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五年级数学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所有成功都离不开汗水,离不开勤奋。无论是否拥有天赋,勤奋永远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我们扬起生活的风帆,用勤奋去攀登智慧的巅峰,用知识这金钥匙去打开成功的大门吧!
1、口算。
多看多学,才会进步。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2 7 2 .0 4
× 0.3 2 × 1.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2
9 1 5 2 4.9 0 5 5 7 1 2
三、运用
1、P.13页2题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
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P.8页1
六:课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5 8 6 .2 5 2 .0 4
× 4.2 × 0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 0.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6
0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 2
2.7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l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3 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五、板书: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5 元 1 0 5角
例2
0.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的只是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活动一:人数相等的投篮比赛(课件出示三(2)班学生投篮成绩)
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上周,我们班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每队选出4名选手作为代表,看,这是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个人在相同时间内投中篮球个数的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2)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女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男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你觉得这两个队哪个队实力强,说说你的理由
女生队:4+5+4+5=18(个) 男生队:7+3+5+9=24(个)
设计意图:在真实的情境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活动二:人数不相等的投篮比赛(课件出示)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总数知道了男生队获胜了,现在老师加入了女生队里(出示第二次投篮比赛的统计图),这一次你知道哪队获胜吗? 学生会有争论,有的认为奖牌应奖给女生队组,因为女生队投中的总数多,有的认为女生队的人数比男生队多不公平,最后总结出了用每组投中的平均数来比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刚才同学们都认为应该用每组中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来比较,哪个同学来解释一下“平均”是什么意思?你们能有几种方法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方法1:移多补少(动态演示)
方法2:合并均分 总数 ÷ 份数 = 平均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投中:(4+5+4+5+7) ÷ 5 = 5(个) 男生队平均每人投中:(7+3+5+9) ÷ 4 = 6(个) (让学生说一说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2.平均数的产生 像这样,原来各不相同的一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最后变得一样多,这个一样多的结果就是原来那组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问:女生队的平均数是几?它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男生队呢?同学们现在知道奖牌应该是哪个队了吗?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男生队的平均数是6个,他们组没有一个人投中6个,那么这个“6”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我们算错了?(平均数6是把那个组中投中多的补给了投中个数少的,是移多补少得到的,是整体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每个人实实在在都投中的个数),那么女生队的平均数5呢?
4.平均数的性质(在具体情景中) 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有利于学生计算平均数是检查是不是对的) 每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影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两种情况观察引出) 这组数据中超出平均数之和与低于平均数之和相等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平均数的信息,你们能说一说吗?(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2.提高练习 试一试(出示主题图) 男生队 女生队
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商店本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记录。
(1)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2) 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第一周卖出8箱,第二周卖出7箱,第三周卖出9箱。
师:估计一下,前三天卖出冰糕的平均箱数应该在哪个范围内?(引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计算出前三天平均每天卖出多少箱?
(8+7+9)÷ 4 = 8(箱)
(3) 让学生想出办法帮助小熊解决问题
师:到了星期四,水果店的老板又该进货了。你们说老板应该进几箱合适?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求平均数和统计的作用)4.综合练习
数学故事:“有危险吗?”
我们的朋友美羊羊遇到平均数了,不会游泳的他心想:我的身高是140厘米,河底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下河底去应该不会有危险的。请问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河底剖面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这个河底每个地方都是110厘米。有的地方可能深一些,有的地方可能浅一些。美羊羊到水深浅于110厘米的地方游泳就安全,如果到水深深于110厘米的地方游泳就不安全。
(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觉得要帮助自己的朋友解除危机,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题能力)
(四)全课小结,感悟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比一比(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合并均分:
总数 ÷ 份数= 平均数
女生队:(4+5+4+5+7)÷ 5 = 25(个)
男生队:(7+3+5+9) ÷ 4 = 24(个)
看了五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的人还看:
1.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教学教案
2.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3.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循环小数优秀教案
4.苏教版五年级上小数乘法和除法教案
五年级线上教学教案
授课学科: 数学
授课内容: 《因数与倍数》
授课日期: 2020年4月10日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准备教学: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
(父子、母子、母女关系)我和你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
(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2)交流学生的分类情况。(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
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
(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应该注意什么?
4.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1)今天学的一个数的“因数”与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呢?
课件出示:
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相对于“积”而言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而一个数的“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它只能是整数。
(2)今天学的“倍数”与以前的“倍”又有什么不同呢?
“倍数”是相对于“因数”而言的,只适用于整数;而“倍”适用于小数、分数、整数。
(3)交流汇报。
(三)探究新知-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例2:
1.探究找18的因数的方法。
(1)18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除法算式找18的因数。
因为18÷1=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18÷2=9,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18÷3=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方法二:根据寻找哪两个整数相乘的积是18,寻找18的因数。
因为1×18=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2×9=18,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3×6=18,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2.明确18的因数的表示方法。
(1)我们怎样来表示18的因数有哪些呢?怎样表示简洁明了?
(2)交流方法。
预设:列举法,18的因数有:1,2,3,6,9,18。
集合图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3.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
(1)你能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吗?36的因数呢?
(2)怎样找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四)探究新知-找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例3:
1.探究找2的倍数的方法。
(1)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想方法:利用乘法算式找2的倍数。
因为2×1=2,所以2是2的倍数。
因为2×2=4,所以4是2的倍数。
因为2×3=6,所以6是2的倍数。……
(3)2的倍数能写完吗?你能继续找吗?写不完怎么办?
(4)根据前面的经验,试着表示出2的倍数有哪些?(预设:列举法、集合图的方法)
2.练习找一个数的倍数。
你能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吗?5的倍数呢?
(五)我的发现-因数与倍数的特征
举例子,找规律,勾画知识点,读一读。
预设: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六)智慧乐园
1.在练习本上完成下列填空题。(独立完成后,师订正答案)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 ),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 ),它( )最大的倍数,17的倍数的个数是( ).
一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2的倍数,这个数是( )。
2.在练习本上完成下列判断题。(独立完成后,师订正答案)
(1)在算式6×4=24中,6是因数,24是倍数。 ( )
(2)15的倍数一定大于15。 ( )
(3)1是除0以外所有自然数的因数。 ( )
(4)40以内6的倍数有12、18、24、30、36这5个。 ( )
(5)34的最小倍数是34;34的最小因数是17。 ( )
(6)1.2是3的倍数。 ( )
(七)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
年级/册
五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2单元《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把握自然数按因数个数的分类法,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特征,能应用概念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因数、倍数、奇数、偶数、2、3、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涉及的概念多,“质数和合数”是一节概念课。概念抽象易混淆,在生活中运用较少,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难点分析
本节课难以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这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艰难。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新课标精神,我采用了探究发现、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归纳、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思考:
(1)2的倍数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2)5的倍数呢?
(3)3的倍数呢?
(4)把1~20这些自然数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哪两类?
(5)你能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吗?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出示:写出1~20各个数的因数。
1.
观察分类。
请打开你写的1-20个数的因数,对照一下,你写的对吗?
思考:1~20各数按它们的因数的个数可以怎样分类?
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一定要按照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同学们请暂停视频,独立思考。
2.
教学质数的概念。
先观察有两个因数的数。有哪些数都有两个因数呢?2,3,5,7,11,13,17,19。他们都有两个因数,一个是1,另一个是它本身。
所以,我们将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归为一类。
请对照你的作业纸,读出只有两个因数的数。我们称这一类数为质数,也叫素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做质数吗?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素数)。如2,3,5,7,11等。、
你还能找出一个比20大的质数吗?
例如23,它只能分解成1×23,也就是说,23只有1和23这两个因数,所以我们称它为质数。
3.教学合数的概念。
找完了质数,我们看看剩下的数字,剩下的数有一些数有3个因数,有一些数有4个因数,还有例如12有6个因数,那我们就将含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归为一类,哪些数都有两个以上因数呢?读一读,4,6,8,9,10,12,14,15,16,18,20,
这些数都有两个因数,也就是说,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它们都还含有别的因数,
那我们就将,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统归为一类,
请对照作业纸,读出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
我们给这一类的数也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合数。
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做合数吗?我们说,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8,9,10等。
你还能举出一个比20更大的合数吗?
例如34,它既可以分解成1×34,也可以分解成2×17,也就是说,34除了1和34这两个因数以外,还有2和17这两个因数,所以34是合数。
4.教学数字“1”。
我们把所有的数都找完了吗?
一起来看一看吧。还有一个数字很特殊,就是1。
它只有一个因数,所以我们说,1,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87
93
质数:
教学目标
1.区分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缠绕茎;
2.知道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3.知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过程。
4.学习观察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茎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知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过程。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情感调节
提问:那么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怎样运输的呢?
二、目标展示
三、新课学习
(一)茎的分类
直立茎:直立向上生长。
匍匐茎:比较软,不能直立生长,只能在地面上匍匐生长。
攀援茎:借助他物而“直立上升”。常常借助茎和叶的变态结构(如卷须),而附着在他物“上升”。如黄瓜、南瓜、丝瓜等。
缠绕茎:茎本身缠他物“上升”。
(二)茎的结构
【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横切面
横切面可以明显看出三层:树皮、木质部和髓。
质地较硬的是木质部,比较软的是树皮和髓。
烧瓶较易剥下来。
木质部:导管: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形成层细胞只有2-3层,能不断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
说明:水稻、小麦竹等植物都没有形成层,所以茎不能加粗生长。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中,具有形成层。所以茎能加粗。
韧皮部:筛管:输导有机物。
树皮:具有保护作用。
【思考】1、如果铁丝缠绕小树,至少会影响茎中有机物的运输。树干会加粗,铁丝缠绕势必影响小树的生长。
2、制作课桌椅,主要利用茎的木质部。茎具有木质部和韧皮部,因此它又硬又有韧性。
(三)运输
【实验】观察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实验说明:要把枝条削成平整的斜面,是希望导管切口横截面积大一些,利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放在阳光下照射,是为叶的蒸腾作用创造条件,蒸腾作用产生“蒸腾拉力,以便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实验现象:木质部的中央变成了红色。纵切枝条,看到红色越往上颜色越浅。
实验结论: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是在茎中央的导管,且一般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实验】观察有机物的运输
实验说明:选取柳枝,是因为它容易在水中长出不定根,且它的外树皮特别容易进行“环割”处理。
实使用土壤浸出液,其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可供植物生长需要。
在培养过程中,土壤浸出液的液面不能超过环割处的下端,否则也会使环割处愈伤组织产生不定根,干扰实验效果。
“放在阳光下培养”使希望柳枝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
实验现象:在切口的上方,可以看到一些愈合组织,有机物积累在那里。
实验结论: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四、知识建网
心说:闭目1分钟思考,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学习
内容
容积和容积单位
第
1
0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
目标
1、我能理解容积的含义,会给物体标注合适的容积单位。
2、我会推导出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3、我能总结出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
重点
容积单位换算
教学
难点
容积单位换算
教具
运用
量杯、量筒、容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填入适当的单位名称.
(1)
一支粉笔的体积是8(
).
(2) 一堆木料的体积是2(
).
3.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班级分好合作小学小组,指名小组全员接力法回答,回答完全正确加最高分10分,其他小组注意倾听,能及时纠错的个人给本小组挣分,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新课讲授】
1、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2、教学容器、容积的概念。
(1)课件展示魔方和装米的长方体木盒,仔细阿观察:
谁的体积大?魔方和木盒能装东西吗?引出容器,举例说说在我们生活中的容器有哪些?引出容积的概念。
教师引出课题并板书:容积
2.教学容积单位。
(1)教师:计量物体的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那容积单位可以用哪些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学生自学教材第38页内容。组织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升、毫升
(3)出示量杯和量筒,倒入1升的水进行演示,让学生得出
1升=1000毫升(1L=1000mL)
(4)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课件演示:1升=1立方分米
推导出
1毫升=1立方厘米
(5)练习:试一试:
4
L
=(
)ml
2.4
L
=(
)
ml
4800
ml
=(
)
L
25
ml
=(
)
L
3.新知应用。
出示例5:一种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dm,宽4dm,高2dm。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指一名学生读题。
(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多少汽油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应该怎样算?
(2)容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出长、宽、高。
(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汇报,全班集体订正。
5×4×2=40(dm3)40dm3=40L
答:这个油箱可装汽油40L。
(4)比较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异同。
请学生想一想,体积和容积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全班反馈。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①体积要从容器外面量出它的长、宽、高;而容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②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算它的容积。
【知识应用】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容积单位。
一瓶墨水约50
一桶色拉油约5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约6
2、判断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是900升。
(2)一只杯子装满水是1升,杯子的容积就是1立方分米。
(3)一个正方体木块,棱长4厘米,容积是64毫升。
(4)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完全相同的,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5)一个量杯装有水10ml,我们就说量杯的容积是10ml。
(6)一个纸盒体积是60cm3,它的容积也是60cm3。
3、应用题
1、一个正方体水箱,从里面量棱长3分米,这个水箱的容积是多少?
2、一个无盖长方体铁皮水槽长12分米,宽5分米,高2分米。这个水槽最多可以装多少升水?
【课堂小结】
出示学习目标小结。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1)
1L=1000mL1L=1dm3
1mL=1cm3
例5:5×4×2=40(dm3)
40dm3=40L
一.
选择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2.做一个长方体水桶需要多少铁皮,是求这个水桶的(
)
A.表面积
B.体积
C.容积
D.不能确定
3.如果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扩大到原来的2倍、3倍、4倍,则体积扩大到原来的(
)
A.8
B.9
C.12
D.24
4.用8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的表面积最小.
A.
B.
C.
D.
5.如图是由(
)个正方体组成的.
A.5
B.6
C.7
D.8
二.
判断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6.两个不同质数的公因数只有1.
.(判断对错)
7.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判断对错)
8.如果a÷b=5(a、b为非零自然数),则a、b的最小公倍数是b.
(判断对错)
9.一根方木,把它横截成3段时,表面积不变.
(判断对错)
10.一堆沙重8吨,运走了,还剩吨.
.(判断对错)
三.填空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1.填空.
3.85立方米=
立方分米
4升40毫升=
升
4.3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538
毫升=
厘米3
20秒=
分.
12.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是,原分数的分子扩大为原来的4倍后是96,那么原分数的分母是
.
13.一个无盖的水桶,长a厘米,宽b厘米,高h厘米,做这个水桶用料
平方厘米.
14.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大两位数是
,把它分解质因数是
.
15.一个长方体的长6米,宽5米,高5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米,表面积是
.
16.一个真分数,它的分母比分子大33,约分后是,这个分数原来是
.
17.把一根长2米的绳子平均剪成5段,每段是这根绳子的
,每段长
_______米.
18.五年级(1)班同学做广播操,每12人站一行,或者每16人站一行,都正好排完.这个班不到50人.这个班有
人.
四.计算题(共3小题,19题6分,20题15分,21题12分,共33分)
19.直接写得数.
+=
﹣=
+=
﹣+=
++=
+﹣=
20.
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
(2)2﹣﹣
(3)﹣+
(4)+++
(5)﹣(﹣
)
21.解方程
+x=
8x﹣0.25×4=0.5
(x+4)×6=42.
五.
解答题(共5小题,6分+6分+6分+6分+7分,共31分
)
16.在一个长为80厘米,宽为40厘米的玻璃缸中,放入一石块,这时水深为30厘米,取出石块后水深为25厘米,这块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17.小强读一本书,第一周读了总页数的,第二周读了总页数的,剩下这本书的几分之几没有读?
18.学校运来一堆沙子.修路用去吨,砌墙用去吨,还剩下吨,剩下的沙子比用去的沙子多多少吨?
19.学校挖一个长5米,宽2米的沙坑,把6立方米的沙子填入坑内,正好沙子与地面相平,这个沙坑挖了多少米深?
20.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展开图如图:(单位:cm)
(1)请计算这个长方体包装盒的表面积.
奥数精讲1
学员编号:
年
级:四年级
课
时
数: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数学
学科教师:
授课目标
C数的整除
C找规律
C
数字迷
授课难点
整除
教学重点:找规律
——数的整除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本领。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数的整除具有如下性质:
性质1
如果甲数能被乙数整除,乙数能被丙数整除,那么甲数一定能被丙数整除。例如,48能被16整除,16能被8整除,那么48一定能被8整除。
性质2
如果两个数都能被一个自然数整除,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与差也一定能被这个自然数整除。例如,21与15都能被3整除,那么21+15及21-15都能被3整除。
性质3
如果一个数能分别被两个互质的自然数整除,那么这个数一定能被这两个互质的自然数的乘积整除。例如,126能被9整除,又能被7整除,且9与7互质,那么126能被9×7=63整除。
利用上面关于整除的性质,我们可以解决许多与整除有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学习数的整除性,我们把学过的和将要学习的一些整除的数字特征列出来:
(1)一个数的个位数字如果是0,2,4,6,8中的一个,那么这个数就能被2整除。
(2)一个数的个位数字如果是0或5,那么这个数就能被5整除。
(3)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4)一个数的末两位数如果能被4(或25)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
(5)一个数的末三位数如果能被8(或125)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
(6)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例题1
在下面的数中,哪些能被4整除?哪些能被8整除?哪些能被9整除?
234,789,7756,8865,3728.8064。
解:能被4整除的数有7756,3728,8064;
能被8整除的数有3728,8064;
能被9整除的数有234,8865,8064。
例题2
在四位数562中,被盖住的十位数分别等于几时,这个四位数分别能被9,8,4整除?
解:如果562能被9整除,那么5+6++2=13+应能被9整除,所以当十位数是5,即四位数是5652时能被9整除;
如果562能被8整除,那么62应能被8整除,所以当十位数是3或7,即四位数是5632或5672时能被8整除;
如果562能被4整除,那么2应能被4整除,所以当十位数是1,3,5,7,9,即四位数是5612,5632,5652,5672,5692时能被4整除。
例题3
从0,2,5,7四个数字中任选三个,组成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数,并将这些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解:因为组成的三位数能同时被2,5整除,所以个位数字为0。根据三位数能被3整除的特征,数字和2+7+0与5+7+0都能被3整除,因此所求的这些数为270,570,720,750。
1.6539724能被4,8,9,24,36,72中的哪几个数整除?
2.个位数是5,且能被9整除的三位数共有多少个?
3.一些四位数,百位上的数字都是3,十位上的数字都是6,并且它们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在这样的四位数中,最大的和最小的各是多少?
——找规律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本领。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见过“找规律”这个题目,学习了如何发现图形、数表和数列的变化规律。这一讲重点学习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问题。什么是周期性变化规律呢?比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百花盛开的春季过后就是夏天,赤日炎炎的夏季过后就是秋天,果实累累的秋季过后就是冬天,白雪皑皑的冬季过后又到了春天。年复一年,总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这就是周期性变化规律。再比如,数列0,1,2,0,1,2,0,1,2,0,…是按照0,1,2三个数重复出现的,这也是周期性变化问题。
例题1
节日的夜景真漂亮,街上的彩灯按照5盏红灯、再接4盏蓝灯、再接3盏黄灯,然后又是5盏红灯、4盏蓝灯、3盏黄灯、……这样排下去。问:
(1)第100盏灯是什么颜色?
(2)前150盏彩灯中有多少盏蓝灯?
分析与解:这是一个周期变化问题。彩灯按照5红、4蓝、3黄,每12盏灯一个周期循环出现。
(1)100÷12=8……4,所以第100盏灯是第9个周期的第4盏灯,是红灯。
(2)150÷12=12……6,前150盏灯共有12个周期零6盏灯,12个周期中有蓝灯4×12=48(盏),最后的6盏灯中有1盏蓝灯,所以共有蓝灯48+1=49(盏)
例题2
有一串数,任何相邻的四个数之和都等于25。已知第1个数是3,第6个数是6,第11个数是7。问:这串数中第24个数是几?前77个数的和是多少?
分析与解:因为第1,2,3,4个数的和等于第2,3,4,5个数的和,所以第1个数与第5个数相同。进一步可推知,第1,5,9,13,…个数都相同。
同理,第2,6,10,14,…个数都相同,第3,7,11,15,…个数都相同,第4,8,12,16…个数都相同。
也就是说,这串数是按照每四个数为一个周期循环出现的。所以,第2个数等于第6个数,是6;第3个数等于第11个数,是7。前三个数依次是3,6,7,第四个数是
25-(3+6+7)=9。
这串数按照3,6,7,9的顺序循环出现。第24个数与第4个数相同,是9。由77÷4=9……1知,前77个数是19个周期零1个数,其和为25×19+3=478。
例题3
下面这串数的规律是:从第3个数起,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之和的个位数。问:这串数中第88个数是几?
628088640448…
分析与解:这串数看起来没有什么规律,但是如果其中有两个相邻数字与前面的某两个相邻数字相同,那么根据这串数的构成规律,这两个相邻数字后面的数字必然与前面那两个相邻数字后面的数字相同,也就是说将出现周期性变化。我们试着将这串数再多写出几位:
当写出第21,22位(竖线右面的两位)时就会发现,它们与第1,2位数相同,所以这串数按每20个数一个周期循环出现。由88÷20=4……8知,第88个数与第8个数相同,所以第88个数是4。
【练习】
1.有一串很长的珠子,它是按照5颗红珠、3颗白珠、4颗黄珠、2颗绿珠的顺序重复排列的。问:第100颗珠子是什么颜色?前200颗珠子中有多少颗红珠?
2.将1,2,3,4,…除以3的余数依次排列起来,得到一个数列。求这个数列前100个数的和。
3.有一串数,前两个数是9和7,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是它前面两个数乘积的个位数。这串数中第100个数是几?前100个数之和是多少?
4.有一列数,第一个数是6,以后每一个数都是它前面一个数与7的和的个位数。这列数中第88个数是几?
——数字迷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本领。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例题1
把下面算式中缺少的数字补上:
分析与解:一个四位数减去一个三位数,差是一个两位数,也就是说被减数与减数相差不到100。四位数与三位数相差不到100,三位数必然大于900,四位数必然小于1100。由此我们找出解决本题的突破口在百位数上。
(1)填百位与千位。由于被减数是四位数,减数是三位数,差是两位数,所以减数的百位应填9,被减数的千位应填1,百位应填0,且十位相减时必须向百位借1。
(2)填个位。由于被减数个位数字是0,差的个位数字是1,所以减数的个位数字是9。
(3)填十位。由于个位向十位借1,十位又向百位借1,所以被减数十位上的实际数值是18,18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的和,只能是9与9,因此,减数与差的十位数字都是9。
所求算式如右式。
由例1看出,考虑减法算式时,借位是一个重要条件。
例题2
在下列各加法算式中,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求出这两个算式:
分析与解:(1)这是一道四个数连加的算式,其特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相同,且个位与百位上的数字相同,即都是汉字“学”。
从个位相同数相加的情况来看,和的个位数字是8,有两种可能情况:2+2+2+2=8与7+7+7+7=28,即“学”=2或7。
如果“学”=2,那么要使三个“数”所代表的数字相加的和的个位数字为8,“数”只能代表数字6。此时,百位上的和为“学”+“学”+1=2+2+1=5≠4。因此“学”≠2。
如果“学”=7,那么要使三个“数”所代表的数字相加再加上个位进位的2,和的个位数字为8,“数”只能代表数字2。百位上两个7相加要向千位进位1,由此可得“我”代表数字3。
满足条件的解如右式。
(2)由千位看出,“努”=4。由千、百、十、个位上都有“努”,5432-4444=988,可将竖式简化为左下式。同理,由左下式看出,“力”=8,988-888=100,可将左下式简化为下中式,从而求出“学”=9,“习”=1。
满足条件的算式如右下式。
例题3
在内填入适当的数字,使左下式的乘法竖式成立。
分析与解:为清楚起见,我们用A,B,C,D,…表示内应填入的数字(见右上式)。
由被乘数大于500知,E=1。由于乘数的百位数与被乘数的乘积的末位数是5,故B,C中必有一个是5。若C=5,则有
6×5=(600+)×5=3000+×5,
不可能等于55,与题意不符,所以B=5。再由B=5推知G=0或5。若G=5,则F=A=9,此时被乘数为695,无论C为何值,它与695的积不可能等于55,与题意不符,所以G=0,F=A=4。此时已求出被乘数是645,经试验只有645×7满足55,所以C=7;最后由B=5,G=0知D为偶数,经试验知D=2。
右式为所求竖式。
此类乘法竖式题应根据已给出的数字、乘法及加法的进位情况,先填比较容易的未知数,再依次填其余未知数。有时某未知数有几种可能取值,需逐一试验决定取舍。
1.在下面各竖式的内填入合适的数字,使竖式成立:
教学内容: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2.理解意义并会运用意义解答有关应用题。
3.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熟练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意义并会运用意义解答有关应用题。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思考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准备练习:
说出下面分数的意义:
1.
一条路,已经修了全长的
2.
小明看了一本书的
3.
一袋大米,吃去了
小结:以上的句子都表示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
活动二:新课:
出示:张家庄修一条1200米长的水渠,已经修了全长的。已经修了多少米?
1.
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
分析句子的意义,画出线段图。
师:把谁看作单位‘‘1’’?
已经修了的是谁的?
要求已经修了多少米,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法?
“1”
修了
?米
1200米
3.
列式计算;
1200×=
=
1000(米)
根据分数意义列出算式。
1200÷6×5=1000(米)
师:1200÷6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再×5?
4.
答题。
5.
同桌互相说一说解答步骤。
活动三:师生合作完成。
活动四:独立解决问题。
活动五:学生质疑,归纳解题步骤。
活动六:巩固练习:
1.
判断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错误的要指出错在哪里。
一箱货物重吨,运走它的,运走了多少吨?
分析:1)把一箱货物看作单位“1”,运走的货物是;
2)把一箱货物看作单位“1”,运走的货物是这箱货物的;
3)把一箱货物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运走的占3份;
4)把看作单位“1”,运走的货物是它的,求运走了多少吨,也就是求的是多少,用乘法。
2.
选择正确的算式:
从甲地到已地小聪步行用小时,小明骑车比小聪快,小明比
小聪早几小时到达已地?
1)+
2)-
3)×
4)×
+
5)-
×
布置作业:书P9/
7(2)
P10/
1,2,5,6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应用题
张家庄修一条1200米长的水渠,已经修了全长的。已经修了多少米?
“1”
修了
1200×=
1200×=
1000(米)
1200÷6×5=1000(米)
?米
答:已经修了1000米。
1200米
见幻灯片《分数乘法应用题》
反思:1、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是在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采用了变简单题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相对应为不对应,变一步计算为两步计算。
教学目标: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理解并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
教学难点: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2、小小空,我会填。
①在分数里,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
)。
②3/4
的分数单位是(
),它含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1。
③
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表示这样的5份的数是(
),它的分数单位是(
)。
二、探究交流
1、引导观察黑板上的所有分数。
思考:如果让你给它们分类,你认为可以分成几类?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2、请学生汇报分类结果。
3、重点研究第四种分类情况。
分组讨论: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
4、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分子小于分母
分子大于分母
分子等于分母
5、揭示概念: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举例说明:说出几个真分数和假分数
6、揭示并板书课题。
7、出示练一练第2题中的分数,要求学生说说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8、请学生写出几个分母是8的真分数,再写出几个分子是8的假分数。
思考:各有几个,其中最大的是什么?最小的呢?
9、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新课小结。
三、巩固深化,强化理解
(一)填空
1、把单位“1”( )若干份,表示这样的( )或者( )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 ).
2、表示的意义是( ).
表示的意义是( ).
3、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7份就是( ),它的分数单位是( ).
4、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5、把4米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 ),每段的长是( )米.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把单位“1”分成3份,其中的2份就是.
( )
2、3米的
和1米的一样长.
( )
3、分母越大的分数,分数单位越大.
( )
4、五(2)班有男生25人,女生23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 )
(三)选择题
分子相同的分数( )
①分数单位相同 ②分数的大小相同 ③所含的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同
四、总结
你觉得这节课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验?
五、作业
完成新课程练习册39页、40页第4课时《真分数与假分数》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分母
真分数(<1)
分子≥分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和发现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互化。
2、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概括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把小数化成分数。
2、把分数化成小数。
3、3把分母是100的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要知道谁完成的个数多,可以比较哪两个数的大小?怎样比?
生1: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再比较。
生2: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
师:请你选择一种比法,比出这两个数的大小
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小结: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我们可以先把小数改写成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把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可以先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小数。
三、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1题。
学生完成后汇报。
想一想,怎样把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怎样把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
生: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然后在后面加上百分号;把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然后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交流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把百分数改写成小数的。
3、完成练习十四第13到15题。
四、总结
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把百分数和小数进行互化,同学今天学会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了吗?说一说怎样互化。
110
115
五、板书设计:
100
100
1.15=
=115%
110%=
=1.1
因为115%>110%
因为1.15>1.1
所以1.15
>
110%
所以1.15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公式求梯形的面积。
2、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片、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学具准备:剪刀、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五种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卡通形象。
(1)开心辞典:
每个学生可任意选择一种平面图形,说说对这种图形的认识。
(学生可能会围绕着图形的特征、周长和面积,以及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展开介绍)
师给予肯定和评价。
(2)激发内需,提出问题:
对于这5种平面图形,你还想了解哪个图形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通过联想猜测,探求方案。
1、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2、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谁看出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每种梯形颜色一样。
请同学们先看看实践提纲吧。(出示实践提纲)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梯形把它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②想一想,拼成怎样的图形,利用怎样的方法拼成的?
③它们的高与梯形的高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着怎样的联系?
④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现在开始小组合作探究。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把转化前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准。
5、(出示课件)现在画面展示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重叠在一起,哪个小组能说一说刚才你们将其拼成了什么图形?是怎样拼的?
各小组推选1人向全班汇报过程与结果。(教师逐一配以课件演示。)
1)方案⑴:自己在方格纸上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把数据填入书上表中,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追问:⑴(上底+下底)表示什么意思?⑵为什么要除以2?大家是这样拼的吗?下面谁来完成一下我们的实践提纲。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_______,高等于______.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____.
梯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所以,梯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可以写成……(板书:梯形的面积=)谁到前面来将公式补充完整?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公式
(2)还有其他方法吗?小组合作完成。
⒊师生小结: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把手中的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根据梯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都推导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即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三:
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⒈学习例题:书第89页例3(略)要求独立完成。(请同学板书)
⒉判断:(发现错误请说出错误原因,并改正过来)。
1)
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2)、梯形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S=(a+b)
×h
3)、两个梯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4)、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五、归纳总结。
1、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哪组的推导方法最具新颖性?
2、假如再遇到一个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你打算如何探求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除法的意义,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除到小数部分仍有余数时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要对齐
【导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发现问题
师:生活中李老师总是喜欢精打细算,让我们一起走进两家商店:(白板)出示教材主题图:甲、乙两商店的牛奶销售情况。
师:从图中看到什么了?发现了什么问题?
预设:
生:可能会回答:甲商店5袋牛奶11.20元,乙商店买5袋赠一袋,也就是6袋12.9元。
生:很容易会提出:买哪家商店的牛奶便宜呢?这一问题。
生:也可能提出:一袋牛奶分别是多少元钱?等问题(课堂生成)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共同解决“买哪家商店的牛奶便宜呢?”板书课题:精打细算——小数除法(一)。
明确目标:看到这个课题和这幅主题图,你能猜想到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相关知识是什么
吗?
预设:生:可能会回答:学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方法。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喜欢数学成为可能。能根据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巧妙落实、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四能”的要求。学生在这一环节,容易提出多种相关问题,针对生成的问题,老师要积极引导,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积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目标意识。】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谈话:自主学习之前,我们共同看“自学指导”。(白板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1.阅读学习过程中的第1-4题。
2.根据导学问题,先尝试自主完成。
3.然后组内交流,解决存在的问题。
4.小组分工合作,同时板演、练习讲解,作好展示准备。
在自主学习之前给大家一个温馨提示:请你在梳理时,用最简洁的方式,在学案上写一写、画一画、不懂的用“?”做上标记。
预设:学生大约用6-8分钟时间自主学习。(独学与对学)
导学1:观察教材第61页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办?说一说。
预设:
生1:通过观察主题图,知道甲商店5袋牛奶是11.50元,乙商店5袋送一袋12.90元(或者说6袋牛奶12.90元也可以。);
生2: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
生3:学生可能会想到:可以先分别求出两个商店每袋牛奶多少元,再进行比较。
生4:学生可能会“估计”出两个商店牛奶每袋约多少钱。(虽然后面安排了这个导学问题,但针对学生生成的问题,老师有必要适度、适当的评价鼓励。)
……
【设计意图:虽然本问题在情境引入时已经有提及到,但我们仍然建议学生要经历这个信息、问题的梳理过程。本问题旨在让每个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同桌对学、经历完成阅读文本,读懂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并简要记录在学案上,培养学生记录学案的能力,创造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导学2:
阅读教材第61页“甲商店”,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如何计算一袋牛奶多少元钱?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
预设:(在思考“导学1”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会想到“甲商店”一袋牛奶要多少元钱呢?学生可能会想到如下方法:
(1)
(2)估算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已有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小数除法奠定基础,同时也鼓励学生尝试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导学3:尝试直接用笔算的方法算一算,甲商店每袋牛奶多少元钱?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列竖式:甲商店每袋牛奶的单价是:11.5÷5;这是一道小数除法的问题,怎样计算呢?面对一个新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已学过的知识,自己先想办法。
预设:
生1:在计算甲商店每袋牛奶多少元时,学生会列出11.5÷5,并想:先把11.5元转化成115角,115÷5=23,23角=2.3元。
生2:我发现小数除以整数,就象整数除法一样,只要在列竖式计算时,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导学2与导学3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进行。针对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特点,学生会统整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选择怎么样的方法?主要取决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导学问题的隐性价值注重了对算理的理解。通过尝试笔算,进一步体会对小数除法意义的理解。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尊重了学生差异性的特点。】
导学4:阅读教材第61页“乙商店”,尝试在下面算一算,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再比较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
预设:学生可能会列竖式,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通过比较发现乙商店的牛奶便宜。
生成1:若有学生继续用转化成整数的方法计算,老师要适当点拨,鼓励学生。
在转化成整数计算时,先把12.9元化成129角,129÷6时发现仍有余数,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可以把12.9元化成1290分,1290÷5=215,215分=2.15元。
生成2:在列竖式计算12.9÷6时,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应在余数后面补0再继续除,因为在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可以把12.9看成12.90。
生成3:在列竖式计算12.9÷6时,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可能无法再计算下去。(因为不够分了)
【设计意图: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当提出129÷6时,当遇到有余数时怎么办?促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进一步转化,并能顺利解决问题;当遇到竖式计算仍有余数无法继续算下去时,可引导学生将它继续十等分,分得更小的单位。通过对生成问题的正确把握,突破难点,强化了学生迁移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更好的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组内交流,展示分享
预设1:学生大约用8分钟时间
合作交流、板书,组长分工,准备展示分享。
预设2:教师在学生准备好的同时,采取报道站的方式确定小组板书内容。
【展示交流】
同学们,自主学习时间到了,准备好了吗?下面按报道站的顺序,分享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吧!
预设:各组按导学问题的顺序到黑板上展示分享,分工讲解自己的思路。
【设计意图:体现在教师帮助下的交流、展示分享,教会学生如何分工、如何准备、如何展示分享……由于学生还比较小,学习的各个环节、方式方法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帮助,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学会展示与交流,体现出指导性。】
四、学以致用,反馈提升
【达标反馈】
1.完成教材第61页“试一试”。
7.42÷7
8.2÷5
15.9÷15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进一步对小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巩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及时发现错误,并加以分析改正,积累错误经验,巩固学生的运算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检验、反思能力。】
2.
两袋苹果,第一袋9千克,卖81.9元,第二袋15千克,卖138元,买哪种更划算?
预设:完成随堂练习内容,并补充了一道实际问题。确保有限的40分钟,实现有效为前提,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追求课堂的高效。
【设计意图:补充这样一道现实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教学实现了算用结合的效果,为学生建立了“数学有用”的观念,提升了数学价值,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延伸】
同样的橡皮,甲文具店买3送一共需3.6元;乙文具店买4送一共需6元;丙文具店买5送一共需9元,哪家更划算?
【学教反思】
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
《分物游戏》教学设计
长乐一小二年级4班
毕华琳
教材分析
“分物游戏”是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起始课,教材主旨是让学生通过“分桃子”“分萝卜”“分骨头”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含义,为学法,体会和理解除法的意义打下基础。由于二年级学生年纪小,动手操作能力低,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很模糊,很难在实际操作中活动中,一下子把物体平均分好,所以教材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在“分桃子”活动中,通知两只猴子分4个桃子,每只猴子分2个,让学生体会到,每只猴子分到的同样多,这样分就是“平均分”;在”分萝卜”活动中,通过“一根一根地分”、“2根2根的分”…
…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份物体,分的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按照相同的个数,一个或几个按顺序去分,最后每人分得的数量是相同的;在分骨头的活动中,通知3只小狗分15根骨头,让学生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其中的每份是多少”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想一想,说一说”活动中,让学生根据前面分的过程,把分法有条理地说出来,旨在让学生懂得为了在分的时候不出错,要一边分一边作好记录,从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有关乘法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这些都为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画一画)或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分一分”活动,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课件、猴子图片,桃子图片、兔子图片、萝卜图片、图形若干。
学具准备:圆形20个、三角形3个。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总课时:1
本课时:1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去参加小熊的生日会吧。看看还有谁到场了(小猴、小兔、小狗)。
小熊很热情的为他的伙伴准备了许多食物,可是这时他正皱着眉头发愁呢!原来小熊在为怎么分食物而烦恼呢!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小熊分一分食物吗?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好奇、好新、好动,创设故事性的情景,可是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用生动的故事情景去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实践操作,体会平均分。
1.
分桃子。
猴子兄弟来了,小熊细心地为他们准备了4个桃子。
你准备分几份?(2份)为什么?(因为有两只猴子)
可以怎么分呢,谁来说一说?(指名反馈)
你觉得哪次分的公平?为什么?(因为这样两只猴子分的同样多)(教师板书:同样多)
小猴也觉得小朋友分的很公平,高兴地开始享受它们的美食去了。
(设计意图:通过用图片分一分,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的发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同样多”“一样多”。)
2.
分萝卜。
这时,3只小兔也来了,看看小熊为他们准备了什么?(萝卜)
你从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3只小兔,12根萝卜)
你们可以公平地把这些萝卜分给这3只小兔吗?
请你用三角形代表3只小兔,用12个圆片代表萝卜,分的时候把你的过程摆出来,也就是让同学们一看就知道你每次给小兔分了几个,分了几次?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指名板演)
(指名板演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描述:第一次给每只小兔分了几根萝卜,第二次呢?)
他分的公平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可以怎么分?(指名板演)
不管分几次,每次给三只小兔分一根,每只小兔分到的都是4根萝卜。
总结:每只小兔分的一样多,每只小猴分的同样多,在数学里我们把这种分发叫做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小兔也很满意大家分的结果。
(设计意图:体会分法的多样性,在已有的经验上再次体验提升,学生不但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意义,还懂得了分发的多样性。)
3.分骨头
可爱的小狗在一边等不及了,小熊为他们准备了15根萝卜。
请你把这15根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几根?
“平均分给三只小狗”什么意思?(就是每只小狗分到的同样多)
用三角形代表小狗,用圆片代表骨头,动手分一分吧。
请你分完之后把你的分法讲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板演)
还有其他方法吗?老师也想让你上来摆一摆,但是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如果老师让你上来摆,这位同学的就没有了,老师特别想把这位同学的保留下来,怎么办?(那这个方法画下来)老师用圆代表小狗,那可不可以用三角形?用小竖线代表骨头。(教师一边描述一边讲学生的方法在黑板上画出来)
用这种方法把你刚才分的过程画出来。(教师巡视,找不一样的方法2~3个)
生1解释自己的方法。
(教师展示生2的方法)你们能看懂他的方法吗?那我请一名同学来解释一下。(请另一名学生描述)他描述的和你想的一样吗?
小结:我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熊给小猴、小兔和小狗分到了美食,虽然我们分的方法不一样,但是最后的结构小动物们都很满意,因为每个小动物分到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三.
巩固练习。
1.你们会判断平均分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三幅图,学生判断是不是平均分,怎样移一移就是平均分了?)
2.分桔子
小朋友们今天可帮了小熊大忙了,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桔子。数一数吧。(教师强调按顺序数)
你可不可以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呢?用18个圆片代替桔子,把它们平均分成几堆都可以,把你分的结果记录下来(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老师现在把这4种方法放在一起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变化?
教师总结:分的堆数越多,每堆分到的桔子数越少。
四.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分一分”的活性你学到了什么?生活中有许多要用平均分解决的问题,请你找找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板书设计:
平均分
同样多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作业六
一、细心算,就能算对
3+4=
9-5=
4+6=
19-9=
7+7=
0+8
=
10-7=
5+2
=
9+9=
15-5=
6-0=
7+2=
14-4=
12-10=
6+6=
5+6=
12-6=
8+8=
9+5=
16-5=
11-1=
7+8=
13-10=
6+8=
18-8=
2+2+6=
7+3+4=
13-3-7=
10-3+2=
5-4+9=
二、认真想,就能填对!
1.选准了再填。
711-10
94=13
148=6
169+7
2+315
888=8
2.找对了再填。(5分)
3.想好了再填。①
请把上面缺少的数填上;从右往左数,第三个数是(
);
19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12和17相比,(
)接近15。
②
三、动脑筋,就能画对!
把下面数从小到大排一排(8分)
4、14、10、20、8、18
(
)
)
)
)
)
)
上面的数中,比10大的数有(
)个,比10小的数有(
)个。
四、
想办法,才能解决!
1.看图列式计算。(10分)
15个
2.用下面的数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8分)
3.数一数、填一填、算一算。(8分)
阳光小学二(3)班课程表
一
二
三
四
五
数学
语文
数学
美术
语文
语文
数学
语文
数学
数学
语文
语文
思品
音乐
美术
思品
体育
劳动
语文
体育
音乐
英语
活动
语文
队会
活动
阅读
科技
在语文的格子里划“√”,在数学的格子里划“”。
数一数,语文课有(
)节;数学课有(
)节;
算一算,语文课和数学课一共有多少节?
+
=
4.如果一次只能端两盘,那么一次最多能端(
)个梨,最少能端(
)个梨。(8分)
+
=
+
=
趣味数学
1、明明比亮亮大2岁,再过3年,明明比亮亮大(
)岁。
2、+=6,++=1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