去。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进行学案教学的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也是影响学案教学的重要因素,对于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学案教学更是如此。所以,在一节化学课之后,教师需要对整节化学课中所用到的学案的形式、结构、课堂效果、学生的反应等多个方面予以综合考虑,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

三、结束语

学案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一方面,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另一方面,还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化学;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导学案教学备受教师推崇。导学案对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当然,要想导学案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讲方法、讲策略,这样才会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笔者研究发现,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教学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尽快实现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一、初中化学课堂使用导学案的理论依据

导学案教学主要有以下理论依据:①认知心理学理论。有意义的学习最基本的是新的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而且学生能够用新知识联系旧知识。教师设计导学案教学模式时,应该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经验及知识结构完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②建构主义理论。课本知识只是社会现象比较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必须以经验为背景,这样才能合理地接受、分析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统方法不太实用,学生可以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才能使知识的构建更加有意义,这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代替的;③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发展的前端应该由教师引导,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应用导学案教学时,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应该用有意义的情境及对话来代替大量的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吸收和理解知识。

二、初中化学课堂使用导学案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应用导学案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代替了教师“教”,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总结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引导能够自学,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导的模式,让学生养成乐意学习的习惯。运用导学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大致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师生之间的互动自然也就增多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了透彻的理解之后,省去了消化、吸收的大量时间,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效率。对于学困生而言,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当然,导学案教学并不意味着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有所降低,相反,对于教师的备课要求大为增加。通过这种训练,使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因此,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到没有准备也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教学,才能做到没有准备也能把教材内容讲解得准确、全面、生动。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教师应加倍努力钻研教材,认真了解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总而言之,初中化学课堂使用导学案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导学案教学模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整体教学质量。对于教师来说,促进了教学行为的转变,把教师教和学生学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初中化学课堂使用导学案的具体应用

第13篇

关键词:学案教学;教学模式;主体

近些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和经验。我省的新课程改革于2010年也正式拉开帷幕。新课程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角度出发,构建教科书体系,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一、理论依据

(一)杜威的经验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以此作为逻辑起点,他把基于“行动”的学习与不确定情境中的“探索”联系在一起,提出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知的“问题教学法”,倡导学生在经验中学习,在做中学习。

(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作为一种建构性学习活动,它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发现学习的进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发现学习的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有的知识起到调整、改造的作用。

二、学案的设计

“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首先按照“五备”(备课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的要求,完成个人首次备课。其次备课组完成集体备课并设计学案。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遵循探索性、启发性、灵活性、梯度化、创新性原则,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将教学内容问题化。最后进行个人二次备课,主要是从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形成有针对性的学案。学案的设计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学案的目的是向学生展示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要达到的目标,克服学习的盲目性,使学习更具针对性。

2.学案让学生形成知识的立体框架,便于知识的驾驭。特别是知识纲要既可采用图解式,也可采用图表式、填空式、提纲式。

3.学案的问题导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上。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找问题,最后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

4.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产生的质疑、反馈和讨论的记录。

三、学案教学的实施

以瓮安中学高一3个班(227、218、219)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这3个班入学是经过平均分配,学生的组成基本相同,其中高一227班学生作为实验组,218、219班学生作为控制组,对学生进行了一学年的实验教学,通过对学生前测、中测、后测测试成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中化学新课程学案教学与常规教学效果存在差异。对不同层次的高中生进行化学新课程学案教学,学生探究创新和思维能力有较显著提升。

学案能指导学生预习,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案用于课堂学习,有利于重点、难点的把握与剖析,知识的纲要化,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及时地处理练习为课堂学习提供方便;学案用于复习,无论是单元复习还是专题复习,学案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通过习题式学案的设计也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以上是对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学案教学研究的一些体会,提高高中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自主学习 案例设计

案例:金属钠的知识。选自《化学必修1》教材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可进行以下实验。

【学生实验】

首先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请同学们仔细记录实验现象。

(1)取一小块钠(注意钠颜色、储存的方式),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切开时注意钠的质地)。

(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并查找有关钠在纯氧中反应的视频,进行对照。

(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活动】

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

实验(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属,质地柔软,放置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变暗,故应保存在煤油中。

实验(2)结论:钠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黄色,得到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在纯氧中燃烧得到白色固体氧化钠。

实验(3)结论:钠与水反应时浮于水面上,并会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伴随发出吱吱声,最后融化消失,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

烧杯壁发烫,说明钠与水反应放热。

概括得出浮、游、融、响、红(芙蓉又想红)。

【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保存方式。

实验拓展: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气体是氢气。

(1)学生讨论,提出实验方案(注:考查氢气的收集方式,氢气的验证方法)。

(2)老师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共同探讨。

方案一:

一、实验材料

矿泉水瓶、铝箔、针、橡皮塞、水槽、酒精灯、木条、金属钠

二、实验步骤

1.取1个空矿泉水瓶,在下端开1个小孔。

2.用铝箔包好1小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在上面扎些小孔,并用针把包好的钠固定在橡皮塞(大小与矿泉水瓶匹配)上。

3.在水槽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水位应高于矿泉水瓶小孔的位置。

4.用拇指堵住小孔,把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往矿泉水瓶中加水,直至加满。

5.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矿泉水瓶口,放开堵住小孔的拇指。此时观察现象,铝箔四周有气泡出现,有水从矿泉水瓶的小孔排出,直到反应停止。这时可以打开橡皮塞,迅速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矿泉水瓶口,可以看见矿泉水瓶内气体燃起一团火球,随即熄灭。

(3)课后自主学习。

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查找相应资料:

1)常见金属的颜色、保存方式、质地。

2)常见金属的主要存在形式及用途。

3)能否与水反应,反应条件是什么?

4)常见金属的制备方法(金属为常见金属,如铜,钾,铁,铝,锌,镁)。

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其优点是:

符合新课标理念下自主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以实验、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1.自主学习的定义

国外学者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者对学习自我负责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合理监控学习步骤(学习节奏、时间、地点等),以及评估已掌握的学习内容;(2)学习者能对学习过程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能建立一套自己的评估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习情况,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和及时地解决问题;(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消极地依赖教师、等待来自教师的知识传授。

2.自主学习目的

通过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让其积极、主动寻找更加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同化”和“顺应”,以达到新的平衡,使之不仅学会学习,而且爱上寻知的过程,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个性可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身的认知结构能得到补充和拓展。

3.自主学习实质

就是在使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处,还要注重学生其他能力(提出提问的能力,观察的能力,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等)的培养和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的精神,以及自我完善的意识。

4.自主学习特征

(1)主动性(最典型)

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而应该是能够主动去探索知识,应用知识,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化学,认识化学的原理,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调查,然后分组自主学习,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全过程当中,对所学知识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2)过程性: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把现成的东西给学生,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自己经过探索、讨论、实验、总结来得出所需的答案。

(3)有计划性(可变性):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要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学习,并针对自己的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

(4)反思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我会什么?我不会什么?我还需要知道什么?

(5)应用性:自主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自主学习的动机源于知识的应用。新大纲把知识的应用和学习过程提到相同的重要地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

如在课后自主学习的问题中:常见金属的颜色各是什么?是否都能与水反应?它们的常见形式?学生就会总结出如下知识:

(6)创新性: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所争议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自主学习策略

(1)教师与学生要转变传统观念。

首先,应改变求知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教师需要顺应教学模式的变化,主动转换角色,使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的学习顾问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改变对教师依赖的局面,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去。尊重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见解,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做到教学相长。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而这台戏的主角是学生。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学生对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应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充分认识自身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克服消极被动或无所作为的观念,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化学的英文名是chemistry,也就是“chemistry is try”,化学是一门需要动手的学科,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实施“自主学习”有效途径。

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大胆地把书本上原来验证性的、总结性的实验引到课堂中间形成一种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循着科学的探究过程,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实验一旦完成,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学习的能力。

(3)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师积极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化学,然后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大胆提出“为什么”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

要克服原来束缚学生思维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自主教育过程中,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去观察、思考;解放他们的身体,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

(5)处理好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降低。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必要时进行引导。

教师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其他学习模式的关系。教师要从多方位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总之,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参与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淑菲.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11).

第1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新课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观念在新形势下,受到巨大的挑战。过去的高中化学课堂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状B。新课标实施后,课堂教学一改往日的状态,课堂成为学生的主战场,学生担任了教学主体,教师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在现代教学观念下,“学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更加自主的学习模式得到越来越多高中院校的关注。

一、高中化学课程中“学案”教学模式概述

早在20世纪末,“学案”教学模式最先在浙江省金华市第一中学提出,当时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但是到目前为止,“学案”教学模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性概念,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标准。我国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学案”教学模式各抒己见,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念。笔者认为,在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学案”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作为教学载体,采用导学的教学方法自称一种教学策略体系。

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学案”教学模式分为几个实施环节开展教学活动。首先要对“学案”教学模式中的学案进行设计,让学生按照学案中的内容开展自学,之后让学生们针对自学的内容在课堂上围绕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及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要点。课程结束后,学生要根据课堂的知识点,及时反馈学习效果。经过这一系列步骤,“学案”教学模式便完成了。之后再进行下一课程时,继续按照上述步骤循环开展教学活动。

采用这种“学案”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来说具有很多优点。传统的高中化学课程,教师往往采取备课、课堂授课、学生听课、之后再完成课下练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被“学案”教学模式取代后,课堂上针对具体知识点的学案将发挥核心作用,学生根据自学中的问题展开讨论,这一环节将作为课堂的中心内容。从这个角度讲,教师的工作量大大缩减,与此同时,却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够掌控整个课堂的节奏,及时应对课堂中的突发状况,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被颠覆,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成为主体,这种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接受知识,“学案”教学模式便成功地帮助学生转换了角色。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激发起来,通过这样的课堂气氛,学生会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核心人物,是整个课堂的主角。在对学案进行自学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讨论,由过去被动的接受信息变成现在的主动学习。

二、完善高中化学“学案”教学模式意见和建议

现阶段,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学案”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应当不断完善“学案”教学模式,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不断完善学案内容的设计和编写。学案的设计和编写在整个高中化学课堂中,是最关键的步骤,没有一份完备的学案,便没有接下来的教学步骤,教学效果更无从谈起。因此在进行学案设计时,应当将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作为学案设计的目标。将难以记忆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复杂的知识点设计成固定的模块,让学生在课后练习时加强记忆,教师也可以把某一种元素或化合物作为某一课堂中的中心内容,将与之相关的方程式编辑成知识网或概念图,让学生在掌握一种元素或化合物时,能够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都串联起来,便于学生系统化的记忆,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教师在学生自学阶段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网或概念图,在全部进行交流讨论时,选取最好的知识网或概念图供全班同学学习。

2.加强对学生预习课程的检查工作。学生的自学及预习工作是“学案”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涉及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融入到课堂讨论中,也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学会知识点。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自学和预习工作进行检查,并不断更新学案的设计工作,将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改进到学案中。检查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抽样、面批等形式进行,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炼出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难题进行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课堂上多为学生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新课标下,教师由过去的课堂主体变成课堂的引导者,在这样的角色变化面前,教师应当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对知识点进行思考,并消化吸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在此时要做的是,及时发现学生思考过程中发现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加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施“学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与学生的学案以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案布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考试分数,将更多目光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

三、小结

综上所述,作为激发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形式,“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出来,让学生掌握学习高中化学的主动权,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注重将教与学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藕莲. 化学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长治十九中高中化学教学课题研究[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v.25S1:40-41.

[2]姚斌. 浅谈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No.24010:119-120.

[3]马秋英. 高中化学学案教学反思[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v.28;No.12902:55-57.

[4]王延芳.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v.26;No.11302: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