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护理研究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文题是概括文章性质和内容的重要标志,是最先提供给读者的直接信息。
文题与内容要相符,应能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读者常是以文题为主要依据来判断论文的阅读价值,故文题要概括、简练、准确、新颖:
1.概括:即用简短的文字囊括全文内容,体现全文精髓,使人一看就能对全文的含义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引人入胜,便于记忆。
2.简练:就是要简短、精练,一般以不超过20个字宜,切忌冗长繁杂,用词要字斟句酌,可用可不用的字应尽量免用。如"妥拉苏林局部皮下浸润注射消除输液引起的局部肿胀的观察",共26个字,改为"妥拉苏林局部注射消除输液外渗肿胀的观察",19个字已可表达文章主题。
题目的文字一般不用简称或外文缩写,必须用时也只能选用公认和常用名称。文题尽量不用标点符号,如有必要设副标题,可用破折号与正题分开,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附150例病例分析"。
3.准确:就是要用词准确,正确反映论文的主题与内容,避免出现文题不符的情况。如"临床输注过程中的空气污染及其对策",作为文题不准确。因为1)"空气污染"并非输注过程中的";2)"对策"应该是防止或减少污染的对策,其中"及其"欠妥。如改为"静脉输注环境的空气污染即及其预防"则能正确反映论文的主题。
4.新颖:题目要有特色和新意,不落俗套,避免与已有文献的题目雷同。
二、作者署名和单位
题目下面要写上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以便于编辑、读者于作者联系或咨询,也是对文章内容负责的表现。
1.署名作者的条件:一般包括下列人员:
1)课题的提出者及设计者;
2)课题研究的主要执行者;
3)进行资料收集及统计处理的人员;
4)论文的主要撰写和修改者;
5)对论文主要内容能承担全部责任,并能给予全面解释和答辩的人员。
2.署名注意事项:
1)署名顺序按参加研究工作的多少和实际贡献大小排列,而不能以职务高低、资历长短排列。第一作者应是研究工作的构思、设计、执行和论文主要撰写者。
2)每位作者姓名之间要空一格,但不需加任何标点符号。
3)署名必须用真名,不得用化名、笔名和假名。
4)前,若参加研究者已调往其他单位,可在署名末尾右上角加注符号,在页脚注中说明。
三、摘要
即文章的内容提要,是用最扼要的文字概括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步骤与方法、主要发现及结论,着重说明研究工作的创新和发现,使读者概略了解全文内容,以决定是否有阅读全文的必要。。摘要不列图或表,不引用文献,一般在正文之前,大约200-300字为宜。摘要一般在署名之下,正文之前,书写时"摘要"二子顶格写,空两格后接摘要内容。
四、关键词
是最能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单词、词组或短语,目的是便于读者了解论文的主题,利于人们在检索中迅速查到文献。每篇文章可选3-5个关键词,可从文题、摘要、正文别是文中小标题中选择,也可参照美国"IndexMedicus"及198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翻译的"医学主题词注解字顺表"和中国科技情报所及北京图书馆主编的"汉语主题词表"。关键词一般不用缩写词,在提要之下,顶格写"关键词",空两格后依次列出,之间可用分号隔开,最末一词不加标点。
五、正文
正文是文章的主题部分,一般分为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4个部分。
(一)前言
又称导言、引言或序言,主要介绍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及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等。前言不宜过长,避免作自我评价和过多引用文献,点明主题即可。
(二)材料与方法
临床研究的论文可用"临床资料"、"对象与方法"、"病例资料"等。应详细说明研究对象和采用的方法,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条件、来源及数量、抽样方法、研究步骤、观察指标、选用的仪器或研究工具、资料整理与统计学处理方法等,都要交代清楚。目的是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具体内容,便于对研究进行评价和验证。
(三)结果
结果是论文的关键部分,是作者论述本研究的价值和讨论观点的依据。包括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的数据,经过科学的整理归纳和精确的统计学处理后,按照逻辑顺序,用文字、统计图或表格的形式报告出来,图和表不宜过多,能用文字表达清楚的就不必用图表,图或表能更清楚表达者,则应压缩文字。必须注意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详细叙述新的发现和正面的、阳性的结果,也要如实叙述反面的、阴的结果,作出客观的分析与报道。
(四)讨论
讨论是论文的精华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论文的学术水平和价值。讨论是结果的逻辑延伸,对结果进行阐释、分析、论证和评价,从感性认识上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讨论部分的写法不一,一般内容可包括:本研究的原理和概念;所的结果的分析和评价;结果的含义和事物的内在联系;从结果因出的推理和结论;指出结果和结论的理论意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今后要解决的问题与展望及该项研究的不足之处或出现的误差等问题。讨论部分注意与本文的结果紧密联系,同时分析过程最好多结合理论。还可把研究结果与有关文献报道的异同处进行比较,从不同角度分析,提出新的观点和概念,以充实作者的论点。
六、参考文献
1.1研究型护理概念
研究型护理就是以护理服务标准和护理技术规范的产生和传播为使命,立足临床实践,重视科学研究,在护理创新中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完善护理服务品牌形象,充分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应有贡献。
1.2研究型护理内涵
研究型护理包含4层含义:一是强调护理服务标准和护理技术规范的产生和传播,经过实践检验、科学凝练、行业认可的服务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助于保证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二是强调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关系,护理科研离不开临床实践,科研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通过科研促进临床护理方法的改进、护理技术的提高、护理结局的改善;三是强调人才培养在推进研究型护理中的重要作用,技术优、能力强、素质好的高层次护理人才不断涌现,能够为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保证;四是强调护理的专业价值,使护理服务适应和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环境等诸方面的健康需求,为维护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1.3研究型护理特征
研究型护理一般应具备以下4个特征: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目的,以持续护理创新为动力,以造就高层次护理人才为关键,以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己任。
1.3.1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为目的。推行研究型护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在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下,护士的职业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尊重和关爱病人成为护士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如果不能适时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就无法得到患者的信赖,就无法适应医疗市场的竞争环境。
1.3.2以持续护理创新为动力。如何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拓展护理服务的领域,深化护理服务的内涵,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新形势下护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以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立足临床实践,积极开展护理研究,通过临床护理问题的解决,不断推动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1.3.3以造就高层次护理人才为关键。以高级护理实践培训为牵引,以强化基本技能培训为基础,以拓展专科护理技能培训为支撑,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化护理人才队伍,提高护理水平,推动护理学科发展。
1.3.4以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己任。以被动执行医嘱为工作主线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开展工作,提供更为整体化、连续化、专业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护理服务。要从整体人的角度出发,履行专业照顾、协助诊疗、健康指导、心理支持、沟通协调的护理职责,通过特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与专业实践相符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来服务于人群及整个社会,为维护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2创建研究型护理的主要思路与做法
2.1更新服务理念是前提
研究型护理应该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核心,以护理人才培养为关键,以学科发展为引领。在该理念指导下,明确护理服务宗旨,即“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热心和奉献精神创造一流的护理质量,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竭尽全力提高病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确立护理工作目标,即“为病人提供规范、快捷、安全、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病人需求”。
2.2创新管理机制是关键
2010年初,在深化医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下,原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要求各级各类医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实质是医院护理服务模式和护理管理改革,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建立起一个优质服务常态化、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型护理新模式需要更加科学、高效、灵活的保障管理机制,营造更加和谐创新的工作氛围,推动护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2.3集聚创新人才是根本
总医院于1996年被批准为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被授予博士生招收资格,2011年被批准为护理学博士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名,高级职称护理人员56名,博士学位4名,硕士学位20名,本科学历294名,大专生824名,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占60.18%,比目前我国护理队伍大专护士比例(25.6%)高出34.6%,形成了合理的人才结构。近年来,选送百人出国(境)培训、学术交流,为研究型护理模式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4构建科研平台是保障
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环境有利于科研工作顺利发展。一是鼓励护理人员提高学历层次,脱产或在职参加本科、研究生层次学习,取得学历后给予报销学习费用。二是加强护理科研知识培训,邀请院内外专家讲授科研选题方法、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和论文书写等科研知识,选派有科研能力的人员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三是定期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护理论文新技术汇报会,立项课题汇报会等。四是医院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发表护理论文、获国家专利的人员年底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护理科研成果人员给予重奖,作为评优、评先、岗位竞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并与护士长考核挂钩。五是设立护理科研专项资金,鼓励护理人员搞科研,取得上级资金课题医院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
3创建研究型护理成效
总医院创建研究型护理以来,经过4年建设,在护理人才培养、护理学科建设、护理服务提升以及护理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申请各类课题16项,科研经费200余万元。每年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十余项,在国家统计源期刊200余篇,在SCI、Medline收录期刊近十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0项。护士中有40多人担任中华护理学会和北京护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各项学术职务,10多人担任国家统计源期刊杂志编委,在军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4创建研究型护理意义
4.1回归护理本质
护理是对病人的这些反应进行观察和判断,进而报告并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处理。现代整体护理强调在诊治伤病同时,观察、判断和处理病人伤病的反应,尽量满足和缓解伤病或治疗过程给病人在情感、心理、功能等整体方面所带来的个性化需求和改变。因此,与医生形成互补的是,护士职责正是全面、连续地观察病情,她们关注的焦点是病人疾病的反应和病情的变化趋势,工作核心是运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了解和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和需求,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提供照顾,以实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的目的。
4.2洞悉护理内容
研究型护理包括生活护理、治疗处置、教育指导、心理护理、监护观察、功能训练和专业护理等7项内容,对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护理内涵是专业照护,焦点是判断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并要观察病人身心情况;治疗处置核心是执行科学的操作规范,并将护理评估、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贯穿其中;教育指导在于选择关键时间节点,实施个性化指导,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心理护理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心理反应因人、因病、因时而异地进行,缓解病人的无助、紧张、焦虑或恐惧等不良情绪;监护观察要求及时、量化、动态;功能训练要有明确、量化的训练计划;专业服务核心要尊重病人、方便病人,才能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临床、贴近患者。
4.3改善护理结局
[摘要]目的:通过对国内宁养院护理的现状分析,对存在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护理对策,家居与门诊服务相结合的宁养护理模式。方法:通过参观学习、交流及网络、创办护理专刊等形式对全国20家宁养院护士的培训。结果:20家宁养院在李嘉诚基金会的大力资助下,护理工作顺利开展,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结论:宁养院免费居家护理模式是我国居家宁养护理的雏形,值得推广。
[关键词]宁养院;居家护理;发展趋势
在香港知名爱国人士李嘉诚先生的倡导和资助下,全国首家上门免费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镇痛治疗、心理辅导、生命伦理等方面照护宁养服务机构―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于1998年11月19日正式向社会开放。同时,形成了我国家居宁养护理雏形。我们高度认真负责地开始家居宁养护理服务工作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家居宁养护理现状处于探索、发展、日趋完善中。
1家居宁养护理的形成、推广
家居宁养护理在1998年开始时,只知道为癌症晚期患者进行止痛治疗,最粗浅的沟通,其余的宁养服务概念一概模糊,通过两个多月的运作,深感宁养知识与实际操作相差甚远,于1998年底,在李先生、李先生基金会及院领导的关怀下,我宁养院一行六人赴港进行为期14d的宁养服务考察、学习,通过认真细致学习,对香港Hospice(善终服务)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对用药技术能充分掌握,汲取香港宁养护理模式精华,带来香港先进宁养服务理念,结合我宁养院宁养服务宗旨,经过认真摸索和实践,创建一套“家居与门诊服务相结合”的宁养护理模式―哀伤辅导参与疼痛评估和止痛治疗,心理辅导,宁养知识宣教,经过2年多的运作,发现这一模式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切合实际帮助癌症患者及家属。于2001年,在李先生的捐助下,宁养服务―家居宁养护理在全国推广至20家,从事这项护理工作人员共60多人,至2006年2月,宁养护理协同宁养服务团队,共计服务43535人,出诊家居服务95753次。患者止痛效果和家居护理有显著的成效,患者生存质量大大提高,社会效益好,社会反响强烈,这些都标志着宁养护理模式的可行性和科学性[1]。
2实现宁养家居护理工作目标
为患者提供身、心、灵的照顾;协助患者积极的走到最后一刻;帮助患者家属面对丧亲的痛楚,并提供哀伤期的辅导;以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为目标;探讨宁养家居护理之工作标准[2]。
3探索镇痛治疗新技术、新方法、学习国内外前辈、同行的宁养护理新知识
3.1宁养护理实际工作中包括
护理技术支持:学会用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数字评估法、目测模拟法评估疼痛,注意医疗照护的反应,熟悉各项基础护理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心灵辅导、精神支持,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上的辅导,情感上的支持,使他们能安然面对死亡的来临,对癌症末期患者提供逝前心理支持、逝后对家属的安慰追踪服务是宁养家居护理的工作目标。
3.2我国宁养护理在理论及实践中应积极实现如下使命推广宁养护理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对临终患者的接受;鼓励社会人士开放地讨论死亡;促进公众对宁养服务的认识;参与媒体宣传宁养知识;宁养护理人员与宁养团队良好协作[3]。
4宁养护理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
4.1目前全国已有20家宁养院,护理人员已达60多人,为了宁养护理事业更健康、更有序地发展,期望成立宁养护理学会。
4.2希望能有专家对20家宁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专科培训,取得相应专科资格证书。
4.3在原有宁养之窗中开辟宁养护理网页,提供医护与社会人士网上讨论和交流的平台[4]。
4.4在宁养服务体系期刊中开辟宁养护理园地,让20家宁养院护理人员能参与宁养护理服务的探讨和学习。
4.5进一步加强与外界的学习、交流,了解国际宁养护理知识最新动态,力争掌握新技术、新办法,争取向国内外有经验同行看齐、接轨。
4.6宁养护理工作不能发挥自主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上:护士只是执行医嘱而已。但随着生理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出现,宁养护理无疑顺应这新的医学模式,应有各级领导扶持,宁养团队强有力的协作和支持,以能使护士在宁养服务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服务于癌症患者。
4.7宁养护理人员应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强自身修养,争取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宁养护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心理辅导是一薄弱环节,对我们广大从事宁养护理工作的人员是一种理性、情感、知识的挑战。而目前,虽然从事宁养护理工作的人员专业归属感不强,职称聘任无着落,多少打击了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从事宁养护理工作的我们都认识到这是一项充满爱心的崇高事业,一种能陶冶情操、树立良好白衣天使的形象,我们也愿意做这一项工作的“拓荒者”。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这一艰苦而富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崔以泰,黄中天.临终关怀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
[2]李爱玲.癌症疼痛与姑息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1999,1: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