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区调研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社区绿化概况:
此次移交的社区共17个,辖区总面积11.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37万人,绿化面积63884平方米,其中11250平方米为今年实施社区绿化改造工程新增部分。
二、社区绿化特点:
1、绿化面积相对较小,但点多面广,且分布不均。
街道地处老城区,社区街弄狭窄,可绿空地少,且不集中,因此绿化率极低,部分社区绿化面积仅二、三百平方米,个别社区甚至不足100平方米(如西大社区仅90平方米)。相比之下,东西部社区情况好点,绿化面积基本在1000平方米以上,像海星社区、平阳社区超过5000平方米。同时,社区绿化面积大小不均,小的一处仅5平方米,大的超过1000平方米;且较为分散,一般社区绿地分布在6、7处,个别社区甚至达到16处(如中大社区),给养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社区绿化基础薄弱,设施不齐全。
由于街道社区本身基础设施薄弱,因此部分群众将门前绿地当作垃圾场和下水道,随意倾倒垃圾或生活污水。部分社区原有花坛残缺破损、面转脱落,影响市容。因此,我公司接管社区绿化以来,不但要实施绿化改造、养护,同时对要其绿化设施进行维护,像大蒲湾社区就投入4000余元对社区6个花坛进行维修。同时,由于社区绿地均未敷设水管,给夏季养护增加了一定难度。
3、社区绿化质量较低,品种单一。
由于种种原因,社区绿化基本以草坪、低矮灌木为主,缺少层次,档次较低。在小蒲湾等社区我们发现大叶黄杨树种,成片死亡,原因有二:一是缺少专业人员养护管理,二是该树种易招虫害,且杀虫剂的用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是为生物的抗性。一旦病情蔓延,不但会给社区绿化带来毁灭性打击,还可能殃及城区绿化。
4、居民爱绿护绿意识不够,绿地破坏现象较多,管理难度较大。
我们在相当多社区发现绿地遭人为破坏现象:原本的草坪被部分居民当作了嬉戏地,随意踩踏,使草坪死亡,踩硬了泥土;中兴小区及外西河两侧部分居民在绿地晒鱼鲞,加剧了绿地的盐化,以至不适种植树木;部分居民随意在绿地上晾晒被子、衣服、拖把等,甚至种菜得都有;我们在中联步行街还发现不少居民把花坛当作了垃圾箱,用餐后的垃圾都倒在了花坛边上,使种植土发出阵阵恶臭,植物基本难于存活;晚上醉酒之人更是把花坛当作了公共厕所,以上种种给我们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
三、建议及对策:
1、抓紧实施社区绿化改造工程,逐步改善绿化基础设施,提身升绿化档次。
今年区政府安排110万元创卫专项资金,实施社区绿化改造工程,总面积11250平方米,目前已基本完成。社区绿化质量较以往有一定程度改善,同时在植物选择上我们增加了茶梅、桂花等品种来替换易受虫害的大叶黄杨树种,实现绿化的多样性,建立乔、灌、草多层次的复合结构的植物群落,增加开放性空间的绿化,努力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另外,为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建设资金,我们把改造的重点放在临街及居民相对集中的场所、广场绿地,其余绿地则尽量做到整洁为主,并与社区干部进行沟通,达成共识。
2、建立园林为主,社区为辅的社区绿化专业养管队伍,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
绿化工作“三分种,七分养”,养护管理至关重要,必须建立一支社区绿化专业队伍。根据街道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海星、平阳、荷东等绿化面积较大的8个社区落实10名养护人员,专门负责所在社区绿化工作,由社区发给绿化养护承包费,园林公司负责具体指导、监管、考核,并建立奖罚制度。
另外,社区绿化工作有别于城区绿化,更加需要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因此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教育尤为重要。
3、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监管考核制度及街道社区、城管等相关单位的联系制度。
公司养护科全面负责社区绿化工作,责任到人,并建立工作台帐;公司督查部门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检查,并登记入册,作为月(年)度考评依据。同时,社区绿化工作离不开街道社区、城管等相关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必须尽快理顺相互关系,分清职责,落实责任,并建立联系制度。
4、本着属地管理原则,以社区为主,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居民爱绿护绿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部分居民的爱绿护绿意识却没有相应提高,绿化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居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社区绿化监督管理,同时城市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城管进社区机制,积极发挥城管执法部门的行政职能。
四、存在问题:
一、我市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背景
(一)**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我市从**年起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已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市市情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自**年起,我市逐年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到**年底全市已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到97个,大大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为我市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社区实践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在社区卫生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在职卫生人力资源最突出的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尤其是中专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占63.80%)。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缺乏、知识结构与业务能力缺陷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对这些转岗到社区从事全科医疗和社区护理工作的医生和护士进行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知识的培训,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是摆在我市卫生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我市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做法和体会
由于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及培训起步较晚,无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面对大量的培训需求,如何在较短时期内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掌握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全科医学思维能力和诊疗策略,能为社区居民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成为全科医学教育培训面临的首要新课题。为此,我市在对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基础上,根据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现状,实事求是地确立了我市开展全科医学教育与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基本工作思路。
(一)加强领导,积极探索
我市及各区(县级市)卫生局对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工作十分重视,成立了“**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卫生局科教处;并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社区全科医学培训及科技交流”工作组;各区(县级市)也相应成立了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1、开展强化社区卫生服务观念培训(1996-1999年)
2、举办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班和社区护士骨干培训班(2000-2001年)
此外,为积极推进中医中药进社区,我市在国内率先开办了2期中医师全科医学培训班。
(二)合理规划,稳步推进
**年,我市被正式作为全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试点城市之一。我市分别组织制定和实施了《**市**-**年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规划》(穗卫基[**]2号)和《**市**-2010年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规划》,明确要求我市各区(县级市)在**-**年期间重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力争到**年底前对已经转岗并已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完成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从**年起对即将转岗或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逐步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培训合格取得《**省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证书》后才能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对县以下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和乡村医师进行全科医学知识与技能培训,到**年底完成农村相关卫生技术人员的全科医学轮训工作。从2008年起逐步转入以毕业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核心的全科医学教育,高等医学院校非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生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均需参加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到2010年建立起符合我市市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和培训制度。这些规划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全科医学培训工作的开展,截至**年12月31日,已有5940人完成和正在参加培训,超额完成了《**市**-**年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规划》规定的岗位培训任务。
(三)充分利用**地区医学教育资源优势,抓好全科医学教学师资队伍及教学基地建设
为推进我市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了《**市全科医学理论培训教学基地基本要求》、《**市全科医学临床实习基地基本要求》、《**市全科医学社区实践基地基本要求》,在各单位申报及组织专家审定的基础上确定了首批三种类型的**市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基地:一是以具备医学或护理类专业本科或专科教学条件的医药院校为主体,以培训全科医学理论为主要任务的“全科医学理论培训教学基地”5个,二是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为主体,以培训临床实践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全科医学临床实践基地”23个,三是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培训社区卫生实践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全科医学社区实践基地”13个。
同时利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药学院、**医学院、**省疾病控制中心、**卫生学校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市和各区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工作、具有实践经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医师建立了由215位专家组成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并对所有入选的师资进行了全科医学相关知识培训。由于组建了一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协调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师资队伍,逐步规范了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及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从而保证了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质量。
(四)统一管理,分类指导,逐步形成和完善市、区(县)二级培训网络
全科医学教育与培训工作涉及面广,而且我市13个区(县级市)的经济水平、医学教育与卫生资源差异很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按照“五个统一”(统一培训大纲、统一培训计划、材、统一考试、统一发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完善”以及长远发展与当前需求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了“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分片实施”的工作思路,对全市的全科医学培训工作进行分类指导,积极依靠政府支持,先易后难、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工作,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市、区(县)二级培训网络,并形成了两种教学与管理培训模式即一是全程委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理论教学基地进行教学与管理培训模式;二是在区(县级市)卫生学校或医院设立教学点共同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采取在培训学员集中的区(县级市)设立教学点,由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和教学点共同管理。教学点所在的区卫生局协调安排培训名额,教学点所在卫生学校或医院负责安排教学场地和学员管理,我市批准设立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安排教学计划、组织教学、选派师资和考核验收。这种模式学员就学方便,区(县级市)卫生局主管人员可及时了解培训进展情况。
(五)加大投入,建立试题库与教案库
我们率先在全国建立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试题库与教案库,强化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工作的内涵建设和教学管理规范,确实提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质量。
(六)积极探索开展全科医学学历教育
**医学院通过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全日制本科和成人业余本科学历教育,在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促进了我市全科医学培训教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并为我市下一阶段开展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1、师资问题。由于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开始较晚,无法快速组建一支合格的全科医师师资队伍,目前只能依靠专科医师进行全科医师培养。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仍然是当前全科医师培训的当务之急。
2、目前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师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还比较低。为了保证全科医师的高质量和高素质,可考虑采取“分流培训”,将学历层次低的人员转岗培训为社区所需要的医疗卫生辅助人员。
3、进一步加强培训质量的管理与评估,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将培训效果和效益的评价同培训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需进一步完善有关配套政策
1、制定并完善全科医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和全科医师资格注册制度,并将全科医师的培训、管理与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更多的高素质的医师选择全科医师职业。
2、联合**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如**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学院,探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建立激励机制,支持并引导医学毕业生选择全科医师职业,进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
一、社会救助工作概述
社会救助是社会成员因有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个人生理、心理等原因而导致陷入生存困难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时,由国家或社会有关部门依法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资金的救助和扶助,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保证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它主要包括经常性的社会救助、紧急救助、临时性救助和社会互助活动等四方面内容。由政府主要承担的经常性社会救助和以慈善事业为主的社会互助活动是社会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紧急救助和临时性救助分别是应对自然灾害情况和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
近年来,市在中央有关精神的指导下,通过积极探索,已初步形成了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分类施保”的政府救助体系,即通常说的四位一体救助体系。其中,生活救助是对民政传统对象(孤老、孤残、三胞胎、散居归侨)、重残无业人员、失业人员及其家属等对象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其它各类补助(协保补助、粮油帮困卡、节假日临补等);医疗救助主要针对“三无”人员、低保家庭中患病住院以及门诊大病治疗的人员、低收入家庭中患大病重病的人员;教育救助内容包括学生学杂费减免、学生免费午餐及相关申请减免的出证等;住房救助的主要形式为房租减免和廉租房。另外,近年还发展了支内支疆生活困难补助和分档帮困补助等一系列解决历史形成和遗留问题的相关政策措施,从而使社保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公平稳定和文明和谐。
二、社区(街道)城市贫困居民的基本情况
社区(街道)位于徐汇区的中部,是80年代建成的新型居民社区,面积4.19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0万余人,其中户籍人口7.6万人,外来居住人口2万余人,有20个居委会,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城市社区。社区极端贫困人口和困难家庭基数较小,据统计,年被纳人城市低保的困难人口为389人,仅占社区户籍人口的0.5%,而且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见图1)。但贫困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社区内还存在着相当多生活不富裕和由于各种特殊和突况致贫的居民,社区的困难家庭一直在1000户以上,几年来,通过广泛排摸、及时走访和数据动态更新,年纳入困难家庭数据库的有1800户。
目前,社区困难人口的构成情况如下:大重病占18.4%;无业老人占15.4%;低收入占15.3%;低保占11.2%;退休老人占10%;重残无业占6.9%;失业占5.6%;支内支疆占5.4%;困难学生占4.8%;其它占7%。社区困难家庭体现出三个特性:一是困难情况的相对性。目前绝对贫困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低保、低收入边缘的相对贫困群众众多,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需要得到有效的帮助;二是困难情况的持续性。从上述困难家庭的结构特征看,病患、老龄、退休失业的家庭较多,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些家庭客观上讲都是无法通过个人和家庭的努力摆脱贫困,将维持一定的困难时期,尤其是社区的人口老龄化特征明显,年60岁、70岁和80岁以上人口分别占社区总户籍人口的25%、13%和4%,老龄人口的救助需求处于持续的高水平;三是困难情况的地域性。社区困难群体地域相对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一二、三四等老旧住宅区和千二四、华鼎等动拆迁地区,而2000年以后开发的居民区如爱建园、万科、长春等则鲜见有困难户。
三、社区(街道)社会救助的主要工作做法和特色
近年来,街道社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为街道各项社会事业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撑。社区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始终高度重视帮困救助这一民生工作,坚持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义内化为社会救助工作的宗旨,在落实好各项政策性救助的同时,不断加大街道帮困基金的投入力度,帮困专项资金一年上新一个台阶,年年有显著增幅。从年的39万元逐年增加到年的500万元,平均每年增长90%。为了切实用好救助政策和帮困资金,街道专门制订了《街道帮困救助工作管理办法》,着力强化社会救助所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工作责任和主导地位,逐步形成了“一口上下”的帮困救助工作格局和“阳光帮困”的运作机制。街道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规范政府救助行为的同时,还积极整合社区资源,拓宽救助渠道,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帮困救助,努力实现社区救助对象的全覆盖。
1、救助机制,“一口上下”。在帮困救助的工作实践中,街道实行了“一口受理”、“一所运作”、“一口拨付”、“一口统计”、“一网覆盖”的“一口上下”运作方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个统一”的帮困工作格局。一是救助对象统一。救助所在仔细排摸的基础上,建立基础性数据库,按照困难对象不同的特征,细分了11个困难类别,详细注明个案情况,做好信息跟踪和动态管理,确保了救助工作的准确性。二是救助标准统一。由救助所根据社区党工委整体工作要求,制定总体救助方案,在实施帮困前直接从数据库中调用救助信息,根据对象情况分类,统一救助标准,杜绝了重复、遗漏和错位救助现象的发生,增强了救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资金管理统一。社会救资金统一归于社会救助所,“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管、一个口子出”,街道其它部门和居委会不再设立任何救助资金项目,是名副其实的“一口”上下,确保了社会救助的运行更为清晰、更为透明,防止了腐败行为和不公正现象的出现。四是救助运作统一。每逢重要节日和其它帮困节点,按照党工委、办事处的统一部署,由救助所统筹安排,各街道科室部门、居委会紧密配合,统一时间节点、统一下拨资金,统一发放救助,统一反馈意见,统一处理投诉,保证了帮困救助工作的规范有序和及时有效。2007年救助所在区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根据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开发了“徐汇区街道‘一口上下’救助系统”,该系统已在年春节的帮困救助工作中操作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到了有关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区加以推广。
2、公开透明,“阳光帮困”。在“四个统一”工作构架基础上,街道推行“阳光帮困”,采取公示办法,把帮困救助工作彻底置于全社区居民的直接参与和监督之下,自觉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20个居委会按照“阳光帮困”原则,结合居民区自身特点,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作方式。例如三四居民区困难居民比例大,居委会形成了一排(排列帮困名单)、二摸(了解核实情况)、三论(居委集体讨论)、四听(听取党员、群众意见)、五示(公示帮困名单)的帮困“五部曲”工作法;新苑五六七是街道帮困人数最多的居民区,他们通过“四会”制度确保帮困到户到人、公平公正,即总支讨论会(掌握工作要求,讨论具体措施);社工工作会(传达精神,拟定名单,初步核实);居民听证会(征求意见,及时调整);党员扩大会(各大楼党员逐一分析帮困对象和数额,集体确定帮困名单)。古宜居民区的帮困对象较少,但人户分离的情况复杂,每年4次节日帮困前都召开由参与面广的大评议会,对帮困对象进行逐一评议,对个别情况采取一事一议,确保了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调整帮困对象,让节日帮困金最大发挥普惠居民的功效。“阳光帮困”的实施,使社区的民生工作真正地做到了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有力保障了社会救助的“公正、公平和公开”。
3、坚持长效,形成特色。社区街道机关干部的帮困送温暖工作做得及时到位,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色的帮困方法。一是从05年党员先进性教育开始,在社区列出了44户特别困难的群众,由机关干部常年进行结对帮困,每月上门看望并送上帮困金。二是机关党员干部每月从工资中捐出30元,对社区5名困难学生进行助学帮助,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或参加工作。三是每年专门列出50万元资金,用于帮助社区的困难学生,让他们完成学业。四是专门设立了医疗帮困卡,每年50万元为困难家庭就医解决实际问题。五是对老干部困难家庭进行特殊帮助,每月走访并专门设立困难老干部的帮困基金。
4、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实行单位、社区共助共建,帮助社区困难家庭渡难关,是社区的重要特色。一是充分发挥党工委兼职委员作用。社区4名兼职社区党工委委员中有两名是社区单位的党政负责人,他们一直关心社区的帮困工作,除身体力行地为困难家庭提供帮助外,还利用单位的优势资源协助、协调街道帮困救助工作,动员本单位职工参与社区助学结对活动。二是引领统战人士献爱心。著名的统战人士杨晨,是查尔斯电子有限公司的老总,多年来他组织单位职工与十三村居民区的困难学生开展结对助学活动,公司连续6年邀请敬老院的老人吃年夜饭,获得普遍好评。三是发动“两新”组织做贡献。社区“两新”组织近年来长期开展以助学为重点的救助活动,如通翼物业、嘉怡广告公司设立专项资金,长期联手助养8名社区困难学生;大众公用、兴菱贸易公司等6家公司年出资近3万元,通过社区综合党委的组织平台签约资助社区12名困难学生等。好饰家园艺超市有限公司等非公企业还大力支持“4050”工程,积极帮助安置社会弱势群体,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安排残疾人培训上岗。四是整合共建资源同参与。各居民区主动联系附近的社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帮困救助活动,如新苑一二居委会与开隆广告公司共建,每年出资慰问老年人;古宜居委会与家饰佳、大众交通等单位开展共建,帮助困难群众,每年下发的款物都超过1万元;千鹤二四居委会把居民区帮困与做好再就业相结合,就业援助员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近两年解决再就业百余人,从源头上帮失业人员解困。近年来在社区党工委的引导下,社区单位参加社区帮困蔚然成风,社区上下形成了共同关注慈善事业,共同资助社会救助工作,共同关心困难群众的良好救助工作环境和社会帮困氛围。今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捐助活动,共募集各类捐款425.82万元,收到特殊党费49.59万元,在10月份向灾区“送温暖、献爱心”的募捐活动中,又募集到捐款26.2万,全新衣被近3000包。
5、社区主导、作用明显。社区(街道)是区委、区政府派出机构,在关注民生,帮助群众工作中,发挥着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一是弥补政策性救助的不足。以街道为例,共有200多户低保家庭和4户特殊救济对象,虽然按照政策落实了应保确保,按时发放了各种保障金,但对于一些自身能力较差、生活来源主要靠政府救济的困难对象,仍是杯水车薪,不能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诸多困难。而街道帮困基金充分发挥了其灵活性和自主性,以节日帮困、高温慰问、秋季助学、医疗帮困等多种形式向他们提供资助,显著地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二是关注政策边缘的困难群体。每个救助体系下都会有相当一部分政策边缘的困难群体,政策性救助惠及不到,家庭经济又确实存在困难,如:家庭总收入在千元左右的三口之家和患癌症的退休老人,他们都不能享受到政府的利民政策,成为生活在“阳光边缘”的困难户,遇到孩子中考、高考或突发事件,很快就会被拖垮,家庭经济捉襟见肘。街道帮困基金以其灵活的救助方式,很好地帮助了这类人群。三是缓解社区基层的突出矛盾,促进社会和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部分群众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会滋生疏离主流社会,甚至反抗主流社会的情绪和心态,容易形成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尤其对于那些老上访户、劳教释放人员和潜在的不安定分子,街道帮困基金在合法和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地运用帮困手段进行长效控制,安抚了他们的情绪,有效地缓解社区基层的突出矛盾,保障了社区的一方平安稳定。
四、目前社区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救助工作在保障最低生活水平、促进社区稳定与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救助覆盖面和力度与救助需求间仍存在矛盾。政府救助制度的刚性规定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覆盖面的有限性,哪怕是街道帮困标准柔性相对较大,也总是要设定一些条件的,这些规定和条件在确保政策公平性和操作性的同时,也产生了政策边缘人群施救难的问题。同时,民政部门常规的社会救助相对于部分较大、较突然的救助需求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即使是街道应急和有针对性的帮困也不得不遵守一定的权限,救助金投入力度还是显得相对不足。这些不足更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
2、救助制度还存在诸多缺陷。首先,缺乏一个科学的家庭收入核实查证制度,无法对低保家庭的财产收入等情况作出客观的调查,只能通过表面现象来判断,难免有失公正。其次,没有一套有效的激励制度,对于一些低保家庭而言,低保的附带政策过于优厚,由此消减了这部分人群的就业愿望,甚至出现了寻找借口不就业和故意使用人单位放弃录用等情况。再次,用工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了低保家庭成员隐性就业时有发生,这样,便产生了前面述及的低保人群中工作适龄人口常年不减的现象。
3、救助工作实施过程中,难以科学有效地应对人户分离的情况。由于目前申请低保主要以户籍地为主,为掌握人户分离对象的实际情况带来很大难度,常常信息不对称和更新不及时。对于那些长期不住的人户分离对象,理应逐步弱化帮困行为或者原则上不再帮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事人在得知别人拿到救助金的时侯,心里不平衡,每逢节日就到居委会吵架闹事,要求帮困,这对帮困基金救助“人在户在的困难对象”原则的贯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结果使得好成了坏事,反而造成了不和谐现象。
4、一些专项救助的运作机制还不成熟和不完善。如在医疗救助中对于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大重病人员先期医疗费的支付难度较大,符合医疗救助的大重病人员救助比例太小。又如廉租住房的申请、审核较为复杂,政策的上下衔接不到位,效率较低,同样也面临财产调查上阻碍。另外,在支内支疆生活困难补助和分档帮困补助的受理与审核中,由于没有系统的监督机制,一些地区或单位违反规定开具“人情证明”、“关系证明”,给审核带来极大的困难。
五、进一步改善社区社会救助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社会救助工作法制化的步伐。根据多年来已基本趋于成熟社会救助工作的经验做法,尽快制定一部适合市情,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又能兼顾长远的地方救助法规,确保社会救助制度的长效性和权威性。通过社会救助法制化进程来解决救助对象确认程序与方法上的不规范问题、救助项目和内容不合理问题、救助对象申诉权利保障问题等。坚持依法行政,落实分类施保,强化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保确保”。
2、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健全各项救助制度,根据困难群众致贫的不同原因和贫困的不同程度,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并制定相应的救助标准,促进社会救助体系由“普救型”向“补救型”发展。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体,专项救助为重点的长效救助机制,进一步明确医疗、教育、住房和意外事故等四个救助工作重点。适当授予救助部门相关的财产调查权,建议将低保申请由户籍化向属地化倾斜,以便加强对人户分离对象的有效控制;对用工不规范的单位及故意隐瞒就业情况的个人加强处罚力度,尽可能减少隐性就业情况的发生。
3、提高救助工作和救助对象的信息化水平。应从上到下建立起信息化的工作平台,对救助政策和救助对象进行信息库管理,及时更新和调整救助对象的动态信息。要在信息库的基础上,形成救助工作上下畅通,切实解决目前信息资料不够准确和人户分离情况难以掌握的现状。应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应将民政、社保、公安等人头信息实行资源共享,确保救助对象信息的准确,提高救助工作的办事效率,真正实行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全覆盖,不遗漏。
所谓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镇化不仅构筑了农村工业化的基石,而且铺就了农村现代化的道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农业经济改革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城镇化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先生早年提出过“小城镇,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发展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党的十七大强调:“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些体现了党通过实现城镇化,城乡统筹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路。这是我们推进城镇化建设总的工作要求,也是城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可依托的平台,是各级政府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战略性课题。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制约因素和相应措施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城镇化水平越高,经济效益就越高,资源利用效率也越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是县域经济增长的龙头。
2.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3.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需要。农村城镇化可以打破原有城乡隔绝的格局,使农民既发生职业转换,也实现地域转移,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成为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和观念、激发农民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塑造一代新农民的“催化剂”。城镇文明影响、改造、带动农村文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提高农民素质。而农村生态进入城镇,也可以有效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可以成为启动农村市场乃至扩大整个国内需求的切入点。当前国内需求不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农民收入长期徘徊不前、农民消费观念落后,使农村市场增长缓慢。
二、城镇化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由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原因,我国城镇化进程相对比较缓慢。只有全面正确分析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才能有效制订出相应的对策。
1.认识不够,不能有效支持城镇化进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对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非农化的关系研究不深,存在重经济建设、轻城镇建设,重经济管理、轻城镇管理,重工业化、轻城镇化的问题。
2.工业化水平不高,对城镇化支撑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工业化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水平依然不高,工业产业层次低,工艺装备水平低,对加快城镇化进程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和支撑。
3.中心城市不强,区域影响力极其有限。我国许多省份城镇化呈现特大城市太少、大城市不大、中等城市不强和小城镇多、散、小、弱的特点,制约着其城镇化发展水平。
4.管理体制滞后,与城镇化进程不配套。如由于长期实行的城乡户籍制度,人为制造城乡之间的壁垒,限制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措施
加快城镇化发展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大力度,才能全面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1.壮大城镇经济以提高实力。大力推动工业及服务业发展,壮大城镇经济,为城镇化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一是形成产业集群。应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征,出台和完善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法规,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并着力培育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二是夯实基础设施。要按照方便生活、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升品位、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产业化运作,放宽市场准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全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三是形成特色城镇。小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在“个性”上下工夫,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统筹城乡发展以提高城镇化活力。必须把城市和乡村纳入统一的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打破城乡分割,实现城乡社会经济联动发展。一是缩小城乡差距。要从规划、政策、资金上引导城乡空间合理布局,实现城乡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融合与发展。二是破除城乡壁垒。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取消对农民进城的一切限制,以实际居住地和职业确定户口属性。进入城镇的农民在子女入托、上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方面,应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吸引农民进城,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三是调整土地政策。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完善城镇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对失地农民给予公正合理补偿,使其能够顺利转化为市民。
3.优化城镇环境以提高城镇化潜力。一要建设节约城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推广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二要突出生态环境。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城镇不同地区的功能以及生态环境容量,对城镇建设规模、发展形态和开发方式进行宏观调控。三要发展循环经济。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在生产企业内、城镇范围内进行处理,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
4.完善城镇体系以提高城镇化能力。以大城市为核心,建设若干个卫星城,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是现代社会城镇化发展的最好模式。要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网络作为所在地区的“经济心脏”,凭借其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中正日益发挥核心和增长极的作用。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正是以其强大的经济扩张能力和市场需求,带动了周边中小城市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城镇建设,重经济管理、轻城镇管理,重工业化、轻城镇化的问题。
2.工业化水平不高,对城镇化支撑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工业化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水平依然不高,工业产业层次低,工艺装备水平低,对加快城镇化进程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和支撑。
3.中心城市不强,区域影响力极其有限。我国许多省份城镇化呈现特大城市太少、大城市不大、中等城市不强和小城镇多、散、小、弱的特点,制约着其城镇化发展水平。
4.管理体制滞后,与城镇化进程不配套。如由于长期实行的城乡户籍制度,人为制造城乡之间的壁垒,限制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措施
加快城镇化发展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大力度,才能全面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1.壮大城镇经济以提高实力。大力推动工业及服务业发展,壮大城镇经济,为城镇化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一是形成产业集群。应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征,出台和完善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法规,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并着力培育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二是夯实基础设施。要按照方便生活、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升品位、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产业化运作,放宽市场准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全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三是形成特色城镇。小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在“个性”上下工夫,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统筹城乡发展以提高城镇化活力。必须把城市和乡村纳入统一的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打破城乡分割,实现城乡社会经济联动发展。一是缩小城乡差距。要从规划、政策、资金上引导城乡空间合理布局,实现城乡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融合与发展。二是破除城乡壁垒。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取消对农民进城的一切限制,以实际居住地和职业确定户口属性。进入城镇的农民在子女入托、上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方面,应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吸引农民进城,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三是调整土地政策。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完善城镇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对失地农民给予公正合理补偿,使其能够顺利转化为市民。
3.优化城镇环境以提高城镇化潜力。一要建设节约城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推广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二要突出生态环境。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城镇不同地区的功能以及生态环境容量,对城镇建设规模、发展形态和开发方式进行宏观调控。三要发展循环经济。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在生产企业内、城镇范围内进行处理,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
4.完善城镇体系以提高城镇化能力。以大城市为核心,建设若干个卫星城,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是现代社会城镇化发展的最好模式。要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网络作为所在地区的“经济心脏”,凭借其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中正日益发挥核心和增长极的作用。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群,正是以其强大的经济扩张能力和市场需求,带动了周边中小城市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5.强化文明建设以提升城镇居民素质。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我国的基本国情除了地大物博外,还应看到人口众多、素质较低的现实情况。这个问题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必须花很大的气力,像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大力加强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培养和教育新型市民的大平台。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解决对策方面
由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迅速加快广大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以便为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创造社会环境条件。土地配置是农村城镇化最重要的基础影响因素之一,而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针对农居点用地零散、无序的现状,而采取的土地整治、改造等土地建设工程及其权属调整的总称,是促进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的根本手段之一。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不仅是农村城镇化内在动力增强的需要,乡村社区发展的基础要求,也是实现农村居民点用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很低,是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农民进入市场需借助适当的中介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适应了这一需求,在顺应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趋势下,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有效解决了市场化进程中“小农户、大市场”的问题。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缘起
1.经济社会全面加速转轨和发展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崛起的基本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全面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变和升级使得个体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弱势群体,农民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效益变得更加困难。作为农户和市场间的桥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便是一种自然。
2.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是合作经济组织兴起和快速发展的制度基础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定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催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直接因素。家庭承包责任制重塑了农村微观经济主体,使农民重新获得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生产经营的自,这是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诞生的最基本前提。但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也有其局限性。如采用新技术新装备不经济、交易成本高、市场谈判地位低等。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地域分散的特点,使农户天然地处于无组织状态,这种分散、小规模、兼业化的经营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家庭经营的局限性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并不突出,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就会日益显现出来。
3.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分工的细化,劳动分工的细化又催生了合作经济的产生。分工越细,市场的导向作用就越强。生产者只能服从于市场。于是,市场便成为农业再生产的实际组织者和协调者。而农产品生产者则成为市场的附属物。面对市场压力,家庭经营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间的矛盾便突现出来。一家一户的农民参与市场的交易费用极高,对市场的影响力又相对较弱,经常遭受工商企业及其他市场主体的盘剥,在交易中常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农业生产者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实现从被动适应市场到主动影响市场的转变。通过联合形成压力,影响市场,通过合作扩大规模,降低交易费用。因此说,市场的扩大推动了劳动分工的发展。劳动分工的细化导致了合作的需求,这成为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问题
1.组织规范化程度偏低。民主管理机制难以贯彻落实。由于合作经济组织的自发性及农民自身社会意识、文化程度的局限。在组织内部很难产生合理有效的制度规范。民主管理是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合作组织受益于民的前提。但由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产生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必须寻求来自政府或其他社会力量的庇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合作组织的最高和最终决策权往往集中在依托当地政府组织、村委会或是少数“能人”那里,社员大多会流于形式。而专事监督职能的监事会则成为摆设,甚至有的根本就不设置。单个农户民主管理的权利也因此往往被剥夺,民主管理成为一句空话。
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我发展机制不够完善。从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者素质看,现有的管理人员教育水平较低,多以经验管理为主。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管理制度看,合作经济组织实行的是不计报酬或低报酬的、业余时间工作的荣誉性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缺乏较好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激发管理者的工作潜能:从服务于民的具体内容看,合作组织的服务内容单一,眼光短视、水平较低。
三、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策
1.政府要加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引导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原则是“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但是,在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初期,政府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合作组织的引导。一是要围绕主导产业、特色经济、资源优势,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村能人,采取与农户实行资本联合、劳动联合、科技联合、销售联合等多种方式,牵头创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要针对技术服务型、专业合作型、股份合作型等不同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因地制宜、分类帮扶,促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健康发展。三是要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机制的完善和规范运作。要引导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规范的章程。依法办理登记注册;帮助完善组织内部管理和运行管理机制,指导各类专业合组织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要帮助建立合理的利益调节分配机制、资产积累制度。通过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规范化、制度化进程,真正实现“入社(会)自愿”“退社(会)自由”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引导和促使农民合作组织逐步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2.尽快制定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给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宗旨与原则、业务活动范围、成立的权力和义务、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稽核以及注册登记、变更、解散与清算和行政指导牵头部门的权利、义务等基本内容,要从法律的角度加以明确规范。
3.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倾斜力度,尽快完善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
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税收优惠,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各级财政应安排专款,用于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贷款,帮助解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启动资金和农产品的收购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
4.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区旧城改造、城市扩容步伐的加快,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有了较大变化,社区服务功能大幅提升,社区商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社区商业网点数量不断增加,经营业态和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从调查看,目前,*区共有社区69个;各类社区商业网点近1000个,经营方式有餐饮、超市、各类中介、便利店、物流、食杂店、洗衣店、维修店、回收站、书店、冲印店、药店、家庭服务站、大众浴池等。社区商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社区商业网点发展迅速,“双进工程”服务对象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心城区的不断扩大,社区商业服务对象也不断拓展,服务对象不仅面向广大居民,更侧重于为老人、儿童、残疾人、优抚等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以及为下岗、失业人员的提供再就业服务。
2、社区商业网点呈多业态发展趋势。社区商业过去以商业零售业网点为主,仅限于食品、日用百货、美容美发等行业,近年来,一批新兴业态的社区商业网点应运而生,现已发展到几十个服务项目,如保姆、清洁维修、物业绿化、家教、技能培训、网络服务、婚庆礼仪、餐饮、保健、社区医疗、、中介服务等多个门类的便民利民服务项目。
3、新社区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功能较为齐全。随着中心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加速了新社区的建设,新社区的建设又带动了社区商业的发展以及周边商业中心的发展,其商业设施、网点分布、商品结构与服务功能均较为齐全,明显优于老社区。
4、传统商业和服务业在社区商业建设中得到了充分发展。近年来,流通领域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商业应市场需求得到快速发展,大大小小的商业网点渗透到社区的大街小巷,并在社区内及其周边形成一定规模。同时,社区沿街各类小型商品市场得到发展,有蔬菜市场、干果市场、水产品市场等,为社区居民消费购物提供了便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商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指导。目前,社区商业在发展中较多的商业网点与社区住宅混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并造成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其中建在居民楼底层或楼内的餐馆、酒店以及各类服务机构影响较大,形成的民企纠纷较多。社区商业与区域性商业中心在功能定位方面缺乏科学规划、合理分工和有效监督。
2、社区商业发展不平衡,老社区商业网点发展慢、基础差。在这次调查中看到,一些老社区商业设施简陋,功能不全,一般是利用自有房屋,或者临时搭建,甚至是违章建筑开办的。这些小店小铺以经营副食为主,商品单一、质量低劣,购物环境和卫生状况较差,造成社区居民购物不便,许多日常消费需要跑较远的路,且社区的服务功能不健全,与建设“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双进工程提出的社区商业发展目标差距较大。
3、社区商业基础设施较差,现代服务业不够发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普遍提高,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消费特点,社区商业低水平、低层次的服务状况与之不相适应,亟待改善。在调查中,有的反应社区没有停车场,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反应社区没有蔬菜市场,居民买菜不方便;有的反应家政服务业没有形成,居民寻求家政服务很不方便;有的反应社区商业网点不能仅依靠小店小辅、小商小贩提供商品和服务,要提高档次,保证质量等等。从反应的情况看,社区商业的服务功能普遍滞后于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加强社区商业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拓展社区商业服务功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社区双进工程的重点工作。
三、推进措施和发展方向设想
1、应合理规划,完善社区商业业态。应由政府牵头,会同商务、规划、建设、房管、财政、城区、工商、税务等部门,研究制定网点改造规划。如:对社区商业的规模、结构、布局及标准、分类等做出明确规定;业态业种10种左右,建议包括配送餐饮连锁店、小型超市、菜市场、食杂店、美容美发店、维修店、洗染店、照相馆、旧货废弃物回收站、家庭服务、书籍音像店、药店等。
2、应采用公开招标等形式,确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建设。一是选择、培育有实力的配送餐饮企业(由中心厨房统一配送至社区连锁店)进入社区商业示范区,实施包括“早餐工程”在内的大众化餐饮,保证居民在社区内就能够方便地吃到有保障、质量较好的早餐、快餐;二是鼓励农副产品流通企业在社区新建和改造放心肉、放心豆制品、无公害蔬菜瓜果连锁店,建设生活保障型的商品配送中心,解决居民生活不方便、消费不放心、不安全的问题;三是支持连锁企业进入社区新建或改造便民家庭服务网点,搭载各类便民、利民服务项目,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等多方面的生活需要;四是支持和引导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进入社区,形成以社区、回收企业和集散市场为载体,符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布局合理、网络健全、服务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五是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通过资金、网点等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企业采取收购、兼并、特许加盟等多种形式整合分散的社区商业资源,规范社区内的小型门店,实现资源共享,综合利用。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是丰富社区建设内涵、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手段。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家庭医学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的有效、经济、方便、连续的基础卫生服务。最近几十年来,社区卫生服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它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体系的基础,是医疗卫生服务的第一级提供者。国际国内相关研究表明,社区卫生服务是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率和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确保提供低成本、经济有效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慢性病干预措施及老年人、妇女儿童医疗卫生保健的最佳途径,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2011年城市化率已达到58.18%,市区常住人口在80万人以上。快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大量集中分布在各个社区之中。适应这一情况变化,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既是形势发展之所需,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目标的要求。我们现在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经历着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难过程,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全面兼顾,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尽完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关心脆弱群体健康,拉近社会心理差距,实现一定意义上的社会公平,无疑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卫生服务方面的必要保障。
二、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一)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布局。国家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的要求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原则上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3—10万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0.5—1万人。根据这一原则,我市自1998年起,利用已有的卫生资源,对城市医疗机构和原街道门诊部进行了结构调整和功能改造,将其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时,鼓励二、三级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1年8月份以来,以加快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制定了《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进行了科学总体规划。到目前,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市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处、服务站63处,服务人口近97万,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68.9万份,环翠区、高技区和经技区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按照规划,至2012年底,我市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将达到100%,三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将达95%。
(二)现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我市自1998年起,先后出台了《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方案》、《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办法》、《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标准》和《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管理制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三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设置、统一标准、统一验收发证。同时,把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2011年8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市卫生局、财政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市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及《市城市社区卫生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了财政补助政策,逐步构建起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政策体系框架。
(三)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近年来,特别是2011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强社区卫生机构队伍建设,到目前,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工作人员197人,其中经过全科培训的医护人员120人。去年,我市组织40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75名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参加了全省首批社区技术骨干培训。2012年内我市将完成社区卫生机构技术骨干省级培训,组织开展医护人员市级培训,并采取“下来一批、培养一批、返聘一批、引进一批”的方式,改善社区卫生队伍结构和素质。
(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配备情况。从面上看,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困难。市区4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有20个服务站没有业务用房,靠租房开展工作,占47%,年租金总额60多万元;有21个服务站房屋为自有,有1个为政府提供用房;有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面积少于150平方米,占到40%;还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用房位于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工作条件较差。二是设备装备配置也不齐全。基本医疗设备齐全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有19处,占45.2%;约有5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缺少心电、B超等小型医疗仪器和设备,一些常规检查往往因为设备不全而无法进行;缺少开展预防保健、康复理疗、健康教育等设备,难以组织有效的疾病监测和健康干预促进等活动。三是信息化程度比较低,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服务和管理平台。
(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家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要求,不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建设,去年以来,又对重点建设的10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统一视觉系统”:即统一门面、科室牌、人员工作牌等标识,统一员服装、被褥、药品柜、出诊箱等用品,统一门诊处方、健康档案、健康处方等文书。制定了《市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推动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2011年全市共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26万余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推行收费标准公开,取消了挂号手续和收费,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得到逐步提升。
三、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单一。按照国家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工作内容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应当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这一功能定位,囊括了解决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多方面问题。但目前我市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有收入的医疗工作比较重视,没有收入的工作开展得较少,普遍是以药养医、重医轻防,其它功能只是部分到位或没有到位。计划免疫工作基本能够完成,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延伸功能发挥得不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服务观念比较陈旧,未能真正做到深入社区、深入家庭,围绕居民的健康需求拓宽服务领域,“六位一体”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防病功能未能很好落实。
2.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素质不高、人才匮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包括全科医生、全科护士、预防保健医生、康复医生等,但目前我市多数社区卫生服务站往往只有1—2名医生和1—2名护士,约5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能提供24小时服务。尤为突出的是全科医生缺乏,不能满足开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需求。全科医疗是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和核心,全科医生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按每名全科医师服务5000名居民的低限标准计算,市区至少需要124名全科医师。而现实情况是,197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中,接受过全科培训的医师,不到社区医生需求数的一半。而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多数由医院下派或招聘,本身并非全科医生,相当一部分社区医生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大多只有中专或大专学历,医学基础知识较差,业务素质偏低,无法独立负责预防保健和疾病诊疗等多方面工作。
3.医保政策不配套。市政府文件出台后,但医保配套政策仍未出台,不能很好地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和老年病,家庭病床及康复治疗等服务项目也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致使不少康复期病人、慢性病病人、恢复期病人等,受政策性限制,只能放弃在社区治疗或滞留于大医院。居民到社区卫生机构与到大医院就医,报销比例没有差别,患者更愿意到牌子响、级别高、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医院,难以达到把基本医疗服务从大医院分流出来的目标。以2010年为例,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19.2万人次,出诊服务1.48万人次,仅占门诊总量的12.3%,远未达到要求。
4.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尚需完善。硬件建设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由于缺少资金支持,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薄弱。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紧张,医疗设施设备配备很不齐全,影响了医疗业务的开展和服务功能的拓展。2011年,全市社区卫生机构门急诊32.57万人次,门诊人次费用45.4元,仅为大医院的1/3。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理顺管理体制,培育有序竞争的服务市场。认真落实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实行机构管理一体化。坚持属地管理,辖区卫生行政部门要统一规划设置,科学管理,不断健全包括基础设施、基本设备、人员配备、服务流程、价格管理等社区卫生服务标准体系,建立以群众满意为核心的监督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要坚持举办主体多元化,打破所有制限制,通过基层医疗机构整体转型、大中型医疗机构举办、个体医疗机构参与等形式,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公开招标,择优准入,严格考核,动态管理,为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活力和效率提供体制性保障。要坚持卫生服务规范化。尽快使社区服务机构统一标识、统一工作职责和制度、统一操作规范、统一服务流程、统一上岗培训、统一收费标准等。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作互动机制,确保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落实到位。
(二)完善补偿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的财力支撑体系。2006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同年,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卫生部《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要求,区级和设区的市级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的主要责任。结合现阶段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建议政府设立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可采取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式,适当补贴,不足部分暂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医疗收入等弥补,以后随着政府财力增长逐步提高补助标准。现阶段可按服务人口(以常住人口计)年人均补助15元,市区两级财政按1:2比例分担。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资金。按照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20万元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万元标准,统一配备基本设备,统一实行政府采购,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行,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退出时,需将政府出资购买的设施设备交与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资金。对经岗位培训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每人给予适当补助。
(三)落实配套措施,营造部门联动的政策扶持环境。一是落实规划建设政策。在城市新建和改建居民区中,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要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二是完善医保政策。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将诊断明确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家庭病床、术后康复等项目纳入医保统筹支付范围。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费用,个人自付比例应明显低于二级医院就诊自付比例,引导参保人员更方便、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三是探索建立严格的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卫生行政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应制定统一的转诊条件、程序和监督管理办法,推行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点协作,资源共享、利益和风险共担,逐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二级以上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就是要紧紧围绕城市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把社区党建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城市基层政权的战略任务来抓。
立足社区实际,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进一步扩大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组织社区内的全体党员,以地区性、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工作为重点,进一步把党的工作渗透到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娱乐之中,使社区党的活动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加强社区党建工作,要以强化领导为保证,推动社区党建工作实现新提升。要把握方向,高起点定位;要强化配备,高标准选人用人;要注重投入,高水平提供条件。必须以服务群众为重点,贴近中心,为推进振兴营造和谐环境。
加强社区党建工作,还必须坚持创新,不断丰富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内涵。只有在社区工作理念、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做出新文章,进行新探索,才能不断开创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才能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为沈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
立足社区实际,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进一步扩大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组织社区内的全体党员,以地区性、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工作为重点,进一步把党的工作渗透到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娱乐之中,使社区党的活动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一、宣传理念,提高认识
2002年区教育局、区文明办共同策划举办了江干区社区教育论坛,邀请省、市专家作专题发言。区领导、各部门、镇、街道以及基层有关干部参加论坛,初步了解社区教育的概念及其意义,逐步引起重视。2003年部分街道社区在教育局的指导下开展了社区教育节和社区教育宣传咨询活动。2004年区教育局与街道联手开展了大型广场社区教育宣传周活动。通过文艺演出、板报宣传、咨询活动、现场书画等多种形式,宣传理念,营造氛围。活动中有180多名专兼职和志愿者参加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参观。还在江干教育网建立了社区教育网页,宣传社区教育,报导社区教育信息和在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先进事迹。通过这些活动和载体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区教育在我区上下渐入人心。
二、构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
构建网络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基础。2003年10月我区社区教育在原成人教育培训中心的基础上筹建并经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社区学院定名为江干区社区学院(筹)。闸弄口街道、采荷街道、凯旋街道在此前后成立了社区学校。基层社区先后成立市民学校,至今全区49个基层社区成立市民学校41个。4个镇则依托化学校,拓展社区教育的功能。全区46个村也均建立了村民学校,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城乡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
三、建立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工作队伍
我区重视社区教育、成人教育队伍建设。已建立起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三部分组成的干部师资队伍。目前全区有专职人员16名,其中区社区学院6名,各镇6名、街道4名。15名干部是由区教育局委派。1名由镇解决。兼职人员主要由各基层社区、村文教委员担任。目前社区文教委员49名,村文教委员46名,共计95名。2004年通过举办两期文教干部岗位培训班,提高了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其余是外聘的师资和志愿者,根据教育活动的内容需求,随时聘请参与工作。
四、制定政策文件,采取措施,推进工作深入发展
(一)近年来我区推动社区教育工作出台的文件如下:
2001年:
由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下发了《江干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2002年:
区教育局下发了《江干区中小学参与社区共建、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的实施意见》。
2003年:
1、区教育局向区政府报告申请社区教育专项事业经费并经同意按我区常住人口每年人均1元列入财政预算。
2、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办下发《江干区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的实施意见》
3、区教育局与文明办、民政局联合下发《江干区示范市民学校的评估认定的意见》,同时下发了《江干区示范市民学校评估细则》。
2004年:
1、区教育局起草并由区政府办下发了《江干区关于加强社区教育工作,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召开江干区社区教育工作会议。
2、区教育局下发《关于社区教育券发放方法的通知》。
(二)为了贯彻落实有关文件,采取了以下一些举措
1、2002年起,区教育局就分别对闸弄口、凯旋、采荷三个街道派出专职干部到街道承担基层社区教育的指导工作。从近两年半的工作来看,工作成效是明显的,在指导网络建设、活动开展、规范管理等方面都收到一定的成效,也受到街道、社区的欢迎。
2、2002年起全区中小学场地等资源向社区开放。区教育局统一制作铜牌向社会公布,统一印制市民活动卡,大部分学校开放工作比较好,也受到市教育局的奖励。
3、加强对基层市民学校的管理。教育局统一印制社区教育工作台帐,规范基层工作计划的制定,工作过程的记载和年度工作和小结,并通过例会,调研等形式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加强工作指导。2004年通过创示范市民学校活动并进行评估,评出十所首批区级示范市民学校,区教育局分别授予铜牌并予以5000元的奖励。这些措施的落实,在促进基层市民学校向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社区工作的积极性。
4、2004年试行江干区社区教育券制度。采用学习者自己出一点,社区教育券补贴一点的办法,激励市民参与学习,提高素质。全年共计发放社区教育券16万元,已基本回收。社区教育券主要用于市民三项等培训。1000余名市民受益,其中600名市民通过培训拿到市教育局颁发的结业证。从试行的情况看,收到一定的效果。市民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一定的调动,同时也调动了社区学院和各成校、社区学校的培训的积极性。
五、教育培训活动蓬勃开展,我区成员和市民素质得到提高
随着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形成,各层面均开展了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区社区学院成立一年来,举办了成人业余高等、中等学历教育11个,学员500余人;面向我区机关公务员开展电子政务培训班9期,360余名学员培训结业;举办“十万家庭网络行”培训,1997名市民通过培训结业;还举办了基层文教干部岗位培训班等等。
各街道社区学校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也举办市民三项培训、中老年书画班、文史知识、外语等各类培训班。市民参与率不断扩大,有些班级学员报满供不应求,还涌现一大批学习积极分子和动人事迹。各基层市民学校也开展了“百场讲座”活动,内容涉及公民道德、法律知识、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健康教育等等。各街道、镇和社区把青少年的教育纳入社区教育范畴,利用暑假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的参与,据统计参与率达到80%以上。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创新。例如:“家门口的陶吧”、“小市民道德论坛”、“青少年模拟法庭”、“我爱家园演讲比赛”,给青少年以很好的教育,也受到媒体的报导。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全区还出现了一些较为固定的学习型团队。例如:景新社区的书画社、庆春门社区的集邮文化夜校在全市都有点名声。农村成校仅2004年举办成人业余中专学历班学员298名,大专学班学员135名,其它培训班培训人数1690人,还配合镇各有关部门开展各类培训达12500人次。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有1099名获得技能证书或学历毕业证,大大超额完成区今年下达的200名指标。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为提高我区城乡人员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区社区教育工作虽然收到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下制约发展的问题,需要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概述如下:
一、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有效,需加以完善。
社区教育以提高辖区全民素质为宗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落实各级的目标任务,并健全有效机制。目前,街道、镇和基层总体讲发展不平衡。主要原因是工作的开展主要靠领导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因而在社区教育的人员、经费、场地、设施、工作的落实上随意性很大,个别街道至今尚未建立社区学校正常地开展社区教育。随着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并统一由区管之后,各镇、街道的教育工作重点,应及时转到以提高辖区成员的综合素质的社区教育上来。区政府要起到对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作用,落实各级的工作目标责任,建立符合我区、镇(街道)、社区(村)分级主办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各层面内部协作机制,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我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区自2003年起作为区级层面,每年按常住人口人均1元列入财政预算。这笔经费除了解决区级大型社区教育活动和区社区学院事业经费外,主要用于基层市民学校建设的奖励和江干区社区教育券发放,即推进基层工作的规范化和鼓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培训工作上。与兄弟区相比我区的投入尚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上城区是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2元的标准列入预算。下城区则把外来人口也列入预算。江干区是个外来人口大区,对他们的教育也关系到我区社会的和谐发展,应该把外来人口列入社区教育经费指标。在镇和街道层面的投入方面也严重不足,较好的镇和街道除场地设施的一次性投入外,社区教育活动的日常经费就很少,而且没有一个制度性的规定。至于城区各基层社区市民学校普遍反映经费难以落实,给社区教育工作和活动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社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除了区级予以投入外,街道、镇也应该给予基层社区教育工作一定的经费保障,并形成制度。
三、落实专职社区教育人员的编制,理顺管理体制。
我区现有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教育专职人员,除社区学院外,其余人员的编制还在原学校。随着中小学定编工作的开展,如何落实这些人员编制,理顺管理体制有利于人员安定,也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西湖区、上城区的做法是派到街道工作的社区教育干部的编制全放到区社区学院。农村成校的编制,兄弟区、县(市)的普遍做法是规模较大的成校,编制独立。最近省教育厅、人事厅的文件规定,农村成校编制控制在农村人口的万分之二。根据上述情况,我区人员编制问题解决的方法可以是采取以下做法:
1、下派街道工作的社区教育专职干部,其编制统一放入区社区学院,由区教育局职能部门对他们进行工作考核,其工资和政策性补贴、年度奖金由教育局发放,其它每月的奖金福利由街道给予解决。
2、农村成校前几年已办妥独立建制的法人单位手续,其人员应从原单位划出并划入成校,同样由区教育局职能部门对他们进行工作考核,其工资和政策性补贴、年度奖金,由教育局统一发放,其每月的奖金、福利由镇给予解决。
四、社区教育三级网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003年10月市教育局批准我区社区学院(筹),但至今仍借用四季青小学场地。进修学校、社区学院新场地已在筹建中,内部规划需充分考虑社区教育的特点、规模和功能。根据市教育局对社区学院的评估指标要求建筑面积要达到4000平方米,在设计上要考虑功能的整合,以便实际使用并能顺利通过市教育局的评估认定,正式批准我区社区学院。四个街道有3个建立了社区学校,其余1个至今未建立社区学校。要加大指导力度的同时,把街道社区教育工作列入区级对各街道的工作考核目标体系。各街道都要整合资源建立社区学校,并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分管领导任主任的校务委员会制度,同时实行分管领导任校长,教育局下派专职干部任常务副校长的社区学校管理运行模式,确保街道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区教育局要对各街道社区学校实行督导评估制度,认定合格社区学校。各镇成校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向社区教育接轨,现阶段成人学校要通过区教育局督导评估增挂镇社区学校牌子。各街道、镇也要加强辖区基层市民(村民)学校的建设,整合社区资源建立和完善市民学校,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区教育局要继续实行区级示范市民(村民)学校的评估认定工作,进一步推进市民学校建设。
五、打破条条分割,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的整合
社区教育是一定区域范围内面向全体成员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社区教育具有“全面、全员、全程”的特征。也就是说教育内容全面广泛,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文化艺术教育、休闲娱乐教育等等;教育对象涉及辖区干部、职工、农民、市民、外来人口等等;培训过程涉及早期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中老年教育等。目前我区在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上都存在条条分割的问题。在教育资源上各条线都要基层成立学校。例如;老年大学、妇女学校、人口学校、团校等等,名目虽多其实并不具备必要的人、财、物等条件,而且各条线对下都还要组织考核等,使得基层不得不忙于应付,不但浪费有限的资源而且极大地增加基层的人力、精力上的负担,还会助长了形式主义。
区、街道(镇)、基层社区(村)三级都应该在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两方面加以整合。萧山、余杭等兄弟区整合电大、职业培训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教育培训,统一建造一所区社区学院。规模大、功能全,具有极大的教育培训优势,较好地满足辖区各类人群培训的需求。我区应该打破条条分割,建设好江干区社区学院,使之成为面向我区干部、职工、市民、中老年等为一体的上规模、设施新、功能全的一个终身教育平台。
街道(镇)和基层社区(村)同样整合有限资源,建设和完善社区学校、市民学校,把其它各类称呼的学校均纳入其中,成为各层面的终身教育平台。纳入之后各条线在管理上要加强协调和整合,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促进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有序进行,真正起到提高辖区成员和市民综合素质的作用。
六、社区教育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培训面有待扩大
区社区学院成立以来,延续了原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和进修学校的学历教育的同时,也拓宽了一些培训内容,例如十万家庭网上行。但总体来说,培训面尚不宽,且主要是政府推动的项目。社区教育从培训目标和内容来看,一部分是公益性的,即政府对市民提高文明程度、法制意识、综合素质要求的教育培训活动;另一部分则是公民为了提高自身学历、技能、专长、生活质量的培训,这一部分则应该引进市场机制,作一些有偿的服务。区社区学院更要增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深入企事业单位、深入基层、了解需求,搞好课程开发,搞好教育服务不断提高知名度。各镇街道社区学校除了大量开展面向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培训活动外,也应该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社区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教育服务。各基层市民学校则主要开展辖区市民的公益性教育活动,以提高市民的素质,促进辖区的文明建设。通过各层面的共同努力,不断扩大市民参与率。
七、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网络在农民素质工程中的作用问题
我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初步形成,这是我区提高城乡市民素质的主力军。我区社区学院和农村成校,均有开展教育培训的场地,教育培训的设施设备,还有计算机等专用教室,也有专门的干部师资队伍。社区学院前身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和农村成校均有10多年的办班培训的经历,不但开展了成人高等、中等学历教育,也开展了10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还与省、市高校,技术学院和职能技能培训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完全有能力承担和组织我区劳动力素质培训和失土农民的技能培训。可是2004年我区失土农民培训却通过招标方式,让民办教育机构承担。据了解,民办教育机构也无专门的培训人员,基本上也是外聘人员,而且在我区并无健全的网络和基地,最后还是租用我区的成人学校的场地设施并由成人学校参与管理来实施培训工作。我区既然构建起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整合培训资源,发挥我区自己网络的作用和效益。
八、加强对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领导
阵地建设:全市有活动阵地的社区26个,其中,妇女维权站14个,家长学校10个,儿童之家2个,部分社区兼有妇女维权站、家长学校、儿童之家,例如____城17个社区中,妇女维权站17个、家长学校17个,儿童之家2个,较好地发挥了应有的功能。
工作经费:社区妇联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工作经费按照一事一请示的原则由社区支付,受各地财政状况不同,每年社区用于妇联工作的经费支出参差不齐,最多的全年妇联工作经费____0元,例如____城区老城社区 “三八”节支出活动经费____0元,最少的为400元,极个别社区甚至不足____元。总体来看,社区妇联工作经费十分紧张。
主要工作做法:
(一) 完善社区妇联组织机构,为社区妇联组织开展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充分利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的有利契机,将思想好、作风正、素质高、年纪轻、热心妇女工作的妇女骨干充实到社区居委会担任社区妇联主席职务,做到“哪里有社区,哪里就有社区妇联组织和社区妇联主席”。为便于社区妇联工作的开展,还采取由社区党委书记兼任社区妇联主席,做到“党建带妇建”。____城区有三名社区主任兼任社区妇联工作,各项工作成为____城区社区妇联工作的典型。调整后的社区妇联更加富有活力,社区妇联干部工作积极性明显增强。利民社区妇联被省妇联评为“三级五好”创建活动先进集体,还被评为全国“平安家庭创建”先进社区。
(二)提高社区妇联干部素质,提升社区妇联工作整体水平
一是提高学历教育。全市社区妇联干部中,有20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现有10人大专在读,2人本科在读。二是坚持业务培训。____城区妇联把每月28日定为社区妇联主席例会日,采取以会代训、座谈、讨论等形式进行妇女工作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每年3月和6月进行工作档案互检,将17个社区分为3个小组,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工作交流,选出一个典型在下一次例会上作经验交流。三是重指导抓典型。根据社区独特的优势,鼓励每个社区重点抓好1-2项工作,并重点指导,作为品牌工作全力打造,形成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工作局面。各镇区妇联根据社区工作任务,先集中培训,再选取定位社区妇联工作切入点,深入社区帮助设计工作载体,进行工作指导,树立典型。如创建“零家庭暴力”社区工作,____城区妇联选取北山社区作为示范点,区妇联帮助完善制度,邀请法律人士讲课,印发宣传单,组织开展大型文艺演出宣传“零家庭暴力”创建工作;创办“无围墙工厂”时,____城区妇联以老城社区为示范,邀请“____市夕阳红编织协会”老师前来授课,成立____城区第一个手工制品加工点。区妇联带队到____联系加工加工活,回来后组织下岗失业妇女进行加工。当一项特色工作形成一定规模时,及时总结经验,召开会议进行推广。现在17个社区中有60%以上有自己的特色工作。
(三) 完善社区妇联服务职能,增强社区妇联组织的凝聚力
社区妇联服务是增强妇女认同感、凝聚力的核心。全市社区妇联紧紧围绕平安和谐家庭创建、妇女就业再就业工程、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开展活动,为妇女办实事、解难题,真心实意的为妇女群众服好务,受到了妇女的普遍赞誉,妇联组织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强。在开展平安和谐家庭创建活动中,利民、老城、民主、北山等社区妇联组织开展“平安家庭大家创”恳谈会,围绕处理好婆媳、夫妻、邻里关系及“四防”知识等方面进行座谈,让大家参与点评善恶美丑。各社区成立各种志愿者队伍80多个。利民社区治安巡逻队在执勤时,不但成功解救了一个被骗的小女孩,还捣毁一个传销窝点,由此掀
起一次社区内暂住人员大清查,全面改善了小区内治安环境。在下岗妇女实施再就业工程中,翰墨社区妇联与____造纸厂、凤化集团、富华市场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90%有就业意愿的下岗失业女工实现再就业。老城社区以带头人刘凤玲为依托创办了老城社区插花部,安置下岗妇女300多人。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中,各社区妇联建立了妇女维权站,做到来访妇女有人接待,权益受侵害有人帮助协调解决。举办了巾帼矛盾纠纷调处志愿者培训,在社区内办板报、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单。老城社区一妇女被其丈夫殴打,社区妇联主席接到来访后,联合三名社区干部连夜深入其家中,批评其丈夫,又先后三次来到其家中,调节矛盾,最后,其丈夫向她妻子认了错,答应以后再也不打妻子了。利民社区妇联化解家庭及邻里纠纷30多起,帮助一户分居近两年,已提出离婚诉讼书的夫妻,经过20多次调解终于又和解。(一) 普遍存在“三无”现象。即社区妇联主席无编制、无工作经费、无专职社区妇联主席。社区妇联干部没有编制,导致妇联干部队伍不稳定,不利于工作的连续性和长远性。
(二) 妇联主席工资低、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并且妇联主席兼职过多,找不到妇联工作的定位,导致妇联工作成为“副业”。
(三) 工作经费缺乏。社区普遍存在工作经费不足的现象,因此用于妇联工作的经费少之又少。需要开展工作和活动都要临时写报告申请,还不能保证能申请到,经费不足,不能保证活动经常有序开展。
(四) 社区妇联干部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社区妇联干部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争取重视,切实加强对妇女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建带妇建”的原则,把社区妇联组织建设纳入党的基层组织配套体系建设之中。给社区妇联干部定岗位,定工资方面给与积极的政策支持,稳定社区妇联干部队伍,要积极探索及解决社区妇联干部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途径,解决社区妇联干部的后顾之忧。
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局组织相关人员,围绕加强社区物业管理等重点内容,开展开展集中调研,调研的对象主要是城区花园等小区的业主、物管企业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居委会、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人员,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随机访谈、召开座谈会、查阅档案及实地查勘等方式,重点就社区物业管理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和改进的措施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为开展社区物业管理试点,扎实推进社区综合管理改革提供参考依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物业管理基本现状
(一)基本情况
据年我市住房现状调查,马店城区(不含社区)现有住房2.51万套,住房总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22平方米,分布在马家店街道办事处五柳树、丰坪巷、七口堰、熊家窑等4个社区居委会。4社区总人口约8.7万人,国土总面积13.85平方公里。截止年底,我市城区共有物业管理企业6家,即达等物业管理公司,物业管理资质等级均为三级,具有物业管理经理上岗证、物业管理人员上岗证的持证上岗人员48人,相关从业人员240人。全面实施物业管理面积80万平方米,其中住房78万平方米,社区物业管理尚未全面推开,已归集公共部位公用设施维修基金318万元,已有10个住宅小区组建业主委员会,实现了业主自治或委托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
(二)社区物业管理作法
近几年来,市房地产管理局认真执行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在物业管理方面从开发源头到建后管理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特别是围绕业主反映的突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办法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体现在:
一是加强物业管理法制建设,认真组织开展《物业管理条例》的学习、宣传、培训工作。按照原建设部《关于宣传、贯彻〈物业管理条例〉的通知》要求,分批对房管所、物业管理公司工作人员、业主委员会成员等进行集中学习培训,要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先后培训百余人次,夯实了物业管理基础,提高了物业管理人员素质,营造了良好的物业管理氛围。
二是建立了商品住宅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省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实施细则》规定比例缴交,做到记帐到幢、明细到户、财政监管,保证专款专用,真正用好住房“养老金”,发挥好专项维修资金保障作用。年我局与中国建行三峡分行枝江支行在宜昌率先开通房屋维修资金管理系统。
三是建立了售房合同与物业管理合同同时备案制度。严格执行开发企业售房必须签定前期物管合同,宣传引导购房人明确物管重要性,切实做到物业管理从源头上抓起。
四是逐步规范物业管理企业经营行为。通过开展物业管理专项检查,明确行业规范和岗位规范,进一步明确物业维修、绿化保洁等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做到服务费收支情况公开透明,建立物业管理诚信档案。
(三)社区物业管理模式
从社会福利分房到住房制度改革,从居民自建住房到房地产开发,适应各种建设模式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物业管理方式。
一是建管不分物管模式。建管不分的模式决定了物业管理从属于、依附于、受制于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开发商重建设、重销售、轻售后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出于开发下一楼盘的需要,开发公司出资组建物业管理企业,形成谁建谁管,物业管理公司前期介入与接管验收未落实,造成业主委员会成立后无法按接管内容、接管程序做好验收接管工作,导致物业管理纠纷。
二是建管分离物管模式。建管分离模式明确了业主委员会的自治权利,要求物业管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近几年来,我市在住宅小区开发建设中,丽江花园等一部分新建的设施齐全、绿化率高的小区,由于严格执行《物业管理条例》,配备了物业管理用房,建立了专项维修基金,具备了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物业管理条件,按规定组建了业主委员会,实现了业主自治,聘请有专业资质的物业管理公司从事小区管理,推行业主公约,居住小区业主素质较高,收费率高,使得小区管理规范,居住环境优美,小区和谐稳定。
三是福利性物管模式。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后,单位公有住房均出售给了单位人或社会人,住房已成为商品融入市场,但其物业仍由原产权单位管理,享受着“单位出大头,个人拿小头”的福利性质物业管理模式,由原产权单位聘请门卫、保安、保洁等工作人员从事物业管理,享受单位隐利,如电力局的东明小区、政府大院、省化小区、61699部队生活区及各自成一体单位小院等。
四是业主自治的管理模式。业主自治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住宅规模小,不具备物业管理条件的小区。一类是在马店城区以某路、巷、园、市场等命名建造的私人住宅,如私营经济园、建材市场,其物业管理基本由社区代管;二类是企业破产改制后,原单位住宅区无人管理,如宜昌棉纺厂、枝江啤酒厂等;三类是九十年代中后期由单位改制建设、私人开发的住房,开发后房屋卖给个人不再过问,或是在推行社会化物业管理后由于诸多原因,组建的业主委员会采取自治管理,小区内住户不缴纳物业管理费,仅筹集一点资金维持小区内保洁、门卫。如怡园小区、张垸一至四巷等居民点,主要集中在丰坪巷社区老城区范围内。
二、社区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调研了解,随着枝江经济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工业强市和滨江宜居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的整体现状已不能适应建设活力枝江、和谐枝江的要求,严重制约了城市管理和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建设与管理职责不清。
物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涉及规划、建筑、供水、供电、供气、园林、环卫、工商、物价、公安、消防等多个部门,矛盾交织,因此光靠房地产主管部门难以协调,街道办事处、社区在这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总体上看,房地产主管部门对物业管理活动拥有监督管理权,如指导成立业主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限期改正、撤消不履行职责、侵害广大业益的决定等,但其可操作性不强,且对于社区物业管理的主管机构设置、人员构成、承担职责等规定不明确,导致物业主管部门在履行物管活动的监管职责上存在诸多难题;二是街道办事处、社区面对辖区内物业管理现状,承担了大量的协调事务性工作,但缺乏法规和政策保障,导致许多业主与物管企业发生纠纷时,首先找街道办、社区来解决,而社区除了调解、说服教育外别无他法约束相关人;三是业主委员会地位责任不清,缺乏强制力。业主委员会是经全体业主选举成立、代表业主选聘监督物业管理企业的执行机构,是业主和物管企业的沟通桥梁,但业主委员会主体地位不明确,权利义务不对等,无明确法律地位。
(二)住宅建设零散性及历史遗留导致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为了尽快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鼓励开发单位、个人多途径多形式建造了大量的居民住房。这类住房零散性大、标准低、规模小,配套设施不齐全,加之开发商的行为不规范,建设单位的改组、土地使用的不规范导致无序开发,物业无人管,更谈不上物管维修基金的归集,这类住宅建造已有15年左右,绝大部门处于无人管理,房屋年久失修,背街小巷脏乱差,居民意见大,矛盾突出,不安全、不稳定因素较为突出,住宅小区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不具备物业管理条件,导致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缓慢。
(三)物业管理服务商品意识淡薄,物业管理收费困难。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福利分房,单位管修的旧体制造成了业主对社会化物业服务的商品消费意识欠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业主对物权的概念已确立,产权意识增强,但物业服务消费观念尚未形成,主要是业主收入较低,小农观点强,出钱请人不如自己打扫,缺乏物业服务的商品意识,导致小区物业管理收费难,甚至有些单位推行只服务不收费隐利物管,物业管理服务的大氛围、小气候尚未形成,物业管理良性运行机制难于建立推广。
(四)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偏低,管理费收缴率不高。
据调查,我市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收费每月标准为0.20—0.65元/平方米。由于我市住宅小区规模偏小物业收费偏低,加之业主物业服务商品意识淡薄,自觉缴纳物业管理费的意识差,导致公共设施维护、公共设备日常运行、维修保养、绿化保洁、保安管理及人员工资等物管费用入不敷出,物业管理服务内容和标准降低,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制约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我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转岗、转制、转业”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正规的专业培训,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不高,加之部分物业管理企业忽视从业人员的自身建设,既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又不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考核标准,工作程序、服务内容和质量标准很难到位,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好,对业主的合理要求置之不理,导致引发物业管理的矛盾和纠纷。
三、加强社区物业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物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进一步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促进滨江宜居城市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物业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物业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
物业管理关系到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关系到城市发展和品位的提升,针对市民物业管理商品消费意识淡薄的问题,要切实加强《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及发放资料、上街咨询等宣传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进行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的宣传,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使各相关部门单位及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和支持社会化物业管理工作,逐步提高物业管理市场化、专业化水平。
(二)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制度规范,做到物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物业管理是业主委员会代表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设施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以及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和公共秩序的活动,涉及各种法律关系和经济主体,在贯彻执行国务院《条例》的基础上,出台符合实际的规范性文件,及时调整物业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如调整政府相关部门(物业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各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部门职责;调整主管部门与开发企业、物管企业的关系;调整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与开发企业、物管企业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对物业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措施和办法,使社区物业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职责。
要按照“政府引导、立足社区,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以块为主、属地管理,部门协调、企业参与,财政扶持、房管指导”的原则,不断拓展物业管理覆盖面,切实改善广大市民的居住环境和质量,推进城市建设和物业服务共同发展。首先要在市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部门、街办、社区管理协调作用,建立物业管理的协调、监督、考核工作机制;其次要建立社区物业管理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做好物业管理工作;第三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履行监管职能,积极配合街道、社区研究落实社区管理各项措施,及时协调解决物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加强与社区居委会的协调配合,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的组建、换届和日常管理工作的指导,规范业主委员会的运作,提高业主委员会自治管理的水平。
(四)要进一步理顺物业管理各方关系,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物业主管部门、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物业管理中既有各自的职责分工,但又同是物业管理的主体,因此要理顺上述各方在社区物业管理中的关系,各方应按照有关法规、政策履行好各自职责义务,加强协调配合和指导监督,共同促进社区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1、市房管部门应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开发企业和业主委员会工作的指导监督,强化日常管理,规范物管行为。一是强化对前期物业管理备案的监管,业主委员会成立后,严格按管理程序、内容、标准做好验收移交工作,要把前期物管资料和管理用房移交作为监督重点;二是强化住宅维修专项资金归集使用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三是强化对物业服务合同签订和履行合同情况的监管,进一步明确业主、物管企业的责权利。
2、街道办事处要负责指导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社区居委会应指导协调业主委员会具体实施。按照“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原则,参与制定和界定物业管理服务区域,并参与业主大会的筹建和换届工作,指导和监督业主委员会、物管企业的行为,牵头召开社区联席会议,协调解决社区管理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加强对社区内物业安保和综合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3、业主大会由社区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组成,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代表全体业主的利益,负责选聘物管服务企业,积极配合社区居委会和物业管理企业妥善处理小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自觉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
4、物业管理企业是经业主大会选聘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企业,它在小区管理中要严格执行行业规范,认真履行与业主委员会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积极主动地为小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自觉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及业主的监督,为业主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总之,要在理顺各方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社区、业主委员会、物管企业三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做到从规划建设时介入,从前期物业管理抓起,形成职责分明、措施得力、运转高效的社区物业管理系统,切实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社区物业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五)要进一步做好社区基础工作,因地制宜确立社区物业管理模式。
1、新建住宅小区要严格执行《物业管理条例》,走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物管道路。一是新建住宅小区要严格执行规划方案。按照配套完善、环境优美、交通安全的要求建设住宅小区,同时严格按标准做好专项维修资金的归集工作;二是要严格落实竣工备案制度和配套设施交付使用制度,建立前期物业管理介入制度、物业管理项目接管验收制度,完善物业管理移交手续;三是新建小区在交付使用后要按照法规及时成立业主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选聘有资质等级的物业管理企业实施物业管理,确保从规划建设施工到售后物管一条龙服务,使物业管理从开始设计就走上规范化道路。
2、整改后住宅旧区要因地制宜纳入社区物业管理范围。单一的模式不能适应社区物业管理的需求,要根据物业的特点和居民的需求,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一是在社区管辖范围内,经整治具备条件的住宅小区,可由社区组织成立业主委员会,选聘物管企业,建立“社区、业主委员会、物管企业”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按照不同小区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实施物业管理服务;二是经整治不具备条件的社区,可暂由社区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或者“志愿者”从事物业服务,进行保洁、保绿、保安等基础物管工作,所需资金由财政部门予以扶持;三是规模较小,零星开发的住宅楼,可采取“楼栋管理”模式来解决有人管事的问题,由社区选聘专人组织管理,协调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并采取循序渐进方法实施市场化物业管理。
一、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工作任务繁重
1、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尚未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居委会的功能当前还未能突破办理政府行政事务为主,办理社区事务为辅的现状,还习惯于上级领导布置什么就干什么,工作中表现较强的依赖性,自主性、自治性没有得到体现。一是社区自治的任务与工作要求有距离。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工作应有三方面内容,即:首先要做好社区服务,但实际上社区服务做得极少或是空白;其次要做好社区事务的民主决策与管理,但实际上的效果不明显;第三是丰富社区教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实际上文体活动多,教育活动少。二是社区居委会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政府的腿”。《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社区居委会有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管理工作的职责,具体规定了必须要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社区治安、公共卫生、优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和青少年教育等有关工作。通过调查,以上这些职责应该是社区居委会通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形式开展的,但是大多数情况是街道办事处要求社区居委会替政府部门填表格、建档案、出具证明材料等行政性工作;同时政府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任务也都通过街道办事处落实到社区居委会来执行。这使得社区居委会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上,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被行政化所覆盖。
我结合工作对50人进行了调查,当问到居委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时,有35人回答是代表政府的机构,只有10人回答是代表居民的,还有5人不清楚。在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有“吃人俸禄,为人分忧”;“拿政府的薪水,替政府干活”的思想。在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中绝大多数都认为社区居委会是街道办事处的下属单位,理所应当地完成街道办事处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2、社区事务缠身,工作任务繁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量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生活、本地农民失地流向城市,流动人口的大量进入城市,使社区居委会面对复杂众多人口而发生的各项管理工作和事务数量增加、难度加大,“小社区,大社会”的模式,增加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强度。
3、政府部门职能不到位,社区自治职能弱化
繁忙的行政和社会管理事务使社区居委会陷于被动应付的境地,许多部门提出了“横到边,竖到底”、“把工作触角延伸到社区”的目标和任务,以进一步加强城市基层基础工作,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指导、服务不到位,形成了会议多、检查多、报表多的局面。有些部门工作(含街道)进入社区没有发挥自身指导、服务职能,为社区居民办实事,而是习惯于把社区当作自己的下属单位去布置工作;热衷于创建、搞评比,轻内容、重形式,各项工作都要求“建班子、挂牌子、设展板、建台帐、要数据”。社区居委会每天应付着上级领导的检查和收集报表、传送各种数据,从而淡化了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削弱了社区居委会对居民群众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弱化了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职能。
(二)社区居委会业务经费不足
一是发挥自身职责,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动经费较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负责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维护居民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调解民间纠纷,协助政府或派出机构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在当前形势下,社区居委会还要做好社区治安、社区教育、组织社区文体活动、美化社区环境等工作,这些都需有必要的经费作保障,否则很难形成居民的广泛参与和工作效果。
二是日常办公经费紧张。在各项工作中,召开会议、报送信息和数据,建立台帐等文件资料的办公消耗,加之社区居委会自身水、电、暖以及电话费,一年就得需要6000元左右。日常的上网费和消耗,一年也需要5000元。政府部门部署的工作大多要求制度上墙,制作展板,每年此项支出至少4000多元。
在社区居委会经费方面,我区规定每个社区居委会每年1万5千元。各街道办事处统筹部分外,社区居委会实际的使用只有4000-8000元,业务经费严重不足。
(三)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较低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社区协管员待遇较高,如劳动、城管、矫正、治安协管员等都是由劳动部门安排的失业人员,工资比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高,不仅发工作服,而且遇年节还有福利。而社区专职工作者都是经过招考和居民选举形成,心理反差大;二是社区专职工作者的付出与回报差距较大。社区专职工作者承担的工作繁重,但扣除三险个人负担部分后,每个人只有800-1000元月收入,直接影响了积极性,影响了社区管理工作的成效。
二、改进对策与建议
(一)应积极为社区居委会减负
一是理顺区街关系。要按照“条专块统”的原则,对专业性比较强的由区委办局在街道设站(所),实现条条上的一专到底。街道主要是代表政府履行块块上的综合管理职能,具体讲就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区政府的授权或者有关职能部门的委托,使街道具有综合协调权、处置权等,从而有效地行使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职能,对地区社会治安、市容市貌、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达到高效的管理。
二是理顺街(部门)居关系。理顺关系要改变过去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成为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的任务。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管理四级网络中的一个网格,而不是一个“级”,这个理念是理顺街居关系的基础,必须牢固树立。按照政事分开的思路,将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做到“两个明确”:即明确哪些属于街道(部门)的工作,哪些属于社区的工作;明确哪些是政务性工作,哪些是事务性工作。在此基础上,属于街道的工作,街道(部门)无权向社区摊派;属于社区的工作,社区有责任完成;对需要社区协助办理的工作,要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履行正式的授权手续。
三是明确社区功能定位,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一要搞好社区服务。主要是抓好四项服务:即抓好社区安全服务,保持社区的长治久安;抓好社区的文化服务,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抓好社区的健康服务,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抓好社区生活服务,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立社区的长效服务机制,实现政事分开,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社,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居民需要与否、居民满意与否、居民拥护与否为社区服务的唯一宗旨,来推动社区服务。二要保证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权得到有效行使。这个权力能不能落实,关系到社区建设的成败。社区自治权应主要体现在社区民主决策权、社区管理权、社区财务自、社区依法协管权以及社区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权上,只有把这五项权力真正落到实处,社区居委会才能真正从大量的政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也才能真正把社区服务搞起来。
(二)多渠道解决社区居委会业务经费
目前的社区居委会经费由街道办事处统筹安排,这虽然有利于基层社区管理工作的协调统一,但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居委会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和制约,难以解决居民的热点、难点问题,制约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和归属,因此必须采取多渠道保证居委会业务经费。
一是社区居委会建立单独帐户并全面安排,使其工作正常运转,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是要动员发动辖区单位资源共享、共建共驻,各社区要协调辖区单位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把社区各种各样有形的、无形的资源开发出来。
三是社区居委会采取多种形式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建立自身的便民利民社区服务组织,在有偿或低偿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增强自身实力。
四是政府要加大社区业务经费的投入力度,在现有每年每个社区1万5千元基础上提高到3万元。
五是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政府部门和街道经批准需要社区协助的工作,要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关键词:社区文化;课程标准;调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6
社区管理与服务是适应我国现代化社区管理与服务业发展变革的需要而诞生的全新的职业领域,也是为满足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建设对社区专业人才的急切需求而建立,目前已在全国将近 60 所高职院校相继开设该专业。社区文化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拓展课程,为了更好地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向社会输送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我们对该课程进行调研。
一、调研目的和意义
1.社区文化课程现行教学情况
目前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中没有社区文化这一课程。而社区文化课程旨在培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综合工作素养,构建先进的工作理念,树立正确的工作伦理观和健康的职业操守。
2.社区文化课程标准调研的目的意义
该课程的开设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能力。为使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显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实践性和先进性,为了找准社区文化课程定位,明确课程培养的目标,了解该课程的工作任务,为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并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提供充分的依据,同时也是论证该课程如何去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需要,特开设此课程。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设置符合实际的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研方法、对象和主要内容
1.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方法主要有实地观察、问卷调查、文献查阅、个别面谈、座谈会、电话访谈等。调查的内容包括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状态、岗位需求与从业层次、职业素养与专业课程安排与设置等方面。
2.调研对象
调查的对象是在校学生、用人单位负责人和高职教师。
3.调研数量
调研地点分布在长沙、深圳、上海等城市的社区和高校。其中高职院校10所,基层社区13个, 街道10个, 社工服务中心12家,志愿者联盟8家。
4.调研内容
(1)行业调研。笔者在对社区工作人员、专业机构调研中发现,能坚持在社区基层工作靠的是“服务”理念,从形式上看,它代表的是政府的信念,是激发工作人员的活力,是行为规范。这种理念应从对组织环境的基本认识、熟悉入手,即包括了解该社区的基本情况、社区居民的分布、社区民风民俗等。敬业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是本职业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其次,要熟悉社区工作的业务知识、规章制度和条例。
(2)学校调研。高职院校师生主要了解现行社区文化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环境创设情况的依据以及教学实施、教学考核等,学校该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对应的项目任务目标对接情况及建议。
三、调研结果分析
我国正进入复杂的、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即从人治型社会转变为法治型社会,从乡村型转变为城镇型社会,从社会管理的社会转变为社会治理的社会。社会原有的结构失衡,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这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社区工作人员担当重任。
在教学上,社区文化课程要体现职业性、行业性、时代性、系统性的特点,同时也应具有规范性和陶冶性。在建设时我们应该把握“三结合”原则,即课堂内外相结合、校内外资源相结合、平时渗透和集中活动相结合。
笔者通过现场交流和问卷法发现,社区工作人员(城管爱卫岗、综治调解岗、计划生育岗、社会事务岗、低保岗、社保岗、文秘统计岗等)学历不高,专业知识不强,服务意识低,对组织文化不了解,特别是对社区文化不了解。如何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中培养职业人才的专业价值、专业意识、专业气质,从而奠定未来职业素质,形成职业发展能力,意义重大。
具体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1.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
笔者经过调研认为,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旨在培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综合工作素养,构建先进的工作理念,树立正确的工作伦理观和健康的职业操守。
社区文化课程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包括了三项,即课程能力目标,课程知识目标和课程素质目标。课程能力目标包括让学生具备文化感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源链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知识目标包括全面理解社区文化的四大方面基本内容:社区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社区物质文化、社区精神文化与社区制度文化。素质目标包括让学生重视以人为本理念、科学和谐发展价值观、典型的利他主义精神、社会公平正义观、强烈的社区责任感、强大的职业操守、浓厚的奉献与志愿精神等。
2.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
知识:社区文化的四大方面基本内容,即社区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社区物质文化、社区精神文化与社区制度文化等。
技能:文化感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源链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素质:爱心、宽容、务实、责任、人文、理性、诚信、亲和、自律、公正。
3.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过程分析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过程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社区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方面的综合工作素养,构建先进的工作理念,树立正确的工作伦理观和健康的职业操守。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任务:
走进社区。初识社区概念,了解社区服务,探寻社区管理,体验社区文化,感受社区精神。
触摸社区物质文化。浏览社区视觉文化,欣赏社区服饰文化,领悟社区语言及文字表达文化,体验社区环境文化。
把握社区制度文化。了解社区制度文化,探索社区制度文化的起源,分享社区公共制度,探秘社区文化部。
感悟社区精神文化。内化价值取向,践行道德操守。
笔者经调研发现,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新颖而有效的教学设计,完成既定教学内容,实现与课程项目工作对接。
4.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环境和条件分析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环境和条件与其他课程很不一样:工作任务对象为社区居民;工作任务条件为社区文化资源、网络、社区机构、信息;工作任务环境为社区。
5.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考核分析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考核以考查学生在真实社区情境中对社区文化的把握情况,具备专业知识、素养和能力,进行社区管理与服务。这种考核应该按照职业标准制定考核标准。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
调查表明,社区文化课程定位为一门认知性、提炼性课程,旨在帮助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理解、内化社区文化,受到社区文化熏陶,培养美好的道德。课程总体目标是了解社区文化的内涵和内容。其中,课程能力目标包括让学生具备文化感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源链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知识目标包括全面理解社区文化的四大方面基本内容:社区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社区物质文化、社区精神文化与社区制度文化;素质目标包括促使学生重视以人为本理念、科学和谐发展价值观、典型的利他主义精神、社会公平正义观、强烈的社区责任感、强大的职业操守、浓厚的奉献与志愿精神等。
综上所述,该课程是符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要求的,它能满足未来从事社区工作人员掌握必备素质的需求。
2.建议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感比较重、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课后学习行为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持久性等特点,结合现阶段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形势以及行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以下建议。
(1)教学内容方面。该课程基本内容包括:①概述,包括社区文化发展,中外社区文化对比,社区发展较好的国家的社区文化的介绍、先进、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的厘定等几个方面。②社区精神文化。包括价值取向、道德操守、专业(终极)目标、专业工作哲学等几方面。③社区物质文化。通过对“中国社区”标识、社区建设标准的解读,对社区服饰文化、社区语言和文字表达、社区环境文化等的了解,理解社区物质文化内涵。④社区制度文化。通过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特殊制度、特殊风俗以及行为规范等制度形式分析理解先进、健康、积极的社区文化形成的制度根源及制度动力。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注重结合实践和前沿发展趋势去组织教学,同时,要注重引入背景知识、相关典型案例等,力求凸显中国特色,突出重难点,形成学科特色体系。
(2)教学设计方面。教学设计要遵循适度原则,过于繁杂的教学设计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兴趣点。建议课程设为16课时,1学分。综合运用PBL、ISAS、作业、讨论、社会调查、体验式教学、听演讲等方法与手段,并不断加以创新。社区文化课程的教材编写要选用最新的社区文化案例,保证其时效性。针对各地区的差异性,比例有所侧重,大力推广全国先进经验。
(3)教学条件与环境方面。加大对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在校内课堂创造尽可能真实的模拟环境,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大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开拓力度,提升学生对真实情境的感悟能力。
(4)课程考核方面。教学考核应采用多元化考核法,提高实践课成绩在考核中的比例,引入实践机构督导、政府行政单位工作人员、志愿者、服务对象对学生实践部分的评分机制,全面考查学生关于社区文化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李 华.本土化视角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建构[J].学理论,2012,(34).
[2]刘晓欢,向 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9,(4).
____县城下辖5个社区,社区所辖面积6.4平方公里,驻区单位142个,城市个体工商户2026户,工业加工企业2 家,居民8119户25917人,由汉、哈、回、蒙、维等14个民族组成,其中:墩买里社区:1219户,4073人;工矿路社区:1501户,5094人;解放路社区:4153户,12459人;老街社区1188户,4106人;白石峰社区:58户185人。
社区内有党员275人,社区工作人员88人,墩买里社区:18人;工矿路社区:21人;解放路社区:23人;老街社区:19人;白石峰社区:7人。其中:国家干部38人,占43%;公益性岗位42人,占48%;聘用干部7人,占7.95%;大学生村官1人,占1.13%;男性干部29人,占32%;汉族干部24人,占27%。近年来,根据援疆政策的倾斜,县委、政府择优录用了一批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赴江苏委培,现已充实到社区工作岗位,使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管理水平得到了优化和提升,但随着城市社会管理重心的下沉和和谐社区建设的需要,社区干部队伍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区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综合素质偏低。社区男女干部比例达不到1:1的要求;目前社区工作者女性占到68%,____镇5个社区仅有白石峰社区能达标,其他社区男女比例达不到要求,性别比例失衡,不利于社区工作开展。由于社区编制等方面的原因,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职业成长受到很大的制约,加之社会对社区的认知程度不高,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到社区工作,就算来了,也很快就走,导致社区工作力量来源不足。社区公益性岗位及聘用干部占55.95%,学历普遍偏低,社区干部同工不同酬情况明显,且参与培训机会少,除了国家干部,大部分社区工作人员仅局限于县一级的培训,县级培训师资力量有限,知识面窄,培训效果不明显。在经济快速发展,物价不断攀升的形势下,过低的工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导致部分工作能力强、文化程度高的优秀年轻社区工作人员,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另谋职业,造成了社区人才的大量流失。
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制约了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深化和拓展,削弱了社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2、社区工作行政化严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社区作为民主自治机构,却承接了大量行政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由社区承担的县直部门转移延伸行政性事务工作主要有7大项,具体有计划生育,民政、劳动保障、住房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费用收取、医疗卫生、安全生产。15个小项,分别是抗洪、灾后重建、、文体、统计、科技、爱国卫生、共驻共建、双拥、种植、养殖、林业、畜牧业、侨务、红会等工作。但大多数进社区的部门,只是布置工作,没有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每个社区还普遍存在行政性摊派现象。一些社区干部反映,一些县直部门在迎接上级检查和推进工作时,常在社区设立观摩点、检查点,特别是一些各项工作走在前头的社区,负担过重,苦不堪言。一些临时性的统计、调查、检查等任务都要求社区来执行,造成社区工作人员超职能、超权限、超负荷运转加之社区工作人员的地位、待遇相对较低,更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这样就使社区工作没有连续性,社会上工作人才队伍也得不到稳定发展,不利于调动广大社会工作人才的积极性。
1、增加社区工作人员编制数量,配齐配强社区工作力量,为每100户居民配备1.5名社区正式干部,同时由于社区女干部多,几乎占到全部社区干部的2/3,因此建议按社区男女干部比例达到1:1的要求,在配备时全部配备男干部和男性少数民族干部。从本地招聘一批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大专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提高现有的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选派社区工作人员到该辖区的社保、民政等相关部门跟班学习;设置
公务员、行政事业招录考试岗位时,开辟“绿色通道”,放宽条件,尽量招录本地毕业生,避免人才流失。针对社区干部整体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建议上级部门多举办一些针对社区公益性岗位和聘用人员的外出观摩培训,让他们走出去,开拓眼界,学习借鉴其他先进社区的好做法。社区工作人员少而事多,上级财政是否能列支一些专项资金,县财政配套一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给予必要的交通补助、津贴费,实现社区工作者“同城同待遇”,做到“待遇留人”,营造关爱社区工作者的氛围,以感情留人,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我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启动后,迅速在我市两个试点区展开。从两个区的开展情况来看,基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到位。两城区被确定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市(区)后,区委、区政府均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两个区司法局均制订了严密的计划,确定了专人专职负责此项工作,并派专人随省厅和市局同志一起到兄弟单位进行了学习考察。
(二)领导机构健全。目前,两城区的33个街办(乡镇)都成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
(三)社矫工作者队伍加强。两城区各司法所多是一人所,为适应工作需要,两城区采取聘用社区矫正辅人员的办法,选聘具有法律经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员充实到社矫办公室,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同时,还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发动退休老干部、知识分子、有威望的同志加入到社区矫正志愿者行列,使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两城区33个街办(乡镇)司法所共有专职人员33人,社矫辅人员39人,社矫志愿者147人。
(四)工作措施有力。两城区各司法所均能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矫正方案、监护人协议书、公益劳动记录、每月小结、谈话记录、电话汇报等方面的资料,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街道(镇)、社区(村、居)两级管理网络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工作地位和工作任务,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长期发展和司法所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制度上,两个区都出台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方案)》、《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矫正对象须知》等规章制度,力求工作规范。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矫正试点期间两个区共117人接受社区矫正,经过矫正工作人员扎实有效的矫正帮教,没有发生一起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现象。矫正对象能够较快地融入社会,部分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下还走上了致富路。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看,目前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是:
(一)、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
立法的滞后给工作开展带来了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全面推进等方面的一定的难度。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依据是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客观上存在名义主体和实际主体分离现象,公、检、法、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省际、市际之间的衔接都存在一些困难。
一是在目前立法依据不足情况下,有关部委的现行规章中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缺乏系统性。致使社区矫正各成员单位在工作衔接、责权划分等环节上存在困难,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
二是工作主体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人民警察法》以及有关规章中涉及社区矫正的条款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例如从现实看,社区矫正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是由司法行政机关来实施,这无疑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但现行的法律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主体权,这不仅与公安机关既有的执法主体权产生法律冲突,而且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工作时责权不一,处于十分尴尬和不力的地位。矫正对象大多对司法所的考核奖惩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矫正对象以经济、生活等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地根本不向司法所报告,由于司法所执法主体权,社区矫正工作者对这些现象也无计可施,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是程序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监狱办理假释、监外执行的手续繁复;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信息不能及时;对人户分离的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等。目前,两城区的矫正对象基本上是由本区所在法院判决后通知各司法所接收,而对于外地法院判决到本区的社矫对象,两城区司法局至今未收到过相关的法律文书,导致这部分矫正对象漏管、缺管现象严重,矫正工作也就无从开展。目前多数街办的社矫对象人数已呈逐年萎缩的地步。常此以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可能将难以为继。四是矫正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支撑。目前,在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帮教工作中,由于缺少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手段,对那些拒不接受矫正或在矫正中表现不良的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组织一一特别是负责具体操作的司法所往往因有责无权,不能及时予以惩戒;而对那些积极配合矫正、表现良好的矫正对象的奖励,也因程序过于繁琐、规定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社区矫正组织没有法律授权等因素,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不能很好体现出奖惩结合的矫正方针。
(二)、社区矫正工作基础建设薄弱
社区矫正是一项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的新工作,从外省先期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的地区经验看,要保证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须有3人或3人以上才能兼顾工作,须有独立的办公室实施矫正和存放档案,须有通讯、交通装备和工作经费以保障工作开展。但由于客观原因,两城区各司法所基础建设均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司法所人力相对薄弱,社矫辅人员偏少且队伍不够稳定。司法理员普遍存在“一人一所”的状况,且司法理员在承担司法行政多项职能工作的同时还兼有街办(乡镇)安排的任务,人手少、任务重,使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难以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二是缺少基本装备,有的街道办公经费较为紧张。目前,两城区大多数司法所无车辆、无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工作装备,个别所连基本的独立办公用房也未解决。在办公经费上,我市社区矫正经费与兄弟省、市相比相差较大。上海市人头经费定的标准是6000元、苏州市社区矫正经费标准为3000元。我市两城区矫正对象均无人头经费可言,由于经费的紧张,导致一些工作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正质量。
(三)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还未到位。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公、检、法、司、人事等多个职能部门就工作衔接、经费保障、矫正对象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才能形成较强的合力,确保社区矫正对象零漏管、脱管。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两城区社矫工作大多是由司法所独立承担,有的职能部门对这项全新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存在着一些配合不到位的地方,而仅仅依靠司法所单打独斗,矫正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三、对策及建议
在全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启动会上,省、市领导强调: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按照“做表率、走前列”的要求,振奋精神,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贵阳特色的社区矫正之路。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目前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领导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建议市、区两级成立党委分管领导为主任、分管副市长(副区长)为副主任、公、检、法、司、财政、人事等部门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局,以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研究制定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协调相关事宜,指导、督促、检查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各街办(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改造以及考核工作;同时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汇报机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权责
法院应当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充分使用社区矫正措施改造罪犯。检察院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公正。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的管理和考察以及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帮工作。乡(镇、街道)司法所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考察,对违反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加强社区矫正的衔接工作,建议将社区矫正内容纳入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政府年度考核目标。财政人事部门加大财政和人员保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重视基础
当前要做的是搭建好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这个平台。社区矫正需要一支懂法律政策、熟悉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专业知识的队伍。根据现在的条件,社区矫正依赖三类人员: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辅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建议党委、政府根据司法所承担工作任务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加强司法所力量,配备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由懂业务的人员担任。其次,配齐辅社区矫正工作者,现在云岩区配备辅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做法是一个司法所招聘一至二名社区矫正辅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但因待遇太低(每月每人500元标准)而无法稳定队伍。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建议可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各区安排一定的事业编制,用于招聘社区矫正辅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配备到各镇(街)司法所。编制不足的可以考虑招聘合同制的人员加以落实。此外,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尽量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青年学生、村(居)社干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从事社区矫正志愿工作。
(四)加大财政保障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支持是很难完成的。从两城区试点情况来看,经费显得严重匮乏。建议可以借鉴外地做法,在保证车辆、通讯、电脑等办公设备齐备、社矫辅人员工资福利到位的基础上,按社区矫正对象人均1000元或以上的标准由区(县)财政安排工作经费,用于培训、指导、管理、奖励等,并列入财政预算。
一、*街专业市场的概况
根据经济学理论的界定,所谓专业市场是一个由市场所有者提供销售场地及有关服务,有众多货主销售具有互补和互替关系的一大批商品的场所。从八十年代末,*街专业市场凭借便捷的交通、发达的物流、优越的地理条件开始起步,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至今已有二十年的历史。
(一)*专业市场现状
1、地理位置。*街专业市场主要分布在*街道区划的东南区域,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地理空间内。南区是站西路以南,广园西路沿线的区域;东区是铁路线以东,三元里大道以西的区域。环市西路、机场高速位列南北,广园西路、北环高速贯穿其中,毗邻广州火车站、省汽车站,交通网密布,物流发达,发展专业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业态结构。*街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服装、皮革、鞋类、日用化妆品、钟表为主的大型商品销售、批发集散地,同时有少量汽车用品经营。
3、主要市场。*街主要专业市场有美博城、金龙盘、世纪财富皮具广场、站西服装城和新豪畔鞋材广园市场等。作为*专业市场典范的广州美博城,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商铺500多家,是包括美容教育、资讯、展示交易平台在内的美容产业国际交易中心,同时具备展览推广区、多功能服务区、仓储区、物流区、餐饮服务区、办公区、商业服务区七大配套体系,并引进了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大型信息处理中心与宽带互联网高速连接,综合处理来自各方的行业信息,也为厂商提供了一个高效先进的技术平台。美博城的经营模式为*街乃至全区专业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4、经营规模。*街专业市场的数量有40家之多,占全区专业市场、专业街总量(131家)的五分之一强,达21.5%;营业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占全区总量的32.3%;拥有的总摊位数近8000个,占全区总数的29.4%;年营业额接近12亿元,占全区总量的22.7%。全区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专业市场共有40个,*街有14个,占全区规模以上专业市场的比例达35%;全区年营业额5000万元以上的专业市场共有30个,*街有8个,占全区总量的比例为26.7%。其中年营业额超过亿元的专业市场有两个,分别为站西服装城和广州美博城。
由此可见,*街是全区22条街道中专业市场最为发达、规模最为庞大的街道。通过分析数据不难看出,*街拥有着全区32.3%的营业面积和29.4%的摊位总数,而营业额只占全区总量的22.7%,其专业市场经营发展的质量还不够高,摊位平均营业规模偏小。
(二)*街专业市场的经营状况
1、基本情况。*街40个专业市场中,服装、鞋类为主的专业市场占了近一半,达到18个,然后是农产品综合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各7个。详见下面图表。
分类
市场数量
(个)
摊位数
(个)
成交额(万元)
营业面积
(平方米)
合计
40
7648
119995
180045
农产品综合市场
7
511
14779
12726
服装鞋材市场
18
3732
58457
94837
小商品市场
7
1460
17499
12660
机动车市场
1
200
1000
9500
通讯器材市场
1
4
52
200
其他市场(钟表)
6
1741
28208
50122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街专业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服装、鞋业市场,差不多占据了*专业市场的半壁江山,其共有摊位数3732个,占摊位总数的48.8%,其营业面积达九万余平方米,占*街专业市场总面积的52.7%,而其成交额58457万元也占*总量的48.7%,平均每个摊位的营业面积为25.4平方米、成交额为15.7万元;接下来就是以钟表业为主的其他市场,共有摊位数1741个,占摊位总数的22.8%,其营业面积五万余平方米,占总营业面积的27.8%,成交额占*总量的23.5%,平均每个摊位的营业面积为28.8平方米、成交额为16.2万元;排在第三位的是小商品市场,共有摊位数1460个,占摊位总数的19.1%,其营业面积1.2万平方米,占总营业面积的7%,成交额占*总量的14.6%,平均每个摊位的营业面积为8.7平方米、成交额为12万元。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街专业市场中排名前三的这几种专业市场的特点是:虽行业不同,每个经营个体的经营规模大致相同,年成交额均在10-20万元之间,经营面积都是30平方米以下的小型摊位,相较而言,小商品市场的单位经营效益要高于服装和钟表市场。
2、*街专业市场的经营走势
市场数量(个)
摊位数(个)
成交额(万元)
2005年度
2006年度
上半年
2005年度
2006年度
上半年
2005年度
2006年度
上半年
40
39
7648
7123
119995
63645
上面的图表是*街2005年度和2006上半年的一组数据对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街专业市场经营走势:市场个数和摊位数都有所减少,但其经济规模没有相应减少,反倒有扩大的趋势,2005年度每摊位的成交额平均为15.7万元,而以2006年上半年的数据来推断2006年度每摊位成交额应不小于17.9万元,摊位平均经济规模有扩大趋势。
二、*街专业市场存在的问题
当前*街专业市场的经营形式落后,对城区压力大,但各类的专业市场又不断的涌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可以用低成本的劳动力控制较大的经济规模;二是专业市场是众多中小生产商销售的主要渠道;三是少数不守法经营者暴利驱动。同时,*街专业市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大型购物中心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购物模式;周边同类专业市场群的出现和发展等。下面是*街专业市场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一是*街专业市场起步较早,虽有市场成熟的优势,但也同时会有配套设备设施陈旧老化的问题,由于市场最初的搭建和培育是自发形成的,没有长远、科学的规划,同时也缺乏合理的布局,如今广园西路、广花路、站西路一带交通状况堪忧,经常发生交通阻塞情况,糟糕的交通现状成为阻滞客流和经济发展的瓶颈。二是*街相当部分的专业市场存在时间久远,其建筑物有着耐火度低,消防通道不畅等种种消防隐患。三是*街商贾云集,同时要解决相应从业人员的居住和货品存放等相关问题,现有的商业用途的建筑满足不了需求,于是就出现了“住改商”问题,城市管理难度加大,治安问题突出,这与我区“*”规划纲要提出的构建“宜居城区”的宗旨相背。
2、缺乏规范化的管理。
一是缺乏规范化的城市管理。*街专业市场由于现在发展的阶段所致,商家主要采取分散式的摊位经营,经营规模普遍偏小,交易过程中带来大量的客流和车流,给周边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符合现代化流通的要求。而且给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六乱”现象严重,城市管理难度加大。二是缺乏对专业市场商家商业行为的规范化管理。如今*街的专业市场基本上实行的是自治与自管,没有或少有行业协会对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监管,假冒产品、伪劣产品还在一些市场中存在,严重影响了*街专业市场的声誉,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据统计资料显示,*街辖内仅无照经营的商家就约有二千余户,占区工商分局发牌商户总数的9%,这给规范管理带来巨大的困难。
3、缺乏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能力。
*街专业市场除广州美博城外,基本上属于传统的摊位式经营的专业市场模式,只是基于单纯的商品销售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其基本功能、组织形式、交易方式都有与临近的其他同类的专业市场高度相似,缺乏特色和不可替代性,缺乏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创新发展的能力。
三、对*街专业市场今后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1、牢固树立服务型政府的观念,加强对*街专业市场的总体规划和引导。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遵循其客观规律,政府不宜也不应运用行政手段去规划专业市场的总体布局,但责令统计已建、在建和待建的专业市场的总数、布局,并及时把这些信息公布于众,以促使那些正准备建专业市场的部门、地区或个人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慎重决策,是否要建专业市场,建在何处,建什么产品的专业市场,以避免出现,一哄而起,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竞争,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现我区“*”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打造“两区三带六圈”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商圈”作为六圈之一,受到了政府的格外关注,就是要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在未来五年做好其专业市场的升级与转型,进一步做大做强,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2、引导专业市场的交易方式进行变更与创新。
*专业市场要想在业内突围,取得领先地位,必须转变过去沿袭下来的“摊位式”交易方式,积极引进新型交易方式,如展览贸易、网络交易等多种新型的交易方式。*街专业市场毗邻流花会展中心,与其它专业市场有着不可比拟的地理优势,可以在行业协会、商会的统筹组织下,定期举办规模不等的产品展览会、展销会、交易会,了解业界动态,扩大品牌或产品的影响力。我区作为市的中心城区在电子商务、网络技术上有着良好的技术基础,专业市场走网络交易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大势所需,先人一步就可以在以后的竞争中胜人一筹,处于优势位置,商家要在政府的引导和协助下,积极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加快升级改造的步伐。这一点已有成功的先例,如广西食用糖专业市场,虽然市场面积只有5000平方米,但其开发了无形的网络市场,一跃升成为我国最大的食用糖交易市场。
3、通过规划引导解决专业市场交易和仓储分离的问题
现在*专业市场发展虽仍颇具活力,但后劲不足,环境承载力的饱和及对城市管理难度的加大,限制了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其当前对环境的压力,究其本因是由于摊档式经营为主的专业市场,不能够实现“市”(展示、交易)、“场”(卖场、仓储)分离,大量商家、业主在附近租用民宅以做仓储之用,同时解决部分员工的住宿需求,这样一来,“住改商”问题出现,商住混杂,造成物业管理及出租屋管理上的混乱,由于小规模的货物交易频繁进行,进而带来交通、消防等方面的问题。政府应转变现在管理的思路,不要一味被动的去堵、去治,应主动的去防、去根治。如能有效解决*街专业市场的“市”“场”分离,就好比“釜底抽薪”,仓储这一块能分离到其它地区,“抽”去其“薪”,“釜”内(环境)也就趋于平静和安宁,从而达到繁而不乱的目的。因此,建议政府在交通便利的区域规划仓储中心或物流中心(可以利用现有物流中心),在商会或行业协会的配合下,引导专业市场尽快实现“市”“场”分离,同时也促进了专业市场的升级进程。
4、加强行业协会的组织建设和管理职能。
注重加强行业协会的组织建设,会同工商分局、经贸局、工商联等部门,组织建立同地域不同行业的综合性商会,如*商会,发挥商会对商家的管理职能。一是对商家的商业销售行为做出统一的规范性的规定,完善准入制度,保持本专业市场的特色和市场定位,确保其商誉的逐步树立,杜绝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使之成为让消费者放心的购物天堂;二是定期举办沙龙或讲座,针对性的对不同行业的市场发展趋势和走向进行研讨和预测,形成业内信息的流动,开拓视野,经营时做到有的放矢,彻底改变“同行是冤家”的旧状,形成“有钱大家赚”的理想状态,打造和谐市场;三是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打破“价格壁垒”,构建最低“价格同盟”,避免打价格战造成的内耗和价格混乱;四是实施品牌策略,对有特色、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经营状况佳的行业和商户进行引导和扶持,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5、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建设。
切实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商家的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打击偷税、漏税和无证经营,同时加强诚信建设,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惩奖规定,并依靠相关行业协会和商会的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在专业市场中逐步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实现专业市场向优质产品集散地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