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生职业发展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意见》指出,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要坚持用农业产业化统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以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为核心,着力提升产业层次、科技创新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加快形成龙头企业集群、生产基地配套、利益联结紧密、带动功能较强的农业产业体系,引领和带动农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加速推进全省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任务目标是:到2015年,打造年产值超千亿元的龙头企业1个、超百亿元的10个、超10亿元的50个、超亿元的200个;全省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畜禽和特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5%。到2020年,培育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大幅度提高粮食、畜禽和特产品精深加工比重;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农工商配套的产业链条联结日益紧密;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工作中,要把握以下战略重点:一是突出十大产业系列。重点抓好以玉米、水稻、大豆、生猪、肉牛、禽蛋、乳品、参茸(中药材)、蔬菜、林特产品十大产业为重点的产加销、贸工农联结紧密、成龙配套的产业体系建设。二是构建四大特色区域。大力发展中部以粮食、畜禽生产加工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带;东部以参茸、菌蛙药生产加工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区;西部以杂粮杂豆、乳品、油料、辣椒等生产加工为重点的优势产业群;城市郊区以瓜菜、花卉、休闲农业为重点的生态产业网。三是打造强势龙头企业集群。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总量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经济效益好、品牌影响大,具有较强引领、带动、示范作用的领军企业。通过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全省农业产业化总量规模、经营水平和带动功能显著提高。
《意见》要求,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集群集聚效应。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优化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大力推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步伐,引导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集中有效资产、重组低效资产、盘活呆滞资产,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提高市场竞争力。启动农业产业化 “百户重点龙头企业”提升行动,依托产业优势打造行业领军龙头企业,集中整合政策资源,在品牌培育推介、关键技术攻关、全程标准化生产、资源深度开发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领军型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以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工业园区等为载体,围绕当地优势产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推进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整、上下游配套、辐射功能明显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培育命名一批省级示范区,整合政策资源向示范区倾斜,促进企业集群集聚,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
要抓好原料基地建设,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优质原料农产品供给能力。推动规模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加强社会化服务,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推广和金融保险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支持力度。
论文摘要:制订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还是教师自我实现和人生幸福的需要。教育行政、教师培训部门、学校应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帮助中小学教师形成职业生涯规划。
一、教育变革下教师的困惑与倦怠
1.教育变革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教师的专业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教师自我的迷失、对专业技能的迷茫和焦虑、教学中的角色冲突与模糊、对专业发展前景的惶恐。
不断翻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和由此带来的复杂、琐碎的教学任务正在日益挤占教师个人的生存空间,教师迷失在日益工厂化和程序化的教学中。新课程改革以后,涌现出许多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建立在这些观念和理论基础上的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呈现出极其多元化的理解,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艰难和迷茫。教师既无法判断自身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选择的优劣,又难以对同行的教学做出令人信服的评价。角色冲突导致教师对专业身份认识的分裂,并不断模糊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角色扮演,过去在学生面前镇定自若的教师一下子变得惶恐不安和措手不及了。
2.国外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现象最易在助人职业中产生。教师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职业,是一个压力来源较多、压力强度较大的职业,因而在教师群体中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是一个综合征候群,一般把它看做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人背景因素。国外多项研究表明,个人背景因素中的多项变量都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存在着联系,包括年龄、学历等。有研究发现,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情绪衰竭,高学历者的倦怠状况更严重,但性别研究尚无定论。
(2)工作压力。产生倦怠的主要压力源包括:缺乏主管支持、缺乏家长和团队支持、工作负荷大、学生的低学习动机和纪律问题。这些研究表明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影响因素。
(3)自我效能感。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倦怠水平有预计作用。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比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职业倦怠更严重。班杜拉则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倦怠的中心调节变量。
(4)组织公平。组织公平是指个体或团体对组织对待他们的公平性直觉知觉。报酬公平性、丧失对工作的控制、角色冲突与模糊、缺乏支持等组织因素都被认为是倦怠产生的重要决定条件。有研究显示,程序公平性和分配的公平性与职业倦怠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5)社会支持。多项研究表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上,目前学术界的观点还不统一。
以上是西方教师职业倦怠近几年主要的实证研究。我认为,上述研究无论是从工作压力、组织公平、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分析,还是从个人背景因素及自我效能感等教师角度来分析,都没有能够真正站在一个教师的立场上来看待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教育变革要高度关注教师作为主体性的存在,要更多关注作为“人”的教师的主体需要,不仅要向教师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还要为教师个体的成长创造条件。
2.重视个体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专业中的价值。教师专业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强,因而个体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实际上是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和教师群体共有知识不断整合的过程。我们必须关注教师知识的实践性和建构性,关注教师知识产生的经验情境。
3.做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说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时代、社会的要求和所在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做出的能够促进教师有计划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性、系统性的自我设计和安排。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育行政、教师培训部门、学校一定要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其次,教育行政、教育培训部门、学校一定要把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完善自我,健全人格。不断反思的教师必然是终身学习型的教师。在持续反思、学习中,教师不仅会积累丰富的教学知识,增加无穷的教育智慧,而且能扩大视野,开拓思想,使自己的人生观和人格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司继伟,王金素.引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教师评价因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158-161.
[2]鲍传友.教育变革中的教师专业认同——危机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0.02.
[3]潘世祥.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J].人民教育,2010.12.
最近几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也成为历届初中毕业女生的首选专业。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已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课程,为中职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与择业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现存的一些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前师资不足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中职学校就急需能站在学前教育发展的前沿,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幼儿教师。然而,当前中职学校师资中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是具有相关专业或半路转入学前教育行业的其他教学人员。这就使得中职学前教育师资专业化程度较低,许多专业课程无法开设,即便开设也是勉强支撑。这严重影响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现代学前思想的启迪。
(二)学前教育的生源较差
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广大家长和学生心目中,上大学才是首选出路。基于各种社会观念和现实,这种思想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因此,一些觉得自己升学机率不大的学生会选择中职教育,但这类学生文化课程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低,没有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之许多学生缺乏自信心,心思就更加没在学习上,想着就是在学校混日子。甚至因为中职学校招生困难,一些问题学生也是学校招生的对象。因此学生入口低,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
(三)职后学历教育中断
“中职教育在很长时间是断头教育,中高职衔接长期处于脱臼状态。我国高职办学亦有‘奇观’,就是高职面向中职招生比例偏低,高职主要面向普高招生。”虽然,我国在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形成了很多有效的模式,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中职生源不被高职学校看好,长期以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以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为主;虽然高职对口招生及高考对中职学校解禁,但很多中职学校仍以就业准备为主,要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不仅学校教学很难“两全其美”,甚至可能出现两者都落空;其次,中职学生自身文化基础缺乏,要在有限的中职教育年限内达到普通高中的水平,这可能有点强人所难,这也是某些高职学校不愿招收中职学生的原因。二是,中职学生自身看不上某些专科层次的高职学校,一方面这些学校办学经验不足,学生担心也学不到知识;另一方面学费较高,让家长觉得有经济压力,难以承受。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职后学历教育的中断也会阻碍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四)生存空间受挤压、就业不容乐观
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师资等各方面原因,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不高,这就大大挫伤中职学前教育发展的积极性。从中等师范发展的初衷来看,它是高校学前专业毕业生不足的一种补充,随着高校每年的不断扩招,国家将渐渐取消中师教育,进而中职、中专学历也会被边缘化。近几年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有一部分从事学前教育的工作,有相当一部分人流入了其他行业。我们可以从相关渠道了解到,那些进入幼儿园工作的毕业生,绝大部分去的是民办园,而公办园基本上没有招收中职学前教育的毕业生。除此之外,有的偏远山区的农村幼儿园急需幼儿教师,但是部分毕业生都不太愿意去,这可能有学生一定的主观原因,另一方面也跟国家没有投入更多的政策和关注有关。
二、用职业生涯设计的理念做学生在校期间职业指导工作
面对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每个学前教育毕业生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未来的路在哪?如何找到我满意的工作?所以每个人其实都有在心里想过自己的职业规划。也许这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意识。因此,笔者建议通过以下五点来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的规划。
(一)自我认识
近年来,有关生涯的研究中生涯自我效能是常被探讨的因素之一,我们从一些专家的著作和作品中可以领悟到,生涯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其生涯选择和适应有关行为效能的判断,也即个人对自己生涯能力的自我评估。笔者认为全面地了解和评价自己是认识自我的表现。?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己”。中职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必须从客观的角度剖析自己,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学前专业的学生主要从自身的性格、专长、兴趣、知识水平、思维方式、道德素养和自身所处的环境等来全面的剖析自己。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做一名成功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关键。
(二)确定目标
美国的戴维?坎贝尔说过:“目标之所以有用,仅仅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卢梭也说过: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定职业目标有助于帮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他们成长成才。通过相关的调查和报道,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目标不清楚,因此就会出现厌学、逃课甚至退学等现象,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也会盲目跟风,体会不到工作的乐趣,缺乏成就感。总而言之,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树立现实的、科学的职业目标,是促进他们取得职业生涯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明了就业形势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通过电视、网络、收集、各种纸质传媒多渠道的、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搜集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信息,了解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幼儿教师具备哪些素质、工资待遇。在这搜集进而了解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关注不同地区、不同范围的发展潜力,这样在选择就业的时候能够明确的选择较好的地区和待遇丰厚的幼儿园,更重要的是,到了幼儿园以后能够很快适应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也不会造成双方沟通不畅。特别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这些信息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筛选,信息不要盲目繁多,内容要精简真实,让自己学有所用,用有所长。
(四)职业匹配
有专家研究表明,个人对职业的满意度和流动的倾向性,取决于个人的人格特征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因此,学前专业的学生在确定职业时除了需要有专业的知识、良好的技能,更需要个人的人格与之匹配。当个人人格与职业匹配时,工作得心应手,态度积极,富有成就感,不仅所学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且还会感到轻松愉快,产生很高的满意度。当个人人格与职业相近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会适应工作,取得相应的成就。而当个人人格与职业相斥时,可能对工作索然无味,容易出现工作不顺手和不顺心,或者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因此,每位学生可以选择参加一些职业人格测试。比如MBTI职业人格测验,可以从世界的倾向、信息选择的倾向、决策的倾向、搜集信息或作决定的偏爱四个方面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地范围有十六种人格类型,知道了自己的人格类型可以帮助选择与你人格类型匹配的职业生涯。
(五)参与实践
关键词 教师资格,职业发展,数学成绩,混合模型。
分类号B844.2
1 前言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一直是教育与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影响因素有很多,依据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论”的观点。可以从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层面来探讨。其中,在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上国内外研究者已做了大量研究。得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直以来。研究者较多关注学生层面因素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策略、学生班级集体效能、考试焦虑、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等对其数学学业成绩都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教师层面的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如有研究表明,作为教师素质的基本要素的年龄、性别、学历、教龄等资格变量并不能完全决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有研究者认为教师是否有教师资格证对学生成绩没有影响,教师的学历类型和经历对学生成绩有明显的影响。另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学科知识(knowledgeof subject matter)和关于学科的知识(knowl-edge about subiect matter)以及学科教学知识均对学生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
在教师层面的因素中,关于教师职业发展活动的影响也是研究热点之一。如早期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发展经历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数学,教师的职业发展经历能够使他们有效地处理班上不同学生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近期有人更深入研究教师职业发展训练对一些具体方面的影响,如有研究表明受过职业发展训练的教师所教学生在问题解决活动中的表现要显著好于未受过职业发展训练的教师所教的学生。而且两组学生在问题解决行为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受过职业发展训练的教师所教学生显示出更强的数学自信心,更倾向于认为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强有力的思考方式。最近Vescio等在对教师参加职业学习的影响研究的回顾后认为教师参加职业学习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职业知识和提高学生成绩。
但是,教师职业发展因素中职业发展活动内容以及在校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方式有多种。其影响如何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采用严格的国际比较教育研究TIMSS2003中美国、瑞典、日本和香港这四个国家(地区)的数据,采用混合模型进行分析,来深入探讨教师资格因素和职业发展因素与学生数学成绩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采用TIMSS2003的数据,原因如下:(1)TIMSS2003的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有自身明确的构想。含有本次研究所需要的学生变量和教师变量;(2)TIMSS2003测试的学生成绩是通过数学内容(数、代数、测量、几何和数据)和认知能力(知道事实和过程、使用概念、解决常规问题和推理)所获得,这对本研究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3)由于其研究设计严谨、测试过程严格,因此其搜集到的数据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本研究所用数据均来自TIMSS2003官方网站(htw://timss.bc.edu/timss2003i/PDF/t03_spssl.zip,htw://timss.bc.edu/timss2003i/PDF/t03_spss_2.zip)。
2.2被试选择
选择了美国、瑞典、日本和香港八年级学生及其教师作为国际比较的对象,原因是:在国际比较研究中,美国作为最大的多文化的移民国家,其数据受到独有的重视:瑞典和日本分别是欧洲国家和东亚国家的代表,且其学生平均成绩在欧洲和东亚处于中等水平:香港的教学传统与中国大陆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国大陆没有参与TIMSS2003的研究,因此希望从香港的数据中得到一些对中国有益的启示。
2.3研究方法
选择了上述四个国家(地区)八年级的学生背景档案、教师背景档案和学生一教师链接档案。因变量是学生的数学成绩。自变量有两层,第一层是4个学生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对数学的自信和对数学的态度;第二层是教师变量,包括5个教师资格因素和8个教师职业发展因素。教师资格因素包括教师的性别、教龄、受教育水平、数学专业和教师资格。教师职业发展因素包括教师职业发展活动内容和在校与其他教师交流方式,其中内容有4类:基本数学内容(包括数学内容和数学课程)、教学方法(包括数学教育/指导和数学评估)、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数学中和改进学生的判断思维或问题解决技能;方式有4种:与在校其他教师讨论一个特殊的概念、集体备课、听其他教师讲课和其他教师听自己的课。通过分别控制学生一教师链接档案中的学生ID和教师ID,链接学生背景档案和教师背景档案,并使学生ID唯一。班级ID与教师ID一一对应。
本研究有关变量的描述及编码方式见表1。
3 研究结果
本研究所选择的四个国家(地区)的学生和教师人数统计情况见表2。
3.1学生变量和教师变量的描述统计情况学生变量和教师变量的描述统计情况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学生数学成绩以香港最高,日本次之,且与美国和瑞典学生成绩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处于国际平均成绩(467)之上,这与TIMSS2003的官方报告显示的结果是一致的。学生年龄的均值亦与TIMSS2003官方报告一致。瑞典和美国学生对数学的自信较高,美国学生对数学的正面评价较高。
在教师变量上四个国家(地区)之间还存在一些差异。如香港教师的教龄最短,美国教师的受教育水平最高,日本教师基本上都拥有教师资格证。在参加教师职业发展活动内容方面。瑞典教师参加的最少,美国教师参加的最多,而与在校教师交流方式上,瑞典教师讨论如何讲授一个特殊概念和集体备课较多,香港教师和日本教师集体备课较少,四个国家(地区)教师互相听课均较少。
3.2零模型结果
为了更好地分析学生变量和教师变量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根据混合模型原理,将学生变量设置为第一层变量,教师变量设置为第二层变量。首先建立零模型,分析在不加入任何预测变量的情况下教师间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率。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到四个国家(地区)的教师间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分别是58%、14%、46%和56%,教师间变异均达显著水平。
3.3完整模型结果
将学生变量,教师资格因素和职业发展因素加入到模型中建立完整模型,各个变量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结果见表5。
结合表5可以看出,加入了第一层学生变量后香港、日本、瑞典和美国的教师内变异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下降比例分别是19%、24%、25%和15%。香港、瑞典和美国学生在年龄方面均表现为年龄越大其数学成绩越差(r1=-2.75***,r2=-7.89**。r3=-11.91***)。四个国家(地区)学生在数学自信方面均表现为对数学越自信其数学成绩越好(r1=23.57***,r2=44.13***,r3=38.51***,r4=26.38***)。在香港和日本。对数学正面评价越高的学生其数学成绩越好(r1=7.04***,r2=13.57***)。在日本和瑞典。女生成绩要好于男生成绩(r1=-8.85***,r2=-7.66***)。
加入了第二层教师变量后香港、瑞典和美国的教师间变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比例分别是13%、30%和21%,但日本的教师间变异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约3%)。总的来说,教师的性别、教龄、受教育水平、专业和教师资格等教师资格因素对学生数学成绩的预测力较弱。在这些因素中,香港教师的受教育水平影响显著(r=18.32*),表现为教师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学生的数学成绩越好。在瑞典和美国教师中。是否数学专业影响非常显著(r1=19.57**,r2=16.23**),均表现为数学专业的教师所教学生的数学成绩要好于非数学专业。瑞典男教师所教学生的数学成绩要好于女教师(r=14.59*)。
在教师职业发展活动内容中,瑞典教师参加教学方法方面的职业发展活动显著提高其学生数学成绩(r=11.44*)。在交流方式中,美国教师听其他教师授课显著降低了其学生数学成绩(r=-20.40*),在香港其他教师听课的频率越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越好(r=23.62*)。基本数学内容、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数学中和改进学生判断思维/问题解决技能三方面的职业发展活动以及与在校其他教师讨论如何讲授一个特殊的概念和集体备课两种交流方式对香港、日本、瑞典和美国学生数学成绩均无显著影响。总的来说,由教师职业发展活动内容和在校教师交流方式组成的教师职业发展因素对学生数学成绩的预测力较弱。
4 讨论
4.1学生变量的影响
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越高,其数学成绩越好,这与前人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但是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只在香港和日本产生了显著影响,而从表3可以看出,香港学生对数学的正面评价并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美国,但是美国学生对数学的高评价并没有带来其数学成绩的提高。根据TIMSS的研究,美国八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只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七年级水平,在这种低要求下,学生学习数学比较轻松,因此对数学的正面评价会比较高,但也不会提高其数学成绩。香港学生与中国大陆学生相似,只有对数学没有学习困难、学有余力、对数学有兴趣、不厌恶数学的学生才能学好数学。
4.2教师资格和职业发展因素的影响
教师的性别、教龄、受教育水平、专业和教师资格等教师资格变量对学生数学成绩的预测力较弱,这与Xin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㈣。教师的受教育水平仅在香港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香港教师岗前的教学实践经历有关。香港教师的岗前教学实践经历和良好的学习成绩是其取得不同水平学历证书的前提。数学专业的教师在瑞典和美国均对其学生成绩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与美国和瑞典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有关。总体来说教师资格变量对这几个国家(地区)学生的数学成绩的预测力是比较弱的。
在教师参加职业发展活动内容中,教学方法方面对瑞典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影响达到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瑞典在过去的15年时间里一直采用的是程序教学法,很少有师生间的交流,因此尽管瑞典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但其学生的数学成绩也不是很好。瑞典教育界已经开始认识到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交流作用的重要性,因此在瑞典,教师参加教学方法方面(包括数学教育/指导和数学评估)的职业发展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在交流方式中,常有其他教师听其课的香港教师显著提高其学生数学成绩,这可能是因为在香港,教师上课太多,基本上没有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继续教育和教师合作,因此其他各项教师职业发展活动内容和方式均未能显著提高其学生数学成绩,但若常有其他教师听其课,则该教师势必需要更全面更深入地去备课和讲课。因此学生掌握知识更全面更深入,有利于提高其数学成绩。但在美国,听其他教师授课较多的教师所教学生数学成绩较差,且达到了显著水平,这部分教师占所有样本教师的3.6%,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部分教师的平均教龄仅为2.32年,而在其它三个国家(地区)中都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那么。是否是由于这部分教师尚处于入职适应期,自身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等不能较好地应用于实践。导致所教学生成绩较差,所以需要经常去听其他教师授课呢?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在本研究中,日本的教师资格因素和职业发展因素对其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影响均不显著。在零模型中亦可看出,日本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主要来自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与教师因素关系不大。在日本,教师只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绝大多数学生会在课后参加补习班或寻求个别辅导,因此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更能解释其数学成绩之间的差异。而在加入了教师资格和职业发展因素后日本的教师间变异反而比未加入这些变量时要微大一些,这是因为在SAS混合模型中教师间变异与教师内变异同时进行估计,而教师变量的影响原本极低。教师资格和职业发展因素无一对学生数学成绩产生影响,教师间变异的估计值在较小范围内波动亦属正常。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等问题越来越凸显,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已处于相对成熟阶段。本文在全面分析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阶段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从高校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角度建立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模式,使德育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全程化、全员化和制度化。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已经普遍开展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但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与实践还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也没有与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从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模式已处在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时期。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把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有机结合,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模式,适应于从大一开始的职业启蒙期教育,这是从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一无所知到落实工作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方式,找到影响大学生个人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根据大学生的四年时间,分为职业探索、职业素质提升、就业准备这几个阶段。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模式根据大学生职业化过程的递进成长关系,划分为“职前”和“岗前”两个阶段,在时间上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四个时间段,前二者属于“职前”阶段,后二者属于“岗前”阶段。各时间段的主要任务:(1)大一:自我认知、专业认知,确定适合专业、行业;(2)大二:行业职能,提升个人能力;(3)大三:认知职业世界,确定适合岗位;(4)大四:目标企业、企业文化,求职、面试。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阶段内容:(1)自我认知、专业和行业的探索;(2)个人能力的塑造;(3)职业岗位的探索和确定;(4)职业素养和求职。
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关系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可以通过帮助大学生及早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美好人生,树立人生目标,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和职业素养,找到学习动力的最终目的,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延伸,也是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又一有益探讨,对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更明确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学习和职业选择阶段,这个阶段学习效果的强弱,职业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成才成功。为此,开展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用规划职业生涯来鼓励、促进大学生发奋学习、努力成才、成就人生是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所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较好地实现社会和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目的更加清晰具体。
2.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充实
职业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大学生设计未来职业方向,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纵深化的过程。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把不同的教育内容统一到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使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各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使教育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指导作用和引领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教育的内容也更加符合教育目标和要求。
3.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更科学
大学生德育教育传统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意识,现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特别强调发挥“双主体”作用,即大学生也是教育主体,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相互转化。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和方式的多样化,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有效地融合,符合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必将对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更广泛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各类途径,如校园文化、学科优势资源、网络信息、心理健康等都充分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不同的组合,将各项功能发挥得更加完善。在进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同时,还要将大学生学业教育渗入其中。这种多途径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与当代社会需要、学生所学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增强相结合,这正是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途径的延伸,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的一个有益补充。
三、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构建
在传统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中,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下设的部门比较单一,很多高校只有一个部门,负责学生就业工作或具体的创业就业事宜,仍然依托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来负责整个学校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没有从学生德育教育的高度来开展工作,没有调动学生工作处、各院系、教务部门、团委也就是全校老师的积极性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是从原来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中抽调出来的,甚至有的院校直接由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兼任,因此很难真正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德育教育服务。
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需要弥补以上不足,构建新的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为:在学校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全面领导下,由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教务处、团委、各院系和社会机构及成功人士等组成,以德育教育为宗旨,以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为主线,集全校和社会之力全面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1.学生工作处
学生工作处是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组织和实施部门,下设思想教育科具体负责落实,在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背景下,以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指导教师等为抓手,把德育教育寓于管理、服务和日常教学之中,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同时,其还负责协调职业发展事务办公室、教育教研室和教育研究所的相关工作。
2.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职业发展教育上有两大职能,一是负责大学生就业的日常服务和行政事务,其可设三个办公室:就业管理办公室、就业市场服务部、网络信息服务部。二是负责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开展,其下设三个办公室:职业发展事务办公室、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职业发展教育研究所。
3.教务处
教务处让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融于日常教学之中,全体任课教师都应承担起德育教育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担。
教务处可以通过开设相应课程,使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理论课程正式走进课堂,一方面,让学生们意识到该课程和接受职业生涯指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们全面掌握该课程的理论及科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 转贴于
4.团委
团委指导的学生社团协会组织是职业发展教育学习实践的重要部分,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主要包括学校的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协会、创业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学生社团协会是由大学生自己主动组织参与的有主题的组织,学校的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来渗透,指导学生在实际的社团协会活动中具体实施德育教育的理念与行为。
5.院系方面
院系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通过配备部分专职人员(主要为学院专职学生工作干部)来协助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这些人员同时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体人员,院系还可利用班主任、专业指导教师、专业任课老师等,充分体现全员育人的特征,调动每位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老师们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6.社会机构及成功人士
学校的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可以通过与一些社会机构联系,充分发挥其优势,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创造机会的同时,可以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作报告,建立校企合作,这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建立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长效机制
1.党委统一领导部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在校院党委的领导下,明确德育工作部门和德育工作者的职责,以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为基础,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使学生德育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落实到基层。
2.党政共同组织实施,建立全程教育模式。党委和行政齐抓共管,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大学全时段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全程性和全面性。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加强校园内和校园周边环境,以及宿舍文化设施建设,在教育、管理和服务育人的同时,做到文化育人。
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必须是学校全员参与和全程进行的教育方式,在这个工作模式中要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师的学术、专业和社会资源优势,利用各类途径,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的本领,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就业,从而在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全程化、专业化和全员化的基础上,实现德育教育的全程化、全员化和制度化。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是一个伴随学生大学四年的长期过程,已逐步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主线,应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日常管理教育,特别是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融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宏,王忠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延伸[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2]王兴权.以学生为主体的全程化职业教育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8.
[3]刘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5.
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大创计划”起步较晚,反思现有“大创计划”中存在的问题、突破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短板限制、引导高职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持续增长是时展之需。目前,高职医学院校“大创计划”项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高职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发展的短板
(一)“大创计划”项目的持续力不强。
高职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时间紧、课程多、认识浅三个方面。在时间方面,尤其在医学类专科学校,不少专业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就要进入实习生涯,而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从起步到规划,再到实施、完成需要一定的周期。医学类大专的学制限制导致部分创新创业项目或半途而废,或仅停留在规划阶段。其次在课程方面,高职医学生面临上课强度大、学习节奏快、实践操作任务重等问题,学生往往在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的平衡之间难以抉择。在认识方面,由于创新创业教育长期缺失。高职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普遍不强,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创业冲动和热情,但真正具有创业意识,成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的大学生却很少见,大学生创业存在盲目性和从众现象”[4]。主观意识上的缺失导致创新创业的真实意向不强烈,创新创业行动少于规划。
(二)“大创计划”项目的管理水平不高。
高职医学院校“大创计划”项目还存在粗放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教师主导因素明显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医学类学科自身对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专业知识掌握的年限较一般学科而言更长,而高职医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较短,难以形成创新,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与创新行为实践。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意识与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实践项目中,学生难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而独立完成,即项目负责人或团队难以发挥出实质的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在实践项目中角色的错位导致“大创计划”无法从根本上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从学校管理广度来看,没有一个完善评估管理机制,致使对学生缺乏约束力和控制力,造成部分项目监管不到位。从管理深度上看,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管理没有向纵深发展,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创业智慧,且这种较低层次的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果技术含量较低,模仿复制比例较大,容易导致恶性竞争、浪费资源[5]。
(三)“大创计划”项目的参与度不足。
“大创计划”作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本质就是通过创造条件和环境,鼓励个人或团队发挥才智,将个人梦想与社会梦想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但当前创新创业整体环境依旧不佳。主要表现在:第一,主人翁意识不强。不少负责人依旧单纯以学校的考评标准为重心,缺乏接手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学生创新创业的成败观狭隘。有的学生恐惧失败,拒绝冒险,一次挫折或失败就放弃尝试,致使部分难度较大的项目参与度低,结题困难;第三,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与制度保障。根据医学院校实际情况,大一新生是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初入大学校门的高职医学生首先面临的是角色转变与环境适应,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相关奖励机制与保障制度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参与积极性。
二、高职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趋向于短,提升“大创计划”项目的可操作性。
短即周期短、适应期短。“大创计划”项目有其生命周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项目必须和高职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针对高职医学生本身就存在课程紧、时间短、专业性强的现象,可在项目遴选阶段侧重于选择周期合适、与学生实际能力相符合、又能对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真正发挥作用的实践项目。如教师课题下的子课题、社会调查类课题、与学生专业契合度高的创业类课题等,确保学生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全过程参与,保证实践项目的完整性。此外,“大创计划”项目作为全新的教育载体,要求学生以主人翁姿态实施项目计划,选择相对容易上手的项目以保证学生的自信心,学校管理部门还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推行一站式服务,保证项目尽快步入正轨。
(二)趋向于实,提升“大创计划”项目的参与性。
实即目标实、管理实。受医学学科的特殊性限制,任何形式的创新与创业都变得尤为困难。因此高职医学院校的“大创计划”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要侧重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在初级服务领域的实践。首先要摆正位置,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指导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项目决策、经费使用等自由与尊重,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向。其次要做实管理。在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监管过程中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参与,建立完善的申报-审批-检查与验收制度,定期开展项目调研与情况汇报,以制度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最后,强化激励措施。对于按计划时间完成、辐射范围广、社会声誉佳的“大创计划”要有针对性地出台奖励政策和措施。积极扶持与表彰在“大创计划”中表现突出的团队与个人,吸引更多医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中。
(三)趋向于新,提升“大创计划”项目的前瞻性。
新即思路新、方法新。要着眼于未来,注重创新创业项目的前瞻性。“大创计划”项目要与高职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以项目促进专业素养,以专业技能带动项目发展,在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探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共性。其次紧跟时代步伐,践行“互联网+”新思路。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近年来,依托互联网的发展为医学类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新机遇,随着医疗电子商务的发展和远程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社区养老、分级诊疗、健康综合体逐渐建立,标志着“互联网+”的模式进入医疗卫生领域,个性化健康咨询业务、移动电子处方App、REND血液测试仪等个性化服务和创新型医疗设备,实现了医疗效果最大化和医疗成本最小化[6]。这种新型模式改变了传统医疗运行机制,高职医学院校要及时与时代接轨,确保“大创计划”项目的前瞻性。
《意见》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增强发展新动能、促进社会就业、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支持政策和举措,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前,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有亮点、有潜力、有特色的众创空间,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和创新创业者的聚集地,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意见》提出,为进一步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驱动作用,紧密对接实体经济,有效支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继续推动众创空间向纵深发展。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众创空间,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型创新创业,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意见》强调,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卫生、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一批众创空间。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按照市场机制与其他创业主体协同聚集,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积极参与、辐射带动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群落。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众创空间,为科技型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服务。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试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发挥重点区域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优势,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及产业园等共同形成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鼓励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外先进创业孵化机构开展对接合作,提升众创空间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意见》要求,要从财政资金支持、税收政策优惠、金融手段创新等方面支持众创空间的专业化发展。各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要加强组织领导、示范引导、分类指导和宣传推广,为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在全社会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布 轩)
中国铁塔新建及改造存量基站2万个
通信产业网讯 近日,北京市政府与中国铁塔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提升首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信息化服务能力,快速推进“宽带中国”和“互联网+”行动战略。中国铁塔将北京市作为全国信息基础设施布局重点区域,加大铁塔、基站和室内分布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十三五”期间预计共投入资金50亿元,新建及改造存量基站2万个,实现北京市的无线覆盖率居全国领先地位;加强与北京市“互联网+”相关产业合作,推进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铁塔相关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领域融合。(高 超)
福建省 面推进三网融合
通信产业网讯 近日,经福建省政府同意,福建省三网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福建省贯彻国务院三网融合推广方案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进福建省三网融合,壮大信息消费。《意见》指出,各地政府应将信息通信设施和广电设施纳入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协商电信、广电企业,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预留所需的管线通道及场地、机房、电力设施等,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应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开放,并为网络的建设维护提供通行便利。此外,《意见》还就推动IPTV集成播控平台尽快投入使用、加强网络信息和文化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沟通协调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婉 蓉)
河北省政府出台 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
通信产业网讯 河北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在创业创新、制造业、现代农业、智慧能源、现代金融、政府服务、民生服务、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11个领域重点推进“互联网+”行动,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到2018年,河北省各市城区家庭普遍具备100Mbps宽带接入能力,到2020年,省会及有条件的城市家庭具备1000Mbps宽带接入能力。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将成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晓 燕)
泰安铁塔 成春节通信保障工作
通信产业网讯 今年春节是存量资产全面接收后第一个重大节日,通信保障迎来一次大考,为确保春节期间通信网络安全畅通,泰安铁塔公司提前部署,加强调度,多措并举确保网络运行稳定,顺利完成节日期间维护保障工作。
一、提前部署工作,制定应急预案。二、加强节前巡检,杜绝问题隐患。三、实现联合监控,提高保障效率。安排7×24小时值班,与三家运营商监控中心实现联合监控,实时沟通,统一调度。四、加强现场调度,确保快速响应。五、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维护质量。春节过后,公司总结推广维护工作中的优秀经验,查找不足,提出下一步整改措施。(郭 建)
(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
指南修改建议征集工作的通知
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战略高技术部署和前瞻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现面向全省开展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及指南修改建议征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大研发需求征集
本次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主要面向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我省优势领域和前沿领域,聚焦制约我省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材料、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梳理一批省内企业亟需通过技术攻关予以破题和解决的重大研发需求,作为今后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的重点方向予以优先部署。各企业提交的重大研发需求应目标明确、场景清晰、参数具体,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问题描述。说明期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的具体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要求内容具体、指向清晰,有明确的性能参数指标,并充分描述说明现实应用场景,并包括自然条件、工况环境、成本约束等边界条件。
2、研发意义。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说明开展研发攻关的重要意义。
3、研发建议。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可提出具体建议,如可能的技术路径、技术方案要点,以及推荐牵头实施的单位或专家(不局限于省内)等。
二、指南修改建议
1、加强战略高技术部署,聚焦我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进一步凝练需求、突出重点,对现有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指南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领域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新增技术方向需附说明材料,已有技术方向可以提出调整或删除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技术方向增补完善突出以下三点:
(1)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有关规划部署,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增加本地区有条件及优势进行布局,有望在近年内获得重大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且现有指南未涵盖的前瞻技术方向。
(2)聚焦地方优势产业整体提升及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以提高技术供给质量为重点,对现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的技术方向进行增补完善,重点增加完善地方及产业发展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方向,提高指南技术方向与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强化科技对产业高端攀升的支撑作用。
(3)注重技术方向的有效性,对属于陈旧、淘汰的技术方向,或与现行产业发展趋势明显不匹配的技术方向,可建议删除。
2、请各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围绕产业前瞻技术研发方向,结合当地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2021年重点项目的前期组织,依托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型领军企业,组织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以加快产业前瞻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科学凝练项目主题,遴选出共识度高、前期基础好的重点项目建议。
(1)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组织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由联盟技术委员会组织研发实力强、创新水平高的联盟成员单位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研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2)加大跨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围绕地方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由龙头骨干企业根据产业发展的前瞻技术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吸引行业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合作,以形成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为目标,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
(3)充分对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强重点项目组织和谋划,为后续申报国家重点专项培育优质项目源;围绕我省已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以支撑专项实施和推动成果落地为目标,组织优势单位对相关配套技术及装备开展针对性研制,凝练项目主题,提出重点项目建议,为推动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奠定基础。
重点项目建议每个设区市科技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限报8项。
三、其他事项
请各单位根据通知要求,提出指南修改建议及重大研发需求,并按附件格式和要求填报相关材料,加盖公章后于11月20日前由各设区市科技局汇总报至省科技厅高新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jskjtgxc@163.com。
联系人:施笑南 张竞博
联系方式:025-83363239 83379768
附件:1、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
技术)项目指南
2、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信息表
3、增加技术方向说明材料格式
4、2021年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
术)重点项目建议表
(此页无正文)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20年10月30日
附件1
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
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
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性技术为目标,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引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为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产业前瞻技术研发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较强带动性的产业前瞻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1.定向择优任务专题
1011高质量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硅基和碳化硅基的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氮化镓材料外延生长技术研究;开展大尺寸氮化镓单晶材料的生长技术研究;实现氮化镓材料的电学性能调控,针对光电子和微电子应用,分别实现高电子迁移率、半绝缘和低电阻率的氮化镓材料制备,并完成相关器件的性能验证,支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
考核指标:(1)实现6英寸、8英寸硅衬底上高质量氮化镓基外延材料生产,位错密度达到107cm-2量级,翘曲度<30 um,AlGaN/GaN异质结二维电子气浓度>9E12cm-2,迁移率>2200cm2/V·s。
(2)实现6英寸氮化镓单晶衬底制备,衬底TTV<20 um,表面RMS<0.3nm,厚度>600 um,位错密度达到105cm-2量级,电阻率在0.01~109Ω.cm可调控。
1012 T1100及以上碳纤维材料制备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T1100及以上级别的新一代碳纤维制备技术研究,突破T1100高品质原丝纺制技术、均质化预氧化碳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大通道外热式预氧化炉、宽幅高温碳化炉等关键生产装备。
考核指标:拉伸强度≥7000MPa,拉伸模量≥324GPa,批次内离散系数≤3%,批次间离散系数≤5%,断裂伸长率≥1.9%,含碳量≥95%,纤维直径≥5um,纤维规格≥12K。
2.高端芯片
1021 基于RISC-V架构CPU及第三方IP研发集成、微控制单元(MCU)、数字信号处理(DSP)、5G通信用射频芯片等高端芯片的设计技术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的平台设计技术
1022 高压功率集成电路、新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及模块等先进制备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1023 多芯片板级扇出(Fanout)封装、多芯片系统集成(SiP)封装、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
1024 大尺寸低缺陷高纯度单晶硅片、高功率密度封装及散热材料、高纯度化学试剂、高端光刻胶等关键材料制备技术
3.纳米及先进碳材料
1031 新型纳米传感器等微纳器件和纳米改性金属、二维纳米材料等新型纳米结构、功能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
1032 氮化镓、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1033 大丝束等碳纤维低成本制备及复合材料设计应用技术
1034 高品质石墨烯宏量制备技术及改性、跨界应用技术
4.区块链
1041 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核心算法、开源软件及硬件
1042 高性能分布式存储、区块数据、时间戳等区块链存储核心技术
1043 非对称加密、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数据网络、隐私保护、轻量级密码等区块链加密核心技术
1044 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溯源、区块链物流、区块链数据共享等区块链应用技术
5.人工智能
1051 无监督学习、神经网络、类脑计算、认知计算等核心技术及软件
1052 AI视觉算法、自适应感知、新型交互模态、AI开源软件等应用关键技术、软件及系统
1053 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神经网络芯片、图形处理器(GPU)芯片等人工智能专用硬件和模组制造技术
1054 智能脑机接口、智能假肢、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可移动智能终端关键技术
6.未来网络与通信
1061 多网络协同组织、可软件定义多模式无线网络、边缘环境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新型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2 6G移动通信、毫米波与太赫兹无线通信、窄带物联网(NB-IoT)、光通信、北斗导航通信、微纳卫星星座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技术
1063 量子秘钥分发、量子光源、量子中继等量子保密通信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研发
1064 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及保密关键技术
7.智能机器人
1071 多模态人机自然交互、通用机器人智能操作系统、机器人联邦学习等关键技术及软件
1072 人工触觉皮肤、高精度驱控一体化关节、新型精密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及检测关键技术
1073 医疗及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足式行走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1074 高精度重载机器人、先进工业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8.增材制造
1081 记忆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精细球形金属粉末、高性能聚合物等增材制造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1082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精度阵列式打印头等增材制造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1083 4D打印、复合材料打印、移动式增材加工修复与再制造等增材制造先进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1084 面向制造领域的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批量化增减材制造关键技术和设计制造软件系统
9.数据分析
1091 云存储、离散存储等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技术
1092 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核心技术
1093 数据挖掘、非结构数据自动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数据处理技术
1094 面向生产制造、能源管理、智能交通等场景的大数据应用软件及系统
10.先进能源
1101 高效低成本N型双面电池(TOPCon)和薄膜电池等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高可靠性低成本发电组件关键技术及工艺
1102 页岩气、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一代清洁能源关键技术
1103 可再生能源制氢、高效储氢加氢、安全用氢等关键技术
1104 能源互联网、微能量收集、新一代储能等关键技术
11.智能与新能源汽车
1111 辅助和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智慧座舱、能源管理等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
1112 分布式驱动电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固态激光雷达、车物互联(V2X)底层通信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3 固态锂离子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高功率密度动力电池、高性能充电系统等关键技术及部件
1114 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及轻量化设计及制造技术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本类项目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提供技术支撑。
1.新材料
2011 高端光电子材料及先进显示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2012 特种高分子、特种陶瓷、特种分离膜、金属有机框架(MOF)、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2013 高温合金、钛铝合金、海洋用钢、高端轴承钢、高性能纤维等新型结构材料制备技术
2014 新材料高通量计算方法及软件、高通量制备、表征及评价等材料基因组关键技术
2.电子信息
2021 国产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高端软件及硬件关键技术
2022 激光显示、Micro-LED等新型显示器件、工业级插件和连接器、有色金属氧化物(ITO)靶材等核心电子器件制备技术
2023 真空蒸镀机、高品质化学气相沉积(CVD)装置和湿法工艺等核心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2024 虚拟增强现实、数字媒体等先进数字文化科技关键技术
3.先进制造
2031 磁悬浮轴承、高端液压(气动)件、高精度密封件、微小型液压件等高性能机械基础件制造技术
2032 激光加工、精密铸造、高精度光学器件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技术
2033 高端数控机床、大吨位智能化工程机械、高精度智能装配装备、智能化大型海工装备、航空发动机等大型整机装备设计、控制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
2034 网络协同制造、按需制造、产品自适应在线设计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软件系统
4.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2041 薄片化晶硅电池、钝化膜及钝化发射极、背面电池(PERC)等高性能低成本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
2042 10MW以上风电机组、低风速整机等先进风机关键技术
2043 大容量柔性输电、远距离特高压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等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2044 三废高效洁净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微界面反应、新型余废热高效利用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5.安全生产
2051 安全生产信息化、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危险气体泄漏检测及精准定位、生命探测等灾害预警侦测关键技术
2052 危险环境作业、安全巡检、应急救援等机器人,高机动救援成套化装备等安全生产智能装备制造技术
2053 便携式自组网通信终端、远距离透地通信及人员精准定位、井下水下远距离救援通信等应急救援通信关键技术
2054 危化品贮槽应急堵漏、危险气体泄漏安全环保处置、险恶环境灭火救援等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
6.其他非规划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
2061 除上述所列技术方向外,其他满足我省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且技术创新性高、突破性强、带动性大的非规划创新关键核心技术。
附件2
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
核心技术)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信息表
需求名称
需求单位
联系人
姓名
职务
电话
主要涉及领域
(交叉学科请多选)
新一代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集成电路
前沿新材料
智能制造
高端装备与关键零部件
大数据与先进计算
未来网络与通信
智能网联汽车
先进工业软件
安全生产
其他
问题描述
说明期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的具体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要求内容具体、指向清晰,有明确的性能参数指标,并充分描述说明现实应用场景,并包括自然条件、工况环境、成本约束等边界条件。(600字左右)
性能参数
对标产品及单位(型号)
如属于领跑技术,可不填写
关键技术指标及参数
研发意义
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说明开展研发攻关的重要意义,展示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400字左右)
研发建议
(选填)
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可提出具体建议,如可能的技术路径、技术方案要点,以及推荐牵头实施的单位或专家(不局限于省内)(400字左右)
附件3
增加技术方向说明材料格式
技术方向名称
一、重要意义
组织开展该重点技术方向研究的重要意义,如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瓶颈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基础
关于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如与该重点技术方向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链与产品、国际研究前沿、我国我省当前具备的研究基础、与国际的差距以及我国开展该项研发任务的优势、创新点及产业化前景。
三、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关于总体目标与任务部署的考虑,如着重在前沿部署、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部署、应用示范上开展部署,或者围绕任务目标开展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部署。对各重点任务需要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作出专门说明。
四、预期成果形式
预期取得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以及商业模式,重点要说明预期形成的产业、产品及其市场应用前景。
附件4
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
与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项目建议表
项目建议名称
所属技术方向
建议牵头单位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简介
课题设置建议(课题3-5个,同单位最多1个)
序号
课题建议名称
承担单位
1
2
3
4
5
(一)组织机构法国是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有着庞大的中央、学区、省三级教育行政机关,这是运用行政手段宏观管理和控制教育发展的有力保证。法律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均负有责任为成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并把它确定为政府的职能之一。法国的继续医学教育由国家继续医学育委员会直接领导,继续医学教育协会全国联合会统一规划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协会具体组织实施。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从根本上保证了法国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实现了继续医学教育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使法国医务人员能够享有接受终身教育的权力与义务。法国的大学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其主要角色是提供有组织的专科理论知识培训,帮助医师更新知识并且评估继续医学教育质量(偏重于数量评估)。此外,法国的教育学会、医师公会、医务工会等地区与全国性的行业机构,在完成本身任务的同时,也都积极广泛地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二)对象与目标法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通常指完成高等医学院校的正规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国家文凭或专科医学博士国家文凭,目前正在从事医疗工作的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他们为更新知识,提高诊治水平,主动接受新知识、医疗新技术的培养、进修及自学等活动,是高等医学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医师毕生经历中经常进行的连续教育。法国继续医学教育是传统高等医学教育的延续与发展。其主要目的:一是促使医师学习新知识,改变自身行为,以满足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二是向全体医师提供均等的培训机会,组织开业医师参加临床训练,提高自身诊治水平;三是加强独立工作的能力,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其具体目标:推动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总结和推广继续医学教育的新方法;解决继续医学教育组织者、参与者的经费问题;促使晋升和晋级与继续医学教育挂钩。
(三)内容与方法法国大部分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为开业医师开设,其内容围绕两方面来组织:一是以兴趣为中心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二是以服务为主的继续教育项目。法国继续医学教育有传统的教授、阅读医学杂志、电视教育等方式;有按照成人教育学理论建立的现代教育方法;有建立在门诊实践基础上的流行病学调查、医疗分析、病例讨论、听课、治疗分析、病例分析等方式;还有新兴的基于网络和循证医学等方式。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实践方式来看,主要有长、短期进修班,专题讨论会,专题讲习班等多种形式。
(四)经费来源法国继续医学教育的经费,主要通过以下来源:政府提供、企业资助(制药、医疗设备、保险等企业等)、个人出资、学会会费和雇主提供(根据法律规定,继续教育经费占国家工资总额的0.5%)。
二、法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浅析
(一)注重立法,确保医生继续学习的权利终身教育思想之所以起源于法国,为国民普遍接受并得以扎根,主要原因就在于法国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确保了普通民众继续学习的权利。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立法将继续教育形成制度化的国家。1971年通过的继续教育法《终身继续教育法》和1984年颁布的《职业继续教育改革法》,以法律形式将个人的学习意愿作为一项权利固定下来,这是法国在世界终身教育领域所做的伟大创举。法国注重立法对继续教育进行干预,既在重大的教育改革法中涉及继续教育,又颁布专门的继续教育法,严加规范并具体到每一个环节,保证了继续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1985年5月23日,法令正式规定了法国医院医师接受医学教育的义务、教育计划、教育假期、教育资金及办学模式后,在各方面确保了医生继续学习的权利。
(二)“带薪休假”,充分体统“以人为本”的理念法国政府颁布的一系列相关继续教育政策,始终都将劳动者的权利放在首要位置,尤其是“带薪休假制度”,从教育的程度、年限、渠道、方式等方面给予劳动者最贴切的支持。医生享有“有薪学习假”,这是法国继续教育的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组织完善,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法国的大众教育具有非官方性、自发性的特点,政府几乎不干预它的发展。而对于继续医学教育,法国政府和各界却高度重视。首先,法国政府和各界对继续医学教育的举措主要通过教育立法、建立机构、组织实施、增加投入等多种途径进行,在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独一无二。其次,国家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层层管理不遗余力,从中央设立专门机构到非官方组织,继续医学教育都是法国医疗卫生保健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机构完善,层次分明,从国家层面制定继续医学教育方针、政策的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到负责继续医学教育的统一规划管理工作的继续医学教育协会全国联合会,以及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基层组织继续医学教育协会,包括大学及有关医院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医学教育行政部门和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各大学、企业组织、基金会、非官方组织等一起,在全社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继续医学教育网,有力地促进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保证了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
(四)多元投入,保证继续医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法国继续医学教育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提供、企业资助、个人出资、学会会费和雇主提供。其中政府提供和企业资助为两个主要来源,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约占国家投入的30%左右,企业所提供的资助远远超过国家法律规定。此外,还有行业部门、社会捐赠的投资,呈现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这样,在有关法律制度约束下,充分保证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持续发展。
三、法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进展
伴随着法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继续医学教育也在改革与发展。2009年6月24日,法国参众两院先后通过投票,同意废除继续医学教育法,取而代之的是继续职业发展法。近年来,法国的继续医学教育正在转变为继续职业发展教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事实上,法律将继续医学教育和职业实践评估整合成了继续职业发展法,赋予其新的内容。
(一)继续职业发展法的目标即《职业实践评估、更新知识、完善质量、医疗安全、公共卫生优先、医疗覆盖》,意在提高医疗质量和治疗的安全性。其目的在于评估职业实践、知识的更新、医疗质量及安全、公共卫生优先等。
(二)新成立的继续职业发展管理委员会的职责确定工作目标,为继续职业发展活动提供资金,审核从事继续职业发展活动的机构和负责继续职业发展计划的制定。
(三)有关继续职业发展活动的一系列法规明确规定医生每年必须参加继续职业发展计划培训,并明确其相关内容、实施机构和经费使用。1.培训要求医生对职业实践以及个人获取与提高知识和能力的分析,这是每个医生必须要做到,并体现在医生的日常工作中。2.组织模式省级医生行业协会委员会、国家职业委员会、部门医疗委员会、其他类型的代表公立医院医生的组织、代表自由职业医生的地区职业组织负责继续职业发展计划的制定。该计划把同专业和不同专业整合在一起,医生可以自由参与与之相匹配的计划培训。医生独立科学委员会根据继续职业发展机构的要求,对注册医生的学识进行评估。3.经费使用自由职业医生和公立医院医生的培训经费由继续职业发展管理委员会承担,经费额度限制在相关标准之内。大学附属医院至少承担其医生工资报酬0.5%以上的拓展费用,其他公立医院至少承担其医生工资报酬0.7%以上的拓展费用。
关键词: 免费定向医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日常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17-02
0 引言
如何让人才在大学五年的教育中真正成长为优秀的全科医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从专业素质培养和日常教育管理两方面入手加强对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工作。
1 要积极探索实践免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们要制定教学计划,加强全科医学教育,更新教学内容,根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实际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面向农村培养的医学生,要强化其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农村卫生服务需要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巩固其专业知识和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到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实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进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为扎根基层做好准备。
1.1 制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从国家的政策看,经过全科医师培训后就要能从事基层的全科医师工作,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其培养一方面要具备基层全科医学工作能力,要求的是合格率而非优秀率,另一方面要符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标准,制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相对统一的课程设置,保证人才培养的统一规格,可以给培养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可以找出差距,弥补不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以督促培养院校和免费定向医学生对照指导方案。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体现全科医师理念,集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康复、保健、预防、定向培养集医疗为一体。
1.2 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虽然免费定向医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村生源,但是学生对基层的医疗卫生状况依然不是很了解。只有8.3%的学生有亲身体验,而将近一半的学生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免费定向医学生毕业后是要到乡镇或农村工作的,如果对基层的医疗卫生状况不了解,则不利于他们工作的开展。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则可以使他们了解社会,为扎根基层做好准备,同时也可以巩固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
首先,可以利用假期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新农合在当地实施情况和居民身体健康状况,进行相关社会专题调研;开展爱心支教及食品安全和保健养生知识宣传[2];因地制宜对当地居民采取互访交流、文化帮扶、健康指导等,更早地建立起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信心和决心,让医学生真正贴近并了解基层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
其次,定期组织义诊和健康保健调查。在基层工作人员的陪同指导下,利用简单的医学设备和测量仪器开展义诊,为当地村民提供心血管科、儿科、中医科、五官科、心理咨询等健康咨询服务以及血压、血型、视力、身高体重等体格检查服务,初步诊断症状明显的一般慢性病并给予对应的纠正建议。竭尽所能为村民解答健康问题,送去健康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基层实习基地建设。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乡镇卫生院)是全科医学培训的重要内容,目前,在综合性医院全部完成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全科医学实习,必须建立相应的基层实践教学基地。可考虑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帮助培养院校将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就业单位建设成为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免费定向医学生实习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在综合性的医院进行,后一部分在其就业单位完成,让学生早接触工作实际,提前进入工作角色。
2 要重视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当前的医学教育的立“教”之本,就是要培养具有良好医德和职业素养的卫生人才。通过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培养一批甘于奉献、勇于实践的优秀医学人才,坚定其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意识,使免费医学生着力提升对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身份认同,为农村基层地区群众解除病痛。
2.1 加强免费定向医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的培养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避免影响到学生在院校期间的学习态度和兴趣。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培养免费定向医学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往的免费定向医学生入学前已经和卫生行政部门签订了定向就业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的进取心。影响了教学培训的质量。
一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把职业指导和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培养和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二是让学生真正能够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爱岗敬业教育,为基层卫生机构创建价值。
三是在学生入学阶段,开设导论课,一方面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前全面了解全科医学的概念、范畴,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国家开展此项目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全科医学的重要性。
2.2 加强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免费定向医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在入学方式、学习发展目标、培养理念、就业去向和方式等方面都有政策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契约性。他们享受特惠待遇和特殊照顾,这使他们觉得自己与其他学生不一样,属于异类。不少免费定向医学生心理承受着来自外界的误会与猜疑,这种无形的压力,造成不少学生自信心不强。虽然很多人选择免费医学定向专业是出于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但也有不少学生是因为家庭贫困而选择此方式实现自己的大学梦。由于家庭贫困,这些学生自尊心比较强,自尊与自卑往往交织在一起,内心比较矛盾。
此外,大部分学生还存在对专业的困惑以及对未来前途的担忧,不少学生担心到基层和落后地区工作,工作待遇太低,工作条件较差,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他们就更向往外面的精彩世界,然而自己的未来却早已被圈定在乡镇或农村,这未免使他们感到内心的失落。
因此,要加强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关爱、提供咨询,切实指导、帮助免费定向生解决心理困惑,使他们消除疑虑,树立自信,正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
2.3 加强免费定向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规划[3]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及实施。
免费定向医学生是一个职业方向已基本明确的特殊群体,其职业规划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他们的职业规划将直接影响着相关政策的实施和我国卫生人力的改善。
因此,了解他们的职业规划现状是非常必要而又重要的。这有利于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并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同时提高基层职业准备意识和稳固职业信念[4]。
根据免费定向医学生就业的方向和岗位特点,归纳出此群体呈现出以下几个就业心理的矛盾[5]:
①就业压力较轻——心理压力较重。多数同学在关注着一些更实际的问题,虽然免费定向医学生承受较小的就业压力,面对确定的就业岗位相对其他非定向大学生来说,比较轻松些,但仍会关注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到乡镇卫生医疗机构工作,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他们要肩负着家庭的经济重担,还存在风俗习惯适应、婚嫁问题等,经济状况较差,工资待遇过低,承担着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的重任,使他们不得不考虑一些工资待遇问题。
②就业岗位保证——就业能力缺失。国家实行免费医学教育,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为免费医学生提供了优厚的待遇,保证毕业后有岗位、有工作。但是,国家对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学习成绩缺少规定,免费医学生队伍中,不可避免地有一些机会主义者,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只要求能够毕业就行。导致专业知识学习不扎实、专业技能缺乏、职业能力缺乏,出现学习态度放松甚至颓废的情况,懒散地对待专业学习。
③就业方向明确——发展方向模糊。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就业去向已经明确,毕业后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这是学生们事业建立、职业发展的关键期,然而相关政策却限定了他们的职业方向,6年的时间对于一位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约束了个性发展以及个人素质的提升。未来确定的就业方向却没有带来明朗的职业发展前景,他们纠结于此矛盾当中,他们希望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向却又无法不忠于自己的承诺。反而存在职业发展模糊的问题。
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完善相应政策并加大宣传,理性地选择就读免费医学生专业。学校应该加强免费定向医学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让更多的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全面了解政策,让他们建立职业规划意识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同时,应该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让他们清楚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职责,充分做好职业准备,针对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开展相应的课程[6]。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编办.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S].
[2]李晓文,赖月月,马凌云.免费医学生基层实践模式探索[J]. 学术论坛.
[3]魏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J].管理科学研究,2010(5).
[4]王开富.免费师范生职业规划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16-17.
关键词:幼师生;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61-03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分析,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自己的职业路线,以及制定相应计划,采取行动实现目标的过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目标及路径、规划与实施方法、评估与调整方案五个部分。一份方向正确、目标实在、符合实际、内容翔实、措施具体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助于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科学合理地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而且有利于指导个人在校期间如何学习,发挥最大潜能,还能促使自己更好地把握发展机会,在竞争中取胜。
为落实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丰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增强课程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与实效性,近年来,针对中职学生开展的各类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活动较多。在组织本校幼师生积极参赛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她们提交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参赛作品虽然版面设计美观、新颖,结构内容完整,字数达标,但规划中的每个环节普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教师加强教学指导。
一、幼师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自我认知不清晰、不全面,不深入,规划缺乏主体性
自我认知就是对自己作清晰、客观、全面地分析,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职业价值取向、所学专业、学习状况、行为习惯等,以及在以上要素中的优势和劣势,甚至可以从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社会实践中分析自我。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在未来发展中最看重的是什么,自己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最适合,才能科学确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长远目标,并根据实现长远目标所需要的台阶、需要的时间、需要的知识等,由长远目标到眼前,往回倒推着进行思考、设计、规划。可见,清晰、全面、客观的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以自身特点为规划的出发点,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挖掘自身潜力。在自我认知方面,幼师生大多只能够从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所学专业、学习状况方面的表层特点来描述自己,如“性格活泼开朗、有爱心”“喜欢孩子或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喜欢唱歌跳舞、擅长手工”“组织管理能力较强”“读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基础较差,考不上高中”等相同或类似的个体特征,没有挖掘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片面强调自身的优势或劣势,较少关注个人的成长经历和自身职业价值取向。以至自我认知中的幼师生千人一面,既不是清晰的、完整的个体,也不是有个性的、鲜活的个体。缺乏主体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既不科学也不合理,自然无法发挥它为幼师生“定目标”“找优势”的作用了。
2.职业认知不全面、不现实、不理智,规划缺乏实践性
职业认知就是对职业内外环境的分析,包括岗位及其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及资格、行业背景、变化趋势及技术发展、从业环境及将来的就业形势、所处的国际环境、面临的国家政策等。通过职业认知,了解自己选择的职业是怎样的(做什么、有什么要求、会有哪些变化等),才能进一步确认这个职业是否适合自己,厘清自己与准职业人之间的距离,也才能认清自己将来在职业发展中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以激发自己的专业情感和学习积极性。这样在规划中就能突出对自身所需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甚至把参加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环节的内容纳入其中,为完成下一步规划内容(即职业目标及路径、规划与实施方法、评估与调整方案)提供信息来源和事实依据,使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详实、逻辑合理、脉脉相通。
现实的职业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石,每一种职业都有特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规范要求,以未来职业特点(要求)为规划的出发点,校园的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才更有针对性和导向性,将来职业发展的空间也更为广阔。职业认知方面,幼师生普遍关注的是自己将来从事的幼教行业的重要性(是幼儿启蒙教育……),目前就业形势(幼儿园越来越多,幼师缺口大,容易就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环境(每天和孩子在一起,人际关系简单……)等要素,一般也注重了解幼教行业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和资格要求等,但对幼教从业人员的岗位职责、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状况缺乏客观理智的分析,对幼教的行业背景、发展趋势以及未来所需专业要求的整体动向更是模糊不清。对所选职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到它的表象不了解它的实质,只憧憬它的未来不关注它的现实或者反之,基于此的职业选择是经不起个人成长中的考验的,容易被质疑和放弃。缺乏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的专业成长没有任何意义,更无法发挥它为幼师生“明定位”“查差距”“促学习”的作用了。
3.目标设计不合理、不现实,规划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
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确定,就是按照目标构成要素的内容和确定顺序逐一完成。首先,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长远目标;其次,将长远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彼此关联、前后衔接的阶段目标;最后,将自己当前面对的第一个目标作为近期目标,制定详细计划和措施。生涯目标直接决定了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和定位,只有确定了适当的目标,才能制定相应的措施,才能使整个规划切实可行,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而构建发展台阶,说到底就是搭建合理的阶段目标,既是长远目标能否实现的必要前提,更是衡量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优劣的重要标志。所以说,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阶段目标的设计更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头戏”。
幼师生在目标制定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目标构成要素及之间关系模糊不清;②职业目标与所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完全脱节。如把目标设定为律师、室内设计师、医生等;③长远目标定位过高或过低。有立志成为钢琴家、画家、教育家的,也有只想成为保育员,甚至家庭主妇的;④阶段目标之间没有关联性。如前一目标是幼儿教师,后一目标又是公务员;⑤目标(排序、进程)路径不符合逻辑(职业发展规律),如上一阶段目标是幼儿教师,下一阶段目标就成为幼儿园园长甚至幼儿教育专家。目标及其路径制定以自我为中心,既不考虑个人条件与社会条件,也不遵循职业发展规律。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或如空中楼阁,误导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或如画饼充饥,流于形式,起不到激励幼师生勤奋学习、敬业乐群、积极进取的作用。
4.措施制定太粗糙、太随意,规划缺乏可行性
制定发展措施,就是对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订一个详细而又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主要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健康体魄的打造、潜能的开发等方面。发展措施中最重要的就是针对近期目标制定具体计划,确保一个个近期目标的达成,最终实现长远目标。因此,措施制定可遵循“近细远粗”的原则,在校期间的近期目标措施必须是详细、具体、严谨的,还应该是易量化、有指标、可操作的,以便定期检查;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的措施则可简略些。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确定后,制定发展措施便成了关键的环节。以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才意味着选择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才意味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愿景。
幼师生一般都明白制定措施的重要性,也都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制定措施。但是,有些措施显得随心所欲,不是围绕发展目标这个靶心或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而是跟着感觉走;有些措施太粗糙,虽能清楚的回答“做什么”,但又容易忽略“做到什么程度”或“什么时候做”两个细节;有些措施则是琐碎繁杂,如同“校园生活一日计划”。粗糙、随意的措施往往只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而在行动上得不到落实。没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规划终究是规划,是无法实现的纸上谈兵。
5.对评估与调整的认知不足,规划缺乏预见性
评估与调整就是根据规划的实施效果以及内外环境的变化,在对当前自身条件评估和职业生涯机会重新评估的基础上,调整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据此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行修正。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方向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阶段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其中,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彻底解决“我为什么干”的问题,是调整、修正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也就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自己所学或选择的工作不适合自己,遇到裁员,所在企业发展前景不好等等,这就需要定期根据自己的职业实践进行理性的评估,找出差距和不足,及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修正,这样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合理、更有意义,个人自我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事实上,幼师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定期根据内外情况变化,重新评估与调整不足之处:有些幼师生以未来不可预知为由,产生畏难情绪,对评估与调整或直接照搬他人,或勉强应付差事;有些则缺乏对自身情况和职业环境的理性评估的能力,对职业方向的重新选择较为随意和盲目;还有些评估时容易忽略原有优势和条件,备选方案较为消极。轻视评估与调整,规划自然缺乏对职业发展道路上一系列困难、挑战、变化的调整时机及调整方法的预见性。基于认知偏颇的职业规划本身就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的,难以发挥它为幼师生“除障碍”“抓机遇”的作用。
二、幼师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主观因素
进入幼师学校的一年级新生,家庭条件的普遍情况是:收入水平低,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大部分是农村家庭或城镇低收入者家庭,成长环境不利于她们客观地认识自我、行业和社会环境;由于性别的特点,大多数幼师生对社会发展、时事政治的热情和关注度不高,视野窄,社会阅历不丰富,同时文化基础知识较薄弱,自信心和上进心都不足,渴望成功的愿望也不强烈;因为年龄及其身心发展特点,她们一方面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特长及能力,不能全面了解和正确对待自己的性格特征,不能正视自己的性格中的弱点,对于塑造自己良好性格缺乏信心、决心和毅力,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却在觉醒,对未来往往有好高骛远的想法,容易沉湎于对职业理想的美好畅想中;她们选择就读学前教育专业,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和盲目性,有的因中考失利而来,有的是听从亲朋好友的建议而来,甚至有的仅听说容易就业就来了,专业情感未建立起来,加上没有职业体验,对幼教职业和岗位缺乏感性认识,对幼师职业发展阶段和幼教行业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这些都影响到她们对职业发展要素的全面理解和客观评价;因为职业意识的欠缺,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上难免感觉遥远空洞,接受起来困难,运用起来更为困难。可见,当前幼师生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能力基础等难以满足她们科学合理进行个人职业规划的要求。
2.学校客观因素
幼师学校对幼师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都是从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而来,接受过的课前培训,毕竟不是专业训练,难以适应职业指导的要求,更不用说满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要了;同时,教师除了使用的教材和配套教学参考书外,很少对幼教行业进行调查实践,对幼教行业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规范知之甚少,课堂上一般性理论指导多,幼师职业的切身体验少,难以帮助学生真正产生职业情感和形成职业态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些教学内容理论色彩比较浓,与现实状况有距离,学生在学习时觉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也难以信服和引起情感共鸣;学前教育专业性较强,其对应的职业选择面窄,幼师生自进入学校开始就能获得比较清晰的职业目标定位,使有些幼师生对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以为然;此外,幼教行业工作量大、福利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人员离职率高、流动性大等现状,使得幼师生对未来职业的社会价值认同感低,缺乏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实践的动力。
三、幼师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需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创设意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清晰地回答“我是谁”“我要成为谁”“我怎样才能成为谁”“我成为谁要应对的变化和困难” 四个问题,并以此为主线构建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1.“我是谁”,这是对自己现状的回答
职业生涯规划从了解自己开始。通过自我认知全面了解现在的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涵盖职业兴趣等),为自我定位和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依据。但自我认知是个困难的过程,个体对自身能力、兴趣、个性等方面的认识往往带有主观色彩。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幼师生借助科学的测量手段对自身的职业能力倾向、气质类型、人格特征、职业价值观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达到对自身及适合职业的认知。
2.“我要成为谁”,这是对自己未来的回答
每个人都有未来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规划自己的未来,基于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定位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幼师生对未来职业的准确定位有很大难度,需要教师结合课本内容与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具体实例给予专业指导。例如,邀请优秀的幼儿教师或已毕业的师姐来现身说法,增强说服力。
3.“我怎样才能成为谁”,这是对自己行动的回答
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后,所有的思考最终需要转化为实际行动,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通过目标路径设计及措施制定规范行动的路线、方向和实施方法。幼师生容易出现目标的排序、进程、所需时间、具体措施等内容脱离现实,不符合职业发展规律的情况,教师可用优秀幼师专业成长的实例打开幼师生的思路,让其了解幼师职业目标的种类和表述方式,或者组织幼师生到幼儿教育机构做实际体验和调查,了解幼教行业的职业要求和道德规范,从任务、标准、时间三方面制定专业发展计划。
4.“我成为谁要应对的变化和困难”,这是对自己信心和勇气的回答
变化是人生的常态,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常态,应对已知的困难和未知的变数都需要一定信心和勇气。通过评估与调整,学会认识职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应对对策。幼师生阅历不足,自信心不足,难以判别和把握调整的时机。教师关键是要培养幼师生无论在顺境或逆境都能够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的意识,指导幼师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调整的方法,增强她们勇于应对危机的信心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Z].2008.
[2]孙丽华. 从职业生涯规划书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教育与职业,2013(29).
[3]孙立枫. 幼师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和策略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4]邱小禾.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医学生 成长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长,就业难度不断增加。因此,做好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使他们及时了解医学学科的规律和特殊性,培养医学生的专业意识,做出合理的决策,确定专业发展目标,明确职业方向,增强医学生的竞争力,对医学生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与起源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个人根据自己的资历找到合适的工作,找到并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而且有助于我们真正认识自己,树立自己的职业信心,规划未来,制定职业发展方向。职业定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一步,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1]。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国。有“职业指导之父”之称的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针对大量年轻人失业的情况,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咨询机构――波士顿地方就业局,首次提出了“职业咨询”的概念。从此,职业指导开始系统化。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舒伯等人提出“生涯”的概念,于是生涯规划不再局限于职业指导的层面。
国内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入较晚,而且在教育水平方面仍处于研究的水平,但在许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都有重要的地位,在众多流派中又以学院派和实务派为主。学院派是以心理学为背景,从心理学的角度,促进个性发展,并制定一个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实务派有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实践经验,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研讨,强调实际工作技能,帮助学生找到工作[2]。
2.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现状
2.1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不足
根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一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不够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设计。而在求职时,大多数学生选择自己查阅资料或者寻求家长和亲友的帮助学习职业规划相关知识,作为解决就业困惑的主要手段,而专业的辅导机构和教师反而排在次要位置[3],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工作时相当盲目和不负责任,也就是说,在职业选择时对该职位的职业性质发展、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度均不了解,甚至不充分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专业知识、兴趣、优势和劣势,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工资、工作环境等问题上,忽视职业前景和长远发展。因此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教育,引导医学生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职业的发展地域范围,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增强职业竞争力。
2.2大学生自我意识能力不足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理解是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重,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自我规划的意识。某些毕业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少数毕业生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以薪水作为衡量职业的唯一标准。在与用人单位沟通时,过多关注经济利益,而不考虑专业前景和长远发展,就业十分盲目。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缺乏理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对自己的人格、兴趣、能力等认识不清。在许多情况下,个人的情商被忽视。一些大学生很少谈论他们接触的特殊情况,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忽视自己的专业和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脱离实际,太多依赖于理论,缺乏实践性的培养。有的人甚至在毕业后过于依赖就业指导中心,没有独立的个人意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因此,大学生要实现自我认识、自我评估,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价值观,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2.3职业生涯规划制度不完善
我国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在计划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构,这是发展的理论模型,具有统一性、单一性、封闭性和专门化的特点。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机构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完整,师资队伍不专业,配套体系不完善。许多毕业生仅能参加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些讲座获得职业指导,教学形式和教学课程缺乏相对性和独立性。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般都是来自学校党政部门或辅导员。他们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更倾向于升学与就业形势的分析,对就业情况缺乏实际认识,缺乏个性化指导,个案分析不够,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4缺少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初入高校的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往往是茫然的,只对社会就业形势有所耳闻,直到大三、大四才接触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指导教育。因此,低年级的医学生缺乏职业意识,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明显不足,学习成绩滑坡。而毕业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强调学生的求职和面试技能,将职业指导教育与思想教育混为一谈,从而影响大学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以致毕业时找工作感到困难。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简单等同于就业,因此在学生进入大学时,要尽早确定未来的职业规划目标和计划。且职业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规划过程,必须不断修正和改进。
高校就业指导专业人员的缺乏和人员素质不高的现实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高校应从大学生入学就开始培养、引导和培训,以便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生成长的影响
3.1职业生涯规划为医学生提供明确的目标
人的一生不能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目标与方向主导了我们一生的命运与成就,它是驱使人生不断向前迈进的原动力。有了目标,就有了奋斗的方向,才能激发内心的斗志,向着自己理想的方向不断努力前行,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若一个人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会虚耗精力与生命,蹉跎岁月,一事无成。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系统地向医学生介绍职业生涯的相关理论,阐述医生职业素养和医生职业生涯中各个阶段的特点,以提高医学生对医生和医学专业的认识,让医学生明确认知自己将要掌握的知识及所能触及的领域,从而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逐步树立大医精诚的职业观,为未来实施的行动计划夯实基础。这是医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医学生职业追求的指明灯[4]。
3.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正处于变革的时代,充满激烈的竞争及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物竞天择。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样你就可以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仗。然而,很多大学生未能认真做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盲目地学习、盲目地获得各种资格证书。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意识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单纯地认为是浪费时间。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犹如事前磨刀而不误砍柴,在清晰地认识和明确目标后再求职,这样取得的效果更好,更经济,更科学。
3.3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和职业价值观正在逐渐转变,他们把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以致在择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追求利益和功利化的倾向。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来说,几乎所有毕业生都会选择大城市的三级医院,男生多选择外科系统,女生多集中在内科系统或辅助科室,直接造成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同时,不少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对就业单位、工作环境、经济收入等方面有过高的要求[5],导致就业市场更雪上加霜。
这种职业取向的存在,增加了医学生就业的难度,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引导医学生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3.4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今天,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相应的医疗卫生工作要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必须作出相应的转变,不仅要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更要培养其人文精神。
医学院校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这是新世纪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医学生需要丰富的医学知识、熟练的医疗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更好的人文修养等。人文精神培养的使命是培养人性,铸造一个健康的人格,教大学生如何做人。目前,我们要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构建一个全面的人文教育体系,将人文精神融入医学教育中,努力培养出适合新时代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医学人才。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大医精诚导向作用的影响,以古今中外的医学专家和医学教育家的光辉事迹为指引,向学生展示其深厚的医学人文精神及高尚的医德修养。名医名师大医精诚的事迹及精神和教师的循循诱导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其心中播下仁爱、博爱的种子,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强化医学生的医德情操[6]。
4.措施和建议
4.1提高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并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计划。因此,职业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各医科院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设,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有计划地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和咨询,使学生及早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择业思路。
4.2全面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自身个性、兴趣爱好、专长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关键阶段。如果不了解自己,职业规划就会产生偏差,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后果。
4.3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完善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应对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行整合,根据不同的年级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完善就业指导制度。对于大一学生,应促进他们更好地了解就业情况及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对于大二及大三学生应集中培训自己的基本职业技能,以促进他们充分了解就业方向所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大四毕业生来说,要注重培养择业技能,了解就业形势和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提高环境适应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了解社会环境和职业要求,建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明确职业定位。
4.4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专业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能力,高校应具有一些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使职业生涯指导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咨询等服务工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指导。此外,还可通过各种形式,如兼职、外聘等,引进专业的职业规划专家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并积极开展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泽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青年研究,2007(02).
[2]张红兵,刘娜.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学习拖延的有效干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
[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生就业现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
[4]刘玉霞.医学生成就动机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 人事档案; 管理; 医院; 人力资源; 可持续发展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3.058
医院人事档案是指医院医护人员在医疗、科研等过程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它反映了医护人员的思想品德、专业能力、工作业绩和科研水平等方面的情况。人事档案及其管理工作在医院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为医院领导提供各类人才信息和用人依据,为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医院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和医院职工享受各类福利待遇提供依据,是医院人才开发的重要资源[1]。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医疗保健日趋规范,医疗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人才流动向市场化发展,“科技兴院、人才兴院”作为主战略已深入人心。人才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务求准确识才、选才、用才。因此,只有在管理好人事档案的基础上建好医院的人才库,才能有效促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1 加强人事档案管理,推进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发展
1.1 要加强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 目前,大多数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均非专业专职人员,学习档案专业知识的机会较少。同时,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年龄较大,计算机能力水平偏低,不能较好地利用现代化人事档案系统。各级档案工作主管部门必须结合专业特点,注意对档案管理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和培养,采取各种形式,定期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能够精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业务,如收集、鉴别、整理、保管、转递和提供利用等工作的有关规定和工作方法以及档案保护技术、信息化管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使他们在思想上过硬、在业务上熟练、在方法上创新、在能力上领先,真正成为实现医院正确决策的好参谋。
1.2 创新档案管理方式,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由传统手段向现代信息化管理转变 医院人事档案反映了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政治思想、医疗业务能力水平、绩效考核情况等,它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传统手工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管理效率较差,不便于流动管理和信息利用。传统手工管理耗时较久,档案材料往往大量积压,查阅档案时看到的还是几年前的信息。而现代信息化管理可制作电子档案,逐步将档案管理由文件处理转向数字管理系统,开发和建设好人事档案数据库系统。利用计算机使档案数字化、信息化,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同时,实行现代化管理,动态管理人事档案信息,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保证了人事档案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能够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干部人事档案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科学的检索系统,可提供档案材料的鉴别、分类、查阅、转递功能,有利于流动人员的档案管理,也便于档案信息随时查阅和利用。实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如在办理干部任前考察、政审、户口迁移、公证信息采集、职称申报等事宜时,能够直接在系统中查阅相关人事档案信息,不再需要办理繁杂的各类证明手续,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效率。
2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促进医院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1 充分利用现有人事档案信息,建立医院的人才库 作为人才信息缩影的人事档案,在开发医院人才资源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事档案是贮存医院人才资源的信息库,具有信息集中、系统、准确、全面的特点,能为人力资源工作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人事档案信息,建立医院的人才库,能为选拔、使用和培养人才提供服务,逐步形成能够有效进行选才、育才、用才、惜才、展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人事档案为医院人才资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信息资源。一份完整的人事档案,可以提供一个医务人员较全面的个人信息,为工资、奖励、升降、调动、聘任、职称晋升与教育培训提供人力资源信息与依据。
2.2 科学分析人事档案,实现医院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现代医院人力配置的前期性工作,是一个对医院人员流动进行动态预测和决策的过程,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统领与协调作用。任何组织,要想有合格、高效的人员结构,就必须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干部人事档案真实地记载和反映着一个人的经历、能力和品德等,因此是组织工作、人事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人事档案信息的分析,能够预测医院人力资源需求和可能的供给,按医院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年度人才招聘计划,合理配备人员。
在医院,影响人力资源需求的因素主要来自医院内部,有效的人事档案管理对分析医院内人力资源状况是否适应医院的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人才工作计划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实施是否顺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通过分析人事档案信息,总结医院整体的人才储备状况,结合人事流动的档案信息,预测医院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有效科学的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岗位设置、人员基本编制,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如果没有详细的人事档案信息分析,就无从清晰的了解医院整体的人才储备状况,也就无法进行科学预测,由此可见,做好医院人事档案工作,对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关键性。所以,医院人力资源部门要以利于医院人才队伍建设为立足点,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和人事档案信息的综合分析,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服务。
2.3 通过研究人事档案制定员工培训发展计划,实现人力资源综合素质能力提升 人事档案中员工知识素质、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能为制定多元化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人力资源部门对人事档案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从中发现人才成长的某些特点和规律,对于识别人才、培养人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透过对员工人事档案中的学历、履历、进修、培训材料分析,制定出符合医院实际的多元化职业发展规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安排培训发展计划,利用多种教育资源,组织员工全面实施政治理论学习、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及岗位规范化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2]。
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绝非单纯的功能应用,作为医院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需要基于详实、客观、深度的分析基础之上,因此,人力资源的各种分析是人力资源战略决策的基础。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医院现有人员信息的分析,整合相关信息资源,使人事档案管理逐步走向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医院的长足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随着卫生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理念的不断更新,相信人事档案必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突破口,人事档案也必将为实现医院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石青.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院,2009,13(8):50-51.
关键词:医院管理 人力资源统计 对策
医院人力资源统计工作是通过对人事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统计调查,开展统计分析,形成系统、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信息,从而为医院各级管理者进行科学论断提供依据,并为各职能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人事统计是技术性、专业性、服务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是指导医院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它通过对人事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统计调查,开展全面统计分析,形成系统、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信息,从而为医院各级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并为各职能部门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1、医院需要发展人力资源统计工作
世界经济的竞争已被高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从物质竞争推向人力资源竞争,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关键因素,故在医院推行人力资源统计也变得更加必要而迫切。医院的竞争力已不仅取决于经营规模的大小和财产物质的多少,还要取决于其是否拥有雄厚的富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由于医院的特殊性,提供的是较特殊的劳务,而非物化商品,提供的服务责任大、技术性强、风险高,决定了人才在医院中无可取代的地位及特殊作用。人才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特殊资产,是医疗机构一项重要人力资源,是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源泉,已成为医院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将人力资源作为医院的资产,运用统计的方法对其加以确认、报告和计量,以满足医院人才信息的透明度需求。所谓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谁争取到高素质人才,谁就会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增强医院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就要吸引外部人才,留住优秀医护人员就必须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从而实施、开发、设计各种吸引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措施。在这种条件下,医院就必须考虑人力资源权益的确认和计量,考虑如何对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进行分配。这些都要求统计工作能够掌握医院的人力资源成本、权益、价值等诸多方面的详细信息。我国医院大部分都是差额补助的事业单位,若管理层宏观管理不善,将影响大批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和情绪。故如果统计工作能够基于人力资源的经济特征,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分析,形成人力资源报告,管理层就能通过报告来掌握到院内各科医护人员组合情况,从而促进医护人员的合理调配,并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从宏观上确定人力资源开发方向,优化人力资源的配制,引导科室医护人员合理流动、达到各科室人员需求平衡。此外,传统统计中将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只作为投入的附加成本,不但导致提供的统计信息失真,也违背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而且可能诱发管理层的短期行为。造成医院管理中缺乏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发展预测、发展效果分析,不利于医院有关各方进行分析决策。
2、医院发展人力资源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医院的人力资源统计未得到广大管理层的重视认同,并且起步较晚。虽然一些医院在人力资源统计的某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医院,人力资源统计的应用还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目前在国内医院中,由于非人力资本占主导地位,若其中允许人力资本参与医院收支结余分配的理论一旦成立,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大势必影响院内各科室的资源分配,所以科室将会阻挠人力资源统计的推行,也将会阻挠实践过程中的真正实现。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很大提升的空间。目前有许多医院的统计人员,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只是接受简单的培训。对于统计工作也只能够应付简单的一部分,而对于专业问题并没有能力解决。在人力资源统计这一新兴理论问题面前更是难于应付。
3、发展人力资源统计工作的管理对策
3.1医院管理者应制定合理的人才发展规划
医院人才的规划既要注重培养能承上启下的“骨干”人才,又要注重培养带头人型的“领军”人才,同时也要避免人才浪费和人才队伍的断层,坚持不懈地抓基础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片面的理解“人才是医院核心竞争力”,要客观的看待“倒金字塔”人才结构存在的利与弊。应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看待人才梯队建设。只有让每个不同层次的人员各司其职,让高、中、低职称的医生人数按照自上而下逐级增加,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才能真正落实,人才也才能安于其职,使其稳步发展。
3.2科学的定岗定编,完善科室聘用机制
因岗设人,将实际需要与职称聘任结合起来,对专业统计人员按合理的高、中、初级比例进行聘任,可进行高职低聘,对落聘或不符合岗位需要的人可创造条件在院内外流动。
3.3不断提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提高医院的整体竞争力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这就要求不仅要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还要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的质量,因此,医院一方面可以制定人才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公共、卫生、工商管理等专业吸收懂经济、善经营,具有管理专业理论和管理技能的人才,将医院经营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要加速统计人员的职业化进程,逐步将一些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理论引入到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梯队,结合医学院实际对在职管理人员进行分类培训,形成一套与之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来推动人力资源资本增值,促进医院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3.4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
所谓主诊医师负责制,是由1名主诊医师(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资格医师)、1名副主诊医师(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资格医师)和1名住院医师组成的一个医疗小组,主诊医师率领该医疗小组全权负责实施患者门诊、住院、手术、会诊、出院后随访等一系列医疗活动。主诊医师的数量不根据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的多少,而根据床位的多少来规定。主诊医师负责制改变传统的工资、奖金分配机制,不与技术职称挂钩,与岗位挂钩。
3.5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职业生涯是是指职业、职位的变动以及个人职业理想的实现过程,是一个人在一生中所有的工作经历。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根据个人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的人际背景和兴趣、爱好等各种因素来设计个人的职业发展计划。医院作为员工职业生涯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必须为每位员工提供一个不断成长、发挥特长和挖掘个人潜力的机会,医院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医院自身目标的实现,更要关注员工个人理想的实现,让他们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与满足,这样他们才能安心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从而更能体会到医院对他们的尊重,最终实现医院和员工的双赢。
人力资源统计是对人事工作实行科学化管理和检查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制定人事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将医院的统计制度加快完善,同时保障人力资本的正确投入,保证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具体引导。
参考文献
[1]陶代兰.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3):118―119
[2]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40,246―248
护生就业指导必要性职业规划
一、加强护生就业指导,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就业形势与国家就业政策,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就业是否顺利。充分了解并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可以更好地了解择业的机遇,接受就业挑战,有助于大学生顺利择业就业。
1.我国高等教育现在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方式也由过去的“精英就业”转变为现在的“大众化就业”,由统一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这种大众化的就业方式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并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啃老族”“北漂族”“校漂族”的队伍在不断壮大,考研究生和公务员的队伍也在不断膨胀;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工资水平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了“零工资”就业,无业可就、有业不就的现象频频出现。
2.我国护理专业作为“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紧缺型人才专业,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我国国内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目前我国1︰0.61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我国护理专业就业前景良好。然而,医疗体制改革及国家对医院行政性拨款的减少,医院事业编制每年增幅有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进入医院工作。就短期内而言,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仍存在很多问题,亟需加强就业知识相关指导,为学生提供就业有关方面的信息准备。
二、加强护生就业指导,是满足社会卫生体制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我国社会体制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户口档案管理限制多、用人需求不足、不公平现象以及一些部门对就业信息的掌握和宣传不不及时,导致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造成“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的现象,使得护生丧失很多就业机会。
许多医院不注重人才储备、人才高消费、对毕业生过于挑剔、没有良好引入人才机制解决好毕业生人事档案问题等,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诸多问题。加强就业指导可以将更多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了解医院,因此,亟需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三、加强护生就业指导,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需要
多年以来,我国高校教学方式没有突破,教育始终处于单一的学分制模式。学生招生的大幅提高,但学校的教学质量却得不到大幅度提升。另外,有的学校的专业知名度不高、平时缺乏对学生就业指导、导致就业服务不全面,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有的高校也开始关注毕业生就业问题,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讲座、组织招聘会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的就业指导工作。但由于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自身能力有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尚未形成完善的就业体系,没有取得良好的就业工作效果。
近年来,一些初具规模的私立医院开始成立并发展起来,新型机体必然需要更多新鲜血液,这将会成为护理专业广大毕业生新的就业出路。并且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将来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疾病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社区医疗保健工作也急需大最的护理人国员;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但现有观念需要转变,所以学校应加强在校护生的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为护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强护生就业指导,是护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
由于毕业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对国情和就业政策都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未来工作缺乏客观的、科学的认识、分析和判断,甚至由于考虑不周而错失良好的工作机会。
学生本身对就业问题出现许多错误的理解,对于自己的就业没有明确的定位。如就业观念落后、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积极主动性不够、学历层次、生源地受限制等。有的毕业生对将来的就业岗位期望值过高,只希望自己可以到沿海发达地区或是到“三甲”医院就业,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还有的毕业生从众心理严重,羡慕别人找到什么样的好工作,却不考虑自身条件,片面强调工资待遇,不愿意去县城、边远山区或是西部地区工作。基于以上情况,导致护业就业难度加大,亟需学校就业指导老师对护生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改变就业观念。
五、加强护生就业指导的意义
1.有利于护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就业指导包括职业规划指导、政策导向指导、信息需求指导、职业观念指导、择业心理咨询、个人特征评价、职业技能培训、创业素质培养八个方面的内容。这就有利于护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考虑社会需求,科学制定职业发展计划就业准备的核心。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中心环节。通过这样的就业指导,学生可以准确给自己定位并目标明确,有意识的向自己科学的职业规划的方向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2.有利于护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状
通过对护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以使其更加准确地了解国家政策和用人单位信息,掌握现行的就业形势,为自身的就业增添砝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让他们切实的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从而找准自己的定位,养成正确的择业观。
3.有利于护生护理职业技能的提高
护理专业毕业生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专业能力和素质的竞争。良好的就业指导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希望,使学生深刻理解只有提高自己技能才能在竞争中更好的表现自己。通过就业指导进一步激励护生不断提高自我职业技能,在就业市场中稳操胜券。
4.有利于毕业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抱怨毫无意义。进行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可以调整护生的就业心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其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信心,正确引导护生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道德素养,使其对工作的要求不要好高骛远,先就业、后择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分析,让其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在求职中把握好自己,进行准确定位。
六、结语
加强护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我校护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护理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也直接体现了我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我校护理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完美就业指导体系是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应不断完善就业指导的理论体系及实践领域,积极指导护生做好相关就业的准备工作,以进一步促进护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护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201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