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范文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第1篇

1.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努力推进“班班通”建设,继续推进“村小通”和“园园通”工程。加快实现校园向数字化的跨越。年内再有2-3所学校建成数字化校园。

2.继续加大教师和学生用计算机的配备力度,年内全区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学生数与学生用计算机之比分别达到15:1、10.5:1和8:1。

3.充分发挥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实现优质资源远程化共享。

4.强化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学生学习的有效整合,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5.以优化课程整合为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整合活动,进一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效益。

6.以“四项配套建设”为抓手,加快完善学校配套设施。

二、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推进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不断加大数字化校园的创建力度

1.以规范学校网站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按照《__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优化管理,强化应用,加快实现校园向数字化的跨越。要切实规范和完善数字化校园和“班班通”的建设和应用,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监控等方面逐步向数字化过渡。要继续推进“村小通”和“园园通”工程。年内全区中学和中心小学有1/3以上的班级实现“班班通”,实现“新三机”(计算机、大屏幕数码显示设备和视频展示台)进教室。各农村小学和幼儿园全面完成ADSL宽带接入,并实现公文传输网络化。争取到20__年年底前,全区再有2-3所学校按标准建成数字化校园。

2.按照标准化配备要求加快学校机房建设。为确保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各校应根据需要更新一批计算机设备,使之达到现行教学和电子阅览的需求。全区各初级中学(含完中的初中部)和中心小学每校应至少配备二只标准机房,两轨及以下的农村小学每校至少配备一只机房。中学每只机房的电脑数为56 1台,小学为48 1台,村小为20 1台。年内全区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学生数与学生用计算机之比要分别达到15:1、10.5:1和8:1。同时,学校要努力为一线教师配备计算机,培养教师应用计算机开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使计算机真正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和管理实施的基本工具。要结合学校特色,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数字化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手动脑能力、实验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

(二)进一步发挥区域教育优势,着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

1.以《__教育信息网》为依托,各校校园网站为基础,完善满足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应用与管理、网络化教研、信息交流等需要为核心的网络教育平台和资源群,继续建好区、校二级资源库,充分发挥网络基础设施的教育和公共服务作用,尤其是重点建好数字图书馆、课例点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各学科专题网站,形成具有__校本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2.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加快“天一网校”建设步伐,切实发挥名校、名师的力量,建成一个动态发展、覆盖各学科的网上“新天一”,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三)推进教育信息技术普及,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效益

1.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以贯彻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抓手,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建立“分批、分层、分级”的教师培训机制,整体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

2.通过举办教师技能比赛、整合研讨、现代教育技术论文、案例和教学设计的评比等活动和通过基于网络的学科教研、区域资源共建、课题研究、评比竞赛等途径,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能力与习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一要抓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加强教研,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二要抓好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活动,以竞赛促提高;三要切实抓好学校“绿色网吧”的建设管理,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网络技能、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新场所,成为学校开展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阵地。根据区教育局及教研室的工作意见,紧紧围绕各学段重点内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掌握规范的指法来操作电脑、正确处理好键盘和鼠标两者之间的关系。初中阶段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程的实施质量,在考查试点的基础上,充分用好考试平台,重点培养学生汉字录入能力,各校要以较好的状态参加__市初中信息技术考查。高中阶段要确保课程正常开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继续关心省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动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落实《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有关要求,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也要继续扶持村小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4.以优化课程整合为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整合活动,进一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效益。通过规范现有装备设施的应用和管理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降低对教师在信息化应用中的技术要求来激发教师在各个领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设施的积极性,节约教师的时间成本,提高应用的广度和效益。实现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开展学科教学的教师要达到80,信息技术应用的课时覆盖率要达到30,做到首先积极整合,同时注意有效整合,最终实现优化整合。由于基于网络的信息化管理更具实时性、准确性和开放性,学校必须切实转变传统教育管理观念,主动学习和引进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管理的模式和规范。例如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校务公开、教育管理等,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无纸化办公,促进学校管理民主化,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效能。要花大力气,进一步提高“校校通”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图书实验管理系统等应用软件的使用效率,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应带头使用,充分发挥其先进性、优越性作用。实践证明,无论是重点 学校还是农村小学,只要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都能彰显现代管理整合的优越性。

5.加强对区级教科研课题的信息化管理。20__年,我区所有区级课题均将实现网上动态、过程式管理,实现网上全程指导,实时积累物化成果。

第2篇

1.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

做好教育信息化宏观指导与部署,研究制订“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2.推进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

具体工作包括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推进国家开放大学云教室的推广应用等。

3.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要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继续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强专题教育资源开发,指导开展中小学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等。此外,还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促进高等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组织民族双语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成果。

4.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取得新进展。要加快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和应用,督促和指导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的有效机制;深入研究和挖掘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模式,将空间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

5.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要加快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根据统筹规划,加快推进支撑高考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等一批重要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深入普遍应用。

6.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

扩大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

7.全面推进战线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 加快推进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

第3篇

>> 2009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各科目教学跟进式指导实施方案(试行) 省农委全省农业系统“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实施方案 山东省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 山东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贫困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 贵州出台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 我省2008年民主评议高等学校行风工作实施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狠抓落实 2010年吉林省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 吉林省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实施方案 2010年吉林省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陕西省2013年职业农民塑造工程实施方案 江西省2013年普通高考分类考试实施方案解读 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2009年重点工作宣传实施方案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08年重点工作宣传实施方案 山东省农药质量和使用安全监管百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情商教育研究与实施方案 《2014年关税实施方案》实施 海南省2009-2013年度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 五部委:医改实施方案年内重点落实工作确定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山东省落实《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 山东省落实《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编者按:为切实做好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贯彻落实,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出台落实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从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等方面明确了17项重点工作任务。本刊特将该方案全文刊登,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一、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

1.完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按照全国公共教育管理平台“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要求,用足用好省财政配套专项资金3000万元,建设A级数据中心,抓紧实施机房建设和软硬件招投标手续。山东省教育数据中心建成后,对教育厅现有软硬件资源进行迁移整合,部署和运转国家教育管理系统,承担山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

2.推进省级教育高速专用网络建设。拟定山东省教育高速专用网络规划方案,充分调动电信运营商及其他社会企业的积极性,构建以省教育数据中心为核心,各市、县教育城域网、各高校校园网高速互联的山东省教育专用网络。

3.加强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结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2011-2015年)》和“宽带中国2014专项行动”,把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统筹安排,加快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网络教学条件建设,实现全省80%学校10M以上宽带接入。

4.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分别制定中小学校、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校园建设的数字化。启动中小学生体质监测平台建设。

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5.加强省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启动山东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小学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征集和平台建设工作。加强山东省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本科高校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工程”,推动高等教育网上开放课程建设。

6.吸引企业参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制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征集、审核、评价办法,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政企合作、准入退出、推广应用、奖补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共建共享、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7.推进多种形式的网络空间“人人通”。探索通过网络共享公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形式,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相长。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8.支持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对列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发掘一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推动试点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9.启动一批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在全省范围内遴选100个左右的项目,分区域和学校类型就山东省教育信息化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省级试点建设工作。

四、做好信息化培训工作

10.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14年完成全省28万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组织开发能力测评工具和网络测评系统,促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1.组织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对全省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网络等级保护和数据安全管理能力。

12.继续实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着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校长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13.举办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大赛。举办中小学校、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大赛,推进教师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

五、加强教育信息化保障和管理体制建设

14.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督促各市、县加强机构建设,配套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办,提高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能力。

15.将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教育督导重要内容。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督导方案,制定《山东省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工作方案》,适时开展专项督导,督促各地把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第4篇

>> 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反思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高职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信息化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高职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 高职教育信息化的思考与探索 旅游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 高职教育改革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向研究 基于“互联网+”下的高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教育信息化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互联网+”下农业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研究 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失衡问题研究 现代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核心要素研究 高职院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 云计算在现代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现状与思考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

[2]陈琳,李振超.2013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8-41.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 [EB/OL]..2012.9.3].

[5]Hirsch J 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5,102(46):16569-16572.

[6]刘成新.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15-17.

[7]王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放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3):258-262.

第5篇

>> 当前培养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问题与对策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面临的挑战及优化对策研究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建构势在必行 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探析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应用现状与对策分析 论职业院校教学信息化的策略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与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浅析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信息化的应用研究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策略 职业院校数学信息化教学的困惑与探究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的误区与建议 探析信息化教学在职业院校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职业院校篮球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EB/OL]..

[3]2015年宁夏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Z].2015年12月18日.

[4]南国农.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

[5]谢传兵,侯小菊,张少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2010-2014)[J].中国远程教育,2014(12):84-87.

第6篇

《要点》对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8点核心目标:包括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学校互联网全覆盖、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基本形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服务用户超过7 000万人;组织开发266学时的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免费播发使用;力争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超过7 500万个,实现90%以上教师和60%初中以上的学生开通和应用网络学习空间;针对不同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试点组建若干区域、学校联盟,出版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案例集;基本完成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 000万名中教师的培训任务;完成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800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实现有序共享,印发《教育部教育数据管理暂行办法》;全面完成教育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定级备案和测评整改,完成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行动。

根据《要点》中提出的重点任务,今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将继续对贫困地区及中西部地区进行扶持。加快推进农村学校互联网接入,进一步提升学校网络带宽,推进“无线校园”建设。督促各地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中重点保障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国家开放大学将完成100间云教室建设,实现对中西部基层县级电大的全覆盖。完成新疆地区初中阶段《数学》双语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并组织应用,开展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等少数民族学科双语教学资源建设。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同建设“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免费提供给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师生使用。

《要点》同时提出,要大力推动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建立完善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农民工和社会成员开放优质网络学习资源,助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昆明首例校车超载入刑案宣判

云南网消息 近日,幼儿园老板李某某和校车司机符某被推上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法院被告席,接受审判,并被当庭判处缓刑。此案是2015年11月1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扩大了危险驾驶罪的入罪范围,将校车超载入刑后,昆明首例校车超载入刑案。

李某某是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明珠幼儿园的负责人。2016年9月7日上午9点,李某某让幼儿园的司机符某开着校车去接孩子。当符某开着一辆“金龙”牌中型普通客车行驶到沪瑞线2 768公里第八自来水厂附近时,被交警五大队交警查获。该校车核载人数为19人,但当时校车上挤了31人,其中29人是小朋友,属于严重超载情形。

官渡法院审理认为,两名被告人是初犯,认罪、悔罪表现较好。据此,官渡法院当庭作出一审判决,以危险驾驶罪分别判处李某某、符某拘役3个月,缓刑8个月。两名被告人表示服从一审判决,不上诉。

第7篇

1.社区教育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

城乡统筹是基于我国发展历史的全世界独有变革,所以在城乡统筹背景下进行的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既不同于国外的社区教育信息化研究,也不同于我国以往非城乡统筹时期的社区教育信息化研究。在城乡统筹改革的大背景下,社区教育被赋予新的使命,包括提高我国公民素质、促进劳动力转移、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任务。利用社区教育可以提高全民素质、深化城乡统筹意识,加速城乡统筹进程,为社会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无法忽略的重大作用。社区教育作是推动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社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社区教育不仅有其教育意义,更有其深远的社会价值。

2.温州的社区教育和城乡统筹结合紧密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城乡统筹工作会对当地的社区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使社区教育在城乡统筹改革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而社区教育水平也会伴随城乡统筹的推进而发展,两者是一组互动的关系,彼此促进和影响。以温州为例,温州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在温州60%的城市化率中,仅有20%的人口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口,剩余的近40%处于非农非城的过渡性状态,城乡统筹工作需要通过社区教育对80%的人口进行素质提升,引导他们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与之相对应的是温州成人学校基础差,全市仅16个标准化成人学校,温州的城乡统筹工作迫切需要社区教育的配合,两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就成为必然,这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典型性。

二、温州社区教育信息化现状

1.信息化建设助力社区教育

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历史远远短于发达国家,社区教育水平和社会群体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也落后于发达国家。2013年4月,在我国上海召开了全国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议,通过会议上全国各个城市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递交的报告和发言可知,我国社区教育的实体化和信息化远远落后于其他教育,更不要说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社区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还不长,相应的人、财、物在没有倾斜性投入的前提下,发展速度还不能跟上城乡统筹工作的进度。在可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以信息化技术来弥补目前社区教育资源的不足,促进社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最终使社区教育工作与城乡统筹工作同步,使社区教育机构成为统筹城乡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智库,就成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必由之路。

2.社区教育信息化要以城乡统筹为前提

社区教育信息化也需要人、财、物的投入,按我国普通教育信息化的配置来进行社区教育信息化可能性不大,这是因为社区教育属于非正规教育,这种教育的本质属性并不是基础性、不具备强制性,不可能全靠国家进行投入;同时,社区教育又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属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特殊的意义,在不同的地方会因为作为不同效果差异极大,不可能获得统一标准的投入。如果想要推动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就要以城乡统筹为前提,找准结合点,紧贴各地统筹城乡中心工作,立足教育,多方争取,脚踏实地,干出成效,让广大群众受益和满意。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要以实效说话,用成绩来证明对信息化投入的价值从而获得进一步的资源配置。

3.温州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温州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所取得的成效上呈现了“1+X”的态势,“1”指的是温州社区教育教学课程资源网站———温州学习网;“X”指的是X个数字化学习先行社区。温州市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延伸为宗旨,推进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设,推广温州学习网的应用。到目前为止,温州市110所等级社区学校、46所合法培训学校、19个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入驻温州学习网(包含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35所知名高校)。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化设备投入,除了做好温州学习网建设,温州市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还投入经费,2012年对典型社区进行计算机网络和终端设备建设,2013年评选出示范社区后,进行远程教育终端设备建设,推进了社区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这些信息化设备的投入使用,有效带动了各社区自筹经费进行信息化配套设备建设的热潮,使温州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得以充分共享。

信息化建设同样离不开人的因素,社区教育信息化工作队伍是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和教育工作的有效保证。温州有条件的社区都建立了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为主体,专兼结合,适应本社区需求的社区教育信息化工作队伍。温州市社区教育信息化工作队伍的建设以骨干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培训为中心,提高社区信息化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与整体水平。一方面,积极开展全市社区工作者信息化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进行全市数字化信息员技能培训,利用教育部授权开展全国数字化学习指导师认证(DLM)项目培训,在温州培养一批全国数字化学习指导师。培育发展社区教育信息化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志愿者工作机制,按照志愿者的特长组建多种类型、多个层次的志愿者队伍,形成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社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服务网络,辅助信息化条件还不够成熟的社区开展相关教育工作。

三、城乡统筹环境下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究

1.以“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为契机,全面提升社区教育信息化的认知度

按照教育部2013工作要点中“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要求,全国各地数百个城市都在分头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这项活动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自2005年开始主办,并联合相关单位为各地积极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是宣传推广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的全国性盛会。活动周期间举行的各项全民终身学活动、成果展示和研讨会,都可以对社区教育信息化进行宣传和展示,提高国民对社区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2.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基础,加快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2012年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正式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涉及东中西部地区,自此后,全国各地都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大投入。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智慧社区、城市生命线管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必然与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交叉。社区教育信息化投入有限,不可能完全凭借专项资金进行设备建设;各地社区只有将教育信息化建设融入到当地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借力而行,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已有的社区教育信息化资源,投入资金力量而行,才能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

3.以服务民生策划品牌为策略,提升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力

各地社区教育面授教学普遍存在缺教室、缺教室、缺教材和缺教学相关资源的现象,用信息化手段联结区域内所有社区教育力量缓解现有问题,缓解各社区面授教学力量不足之困。在联结统一区域内社区教育力量时,可以建立办学网络,标准化打造民生服务品牌,使区域内社区教育机构之间和居民与社区教育机构之间拥有认同感,形成互助的力量。可以借鉴温州的做法,设置量化指标,选出一批有一定实力和经验的社区学院,以这批学院为示范性学院进行信息化建设,制定统一标准,打造统一形象和标识,实现现场和远程相结合的社区教育,使居民一看到相关标识,就想到社区教育和相应的信息化教学。

4.充实学习服务内容,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

社区教育信息化的设施建设只是提供了载体,利用社区信息化促进社区教育,还要利用这个载体进行学习服务,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一方面,要引进我国最优秀的数字学习资源,如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图书馆资源、知名高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等;另一方面,则要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开发地方特色数字化资源,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传播区域文化。利用信息化设备和技术,还可以拓展社区教育服务对象,不仅服务于社区内所有居民,还可以根据社区教育内容偏重生活技术和素质提升的特点,辐射中高职学生和外来务工人群。组建数字化学习兴趣小组服务圈,评选数字化学习先行社区和学习型组织,培育一批社区学习型团队,鼓励全民利用现代信息化网络进行数字学习。

5.要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夯实社区教育信息化的软实力

加强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的创建和建设,使之成为当地社区教育信息化的业务指导中心、资源信息中心、培训学习中心和理论研究中心。社区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市民的信息化知识和水平;市级社区大学应该开发社区信息化教育课程,支持各社区学院根据自身区情和居民需求,自主编写具有不同地域特色、多元化的数字教材;同时通过开展各类评选活动,如评选数字化学习先行社区、先进个人等,提升社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打造社区教育信息化特色品牌,逐步建立社区教育数字课程体系和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做相应的科学研究。

6.以完善和优化推进机制为根本,实现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每年伴随“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应该召开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研讨会,研究协调各区域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问题,分享各自取得的成果,交流彼此的经验。还要争取各区域市级层面出台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性文件,并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吸收各地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更好地推动工作。还要制定各地区社区教育信息化的考核量化指标推进考核工作,因为没有考核,就没有竞争;没有难度,就没有高度;没有机制,也就没有环境。同时通过指标修正和考核的过程,吸收有价值的意见;通过反馈和督促,增进社区之间的互动,最终使社区教育信息化得以可持续发展。

第8篇

 

其内涵都是重点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包括构建“智能工厂”与组织“智能生产”,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智能生产时代,人类劳动将更多地作为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常量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每个生产者都有可能为个性化产品的最终形态提供创造性贡献,而不再只是机械地将少数创新者的设计变成产品。工人不再从事简单的操作,而是智能生产系统中的管理者,需要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充满着对技术的崇尚,对人才的渴求。对于培养一线操作工人的职业教育而言,更是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职业教育偏重显性技能,重视可量化、可测试的操作技能,而轻视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隐性的、难以测量的技能,客观上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力结构单一、发展潜力和后劲不足,更无法满足智能制造的时代需求。

 

这场深刻的工业革命,从技术层面看,无疑是因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信息技术既给我们带来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也为职业教育教学带来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同样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给教育发展带来理念上的变化,它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我国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此,《教育部关于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中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同年12月,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提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八项具体工作任务:一是树立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推动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和管理的核心业务;二是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能力;三是大力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开发和共享;四是努力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五是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六是全面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七是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八是拓展信息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教育部从2012年起,已连续三年印发《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吉林省大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顺应社会发展,就必须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期间,职业院校计算机及其配套设施覆盖率几乎达到100%,85%的学校进行了数字化校园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建设。但是,许多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建设理念存在误区。

 

许多学校将信息化建设重点放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上,推动主体放在网络中心或者电子图书信息中心等信息技术部门,虽然配备了数量足够的计算机基础设施,但由于广大师生没有参与进来,导致空置率高或应用效率低下;二是建设模式存在误区。许多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缺乏长远规划,多是一次性、临时性投人,后续建设、后续应用考虑少,而且重硬件、轻软件现象严重;三是应用导向存在误区。许多学校在信息化资源应用上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质性内涵,没有通过信息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甚至课堂上只做为电子板书、电子教案等浅层次应用。

 

鉴于此,笔者认为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度融合指的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改变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美国可汗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大型网络公开课程(MOOC),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典范。用信息技术变革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改进了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慕课、微课的出现,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可能。

 

二、应用驱动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切入点。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出发,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课堂中的应用,为职业院校学生创设模拟工作、学习情境,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体现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应用驱动的重点就是推动“课堂用”和“普遍用”,“课堂用”就是要在课堂教学的主战场中应用,并且每门课都要用。“普遍用”就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常态化,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师生教与学的一种习惯和常态。用中教、用中学、用中提高。逐步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三、虚拟仿真技术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职业教育重在技能培养,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虚拟仿真软件既可以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也可用于职业情境创设、工作过程(操作过程)展示、协作交流等教学活动的开展。

 

职业院校普遍面临实习难、实训难这些问题的困扰,模拟仿真技术可以解决在实训教学中遇到的危险性高、耗材花费大、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虽然模拟仿真不能完全取代教学实训,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模拟仿真与实训教学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9篇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教育信息;信息资源

G434

引言

在传统板书教育方式下,因不同区域教育资源、教学理念、师资力量的差异性,导致教育缺失公平,教育质量存在较大的地域性。但是,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打破区域间的教育隔阂,给教育沟通带来便利,凭借现代化技术,实现多样化信息沟通,给教育教学带来海量信息,在教育中分享教育资源成为可能。特e是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创新主流趋势。综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为数字化教育发展注入生机、活力,助推教育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作为一名电教馆工作人员,深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在此以教育信息资源为突破口,探讨数字化优化路径,全方位优化配置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教育模式。

一、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政府优化

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指明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严格贯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以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为工作重点,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为现代化教育提供支撑,营造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政府的统筹引导下,推进机制创新,合理推进多部门合作,凝聚各方力量,在社会各界积极支持下,完善政策机制,打造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格局。

如,2016年,江西省实施《江西省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试行),全面深化江西省建设“三通两平台”工程,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进行有效指导和规范;江西省电教馆召开江西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校试点阶段工作总结会议,梳理平台建设基本思路,结合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际,重点汇报了平台功能、平台资源建设和人人通空间开通问题,总结平台试用经验,结合存在问题,提出后续工作建议。南昌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召开《2016年县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会》,在会议中电教站负责人交流与分享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做出了南昌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工作部署,以“十三五规划”为载体,继续建设智慧校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育信息化能力素养。

二、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市场优化

在数字化教育信息市场中,政府鼓励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吸引建设资金,引入先进理念,以商业化的模式经营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向使用者收取市场价,共享使用教育信息资源,让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一起共担风险。让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优化建设,参与市场竞争,合理流动社会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真正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活力,最大化联接教育信息资源库,拓展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范围,实现教育效益共享。

如,南昌市网上家长学校筹建于2007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家长打造一个南昌市家庭教育平台。在南昌市网上家长学校平台上,有16个栏目,包括86个子栏目,有风采展示、父母课堂、新闻聚焦、育子文苑、心灵导航、专家在线、学子乐园、家长沙龙等,整合了优秀的教育资源,打破家长、学生、学校之间时空界限,平台还有谭教授讲坛、嘉老师热线、视频窗口、多个互动性专栏、论坛,家长可以通过平台第一时间和学校、老师沟通。南昌市网上家长学校作为厚学网的合作会员,有丰富的课程,采用一对一教学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为南昌学生网上学习提供选择。

三、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个体优化

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个体优化是以互联网技术调拨教育信息资源,发挥互联网教育信息资源效能,实现数字化课堂教育价值。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育个体,利用互联网的检索功能,整合丰富教育信息资源,不仅整合教材资源,还可以查阅互联网资源,将多渠道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分享,让互联网资源不再“海量”,浓缩在45分钟课堂内,整体提升学生知识素养。

如,南昌市举办的《第六届中小学教师“班班通”教学资源应用成果展示活动》中,邀请“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学校教师(南昌仅有新建区、安义县、南昌县)、“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学校教师、具备“班班通”教学设施的其他学校教师,依据现行的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选择一个课时内容现场向评委及观众展示。教师在报名的同时需上传一节5-10分钟的微课视频(格式为wmv或flv)及相关课件、教学设计等(课题自定),作品上传的同时进行公示,需要教师根据所抽取的课题(知识点)内容利用网上的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并完成微课教学课件制作,优化教育信息资源。

总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重要内容,是传统教育信息资源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拓展和延伸。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从政府、市场和教师三方面优化,整合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信息资源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进一步加大投入与建设,提升全县教育现代化水平

贯彻落实《县“十三五”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规划》,实施2016年“国家全面改薄项目”教育装备类中央和地方资金的采购招标项目,严把采购和验收关,进一步提升全县教育装备标准化、现代化水平。

二、抓好装备管理与应用,充分发挥教育装备效益

落实好四个规范,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的标准化建设。落实制度管理规范,工作责任落实;落实安全管理规范,保障师生安全;落实仪器管理规范,设备存放科学合理;落实档案管理规范,工作有迹可查。

充分发挥设备效益。加强实验教学及管理,学校必须落实好实验公示制,并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各类实验,演示实验开出率不低于98%,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不低于100%。要创新图书室管理和借阅工作模式,提高图书的借阅率,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终身读书习惯。要充分用好音、体、美器材开展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活动时间。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开放各类功能室,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

抓好功能室和装备安全管理工作。各学校要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并做好工作记录,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学校实验室要加强对危险药品、有毒物品安全管理,开展好功能室和设备的用前安全排查和日常维护保养,加强对涉危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特别是户外体育器材)正确使用的培训指导。技装站要加强对全县学校功能用房和教学仪器设备使用安全工作检查,发现问题的要及时督促学校整改。

三、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得到深度的融合

(一)做好“三通两平台”工作。

加强网络校校通建设,全面建成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加强与电信公司合作,升级全县光纤网络带宽,实现全县所有学校不低于100M带宽的最低要求。学校要加快内部网络建设,确保校内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做好全县老旧班班通数字教室设备的升级改造,加快学校美术、音乐等功能室信息化改造,加大全县教师办公用电脑的配备力度。学校和县技装站要及时做好设备的补充、维护和升级更新工作。

加快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推进优质资源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和深度应用。加快县、校两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推进县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县初中、实验初中、南城中学、学道街小学、实验小学、南城小学组成专门团队,其它学校积极参与,分学科分年级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筛选、整理,二次生成符合本县教学实际的优质教学资源,2016年基本完成全县教学资源库构架。进一步建设好“同步在线课堂”、“名师课堂”,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

用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用好“平台”中“班级集体空间”、“名师空间”、“大师工作室”、“网上教研室”等各类空间的功能,以网络跨越城乡“数字鸿沟”,以教育信息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全县教育更加均衡。2016年教师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率达到90%,城区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到50%。

(二)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教研室和各学校要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潮流,积极探索网络及数字教室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形式,以技术助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活动为载体,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使用。每年分学科开展网络与信息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组织开展教学课件制作大赛。

(三)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全面落实。

完善全县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管理要求,落实县教体局股室和学校的主体责任,强化考核落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与规范,防范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损害。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完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服务,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四、加强装备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业务培训

建设一支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相适应,具有业务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队伍。学校和技装站要开展好对管理员和相关教师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和使用教育装备的水平。

做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全员培训工作,重点提高教师使用现代信息化设备的能力和课件制作水平,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中的普遍使用。

五、加强教育装备管理与使用的过程指导与督查

学校在将教学仪器设备在教学中的使用纳入对教师的工作考核内容。县教研室、县技装站要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过程指导与督查,将学校使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纳入对学校工作过程检查与指导内容,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通报表扬。技装站要继续落实“挂校包干”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增强工作针对性,督促全县学校将装备管理与使用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六、组织好“四项”考试

严密组织、严肃考风考纪,认真做好2016年初中理科实验操作考试、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高中理科实验操作考查、高中通用技术实践操作考查“四项”考试(考查)相关工作。

七、加强课题研究和赛事活动,提升教育装备应用水平

第11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等方面不断进行着变革,其中最大的变革是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了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教材多媒体化、活动合作化、资源全球化等,这些变革也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具有极大的影响。

一 国内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情况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受到高度关注。201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重点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环境、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实践的教学水平、有力支撑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也明确写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和推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实现全国职业院校宽带网络校校通”等。

在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主要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主要业务。包括校园门户网、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人事系统、科研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在改善提高对师生员工的服务水平质量、提高图书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帮助教师科研人员获得更多的教学科研信息、帮助学生和教师方便快捷地获得学习与教学资源、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和资源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学习交流空间、加强学校各类基础数据的搜集管理、提高学校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和科研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当前和今后校园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信息化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全面实现教学过程科学化、教学方法现代化以及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化。其中,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建立或者正在计划建立,调查数据显示,已经建有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高职院校大约占总体比例的六成,目前还没有建立的,但已经有该项计划的高校大约占三成。与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情况相比,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供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科研信息化对科研的支持目前仅仅停留在科研信息、科研项目管理层面,对科研服务的信息化支持还是很薄弱的,有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建立了科研项目的协作交流平台。

在校园网络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已经连接了互联网,可控可管、可信任、高带宽的校园网络环境大部分已经基本具备。

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开放共享方面,高职院校都普遍非常重视,国内开展了大量的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和国内外视频公开课建设,普及开放共享视频教育资源。当前,高职院校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分布情况主要是: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名师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等,其中各级各类精品课程所占比例最高,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视频资源都实现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共享。

评估和审核工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体系方面,近半高职院校已经对自主开发建设的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评估和审核,这一工作的必要性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推广。高职院校评估和审核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的方式主要包括:立项结题方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大奖赛评优方式评价、专家团队方式评价、社会和师生用户评价等。

二 国内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信息水平的发展,国内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上升,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对教育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不难看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遇到的瓶颈依然是资金问题、专业技术人才问题、政策与保障措施问题,这些都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二,信息化应用正在逐渐普及,硬件方面逐步完善和成熟,数据存储和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上升,涉及软件方面的应用类型不断增多,软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应用较好,但是,基础应用仍然存在“重硬轻软”现象,对于学校的核心业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信息化的支持度仍需要继续加强和提高。同时,由于宽带有限,各高职院校正在面临网络、服务器、软件等升级的压力。

第三,目前学校信息化的驱动首先来自于教学要求。涉及教务系统、学生管理服务系统、数字图书资源利用的应用较多,而在行政、科研、人事管理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相对较低,其实际应用效果仍低于师生员工对信息化的需求,在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更多科研协作机会、帮助学校师生更好地适应外部变化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要少一些。

第四,智能手机、智能终端和微信平台在高职院校学生和老师中的使用已经比较普及,与此类情况相比,针对这些智能终端的教育信息资源应用还相对滞后,这也反映出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当前不断发展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相互结合的水平不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

第五,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的评估和审核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专项研究,并最终形成标准统一、可有效推广使用的评价体系。

三 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现象和存在的问题,也为了有效利用不断出现的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发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构建实用、高效、先进的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意识。解决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关键是要有效地解决专业技术人才问题、政策与保障措施问题,在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评价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合理有效的奖励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意识和水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化是必然趋势,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实用为主。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总体规划,在制订总体规划时应考虑各个职能部门、各个二级学院系部、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实际需要,制定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编制。分步实施是指根据各个高职院校规模、经济情况、发展特色类型等,确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硬件环境建设类型,选配与之相匹配、满足实际需要的应用软件,逐步实施。鼓励教学应用、实用为主、以用促建,避免出现资源浪费。

第三,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实现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突破,建设一批智慧化应用系统,与时俱进,有效利用最新智能手机、智能终端和微信平台,建设支撑高职院校发展的智能人事管理系统或教师发展中心平台、智能学生管理系统、智能教学系统、智能科研系统和智能后勤系统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智能优势,提高项目教学、实习实训、案例分析、学生人事、科研、财务管理等的信息化智能水平,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支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顶岗实习,建成能有效支撑学生、教师自主学习工作的智能数字化校园环境。

第四,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与评价研究。完善评价制度,倡导第三方评价,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应用评价机制。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维度互动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9-0136-02

教学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和改进教与学的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和提高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教学信息化是将教学中交互传递的信息部分编码,传递和使用,通过提高这些信息的利用深度和广度,进而提升教学效率的过程。

教学信息化的绩效评价,是设定一系列量化标准和评价指标,采用客观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教学信息化实现的效率和效果进行判断和比较的过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化设定的目标,对教学信息化中相关设计、规划、执行、运维和管理等工作有着导向性作用。

1教育信息化与教学信息化

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也应该是其核心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学信息化常被边缘化。教育信息化是教学信息化的基础和保障,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和目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无线网络等概念走向应用,让数字化校园演进至智慧校园,出现了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模式。盛行近十年的E-learning(数字化学习),发展出M-learning(移动学习)、B-learn-ing(混合学习)、U-learning(泛在学习)。SNS(社交网络服务)的出现,标志着社会化媒体改变学习模式的到来。整体而言,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是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科研平台、迎新离校、设备资产、图书档案、一卡通系统等,这些管理和服务系统提高了学校各部门的服务能力和效率,但并不能直接促进教学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教育信息化侧重管理,教学信息化更侧重服务。一般而言,改进服务的难度要大于改进管理,管理多是流程化或标准化的,是能用行政命令加以协调的;而服务是弹性定制,依赖于教师主体特点的,是可以敷衍的,也是难以定量评价的。此外,管理是对权力的规范,是有强制力的要求,而服务更强调供给或帮助,一般不以命令的方式实施。衡量管理好坏的指标,很难完全用于比较服务质量的优劣。

2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的误区

教学信息化要以师生满意度为根本。在全社会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教学信息化的提升空间很大。各种资本投入建设的学习类App,不断更新,强调用户的体验,获得用户认可的同时,也提升了用户的期望值。高校教学信息化平台要跟上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步伐,更需要分析用户需求,以师生满意度为作为评价教学信息化是否成功的核心指标。教学平台在建设和更新时,要考虑师生的使用习惯,方便易用,以用户为中心,而不能以主管领导、技术专家为中心。教学信息化的绩效评价,在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

以建设评价替代运行评价,有形象,无内容,有存储量,无访问量。在行政体系的考核下,教学信息化面临着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还要比其他学校建得规模大,档次高,是学校的形象工程。各学校比拼投资额、服务器和存储配置、大牌软件一次到位,教学视频大量上传,建设完成后却无人问津。多少教师和学生在实际使用,用得怎么样,有哪些要改进,都被忽略。不重视教学信息化的服务质量,教师和学生都不向平台注入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没有产生有效的互动传递,视频和课件长期不更新,平台形同虚设。此外,平台的运维和宣传也是短板,有学校拼命录制教学视频,似乎只要把教学视频挂到网上,学生就会蜂拥而至,实际上,结果几乎无人问津,这都与宣传推广和后期维护缺位有关。

定量为主,定性为辅。量化评价的优点是客观、精确、可以累加、易于操作,但作为服务的教学信息化,是很难定量评价的。服务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把绝对量化的分数作为区分教学信息化的唯一标准,会偏离绩效评价的根本目的。比如界面设计,怎么能做到界面的简洁设计和菜单的扁平化布局,或者要有较强的容错性,降低学习者的挫折感,这些是没法用定量的方法来衡量的。对服务的评价本质上是满意度测评,是分别对教师、学生、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满意度的考核,多数只能采用相对的标准,实践中应强调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

技术主导,师生缺位。教学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各级行政是推动的主要力量,许多教学信息化工作在总结经验时都会强调领导重视。在保障投入后,技术部门也是关注重点,比如要求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网络流畅、界面美观、系统安全等。技术管理也被重视,认为高校只有拥有了高水平的管理性IT能力时,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性IT能力的功用。唯独是教师和学生,一直被代表着,却没有真正参与,在建成前根本看不到教学信息化的平台。每个课程,其课件的设计理念、表F方式、互动模式等都是教师的个人特色,去掉这些个性,千人一面,不关注用户的反馈并作及时调整,并不合适。技术的作用是将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信息资源和互动传递进行有机集成,提升其整体和潜在的效能,而不是唯技术论。同时,教学信息化建设和后期维护更新,需要在技术标准、部门协调、人员培训、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调整时,同样需要师生的理解和支持。

3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模式

在构建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从教学信息化的服务特点出发,根据教学信息化服务的四个维度,构建科学高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常见的评价方法有平衡记分法、关键因素法(KPI)、麦肯锡7S模型、标杆分析法、六西格玛、3E体系等,随之的评分方法还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与评估对象反复沟通,评估后及时反馈。此外,无论从哪个角度开展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都有其优劣势。

投入评价模式。教学信息化的各种投入是容易衡量的,例如设备和软件、网络接入速度、教学资源数量、信息化技术、管理人才、课程数量、教师与学生的数量、技术培训次数等。这种评价方式最常见,其缺陷是只关注投入,忽略其产生的效益,只种不收,不关注教学信息化是否实现了其战略目标,师生是否满意等重要信息。

目标评价模式。教学信息化的目标一般是可以衡量的,例如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要求基本完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注册用户达到6000万人,提供超过500万条的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超过6500万,启动1500学时视频课程学习资源等。为实现指定的目标,教育部和各高校就会将相关指标分解,进而建构平衡计分卡或标杆分析法等框架,从多个方面将教学信息化达到的目标分解为若干个主要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引导,逐步指引教学信息化向学校既定的目标发展。其缺陷就是强{数量,缺乏对定性信息的分析,缺乏对师生互动这一关键信息的关注。

过程评价模式。教学信息化的过程是师生的互动,也是一个服务过程,包括教育质量的提升,师生满意度地提高等,这些也可以构成相应指标并作衡量。过程评价能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及时地反映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强调面向绩效的持续改进,促使教师、学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进行调整。

这三种模式,有区别,也有联系。例如学校要组织一个班级春游,从武汉到重庆。投入评价考察的是多少人去、共花费多少,交通工具是火车还是轮船,春游用了多长时间等;目标评价考察是的住宿费用有没有超标,到达计划的景点没有,照了合影没有,有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返回,有没有安全事故等;过程评价考察的是玩得是否尽兴、同学间是否增进了友谊、遇到不公正待遇时有没有投诉并解决,下去再去有哪些要注意的等。在实际工作中,这三种模式是相互结合、配合使用的,在确定指标后,再利用客观、有效的数学模型计算指标的权重指数,最终形成教学信息化绩效考核指标模型。

4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四维体系

构建完整、科学、相地稳定的教学信息化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教学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个体系能指导教学信息化实践,提高教学信息化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假设权威的教学信息化的绩效评价,主要指标是硬件设备的数量和金额,就会让学校重视设备投入,而不是系统运维、教学互动,这就绩效评价指标的导向性作用。缺乏合理的教学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或客体,缺乏对评价体系弹性和“造假”的充分认识,就会让绩效评价的可信度不强,缺乏指导性。目前我国各类信息化的绩效评估很多,许多评估由政府部门管理或推动的,有较高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但具体到教学信息化领域,具体到高校层次,怎么做是最有效率的,哪些教学信息化算是成功的,这方面并没有共识。

教学信息化的核心的是教学信息的传递互动。在信息化的作用下,发生在课堂的互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被转移并优化。从这个角度看,教学信息化包括教师、学生、信息资源、互动传递四个维度。信息资源是指教师向学生传递的学习内容及针对性指导、学生向教师传递的情绪、疑问或建议等。互动传递包括信息的传递方式、媒介、信息的记录、查找与存储等。显然,信息的可编码程度与传递的方式密切相关,信息的复杂程度与互动的类型有很大关联。例如,要实时传递学生的一个皱眉表情,且这个表情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在传统课堂中很容易实现(被教师观察到),而教学被信息化后,反而变得困难。再比如,要学习车辆驾驶的科目二,很少有学员只在“网上驾校”学习后就通过考试,这是由于这些实践操作类信息的可编码程度非常低,不适合常见的信息化编码,当然随着虚拟现实等技术进步,越来越多信息的将可能被编码。

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特点,决定了对教学信息化的绩效评价可从四个维度展开,分别是教师、学生、信息资源、互动传递。教师通过教学信息化后,能更好地传递知识、技能与实现思想教育,对教师的劳动做出价值判断,为教师改善绩效、职业发展提供信息和指导;学生能学得更多更好,还能自主学习、团队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让学生获得内化的知识、能力、素质或认知的改变;而信息资源将更丰富、更有趣,编码方式更多;互动传递的媒介更多,更适合用户的需求和习惯。由于每个维度应包括的指标非常复杂,将另文分析。

第13篇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信息化 运营商 三通两平台 云计算

互联网+于2015年在两会上被纳入国家战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各行各业,教育信息化也因此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进入2016年教育部接连下发了《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及《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相关文件,明确了要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坚持不懈的推行教育信息化,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通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信息化教学活动,激发广大教育参与者对信息化教学的兴趣,并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定为评判学校办学水平的指标之一。

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首先需要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其根本是加快“三通工程”的建设。三通中最基础校校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必然离不开运营商。运营商这两年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宽带中国战略,未实现校校通的学校大可借助此契机加快校园网络的建设。二是班班通,即优质资源班班通。简单归纳起来需要通硬件、通资源、通方法。“通硬件”即每个班级须配备适量的信息化设备和网络设施;“通资源”即在通硬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教育特色配备与其硬件相适应的教学资源。“通方法”即利用优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设备开展教学活动,打造“创新”的信息化教与学模式。三是人人通,即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最终达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标。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归根结底是要解决资源从哪来?资源如何共享的问题?据统计截止十二五末80%的学校都具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但设备利用率很低,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为什么?因为现如今教育信息化仅停留在了硬件建设,而忽视了软件建设,导致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及其严重。

运营商和教育有着较深的渊源。从政策上来看,自2011年开始移动、电信、联通三家运营商均与教育部本着“政企联动,优势互补,支持教育,战略共赢”的原则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6年3月4日,教育部又与中国电信签署为期五年的第二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从产品上来看,从移动的校讯通,联通的家校通,电信的翼校通实现简单的家校沟通,演变到今天三家运营商针对三通两平台所做的班班通、教育云等信息化解决方案。由此可见,运营商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该如何为信息化服务呢?

针对教育新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方面,运营商拥有丰富的网络资源,这是其他互联网公司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教室的普及后,对教师来说越来越多的视频资源正在教室进行实时创造,优质的资源也正在教室进行实时传播。对家长和学校管理者来说,通过实时的视频可以查看孩子在校的各种表现,关注孩子的安全。这就对校园的宽带提出了速度更快,质量更高的要求。各运营商积极响应国家宽带中国的口号,2015年中国电信提出了“百兆中国校园大提速”的光改行动,积极配合学校进行光网的建设和改在升级,为教育信息化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方面,一方面需要解决资源从哪来?2014年中央电教馆推出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很多学校重视并积极参与。对学校及教师来说,通过参加此活动,进行优质课的评比,对老师评职称提升都是有益处的,对教育局来说,通过此活动,亦可将各学校的优质资源在不同学校之间共享。但目前教师自行录制微课的途径都有哪些呢?一是通过教育局的专业团队,由于专业团队工作安排较多,只能是满足部分的需求,而且,周期一般较长。二是聘请外部专业公司,如电视台或广告公司,但拍摄剪辑人员不懂教学,也很难保证拍摄出的视频课程的效果,且费用较高。显而易见,这两种途径大大限制了微课产生的速度。现在各学校往往通过自建录播教室来解决。但建一间录播教室成本约20万元以上,自建的成本居高不下。那该如何解决此问题呢?

运营商依托自身丰富的网络及平台建设能力,打造能力开放的接口,与教育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开展合作,为资源创造带来手段,助力打造教育生态圈。如运营商本身拥有自己的教育基地进行专向研发,如中国移动的全通教育,中国电信的乐智教育,中国联通的沃教育。亦通过自身的优势整合业内优秀的软件厂家,如移动与科大讯飞强强联合打造智慧课堂,联通与威科姆合作打造优教班班通,电信与能龙合作打造云录播。

由此可见,资源创造方面,运营商已整合了业内知名厂家。通过多方合作整合,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针对教师录制微课的核心诉求进行研发创造,可大大降低现有单一录播教室建造的成本,为教师录制微课提供更加便利的途径。

另一方面资源如何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资源创造的活动中来,资源量会在短期内成爆炸式急速增长,这就对资源的可存储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营商可凭借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依托全国丰富的网络、基站等基础网络建设基础,利用自己海量的数据及运营的经验,协助教育主管部门打造专有教育资源云。将云计算与通信基站进行结合,在同城或异地的数据中心搭建一个跨地域的“云”资源池,打造双活或多活结点,实现平台迅速搭建,扩展灵活方便,提高资源利用率,摆脱传统服务器对于硬件的束缚和依赖。针对教育部门开说,资源数据上“云”,灵活共享和快速使用,不用再关心机房的建设装修,服务器的购买搭建,存储空间的大小,机房的维护升级等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大可本着按需使用的前提,通过直接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使用,有效的降低了综合成本,解决了资源存储和共享的问题。

第14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1.概述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J一词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日本的一些学术文献中,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而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正式出现最早在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备”报告中,其本质是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整合资源来改善。目前,国内外的许多高校都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从信息化环境到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部门一系列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在很大程度地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了高校的综合竞争实力。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差异来发现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并据此提出自己的思考。

2.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比较

本部分从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化战略、信息资源、信息应用系统、信息化人才与教育和信息安全管理来对比国内外高校建设的差异,并据此探索国内高校的不足。

2.1信息化战略方面

由于现实情况不同,各国的信息化发展思路、特点、整体发展目标及后续发展任务也存在不同。但经验普遍表明,任何高等院校要想成功地完成信息化建设,就必须提出符合自己高校发展的信息化战略,从而指导具体的高校信息化建设。

美国作为高校信息化的先行者,信息化战略的制定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并逐步得到完善。在1996-2010年,美国政府颁布4部与时俱进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从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变革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来指导美国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在宏观的角度对高校信息化建设各个阶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任务要求田;具体到高校层面,大多高校采用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 cer)体制,CIO负责高校信息化建设战略制定,并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工作由上到下形成一条链,信息化工作不单单再是信息服务层的工作。

日本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不比美国晚。日本高校信息化战略制定重视基础设备和信息环境的培养。从1994年以来,日本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设备的建设,为信息化与教学和科研相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2-2002年,日本政府制定5次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之后,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高校从61.6%增加到66.6%,信息氛围良好。

英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在2009年,由英国高校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简称JISC)了《JISC2010-2012战略》,重点进行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信息化技术和科研教学的融合。此外,英国在制定信息化战略也特别体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性,政府大量投入造学习网络,创造终身学习环境,为其提供保障。

而我国的信息化起步晚,经过近40年的建设,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才初具规模。进人21世纪之后才真正有了指导高校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战略,在2012年,我国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我国高校的十年的发展规划了更具方向性的目标、思路、任务和措施;《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又提出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创建更加良好的网络环境,促进高校信息资源做到有效、高效地融合共享。

通过横向观察国内外高校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战略重点都集中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最终实现信息的整合共享。但是与国外高校不同的是,国内信息化战略侧重于建设,较少地关注规划;信息氛围满足不了信息化战略的要求,信息化工作只是由高校信息部门负责,信息工作分工独立,战略制定和落实情况不能得到充分的反馈。

2.2信息资源方面

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的有效装备和合理规划为共享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所以国内外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加强了该方面的投入建设。

丰富的物质条件为教育信息资源的配备提供了必要条件,美国政府每年会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高校信息资源的装备和分配。美国高校从上个世纪开始信息资源配备工作,根据自己的现状逐步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合理规划,庞大图书馆资源和网络相结合,使得资源的共享变成现实,这俨然成为美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同时,高校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网络资源,鼓励学生使用宽带和移动设备连人校园网,在2015年大约有82%的学生配备智能手机,超过85%的学生拥有至少一台笔记本电脑,这为高校开展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澳大利亚全国上下也十分注重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教育信息化领域。资源共享和易获取是澳大利亚的高校信息化最真实的写照,高校之间建立多领域的合作,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而且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深度的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的高校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更多措施来帮助学生的学习活动,“私人定制”的学习资源规划也作为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例如在2016年8月,部分高校采用网络数据来了解学生的活动范围,从而实现私人定制的信息资源配备规划。

英国是欧盟众多成员国中高校信息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英国的高校在信息资源配备中呈现出注重软、硬件的实用性、应用性以及适用性的特点,高质量的网络资源覆盖全部校园,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堂。

进入21世纪后,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发了相应的信息资源系统,在校内和校际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系统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的人均信息资源占有量仍然很少(如图2所示),国内几所知名大学的网络资源量排名仍然还在很低的层次(如表1所示)。而且,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只局限于部分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更新不能够做到及时和完全准确;此外,高校之间的信息共享还是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信息资源的开发还是存在着效率低下和重复的问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2.3信息系统应用方面

信息应用系统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广,包括综合办公系统、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等。

进入21世纪后,国内外的各高校都相继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应用系统。美国在数字化校园管理方面,建成了在完整的安全系统保护下的支持电子通信、计算机网络、可以随时获得IT帮助和支持系统的统一通信平台。绝大部分高校形成了信息管理和信息应用为核心,建设面向校园局域的所有用户的高质量信息应用系统,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把控能力提高了校园运转的效率。

而且,英国、加拿大等这些信息化发展较早的国家也都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用于高校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高速发展的远程教育将社会人士加入到大学的队列中;还采用与其他公司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法国也通过政策将校园数字化建设作为优先发展的目标,并且指导Inter网在法国高校中迅速普及。

国内众多高校逐渐加大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力度,数字校园已经具有了雏形,如图3所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多数完成了自己的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删,已经完成校园网硬件平台建设和综合信息系统建设的高校已不在少数。但是随着在业务系统的逐渐增多,整体性差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由于系统开发要求大多来自特定部门的特定需求,系统的基础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着出入,难以做到数据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此外,门户网站没有做到很好的集成效果,个性化服务效果差,操作繁琐大大影响了信息化建设效果。

2.4信息化人才与教育方面

信息人才队伍的高质量是高校信息化规划的前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校为了面对信息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挑战,每年都会大量投入来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

美国的高校十分注重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从高层的CIO到在校学生都可以作为信息建设的人才使用,队伍规模十分完整。绝大部分的美国高校的CIO聘用制度越来越接严格,考查标准不再单单局限于技能水平,而是更多地偏向于“软技能”删;注重信息意识培养,从在校学生人手,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培养信息人才以满足需求。高层管理机构甚至是全社会进行信息素养的宣传指导学生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和信息意识的培养。

英国的高校要求学生具备的技能不能再单单局限于专业知识,网上共享信息指导课程来加强信息能力;高校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信息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理论层面上,更多的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删。如表2所示。

日本众多高校的成功建成信息化再一次证明了信息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在21世纪的后半段,日本IT战略本部专门制定高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的战略计划,在全国上下形成了培养高层次IT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2012年,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强调“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所以,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也被广泛重视起来。目前,国内高校的信息人才队伍分为三种,分别是信息化部门的专有人员、党政部门的兼职人员以及企业的合作人员。但是,据统计显示,国内高校的信息人才的数量远不能满足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高校信息队伍的人数平均分布在30-50人,远少于国外高校,师生人均信息服务拥有量更是落后与国外一流高校;其次,信息人才的定位不高,工作热情不高,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流向企业,从事编程等高薪工作;此外,国内高校的信息队伍的领军人才年龄结构和技术能力远远落后于信息化发展的速度,思维定式的限制,对高校信息化建设形成很大的桎梏删。

2.5信息安全管理方面

随着高校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如何保障重要数据和隐私不被盗取和泄露成为高校信息部门亟待解决的课题,这也为信息管理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保障信息安全方面,美国高校由CIO负责信息安全的管理,对所有的IT部门负责;对数据按照重要程度来划分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也是高校对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一些重要程度和保密程度较高的数据只允许校园局域网验证的特定用户访问,重要的信息传播有了空间的限制;此外,高校注重高校信息安全文化的培养,频繁的信息安全讲座等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师生培养信息安全意识。

第15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充分肯定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建设中的地位,为教育信息化指明了发展方向。经过20多年的大力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很大发展,进入了应用水平缓慢发展的关键阶段。教育信息化面临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解决该问题的第一要务是深入分析问题深层原因,而后以此提出对策,这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

一 教育信息化所面临挑战的深层原因分析

作为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后发国家,中国又面临着如何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的严峻问题,这两次社会转型都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带动”的,换言之,是被卷入全球化进程中的。在此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发展遭遇到包括宏观政策、财政投入、教育体制这三大核心问题的制衡。

1 教育发展总体战略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协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任务之首,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了一种公平与公正的理念,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现化的核心理念。

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人们对发展教育信息化寄予厚望,期望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东西部及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

教育部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五”期间,成立了教育部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决策和组织协调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确立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在“985工程”、“211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03—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重大规划和建设中,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均给予了重点支持,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均面临着两方面共同的难题。

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在致力于实现教育公平,同时又在制造不公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大了数字鸿沟和教育的非均衡性,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些不公平的问题反映到教育政策上则是要实现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教育资源分布的均衡以及教育投入的平衡问题。

另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教育信息化普遍遭遇“生产力悖论”。世界银行(2005)的报告指出:教育中使用ICT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充满着争议。由于尚缺少广泛认可方法和指标体系来评估教育信息化效果,面对来自各方对“高投入、低产出”的质疑,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措施也会出现几分不可预知性。

上述两个难以逾越的挑战强烈地提醒着教育信息化工作者一一教育信息化是否与教育总体发展战略相一致?一方面,出现上述问题也有其必然原因;另外一方面,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并非易事,需要多方的努力。而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界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从全球化、多元化的趋势来看,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国家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教育多方面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这样一个大的语境中,实施教育信息化要求我们认清各方面产生的相关需求,综合审视、系统设计,制定具有长远发展目标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美国Roblyer教授(2003)通过分析对来自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教育等各界舶期望,归纳出“当前问题和趋势对教育技术的影响与要求”。黄荣怀教授(2007)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需求与任务”的论断(如图1所示),其内容可进一步归结为三方面:促进教与学的变革、促进学校的变革和促进教育的变革,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评估有指导意义。

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教育总体发展战略之间的协调与发展,就必须跳出原有的狭隘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将教育信息化放在更大的社会语境中。教育信息化要肩负催生教与学、学校管理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的使命,人们首先需要积极创新、主动变革,以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生产力悖论”是教育信息化处于“效用波动期”阶段所表现出的特有现象。首先,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期间不过二十多年,新技术的投资收益具有一定的“时滞”,其背后隐藏着其他要素成熟的过程。其次,效用高低往往是一种主观体验,要做到全面、准确和客观化比较困难,因而误差较大,人们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初级阶段评价往往不会太高,只有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效果才能凸显。最后,有必要建立全面反映学校发展的知识资产评估体系,开展教育信息化评估。从造就高效运作的学校内部组织管理、打造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和构建学校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三个方面,系统评估教育信息化对促进上述方面改进,提升当前教育系统及学校发展的潜质。评估体系不能只关注学生成绩报告单这样的传统指标,而是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不能只关注货币形式的有形产出,而是要进一步关注知识资产等无形的产出;也不能只关注简单的投入与产生计量,而是要关注教育发展的不同语境和变革过程。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对“效用波动期”的教育信息化“效益”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估。

此外,“数字鸿沟”深层次问题实质上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务与关键。基础设施中的“数字鸿沟”与地方经济水平直接相关,。它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国家面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倾斜性财政投入政策的实施,而得到最终的解决。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原主任、信息产业部原副部长、原党组副书记吕新奎认为,“信息化的本质是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最大的“数字鸿沟”实际上存在于信息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方面,这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

从最新的国家政策和有关领导的讲话来看,解决信息资源的应用与共享问题已被列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工作日程。2007年8月15日,“2007年暑期西部农村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计划”启动仪式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力,努力使远程教育“班班通”、“堂堂用”,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2008年1月1日,教育部《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中提到“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推进‘班班通、堂堂用’,让广大中小学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其核心就是要解资源应用水平不高的问题。2008年1月4日,周济部长撰文《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指出,“以应用为先导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继续以农村为重点,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坚持班班通、堂堂用,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从周济部长的讲话、文章和政府重要文件中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班班通、堂堂用”必将成为指导今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从“校校通”(校园网\教育城域网)到“班班通、堂堂用”,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由“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转向“推进与保障教学应用”,即“从装备转向应用”。这也说明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教育发展总体战略趋于一致,同时也为解决“数字鸿沟”的核心问题(资源共享与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2 财政投入增长难以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事实表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教育投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CCID的市场预测,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市场空间2004年将达300亿,2005年为400多亿。然而,如果以Luis Osin(1998)研究的发展中国家年均每人计算机投资84美元标准进行计算18),每年我们国家投入应该是177.24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的投入还不足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如果按2005年全国2.11亿在校生(小学生10864.07万人,初中生6214.94万人,高中生4030.95万人),不考虑计算机需要更新,将生机比由27:1降低到20:1,全国还需投入大约82.2亿元!以《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的全国46万所中小学(小学36.62万所,初中62486所,高中31532所),如果给每个学校更新一台价值3000元的计算机,国家为此需要投入13.8亿元!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目前国内外在大力研究的廉价手持电子设备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受制于各种方面的限制,此类产品的应用与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条件尚不能满足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需要。网络间的互连互通存在瓶颈,仍需升级和扩展扩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难以满足需求的发展。卫星通信网的建设,是当前很紧急的需求。高校以外的教学和科研单位接入率低,不能满足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省市教育网建设参差不齐,影响学校的高速接入。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教学手段陈旧,计算机普及率低,日常运行和维护困难,使用效率低。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用户应用水平的提高,CERNET主干网的流量以每年翻番的速率增长,目前50%线路的利用率已经超过了70%,主要干线的带宽需求已经达到40G。各核心节点靠单台路由器提供接入服务。线路、设备冗余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网络服务质量。CERNET传输网急需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传输容量。

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与其他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有很大差异性。除了高额的建设费用外,维护费用、管理费用、人才培养费用要远远高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此外,由于受到IT行业总体发展、更新速度快的影响,学校信息化设备也难以幸免。众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施面临没有服务支持的困境,被迫更新亦是在所难免。

我国目前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加之又有封闭的小农经济的传统影响,因而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还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我国教育信息化严重缺乏自己“造血”的功能,在没有建立好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之前,一旦采取类似西方国家长期采用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教育信息化必然遭受重挫。

目前较为可行的思路是,根据各单位不断增长的信息化业务需求、网络和信息技术设备正常运转和维护更新需求,加大教育信息化规划、咨询工作,科学引导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投资方向,逐步确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比例。保障信息化培训经费。在保障投入的同时,注重投入带来的教育、社会和经济效益。

政府部门和学校要建立规范化的资金筹措和管理机制,明确政府、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使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规范化、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 应用能力提升受制于教育体制特征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方面所面临的宏观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由于教育分级管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在支持教育技术投入方面难以做到协调;鼓励教育技术应用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地方的影响往往甚微;地方不具备管理和处理教育技术应用推广中所出现的问题,产生“投入大,效益低,问题多”的局面。随着教育机构办学自主权的逐步加大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式多样,政府监管与其产生矛盾,相互制约所产生的矛盾凸现。行政部门内部实际所形成的小世界难于被打破。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教育信息化项目也因此产生了在硬件建设、资源共享、技术标准上整合不够,应用孤岛、信息孤岛、资源孤岛严重。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及多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体制,各行其是、相互牵制、重复建设现象相当普遍。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疲软。缺少强有力的管理机构进行宏观规划与执行。以教育统计为例,当前工作模式落后,数据准确性、时效性(统计周期),教育部9大司局的信息化工作中都存在需要统计的数据,这种教育部内部的整合已是迫在眉睫。

此外,我国教育制度对技术应用在微观(操作)层次也有影响。以数字化资源开发为例,大都采取自上而下、中央集权模式,这和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一致的。首先,开发什么样的资源、如何开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先由国家教育部一级的行政单位统一计划决定,各地对此只有间接的非体制上的影响。其次,产品开发出来之后基本上不需要做太多的市场宣传和营销工作,因为产品的推广、发行和销售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的。在这种体制下,那些搞教育技术的研究者和教学资源开发公司如果不能拿到国家级的课题、项目,或者如果自主开发的资源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别说发展,就是生存都非常困难。从作为最终消费者的学校来说,基本上也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另外,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部门交叉、行政职能重叠。举例来说,国家设有教育部,下属有各职能司局,有负责课程的中心,现在又设立了专门以课程改革为主要任务的课程中心。此外,还有中央电教馆,各级地方也都设有相应的机构。这些分管教育的部门,对教育软件及其发行都有很大的影响。虽说中央电教馆主管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可是如果没有其他部门的支持,开发出来的资源是很难推广的。

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对教育技术方案设计方面产生了影响。例如,前几年我国比较流行的教育城域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通常,教育城域网是由学校、区县教育主管部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成的三级教育信息网络系统,目的是将本地的教育机构全部联通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网络管理、信息服务、远程教育等多种功能,形成辐射全省市所有中小学及其他教育单位、面向社会开放的综合信息化网络环境。这种被很多专家、教育管理部门所赞赏的“胖中心(中心大服务器群)”——“瘦终端(瘦客户端)”的建网模式成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热点。不能否认这种模式确有优势,但很多信息中心的网管人员也尖锐地指出,这种模式只不过是一种专家的理论模式,与实践应用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教育城域网的建立,这一地区的教育机构就只能通过该网络出口与其他网络建立联系。除了出口,硬件配置、软件使用、教师培训等都需要通过当地教育局来安排,这对信息中心来说无疑压力很大。而且随着电信上网资费的不断下调,该模式上所谓的经济优势也几乎殆尽了。

二 激活内外部力量,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应对来自政策、投入和体制方面的挑战,关键的问题是要探索并形成良好的、能够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其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扩散机制和支持服务机制分别对应来自政策、投入和体制方面的问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协调外部促进力量,提升学校内部动力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进程中,存在明确的外部推动力和内在牵引力。在众多外部推动力量中,国家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推动者,这与教育行业特殊性和国家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国家经常采用的“权力-强制”、“规范-再教育”策略确实能够较快速地推进国家措施,但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教育体制与教育行政措施上的过于简单化的大一统思想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以行政命令简化教育应用的复杂问题,通常是行不通的。大胆设想、小心论证、试点示范、逐步推进是必然的趋势。在大力推进由国家主导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和出台促进政策的同时,还应积极考虑扶植那些以“自下而上”作为指导策略的促进力量和活动。

在这过程中,学术研究力量的积极参与是对国家措施的有力补充,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教育技术研究中很多研究都不能以我国本土问题作为出发点,要么是以简单迁移作为研究内容,要么是紧跟国外最新动向。在研究过程中,“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空话与大话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指导意义。见微知著,不见微无以知著。不经历对各种案例和实例的分析与体验,所提出的各种可能的理论或假设大都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求真务实的作风,不跟风、不盲从,不以“走过场”、“搞关系”而贻害四方,这是学术团队在促进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基本准则。

学术研究者或与教育技术应用有关的厂商,在研发产品或推广过程中通常秉承“经验-理性”指导策略。这种策略有其合理性,能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与肯定。然而,类似于“市场销售”的这种推广策略以短期效益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而易出现应用肤浅化、表面化的弊端。这就要求,研究不能泛泛地提出或讨论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或者以一种简单化的实验或期望就作为推广的内容。更加科学、稳妥的方法是需要深入学科教学,进行富有创新性的研究。这就属于“自下而上”的指导策略。例如,文科和理科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生物和数学的教学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对于数学而言,代数和几何又对技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概念教学与解题教学对技术有什么不同要求等等。学术研究应积极挖掘存在于学校中的创新思想,支持这些创新的扩散,慎重研究其发挥效果的条件,以及扩散的可能性。

目前的师资培训机构需要在信息化环境下得到有效整合,以便于提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从教育主管部门看,可能会涉及如下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整合师资区域培训机构,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如何转变观念,使、培训由研究导向型转向实践导向型;三是如何使培训由推送转向问题解决型。

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具有层次性,跨越不同层次的代价与价值也不同,应用层次随学术组织的推动而不断深入。缺乏深层次应用需求的细致分析,缺少应用的核心价值思想,是导致应用障碍的最重要原因。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发挥并非简单的采纳与否就能决定的。实现技术转化和整合,是教育技术效果发挥的关键。

学术组织因学术问题的高度专业化,能够为教育组织实现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发挥方面献计献策,给予相对更好的指导。因此,教育技术扩散的过程中,应大力推动学术组织与学校组织的合作,能够克服政府或IT企业组织在推动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简单化的倾向。

在国家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育行业中的从众心理和不作为心理都是要不得的。一方面,教育技术应用需要外部给予积极推动和有效支持,但是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真正发挥需要来自内部强大的需求和积极主动的变化。对于学校来说,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得到政府、社会、家长、学生的认可是关键。而对与学校发展高度相关的教与学、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的改善来说,积极主动的变革是改善学校内在发展动力的根本。将学校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或许是提升内部动力的核心思路。

2 实现教育信息化评估的制度化与透明化

以项目方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将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种工作形态。由于项目评估对减少项目投资风险、保证项目既定目标实现等有诸多益处。因此,推动教育技术的扩散应从规划开始就引入项目评估的思想。

顾小清(2006)指出,世界各地的教育信息化评估项目,多是作为教育信息化规划、教育信息化决策、教育信息化项目的综合组成部分。特别是一些大的教育信息化项目,都有相应的评估作为配套,在制定项目目标的同时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评估的指标。

如果在启动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同时或者初期就能明确提出配套的评估方案,就能对项目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并及时对项目作必要的调整了。在项目的立项初期,通过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避免后患;在项目的进行中,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应与评估结果比较,随时监控和调整项目执行状态,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及时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补救措施。在管理上应该把项目评估、决策和项目执行三权分立,相互监督,互相制约。将风险降到最低。鉴于教育信息化结果的复杂性、结果评估的复杂性,有必要综合评估项目的目标、过程与结果从而评估的重点予以明确,因而使得项目的工作中心得以突出。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很多大型项目都在积极引入严格的外部评估机制,并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是还有更多的项目缺乏讦估,或者流于形式。这种现状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大量存在虚假的“欣欣向荣”。由于没有制度化的项目评估机制,大量的内部操作掩盖了决策者的耳目,各种问题暴露出来:缺乏对项目目标的评估而不切合实际的建设、不健全的管理机制、不能解决实际教师需求的培训、不明确的促进机制、不合理的考核制度等等影响了教育技术成效的发挥。

由政府组建的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代表政府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这样一来如果没有一个稳定、有效评估该队伍实施项目情况的权威机构或社会组织存在,则很难保证项目评估能够落到实处。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也仅仅停留在教育督导考核层次,也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能够监控学校促进工作的实施,这也是导致学校信息化内部推动缓慢的原因。

由此可见,如果在制度上实现对“自上而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或者“自下而上”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制衡(包括:监督、检查、建议等)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项内容。教育技术信息化评估的制度化与透明化是其发展的趋势。

3 构建基于内外互动的教育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体系

当前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对我国区域和学校都提出了很大挑战,亟需提供包括发展战略规划、资源整合、师资培训和信息化服务在内的全方位支持服务。由于中小学普遍缺乏信息素养高的教师队伍和信息化专门管理人才,要想实现合理规划,并能按部就班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难度可想而知;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目标一时难以与当前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变化相匹配,资源整合、师资培训、应用模式的变革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有可能完成。因此,外部推动力与内部需求间的不协调所导致的不如人意的结果可想而知。

破解该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搭建能够有效识别学校现状与问题,评估学校需求,引导学校规划与内部动力,并给予必要外部支持的教育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体系。该应用支持服务体系既包括传统的“主动上门服务”教育技术支持,也包括以互联网、卫星电视系统等在内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系统所秉承的“需求评估”理念,既是针对支持服务系统的管理者与推动者,也是针对被服务的学校。这种双向的互动能够不断明确问题的核心,形成个性化服务,并积累大量服务型资源。图2反映了本系统的核心理念。

(1)对于支持服务系统而言,通过主动收集、分析每个学校的应用现状以及所需帮助,进行系统归类,从而为每个学校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内容,并将每个学校的发展及其获得的个性化服务和效果作为未来服务的基础;

(2)对于被支持的学校而言,通过向该支持服务系统提供一些必要的额外信息,加上该支持服务系统所提供的一些与本校有关的数据,判断自己存在的问题,确定可能的需求,再判断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或相似学校解决方案是否符合本校需求,最终决定要获得的那种服务形式。

这种内外互动的过程也是不断明确外部推动方向、引导内部动力、外显教育个体决策参照点的过程。图3是从信息系统角度来看该系统的工作思路。

这种内外互动的教育技术支持服务系统可能有很多实现形式,但是对于学校教育技术采纳机制和发展阶段的识别与分析,以及对学校需求的引导,是形成个性化服务的基础。通过对学校现状反映出的问题的分析,并挑选备选的服务方案,与学校所提出的个性化需求之间进行互动,形成满足实际需要的个性化服务方案(服务目标、服务策略、支持方法、支持性资源),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而对服务结果的评估则是改进服务方案,形成与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服务资源的必要保证。

基于“内外互动”的教育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体系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1)“主动识别”是指该支持服务体系需要有专门的机制能够收集一些教育技术应用/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基本数据,从而能够识别学校一些基本问题;(2)“问题聚类”是指该支持服务体系需要能够汇总各学校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类型给出较为通用的解决方案;(3)“个”是指该系统能够依据学校的个性要求进行进一步完善,从而推送给学校的是个性化很强的服务内容;(4)“效果评估”是指该支持服务系统应能够对服务的结果进行评估,并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修订服务方案与内容。

三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