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新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十五”以来,在党工委、管委会和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社会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壮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5年内陆续建成了国家火炬计划“三药”科技产业基地和常州软件园,以及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2家,高新技术产品198只,软件企版权所有业34家,软件产品119只;年专利申请从96件增加到429件,年均增长约34.9%;2005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3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
今后三年,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建设创新型高新区为目标,推动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形式的自主创新,加快形成全区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布局,为顺利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一、突出重点,确定目标,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我们将着重构建技术研发、创业孵化、科技服务三大平台,以软件、“三药”、动漫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工业园、环保产业园、滨江工业园、出口加工区等专题园区及特色乡镇为重要载体,努力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区域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我们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境保护产业和“三药”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龙头骨干企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08年,软件产业销售额达到40亿元,“三药”产业基地企业销售额达到80亿元,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
二、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1、积极开展科技创新试点工作。一是选择自主创新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进行创新试点工作,提供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技术标准建立、管理体系认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人才培训、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等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加快企业技术升级与改造,将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二是组织一批重大高新技术实施产业化,争取实施jn型高效一体净水器、天然纳米凹凸棒土的工程化制备技术及应用等30项重点科技攻关,培育高效太阳能光电效应玻璃等13项重点新产品开发,组织实施高精度铜带铸轧生产工艺及装备产业化项目等8项重大成果转化。
2、继续推进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以三井分部为试点,将创业中心的品牌服务向外延伸,建立新的创业孵化基地,进一步拓展空间,扩大孵化面积。积极探索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有效形式和机制,在新兴和主导产业中选取一批最具成长潜力的在孵企业进行资源聚焦,努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企业,在“孵小”的同时更注重“扶强”,为孵化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并进行深度孵化,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和建设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共建、共享、共同受益”的理念,建立“公共数据,公共享有;自有数据,有限共享;专有数据,有偿返还”的利益共享机制,提高单位及个人对提供设备、数据和资料的积极性。以各孵化主体或开发主体为依托,引进和组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不定期交流、及时跟踪等方式,努力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创造多赢局面,为孵化企业和创业企业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商业环境和发展平台。到2008年创业中心孵化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引进科技创业企业150家,其中留学生企业25家,在孵企业总数达300家以上,毕业企业占孵化企业总数的10%以上;引进研发机构10家、国内外权威认证机构和产品检测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5家。
3、精心搭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针对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和完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照国家政策,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进行扶持;利用好已出台的对科研机构的扶持政策,采用整体引进、政府扶持、企业投入、多方共建等方式,重点引进和建设好大型“三药”创制研发平台等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研发中心,组建具有区域产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支撑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张、增强高新技术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平台。加快“三药”企业孵化器,软件公共测试平台,面向主导产业的产品检测、技术标准和信息服务平台,以及科技评估与咨询、知识产权服务、技术交易活动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拓展科技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到2008年引进研发机构10家、国内外权威认证机构和产品检测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5家。
4、努力强化科技交流与合作。以欧美、日本、俄罗斯为重点,广泛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我区与俄罗斯及其它独联体国家在制造业、装备工业等领域的合作优势,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共建研版权所有发机构,联合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积极探索与日本、韩国及欧美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合作的新途径,努力开辟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利用好现有的两院两校合作关系、清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及其他政府产学研平台,大力吸引国内高新技术成果到我区转化,强化我区自主创新能力。三年累计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项,组织重大产学研活动10次,签订合作协议80项。
5、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一是推进“三药”专利战略分析平台与重点骨干企业的结合。围绕重点企业的新品开发提供国内外已有专利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并将成功的经验向其它“三药”类企业推广。不断创造条件,在区内其它重点行业和领域建立专利数据库,使更多的企业能够即时跟踪最前沿的技术,规避科技创新的风险,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二是加强乡镇专利试点工作。在科技基础扎实的三井、汽车及零配件和工具等产业特色明显的孟河和西夏墅等乡镇,强化专利申请和保护,为特色产业保驾护航,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三年内,全区实施专利转化项目500件。三是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宣传和人才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实施高效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加强对我区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重点企业和产品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化,争创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我们将认真实施《常州高新区(新北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纲要》,重点加强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最终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效益好的科技型企业,推动全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形成一批功能比较齐全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切实使之成为科技与企业的桥梁,政府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助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纽带;形成一批相对稳定的技术、信息的提供渠道,为全区的自主创新提供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形成一批服务全区创新工作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全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三、创新机制,建设队伍,提高科技工作整体水平
1、营造优良的政策环境。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服务,贯彻落实现有的各级优惠政策。根据《常州高新区党工委、常州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决定》,针对涉及全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科技服务机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标准化建设等,适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区的政策体系。
2、创新高效的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积极组织区外的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为区内企业服务,实现联动,提高我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制订软件招商业绩与个人收入挂钩的考核机制,提高软件招商的效率,降低成本;理顺科技局系统内各部门的职能分工,明确职责和工作目标,加强工作的协调和目标的考核。
2014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将按照区“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要求,以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为总目标,以企业和科技园区的创新载体建设为主线,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将建设成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强、产出水平高、产业特色鲜明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2、工作目标
---高新技术产业投入达到40亿元,占工业投入的比重力争达到80%;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60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力争超过60%;
---企业技术开发费投入达到21.5亿元,同比增长20%;
---高新技术企业入库税收达到8亿元,增幅达15%;
---申请专利1500件(其中发明300件),授权专利1000件;
---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技术合作协议金额超过3000万;
---引进领军型创业团队10个,新增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名以上;
---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资研发机构等企业研发平台10个;
---新增国家新标准高新技术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企业的比例达到15%;研发高新技术产品100只、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0只;新认定省、市民营科技企业50家;
---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超过120项。其中“863计划”、“国家创新基金”、“国家级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0项;申报“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省科技支撑计划”、“省创新资金计划”和“省外资研发机构”等省级项目30项,“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70项,力争获市级以上科技经费5000万元;
3、主要举措
2014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五“优化”、五“培育”:
---优化服务企业举措,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计划引导、落实政策、产学研对接等工作,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的规模和数量。通过这些企业的辐射带动,打造完整产业链。以行业协会、特色产业基地为纽带,尝试联合攻关,实现设备、人才和技术的共享,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
---优化科技项目管理,培育拓展自主创新源头。
以项目为抓手,重点推进3--5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10项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0—15省级科技支撑项目、10项市重点科技发展项目、30项产学研对接项目和50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和实施。
---优化孵化载体架构,培育完善创新创业平台。
以申报“一室两站三中心”为契机,引导企业搭建创新平台。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部门对科技创业园建设的扶持,引导新闸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运河5号创意设计产业园加强软硬件建设。引导、扶持、建设好输变电设备、复合新材料和感知信息三个科技产业园。
---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培育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014年,全区专利申请力争在2013年的基础上稳步增长,同时,我们将开展知识产权四大工程,即专利质量提升工程、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培育工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工程、专利质押贷款融资工程,给予企业集成服务,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根据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意见等目标要求,2013年,“五险”扩面新增10万人,基金征缴23.5亿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5万人(含退休人员8万人),新增参保2万人,基金征缴14.8亿元,覆盖率97.7%;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万人(含退休人员12万人),新增参保3.6万人,基金征缴6.8亿元,覆盖率97.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4万人,新增参保1万人,基金征缴6000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万人,新增参保1万人,基金征缴4800万元。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40万人,覆盖率98%以上;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
二、重点工作
1、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以社会保险扩面“幸福行动”为载体,坚持行政推动、宣传引导、法律约束三管齐下,由市政府牵头,多部门配合,县区联动,共同推进开发区企业扩面征缴工作,同时,做好新兴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续保,解决农民工、建筑施工企业从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对拒不依法参保缴费的用人单位予以处罚,并责令改正。
2、提升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确保企业参保退休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参保退休职工、城乡居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统一全市医疗、生育保险政策,调整统一待遇水平;根据《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推进我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研究实施与商业保险公司的合作,开展大病委托经办业务;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生育费用落实难问题。
3、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研究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区域社会保障统筹协调。实现老农保和新农保制度间的政策衔接,将老农保资金纳入新农保信息系统管理;将经济开发区、市湖滨新城、市洋河新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由宿豫区经办机构经办,划入市中心直接经办,为下一步市区统筹打基础。
4、推进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加快“金保工程”建设,推行应用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三版功能,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系统并入全市统一应用系统;加强社会保险基层平台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不五有”和企业职工参保、查询、待遇领取资格认证、退休人员社区管理、居民医保筹资等服务功能;开展医保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联网结算功能;提高社会保险数据质量,为发行“社会保障卡”做好相关工作。
5、开展医保付费方式改革。推进居民医保按病种分值结算实施工作,由原先单一的按项目付费向按病种分值结算的模式转变。
三、创新工作
1、依托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不五有”建设。
2、推行“金保工程”核三功能应用。
3、将社会保险网上申报、网上查询系统推广到三县。
4、实现与省医保中心和四市(南京、淮安、徐州、苏州)定点医院的异地联网结算功能。
四、为民办实事项目
1、强化扩面征缴,“五险”基金征缴23.5亿元,企业养老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分别达14.8亿元、6.8亿元、6000万元、4800万元和8200万元。
2、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不五有”建设,实现全市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