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力学性能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力学性能论文

第1篇

1.1原材料

熟料:采用华新水泥厂的新型干法熟料(石膏外掺),其物理力学性能见表1;硬石膏:其化学成分见表2;脱硫渣:采用武钢的干法烟气脱硫渣,其化学成分见表3;粉煤灰:采用青山热电厂的二级粉煤灰;矿粉:取自武钢粉磨厂,其SO3含量为0.35%;标准砂:采用的标准砂是厦门ISO标准砂。

1.2方法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和安定性检验按照GB/T1346—200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6]进行。水泥胶砂流动度按照GB/T2419—1999《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7]进行。水泥胶砂强度按照GB/T1767l—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8]进行。水泥胶砂干缩试验按照JC/T603—2004《水泥胶砂干缩试验方法》[9]进行。

1.3试验配合比

试验中控制熟料掺量为35%,矿粉掺量为30%,通过调节脱硫渣和硬石膏掺量,探讨了脱硫渣及硬石膏掺量的变化对复合水泥性能的影响规律。其中,在脱硫渣和硬石膏复掺试验中,脱硫渣与硬石膏中所含SO3比例为1∶1。

2结果与讨论

2.1硬石膏(未掺脱硫渣)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从A-1到A-3的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随着石膏掺量的增加,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逐渐增大;水泥的凝结时间有所延长,SO3含量的变化从3.0%~4.0%,水泥初凝时间增加近60min,终凝时间增加近30min;此外,每组水泥的初凝和终凝时间相差60min左右。作出水泥各龄期力学强度随石膏掺量变化趋势图,见图1。从图1中可知,该组水泥试样的3d和28d的抗折强度均随着硬石膏掺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其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有着相同的规律。

2.2脱硫渣(未掺硬石膏)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从B-1到B-3的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随着脱硫渣掺量的增加,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水泥凝结时间也逐渐延长,同样,SO3含量的变化从3.0%~4.0%,水泥的初凝及终凝时间均增加近150min;此外,每组水泥的初凝和终凝时间差达到180min左右。与A-1到A-3的试验结果对比发现,SO3含量相同两组试验,掺脱硫渣的水泥试样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初凝及终凝时间均要大于掺硬石膏的水泥试样,并且随着SO3含量的增加,水泥凝结时间延长的幅度也随之加大。当SO3含量都为3.0%时,两者初凝相差10min,终凝相差131min;SO3含量都为3.5%时,两者初凝相差25min,终凝相差137min;SO3含量都为4.0%时,两者初凝相差103min,终凝相差241min。由此可见,脱硫渣能够明显延缓水泥的凝结时间,并且其缓凝效果要强于硬石膏。脱硫渣对水泥的缓凝作用,增大了水泥初凝和终凝的时间间隔,并且合理掺量的脱硫渣对水泥的缓凝效果能满足相应规范对水泥凝结时间的要求。作出水泥各龄期力学强度随脱硫渣掺量变化趋势图,见图2。从图2中可知,该组水泥试样3d抗折、抗压强度随着脱硫渣掺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大,而28d抗折、抗压强度则逐渐增大,并且28d强度值比较接近,脱硫渣掺量从9.2%增加到13.7%,28d抗压强度提高了6.01%。但与A-1到A-3的试验结果对比可发现,相同SO3含量的两组试验,掺有脱硫渣的水泥试样的3d抗折、抗压强度均低于掺硬石膏的水泥试样。与A-1试样相比,B-1试样的3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降低11.1%和10.9%;与A-2试样相比,B-2试样的3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降低34.1%和40.2%;与A-3试样相比,B-3试样的3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降低38.6%和43.2%;然而掺有脱硫渣的水泥试样28d抗压强度值却偏高,与A-1试样相比,B-1试样的28d抗压强度提高了36.2%;与A-2试样相比,B-2试样的28d抗压强度提高了32.8%;与A-3试样相比,B-3试样的28d抗压强度提高了18.6%。由此可见,与硬石膏相比,脱硫渣的掺入对水泥早期强度的发展不利,且随着脱硫渣掺量的增加,3d强度降幅增大;但脱硫渣有利于水泥后期抗压强度的增长。

2.3脱硫渣和硬石膏复掺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从C-1到C-3的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随着SO3含量的增加,水泥试样的标准稠度用水量逐渐增大,但水泥凝结时间相近,变化不明显,水泥初凝时间将近10h,终凝时间到达12h左右,水泥凝结时间明显偏长。由此说明脱硫渣与石膏复掺时会出现更强的缓凝效果,水泥凝结时间大幅延长。作出水泥各龄期力学强度随SO3含量变化趋势图,见图3。从图3中可知,该组水泥试样3d抗折、抗压强度随着SO3含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大,28d抗折强度逐渐增大,28d抗压强度却逐渐降低。但是,在相同SO3含量的情况下,与A组实验进行比较发现,其变化规律与B组和A组比较结果的变化规律相似,即C组水泥试样3d强度低于A组试样,但28d抗压强度仍然高于A组试样;与A-1试样相比,C-1试样的28d抗压强度提高了45.2%;与A-2试样相比,C-2试样的28d抗压强度提高了36.2%与A-3试样相比,C-3试样的28d抗压强度提高了13.2%。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脱硫渣和硬石膏进行复掺,使复合水泥的凝结时间大幅延长,其凝结时间已经不能满足复合水泥对凝结时间的要求,但其对水泥强度的影响规律和单掺脱硫渣的水泥类似。因此,两者复掺主要对水泥的凝结时间影响较大,可能是由于两者掺配比例不合理的原因。

2.4脱硫渣对水泥干缩性能的影响

为了研究脱硫渣对水泥干缩性能的影响,本次试验中选取A-1、B-1、B-2及B-3四组配比,测定了水泥砂浆的不同龄期的干缩率,试验结果见图4。从图4中可以看出,4组水泥试样的干缩率均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大,在养护的初期阶段,水泥干缩率的增长速率较快,养护14d后,水泥干缩率的增长速率降低;比较A-1和B-1可知,在相同SO3含量的情况下,掺有脱硫渣的水泥试样在各龄期的干缩率均低于掺硬石膏的水泥试样;从B-1到B-3可看出,水泥试样各龄期的干缩率随着脱硫渣掺量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可见,脱硫渣的掺入能明显改善水泥的干缩性能,且随着脱硫渣掺量的增加,改善效果越好。

2.5脱硫渣对水泥缓凝及补偿收缩效应机理分析

脱硫渣中Ca(OH)2的含量较高,这使水泥在水化初始即形成Ca(OH)2的高度过饱和液相,对钙矾石生成影响最大的Ca2+、OH-浓度与普通水泥相比要大的多,在水化初始形成钙矾石的诸离子的溶度积K即超过了形成钙矾石所需的临界值Ksp,钙矾石的析晶速率更快,晶体尺寸更小,生成更具有屏蔽作用的胶体状钙矾石覆盖在水泥颗粒表面,延缓了水泥特别是C3A的水化[10]。而CaSO3·1/2H2O与C3A体系在纯水中水化30min时即可生成胶体状的C3A·CaSO3·11H2O覆盖在C3A的表面,也可能造成C3A在开始之初水化延缓。由于脱硫渣中同时含有硫酸钙和亚硫酸钙这两种物质,可能由于两者的双重作用效果,使得脱硫渣的缓凝效果要强于硬石膏。袁润章等人研究了矿渣在不同介质下呈现出水硬活性的能力,矿渣通常只有在pH值大于12的碱性环境下才能呈现出一定的胶凝能力,同时CaSO4和Ca(OH)2共同作用下对矿渣的激发效果比Ca(OH)2单独激发的效果更加显著[11]。脱硫渣中含有大量的Ca(OH)2、CaSO4等活性激发组分,在大幅度提高水泥水化液相碱含量的同时,不仅可以促进矿渣和粉煤灰活性更早地被激发,还能大大提高矿渣和粉煤灰的二次水化反应程度,进而提高水泥后期强度增长率[12]。通过掺入脱硫渣能促进水泥水化过程中钙矾石晶体的生成,通过钙矾石的吸水肿胀和结晶膨胀作用来达到微膨胀的作用,显著改善水泥的收缩和抗裂性能。

3结论

第2篇

试验原料为真空冶炼并锻造而成的锻坯,首先在锻坯上截取直径为4.0mm、长10.0mm的圆柱试样,采用热膨胀仪测得合金钢材料的A1和A3分别为710℃和930℃。采用二辊轧机将1200℃保温90min的锻坯热轧为厚度为3.0mm的热轧板,并对其依次进行酸洗、冷轧,最后得到厚度为1.2mm的双相钢冷轧薄板,其主要化学成分w(%):0.10C、1.35Si、1.88Mn、0.007P、0.0056S,余量为Fe。在冷轧钢板上沿轧制方向截取长220mm、宽60mm双相钢试样,并进行连续退火试验。根据实验测得的A1和A3,确定退火温度分别为735、760、785、810和835℃。将试样加热至退火温度并进行保温处理,保温时间为6min,然后将试样冷却至685℃后淬火到240℃,保温12min后冷却至室温。对工艺参数不同的退火板取样,利用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EBSD技术对其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和相结构分析,并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其力学性能按照国标要求进行测试。

2试验结果及分析

2.1显微组织

图1是退火温度为735、760、785、810和835℃时双相钢连续退火后的组织。可以看出,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退火组织均为马氏体和铁素体,无明显差异。同时发现马氏体(硬相)呈凸起岛状,且均匀分布在铁素体(软相)的晶界上,形成了由软相和硬相组成的双相组织[4]。通过ImagesProPlu和彩色金相图片对不同退火温度下马氏体的体积分数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组织中的相构成[5]。统计数据显示,马氏体的体积分数随退火温度的升高由13.8%增加至19.7%,且马氏体岛尺寸增大。这是由于在退火过程中,奥氏体随退火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多;同时,C元素以及其他合金元素的扩散率也增大,奥氏体的尺寸增大。大部分奥氏体组织在淬火处理后转变为马氏体,增加了马氏体的体积分数以及尺寸。由图1还可以看到,马氏体岛中心位置颜色较暗,而与铁素体交界区域出现了光亮圈。这是因为C元素的热扩散速率较大,使其在连续退火过程中扩散较充分,使铁素体与奥氏体中的碳浓度达到了平衡状态。而Mn元素在奥氏体组织中的扩散速率小于其在铁素体组织中的扩散速率,导致铁素体与奥氏体的交界区域成为富Mn区,而淬透性与Mn的含量呈正比例关系,不同淬透性导致其内部较暗,而与铁素体的交界呈现光亮圈。

2.2相结构

退火温度分别为735℃和785℃时,汽车用高Si双相钢材料连续退火后的EBSD图像如图2所示。(采用黑色标记残余奥氏体,其他颜色标记马氏体和铁素体)可以看出,不同退火温度条件下双相钢组织中均得到了分布于铁素体晶界上的粒状残余奥氏体组织。这是由于双相钢材料中Si元素的含量较高,在退火过程可促进铁素体中C元素向奥氏体扩散,提高了奥氏体相中的含碳量;同时在冷却过程中Si元素还可以对碳化物的析出起到抑制作用,降低了奥氏体相中的碳损失。高碳奥氏体相的Ms点较低,因此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室温条件下稳定存在并被保留。经测量,残余奥氏体的晶粒直径均小于1μm,稳定性较高。图3给出了双相钢在760℃时退火后的透射照片。可以看出,部分残余奥氏体组织呈薄膜状,分布于板条马氏体组织中。薄膜状奥氏体由于尺寸较小,同时周围包裹了马氏体束,提高了其成核所需表面能,因此增加了其向马氏体转变的难度。

2.3力学性能

表1给出了不同退火温度下双相钢连续退火后的力学性能。可知,随着退火温度升高,试验钢抗拉强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这是由于当退火温度高于735℃后,马氏体的体积分数开始急剧增加,抗拉强度也随之大幅提高;当退火温度超过785℃后,马氏体的体积分数不再增加,但在冷却阶段生成的铁素体体积分数逐渐增加,相比原始铁素体,新生铁素体的含碳量较高,导致马氏体的含碳量下降,抗拉强度也随之降低。传统低Si双相钢材料的抗拉强度为630MPa时,伸长率为23.0%。相比之下,退火温度为785℃时高Si双相钢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较高,抗拉强度为702MPa时,伸长率为25.5%,均高于传统低Si双相钢。伴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屈强比未发生明显变化,最大为0.58,最小为0.44。传统低Si双相钢材料的屈强比为0.47,相比之下,除735℃退火外,双相钢的屈强比较低,因此其成型性能较好。这是由于钢中的Si元素不仅可以降低铁素体中C元素的含量,还可以对冷却及时效过程中碳化物的析出起到抑制作用,使C元素聚集在奥氏体中;此外,由于新生铁素体出现的无沉淀区降低了双相钢的屈服强度,因此其屈强比也随之下降。

3结论

第3篇

面对高技术时代对高性能钛合金材料日益紧迫的要求,非连续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因其具有的高比强、高比刚度、耐高温和耐蚀性能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人们对其制备工艺、微结构、力学性能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而这些研究的主要目标为外加法制备的钛基复合材料。而本研究则采用原位合成工艺制备非连续增强的钛基复合材料。与外加法比较,原位合成法因其工艺简单、材料性能优异,在技术和经济上更为可行。增强体的原位合成,避免了增强体的污染问题,也避免了熔铸过程中存在的润湿性问题,有利于制备性能更好的复合材料。然而,为了低成本高效制备高性能的钛基复合材料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从理论和实验上研究这些问题,对低成本高效制备高性能的钛基复合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针对金属基复合材料发展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成本和性能,本文开发设计了新型的钛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可以低成本高效制备性能优异的钛基复合材料。即可利用钛与碳化硼、硼及石墨之间的自蔓燃高温合成反应,采用普通的钛合金冶炼工艺制备出单纯TiB晶须、单纯TiC颗粒增强或TiB晶须和TiC粒子混杂增强的钛基复合材料。为了拓展钛基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为制备高性能的钛基复合材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研究了利用钛与石墨、硼及碳化硼之间的反应制备TiB和TiC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原位合成机理。利用热力学理论计算了钛与石墨、硼、碳化硼反应的Gi自由能DG和反应生成焓DH,结果表明:各个反应的Gi自由能DG值都为负值,说明在热力学上上述反应是可行的。虽然在热力学上可以利用钛与碳化硼之间的化学反应合成TiB2和TiC增强体,但从化学平衡考虑,TiB2不能稳定存在于过量钛中,因此能够稳定存在于普通钛合金中的增强体为TiB和TiC。上述反应都为高放热的反应,从理论上讲绝热温度都大于自蔓燃高温合成的判据,表明反应能自发维持。

2、利用非自耗电弧炉和自耗电弧炉经普通的钛合金铸造工艺制备出单纯TiB晶须、单纯TiC颗粒增强或TiB晶须和TiC粒子混杂增强的钛基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原位合成的增强体为TiB、TiC。这些增强体分布非常均匀,主要呈现为短纤维状、树枝晶状和等轴或近似等轴状。电子探针和带能谱的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短纤维状增强体为TiB,而树枝晶状和等轴或近似等轴状增强体为TiC。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这为原位自生钛基复合材料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3、研究了原位合成钛基复合材料增强体的生长机制,结果表明:增强体的生长机制与凝固过程及增强体的晶体结构密切相关。原位合成的增强体以形核与长大的方式从熔体中析出而长大。对于原位合成TiB和TiC混杂增强的钛基复合材料,经历了析出初晶、二元共晶和三元共晶三个阶段。由于不同的晶体结构,增强体TiB与TiC形成不同的生长形态。TiB具有B27晶体结构,易于沿[010]方向生长长成短纤维状,而且TiB横截面的形状呈多边形,其晶面主要由(100)、(10)和(101)组成。同时,在TiB的(100)面上容易形成层错。而TiC具有NaCl型对称结构,容易长成树枝晶状、等轴状和近似等轴状。发现原位合成的增强体TiB容易在(100)面上形成高密度的层错,层错的形成与增强体的晶体结构、生长机制有关,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增强体与基体合金界面的晶格畸变。而原位合成增强体TiC的晶格比较完整,偶尔在(111)面上形成孪晶,该孪晶结构在增强体形核与长大的过程中形成。

4、研究了合金元素铝的加入对原位合成钛基复合材料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合金元素铝的加入,并不改变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也不改变复合材料的凝固过程,但由于合金元素的存在,阻碍了增强体的形核与长大过程,导致形成的TiB和TiC初晶更为细小,尤其是使TiC增强体易于形成等轴状。合金元素铝不仅固溶强化了基体合金,而且细化增强体也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利用透射电镜、高分辨透射电镜对原位合成(TiB TiC)/Ti复合材料界面微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两种增强体与基体的界面均为清洁界面,为直接的原子结合、界面结合状况良好。TiC增强体与基体合金没有确定的位相关系,而TiB增强体与基体合金存在以下位相关系:、、(0002)Ti//(001)TiB和以及、(0002)Ti//(200)TiB和。该位相关系在凝固过程中形成,与增强体的晶体结构及基体合金的晶体结构密切相关,形成该位相关系有利于降低增强体与基体合金界面的晶格畸变能。

6、研究了铸态钛基复合材料和热锻后高温钛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由于原位合成增强体的加入,钛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相应基体合金比较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增强体含量为8%时,其弹性模量E、屈服强度s0.2和抗拉强度分别达到131.2GPa,1243.7MPa和1329.8MPa,与基体合金Ti6242比较分别提高了19.3,47.4和45.5。其强化机理主要来源于增强体承载、晶粒细化及高密度位错的形成。石墨的加入,形成更多等轴状、近似等轴状TiC粒子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室温性能,这与短纤维状TiB的存在导致复合材料低应力断裂有关。

7、研究了原位合成钛基复合材料的高温瞬时拉伸性能。在600oC、650oC和700oC的抗拉强度分别超过800MPa,750MPa和650MPa,与高温性能较好的IMI834合金比较,在600oC的抗拉强度提高幅度超过25。随着温度的提高,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降低,塑性提高,但与基体合金比较高温强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断口分析表明:低温时,裂纹由增强体断裂引起,而在高温时裂纹最先在短纤维晶须TiB的端面上形核,然后裂纹扩展到基体合金中,最后导致材料失效。说明低温时,增强体承载对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非常有利,而在高温时,其强化作用主要由增强体与位错的交互作用引起。位错容易在短纤维状晶须TiB的端面处塞积,形成裂纹源导致材料失效。因此与等轴状及近似等轴状增强体TiC比较,短纤维状增强体TiB对复合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强化效果要低一些。这也是石墨的加入形成等摩尔的TiB和TiC增强体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高温性能的主要原因。

8、研究了原位合成钛基复合材料的高温蠕变性能和持久断裂性能。原位合成钛基复合材料的高温蠕变经历了典型的蠕变变形的三个阶段。蠕变持久强度与基体合金比较有了明显的提高。持久强度与温度及载荷密切相关,温度和载荷的提高都降低复合材料的高温蠕变和高温持久性能。石墨的加入形成更多的TiC粒子,同样有利于提高钛基材料的持久强度。在高温、持久载荷作用下,材料的失效仍然主要由短纤维端面处形成裂纹而导致材料失效引起。

本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原位合成TiB、TiC及TiB和TiC混杂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原位合成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了一种新型钛基复合材料加工工艺。利用该工艺钛合金生产厂家可以在不改变设备和工艺的条件下,低成本高效制备高性能的钛基复合材料。而采用该原位合成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的性能是可设计和可控制的,针对不同的应用条件,可以设计不同成分的基体合金及不同含量、不同配比增强体的复合材料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从合金相图、增强体晶体结构及凝固理论相结合分析了原位合成增强体的生长机制、生长形态、分布状态以及界面微区特征。研究了钛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对钛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这些研究为以后制备高性能的钛基复合材料和拓展 钛基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为批量生成提供了实用途径。近两年来,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家航空航天部门的关注,国家“十五”军工重点课题和航天支撑基金、航天创新基金课题获得了批准。并将用于我国的先进战略导弹XX-2改,战术导弹XX-19及新一代洲际导弹和潜地导弹的构件。鉴于该技术在国防军工方面具有的战略意义以及在民用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与国内大型钛合金加工企业—宝钢集团五钢有限公司开展产业化研究,完成了该材料的中试过程,实现了新型钛基复合材料的工业化生产。研制开发的材料近期将在国家战略、战术武器、宇宙飞船等方面得到验证和应用。并将逐渐推广应用于民用领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非连续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原位合成,生长机制,凝固,晶体结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位向关系,界面结构

Fabrication,MicrostructureandMechanicalPropertiesofinsituSynthesizedTitaniumMatrixComposites

ATRACT

Duetoincreasingrequirementfortitaniumalloywithhighpropertiesinhightechnologyera,discontinuouslyreinforcedtitaniummatrixcompositesownthefollowingadvantages:highecificstrength,highecificmodulus,highelevatedtemperatureproperty,wearresistanceandlowfabricatingcost,sotheyhavebecometheresearchhotot.Theproceingtechnique,microstructureandmechanicalpropertieshavebeenexteivelystudied.However,themainaimisdiscontinuouslyreinforcedtitaniummatrixcompositepreparedbytraditionaltechniquesuchaspowdertechnologyandliquidmetallurgy,wheretheceramicparticlesaredirectlyincorporatedintosolidorliquidmatricesreectively.Inthispaper,paredwithtraditionaltechnique,insitutechniqueownthefollowingadvantages:thetechniqueisverysimpleandthepropertiesareexcellent,soitiseasiertofabricatetitaniummatrixcompositesintechnologyandeconomic.Theinsitusynthesisofceramicparticleavoidsthepollutionofreinforcementsandwettabilityexistingincastingtechnique,soitisvaluabletofabricatetitaniummatrixcompositeswithbetterproperties.However,therearestillquitealotofproblemstoberesolvedinordertofabricatetitaniummatrixcompositeswithhighpropertiessimplyandatlowfabricationcost.Therefore,theresearchontheseproblemsintheoryandexperimentisveryimportant.

Itiswellknownthatthekeyproblemindevelopmentandalicationofmetalmatrixcompositesiscostandproperty.Anewtechniquehasbeendesignedtoproducetitaniummatrixcomposites,inwhichitispoibletofabricatetitaniummatrixcompositeswithhighpropertiessimplyandatlowfabricationcost.TitaniummatrixcompositesreinforcedwithTiBwhisker,TiCparticleorTiBwhiskerandTiCparticle,wereproducedbycommontitaniumalloycastingtechniqueutilizingtheself-propagationhigh-temperaturesynthesisreactiobetweentitaniumandboron,graphite,B4C.Inordertodeveloptheutilizationareaoftitaniummatrixcompositesandmakebasisforproducingtitaniummatrixcompositeswithhighproperties,thefollowingworkshavebeendeveloped.

1.InsitusynthesismechanismoftitaniummatrixcompositesreinforcedwithTiB,TiCorTiBandTiCutilizingthereactiobetweentitaniumandboron,graphite,B4Chavebeeninvestigated.GifreeenergyDGandformationenthalpyDHofreactiobetweentitaniumandboron,graphite,B4Cwerecalculatedbythermodynamictheory.TheGifreeenergyDGofabovereactioisnegative,whichindicatesthattheabovereactioallcantakeplace.ItispoibletosynthesizeTiB2andTiCutilizingthereactionbetweentitaniumandB4C.However,coideringfromchemicalbalance,TiB2cannotexistintitaniummatrixalloystably.Theabovereactioreleasequitealotofheat.Moreover,theadiabatictemperatureisgreaterthanthetheoreticalcriterion,whichindicatesthatthereactioncanbesustainedbyitself,namelyself-propagationhigh-temperaturesynthesisreactioncanoccur.

2.TitaniummatrixcompositesreinforcedwithTiBwhisker,TiCparticleorTiBwhiskerandTiCpart iclehavebeenproducedbynon-coumablevacuumarcremeltingfurnaceandcoumablevacuumarcremeltingfurnace.TheresultsofX-raydiffractionshowthattheinsitusynthesizedreinforcementsareTiBandTiC.Thereinforcementsweredistributeduniformlyinmatrixalloy.Theshapesofreinforcementsareshort-fibreshape,dendriticshapeandequiaxedshapeornear-equiaxedshape.Thereinforcementwithshort-fibreshapeisTiB,thereinforcementwithdendriticshapeandequiaxedshapeornear-equiaxedshapeisTiC.Theexperimentalresultisingoodagreementwiththeoreticalresult,whichprovidesgistforcommercialproductionofinsitusynthesizedtitaniummatrixcomposites.

3.Thegrowthmechanismsofreinforcementsininsitusynthesizedtitaniummatrixcompositeshavebeeninvestigated.Thegrowthmechanismsarecloselyrelatedtosolidificationpathsandcrystalstructures.Thereinforcementsdiersefrommeltandgrowinthewayofnucleationandgrowth.FortheinsitusynthesizedTiBwhiskerandTiCparticlereinforcedtitaniummatrixcomposites,thereinforcementsundertakethefollowingthreestages:primarycrystal,binaryeutecticandternaryeutectic.Duetothedifferentcrystalstructures,TiBandTiCgrowindifferentshapes.TiBisliabletogrowalong[010]directionandformshort-fibreshapeduetoit’sB27crystalstructure.TheshapeofTiBatcrosectionispolygon,thecrystalfacesarecomposedwith(100),(101)and(10).Moreover,thereisstackingfaultinTiBandthestackingfaultislikelytoformat(100)crystalface.TiCwithNaClcrystalstructuregrowsindendritic,equiaxedornear-equiaxedshape.

4.Theeffectsofaluminumadditiononmicrostructureandmechanicalpropertiesofinsitusynthesizedtitaniummatrixcompositeshavebeeninvestigated.Theadditionofalloyingelementaluminumdoe’tchangephasesandadjustthesolidificationpath.However,thealloyingelementhindersthenucleationandgrowthofreinforcementsthatresultinmorefineTiBandTiCreinforcementsandmakeTiCreinforcementsgrowwithequiaxedparticleseasily.Aluminumnotonlystrengthethematrixalloybysolidsolutionstrengthening,butalsoimprovesthemechanicalpropertiesbyrefiningthereinforcements.

5.TheinterfacialmicrostructuresofinsitusynthesizedTiBwhiskerandTiCparticlesreinforcedtitaniummatrixcompositeshavebeenoervedbymeaoftramiionelectronicmicroscopyandhigh-resolutiontramiionelectronicmicroscopy.Theresultsshowthattheinterfacesareveryclean.Theyarebondedwell.ThereisnocoistentcrystallographicrelatiohipbetweenTiCandtitanium.However,therearefollowingcoistentcrystallographicrelatiohibetweenTiBandtitanium:,,(0002)Ti//(001)TiB,and,,(0002)Ti//(200)TiB.Moreover,itiscloselyrelatedtothecrystalstructuresofreinforcementandmatrixalloy.Theformationofabovecrystallographicrelatiohiisvaluabletodecreasetheenergyoflatticestrainbetweenreinforcementandmatrixalloy.

6.Themechanicalpropertiesofcast-titaniummatrixcompositesandhigh-temperaturetitaniummatrixcompositesafterhot-forginghavebeeninvestigated.Duetotheincorporationofinsitusynthesizedreinforcements,themechanicalpropertiesimproveobviouslycomparedwithmatrixalloy.Whenthevolumeofreinforcementsis8,theYoung’smodulusE,yieldstrengths0.2andteilestrengthare131.2GPa,1243.7MPaand1329.8MPa,reectively.Theyimprove19.3,47.4and45.5,reectively.Thestrengtheningmechanismsincludethefollowingfactors:undertakingloadofreinforcements,refinementofgrainsizeandformationofhigh-deitydislocatio.TheadditionofgraphiteformsmoreTiCparticleswithequiaxedornear-equiaxedshapethatisvaluabletoimprovethemechanicalpropertiesoftitaniummatrixcompositesatroomtemperature.ThisisrelatedtoexistingofTiBthatresultfractureofcompositesatlowlevelofaliedstrain.

7.Theultimateteilemechanicalpropertiesoftitaniummatrixcompositesatelevatedtemperaturehavebeeninvestigated.Theultimateteilestrengthsofinsitusynthesizedtitaniummatrixc ompositesat600oC,650oCand700oCare786.1MPa,657.4MPaand564.3MPa,paredwithIMI834alloy,theultimateteilestrengthat600oCimproves23.8.Astemperatureincreases,theyieldstrengthandultimatestrengthdecrease,paredwithmatrixalloy,themechanicalpropertiesathightemperatureofinsitusynthesizedtitaniummatrixcompositesimproveobviously.Theanalysisoffracturesurfacesshowthatcrackareformedduetothefractureofreinforcementsatlowtemperature,whilethecracksarelikelytonucleateattheendsofshort-fibreTiBandpropagatetomatrixalloyathightemperaturesothatcompositesfailure.Theyindicatethatundertakingloadofreinforcementsisvaluabletoimprovethemechanicalpropertiesatlowtemperature.Athightemperature,thestrengtheningeffectresultsfromtheinteractionbetweenreinforcementsanddislocatio.DislocatioareliabletoaccumulateandentangleattheendsofTiBwhiskers,paredwithequiaxedornear-equiaxedTiCparticle,thestrengtheningeffectofTiBwhiskerontitaniummatrixcompositesislowerthanthatofTiC.ThisisalsothemainreasonthattheadditionofgraphitetoformmoreTiCisvaluabletoimprovethemechanicalpropertiesathightemperature.

第4篇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最初的数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够让儿童的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并且使我们进入儿童的思维世界。”这就是说,数学教学充满兴趣性。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大量使用学具卡片,如小猫、小狗、大象……用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卡片,教会学生认数,计算;同时大量使用幻灯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最后动口表达的“三动”能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不是按照教学进度:每个数都要讲一堂课,而是利用学生学龄前的基础,利用图片,仅用二节课就教会了1-10这10个数。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摆卡片、说数、互相检查、汇报。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充满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数学课有意思,不枯燥,为今后培养能力奠定基矗。

二、教给学习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时,我们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忽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教给学生会使用教科书低年级使用教材重点应放在观察上。新课本大量使用了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在指导学生看书观察时,可根据儿童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采用以下顺序:

①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能按一定顺序观察,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

②按图意要求,会操作摆学具,并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

③会按图意要求填数、填符号或计算;

④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学习应用题做准备。在中高年级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看懂、学会书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和定律。如在学习“分数意义”时,我提出:①把什么看成单位“1”;②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③每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看书,讨论。对公式推导这部分内容,更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思考、讨论。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会。这样,我们充分利用课本,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课最忌讳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应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表露出来,让他们说出是怎么想的,或是怎么理解的。

如在教十几减九时,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摆实物。摆小木棒。一捆(10根)和3根。

(2)要从13里拿走9根,怎样拿?

(3)你是怎么想的。

(4)把你想的说出来,大家听一听。让学生根据问题摆学具,不仅给学生提供“扶手”,更重要的是教给思考方法,培养学生把具体转化成抽象的思维过程。

三、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

第5篇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按照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功能,左半球是语言中枢,主管语言和抽象思维,右半球主管音乐,绘画等形象思维材料的综合活动。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使个体得到和谐发展。

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一、充分感知,丰富表象,为培养形象思维积累材料

儿童能够敏锐感知鲜明的、富有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触发思维。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形象思维要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必须打好基础,丰富表象材料的积累。

1.动手操作,丰富表象

动手操作,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例如:教学余数概念,先让学生动手分小棒:(1)9根小棒每2根为一份,可以分几份,还剩几根?(2)13根小棒,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同学可以分几根,还剩几根?操作完毕,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说说是怎样分小棒的,从而形成表象,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下面题目应该怎样分?①有7块饼干,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几个人,还剩几块?②有12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可以分几支,还剩几支等。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理解了被除数是总数,除数和商分别是要分的份数和每份数,余数是不够一份而多出的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在头脑中形成了正确清晰的表象,正确的思维才有牢固的基础。

2.直观演示,丰富表象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用图片、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材料,有了定量的感性材料,才能在脑中留下鲜明的映象。

例如:教学“长方体认识”,教师可以先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体实物,如:火柴盒、粉笔盒、砖头等,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自己列举长方体实物(书柜、木箱、厚书、铅笔盒……),通过感知实物,学生对什么样的物体是长方体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边观察模型,边看书本,从不同的位置和方向认识长方体的六个面及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十二条棱及互相平行的棱长相等的特点;通过观察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和相交于这个顶点的三条棱长,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模型的平放、侧放、直立三种形态,来说明长、宽、高相对说来是固定不变的,把知识讲“活”,这样学生在动口、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了清晰深刻的表象,为思维的理性化提供了条件。

电教手段引入课堂,可变静为动,化近为远,并以它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反映思维过程的演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时,通过幻灯片的演示,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总数与部分的关系,即总数-部分=另一部分。

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知,在脑中建立清晰的数学表象,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想象力积累素材。

二、引导想象,发展形象思维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不但可以储存,而且可以对储存的表象痕迹(信息)进行加工改组,形成新的表象,即想象表象,它也是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如图示情景、语言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如:教完梯形知识后,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梯形的一个底逐渐缩短,直到为0,梯形会变成什么形?当梯形短底延长,直到与另一底边相等时,它又变成什么形?”借助表象,能有机地把看上去似乎无联系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结合起来。还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记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1

S[,梯形]=─(a+b)h

2

1

当a=0时,变成三角形,面积公式为:S=──ah

2

当a=b时,变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为:S=ah

三、数形结合,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从总的来说,数学是数与形结合的学科。不同类型的数学图形,提供了大脑形象思维的表象材料,调动了右脑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促进了个体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使人变得更聪明。

例如:课本中配合应用题的具体情节而设计的插图,开阔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天地,增强了刻苦学习的意志。又如课本中出示的例题和复习题,表示数量关系时,运用了绚丽色彩和各种小动物、植物、大河、山川,现代的飞机、汽车、轮船、卫星、建筑,古代的文物、书籍……这些不仅对理解数量关系有利,而且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说应用题教学,由于应用题是事理、文理、算理三者的结合,所以应用题的原型比较复杂抽象,学生摄入大脑后难以形成清晰的表象。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出线段图,便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使隐蔽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明朗。例如:“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5/6,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2/3,小新储蓄了多少元?”这题学生往往难以确立单位“1”的量。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画出如下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附图{图}

第6篇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发性。研究性学习的开发性使课堂成为了“快乐的场所”,它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快、平等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质疑,可以猜想、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在这种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有效地参与教学,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他们思维异常活跃,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建立适应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观念。只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课堂上“乱一点”儿又有何妨?学生答非所问又有何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再现能力和想象能力,尤其应当大力表现那些突出奇想,专提怪问题的同学,只有让他们去说,让他们去做,学生才能人人有感受,个个有收获,才能在活动中张开创新的翅膀。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创设有针对性的、开放性的课堂训练项目,教学的“训练”应在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既能进行知识训练,又包含创新成分的作业题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训练中巩固知识,在训练中扩大想象,在训练中巩固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时,可选用以研究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知:D、E是三角形ABC中BC边上的两点,要证明ABE≌ACD,还应补充一个什么条件?

2、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为此,研究性学习必须发展其“实践性”的优势,一方面,必须强调学生将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离开了实践经验,书本知识就难以消化。如果要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就必须使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另一方面,必须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融探索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实践为一体,在“做”、“考察”、“实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进而发展其综合实践能力。

如针对我学校颁布了节约用水、用电的若干规定,本人观察到住校生洗衣服时存在着很多同学一直放着水漂洗衣服的现象,为此提出“研究漂洗衣服合理用水的问题”。

洗衣服是我们日常生活最平常的事情,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思考,合理假设,提出猜想,数学论证,探究问题的解决,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数学意识,增强保护意识。这比颁发几个规定更能起到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自觉性。

第7篇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复数的引入时,可先让学生解这样的一个命题:

已知:a+=1求a2+的值

学生很快求出:a2+=(a+)2-2=-1但又感到迷惑不解,因为a2>0,>0,为什么两个正数的和小于0呢?这时,教师及时指出,因为方程a+=1没有实数根,同学们学习了复数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这样,使学生急于想了解复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数,使学生有了追根求源之感,求知的热情被激发起来。

又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扣克在他家打工的人的工钱,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同时讲了打工的报酬是: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也真便宜,就马上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这工钱到底有多少呢?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论。这时,教师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同时,告诉学生,通过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算出,这个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应为230-1(分)即1073741824分≈1073(万元),学生听到这个数学,都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非常惊讶。这样巧设悬念,使学生开始就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在课堂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这是组织数学的常用方法

二、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它倾向于首先就一下子以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维,获得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对或错),而意识不到他赖以求答案的过程。许多科学发现,都是由科学家们一时的直觉得出猜想、假设,然后再由科学家们自己或几代人,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懈的努力研究而得以证明。如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等等。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

例如,有一位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他刚在黑板上写上下面的题目:平面上有两个点(t+,t-)(t>0)与(1,0),当这两点距离最短时,t=____。有一位同学小声说道:t=1,老师问他为什么?那位学生只是吞吞吐吐,词不达意,说不出所以然。那位老师让他坐下,并批评了他。实际上,那位学生凭的是直觉,首先直觉到:距离最短t+有最小值t=1。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仔细推敲,找出理论依据。其实“追踪还原”出事物本来面目,便可解释为:如图所示,因为t+≥2,所以动点P(t+,t-)位于直线x=2的右则,(含直线x=2本身),t=1时,对应点P′的坐标为(2,0),恰好是Q(1,0)在直线x=2上的射影,P′Q的长即为直线x=2的右半面上所有点到点Q的距离的最小值。

同时,还可以从深一层意义“还原”下去:设动点为(t+,t-),将方程x=t+,y=t-两边平方后相减,可得方程x2-y2=4(x≥2),故点Q与双曲线的右项点P’(2,0)距离最小,所以│PQ│min=2-1=1,这时,t+=2,t-=0,即t=1。

如果这样讲,不仅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直觉思维的积极性,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由此可见,直觉思维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抓好“三基”教学,同时要保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直觉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为杜绝可能出现的错误,应“还原”直觉思维的过程,从理论上给予证明,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机智。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善于采用各种变通方法。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

第8篇

关键词:英语听力教学基本任务听力技能

一、引言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外语获取、交流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获得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来实现的。而听是获得可理解语言输入的最重要的渠道。因而,听力作为一种输入型技能在学生的语言习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英语教学的改革以及各种英语能力考试的改革,使听力教学得以推广和普及。英语教学中对听力的要求日益强化。如何有针对性、有实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或者听能,便成了英语教学中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名英语专业听力课教师,笔者通过学习相关理论以及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发现“讲单词—放录音—对答案”的训练方式很难真正提高缺乏语言环境的中国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然而要知道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听力课堂教学,首先必须明确听力教学的基本任务。

二、听力教学的任务

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根据解码理论,听力理解的过程是听者对说者所传来的编码讯息进行解码的过程——接受、理解声音信息的过程。它涉及语言、认知、文化、社会知识等各种因素,还对听者的听能有所要求。

提高学生的听能即是英语听力教学的目的。听能即听力技能。概括地讲,听力技能是一个综合技能,包括对单词、句子、语篇等各方面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说听力课的实质是一门技能课。而具体地说,在听力教学过程当中,应着重训练培养学生的以下三种技能:有选择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预测和推理能力及笔记能力。

1.有选择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据调查,学生在听音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力求听出每个词、每句话;对话语的每个词赋予同等注意力,惟恐漏掉一点儿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办不到,也是不必要的。

英语听力训练其实是以记忆,确切地说是短时记忆为基础的。但是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心理学家认为,一般来说,一个人一次只能记8个不相关的数字,或7个不相关的字母,或6个不相关的单词,留存信息的时间也短,仅有10秒。因此听音时听者必须有所选择,即将注意力重点集中在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及关乎上下文内容的关键词上。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之前,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从认识上摆脱“不漏掉任何信息”的想法。帮助学生辨别重要内容与次要内容、主题思想与支撑材料;指导他们筛选关键词的技巧;提醒他们重点留意含有when,where,why,who,how等的句子,它们往往载有重要的信息;至于遇到个别听不懂的词或句子,可暂且放过,坚持听完全文。另外,鼓励学生不必因为遗忘某些内容而有负疚或沮丧心理,以免影响听时情绪从而降低之后对语音的感知、辨别、分析推理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适当地将精听和泛听结合起来,并各有侧重。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大意,并要求学生用三言两语概括总结要点或主要信息,然后再让学生精听,以便了解有关细节。听力练习可采取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在练习中,学生必须从录音中筛选必要信息去解决某个难题或完成某项任务。

2.预测和推理能力

预测推理能力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听力技能。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可以通过语境对说话者将说出的话及其含义作出预测或推理。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Barlett在《记忆》(Remembering)中提出了图式理论。Barlett将图式定义为读者头脑中的知识储存。语言图式指听者所掌握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等基本知识。内容图式是指听者对世界的认知,是与听力材料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形式图式则指涉及不同题材与不同主题等语篇结构方面的知识。

预测过程实际上是听者激活头脑中与听力材料内容相关的各种图式并据此对即将听到的材料作初步猜测的过程。

有了预测这一步骤,听者能更快地把感知到的声音符号与已有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等知识相结合,从而更迅速地反应出声音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不仅如此,由于人所表达的思想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听者还可运用自己的大脑中的图式,以及从前文中得到的信息,对下文进行预测;同样从下文获取的信息又可用来纠正、补充前面获取的不准确或不全面的信息。

除此之外,听者亦可基于脑中已有图示,根据上下文关系、用语含义及语调等的变化,对某些没听懂的信息进行合乎情理地推理。也可以根据文中已知信息对某些未知因素进行推理判断。预测和推理应始于听力开始之前,并贯穿于听音全过程之中。

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一项实验:准备题型题量相同、难度相当的两套题,分两次(时间相隔一周)测试同一个班学生的听力水平。第一次不给学生任何准备时间,发卷后立即放音;第二次要求学生拿到试卷后先根据问题和选项预测推理,作出答案,然后放音。结果显示,全班28人,除1人外,其余27人第二次测试的正确率均高过第一次。排除偶然因素,实验结果说明,在听音过程中预测和推理能提高解码的准确姓,对促进学生听力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预测能力的培养包括多个方面。既包括扩大学生语言与非语言的知识面,刺激他们将所听材料与已有知识相联系的敏感性,还包括训练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具体到听力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听前准备活动。例如,学生听音前,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继而展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数据,从而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并让学生对即将听到的内容作初步猜测。学生听音时,教师应鼓励其积极利用高层次的图式,通过文章题目、问题来把握文章的语篇结构,建立或激活相关的形式图式,进行自上而下的预测。听音结束后教师应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巩固图式,例如要求学生回答多项选择题、进行概括推理、复述提纲或寻找某一特定信息,等等。另外学生亦能通过这些任务回顾思维过程、总结思考方法。这一过程能帮助学生将刚听过的信息转化为背景知识,在大脑中建立更多新的图式,从而能在以后的听力中更有效地预测,形成良性循环,真正提高听力水平。

3.笔记能力

前文提过,英语听力训练以短时记忆为基础。而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要在听音结束后单凭回忆完全再现已听内容,即便只是要点或关键词,几乎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做笔记是听力训练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教师应训练学生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适时适量地做笔记不仅可以避免在听完后答题时顾此失彼的情况,还能在听音结束后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以帮助经短暂记忆处理的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储存,成为学生知识系统的一个部分。

好的笔记最突出的特点是简洁、明白、实用。在听力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及时记录与问题相关的细节,特别是回答when,where,why,who,how等的关键词的习惯,更应训练学生在作笔记时分清主次信息,使记录的内容逻辑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主题明确。另外,还应指导学生依照个人的书写、记忆、思考习惯拟定一些速记符号,归纳一些常用重点单词词组的缩写形式,以帮助记忆与回想。

教师可以用中等长度的较口语化的片段,训练学生区分主次观点的能力以及记录典型细节和例证的速度;可以通过新闻体文章或短文,训练学生抓关键词的关键内容;可以通过长篇演讲、专题报告,训练学生分清主次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训练学生针对不同文体和内容的材料采用不同的形式或格式记录信息。如对话可分别记录不同说话人所说的要点;采访应将问题与答案一一对应;实验或调查报告则可通过听前预测设计表格,预设表头,听到相关信息及时填空;对于长篇演讲、专题报告等,可列出树形提纲,分行书写要点,并以不同的项目符号区分不同的层次;有时甚至可以使用线条、方框、箭头等绘制简单的图表等。

三、结语

英语听力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制约和影响听力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只有明确了听力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师才能减少在课程设计上的盲目性,有效地组织听力课堂教学,达到听力教学的目的。要全面提高听力水平,就不能把每周两学时的宝贵时间用于“讲单词—放录音—对答案”的简单机械操练。听力教学课堂并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并以例示范,培养学生听力技能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实践,总结规律,逐步提高听力技能。

参考文献:

[1]ShuBaimei.MondernForeignLanguageTeachingMethodology[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5.

第9篇

1.转变学生艺术造型能力的培养理念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不仅需要借鉴国外艺术造型培养工作的先进之处,还要提高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结合我国实际状况,对固有的艺术造型能力培养理念进行改革和创新,打造出凸显我国民族特色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艺术造型能力培养模式。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秉承培养理念,使造型设计意识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方面,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转变表现方式和造型方式,与时俱进,迎合当前广大民众的审美观,打破原有造型理念的约束,获得新的发展。

2.注重夯实学生基本艺术造型能力

要想提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造型能力,就必须要抓好学生的基本功训炼,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艺术设计基础,为造型能力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基础能力的夯实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实现:第一,增大色彩写生课所占的比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写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自己真实观察到的景物,训练学生的发现和思考能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艺术设计色彩知识,加深学生对色彩的理解。第二,提高学生基础的绘画能力。绘画是体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基础能力的重要方面,要保障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艺术思维运用绘画方式体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拥有较强的画面构图分析能力。第三,强化结构素描环节。形体结构的分析、理解和特征把握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这对提高学生的艺术造型能力有很大帮助。

3.强化对学生艺术造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为艺术造型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尤其重要。教师必须加强转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多种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构思出更具创意的艺术造型。教师在学生艺术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头脑中对图像形体结构进行分析,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开展设计人才培养工作时,教师应给出一定的题材、形态,便于学生逐步深入理解造型规律,通过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促进学生联想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的形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艺术造型思维方式。除此之外,还要丰富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培养的内容,尊重学生的审美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作灵感融入造型设计,摆脱固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

二、结语

第10篇

(一)教学语言数学化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数理逻辑逐步融入经济分析中,经济学不断数学化。对学生而言,当鲜活生动的经济现实被描述为复杂而抽象的数学符号时,例如货币供求函数,尤其对于那些文科学生而言,《货币银行学》便变成了一门冰冷的课程,学习愈发枯燥乏味。且教师总在教学中板书许多公式,进一步削弱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理论化

《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货币流通和金融体系运行一般规律,以及两者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一些教师由于缺乏该领域的实践经验,教学内容主要基于自身对理论的理解和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照本宣科,或者照搬发达国家市场的经典案例,与我国实际市场情况脱节,从而无法达到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的目的,当然也就难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机械化

现在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绝大多数教师都比较偏重教材内容的教学,平铺直叙地讲解理论知识。就算进行案例分析,也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忽略案例中问题的实际性和复杂性。这一方面会使学生对理论学习的价值产生困惑,从而导致部分同学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其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四)考核方式单一化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货币银行学》的考核方式主要为期末考试。然而,其是一门经济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课程,金融经济现象的情况负责多变,答案也千变万化。因此,该课程需要通过考核评定学生理论基础的扎实程度和对金融经济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不是如数学等学科那样通过单纯的计算题的唯一标准答案直观获得学习成绩,从而评判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由于《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特征,因此在现代教学设计中,应该以坚持以“应用能力”为培养目的,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进行实践教学,使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力求教学中充满趣味性、教育性、针对性、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目的。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构建《货币银行学》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一,教学内容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各类实训模拟课程,并将实训成果在专题讨论课上进行分析点评。第二,通过互动性和双向性的教学活动,力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除案例教学外,增加视频教学、实地教学和项目教学,以丰富的形式吸引学生。第三,本课程在考核过程中避免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坚持学期初到学期末的过程化考核体系。通过“复合式、全程型、多元化”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和真实学习过程的考核。

(一)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首先,在选择合适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征有侧重地教学。目前,国内各高校货币银行学选用的教材大多在重点内容和理论体系上如出一辙。然而,不同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本课程的定位存在一些偏差,因此,如果简单地采用引进版或者名校版,然后单一地照本宣科,就忽视了专业的特殊性。例如国际贸易专业,其货币银行教材应该在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外汇,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国际资本等方面的内容;而财务管理专业则可忽略这块内容,重视利率、贴现等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板块,不断强调课程体系,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达到知识体系完整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关键概念和核心理论等,需要就知识的难易程度设计分层次的、逐步深入的问题,引导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在原有的基本的教学内容中,结合专业特征,开设一系列实训模拟课程,包括书面训练和实地训练。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进行以《货币银行学》为理论基础,以Excel为操作平台,以外贸业务为主线的实训模拟。又或者由教师提供材料和问题,要求学生到银行实地学习,促使其通过实地学习和分析,读懂汇率牌价表,了解外汇汇兑业务,达到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分析能力的目的。最后,将实训模拟课程的分析报告在专题讨论课上进行分析和讨论。专题讨论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培养学生探究与发现金融问题的能力、思辨金融政策合理性能力及金融决策能力。这种课程在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将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1.案例教学

第一,设专门的案例分析课。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将案例分析穿插在某些理论之后,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实证。然而,这样的案例分析都是简单地生强硬套理论,草草地将案例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分析,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无法使学生达到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目的。专门的案例分析课是将案例通过前面课堂上的一系列理论综合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全面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第二,选择本土化的案例。首先,案例教学一定要选择与现实贴近、学生能直观认识的真实案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发达国家的案例与我国情况相差甚远。最后,要在本国的案例中尽可能选择典型的案例,即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案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第三,坚持案例分析的应用性。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该案例的主题,全方位启发学生思索、探讨,借助多元表征加深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首先应阅读案例并归纳出案例的要点,然后根据教师设计的各种问题进行质疑、讨论,形成不同观点、见解和解决方案,最后从这些备选方案中选出最合适或最佳方案。

2.视频教学

视频教学法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形象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将理论形象化、生动化。第一,视频所包含的信息远比教师在同样时间内传递的信息多,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第二,视频所展示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比教师单纯用语言表达更易使学生记忆、掌握,有利于让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第三,视频可以穿越时空,向学生展现更加真实和直观的信息,从而更容易阐述概念。视频的教学效果有时要好于教师的语言,尤其在新知识的引入这一环节使用视频教学,通过感性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完成良好的感知任务。以《中央银行》章节为例,在新课一开始,播放CCTV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货币”,从1825年英国的经济危机开始讲述中央银行的起源,从视频中一一找出中央银行产生的四个客观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导演”的角色,学生通过教师的指令进行活动,从而自然地进入到新的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因此,视频教学的关键是悬念导入。“疑”是学习的起点,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新知识寻找答案时,才会进行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视频播放之前,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地揭开“谜底”。这不但能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3.实地教学

实地教学法是一种现场教学法和自主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能吸引学生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要求学生去某家银行,借以换汇的机会理解外汇牌价表上现汇买入价和现钞买入价的差异。

4.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一种综合模拟训练,即将课堂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于一个虚拟课题,要求学生组队完成。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题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重新回顾一遍,并简单介绍其中将会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在课题的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从设计到实验,再调整,最后得出结论并撰写课题报告。本文提到的实训模拟中所举的“以Excel为操作平台,以外贸业务为主线进行实训模拟”,即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考核方式多元性

多元化的考核就是以过程考核为主,结合期末笔试得到综合的、合理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多元化的考核中,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专题讨论三者合而为一,即在理论教学中通过课堂笔记、课后习题及期末笔试等方式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在实训教学和专题讨论中,通过报告和课堂发言来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这些方式不仅体现学生参与结果,而且充分反映学生整个参与的过程。在学期结束时,可以采取小组成员互相打分的形式,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三、结语

第11篇

(一)思想观念落后

当前,许多应用型大学以就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等,要求学生被动适应社会,忽视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落后,创新创业意识缺乏,片面地认为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创业是参与工作之后的事情。在就业方面,有些学生只想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不愿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不愿进行自主创业。

(二)教育形式落后

当前,许多应用型大学都试图建立“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但并未将创新创业课程列为必修课。有些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内容与专业课程联系不紧密,只是简单地讲授一些就业形势、面试技巧、岗位选择等知识,不能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师资力量不足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但许多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既有教学经验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多由思政教师、心理学教师、辅导员、党团干部、就业指导教师等进行创新创业教学,这些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创业经验,只能照本宣科地进行创新创业教学,不能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指导和帮助,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积极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但这些政策缺乏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可见,大学生创业的市场门槛仍比较高,竞争规则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创业环境仍有待改善。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创新创业理念

当前,许多应用型大学强调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忽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而,学校应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模式,通过专题讨论、课堂辩论、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此外,应通过就业教育、创业指导、实习实训等活动,教育学生树立自主创业、开拓创新的就业观念,使学生能够走出被动就业的思想认识误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业活动中。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但许多应用型大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为此,学校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第一,应提高教师素质。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学习交流等方式,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丰富教师的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让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增加教师的社会经验和提高实践能力。第二,应优化师资结构。可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为创新创业兼职教师,或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等到学校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动态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优化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就需要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形成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例如,可以将创业技巧、创业知识、创业指导等融入理论教育、毕业设计、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通过渗透、强化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可以充分挖掘和开发专业教材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风险与利润共担的条件下,让学生参与到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等经营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经营能力。

(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教育活动,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必须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创业实践联系起来。首先,可以以创业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可以开展各类创业计划大赛,从比赛中遴选出优秀项目,并给予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支持,让学生在校园内实施创业项目。其次,可以以大学生实习基地为载体,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应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调研、实习或就业定岗,或让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在创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五)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第12篇

关键词:文学语言;言语行为理论;施为性;创造性;建构性

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67-0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也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不仅是文学的传达媒介,也是构成文学本体的物质形式。作家凭借语言传达他的全部构思,读者也是通过阅读作品语言来接受作品所运载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学就是对语言的一种运用,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文学,语言在文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①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研究文学都不能忽略语言在文学中的作用。

一、传统的文学语言观:“工具论”与“本体论”

众所周知,以往对文学语言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重要的看法:第一,“工具论”:把语言当作文学的工具和载体。现代汉语词典对“工具”的解释为: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比喻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对“载体”的解释为:泛指能够用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因此,语言作为文学的工具与载体,在这里起到一种中介和桥梁的作用。作者首先在脑海中进行构思,待构思成型便赋予其形式,这一形式就是语言。通过语言,文学作品得以呈现。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更多的是附属于文学的,它的目的是为文学作品服务。由此看来,语言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

第二,“本体论”:关注文学本体,重视语言本身。到了20世纪初期,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理论家们开始关注文学本身,语言就被重视起来。“文学语言被置换到了文学的中心,甚至成为了文学的全部,而不再仅仅被看作是隐藏在内容背后的类似于容器的存在。”②不管是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还是结构主义,都认为只有关注文学语言,才能够真正地读懂文学。

纵观以上两种主要观点,在承认这些观点的合理性的同时,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前者贬低了语言的实际作用和功效,忽视了语言本身所具备的创造性,使语言完全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后者虽然对语言的重视程度大大加深了,但是也把文学研究置于一种封闭模式之中,使得文学研究远离了现实生活。综上所述,“工具论”语言观和“本体论”语言观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克服以上两种认识的弊端,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新的认识。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观点

“随着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洗礼、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和20世纪初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传统西方哲学的三大主题:上帝、物质、灵魂逐渐淡出了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③传统的哲学观念被颠覆,西方哲学的危机逐渐显现。哲学家们认为逻辑是有语言体现的,为了探寻哲学的出路,西方哲学出现了“语言学”转向,“20世纪前半期,大多数英国哲学家都认为语言学的分析是唯一合法的哲学的研究,这些哲学家自称为语言哲学家,称自己的研究为分析哲学”。④

在这样的背景下,奥斯汀于1962年出版了他的《如何以言行事》,这标志着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奥斯汀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说话就是做事。他把有真假之分的陈述句叫做叙事句,把那些无真假之分又不用来陈述的句子叫做施为句。施为句是有行事能力的句子,它旨在完成某一行为,例如:“I promise to be there at two o’clock.”施为句的言语行为是由施为动词“promise”来实现的,这个施为句通过语言表达了他承诺会在两点到达那里。

奥斯汀自己也很难清楚地区分陈述句与施为句,在某些情况下,“同一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可能两者都是”⑤。但他仍然坚持“说话即做事”这一观点。并且将施为性作为实际运用的语言的一种共有功能。

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为三个层面:以言表意、以言行事、以言取效。奥斯汀的研究重点是现实生活中的日常语言。他认为,文学语言是以一种“寄生于正常规范上的方式”⑥被使用的。也就是说,奥斯汀认为文学语言不在一种正常的语言环境下使用,不属于正常的语言使用范畴。虽然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极为相似,但二者有极大的不同。文学语言并不在现实中实际发生,也不产生现实的效果,没有人会把小说主人公虚构的誓言当真。因此,奥斯汀就将文学语言排斥在言语行为的研究范围之外。

关于文学语言寄生性的问题,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1975年发表的《虚构话语的逻辑地位》中,观点与奥斯汀有所不同。塞尔认为文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他将文学与虚构的概念进行了区分,认为虚构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实现言语行为。正如塞尔所说的,“构成虚构作品的伪装的以言行事是因一系列的惯例而得以可能的,这些惯例暂停了那些让以言行事得以与世界关联的规则的正常运行。”⑦虚构的文学作品的作者通过“伪装”的方式来实施以言行事这一功能,也正是作者“伪装”的意图使虚构的作品语言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得以实现。因此,塞尔仍旧不把虚构的语言看作是真正的言语行为。

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给予极大的重视。他们并非孤立地研究语言本身,而是把语言看作一种行为。这样一来,语言就被赋予了极大的建构性和创造力。言语行为理论是对传统文学语言观的极大突破和颠覆。

三、言语行为理论对文学语言施为功能的发现

西方的一些文学理论家从言语行为理论中受到了启发,认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语言结果,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跟反映,更是一种以言行事的创造性的实践行为。他们纷纷通过不同的理论说明文学语言像日常语言一样,也具有施为功能,认为人在说话的同时也在做事。语言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是“言”和“行”的融合跟统一。

(一)文学语言不应被排除在外

奥斯汀将文学语言排除在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范围之外,塞尔也认为,“虚构作品的作者是在伪装从事以言行事行为,但他事实上并没有施行以言行事行为”。⑧笔者认为,奥斯汀与塞尔的观点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塞尔的观点出发,我们来看一下文学与虚构的关系。塞尔认为,“大多数文学作品是虚构的,因此也就有可能把对虚构的定义和对文学的定义混为一谈,但是,存在着并非文学的虚构的例子,也存在着并非虚构的文学的例子,这足以说明把它们混淆起来是不对的。而即使没有这些例子,这种混淆也是不对的,因为文学与虚构在概念上就不一样。”⑨由此可见,虚构与文学并不是划等号的。一方面,文学的一部分是虚构的。塞尔认为“在虚构作品之中,语词不再具有它们通常的意义”,⑩虚构作品中的情节、人物等诸多因素虽出于虚构,但通过作者“伪装”的意图之后便转化为一种文学的真实。这使得虚构的文学语言并不是子虚乌有、无所指涉的。虚构虽不通过日常语言的方式实现言语行为,但它通过“伪装”的方式也在进行言语行为。从语言的结果上来看,两种方式是殊途同归的。这样也就肯定了虚构的文学语言的施为功能。

另一方面,文学也包含着真实。虽然我们习惯说文学作品是虚构的,但“虚构作品并不必完全由虚构话语构成,一般来说也不会完全由虚构话语构成”。{11}换言之,文学包含着一部分真实。“有时虚构小说的作者会在故事中插话,这些插话不是虚构的,也不是故事的一部分。举一个著名的例子,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宁娜》中用这个句子作为开头:‘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我认为这不是虚构的,而是一句严肃的话。这是一句真正的断言。这是小说的一部分,但不是虚构故事的一部分。”{12}文学中真实的部分同日常语言没有本质的区别,按照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真实的文学语言应当具有施为功能,是一种言语行为。

乔纳森・卡勒也发表了同样的看法,他在《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一书中谈到:“文学不是轻浮、虚假的描述,而是在语言改变世界。”{13}卡勒认为,文学语言首先创造了角色以及角色的行为,其次创造了文学思想和文学观念。

(二)文学语言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建构性的特殊的行为

文学语言具有施为功能,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建构性的特殊的行为。文学语言即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主动地创造和建构了新世界、新思想。正如卡勒所认为的,文学语言“首先创造角色和行为,第二点,文学作品使思想、观念得以产生”。{14}首先,文学语言主动地创造和建构了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界,塑造了一群人物,一系列事件以及故事得以发生的背景。语言通过命名这种行为创造了文学作品,这在小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个个栩栩如生。情节紧凑,一环扣着一环。作者运用语言将大大小小的人物写真、写活,无论主子还是奴仆,都绘声绘色。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兴盛到衰落的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文学语言之所以是具有创造性的施为行为,是因为它对人物、故事的刻画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照搬照抄式的模仿,而是主动地、创造性地将很多典型特质糅合于一个人物之中,是一个特殊的、高于现实的人物。让读者读来觉得似曾相识却又与众不同,这正是文学语言的创造性所在。此外,文学语言在构成文学作品的同时也传达了新思想,乔纳森・卡勒曾说:“文学作品使思想、观念得以产生。拉・罗舍福科认为,假如从来没有从书本中读到过恋爱的事情,人就从来不会有恋爱的念头,并且浪漫爱情这个观念照理说应该是大众文学的发明。”{15}

第二、语言的本质是用于交流,它沟通了作者、作品、读者与世界,促进了四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想要研究语言就必须始终牢记语言的本质,不能脱离本质空谈。“语言是应人类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它的首要功能是被用来沟通信息,交流思想。”{16}因此,语言的根本功能是交流。语言作为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一个动态的活动。毋庸置疑,由语言构成的文学作品必定是以对外的交流为目的的。因此,我们除了把它看做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外,还要把它理解成一个动态的交流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随着接受美学的兴起,以读者为导向的文学交流渐渐受到重视。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完全建立在文本之上,也就是完全依赖于语言。不同阅历与知识背景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读者与作者的交流也是开放的,这就产生了多元化的交流,也彰显了文学语言的创造性和建构性。

文学语言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具有施为功能,与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主动地进行创造、建构,并且发挥交流、取效等一系列作用,并非仅仅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

注释:

①狄其骢,王汶成,凌晨光.文艺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9.

②陈李媛.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下的文学语言观[D].济南:山东大学,2013:22。

③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5.

④付习涛.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J].求索,2004(06):174.

⑤⑥约翰・朗肖・奥斯汀(英).如何以言行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7-22.

⑦⑧⑨⑩{11}{12}约翰・R.塞尔(美).虚构话语的逻辑地位[J].南京社会科学,2012(06):4-8.

第1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写作能力培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重要举措。我曾结合人教版九上“青春随想”和九下“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这两个综合性学习,以“成长”为主题在自己所教班级开展了“青涩年华六月繁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此次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青春、诠释青春,回首并总结三年青春时光自己的成长和收获,整个活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其间老师只对策划方案做了两次简单修改,活动具体过程及内容如下:

一、活动前期准备:

1 在班上宣布开展活动的消息,告知学生活动目的及意义

2 学生自主报名竞选导演。

3 学生自主报名并准备节目表演。

4 各位导演商量整个活动时间及节目安排,写出策划方案,与老师交流意见。

5 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修改建议,完善活动策划方案,并提醒学生做好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活动过程:

1.开场:(1)播放歌曲《同桌的你》

(2)主持人开场白,引出主题

2.叶杨飞、文意诗歌朗诵《青春的赞歌》

3.向前、夏爽 演唱《淋雨一直走》

4.互动小游戏 “心有灵犀”

游戏规则:

从班上随机抽取三组同学,每组3人,一个人比划两个人猜,猜的人背对黑板,不得回头偷看PPT。猜词过程中,不允许说出词条中包含的任一字,否则该词条作废。根据词条难度,有三次选择放弃的机会从班上随机选取3名同学,每组游戏时间为三分钟。由兰莉媛随机抽取三组同学,缪钰统计最后的结果,输的那一组由同学决定用什么摆POSS,如打成平局则由石头剪刀布决定胜负。

5.房鹏、王冀演唱歌曲《老男孩》

6.余婷婷展示三年班级成长PPT《我们的初三》

7. 向前,肖鹏杰,王冀三位同学发言,总结自己三年的初中生活

8. 叶杨飞、文意、向前演唱歌曲《有形的翅膀》

9.留下梦想的足迹:每位同学在纸上写下你们的梦想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放到信封里,收集起来放到老师处收藏。几年之后,我们长大回来时再拿出来看。自己的愿望是否实现,自己对过去是否无憾。

10.凌若风演唱《毕业季又来临,我们永远在一起》

11.老师寄语(请各位老师上台发言,讲讲自己想对同学们说的话,期望及鼓励)

12.主持人总结班会,结束语

三、活动后记: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全体师生都为之动容,活动过后笔者很感动,写下了这样的观后感:

“青涩年华六月繁花”主题活动后记

今天是孩子们回首青春、总结成长的日子。

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面带微笑,静静地欣赏着他们精心准备的节目。

音乐声起,一曲《同桌的你》,便把我带到了那遥远的青葱岁月,我们一起唱着,回顾着,感受着。似乎相识在昨天,转眼便要别离。一起走过的日子,是那么短暂而美好。孩子们和我都进入了活动营造的暖暖氛围。

节目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张凯、陈达芳大方得体、激情洋溢的主持令人刮目相看;向前、夏爽活泼欢愉的演唱扫去了一切烦恼;文意、叶杨菲深情并茂的朗诵让我如痴如醉……我欣赏着,也感动着,那喷涌而出的感动似乎将要把我淹没,强忍住感性的泪水,望着眼前这群我爱的孩子们,他们是那么优秀、那么认真、那么可爱啊!

我想说,初中生活是人生的一个美丽驿站,我们有幸能够一起走过。今后,我们还将走更多的路,遇到更多的人,但是,无论走得多远,都别忘了回头看看,总结得失,认真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四、活动反思

活动过后,反观整个活动及活动后记,学生参与热情很高,主动积极地筹备和安排节目,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多种能力得到锻炼,教师也为之感动、欣慰,可再对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这一标准时,马上发现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与课标中所提到的效果相去甚远,而且问题还不小。

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不是班会课,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它应该具有语文的特点和特色,应拥有语文独特的味道。

五、综合性活动中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活动的改进建议

此次活动对写作这项内容有所涉及,但涉及内容不多,不能够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反思过后,笔者认为,此次活动,想要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需要对活动进行以下改动:

1. 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写下自己对青春或对初中生活的认识、感悟等。

2. 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写下初中生活中最让自己难忘的一件事、一节课或让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同学老师,全班分享。

3. 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写下青春寄语,写下对自己青春路上的美好祝愿。

4. 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写下青春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走好这一美好阶段。

5. 改动的第3、4环节可以形式设计新颖一些,做个展板用于班级文化布置,也有利于初三后期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士气的提升。

(二)关于综合性活动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考

除了以上几个环节的改动外,还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来进行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如以下几种形式:

1.媒体资源善利用

学生步入初中以后,独立性增强,不喜欢家长老师的说教,却乐于从电视和网络中去感悟人生,接受教育。为避免“青春成长”这一主题活动的单调枯燥,可下载湖南卫视“5・4成人礼”的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写观后感受,写人物颁奖词等,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受到更好的“青春成长”的洗礼,抒发他们的内在感受,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联系生活善思考

第14篇

关键词:反思反思性教学教学能力

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teaching)又称反思性实践(reflec-fivepractice),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师范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它是培养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反思性教学

1.1反思性教学的含义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思潮或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倡导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意图从不同方面对其概念进行诊释,但多将界定重点放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方面。现在较能得到认同的是我国学者熊川武对反思性教学的定义,他将反思性教学界定为:反思性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育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一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这一界定说明了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既是教授者又是学习者,同时又突显了教师反思的重要性。

1.2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是一种可重复的反思。它旨在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参与反思性教学的教师获得了创造性思考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它是一个螺旋式的提高过程。

(2)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是一种对教学产生新的理解的过程。

(3)反思性教学是既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又全面提升教师能力的实践活动,是把教学作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实践过程。

(4)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它让教师感到自己有责任让每位学生成功,而且认为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学生成功的关键。

2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途径—反思

2.1教学反思的方式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其能力发展的途径。Schon指出,从业者结合亲身经历中的疑惑,通过一系列的反思、研究活动来寻求解决疑惑的方法,是从业者提高自身职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师的教学反思包括以下步骤。

2.1.1课后小结养成每节课都要进行小结的习惯。小结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反思过程,首先要反思学生,如学生的反应如何、接受程度怎样等,然后要反思教学,如与学生互动如何,教法运用是否得当,是否突出了重点、难点,是否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等,以便为下次课积累经验,改正不足,发扬优点。

2.1.2听课与集体备课观察和分析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如课堂管理措施、教学方法、学生反应、师生关系、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问题等。通过听课,取长补短,学习长处、反思不足。并在课后彼此交换意见,提出改进措施,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讨论不同讲授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反思上一年在教授本节内容时出现的问题,积极改正。

2.1.3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是比听课更全面的一种评价方式,要求评价者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要对被评价者的教学文件作出评判,即教学文件准备的各个环节是否得当等。这是一个反思、分析、综合和实践循环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2.1.4学生评教在某个学习阶段结束时,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好准备。

3反思性教学的实践

反思性教学以科学反思为基础,是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相结合的教学,是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教学,是不断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实施反思性教学。

3.1调查研究,了解学生需要

反思性教学的主体还是学生,如果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而凭主观臆断实施教学,则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针对进人临床实习的学生,带教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写出详细的人科实习计划,再根据学生希望获取什么知识来制订相应的实习教学计划。

3.2区分个体,结合集体讲课与个别指导

我们知道,虽是同类事物,但也有其共性和个性之分。比如由于《护理技能操作教程》相对规范、细化,护生进科实习后,很快就能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而医学生则不能。因此,在给医学生讲授技能辅导课时,应备齐所需用物,认真备课、示教,先以大班形式教学,再以小组形式教学,必要时一对一进行个别答疑。

3.3勤实践、多提问,返学为敬

学生牢固掌握了课堂所学知识不等于具备了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比如,要求护生学会初步分诊、询问病史,将跟随医生诊病、跟随教师模拟操作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可以指定某护生边操作边讲解,其他护生找出不足之处,最后带教教师给予指导,使其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并转换成技能、技巧,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3.4定期祖织麦流活动,进行反思性总结

要求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将自己的想法、体会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分析问题重点,进行自我反思。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以培养学生不断反思、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第15篇

【关键词】 语文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1教师高屋建瓴,更新教育思想,营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氛围

创新教育,是一种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思想,已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营造一个激发学生大胆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氛围。如何营造这种氛围呢?

1.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学生,尊重、关爱每个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放弃权威思想,摈弃“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独立大胆的探究兴趣,不断满足每个学生自尊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与教师、书本和其他同学的不同的见解,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双边心智对流的师生场,让学生独立、流畅、变通地进行创新思维。

1.2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机制和互动合作的学习机制,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善于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优化教学过程,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抓住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轶闻趣事给学生以启迪。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已有知识经验,去独立探索知识的奥秘,创设生动活泼、和谐愉悦、不断进取的学习情境。

1.3重视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广博的学识和娴熟的技能是人继续学习新知识,不断创新的基础。它能使人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思路拓展,思维方式灵活多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另辟蹊径,在深度和广度上具有新颖独特的见解与设想,从而转化为现实的创造思维成果。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训练和语文知识积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写作等听说读写能力和获取、摘要、分类、识别、评注、删改等语文基本技能。

1.4挖掘教材中创造教育因素,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找准渗透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给学生认知策略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情节延伸、情节假设、情节修改、角色转换等方法,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智力、情感的个性特点去领会课文。尽可能地发挥课文中固有的有关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等方面的智力因素和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俯而细读、仰而凝思、潜心理会、披文入情的过程中,智力得到开发,性格得到陶冶,从而产生自己的感受,形成独立的见解,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2把握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

2.1注重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阅读是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和复杂的心智与情感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认知策略和思维操作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形成思维迁移,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可以从课题、课文词语、课文句子、课文篇章结构等入手,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