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语文学习计划范文

大学语文学习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语文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语文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基础文明;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61-01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体现着高校的层次和品味,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发挥着导向、凝聚、熏陶、协调等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已经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因应当前的文明教育形势。

在高校中系统开展基础文明教育,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明确主题,要从行政上明确认识基础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将基础文明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提出考核标准,明确落实办法,清晰高校相关部门、院系、教职工在高校基础文明教育体系建设中的职责作用。

一、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

研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二者间的互动关系,须对双方有透彻的了解,然后方能从本质上透析关系的各种机理。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作为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为主体,以各种校园活动为主要运作方式,以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交流及特有的交往――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结果为基本形态,以积淀、凝聚、内控为优化机制的具有各学校特色的一种组织文化。

在界定“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初步地界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含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校园文化载体、文化方向、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管理等的总体规划、设置和兴建。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以校风、学风为核心的校园整治,舆论导向,学习氛围,道德风尚,文化娱乐的品位、艺术、科技、体育活动的组织,师生关系以及必要的阵地、设施、物质条件的支持和保障等等。依据上文提及的校园文化的四种类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相对应地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涵义。基础文明建设是公民文明素质建设的最基本要素,是践行杜会主义荣辱观最直接体现。作为社会进步中坚力量的高校大学生,应当是基础文明建设的建设者、传播者和推动者。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革和教育自身(尤其是义务教育)尚待完善等因素制约,目前部分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状况令人堪忧,传统的打架斗殴、课桌文化、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依旧存在,新兴的言行怪异、诚信危机、攀比消费等不文明现象又时有发生。因此,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工作思路,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教育离不开校园文明建设,要在一系列校园文明建设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的思想教育,更要善于开展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这样才会使学生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建设文明校园环境,就是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地。让学生在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人的一切观念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教育方式是以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势和政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的变化、思想文化的不断更新,使现代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思想观以及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现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高校中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能够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接受教育,从而在教育中体会到快乐,这样就能使校园文化更为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二)校园文化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大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需要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自身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政治观点。高校的文化建设是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沿阵地,我国先进的文化性质和方向都需要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体现。通过现实生活可以证明,校园文化建设始终都能起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导向的作用,保证了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顺利的发展。

(三)校园文化建设促使学生形成负荷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在校园文化中,通常强调的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反映,同时也是学校师生和员工共同形成的、具有办学特色的、全局性的精神力量和行为作风,也是学生道德品质的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校风,是学校文化环境中的无形教育因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生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优良的校风是学校能够进行全面发展的有效精神环境。

三、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

校园文明建设要始终以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为中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做到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使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养成文明的个人品质和行为规范,使学生把文明修身活动与热爱国家、人民和学校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学校自身精神面貌的体现,同时与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高校想要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就要让校园文化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做好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思通,王春艳,杨锋杰.论新时期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中国地质教育,2000:3_7.

【2】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3】张再兴.深入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思想教育研究,2004(12):11~12.

项目名称:大学生基础文明状况调查分析与教育方案构建。

第2篇

一、研究结果

1.动机退化的程度。在参加研究的100名大学生中有88名学生表示他们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动机退化的问题,大多数同学是在某些单独的场合下出现的。许多的学生发现动机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他们对于动机退化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不感到惊奇,也没有表现出不愿意承认动机退化问题的存在。研究还表明即使他们知道这样的问题在存在着,而且,对于动机退化这样的问题也感到不舒服,但是,他们也似乎已经接受了这样的问题,而且,在88名学生中,22名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曾经克服了动机退化的问题,但是并不是完全地没有了动机退化问题,在随后的某些学习时间里还会经历动机退化的问题,而且,他们还表示,动机退化的出现是时断时续的。

第二个问题是与学生所感受到的导致动机退化的因素,即,使他们失去了学习语言的兴趣的相关原因的。分析发现了与48种动机退化因素相关的372种因素,这48种因素又被归为两大类:内因和外因。前者包括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态度,他们缺乏成功或者经常失败的体验,与他们的自尊有关的事件等,后者包括与教师相关的因素,学习环境,以及其他的相关的因素等。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由学生所归纳出的与学生相关的动机退化内部因素占了学生所感知到的动机退化因素的36%,在学生所感知到的动机退化因素的372种因素中,学生的内部因素占到了135种。学生的挫败感或者缺乏成功感是最为相关的主要的内部因素,占到了学生所感知到导致学生动机退化的内部因素的17%。65个学生提到,因为英语的背景知识水平的下降,他们已经对于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所持有的不端正的态度被学生提到了58次,占总数的16%,学生所提到的动机退化因素的3%是与学生的性格,即,自尊,相关的。

而学生所感知的外部的因素却占到了学生所感知的全部因素的64%。这些因素被归为三类:与教师相关的因素共有129个,占了总数的35%,学习环境因素有90个,占了24%,其他的动机退化因素18个,占了3%。与教师相关的因素是学生最为频繁地提到的因素。工作效率低下和不适当的教学方法尤其能够经常地导致学生的动机退化,与教师的工作效率低下和不适当的教学方法相关的因素被学生提到了97种,占了总数372种当中的26%。

在与教师相关的因素中,教学方法是学生所最多次提到的导致学生的动机退化的因素(26%),下面的相关的因素的顺序依次是:教师行为(7%),教师能力(4%),教师的划分等级的做法及教师所进行的考试(1%)。在88个感到有动机退化问题的学生当中,有59名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教师的不适当的教学方法的影响之后产生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可以引起9种动机退化因素,其中,没有创造性和枯燥的教学方法最容易引起动机退化。

在学生所提到的动机退化因素中,与学习环境相关的因素占了总数的21%,学习环境尤其会引起5种动机退化因素,他们包括:不愉快的学习氛围(5%),不充分的使用英语的机会(5%),不利的学习条件(6%),不好的课堂时间(3%),所选择使用的教科书(2%)。还有两种因素被归纳出来,放在另外两种外在因素类别当中:指责和负面的变化。

二、不同的动机退化因素的影响程度

第三个问题是与不同的动机退化因素的影响程度有关的,参加实验的对象被限制在了88同学中,他们多少程度上曾经有过动机退化的体验,这88名学生包括了三类:第一类学生(53%),他们已经成功地克服了动机退化问题,第二类学生(24%),因为在有些时间,他们还会感到有动机退化的现象,还得强迫自己去学习英语,所以,他们还不能确定是否是已经克服了动机退化问题,第三组学生(23%),他们仍然一直感觉到动机退化的问题。

根据这三组同学的动机退化类型的分布情况所表现出的趋势来看,尽管在数量上还有一些差别,但是,总体来说,这三组学生的动机退化的类型的分布是十分相似的。研究者发现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有的动机退化因素更容易被克服掉。

三、克服动机退化

为了更好的理解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学生是如何克服动机退化问题的,研究者对于他们的文章中的这一部分做了比较,将他们的答案分成了两类: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第二组的大多数学生所提到的帮助他们克服了动机退化问题的因素是与内在因素相关的,占了这部分答案总数的71%,而外部的因素占29%。对于学生克服动机退化因素具有明显的帮助的5种因素有: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27%),个人的原因(16%),自我提高(12%),自主学习(12%),和对于英语语言的主动的态度(4%)。这些由学生所作出的答复反应了学生如果时刻记住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就会经常受到鼓舞,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就更有理由去克服动机退化问题。学生所提到的外部因素有:教师行为的积极转换(6%),教学方法(7%),学习环境(9%)及来自外部的鼓励(7%)。

这三组同学在恢复动机的原因数量方面是有差别的,其中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平均有2个理由,而第三组的学生只有一个理由。似乎可以说,学生所具有的克服动机退化的理由越多,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完全地克服动机退化问题。至于恢复学习英语动机的因素,如果与导致动机退化的因素相比较的话,内部因素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外部因素更大,学生的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这个内因显得更加地突出,他们认为从英语学习中要得到的最实惠的东西就是将来他们可以凭借熟练的英语得到一份好的工作,这一点不仅在恢复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很重要,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为重要的是,仅仅在第一组的学生中发现了自主和自我发展的内因。也就是说,学生自主地学习英语会推动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取得更好的效果。使他们感觉受到了驱动,能够完全地克服动机退化问题。所以,学生对于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是一条基本的内因,它激发和维持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因此,我们有理由提出:学生的自我主动性在克服动机退化问题中的过程中是一个需要加强的重要的因素。

四、讨论

很显然,动机退化现象不仅存在,而且,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大量的动机退化因素是与教师相关的。教师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和动机退化的主要原因。而且,如果老师意识到了学生的动机退化现象,那么,他们就能够更好地摆正位置,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动机退化问题。

在与教师相关的动机退化因素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导致动机退化的最大的根源。大多数的学生承认他们曾经受到过教师不适当的教学方法地影响。这就更加需要教师去进一步地考虑在教学中所使用的英语教学方法,更好地去理解教学法与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间的不吻合情况。尽管有时教师十分的投入教学,但是,如果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那么,教和学的效果也不会很好。尽管教师不可能迎合所有的学生的需要,但是教师还是需要在课后去总结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他们对于学习的满意程度。这样,教师就会使教学效果更好,更能够密切地与学生溶为一体,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也需要注意在课堂上的适当的行为,这是因为不适当的行为会伤害学生,使学生产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得到难以克服的负面的情绪和感受。

本次研究还发现,许多的学生是因为英语的背景知识不充分而产生了动机退化现象的。学校的教学大纲为今后学生所要面对的课程对学生规定了他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所应该的达到的目标和标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也为此做好准备。所以,许多在以前的英语学习中没有跟上学习进度的学生就发现了按照这样的教学大纲进行学习,自己的知识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他们发现自己跟不上目前的课程,感到了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产生了动机退化问题。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采取适当的措施使他们达到目前的教学大纲的要求。

第3篇

1论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联

文化是通过语言进行表达的,语言则要在文化学习过程中掌握,这就表示两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含了富有传统习俗的文化,不管是在科技、历史还是艺术、建筑中都能够体现出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是有人出现的地方就有文化的产生。语言准确来说是一套知识系统,以人先天会说话的优势作为基础,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形成的。语言是文化最好的载体,也是反映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没有语言的出现就没有文化的存在,二者共生共灭。不同的语言会衍生不同的文化,当然英语也不例外。在我们现在所读的英语文章中,大部分都是从英美文章中直接摘抄下来的,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将他与读者放在了一个文化背景下。所以在英语的教学中,缺少对英美文化的教学,必然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障碍。

2英美文化无法全面融入到英语教学中的原因

一个国家有着专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然而语言与文化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传授。不同的背景所产生的文化氛围有所差异,通过掌握文化背景才能够更好的进行语言的交流。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英美文化的教授并不全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基于语言结构的影响,使文化与语言区分明显。当前很多大学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多倾向于对教材内容的教导,在实际教学时并没有结合文化背景,只是单纯的进行语言教学。而学生对于英语的掌握都是从句型的学习上进行的,例如课本中随处可见的“what are you doing?”的句型,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是学习了英语的基本对话和句型,并忽视了英语的背景文化,也不了解“Howol dare you?”对于外国人的禁忌。

(2)只注重表面形式,忽略了文化的重要性。以往教育教学中教师所追求的是学生对英语会说、会写、能简单交流即可,根本没有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不同语言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随着英语在社会上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仅仅是具备英语的交流能力在实际的应用中并不能顺利地进行,有很多错误都是由于与文化背景不相符而造成的。例如在接打电话时,常常会问:“Whoisit,please?”并不是说:“Whoare you?”这说就说明了文化背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忽视了对社会文化因素的教导。结合实践英语教学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母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会采用强制学生背单词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语法规则,这种局势下学生往往不能再实际的生活中顺利地运用英语。有的学者认识到这种情况,就提出:在不了解英美文化上学习的英语,仅仅是学习的事是英语单词而已,而文化背景,将这些单词连成了句子,这才是真正对英语的学习。

3英美文化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分析

在英语的教学中,要以英语语言知识为根本,在此基础之上综合提高语言能力,融入英美文化,对英语进行传播和教授。

(1)通过英语教材挖掘文化背景,重视对文化知识的传授。目前,大学英语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多都能体现出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这些文化内容深入讲解,让学生有深刻体会后才能够懂得如何运用英语,并且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更深层次的了解英美文化,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例如,在讲授英国的见面打招呼习惯时,要充分讲解他们在见面时通常怎么进行打招呼,以什么样的方式打招呼等等。

(2)英语听力练习中融入英美文化。一般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东西都能够快速且标准的理解,可是英语最为一种外语,很多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吃力,英语听力水平也一直没有提升。这都是因为学生所掌握的词汇很少,且发音不标准及英语基础差,最关键的原因是由于他们不理解英美的文化,造成只对表面意思略懂一二,不能明白其真正含义。

(3)正确引导学生多接触关于英美文化的作品。为了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与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接触一些有关于这些国家的文字资料,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就会对这个国家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将其背景、文化及习性体现出来,还体现了这个国家的民族习惯、社会关系等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了解这个国家以及提高交际能力的作品。从这里获取的信息往往在教科书中是学习不到的,所有?x一些文学作品能够有效地学习英美文化。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创新教学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改变传统单一的应试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在这种试卷么,只想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制定完善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主体,在提高学生文学知识软实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让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课堂重新展现活力,教学改革是一条必经之路。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意义

1.塑造健全人性,促进学生成长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建立对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编辑与写作能力、思考与辨识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和人性化的创新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学校应该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展示自我的平台,指导学生分组学习。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中可以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生的表达,因材施教,可以对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3.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学生们的语文素质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多种教育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当学生遇到了比较难的语文知识后,教师应该选择全新的教育模式来给学生创造一个人性化的课堂。

4.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进程

教育工作者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就是一个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能力、扩展学生思维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会被不断的被提高。同时教师采用的创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水平,都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合理有效地将大学语文教育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在老师为其营造的学习环境下,轻松愉快的学习,更好的发散思维,开阔创新。高职院校有着属于自身院校的生源计划与学生的培养目标,这也决定了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着属于自身特定的教学氛围与环境。想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就需要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积极的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上面以及教学目标方针的制定上,都要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的氛围。这才是符合新课标对于素质教育的改革。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1.应试教育的现象依然普遍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对高职语文教学上面,强调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重视学生们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们今后的人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们真正成为课堂上面的主人。但是在很多的学校应试教育的思想还在保留着。一些学校只注重教学成绩,却忽略了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学生毕业之后,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一些学生的成绩是比较好的,但是实践能力是比较差的。到那时这就使得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味的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自身语文文学素养的提高与个性发展。

2.语文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的高职语文的学习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学生的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出现灰心、厌烦,消极学习的现象,这对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高职语文教育的教学手段是比较单一的,没有吸引人学习的亮点。例如在学习一些小说时,由老师给大家讲解后,学生就开始做一些题。这样呆板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只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

3.学,难以因材施教

语文这门学科强调要有对文学的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观察每位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能够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的具体情况设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但是由于在我国受教育人口是比较多的,所以难以达到因材施教。这就使得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生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的文学的欣赏与感知能力较强,对于老师在课堂上面传授的知识很好的吸收,而另一部分的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知识,难以理解,产生了厌烦与抵触的心理。针对以上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需要加强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语文课堂上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只有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大学语文教学。采取多种手段,才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们养成语文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如何进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

1.尊重学生个性,做到个性发展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为每位同学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在语文的学习过程当中,互动式学习尤为重要。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实现。比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难已解答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小组互助合作。通过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交流思想,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也非常关键。通过这种互动方式,可以通过学生对老有的放矢,制定出合理的高效的课程方案。

2.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提高学生大学语文修养,就是培养学生们的文学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用文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对文学有一个审美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文学问题。还要提高学生们自主学学语文的能力,更加深入的了解文学知识,掌握文学构架体系。

3.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们顺应教育发展方向,跟上时代步伐与潮流,将新型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上来。对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平等师生关系。同时老师们都应该鼓励学生们勇敢的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在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讲解。

4.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针

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教育工作者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不断地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之后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并且在讲课过程中可以融入其一些创新的观念,这样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的有创意,学生们才会更加喜欢学习语文。

5.改进评价方式,设立奖励机制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语文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课堂表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高职语文课堂上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们要更加专注与学生能力的表现情况,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机。改进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且设立奖励机制。以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语文学习材料作为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素质教育中对于评价方式的界定,符合过程性考核的原则。以学生提供真实学习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课程学习评价的依据。使考核方式多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激励学生们不断的提高自己,勇敢的在课堂上展示自我。锻炼自身能力,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的重要性与独特性,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只有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为培养素质人才作了贡献。

6.引导学生参与文学活动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是比较重要的。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教学平台。打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就是不断的激发学生们的创新与思维意识。鼓励学生们加入到创新型文学活动中来,这就是开展高职大学语文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的为学生们创设主动参与文学活动条件,为学生们找到发散创新思维的机遇和挑战,鼓励学生们的行为,让学生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成长的乐趣与知识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学习的主人。

7.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思维与想象力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多种手段的融合,互动式学习,也需要现代教学手段。教学中,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了多媒体的使用,语文的学习才会更加的充满乐趣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的活力。例如,在学习一些史诗性的文章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播放一些相关的视屏,还有一些音乐,这样都能为学生提供一些理解上的帮助。学生如果有了这样的学习条件,会不断的提高语文的学习兴趣,能够不断的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语文知识。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先进技术教学。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采取多种大学语文教学手段,大大吸引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创新思维。

四、结论

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阶段,是需要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教学模式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得到学校的重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的教学才能真正的实现突破。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台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自我,促其发展则是每一位教育工者们的使命与任务。相信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下,会培养出很多优秀的语文人才,培养出很多为国家发展有用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姚芳.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

[2]李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改革初探.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

[3]朱云.从“大学语文”到“大语文”——以“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为例探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育研究,2013.

[4]汤易.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和改革初探.管理学家,2012.

[5]李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改初探.文学教育,2012.

[6]于敬龙.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探讨.学问,2010

[7]李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改革初探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2012.

[8]荆煜君.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初探.文教资料,2010.

第5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大学外语教学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差异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国家政治、等方面,每个文化都具有不同的优越性和魅力,把这种文化差异作为切入点,分析对比,再体现在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中,提高在不同国家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尴尬,对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要。第一,语言文化。语言文化是最直观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主导因素[2],它作为交际工具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同样的一句话表述的方式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就不同,例如说在生活中最常见的问好,在平辈之间,熟人之间是以“你好”来表示问候,在长辈,职场领导之间则是以“您好”来表示问候,而西方人他们注重的是平等,重视的是权利与自由,在人与人的交际往来中很少拘礼,不论辈分、地位、年纪都是以“hello”表示问候,晚辈对长辈也能直呼其名。西方人在谈话聊天中都是各抒己见,彼此意见不同是就会试图说服对方,不会羞于表达。第二,思维方式不同及生活习惯不同。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再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规范,像东方人表达时含蓄委婉,总喜欢拐弯抹角,谈话一般到最后才说出重点,前面都是在客套,而西方国家,他们的表达就很直接,一开始就会表明他们的重点用意,后面才会说些寒暄话。在平常的生活交流中,由于部分人时间观念不强,很多时候给外国友人留下的是犹豫拖沓的印象,例如和朋友约在下午1点见面的话,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在12点55到1点10分中到,习惯给自己预留几分钟的迟到时间;再例如,表达愤怒的方式,西方人发火写在脸上,有气就撒,有怒就发,至少在他们看来,这还是一种比较健康的方法,而在东方,叫“喜怒不形于色”,如果把愤怒表现在脸上就会显得特不成熟,有事没事都憋着,这就是文化背景的差异所表现的行为。但这只是部分人的行为表现,而我主要谈论的前提是历史积累下的文化差异,和如今的国际化接轨,这正是需要作出改变和学习的地方。第三,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竞争意识[3],西方文化强调的是自主抗争奋斗去实现自己在社会上的个人价值,为了获得自己所需,努力拼搏击败对手,他们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而讲究的是以和为贵,人与自然的和谐、国家与国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在传统的价值观中不鼓励人们竞争,注重道德修养,倡导重义轻利。中国有句古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许多孩子都很依赖父母及朋友,而使得他们自理能力都非常差,从而导致现在社会中出现一批批的啃老族。在西方,孩子只要满十八岁成年,父母便不会再对他们负担赡养,他们将自己独立选择道路,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些例子不针对任何一个国家现象,只在此说明价值观的差异。

三、大学外语教学

为什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只是为了阅读?不是的,是先通过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再通过大学外语教学这个平台促进学习而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一,跨文化交际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体现。跨文化交际实际上就是指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的一个交流过程,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日益显著,而且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你不了解研究各国的交际文化差异,不注重它的存在,就很难实现跨文化交际,作为大学外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就更应该去引导学生去发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使他们发现不同,了解不同,再学习它们的不同,做到这点,首先要打好坚实语言基础,严格的训练听、说、读、写,可以让学生们情景角色扮演使用跨文化交际,例如,生日聚会、外出购物、初次见面等情景,教师就可以在旁帮他们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使学生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由单一的语言表达延伸到行为表达,并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第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认知、理解、逻辑、思维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大学外语教学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以学生为中心,针对教育目的和目标群体的不同进行培养,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语言功底、交际能力等,再利用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拓展训练,使学生掌握文化冲突和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

四、结束语

西方文化人文荟萃,东方文明源远流长,通过大学外语的教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再通过大学外语教学的专业性,培养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差异认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唐利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与大学外语教学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1):59-61.

[2]申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大学外语教学[J].科学时代2013(8).

第6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全球化成为了新时代的趋势,而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在国际交流中具有关键地位。但是由于中英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导致语言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我国稀缺具有深厚英语文化内涵的语言人才。针对这一情况,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英语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积极意义

(一)激发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教师将句型、单词以及语法等知识与英语文化进行融合,并且向学生讲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建筑、礼仪、方言、艺术预计音乐等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学生普遍存在的“中国式英语”现状。

(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实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文化背景的介绍,从当地习俗和文化背景为教学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形成英语式思维,进而在于外国友人的交流中,实现准确、无障碍的交流。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层面

我国教育部门和英语教师虽然认识到跨文化教学的关键性,但是在教学中依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更加重视语法、句型等知识点的传授,没有在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同时,跨文化教育需要教师根据深厚的文化修养,但是当前,我国英语教师的个人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

(二)学生层面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更加注重英语基础知识学习,对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知之甚少。同时,学生没有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过四六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进一步丰富英语教材内容

想要提高学生对语言发展和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进而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定要以英语教材为切入点,进一步丰富英语教材内容。这是了解和熟悉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关键。在跨文化教育中,英语教材的编排和选取十分关键,需要在教材中体现中西文化差异,并且将这种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应用中。教材中的对话情境要更加贴近真实的交际情境,尽量还原实际生活。同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的,扩展学生的跨文化信息量以及语言知识,将文化背景和语言学习进行有效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跨文化交际是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沟通的能力,因此,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在注重写作、语法以及词汇知识的同时,还要添加适当的跨文化内容。在提高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文化背景包括诸多方面,涉及到体育、民族、文艺、音乐、科技、教育、政治以及宗教等领域,想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学生要摆脱我国传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在交际中运用英语式思维去思考。同时,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关乎词汇量,还取决与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认同感。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渗透英语文化,教师要根据英语特点和教材内容,采取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多元的教学模式,在语言学习中渗透文化知识,进而强化学生跨文化意识。[2]

(二)强化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知识的传授者,扮演着关键角色,想要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因此,教师一定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丰富教学经验,突破传统的语言知识传授,要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以及有针对性的融入文化背景。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定相应的文化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进而体会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实践中认识到语言应用的不同。在情境模拟中,教师要适当的穿插语言规范和文化对比教学,在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体会到中西文化的不同。[3-4]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教材内容的筛选,尤其是一些体现中西文化的内容,要进行重点讲解,并且组织学生开展交流互动,寻找文化和语言之间的联系,师生共同探讨英语文化内涵,在强化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开展选择性、创造性以及主动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语言训练,在仿真的情境中实现跨文化交流,掌握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中西文化的体会,促使学生熟练以及灵活的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进而形成跨文化意识。[5]

(三)积极组织英语教学活动

在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而学生在多年的英语学习中,从电影、网络、动画以及书籍中也可以接触到英语文化,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形态、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模式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授并不能满足学生的英语需求。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形态以及民族发展的不同,文化与文化之间存在冲突,教师要引导学生辨别不同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西方文化虽然有独特的魅力,但是也存在一些负面思想。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到不同形态的文化,文化层次和来源不同,学生很容易受到一些负面思潮的影响。[6]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化引导,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辨识力,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思想,而摒弃一些负面思想。同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做到与时俱进,通过容易接受以及科学有效的活动方式,整合中西文化资源。在渗透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思想优先、科学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化观,进行批判性的引用和思考,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辨别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包容能力[7]。

(四)采取多元化的英语教学方式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逐渐广泛。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是高等院校英语教育创新的发展趋势,符合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教师通过微课的形式,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将教学视频、教学音频以及教材内容充分结合,为学生提供课下的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英语电影、英语歌曲以及英语节目,让学生形象而直观的体会到中西文化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意识和风土人情,激发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通过信息化和科学化的教学,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平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7篇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43.

[2]D.Strinati.An Introductiong to Theories of Popular Culture[J].London,1995.

第8篇

一 教育见习中.在开学的第一周中,我并不急于去上课,首先听指导老师上两次课,从他的上课过程中对所上班级作一个初步了解.同时借鉴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以便于对以后自己上课打好基础.

二 课堂教学实习中,天气是变化无常的,作为我们实习来说不可能完全在室外上素科课.所以,我们应准备好上室内课的理论教案.从学知识,锻炼的角度来说,上理论课更能锻炼一个人的能力,通过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指导老师的指点下,总结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善.

三 见习班主任,这是我们在实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个好的教师,并不指他能教好学生,在班主任工作这一方面也应有他的独到之处.同时,也才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管理能力.

四 运动队的训练.首先,通过见习,看指导老师如何带训练队,从他的训练过程中,结合自己所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月训练计划.其次,指导老师看课,自己带队训练,在各个方面,让指导老师指出其中的不足,加以改进.最后,在自己带训练的过程中逐渐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五 组织课间操,是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作息安排,有的要出早操,课间操或者是做眼保健操,它主要是体现一名体育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口哨的运用.

第9篇

关键词:大学文化主体设计教育质量实践体系

大学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积淀与主体设计有机统一的过程

大学文化可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形成一所大学的优良传统和特有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可以通过发挥办学者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主体设计,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出标志性成果。这两方面既相辅相成,也相互制约,影响着大学文化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从更深一层意义上讲,长期积淀也不是一个无指向、无目的的过程。任何长期积淀都是在一定的办学指导思想指导下、在办学实践中完成的,虽然没有有意识地进行主体设计,但这种主体设计是一种隐性存在,也就是说,任何大学文化的积淀都是一定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的必然反映。之所以提出主体设计的概念,主要是为了强调文化建设对大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文化建设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归根到底是要强化文化建设对大学发展的引领功能。

目前,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对大学文化建设的规律认识不透。认为大学文化建设只能依靠长期积淀而自发形成,任何主体性设计都是揠苗助长,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根本目的是用长期积淀否定主体设计。这种观点恰恰掩盖了某些人对文化建设的功利性态度,由于文化建设大多属于软指标,而且建设周期长,很难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所以很多决策者对文化建设不屑一顾。二是对大学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往往把大学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等同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等同于大学生第二课堂,无形中缩小了大学文化的内涵。既没有认识到大学文化是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人文环境文化等内容的一整套文化模式,也没有认识到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大学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参与建设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解决上述问题,前提是对大学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关键是找到大学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结合点,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办学特色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实践,强化主体设计,形成标志性成果,使大学文化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设计应致力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提高教育质量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要义所在,也是主体设计的立足点和最终归宿。但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既缺乏理论上的深刻认识,更缺乏实践中的操作程序。在培养人才方面,应该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操作层面,还是把教育质量的提高仅仅看作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其操作手段主要从教学研究、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备和设施的更新与完善等方面入手。也就是说,把人才培养质量等同于教学质量,而没有从一所大学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种理论和实践的错位,正是提高教育质量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质量不仅仅在于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主要的在于人格的完善。由于社会因素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等原因,每个人的人格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是人格各个部分发展不均衡,知、情、意不协调,内心存在不同层次的冲突;或是人格系统不健全、缺乏稳定的结构,各部分缺乏协调性,内心冲突十分剧烈;严重扭曲的人格还会导致人格结构的瓦解与崩溃。所以,育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大学生的认知进行改组,并导之以行,实现人格的矫正,促进人格的完善。

适应性和创新性是良好人格的基本特征,也是人才质量的根本标准,集中体现在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大学文化是大学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既包括大学及其成员所持有的思维和言行方式,也包括他们所期待、所追求的生活理想,以及对其共同生活起实际作用的物质存在。大学文化不仅可以影响学生的认知体系,而且还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对培养大学生良好适应性和创新性、塑造其良好的人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说,办大学就是办文化,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设计应致力于特色文化的打造

特色是一所大学的生命力。一所成功的大学必定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大学不应该是一种模式,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构建鲜明特色。但是,由于评价标准的单一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单一化,最终导致了大学发展的同质化,众多大学为了在发展中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都会按照单一的标准朝着单一的方向发展。其实,任何一所大学,只要致力于特色发展,就能够达到高水平,就可以成为一所成功的大学。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大学文化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必定有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也会成为大学发展的一种永久的动力。

一所大学的特色,最初往往表现为学科上的特色,进而表现为人才培养的特色。这种局部的办学特色只有进一步扩展和升华,才能融入大学发展的各个方面,表现为广大师生员工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

大学办学特色的扩展,依赖于独特办学思想的支撑。强化办学特色,必须致力于大学文化的创新,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从不同角度来阐明办学主体对大学本质和大学使命的认识,表明办学主体对体现大学本质、完成大学使命的途径。因此,创新教育思想是创新大学文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大学办学特色的扩展,还必须致力于营造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充分彰显一所大学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具体化,只有把理念变成标准,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理念才会发生作用,并通过师生员工的行为,演化为一所大学的校风、师德师风和学风。因此,如何推进办学理念的具体化,构建相应的价值体系并使之深入人心,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课题。

办学特色成熟的标志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模式的形成。这种文化模式就是一所大学的文化体系,这一体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有一系列的文化成果,而且这些内涵和成果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这种独特的文化模式,不仅要有明确的办学思想,而且更要致力于文化建设标志性成果的产生,尤其要致力于制度建设,把文化成果用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化,使之成为学校的文化传统。

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体系应致力于标志性成果的产生

强调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设计,必须致力于标志性成果的产生,要针对大学文化建设的不同层面,凝练好建设项目,构建起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体系。在推进建设项目时,要引入项目管理机制,对项目进行校内外公开招标,由学校相关部门组织课题申报,专家审核,校内立项,严格验收,把投入和实效有机统一起来。

1.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标志性成果:一是要形成文字凝练、师生认同的办学理念与核心价值。对这些内容,都要经过提炼,形成准确的文字表述和科学的解释。二是要形成完备的文化符号识别系统,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

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与一所大学对大学本质的认识紧密相关,与一所大学所确立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密切相关。任何一所大学的发展必须由自身鲜明的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来支撑。这些精神文化既是学校推进改革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标准。因此,构建 “办学理念、价值标准、大学精神” 三位一体的精神文化体系,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校徽、校歌、校标、校旗、校服、节庆活动等作为大学文化的载体和外显,共同构成了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文化符号,是一所大学的精神表征,是一所大学地位的代表和形象的展示,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规范使用校标、校徽、校歌、学校名称及中英标准字体以及学校标准色,并出台相应的使用办法;规范各类宣传品、办公用品、礼品指示牌、名片以及建筑的命名等。

2.制度文化建设方面

标志性成果:总的来讲,就是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具体来讲,重点在以下两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制定大学章程,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二是实施制度创新,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任务,构建学校方方面面的制度体系,完善大学内部的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一所大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建立起合理、健全的制度,将大学所拥有的所有资源,包括人、财、物,以及大学的精神、传统、追求等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很好地整合利用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稳定的制度化保障机制,大学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才会成为可能。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内核,它要以法的形式确立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目标以及相应的战略体系,它要彰显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和办学特色,规范校内各种关系,明晰领导体制、治理结构、管理模式,规定教职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把大学与教师、大学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突出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和学生在育人中的主体地位。

除去制定大学章程外,还必须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通过废、改、立,精心构建一系列相应的制度,使之与大学章程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人们知道一所大学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奖励什么,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包括大学章程在内的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是一场改革,重点是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关键是形成政治权利、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相互支撑与相互制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对大学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的诠释。但对于学术权力而言,还存在很大问题。一是学术权力缺位,在大学管理体系中,除去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外,没有任何组织机构可以保证大学学术权力的运行。学术权力被行政权力所侵占是一种普遍现象。二是对学术权力缺乏应有的监督。对于大学的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有上级相应的主管部门和大学的纪检监察等部门进行制约和监督,但对于大学的学术权力,还没有任何明确的、有效的监督机制的存在。如果说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高居于大学上层和管理层,那么学术权力则蛰伏于院系等基层的教授群体,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院系一层,学术权力被滥用的现象比比皆是。正因如此,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从宏观来讲,学术权力缺乏运行平台,没有应有的地位;从局部来讲,学术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又肆意而为。如果说这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一大弊端是一点不为过的。

制定大学章程和相应的制度体系,就是要通过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但在这方面,大学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迎难而上,而是绕道而行。一方面这和大学办学自的不落实有关,同时也和大学对社会发展需求反应迟钝,缺乏强有力的反应力有关。解决这一重大问题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3.行为文化建设方面

标志性成果:一是引导学院文化建设,力求形成数个特色鲜明的学院文化模式。二是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形成数个有一定影响的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三是实现网络文化的创新,创建数个代表大学形象的综合性网页。

首先,在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上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在学校层面上,关键是加强政策导向;在学院层面上,关键是在实践中出品牌。在师德和学术道德建设方面,在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学术自由的学术环境方面,在加强科技创新和团队合作,促进学科交叉、文理兼容、理工结合、相互渗透方面,学校应以政策形成良好的氛围,学院要根据自身特点创建各具特色的学院文化品牌。

其次,以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形成文化品牌,要发挥一所大学的专业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在大学生科技文化建设和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制度体系和文化氛围;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创新文化活动品牌。

再次,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关键是整合力量,出拳头产品,如对大学管理部门的网页,要改变各自为战,低水平、低效能的局面,集中力量建设好学校主网页,建设好新闻网、思政网、教学网、科研网、招生就业网等,形成强大的功能,树立良好形象。

4.人文环境建设方面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职语文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热点。而中职教育以培养动手能力为出发点,以职业化发展方向为根本。其中,中职语文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也必然要迎合这一发展趋势。信息时代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世界,并为任何愿意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那么,面对这样的信息环境,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应如何开展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意境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是口语表达和作文,而在口语表达教学中,非常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的条理性。听说的能力训练,都需要一定的情境支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进行口语表达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营造生动多彩、声形并茂的情境,以引发学生的口述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生动的课件配上声情并茂的图片,可以让同学对口语表达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用课件执教某些口语训练环节时,既设计了人物的形象模型,还能从网上下载的有关的资料、图片,还有用 FLASH 动画制成的短片,再加上给人物的生动配音,让学生沉浸在教学设计所给予的情境之中。上课时,同学们不但能够听老师讲课,还能像看电影一样的学习,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也能提高很多,也会大大提高学生们表达的意愿。在作文的教学中,根据同龄学生们喜欢动画片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让同学们观看生动的影片,从影片的语言、色彩、空间、时间等内容的形象性,激发同学们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们避免只是单一地面对枯燥的文字阅读。这样,当同学们有了阅读的兴趣之后,慢慢地再去引导写作。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学习感受

学习是真情实境的体验,同学们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的更加有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戏剧单元的课堂表演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文中某一人物形象或某一情节,如上《项链》,让学生表演弗莱思节夫人的梦想、陶醉、惊恐、懊恼和哀怨;这样的表演我们看不出其意图,看到的只是一幅幅滑稽可笑的模样,听到的只是学生阵阵哄笑声。学生被这一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吸引过来,展开大胆而有创造性的想象。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得益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由此可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让学生综合适应多种感官接收信息,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善于总结、敢于创造的学习习惯。

三、运用信息技术扩充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光盘、书籍扫描途径来搜集一些图片资源,这些图片资源可以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准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许多文学作品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这些作品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们可以通过购买及通过电视录制的方式,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电影。比如在学习《雷雨》时,我们把搜集到的电影片段通过多媒体大屏幕显示出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文字材料,谈谈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争论,学生从多个角度更深入地了解了故事。目前,我们可以建立唐诗、宋词、现当代名著名篇、现代戏剧话剧的资料数据库,这不但大大丰富了教师的备课资源,还能极力于组织学生进行网络上的研究性学习。在视频作品对比教学时,选用以录像带、VCR、DVD、MPEG、FLASH等数字格式的视频作品,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小说《项链》时,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同学观看电影《项链》,通过观看电影,同学在接受文学作品就不会太困难了。然后对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字作品的体会。信息技术中的电子图书库,还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读课外书难的问题。电子阅读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阅读方式。在线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整合,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我们应该从语文知识的纯教学内容中走出来,把理论知识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全方位教育。我们教师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的去注重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这也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因此,当学生学完《我的母亲》这篇课文,当学生强烈地感知到我们的父母是如何含辛茹苦的抚养自己,而自己却忽视了他们的感受,随意地向他们发泄不满、愤怒,突然间意识到母亲对自己深厚的爱,产生了强烈地想要和母亲对话的意愿。学完课文,教师就把教材中的资源问题转化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妈妈,您该好好歇一歇了》。这样把学习与感悟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了学科资源,把学科内部开放性的作业转化成有主题的探究实践活动。

总之,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整合,要有效地借助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要切实做到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的整合、与学生学习的整合、与语文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教学管理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使教师经历“我有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到“我用信息技术”,到最后“我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三个层次,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终极目标,实现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中西文化差异

学习一门外语,首先要了解它的文化,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只有了解了英语国家的文化、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英语学习者才能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顺畅地与外国人交流,避免出现各种尴尬和误会,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肢体语言、交际习惯等方面。正是因为英语学习者对这些差异的不了解,导致他们在与英语国家的人沟通时,笑话百出,尴尬连连。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述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

1.思维方式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呈直线型,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以美国人为例,他们在与客户谈生意的时候,通常都是一坐下来便切入主题,没有冗长的聊天,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带客人出去吃饭,边喝酒边谈生意。这种直来直去的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就是英文写作。英语国家的人在写作时,总是把中心句放在第一句,开门见山,把主要论点摆在最显眼的地方,不使用多余的词,也不写多余的句子。这既体现了他们直线型的思维模式,又体现了他们的时间观,开门见山,不兜圈子的写作方式,可以节省读者的阅读时间,因为在他们看来时间就是金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汉英两种语言的写作差异。中国学生常犯的错误是用汉语的思维写英语文章,外国人读了不知所云。

2.肢体语言

耸肩是英语国家人的一个典型的肢体动作,西方人在讲话过程中经常耸肩、摊手,比方说他们在说对不起时就经常耸肩。见面亲吻,则是另一个显著特点,这对西方人来说是礼貌的表现,而中国人看来,似乎有些难以接受,尤其是男女见面,互相亲吻,这在传统中国文化里是很难被接受的。事实上,西方人并不喜欢人与人的身体接触,他们对身体接触比较敏感,除非是恋人关系,而在中国,我们随处可见同性朋友手牵手,肩并肩,这些肢体动作对中国人来说是友情亲密的表现。在英语国家,同性朋友如此亲密,肯定会被认为是同性恋了。

3.交际习惯

文化制约着人的一切行为,当然也制约着人的语言行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交际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讲授中西方交际习惯的差异。例如在日常交际中,英语国家的人见面爱谈天气,而中国人则爱问“你吃了吗?”“去哪里呢?”表示寒暄。在中国,我们会伸出双手来接纳别人的礼物,表示尊重,但这一举动在西方眼里却是贪婪的表现,好像是迫不及待地接过礼物。西方人一般习惯一只手接礼物,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习惯推辞几次才接受,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而英语国家的人习惯把礼物拆开并要赞美几句。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的交流、沟通是一个双向的交流。一个语言学习者至少必须具备的两种能力:其一是拥有语言能力,能顺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二是掌握目的语与母语的文化差异。因此,教师应当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根据教学要求加强自身文化学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文化差异教学,并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成功地进行语言教学。

1.教师首先要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从教师做起。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播上,从而忽视了语言交际和文化因素的相互渗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语法知识很精,词汇量也很大,考试成绩也不错,但缺乏语言运用能力,比如不知如何与外国人进行交谈,如何给外国人打电话等。这主要是因为英语教学对社会文化在教学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因此,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首先多掌握目的语与母语的两种文化差异,同时还不能忽视对自己母语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正确、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教师要鼓励学生接触西方文化。

大学英语教师,作为英语语言的传播者,在传播语言的同时,应积极介绍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差异。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接触西方文化,阅读英语文学名著和英文杂志,欣赏和学习英文歌曲,收听英语广播电台,浏览英文报刊,力求从多方面吸取西方文化知识,拓宽视野。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了解母语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将两种文化进行对比,找出其差异,也能避免学生忽视母语文化的了解,对自己的母语知之甚少,盲目地接受目的语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世界观,放弃母语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3.教师应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占去了大部分时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实践所学的语言文化知识的机会。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语言知识以后,还应承担起管理者、辅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以此,教师应课前收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资料,课中结合本班学生的语言水平和需求安排合适的课堂教学活动。比如可以给学生设定一个情景,如和英国朋友就餐。学生在练习对话的同时可以了解西方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西方人吃饭自己估计自己能吃多少就给自己夹多少,不会帮别人夹菜,也不会劝客人多喝酒,客人想吃多少就多少,想喝多少就多少。这样的实践机会多了,学生慢慢地就会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三、结语

文化与沟通的关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这便决定了人们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英语学习者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容易造成双方沟通的障碍,理解该国的文化或价值观念就能了解该国人们的处事态度,也就了解人们的行为举止。因此,作为英语语言的传播者,在传播语言的同时也应兼顾文化,应同时介绍文化背景及文化差异,要与语言能力培养同步地增加对背景文化的理解和熟悉程度。在传授英语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贾雨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刘越莲.礼貌与跨文化交际[J].外语教学,2000,(01).

第12篇

关键词:语言 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使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好一门外语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掌握好语言本身,这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二是要了解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文化背景、社会知识。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外语。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 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时刻追随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古德诺夫 (H. 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中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为: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另一方面,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一种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含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记,这种民族文化印记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文化与语言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必然是学习其语言文化的过程。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文化是具有独特性的,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互不相同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学与学习能够起到跨文化交际的作用。“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D.H.Hymes)在他的《论交际能力》中指出,要使交际成功,需要做到:(1)语法的正确性;(2)语言的可行性;(3)语言的得体性;(4)语言的可接受性。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不但要讲究言语的正确性,而且要讲究得体性、可行性以及可接受性。语音、语法、词汇都正确的言语不一定得体,甚至可能不被接受。在交际中,应根据交际的目的、对象和场合结合其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对所用词汇、句式等做出正确的选择。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也应向学生讲解相应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使语言知识成为帮助他们交流的工具,使他们学有所用,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四、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通过日常教学渗透,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很多都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教材的内容也不局限于学习,而是通过学习引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思考,进一步引起他们的探讨与研究。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以教材为线索,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都能提供和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大学英语教材第六单元(外研社出版)谈到逛街,在学生学习文章的同时,就可以了解外国的消费形式和消费观念,教师还可以适时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现场消费”。

2.积极设置教学情景、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语言教学模式

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和语言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大学英语的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背景和它所适用的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幻灯机、录像机等为学生设置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结合听说法、交际法等教学法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和相关的背景文化联系起来,迅速准确的选择出适合语言环境的语言。 3.注重英美民族文化的导入

众所周知,英语承载了英美民族文化,英语学习理应强调英美文化的导入。学习者在自学过程中,也应主动发现,逐步积累,慢慢去熟悉了解一种不同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比如在讲解翻译时,遇到“像头蠢猪”这样的话语,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做,相信很多同学会翻译成“as stupid as a donkey”,事实证明也正是如此。从字面看,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pig在中国人心中是好吃懒做、愚笨的代表,所以有“猪脑子”等等说法表示对猪的蔑视。然而,事实上很多美国人对pig偏爱有加,甚至以pig做宠物,认为它们温顺、通人性,所以英语中往往用“as stupid as a donkey”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还有“He works like a dog”这样的英语句子,如果学生不知道英美人士对狗钟爱有加,就会把这句话译成“他像狗一样工作”,在我们中国人听起来非常不雅,也不知是褒义还是贬义,其实这句话是对一个人工作的极大肯定。由此可见,正确的运用一门语言必须要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4.促进对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比较与思考

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在学习这些节日的时候,可以一方面了解节日的起源、人们的庆祝方式等有关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它们和中国的一些节日作比较。圣诞节与春节、情人节与“七夕”,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同时也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再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特别是那些文化影响行为的地方。好比赠送礼物, 西方人习惯于当面拆封欣赏;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认为当面打开礼物是很不礼貌的。背景知识的比较与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化差异,转换角度思维,促进英语学习。

五、结束语

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戚雨村.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J].外国语, 1993, (5).

[3]朱维芳.Sarah Trenholm文化诧异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13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现状;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416-01

语文教学是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高职开设语文课的意义重大。现在多数高职院校都在开设大学语文课,而且设置了语文教研室,要求理科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文科课程,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高职语文教学仍处于徘徊状态,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1.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受升学率指挥棒的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围绕升学考试转,到了大学,语文教学也是教师苦口婆心,学生无动于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全脱节,尽管教育界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整个教学氛围有了极大的变化,也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几十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积重难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虽然语文在许多高校被定为公共基础课,但却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下降,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以至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1.2 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一是文史知识了解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的作家和作品不能联系起来,搞不清楚作家所处的年代。二是文学鉴赏能力较低。对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不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三是文言文知识浅薄。对一些简单的文言句子也不能翻译成现代汉语。四是写作能力较差。对于通知、启示、个人简历等这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文体,写作上不是格式不对、行文不流畅、表达不清楚,就是错别字和病句很多。

1.3 重理轻文现象严重。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较多,由于学校的性质,多数院校不重视文科教学,尤其是将语文学科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对语文的多功能性认识不足。语文是学习各门功课的基础和工具,在人的学习和工作乃至一生中,发生着润物无声、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加之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毕竟上过高中或中专,语文基础尚可,无须耽搁有限的时间挤压专业课的学习,这种偏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高职语文教学中做出的对策

2.1 转变教学理念。针对高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第一个对策就是要求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这个对策主要是针对老师的,高职学校的老师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要转变以前那种不重视的理念。大学语文的课堂不仅仅是为学生讲授知识,而是让学生了解到更深更远的教学含义,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敏锐的观察力等等这都是大学语文所要求的,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让去学习,培养起学生一个会学习的能力,和学生对文学作品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学语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素质,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塑造人格。老师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要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目标,来更好地进行和开展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

2.2 端正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是针对学生而言的,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先端学习态度,正确地认识到吴文德重要性语文是人们用来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人们处理日常甚或中的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东西,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要想学好大学语文,高职学校的语文老师子在上课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端正学学语文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们意识到学习语文在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日常的交流中的重要性,学生只有端正了学习语文的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真正地意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才能学好语文。

2.3 合理安排大学语文课程。学校要特别的重视这一对策,在大学语文的课时安排上要合理、恰当。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大学公共基础课,要求在期末的时候进行考试,转变大学语文由原来的考查课到考试课的地位。大学语文的学习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文化涵养,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是有很大的积极地作用的。通过学习语文可以使大学生深深地了解到中文身后的文化底蕴与民族背景,可以发展大学生的思维。学校在设置这一门课的时候要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在制定学习计划的时候,尽量为大学语文留出一些时间和空间,并且学校在设置选修课的时候,可以尽量设置一些与大学语文相关的课程,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和重视程度。所以,为了提高高职语文的教学实际情况,需要合理安排大学语文课程。

2.4 改变教学方法。改变高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对策就是改变教学方法。高职老师在进行整个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改变传统的那种教学模式,不可以一味地讲授枯燥的语文知识,而是要借助多媒体或者是其他的现代教育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美好的道德情操与审美价值。老师要在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与学生的写作水平与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拥有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老师还要努力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大学语文课堂充满乐趣与活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2.5 探索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也即考试体系。不仅反应出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考试体系还透露出学校和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态度。首先是教师要在态度上有改变。其次是调整考试目的第三,改革考试方法,应变静态考试为动态考查。应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往的考试方法很难测试学生的实际能力,应把平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与"学"、"练"的过程给予一定的比例分数。把学生的考试和平时的课堂表现联系起来。考试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平时分,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情况;这样做的结果既激励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练"的教学过程,又达到培养各种能力的目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另一部分则为试卷考试分。这部分同样可采用多元形式。除以往考试形式外还可采用论文形式,让学生查资料,给一定时间撰写论文,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死记硬背为灵活运用,着实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语

总之,新时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时时注重教学课题,以学生为核心,认真发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才能搞好、搞活"大学语文"教学,实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和宗旨,才能使"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 板块式教学 语文教学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3-01

一、远程开放教育在语文课程“板块式”教学模式运用的可行性

1.远程开发教育

远程开放教育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相比过去老师运用粉笔来进行课堂黑板书写与讲述的课堂效果来讲,远程开放教育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老师的讲授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传统的课堂活动有着明显的不同。即: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实施者,能够实现依据自身的学习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实施学习计划的统筹安排,让自我学习的过程变得具有可操控性,并且还能够达到自我学习评估的目的。而老师以往的角色地位相对而言不再是核心主体,逐渐从学生学习的教导者、传授者转变成辅助者、咨询者。

2.“板块式”教学模式

“板块式”教学模式就是按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体系将课程科学性地分割为几个相互联系的板块,每个板块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都具备完整清晰的内容构架与线索。大学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和课程的特殊性,将其中有着共同联系的知识内容划分成独立的统一板块;同时也可以按照基础知识、理论分析、实际运用等归纳步骤划分为不同的板块。在每一个板块中还可以作进一步划分,形成子板块,每个子板块都以母板块的重难点知识为主体,深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方法形成系统整体的理解,并以老师所制定的每一个板块作为自己完成学习目标任务的依据。这时学生就不需要老师随时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任务的布置工作,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仅仅靠老师给出的每一个板块内容的重难点学习脉络就能够自行制定学习计划,搜集解决问题的学习资源,并根据老师安排的学习进展了解自身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

3.“板块式”教学模式适应了远程开发教育,证明其是可行的

大学教学在安排上鼓励每一位老师都采用板块式的教学模式,即:具体操作方法就是把一固定学期内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几个时间段内进行,每个时间段安排一个以上的板块教学内容,使其贯穿于整个学期时间段。这样在各个板块的学习中,有大量的时间被空置出来,学生们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自学。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可以及时利用各种通讯手段,如在BBS论坛上留言、手机电话联系、QQ聊天、邮件交流等方式咨询老师,老师在耐心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这时,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像传统课堂中那样处于被动地位,而是逐渐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恰恰适应了远程开发教育的需要,证明了远程开放教育在板块式教学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二、“板块式”教学模式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应用关系

1.“板块式”教学反映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特征

大学语文课程是以文章形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文章的内容的框架是由各个结构要素组成的,说明文、叙事文、议论文、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其构成的结构要素都有所不同。例如,说明文是对具体描述事物特征性质的归纳组合;议论文是提出论点,摆出论据,得出论证的组合结构;戏剧涉及到人物、环境场景、矛盾冲突等多个要素等等。

大学语文的“板块式”教学就是以体裁结构为基础,将相同体裁的文章归纳到同一个单元板块上。老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安排就是采用体裁分类篇章归纳到一个板块上,如把现代诗歌、现当代散文、现当代小说、戏剧分别作为不同的单元板块进行教学。这种学习形式便于学生在较短时期内掌握不同文章体裁的各自要素和内在联系,并通过理解相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技巧、特点、方式,来发现文章的整体结构规律,使语文学习效果在短时期内达到一个新高度。

2.“板块式”教学优化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所谓优化课堂教学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老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质的转换,“板块式”教学模式极大地优化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与缺少师生间交流互动的传统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单元板块式教学中,老师运用远程开放教育平台,将“板块式”的教学备课方案以电子教案的形式传输到个人教学系统中,同时教学的辅导工作就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电脑配合投影仪设备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避免了黑板书写的低效率化。同样,在师生都能共同使用的远程开放教育平台中,学生也可以根据实际学习情况查阅老师的电子教案,便于课后自主学习。

3.“板块式”教学体现了大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目标

“板块式”教学作为一种模式必然具备提出目标、实施目标、目标反馈的循环过程,而大学语文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培养学生语言理解思维能力为具体目标。因此,“板块式”教学在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和老师的辅教学的过程中,已经潜意识化地将语文的开放式教学目标贯通进去了。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去审视内容教学,发挥课堂轻松的交流氛围,也将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改为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反馈问题的信息论模式,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

4.“板块式”教学改变了大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地位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质非常强烈的综合型学科,它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少文章的思想内涵理解需要学生们站在作者实际生活角度的立场才能够体会得到。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们在传授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帮助引导学生体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张,语文老师不仅要了解历史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知识素养,而且在远程开放教育“板块式”教学模式的背景下,还要学会熟练使用各种多媒体手段,不断接受新兴事物。这样一来,大学语文教师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教研行为的多面手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给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他们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板块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思维给大学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适应了远程开放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提高了主动性,在教学中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余晓冬.远程开放教育中“单元板块式”教学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2]史利玢,张英鹏.对开放教育“板块式”教学互动性特征的几点思考[J].职大学报,2008(01)

[3]白金生.浅析远程开放教育与“板块式”教学模式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05)

第1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文化 表达

信息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在当今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为学生传递、渗透信息文化,就将有关信息文化的理念、思想贯穿于实际课堂教育、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魅力、感受到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乐趣。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体现信息文化的课堂教学是当今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开展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

一、信息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一)信息文化的概念与范畴

1.以物质形态表现的信息文化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信息文化属于立足于社会信息和信息资源方面的累积和沉淀;因为信息技术的不管深化发展,为社会信息的传递、共享、利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化的环境,而这种环境也是是社会活动与信息活动彼此交融的必然结果[2]。

2.以规范形式存在的信息文化

规范或者说是行为规范都是形成、调控人类社会各种信息关系的程序化和制度化手段,如果从人的社会责任和价值的角度出发,在信息活动中确立信息活动的相关准则、制度,也是种信息文化的表现方式,而这种形式表现的信息文化实际上就是社会信息活动的基本依据和要求。

3.以行为方式的形式存在的信息文化

和规范一样行为方式也是人类信息交流和管理中约定俗成的规律性的表现,但是在很多时候行为方式体现的是一种信息需求,以行为方式存在着的信息文化是伴随信息交往过程、信息技术力量、资源形态的发展、拖拽而不断更新、完善的[3]。

总的来说,四种视角下来看信息文化都是具有比较明显的层级性的,事实上作为物质形态的信息文化和作为社会规范的信息文化是广义上的信息文化[4]。

(二)信息文化的内涵

简单地的来说,是因为信息文化的产生才出现并形成了我们今天的信息时代,换句话就是信息文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为主要特征的,并在这样的特征不断深化中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形态。从内涵上来看信息文化属于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数字文化,与传统我所理解的文化是有很大不同的――信息文化是运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的一种转型与升级。

二、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传递与渗透信息文化的意义

(一)实践意义

对于信息文化,它毋庸置疑在信息时代下非常重要的,而大多数的学生甚至教师是不了解的。文化本身作为一种观念、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学习与堆积[5]。

小学阶段的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实际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形成某个方面的文化,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也不例外。信息文化的塑造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传递与渗透信息文化的最主要实践意义,最基本的具备了一定信息文化的学生能够用将信息技术知识以一种信息技术专业词语、概念形式抽象表达出来 [6]。

(二)理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教学中相关的概念、原理、规定的“理论”知识(实际上其并非是某种理论,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都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学习是很重要的。然而这些知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也是事实,想要将这些知识学习很好的进行下去,就需要将知识与文化联结起来,以文化影响促进知识习得。譬如在学习网络方面的“理论”知识时,就可以将互联网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关系网、组织网联系起来以实例枚举帮助学生理解。因此从理论上来看,信息文化的渗透、传递丰富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深化了相关的教育教学思想。

三、如何把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信息文化表达

(一)加强信息文化的研究

每一种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每一种生产关系的形成,都会导致另一种主导文化的形成和一些利的子文化。信息文化正是这种时代的文化,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物质基础,以信息的生产、传播、接收为核心,以加强沟通为目的的文化形态。人们的交流方式、获取信息的方式、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式。可以说信息文化是科技影响生活最直接的立体体现,是全球信息时期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研究进展可以推动网络事业的发展,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可以说,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是否明晰,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程能否真正的发挥作用。我们要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研究,特别是从科学、技术、社会和人文领域进行多方位、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说,从信息技术课程诞生的那天起,科学与人文就是一对相互关系的名词。“要是科学和技术成为任何教育事业中基本的、贯彻始终的因素;要使科学和技术成为儿童、青年、成人设计的一切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以帮助个人不仅控制自然力和生产力,而且还控制社会力,从而控制塔自己、他的抉择和他的行动;最后,要使科学和技术有助于人类建立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以促进科学发展而不致于为科学所奴役。

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也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信息文化和价值也在引导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走向,要想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全面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者、信息技术教研员、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体系。只有每个部分都充分认识到了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时,信息技术课程才能够发挥其真正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利. 文化视野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研究[D]. 苏州大学, 2005.

[2] 李艺.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 朱彩兰. 文化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建构[D]. 南京师范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