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铁路节能环保工作计划范文

铁路节能环保工作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铁路节能环保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铁路节能环保工作计划

第1篇

我公司就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工作计划进行了认真研究,并结合实际对上级公司开展此项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现状

我公司以XXXX为主营业务,公司碳排放主要由XXXX运营、企业供暖及职工生活所产生。近年来,我公司紧抓国家环保政策落实和XXX市铁腕治污机遇期,积极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一是公司按股比累计投资2.17亿元,分批次完成了控股或参股的6家XXX的环保扩能升级改造,实现了封闭式环保型储煤,除XXX站使用装载机装车以外,其它站均实现了快速装车系统装车,有效降低了粉尘污染和装载机等机械设备的碳排放。二是公司所属各公司积极践行蓝天计划,均将燃煤锅炉、燃煤灶具改为空气能供暖或者天然气锅炉和灶具,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了碳排放。

虽然近年来我们在节能减排、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存在企业生产耗电量大、耗油量大,下属个别单位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理解和重视不够等问题。

二、工作计划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正在逐渐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公司要想在新形势下谋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厘清思路,明确方向,把握机遇,积极寻求低碳发展之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加快制定公司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为公司“碳达峰”工作提供根本遵循;二是积极推进公司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远景战略研究,把降碳作为优化公司产业结构,推动生产模式低碳化转型的总抓手;三是要持续挖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加强集装站绿色化改造,着力构建绿色集运体系;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企业植绿造林力度,全面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持续开展大气排放、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实现减污降碳目标。

三、对集团公司开展此项工作的几点建议

1.研究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和垃圾焚烧发电。太阳能、风能是目前陆地上分布最广泛、利用最普遍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从利用方式上看,生物质能源(薪柴、秸杆、农产品加工业下脚料、禽畜类粪便等)与煤炭、石油的内部结构和特性相似,可以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技术进行处理和利用。建议集团公司结合区域、企业实际,因地制宜,加大太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研究及投资,扩大产业规模。

2.改造老旧发电机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议集团将本系统有关单位设备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的老旧发电机组更新改造,降低运维成本、安全隐患和碳排放。

3.整合铁运资源,加大“公转铁”力度。我市煤炭年产量超过4.5亿吨,除小部分以发电等方式就地转化以外,大多数都以公路运输方式销往全国各地,铁路运输量不到2亿吨。针对公路运输煤炭单车运量小、能耗大、污染大的实际,建议集团公司将系统内煤炭外运工作交由我公司统一以铁路集运方式销售,这样不仅能极大地降低运输成本、增加效益,并且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

4.发展氢能源和储能技术的应用。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二次能源,具有来源广、热值高、能量密度大、可储存、可再生,可电可燃、零污染、零碳排等优点。可通过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及工业副产气等多种来源获取,氢能将成为第三次能源变革的重要媒介。面对机遇,建议集团公司积极开展氢能和储能技术开发应用,重点推进集团系统发电企业在二次能源领域的调度经验实现氢电之间深度耦合互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效益。

第2篇

1、车皮拉运数21565只,拉运干剂量111.7908万吨(1-10月)。完成全年计划量的85.99%.预计全年拉运干基量可超130万吨。

2、无路外责任交通事故,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无重大职业危害事故,无重大火灾、爆炸事故。

3、业务招待费:57923.3元。

4、铁路滞纳金:299409.8(1-10月),月均29.94万元,低于考核指标3.33万元/月。

5、柴油单耗:0.166千克/吨.公里

我们面对机车租赁自驾,线路养护全外包,矿产品、原燃料装卸全职监管等诸多困难,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创新管理增效益、营造和谐促稳定、打造平安生命线,为漓铁的稳健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思路,着重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安全环保工作

1、进一步贯彻执行“遵守法律法规,完善管理体系,实现持续改进,确保安全生产”的安全生产方针,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认真贯彻集团有限公司()1号文件精神,深入开展“实施安全标准,提升安全管理”活动。制订落实铁路储运经销部安全环保计划。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实行司机年审制,认真落实“三证合一”管理体系,真正做到持续改进。

2、以创新的精神,着力打造一只素质高、技能好、责任心强的司机队伍。

强化本公司内燃机司机的安全培训和业务操作培训,多次邀请中铁四局及杭州铁路局教育科的相关技术人员,为其做专门的操作技能及维护保养技能的培训。同时在内部展开技能比武,对机车维护保养工作进行分组评比,月度考核,这不仅为机车的正常出勤提供了有效保障,更促进了内燃机车驾驶人员机车维护保养技能的提高。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考试,公司现在共有7名工作人员取得了内燃机车正司机资格。

3、严格执行“123456”安全管理模式,加强1435线路现场安全管理力度,进一步实施线路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

坚持实施目前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检查制度,继续坚持对全线路基、桥梁、涵洞、山坡、护坡、道口设施和机车状况的日检、专检、月检、季检和5s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落实整改措施,有效消除事故隐患,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

4、强化道口安全管理。

进一步加强对区间道口安全的监管力度,加强设备安全检查,保证设施齐全完好,提高道口值班人员的业务技能,执行作业标准,强化道口工的应急处理能力。明确处理原则。并加强路外宣传,增设路外安全警示标志,提高道口的醒目程度,充分发挥路内外的联防联保作用,增强了道口安全的主动性。

5、坚持对各岗位的岗位职责,作业标准等制度进行持续改进,增强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先后配合了集团公司完成了岗位职责、安全操作规程等三大规程的修订,并组织全员进行岗位职责、安全操作规程考试;努力实施国家级安全标准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台帐,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制度;根据集团公司三证合一体系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持续改进的要求做好相关工作,顺利通过体系外审。

6、加强班组安全学习,围绕“班组建设好、责任落实好、学习技术好、安全质量好、任务完成好”的高质量五好班组建设目标,不断强化班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有效激发班组活力,牢筑队伍安全生产基础。每月召开班组安全学习讨论会,对班组成员在工作发现的各种不安全现象,物的不安全状态等信息进行收集,并及时落实整改,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7、理顺关系,职责明确,加强对3个装卸外包队及1个养护外包队的协调与监管。分别与其签定安全责任状,对相关外包人员展开安全技能培训,规范其作业标准,控制和预防事故的发生。

8、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新建油水分离池,做好机车废油、废水的储存管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机车鸣笛,将噪音污染降到最低。

9、搞好治安保卫工作,组织义务值勤和突击检查,根据节假日特点,组织人员对全线进行巡查,杜绝铁路设施设备偷盗现象;同时根据集团公司统一部署,做好世博和世合赛期间的公司内部安保工作。

运用各种手段,每月2次广泛开展铁路交通法规宣传,提高沿线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一是组织义务宣传队到沿线学校、村、镇进行安全法制宣传。二是派专人在铁路线二旁定期挂宣传图片进行宣传。三是在各道口,包括无人道口增设警示牌,张贴宣传标语进行宣传。

公司实现了“无轻伤及轻伤以上事故,无路外责任交通事故,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无重大职业危害事故,无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安全目标。

(二)原燃料、矿产品拉运管理工作

1、根据集团公司统筹安排做好月度的原燃料、矿产品的拉运工作,1-10月份完成干基拉运量1117908.38吨,完成全年拉运总量的86.99%,已超计划完成拉运量。

2、加大矿产品偏装偏载监管力度。坚持全面检查,加大了对矿产品监装的控制,车门的加固,严格按照铁路部门要求做好监督把关工作。全年无因偏装、偏载被铁路部门处罚记录。

3、探索装卸管理新模式,提高装卸运转效率。今年我们面对装卸全职监管这样一个新任务。我一方面借鉴了兄弟单位多年的管理经验,根据自身铁路运输的实际特点,出台了货物装卸管理的一系列考核办法。细化装卸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强化监管措施,将装卸时间、装卸质量与外包队伍的效益挂钩考核,奖罚并行。并委派专人现场联系、监督。通过这一系列办法,激励装卸队伍的工作积极性,监督其工作质量,从而使装卸效率有了较大提高,减少了铁路滞纳金的支付。

4、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车辆运转效率。铁路部门对专用线铁路车辆运转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我们在加强对外包装卸队伍管理的同时,努力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车辆运转效益。一方面规范吊车作业,合理调度车辆,减少调车次数和怠车时间,通过了专车接送的方法,克服了司乘人员交接班导致的长时间延误;另一方面对车辆停留的时间对站务及司乘人员进行考核,激励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三)设备管理与节能工作

1、强化机车设备管理,确保机车运转良好。制定机车维护保养考核办法,激励机车驾驶人员做好机车的自检工作,每周对运行班机车维护保养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月度考核。降低机车设备故障发生率,确保运输顺畅。为提高机车驾驶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故障处理能力,邀请杭州机务段教育科及中铁四局的相关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授课,言传身教,并进行考试评比。

为尽快培养出一支能适应复杂环境下安全自驾的内燃机司机队伍,我们以创新的精神,对内组织学习考核、对外组织人员参观培训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司机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努力实现货物拉运顺畅,机车运行安全,设备维护保养一流的新的更高的目标。

2、加强线路设备、设施管理,确保1435线路的本质安全。

认真执行《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强化线路设施、设备维护保养,确保线路正常运行。月度制定线路养护计划,做好全线线路冒浆地段的捣固处理,相关地段的枕木更换及曲线水平调整。针对道口铺面与公路交接处路面损坏的情况,及时联系浇筑沥青,确保道口通车安全。

3、严格检查,及时维修,确保信号设施设备运行良好。

针对铁路信号维护工作具有点多线长、设备分散、连续运用、独立作业的特点,我们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积极推行标准化作业。发现道口栏杆、对讲机、报警器、信号灯等信号设备损坏时,及时汇报,及时维修,确保信号设备长期处于良好的运用状态。

4、按铁路维修规程,加强线路的大修、检修和养护。先后完成三期四道、绍兴站0号道岔、三期1号道岔的大修工作。

5、做好线路设施设备季节性的防汛抗洪、防冻保暖工作。

制订落实防汛抗洪工作计划,组织防汛抗洪专题检查。根据铁路的季节特点,做好全线路基、桥梁、涵洞、山坡、护坡的防汛抗洪工作,确保汛期线路行车安全。强化防冻保暖准备及落实工作,为了确保冬运工作的顺利进行,安全优质地完成运输任务,扎扎实实地做好防冻保暖工作。

6、不断加大线路辅助设施设备投入,完善线路设施设备。

我们在加强日常线路养护和设备维护的基础上,加大了对线路辅助设施的投入。先后在山湾道口曲线,绍兴站线至西郭道口埋设隔离网;针对西郭道口瞭望视线差的情况,安装了道口视频监控系统;对铁路与公路平行危险地段埋设隔离带限桩和安全警示牌;根据线路的实际情况,不断增设温馨提示标识及安全警示标志。线路辅助设施的投入,不仅美化的线路环境,更提高了线路的安全主动性,为行车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7、深入开展“实施标准促安全,精细管理再降本”活动。

(1)结合了集团公司“实施标准促安全,精细管理再降本”活动内容,根据公司的特点,制订本公司节能降耗活动计划和考核办法。

(2)广泛宣传节能降耗活动的重要意义,从节电、节水、节油、节料、节约办公费开支以及修旧利废,电话费包干使用和规范调车作业等方面,全面开展好节能降耗活动。

(3)继续施行道口用水、用电和电话费支出承包考核办法,每月派专人检查,每季组织考核,定期进行综合评比分析;同时在原有考核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试行分表考核,即生产用电和生活用电分开考核。为提升管理,降本促效探索了一条新的有效的机制。

(4)在机车柴油单耗控制上,我们规范了调车作业,合理调度车辆,减少调车次数和怠车时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做到多拉少跑,将柴油单耗指标与节能降耗奖金挂钩,突出关键岗位,增强节能意识。

(5)在积极与铁路部门联系协商车辆延迟费优惠的同时,强化对矿产品、原燃料装卸外包的监管力度,挖掘自身潜在能力,提高了车辆运转效率,从而大幅度减少了铁路滞纳金的支付额度。

(四)内外部和谐稳定工作

1、进一步加强铁路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组织人员走访、张贴宣传标语、图片、画册等形式,在铁路沿线的村庄、学校开展铁路交通法律法规宣传,努力提高沿线各类人员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和铁路交通法规意识,杜绝路外交通事故的发生。

2、及时认真地处理好沿线相关人员的市长热线投诉,有理有利地做好说服解释

铁路储运经销部年终工作总结第2页

工作,以诚信和强有力的措施,杜绝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以此取得沿线村民的理解和认可,确保一方平安。

3、深化与沿线村、学校、派出所和火车站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协调,进一步建立相互支持、共同合作、齐保稳定的管理模式。

3、进一步构筑环境文化体系,先后对占线各道口、站务值班室进行环境改造,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断美化道口内外及铁路线环境,以规范、醒目、温馨为标准,对外宣传漓铁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

4、举办各类培训,对公司的内燃机车司机,班组长、中层干部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业务技术,管理水平操作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

(五)工作计划。

1、根据集团公司年度计划安排做好拉运管理工作,圆满完成全年拉运任务。

2、扎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全年“无轻伤及轻伤以上事故,无路外责任交通事故,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无重大职业危害事故,无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安全目标。

3、深化精细管理工作,吨运输能耗、铁路滞纳金、成本管理达到集团公司考核要求。

4、强化机车设备维护保养,确保机车正常运行;加强线路的日常养护、检修和大修,加强日常的巡道工作,及时清除线路不安全状态;确保1435线路的本质安全。

5、加强对线路养护外包及装卸外包队伍的监管,确保线路养护质量,提高装卸效率。

6、做好与1435铁路沿线周边村庄的具体联系、走访、协调处理有关事项。

7、抓好季节性的防汛抗洪、防暑降温、防台防雷、防冻保暖和节日加班,以及年度大修的安全生产工作。

8、加强现场安全管理,继续组织做好隐患排查工作,切实抓好公司的管理体系、安全标准化系统及5s管理检查与考核工作,确保公司安全生产长周期稳定。

9、持续改进“三证合一”一体化管理体系工作,确保“三证合一”管理体系通过年度监审。

10、完成集团公司布置的月度重点工作。

第3篇

一、工作思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五个更加”,即更加注重投资结构调整优化,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更加注重推进自主创新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现代产业三大体系,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发展。

二、安排原则

第一,注重优化投资结构,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着力增强重大项目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第二,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调结构、促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继续推进基础设施、民生和产业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注重项目投资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第三,继续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工程重大性、可行性、公共性、滚动性的要求。

三、主要目标任务

千亿基础网络工程。新开工建设电力装机350万千瓦,投产162万千瓦;新增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270公里,变电容量1368万千伏安。推进建设高速铁路1000公里、高速公路600公里,完成国省道及重要干线公路改造400公里。围垦工程圈围15万亩。重点推行光进铜退、提高光纤入户率,提升3G网络质量和覆盖水平,新建移动交换机容量400万门,新建100万线宽带网络容量。

千亿惠民安康工程。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0座,加固海塘100公里、沿塘水闸70座,完成堤防加固150公里。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4万户。新建保障性住房300万平方米以上,重点解决低收入家庭和外来农民工的住房困难。解决150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下山搬迁6万人;新增各类养老福利机构床位数约15万张。完成廉租住房20万平方米,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150万平方米以上;力争疏浚整治河道5000公里,建成1000公里污水配套管网、100个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完成3000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改善2500公里公路临水临崖安全设施。

千亿产业提升工程。按照“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扩展三产”的要求,加快自主创新、科技平台、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石化、新材料、生产业等一大批项目的建设,加快构建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不断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工作重点

(一)完善三大环节,营造良好投资氛围。

一是完善协调推进环节。按照“专项专题、分层分类”原则,进一步健全综合协调、专题协调、日常协调等三个层面的协调机制,积极发挥重点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推进作用,合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二是完善规范管理环节。按照“工作程序化、管理制度化、人员专业化”的要求,建立健全项目联动审批机制,有效提高项目、土地、规划、环保等事项审批效率。完善政府项目代建制度,强化代建责任,严格奖罚措施。进一步规范项目基本建设程序,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四制”,做到保进度、保质量、保安全、保廉洁。

三是完善检查督促环节。进一步强化重大项目目标责任制管理和工程招投标,加强重大项目的资金管理和审计监督、项目稽查工作。健全预防职务违法违纪工作机制,联合构建与重大项目建设相适应的惩防体系,把重大项目打造成阳光工程、廉洁工程。

(二)破解三大难题,缓解要素瓶颈制约。

一是破解项目落地难。努力争取国家对重大建设项目土地指标的支持,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用好省内重点项目建设专项用地指标,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和近海滩涂,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加强项目集约用地,着力解决部分地方因用地规划和占补平衡等而造成项目落地难的问题。

第4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 共建共享 深圳方案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举措,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城市生态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深圳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以及广大居民在享受城市便利的同时对解决日益突出的“城市病”的现实需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过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实施大气环境、水环境、绿化美化三大提升行动,出台生态城市建设的系列举措机制等,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具有重要示范和借鉴意义的发展转型之路、环境改善之路、生态治理之路,使广大城市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绿色福利。

以打造生态城市为抓手,促进生态文明加快落地

从顶层设计层面进行周密的规划和部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市经过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其自身经济大市与空间小市、产业大市与资源小市、人口大市与环境容量小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面对地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较大的现实情况,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立市战略,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党的十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加深对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文明两者之间关系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将环境质量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深圳市政府每年召开环境形势分析会,定期分析、研判环境保护工作形势,研究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决策层面突出和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将其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在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等各个领域,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环节,并使其常态化、长效化。

2014年,深圳市委、市政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的决定》,明确了“生态资源是深圳长远发展的基础资源”、“生态环境是深圳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生态质量是深圳质量的重要内容”三个重要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到2020年,将深圳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发展目标;基于这一目标,进一步提出要通过实施“鹏城水更清”行动、开展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打造美丽海湾海岸带、深化城市绿化提升行动等,来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宜居生态城市,进而将生态城市建设纳入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架构之下,将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在深圳落地的重要抓手、重要路径。

把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到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2010年,深圳市政府率先实施了关于低碳发展的中长期10年规划,制定了低碳城市发展的相关指标体系。2011年起正式施行《深圳经济特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条例》。近几年来,深圳市以建设国际低碳城市为导向,把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融入到城市规划布局、自然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集聚等各方面。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积极倡导和多方位宣传低碳生活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和普及化程度;扶持相关机构和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推广低碳技术应用;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生命健康、航空航天、互联网、生物等低污染型产业;全面推动交通、工业、商贸等领域节能降耗,促进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此外,作为全国碳排放交易试点七个省市之一,深圳于2013年率先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截至目前,已将超过600家重点工业企业和近200栋大型公共建筑纳入碳排放管控范围。

实施大气环境、水环境、绿化美化三大提升行动。一是全面促进大气质量提升。2013年,印发《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对新建项目污染排放、机动车排气污染、港口船舶污染、生活污染源等进行严格控制。采取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率先推出国V汽油、率先建立低硫排放控制区、实现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或转用低硫燃油等一系列举措。同时,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现城市区域尺度的大气环境质量及污染来源监测、预报和预警。二是系统推进治水工作。推动出台《深圳市贯彻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治水提质的行动方案》和《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形成治水提质纲领文件体系。以流域为单元系统推进治水提质,致力于打造“渗、滞、蓄、净、用、排”有机结合的水系统,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深入推进原特区外排水管网专业化运营,完善污水处理厂布局,加快污水处理厂新扩建和提标改造;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大幅度改造完善原特区内污水管网,原特区外新建污水管网,续建福田污水厂,新扩建洪湖、沙井等19座污水厂,改造罗芳、蛇口等19座污水厂,提高综合治污能力。三是加快推进三洲田森林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进一步提升市容环境。以大型公园绿地为组团,以城市绿廊、道路廊道、绿道网、河流水系廊道为骨架,打造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实现公园绿地与生态绿廊贯通。

建立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安排。一是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通过起草编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1+N”文件,形成耕地与生态用地保护的疏导机制。同时,加强计划用水和节水“三同时”管理,推广节水器具,推进再生水利用示范项目,开展《节约用水条例》修改。二是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有序放开对市场竞争环节资源性产品的价格管控,同时,全面推进工商业用电同价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水、气阶梯定价等政策;不断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在2007年出台《大鹏半岛保护与开发综合补偿办法》基础上,2012年进一步出台《大鹏半岛生态保护专项补助考核和实施细则(试行)》。三是进一步推行环保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宽进严管的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制度、规划环评指导下的环评程序简化、部分服务行业的环评审批豁免制度、分类分级的环保“三同时”竣工验收管理制度。四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制度。2013年,按照党的十关于建立生态文明考核目标体系要求,将实施了6年的环保实绩考核“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对全市10个区、17个市直部门和12个重点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施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评、选拔任用及“五好”班子评选的重要参考、重要依据。

着眼于发展转型和治理创新,城市生态质量显著提升

“深圳蓝”成为靓丽名片。相关文件和行动计划的出台,提高了全市各级部门和单位从源头治理大气污染的积极性。2016年,全面禁行黄标车,淘汰老旧车及黄标车近7万辆。新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2.9万辆,总量超过6.7万辆,新建充电桩7000个以上。靠港船舶全部强制使用低硫燃油,累计建成覆盖12个泊位的岸电设施。碳交易扩大至交通领域,管控企业增加至824家。PM2.5平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下降10%,继续处于国内城市领先水平。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提高至354天,居内地城市最优水平。

治水提质效果显著。2016年,深圳市坚持以流域为单元实施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年投入111亿元,启动461个治水项目,15条主要河流中有10条水质改善,建成区黑臭水体减少35.6%,新增污水管网1033公里,消除479个排污口,整治83公里河道和142个内涝点。开展茅洲河综合整治“百日大会战”,开工沙井水质净化厂二期等一批项目。深圳湾污水截排二期工程、福田水质净化厂建成使用。

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与2010年相比,2016年深圳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大幅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1%,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此前的1354 家增加到8037 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 比重由28.2% 提高到40.0%,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过去六年,全市共淘汰转型低端企业超1.8万家。2016年万元GDP能耗、水耗在“十二五”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分别再下降4.1%和8.9%。

绿色生态空间持续增加。近几年来,深圳市依托城市山体、水系和绿地,建立城市组团间的生态廊道,积极打造“公园之城”。与此同时,有序推进城市主干道路绿化景观建设,沿铁路、高速公路、海岸线等建设生态景观林带,形成多层次的绿色生态走廊。2016年,全市新建、改造公园61个,罗湖体育休闲公园等投入使用,国际友好城市公园、坝光银叶树湿地公园等加快建设。建成绿道“公共目的地”380个,规划建设300公里“远足径”。

多元参与的生态治理体系形成。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深圳市积极支持各类专业环保组织发展,依托环保组织和社区服务中心,基层开展各类环保志愿活动;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和研发力度,重点培育发展用地集约、低碳节能、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现代产业,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企业主动转变发展方式、维护生态环境、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的积极性。此外,近几年来,通过各种宣传引导,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从自身做起,参与各类志愿活动,为生态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深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重要借鉴意义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深圳市围绕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的积极探索,不仅使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环境改善实现同步协调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主体、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良好城市生态,并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生态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的更快铺开,进而实现了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的互促共进、螺旋上升。

思想理念的转变是重要前提。深圳的实践表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从思想认识到组织安排,再到制度设计的系统工程。为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将绿色低碳的理念、相关标准和要求贯穿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必须围绕生态城市建设的主体责任、工作内容、相关体制机制安排的建构等各个方面采取实质性的举措,唯此才能真正保证生态城市建设按照既定的路径有序推进。

积极培育生态文化是有力支撑。生态城市建设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社会民生工程。而凝聚着厚重精神依托的城市生态文化,则是城市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内在活的灵魂。深圳的实践表明,当绿色发展的理念成为城市主流文化,当低碳式的生活被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习惯,生态城市的建设也就有其自身稳固的内核。为此,各地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各类传统媒体和各种信息化技术和手段,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宣传方式方法,在全社会大力传播健康发展、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等生态文明新风尚。通过凝聚生态文明的共识,实现生态城市的共建共享。

引导多元参与是关键因素。深圳的实践表明,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必须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生态城市建设中来,同时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生态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为此,要通过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与拓展公众参与渠道等,提高社会各方主体的参与意识,凝聚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最大社会共识,为相关工作的推进提供积极向上的内外部条件。

制度和组织建设是根本保障。深圳的实践表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从制度层面同时进行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其中,关键是要将资源消耗、能源损耗、环境污染以及生态效益等一系列可以进行量化的指标,统一纳入到既有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之内,并基于此构建起一套符合生态城市衡量标准的目标和责任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考核测评办法,形成一套系统规范的奖励惩处机制。与此同时,要全面加强组织上的保障。结合各地当前实际,重点应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完善相关的人员配备,以此来保证各项制度安排及其相关具体工作能蛳富量化、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执行人。

第5篇

一、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成绩显著。

规划部门依据*市建设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方针和目标,加快推进各个层次规划的编制。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并通过国务院的审批;展开*市近期建设规划、亚运会城市规划纲要、中心城区八区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规划导则的编制工作。完成萝岗片区、花都片区、大学城南岸地区、新铁路客运站、白云新城、新白云国际机场周边地区、十区肉菜市场、原八区水源、固体废弃物处置等一批重点规划的编制。加快推进重要地段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完成珠江口地区城市设计深化、珠江沿岸景观总体规划、中山路沿线城市设计、白鹅潭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等一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完成*市新城市中轴线、金沙洲、白云新城核心区等一批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近期轨道线网、新客运站地区交通衔接规划等一批交通专项规划。完成14个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全面展开15个中心镇发展启动区及重点中心村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城市规划体系日趋完善。

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国土部门完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编制《*市经营性土地储备规划》,对今后5-10年经营性用地储备作出了安排。并展开5个中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优先统筹安排中心镇用地报批的农转用计划。全市土地公开出让22宗,出让面积43.86公顷,分别同比增长175%、335.5%。按计划完成土地出让金收取工作。积极办理有关建设用地手续,尤其是对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武广客运专线、新铁路客运站、天然气、电力等重点项目,积极落实建设用地,全年共办理上报各类建设用地885.9公顷,上级批准建设用地3222.8公顷,确保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用地需要。继续清理闲置土地,收回51宗闲置用地。对全市3450公顷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全面摸查,并积极盘活。加大对违法用地查处的力度,已立案查处725宗,制止违法用地行为119宗。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成果开展第五次土地执法检查,全部查清遥感监测发现的问题,将35宗违法用地案件责任人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处理,将26宗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

*5年,建设系统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加强组织协调,努力克服用地审批和征地拆迁等各种困难,全力以赴推进工程项目的实施,较好地完成了年度256亿元城建工作任务。

(一)轨道交通建设驶入快车道。按照到2010年我市将建设9条线路,形成超过255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发展目标,地铁总公司全力以赴,同时展开7条地铁线路建设工作,建成开通2号线调整工程、3号线首通段(*东站至客村)、4号线大学城专线,新增线路里程22.65公里,使我市地铁运营线路里程达到59.25公里。3号线可望在今年底全线建成通车。4号线22个工点已全部进场施工,5号线37个土建工点,已有35个进场施工。6号线试验工点黄沙站和2/8号线拆解工程试验工点南洲站已开工建设。广佛线试验段魁奇路站折返线土建工程已完成并通过验收,车站主体结构已封顶。

(二)道路交通建设迈出新步伐。市政部门、高速公路总公司等建设单位,按照建设计划,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内环路广佛出口放射线一期、广清高速连接线、广花放射线、南沙港快速路鱼黄支线、机场高速北延线北段,临江大道东延线、帽峰山二期、员村立交一期、永福高架联络线、大金钟路定向匝道、花地大道北段、濂泉北路等12项重要道路工程的建设。展开了城市快捷路系统的科韵路和新滘南路西段以及新光快速路、华南路三期、广汕路延长线、滨江东路延长线二期、石井大道、仑头—生物岛隧道、生物岛—大学城隧道等16项重要道路工程的建设。展开了洲头咀隧道、新洲至化龙快速路、花城大道延长线、猎德大桥系统、芳村大道、华南快速干线东侧市政路、护林路二期等一批重要道路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建设了广园中、*大道北等9座人行天桥和仑头、新港东路2条人行过街隧道,开工建设天河购书中心隧道等人行过街设施28项。建设了庄头公园、人民公园地下停车场,长堤路停车场等多个停车场,展开了广卫路、惠福西路等6个停车场的建设。与此同时,开展了天河地区的交通综合整治和交通指示系统、行人诱导系统等交通管理设施工程和交通智能化系统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各种交通诱导标志和信号设置,提高了交通管理水平。

(三)大型交通枢纽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在各有关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新白云国际机场二期工程、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南沙港二期工程、沙仔岛多用途码头、新铁路客运站及武广专线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按计划顺利推进,已形成部分工程形象。

(四)市政公用事业进一步发展。市政、电力等部门认真抓好公用事业项目建设,南洲水厂饮用净水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海珠区和越秀区又有20多万人用上直饮净水,全市共有30多万人用上直饮净水。北部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稳步推进,新铺设自来水管道29公里。天然气利用工程全面铺开,新铺设燃气管道91公里。全面完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建成110千伏以上项目25个,新建变电站8座,完成主网建设项目22个,新增主变容量2898兆伏安,铺设输电线路392公里。

(五)环境保护工程稳步推进。市政、环卫、水利等部门全力推进“碧水蓝天”工程,加快水系治理。开工建设大沙地、龙归、竹料、九佛和猎德三期污水处理厂,完成了石井污水处理厂的前期工作,铺设污水管网90公里。目前我市污水处理能力为146.5万吨/日,今年底上述项目建成投入运行以后,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3.5万吨/日,老城区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到100%。市内河涌截污和堤岸综合整治工程按计划稳步推进,完成27条河涌的截污工程,使截污河涌总数达到57条。整治河涌堤岸167.8公里,珠江堤岸88.1公里。珠江前航道已基本完成截污,水质明显改善。环卫部门加快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兴丰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四区建设进展顺利;日处理生活垃圾1040吨、年发电量1.3亿千瓦时、垃圾燃烧减量化达到80%的李坑垃圾燃烧发电厂已建成投入运营;大田山、李坑垃圾填埋场封场及覆绿工程已基本完成。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场、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金沙洲生活垃圾真空管道收集系统等环卫基础设施的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在国家考核的27项创模指标中,已有26项达到或者超过国家考核要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2天,达到91%,同比提高7.9%,饮用水源达标率达到96.7%,同比提高7.2%。

(六)“青山绿地”工程和景观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由市政园林部门实施的117项“青山绿地”工程,大部分已经完成,新增庄头公园、西焦绿化广场、增埗公园、永泰公园、马务村绿地等10个绿化广场和公园,使全市公园总数达到183个。人民公园南广场和东山口绿化广场一期等绿化工程将在春节前完成。由市城管办负责组织实施“拆违复绿”建设项目共492项,拆建复绿后,新增绿地面积75.55万平方米。由市国土房管部门组织实施第一批338个采石场和149个采泥场的整治复绿工作已全部完成。环城高速公路、内环路、黄埔大道、东沙路、新滘南路等一批交通主干道沿线和广佛、广清、华南路、新光快速路四大城市进出口的绿化得到了改造和提升。完成了45座人行天桥和5条高架路的绿化,形成空中花廊。完善了南沙地区、东部产业区、大学城、会展中心等新城区的绿化体系。推进实施32项景观工程,“歌德堡号”访穗活动场地的洲头咀、黄埔古港、南海神庙码头等场地的整治进展顺利。港湾广场、海心沙广场、珠江前后航道两岸景观工程和光亮工程取得新的进展。*5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6平方米。

(七)新城区开发建设加速发展。南沙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已建成路桥项目15个、道路里程81公里;正在实施的路桥项目50个,道路里程153公里。区内道路主骨架已初步形成,汽车城、南沙港等大型产业基地及生活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大学城小谷围岛二期工程183栋250多万平方米建筑,以及校区道路、电信、公交、环卫、中小学等配套工程已基本完成。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科学城区内路网已基本完善,综合研发孵化区的建设进展顺利,农民新村建设已完成大部分工程,并投入使用。珠江新城的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第二少年宫建成并投入使用,*歌剧院、新*电视塔、超高层西塔建设项目已动工建设;珠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即将开工建设。金沙洲、从化新温泉开发建设按计划稳步推进。

(八)人防工程建设取得新的成就。人防部门结合新城区建设和地铁工程,新建一大批人防工程项目。体育西路公共人防工程3个子项目的建设已全部展开;站前路—站南路工程总面积5万平方米,已完成主体顶板结构。全市新增人防工程面积78.2万平方米,人防工程总量达到436.5万平方米,人均掩蔽面积达到0.66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九)中心镇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取得新的进展。市、区共同努力,分批次、有重点地推动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市、区两级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2.25亿元,重点扶持中心镇32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16个中心镇的交通网络逐步完善,朝着建设“设施完善、管理高效、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现代化新型城区”的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通过送规划、送设计、送服务下乡,积极解决村镇建设报建难问题,进一步规范了村镇建设行为。加强对中心镇综合管理执法,有效地改变了乱占乱建,乱摆乱卖,污水横流,垃圾成堆,有新房无新村,有建设无管理的局面。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则,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萝岗区玉树、黄陂、石桥、斗园等村整体搬迁改造模式取得成功,政府统一组织建设农村公寓式住宅小区,实现旧村的整体搬迁改造。海珠区沥滘村等7条试点村的改造已进入实施阶段。46条重点整治的“城中村”消防通道整治工作稳步推进,消防设施进一步完善。

四、旧城区改造取得新的突破。

规划、国土房管、建设等部门对*4年全市登记在册的91.1万平方米危破房,制定了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改造任务的工作计划,已完成改造27.7万平方米,占总任务的30.4%,安置住户3749户,直接受益9000多人。建立完善处理“烂尾地”和“烂尾楼”的工作机制,全市125宗“烂尾地”,已有119宗重新建设或进入司法处理程序,占总数95.2%。登记在册的57宗“烂尾楼”,已有42宗得到盘活,占总数的74%。解放中路危破房等旧城成片改造工作进展顺利,西焦煤场等地段得到了综合改造,旧城区的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五、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按照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的总体要求,以区、街为城市管理的主体,以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居住生活的城市环境为目标,以长效化管理为核心,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文明城市活动为载体,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城市管理工作方法,综合整治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和执法,城市环境面貌显著改善。

(一)城市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落实市委、市政府“属地管理、守土有责”,“立足基层、重心下移”的工作要求,健全市、区、街城市管理机构和沟通协调机制,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管体制,进一步形成了条与块、政府与社会齐抓共管城市管理工作的良好局面。城管部门加快城市管理12319投诉服务网络建设,覆盖全市的投诉服务网络联动系统逐步完善,实现投诉服务GIS定位,在各区和各职能部门中建立起相应的高效快速反应处理机制。12319投诉服务专线全年共受理市民投诉9.3万宗,日均受理投诉258宗,办结率达到97%。

(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市城管办组织规划、国土、市政和城管综合执法等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对村镇违法建设的巡查监控,制止违法建设行为2800多宗,总面积80多万平方米,共清拆违章建筑100多万平方米,并清拆各种窝棚57万多平方米。先后开展市政设施、机场高速公路沿线、市区铁路沿线、闲置地块和停建工地、门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六乱”、环保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集中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房管部门按照市的统一部署,组织全面整治出租屋,建立起全市房屋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了房屋租赁管理。城管办等部门积极推进户外商业广告位置使用权拍卖和户外广告招牌整治工作,清拆违法广告、招牌1100多宗,基本完成了高速公路出入口、交通主干道和“窗口”地区的户外广告整治工作。组织编制了环市东路、珠江两岸等重点区域的广告规划,户外商业广告的设置和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

(三)社区环境发生了可喜变化。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以清拆违法建设为主要任务,以社区为单位,启动海珠区沙园、毛纺厂小区等32个住宅小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将拆违复绿、完善市政配套、整饰屋顶立面,“三线”下地等社区环境综合整治与引入现代物业管理结合起来,改善社区居住环境,实施长效管理。同时,全面开展卫生街区创建工作,对91个街道进行考核,33个被评为模范街区,社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四)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进一步改善。环卫部门加大市容整治和保洁力度,拆除和改造防盗网28000多户,总面积63.3万平方米。整治乱张贴2400万多宗。新建2座垃圾压缩站,对13座垃圾压缩站进行了改造,使全市垃圾压缩站总数达到147座。全市清扫保洁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米,水域保洁达到111公里,一、二级道路全部实行16小时保洁,步行街、火车站等重点地区实行24小时保洁。逐步理顺“城中村”环卫管理体制,落实中心城区46条重点“城中村”的保洁经费,逐步完善环卫设施,实现城市化管理。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市、区、街上下联动,各个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对“烂尾地”和闲置工地的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落实整治责任,回填基坑,绿化美化,“烂尾地”和闲置工地的环境卫生保持了良好状态。

六、建设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

建筑行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609.3亿元,同比增长15%,房屋施工面积565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其中新开工225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加大墙材革新和节能工作的力度,新墙材应用比例达到97%,节约土地2278.44亩,节能8.56万吨标煤。

(一)建筑企业管理和有形建筑市场进一步规范。认真落实企业诚信信息备案制度,将企业诚信信息备案制与招标交易市场、施工现场管理联动监管,严格市场清出机制,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通过制定建设工程设计、施工招标文件范本,招标投标指引,完善企业诚信监管制度、工程担保制度、最高投标报价制度,从源头上防范投标人围标、串标、买珠等行为,尤其是防范政府投资项目中的腐败行为,为建筑市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大力度查处违法案件,对资料造假的37家企业及132名项目经理进行通报处理;取消了10个评标专家和2个业主代表的评标资格,查处了7宗串标案、2宗造假案和1宗规避招标案,对27个单位依法作出处罚,优化有形建筑市场环境,促进了*有形建筑市场的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全年建设工程交易共计3135项,同比增长29%,中标价725.39亿元,同比增长5%。中标价比最高拦标价平均降低11.44%,降低工程造价70多亿元。建设工程应招标和应公开招标率均达到100%。

(二)质量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强化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意识,工程建设强制性技术标准得到了比较好的执行,确保了建设工程质量。积极开展建设工程“创优”活动,汇美景台住宅楼、大学城房建一期、中医药大学学生公寓、省科技厅信息服务楼等151项工程获市优良样板工程奖,其中22个项目获“五羊杯”工程奖。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获得全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富力金羊花园C1-C4工程项目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

(三)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强化。通过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严格查处无证施工行为,对深基坑、高支模、人工挖孔灌注桩、特种作业人员、高空坠落、施工临时用电等六个容易发生事故的环节和部位进行专项整治;建立工程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对重点项目和部位实施重点监控;加强对建设工地的安全督察,开展一系列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有效地遏制了施工事故。全地区建筑施工发生伤亡事故19起,死亡28人,同比分别下降44.1%和21%。遗憾的是发生了“7.21”海珠城广场工地基坑坍塌伤亡事故,死亡3人。“7.21”事故后,我们认真吸取教训,强化监管,对全市的1900多个在建工地进行“地毯式”检查和整顿,根据检查结果,对22个施工单位作出行政处罚,对25家企业暂停半年投标资格,将26家企业的严重不良行为记入信用档案,注销18家房地产公司的开发资质,进一步促进了安全工作的落实。通过整顿,安全生产形势显著好转,事故宗数和死亡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77.6%和64.2%。

(四)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工作得到了落实。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提前全部清还历年拖欠的18.63亿元财政性投资项目工程款。全市纳入工程建设信息网统计的56.91元拖欠工程款,已清还44.17亿元,占总数的77.62%。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做到发现一宗,解决一宗,切实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把好新开工项目资金到位关和竣工验收备案时的工程款支付关,较好地预防了新的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资行为。积极做好建筑行业劳保金调剂工作,确保了建筑企业职工参加社保的经费来源。

(五)勘察设计行业管理得到了加强。通过完善勘察设计行业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勘察设计行业市场秩序。认真推行初步设计审查制度、超限高层抗震专项审查制度和施工图审查备案制度,把住了勘察设计质量关。完成施工图审查1380多项,建筑面积2400多万平方米;完成大、中型工程初步设计150多项,超限审查19项,基坑审查*多项,排除重大安全隐患61个。结合大型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推行设计方案国际招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引导设计单位强化精品意识,进一步提高了勘察设计水平。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获得国家级优秀工程勘察金质奖,*抽水蓄能电站二期等多项工程分别获得国家级优秀工程勘察和设计银质奖。

七、建设科技取得新的成就。

积极创新建设科技,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大跨度桥梁建设、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建筑节能、超高层建筑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建设开展科技攻关;在地铁工程、新光大桥、新电视塔等重点工程中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建设的科技含量。地铁4号线的直线电机技术,大学城的综合管沟、“三联供”能源综合利用、市政分质供水、新光大桥结构新体系及主拱整体提升技术和金沙洲项目的真空垃圾收集系统等等,都是全国首创的建设新技术。去年我市建设系统共获各类科技进步奖项27项,其中城市拆迁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5个项目获建设部华夏科技奖;地铁2号线工程等9个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积极推广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率先在全省全面建立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圆满完成全国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城市第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并顺利通过验收,总评成绩优秀;在建设部组织的全国建筑节能专项检查中,*市被评为优秀城市。

八、房地产业在规范中健康发展。

通过全面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控制土地供给数量,完善商品房供给结构;提高房地产信息的透明度,引导消费者理性置业;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开发经营行为,强化项目开发建设的全过程监管,严格实行市场清出制度,先后注销123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保持了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全年市场供求总量与结构动态均衡,投资与消费行为保持理性。全市完成房地产投资449.82亿元,同比增长6.16%。商品房销售面积539.1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20%;销售金额278.01亿元,同比下降3.54%;销售均价5156元/平方米,同比上升12.40%。商品房空置总面积547.4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11%;其中,空置住宅251.2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07%,消化存量商品房成效显著。

九、城市建设管理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6篇

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保障市民健康为出发点,以防治细颗粒物(PM2.5)污染为重点,以“调结构、控燃煤、抑扬尘、治尾气”为着力点,加大监管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着力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深入开展污染源治理,提升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水平,着力构建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完善政府主导、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科技手段,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流域污染治理工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保护__、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统筹规划、完善设施、截污治污、恢复生态”为着力点,明确责任、加大投入、理顺机制、强化考核,深入推进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不断改善流域环境质量,努力建设美丽__。

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一统筹兼顾,防治并重。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的,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坚持源头预防与末端治理相结合,既要强化污染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存量,又要以环境空气质量倒逼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减少污染物排放增量。二突出重点,联防联控。既要突出抓好颗粒物的污染防治,也要注重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多项污染物实行协同控制;既要突出抓好燃煤污染控制,也要加强对扬尘、机动车尾气以及工业、服务业废气的污染治理;实施区域联动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三明确责任,完善机制。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施治、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协调,明确责任分工,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共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流域污染治理工作,一治河先治污。按照先截污、后清淤,先治污、后景观的顺序推进河道治理工程,消除污水直排现象。二辖区负责,跨界统筹。明确河流整治辖区负责制,对跨界河流实行全域统筹。三完善机制,强化监管。创新环境监管体系和工作制度,增强环境监管能力,扩大社会参与度,落实流域污染防治责任,保障工作成效。

20__年__区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在20__年69微克/立方米、102微克/立方米的基础上分别降低6%、__%,力争分别降低至65微克/立方米、88微克/立方米,遏制灰霾加重趋势,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20__年底前,全区范围内主要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鱼类可稳定生长,实现“水清、河净、富有生机”的水生态景观; 20__年底前,各流域环境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污水收集与处理能力满足流域污染防治实际需要;重点河流水质达到年度改善目标。20__年底前,消除河道内污水排放现象,省控重点河流监控断面水质达到全省年度改善目标。全面实施河道截污整治,消除规划确定的21处污水直排口,配套建设市有关部门下达的排水管网建设任务。

1.不再审批新上传统燃煤项目,新上项目需要热源的,使用清洁能源或清洁燃料供热。

责任单位:环保分局、区发改局

完成时限:20__年7月底

2.挖掘集中供热潜力,优先满足普通居民供热需求。新建建筑集中供热全部实行分户计量,配合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鼓励公共建筑和有经济承受能力的企业退出燃煤集中供热;逐步改造市区供热管网,实现热网互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3.开展建筑节能改造。采用清洁能源供热的区域,优先进行既有建筑节能保温改造。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4. 20__年实施5680户棚户区改造,逐年推进,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4.45万户,逐步实现集中供热。

责任单位:区开发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1.治理燃煤锅炉废气污染。采取限期治理措施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对全区24台燃煤锅炉进行高效脱硫、脱硝、除尘、低氮燃烧改造,完不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实行停产治理。

责任单位:环保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2.实施最严格的大气环境管理制度。严肃查处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在线数据弄虚作假、污染物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对严重违法的单位,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实施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对不达标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停产治理、新建扩建项目限批等措施。

责任单位:环保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3.按照__市政策规定,实施燃煤质量控制。全面提高现有工业、供热和民用燃煤的煤质标准,禁止销售燃用硫份、灰份超过规定标准的煤炭,从源头降低燃煤污染物排放。

责任单位:环保分局、区工商局

完成时限:20__年7月底

1.采取措施监督有关责任单位做到房屋拆除前、拆除中采取加压洒水、封闭等措施抑制扬尘飞散,建筑垃圾集中堆放并覆盖,及时清运。

责任单位:区开发局、环保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2.抓好建筑渣土运输撒漏治理,制定建筑渣土运输车辆撒漏治理方案,明确治理标准和措施,及时查处市级执法平台转办的运输撒漏视频信息。

责任单位:区城管局、区城管执法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3.开展露天烧烤专项治理。依法查处露天焚烧垃圾、落叶等废物以及加热、熔融沥青不使用密闭装置等违法行为。

责任单位:区城管执法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4.开展建材行业扬尘污染集中整治,依法关停中心城区非法石子加

工厂、混凝土搅拌站。责任单位:区政府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5.提高道路保洁水平,减少作业扬尘。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严格落实《道路保洁清扫服务规范》,增加洒水频次,提高保洁标准。更新使用“干湿两用”、“洗扫一体”等新型能源环保型扫路车,在作业中采取洗扫、先洒水后机扫等方式,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非结冰日作业时实行喷雾降尘。定时对城区主要道路进行洒水、高压冲洗,非结冰日主干道每天冲洗2次,高压冲洗每周3次,次干道每周冲洗1次。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

完成时限:20__年7月底

1.定期组织成品油市场检查,对成品油经营企业经营行为和油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受上级业务部门委托,依法对辖区加油站销售的成品油实施检测。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对象的监管力度,对违规经营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责任单位:区工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2.加大对储油库、加油站、油罐车油气污染治理设施的监管力度,确保设施有效运行。

责任单位:环保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3.继续开展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工作。落实国I黄标车提前淘汰补助政策,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2000辆。加快淘汰财政供养单位的黄标车。研究出台国Ⅱ排放标准黄标车提前淘汰补助政策。落实《__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定》(__省人民政府令第267号)关于黄标车禁行的规定。

责任单位:环保分局、区财政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五)加强重点行业废气污染治理

1.加强工业扬尘、粉尘治理。督促燃煤企业建设封闭式煤场、渣场,督促工业企业物料、废渣堆场完善防尘措施,完成6个工业扬尘治理项目,华电__发电有限公司开展煤场封闭改造工作。20__年石炭线煤场完成防风抑尘墙建设,20__年实施车辆出场冲洗轮胎、煤堆覆盖和喷淋。

责任单位:环保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2.加强服务业大气污染控制。开展餐饮业油烟污染专项治理,开展餐饮业环保审批改革试点,强化执法监管。20__年试点汽车4S店喷漆房有机废气治理;20__年在重庆路汽车大道开展喷漆房有机废气治理工作。

责任单位:环保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加强城市绿带屏障建设和城市土地绿化工作。加快城乡结合部、道路、铁路两侧的防护林带建设;开展城市绿荫行动,推进城市绿道建设,通过道路绿带、滨水绿带、步行道等形式形成绿色生态走廊。加大城区土地的绿化建设力度,全面排查现有闲置地、地和边角地、以及人行道树木缺株死株,加快补绿添绿,恢复绿化,实施浮山、双山等山头绿化整治,有效解决“因裸致脏、由露扬尘”。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1.按照全市河流污染治理规划,制定河道综合整治工作计划和整治工程方案,优先安排截污治污整治任务,明确工作要求和时间进度,确保完成年度目标。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

完成时限:20__年4月底

2.做好有关河道整治项目主体责任下放各项工作的接收。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

完成时限:20__年6月底

3.组织实施河道截污工程,完成水清沟河等河道截污整治任务,沿河没有排污管网的,建设截污箱涵,使沿河污水得到全部收集与处理。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4.整治规划已确定的21处污水直排口,组织开展河道环境日常巡查监管,对新发现的污水直排口及时整治。

责任单位:环保分局、区城市管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5.配合市有关部门在__河、__河下游等重点河流实施垃圾清理、清淤、防洪、蓄水、绿化景观等一体化综合整治,改善重点区域环境面貌,突出生态效应和民生效益。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按照市有关部门下达的排水管网建设计划,建设完善排水管网,解决管网不配套、不衔接、不贯通等突出问题;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1.加强涉水建设项目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管,对污水管网不配套、不贯通、不衔接和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区域,不予审批新建涉及水污染排放的建设项目。

责任单位:环保分局

完成时限:长期要求

2.强化重点涉水企业在线监控。推行重点涉水企业排污信息公开。监督指导排水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鼓励企业实施尾水深度处理、中水循环利用,减少尾水排放。

责任单位:环保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3.强化刚性执法监管。全面推行网格化执法监管模式,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每季开展“整治违法行为保障群众健康”专项执法行动。

环保、公安部门联勤联动执法,坚决打击环境污染犯罪,对恶意倾倒污水、破坏污染防治设施等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追究刑事责任。

责任单位:环保分局、公安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4.加强河流断面水质监测,定期通报水质状况。实行断面水质达标交接,理清上下游污染责任。落实“超标即应急”制度,发现超标快速查清污染来源,限期整治达标。对没有按期整治达标的,实行挂牌督办、限批、约谈等措施。

责任单位:环保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1.推行“河长制”管理。在重点河流五个断面确定由区级领导担任河长、河道管理责任单位负责人担任河段长,落实流域污染治理与保护责任。河长制实施情况与政绩挂钩、与干部使用考核挂钩。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2.加强社会监督。开展“随手拍”活动,实施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建立环保义务监督员队伍,强化社会监督,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宣传环保先进典型,曝光环境违法行为。责任单位:环保分局

完成时限:20__年12月底

1.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在区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定期对大气和流域污染治理情况进行调度、督查和考核,保障大气和流域污染治理任务按期完成。

第7篇

关键词:钢结构;焊接;焊接机器人

前言

以往对机车焊接工作中以人工操作为主,不但加大钢结构的使用耗材,同时对工作环境造成较大程度的污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不断成熟,相关部门研制出工作效率较高、成本较低、节能环保的焊接机器人,并且成功使用在机车钢结构焊接工作中,为我国焊接行业提供方便的服务。

1.焊接机器人的重要性

1.1.焊接行业的发展

我国焊接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有着较大程度上的差距,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中焊接工作使用机械化与自动化占据65%以上的使用率,而我国只占30%左右,严重影响了我国焊接技术的发展。我国焊接工作大量使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较低,为有效改善这一现象,我国相关焊接工作逐步运用焊接机器人来代替以往人工操作的现象,推进我国焊接工业的发展。

1.2.焊接机器人组成部分

焊接机器人是由机器人与焊接设备两部分组成,机器人是由系统硬件与软降控制,焊接设备是由焊接电源、送丝机、焊枪等部分组成,焊接机器人主要用于机车钢结构焊接工作中,由于钢结构硬度较强,以往对机车钢结构焊接过程中将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并且机车使用过程中存在隐形危险。我国相关人员针对这一现象的发生研制出焊接机器人,并使用在焊接工作中,不但提升焊接工作质量,同时对生产环境也起着重要保护作用。

关节机器人是世界各国在焊接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焊接机器人,关节机器人是由6个轴组建而成。在焊接工作中将不同工具输送到不同位置时需要使用1、2、3轴进行工作,而4、5、6轴是用来解决工具的不同要求。平行四边形与侧置式是焊接机器人机械结构的组成形式,侧置式的主要优点是机器人的上臂与下臂活动不受拘束,有较大空间的活动范围,在焊接工作过程中,不受工作环境约束,可对机车钢结构任一点进行焊接工作,侧置式能使机器人在工作中达到球体的工作状态。因此侧置式机器人在焊接工作中可倒挂在机架上,节省工作占地使用面积,同时有效的改善地面物件的流动。侧置式机器人由于1、2、3轴为悬臂结构,因此可以大幅度降低机器人的刚度,一般侧置式机器人只使用在电弧焊、喷漆、切割工作中。平行四边形机器人上臂是由一根拉杆进行驱动,拉杆与下臂两遍形成平行四边形,因此取名平行四边形焊接机器人[1]。

2.焊接机器人在机车钢结构焊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

2.1.机车钢结构使用焊接机器人的重要意义

现如今我国在机车钢结构焊接工作中已经大量使用焊接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有效的提升焊接生产质量。机车焊接过程中焊缝数值要求较高,人工操作由于焊接速度较快,容易产生较大的数值偏差,而焊接机器人可确保焊缝数值准确性,保证一个焊缝数值都是相同的,避免出现焊缝数值误差现象的发生[2]。

机车焊接工作中如使用人工焊接,直接影响操作者身体健康,在焊接过程中难免出现烟雾与灰尘,机车钢结构焊接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铁屑,将对操作者带来巨大的副作用,同时人工焊接工作需要搬运沉重的焊接工具,产生大量的体力工作。使用焊接机器人可避免此现象的产生,并且是操作者远离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弧光,在机器人工作过程中只需人工进行装卸工作,减少工作量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焊接机器人在工作中不存在疲劳现象,可长时间大幅度进行焊接工作,定期对焊接机器人进行维修与升级,可有效提升机器人在焊接工作中的工作效益。焊接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具有固定的生产周期,因此生产工作者可合理的安排工作计划。

2.2.焊接机器人在机车钢结构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

焊接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工作台的变位实现焊接工作,焊接机器人在焊接前期需要进行焊接工作的配件工作,在配件工作结束后由操作人员对工作进行装夹,从而大幅度减少装夹工作时间,提升焊接生产效益。根据生产工件结构要求,工作人员需要装配点焊夹具与正式焊接夹具,并在焊接工作中充分使用焊接工作台,使焊接机器人、工作台与弧焊夹具有效结合,提升焊接工作整体生产效益。在焊接机器人工作过程中除尘设备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众所周知在焊接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灰尘,严重影响焊接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因此在设计焊接机器人时除尘设备应得到重视,除尘系统主要是针对工作房与焊接机器人自身的除尘系统,工作房尺寸主要根据工作需要及现场情况进行修建,除尘设备主要采用沉流式除尘器,在焊接工作中将产生的粉尘过滤在滤筒表面。并安装反吹式定时器进行除尘,除尘效果直接影响焊接机器人的工作效率。

焊接工件放置在工作台后,需要制定出合理的对接位置,从而达到合理的焊缝位置与角度,此项工作需要编程不断调整变位机位置,达到工件处于水平位置。同时需要不断调整焊接机器人的各种轴位置,确保焊枪与接头位置的准确性。在焊接程序编写达到一定长度时,需要及时进行插入清枪程序,可有效改善焊接过程中出现堵塞现象的发生,从而确保焊枪的清洁度,确保其使用寿命。

3.总结

为确保机车刚结构焊接工作得到有效提升,我国生产工作已大幅度使用焊接机器人进行操作,不但能确保焊接工作稳定性,同时有效提升焊接工作的工作效益,因此我国在机车焊接工作中焊接机器人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秀范.用于焊接机器人的侧架支撑座夹具[J].铁道机车车辆工人,2012,5(02):102-205.

第8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前期管理

中图分类号:N9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交通运输需求不断提高,公路工程建设在地方政府工作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一些公路建设项目只凭地方行政领导为求政绩而拍脑袋决策,变“可行性研究”为“可批性研究”,不经科学论证或肤浅论证,就仓促上马,致使在工程建设项目早产,实施过程中一变再变,甚至成为烂尾工程。本文主要就如何做好公路工程项目前期工作谈一下个人对这些问题的浅见。

一、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概念

项目前期工作包括规划、机会论证、项目论证、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开工手续等,泛指项目开工前一切准备工作和按照国家规定必须完成的各项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手续。

项目前期工作以确保项目投资效益和维护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和政策支持,在项目管理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高质量的前期工作是项目建设的前提,是项目工作的起点。项目前期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学科多、法规多、审批环节多,这就要求项目前期参与人员能对前期各项工作加深了解,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项目管理的不断规范,对项目前期工作要求越来越严。当前项目前期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工作周期短,导致项目的科学、合理、经济、安全性不足,投资和社会效益差。

二、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程序

(一)工程项目前期管理工作内容

工程项目前期管理是指工程建设中的项目决策阶段,它包括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阶段。

规划是指项目建设要符合国家、省发改部门或省、市级交通行业主管部门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同时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用地规划相互衔接。

项目建议书又叫做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它是由建设单位根据规划发展要求,结合自身各项资源条件,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具体项目建设的轮廓设想和书面文件。项目建议书由发改部门审查、批准后,即可列入建设前期工作计划。解决的是否建设的问题。

上级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议书的审批(也称行业审查)通过关系到工程建设项目能否继续进行,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提条件。

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批准的项目建议书的进一步深化,收集资料对项目进行进一步论证和定位,综合评选,确定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条件上具备,实施上可行的最佳方案,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得到行业专家的论证和主管部门的批准。

可行性研究的任务是根据国民经济长期规划和地区规划、行业规划的要求,对建设项目在技术、工程和经济上是否合理和可行,进行全面分析、论证,作多方案比较,提出评价,为编制设计文件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可作为下一步工作开展的基础。

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外部投资者、决策者、银行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设计阶段又分为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设计阶段是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科学依据,拟定修建原则,选定方案;对重大、复杂的技术问题通过科学实验、专题研究,落实技术方案;确定工程数量,提出文字说明和适应施工需要的图表资料。

一般来说,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由发改部门审批,施工图设计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批。各省、直辖市具体审批权限不尽相同,具体项目要根据所在省份(直辖市)政策、道路性质等级、建设规模、线路跨越区域等因素综合确定审批机关。

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前置文件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前置文件主要有规划选址意见书、用地预审意见、环境影响评价批复、节能审查意见或登记备案意见等前置审核文件、以及法律、法规对特定项目和环境要求的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批复、涉河建设方案批复等前置审核文件。

(一)规划选址意见书

建设项目的选址,不仅对建设项目本身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城市的布局结构和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项目建设的地点与周围其他建筑之间是否存在互相影响、选址是否影响其他重要保护区和居民生活、选址是否符合城市功能分区、选址是否会影响以后即将建设的其他项目,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以及起终点论证都需要在选址阶段予以明确。公路建设项目由于是线性构造物,还要考虑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规划选址意见书与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实行同级审批。项目业主要向规划部门提交:《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申请表;建设项目拟选址位置图;实行审批制的政府投资项目,应当提供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老路利用率低、改线路段较长及新建道路还应提供项目选址研究报告。本项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二)项目土地预审

土地预审的目的:一是用地性质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出于保护基本农田和耕地的需要;三是核算项目合理用地面积,集约节约保护土地。用地报批方式一般有两种方式:独立选址报批和城市批次报批。项目选址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村建设用地规划范围以外,采用独立选址报批方式;项目选址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村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内,采用城市批次报批方式。路网建设项目尽量采用独立选址的用地报批方式。用地审批主体:用地面积70公顷以下(其中耕地必须35公顷以下)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审批;用地面积70公顷以上(含70公顷)、耕地35公顷以上(含35公顷)或者占用基本农田的项目,由国务院审批。按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2号)的有关要求,还须把土地预审资料制成电子报件上报。用地报批程序分为用地预审、征地报批、划拨供地、办理土地证4个步骤,分别取得用地预审意见、省级人民政府建设用地批复、用地划拨决定书和土地使用证4个批复文件。用地预审、征地报批、划拨供地、办理土地证等环节所需申报资料由各直辖市、省(区)国土资源部门规定。在土地预审资料中应包含地质灾害评估备案表、是否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证明材料等内容。本项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三)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污染除了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外,还对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在项目筹建过程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在规划和项目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把在建设过程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潜在的环境影响的可能性减到最小,对于一些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坚决禁止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写阶段、公众参与、修改完善和审批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需要重点评价的内容,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计划;二是正式工作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进一步进行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对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三是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写阶段,主要任务是汇总、分析前一阶段工作所取得的各种资料、数据和结论,完成拟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写工作。四是公布报告书,广泛听取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对于不同意见,可以向编制单位和项目业主单位反映。五是根据专家和公众意见,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六是主管部门最后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是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前置性文件,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必须附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在本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四)节能审查意见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按照项目建成投产后年能源消费量实行分类管理。

(一)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含3000吨标准煤,电力折算系数按当量值,下同),或年电力消费量 500 万 千瓦时以上,或年石油消费量 1000 吨以上,或年天然气消费量 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

(二)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0至3000吨标准煤 (不含3000吨,下同),或年电力消费量 200 万至 500 万千瓦时,或年石油消费量500至1000吨,或年天然气消费量50万至100万立方米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表。

上述条款以外的项目,应填写节能登记表。本项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由省市发改部门实行同级备案。

(五)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在对具体建设工程场址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场环境、地震活动规律、现代地形变及应力场等方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所需要采用的风险水平,科学地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或设计所需要的一定概率水准下的地震动参数(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地震动时程等)和相应的资料。 国务院323号令《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规定:国家重大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安徽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规定:公路、铁路干线的特大型桥梁、大型桥梁以及长度1000米以上的隧道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本项目审批机关为省级地震主管部门。

(六)涉河建设方案

涉河建设方案主要有防洪评价报告书、桥梁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论证研究报告、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等。桥梁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论证研究报告、通航安全评估报告主要针对跨越通航河道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防洪影响评价报告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防洪任务与防洪要求,进行综合分析,科学的提出防洪影响预防和治理的对策和措施来规避建设项目对河道防洪、泄洪等方面的不利影响。法定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审批机关为水行政主管部门。

编制桥梁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论证研究报告目的是使桥梁建设符合国家规定的通航标准,以适应水运发展需要,确保船舶、排筏的航行安全畅通。设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跨越国家航道的桥梁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的审批办法》。审批权限要求:凡在长江、黑龙江干流和通航3000吨级以上(含3000吨级)海轮的沿海、内河航道上修建桥梁的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由交通部审批;凡在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航道上修建桥梁的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交通部授权拟建桥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交通部黑龙江航运管理局审批,报交通部核备。

通航安全评估报告编制目的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水上水下活动对船舶通航的影响,维护通航秩序,保护通航资源,保障通航安全,促进水运经济的发展。省级地方海事管理机构负责所辖区域通航安全影响论证与评估工作。本项工作设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管理规定》。审批机关为航道主管部门。

(七)水土保持方案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目的是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规定:凡征占面积在1公顷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在1万立方米以上的开发建设项目,应当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设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和国家计委、水利部、国家环保局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审批机关为水行政主管部门。

四、土地报批阶段专题研究

(一)土地复垦方案。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方案由相应资质单位编制。国土资源部门审批。

(二)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

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并由用地单位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五、土地报批办理

在土地复垦方案、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批复、项目勘测定界完成后,就可以着手准备土地报批组卷。

一、组卷所需材料:

(1)用地单位应提供的资料:建设项目用地申请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批复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批准、核准或备案文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建设用地项目压覆矿产资源的情况说明;涉及林地的,提供林业部门出具的《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建设项目用地审查表;涉及规划调整的,需提供规划调整实施影响评估报告;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报告书(含界址点坐标成果表)和勘测定界图;市国土资源局对土地复垦方案审核文件;线型工程平面图。

(2)劳动保障部门应提供的资料: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措施落实情况说明表。

(3)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提供的资料:市级国土资源部门审查报告;建设用地项目呈报材料“一书四方案”;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新增耕地验收确认的批复;征地情况调查确认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确认);征地补偿标准及安置途径告知书及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回证;拟占用土地的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用地单位配合);补充耕地位置图(报国务院审批项目用地)。

二、征地流程

(1)办理规划报批手续。依据设计单位出具的项目红线图,至规划部门办理项目选址意见书、选址红线图及规划用地许可证;

(2)根据规划部门下发的用地红线图,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项目勘测定界,出具项目勘测定界报告书。勘测定界成果必须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进行核对,并经项目所在市国土部门审查确认,确保勘测定界成果准确性。依据项目勘测定界图至项目所在市(县)国土资源局绘制拟占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对项目占用林地的,需由项目单位根据勘测定界成果向林业部门申报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

(3)委托有资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机构编制项目用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并由国土资源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该报告进行论证,出具专家论证意见;提供项目勘测定界报告,市国土资源局或省国土资源厅出具是否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的证明材料;

(4)落实占用耕地补充工作,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用地单位向项目所在地县(区)国土部门申请委托补充耕地,缴纳耕地开垦费,获得省国土厅对补充耕地项目验收文件及对应的报国土部备案文件;

(5)配合国土资源局进行征地调查;协调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填写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措施落实情况说明表;

(6)向项目所在地县(区)国土部门提交建设项目用地申请表及其他所需用地报批材料,督促项目所在地县(区)国土部门完成征地“一书四方案”(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供地方案)编制工作。在报件组织完整后,根据征地预存款的规定,开具征地预存款缴纳通知单,同时做好电子报盘。项目申报单位完成征地预存款缴纳工作并凭银行转账单,将报批材料及电子报盘送至省国土厅政务窗口。省国土厅政务窗口对报批材料审核通过后,将报批材料上报省政府审批。

土地报批批复后,然后进行土地划拨、办证。取得土地且施工图审查批复后,就可以进行征地、拆迁,施工招标,申请质量监督和开工许可。至此,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基本大功告成,进入项目建设实施阶段。

七、其他应注意的事项

(一)在项目前期工作中,专题研究报告众多,无论采取委托还是招标,都要注意编制单位资质(最好能有成功案例和业绩)和工作周期是否符合要求,做到合理适度交叉,缩短前期工作周期。

(二)土地报批工作,涉及人多面广,专业性较强,宜由国土部门牵头组建专门队伍办理或者委托中介机构办理。

(三)穿跨越铁路、高速公路时,要为铁路、高速公路的发展预留发展空间,设计方案要得到权属单位认可;桥梁建设的选址和跨径要与近期河道规划保持一致。

(四)在电子文件传输过程中,注意遵守《保密法》,严防泄密事件发生。

第9篇

健全协调督促机制

为了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今年1月我省制定下发了《贵州省“十二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8月又下发《贵州省“十二五”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规划》。这两个规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6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将产业发展规划落到实处呢?

要建立重点产业和产业链发展协调机构。对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链发展,分别明确相对应的省、市、县直部门负责协调,组建专门工作班子,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具体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负责策划产业发展重大建设项目并推进其建设。

要健全省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联系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度。强化“一个重大项目、一个领导挂帅、一个部门为主负责、一个专门班子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加强督查协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及联合会作用,在现有工业协会及联合会基础上推动成立各重点领域的行业协会,指导规范行业发展。

要建立考核督促机制。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指导,跟踪了解和评估检查规划实施情况,如遇宏观环境重大变化等重要原因,及时提出规划调整方案。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和考评奖励办法,强化发展目标专项考核,保障规划落到实处。

充分发挥特色优势

在产业发展方面,贵州具有其他省不具备的特点和比较优势。

资源优势。贵州是能源资源大省,全省电力远景装机容量在4000万千瓦以上,居全国第六位。贵州素以“江南煤海”著称,煤炭保有储量500多亿吨,居全国第五位。贵州是矿产资源大省,全省矿产已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41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28种居全国前5位。贵州磷矿、铝土矿储量都居全国前5位。而且这些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具有十分优越的开发条件。贵州是生物资源大省,全省有野生植物3800多种,野生动物1000多种,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全省有药用植物资源有3924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川广云贵、地道药材”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

有做大做强的基础。经过三线建设,贵州奠定了较好的工业基础,其中在航空、航天、电子等三大军工基地的一些领域,拥有汽车零部件、工程液压基础件等优势产品;开发了压力机盘锻件等潜力产品;对飞机、航空发动机零部件转包生产进入了波音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商体系等。2010年,全省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三大产业”的总产值、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指标占全省高技术产业的份额均在9成以上。我们应依托本省的国防工业基础和医药制造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在高端装备制造和相关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等方面有所突破。

区位优势。从区域分布看,全省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和黔南州,即主要集中在黔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渝黔、贵昆、黔桂、湘黔铁路和贵阳至广州、贵阳至重庆、贵阳至成都快速铁路、长沙经贵阳至昆明客运专线在贵阳交汇,杭瑞高速公路、西南出海大通道贯穿其境,是西南连接华南、华东的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区位和地缘优势明显。因此,贵州应借助其区位优势,积极开展与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区等发达地区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积极承接能矿资源深加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的转移。

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设立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递增,专项增加主要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山东省设立了新兴产业和重点行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省政府确定的400个工业调整振兴项目。如,为了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山东省财政在新能源产业的市场推广、核心技术开发、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给予扶持,仅2009年就投入6.23亿元财政资金。外省的这些做法对我们很有借鉴作用。

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执行税收优惠政策同时,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进一步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方式,包括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的产业和行业进行适当的惩罚性税收政策,抑制“两高一低”产业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设备投入、产品销售等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通过放宽投资准入限制,利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加强联系,研究政策,争取支持。加强与国务院各部委的联系,认真研究它们的有关政策,围绕优势产业链包装系列项目,争取国家财政、金融、税收等支持。用好用足西部大开发政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努力争取更多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加快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高技术产业综合发展环境。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

一是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例如,贵航集团与北京大学共同研究高分辨率无人机遥感系统,探索了一条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成功之路。

二是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三是加快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办法,推动更多的自主创新成果在省内实现产业化。现在,我省也在实施“火炬计划”,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开发和应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培育和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但是,我们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与外省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如,山东省为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2010年,该省财政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资金增加到2亿元,重点支持47项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项目。所以,我们应加快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办法,同时,还可通过提供试验试用场所、实施示范工程等方式,对重点领域创新产品的试验试用给予支持。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以重点学科、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实施和管理为载体,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依托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抓好产业园区建设

一是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园区推行“九通一平”,整合国内外资源,加强园区内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和提升园区投融资环境,增强园区专业功能,全面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增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名牌产品。

第10篇

发改委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1)

今年以来,区发改委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各项中心工作,认真履行部门职能,积极创新工作方式,真抓实干,着力做好跑项争资、经济运行、项目推进、深化改革、稳控物价等各项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1.跑项目争资金工作成效显著。今年,我委进一步加强和上级有关部门联系对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今年上半年共争取上级资金2.07亿元,主要包括中医院中医药大楼5000万元、饶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4800万元、垦区危旧房改造3900万元、垦区棚户区改造2017万元、农饮安全巩固提升1146万元、官塘大道818万元、档案馆502万元等。

2.经济运行分析工作扎实推进。一是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在认真总结上年计划执行情况和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了全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和《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区相关会议已研究通过。二是积极开展经济运行分析。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的通知》,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监测、分析和研判,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切实加大调控力度,确保全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目前我区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已基本完成。

3.抓项目扩投资工作大力推进。一是强化项目谋划。编制了《全区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和《全区2017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科学谋划区重点项目238个,总投资343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45个,续建项目93个,有效支撑和拉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区 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20.6亿元,同比增长14.5%。二是强化项目推进。烯牛石墨烯、富荣电子、宏鹏金属和三都农业示范园等9个项目列入省大中型建设项目(市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54亿元,其中5个市领导挂点重点项目1-5月份累计完成投资7亿元,占年度计划51.8%,序时进度在全市“12+2”中排名前列;贞白中学、富荣电子、柘阳LED、华凯丰科技、上饶卫校和人民医院保健大楼等6个项目列入2017年省市县三级联动集中开工重大项目,项目总投资26.1亿元;全区238个区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其中:贞白中学项目多个班组同时施工,项目指挥长每周现场督查,确保9月1日开学投入使用;富荣电子项目1#、2#、3#厂房、8#办公楼、9#研发楼及1#宿舍楼已封顶,9月10日前全面竣工;丰溪山水田园综合体项目稳步推进,11月底全面竣工;华家源秀美乡村项目征地工作已基本完成,已种植荷花32亩;上饶卫校项目正在方案设计。三是强化项目调度。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区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的通知》,成立了区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其他领导任副组长,区直、乡镇(街道)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重点建设项目推进领导小组,针对不同项目需要协调的各种事项,积极落实挂点区领导调度、常务副区长调度、区长调度和书记调度四级项目调度机制,强力推进我区重点项目建设。四是强化项目管理。上半年,我委开展了多次中央投资项目大检查,对全区20XX年至2017年下达中央资金的131个项目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向相关单位下发了问题整改通知,同时针对社会事业领域2011年以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通报。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建设情况实行每月调度,进一步加强了稽查监管,有效地推进了项目的建设进度,提高了中央资金的使用效益。

4.抓改革促发展工作稳步推进。一是“放管服”改革逐步深入。项目审批方面,我委主动简化投资审批流程,优化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前置,严格落实投资项目备案程序。今年以来我委共办结投资项目83个,总投资89.2亿元,其中备案项目38个,总投资76.6亿元,占办结项目总投资的85.8%;清理收费方面,严格执行财税[2017]20号文件,从今年4月1日起,我区取消环境监测服务费、白蚁防治费、房屋转让手续费等3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停征卫生检测费、委托性卫生防疫服务费、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河道采砂管理费、计量收费、认证费和检验费等7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预防性体检费、登记费和依申请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收费等3项涉及个人等事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执行赣财非税[2017]11号文件,从今年6月1日起,我区取消易地绿化费和公路路产损失赔偿收费(含高速公路)两项省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两次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预计年减负金额为355万元。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降成本优环境方面,全区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2017年工作要点、全区降成本优环境领导小组调整成员名单审议稿已完成;去产能方面,积极推进我区今年化解煤炭产能4万吨的任务目标,当前区政府已同意关闭东阳乡国庆煤矿的决定,该项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深入开展“地条钢”专项督查和电解铝行业违法违规项目清理行动,按照“零”容忍,达到“零”存在的要求,我区制定了排查方案,落实工作分工,层层压实责任。目前我区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已按要求上报。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深入推进。我委制定了《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2017年工作计划》;公车改革方面,我区296辆保留公车标识化工作全部按要求完成。

5.调结构促升级工作有力推进。一是积极培育新动能,制定了《xx区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2017年工作要点》,着力培育新制造经济、新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智慧经济和分享经济,推动我区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二是夯实平台支持。抢抓省里高位推动调区扩区工作的窗口期,上饶高新区调区扩区相关材料再次提交省发改委,目前该项工作正在大力推进。三是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今年以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我区已入选省级试点示范县,东阳龙溪、芦林西坛、铜钹山小丰、枧底溪西、毛村后溪等5个村入选省级试点示范村。

6.稳物价惠民生工作积极推进。一是价格监测精准。每月定期在我区嘉百乐超市、家友超市、裕丰市场、开心人大药房等代表性监测点进行市场采价。其中,对粮食、食用油、水产品、肉类、蔬菜等65个居民生活必需品,布洛芬、板蓝根等30种重点非处方药品和生猪收购价、玉米批发价等12种畜禽饲料进行采价监测并上报市发改委;对水、电、钢材、水泥、成品油等53个品种的商品及服务项目与周边县(常山县、玉山县)互通信息。在获得第一手信息基础上,对群众和社会关心的价格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发现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及时消息,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二是价格管理到位。按照省市的要求,经区政府同意,启动我区社会求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对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领取失业保证金人员共50416人发放价格临时补贴52.26万元;应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要求,分别对农业创客中心、热带植物园的门票进行成本监审;核定了三都热带植物园和农业创客中心门票试行价格、城区三个公办幼儿园春季收费标准、全区2017年春季中小学收费。三是价格监管有力。今年元旦、春节和“五一”黄金周期间,我委出动市场价格监管120人次,密切关注粮食、禽、蛋、菜等群众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价格供求情况和价格走势,对城区农贸市场、超市以及家电商场进行了全面检查(调查);春运和3月中旬,分别对全区各条客运班线票价的执行情况和气象部门的经营性收费进行了检查(核查);分别对区城市管道燃气有限公司和丰溪自来水有限公司有关收费情况进行了检查(核查);对教育、卫生等收费(价格)执收主体系统以及各大商品交易场所,继续强化收费(价格)公示,推进明码标价工作;实行节假日、双休日值班制度,进一步畅通12358价格举报投诉渠道,今年上半年共解答群众价格咨询 9件,举报件办结率100%。四是价格认证精确。上半年共完成涉案物品价格认证案件82件,涉案总金额127.53万元,其中盗窃、抢劫、诈骗等刑事案件54件,毁财案件22件,盗采矿产、滥伐林木、运输危险物品案件6件。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下半年,我委将根据上级发改部门和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继续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健全项目审批(备案、核准)机制,继续做好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工作;

2、进一步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沟通,继续做好跑项争资争策工作;继续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3、做好2017年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和2018年区重点项目谋划工作,加强中央预算内资金、省基建资金项目的稽查、监管工作。

4、继续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

5、继续做好新常态下物价各项工作,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6、继续做好省市发改委及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发改委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2)

2017年是召开之年,也是我市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建设美好新xx的关键时期。市发改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确立善谋、实干、争先工作思路,突出项目工作主线,围绕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主动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强化创新驱动,聚焦“五大行动”,提振“精气神”、提高“执行力”、争当经济工作“排头兵”,逐月、逐季分解落实目标任务,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目标任务。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9.9亿元,同比增长6.2%。 1-5月份,全市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1.9亿元,下降0.4%;固定资产投资46.6亿元,增长15.1%;财政收入7.03亿元,增长15.9%;财政支出18亿元,增长24%;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9.8亿元,增长16.9%;全市用电量3亿千瓦时,增长10%,其中工业用电量0.87亿千瓦时,增长1.3%。

(一)开展经济运行调度。编制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双过半”主要经济指标及GDP主要构成指标目标计划,由市政府印发各地、各单位执行。提请市政府召开2次经济运行调度会,会同统计、经信等部门按月开展指标运行监测和调度。

(二)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围绕国家政策投向,扎实做好项目谋划、项目争取和抓项目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1.强化项目谋划编制。围绕全年投资目标,会同各重点项目平台、各项目责任编制2017年全市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全年计划实施美好新xx重点项目358个,总投资528.1亿元,其中2017年计划完成投资184亿元。亿元以上项目101个,总投资457.14亿元。突出重点项目引领,着力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做好全市“学浙江、抓统筹、谋项目、促提升”活动谋划项目有关工作,做好谋划项目指导、调度、汇总、完善工作,全市共谋划重点项目252个,总投资近400亿元。编报2017年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71个,总投资379.4亿元。

2、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合肥-xx-新沂高铁项目第一次环评公示已完成,并被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被设计为在“八纵八横”主通道基础上规划建设的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目前,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编制完成,选址、环评等支撑性文件已同步编制,正在开展设计招标工作。蚌埠-xx-滁州-南京城际铁路已纳入xx省皖江城际铁路网规划。xx通用机场成功纳入《xx省民航建设专项规划(2017-2021年)》和《xx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7-2030年),机场建设时序为近期(2017-2020年),且规划为构成沿江通用机场群的一类通用机场。xx泊岗淮河大桥项目施工图设计加紧编制。xx至巢湖高速公路项目纳入省交通路网规划,正在加快可研报告编制。104国道绕城线和女山湖特大桥工程稳步推进。环女山湖旅游总体规划初步完成编制。

3、加强项目申报争取。上半年以来,通过发改委渠道共争取中央及省投资项目16个,获批中央及省投资2.15亿,有力支撑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中2017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项目获批资金0.9亿元、池河治理0.27亿元、千亿增粮规划田间工程0.25亿元、职高开放性实训基地0.2亿元、三中教学楼0.15亿元。截止6月底,已开工项目8个,正在进行规划设计项目9个。组织申报了坡耕地治理、产业互联网园、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

4、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推进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纳入省“大新专”项目库项目71个,总投资379.64亿元,2017年计划投资75.1亿元,1-5月份完成投资39.4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2.5%。开展项目集中活动,18个续建项目全部复工,复工率100%;27个计划开工项目已开工20个,开工率74.1%,完成投资17.92亿元;26个储备项目已开工4个,转化率15.4%,完成投资2.95亿元;7个计划竣工项目已竣工6个。

(三)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化工集中区方面,配合市化工园区管委会(筹)做好项目招商服务工作,协调省重化办对拟招商化工项目开展入园前期审核,推动一批精细化工落户建设。凹土产业方面,组织申报了滁州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xx凹土产业发展基地。经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努力,“xx经开区涧溪凹土产业园”已经完成征求国土厅、环保厅、住建厅意见。开展与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合作共建xx经开区涧溪凹土产业园检验检测中心、凹土新材料研发中心事宜。对接茅迪集团、xx路网等一批具有实力的产业园区运营集团,开展PPP项目合作,开发凹土产业园,打造产镇融合的“凹土小镇”。淮河生态经济带方面,编制了《xx市争取列入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重大项目库》,入库项目16个,总投资1715.48亿元。做好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学习、研究,积极争取我市相关项目纳入规划。

(四)着力开展物价稳控。常规开展节假日市场价格检查,确保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开展春季开学教育收费、民生价费、涉农收费和涉企收费多项专项检查。对全市商品房明码标价进行明察暗访,规范商品房明码标价行为,营造公开、透明的商品房销售价格环境,稳定房地产市场。认真办理价格举报投诉工作,确保12358价格举报投诉渠道畅通,上半年共受理价格举报和咨询36件,全部进行了调查核实和处理,并及时回复,群众满意度高。完成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年度审核工作,加快推进水价改革,调整污水处理费标准,正式出台xx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案。落实和完善家禽养殖和加工企业生产电价优惠政策,减免全市128家养殖和加工企业用电金额9.6万元。上半年,价格认证中心累计办理各类价格认定业务97件,标的总金额2768.2万元。

(五)加快推进淮干居民迁建工作进度。桥头镇淮干居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正在开展潘村洼125户淮干居民迁建,目前已完成旧房屋拆除。2017年全市第一批733万16个移民后扶项目全部开工建设。2017年度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监测评估工作报告和2017年度大中型水库直补移民人口更新工作全部完成。

牵头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在全市营造节能有我、绿色发展氛围;努力开展提升行动,推进皖北及沿淮快速发展;牵头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建设诚信社会;认真开展文明创建、扶贫攻坚、秸杆焚烧、企业帮扶和招商引资工作,狠抓廉洁自律各项制度落实和廉洁自律主体责任落实工作,推动党的基层组织规范化和“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建设,努力打造创新奋进发改人才队伍,为推动五个发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部分指标增速下滑。从当前经济运行看,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6项指标增幅低于逾期目标,将影响二季度经济指标目标的实现。

二是工业增长后劲不足。1-5月份,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1.7亿元,仅占全市完成投资总额的28%;在库工业项目剩余投资严重不足,剩余投资不足20亿元。从工业用电量看,1-5月,我市工业用电量8348万千瓦时,下降1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5261万千瓦时,下降16%。从新投产企业看,1-5月份,全市未增一家规上企业,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1-5月份,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6亿元,增长15.1,增速位居滁州市第6位。其中完成工业投资9.6亿元,下降14%;技术改造投资下降3.78亿元,下降11.8%。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做好综合规划工作

1.加强经济形势分析调度。根据我市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滁州市下达我市任务,加强对全市经济运行调度工作,确保完成全年任务计划。做好县域经济目标考核涉及我委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发展、节能减碳、项目工作、向上争取资金等指标调度,力争指标争先进位。

2.加强政策分析研究。在推进五大行动计划、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皖北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组织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推动工作落实。

3.编制年度计划报告。向市人代会报告《全市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和下半年工作安排》。科学拟定全市2018年全年目标计划,在全面分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谋划编制《全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4.扎实做好改革工作。统筹推进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改革工作,确保全市经济和行政体制2017年改革任务圆满完成。

(二)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1.加强投资调度。协调解决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入库相关问题,力争完成全年162亿投资计划任务,较上年同期增长15%。

2.聚力项目建设。以项目工作为抓手,以实施全市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和省“大新专”项目为核心,完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机制,加强项目调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3.做好项目争取。密切关注中央、省级层面战略重点及扶持方向,着眼“十三五”规划,谋划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新项目、大项目,充实完善项目库,力争更多项目纳入上级规划。

4.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着力推进2017年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5、加快服务业发展。协调开展服务业重点项目谋划,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协调推进广大物流城、徽商大市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做好服务业和社会事业项目申报争取工作。

6、移民安置建设工作。组织好2017年移民后扶项目实施,重点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倾斜移民产业扶持项目,帮助贫困移民脱贫解困。完成潘村洼淮干居民迁建,做好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为抓手,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责任,全面加强联防联控,全力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向多因子、全方位、区域协同控制转变,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切实保障我市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和实施阶段

(一)工作目标

通过5年的努力,区域大气环境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全市大气污染防治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酸雨、灰霾等污染明显减少,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广大人民群众能呼吸到清洁的空气。

1.全面完成我市"十二五"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5.8%和14.5%。

2.热电、化工、印染、制药等重点行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实现排气口与厂界双达标。

3.建设完善城区机动车排气检测和监管体系,机动车年审排气污染同步检测率达到100%,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的油气排放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4.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70%以上。

5.城区餐饮业油烟净化装置配备率达到100%,建立运行维护制度;城区所有建筑工地现场施工达到扬尘控制要求。

6.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基本杜绝秸秆野外焚烧现象;"烟尘控制区"建成区覆盖率达到100%;完成省下达的绿色矿山创建任务,需治理与修复的废弃矿山治理率达到98%以上。

7.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6.5%,平原地区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8%,城市(城镇)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5%以上。

8.大气复合污染监测和预警体系建成投运,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完善。

9.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下降11%、10%,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10%、5%。酸雨率和酸度均有所下降,灰霾天气出现频率有所下降。

(二)实施阶段

1.启动推进阶段(2012-2013年)。编制蓝天行动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初步建立区域大气环境管理与协调机制,全面开展区域空气污染治理工作,完成年度大气污染物减排任务;编制并实施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监测体系建设方案,逐步建立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到2013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进一步健全,大气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得到增强,环境空气质量趋于改善。

2.深化成效阶段(2014-2016年)。巩固和深化区域空气污染治理成果,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大气污染重点问题基本解决,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酸雨、灰霾等污染明显减少。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1.优化工业规划布局。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按照"集聚、提升、淘汰"的调整原则,及时搬迁、淘汰对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高污染企业。同时,严格限制在城市主导上风向建设热电、水泥、印染、化工等废气高排放企业。

2.加快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废气污染整治。以杭州湾工业园区、道墟化工小区为重点区域,以医化、农化、染化行业为重点行业,推进工业大气污染防治。有机废气排放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有机溶剂使用量。同时,加强对有机废气的收集,增强废气净化效果,做到污染物排气筒排放浓度和厂界浓度双达标。所有印染企业必须在2012年底前完成定型机废气整治并确保稳定运行,化工、医药、农药、印刷、家具(玩具)制造、喷漆、涂料、塑料、橡胶以及合成革等行业在2015年底前完成有机废气整治。

3.加强热电企业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新建和在建燃煤发电机组、热电锅炉同步配套建设高效除尘、脱硫和脱硝设施。到2014年,现役35吨以上燃煤锅炉烟气完成炉外脱硫、SNCR法(或SCR法)脱硝改造并通过168小时验收,设施投运率达到95%以上,综合脱硫率与脱硝率分别达到80%和60%以上,并完善CEMS仪表、建立健全DCS系统。推广应用工业袋式除尘技术,在城市及近郊,工业锅炉和热电厂采用布袋等高效除尘技术,提高除尘效率。

4.加强水泥行业大气污染整治。到2015年,全市所有水泥厂(含粉磨站)、水泥制品厂生产设备排放的粉尘及无组织排放的粉尘均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

5.控制工业锅炉窑炉污染。所有工业锅炉窑炉使用单位都要配备符合要求的污染治理设施,采取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确保各种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禁止直接使用含硫量超过0.5%的煤炭。鼓励4吨/时(含)以上、20吨/时(含)以下的燃煤锅炉逐步分批进行清洁能源改造或煤气化、水煤浆等其他洁净燃烧技术改造。

6.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强制性淘汰改造新三年行动,强化重污染项目淘汰改造力度,进一步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同时,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关闭石灰窑土窑和不符合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采石生产企业,淘汰工艺落后的生产稀释剂、涂料、油墨、黏合剂等小化工企业和污染严重的铸造冲天炉、单段煤气发生炉等生产工艺及设备。2012年底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多晶硅产能和窑径3.0米以下的水泥磨机(生产特种水泥的除外)。

(二)实施绿色交通物流工程

1.强化对机动车排气检测站的运行管理,在用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与车辆安全技术检验同步检测率达到100%,经检测、抽测排气不合格的机动车实行强制维修。

2.2012年底前,完成全市现有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的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工作,达到相应的国家排放标准。新建加油站、储油库按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建设。

3.按要求做好符合国家第三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的供应,建立完善车用燃油清净剂管理制度,完善油品供应市场监管体系。

4.按国家规定的阶段排放标准开展新车注册登记管理,同步开展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审核发放工作。

5.划定"黄标车"限行区域,开展"黄标车"区域限行;制定出台高污染车辆淘汰补助政策,加快黄标车淘汰步伐。

6.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系统。加快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快速便捷的交通系统,优先发展大容量的城市公共交通,加强枢纽场站衔接,完善区域交通网络,保障道路安全畅通,减少因道路拥堵造成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鼓励发展和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汽车,大力推进公交车、出租车、驾校教练车"油改气"工程,探索建立可持续的电动汽车商业运营模式。

7.发展"绿色"物流。加强对码头货物装卸、物料堆场、化工原料储罐的管理,大力整治相关的粉尘或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强化对低速货车和非道路机械的环境管理,督促物流企业使用绿色环保标准的货物运输车,规范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制度,减轻因交通运输及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

(三)实施城区蓝天工程

1.推行清洁能源。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工作,逐步扩大禁燃区范围,大力推行以清洁能源替代燃煤锅炉。到2015年,完成规划建成区内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70%以上。

2.防治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建立协调监管机制,强化城区扬尘污染控制,城区所有建筑工地实施封闭化管理,严禁敞开作业,采取洒水、覆盖以及工程车辆出入口设置冲洗设施等防尘措施;建筑拆迁必须采取边拆边洒水作业方式,及时清运拆迁建筑垃圾等防尘措施。

3.加强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城区内排放油烟的所有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建立运行维护制度,按要求定期对油烟净化装置进行清洗,确保油烟达标排放。油烟排气筒朝向和高度应避开易受影响的建筑物。城区内的居民住宅或者以居民居住为主的商住楼内不准新建产生油烟污染的餐饮服务经营场所。

4.开展服装干洗业污染治理。从事服装干洗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洗染业管理办法》。新(改、扩)建干洗店应当使用具有净化回收干洗溶剂功能的全封闭式干洗机。现有洗染店使用开启式干洗机的,必须限期更新为全封闭式干洗机或进行改造,增加压缩机制冷回收系统,强制回收干洗溶剂,实现达标排放。

5.整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废气。采取适当方式对工业企业的污水治理设施和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所产生的恶臭废气进行收集和净化。逐步开展垃圾填埋场废气治理,采取气体导排、处理和利用措施及除臭措施,并达到相应的国家排放标准。加强垃圾焚烧设施的废气治理设施建设,确保废气治理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步运行,并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6.大力控制地面和道路扬尘。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提高城乡绿化水平,减少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地面。加大道路和地面的改造投入,逐步改造低质材料路面,减少道路扬尘。建立城乡一体的道路路面保洁制度,有效控制城郊道路扬尘。

(四)实施农村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1.鼓励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秸秆还田和多元利用的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2.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部门分工协作,严格执法监管,建立健全禁止秸秆露天焚烧的长效管理机制。对省环境监测中心遥感监测发现的秸秆焚烧点,要及时响应,切实加强监督管理。

3.加强烟尘控制。继续开展"烟尘控制区"建设,建成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城郊结合部、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国道、省道两侧1000米范围内的区域要全面创建"烟尘控制区",各类炉窑灶排放的烟尘、粉尘和林格曼黑度均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4.控制农业氨污染。大力开展化肥农药污染防治,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着力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田化肥施用量,减少氨逸出和挥发。

5.防治矿山开采污染。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工程,努力减轻矿山开发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严格控制矿山开采、加工作业、废弃物堆放、矿石装运过程中的粉尘排放。粉尘无组织排放浓度应符合国家《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相关要求。按期完成省里下达的绿色矿山创建任务,到2015年,符合创建条件的生产矿山90%以上建成绿色矿山。

6.加快推进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深入开展以"千矿整治"为载体的废弃矿山治理工作,加强露天开采矿山的边坡整治、复垦、复绿及景观修复,使矿山生态环境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到2012年,全市需治理与修复的废弃矿山治理率达到95%以上,2015年达到98%以上。

7.大力实施森林碳汇工程。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6.5%,平原地区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8%,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5%以上。

(五)建设大气复合污染监测与评价体系

1.建设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在现有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和气象监测系统的基础上,优化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位,选择性增加大气臭氧、细颗粒物、一氧化碳、有机污染物、大气能见度和灰霾等监测设备,到2013年,基本完成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监测体系建设,到2015年,根据省政府要求,完成监测站位建设工作。

2.提高特殊污染因子的监测水平。加强对污染源大气特殊污染因子的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掌握全市大气污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等特殊污染因子,为污染治理、事故处置及制定恢复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完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深入研究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及其传输特征和危害。完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把臭氧、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废气等因子逐步纳入城市空气质量评价范围,使空气质量评价结果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4.逐步开展低能见度和灰霾等天气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工作。建立区域大气能见度、灰霾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根据低能见度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程度和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逐步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动态调控不利气象条件生成区域的社会生产和区域交通等活动,尽量降低低能见度和灰霾天气的危害性。防范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对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实行统一指导、分级响应,协调处理突发大气环境应急工作。

四、保障措施

开展蓝天行动,事关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维护,事关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合力攻坚,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市蓝天行动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分管杭州湾工业园区常委、市政府分管环保工作副市长任副组长,发改、经信、公安、监察、财政、环保、建设、交通运输、农林渔牧、城管执法、服务业发展、建管、国土、工商、气象、"两区"等部门和单位及相关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环保局负责办公室日常事务,牵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对领导小组研究部署的相关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督查,并定期组织绩效考评。同时,市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督促工作进度,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落实目标责任

明确乡镇街道、"两区"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责,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完善措施,抓好落实,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政策落实到位、工作责任到位、资金保障到位,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该项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对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由市蓝天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每年对各有关责任部门、相关乡镇街道、"两区"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并将督查情况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对未按要求完成年度任务的乡镇街道和部门单位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对瞒报、谎报工作进展情况,整改不到位的乡镇街道和部门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并依纪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同时,每年安排蓝天行动工作先进奖励经费50万元,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严格环境管理

1.严格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根据国家和省的总量控制要求,通过排污许可证形式将总量控制指标分解下达到排污单位,建立和完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做到持证排污、依法排污。有大气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的排污单位,必须如期完成减排任务。

2.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加强大气污染源头控制。从空间环境准入、总量环境准入、项目环境准入入手,完善环境准入制度的决策评价机制,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严格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管理,加强建设项目的执法监督,从源头预防大气污染。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新(扩、改)建项目清洁生产水平要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加强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医药、化工、印染等重污染项目的审批管理,严禁化整为零,违规审批和建设。市区禁止建设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厂。建立产业转移的环境监管机制,防止将重污染行业转移到农村地区。

3.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标准,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相关大气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标准,强化环境法治,继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城管执法责任制,并将处罚信息纳入信用评价体系,作为企业资信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12篇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2008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12%;

——单位GDP能耗下降4.36%;

——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均下降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

——进出口总值增长12%;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上述预期目标计划安排,力求体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关于地区生产总值。生产总值为预期性和指导性指标。2008年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12%。主要考虑:一方面与国家、省的预期目标和我市“*”规划相衔接;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投入,我市具备了持续较快发展的基础条件。今年国家实行“两个防止、一个从紧”等宏观调控政策,我市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应留有一定的余地,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切实转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各项改革、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节能减排指标。主要包括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三项指标。其中,化学需氧量为首次列入年度计划,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工作。按照“*”规划,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3%。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大力度调整引退了一批陶瓷、水泥、纺织、小火电等高耗能、重污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今年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向纵深推进,将继续调整引退一批高耗能、重污染产业。为确保完成“*”期间我市节能减排目标任务,2008年计划安排单位GDP能耗下降4.36%,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下降10%。上述三项指标均为约束性、刚性指标,必须千方百计确保完成。

关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2008年仍存在一些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因素,如美元贬值将加剧全球性通货膨胀;能源、农产品以及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位运行等,将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导致部分物价上涨。因此,我市应把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今年我市价格工作的首要任务,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

关于城乡居民收入指标。预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7%。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将逐步缩小;另一方面,发展改革的成果将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六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精细发展第一产业、优化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在农业发展方面,着力提升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都市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水平。在现代制造业发展方面,大力引进大型高端产业项目和优质项目落户我市发展,加快发展以汽车配件、液晶电视、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光电子、新材料和环保等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引导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改造提升家电、纺织、陶瓷、水泥等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培育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大力发展品牌经济、总部经济。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抓紧修编《*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以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为重点,加快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组织筹备好第五届国际物流合作洽谈会,推动空港物流合作的开展;加强与国家级或国际级会展合作,打造*会展品牌;继续抓好国内外大型零售业和连锁商业进驻我市工作,打造适合组团式现代化大城市的商务格局。

二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继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加强以专业镇、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升级示范区为载体的公共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抓好广东(南海)数字创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禅城创意产业园、顺德华南家电研究院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我市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继续加大技改投入,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品牌。

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把握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机遇,调整优化我市五区产业布局。按照“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广佛两市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推进广佛区域合作,实现广佛同城化发展。以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对接为先导,积极推进与广州在装备制造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会展业、旅游业等多方面合作,提升区域竞争力。

(二)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

一是做好重点项目计划安排。2008年计划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270项,总投资1622亿元,当年计划投资508亿元。其中,广佛轨道交通、广明高速公路、德胜电厂(二期)、南海发电一厂(二、三期)、三水恒益电厂、*天然气利用工程、南海奇美模组(一、二期)、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等18个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78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09亿元。此外,列入市预备重点项目100项,总投资502亿元。

二是抓好重点项目跟进落实工作。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发展质量的目标,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和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做好用地、资金安排,按计划推进重点项目落实。交通项目:全力推进广佛轨道交通建设,抓紧开展南延线项目前期工作。继续抓好一环东路南、北延长线及第一批4项和第二批17项重点路桥工程建设,争取“一环”南路南拓工程和“一环”西路南延线、“一环”南路西延线工程早日动工。加快城市道路六级标准化的规划和建设,配合省做好途径我市的七条高速公路和武广、贵广、南广、广珠铁路的项目建设。加强与广州新火车站、白云机场、南沙港等重要枢纽以及其他周边城市的道路对接。能源项目:重点抓好顺德输变电工程、顺德德胜电厂(二期)、南海发电一厂(二、三期)、三水恒益电厂和液化天然气工程建设,力争德胜电厂(二期)今年上半年建成投产。环保项目:加强以汾江河为重点的河涌以及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加快推进镇安、东鄱、南庄和盐步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各镇街生产生活密集区污水达标排放。市政项目:按照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大城市建设要求,全力推进东平新城和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为重点的中心组团建设,加快城市出入口的改造提升。加快“三旧”改造项目建设,抓紧编制旧村居改造专项规划和相应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村镇规划,继续推进首批122个建制村居试点的旧村改造示范村居建设和农民公寓项目建设。产业项目: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农业等领域项目的建设,重点抓好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南海奇美模组项目、顺德美的总部大楼、顺德华南家电研究院、南海工业园、南海三山(国际)物流港区、顺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顺德GEF渔业综合产业园等大型优质项目建设,推进*集团水泥项目前期工作。民生项目:大力推进*市第二水源工程、*市公共卫生大楼、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治疗中心、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学院等社会事业工程建设。

三是加强新开工项目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精神,严格执行“八个必须”的开工条件,建立新开工项目的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强化对新开工项目的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确保新开工项目规范有序推进落实。

(三)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着力改善城市环境

一是切实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制。抓紧制定落实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实施方案,把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二是加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制定和实施高耗能产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以及脱硫工程建设,加快淘汰高消耗、重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组织开展汾江河第二期综合整治,力争2010年实现河水变清目标。推广南海治理高耗能、重污染产业的经验,重点抓好陶瓷、纺织印染、立窑水泥、小火电等行业的整治。按照“上大压小”的工作计划,确保完成关停小火电机组的任务。

三是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节能降耗。积极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引导高耗能行业落实节能降耗措施,加快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实施绿色照明、企业节电、节约和替代石油等十大节能工程。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

四是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工作。按照“三年促变、绿地*”的总体要求,加强城市绿化规划,继续抓好广佛主要道路衔接口和示范路绿化工作,全力抓好“一环”全线绿化景观改造提升,积极推进*公园二期、南海虫雷岗公园扩建改造和顺德桂畔海沿岸景观等城市公园、天台绿化和河涌整治绿化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增强发展活力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财政、规划等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区向镇(街)放权的方式。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一站式”网上审批服务体系和市、区、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财政对公共领域的投入,优先落实涉及民生利益的项目。把握我市作为全省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市契机,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和人事制度改革。

二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劣势企业退出步伐,强化土地转让、股权转让等资产处置过程中的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和核准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继续推进城市可经营项目市场化,办好2008年*城市可经营项目投资推介洽谈活动。大力加强上市企业培育,推动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强做大。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重点培育具有竞争优势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支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

四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按照“城乡一元发展”的目标,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在城市化进程中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建立共建共赢的农村发展利益合同体,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的生产发展环境。继续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民减负增收,在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村镇中创新发展。

(五)更加重视民生事业,着力构建和谐*

一是继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着力解决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扎实做好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搞好城镇职工门诊医疗,完善被征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制度,把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二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按照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大力发展优质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和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持财政对教育的增长性投入。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延伸至非户籍常住人口中13类政策性照顾借读生,进一步健全扶贫助学制度。

三是加快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健全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管理政策,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以及盗抢机动车、入屋入室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犯罪,重点解决流动人员、城中村、特种行业、摩托车、网吧等当前社会管理的难点问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突发事件、防灾救灾应急机制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五是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严格食品、药品等的市场监管,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加工企业、超市等单位的检查监督。进一步落实粮食工作政府负责制,完善全市粮食应急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充实地方储备粮规模,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

六是着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按照党的*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着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支持旧村居改造、实施渔民安居工程、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拓宽免费义务教育范围、着力解决“看病贵”问题、实施免费培训就业计划、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加大低保家庭幼儿扶贫助学力度和建立低保家庭价格补贴机制。

(六)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节,着力推进科学发展

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价格、收费秩序整治,强化市场价格监管和检查,努力保持全市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搞好煤电油气运供需衔接,优先保障民用需要,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继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电网电源项目建设,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做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抓好税收征管,优化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需要。

二是配合国家和省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根据我市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研究提出我市五区主体功能区定位的意见,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第13篇

一、我县经济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

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看,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全省13位,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49位,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全省第一集团(前二十名)中等靠后水平,并且下滑的趋势相对比较明显。这些充分说明,过去单纯依赖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做法,已经走到难以维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边缘。

(二)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但各次产业比重和结构不合理

我县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变化、社会发展态势与全省平均水平十分相似,是一个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善的县份,基本能体现出经济结构大而全的特点。以地区生产总值统计分析,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13:63:24,从产业贡献看,三次产业均持续增长,一产增长5%,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仅为4%,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不到1个百分点;二产增长21%,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80%,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过12个百分点;三产增长8%,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6%,拉动GDP增长不到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二产是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增长极,三产虽然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比较明显,但二、三产业互动性较差。

(三)主导产业不断扩张,但产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全县工业保持了年均20—30%的超常规增长速度,发挥了带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体作用。但是,我县主导产业高度依赖煤焦等资源性产业,而这类资源性产业的税费首先要体现资源的国家权属,产业税赋具有突出的“国税重、地税轻”的特点。这也正是我县经济总量和财政总收入较大,而县级可用财力偏弱的重要根源之一。

(四)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快,但对农村经济发展示范带动作用偏弱

我具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发展壮大了水塔老陈醋、森泰牛肉等,组建了葡萄、芦笋、蔬菜、畜产品等农字号龙头企业和—批从事农畜产品加工的民营企业。通过狠抓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专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市场风险,订单农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较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五)服务业发展不断推进,但第三产业对地方可支配财力增加的贡献不足

全县已基本形成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优势服务业。此外,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趋势较好,结构逐步优化,领域不断拓宽。同时,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近年来,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服务业快速起步,服务领域逐步扩大,旅游业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态势。但从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情况看,“十五”期间二产提高了20个百分点,以服务业为主的三产却下降了12个百分点。行业间的税收留成政策特点,使得我县成为财政大县,而不是财政富县。另外,服务业质量有待提升,新的业态急需壮大。

二、我县推进绿色转型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绿色发展理念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导向,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以构建县域特色绿色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绿色转型战略;全面推进“绿色清徐”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彰显城市特色,为我县建设“一城两区三基地”,打造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通道;将我县建设成为自然禀赋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合、“山、水、城、林”交相辉映的现代化中西部生态强县,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

二要坚持自我调整与借力发展统一共进的原则。

三要坚持短期突破与持久推进协调一致的原则。

四要坚持绿色转型与增加地方可支配财力同步的原则。

三、实施“三大重点工程”,为绿色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一)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

节能方面:2007年全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6%以上,到2010年全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30%;分类建立重点用能行业能耗标准,力争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节能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市场主体自觉节能的机制。

减排方面:严格项目核准,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提高达标标准和监控水平,采用依表计费和安装在线监测、在线监控设施为手段,有效监察企业环保设施稳定运行和偷排行为。淘汰落后工艺,取缔土小企业,削减非法排污量。要不断改变燃料结构,减少耗煤量,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主要任务:全县范围内禁止新建焦炭、炼铁、电力(余热发电或能源综合利用项目除外)、冶金、化工、水泥、铁合金等重污染企业;大运高速公路两侧各2公里、青银铁路、307、208国道、榆古路、清东路等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各1公里,汾河两侧各2公里范围内,严格禁止新建炼焦、制浆、造纸、冶炼、洗煤、选矿和生产建材、耐火材料、铝矾土、电石、硫磺等重污染项目;在划定的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示范区、食品工业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等区域内以及居民区和村庄周围1000米范围内,不再审批重污染企业。

主要目标:到2010年,大气、水体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按容量和总量计划削减。其中,烟粉尘排放量减少30%,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50%,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50%。

(二)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

加大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改善和提高我县环境质量。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县水资源,努力实现水环境质量的全部稳定达标。

总目标:到2010年,县城Ⅱ级和Ⅱ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240天;建设白石河流域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保护区饮用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地表水水质达到农田灌溉标准。

具体指标:工业企业烟粉尘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30%,二氧化硫削减5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以上,污水回用率达到5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5%以上。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65%以上。城市气化率达到70%以上。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0%以上。

(三)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

提高对造林绿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造林绿化工程作为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打造省城南部绿色屏障为总体目标,按照“年初规划、常年绿化、形成精品、四季常绿”的指导思想,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镇绿化和乡村绿化,有重点、有计划、分阶段推进工程建设。2007年,完成通道绿化、城市绿化、企业绿化、村庄绿化等四项重点工程,2008年5月底基本达到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标准,2010年建成全省林业先进县,2011年建成全国生态旅游观光林业先进县。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以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提升主导产业素质和水平,走清徐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主要任务:建设成为全省的工业经济循环发展示范基地、生态型煤化工产业基地、以镁合金和新型建材为主的材料工业基地、铸造产业新型化改造示范基地和承接省城中心区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使工业经济成为促进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绿色转型,打造实力清徐、生态清徐、和谐清徐的主导力量。

发展目标: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培育5个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10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核心竞争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县域主导产业总体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行业核心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工业污染物排放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1、做优焦化产业,延伸发展煤化工业

主要任务:一是认真落实各项产业政策要求,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二是深入研究焦化产业政策,找准政策支点,变压力为动力,通过产业延伸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

2、整合煤炭资源,推进煤炭工业集约化发展

主要任务:一是自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以产权股权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整合中小煤矿,尽快培育一到两家符合国家、省煤炭行业准入要求和扶持标准、符合即将建设运作的“太原市煤炭交易中心”会员资格的大型煤炭企业。二是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监管,推进9万吨以上、30万吨以下煤矿技术改造,并抓紧向资源综合利用、煤炭深加工、煤基化学工业一体化企业发展,力求在政策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3、提升金属镁工业,壮大其它新型材料工业

铝镁工业和新型材料工业是省市重点鼓励发展的四新产业之一。我县镁工业基础雄厚,原镁产量占全国的20%左右,是我省重要的镁工业基地之一。今后发展镁工业的主要任务,一是全力提升镁及合金制品工业;二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推进优质钢铁等其它材料工业科学发展。

4、推进铸造工业二次创业,大力发展精密铸造业

铸造产品在省产业政策中被归入机械装备制造业,属于省市重点扶持的产业领域。今后的主要任务,依托和发挥好产业基础雄厚、市场网络健全、熟练劳动力和营销管理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大产品和技术研发、引进力度,提升产品档次,并逐步由单一的暖气片铸造向汽车零部件等精密铸造领域转型。

5、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是我县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资源型经济向技术效益型经济转型,乃至建设绿色工业体系的基础和必然选择。今后的主要任务,一是本着尊重市场选择、立足县域要素禀赋特点的原则,找准比较优势,明确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二是发挥好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迅速壮大产业规模。

(二)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我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太原都市消费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粮、果、菜、畜、林”等五大特色基础产业优势,打造中国醋都、特色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基地。

发展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有利于比较优势发挥,有利于结构调整优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的都市农业(城郊型农业)发展体系。力争形成3—5个有较强的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扶持壮大5—10个在省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2—3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达到40%。

主要工作:培育整合壮大六大产业体系。

l、整合壮大“老陈醋”优势产业

促进全县醋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多元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建设水塔老陈醋食品工业园,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辐射力的醋文化品牌。到2010年,全县食醋产量达到45~60万吨以上,占全国食醋市场的份额达到30%左右,形成5—10个高端醋系列产品。

2、玉米及深加工产业体系

大力扶持卫文等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到2010年,80%的玉米实现县内加工转化。

3、葡萄、红枣及深加工产业体系

加快恒丰二期项目前期工作,促进外资尽快到位、及早开工。扩大壶瓶枣种植规模,重点扶持小武精品红枣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打响全国优质高档葡萄生产基地、全国红枣生产示范基地品牌。到2010年,全县优质无公害葡萄生产发展到10万亩,壶瓶枣的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以上,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5—10家。

4、畜产品及深加工产业体系

以森泰牛肉产业化发展项目为龙头,进一步扩大和完善肉牛集约化养殖公司、优种牛技术公司、肉牛屠宰厂和肉牛交易市场的规模与功能。到2010年,全具优质高档肉牛存栏量达到6万头,肉牛出栏量达到15万头;全县奶牛存栏量达到2万头,年产奶6万吨,乳品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优质瘦肉猪年出栏量达到40万头,年猪肉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

5、蔬菜及深加工产业体系

瞄准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绿色精品蔬菜和深加工蔬菜。以龙头蔬菜加工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为突破口,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丰富新品种。到2010年,蔬菜栽培面积达到3万亩,主要蔬菜品种达到50—60个,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0%,蔬菜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80%,商品菜总产量达到80万吨左右,5%特色精品蔬菜和加工蔬菜打入国际市场,骨干蔬菜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0家。

6、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体系

重点加强白石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综合开发,可在上游林牧区设计开放狩猎场,在下游葡果区发展观光、采摘和休闲度假项目。同时,加强观光线路公路的拓宽改造及相应附属基础设施建设、沿线村庄绿化美化,开通高速路东于服务区游客进入度假村通道,搬迁重点观光区工业企业,改善旅游线路生态环境。

(三)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提高三产的发展规模水平和质量,努力促进全县“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

我县现代服务业的基本任务是,优先发展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挖掘整合文化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即:建设三大基地,形成“一二三”发展格局,重点培育五大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县服务业总投资达到l0亿元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年均增长2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30%。

三大基地:建设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打造太原都市“后花园”,建设太原市1小时休闲健身度假和工农业旅游目的地。

建设太原经济圈现代物流基地和环渤海区域性物流吞吐中心。依托开发区和中卫火车站,配合即将建设的太原武宿物流园、太原高新开发区物流园,加强与环渤海地区的信息互联、资源共享、空间对接,建设专业物流基地,力争成为太原经济圈副中心县区的重要板块。

打造信息化宜居物业。借助太原经济圈内外交融趋势和太榆同城化契机,将我县建成为省会太原消费者在郊县的首选居住地之一。

形成“一二三”发展格局:在服务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方面,“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形成以县城和开发区为一个主轴,东西两条旅游线路并行,建设商贸金融物流、休闲度假与工农业旅游、民俗与晋商文化三大功能区的“一二三”发展格局。

县城和开发区主轴:联合清源镇、东于镇,建设县域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居民宜居城市,加强城市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

东西两条旅游线路:融合醋文化、晋商文化、贯中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依托中国醋都、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工业三大基地,贯穿旅游景点,形成“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齐全、“休闲、健身、度假、观光”功能多样的现代旅游业发展格局。

东线以208国道为脉络,以葡萄庄园、徐沟背铁棍、大常秦家旧宅、尧庙、水塔“中国醋城”、明清醋坊、恒丰枣业、森态牧业以及蔬菜深加工等资源为依托,链接乔家大院等,打造民俗文化游、工农业旅游特色线路。

西线以307国道、大运高速公路为脉络,以县城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和“醋都水乡文化城”建设、东湖醋园、罗贯中故里、三国城、清泉寺、葡峰山庄、马鸣山自然风景区、香岩寺、都沟石窟、狐突庙、宝梵寺、东于生态度假村、李家楼生态农村建设、贾兆晋商民居为依托,打造历史文化游、休闲健身度假游特色旅游线路。

三大功能区:以县城和开发区为中心,各乡镇所在地为重点,形成商贸金融物流区;以马峪、东于、孟封为重点,依托相关景点和工农业企业、基地,建设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区;以清源、徐沟为重点,弘扬民俗文化,挖掘整理“清太徐”晋商旅游圈功能,形成文化展示区。

重点工作:培育五大重点产业

1、建设太原经济圈现代物流基地

规划建设开发区物流园和火车站吞吐中心,加快搭建森态中国牛产品交易网络平台,抓好孟封小武蔬菜物流中心市场标准化升级改造,建设晋韵楼生鲜产品加工及物流配送中心以及水塔老陈醋及土特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依托农机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全国有影响、辐射北方地区的农机交易市场。

2、建设省城太原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举办“醋文化节”、“葡萄采摘节”、“工农业体验游”等,借势造势,打响“中国醋都、葡萄之乡、晋商发源地和贯中故里”四个文化旅游品牌,吸引客源。以工农业旅游为主,精心打造农家休闲游和生态观光游系列产品。重点建设葡萄沟、龙林山等精品景区,建设以“一山一沟”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产业带。精心推出历史文化游、民俗风情游、休闲度假游和产业观光游等系列产品,扩大我县在省内外“历史文化城、观光休闲地”的知名度。

3、打造信息化宜居物业

通过合理的规划优化城镇环境、塑造城镇形象、吸引外来投资,实现三个效益的统一。新建三星级以上现代化酒店1个,加大东南坊、东于和大北等村一批高标准住宅小区建设速度。

4、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建设现代商贸流通网络

以促进商品流通、繁荣县域商业为目标,引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加盟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机制,发展百货店、专卖店、配送中心、超市、便利店等多种业态,拓展城市商圈,调整网点布局,建立网络化、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通产业。

5、提升金融服务业

紧紧抓住国家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机遇,积极支持和吸引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我县农村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推动县域金融体系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四)以清徐经济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加快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和调整,打造大太原经济圈新的增长极

经济开发区的主要任务:建设以煤化工产业为主导,集清洁能源、精密制造、新型材料、物流商贸为一体的新型生态工业园区,太原经济圈乃至中部地区新的工业增长极,工贸物流互动发展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范园区,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试点园区,绿色转型的主战场。

开发区发展重点工作:

l、优化布局,促进开发区产业关联与组群配套

按照“同业入园,形成循环,绿色发展”的要求,打造以煤化工为主导,精密制造、新型材料、商贸物流等为核心的绿色产业集群“高地”。

2、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凸显其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作用

充分发挥美锦煤气化、梗阳实业等企业在产业集群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偿试组建大型产业集团。按照“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思路,着力引进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大企业集团,增加这些企业在开发区的植根性,形成持久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3、着力打造品牌,提高产业集聚优势和竞争能力

开发区要努力实施好“品牌强区”和“品牌兴企”战略,加快推进品牌培育和认定工作,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培育出更多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推出更多技术领先、管理高效、形象良好的企业群。

4、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效益

重点抓好煤焦产业链的循环延伸,积极构建以煤炭—焦炭—煤气—化工、焦炭—煤气—冶金、煤气—合成氨、尿素以及副产品甲醇、煤焦油—碳黑—轮胎、煤矸石—电—硅铁—镁、煤气—硅—原镁—镁合金—镁深度加工—水泥—余热发电、原镁—铝镁合金制品—重型机械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零部件为主的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形成深加工、清洁化、低排放、资源化的产业循环链。

5、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为区内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按照“六通三化一平”标准和生产、商务、生活、物流“四区一体”要求,坚持“大配套一次到位、小配套围绕项目集中进行”的原则,采取财政投入、社会投资、部门引资、银行融资、企业垫资等多种融资形式,分期分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内外道路、能源供应、供水及污水处理、商贸文化、通讯设施、环卫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管委会办公楼、入区道路、3平方公里起步区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要尽快建成投入使用。

6、构建园区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开发区产业整体竞争力

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建立产学研互动合作模式和技术研发联盟。偿试建立产业发展公共技术平台。构建专业化、网络化、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在开发区设立1—2个与主导产业相关联的博士后工作站。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形成由政府引导资金、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与投资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担保及其他中介机构组成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绿色转型的科研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省城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加强合作,加快绿色转型各方面工作人才培养,面向企业法人和经营者进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等理论培训,促进与绿色发展相关生态技术的研究与攻关,研究开发一批对生态保护、生态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开展污染防治、生态重建、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等重点产业和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在我县建立生态经济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研发中心。

(二)树立绿色转型的发展理念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基层文化阵地,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向全社会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发展绿色文化,鼓励绿色消费,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生态理念和法制观念,提高全县人民的绿色文明素养。积极培育企业绿色文化,将绿色转型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提倡生产经营的生态化,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有机结合,帮助企业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三)强化对绿色转型各项工作的领导

成立县推进绿色转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绿色转型中的重大问题,统筹绿色转型长远建设和当前建设的各项任务,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绿色转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负责绿色转型过程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各责任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办)要根据绿色转型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尽快制订实施细则,确定年度工作计划后报县发改局,由县发改局牵头出台全县推进绿色转型年度工作方案。

(四)加强绿色转型各项工作的监督管理

实行绿色转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建立绿色转型工作年度考核机制,制定考核标准,逐级明确工作目标,层层落实工作责任,确保绿色转型任务的全面落实。各乡镇(街道办)、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根据各自的职能,认真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绿色转型规划和工作计划。

(五)搭建经济绿色转型招商引资和引智平台

尽快制定出台《清徐具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在利用世行、亚行和其他国家金融组织贷款方面有一个量的飞跃。充分利用好国际清洁生产机制(CDM),推进清徐大企业在污染总量减排等方面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合作,争取国际减排资金。

(六)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

1、财政优惠政策

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积极运用财政政策支持来我县鼓励类产业发展。

一是鼓励老陈醋产业做优做强,促进全县醋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多元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辐射力的醋文化品牌。对拥有企业注册商标,稳定的市场供应,带动示范性强,实际生产能力在5000吨以上,并已形成较完善的老陈醋产品体系的老陈醋酿造企业扩产、新上的项目,自投产之日起3年内,由县财政根据企业税收地方贡献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二是以太原市加快建设不锈钢生产基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做大做强优质冶金工业,大力推动不锈钢园区发展,开发高档制成品,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工业城为契机,鼓励支持发展不锈钢及其制品业。对此类企业,实际生产能力在1000吨以上,从经营获利之日起3年内,由县财政根据企业税收地方贡献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三是以太原市加快铝镁合金加工制造基地建设为契机,研发和生产高端产品,不断提高铝镁加工的深度和档次,依靠富士康尽快把太原建设成为世界的“镁都”为契机。鼓励发展镁合金及其制品业,对此类企业,实际生产能力在10000吨以上,从经营获利之日起3年内,由县财政根据企业税收地方贡献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四是以我县建设特色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为契机,大力引进、鼓励发展特色煤化工产业。对此类企业,实际投资在8000万元(1000万美元)以上,从经营获利之日起3年内,由县财政根据企业税收地方贡献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五是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高新技术和环保项目投资在8000万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对此类项目,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结合项目的实际效益、税收贡献,从经营获利之日起3年内,由县财政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给予奖励。

六是大力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对今后新投资的地方税收贡献大、促进社会就业、带动示范性强的物流、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从经营获利之日起5年内,由县财政根据企业税收地方贡献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第14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我市经受考验、逆势奋进、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整体经济稳中向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17.9亿元,增长7.3%,增速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1亿元,同口径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3050亿元,增长12%;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区第一,实现了高基数上的平稳较快增长。

——发展后劲显著增强。蒙西至天津南、上海庙至山东两条特高压电力通道顺利推进,京东方二期等项目即将建成,中煤烯烃、伊泰精细化学品、中天合创煤炭深加工等26个项目正式投产,一批构筑多年、投资巨大、引领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市产业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基础。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响沙湾莲花酒店、万家惠欢乐世界等一批特色文旅项目投入运营,国际创意文化大会、美丽乡村旅游节等一批品牌节庆活动成功举办,全市旅游人数首次突破千万人次,被列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天津港、天津物产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入驻,电子商务交易量成倍增长,物流业发展势头迅猛。

——发展环境全面改善。康巴什区正式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呼包鄂动车开通运行,鄂尔多斯机场升级为国际机场,国际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开放,综合保税区申报取得重大进展,大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十个全覆盖”任务基本完成,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农村牧区面貌焕然一新,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地区。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将80%以上的可用财力用于民生保障,重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解决了一批社会保障、环境保护、食药安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4%和7.3%,达到40221元和15480元,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集中精力抓项目扩投资,组织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10项。创新投融资方式,对接设立产业基金15支,总规模近500亿元,新增社会融资703.8亿元。用改革的办法破解要素制约,置换黄河用水指标1.25亿立方米;59个项目开展排污权交易;17家企业参加京蒙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项目200项,总投资59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5亿美元,总量居全区第一。努力扩大消费和贸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进出口贸易额增长80%,成为自治区唯一的全国外贸百强城市。

(二)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30万吨煤炭、108万吨水泥、25万吨电石产能退出任务。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化解存量商品房589.8万平方米,被住建部确定为房地产去库存试点城市。积极稳妥去杠杆,企业直接融资达到151.1亿元。出台了支持工商企业降本增效一系列政策措施,累计降低企业用电成本14.7亿元,减免税费59.8亿元,落实各类补贴11.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9.3%。优化煤炭供给结构,成功注册“鄂尔多斯煤”商标,全年销售煤炭5.4亿吨。实施补短板系列工程,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明显增强。

(三)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优化工业结构。新增电力装机164万千瓦,煤化工产能540万吨,煤炭就地转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8.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增长19.9%和22.7%,成为国内旅游度假和休闲养生热点地区。存款余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稳步发展现代农牧业,粮食产量、牧业年度牲畜存栏量实现“十二连增”,农牧民与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更加紧密。

(四)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全区率先编制并公布权责清单,率先推行个体工商户“两证合一”和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单一窗口”受理模式,企业和群众办事时间缩短80%以上,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增长1.5倍。建成了覆盖市、旗、乡、村四级的政务服务网络,获评全国优秀政务服务平台。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正式施行。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全面完成。出台了促进科技创新30条政策措施,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技术转移中心3个、自治区级以上众创空间15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申请专利数增长84.7%,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展开。

(五)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心城区一体化步伐加快。率先在公共交通、电力保障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运营。新建改造市政管网186.1公里、城镇道路102.9公里,新增城区绿地575万平方米。国家智慧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进入全国智慧城市建设50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3%以上。全面改善农村牧区环境,735个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健全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建成自治区级美丽宜居示范镇村8个,乌审旗无定河镇获评“中国最美乡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新增高等级公路186公里、农村牧区公路357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114公里。

(六)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完成林业建设145万亩、草原建设38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80.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0.2个百分点。深入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新标准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7天。全面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强化环保执法能力建设,建立污染防治区域部门联动机制,在全区率先建立网格化管理平台,环保重点企业实现在线监控全覆盖。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进展顺利,《鄂尔多斯市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出台。

(七)稳步提高民生保障能力。新增城镇就业2.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8%较低水平。回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5392套。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人均提高167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64.4元和66元。更加关注特殊困难群体利益,在全区率先施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新建、续建中小学幼儿园55所,学前教育入园率提高到96%。高考普通类本科上线率达到69.4%,位居全区第二。公立医院改革向纵深推进,在全区率先推行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招标采购机制改革。两孩政策全面实施。“十个一”文化工程扎实推进,被文化部列为全国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

(八)全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出台防控地方金融风险工作方案,帮扶95家重点困难企业化解兑付担保风险,企业转贷续贷306.6亿元,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率实现“双下降”,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快金融纠纷案件处置,有力保障了群众合法利益。高度重视政府债务风险,争取政府债券置换资金641.8亿元,增长71.2%。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建成市、旗两级食品药品综合监管平台,保障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大矛盾排查化解力度,一批积案得到有效解决。刑事和治安案件下降16.8%和3.7%,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

(九)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提请人大审议制定地方性法规2部。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结。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法律顾问制度全面推行。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执行作风建设有关规定,政府系统作风明显改善。狠抓决策执行和工作落实,出台了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实施意见,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严控行政支出,党政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全面完成,“三公”经费下降7.6%。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积极成效。

此外,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全面加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族宗教、新闻广电、外事侨务、史志档案、气象地震、妇女儿童、老龄事业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的一年,困难前所未有,成绩弥足珍贵。这是中央、自治区坚强领导、关怀支持的结果,是市委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和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鄂尔多斯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发展中还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产业规模还不大,层次低、链条短,竞争力不够强,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弱,对外开放程度低,资源环境和要素制约进一步加大,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村牧区相对落后,城市治理水平仍有待提升;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维稳等领域风险隐患还很大,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亟待解决;政府自身建设和干部作风转变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7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新的形势,需要我们自加压力,主动担当,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响应号召,撸起袖子加油干,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跳起来摘桃子,抓住重点,攻克难点,聚焦热点,打造亮点,以新的思路、方法和举措,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矛盾、新问题,积极进取,扎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自治区党委十届二次全会和市第四次党代会、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守住发展、生态、民生底线,振兴实体经济,深化转型发展,大力促进“五化协同”,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自治区成立70周年和党的胜利召开。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左右。

今年,市政府将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供需两侧发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把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组织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04项,形成新的项目建设热潮。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力争纳林河矿区、准格尔中部矿区等重大规划获批,北控煤制气等项目核准。建立重大项目动态储备、调整机制,制定项目滚动投资计划,确保项目建设连续性。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通过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在煤化工产业延伸、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一体、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再引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引资规模达到600亿元以上。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新增社会融资750亿元以上;继续做大产业基金规模,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切实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去产能方面,依法依规退出不合规、不达标产能,严格控制新增过剩产能。继续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引导退出煤炭落后产能90万吨。优化煤炭产品供给,分级分质对接市场需求,原煤洗选率提高到90%以上,进一步扩大我市优质煤炭市场占有率。去库存方面,把去库存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统筹解决好房屋产权登记、项目重组、兑换凭证互通互用等问题,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实施棚户区改造1.6万户,再消化房地产库存500万平方米左右,引导我市房地产市场回归健康发展轨道。去杠杆方面,继续强化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突出抓好金融风险防范,设立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展风险企业帮扶和不良贷款化解专项行动,维护好广大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严格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坚决不允许出现政府贷款违约现象,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降成本方面,打好政策“组合拳”,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和融资、人工、物流、用地、用能成本。引导企业通过强化管理和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补短板方面,围绕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民生改善等领域,组织实施补短板专项工程,全面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积极释放消费潜力。加快综合保税区、内陆港和跨境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运营一批进口商品体验馆。推动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入驻,确保康巴什康镇、东胜铜川二手车交易市场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办好绒博会、煤博会等活动,聚集人气商气,促进节庆会展消费。加强苏木乡镇物流配送网点建设,挖掘农村牧区消费潜力。发扬工匠精神,打造百年老店,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商标品牌培育年”活动。加快创建放心消费城市,严格市场监管和质量监管,严惩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等行为,全面改善地区消费环境。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把非公经济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认真落实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行业准入负面清单,鼓励非公经济通过PPP等模式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全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保护好企业家精神,进一步营造亲商、敬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民企在地区发展大潮中扛大梁、挑重担、作出更大贡献。

(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发展新突破。

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煤矿绿色生产,推广安全高效开采方式,煤矿采区回采率提高到80%以上,机械化开采程度提高到95%以上。加快清洁能源电力外送基地建设,抓好山东能源盛鲁电厂、国电双维电厂等电源点项目,确保蒙西至天津南、上海庙至山东特高压电力通道建成。加快煤电铝一体化,积极推进鑫恒铝业产能置换,开工建设蒙泰一期45万吨铝板带项目。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推动伊泰200万吨煤制油、神华煤制油二三线、国电投烯烃等项目建设,确保中天合创煤炭深加工、伊泰精细化学品、新能稳定轻烃等项目达产达效。稳步推进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常规天然气产能保持在300亿立方米左右。持续推进羊绒产业振兴计划,依靠科技创新提升陶瓷、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水平。

促进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层次。积极申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加强与以色列集团等大型企业合作,引进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项目。加快国际航空口岸建设,培育发展航空器生产和航空培训、航空物流等新型业态。加快培育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把我市建成自治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争取达拉特旗库布其沙漠光伏发电基地启动建设。积极引进培育石墨烯、高纯氧化铝、碳纤维等新材料产业。力争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再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

促进现代服务业融合配套。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高起点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品牌线路、自驾车营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专项规划,加快国家旅游改革先行示范区建设,举办好鄂尔多斯旅游推介会暨世界旅游城市形象大使选拔赛、冰雪旅游节、库布其沙漠主题和红色旅游主题等重大活动,加紧实施黄河大峡谷、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集中打造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和50个乡村旅游特色农牧家乐,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旅游市场,提升鄂尔多斯旅游品牌影响力。年内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8%和15%以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深化与天津物产、天津港等大型物流企业合作,集中推进空港、棋盘井等现代物流集聚区建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办好国际创意文化大会、文博会等活动。发展壮大金融业,大力引进金融机构,积极筹建民营银行,深化农信社改革,推动市内大企业集团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拓展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内涵,加快仕博国际健康城等项目建设,打造健康产业集约发展示范区。

促进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优化农牧业产业布局,在两河流域、西部牧区、城郊区分别集中发展种养结合大农业、现代草原畜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年内流转土地10万亩、草牧场160万亩以上,建成公司化养殖园区10处、养殖大户300家、家庭农牧场100家。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落实“粮改饲”及“稳羊增牛”战略,新打造100个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发展典型示范村。促进农牧业品牌化发展,建立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成市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10个年产值超亿元的农牧业产业链条,力争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完善农畜产品流通体系,新建网上农贸市场10家、冷链流通仓库5个、专业合作社100家,带动农牧户增收致富。

(三)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培育支撑发展新动能。

加快推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突出抓好总书记指示自治区先行先试的三项重点改革任务,确保在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提高农牧民产业化经营收益率、扩大与俄蒙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权责清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做到审批信息互联互通、服务事项网上运行,真正实现“推开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现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简易注销登记。持续推进电力多边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水权交易等改革,破解发展要素制约。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推动土地草牧场“三权分置”和国有林场改革,完成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确权登记颁证任务。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设立科技创新基金,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和社会环境。加快市高新区发展步伐,吸引高端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推动与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合作设立创新中心。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自治区级研发机构3家以上。强化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攻克不同煤种气化、煤炭分级利用、高盐废水处理等共性关键技术难题。组建全市众创空间联盟,推动各类科研平台向社会开放,共享创新创业资源,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城。加大各类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满足地区发展需求。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全面融入呼包鄂协同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加强产业协作,联合呼包二市申建内陆自贸区,合作共建西部装备制造基地、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呼包鄂中心城区1小时快速铁路圈和2小时公路圈。加强生态共建,建立环境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珠三角、晋陕宁蒙等区域协作,主动参与呼包银榆经济区建设,积极承接发达地区高端、环保产业转移,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四)全面改善基础条件,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编制并实施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供水等一体化规划。推进东胜至机场轻轨、东胜吉劳庆川和康巴什环城水系景观等项目建设。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出台城市绿化、物业管理条例,深入开展住宅小区文明创建和城市精细化治理行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开展“生态宜居美丽县城”创建行动,培育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特色小镇。实施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改造农村牧区危房3000户以上,在全市150个行政村开展垃圾、污水集中收集和治理试点,全面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让农牧民共享城市公共服务。

推进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重点抓好“七网”建设。铁路网方面,全力推进包西铁路客运专线包榆段前期工作,力争“十三五”开工建设。加快蒙华、鄂前旗至上海庙铁路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沿河、准朔铁路等项目完工,呼准鄂改客专项目建成,新增铁路运营里程200公里。公路网方面,启动实施包茂高速包头至东胜改扩建工程、呼市至鄂尔多斯高速等项目,加快通史至靖边、龙口至大饭铺、敖镇至东道梁等出省通道建设,确保沿黄公路一级改高速、察汗淖至棋盘井一级改高速等项目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260公里,改建农村牧区公路500公里。航空网方面,优化航线网络布局和运力结构,增加通航城市和国际航线。启动建设鄂前旗、杭锦旗2个通用机场。市政网方面,加大对城市老旧管网改造力度,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在中心城区率先试点。水利网方面,实施黄河内蒙古段二期防洪工程、西北节水增效项目等重点水利工程,完成盟市水权转让一期和拦沙换水试点工程建设,增强区域水资源保障能力。能源网方面,加快陕京四线天然气管输工程建设,力争鄂安沧输气管道、蒙西煤制气外输管道获批开工。全面实施“气化鄂尔多斯”等工程,提高农村牧区清洁能源普及率。通信网方面,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鄂尔多斯至北京直通光缆建成运行。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加大信息化平台建设力度,基本完成“智慧鄂尔多斯”、“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任务。

(五)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

更大力度保护生态。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突出抓好沿黄河绿化风光带、环城区城镇绿化带、沿沙漠沙地绿化带和沿路沿线绿化带“四带工程”,完成林业建设120万亩、草原建设396万亩、水土流失治理180万亩。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力度,实施灌木林平茬工程,推进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清理整治。严格执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及草畜平衡制度,严厉打击非法开垦、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行为,切实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更严措施治理环境。认真贯彻落实《鄂尔多斯市环境保护条例》,保护好鄂尔多斯的蓝天净土绿地。实施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工程,抓好煤化工和焦化行业脱硫升级改造、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等重点工作,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5%以上。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和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和露天煤矿复垦绿化。持续提升环保监管能力,建成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及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系统。强化重点环境问题集中整治,加快棋盘井蒙西地区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

更高水平利用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面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力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0%以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居民低碳绿色出行。

(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社会发展新成果。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力度不减、措施不变、投入不降,聚焦脱贫人口和市低保线下贫困人口,继续落实好“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因户因人精准施策,“扶上马、再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力争市低保线下贫困人口年收入增长20%以上。设立产业扶贫基金,全面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扶持脱贫人口发家致富,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推动充分就业创业。深入实施“创业鄂尔多斯”行动,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强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创业带动就业1万人以上。实施就业服务工程,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化解过剩产能下岗职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全面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成全民参保数据库,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城乡低保标准再提高6%,农村牧区特困人员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和6852元。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促进社会福利、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红十字等慈善公益事业。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6所,推进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标准化,完成市三中新校区整体搬迁。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城域网教育教学全覆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师梯队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牧区教师生活条件。

建设健康鄂尔多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健康档案数据库,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逐步实现异地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开工建设市儿童医院项目,确保市中医院新住院大楼投入使用。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加快蒙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设一批知名蒙中医药馆。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持续推进“十个一”文化工程,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开展好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活动。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弘扬红色文化,确保鄂前旗”1+6″红色培训教育基地建成开放。扎实推进足球运动改革发展,建成自治区级足球训练基地。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引导全民重视健康、主动参与健身。

(七)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构筑平安稳定新优势。

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天大地大,安全最大”。始终保持安全生产高压态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明察暗访、专家巡查和第三方监管,坚决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建成国内领先的公共安全信息化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市内重点企业、重点部位、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积极创建食品安全城市。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市、旗、苏木乡镇三级信息化综合监管平台,构建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监管格局。推进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争创国家食品安全试点城市。

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深化“七五”普法,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强化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提高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平安鄂尔多斯。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面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巩固双拥共建成果,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营造干事创业新环境。

全力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能,坚决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组织实施政府协商计划,认真办理议案建议和提案。落实好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综合执法。完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确保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规范运行。

全力建设效能政府。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强化执行力建设,实行政府目标管理,建立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机制。强化行政问责和效能监察,严肃整治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等行为。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办有效的事,开务实的会,发管用的文。探索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鼓励干事,支持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全力建设责任政府。深入开展纠风行动和专项治理,坚决打击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建设,认真履行政府承诺。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发挥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作用,开展重大行政决策第三方评估。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控“三公”经费支出,集中更多财力用于民生改善、帮扶困难群众。

全力建设廉洁政府。自觉执行《准则》和《条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切实加强资源配置、土地出让、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监管,对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始终做到零容忍、严惩治。加大审计、监察力度,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第15篇

省委、省政府把“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分别写入201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充分表明这一决策部署的极端重要性。这是浙江从进入新阶段解决新问题的新省情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是推动“凤凰涅”、实现“腾笼换鸟”的切入点,是发挥原有优势并增创新优势、推动存量优化和增量提升的关键之举。抓好一批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不仅有利于浙江保持今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而且对长远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全省上下应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结合各地实际和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扎实推进这“四大”建设,切实增强浙江经济的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

扎实推进大平台建设

努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推进新一轮发展,空间至关重要。今后10到20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及浙江还将处于大发展大建设的阶段,如果没有大平台大空间,就难以实现大发展大提高。因此,浙江应把大平台建设作为省级发展战略来谋划布局,积极挖掘潜力,抓好一批事关全局、带动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式的大平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建设大平台拓展新空间要创新思路。必须清醒看到,浙江的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极其短缺,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任务十分繁重,要调减85%的基本农田保护率几无可能,所以必须另辟蹊径,充分挖掘、利用浙江山海资源丰富、低丘缓坡和滩涂众多的优势,向山地要空间,向滩涂要空间。据省咨询委调查,全省现有可围滩涂资源391万亩,如果再深1米围涂,还可再造199万亩。另有坡度在5°―14°低丘缓坡资源765万亩,可用于建设用地344万亩,总计接近1000万亩,发展空间潜力还很大。据三门县介绍,目前该县可开发的滩涂资源有200多平方多公里,如果加上三门湾北部宁海、象山两县的滩涂资源,合计在500平方公里以上,具有建设大平台的天然条件。因此,宁波、温州、台州、舟山、杭州、嘉兴等沿海地区,应以丰富的滩涂资源为基础,统筹规划建设若干个新平台。金华、衢州等浙中地区应以丰富的低丘缓坡资源为基础,结合浙中城市群建设,规划建设若干个新平台。利用这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全国战略意义的产业基地、研发基地、创新基地,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建设。

建设大平台拓展新空间要做好盘活土地存量的文章。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深入推进“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通过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土地整理等造地工程,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中拓展发展空间。

要积极稳妥做好开发区扩容试点,加快推进梅山保税港区、杭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探索在有条件的开发区内设立国别(地区)园区,实行定向定点吸引外资的招商模式,推进浙江“品牌开发区”、“集约用地示范开发区”、“生态开发区(园区)”创建工作。要坚持“以亩产论英雄”,鼓励“腾笼换鸟”,发展立体式厂房,在存量土地上形成更大的产出。

建设大平台拓展新空间要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加快推进,早见成效。大平台建设应从省级战略层面来统筹规划,有关部门要尽快编制出台总体规划和政策意见,明确全省大平台建设的总体布局、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省领导联系大平台建设工作制度,积极推进一批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扎实推进大产业建设

提高产业层次和竞争力

经济转型升级的根基是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提升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大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发展的紧迫任务,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这里的大产业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和把握,第一个层面是以农业、工业、服务业为代表的三大产业,这方面要继续按照“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扩展三产”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二个层面是三次产业内部的产业或行业,如农业可细分为农林牧副渔5业、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12业以及前后加工业服务业等;工业按省内统计分类有38个,重点是改造提升轻纺、装备、水泥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即可分为生产业,也可分生活业,重点是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生产业和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生活业。三次产业内部的产业或行业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一些有特色优势小行业做大做强。第三个层面是依托大平台建设或块状经济基础加快培育形成的具有空间集聚规模优势的大产业,即产业空间集聚化,这方面应作为今后推进大产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之所以提出把加快培育形成具有空间集聚规模优势的大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主要是考虑要从根本上解决浙江过去30年由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式的农村工业化遗留下来的生产力布局离散的问题,没有空间集聚的大产业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发展空间集聚的大产业与大平台建设是密切相关的,离不开现有块状经济集聚区、开发区、保税区等的整合提升。如杭州规划建设500平方公里的大江东新城,其中工业用地约100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汽车、重大装备等制造业,陆海空并举的大物流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每平方公里的工业产值目标将超过100亿元,就是通过空间整合来发展大产业。

当然,浙江发展大产业的空间应该进一步向沿海地区转移。这是因为,下一步中国区域发展的潜力在沿海,空间在沿海,出路在沿海,竞争也在沿海。目前,自北向南的沿海省市纷纷把发展重点向沿海地区转移,许多省市还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这对我省发展沿海大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浙江发展沿海大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首先是港口资源丰富,拥有能够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的深水岸线占全国的1/3,其中可建10万吨级深水泊位100个,居全国第一,十分适合发展大运输量的临港大工业。其次是块状经济发达,同一或相关产业发展的区域集中度高,这些块状经济对原材料和机械设备需求量很大,易于产业向上游延伸,如生产低压电器向生产中高压设备,生产汽摩配件向生产整车,生产纺织面料向生产PTA和纺织机械等重化工业领域延伸。第三是民营企业成长性好,已具备了向装备制造等大工业领域发展的实力,如吉利集团的汽车、万向集团的汽车配件,恒逸集团的聚酯,正泰集团的电器设备等,都具有向大工业发展的趋势。对此,我们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加快发展沿海大产业,带动全省经济的转型升级。

扎实推进大项目建设

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重大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和牛鼻子,对拉动有效投资较快增长,扩大就业和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要解决多年来形成的投资增长乏力、发展后劲不足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抓紧实施一批事关长远、经济支撑力强的大项目。

扎实推进大项目建设,首先是扎实抓好政府主导性投资项目,大力推进以“六线两枢纽”为重点的铁路项目和一批航道、公路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积极推进核电等电源项目和电网建设,力争新开工建设电力装机350万千瓦,加快“两房建设”步伐。其次是积极扩大社会投资,认真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努力引进一批对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有重大影响的大项目、好项目。三是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编制实施好2010年上报国家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积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的报批工作,加快一批省审批、核准的项目前期工作,同时还要加快编制“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重点推进农林水利、大交通网络、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大项目建设。

扎实推进大项目建设,还有一个核心和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扎实推进制造业的大项目建设。这是因为,浙江在这几年较低投资增长中,制造业投资比重相对更低,基础设施投资比重相对还高一点。比如,浙江“十一五”规划中的重大建设项目中产业类项目比重只有13%,近三年来,浙江与山东、江苏相比,制造业投资比重低8―10个百分点,而基础设施比重高出9―15个百分点。尤其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来,浙江制造业投资快速下滑,2009年1―9月,制造业投资仅增长5.2%,低于基础设施投资18个百分点,究其原因是缺少战略性的重大制造业项目。为此,浙江下一步应在抓好“铁、公、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同时,着力把加快制造业大项目建设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重点发展一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项目和临港大工业建设项目等,为当前和今后浙江的转型发展打基础,上水平,增后劲。

扎实推进大企业建设

做强做大龙头企业

浙江中小企业十分发达,这是优势。但由于缺少大企业的带动,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生产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基本处于低、散、弱的状态。因此,做强做大一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对优化浙江的企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提高中小企业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等至关重要。

扎实推进大企业建设,首先必须提高对大企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毋庸置疑,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在数量、吸纳就业、技术创新、提供税收等方面都是占绝对优势的。但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不在于中小企业占优势,而在于拥有一大批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大带小的企业结构与有小无大的企业结构,在市场竞争力上是不能同日而语的。道理很简单,大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人才、资金等稀缺资源,产品市场占有率高,既有自主创新实力,又有强烈的创新需求和动力,有能力整合、提升和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如美国波音公司可以带动全球145个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每投入1美元的研发经费,5年后其综合收益高达34美元;每投入1万美元,10年后就可以产生50万美元至80万美元的收益;关联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是飞机生产直接效益的15倍。浙江只有培育发展一批大企业,才能把大量的中小企业和块状经济纳入其产业链,使离散的中小企业和并联的块状经济聚合起来、串联起来,提升中小企业和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